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春林野》

许地山《春林野》
许地山《春林野》

[标签:标题]

篇一:落花生

《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的、体面的人”。

3、学习花生不求虚名、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格。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的、体面的人”。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越,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2、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落花生》(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谁能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二、朗读感悟

1、快速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落华生写了哪些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来: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板书)

2、作者重点写了哪部分内容?(议花生)“议”什么意思?

3、因为谁的什么问题,引发了一家人的讨论?

每个人是怎么说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9自然段,用直线画出每个人说的内容。

4、学生汇报交流

5、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给同桌读一读,体会花生有哪些好处。

6、众人的话中,谁的话最能给人以启发?(父亲的话)

三、直奔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一)1、出示父亲的话,找学生朗读。其余同学边听边划出中心句。中心句: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2、“可贵”在哪些地方?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它的可贵的,请同学分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

3、交流汇报(默默奉献、朴实无华的品质最可贵)

4、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二)理解父亲的话:出示课文10节内容

1、父亲仅仅让孩子们知道花生的品质可贵就够了吗?哪里可以看出它真正意图,用曲线画出来。

2、“有用”是什么意思?父亲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

(希望孩子做一个落花生一样的人,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3、父亲的话,孩子们听懂了吗?从哪儿可看来?在文中用~勾划出来

4、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联系生活讲讲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听了我的话,父亲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你们指谁?希望又指什么?

5、其实,我们的身边,有很多默默奉献的人,他们就是落花生那样的人。请举例说一说。然后完成填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但可贵的是它那()的精神。我们的()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我赞美花生,

我更要赞美()。

老师,为了学生在工作上默默奉献;清洁工,为了一方的清洁,宁愿牺牲自己的青春;蜡烛是伟大的,牺牲了自己的身体给我们带来光明;春蚕,为了让人们穿上华丽的衣裳,到死都还在吐丝;太阳,因为你无私地奉献光和热,所以大地才一片生机昂然、万紫千红。

4、大家说得真棒,在我们的身边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和事很多很多,他们都在默默无闻的为他人做贡献。这篇课文,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长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尝花生到议花生,经历了多长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议花生,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四、总结升华

1、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花生的品质,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在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2、齐读最后一节。(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谈谈你的感受。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3、让我们也以他的这句话来勉励自己——(出示许地山的话,全班齐读)五、布置作业。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篇读后感;

2.读许地山的其他作品──《空山灵雨》《春的林野》,

3.搜集整理许地山的文章和生平事迹,写出你的评价文章。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项或两项作业。

篇二:四五六单元上册教案语文

落花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教法:启发引导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2分)

1、板书课题:落花生。师:谁能说说花生的特点?学生交流后,师再作小结。

2、简介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常用笔名“落花生”。)

二、学习生字词(16分)

1、教师朗读课文,配以多媒体课件(文章伴随着钢琴曲出示)。

2、学生自读课文。(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辟pì榴liú(“榴”在“石榴”一词中读轻声)

3、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4、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

5、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吩咐茅亭榨油石榴空地开辟居然

(学生可以通过查词典、结合上下文或实际生活理解)

6、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辨”的字型应与“辩”进行区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6分)

1、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分段,并说一说段意。

第一部分:(1)种花生,吃花生。

第二部分:(2)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并为此做准备。

第三部分:(3——11 )吃花生时的议论。

2、通过读课文,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以落花生为线索,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重点))。

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四、练习朗读课文。(5分)

五、全文总结:(1分)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学习,你们很好的掌握了生字词语的认读及正确书写,并通过朗读,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很好,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课堂检测:(8分)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听写词语。(吩咐茅亭榨油石榴空地开辟居然)

3、形近字组词;

辨(分辨)附(附和)贱(贱价)

辩(辩解)咐(吩咐)钱(价钱)

七、板书设计:

落花生

辟尝辨

《落花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落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教学难点:

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教法:启发引导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3分

《落花生》一课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着(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顺序,写了一家人过收获节的事情。

二、出示目标1分

三、自学探究20分

(一)、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居然”能换成“果然或当然”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指名回答1,问:这几个词能交换顺序吗?不能,否则就种不出花生了。

指名回答2,“居然”说明花生好种易活,出乎人的意料,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在这里用“居然”强调了大家惊喜的心情。)

总结:一片荒地,在我们几个小孩子的侍弄下,不经意间,竟然长出花生!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请齐读这一段,读出惊喜之情。

过度:收获了花生,母亲提议我们过一个收获节。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作者一家吃花生时又是如何议花生的?

(二)、自学提示二

四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3——11自然段,思考:

1、在收获节上,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用——画出。

2、“父亲”希望“我们”做什么样的人?

