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网络

自组织网络
自组织网络

自组织网络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自组织网络

移动自组织网络是一种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网络,是移动计算机网络的一种,用户终端可以在网内随意移动而保持通信。

目录

自组织网络概述

自组织网络特点

自组织网络应用领域

展开

编辑本段自组织网络概述

移动自组织(Ad Hoc)网络是一种多跳的临时性自治系统,它的原型是美国早在1968年建立的ALOHA网络和之后于1973提出的PR(Pac ket Radio)网络。ALOHA网络需要固定的基站,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必须和其它所有节点直接连接才能互相通信,是一种单跳网络。直到P R网络,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跳网络,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不需要直接连接,而是能够通过中继的方式,在两个距离很远而无法直接通信的节点之间传送信息。PR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IEEE在开发802. 11标准时,提出将PR网络改名为Ad Hoc网络,也即今天我们常说的移动自组织网络。

移动自组织网络。一方面,网络信息交换采用了计算机网络中的分组交换机制,而不是电话交换网中的电路交换机制;另一方面,用户终端是可以移动的便携式终端,如笔记本、PDA等,用户可以随时处于移动或者静止状态。无线自组网中的每个用户终端都兼有路由器和主机两种功能。作为主机,终端可以运行各种面向用户的应用程序;作为路由器,终端需要运行相应的路由协议。这种分布式控制和无中心的网络结构能够在部分通信网络遭到破坏后维持剩余的通信能力,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抗毁性。

作为一种分布式网络,移动自组织网络是一种自治、多跳网络,整个网络没有固定的基础设施,能够在不能利用或者不便利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如基站、AP)的情况下,提供终端之间的相互通信。由于终端的发射功率和无线覆盖范围有限,因此距离较远的两个终端如果要进行通信就必须借助于其它节点进行分组转发,这样节点之间构成了一种无线多跳网络。[1]

网络中的移动终端具有路由和分组转发功能,可以通过无线连接构成任意的网络拓扑。移动自组织网络既可以作为单独的网络独立工作,也可以以末端子网的形式接入现有网络,如Internet网络和蜂窝网。

编辑本段自组织网络特点

移动自组织网络能够利用移动终端的路由转发功能,在无基础设施的情况下进行通信,从而弥补了无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可使用的缺陷。自组网技术为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系统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主要特点有:

(1) 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

在移动自组织网络中,由于用户终端的随机移动、节点的随时开机和关机、无线发信装置发送功率的变化、无线信道间的相互干扰以及地形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移动终端间通过无线信道形成的网络拓扑结构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的方式和速度都是不可预测的。

(2) 自组织无中心网络

移动自组织网络没有严格的控制中心,所有节点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一种对等式网络。节点能够随时加入和离开网络,任何节点的故障都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具有很强的抗毁性。

(3) 多跳网络

由于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和覆盖范围有限,当终端要与覆盖范围之外的终端进行通信时,需要利用中间节点进行转发。如下图所示。

图移动自组网多跳组网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与一般网络中的多跳不同,无线自组网中的多跳路由是由普通节点共同协作完成的,而不是由专门的路由设备完成的。(4) 无线传输带宽有限

无线信道本身的物理特性决定了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带宽比有线信道要低很多,而竞争共享无线信道产生的碰撞、信号衰减、噪音干扰及信道干扰等因素使得移动终端的实际带宽远远小于理论值。

(5) 移动终端的局限性

自组织网络中的移动终端(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具有灵巧、轻便、移动性好等优点,但同时其电源有限、内存小、CPU性能低等限制,使得我们在开发应用程序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编辑本段自组织网络应用领域

移动自组织网络通常应用在没有或者不便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的情形中。目前主要应用在以下领域。

(1) 军事通信

在现代化的战场上,由于没有基站等基础设施可以利用,装备了移动通信装置的军事人员、军事车辆以及各种军事设备之间可以借助移动自组织网络进行信息交换,以保持密切联系,协同完成作战任务;装备了音频传感器和摄像头的军事车辆和设备也可以通过移动自组织网络,将目标区域收集到的位置和环境信息传输到处理节点;需要通信的舰队战斗群之间也可以通过移动自组织网络建立通信,而不必依赖陆地或者卫星通信系统。移动自组网技术已成为美军战术互联网的核心技术,美军的近期数字电台和无线互联网控制器等主要通信装备都使用了移动自组网技术

(2) 移动会议

当前,人们经常携带笔记本、PDA(个人数字助理)等便携式终端参加各种会议。通过移动自组网技术,可以在不借助路由器、集线器或基站的情况下,就将各种移动终端快速组织成无线网络,以完成提问、交流和资料的分发。

(3) 移动网络

移动终端一般没有与拓扑相关的固定IP地址,所以通过传统的移动IP协议无法为其提供连接,需要采用移动多跳方式联网。由于采用的是

平面拓扑,因而没有地址变更的问题,从而使得这些移动终端仍然像在标准的计算机环境中一样。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移动自组网除了可以单独组网实现局部通信以外,还可以作为末端子网通过网关连接到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上,例如Internet或者蜂窝网。作为末端子网,只允许产生于或者目的地是自治系统内部节点的信息进出,而不准许其它信息穿越自治系统。由此可见,移动自组网可以成为各种通信网络的一种无线接入手段。

(4) 连接个域网络

个域网络(PAN)只包含与某个人密切相关的装置,这些装置无法与广域网连接。蓝牙技术当前一种典型的个域网技术,但是它只能实现室内近距离的通信,因此,移动自组织网络就为建立PAN与PAN之间的多跳互连提供了可能性。

(5) 紧急服务和灾难恢复

在由于自然灾害或其它各种原因导致网络基础设施出现故障而无法使用时,快速恢复通信是非常重要的。借助于移动自组网络技术,能够快速建立临时网络,延伸网络基础设施,从而减少营救时间和灾难带来的危害。

(6)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移动自组织网络技术的一大应用领域。传感器网络使用无线通信技术,由于发射功率较小,只能采用多跳转发方式进行通信。分布在各处的传感器节点自组织成网络,以完成各种应用任务。参考资料

1

移动自组织原理及应用??

