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名词解释大全

陈寅恪(1890—1969)

史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早年赴日本求学,后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起负笈欧美,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先后达十余年。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等校教授。建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以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专著,并有《金明馆丛稿》论文数十篇。

钱穆(1895—1990)

史学家。原名思,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任教,并曾主持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6年任昆明五华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并任教于云南大学。1948年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1949年去香港,创办亚洲文商夜校(后更名新亚书院)。1953年创办新亚研究所。曾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和美国耶鲁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67年移居台北,任教于中国文化书院(今文化大学),并任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以治学术思想和文化史见长。著有《国学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等。

陈垣(1880—1971)

史学家。字援庵,广东新会(今江门西)人。早年在广州参加反清斗争,后从事历史研究和教育工作。曾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和辅仁大学校长。建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治学精勤刻苦,对火祆、摩尼、佛、道、天主等宗教史,及元史、年代学、校勘、辑佚、史讳等,均有开创性的成就。抗日战争期间,在北平著《通鉴胡注表微》,坚持民族气节,表现了热爱祖国的精神。著有《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元典章校补》、《元西域人华化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明季滇黔佛教考》等书。

吕思勉(1884—1957)

史学家。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1951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生平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1921年出版《白话本国史》四册,

是较早的一部有系统的中国通史,对当时史学界有一定影响。后又著成《中国通史》两册。晚年从事断代史研究,先后出版有《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还著有《中国民族史》、《史通评》、《燕石札记》等书。生平勤于写读史札记,着重综合研究,讲究融会贯通,有《吕思勉读史札记》行世。

王国维(1877—1927)

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影响。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对当时文艺界颇有影响。辛亥革命后去日本,从此以清遗老自居。后回上海,在哈同所办仓圣明智大学执教。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对史学界有较深影响。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后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生平著作六十二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一称《王国维遗书》)的有四十二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顾颉刚(1893—1980)

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历任中山、燕京、北京、中央、复旦等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早年从事民俗学研究。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传说,至1923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打破把古代视为“黄金时代”的观念,曾将当时研讨争辩的文章,编为《古史辨》八册(已出版七册)。1927年,创办民俗学会和《民俗周刊》,并编辑“民俗学会丛书”。以民俗资料印证古史传说。后又进而考辨历史地理,于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次年建立禹贡学会,推动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1936年创立边疆研究会,同时组织通俗读物编刊社,宣传抗日。抗战时期,转入内地,创办中国边疆学会,出版《边疆周刊》,并先后主编《责善》半月刊、《文史杂志》。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在北京主持标点《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的工作,并深入研究《尚书》,发表大量校释译论。生平著述宏富,出版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原名《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吴歌甲集》等。

孟森(1868—1937)

史学家。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早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在上海参

与发起预备立宪公会。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任《东方杂志》编辑。辛亥革命后任共和党执行书记、国会议员。1913年起专心学术研究,任大学教授多年,逝世前在北京大学任教。生平钻研明清史,搜辑史料较富。著有《明元清系通纪》、《心史丛刊》、《清初三大疑案考实》等。今人辑有《明清史论著集刊》。

邓之诚(1887—1960)

史学家。字文如,号明斋,又号五石斋,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毕业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法文科和云南两级师范学堂。初任《滇报》社编辑,曾参加反对清政府和反对袁世凯窃国的活动。1917年起执教于北京大学,并任国史编纂处民国史纂辑。1921年前后,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后又兼任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史学教授。1930年起受聘于燕京大学历史系讲学,直到1952年。次年离开教席,专事著述。著有《骨董琐记全编》、《中华二千年史》、《东京梦华录注》、《清诗纪事初编》等。

岑仲勉(1886—1961)

