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29文学概论

00529文学概论
00529文学概论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

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

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

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陌生化”效果。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内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

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

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D读者:读者接受论(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

姚斯:对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的肯定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的转型

伊瑟尔:隐含读者,接受研究转为效应研究。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

注意: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

3.文学活动的发生:

西方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相似律、接触律)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过剩精力是游戏和艺术共同的基础,人们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是文艺的起源。谷鲁斯提出“内模仿说”。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内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劳动法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

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

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文学称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恩格斯。

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政治意识形态的变革对文学意识形态提出相应的变革要求;文学发展有着自身体系化的要求和发展惯性。

5.文学的含义:

广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西方十八世纪前,中国魏晋前(3-6世纪))

狭义: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他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中国魏晋时期开始,宋文帝建立四学正式脱离,西方16到18世纪,1747年,查理斯巴托七种美的艺术,提出美的艺术才是文学。文学的审美含义脱颖而出)

文学审美艺术形态属性的表现: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双重缠绕状况。

文学的审美无功利性,是指作家或读者的创作或欣赏活动不指向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的特性。无功利性为阅读无功利性和审美(创作)无功利性。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有某种功利性。第一,作为作家或读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审美地掌握世界)。第二,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形象,这里指审美形象,是由文学的本文结构所呈现的审美感性形态。文学必然地要表现为直觉方式,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理性而获得的瞬间领悟。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理性,通常被认为与形象相对,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普遍本质而形成观念的方式。理性以特殊方式存在:第一,形象被置入文学、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这本身就依赖于理性的力量。第二,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

文学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认识是人对世界的客观的、理智的反映方式。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

话语五要素:话语是特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①说话人,是话语的两主体之一,是体现在本文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

②受话人,是话语的另一主体,指阅读本文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

③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

④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

⑤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话语蕴藉有两种情形:含蓄(小中蓄大)含混(一中生多)

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审美特征: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

6.文学创造:

文学创造的客体:客体即自然,客体即情感,客体即原始意象。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丑的有个

性,审丑批判);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体:模仿者与创造者,旁观者和移情者,特殊的艺术生产者,没得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具体的社会人。

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文学作品是创造主体与创造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的双重超越的产品。

文学创造的过程:发生,构思,物化。

发生:材料储备(源泉是社会生活),艺术发现(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创造动机(分为:美学动机,社会政治动机,心理动机,对象刺激动机,经济动机)

情绪记忆:艺术家在对外部世界材料的积聚的同时,也把自己当时获得这一材料时的情绪、心境、情感存储下来了。这种存储,在文艺心理学上成为“情绪记忆”

想象与联想:

想象即构想意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有三种形态:一是再现想象,指在内心复现外部事物或现象的过程。“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

二是比拟想象,指将某种难以言状的东西形象化的过程。“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三是虚构想象,指凭空地将此物想成彼物、无物想成有物、或常物想成异物的过程。“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孙悟空”。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也是想象之一种。联想有三种形态:一是接近联想,这是将两种以上在时空上接近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二是类似联想,这是把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三是对比联想,这是把两种以上可以比照又有关系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联想在文学构思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诗歌构思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它可以拓宽形象意境,造出读者意想不到的美妙境界来。

灵感

含义:是艺术构思的最重要机制之一,它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特点:突发性。亢奋性。创新性。

来源:长期艰苦的生活和艺术实践是灵感产生的根源。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而又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特点: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就是把构思中已基本成熟的形象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作品的内在逻辑与意图之间有时会发生矛盾。其具体情形有两种:第一,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第二,作家创作动机中途转换。

即兴与推敲是物化阶段冲的两种不同操作方式,也是作品定型的两种不同手段。

即兴是作家因外在刺激或内在动的作用而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创造出作品的情形。即兴创作的作品往往有如下特点:首尾贯通,情感炽热,有一气呵成之势。

推敲是作家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和妥贴地把心象物化为定型作品的文字操作情形。有如下特点:匠心独运,精雕细琢,精确鲜明。

7.文学真实:

艺术真实的定义:在作家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主要特征:与生活真实不同,内蕴的真实(合情合理)、假定的真实(假定性情境)

与科学真实不同,主观的真实、诗艺性(诗的艺术手段和技巧)

艺术概括是创造艺术真实的基本手段和途径:(从个别到一般,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伦理与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素。文学创造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和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诗意的裁判”。内涵:善与美的统一,对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和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

8.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

现实型:含义: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1、再现性,摹拟现实;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倾向的隐蔽性

2、逼真性,感性状貌和细节真实

理想型:含义: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1、表现性,主观理想高于一切;直接表达情感态度

2、虚幻性,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创造出奇人、奇事、奇境,按照“假

想的逻辑”来塑造艺术形象。

象征型:含义: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作品。象征的特点:象征的东西往往既是它本身,又大于或超过它本身

基本特征:1、暗示性,超越形象自身的寓意性;以间接的方式暗示寓意。

?2、朦胧性,形象含有多层不确定的含义。

理想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的区别:

内容上:现实型立足现实,突出再现性,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理想型超越现实,突出表现型,创造理想世界;手法上:现实型一写实为主,描写见长,理想型一抒情为主,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等手法:在塑造人物上:现实型多写平凡普通的人,理想型多写英雄美女形象。

现实,理想文学与象征型的区别:

前者意义在于形象本身,后者意义超越了形象本身。前者直接反映现实,直接抒发情感。后者不直接表述。文学作品体裁的分类:

二分法:韵文“文”和散文“笔”

三分法:叙事类:诗、散文、小说、寓言故事;抒情类:诗、散文;戏剧类:悲喜正剧/话剧歌舞剧戏曲

四分法: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异:1.小说时空广,剧本时空受限,浓缩反应,集中刻画。2.小说心里,细节描写多,剧本受表演限制,以人物台词推动情节发展。

同:采用记叙为主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言(基础),象(中介),意(最高层面)。

文学语言层面:内指性(艺术真实),心里蕴含性(带作者的主观情感),阻拒性(陌生化)

文学形象层面:典型、意境、意象

文学意蕴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典型论的发展脉络:

第一阶段:17世纪以前为类型说主导阶段,强调普遍性和类型性(代表人物:贺拉斯、布瓦洛)

第二阶段:18世纪以后为个性典型说主导阶段,由重视共性转变为重视个性(代表人物:莱辛、歌德、黑格尔、别林斯基)歌德:“艺术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对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黑格尔:“理想所

要求的,却不仅要显现为普遍性,而且还要显现为具体的特殊性。”别林斯基:“熟悉的陌生人”,第三阶段:19世纪80年代末为典型论成熟阶段。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成熟。“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的含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1、互动作用:(1)典型环境决定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2)典型人物反作用于典型环境,即典型人

物性格的发展反过来影响或推动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2、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1)典型环境是人物赖以生存的基础。(2人物是环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中心。意境的形成和界定:

最早使用“意境”一词的是王昌龄,王国维的“境界”说(集大成者)。(1)他把意境(境界)作为评词的最高

标准(2)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3)将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意境含义: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的特征:(一)情景交融——形象特征(二)虚实相生——结构特征(三)韵味无穷——审美特征

意象的含义:“意象”,就是情意与物象两相契合的艺术创造;“意”、“象”融合形成的文学基本单元。

意象的特征:哲理性——本质特征、象征性——表现特征、荒诞性——形象特征、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思维特征、求解性和多义性——鉴赏特征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多数是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象重哲理的表述,意境重情韵的发挥。意象重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而意境重形象的感悟与联想。

9.叙事学:

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文学研究领域受到结构主义和普罗普民间故事分析的影响后,出现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德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这些探索通过一系列学术活动逐渐酝酿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这种新理论就被称作“叙事学”。

叙事三部分:1、叙述内容(story) :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

2、叙述话语(text) :即叙事作品中讲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narrative):即叙述本身,叙述人怎么说,谁在说,以什么方式说等

叙事内容:

事件作用的两大类别:①推动情节,使故事具有连续性;②塑造形象——使故事具有生动性。

核心单位是故事进展线索中的必要环节,直接影响到故事发展的可能与方向;

辅助单位只是在两个必要环节之间的过渡,并不能改变故事进程,只是使故事线索得以延续和伸展

情节二要素:1.按因果关系组织的一系列事件2.要有矛盾冲突。

人物:故事中人物的二重性:从推动故事进展的作用上讲,人物是行动主体,格雷马斯称之为“行动素” (也称为“行动元”) “行动元”功能:推动情节发展;行动的目的,意义与基本方法(情节的动因:“做什么”);从构造形象的意义上讲,人物是性格(也称为“角色”)。“角色”功能:显现性格特征。(形象的基础:“怎么做”)叙事结构:

经典叙事结构:平衡——打破平衡——追求平衡——结果(新的平衡)

内部结构的两个向度:(1)历时性向度:按叙述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等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表层结构);共时性向度:叙述内容在叙述背后的内在的文化背景关系。(深层结构)布雷蒙德:三段式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复合序列:首尾接续;中间包含;左右并联

叙述时间:(是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对照)

文本时间: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是阅读作品文本所需要的时间;②故事时间:故事中虚构的自然时间关系。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是不同的时间概念。前者是虚构的,只存在于作品世界的时间关系。后者是与叙述行为直接相关的、存在于现实世界、现实的文本写作与阅读活动中的时间关系。

文本时间的长度与故事时间的长度无关,是由叙述语言的长短决定的。

时距的疏密状态:(又称叙述的步速,即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长度互相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

1.匀速、文本时间几乎等于故事时间作用:直接陈述故事内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2.概略。文本时间小于故事时间长度。叙述步速是加速状态。常用于交待不重要的事件过程。作用:一般用于交代一些不很重要的事件过程,串联前后情节,构成故事背景。

3.省略。即对故事时间线索中整段时间不加叙述就跳过去。文本时间为零,可以说叙述的步速无穷大。

A、明确省略,说明省略的时间B、暗含省略(作用:对与故事无关的情节直接跳过,使故事紧凑简洁。)