开放分类:

3G,计算机网络,无线网络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47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移动自组织网络原理及应用

1. 移动自组织网络概述

移动自组织(Ad Hoc)网络是一种多跳的临时性自治系统,它的原型是美国早在1968年建立的ALOHA网络和之后于1973提出的PR(Packet Radio)网络。ALOHA网络需要固定的基站,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必须和其它所有节点直接连接才能互相通信,是一种单跳网络。直到PR网络,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跳网络,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不需要直接连接,而是能够通过中继的方式,在两个距离很远而无法直接通信的节点之间传送信息。PR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IEEE在开发802.11标准时,提出将PR网络改名为Ad Hoc网络,也即今天我们常说的移动自组织网络。

移动自组织网络是一种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网络,是移动计算机网络的一种,用户终端可以在网内随意移动而保持通信。一方面,网络信息交换采用了计算机网络中的分组交换机制,而不是电话交换网中的电路交换机制;另一方面,用户终端是可以移动的便携式终端,如笔记本、PDA 等,用户可以随时处于移动或者静止状态。无线自组网中的每个用户终端都兼有路由器和主机两种功能。作为主机,终端可以运行各种面向用户的应用程序;作为路由器,终端需要运行相应的路由协议。这种分布式控制和无中心的网络结构能够在部分通信网络遭到破坏后维持剩余的通信能力,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抗毁性。

作为一种分布式网络,移动自组织网络是一种自治、多跳网络,整个网络没有固定的基础设施,能够在不能利用或者不便利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如基站、AP)的情况下,提供终端之间的相互通信。由于终端的发射功率和无线覆盖范围有限,因此距离较远的两个终端如果要进行通信就必须借助于其它节点进行分组转发,这样节点之间构成了一种无线多跳网络。

网络中的移动终端具有路由和分组转发功能,可以通过无线连接构成任意的网络拓扑。移动自组织网络既可以作为单独的网络独立工作,也可以以末端子网的形式接入现有网络,如Internet网络和蜂窝网。

2. 移动自组织网络特点

移动自组织网络能够利用移动终端的路由转发功能,在无基础设施的情况下进行通信,从而弥补了无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可使用的缺陷。自组网技术为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系统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主要特点有:

(1) 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

在移动自组织网络中,由于用户终端的随机移动、节点的随时开机和关机、无线发信装置发送功率的变化、无线信道间的相互干扰以及地形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移动终端间通过无线信道形成的网络拓扑结构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的方式和速度都是不可预测的。

(2) 自组织无中心网络

移动自组织网络没有严格的控制中心,所有节点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一种对等式网络。节点能够随时加入和离开网络,任何节点的故障都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具有很强的抗毁性。

(3) 多跳网络

由于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和覆盖范围有限,当终端要与覆盖范围之外的终端进行通信时,需要利用中间节点进行转发。如下图所示。

图移动自组网多跳组网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与一般网络中的多跳不同,无线自组网中的多跳路由是由普通节点共同协作完成的,而不是由专门的路由设备完成的。

(4) 无线传输带宽有限

无线信道本身的物理特性决定了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带宽比有线信道要低很多,而竞争共享无线信道产生的碰撞、信号衰减、噪音干扰及信道干扰等因素使得移动终端的实际带宽远远小于理论值。

(5) 移动终端的局限性

自组织网络中的移动终端(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具有灵巧、轻便、移动性好等优点,但同时其电源有限、内存小、CPU性能低等限制,使得我们在开发应用程序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IT专家网独家】1. 移动自组织网络概述

移动自组织(Ad Hoc)网络是一种多跳的临时性自治系统,它的原型是美国早在1968年建立的ALOHA网络和之后于1973提出的PR(Packet Radio)网络。ALOHA网络需要固定的基站,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必须和其它所有节点直接连接才能互相通信,是一种单跳网络。直到PR网络,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跳网络,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不需要直接连接,而是能够通过中继的方式,在两个距离很远而无法直接通信的节点之间传送信息。PR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IEEE在开发802.11标准时,提出将PR网络改名为Ad Hoc网络,也即今天我们常说的移动自组织网络。

移动自组织网络是一种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网络,是移动计算机网络的一种,用户终端可以在网内随意移动而保持通信。一方面,网络信息交换采用了计算机网络中的分组交换机制,而不是电话交换网中的电路交换机制;另一方面,用户终端是可以移动的便携式终端,如笔记本、PDA 等,用户可以随时处于移动或者静止状态。无线自组网中的每个用户终端都兼有路由器和主机两种功能。作为主机,终端可以运行各种面向用户的应用程序;作为路由器,终端需要运行相应的路由协议。这种分布式控制和无中心的网络结构能够在部分通信网络遭到破坏后维持剩余的通信能力,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抗毁性。

作为一种分布式网络,移动自组织网络是一种自治、多跳网络,整个网络没有固定的基础设施,能够在不能利用或者不便利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如基站、AP)的情况下,提供终端之间的相互通信。由于终端的发射功率和无线覆盖范围有限,因此距离较远的两个终端如果要进行通信就必须借助于其它节点进行分组转发,这样节点之间构成了一种无线多跳网络。

网络中的移动终端具有路由和分组转发功能,可以通过无线连接构成任意的网络拓扑。移动自组织网络既可以作为单独的网络独立工作,也可以以末端子网的形式接入现有网络,如Internet网络和蜂窝网。

2. 移动自组织网络特点

移动自组织网络能够利用移动终端的路由转发功能,在无基础设施的情况下进行通信,从而弥补了无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可使用的缺陷。自组网技术为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系统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主要特点有:

(1) 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

在移动自组织网络中,由于用户终端的随机移动、节点的随时开机和关机、无线发信装置发送功率的变化、无线信道间的相互干扰以及地形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移动终端间通过无线信道形成的网络拓扑结构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的方式和速度都是不可预测的。