方法:读,画,说

时间:6分钟

学生交流

1、课件出示句子1: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想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

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学生齐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父亲认为花生与苹果、石榴、桃子有哪些不同之处?花生的可贵的品格是什么?(不好看、但很有用,不夸耀自己、朴实无华)板书: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父亲的这段话是对落花生的什么?赞美。再次齐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2、接着,看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出示句子2: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⑴生齐读句子

⑵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呢?(做一个外表虽不好看但对社会有用的人,做默默奉献的人)

“父亲”希望“我们”做什么样的人?请齐读作者的话。

出示句3:我说:“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⑴怎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请举例。

⑵体面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哪些人是

只讲体面,只讲外表,对他人或社会没有好处呢?举例。郭美美、富二代等。

4、那么,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鼓励同学们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5、大家说的都很好,希望同学们从现在起,能脚踏实地,掌握知识和本领,将来做一个内外都很美,对社会有用的人,也可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并且伟大、体面的人。

6、许地山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了他的笔名,他是这样说的,我们来读一读。

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

贡献。

──许地山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了著名的教授和作家。

四、当堂检测8分

1、填空:

花生的好处很多,它的(味道)很美,可以(制油),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但可贵的品格是(不求虚名,默默奉献)。读了课文我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2、写一写:

落花生,我想对您说??

(如:可以说说自己原来是怎么看待花生?现在又怎么看待?学完本课后有什么收获?)五、推荐阅读:

许地山的其他作品──《空山灵雨》《春的林野》

六、板书设计

落花生

许地山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做人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教后札记:在学习本课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读父亲说的话,重点让学生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把花生的特点与人的品质联系起来考虑,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拾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字7个,写字6个,学习多音字“落”。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积累自己喜欢的重要词句。

教法:启发引导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

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弯腰捡东西)“穗”是指什么?(麦穗)(这是一篇介绍名画的说明文)

二、出示目标1分

三.检测预习,整体感知20分

1、引入:昨天晚上,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预习,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2、同桌分段轮读读课文。纠正读音。能正确、流利地读下来的在同桌的书上插一面小红旗。

3、检测识字情况:

(1)把下面词语填在句子的括号里,读一读。

搜寻欣赏传统弥散逼真

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晨雾中,(弥散)在田野上。

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

拾穗的穷人都遵循古老的(传统),只在白天拾穗,天黑了决不会来。

《拾穗》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充满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认真地(欣赏)画面,会使我们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2)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落(laolaluo)下毛病落(laolaluo)叶

丢三落(laolaluo)四

小结:没有老师的帮助,同学们自己就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并且能学会生字,真了不起。

4、整体感知。

接下来,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这幅画的?画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交流:(有总到分,由近及远的顺序)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三个妇女正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捡拾麦穗。

5、学生再读课文,分段。

生先自学,再交流

第一部分:(1-5)写拾穗画面。

第二部分:(6-7)写作者介绍及对画的评价。

6、老师小结。

四、堂清检测:9分

1、指名朗读课文。

2、听写词语。

3、形近字组词;

妇(妇女)麦(麦子)描(描写)

扫(扫地)表(手表)猫(小猫)

4、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落:

五、作业:8

抄写好词五个,好句三个。

六、板书设计:

拾穗

落麦描腰

《拾穗》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油画,理解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和想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油画,理解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

教学难点:

欣赏油画,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和想象的写作方法。

教法:启发引导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篇课文,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这幅画想表达什么?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出示目标1分

三、自学探究,理解课文20分

(一)1、老师质疑: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篇三:名篇好段

名篇好段

1:海涛拍击岩石和沙滩的声音永无休止地喧响着。几乎像一条白线似的浪花从远处奔腾而来,猛碰到岸边,发出富有韵律的激溅的声音,然后迸着泡沫,消失在沙石之间。后面一排浪花又紧接着追逐上来……

——秦牧《黄金海岸》

2: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

,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巴金《海上的日出》

3:他面前是一片壮丽宁静、碧蓝无边、像光滑的大理石一般的海。在眼光所能看到的远处,海和淡蓝色的云天相连:涟波反映着融化的太阳,现出一片片的火焰。远处连绵的群山,在晨雾中隐现着。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天空和大海也显得更加清明可爱了。风,轻轻地吹着,掠过了银波闪闪的海面,带来了周围小岛上的五月的花香。在那银波粼粼的海面上,有一条显得特别明亮的银色的光带,笔直地通往月亮升起的地方,使人联想起这是一条通往月宫的大路。这大路,就好像是一片灿烂的碎银铺成的。我们的船,就沿着这条碎银铺成的大路,迎着月亮,向前飞驰前进。

——竣青《海燕》

5:春光充满着生气,遍地的野草,幽伏在地上,在每平方尺的绿色之中,总有少女们的唇瓣似的不知名的小花点缀着,似乎她们的风姿与面貌有些特殊。嫩绿的麦苗,受了微风的吹拂,显出袅娜窈窕的姿态,妩媚地谈笑。

——艾芜《思潮》

6:四月中的细雨,忽晴忽落,把空气洗得怪清凉的。嫩树叶儿依然很小,可是处处有些绿意。含羞的春阳只轻轻的,从薄云里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线:地上的人影、树影都是很微淡的。野桃花开得很早,淡淡的粉色在风雨里摆动,好像媚弱的小村女,打扮得简单而秀美。——老舍《二马》