史学家。名铭恕,又名汝懋,以字行。广东顺德(今佛山顺德区)人。先后在两广大学堂、两广游学预备科求学,1912年毕业于北京高等专门税务学校。曾在上海江海关工作,后任两广都司令部财政科科长等,业余致力于中国植物名实考订和植物分类学研究。四十岁时转入历史学研究。1937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组专任研究员。1948年任中山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毕生精研西北史地和隋唐史,著有《唐人行第录》、《元和姓纂四校记》、《突厥集史》、《隋唐史》、《黄河变迁史》等。

金毓黼(1887—1962)

史学家。辽宁辽阳人。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41年任东北大学史学教授兼文科研究所主任。1943年与李济、傅斯年发起组织中国史学会。1947年任国史馆北平办事处主任,兼东北大学史学系教授。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渤海国志长编》、《辽海丛书总目提要》、《中国史》、《东北通史》、《中国史学史》、《宋辽金史》等。

雷海宗(1902—1962)

史学家。字伯伦,河北永清人。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1927年起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兼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教授和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31年转任武汉大学史学系和哲学系教授。1932年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代理院长。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南开大学教授。曾编著《中国通史》、《中国通史选读》、《西洋通史》和《西洋通史选读》等。著有《中国文化和中国的

兵》等。

李亚农(1906—1962)

史学家。一名旦丘,四川江津(今属重庆)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中法大学教授,上海孔德研究所研究员。1941年,赴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历任新四军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华东研究院院长。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对甲骨文、金文和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有一定贡献。早年著有《铁云藏龟零拾》、《殷契摭佚》(正续编)和《金文研究》等。后又著有《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西周与东周》等五部专著,汇辑为《李亚农史论集》。

蒙文通(1894—1968)

史学家。原名尔达,四川盐亭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16年毕业于四川国学院,后在南京支那内学院学佛学。1927年任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成都国学院教授。后历任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华西大学教授,四川省图书馆馆长。建国后,历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兼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员。致力于经学、史学、理学、佛学、民族史研究。撰有《孔氏古文说》、《中国禅学考》、《越史丛考》、《古史甄微》、《经学抉原》、《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等。

翦伯赞(1898—1968)

史学家。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1919年武昌商业专门学校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军政治工作。193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长期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历史研究》、《考古学报》编委。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政治和学术活动。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中国史纲要》。

范文澜(1893—1969)

史学家。字仲澐,浙江绍兴人。北京大学毕业。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教授。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到延安,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北方大学校长、华北大学副校长。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和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是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通史简编》,著有《中国近代史》(上编)、《正史考略》等。

吴晗(1909—1969)

史学家。原名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1934年清华大学毕业。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43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积极从事民主运动。建国后,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市副市长,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5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8年当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生平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对明史尤有成就。著有《朱元璋传》和《历史的镜子》、《史事与人物》、《读史札记》、《灯下集》、《春天集》、《投枪集》、《学习集》等。并编有京剧《海瑞罢官》。

姚从吾(1894—1970)

史学家。原名士鳌,字占卿,河南襄城人。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旋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1922年派赴德国留学,专攻历史方法论、匈奴史、蒙古史及中西交通史。曾任波恩大学东方研究所和柏林大学汉学研究所讲师。1934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1946年任河南大学校长。1948年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长。1949年去台湾,受聘为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1958年当选为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通晓蒙文,重视史料的整理,完成《蒙古秘史》第一部全译本,有《姚从吾先生全集》。

梁方仲(1908—1970)

史学家。原名嘉官,别名方中,广东番禺(今广州番禺区)人。1926年入清华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34年入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任研究员、代理所长。1936年发表了对明代田赋史带有总结性的论文《一条鞭法》。曾赴日本进行学术考察。1944年先后访问美国哈佛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并被哈佛大学聘为专职研究员。回国后,任中央大学教授,岭南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建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长于明史和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著有《明代粮长制度》、《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

郭廷以(1903—1975)

史学家。字量宇,河南舞阳人。1926年东南大学历史系毕业。曾在清华大学、河南大学、中央政治学校任教,并任中央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先后撰成《太平天囯历法考订》、《太平天囯史事日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等。1949年去台湾,历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院士。另著有《近代中国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俄帝侵略中国简史》、《台湾史事概说》等,主持编辑有几部大型近代史资料丛刊。

