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的相关原因和防治进展

静脉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的相关原因和防治进展
静脉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的相关原因和防治进展

静脉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的相关原因和防治进展

发布者:张珏倩发布时间:2010-5-19阅读:338次

张珏倩

摘要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即减轻了病人由于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尤其在抢救危重病人、输注化疗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但是,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静脉炎等并发症,不仅给病人造成痛苦,也给继续输液带来困难。本文就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预防和护理措施进行综述。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静脉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58-4442(2010)05-(0001)-(04)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由于其操作规程简单、套管柔软、在静脉内能随遇而安,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壁,方便给药等优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特别是危重病人抢救中及输注化疗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然而,其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长期使用静脉留置针会导致静脉炎等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静脉留置针期间做好预防和对症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 静脉炎的临床表现临床上静脉炎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静脉炎评价标准按照1990年美国注射护理协会的分级标准[2]。Ⅰ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但静脉无条索改变和未触及硬结;Ⅱ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有静脉条索状改变,但未触及硬结;Ⅲ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2 引发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2.1 留置时间静脉留置针一般留置时间为5~7d。按照美国BD公司产品说明书的建议,留置时间为

3~5天,最好不超过一周,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3]。有报道[4,5],静脉留置时间超过96h后,炎症反应程度明显增加;越是直径小的静脉,静脉炎发生率越高,留置时间如≥4d静脉炎发生率可达100%;同一血管长时间反复使用,或放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导管引起静脉壁化学性反应的机率也会大大增加;连续长时间使用同一血管输注药物且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如甘露醇、甘油果糖、前列地尔、七叶皂甙钠等)均可对血管产生一定的刺激性,容易损伤血管。

2.2 患者自身原因李氏等[6]报道,指间等处细小血管的管壁薄,耐受性差,液体易渗出;肘窝、手腕等关节处感觉迟钝,早期渗漏不易及时发现,这些因素均可刺激静脉炎症发生。高血脂、肿瘤患者及年老体弱者,自身免疫力下降,静脉血管硬化、弹性差,凝血机制异常等,都易发生静脉炎。

2.3 性别因素宋瑰琦,乔晓斐等,选择静脉留置针患者142例,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强迫法建立模型,用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相关血液学指标、留置时间及封管方法对其静脉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静脉留置针患者中,女性静脉炎机率是男性的2.430倍,这可能与男性运动比较多、肌肉发达、血管粗、血运好有关。至于,女性激素分泌对血管的影响则有待探讨[7]。

2.4 置管部位林氏等[8]对临床200例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操作中选择下肢内踝大隐静脉和上肢腕部头静脉进行试验对比,结果发现,由于体位因素及局部解剖因素,下肢静脉发生静脉炎的程度及机率均较上肢静脉高。他们认为可能与人体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下肢静脉回流差,使得下肢血管比上肢静脉易发生静脉炎。张建兰等[9]研究结果显示下肢留置静脉发生静脉炎为

3.7%,上肢为2.2%;股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感染率高于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因为股静脉位置隐蔽,反复进退穿刺易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增加感染机会,另外,由于股静脉靠近会阴部,易被大小便污染发生静脉炎。

3 预防性护理措施

3.1 加强相关的健康教育护士在对病人进行留置针操作期间,全面实施系统的相关健康健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刘瑞华等[10]通过对140例使用留置针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包括告知使用留置针的目的、意义,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有关静脉留

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方法(如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对照组实行了简单的输液护理。结果两组在预防并发症、患者满意度方面都有显著差异,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预,减少了留置针在使用中的并发症,保证了留置针的使用效果,提高了输液疗法的护理质量,和谐了护患关系,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3.2 留置针的选择老年人血管具有脆性大、弹性差;对机械性以及药物性的刺激敏感的特点,易发生血管静脉炎,也容易导致静脉穿刺失败。曾霞针等[11]在不影响输液速度及治疗要求的前提下对240例老年病人,选择使用不同型号的留置针穿刺输液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操作时应该选择质地柔软、型号相对较小的留置针进行操作。因为,细短留置针进入血管后可漂浮在血管中,达到随遇而安的效果,减少机械刺激摩擦及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并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

3.3 穿刺血管的选择有研究表明[5],血管的选择应选用那些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固定和观察的部位血管进行穿刺;对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应做到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多次穿刺;静脉选择应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合理和有计划地保护使用静脉,穿刺时避开不易固定关节、瘢痕、受伤、硬化发炎感染的静脉。由于人体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故应多选择上肢静脉。老年患者留置浅静脉套管针时,静脉炎的出现与血管管径有明显关系。血管管径越小,置管反应发生率越高,出现置管反应的时间也越早。

3.4 加强输入液体的管理配制药液的过程中做好各个环节的护理操作质量控制:药物现配现用;稀释时应使其充分溶解;在锯安瓿前后均须严格无菌操作;抽吸安瓿内药液时,要改变安瓿倒置的抽针方法,防止安瓿断口处微粒混入药液[12];尽量一次性使用锐利的小号针头(12号以下),减少针头穿刺胶塞次数,以减少橡胶微粒混入液体[13]。必要时,可选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及可来福接头,以有效滤除输液中各种不溶性物质,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4]。

3.5 正确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较强药物对于使用留置针的病人田春梅等[15]收集静脉留置针205

例,在留置时间上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比较:从卧床与非卧床、高渗液与低渗液、盐水与肝素封管及外周静脉不同部位等,结果显示输入高渗液体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7.27%,而低渗液静脉炎的发生率仅为

6.21%(P<0.05),输入高浓度药液静脉针留置时间明显短于输入一般液体的患者。田春梅等建议输入高渗液体时应每3d更换留置部位1次,并适当活动留置肢体,可减少肿胀及静脉炎的发生。

3.6 正确封管封管时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正压脉冲式封管方法[16]。如果将封管针头全部扎入留置针内,封管液推注完退出时,会使血液随拔针时的负压倒流入管腔内,导致凝血堵塞。封管液太少(<10 mL)不能冲净局部血管内的药液,滞留的药液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可引起局部疼痛、变硬。封管液注入速度太快(>40 mL/min),用力过猛,使血管内部压力突然增加,管壁通透性增强,可导致局部血管炎性改变、发硬、红肿[17]。封管是保证留置成功的关键,如方法得当,可有效延长置管时间。

3.7 中西医结合预防中医理论认为,艾灸的温热刺激具有温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作用。利用艾灸燃烧的热力渗透肌肤,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氧,减少致炎物质产生,减轻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足三里穴具有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扶正祛邪、强身健体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也已证实,按揉足三里穴,可增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色素,还能提高机体防御力。蔡岚等[18]根据中医理论,将16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的基础上使用艾条自穿刺点始沿近心端静脉约10cm处进行温灸,每天1~20min,并结合按揉足三里穴,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8.75%,对照组为2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可有效预防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的静脉炎,从而减轻了病人痛苦;而且艾灸和穴位按摩的方法既简单易行又经济实惠。

4 静脉炎的护理对策

4.1 冷敷冰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由于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可使某些药物局部破坏作用灭活;同时,冰敷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的敏感性降低,降低组织代谢,抑制血管的炎

性渗出和出血,从而减轻疼痛及对组织细胞的损害。低温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抗损伤能力增强,从而减少静脉炎发生[19]。

