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

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
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

第二节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

一、情绪与情感(填空)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分类(选择)

(一情绪分类)

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不同,一种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基本形式,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以吧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后一种分类被较多采用,下面逐一进行阐述。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值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被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影响人的整个行为表现,成为情绪生活的主导。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说的就是这种情绪状态。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狂喜、暴怒、恐怖、绝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他往往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如暴跳如雷、浑身战栗、手舞足蹈等。

3.应激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引起的一种激素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二)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作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情绪理论(选择)

(一)早期的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

把他们的理论成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

2.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理论

3.坎农--巴德学说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

2.沙特赫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三)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四、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选择)

(一)抑郁

所谓抑郁就是人们常说的忧郁,它是一种以情感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状态。

(二)焦虑

所谓焦虑是指当一个人预测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忧虑、烦恼、害怕。

(三)强迫

这里所说的强迫,并非指强迫症,而主要是指出自内心,虽无意义却反复出现,但有时也能定制和摆脱的某些观念和行为。它属于一种意志上的心理问题。

自我强迫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这两方面。强迫观念主要表现为对已做妥的事情感到不放心,如出门后又回到门前,检查一下门是否锁好了;对当前事物常常联想到一些可怕或不详的情景,如看到安全行驶的汽车,有时会联想到严重的车祸;脑子里经常浮现过去的某段经历;明知没有必要研究,却反复思考,如“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强迫行为则是屈服于强迫观念的具体动作。如过渡洗手,认为手总是越洗越干净,于是一遍一遍反复洗手。

(四)恐惧

恐惧作为一种心理问题,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五)易怒

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

五、中学生情绪的特点(选择)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青少年情绪情感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两极性的表现。霍尔把青春期说成是疾风怒涛期

1.外部情绪的两极性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2)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

(3)内向型和表现性共存

2.内心表现的两极性

3.意态的两极性

4.人际关系的两极性

5容易移情

移情,又称感情移入或同理心,即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同的情绪

(二)

1.心理性断乳和反抗期理论

何林渥斯最先使用了“心理断乳”这个名词。他将青少年期看成是由儿童期到成人期的过渡时期,并指出对这一过渡时期的实质如果认识错误的话,就会引起生理疾病或心里不适应。

(2)彪勒的反抗期理论。彪勒蒋青少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十一否定倾向为主的青年前期,他称之为青春早期;第二时期是以肯定倾向为主的青年后期,他称之为青春晚期2.反抗情绪的表征特征

代沟指两代人之间存在的某些心理距离或隔阂。代沟现象明显地出现在青少年期。(三)情绪、情感不平衡性

1.情绪、情感不平衡性的阐述

2.从情感不平衡向情感稳定发展

(1)中学生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

(2)中学生的情感发展逐步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

六、良好情绪的标准与培养

1.赫洛克提出的四点标准

2.科尔提出的四点标准

3.日本的关忠文提出的标准

(1)在客观评价自己的基础上能控制一时的情绪和欲望

(2)能够设计现实生活,敢于面对现实。

(二)良好情绪的培养

(1)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中学生情绪情感成熟的核心。

(2)跑自己永远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基调,培养幽默感。

(3)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4)使自己的情绪得恰当的表现,达到心理的相对平衡状态。

七、情绪调节

(一)情绪调节的定义及内容(选择)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情绪调节包括具体情绪的调节,唤醒水平的调节和情绪成分的调节三部分。

情绪调节包括所有正性和负性的具体情绪。例如快乐、兴趣、悲伤、愤怒、恐惧、抑郁、焦虑等。

情绪调节也包括个体对自己情绪的唤醒水平的调节。一般认为,主要是调节过高的唤醒水平和强烈的情感体验;但是。一些较低强度的情绪也需要调节。

情绪调节的范围相当广泛,它不仅包括情绪系统的各个成分,也包括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和行为等。

(二)情绪调节的类型(选择)

1.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从情绪调节过程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内部调节来源于个体内部,如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调节;外部调节来源于个体以外的环境,如人际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自然的等方面的调节

2.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根据情绪调节的不同作用可分为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休整条街主要指对负性情绪所进行的调整和修复,如降低狂怒的强度使之恢复平静。维持调节主要指人们主动地维持对自己有益的正情绪,如兴趣、快乐等。增强调节指对情绪进行积极的干预。这种调节在临床上常被采用,如对抑郁或淡漠进行增强调节,使其调整到积极的情绪态度。

3.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

4.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三)情绪调节的内容及策略(选择)

1.生理调节

2.情绪体验调节

3.行为调节

4.认知调节

5.人际调节

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还表现在情绪的激活*限、情绪的易感性和情绪的生理唤醒等方面。