7:春天。枯黄的原野变绿了。新绿的叶子在枯枝上长出来。阳光温柔地对每个人微笑,鸟儿在歌唱飞翔。花开放着,红的花,白的花,紫的花。星闪耀着,红的星,黄的星,白的星。蔚蓝的天,自由的风,梦一般美丽的爱情。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8:春光在万山怀抱里,更是泄露得很。那里的桃花还是开着,漫游的薄云从这峰

飞过那峰,有时稍停一会,为的是挡住太阳,使地面的花草在它的阴下避避光焰的威吓。——许地山《春的林野》

9:正是三月天,城外天显得极高,也极清。田野酥酥软软的,草发得十分嫩,其中有了蒲公英,一点一点的淡黄,使人心神儿几分荡漾了。远远看着杨柳,绿得有了烟雾,晕得如梦一般,禁不住近去看时,枝梢却没叶片,皮下的脉络是楚楚地流动绿。路上行人很多,有的坐着车,或是谋事;有的挑着担,或是买卖。春光悄悄儿走来,只有他们这般儿悠闲,醺醺然。也只有他们深得这春之妙味了。——贾平凹《品茶》

10: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11:一阵暖风吹来,带着新生、发展、繁荣的消息,几乎传达到每一个细胞。湖那边的远山已从沉睡中醒来,盈盈地凝着春的盼睐。田里的春苗犹如嬉春的女子,恣意舞动她们的嫩绿的衣裳。河岸上的柳丝,刚透出鹅黄色的叶芽。鸟雀飞鸣追逐,好像正在进行伟大的事业。——叶圣陶《倪焕之》

12岩下的阴处和山溪的旁边长满了薇蕨和其他凤尾草。红、黄、蓝、紫的小草花点缀在绿茵上头。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拼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种有耳无耳的生物。

——许地山《春的林野》

13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许地山《春的林野》

14几簇村屋,形式大体一样,屋瓦鳞鳞可数。住在那些屋里的人们,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看见春天降临,大地将有一番新的事业,新的成功,他们也欢欣鼓舞:不贪懒,不避劳,在那里努力工作着吧。

——叶圣陶《倪焕之》

15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荷塘月色》

许地山代表作

许地山(1894 年 2 月 3 日-1941 年 8 月 4 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 生 (古时“华”同“花”, 所以也叫落花生) ,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 “五四”时期新文学 运 动先驱者之一。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 年考入燕京大学 文学院,1920 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 积极宣传革命。 “五· 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 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 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 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 蛛》、《危巢坠筒》等。
中文名 国 籍
许地山 中国 台湾台南 1941 年 8 月 4 日 燕京大学 《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 《道学史》《印度文学》《落花生》
别 民
名 族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 汉 1894 年 2 月 3 日 作家、文学家、教授 基督教 徐闻县 作家、文学家、教授
出生地 逝世日期 毕业院校 代表作品
出生日期 职 信 故 职业 业 仰 居
故居
徐闻县
1 人物经历
许地山 (1893~1941 年) 名赞堃, 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 “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 台湾台南。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 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 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 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 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 年 12 月,许 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 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 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 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 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 (一)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二)目的: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1917至2000年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基本特征、作家的生平史实、创作观念、审美情趣、作品的情感特征、艺术特征、作家作品的群体风貌以及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西方文学的关联,使学生具体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三)开课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 二、先修课程: 无先修课程 三、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一)教学方法: 老师讲授和学生自读相结合,强调学生自我阅读感受与充分认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考核方式: 考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 (一)学时:112学时。现代文学史64学时,当代文学史48学时。 (二)教学内容: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 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 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 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思考题: 1、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产生原因、使命。 2、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3、掌握现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摘要:宗教色彩是许地山小说创作中独有的风格。独特的生活经历使许地山从小就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给小说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其作品带有宗教色彩。在前期小说创作中,其宗教思想表现的非常明显,韵味深刻的语言,主人公恬淡的心境,让人有超脱的感觉。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对其影响颇深,其宗教色彩表现的相当隐秘。 关键词:许地山;宗教色彩;显;隐 Religious overtones of the works of Xu Dishan explicit and implicit Abstract :religious overtones is a unique style of novel writing in the Promised Land Hill. Unique life experience to the Promised Land Hill forged a bond from an early age and religion. To novel writing had a profound impact, so that it works with religious themes. Early Literary Works,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religious thought is very obvious the profound charm of the language, the hero tranquil state of mind, people have a feeling of detachment.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novel creation, creative style of realism, the effect of deep, very secretive of their religious performance. Key words:Promised Land Mountain;religious;explicit-implicit

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简介

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的概念:(广义)18岁以下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专门为他们创造而且适应他们发展需要,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学科(包括幼儿文学3,4—6,7童年文学6,7—11,12少年文学11,12—17,18)。 儿童观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核心问题是儿童观的问题。 关于儿童观和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 1,人生派:文学研究会 2,本位派:注重的是儿童心理,儿童情趣与儿童需要。 3,教育派:上海鲁冰,教育文学就是教育儿童的文学,不要过分强调教育而放弃儿童本我,茅盾“政治挂了帅,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语言干巴巴。” 4,多元派:曹文轩 儿童读物包括儿童文学 儿童读物包括哪些内容: (一)儿童启蒙图书《中国儿童启蒙名著通览》;道德伦理;科学知识,科学普及读物;儿童卡通图 画读物;百科知识读物《中国通史,少年彩绘 版》;少年儿童文学读物。