4.2 超短波理疗法金静晓,翁紫君等人[20]用220W红外线灯照射38例病人(68例次)的静脉炎症部位,每天2次,每次30min,结果发现治疗7d后,静脉红肿、疼痛(42例次)消失,静脉硬化、发黑者(17例次)病变静脉长度缩短8~10cm。他们认为红外线照射治疗药物性静脉炎方法简便,疗效满意,病人愿意接受,而且经济实惠,临床上可予推广使用。因为红外线的热作用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而止痛;静脉炎经红外线照射后,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扩张,皮肤乳头层水肿,血管周围白细胞浸润,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增加,使免疫能力增强,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加速吸收消散而消炎。

4.3 单清水湿热敷李爱敏等[21]采取局部湿热敷的方法治疗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静脉炎25例,治疗中,当发生静脉炎时立即将小毛巾浸透热水(50~60℃),拧干、抖开、铺平在局部暴露部位,1~2h/次,热敷4次/日,连用2~4天。结果25例静脉炎患者中24例静脉炎症状完全消失,1例Ⅲ级静脉炎患者局部湿热敷的同时,联合静脉滴注抗生素3d,症状消失。无1例因静脉炎拔管。由于热疗对深部组织透热力强,并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加快了静脉回流,增加病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浅表炎症的消散和局限,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且湿热敷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4 硫酸镁湿热敷

4.4.1 单用硫酸镁包保鲜膜湿敷镁离子能降低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使血管舒张, 其高渗作用,促使其局部组织水肿消退,达到止痛目的;保鲜膜包绕能始终保持纱布一定的湿度,使硫酸镁达到持续湿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得到保证。林虹等[22],将74例化疗性静脉炎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用50%硫酸镁溶液浸湿纱布覆盖,患处用保鲜膜包绕,使硫酸镁纱布始终保持一定的湿度,对照组用仅用50%硫酸镁溶液浸湿纱布覆盖患处,不加保险膜进行包绕,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他们认为硫酸镁湿敷加保鲜膜外包绕治疗静脉炎疗效确定,是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有效

方法之一。但硫酸镁溶液有风化性,易出现白色结晶,对皮肤有一定刺激性应与其它方法相结合。

4.4.2 硫酸镁联合应用湿热敷法冷飞燕等,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各种化疗药物静脉炎,实验组30例,应用云南白药加50%乙醇湿敷治疗;对照组36例,应用50%葡萄糖20 ml、25%硫酸镁10ml和维生素B1 2.5mg混合湿敷治疗。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静脉炎的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实验组,3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36例有效31例,总有效率86 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硫酸镁联合维生素B1应用湿热敷法明显缩短疼痛、肿胀的时间[23];有报道,将硫酸镁和甘油配成甘油硫酸镁乳剂,持续外敷治疗外周静脉炎疗效好,治愈时间较单用硫酸镁明显缩短[24]。

4.5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TDP(特定电磁波治疗器,俗称“神灯”)综合应用治疗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是利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导入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物理因子治疗表浅静脉炎能促使炎症吸收、血栓软化、血管软化、减轻临床症状、加强侧支循环功能。直流电镁离子导入与TDP综合应用,具有互相促进,作用相叠加之效果。韩明等人对82例经专科确诊的表浅静脉炎患者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两种物理因子治疗组)46例为观察组,乙组(一种物理因子治疗组)36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的治疗效果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试验组选用国产DL-2型直流感应电疗机,采用直流电档,输出粗调为10mA,用硫酸镁直流电导定,电流量为0105~012mA/cm,20min~30min1/日,10次为一疗程。TDP治疗,选用沈阳产CQ-F3型TDP辅射器,功率300W,每次治疗前先预热15min,然后把辅射器垂直于病灶处,距离25cm~40cm,每次治疗以出现热红斑反应为度,每次治疗30分,10次为一疗程。结果显示甲组一疗程后治愈率73.9%,显效率86.9%,平均疗程10天。乙组一疗程后治愈率44.4%,显效率69.4%,平均疗程15天,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观察还表明病程越短,红、肿、痛越明显,效果越显著[25]。

4.6 西医局部外敷治疗

4.6.1 75%乙醇湿敷经郝建红等人对60例使用套管针输注甘露醇等高渗液体者随机分成湿敷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均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2GA型套管针、肝素帽、透明敷贴,选择前臂的头静脉、

贵要静脉为穿刺点。湿敷组于开始滴注刺激性药物时采用局部75%酒精纱布湿敷,将75%乙醇纱条沿静脉走向湿敷于注射静脉上,直至输液完毕。结果湿敷组与常规组比较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用酒精湿敷法可明显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由于乙醇易挥发,可带走机体热量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从而抑制局部组织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此法既有局部止痛效果,又利用乙醇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的作用,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降低静脉炎的发生[26]。

4.6.2 2%利多卡因加酒精湿敷乙醇是一种挥发性液体,可吸收和带走机体大量的热量,并刺激皮肤血管扩张。使用乙醇湿敷可达到扩张局部血管,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更能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而起冷敷作用,使之在低温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抗损伤能力增强,冷湿敷可抑制局部组织细胞活性,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具有穿透性强、弥散广、作用快和维持时间长的特点,长期外用无蓄积,可反复使用。局部湿敷后,可通过皮肤渗透到皮内及皮下组织的神经细胞膜内,引起细胞膜体积增大,流动性增加,导致钠通道蛋白质发生某些可逆性的构象变化,当神经冲动到达时钠通道不能开放,从而阻断了神经冲动的传导,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采用混合液,其乙醇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可促进对利多卡因的吸收,加强了麻醉作用,收到更好的止痛效果。刘秀红将60例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应用2%利多卡因加酒精湿敷治疗和50%硫酸镁湿热敷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研究显示应用2%利多卡因加酒精湿敷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方便快捷,无不良反应[27]。

4.6.3 康惠尔透明贴敷料外敷康惠尔透明贴由弹性粘附性水胶体组成,此贴的外表面为透明聚氨基甲酸乙脂,厚度为25um,能防止微生物的渗透,防止细菌侵入,能渗透水蒸汽,薄且有弹性,能顺应皮肤的移动,粘性好。密闭的半透膜保持局部抵氧张力,毛细血管生成快,改善局部组织的微循环,使组织接近正常生理状态,加快吸收渗出液,有消除红肿的作用。同时水胶体有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能保证局部组织正常的代谢功能。马丽,黄百发等人[28]将59例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0

例)。对照组行常规50%硫酸镁湿热敷处理,观察组用康惠尔透明贴粘贴于患处进行治疗。比较2组显效及痊愈时间,结果显示康惠尔透明贴治疗静脉炎比常规湿热敷效果好。可预防和治疗静脉炎,使穿刺部位红肿、疼痛等症状迅速缓解.