(2) 自组织无中心网络

移动自组织网络没有严格的控制中心,所有节点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一种对等式网络。节点能够随时加入和离开网络,任何节点的故障都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具有很强的抗毁性。

(3) 多跳网络

由于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和覆盖范围有限,当终端要与覆盖范围之外的终端进行通信时,需要利用中间节点进行转发。如下图所示。

图移动自组网多跳组网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与一般网络中的多跳不同,无线自组网中的多跳路由是由普通节点共同协作完成的,而不是由专门的路由设备完成的。

(4) 无线传输带宽有限

无线信道本身的物理特性决定了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带宽比有线信道要低很多,而竞争共享无线信道产生的碰撞、信号衰减、噪音干扰及信道干扰等因素使得移动终端的实际带宽远远小于理论值。

(5) 移动终端的局限性

自组织网络中的移动终端(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具有灵巧、轻便、移动性好等优点,但同时其电源有限、内存小、CPU性能低等限制,使得我们在开发应用程序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3. 移动自组织网络应用领域

移动自组织网络通常应用在没有或者不便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的情形中。目前主要应用在以下领域。

(1) 军事通信

在现代化的战场上,由于没有基站等基础设施可以利用,装备了移动通信装置的军事人员、军事车辆以及各种军事设备之间可以借助移动自组织网络进行信息交换,以保持密切联系,协同完成作战任务;装备了音频传感器和摄像头的军事车辆和设备也可以通过移动自组织网络,将目标区域收集到的位置和环境信息传输到处理节点;需要通信的舰队战斗群之间也可以通过移动自组织网络建立通信,而不必依赖陆地或者卫星通信系统。移动自组网技术已成为美军战术互联网的核心技术,美军的近期数字电台和无线互联网控制器等主要通信装备都使用了移动自组网技术

(2) 移动会议

当前,人们经常携带笔记本、PDA(个人数字助理)等便携式终端参加各种会议。通过移动自组网技术,可以在不借助路由器、集线器或基站的情况下,就将各种移动终端快速组织成无线网络,以完成提问、交流和资料的分发。

(3) 移动网络

移动终端一般没有与拓扑相关的固定IP地址,所以通过传统的移动IP协议无法为其提供连接,需要采用移动多跳方式联网。由于采用的是平面拓扑,因而没有地址变更的问题,从而使得这些移动终端仍然像在标准的计算机环境中一样。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移动自组网除了可以单独组网实现局部通信以外,还可以作为末端子网通过网关连接到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上,例如Internet或者蜂窝网。作为末端子网,只允许产生于或者目的地是自治系统内部节点的信息进出,而不准许其它信息穿越自治系统。由此可见,移动自组网可以成为各种通信网络的一种无线接入手段。

(4) 连接个域网络

个域网络(PAN)只包含与某个人密切相关的装置,这些装置无法与广域网连接。蓝牙技术当前一种典型的个域网技术,但是它只能实现室内近距离的通信,因此,移动自组织网络就为建立PAN与PAN之间的多跳互连提供了可能性。

(5) 紧急服务和灾难恢复

在由于自然灾害或其它各种原因导致网络基础设施出现故障而无法使用时,快速恢复通信是非常重要的。借助于移动自组网络技术,能够快速建立临时网络,延伸网络基础设施,从而减少营救时间和灾难带来的危害。

(6)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移动自组织网络技术的一大应用领域。传感器网络使用无线通信技术,由于发射功率较小,只能采用多跳转发方式进行通信。分布在各处的传感器节点自组织成网络,以完成各种应用任务。

中国移动通信网络组织规范VoLTE码号和网元命名原则分册v1.0.4.

中国移动通信网络组织规范 WL-HX-1-006-ZYYZ-2015 V o L T E网络 码号和网元命名分册 版本号:V1.0.3 2015-1-20发布2015-1-20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网络部

目录 前言 (4)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5) 1.概述 (7) 2.总体要求 (7) 3.网元设备命名原则(用于维护管理) (8) 4.用户标识及编号原则 (9) 4.1MSISDN号码 (9) 4.2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9) 4.3IMS用户私有标识(IMPI) (10) 4.4IMS用户公有标识(IMPU) (10) 4.5S-CSCF能力集 (11) 5.APN (12) 6.网元设备标识 (12) 6.1EPC HSS/HLR/IMS HSS网元设备标识 (12) 6.2EPC相关网元设备标识 (13) 6.3IMS核心网相关网元设备标识 (13) 6.4IMS业务平台网元设备标识 (16) 6.5现网改造业务平台网元设备标识 (17) 6.6DRA网元设备标识 (18) 7.业务标识 (19) 7.1IMRN (19) 7.2CSRN (19) 7.3eSRVCC相关路由码 (19) 7.3.1STN-SR (19) 7.3.2ATCF management URI (19) 7.3.3ATCF path URI (20) 7.3.4C-MSISDN (20) 7.3.5ATU-STI (20) 7.3.6default SAI (20) 7.4锚定业务键(智能业务键) (20) 7.5内容计费的Service ID (20) 7.6400业务标识 (21) 7.7彩铃IVR接入号 (21) 8.IP地址 (21) 8.1IP承载网段的IP地址及VPN (21) 8.2CMNet段的IP地址 (24) 8.3用户IP地址 (24) 8.4与BOSS相关的IP地址(计费、用户开户) (25)

自组织网络

自组织网络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自组织网络 移动自组织网络是一种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网络,是移动计算机网络的一种,用户终端可以在网内随意移动而保持通信。 目录 自组织网络概述 自组织网络特点 自组织网络应用领域 展开 编辑本段自组织网络概述 移动自组织(Ad Hoc)网络是一种多跳的临时性自治系统,它的原型是美国早在1968年建立的ALOHA网络和之后于1973提出的PR(Pac ket Radio)网络。ALOHA网络需要固定的基站,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必须和其它所有节点直接连接才能互相通信,是一种单跳网络。直到P R网络,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跳网络,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不需要直接连接,而是能够通过中继的方式,在两个距离很远而无法直接通信的节点之间传送信息。PR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IEEE在开发802. 11标准时,提出将PR网络改名为Ad Hoc网络,也即今天我们常说的移动自组织网络。