萧一山(1902—1978)

史学家。原名桂森,号非宇,江苏铜山(今徐州)人。1920年入北京大学史学系,在学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1924年毕业后被清华大学特聘为教授。曾在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及南京中央大学任教。1932年赴欧美考察。1935年回国后,曾编辑出版《太平天囯丛书》(第一集)、《太平天囯诏谕附考释》、《太平天囯书翰》、《近代秘密社会史料》等。后出任北平文史政治学院院长,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东北大学、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华北文法学院董事长。1941年被聘为教育部史学科教授。1948年冬去台湾。曾任台北“国史馆”史料审查委员。著有《清代通史》(三卷)、《清史大纲》、《曾国藩传》、《清史》、《民族文化概论》、《非宇馆文存》等。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孙中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革命家,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之一。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发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民报》,宣传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其后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屡经失败。1924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北上讨论国是,于次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或《总理全集》多种。 李鸿章 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组织“常胜军”,守上海、陷苏州、常州,升任江苏巡抚。1865年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为了挽救清朝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名,创办军火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筹办北洋海军,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遣赴美留学生,成为洋务派著名领袖。他对外一贯妥协退让,委曲求全,曾招致中法、中日战争失败,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订立者。曾参与反对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时与英国策划“东南互保”。订立《辛丑条约》后不久病死,遗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中体西用 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百日维新 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光绪年间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希望中国走向君主立宪的道路。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遭捕杀或逃亡国外。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