4.减缓。文本时间长度大于故事时间长度。减速状态。比场景叙述增添许多细节方面的内容,叙述语言加

长。作用:使关键细节得以充分显示,形成细腻而深入的效果。

5.停顿。故事时间长度为零,叙述文本时间大于零。无论叙述进行多久,故事时间没有变化。作用:停顿造成整个故事进展速度的放慢,可以使读者从关心故事的发展和结局转向关心故事的具体情境。

叙述视角:

零聚焦叙述。(多用第三人称)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多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零聚焦可以比较简略清楚的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但容易剥夺读者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利。

内聚焦叙述。(多用第一人称)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多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内聚焦能缩短叙事者与读者的距离,因而带来真实感。缺点是只能写入观察者视野的事情,对未见的只能靠推测、判断。

外聚焦叙述。(多用第三人称)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知道的还要少。也常用第三人称叙述。外聚焦的优点是强烈的现场感,缺点是受视野限制,许多内容叙述不到,且难以洞悉人物的心理活动。仅在短篇小说中完整采用。内聚焦和外聚焦经常用于渲染气氛,制造悬念等。

叙述动作:

叙述动作的完成共有6个参与者: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接受者→隐含的读者→真实的读者

叙述声音(那种能体现叙述者的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

显在叙述者(显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倾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隐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最典型的例子是剧本.隐在叙述者中还有一种,是处于显在叙述者与完全不露面的隐在叙述者之间的状态。这种叙述者不像显在叙述者那样直接在文本中露面,但也不像上面所说的隐在叙述者那样完全隐藏在文本背后。这种隐在叙述者存在于文本叙述之中,但并不直接显现,读者只能间接地感受到叙述者声音的存在。)

复调式叙述

含义:在同一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更多的声音的叙述方式.

作用:在矛盾对立中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较强的感染力。

10.抒情:

抒情作品的构成:声音(声调,押韵,节奏)情感(景与情),经验,画面。

抒情角色:

含义:抒情作家在抒情性作品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

分类:第一人称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可直接勾勒隐含作者形象,风格率直,有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代言的抒情方式:多出现在戏曲歌词、新闻报道中,具有双重性(外抒情层和内抒情层),可以产生较丰富的意义。

11.文学风格:

理解:

从作品外在形式: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从内在根据上看:风格是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布封“风格即人”)

从作家的内在个性与表现对象的结合以及内容与形式统一: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的特色。从读者鉴赏的角度: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含义: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作家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关系:

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

注意:1.创作个性小于风格,创作个性制约和影响着风格的形成。作家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2.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还会受到题材主题、体裁,时代,地域的影响

3.创作个性要借助一定的文体结构和语言才能外化到具体的作品中。

言语组织和文体特色是外部特征。

言语组织是表现风格的第一要素:格调,色彩,气势,结构。

文体特色:体裁(得以生成的基础),语体(有机组成部分:规范语体,自由语体)风格(最好范畴和体现)。分析一个作家的文风:

从外部:题材主题、体裁,时代,地域等的影响

从内在:创造个性(1.生活经历2.人生观和世界观3.艺术修养4.个性气质)

文学风格的分类:简分法:刚柔,虚实,奇正。

繁分法: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建立了具有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的模型。

文学风格的特点:

(一)风格的多样性与同一性(同一时代)

多样性:文学风格的多样化是时代文学繁荣的显著标志。原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1)社会生活——客观对象的丰富性。2)作家创作个性千差万别。3)读者的不同需求

同一性:时代的烙印,规范语体。

(二)风格的稳定性与变迁性(同一作家)

稳定性: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形成不同的风格,但是从总体上看,必然会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基本风格。

变迁性:风格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作家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作家社会地位、生活阅历、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他的创作个性也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相应地,其作品的风格也会发生重大的转折和嬗变。参看书298页。

2017年10月自学考试00529文学概论(一)试题及答案解释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529)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毖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文学理论史上,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的学说是 A,独立说 B.再现说 C.实用说 D.客观说 2.提出“寓教于乐”的是 A.贺拉斯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3.李清照的名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使用的辞格是 A.借代 B.对偶 C.反讽 D.借喻 4.在庄子“言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言、象、意三层面说的是 A.扬雄 B.王弼 C.刘大樾 D.姚鼐 5.文学形象与非文学形象的区别在于,文学形象具有 A.哲学属性 B.科学属性 C.观念属性 D.审美属性 6.朱熹的《泛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集中体现了文学象征意象的 A.哲理性 B.意象性 C.荒诞性 D.求解性 7.故事中的事件就是人物的行为及其 A.原因 B.细节 C.动机 D.后果 8.文本中表明叙述者存在的根据是 A.故事情节 B.人物描写 C.叙述标记 D.叙述声音 9.亚理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叙事艺术的第一个要素是 A.情节 B.性格 C.主题 D.修辞 10.首次对“审美情感”做出阐释的是 A.柏拉图 B.黑格尔 C.克莱夫·贝尔 D.鲁道夫·阿恩海姆 11.西方抒情理论中的主流观点是 A.表现论 B.再现论 C.传达论 D.投射论