移动自组织网络。一方面,网络信息交换采用了计算机网络中的分组交换机制,而不是电话交换网中的电路交换机制;另一方面,用户终端是可以移动的便携式终端,如笔记本、PDA等,用户可以随时处于移动或者静止状态。无线自组网中的每个用户终端都兼有路由器和主机两种功能。作为主机,终端可以运行各种面向用户的应用程序;作为路由器,终端需要运行相应的路由协议。这种分布式控制和无中心的网络结构能够在部分通信网络遭到破坏后维持剩余的通信能力,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抗毁性。 作为一种分布式网络,移动自组织网络是一种自治、多跳网络,整个网络没有固定的基础设施,能够在不能利用或者不便利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如基站、AP)的情况下,提供终端之间的相互通信。由于终端的发射功率和无线覆盖范围有限,因此距离较远的两个终端如果要进行通信就必须借助于其它节点进行分组转发,这样节点之间构成了一种无线多跳网络。[1] 网络中的移动终端具有路由和分组转发功能,可以通过无线连接构成任意的网络拓扑。移动自组织网络既可以作为单独的网络独立工作,也可以以末端子网的形式接入现有网络,如Internet网络和蜂窝网。 编辑本段自组织网络特点 移动自组织网络能够利用移动终端的路由转发功能,在无基础设施的情况下进行通信,从而弥补了无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可使用的缺陷。自组网技术为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系统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主要特点有:

无线自组织网络综述

无线自组织网络综述 余梓奇 I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合肥230000) 摘要:无线自组织网络是一种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的新型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无线、多跳、无中心分布式控制网络,它无需网络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自组织性、鲁棒性、抗毁性和容易构建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和广阔的商业应用背景。论文详细介绍了无线自组织网络的路由协议、服务质量、功率控制、安全问题和互联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无线自组织网络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综述; 1引言 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人们通过配有无线接口的便携式计 算机或个人数字助理(PDA)来实现移动中的通信,目前的移动通信往往需要有固定基础设施的支持才能实现, 例如全球通信系统(GSM)。但是当遇到医疗抢险、抗洪救灾以及军事战场等特殊紧急环境的时候,传统的无线网络就不可用了[1]。为了能够在没有固定基础设施的地方进行通信,一种被称作无线自组织网络(Ad hoc 网络)的技术应运而生。 Ad hoc网络不需要有线基础设备的支持,通过移动主机自由的组网实现通信,Ad Hoc网络的出现推进 了人们实现在任意环境下的自由通信的进程。Ad hoc网络组网灵活、快速,使用非常方便,但必须为其设计 专门的协议和技术,因为传统固定网络和移动蜂窝网络中的技术和协议无法直接复制到Ad hoc网络,这是由

Ad hoc网络自身特性决定的。自组织网络已被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2无线自组织网络特点 Ad hoc即自组网络,它是仅靠移动站自身而不需要固定基站就能组成网络。这种自组网络没有基木服务集中的接人点而是一些处于平等状态的移动站之间相互通信组成的临时网络(图1)。图1中显当移动站A和E 通信时,是经过 A - B,B - C,C- D和最后D- E这样一连串的存储转发过程[2]。在从源结点A到目的结点E 的路径中的移动站B,C和D都是转发结点,这些结点具有路由器的功能。Ad hoc网络没有预先建好的网络固 定基础设施(基站),网络一般也不和外界其他网络相连接。 ⑴无中心:无线自组织网络没有严格的控制中心。所有结点的地位平等,即是一个对等式网络。结点可 以随时加人和离开网络。仟何结点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具有很强的抗毁性。 (2) 自组织:网络的布设或展开无需依赖于仟何预设的网络设施。结点通过分层协议和分布式算法协调各 自的行为,结点开机后就可以快速、自动地组成一个独立的网络。 (3) 多跳路由:当结点要与其覆盖范围之外的结点进行通信时,需要中间结点的多跳转发。与固定网络的 多跳不同,无线自组织网络中的多跳路由是由普通的网络结点完成的,而不是由专用的路由设备(如路由器)完成的。 (4) 动态拓扑:无线自组织网络是一个动态的网络。网络结点可以随处移动,也可以随时开机和关机,这些都会使网络的拓扑结构随时发生变化。 (5) 移动终端的局限性。Ad Hoc网络中,移动终端存在固有缺陷,例如能源受限、内存较小、CPU性能较低等,同时屏幕等外设较小,不利于开展功能较复杂的业务。 (6) 安全性较差。移动网络通常比固定网络更容易受到物理安全攻击,易于遭受窃听、欺骗和拒绝服务等 攻击。 (7) 网络的可扩展性不强。动态变化的拓扑结构使得具有不同子网地址的移动终端可能同时处于一个 Ad Hoc网络中,因而子网技术所带来的可扩展性无法应用在Ad Hoc网络环境中。 (8) 多跳路由。由于节点发射功率的限制,节点的覆盖范围有限。当它要与其覆盖范围之外的节点进行通 信时,需要中间节点的转发。Ad Hoc网络中的多跳路由是由普通节点协作完成的,而不是由专用的路由设备完成的。 3无线自组织网络关键技术 3.1 路由协议