中国现当代著名史学家

中国现当代著名史学家 陈寅恪(1860——1969)江苏义宁(今修水县)人,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代表作是《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开贞,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主张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是中国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创者,造就了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 范文澜(1893—1969),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著有《文心雕龙讲疏》《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等,带有党性政治色彩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著名史学研究家,在《诗经》《尚书》以及史前史阶段颇有研究,曾发表论文《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汉代学术史略》、《王肃的五帝说及其对于郑玄的感生说与六天说的扫除工作》、《三统说的演变》、《汉代以前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与域外交通的故事》、《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夏史三论》、《九州之戎与戎禹》、《鲧禹的传说》等篇。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钱穆(1895~1990)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代表作有《先秦诸于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和《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儒家人文主义史学家的代表,他从历史的人文性和人文科学认识的独特性对历史认识问题作了阐述。钱穆力图把传统史家从事考据所揭示的个别事实的真实构成一个前后连贯、有因有果的时间序列,力求从时间上把历史综合为一个发展的整体,着眼于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统一性上去考察。 傅斯年(1896——1950)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古代文学史》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夷夏东西说》、《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之想象》等。“史学本是史料学”是傅氏史学思想的最基本点,应建设绝对客观的历史学。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著名历史学家。著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先秦、秦汉部分,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 吕振羽(1900—1980),湖南邵阳人,著名历史学家。著有《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民族简史》等,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 雷海宗(1902~1962)字伯伦,河北省永清县人。中国历史学家,著有《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西洋文化史纲要》等。雷海宗认为真正的史学不是繁琐的考证或事实的堆砌,于事实之外须求道理,要以哲学的眼光,对历史作深刻透彻的了解。 侯外庐(1903—1987),山西平遥人,著名历史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通史》(与杜国庠、赵纪彬、邱汉生合著,五卷)等,着重对历史做整体研究,在思想史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 吴晗(1909~1969)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省义乌人。中国历史学家,著有《历史的镜子》、《史实与人物》、《朱元璋传》、《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文,颇受当时史界名流青睐,带有实用史学的观念。 黄仁宇(1918——2000)美籍华裔,祖籍湖南长沙,《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1鸦片战争:为了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将大量的鸦片输入到中国,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英国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2、《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3、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4《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编纂的一部著作。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翻译并介绍了西洋科技船炮图说,总结了鸦片战争的教训,论述了海防战略战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海国图志》开阔了当时人民的眼界,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5、《天演论》是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而成。用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社会进化论的思想,首次向国人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更重要的是用自然界生物进化和演变规律阐述社会发展规律,揭示出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定律,激发起人们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新观念,向世人敲响了国家危亡的警钟,成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政治和社会革命的先导。 6.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领袖。他创立了拜上帝教,于1851年领导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与杨秀清争权导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而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7、《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的蓝图,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是革命的农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结晶。首先,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性。其次,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根据“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这一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的理想和农民起义的特色,成为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 8、天京事变:1856年8月,杨秀清自恃功高,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召集韦昌辉率军进入天京并杀害杨秀清,引起变乱,太平军将士二万余人被杀,石达开出走败亡。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而爆发的一场内乱,它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分水岭”。 9、《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到天京主持政务,他向洪秀全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来改革中国社会:在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在改良社会方面发展近代文化卫生福利事业;在法律方面提出善待轻犯、改革刑罚制度等。《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由于社会历史条件限制, 未能实施 10、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清朝统治者内部一部分人主张利用西方先进 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 的封建统治。他们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 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包括开办军事工业以自强,兴办民 用工业以求富,创办近代陆海军,创办新式 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洋务运动虽没有使中 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客观上对中 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某些促 进作用。 11、公车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 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联合正在北京参加会 试的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 在《马关条约》上签字,要求变法图强。公 车上书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从此, 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 12.百日维新: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 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具有爱国思想的光 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 教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令。由于后 党发动政变,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就失败 了,史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是资产 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 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 思想启蒙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革 命思想的传播。 13、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发生在清政府统 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 向以光绪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 腥政变,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 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 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帝失去了人身自由, 被囚禁于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 势力重新掌权 14..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山东、 河南、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反清组织。随着 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提出“扶清灭洋”的 口号,并改称“义和团”,掀起轰轰烈烈的反 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 合镇压下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 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充分显示 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力量。 15.《辛丑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清政府战败,被迫于第二年同侵略者签订了 《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支付赔款本 息近十亿两白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 担;外国军队在中国境内驻兵、镇压人民反 帝运动、设立使馆界等,严重损害了中国的 主权。《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变成 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6、清末新政:《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 为了摆脱困境,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 处,宣布实行“新政”,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 如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裁撤绿营,建立新军;奖励工商;颁布新的 学制,废除科举考试。1911年5月,“皇族 内阁”的成立,宣告了“新政”的破产。清 末新政不仅没有挽救清王朝,反而加速了它 的覆亡。 17、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 推动下,中国革命团体兴中会、光复会、华 兴会等在日本东京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同 盟会选孙中山为总理,以孙中山提出的“驱 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为纲领,创《民报》为机关刊物。中国同盟 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 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 新阶段。 18..武昌起义:在中国同盟会推动下,1911 年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成立起 义总部,推蒋翊武为总指挥,孙武任参谋长。 10月9日,孙武在汉口制造炸弹不慎爆炸, 泄露起义计划。10月10晚,武昌城内革命 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率先起义,起义军很 快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 为中华民国。在武昌起义影响下,各省纷纷 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1911年是农历 辛亥年,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19.《临时约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 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言论、结社、 集会、著作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 弹劾总统的权力。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 和国宪法性质。 20..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起,陈独秀、李 大钊、鲁迅等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 运动,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等 资产阶级文化,反对专制、愚昧和旧道德旧 文学等封建复古思想。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促使人们追 求民主科学和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1.“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中国 代表提出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要求,并将 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激起中国人民 的强烈愤怒。五月四日,北京大中学生三千 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抗议,遭到北洋军 阀政府镇压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罢工 声援,反帝爱国运动席卷全国二十多个省区。 终于迫使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罢免了亲日派 官僚,释放了被捕学生。五四运动是一场彻 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它促进了马克 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 合,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孙中山为首的 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 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1912年3月8日在南 京颁布。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 权分立原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 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规定了人 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局面, 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3.保路风潮:1911 年 5 月,清政府宣布“铁 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 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 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 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 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清政府 在铁路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进一步激起了 民众的愤慨和反抗,保路风潮使人民感到反 侵略的迫切性,并加深了对清政府卖国政策 的憎恨,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24.新三民主义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 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在广州举行。 与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提出具体反帝斗争要求,认清了国内反动势 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关系,以及对中国革 命的危害;在民权主义上强调了民主权利应 “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把民生主义概括为 “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并 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新三民主义的 政纲与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纲领基本一致,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5.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 湖北省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彻底清 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 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 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 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这次会议使 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 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 性转变。但由于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 “左”倾情绪,导致后来发展成危害极大的 “左”倾错误。 26.南昌起义:1927.8.1在周恩来、贺龙、叶 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 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 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 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 政权的开始。八月一日,后来成为中国人民 解放军建军节。 27..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等在湘 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 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长沙的计划受挫 后,决定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农村转移, 开始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的革命道 路。