青少年情绪特点及原因

青少年情绪特点及原因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天性使年轻人激动,就像酒让酒鬼兴奋一样。”卢梭对青春期做过类似的描述:“如同风暴雨到来前波涛的咆哮,激情的积蓄将预示着喧嚣的迸发。”也许他们没有对青少年情绪做过系统研究,但历经千年他们所描述的人类在青春期的表现在现在看来依然如旧。青春期是个人成长最为迅速的时期,青春期的个体在生理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这些生理上的巨变也预示着心理上的巨变,因此少年时期的个体在情绪上也正经历着与以往乃至将来完全不同的变化。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人的主观体验。这种体验常以客观的具体的言语、表情和行为表现出来。情绪的产生既与客观现实即人所处的环境有关,又与个体的需要有关,也与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有关。在青春期,青少年相对于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是更为长久的发展阶段,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青少年有比以前更多的社会交往,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和社会技能的提高,青少年的情绪由强烈的外部表现逐步转变为较为稳定的内心体验,情绪的表现方式由外在冲动性向内在文饰性转变,情绪时间逐渐增长,出现心境化的趋势,情绪体验的内容更加深刻丰富,社会性情绪占主导地位。在考察青春期儿童情绪状态的日常变化的研究(拉森)(经验取样法)发现,青春期的早期,情绪状态的积极方面较少,消极情绪较多;情绪稳定性较差,起伏变化较多。到青春期后期,情绪稳定性增加,情绪起伏变化逐渐趋缓。总体来说青少年的情绪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极端性和波动性 青少年的情绪易于出现强烈的极端性,极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热情或是过度的伤感、气愤、绝望,同时青少年正处于情绪(动荡)的时期,情绪一般在两种极端性情绪之间迅速转化,他们的情绪常常表现得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时而平静时而急躁,呈现很大的波动性特点。 2、反差性与封闭性 青少年的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有时并不都是一致的,这是由于青少年与社会的接触日益增多,各种社会行为规范使得他们逐渐具备了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因而他们常常把自己真实的情绪隐藏起来,而表露出一种与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情绪状态,形成情绪的反差性。他们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对象能加以控制和封闭,在外显表情上不予表露。青少年作为社会中最富活力的敏感群体,对情绪和情感隐私的保护意识最强烈,其中认知的不协调和寻求新体验与理智监控之间的矛盾,以及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不平衡在拥有过深隐私的人身上体现尤为显著。 3、延续性与感染性 青少年的情绪更多的是以“心境”状态出现,即一种比较持久、平稳、微弱的心理状态。一方面,由于个人的情绪极易受他人情绪的感染;另一方面,由于情绪之间的相互感染的特点,使得先发情绪体验对后发情绪过程存在着重大的影响。有时个体情绪可以演变为集体情绪从而产生互动效应。 4、冲动性和爆发性 青少年的情绪具有冲动性,因为青少年对社会与人生已具备初步的认识到自己有了一定的信念与理想,对符合自己信念和理想的要求或行为容易迅速地表现出热烈的和积极的情绪,遇到阻碍时又会迅速表现出否定的情绪。波动中有时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1、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联系:一方面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另一方面情 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区别:(1)从发生的过程看,情绪发生较早; (2)情绪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特点,情感有稳定性和深刻 性的特点; (3)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 2、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⑴动机作用; ⑵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⑶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⑷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3、人类表情的种类: ⑴面部表情; ⑵体势表情; ⑶言语表情。 4、婴儿啼哭的模式: ⑴饥饿的啼哭; ⑵发怒的啼哭; ⑶疼痛的啼哭; ⑷恐惧和惊吓的啼哭; ⑸不称心的啼哭; ⑹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5、如何正确对待婴儿的哭: 善于观察,分辨啼哭原因,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适当处理。 6、笑的发展: ⑴第三周的新生儿开始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 ⑵两三个月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 ⑶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分辨的微笑。 7、恐惧的发展: ⑴最初的恐惧由巨大的响声或身体失重状态引起; ⑵4个月左右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 ⑶六七个月的婴儿开始怕生; ⑷2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与想象相联系的恐惧情绪。 8、焦虑: ⑴陌生人焦虑:六七个月开始,8-10个月最为严重,一周岁后逐渐减弱。 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适应价值。 ⑵分离焦虑:六七个月开始,通常经历反抗、失望、超脱三阶段。 原因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 9、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⑴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⑵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⑶情绪和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 青少年学生对各种食物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一旦情绪爆发如火山般猛烈,伴随着明显的冲动性,严重者甚至伴随着攻击行为。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青少年学生情绪虽然强烈,但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情绪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事物看法较片面,很容易产生偏激反应。 3、外露性和内隐性 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他们逐渐学会控制情感及反应,一方面既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一方面又能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使这种情绪的表露有时带有很大的文饰性,并逐渐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4、心境性和持久性 青少年学生的情绪体验呈现明显的心境化色彩,具有弥散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教育目的中应包括情感目的。他认为:“情感目的包括那些描述兴趣、态度和价值变化的目的,以及发展评价和适应调节的目的。” 2、创设问题情境,挖掘个体学科知识内在的情感成分,丰富学生理智感。 理智感使学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意愿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包括激发理智感、感受学科美、应对和避免产生对学习的冷漠厌恶感。 3、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绪紧张 “愉快教育”的主要做法是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转变教学主体观,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主动地学习。 4、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自我管理情感情绪的能力 也就是进行所谓的“情商”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规则,恰当表达情绪,学会心理调整,保持快乐心境,学会自我调节,控制不良情绪。常见的健康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认知调节法 (2)合理宣泄法 (3)意志调节法 (4)转移注意法 (5)幽默法