童话起源 (一)周作人“舶来体”,日本小说家《骨董集》山东京传。 (二)本土产生,洪讯涛 朱自强(儿童评论家)1909年由孙毓修编译,商务《童话丛书》为标志,这是中国刊物出现童话一词 ............。 《搜神记》--《叶限姑娘》 周作人《童话略论》《童话研究》《古童话释义》。 童话定义:以幻想精神作为主要审美手段,夸张,拟人,非写实的,用来表达和满足人类愿望(儿童愿望)的作品。 1988年当代作家,《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鸟》,迟子建《清水洗尘》《清新土豆》《额尔古纳河右岸》。 1,童话的本质特征:幻想 人物:常人化,拟人化,超人化 情节:荒诞环境:虚拟童话语言:幽默2,隐喻,游戏精神,纸质 (一)儿童审美心理 怀特(美)《夏洛的网》《屋顶上的小飞人》《玛丽-波平斯阿姨》与《音乐之声》。 (二)成人理性隐喻

许地山的资料

许地山的资料 (一):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用心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等。 (二):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持续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必须影响,之后,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齐谈论时政,寻求真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作者简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作者简介 1、《窃读记》作者是林海音,原名林含音,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自传体长篇小说《城南旧事》。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3、《走遍天下书为侣》作者是尤安.艾肯,英国著名的儿童作家,出版过《长满书的大树》等92本小说以及大量的诗歌与短文。 4、《我的“长生果”》作者叶文玲,浙江人,小说集《无花果》《心香》等,散文集《梦里寻你千百度》《不了情》,长篇小说《父母官》《太阳的骄子》《无梦谷》等。 5、《泊船瓜洲》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秋思》作者张籍,字文昌,唐代诗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长相思》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字容若,清朝词人,原名纳兰成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 6、《梅花魂》作者陈慧瑛,著名作家、诗人。著作有《无名的星》《展翅的白鹭》《月是故乡明》等。 7、《桂花雨》作者琦君,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有《烟愁》《细纱灯》《细雨灯花落》等。 8、《小桥流水人家》作者谢冰莹,原名谢鸣岗,字风宝,湖南人,代表作《女兵自传》。 9、《鲸》作者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0、《松鼠》作者布封,布封18世纪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少年时期就爱好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每天埋头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终于写出了36册的巨著《自然史》。 11、《新型玻璃》作者是周水野,老师。 12、《假如没有灰尘》作者周元桂,湖北人,作品有《文体论》《金枝》等。 13、《钓鱼的启示》作者詹姆斯·勒菲斯特,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作者伊尔莎·斯奇培尔莉,生于意大利罗马。她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名的服装设计师之一,也是一位作家。

许地山作品风格

题目:剖析许地山及其作品风格文学院 对外汉语6班 杨馨玉 20081150010029

剖析许地山及其作品风格 摘要:在现代作家中许地山是非常独特的一个,他以注重“人生问题”而走上文坛,由于他对宗教,印度哲学方面造诣很高并且身兼学者,作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笔端充满了宗教的智慧和哲学的趣味,这一点在后面其散文集《空山灵雨》分析中将更详细的介绍。他的早期创作虽离现实主义较远,但其小说取材独特,想像力奇特,情节曲折力气,感情真挚,充满浪漫气息及浓郁的南国风味异域情调,后期虽保持清新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具有写实倾向,如《危巢坠间》 关键词:宗教、哲学、浪漫主义、《空山灵雨》 前言:本篇论文主要从许地山对于宗教及哲学的感悟以及他的生平,从而分析他的作品艺术风格——浪漫色彩与写实骨骼的独到之处。 一、许地山的生平铸就其独特艺术魅力 初识许地山这位作家是大学文学课上王老师为我们介绍他的作品《空山灵雨》,初听这个四个字一种诗情画意朦胧美的感觉涌上心头,读过这部作品之后很欣赏他,查了一下他的资料才发现,这样一位意蕴深刻的作家果然很不简单。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台南的一个爱国家庭,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1917年考入燕山大学,1922年留学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期间他便呀扭宗教与哲学,我认为正是由于他对宗教(佛教、基督)的内在感情的体验使他成为区别于其他乡土回忆者的浪漫主义传奇风格的小说家。 许地山对哲学和文字改革也有深入研究。许地山被喻为现代文坛上的“奇才”,他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成为“思想史、宗教史,文学史上不可复得的化石”,浪漫主义风度下写实,写实主义色彩下浪漫的风格一直贯穿着他写作的始终。 许地山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著名作家,在新文学上具有一定好评,1921年1月他与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人在北平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创办了《小说月报》,从他20年代末以后写的小说,以《在费总理底客厅里》为标志,虽格调仍旧清新,但已转向