4.7 中医局部外敷治疗

4.7.1 芦荟治疗静脉炎老年人静脉炎的病人采用常规的方法治疗炎症,虽可使炎症消退但治疗时间长,血管弹性恢复差。郇秀莲,李燕等,对在输液过程中发生静脉炎的老年病人60例,年龄59~75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取鲜芦荟叶洗净,用小刀轻轻刮去表皮,将芦荟汁滴于炎症部位,以消毒木质压舌板沿血管走向轻轻刮匀,每日2次。皮肤破溃者,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芦荟汁直接滴于破溃处,表面覆盖凡土林纱布,不须包扎。Ⅱ组用50%硫酸镁湿敷,每日3次。皮肤破溃者,按常规换药。结果显示使用芦荟汁的病人取得了满意疗效。表明新鲜芦荟具有散瘀止痛、抗炎解毒,促进损伤组织细胞修复作用,其用于治疗化疗性静脉炎效果优于硫酸镁[29]

4.7.2 云南白药的应用云南白药是我国著名中医外科专家曲焕章研制的中成药,具有止血愈创、祛淤生新、解毒消肿、活血镇痛的作用。张芳,赵燕华将66例静脉炎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 将适量云南白药粉末先洒在无菌纱布上,将该纱布放于50%酒精内或食醋浸透后,置于静脉炎血管处,并及时喷洒酒精或食醋保持纱布湿润,每日更换1次,直至痊愈;对照组36例,用50%硫酸镁湿敷治疗,观察2组疗效。实验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11%,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云南白药加50%乙醇治疗输液后静脉炎方法简便、经济、有效[30]。

4.7.3 六味醇外敷徐玉花等人在参考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请教院内资深专家,全面分析了静脉炎的发病机理,综合药效、经济、制取和使用等诸多因素,从众多中草药中筛选组方,最后以当归、红花、血竭、川牛膝、玄参和冰片6味中草药溶于乙醇制成六味醇外用。将200例病人随机分成治疗和预防两大组,每组再各分为相互对照的2个小组,以观察治疗、预防效果。治疗组中0~Ⅱ度静脉炎用无菌棉签浸取药液外擦患者局部,Ⅲ度静脉炎则用4层无菌长条纱布浸透药液外敷炎症处,每次约为30min,间隔3h重复

使用。预防组病人于输液结束30min后,用无菌棉签浸取药液在注射部位沿静脉走向局部涂擦,每日2~3次。对照组则于输液结束后不采取任何措施。按炎症轻重程度观察病人接受六味醇治疗3日后红、肿、热、痛等症状的减轻或消失情况, 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是否消退, 条索状的硬结是否软化、弹性是否恢复;观察六味醇对静脉炎湿敷后静脉炎的转归情况。结果六味醇对静脉炎的有效率为100%[31]。

4.7.4 芒硝冰片外敷芒硝外用具有清热解毒、破血行血、散结消肿的功效。外敷后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血流,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并有止痛消炎作用。冰片具有清热、止痛、消肿功效,且穿透力强,冷敷后可使局部皮肤发凉,起到止痛止痒作用。用此溶液外敷,可以促进渗出液吸收,达到消肿、止痛、软化血管的作用。刘秀萍等人对59例均为长期输液或输注刺激性大的药物后出现静脉炎病人,取芒硝200g加冰片5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经高压灭菌后取溶液浸透无菌纱布敷于患处,每日2次,每次30min,直至痊愈,总有效率97%[32]。

5 小结综上所述,静脉留置针的应用的确给临床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不但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而且减少了护理工作量。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预防及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如何延长患者血管的使用寿命是长期困扰临床护理人员的突出问题。因此,每个护理工作者应积极研究如何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发展,消除或减少危险因素,减轻疼痛,提高生命质量,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计惠民.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75

2.药晋红,胡牧,张平.静脉留置套管针与静脉炎[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7):365~367

3.向云霞,魏月辉,向宝霞.静脉置针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08.4

4.高蓉华,赵改婷.静脉留置致静脉炎及血管栓塞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2A):255~256

5.路必琼,刘惠凤,蔡伟文,等.老年病人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血管选择[J].护理学杂志,2003;18(2):92~93

6.李西爱,李振香,王厚英.化疗药物渗透性损伤的护理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9):32

7.宋瑰琦,乔晓斐,郭兵,等.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分析.2008

8.林珍平,严赛叶,季冬月.术中上、下肢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的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2001;7(2):85

9.张建兰,樊小平,陈彩林.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全科护理杂志,2008

10.刘瑞华,李玉梅.探讨系统健康教育干预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8;

(04)

11.曾霞.老年病人选择使用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的效果比较.现代护理杂志2008;14(4):488

12.杨琴,胡伸武,陈军,等.减轻玻璃微粒对注射治疗影响的方法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11):489

13.王爱丽,李守敏.静脉穿刺针头斜面滞留微粒形态的临床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3):148

14.徐木兰,吴丽芬,张元元.精密过滤输液器及可来福接头用于输液安全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9(19):30

15.田春梅,靳丽华.安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7~9

16.张晓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219~221

17.曹忆妹,陈妙娟.浅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输液封管技术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2):714~715

18.蔡岚.中西医结合预防浅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全科护理杂志2008;6(10):2646

19.刘玉玲,屈晓湘,唐湘玲.上清丸湿敷结合冰敷预防盖诺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2005;(1):57~58

20.金静晓,翁紫君,马黎霞,等.药物性静脉炎的红外线照射治疗.现代实用医学,2004;(09)

21.李爱敏,陈长英.局部湿热敷治疗静脉炎25例.郑州大学学报,2007.02

22.林虹,贺彩芳,黄学荪,等.两种硫酸镁湿敷方法的比较研究.护理研究,2008;(09)

23.冷飞燕,李硕娟,朱培宁.云南白药加酒精湿敷治疗静脉炎60例[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68

24.董叶丽.甘油硫酸镁乳剂治疗外周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1;16(11):647

25.卢宇,韩明,宋美春,等.两种物理因子治疗表浅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医疗装备,2000;(11)

26.郝建红,商临平.75%酒精湿敷预防静滴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3

27.刘秀红.利多卡因加酒精湿敷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基层医学论坛,2008;(33)

28.马丽,黄百发,王素芳,等.康惠尔透明贴治疗静脉炎效果观察.当代护士杂志,2005;(09)

29.郇秀莲,李燕,王军红.芦荟治疗老年人静脉炎疗效观察[J].中医中药,2006;9(9):82

30.张芳,赵燕华.云南白药湿敷治疗静脉炎疗效观察.职业于健康杂志,2008;24(21):2352

31.徐玉花,宋秋佳,孙静.六味醇外用防治输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43

32.刘秀萍.芒硝治疗静脉炎59例[J].山西护理杂志,1998;12(6):264

静脉炎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_进展-宋彬

静脉炎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进展 【关键词】静脉炎;原因;防治;护理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同时影响治疗效果。静脉炎主要是由于同一静脉反复多次穿刺或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留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1]。近年来,护理人员通过了解静脉炎发生的原因,采取多种有效的防治护理措施,使静脉炎的发生率有所下降。现综述如下。 1 引起静脉炎的原因 1.1 血管因素 血管受压、血液循环受阻、血管痉挛、血管硬化弹性差都会增加静脉炎的危险。 1.2 药物作用 刺激性药物和高分子液体是引起静脉炎的主要原因[2]。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3]。一般认为血浆渗透压的升高是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输入高渗液体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渗透压随之升高,血管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1、前列腺素2,静脉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症改变,使静脉收缩变硬[4]。 1.2 机械刺激 在同一血管周围反复多次穿刺输液或硅胶管在血管留置过久是静脉治疗中造成静脉炎最常见的并发症。刺激所产生的疼痛主要是由于周围血管受到较强和浓度较高药物的刺激,或硅胶管在血管留置时间太长,导致血管膜损伤后引起炎性反应[5]。而反复多次穿刺后,易导致血管周围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及血管淤血现象[6]。 1.4 感染因素 不规的操作和在不清洁的环境中操作,易使微生物侵袭而引起静脉炎;穿刺部位消毒不彻底也是引发静脉炎的重要因素[7]。 1.5 微粒因素及物理因素 微粒是指玻璃屑及各种结晶物质,主要来源于输液器具、不当的配液操作环节和污染的环境。另外,药液的温度及理化性质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8]。 1.6 输液速度 有报道,静脉炎的发生与输液速度有关[9]。刺激性大的药物短时间大量快速进入血管,超过了其缓冲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膜受刺激[10]。 2 预防措施 2.1 提倡使用套管针 为了保护血管,避免反复穿刺,尽量使用套管针输液。套管针针管柔软,对血管刺激小,留置时间相对长,活动时针体不易脱出发生药液渗漏几率小。但留置时间应根据病人的局部情况而定,最好不超过5 d。临床观察发现,影响留置针留置时间的主要原因是静脉炎的发生,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10]。 2.2 提高穿刺技术,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刺激和损伤 医院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项技术培训,提高对静脉炎危险因素的认识。穿