第九章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九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习目标 ?认识情绪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掌握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趋势及特点。 ?了解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和高级情感的发展,掌握幼儿依恋的特点。 基础知识 1、情绪和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幼儿见到妈妈高兴,见到医生恐惧。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为(人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只有(人类)才有。 (2)情绪是(外现的、暂时的) 如:快乐、愤怒、恐惧、悲哀等。 情感是(内隐的、稳定的)。 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二、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儿童心理活动的激发者。 ?如:情绪愉快,儿童愿意学习。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推动幼儿的认知活动。 ?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 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如:幼儿喜欢猴子,不喜欢河马。喜欢观察猴子。 不同情绪状态对智力操作的影响(孟昭兰,1984,1985): ?1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2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愉快情绪有 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 ?3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 达到最优。 ? 4 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 作效果越差. ? 5 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 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三)情绪对意识产生的作用----情绪促进了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复杂组织的形成。 ?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 (四)情绪对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是儿童交往的重要手段。如:用表情(情绪的外部表现)与人交往。 ?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特别是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 中占特殊、重要的地位。 ?婴幼儿掌握语言之后,表情仍然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与语言一起共同实现

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学生情感问题

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学生情感问题 先要说明一下,为什么不叫“早恋”,而说成“情感问题”。现在已经不是授受不亲的时代了,大量影视剧的宣传播放,大批书刊报纸的刻画描写,都在影响着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心理和情感正处于发育期成长期的中学生,处在这样一个愈来愈开放的时代,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早恋”很难概括现在中学生的心理,“情感问题”是多方面的,远比“早恋”要复杂得多。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模仿性强,有些情感问题也属正常,关键问题是作为老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要走出两个误区。一是如同大敌当前,严防死守。当学生出现类似于“早恋”之类的问题时,不注意观察学生表现,不进行调查研究,不与学生交流,盲目的进行批评教育,致使与学生的矛盾计划,起不到教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应有效果。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树大自然直。这是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应当积极进行疏导教育,采取正确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其回到正常轨道。 要解决好这类问题,先要知道中学生的情感特征。一是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易波动。虽然青少年已有了驾驭自己的能力,但情绪的波动性却很大,从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的转化是经常发生的。二是青少年的情绪反应强烈,易动感情。研究表明,11岁到13岁女孩和13岁到15岁男孩的情绪,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且反应强烈。他们可能因为一场球赛而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也可能因为一句玩笑而几个人打成一团……总之,他们会因为一件小事就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三是情绪的外流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已经能比较理智地看问题,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冲动。中学生开始注重自己的仪表,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会尽可能地使自己的外在表现既得体,又合时宜,已经能够对自己的情绪加以控制。比如,某人对某件事感到厌烦,但出于某种原因,也可以表现得不在意,甚至表现为十分热心。 以上几点,各种论述也比较多,我们都大体了解。我们更要注意的,是中学生情感内容的变化。 一方面,在中学生的情感世界中有了有关“性”的情感问题。在中学阶段,随着生理的发展和成熟,性意识开始萌发和发展,中学生对异性会逐渐产生一种朦朦胧胧的感情,渴望与异性交往。并且在言情小说或影视剧作品中体味过主人公悲喜交织的浪漫情缘之后,自身也极其希望能有一个“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似的爱情天使降落在自己身边,也正因为这一点,中学生“青春期恋爱”现象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生理与心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已经可以控制自己的理智。现代中学生已经形成非常强烈的“成人感”,尤其是在待人处事方面,时时处处注意以“成人”的方式表现自己,从心理上自我封闭,对于自己的真实情感不愿意轻易流露给外人知道,他们不愿被别人窥见自己的隐私,又希