2020秋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落花生》(作者简介)许地山素材新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素材: 落花生作者许地山简介 《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1893-1941)笔名就叫“落华生”,他取这个笔名,说明他崇尚“落花生”的精神:生长在泥土里,不好看,但是很有用,词浅而意深。作者在生活中,正是这样,追求多做贡献,做有用的人,而不计报酬。他的夫人曾回忆说:“豪华酒楼没有他的足迹,乘轮船、火车都是买普通票,喜爱与劳动人民接触,对人真挚谦虚,对名利从来淡薄。”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1921年入燕京大学攻读,毕业后曾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深造。归国后又回到燕京大学当教师。1935年,香港登报征聘文学院教授,许地山以杰出的才能应聘,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他在教育、生话及工作中,从不崇拜任何偶像,不盲目信赖任何权威,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许地山在香港还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努力开展进步文化活动。 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走出书斋,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团结爱国志士,教育革命青年,写文章、做讲演,宣传抗日。当时为抗日工作从北方到南方的人,大多经过香港,他们人生地疏,又不懂粤语,许地山热情地为他们解决困难或给予资助,他家成了迎来接往的接待站。 许地山从1921年起开始写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并从事翻译工作。.他的作品无论长短篇,都文字简洁,有独特风格,引人入

胜。著名作家郁达夫夸奖他的小说:“像这样坚实细致的小说,不但在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就是寻遍1940年的英美小说界,也很少有可以和他比并的作品。”他写的《春桃》,描写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的生活。 许地山1941年8月4日因病逝世,宋庆龄、郁达夫、徐悲鸿等都送了花圈。郭沫若在悼文中这样写道:“他不仅是一个诚实的创作家,真挚的学者,而且是一个极其健全的社会人……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 许地山生前是老舍的好友,他逝世后,老舍先生曾流着眼泪说:“地山是我的绝好朋友,他竟死了”, 许地山——落华生,他的一生做到了“对人有好处”。

许地山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许地山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在众多新文学作家中,鲁迅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郁达夫的小说也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新文学中最独特的小说却是出自许地山之手。 秉承“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研究会继承了俄国现实主义的深沉、冷峻风格,旗下作家创作出大量揭露社会,探讨人生的问题小说和写实小说。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一员,许地山却是一枝独秀,在1921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命命鸟》后,一举轰动文坛。 我认为许地山小说的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以下以小说《命命鸟》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许地山小说的独特性体现在作品中的异域情调和宗教色彩。 从许地山的生活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地山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从小接受佛教的熏陶,曾经在佛教圣地仰光任教(这与小说《命命鸟》发生地在仰光不无关系),系统地研究道教,一度加入基督教成为一名基督徒。与宗教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为许地山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再加上小说总是发生在神秘传奇的异域,使看惯了描写黑暗的现实社会的读者不由自主地想探求小说中所讲的故事。 在《命命鸟》的开篇作者便写到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氛围,“那所屋子是佛教青年会的法轮学校。……壁上挂的都是释迦应化的事迹,当中悬着一个卍字徽章和一个时计。一进门就知那是佛教的经堂。”①这样的独特的环境描写使人不得不怀着好奇的心情读下去。 许地山的作品总是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不仅是为了在内容上显得独特,他“将宗教伦理化,以为人生多恶,借助宗教弃恶扬善。”②。利用宗教的教化意义平静心灵,造化社会。 第二,许地山小说所阐释的人生观与当时多数人格格不入。 虽说是独特性,这一点也是许地山作品备受争议的焦点。“五四”新文学强调“文学应反映社会的现象,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问题。”③。提倡以积极进步的态度进行文学创作。然而许地山的作品中直接成为了他抒发主观感情的渠道,他提出“智慧宝、人生宝、美丽宝”,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生观的。④ 很多学者认为许地山的人生观过于消极,与“五四”新文学的时代精神不符。 诚然,佛教“一切皆苦”的观点对许地山影响颇深,使他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但另一方面,许地山的作品中还有着浓厚的人道主义和基督教的博爱精神。这种思想使他像其他作家一样关注现实,同情弱者,痛恨黑暗。很多人认为在《命命鸟》的结尾写到敏明和加陵投水殉情是消极厌世的表现,“那时月光更是明亮。树林里萤火无千无万地闪来闪去,好像那世界的人物来赴他们的喜筵一样。……他们走入水里,好像新婚的男女携手入洞房般自在,毫无一点畏缩。在月光水影中,还听见加陵说:‘咱们是生命的旅客,现在要到那个新世界,是在叫我快乐得很。’”⑤从这段唯美动人的描写中,我不能感到一点消极的情绪,甚至感觉到的是一种寻求新生的喜悦之情。或许作者是用反语的方式表达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吧。后期许地山的创作确实更加正视现实,更加直接地进行批判。激进的爱国主义代替了平和的人道主义。这里不加赘述。 第三,许地山的作品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这是他的作品独特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的一员,本着“为人生而艺术”。而他的作品总是被归入浪漫主义的抒情小说中。同是浪漫主义,许地山的浪漫与郁达夫的浪漫还有着很大差别。 不消说,许地山的作品中在异域情调中发生的蒙着宗教面纱的恋爱故事是浪漫的。同时,他在作品中阐释人生时的主观抒情更是浪漫主义的特征。如果借此就定论许地山的作品属于浪漫主义,这是片面的。许地山作品的字里行间还流露着现实主义的痕记,这表现在作者以温婉的笔调书写对封建礼教的严苛批判上。《命命鸟》中,敏明的父亲为了拆散女儿与加陵,甚至找到了蛊师,这也成为敏明精神异常,两人走向自杀的直接原因。⑥许地山这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特点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同时还深受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泰戈尔淡泊名利、主张大公、卑谦,同情下层的“平民主义”、