化疗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化疗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发表时间:2011-11-10T10:39:56.4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6期供稿作者:袁溪 [导读] 对于水疱已脱皮,创面较深者,可用生理盐水洗净患处,用无菌纱布浸透庆大霉素或雷佛奴尔贴于创面。 袁溪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灵山中医院 535400) 【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6-0236-01 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其病理变理化为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少数病人可引起反应,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 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恶性肿瘤化疗就是引发静脉炎的原因之一,而化疗又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容易刺激血管发生药物性静脉炎,注射部位的血管会产生索状的红线,触诊有时会有发硬、发热的感觉;甚至使血管红肿、疼痛、闭锁。造成再次化疗输液时静脉穿刺困难,以及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如何降低静脉炎的发生,是我们肿瘤科护士急待解决的问题。 本人综合各资料文献中对静脉炎的护理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12月在我科化疗的病例86例,男32例,女54例,年龄27-58岁。观察指标参照“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观察皮肤血管的毒性反应分为Ⅰ-Ⅳ度。Ⅰ度:注射部位血管疼痛。Ⅱ度:局部组织红肿,起水泡,或血管变硬成条索状。Ⅲ度:中度或重度肿胀,顽固性疼痛,水疱直径>1cm,局部形成溃疡,影响肢体功能。Ⅳ度:溃疡坏死感染。86例患者中出现Ⅰ度4例,Ⅱ度12例,Ⅲ度1例,Ⅳ度0例,其余病例均无静脉炎发生。 2 静脉炎的预防 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2.1 化疗前应了解化疗用药方案以及每种化疗药物的刺激性,选择弹性好、管腔大、回流通畅、粗且直的血管进行穿刺。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穿刺应遵循由远及近,由背侧向内侧,左右臂交替使用的原则。除上肢静脉综合症外,不宜采用下肢静脉用药。 2.2 合理安排输液。静脉炎的发生与药物浓度是呈正比的,所以要尽可能的稀释药物。联合用药时应先推注刺激性小的药物,再推注刺激性大的药物。如果各种药物的刺激性均较大,间隔时间应长一些,一般不少于20min。 2.3 推药过程中反复抽回血,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并不时询问病人有无感觉疼痛或有异常感觉,如有异常,护士给予及时相应的处理。 2.4 使用化疗药物的前后,可给予生理盐水100毫升+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 2.5 注药局部皮肤不要烫洗,洗脸时局部应避免水太热,夏天可用凉水,冬天可用温水。经常按摩四肢末梢血管,搓手背、足背,参与气功锻炼,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及血管弹性,保护好局部血管。 2.6 适当的有计划的锻炼身体,不可以抽烟喝酒,保持良好的心态,要穿宽松的衣服,避免压迫血管,注意预防保暖,避免冷水刺激,避免损伤引起溃疡等。建议要注意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 3 静脉炎的护理 3.1 基本护理:发生静脉炎的患肢严禁局部热敷,患处勿受压。患肢禁止进行静脉注射,可抬高患肢。 3.2 按反应分度标准进行护理: Ⅰ级反应:局部用95%酒精或25%硫酸镁湿敷,间断给予冰敷12~24小时;也可用马铃薯薄片贴于患处。 Ⅱ级反应:用利多卡因1-2ml+地塞米松5mg在疼痛或肿胀区域外缘做菱形封闭,表面涂以氢化可的松软膏,并间断给予冰敷24-48小时。 Ⅲ级反应:处理方法同Ⅱ级,水疱用注射器抽干,避免水疱脱皮,用碘酊消毒,再用氢化可的松软膏涂抹。如果已脱皮,不能涂抹药膏。如疼痛不能忍受,遵医嘱应用止痛药。 Ⅳ级反应:处理方法同Ⅲ级。对于水疱已脱皮,创面较深者,可用生理盐水洗净患处,用无菌纱布浸透庆大霉素或雷佛奴尔贴于创面。严格无菌操作。

静脉留置针技术操作规范

静脉留置针技术操作规范 一、工作目标: 正确使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 二、操作要点 1、评估和观察要点:①评估病情、年龄、意识、心肺功能、自理能力、合作程度、药物性质、过敏史等。②评估穿刺点皮肤、血管的状况。 2、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安全静脉输液的原则。 3、告知患者留置针的作用、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4、患者取舒适体位,选择弹性适当的血管穿刺,正确实施输液前、后留置针的封闭及护理。 5、留置针穿刺:消毒皮肤,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角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进入少许,保证外套管在静脉内,将针尖退入套管内,连针带管送入血管内,松开止血带,撤出针芯,连接无针输液装置,用透明敷料妥善固定,注明置管日期、时间并签名。 6、严密观察留置针有无脱出、断裂,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静脉炎表现,及时处理置管相关并发症。 7、嘱患者穿刺处勿沾水,敷料潮湿应随时更换,留置针侧肢体避免剧烈活动或长时间下垂等。 8、每次输液前、后应当检查患者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询问患者有关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拔除导管,给予处理。

9、采取有效封管方法,保持输液通道通畅。 10、根据药物及病情调节滴速。 三、标准 1、患者或家属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服务满意。 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 四、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操作目的、方法及配合要点。 2、告知患者或家属不可随意调节滴速。 3、告知患者穿刺部位的肢体避免用力过度或剧烈活动。 4、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五、注意事项 1、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避开关节和静脉瓣,下肢静脉不应作为成年人穿刺血管的常规部位。 2、在满足治疗前提下选用最小型号、最短的留置针。 3、输注2种以上药液时,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4、不应在输液侧肢体上端使用血压袖带和止血带。 5、定期换药,如果患者出汗多,或局部有出血或渗血,可选用纱布敷料。 6、敷料、无针接头或肝素帽的更换及固定均应以不影响观察为基础。 7、发生留置针相关并发症,应拔管重新穿刺,留置针保留时间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而定。