2021年中学生的情感的调查报告

中学生的情感,在小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上,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要求,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在几个主要方面增添了新的色彩。(1)充满热情,富有朝气。(2)情感的两极性明显。(3)情感内容不断丰富。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已由学习活动和集体生活扩展到了更多的领域,如对钻研自然科学,参加社会活动的体验;对人与人的关系,对友谊和初恋的体验;对个人前途和祖国未来的体验等。(4)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中学生已能克服小学生体验的具体性、表面性,开始从事物的本质方面产生体验,形成内部深刻的情感。整个中学时期,情感内容的社会性不断地深刻化。(5)情感的稳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学生的情感比小学生要稳定得多。一旦对某门学科或某项活动有了爱好,就能达到迷恋的程度;一旦和某个同学建立了友谊,可以达到“牢不可破”的程度。这些都表明,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世界观的逐步形成,情感倾向日趋定型,同时由于调节、控制能力逐步增强,到高中阶段情感的表露开始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6)情感的效能也明显增强,即情感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激励作用显得愈益明显和重要了。 观察中可以看到,中学生喜欢唱、哼歌曲,喜欢写诗、吟诗,遇到喜事往往欢呼跳跃,手舞足蹈。有人曾作过一次调查,普通中学的初中生爱唱歌的占86%,喜欢吟诗的占38%;高中生爱唱歌的占72%,喜欢吟诗的占48%。可见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强烈,并善于表达感情,与成人相比,显示出他们生动活泼、富有朝气。

中学生对国家、社会充满热情,在关于国家前途态度的问卷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抱着悲观态度的只占2%左右,而抱有乐观态度的则占5%以上。中学生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和幻想。他们往往是英雄事业、英雄行为的热烈追求者。有人采用问卷法,对目前中学生作调查,结果见可见,教师和家长,用英雄业绩引导,有的放矢并讲究实效地教育中学生,这是符合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和他们健康成长的规律。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各种关系和因素的作用下,中学生各种各样的需要日益增长。这种不断增长的个体需要时而受到社会的认可而得到满足,时而受到社会的否定而难以实现,这就是中学生发生复杂的、摇摆不定的强烈情感的主要来源和根据。另外,由于青春发育期性腺功能显现,性激素的分泌会通过反馈增强下丘脑部位的兴奋性,使下丘脑神经过程总的趋势表现出兴奋性的亢进,这就与大脑皮质原有的调节、控制能力发生矛盾,使大脑皮质与皮下中枢暂时失去平衡,这种状况可能是中学生情感两级性明显的生理原因。教师和家长要注意这种两极性情感的变化,逐步使中学生的感情符合社会需要,使他们的情感既热烈又有社会意义与价值。 整个中学时期,学生的智力和意识不断发展,渐渐形成许多新观念、新观点,这些与不断增长的高级社会需要相联系,就形成许多具有明确

剖析青少年情感发展与情绪特征是什么

剖析青少年情感发展与情绪特征 情感的发展与情绪特征是青少年在情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心理特点,剖析青少年情感发展与情绪特征是什么?并非孤立地存在,它们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种矛盾: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一方面,尤其是自认为已经成人的青少年,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在思想言行的各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独立性,表现出心理“断乳”愿望。然而另一方面,由于人生阅历不够,没有独立生存能力,他们对父母、成人及长辈又存在较多的依赖性。 2、闭锁性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 青少年期的青少年自尊心强,情感丰富,若受到打击,极易造成心理上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导致了他们与周围的人之间产生距离,于是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剖析青少年情感发展与情绪特征是什么?这种状态与青少年随生活空间的扩大而出现的强烈的交往需要,二者构成了一对难以排解的矛盾。 3、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 青少年具有极强的求知欲,这有利于增长知识,但由于识别能力低,往往暇瑜不分,糟粕不捐。这一矛盾在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给予适当引导。 4、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青少年情感丰富,情绪不够稳定,往往容易感情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世故道理,但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常常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俘虏,事后却往往为此追悔莫及、苦恼不已。 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青少年多朝气蓬勃,富于幻想,胸怀远大的理想与信念,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然而他们往往又是急噪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以致在升学、就业、恋爱等问题上遭受挫折,或一旦困惑于现实生活中某些不正之风,又容易引起激烈的情绪波动,出现沉重的挫折感,有的甚至悲观失望,严重的陷入绝望境地而不能自拔。 6、性意识的发展与道德规范的矛盾。 这个时期的男女交往有一个特点,就是极其敏感、容易冲动,常常表现为激情,而他们此时思想尚未成熟,道德观念不强,意志力薄弱,强大的生理冲击力有时会使他们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给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这个时期应特别注意将性科学知识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性意识发展走向健康的道路。以下是有效策略: 1.注意培养青少年的自信心 自信心能战胜病魔,自信心也能使人成功。自信心是动力,是力量的源泉。作为父母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优质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介绍中学生发展心理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应重点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高频考点提要 1.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2.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4.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5.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7.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高频考点速记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一)感觉的发展 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青少年的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精确区分各种颜色和色度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 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二)知觉的发展 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4.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三、(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 四、1.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 五、2.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 六、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七、(二)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八、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九、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十、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十一、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第一,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第二,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第三,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第四,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第五,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2.在整个中学阶段,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五、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一)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 有关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是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二)智力基本达到成熟。 (三)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 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青少年情绪的发展与情绪的调节