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算法研究

1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算法研究 摘要:移动Ad Hoc网络是一种特殊的无线移动网络,其路由设计问题是无线移动网络领域的热点问题。随着制造工艺和设备性能的不断进步以及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移动Ad Hoc网络开始从军用进入商用和民用领域,如会议数据分发、数字化农业、保健医疗、智能公路等。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路由协议的性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自组织网络常用路由协议出发,简要介绍表驱动路由协议CGSR、WRP、DSDV,以及按需路由协议AODV、DSR,其中以DSDV、AODV、DSR为本文重点内容,介绍其路由算法,分析比较表驱动路由协议以及按需路由协议的性能。本文也简要介绍了AODV路由节点中断时如何应对的改进办法--本地修复。另外,本文也将Ad Hoc多播路由协议作为研究对象,综述多播路由协议面临问题及其主要协议,但不涉及具体算法。 关键词:Ad Hoc;DSDV;DSR;AODV;多播路由协议 Routing for ad-hoc wireless networks Liu Shuang (Class 001111,Student No. 00111127) Abstract:Mobile Ad Hoc networks are a special kind of wireless mobile networks, its routing design problem is a hot issue in the field of wireless mobile network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equipment performance and progress of basic research, starting with mobile Ad Hoc networks into commercial and military civilian areas, such as meeting data distribution, digital agriculture, health care, smart highways. So how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outing protocol is an important current problems need to be resolved. In this paper, self-organizing network routing protocols commonly used starting brief table-driven routing protocols CGSR, WRP, DSDV, as well as on-demand routing protocols AODV, DSR, which DSDV, AODV, DSR key content for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its routing algorithm,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able performance-driven routing protocols and on-demand routing protocols. This article also briefly describes ways to improve how to deal with the AODV routing node is interrupted - local repair. In addition, the paper will also Ad Hoc multicast routing protocol for the study,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multicast routing protocol and its main agreement, but does not involve a specific algorithm. Key words:Ad Hoc;DSDV;DSR;AODV;Multicast Routing Protocol 1 引言 无线自组织网络是一种没有固定基础设施的移动通信网络。也正因为没有固定基础设施的限制,无线自组织网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受有线网络的限制,适合军事通信以及发生自然灾害现场有线通信设施已经被破坏的情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基于无线自组网络背景,立足于其特殊性,比较当前几种已经存在的路由协议,分析其优缺点,给出结论。 2 Ad Hoc网络特点 无线自组网是一种无线多跳通信网络,无固定基础设施,具有移动、自治的特点,可以在不能利用或不便利用现有通信设施的情况下,建立起通信支撑环境,拓宽了移动通信应用场合,其主要特征如下[2]: ⑴独立组网:即网络的组织无需依赖于任何规划和先验信息。节点开机后可以迅速、独立的组成一个网络。 ⑵多跳路由:由于单一节点发射功率以及覆盖范围的限制,当需要通信节点超出当前节点覆盖范围时,需要其它节点的转发,即要进行多跳路由。 ⑶动态拓扑结构:由于其移动性,使得网络内节

规程总册中国电信移动通信网络运行维护规程

中国电信CDMA移动通信网络运行维护规程(试行)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08年9月V1.0版本

编写说明: 为顺利承接CDMA网络维护工作,保证CDMA网络平稳过渡和运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组织了移动网络有关维护标准、规范的编写工作,包括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维护规程、网优管理办法等内容。本册为维护规程,包含以下文档: 《维护规程总册》 《分册1-网络设备维护指标和作业计划分册》 《分册1-1无线网设备》 《分册1-2 室内及小区分布系统》 《分册1-3 基站配套设备》 《分册1-4 核心网设备(电路域)》 《分册1-5 核心网设备(分组域)》 《分册1-6 增值业务平台》 《分册1-7 信令网设备》 《分册1-8 网管及支撑系统》 《分册2 移动应急通信设备管理分册》 《分册3 基站设备代维管理分册》 《分册4 CP/SP/AP维护支撑管理分册》 本次维护规程的编写总体思路是以继承为主,在原联通的移动网运行维护规程(2005年修订版)基础上,修订了与中国电信现行维护体制不相适应

的内容,并根据中国电信实践经验补充了部分维护管理有关内容。有关中国电信CDMA网络运营和维护组织主要参考《关于中国电信全业务经营下组织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电信[2008]458号)和《关于做好移动网络维护准备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电信[2008]534号)。本次修订的维护规程版本编号为2008年9月V1.0,主要用于指导CDMA网络交割过渡期内的运行维护工作。 本维护规程各分册之间以及本规程和本次编写的其他CDMA网络维护标准、规范的衔接关系如下: 维护规程总册和分册关系:总册规定原则和共性内容,分册根据各类设备特性规定维护技术指标、维护作业、特定的维护管理要求等具体内容;总册是组织维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分册是实施维护工作的具体参考。 维护规程与指标体系、考核管理办法之间关系:维护规程明确维护目标、原则、工作内容以及开展各项维护工作应遵守的标准和流程;指标体系规定网络运行质量的具体指标定义,统一衡量网络运行和服务质量的标准;考核办法则根据不同时期网络维护的目标和工作重点,每年进行修订发布,规定具体考核实施的办法。 维护规程与网优管理办法的关系:网络优化是移动通信网络维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规程里规定了网络优化工作的目标和主要要求,而;网优管理办法则规定网络优化工作实施的具体要求。