00529文学概论(一)历年真题(内含答案)201504

00529文学概论(一)历年真题(内含答案)201504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529) 本试卷共3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的是 A.世界与作品的关系 B.作品与作家的关系 C.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D.读者与作家的关

系 2.从创作的角度看,文学是 A.一种语言艺术 B.审美意识形态 C.作家体验的凝结 D.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 3.与其他艺术相比,文学重在 A.以色彩描绘世界 B.以声音抒发情感 C.以语言描写世界 D.以形体表达情感4.“秋花紫蒙蒙,秋蝶黄茸茸”(白居易《秋蝶》)。这句诗运用的音律类型是 A.双声 B.叠音 C.叠韵D.押韵 5.季羡林认为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孝”,这属于 A.品质阅读 B.认知阅读 C.审美阅读 D.价值阅读 6.下列诗句中偏向于“有我之境”的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7.唐代司空图提出的有关意境结构的命题是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试题历年试卷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 论(一)试题历年试卷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试题.doc 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论著《文赋》的作者是() A.曹丕 B.刘勰 C.陆机 D.钟嵘 2.把文学文本区分为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即“精”、“粗”两个层面的清代桐城派文论家是() A.刘大櫆 B.方苞

C.姚鼐 D.方东树 3.认为“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因此,把典型直接称为“理想”的德国理论家是() A.康德 B.歌德 C.黑格尔 D.席勒 4.在西方,第一部全面研究叙事艺术理论的专著《诗学》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德谟克利特 D.贺拉斯 5.评点《红楼梦》的理论家是() A.李贽 B.叶昼 C.金圣叹 D.脂砚斋 6.“《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作出这一论断的文论家是() A.李贽 B.叶昼 C.金圣叹 D.毛宗岗 7.从人物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文论家是() A.巴特尔 B.热奈特 C.格雷马斯 D.福斯特 8.“艺术表现本身,乃是使某种尚不确定的情感明晰起来,而

00529文学概论(一)201310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西方,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人是 A.卢克莱修B.西塞罗 C.贺拉斯D.朗吉弩斯 2.苏轼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属于A.品质阅读B.情感阅读 C.价值阅读D.兴趣阅读 3.“轮到你朗诵时你才说话。”这里的“说话”指的是 A.语言结构B.言语动作 C.言语产品D.语言组织 4.提出“得意而忘言”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B.孟子 C.庄子D.荀子 5.李清照的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音律上的特色是A.叠韵B.叠字 C.重复D.双声 6.意境论的源头可上溯至 A.《老子》B.《论语》

C.《孟子》D.《庄子》 7.福斯特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区分为 A.典型人物与类型人物B.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C.表意人物与象征人物D.悲剧人物与喜剧人物 8.缺少了塑造形象的单位,就会损失故事的 A.完整性B.连续性 C.思想性D.生动性 9.与故事时间前后顺序不同的叙述次序统称为 A.顺时序B.逆时序 C.倒叙D.插叙 10.“一个伟大抒情诗人有力量使得我们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说这句话的人是 A.布洛克B.克罗齐 C.卡西尔D.科林伍德 11.语句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正确,这样的修辞策略一般称为 A.反讽B.隐喻 C.典故D.悖论 12.刘勰“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的说法强调的是文体的 A.通变B.格调 C.风骨D.体性 13.威克纳格认为史诗和戏剧诗人的风格属于 A.想象的风格B.智力的风格 C.情绪的风格D.悲壮的风格 14.认为风格是“作家消除自己和读者之间的一切隔阂的能力”的作家是A.托尔斯泰B.高尔基 C.高尔斯华绥D.狄更斯 15.中国最早的诗论是 A.《二十四诗品》B.《典论·论文》 C.《文赋》D.《毛诗序》 16.从本质特征来看,艺术想象是一种 A.科学活动B.认识活动 C.思想活动D.审美活动 17.主张把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的批评方法是 A.后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B.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C.英美新批评派的批评方法D.女权主义的批评方法

全国2012年10月自学考试《文学概论》试题和答案00529

https://www.360docs.net/doc/467652013.html,我自考网整理 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最早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古希腊哲学家是(B )1-22 A.德谟克利特B.赫拉克利特 C.苏格拉底D.柏拉图 2.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说的西方现代学者是( D )1-17 A.艾略特B.韦勒克 C.苏珊?朗格D.艾布拉姆斯 3.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音律上的特色是(B )2-115 A.双声B.叠字 C.叠韵D.押韵 4.艺术“至境”概念最早见于(D )3-137 A.刘勰《文心雕龙》B.严羽《沧浪诗话》 C.王夫之《姜斋诗话》D.叶燮《原诗》 5.主张人物性格描写要“表现出心情和灵魂的深度”的人是(D )3-152 A.莱辛B.歌德 C.席勒D.黑格尔 6.下列诗歌中,属于“言史诗”的是(B )3-136 A李白《赠汪伦》B.杜甫《石壕吏》 C.孟浩然《春晓》D.朱熹《观书有感》 7.无视角限制的叙述通常属于(C )4-208 A.第一人称叙述B.第二人称叙述 C.第三人称叙述D.无人称叙述 8.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叫做(B )4-200 A.虚构时间B.叙述时间 C.现实时间D.阅读时间 9.胡应麟认为《水浒传》的艺术价值在于(C )4-199 A.把一百零八个人的性格都写出来B.情状逼真,笑语欲活 C.游词余韵,神情寄寓处D.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