青少年情绪的发展及社会问题对其的影响 摘要:本文述说了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中表现的一些情绪问题,其中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并且简略讲述了两项现今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影响极大的问题——互联网和父母离异,并简单举了一些建设性方案。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情绪发展;互联网;父母离异 一、青少年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内在体验的发展 1.情绪波动明显 青少年很容易产生某种情绪,而且情绪一旦产生,其强度就可能比儿童或成人大得多,具体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青少年会因一时成功,欣喜若狂、激动不已,又会因一点挫折,垂头丧气、懊恼不已,表现为情绪在两极间的明显跌宕。 二是青少年还常出现似乎莫明其妙的情绪波动、交替。 造成青少年情绪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个体进入青少年期后,影响情绪的各种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大量出现,如学习成绩、交往情况、与父母关系、发育带来的身体变化等。其二,青少年期是充满各种矛盾的时期,生物、社会和心理上发展的不平衡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常在青少年内心得以体验。而青少年的辩证思维发展水平不高,对待矛盾易产生偏激,因而引起情绪上的两极反应。 2.情绪心境化 心境(mood)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情绪状态。青少年,尤其是进入青年早期的高中生,会出现情绪反应时间明显延长的情况。这种延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延缓作出情绪反应,二是延长情绪反应过程,从而出现情绪反应心境化的趋势。 3.自尊感体验深刻 自尊感(se1f—esteem)是与人们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情感。它在儿童生活早期就已展露,只是随着个体进人青少年期,主体我和客体我一分为二,青少年不仅能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还能把做出这些行为的自我作为客观对象加以分析确定,从而引发自我体验。青少年仿佛第一次发现了自己,开始认识自己并主动塑造自己。心理学家因此把青少年时期称为“第二次诞生”。青少年的自尊感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青少年自尊感强烈。 其次,青少年的自尊感往往过分敏感。有的青少年会为一件小事争得脸红耳赤,有的则为此闷闷不乐或耿耿于怀,还有的甚至发生殴斗,不惜诉诸武力。 第三,青少年自尊感稳定性差,极易波动。 (二)情绪外在表现的发展 情绪的内心体验和外在表现都是情绪现象的有机成分,二者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但由于青少年期的特点,导致情绪的表现具有不一般的特点。而且,由于情绪显露于外,使得情绪具有了社会功能,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1.情绪文饰现象增多 情绪文饰现象是指个体内部的情绪体验被外部的情绪表现所掩饰,出现表里不一致的情绪现象。 情绪文饰现象是个体从儿童向成人过渡过程中,情绪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表现。造成文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青少年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使他们既注意到自己情绪在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情绪与情感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含义情绪是由认知因素和生理因素共同构成的反应或经验,情绪中既包含认知成分,也包含生理成分,这两者的结合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的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首先,情感是由认识而产生的。例如,中学生听见优美的音乐而感到愉快,这快乐的情绪就是由知觉而产生的;回想起亲人去世的场面而感到悲伤,这种情绪就是由记忆而产生的;想到生日时可以得到爸爸的礼物而感到兴奋,这种情绪就是由想象而产生的;解答不出数学难题而感到懊恼,这种情绪就是伴随着思维产生的。其次,认识的发展也会导致情绪产生变化和发展。例如,学龄前儿童对祖国的意识较为淡薄,爱国情感不强;入学后随着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的丰富,对祖国的认识也随之加深,爱国情绪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二)情感的生理基础和外部表现 研究表明,情感的体验是由大脑皮层下的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所决定的。情感发生时,会引起有机体内部器官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相应地产生不同的外部表现。例如,发怒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血液中含糖量升高,就会产生心跳加速和呼吸加快等外部表现。情感的外部表现在面部表

情、身体姿势和言语声调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高兴时人的面部肌肉舒张、动作灵活、声调轻快;悲伤时头部低垂、言语缓慢、说话断断续续。 (三)情感对人的影响 人的情感不是一种消极的内心体验,而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能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情感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感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和态度。 2.情感能调节人的行为活动。 3.人的情感表现也是交流思想的一种手段。 (四)情感的特性 人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具有两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1.情感的两极性表现在情感的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上,如满意和不满意、愉快和悲伤、爱和憎等。 2.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为积极的或增力的、消极的或减力的,如愉快的情感驱使人积极地行动,悲伤的情感引起的郁闷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 3.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为紧张和轻松、激动和平静等相对立的情绪上。 4.情感的两极性表现在强度上,从弱到强的两极状态,如从愉快到狂喜、从微愠到暴怒等;也表现在深刻度上,如同样的情感有着不同的由来。