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概述

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概述 作者:唐敏赵贵 摘要:移动自组网由一组带有无线收发装置的移动节点组成,用来为远程操作、战场和地震或者洪水救援等紧急通信和易变的移动通信提供服务。由于移动自组网与有线网的区别,使得为移动自组网设计一个合适的分布式路由协议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难度。本文主要是介绍了DSR和ADOV协议以及与有线网络中DV路由协议的区别。 关键词:无线自组网、DSR、ADOV 无线自组织网络即MANET(Mobile Ad Hoc Network),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无线通信网络的技术。传统的无线蜂窝通信网络,需要固定的网络设备如基地站的支持,进行数据的转发和用户服务控制。而无线自组织网络不需要固定设备支持,各节点即用户终端自行组网,通信时,由其他用户节点进行数据的转发。这种网络形式突破了传统无线蜂窝网络的地理局限性,能够更加快速、便捷、高效地部署,适合于一些紧急场合的通信需要,如战场的单兵通信系统。但无线自组织网络也存在网络带宽受限、对实时性业务支持较差、安全性不高的弊端。目前,国内外有大量研究人员进行此项目研究。 无线自组织网络(mobile ad-hoc network)是一个由几十到上百个节点组成的、采用无线通信方式的、动态组网的多跳的移动性对等网络。其目的是通过动态路由和移动管理技术传输具有服务质量要求的多媒体信息流。通常节点具有持续的能量供给。 由于Adhoc网络具有节点节电、减少带宽消耗、拓扑快速变化、适应单向信道环境等多方面的要求,使得现有的IP路由协议,如RIP(选路信息协议)和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等不能满足要求,Adhoc网络路由协议的设计具有很大难度。IETF的MANET工作组重点研究无线Adhoc中的路由协议。主要有如下几种草案: 1.AODV(AdhoconDemandDistmceVectorRouting)Adhoc网络的距离矢量路由算法。 2.TORA(TemporallyOrderedRoutingAlgorithm)临时顺序路由算法。 3.DSR(DynamicSourceRouting)动态源路由协议。 4.OLSR(OptimizedLinkStateRoutingProtocol)优化的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5.TBRPF(TopologyBroadcastBasedonReversePathForwarding)基于拓扑广播的反向路径转发。 6.FSR(FisheyeStateRoutingProtocol)鱼眼状态路由协议。 7.IERP(theInterzoneRoutingProtocol)区域间路由协议。 8.IARP(theIntrazoneRoutingProtocol)区域内路由协议。 9.DSDV(DestinationSequencedDistanceVector)目标序列距离路由矢量算法。 下面我将重点就DSR和AODV两种协议进行介绍。 (一).DSR(DynamicSourceRouting)动态源路由协议。

中国移动通信网络组织规范_CSFB

WL-HX-1-007-SJYZ-2013 中国移动通信网络组织规范 WL-HX-1-008-SJYZ-2013 T D-L T E C S F B 局数据设置原则分册 版本号:V1.0.0 2013-10-1发布2013-10-1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网络部

目录 前言--------------------------------------------------------------------------------------------------------------------------------- 4范围--------------------------------------------------------------------------------------------------------------------------------- 5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 5 1.TD-LTE CSFB网络架构------------------------------------------------------------------------------------------------ 6 2.TD-LTE CSFB相关信令流程 ----------------------------------------------------------------------------------------- 6 2.1联合附着/联合位置更新 -------------------------------------------------------------------------------------- 6 2.1.1联合附着信令流程---------------------------------------------------------------------------------------- 6 2.1.2联合位置更新信令流程 --------------------------------------------------------------------------------- 7 2.2CSFB寻呼信令流程 ---------------------------------------------------------------------------------------------- 8 2.3R8重定向回落流程 -------------------------------------------------------------------------------------------- 10 2.4空闲态小区重选返回方案----------------------------------------------------------------------------------- 12 2.5CSFB终端自主F AST R ETURN方案 --------------------------------------------------------------------------- 13 3.TD-LTE CSFB数据配置原则 --------------------------------------------------------------------------------------- 13 3.1MME数据配置 ---------------------------------------------------------------------------------------------------- 13 3.1.1MME配置目标 ---------------------------------------------------------------------------------------------------- 13 3.1.2对接MSC的SGs接口配置 ---------------------------------------------------------------------------------- 13 3.1.2.1配置数据 ------------------------------------------------------------------------------------------------------ 13 3.1.2.2配置原则 ------------------------------------------------------------------------------------------------------ 14 3.2SGSN数据配置--------------------------------------------------------------------------------------------------- 15 3.2.1SGSN配置目标--------------------------------------------------------------------------------------------------- 15 3.2.1.1配置数据 ------------------------------------------------------------------------------------------------------ 15 3.3DNS数据配置 ---------------------------------------------------------------------------------------------------- 15 3.3.1DNS配置目标 ---------------------------------------------------------------------------------------------------- 15 3.3.2MME根据RAI进行DNS查询SGSN-------------------------------------------------------------------------- 15 3.3.2.1配置数据 ------------------------------------------------------------------------------------------------------ 15 3.3.2.2配置原则 ------------------------------------------------------------------------------------------------------ 15 3.3.3SGSN根据RAI进行DNS查询MME-------------------------------------------------------------------------- 16 3.3.3.1配置数据 ------------------------------------------------------------------------------------------------------ 16 3.3.3.2配置原则 ------------------------------------------------------------------------------------------------------ 16 3.3.4SGSN根据APN进行DNS查询融合网关 ------------------------------------------------------------------ 16 3.3. 4.1配置数据 ------------------------------------------------------------------------------------------------------ 16 3.3. 4.2配置原则 ------------------------------------------------------------------------------------------------------ 16 3.4MSC数据配置 ---------------------------------------------------------------------------------------------------- 16 3.4.1MSC配置目标 ---------------------------------------------------------------------------------------------------- 16 3.4.2对接MME的SGs接口实体配置--------------------------------------------------------------------------- 17 3.4.2.1配置数据 ------------------------------------------------------------------------------------------------------ 17 3.4.2.2配置原则 ------------------------------------------------------------------------------------------------------ 17 3.4.3对接MME的SGs接口SCTP链路配置 ------------------------------------------------------------------ 17 3.4.3.1配置数据 ------------------------------------------------------------------------------------------------------ 17

自组织网络和路由技术

自组织网络及其路由技术 一、背景及概念 1.发展历史 无线通信网一般都是有中心的,要基于预设的网络基础架构才能运行。例如,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要有基站的支持;无线局域网一般也工作在有接入点(AP)和有线骨干网的模式下。但对于有些特殊场合来说,有中心的移动网络并不能胜任。比如,战场上部队快速展开和推进,地震或水灾后的营救等。这些场合的通信不能依赖于任何预设的网络设施,而需要一种能够临时快速自动组网的移动网络。无线自组织网络即可以满足这样的应用。 自组织网络技术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 DARPA 出于军事需要,开始研究分组无线网(PRNET)在战场环境下数据通信中的应用。项目完成之后,DAPRA 又在 1993 年启动了高残存性自适应网络项目。研究如何将 PRNET的成果加以扩展,以支持更大规模的网络,还要开发能够适应战场快速变化环境下的自适应网络协议。1994 年, DARPA 又启动了全球移动信息系统项目。在分组无线网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能够满足军事应用需要的、可快速展开、高抗毁性的移动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一直持续至今。1991 年成立的 IEEE 802.11 标准委员会采用了“无线自组织网络”一词描述这种特殊的对等式无线移动网络。 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项目,指出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我们将实实在在地掌握这个物理世界。2003年美国《商业周刊》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列为21世纪改变世界的10大技术之一。美国《技术评论》杂志评出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十大新兴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排名第一。另外,像 IEEE((ComPuter》等众多杂志也都发表了一些关于无限传感器网络的论文。我国也非常重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03年已经开始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进行了资助,并于2004年将其列为重点项目。2005年我国开始传感网络标准化研究工作。2006年,国家973计划,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也设专项资助该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 同年,我国政府将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列入未来15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