急诊常见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急诊常见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通过对常见静脉炎发生原因的分析,总结相关防治护理措施,以达到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病人痛苦,减少医患纠纷。 标签:静脉炎;原因;护理措施 急诊是医院的窗口,也是抢救生命的前沿阵地,静脉输液是急救护理中的抢救措施之一,由于各种原因易引起静脉炎,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抢救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容易造成医患纠纷。通过对常见静脉炎的学习、总结,以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减轻病人痛苦。 静脉炎的基本知识 静脉炎的定义:静脉炎是静脉壁内膜的炎症,是一种进行性的并发症[1]。 静脉炎的临床表现:沿穿刺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皮肤出现红线,严重者可致受累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和结节[2]。 静脉炎的分类及原因:⑴机械性静脉炎:①穿刺部位固定不牢靠,针管滑动; ②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关节活动使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③选用的留置针或输液针的型号与血管的性质不符(粗针细血管),穿刺时与血管壁摩擦引起发炎。④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发生静脉炎。 ⑤套管针留置时间过长引起发炎。⑵药物性静脉炎:药物稀释不足、浓度过高、药物酸碱度过高,都会致血管内膜受损,管壁通透性增加,药物容易渗入皮下间隙,引起静脉毛细血管痉挛,局部供血减少,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发生静脉炎。⑶细菌性静脉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任何尘埃、玻璃屑、细菌入血,都会使血管壁变硬发炎[3]。⑷血栓性静脉炎:①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容易形成栓子; ②套管针封管技术不当,导致栓子形成;凝血机制改变,都会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⑸拔针后静脉炎:老年人皮肤、组织松弛,拔针后不能马上愈合;拔针后伤口没有及时处理造成感染引起静脉炎。 静脉炎的分度: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指标,将静脉炎分3度:Ⅰ度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局部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4]。 静脉炎的预防 正确掌握药物浓度,合理安排输液:护理人员要熟悉输注药物的理化性质,充分了解药物的渗透压、PH值等,尽量不要多种药物混合输注,避免药物间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5]。

留置针维护

时间:2015年12月16日地点:感染科办公室 主讲人:付杨华 参加人员:感染科全体护士 内容:留置针及静脉通路维护 一、浅静脉留置针的定义,应用意义及种类:静脉留置针又称为静脉套管针。它是由不锈钢的针芯;软的外套管及塑料针座组成。穿刺时将外套管和针芯一齐刺入血管中,当套管送入血管后,抽出针芯,仅将柔软的外套管留在血管中进行输抽出针芯,仅将柔软的外套管留在血管中进行输液的一种输液工具。针尖肝素帽导管留置针基本组成留置针基本组成小夹子白色隔离塞针柄延长管小夹子静脉留置针的优点操作简单,减轻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同时保证合理用药时间,为输血和输液提供方便保留了一条开放的静脉通路,便于抢救工作,而且保留了条开放的静脉通路,便于抢救工作,而且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目前市场上的留置针种类有:开放式留置针密闭式留置针安全安全型留置针防逆流留置针开放式留置针:提供较大输液量,但不能完全有效避免血液外溢的传统的留置针。密闭式留置针:能在使用过程中,有效避免血液外溢而造成血液污染的整体式留置针。(直型)(Y 型)安全式留置针:既防针刺伤又防血液污染。防逆流留置针:防止血液逆流,减低血液污染的危险,达到正压封管的效果。留置针的临床选择:在不影响静脉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选用细、

短留置针,因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减少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二、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与维护:适合于长期输液患者、老年人患者及无自主意识的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其使用范围1 .长期静脉输液的病人2.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3 危重的病人3.危重的病人4.手术的病人5.小儿及老年人6.躁动不合作的病人。静脉选择------原则静脉粗直、弹性好,避开关节和静脉瓣及受伤的肢体一般来说,能扎上肢不扎下肢;能扎健侧不扎患侧穿刺手部血管比腕部和上臂血管的静脉炎发生率低穿刺手部血管比腕部和上臂血管的静脉炎发生率低桡静脉穿刺时易发生桡神经损伤如使用应尽量靠上头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桡侧,转至前臂前面,腋静脉。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转至前臂尺侧前臂尺侧,肱静脉。肱静脉肘正中静脉:为一短粗的静脉干,在肘窝处连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行程长、静脉瓣多,不做为静脉治疗的首选股静脉置管有较高的细菌定植率应避免使用正确的穿刺: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以进针点为中心消毒皮肤2次,直径8cm,左右松动留置针,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留置针柄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见回血续进2-3mm后退针芯少许,再将外套管缓慢送入血管内,松后退针芯少许,再将外套管缓慢送入血管内,松开止血带,拔出针芯,穿刺成功后,将透明的无菌贴膜固定在穿刺部位。输液器一端与肝素帽连接,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滴速,观察局部有无漏输液是否通畅。特别提示:1. 白色隔离塞不能再次穿刺,否则有穿透套管造成渗漏的危险2. 直刺静脉上方3. 穿刺失败时必须更换新的留置针. 透明敷料使用的要点:作密闭式固定(无张力粘帖) , 必须遮盖白色隔离塞3M敷贴以穿刺点为中心一、要点:1、无张力垂放单手放置2、敷料中央对准

静脉留置针操作流程图

静脉留置针操作流程图 操作步骤操作要求及说明 1、根据病人或病情需要选择合适型号的留置针。 2、一般常用24 号或22号。 3、尽量选择相比血管小一号的针管(这样可以使 针管游离于血管内,减少针管与血管壁之间的 摩擦,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1、检查包装有效期及有无破损 2、检查针头斜面有无倒钩 3、检查导管边缘是否粗糙 五、连接留置针与输液器 六、排气

七、准备无菌透明贴 注意:在固定三叉接口的小胶布上 注明穿刺和拔管的日期、时间,有 效期一般为3 天,穿刺者签全名。 例:17/8~20/8 毛燕明。 1、 2、 八、选择穿刺部位 1、上肢:手背静脉网、肘正 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 脉。 2、下肢:足背静脉网、大隐 静脉、小隐静脉。 3、锁骨下静脉和颈外静脉。 3、 4、 5、 6、 7、 选择粗、直、固定及血流丰富的血管进行穿刺。穿刺 时应避开表面有感染、渗出或损伤静脉(以免穿刺时 将细菌带入血管),尽量避开关节部位(如腕关 节、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以减少机械摩擦,防 止静脉炎的发生)。 长期输液病人,应有计划更换穿刺部位,保护好血管 (从远心端至近心端进行穿刺)。因下肢静脉容易 形成血栓,一般不做穿刺首选(研究证明,下肢静 脉血栓发生率比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高 3 倍)。 足背静脉容易引起静脉炎,也不主张穿刺。锁骨下静 脉和颈外静脉一般用做中心静脉置管,但必要时也可 用作留置针穿刺。 抢救病人时,尽量将液路建在同一侧肢体。 十二、取下针套

1、 贴无菌透明贴之前保证穿刺周围皮肤呈干燥状 态。 2、 禁止在无菌透明贴里面贴普通胶布,保证穿刺 点 周围皮肤的无菌状态。 3、 贴无菌透明贴时尽量避免皮肤扭曲、拉扯,减 少 皱褶。 4、 小胶布应横向贴于三叉接口处,应详细注明日 期、时间、有效期及穿刺者姓名。 5、 用两条胶布平行固定肝素帽和可来福接头处。 6、固定应保证安全、 美观。 必要时可用夹板或约束 带适当固定关节处。 十三、旋转松动外套管 (松动针芯) 十四、穿 刺 1、绷紧皮肤,右手拇指与食指夹住针芯两翼, 在血管上方 15~30°角进针。 2、见回血后放平针翼,沿静脉继续进针 0、 2cm 。 3、左手持 Y 型接口,右手撤针芯约 0、5cm , 持针座将针芯与外套管一起送入静脉 (送 外套管),勿全部送入静脉,针管留~ 0.2cm 。 4、左手固定两翼, 右手迅速将针芯撤出 (撤 针芯),放于锐器盒中。 十五、固 定 1、无菌透明贴密闭式固定 留 置针管。 2、小胶布固定三叉接口。 3、普通胶布固定肝素帽和可 来福接头处。 4、固定输液器针头。