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

第二节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 一、情绪与情感(填空)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分类(选择) (一情绪分类) 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不同,一种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基本形式,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以吧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后一种分类被较多采用,下面逐一进行阐述。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值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被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影响人的整个行为表现,成为情绪生活的主导。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说的就是这种情绪状态。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狂喜、暴怒、恐怖、绝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他往往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如暴跳如雷、浑身战栗、手舞足蹈等。 3.应激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引起的一种激素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二)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作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情绪理论(选择) (一)早期的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 把他们的理论成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

2.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理论 3.坎农--巴德学说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 2.沙特赫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三)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四、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选择) (一)抑郁 所谓抑郁就是人们常说的忧郁,它是一种以情感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状态。 (二)焦虑 所谓焦虑是指当一个人预测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忧虑、烦恼、害怕。 (三)强迫 这里所说的强迫,并非指强迫症,而主要是指出自内心,虽无意义却反复出现,但有时也能定制和摆脱的某些观念和行为。它属于一种意志上的心理问题。 自我强迫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这两方面。强迫观念主要表现为对已做妥的事情感到不放心,如出门后又回到门前,检查一下门是否锁好了;对当前事物常常联想到一些可怕或不详的情景,如看到安全行驶的汽车,有时会联想到严重的车祸;脑子里经常浮现过去的某段经历;明知没有必要研究,却反复思考,如“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强迫行为则是屈服于强迫观念的具体动作。如过渡洗手,认为手总是越洗越干净,于是一遍一遍反复洗手。 (四)恐惧 恐惧作为一种心理问题,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五)易怒 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 五、中学生情绪的特点(选择)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青少年情绪情感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两极性的表现。霍尔把青春期说成是疾风怒涛期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作业题)

第三章作业题 一、选择题: 1.情绪体验的分类是()【多选】 A.积极 B.愉快 C.消极 D.悲伤 2.人类的表情主要有()【多选】 A.面部表情 B.体势表情 C.动作表情 D.言语表情3.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表现在()【多选】A.社会化 B.丰富化和深刻化 C.情景化 D.自我调节化 4.幼儿的高级情感包括( ) 【多选】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幸福感5.新生儿有三种基本情绪,它们是() A.怕怒爱 B.痛苦厌恶微笑 C.怕怒喜 D.痛苦悲伤兴趣 6. 幼儿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A.哭恐惧 B.哭焦虑 C.焦虑恐惧 D.焦虑害怕

7. 婴儿产生陌生人焦虑的时间是() 、7个月后个月后C.一岁左右个月后 8. 婴儿出现分辨的微笑的时间是() 个月个月个月个月 9.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除了回避策略和破坏策略,还包括 () A.建构性策略 B.求助策略 C.行为策略 D.破坏策略 二、判断题: 10.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 11.情绪直接驱动儿童、促使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 某种行为。() 12.幼儿情绪情感的深刻化首先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13.家庭是幼儿获得情绪掩蔽能力的第一渠道。() 14.情绪比情感发生得晚。() 15.情感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绪比较内隐。()16. 幼儿的情绪诱因开始以生理性为主,逐渐转化为以社会性为主。( )

17 . 幼儿的分离焦虑与依恋有关。( ) 18. 幼儿运用表情的能力比理解情绪的能力强。() 三、概念解释 19.情绪(情感) 20.表情 21.情绪动因 22.情绪调控 23.情绪掩蔽 四、问答题 1. 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 2. 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3.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中学生的情感特点

中学生的情感特点 日常生活中,有的事使人愉快,有的事使人忧愁,有的事让人赞叹,有的事使人激动,有的事使人愤怒,有的事使人恐惧。愉快、忧愁、赞叹、激动等形式都是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表现。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讲,情绪和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情绪情感和人的需要直接相关,当客观事物符合自己的需要时就会产生满意、愉快、欢乐等积极的情绪情感;否则就会产生忧伤、沮丧、恐惧等消极的情绪情感。 比如有一天,小明和妈妈一块上街,小明想要一个变形金刚,可是妈妈不肯给他买,小明马上就会满脸的不高兴,因为妈妈没有满足小明的要求。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焕发出惊人的力量,使我们积极乐观地生活,同时我们的热情也能够感染周围的人,而消极的情感则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灰暗的色彩,造成不良影响。 人的情感特征及表现形式我们的情感都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是极为丰富和复杂的,但一般都具有下列特征: 其一,情感的两极性: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情境中出现的相对立的两种情感,例如快乐和悲哀、轻松和紧张、平静和激动、高兴与生气等都是情感两极性的表现。 其二,情感的情境性:我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有重要作用。例如,我们和多年未见面的好朋友不期而遇时,肯定会非常高兴,甚至激动得流下眼泪。 其三,情感的感染性: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有人说:"把你的快乐让朋友分享,你的快乐就会加倍,把你的忧愁让朋友分担,你的忧愁就会减半。"这句话说的就是情感的感染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容易为别人的故事动容,表现出情感上的共鸣。 其四,情感的移情性:这是指人们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外物、外人,结果好像外物也有这种情感。记得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诗句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的就是情感的移情性。人生自古伤别离,这种离情深深地困扰着诗人的心,使他觉得自然界的花鸟都会被他所感动。 情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形式有激情、心境和热情。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情感体验,是由对人有重大意义的客观事物或者过度的兴奋和抑制引起的。例如愤怒、恐惧、绝望等。处于激情状态时,人的认识活动范围往往会缩小,自制力减弱,因而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意义和后果,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就会导致不良结果。例如在公共汽车上,如果别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又没有道歉,你可能觉得非常生气,怒不可遏,就和别人吵起来了。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能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感体验。它在某段时间内影响着一个人的全部行为和全部生活,使人的言行都会染上一定的情感色彩。心境平静幸福的人,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美好而祥和的,即使见到一个陌生人,说不定也会对那人微笑,而心境忧愁悲伤的人,则会看什么都不顺眼,觉得周围的人都跟自己过不去,甚至独自黯然神伤。 热情是一种深厚而固定持久的情感。一个人的了热情,往往持久不衰,做什么事都很卖劲。热情控制着我们的整个身心,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假如我们对生活充满热情,我们就会在生活中关心他人、热爱工作。