一、概念题(10 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进行概括和提炼而形成的正确反映了生活本质的形象图景,它以生活真实为源泉,又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 3.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的形式价值,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即特异性。 4.叙述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包括两个基本类型:事件的重复与话语的重复。前者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后者是指对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 5.文学消费:在广义上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欣赏;在狭义上则是指近代以来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而对它的购买、阅读以及传播行为,它是文学生产的最终完成。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源的三位哲人是(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2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摹仿的世界有三种(已有的事、或有的事、应有的事)。 4.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学) 5.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是(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6.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两条路线是(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7.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8.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9.关于文艺起源的主要观点有摹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 10.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包括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 11.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2.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1 淘宝金榜题名试题店铺独家题库

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学四要素及文学活动(注1) 五种文学观念(注2)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注3) 文学的界说(注4) 文化(注5)及文学的文化意义(注6) 文学是文化的意义载体(注7) 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注8)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注9) 审美及其实现的条件及审美的特点 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注10)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注11) 体验与文学(注12) 体验的美学功能(注13) 英加登提出的“层次论”,他认为文本由四个层面构成: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英加登同时认为,有的文本有第五层,即形而上学层面。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其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活动,其它三要素分别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间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以下是对上述五种文学观念做出的解释。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最古老的“摹仿”说,也就是再现说。赫拉克利特提出“艺术摹仿自然”,摹仿说的形态至苏格拉底已相当完备,柏拉图的“理式摹仿”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虽有唯心唯物之分,但他们都认为艺术是“摹仿”。摹仿说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统治西方达二千年,直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摹仿说才被打破。与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的观点。“度物象而取真”由五代大画家荆浩提出,明代批评家叶昼与清代思想家叶燮也持类似看法。 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是其代表。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一)主张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他们情感活动时的创造,是他们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二)主张诗人忠实于情感,忠实于诗人自我与人类的情感;(三)强调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使平凡的事物现象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在中国,与西方表现说可相提并论的是“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 实用说实用说强调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一般而言,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带

【精品】2018年10月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试卷及答案

【精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529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文学四要素中,“实用说”强调的是 A.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B.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C.世界与作者的关系 D.世界与作品的关系 2.提出“寓教予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的观点的是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达的是 A.乡愁(思乡之苦) B.哀怨(明主之弃) C.孤寂(知己之稀) D.悲伤(年华已逝) 4.文学文本作为语言系统,是指 A.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 B.已经历史验证的语言系统 C.有待于作家创作的语言系统 D.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自鸟飞回。”上下两旬形成的基本辞格是 A.借代 B.反讽 C.对偶 D.反复 6.从读者阅读效果来说,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被称为 A.陌生化 B. 明喻性 C.内指性 D.反复化 7.“迟曰江山丽,春风花革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本诗最明显的文学形象特征是 A.文化意蕴性 B.符号系统性 C.具体可感性 D.社会经验性 8.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因此它能“激发人们的美感”的是 A.海德格尔 B.贺拉斯 C.华兹华斯 D.苏珊?朗格 9.叙事的核心内容是 A.故事 B.人物 C.行动 D.语言 10.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称为 A.环境 B.情节 C.情景 D.故事

全国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 ) A.亚里士多德B.艾布拉姆斯 C.苏珊·朗格D.英加登 2.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A.萨丕尔B.王力 C.伊格尔顿D.索绪尔 3.最早直接提出“意境”概念的我国古代文论家是( ) A.王昌龄B.皎然 C.司空图D.刘禹锡 4.“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提出这一论断的文论家是 ( ) A.王昌龄B.司空图 C.王国维D.王夫之 5.提出“小说界革命”的文化家是( ) A.康有为B.刘熙载 C.王国维D.梁启超 6.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 A.小说B.戏剧 C.电影文学D.电视文学 7.“每一个直觉或表象同时也是表现。没有在表现中对象化了的东西就不是直觉或表象,就还只是感受和自然的事实。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提出这一论断的文论家是( ) A.布洛克B.克罗齐 C.科林伍德D.卡西尔 8.在我国,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以气分清、浊二体的人是( ) A.曹操B.曹丕 C.曹植D.陈琳 9.在西方,最早把文学的风格分为“崇高的”、“平庸的”和“低下的”三种的人是( )