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新进展

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新进展 刘艳荣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吉林长春130021 静脉留置针(以下简称套管针)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从20世纪90年代初,此项技术在国内的应用也日渐增多。应用套管针可以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延长静脉穿刺间隔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使输液更加方便,保证静脉用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1]。国内护理学者对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方法、留置时间、封管技术、临床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1 材料 均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Vialon材料制成的套管针,分为普通式和头皮式两种。它的管壁特别光滑,与人体亲和性好,在血温下其柔软度会增大,从而减轻了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性刺激,不易产生静脉炎。 2 根据要穿刺血管的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穿刺技术 一般情况下应选择粗直、血流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为宜。选择好血管后扎止血带,用碘酒严格消毒皮肤,待干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拿套管针与皮肤呈15~30°角刺入血管,见针尾部有回血时,沿血管前行约0.1~0.2cm,使套管前端进入血管内,松开止血带,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推入外套管,取出针芯,利用无菌皮肤保护膜固定穿刺点周围皮肤,连接输液器进行输液。 由于急性创伤、失血、疼痛、环境温度低或某些个体自身末梢循环不好等因素,造成外周静脉充盈不佳,在行套管针穿刺时,止血带具有一定的影响[2]。使用放松止血带片刻再系止血带的方法,可以使扩张的血管在短时间内自然充盈,变充盈不佳血管为穿刺时局部恢复正常充盈,大大提高一针见血率。方法是:系紧止血带后,用手轻轻摩擦皮肤约1min,松开止血带片刻,再系止血带。按常规消毒皮肤,持套管针进行血管穿刺。烧伤病人穿刺点应距离创面3~5cm,且套管针留置时间不超过5d,可防止置管感染所致的败血症。 刘梅娟[3]报道可以选择皮下代偿扩张微小静脉留置套管针。四肢皮下代偿扩张微小静脉穿刺时选用普通式或头皮式套管针,腹壁、髂嵴、腋窝旁、膝部、关节部位穿刺时选用普通式套管针。四肢皮下代偿扩张微小静脉血量少,充盈不佳,扎止血带后要轻拍或以指压血管片刻使之充盈,勿松止血带,迅速消毒,穿刺针头与皮肤成5~10°角进针,见回血后停止进针或稍进0.1cm,一手固定针芯,另一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头皮式套管针则见回血后先退出针芯,打开调节器,输液通畅后再将外套管缓缓送入血管内。四肢以外的血管如腹壁、髂嵴、腋窝旁等皮下代偿扩张的微小静脉,因不能用止血带,要用手指压迫静脉上方,使静脉充盈,以利穿刺。用股静脉留置套管针时难度较大,周文[4]提供一种巧妙方法,即患者取仰卧位,下肢伸直并略外展、外旋,局部严格消毒,在腰腹股沟韧带下方2~3cm,股动脉内侧0.5cm处,用16G粗针刺一小口,直达皮下,右手持接有20GA的Vialon管内针的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在此小口处与皮肤成30~45°角指向脐部刺入。在进针过程中保持注射器内轻度持续负压。见针内有暗红色血液通畅地流出时,右手固定针头不动,左手将外套管向前进约2mm,再将针干压低至约15°角,捻转外套管向前进入股静脉。 3 并发症及预防 3.1 皮下血肿: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3.2 液体渗漏: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符合《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1] 。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肌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产品名: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3*******)1mL ,隔日1次。治疗组自拟中药祛疣汤处方: 板蓝根30g 、生薏苡仁30g 、大青叶15g 、紫草 12 g ,红花12g ,杭菊6g ,每天1剂 ,水煎服。药渣煎水外洗患处 ,每天2次,7d 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对照组0. 1 %迪维霜适量外搽患处,每天2次,7 d 为 1 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观察疗效。两组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相关药物 ,局部应避免挠抓 ,饮食宜清淡 ,忌煎炸、香燥、海鲜、酒类、辛辣等刺激性饮食,并禁用化妆品。1.4 疗效标准 痊愈:皮疹全部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有少数色素沉着斑。显效:皮疹消退70%以上,但未达到痊愈标准。有效:皮疹消退30%~69%。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 ,或治疗后皮疹无变化。凡治愈后3月内再次出现皮损者计为复发。2 结 果 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χ2=5.34 P <0.05 ) 。两组有效率比较亦有著性差异 (χ2=8.08 P <0.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随诊半年治疗组复发 3例 (6.82%) ,对照组复发 5例(14.71%),见表1。 3 讨 论 疣(verruca ,wart )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临床上常见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等,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也被认为与HPV 感染密切相关。HPV 属乳头瘤病毒科,呈球形,无包膜,直径45~55nm ,具有72个病毒壳微粒组成的对称性20面立体衣壳。基因 组为7200~8000bp 的双链环状DNA ,分为早期区、晚期区和非编码区,早期区编码的蛋白与病毒持续感染和致癌作用有关。HPV 有100余种,其中近80种与人类疾病相关。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HPV 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细胞内并复制、增殖,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引起上皮良性赘生物。人群普遍易感,发病高峰为16~30岁,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者易患此病。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BCG-PSN ),商品名迪苏,是卡介菌用加热 65℃的酸除去蛋白质后提取的有效成分,属多糖核酸类物质。为特异性细胞免疫增强剂,有效地激活巨噬细胞和 T 淋巴细胞,增强其吞噬功能及捕获抗原物质的能力,促进 T 细胞增殖和提高分化速度,释放出大量淋巴细胞因子,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2-4]。主要表现在:(1)使巨噬细胞在感染区聚集;(2)增强巨噬细胞杀伤所吞噬的病毒能力;(3)产生新的巨噬细胞,杀伤衰老的和被感染的巨噬细胞。方中大青叶、板蓝根性苦味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有促进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促进免疫功能作用亦是其抗感染、抗病毒的重要机制[5]。红花活血祛瘀通滞;生苡仁微寒清热,利水渗湿健脾;紫草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杭菊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除湿化瘀之功效,达到治疗目的。自拟中药祛疣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内注射治疗扁平疣,其痊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参考文献 [1] 韩新峰,田元生,何英等.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M].郑州:河南 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40-341. [2]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304-305. [3] 芮耀城.实用药物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45.[4]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5.[5] 杨明贵.自拟消疣汤加减治疗扁平疣尖锐湿疣各90例[J].皮肤病 与性病,2005,27(1):28.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痊愈率(%)有效率(%) 治疗组443283172.7390.91对照组 34 16 6 9 347.0664.70 文献综述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张丽华 【摘要】本文综述分析了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原因,认为输入药物的PH 值、渗透压、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患者自身的机体因素、操作技术等是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便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医患纠纷。【关键词】静脉炎;留置针;药物;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0)30-0158-03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100020) 静脉输液目前是急救护理中的抢救措施之一,但是易引起静脉炎。一旦发生静脉炎,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易造成医患纠纷。本文根据国内有关文献对输液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进行文献综述。1 输液性静脉炎的评判标准[1] 静脉炎的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Ⅰ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Ⅲ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疼痛程度按WHO 数字分级法: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2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2.1 物理因素 各种机械原因均可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性反应。机械原因是指