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名词解释大全 陈寅恪(1890—1969) 史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早年赴日本求学,后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起负笈欧美,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先后达十余年。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等校教授。建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以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专著,并有《金明馆丛稿》论文数十篇。 钱穆(1895—1990) 史学家。原名思,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任教,并曾主持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6年任昆明五华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并任教于云南大学。1948年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1949年去香港,创办亚洲文商夜校(后更名新亚书院)。1953年创办新亚研究所。曾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和美国耶鲁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67年移居台北,任教于中国文化书院(今文化大学),并任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以治学术思想和文化史见长。著有《国学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等。 陈垣(1880—1971) 史学家。字援庵,广东新会(今江门西)人。早年在广州参加反清斗争,后从事历史研究和教育工作。曾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和辅仁大学校长。建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治学精勤刻苦,对火祆、摩尼、佛、道、天主等宗教史,及元史、年代学、校勘、辑佚、史讳等,均有开创性的成就。抗日战争期间,在北平著《通鉴胡注表微》,坚持民族气节,表现了热爱祖国的精神。著有《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元典章校补》、《元西域人华化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明季滇黔佛教考》等书。 吕思勉(1884—1957) 史学家。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1951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生平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1921年出版《白话本国史》四册,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拜上帝教: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19世 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拜上帝教后来演变成为世俗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在其后太平天国中,又采取了政教合一的体制,使宗教政治化,政治也宗教化,成为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永安建制:1851 年 9 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的各项制度。主要内容:确定官 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各王都受东王节制;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颁布《太平礼制》,规定了一套尊卑严明的等级制度和庸俗繁琐的礼仪制度。永安建制使太平天国政权初具规模,为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守土乡官制:太平天国政权创立的地方行政军事制度。守土乡官制:天平天国的地方政 权,分省、郡、县三级。省级官员没有明确规定,多由王侯兼任。郡设总制,县设监军,都由中央委任,称为“守土官”,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实行乡官制度,按太平军的编制,把全体居民组织起来。每军 12500 家,设一军帅,之下又设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由上级官吏委派,称为“乡官”。乡官平时管理民政、战则应征,体现了军政合一的思想。守土乡官制对于巩固和维护太平天国政权具有重要作用。 天朝田亩制:《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 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规定满十六岁的男女,皆可以获得以块土地,建立军政合一的地方组织,以达到“有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所规定(的平均土地)的方案,是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平均思想的发展,是农民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反映了农民渴望获得土地,建立平等平均社会的愿望,这也是《天朝田亩制》的革命性所在。然而,所规定的“通天下皆一式”的方案,是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平均主义,不可能真正获得实行,同时也 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资政新篇:这是太平天国后期,由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的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政治上, 主张用人得当,防止“结党营私”;经济上,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金融业、运输业,主张奖励开矿,制造火车、轮船等西方“器皿技艺”;思想文化风俗习惯上,主张兴建学馆、医院,举办福利事业,破除封建迷信和封建陋俗;对外关系上,主张与西方国家平等交流经济、文化,反对西方国家干涉中国内政。《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超越了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先进性,然而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因而也就不可能 得到贯彻实施。 厘金制度: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军所需军饷而征收的特殊商业税。1853年,江北大营帮 办军务大臣雷以诚首先在扬州仙女庙一带开设厘局,向商贾征收厘金。对坐贾抽征商品交易税,称板厘;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税率皆为值百抽一。后为清政府推广,成为经常的税收制度。厘金制度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厘金创始之初,本是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同治三年七、八月间,清廷臣工多有整顿备省厘金革除积弊的奏议,厘金曾经一度者裁而未果,使它取得经常正税的地位。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取消了厘金制度。) 小刀会起义:小刀会起义:太平天国时期上海爆发的反清起义。小刀会是民间反清秘密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1.《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2.《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3.《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有割地、赔款、通商、设厂、免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地加深了,它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4.《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等十一国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