A.苏格拉底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D.安提西尼 10.创作须先“胸有成竹”。这种观点的最早提出者是( ) A.苏东坡B.欧阳修 C.王安石D.司马光 11.游戏说的最早提出者是( ) A.弗雷泽B.斯宾塞 C.康德D.肖伯纳 12.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是( ) A.摹仿说B.游戏说 C.巫术说D.劳动说 13.文学接受的对象是( ) A.文学文本B.文学生产 C.文学流通D.文学消费 14.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 ) A.生产者B.消费者 C.购买者D.学习者 15.以下著作论述到古代文论中的“虚静说”的是( ) A.《文心雕龙》B.《典论·论文》 C.《文赋》D.《六一诗话》 16.以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的人是( ) A.恩格斯B.马克思 C.列宁D.普列汉诺夫 17.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西方文学主潮是( )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D.后现代主义 18.“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段话出自( ) A.《论语》B.《老子》 c.《庄子》D.《淮南子》 19.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是( )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D.自然主义

文学概论(一)(代码:00529)2019年4月真题及答案

1、艺术理解 艺术理解: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2、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3、节奏与音律 节奏: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 音律:也称为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音律的基本类型:双声、叠韵、叠音、叠字、平仄和押韵。 4、什么是句法和篇法? (1)又称为字法,是特定文本内词语的构成法则。词法要求用词要贴切、生动传神,不可移易。“春风又绿江南岸”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2)篇法,又叫章法,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元代傅若金《诗法正论》以绝句之言,起承转合。 5、文学中的叙述标记。 1叙述标记:叙述标记就是叙事作品的作者为了引导读者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意义而在叙述的过程中设置的标识。叙述标记有时是用来提示写作意图或宗旨。叙事文本中最明显的标记就是它的标题。 2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 (1)最明显的叙述标记就是标题。 (2)醒目的句段也具有标记意义。

(3)在文本后加作者的意见,和故事进展无关。 6、浪漫主义抒情的原则。 (1)浪漫主义特别倚重情感。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强调直抒胸臆。例如,华兹华斯曾经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2)中国浪漫主义抒情原则与此一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诗界革命”,从此中国抒情传统的命运为之改写。 (3)“五四”新文学革命之后,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得到大力张扬。强调真实的感情。 7、接受者的阅读动机。 (1)审美和娱乐的动机,为了情感上的审美享受与精神上的愉悦、娱乐、消遣等目的而阅读。 (2)求知与受教的动机,为了拓宽视野、增长经验与提高思想道德水准而阅读。 (3)批评与借鉴的动机,批评家为了评论作品,作家为了学习创作技巧,一般读者为了提高写作能力,都属于这一类。 8、具体说明形成文学接受心境的条件。 (1)接受心境是指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它会直接影响到接受者的阅读行为与接受行为,那么在文学接受时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接受者对具体的作品有兴趣。具有一般的文学兴趣还不行,必须要针对某一部文学作品的特定兴趣才能进行阅读。 (2)接受者有审美心态。文学作品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所以接受者在进入阅读时要有审美心态和全神贯注的心境。即一种充分投入到作品意义中去的自由的心境。 (3)接受者要有与作品及作者对话的愿望。文学作品的需要解释,需要接受者在多义中“工作”。所以需要对话。 9、对话语体的特征。 第一,动作性。在戏剧中,事件的发展、情节的演进、冲突的开展和解决、思想、

00529文学概论(一)历年真题(内含答案)201504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529) 本试卷共3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的是 A.世界与作品的关系 B.作品与作家的关系 C.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D.读者与作家的关系 2.从创作的角度看,文学是 A.一种语言艺术 B.审美意识形态 C.作家体验的凝结 D.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 3.与其他艺术相比,文学重在 A.以色彩描绘世界 B.以声音抒发情感 C.以语言描写世界 D.以形体表达情感 4.“秋花紫蒙蒙,秋蝶黄茸茸”(白居易《秋蝶》)。这句诗运用的音律类型是 A.双声 B.叠音 C.叠韵 D.押韵 5.季羡林认为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孝”,这属于 A.品质阅读 B.认知阅读 C.审美阅读 D.价值阅读 6.下列诗句中偏向于“有我之境”的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7.唐代司空图提出的有关意境结构的命题是 A.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B.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C.境生于象外 D.缘境不尽日情 8.下列人物形象属于“扁平”人物的是 A.《金瓶梅》中的西门庆 B.《水浒传》中的鲁智深 C.《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D.《三国演义》中的张飞 9.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我”属于 A.隐含作者 B.叙述者 C.真实作者 D.虚构作者 10.首次对“审美情感”概念做出阐释的是 A.黑格尔 B.康德 C.克莱夫·贝尔 D.苏珊·朗格 11.在西方,被誉为“象征主义宪章”的作品是

全国4月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试题及答案

全国4月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超共20小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文学与历史相比更注重 A.事实 B.认知 C.理智 D.虚构 2、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是 A.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B.作品、作家、生产者、读者 C.作品、作家、现实、历史 D.作品、作家、消费者、受众 3、“圣人立象以尽意”,这一观点出自 A.《周易?系辞》 B.《庄子?齐物论》