静脉留置针输液操作流程

静脉留置针输液法 1、用物:治疗盘(碘伏、棉签、手消毒液、酒精、静脉留置针、输液胶 贴)笔、表、治疗卡、弯盘2 个(一个弯盘内放置无菌治疗垫巾)、止血带,胶布、输液胶贴、0.9%氯化钠注射液、小毛巾、手消毒液。治疗车下:利器盒、医用垃圾桶、生活垃圾桶。 2、目的: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及其血管带来伤害。 3、流程: (1)评估患者:仪表端庄、衣帽整齐。操作前七步洗手法洗手戴口罩,双人核对医嘱转抄医嘱,到病人床旁核对床头卡,查看患者腕带,询问患者:“您好,我是您今天的治疗护士小李,为了便于核对您的信息请问您叫什么名字?哦,李虹是吗,您多大岁数了?26。那今天您感觉怎样,还是不太舒服是吧?吃饭了吗?(吃了)现在遵医嘱为您输液,输的是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 可以补充液体,为了减少短时间内反复穿刺对您和您的血管伤害也便于您可以适当活动,我需要使用静脉留置针为您输液好吗?好的” 。评估患者穿刺部位血管情况(掀开盖被一角露出一手背说道:“您右手背的皮肤完好无红肿破溃及疤痕”轻按血管“李虹,我这样按着您疼吗?不疼是吧,您这条血管比较粗直弹性很好比较适合输液,那么我一会儿就选择这条血管为您穿刺好吗?” 整理盖被“您这样躺着舒服吗?一会输液时间较长需要上卫生间吗?(2)那么我们要开始输液了,消毒手,再次核对,挂液体,排气至接头处。在已选定好穿刺部位下铺治疗巾,在穿刺处 上方10cm 处系止血带,选择血管,然后松开,消毒手,戴手套,消毒注射

部位的皮肤(不小于胶贴面积8cmx 8cm)待干,检查静脉留 置针与胶贴是否完好在有效期内,连接静脉留置针(连接时用手指夹住肝素帽防止污染),准备胶贴,扎止血带,嘱患者握拳,再次排气至静脉留置针处将药液充满静脉留置针。取下针尖保护套,旋转松动针芯,使针尖斜面向上,并检查针尖及套管尖端完好。左手食指大拇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进针角度以15-30 度为宜,直刺血管,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至5-10度再进针0.2cm,确保留置导管尖端进入血管进针少许后退针芯0.5cm,送管方法是右手拇指、食指持住针柄不动,左手拇指、食指持透明柄推送留置导管,三松,确定留置导管在血管内后撤出针芯(正确撤出针芯方法:右手拇指抵住透明三通分叉处,左手拇指及食指捏住持针柄向后拉动)拔出的针芯放置锐器盒内。采用无张力法贴膜(先将贴膜反向对折以穿刺点为中心先进行塑形后黏贴)穿刺点、透明三通接头等均要覆盖于透明胶贴下。延长管U型或者L型固定于一侧,肝素帽高于穿刺点3cm避免压迫血管走向。黏贴胶布时避免环形黏贴注意美观整洁。询问病人输液的部位有无疼痛。在贴膜黏贴条上注明穿刺人、时间。后脱手套, 调节滴速, 打钩签字,向患者解释滴速事宜。 (4)撤垫巾及止血带、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告知注意事项( 1 、液体已经为您输上了, 您没有什么不适吧?在输液过程中请妥善保护好静脉留置针及胶布的黏贴, 注意不要打折扭曲, 因为留在血管内的是软管可以适当 小范围活动,注意不能活动剧烈2、手背的透明贴膜注 意不要揉搓并防止进水3、避免长期下垂导致血液堵塞管路4、静脉留置针最长留置实效为72 小时,如果发现穿刺部位有红肿热痛等现象请及时通知我。还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哦没有,这是呼叫器,您要有什么需要请按响它,我会及时赶到,我也会经常来看您的,谢谢您的合作。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原因及干预措施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原因及干预措施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药学部朱全刚潘勇华输液性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其发生率约30%~80%,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也给继续输液带来困难,同时也是医患纠纷的常见原因。了解输液性静脉炎的临床症状、发生原因及临床干预措施对于提高临床输液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症状及分级标准 输液性静脉炎是指在静脉输液时,由于物理、化学及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壁的刺激而导致血管壁的炎症表现。患者最初症状是穿刺点局部不适或轻微疼痛,进而出现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并出现沿静脉走向索状红线,久之可触及条索状硬结。静脉炎病理改变为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或(和)继发血栓性改变。 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S)静脉炎分级 分级临床症状 0 无临床症状 1+ 穿刺部位红斑,伴或不伴有痛苦 2+ 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 3+ 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

静脉条纹行成,可触及索状物 4+ 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 静脉条纹行成,可触及索状物且长度>2.5cm,伴脓性渗出 静脉炎发生原因及机制 诱发静脉炎的因素 药物性质常见诱发静脉炎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肿瘤化疗药物、高渗透压药物等。 化疗药物对静脉血管有不同程度刺激作用,一般药物浓度越高,则在局部血管中的滞留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接受长春瑞滨输液治疗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高达28%~45%,严重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 药物渗透压越高,对静脉的刺激作用越大。例如反复静脉输入20%甘露醇,用药2日内的静脉炎发生率为45.69%,2日后静脉炎发生率达100%。药物配制浓度、溶液pH值、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亦与静脉炎发生率相关。 微粒污染微粒污染是输液性静脉炎的重要诱因之一。输液微粒污染途经包括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空气污染。此外,不合理药物配伍亦可导致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倍增,研究证明配伍药物数目与输液中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 【摘要】 通过分析静脉炎发生的原因,综述相关防治护理措施,为降低静脉炎发生率,预防药品不良反应,合理、安全用药,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 静脉炎 原因 防治 护理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穿刺静脉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和疼痛,皮肤下出现红线,严重者静脉可出现索条状改变和结节。静脉炎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影响了治疗效果。其主要是于同一根静脉反复多次穿刺或输入浓度较高、

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留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1]。多年来,临床专业人员通过了解静脉炎发生的原因,采取多种有效的防治护理措施,使静脉炎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1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药物作用 静脉炎的发生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2]。 pH值 正常人体血液的pH值为~,在此范围以

外的溶液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并诱发血小板聚集和继发的血栓性静脉炎的链式反应[3]。 血浆渗透压的升高 血浆渗透压的升高是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当输入高渗液体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渗透压随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静脉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症改变,产生静脉炎[4]。 化疗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 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细胞、组织具有一定的损伤。因其高浓度药物输注对局部组织有较强的刺激,超过了血管缓冲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pH值、代谢及渗透压改变、