情绪情感与青少年发展

情绪情感与青少年发展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写情绪情感的特点,情绪类别,情感类别,从而了解青少年情绪发展的特点和如何克服不良情绪,调节好情绪,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关键词:情绪情感青少年发展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每天都在感受着、体验着周围的各种事物,并对之做出各种心理反映。“喜、怒、哀、乐、爱、恶、惧”正是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态度体验。 情感情绪是个体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是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内心态度体验。 在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个体不是无动于衷的,既表现出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态度,也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情感情绪活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令人欢欣鼓舞、欣喜若狂,有些事物却令人沮丧、懊恼和悲伤;有些事物使人怒发冲冠、暴跳如雷,有些事物却令人心旷神怡、心情舒畅;有些事物令人产生恐惧、绝望体验,而有些事物却令人充满希望、满怀信心。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以各种特殊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就是人的情感情绪。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各种需要时,引起人产生相应的积极的态度体验;当客观事物不符合人的各种需要时,诱发人产生相应的消极的态度体验。 情绪常与情景联系在一起,具有冲动性、情景性、暂时性特征。引起个体某种情绪的情景消失了,与之相应的情绪也随之平息。例如,歌迷爆发出的呐喊尖叫、手舞足蹈等情绪往往是与演唱会的特定情景联系在一起,演唱会结束后,歌迷们的这种狂热情绪也逐渐停止。 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特征,它往往与人的认知活动、思想观念紧密相连。人的情感既可通过情绪化的活动表现出来。也可表现为内隐性特征。正由于人的情感具有这种特性,所以它也常常被看作是个性的结构或个性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情绪虽有其特点,但其差别是相对的。在现实具体的人身上,情感情绪是交集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人的一切情绪表现都要受到情感的制约,而人的各种复杂情感往往要借助于不同的情绪表现出来。人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59227727.html,/)分享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含义情绪是由认知因素和生理因素共同构成的反应或经验,情绪中既包含认知成分,也包含生理成分,这两者的结合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的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首先,情感是由认识而产生的。例如,中学生听见优美的音乐而感到愉快,这快乐的情绪就是由知觉而产生的;回想起亲人去世的场面而感到悲伤,这种情绪就是由记忆而产生的;想到生日时可以得到爸爸的礼物而感到兴奋,这种情绪就是由想象而产生的;解答不出数学难题而感到懊恼,这种情绪就是伴随着思维产生的。其次,认识的发展也会导致情绪产生变化和发展。例如,学龄前儿童对祖国的意识较为淡薄,爱国情感不强;入学后随着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的丰富,对祖国的认识也随之加深,爱国情绪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二)情感的生理基础和外部表现 研究表明,情感的体验是由大脑皮层下的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所决定的。情感发生时,会引起有机体内部器官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相应地产生不同的外部表现。例如,发怒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血液中含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59227727.html,/)分享糖量升高,就会产生心跳加速和呼吸加快等外部表现。情感的外部表现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言语声调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高兴时人的面部肌肉舒张、动作灵活、声调轻快;悲伤时头部低垂、言语缓慢、说话断断续续。 (三)情感对人的影响 人的情感不是一种消极的内心体验,而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能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情感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感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和态度。 2.情感能调节人的行为活动。 3.人的情感表现也是交流思想的一种手段。 (四)情感的特性 人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具有两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1.情感的两极性表现在情感的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上,如满意和不满意、愉快和悲伤、爱和憎等。 2.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为积极的或增力的、消极的或减力的,如愉快的情感驱使人积极地行动,悲伤的情感引起的郁闷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 3.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为紧张和轻松、激动和平静等相对立的情绪上。