中国近代史 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晚清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 1.林则徐 林则徐,嘉庆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之学。历官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巡抚,以干练廉明名重于时。1838年7月,他遵旨筹议《严禁鸦片章程》六条,极力赞成黄爵滋的主张。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睛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于1840年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大量鸦片,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他积极整顿海防,招募水勇,并派人翻译外文书报,亲自主持译编《四洲志》,认真备战,屡次挫败英军进犯。后清政府无辜将他革职,充军新疆。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2.李鸿章 李鸿章,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原投靠曾国藩为幕僚。1861年扩编安徽团练为淮军。在外国侵略者的帮助下,他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后来,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总揽清政府大权。对外他一贯采取退让妥协政策,签订了《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举办洋务,是洋务派的首领,依靠外国侵略者,先后开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逐步扩大“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又创办北洋水师学堂,扩充淮军势力,建立北洋海军。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奉行避战求和,招致战争的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没。死后谥“文忠”。 3.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原为咸丰帝的宠妃。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六岁的儿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那拉氏为载淳的生母,被尊为慈禧太后,也称西太后。那拉氏联络奕訢发动了宫廷政变,她和东太后垂帘听政,任命奕訢为议政王。那拉氏当政后,积极投靠外国侵略者,在他们的支持下,绞杀了太平天国运动,后来又镇压了戊戌变法;又用反革命两面手法和帝国主义一起绞杀了义和团运动。她出卖国家主权,是祸国殃民的卖国头子,是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她好奢华,善权术,是清末同治、光绪两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 4.孙中山 孙中山,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以行医为名,开始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被拒绝后,他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才是中国的出路。同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在他推动下,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民报》。他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场同改良派作坚决的斗争。武昌起义胜利后,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后,他为保卫民主革命的成果,不懈地进行革命斗争,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5.奕 恭亲王奕?(,咸丰帝异母弟。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他积极出谋献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命运坎坷,他支持慈禧太后祺祥政变,受命议政王,主张对外实行妥协政策,并支持洋务运动,是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后期受到慈禧太后的猜忌和打击,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无所建树。戊戌变法之初病死。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1.科玄论战 1923年2月,张君劢对清华学子做了题为《人生观》的讲演,引起了地质学家丁文江的异议,拉开了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同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科学派”之间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历史上称之为“科玄论战”。论战的焦点集中在:①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问题;②对科学与西方文明的认识;③对中国文明的态度。论战实质是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问题。 2.《新潮》 1919年1月的由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创办的五四时期的进步刊物之一。主要发起人为罗家伦、傅斯年等。曾得到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支持。创刊后,因其仿效《新青年》,鼓吹“伦理革命”,反对纲常名教,提倡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鼓吹“文学革命”,大量刊载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作品,在进步的知识分子中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在五四运动后,由于受胡适的影响,逐渐向右转。共出版三卷十二期,1922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二号后停刊。 3.《新青年》 1915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更名而来的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刊物之一。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早期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不断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状况的文章,逐步成为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刊物。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到1922年7月终刊出9卷54号 4.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创立于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建了陆军军官学校。(2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廖仲恺任党代表。(1分)黄埔军校是一所新型的军官学校,不仅重视军事素质的培养,还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分) 5.整理党务案 是一九二六年五月,继中山舰事件之后,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抛出的限制共产党、夺取革命领导权的反动提案。其中规定: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省党部、特别市党部中担任执行委员人数不得超过全体执行委员的三分之一;共产党员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须全部交出;共产国际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员的指示,均须先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始能发出。总之,所有这些规定,都是为了限制和打击共产党在国民党中的领导地位。 6.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1分)会议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和维护农工利益的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纲领有一致之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选出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等。