C.《荀子?乐论》 D.《礼记?乐记》 4、林语堂说,汉语的“单音节性”造就了中国文学的 A.题材 B.主题 C.美 D.真 5、将典型性格视为十分独特的“这一个”的德国古典美学家是 A.康德 B.席勒 C.黑格尔 D.胡塞尔 6、下列作品中,完全属于象征意象范畴的一组作品是 A.《阿Q正传》《祝福》《故乡》 B.《边城》《围城》《城堡》 C.《荷塘月色》《雨巷》《日出》 D.《天狗》《死水》《老马》 7、虚构出来的,只存在于作品世界中的时间关系是 A.文本时间 B.叙述时间 C.故事时间 D.阅读时间 8、隐在叙述者进行叙述的最典型文学体裁是

00529文学概论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 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 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 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陌生化”效果。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内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 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 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D读者:读者接受论(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 姚斯:对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的肯定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的转型 伊瑟尔:隐含读者,接受研究转为效应研究。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 注意: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 3.文学活动的发生: 西方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相似律、接触律)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过剩精力是游戏和艺术共同的基础,人们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是文艺的起源。谷鲁斯提出“内模仿说”。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内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劳动法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

全国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历年真题试卷及答案 年份:201610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 00529) 本试卷共3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讨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文学创作中,作家体验的核心是 A.情感 B.理智 C.知识 D.经验 2.卡西尔关于情感语言与命题语言的观点是 A.动物只有命题语言而人既有命题语言也有情感语言 B.情感语言能表达感情而命题语言可表达思维 C.命题语言与情感语言的区别是人与动物界的分界线 D.命题语言是在情感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什克洛夫斯基说:“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这句话体现了对文学语言组织的 A.内指性的诉求 B.音乐性的诉求 C.陌生化的诉求 D.整体化的诉求 4.下列关于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语言结构是语言集团言语的总模式 B.言语是在特定语境下个人的说话活动 C.语言结构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 D.语言结构是一种信息,言语是一种代码 5.说“人物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的法国作家是 A.左拉 B.狄德罗 C.巴尔扎克 D.大仲马 6.首先将“境”的概念虚化而用于精神领域的典籍是 A.《周易》 B.《左传》 C.《盂子》 D.《庄子》 7.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人物理论属于 A.类型人物理论 B.性格人物理论 C.扁平人物理论 D.圆形人物理论 8.在带有讲故事色彩的传统叙事风格中,叙述声音通常表现为 A.显在叙述者 B.隐在叙述者 C.显在接受者 D.隐在接受者 9.认为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的作家是 A.华兹华斯 B.托尔斯泰 C.波德莱尔 D.科林伍德

文学概论一00529答案及试题

文学概论一模考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气盛言宜”的是( ) A.杜甫B.柳宗元 C.孟子D.韩愈 2.戏剧起源于( ) A.史诗B.宗教 C.神话D.巫术 3.提出“童心”说的明代学者是( ) A.李贽B.袁宏道 C.金圣叹D.叶燮 4.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的是( ) A.老子B.孔子 C.王弼D.庄子 5.“距离说”的提出者是( ) A.姚斯B.爱德华·布洛 C.英加登D.伊瑟尔

6.索绪尔把语言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他认为语言结构是一种代码,而言语则是( ) A.信息B.系统 C.知识D.口语 7.刘勰说的“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指的是( ) A.文学风格的独创性B.文学风格的稳定性 C.文学风格的多样性D.文学风格的审美性 8.按照福斯特的分类,具有多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属于( ) A.扁平人物B.表意型人物 C.圆形人物D.典型人物 9.说“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对于性格在叙事文学中的重要性进行高度评价的哲学家是( ) A.康德B.费尔巴哈 C.黑格尔D.谢林 10.宣称作者之死是现代文学阅读活动起点的是( ) A.约翰·巴思B.科勒 C.罗兰·巴尔特D.詹姆逊 11.“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这种“万物有灵论”的观念出自( ) A.泰勒《原始文化》B.弗雷泽《金枝》 C.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D.维柯《新科学》

自考文学概论(一)试题

2013 年10 月自考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西方,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人是 A.卢克莱修 B.西塞罗 C.贺拉斯 D.朗吉弩斯 A.品质阅读 B.情感阅读 C?价值阅读 D.兴趣阅读

3.“轮到你朗诵时你才说话。”这里的“说话”指的是 A.语言结构 B.言语动作 C.言语产品 D.语言组织 4.提出“得意而忘言”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在音律上的特色是 5.李清照的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A.叠韵 B.叠字 C.重复 D.双声 6.意境论的源头可上溯至 A.《老子》 B.《论语》 C.《孟子》 D.《庄子》 7.福斯特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区分为 A.典型人物与类型人物 B.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C.表意人物与象征人物 D.悲剧人物与喜剧人物 8.缺少了塑造形象的单位,就会损失故事的 A.完整性 B.连续性 C.思想性 D.生动性 9.与故事时间前后顺序不同的叙述次序统称为 A.顺时序 B.逆时序 C?倒叙 D.插叙 10.“一个伟大抒情诗人有力量使得我们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说这句话的 人是 A.布洛克 B.克罗齐 C.卡西尔 D.科林伍德 11.语句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正确,这样的修辞策略一般称为 A.反讽 B.隐喻 C.典故 D.悖论