部编本《落花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1)

《落花生》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出示花生的图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

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简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许地山 默默无闻的真大家 ——许地山先生 “花生是生长在泥土里的,并不好看。剥了壳子吃起来,相香,好吃,可以做成多种食品,还可以制油。”一九二一年和一大二二年许地山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发表时他以落华生作为笔名。《小说月报》十三卷四月号起陆续刊载的他的《空山灵雨》,其中有一篇散文,题名《落花生》,它说,花生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作者如此赞美落花生,对落花生这种质朴的爱好以及评语,恰如是他对自己一生治学处世的基本态度的自我鉴定。 一、少年——“许真人”——教授 一八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许地山出生

于台湾,是许家的第四个儿子,名赞堃,字地山。这一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前一年。甲午战败后,清廷割让台湾,台湾人民爆发了民族革命,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进士出身),担任筹防局统领据守台南;台南陷落后,遂携带全家渡海迁移福建龙溪(即漳州)。这一年是一八九五年,许地山还不满三岁。后来他的父亲在广东阳江等地做县知事,许地山即随父亲在广东读书,先是攻读于私塾,十八岁毕业于随宦中学。一九一二年十九岁上因家境衰落,不得不自立谋生,进入福建省漳州 第二师范做教员。一九一三年出国去缅甸仰光中学任教,在那里工作三年。一九一六年回国任漳州华英学校教员。一九一七年赴北京至燕京大学学习。 许地山幼年生长于一个台湾爱国者的家庭,读经史,习孔孟,受的是诗书传家的封建教育。少年时期又适逢辛亥革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他既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世家子弟,也不是具有

一般维新思想企图任重致远的青年,他有他的性格。他初入燕京大学时被同学们视为怪人,看做傻子。有人说许地山是怪人,其怪有三:天天练习写钟鼎文(其实是写梵文),此其一怪;每日总是穿着下缘毛边的灰布大褂,不理发,头发留得很长,二怪也;三怪是吃窝头(那时华北闹旱灾,学生每周吃三次窝头)不吃菜而蘸糖。这样的一位怪模怪样的学生,又长着一副紫膛面孔,嘴巴老像是开口笑着,岂不怪吗?如若不怪,那就是傻子了。这副长相是曾经饱读诗书的秀才吗?这身打扮像是出海住过外国的学子吗?正因为如此,初进燕大时大家看不惯他,他也只好独来独往,落落寡合。同学们赠给了他一个外号,叫他“许真人”。现象不可能长久掩盖本质,学生们过的是集体生活,逐渐地同学们对他熟悉起来。和他接触后,才知道他会说厦门话、广州话、北京话,懂得英文、德文、梵文等多种外国文字;待人和蔼,总是满面春风乐呵呵的;并且很

许地山作品

许地山作品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许地山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主人,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 20世纪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1]

最新-许地山的作品 精品

许地山的作品 篇一:许地山作品许地山作品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 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许地山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主人,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 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 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 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

许地山:商人妇

许地山:商人妇 “先生,请用早茶。”这是二等舱的侍者催我起床的声音。我因为昨天上船的时候太过忙碌,身体和精神都十分疲倦,从九点一直睡到早晨七点还没有起床。我一听侍者的招呼,就立刻起来,把早晨应办的事情弄清楚,然后到餐厅去。 那时节餐厅里满坐了旅客。个个在那里喝茶,说闲话:有些预言欧战谁胜谁负的;有些议论袁世凯该不该做皇帝的;有些猜度新加坡印度兵变乱是不是受了印度革命党运动的。那种唧唧咕咕的声音,弄得一个餐厅几乎变成菜市。我不惯听这个,一喝完茶就回到自己的舱里,拿了一本《西青散记》跑到右舷找一个地方坐下,预备和书里的双卿谈心。 我把书打开,正要看时,一位印度妇人携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到跟前,和我面对面地坐下。这妇人,我前天在极乐寺放生池边曾见过一次,我也瞧着她上船,在船上也是常常遇见她在左右舷乘凉。我一瞧见她,就动了我的好奇心,因为她的装束虽是印度的,然而行动却不像印度妇人。 我把书搁下,偷眼瞧她,等她回眼过来瞧我的时候,我又装做念书。我好几次是这样办,恐怕她疑我有别的意思,此后就低着头,再也不敢把眼光射在她身上。她在那里信口唱些印度歌给小孩听,那孩子也指东指西问她说话。我听她的回答,无意中又把眼睛射在她脸上。她见我抬起头来,就顾不得和孩子周旋,急急地向闽南土话问我说:“这位老叔,你也是要到新加坡去么?”她的口腔很像海澄的乡人,所问的也带着乡人的口气。在说话之间,一字一字慢慢地拼出来,好像初学说话的一样。我被她这一问,心里的疑团结得更大,就回答说:“我要回厦门去。你曾到过我们那里么?为什么能说我们的话?”“呀!我想你瞧我的装束像印度妇女,所以猜疑我不是唐山(华侨叫祖国做唐山)人。我实在告诉你,我家就在鸿渐。”