近现代史纲要 主要名词解释

近现代史纲要课考试的主要名词 上编综述1个:1、买办:是半殖民地中国的产物。他们最初是充当通商口岸外国洋行的雇员和代理人,在帮助外国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睇过程中,通过获取佣金、分红、利息等手段积累财富,并利用与外国侵略势力及封建势力的密切关系,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 第一章4个:1、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黄祸论:19世纪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就是其中的一种。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3、三元里抗英:1841年,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并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海国图志:1843年魏源所编,其主要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以及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等;并在此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其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5、戊戌六君子:包括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个人。1898年,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势力对维新派进行反击和镇压,对维新人士进行捉捕和残害。同年9月28日,其六人被处决,为变法壮烈牺牲。 6、戊戌政变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谕旨,宣布开始变法。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经过密谋,于9月21日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新政措施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以外,其余大都被废除;维新派人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革职,或被放逐,史称戊戌政变。 第三章8个:1、清末新政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从1901年到1905年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专门办理外交事务,后期实行预备立宪; 军事方面:各省裁汰练兵防勇,精选若干营,停止武科试,各省设武备学堂培养新军军营; 经济方面:颁布商会章程,奖励商人设立商会,颁布商标注册章程,保护工商业者利益; 文化教育方面:设立学堂,停止一切科举考试。“新政”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巩固其封建统治;但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g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 2、三民主义: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的纲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要求中国民族解放,各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民权主义要求主权在民,建立法制国家,人民拥有政权,政府只拥有治权,实行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民生主义要求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3、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率120人的敢死队进攻并焚烧了总督府衙门,随后与清军展开了巷战,起义最终遭到惨重失败。事后,有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城郊红花岗,并改成黄花岗,这次起义也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4、保路风潮:保路运动:1911年5月,为反对清朝廷"铁路国有"政策,湖南最早发起保路运动,四川的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到9月份全省已有60多个县成立保路公会,数千万人卷入运动。保路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斗志,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的法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典。《临时约法》的许多条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近代著名史学家资料汇集