《文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文学“四要素”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 (C) 。 A. 文采 B. 情感 C. 观众 D. 文化 2. 在魏晋时期,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A)”。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A. 文学 B. 诗学 C. 佛学 D. 神学 3. 文学语言具有一种陌生化特征。“陌生化”一词,是(B)形式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A. 美国 B. 俄国 C. 英国 D. 德国 4. 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D) 、语境依托性。 A. 意识性 B. 表象性 C. 表情性 D. 中介性 5. 在研究长篇小说的文体语言的时候,俄国学者(D) 创造了“杂语”这个概念 A. 什可洛夫斯基 B. 高尔基 C. 车尔尼雪夫斯基 D. 巴赫金 6. 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文化论以外还有 (A)。 A. 实用论 B. 信息论 C. 意志论 D. 反映论 7. 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中介性、(A) 。 A. 语境依托性 B. 表象性 C. 表情性 D. 意识性 8. 注重呈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富于想象性的文本是(D) 文本。 A. 创意型 B. 再现型 C. 象征型 D. 表现型 9. 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是(C) 文本。 A. 象征型 B. 表现型 C. 再现型 D. 创意型 10. 文学文本是有待于阅读的具有蕴藉性与开放性的,其特征主要包括语言系统、蕴藉、开放性、阅读期待和(A) 。 A. 表意 B. 表象 C. 表情 D. 表志 11. 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C) 、物质性、中介性、语境依托性。 A. 表情性 B. 表象性 C. 涉义性 D. 意识性 12. 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文化论以外还有 (D)。 A. 反映论 B. 信息论 C. 意志论 D. 语言论 13. 文学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具有表意性功能的文学形象,其特征主要有指意性、暗示性、(A)。 A. 朦胧性 B. 独创性 C. 感染性 D. 历史性 14. 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文化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 (D)。 A. 反映论 B. 信息论 C. 意志论 D. 摹仿论 15. 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文化论、语言论以外还有 (C)。 A. 意志论 B. 信息论 C. 体验论 D. 反映论 16. 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B) 、中介性、语境依托性。 A. 表象性 B. 物质性 C. 表情性 D. 意识性 17. 在西方典型理论的背景下,其文学文本大多在情节丰富的故事中塑造性格鲜明又复杂的

00529文学概论(一)201704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529)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文学理论史上,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的是 A.实用说 B.体验说 C.表现说 D.客观说 2.提出“陌生化”这一概念的理论流派是 A.英美新批评 B.俄国形式主义 c.精神分析批评 D.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3.杜甫的名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使用的辞格是 A.借代 B.反讽 C.对偶 D.借喻 4.高尔基认为,在诗中占首要地位的是 A.语言 B.结构 C.形象 D.意蕴 5.自居易《长恨歌》中对杨贵妃的描写,“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集中体现了文学形象的 A.写实的特点 B.典型的特点 C.象征的特点 D.传神的特点 6.亚理士多德认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 A.尚未发生的事 B.即将发生的事 C.不会发生的事 D.可能发生的事 7.认为《水浒传》的艺术价值在于“游词余韵,神情寄寓处”的学者是 A.金圣叹 B.叶昼 C.胡应麟 D.李贽 8.黑格尔认为,“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是 A.理念 B.性格 C.情致 D.思想 9.构成抒情作品的首要条件是 A.生活的积累 B.合理的想象 C.高超的技巧 D.真挚的情感 10.认为“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的西方理论家是 A.布洛克 B.克罗齐 C.科林伍德 D.康定斯基

全国2014年4月自考文学概论(一)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 A.世界、文本、传播、阅读 B.世界、艺术家、作品、欣赏者 C.世界、生活、文本、知识 D.世界、文本、艺术家、生活 2.与历史相比较,文学的特征是 A.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 B.重情感,重虚构,重诗意 C.重事实,重理智,重虚构 D.重情感,重真实,重理智 3.《礼记·乐记》把艺术创作的过程描述为 A.物—心—乐 B.心—物—乐 C.物—乐—心 D.心—乐—物 4.把文学这种语言整体形容为“有机体”的人是 A.黑格尔 B.索绪尔 C.陈独秀 D.郭沫若 5.提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一观点的人是 A.刘熙载 B.王夫之 C.王国维 D.叶燮 6.法国诗人马拉美说:“诗永远应当是一个谜”,“诗写出来原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他揭示了现代派作品的 A.荒诞性 B.求解性 C.严密性 D.完整性 7.有些学者认为,人类的文学艺术总是走着这样一条发展路线 A.表现→再现→装饰 B.再现→表现→装饰 C.装饰→再现→表现 D.表现→装饰→再现 8.抒情作品的原初形态和典型形态是 A.抒情诗 B.抒情剧 C.抒情小说 D.抒情散文 9.抒情诗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 A.跳跃性 B.平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