许地山

默默无闻的真大家 ——许地山先生 “花生是生长在泥土里的,并不好看。剥了壳子吃起来,相香,好吃,可以做成多种食品,还可以制油。”一九二一年和一大二二 年许地山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发表时他以落华生作为笔名。《小说 月报》十三卷四月号起陆续刊载的他的《空山灵雨》,其中有一篇 散文,题名《落花生》,它说,花生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 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作者如此赞美落花生,对落花生这种质朴的爱好以及评语,恰如是他对自己 一生治学处世的基本态度的自我鉴定。 一、少年——“许真人”——教授 一八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许地山出生于台湾,是许家的第四个儿子,名赞堃,字地山。这一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前一年。甲午战 败后,清廷割让台湾,台湾人民爆发了民族革命,许地山的父亲许 南英(进士出身),担任筹防局统领据守台南;台南陷落后,遂携 带全家渡海迁移福建龙溪(即漳州)。这一年是一八九五年,许地 山还不满三岁。后来他的父亲在广东阳江等地做县知事,许地山即 随父亲在广东读书,先是攻读于私塾,十八岁毕业于随宦中学。一 九一二年十九岁上因家境衰落,不得不自立谋生,进入福建省漳州

第二师范做教员。一九一三年出国去缅甸仰光中学任教,在那里工 作三年。一九一六年回国任漳州华英学校教员。一九一七年赴北京 至燕京大学学习。 许地山幼年生长于一个台湾爱国者的家庭,读经史,习孔孟,受的是诗书传家的封建教育。少年时期又适逢辛亥革命,在这样的 时代环境下,他既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世家子弟,也不是具有一般 维新思想企图任重致远的青年,他有他的性格。他初入燕京大学时 被同学们视为怪人,看做傻子。有人说许地山是怪人,其怪有三: 天天练习写钟鼎文(其实是写梵文),此其一怪;每日总是穿着下 缘毛边的灰布大褂,不理发,头发留得很长,二怪也;三怪是吃窝 头(那时华北闹旱灾,学生每周吃三次窝头)不吃菜而蘸糖。这样 的一位怪模怪样的学生,又长着一副紫膛面孔,嘴巴老像是开口笑着,岂不怪吗?如若不怪,那就是傻子了。这副长相是曾经饱读诗 书的秀才吗?这身打扮像是出海住过外国的学子吗?正因为如此, 初进燕大时大家看不惯他,他也只好独来独往,落落寡合。同学们 赠给了他一个外号,叫他“许真人”。现象不可能长久掩盖本质, 学生们过的是集体生活,逐渐地同学们对他熟悉起来。和他接触后,才知道他会说厦门话、广州话、北京话,懂得英文、德文、梵文等 多种外国文字;待人和蔼,总是满面春风乐呵呵的;并且很有文才,

最新版五年级上语文 本课作者许地山简介

落花生作者许地山简介 《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1893-1941)笔名就叫“落华生”,他取这个笔名,说明他崇尚“落花生”的精神:生长在泥土里,不好看,但是很有用,词浅而意深。作者在生活中,正是这样,追求多做贡献,做有用的人,而不计报酬。他的夫人曾回忆说:“豪华酒楼没有他的足迹,乘轮船、火车都是买普通票,喜爱与劳动人民接触,对人真挚谦虚,对名利从来淡薄。”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1921年入燕京大学攻读,毕业后曾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深造。归国后又回到燕京大学当教师。 1935年,香港登报征聘文学院教授,许地山以杰出的才能应聘,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他在教育、生话及工作中,从不崇拜任何偶像,不盲目信赖任何权威,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许地山在香港还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努力开展进步文化活动。 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走出书斋,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团结爱国志士,教育革命青年,写文章、做讲演,宣传抗日。当时为抗日工作从北方到南方的人,大多经过香港,他们人生地疏,又不懂粤语,许地山热情地为他们解决困难或给予资助,他家成了迎来接往的接待站。 许地山从1921年起开始写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并从事翻译工作。.他的作品无论长短篇,都文字简洁,有独特风格,引人入胜。著名作家郁达夫夸奖他的小说:“像这样坚实细致的小说,不但在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就是寻遍1940年的英美小说界,也很少有可以和他比并的作品。”他写的《春桃》,描写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的生活。 许地山1941年8月4日因病逝世,宋庆龄、郁达夫、徐悲鸿等都送了花圈。郭沫若在悼文中这样写道:“他不仅是一个诚实的创作家,真挚的学者,而且是一个极其健全的社会人……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 许地山生前是老舍的好友,他逝世后,老舍先生曾流着眼泪说:“地山是我的绝好朋友,他竟死了”, 许地山——落华生,他的一生做到了“对人有好处”。