移动自组织通信网络技术概况及未来前景

移动自组织通信网络技术概况及未来前景 石晶林 摘要 本文对移动自组织网络技术的概念、特征和应用进行了介绍,重点分析了目前无线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关键技术研究热点,与现有通信网的融合及其技术的实现等,同时对自组织网络的前景进行了简单预测。 关键词:自组织网络,路由方法,安全,前景 1 引言 移动自组织网络(Mobile Ad Hoc Network: MANET)出现之初指的是一种小型无线局域网。这种小型局域网的节点之间不需要经过基站或其它管理控制设备就可以直接实现点对点的通信。而且当两个通信节点之间由于功率或其它原因导致无法实现链路直接连接时,网内其它节点可以帮助中继信号,以实现网络内各节点的相互通信。由于无线节点是在随时移动着的,因此这种网络的拓扑结构也是动态变化的。它们之间的通信模式也就无法直接照搬目前有基础设施的通信网的通信模式,至少在寻址模式上是如此。具体说来,无基础设施需求的MANET有着下面一些主要特征: 分布式自组管理与控制; 物理通信链路是带宽受约束的无线链路; 物理拓扑动态变化; 功耗是重要的约束条件(由于无线移动); 物理安全性有限(无线信道的开放性造成)。 2001年以前,Ad Hoc还只是一个在很少一部分实验室里讨论的概念。但3年后的现在,自组织网络Ad Hoc已成了从事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开发的人不得不去了解的技术 — 因为MANET已被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甚至于有不少人认为自组织网络的思想将会把所有我们能想到的网络组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世界通信网络的大统一。为什么就在短短的两三年内 Ad Hoc会流行起来呢,下面两点是主要原因: 技术进步使其具有了可实现性: 0各种各样的终端实现交互连接与通信是一种无法逆转的潮流; 0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微电子技术的结合使得无线通信设备性价比大大提高,并使其成了一种日用消费品; 0人们想实现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通信梦想驱动着对它的研究; 市场需求是其发展的巨大动力: 0民用市场中的移动计算需求、网格、可穿戴计算、灾难救助等需要自组织网络技术; 0军事战争的需要,自组织网络技术一经提出就在军事领域得到重大应用。 作为移动通信的一种基本组网模式,移动 Ad Hoc网络与传统的蜂窝技术的根本区别在于移动节点之间的通信是在没有固定基础设施(例如基站或路由器)支持的条件下进行的。系统支持动态配置和动态流控,所有网络协议也都是分布式的。由于这类网络的组织和控制并不依赖于某些重要的节点,所以它们允许节点发生故障、离开网络或加入网络。也就是说每一个移动节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整个网络内随意移动,而无须考虑如何维护与其他实体的通信连接。因此具备动态搜索、定位和恢复连接能力是这类网络得以实现的基本要求。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自组织网络的设计实现十分困难。现在用于固网的很多通信机制都无法用于 Ad Hoc网络中。本文就目前自组织网络技术方方面面的研究挑战进行介绍,对自组织网络的未来前景与应用进行了简单分析。 2 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研究挑战 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网理论、路由算法、接入控制、安全管理等方面。下面我们简单的进行说明。

中国联通运行维护规程移动通信网络分册-基站配套设备篇

运行维护规程 移动通信网络分册 基站配套设备篇 (试行) 中国联通集团移动网络有限公司 二零零九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通则 (3) 第二章运行维护组织组织体系及职责界面 (4) 第一节维护组织机构及职责..........................................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维护界面划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设备管理 (6) 第一节基站配套设备的分类 (6) 第二节设备的管理原则 (7) 第三节设备的更新周期 (8) 第四节质量标准 (9) 第五节维护作业计划 (11) 第四章基站安全管理要求 (13) 第一节基本要求 (13) 第二节基站安全防水防火要求 (13) 第五章故障管理 (14) 第六章应急抢修 (14) 第一节等级维护及保障制度 (15) 第二节运行质量、故障分析及报告制度 (15) 附录一:电源维护测量用的主要仪表工具 (16) 一、变配电室应配置的仪器仪表工具 (16) 二、电力电池室应配置的仪器仪表工具 (16) 附录二:空调维护测量用的主要仪表工具 (17) 2

第一章通则 第1条为保证通信网络畅通,加强铁塔、基站配套动力环境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适应市场和维护的需要,完善维护管理机制,特制订本运行维护规程(以下简称“本规程”)。 第2条本规程适用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中国联通各级机构分别简称为“集团公司”、“省公司”、“地市分公司”)运行的铁塔、基站通信电源、机房空调、机房动力及环境监控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消防系统(以下简称“基站配套设备”,相应的维护及管理部门统称“基站配套设备维护部门”)。基站配套设备是保证通信网络正常运行的基础性设施,基站配套维护专业是通信网络维护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独立专业。 1. 铁塔和基站的动力系统设备的维护和管理适用本规程。 2. 本企业委托其它企业代为维护的动力设备(以下简称“委外代维”或“维护外包”),本企业应按照本规程的要求与代维单位签订代维协议。 第3条本规程是中国联通基站配套设备维护管理工作的基本规章制度,各级网络运维管理、生产单位和人员必须认真执行本规程。各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4条维护工作的基本任务: 1. 保证安全、优质供电,提供良好的机房环境,为通信网络提供基础保障。 2. 检测、分析动力系统及设备运行状况,主动维护,预防事故和故障的发生。 3. 建立完善可行的通信用电安全管理制度,并负责实施。 4. 在保证动力系统设备运行维护质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使用运行维护成本。 5. 优化系统配置,提高设备利用率,充分发挥效能。 6. 建立健全基站动力配套设备各类参数登记、统计工作,做好动力系统资源管理相关工作。 7. 积极采用新技术,逐步实现集中监控、少人值守或无人值守。 3