静脉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的相关原因和防治进展

静脉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的相关原因和防治进展 发布者:张珏倩发布时间:2010-5-19阅读:338次 张珏倩 摘要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即减轻了病人由于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尤其在抢救危重病人、输注化疗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但是,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静脉炎等并发症,不仅给病人造成痛苦,也给继续输液带来困难。本文就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预防和护理措施进行综述。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静脉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58-4442(2010)05-(0001)-(04)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由于其操作规程简单、套管柔软、在静脉内能随遇而安,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壁,方便给药等优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特别是危重病人抢救中及输注化疗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然而,其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长期使用静脉留置针会导致静脉炎等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静脉留置针期间做好预防和对症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 静脉炎的临床表现临床上静脉炎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静脉炎评价标准按照1990年美国注射护理协会的分级标准[2]。Ⅰ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但静脉无条索改变和未触及硬结;Ⅱ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有静脉条索状改变,但未触及硬结;Ⅲ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2 引发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2.1 留置时间静脉留置针一般留置时间为5~7d。按照美国BD公司产品说明书的建议,留置时间为

输液中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输液中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发表时间:2012-11-13T15:28:54.1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郭春兰[导读] 静脉炎是输液治疗过程中最常见是并发症之一,临床观察发现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药物引起病人局部浅表静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郭春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福建厦门 361003)【摘要】对118例静脉输液病人进行观察,发现药物的注射浓度、药物连续输注的时间、静脉穿刺的血管管径、输液速度、微粒污染、个体 差异是引起病人局部静脉炎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合理安排输液顺序、降低药物浓度、更换血管输注部位、选择管径较粗的血管穿刺、规范输液无菌操作、加强巡视等护理措施,可预防或减轻病人局部静脉炎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药物治疗的护理安全,使病人在安全舒适中接受治疗,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关键词】静脉输注静脉炎发生的原因预防护理静脉炎是输液治疗过程中最常见是并发症之一,临床观察发现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药物引起病人局部浅表静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文献报道输注化疗药物的患者局部静脉炎发率高达57。16%,静脉炎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通过临床试验和观察,以寻找和预防静脉炎发生的有效方法,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通过对2000年7月-2012年 1月入住我院血液科的118例病人应用静脉输注药物后出现的局部静脉炎原因进行回顾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118例应用静脉输液,其中男87例,女31例;年龄36岁~72岁,平均50岁;急性白血病92例,晚期淋巴肉瘤26例;给药途径:除5例经中心静脉置管途径输注给药,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给药时间>4h者局部静脉炎达92% 。其中I级静脉炎84例,Ⅱ级18例,Ⅲ7例。 1.2 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3],I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2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2.1药物性质:常见诱发静脉炎药物包括抗生素、抗肿瘤化疗药物、高渗压药物。化疗药物对静脉血管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一般容度越高,则在局部血管中滞留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如果病人需要长期发复注射,那么一定要有计划的保护好静脉,接受采用PICC导管,静脉港治疗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下降。药物渗透压越高,对静脉炎刺激作用越大,如反复静脉输入20%甘露醇,用药2日内静脉炎发生效率为45.6%,2日后静脉炎发生率达100%。药物配制浓度,溶液PH值,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也与静脉炎发生率相关。 2.2微粒污染微粒污染是输液中静脉炎的重要诱因之一,输液微粒污染包括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空气污染,此外,不合理配伍可导致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倍增。 2.3穿刺部位,穿刺部位血管管径与静脉炎发生率显著相关,血管管径越小,静脉炎发生概率越高,此外,下肢因静脉瓣多且血流速度较慢,故较易发生静脉炎,因此静脉输液应遵循避免选择患肢或下肢血管输液原则。 2.4患者状况,机体抵抗力低下患者(如糖尿病,免疫抑制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尤其是皮肤粘膜防御能力下降患者易发生静脉炎,此外,患者疾病特征改变与静脉炎相关,例如,患者由于长期反复化疗,化疗药物对血管壁损伤,极易发生静脉炎。 3 静脉炎的预防 有效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干预措施包括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控制液体输入量和速度、选择优质输液器具和恰当穿刺部位、规范静脉输液无菌操作、加强静脉输液配置中心管理和及时干预已发生的静脉炎等。 3.1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一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可以减轻抗癌药物和高渗透压药物等对血管壁的刺激性。例如,在应用化疗药物等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先用诱导液体穿刺,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后再加入药物,从而防止药物漏出血管外;药物注射完毕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血管,使药物不沉积在血管壁;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后快速静脉输注加入含地塞米松的0.9%氯化钠注射液,既起到抗炎、抗过敏作用,又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二对于长期输液患者,应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尽量限制液体输入量在每日1000 ml以内。 3.2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和严格选择穿刺针型号可以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医务人员应首选弹性好、回流通畅、直径大、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避开靠近关节、瘢痕、受伤和感染部位的静脉。 对于长期输液患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如果选用外周静脉存在困难,则可选用深静脉置管。根据静脉管径粗细,选择合适穿刺针和静脉留置针。 3.3规范输液无菌操作 规范静脉输液无菌操作,加强静脉输液配置中心(PIVAS)管理,尽量减少配伍用药数量,以减少微粒污染机会。 例如,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可以有效滤除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截留率达95%,从而减少药物中微粒刺激血管导致的静脉炎风险。 对于静脉留置针,医务人员应注明穿刺时间,每隔2~3日按照外科换药法更换敷贴,肝素帽处使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避免尘埃、细菌等进入。从液体配制到输液的整个工作中,医务人员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规程。 4 静脉炎的护理 4.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静脉炎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4.2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静脉炎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4.3进行静脉炎患病部位的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细菌性静脉炎的依据。 4.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4.6抬高静脉炎的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静脉留置针使用中静脉炎发生率的应用

66 中国护理管理 2013年8月31日 第13卷 增刊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730000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静脉留置针使用中静脉炎发生率的应用 吴秀英 杜会萍 胡琼 [摘 要] 目的:改进护理工作方法,降低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降低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分析100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原因,统计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为8%,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s,QCC)小组是在自愿的原则下,由工作性质相同的人员组成,由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员工,围绕单位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1]。组建的目的是通过定期的选题会议和活动,提出、讨论、解决和改善工作中的重要问题[2],静脉留置针因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操作方便、易于固定、能有效满足输液、输血等临床抢救需要的特点,目前已经被广泛临床应用。但在使用过程中易引起并发症,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使用期主要的并发症之一[3]。我科从2012年11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方法 1.1 成立QCC 小组 QCC 小组成员包括辅导员、圈长、圈员,本科10名护士全部参与,平均年龄31.3岁。其中本科学历2人,大专8人,成立后对QCC 成员进行培训。由QCC 成员提出护理工作中存在急须解决的一些问题,根据上级对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最后确立“降低静脉留置针静 脉炎的发生率”为本期活动主题,遵照PDCA 循环方法开展活动。1.2 实施方法1.2.1 现状把握 对2012年7-11月入住我科10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用柏拉图归集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原因见图1,柏拉图前四项是首先须解决的问题。 1.2.2 设立目标 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由23.0%降至7.60%,改善幅度为66.1%。1.2.3 原因分析 对静脉炎进行因果分析,并绘制鱼 骨图,从3个方面查找原因。①患者自身因素:患者活动随意,对留置针使用的注意事项不重视,自调滴数。②护理人员:部分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没有向患者解释清楚使用留置针的目的、意义及留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低年资护士知识缺乏,临床经验少;封管方式不正确,未达到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部分护士对输液反应的认识不清,输液滴速过快;护士人力配备不足。③长期输液、输注高渗及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对血管的刺激。经过原因分析,找出5个主要因素。即:封管方式不正确;患者活动随意; 长期输液、输注高渗及刺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