近现代及当代重要学者资料汇集 1、钱穆(1895——1990) 国学大师,自学成才,曾为小学教师,后历任北大、清华、西南联大老师,1949年后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学术研究,代表作有《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师友杂艺》、《中国知识分子》、《论语文解》、《论语要略》、《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中国文化史导论》、《孟子研究》、《中国人之宗教社会及人生观》、《中国社会演变》、《阳明学述要》、《秦汉史》、《中国史学名著》、《中国史学发微》等。代表性弟子有余英时,曾受顾颉刚推荐,但与胡适、傅斯年观点不合。 2、周一良﹙1913——2001﹚ 曾祖父周馥(曾国藩的幕僚),祖父周学海,叔祖周学熙,父亲周叔弢﹙著名民族资本家﹚。周一良从小受师塾教育,后先后到辅仁大学、清华大学学习,通晓数种外语,甚笃汉学,学贯中西。曾留学哈佛,任教北大、清华。主要致力于魏晋南北朝研究,代表作有《魏晋南北朝史论集》、《魏晋南北朝史札记》、《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魏收之史学》、此外,周一良精通日语和梵文,著有《中日文治维新的几个问题》、《中外文化关系史论》、《中外文化交流史》、《唐代印度来华密宗三僧考》、《中国的梵文研究》、《敦煌写本书仪考》等。文革时期曾受到痛批,还要加入过为“四人帮”效力的“梁效”。见《毕竟是书生》。与陈寅恪、吴于廑、杨连升等关系密切。 3、陈寅恪﹙1890——1969﹚ 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著名诗人)。曾就读师塾,贯通中国传统文化,后游学日本、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师,一生精通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尤以巴利文和梵文最精。后受梁启超推荐,任教清华,抗日战胜期间转向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一直任教于中山大学。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热爱传统文化,其思想被认为处于“”之间。主要从事隋唐史研究,提出小说的史料价值应该重视以及“以诗证史”,代表作有《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被认为是20世界学识最为渊博的历史学家。 4、顾颉刚(1893——1980年) 古史辩的创始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曾就读北京大学,学习哲学,后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和兰州大学任教,并参与过商务印书馆教科书编辑工作。代表作有《古史辩》、《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略论》等,曾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即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

史学概论 名词解释

史学概论(整理版) 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科学: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4.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在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整整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摈弃,取而代之者是缤彩纷呈的“新史学”诸流派。 5.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倡导的客观主义史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以“如实直书”为基础2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3以史料批判为保证。客观主义史学积极参与了19世纪西方社会普及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这是它的基本贡献。除此之外,客观主义史学家们积极倡导和运用的史料考证方法继承和发展了自瓦拉以来到博学时代的史料考证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客观主义史学最大的“失”就在于这些史学家消极地放弃了他们主观上企图放弃、而事实上又不可能完全放弃的这种对“过去”的解释,对历史发展的规律避而不谈,结果反而放弃了对本应可能达到的最佳境界的争取。 6.实证主义史学:在历史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心理分析,关注历史现象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历史当作一个客观的有机整体进行研究,试图揭示出隐藏在历史活动背后的规律等等,这些都是在实证主义史学家身上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 7.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之后,斯宾塞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可以和生物有机体相比拟,社会与其成员的关系有如生物个体与其细胞的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斯宾塞这种观点无可厚非。然而,他把生物学中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概念引进社会学,就未免有些牵强;至于他把生存竞争作为社会发展的规律,则完全混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差异。与斯宾塞同时代的赫胥黎,在其《天演论》中,根据自然界“食物链”现象提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以此解释社会现象。社会达尔文主义有其学术价值,不能完全否定。 8.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 9.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其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1. 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10月10日,中国资产阶级革命 领导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事件。 2. 五四运动:指的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和市民激烈 反对巴黎和会讨论中国领土问题的事件。这一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的高潮,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国共合作:指的是1924年至1927年间,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时期。两党联合推翻北洋政府,推行“国共合作”的政策。 4. 南京国民政府:指的是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共合作的结果。1927年至1949年,在南京建立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5.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一种政治思想,包含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三个原则。 6. 重庆谈判:指的是1945年至1946年,中国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在重庆进行的政治谈判,旨在解决国共内战后的政治和军事问题。 7. 三反五反:是中共中央在1951年发起的一场打击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和资本主义倾向的运动。

8. 文化大革命: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于1966年发动 的一场运动,旨在推翻党内的官僚主义者阶级,加强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中的领导地位。这场运动导致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遭受了巨大破坏。 9. 改革开放:指的是中共中央在1978年启动的一系列经济改 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标志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 10. 四人帮:指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四名主要领导人,即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和姚文元。他们被视为文化大革命中的主要推动者,在1976年被党内其他领导人推翻。 以上是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些常用名词的解释,仅供参考。实际上,中国近现代史及其中的名词解释非常广泛,无法一一详尽列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