2017年安徽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考试题

2017年安徽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考试题

2017年安徽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情绪和情感 发展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3 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为了防止考试焦虑症的发生,学校咨询人员提前对这些学生进行集体指导,讲授自我放松、缓解紧张的方法属于__ A.早期干预 B.缺陷矫正 C.发展指导 D.问题预防 2、”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 A:自觉积极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3、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__。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4、在古代教育中,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____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复式教学 D:现场教学 5、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____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6、安德森的心理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____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评价阶段 D:自动化阶段 7、既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根本大法,也是教育类法律的根本大法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活动中心论的观点 D:经验中心论的观点 16、是以已有的用法来解释所定义的词语,适当地描述所要界定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是() A:约定性定义 B:描述性定义 C:纲领性定义 D:操作性定义 17、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遗忘曲线变化进程是() A:前后一样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 D:没有规律 1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提出,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年。 A:13 B:13.5 C:14 D:1.6 19、教学是由__两方面活动组成的。 A.听课和考试 B.讲和背 C.教和学 D.记和练 20、学生会干部的提拔是由__ A.学生代表民主竞选 B.教师择优指定 C.学生轮流担任 D.教师和学生协商决定 21、儿童最初对世界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____的集中。 A:触摸觉和视觉 B:知觉发生和视觉、听觉 C:口腔触觉和视觉 D:动觉和机体觉 22、下列哪项主张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E:重视个别差异 23、当人处在群体中时,有时会作出平时不会作的破坏性行动,这是____ A:从众现象 B:社会干扰现象 C:去个体化现象

浅谈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特点及教育引导策略

浅谈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特点及教育引导策略 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变化比较剧烈,所以在这方面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但一般认为,适度的、情境性的负性情绪反应,如考试中的紧张和焦虑,失恋后的悲伤等情绪是正常的。只有那些陷于某些不良情绪体验中不能自拔、或者体验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都超过一般人、严重妨碍了学习和生活的情绪反应才被认为是有情绪障碍的。 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有很多,这里详细研究了对青少年影响较大、较普遍的几种:(一)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 自卑的表现有:自我评价过低。表现在对自己的生理条件如外貌、身高以及对学习、交往等各方面,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明显不如他人。例如,某同学在数学考试上遭受了几次打击之后就觉得自己在学习其他各科时也都不如别人了;有意识地掩饰“缺点”。具有自卑心理的青少年往往在内心深处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并因为害怕听到别人对这些缺点的评价而逐渐变得非常敏感,常把别人一些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同时,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采用回避与别人交往的方法来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这样的行为将导致他们失去许多朋友,很容易形成闭锁性的性格。 产生自卑的原因有:从外部环境来看,较常见的原因为适应困难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失败,以及由于过高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间的冲突所导致的优越感的丧失;从内在心理过程来看,自卑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和不当的自我评价所导致的。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更关注自己的外表、能力、自我价值、个性品质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同一性即通过修正理想自我或改变现实自我来使两者达到协调统一。同小学生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一致性程度较低。也就是说,青少年对现实中自我的评价往往不能与所期望的理想自我的标准相匹配。因此,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就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和由于丧失实现理想的信心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即自卑。美国心理学家艾丽斯的ABC 理论认为,“一些负性的情绪体验如自卑、抑郁、焦虑等都是由个体对事物的某些不合理的观念造成的。”虽然人们也许不能意识到这些观念的存在,但这些不合理的期望和要求(如,“我必须是全班学习最出色的人”,“所有的人都得喜欢我”等)往往很难在现实中得到满足。当这些想法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他们便会产生某些消极的、不合理的自我评价,或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这导致他们常常会因为某一件事的失败而导致对自我价值甚至是对整个人的否定。 (二)抑郁是一种过度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自卑、觉得不能胜任学习和工作等。 抑郁的表现为内郁。如心境不良、情绪消沉或焦虑、烦躁;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整日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精力减退,常常感到持续性的疲乏;认为活着没有意思,严重者感到绝望无助,并且很容易被激怒。大部分人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意念,例如,有人曾说过“要不是因为父母早已了却此生了”。其中也的确有付诸于行动,造成不良后果的;思考能力下降,他们常常感到思维变慢,联想困难,行动缓慢各方面能力都下降了,常常自疚自责,自我评价过低,将自己的一些小错误、小毛病都说成是滔天大罪,甚至认为自己罪该万死。机体的变化,如口干、消化不良、胃肠功能减弱、食欲下降、失眠等症状,或全身不定部位的疼痛,显得疲乏无力,伴有叹息、呻吟或哭泣的表情,有时也可有其它躯体疼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