许地山先生有什么作品

许地山先生有什么作品;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语体文法大纲》1921,生活;《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相关著作;《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换巢鸾凤》;《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解放者》(短篇小说许地山先生有什么作品 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虽在执著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2O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著作书目 《语体文法大纲》1921,生活 《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 相关著作 《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

《换巢鸾凤》 《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社 《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 《解放者》(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道教史》(上册,论著)1934,商务 《春桃》(短篇小说集)1935,生活 《落花生创作选》(短篇小说、散文)1936,上海仿古书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1941,商务 《萤灯》(童话故事)1941,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 《许地山语文论集》1941,香港新文学学会 《国粹与国学》(论著)1946,商务 《杂感集》1946,商务 《危巢坠简》(短篇小说集)1947,商务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1,开明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汇编,1923,燕大图书馆编纂处《落花生达衷集》编纂,1931,商务

许地山《春林野》

[标签:标题] 篇一:落花生 《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的、体面的人”。 3、学习花生不求虚名、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格。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的、体面的人”。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越,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2、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落花生》(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谁能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二、朗读感悟 1、快速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落华生写了哪些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来: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板书) 2、作者重点写了哪部分内容?(议花生)“议”什么意思? 3、因为谁的什么问题,引发了一家人的讨论? 每个人是怎么说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9自然段,用直线画出每个人说的内容。 4、学生汇报交流 5、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给同桌读一读,体会花生有哪些好处。 6、众人的话中,谁的话最能给人以启发?(父亲的话) 三、直奔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一)1、出示父亲的话,找学生朗读。其余同学边听边划出中心句。中心句: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2、“可贵”在哪些地方?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它的可贵的,请同学分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 3、交流汇报(默默奉献、朴实无华的品质最可贵) 4、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二)理解父亲的话:出示课文10节内容 1、父亲仅仅让孩子们知道花生的品质可贵就够了吗?哪里可以看出它真正意图,用曲线画出来。 2、“有用”是什么意思?父亲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 (希望孩子做一个落花生一样的人,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3、父亲的话,孩子们听懂了吗?从哪儿可看来?在文中用~勾划出来 4、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联系生活讲讲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听了我的话,父亲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你们指谁?希望又指什么?

许地山作品及人物简介

著作书目语体文法大纲1921,生活 《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 《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 《换巢鸾凤》 《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社 《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 《解放者》(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道教史》(上册,论著)1934,商务 《春桃》(短篇小说集)1935,生活 《落华生创作选》(短篇小说、散文)1936,上海仿古书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1941,商务 《萤灯》(童话故事)1941,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 《许地山语文论集》1941,香港新文学学会 《国粹与国学》(论著)1946,商务 《杂感集》1946,商务 《危巢坠简》(短篇小说集)1947,商务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1,开明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汇编,1923,燕大图书馆编纂处 《落花生达衷集》编纂,1931,商务 [翻译书目] 孟加拉民间故事印度戴博诃利著,1929,商务 二十夜间英国贝恩编,1955,作家 大阳底下降英国贝恩编,1956,作家 《落花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 人物简介 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并被登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5课,以教育同学。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广东揭阳。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曾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等。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再加上心脏病发作而去世

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许地山

五年级语文 落花生作者许地山简介 《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1893-1941)笔名就叫“落华生”,他取这个笔名,说明他崇尚“落花生”的精神:生长在泥土里,不好看,但是很有用,词浅而意深.作者在生活中,正是这样,追求多做贡献,做有用的人,而不计报酬.他的夫人曾回忆说:“豪华酒楼没有他的足迹,乘轮船、火车都是买普通票,喜爱与劳动人民接触,对人真挚谦虚,对名利从来淡薄.”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1921年入燕京大学攻读,毕业后曾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深造.归国后又回到燕京大学当教师. 1935年,香港登报征聘文学院教授,许地山以杰出的才能应聘,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他在教育、生话及工作中,从不崇拜任何偶像,不盲目信赖任何权威,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许地山在香港还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努力开展进步文化活动. 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走出书斋,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团结爱国志士,教育革命青年,写文章、做讲演,宣传抗日.当时为抗日工作从北方到南方的人,大多经过香港,他们人生地疏,又不懂粤语,许地山热情地为他们解决困难或给予资助,他家成了迎来接往的接待站. 许地山从1921年起开始写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并从事翻译工作..他的作品无论长短篇,都文字简洁,有独特风格,引人入胜.著名作家郁达夫夸奖他的小说:“像这样坚实细致的小说,不但在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就是寻遍1940年的英美小说界,也很少有可以和他比并的作品.”他写的《春桃》,描写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的生活. 许地山1941年8月4日因病逝世,宋庆龄、郁达夫、徐悲鸿等都送了花圈.郭沫若在悼文中这样写道:“他不仅是一个诚实的创作家,真挚的学者,而且是一个极其健全的社会人……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 许地山生前是老舍的好友,他逝世后,老舍先生曾流着眼泪说:“地山是我的绝好朋友,他竟死了”, 许地山——落华生,他的一生做到了“对人有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