无线自组织网络关键技术与进展

无线自组织网络关键技术与进展 2007年8月6日 10:57 通信世界网评论(0) 阅读:次作者:韦云凯毛玉明吴凡 无线自组织网络由不需要任何基础设施的一组具有动态组网能力的节点组成,这种网络适应了军事和商用中对网络和设备移动性的要求,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获得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与其他通信网络相比,无线自组织网络具有带宽有限、链路容易改变、节点的移动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网络拓扑的动态性、物理安全有限、受设备限制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区别,无线自组织网络协议栈也产生了比传统网络协议栈更高的要求:适应移动分布节点随机收发行为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基于动态拓扑结果的高效、稳健的路由算法,便利的异构网络互联技术,有效的功率控制,合理的跨层信息交互、多层协同设计,可靠的安全机制等等。 1 MAC协议 MAC协议是无线自组织网络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组在无线信道上发送和接收的主要控制者。目前,在无线自组织网络中MAC协议面临着隐藏终端、暴露终端,信道分配,单向链路,广播扩散等问题。 1.1隐藏终端、暴露终端问题 如图1所示,节点A、B、C都工作在同一个信道上,当节点A向节点B发送分组时,载波侦听机制无法阻止节点C发送数据,造成信号在节点B处冲突。节点C是隐藏在节点A的覆盖范围之外的、却又能对节点A的发送形成冲突的节点,这种在发送节点覆盖范围以外的、存在着潜在冲突的节点问题就是信道访问中的隐藏终端问题。隐藏终端问题会大大降低信道的通信能力。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也会降低信道的通信能力,即所谓的暴露终端问题。如图2所示,当节点B向节点A 发送分组时,节点C侦听到节点B在发送分组,所以推迟发送分组。这种推迟是毫无必要的,因为节点C 向节点D发送分组和节点B向节点A发送分组并不冲突,此时节点C是节点B的暴露终端。这种因发送节点在其覆盖范围内,感知到有其他节点在传输,而进行不必要的发送延迟就是暴露终端问题。

无线移动自组织网络

无线移动自组织网络 【摘要】本文介绍了无线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特点、关键技术和应用。近年来,无线移动自组织网络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无线移动自组织(Ad Hoc)网络;应用 无线移动自组织(以下简称Ad Hoc)网络是由一组移动或固定的无线节点组成的,不依赖于任何基础设施(如基站、接入点)的自组织的网络,网络中每个节点可以和其发射范围内的其他节点直接通信,同时利用其他节点作为中继而与发射范围外的节点进行通信。与传统的带固定设备(如基站)的无线网络相比,其显著特点是网络中没有固定的通信设施,网络中所有通信节点都是移动的,每个移动节点既是终端又是路由器,能够提供包的存储转发功能。由于无须固定通信设施的支持,因此,无线自组织网络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可广泛应用于敌对和不易建设固定通信设施的环境中,如野战通信、紧急搜救、临时会议等。近年来,无线自组织网络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1.网络的特点 Ad Hoc网络是一种无中心的网络,它与传统的有线网络以及蜂窝移动网络不同,具有如下特点: 1.1独立组网 Ad Hoc网络具有独立组网能力,即网络的布设无需依赖于任何预先架设的网络设施。节点开机后就可以快速、自动地组成一个独立的网络。 1.2无中心 Ad Hoc网络采用无中心结构,所有节点的地位平等,组成一个对等式网络,节点可以随时加入或离开网络,任意节点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与有中心网络相比,Ad Hoc网络具有很强的抗毁性。 1.3自组织 Ad Hoc网络没有严格的控制中心,所有节点通过分层的网络协议和分布式算法协调各自的行为。无中心和自组织特点使得Ad Hoc网络可以实现快速自动组网。 1.4多跳路由 与普通网络中的多跳不同,Ad Hoc网络中的多跳路由是由普通节点共同协作完成的,而不是由专用的路由设备(如路由器)完成的。反过来,如果可以使

中国移动通信网络路由组织规范标准

中国移动通信网路由组织规范 I P承载网 局数据设置原则分册 WL-CZ-1-005-SJYZ-2013 版本号:V1.0.2 2013-11-22发布2013-11-22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

目录 前言 (5) 围 (6)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6) 1概述 (9) 2总体要求 (9) 3业务局数据设置原则 (9) 3.1 业务描述 (9) 3.2 VPN的设置及参数 (10) 3.3 路由协议、路由策略参数 (13) 3.4 链路配置 (15) 3.5 CE与业务网元互联 (16) 3.5.1 软交换信令业务 (17) 3.5.2 软交换媒体业务 (20) 3.5.3 信令网业务 (22) 3.5.4 分布式HLR业务 (24) 3.5.5 PCC业务 (24) 3.5.6 Gb业务 (25) 3.5.7 IUPS信令业务 (26) 3.5.8 IUPS媒体业务 (27)

3.5.9 IMS信令业务 (28) 3.5.10 IMS媒体业务 (30) 3.6 数据配置模板 (32) 3.6.1 创建VPN实例 (32) 3.6.2 创建OSPF进程 (33) 3.6.3 配置路由策略 (37) 3.6.4 配置并发布汇聚路由 (38) 3.6.5 配置二层接口 (40) 3.6.6 配置三层物理接口 (45) 3.6.7 配置三层子接口 (47) 3.6.8 配置静态明细路由 (50) 3.6.9 配置VRRP (50) 3.6.10 配置Trunk链路透传vlan (53) 3.6.11 配置BFD并绑定静态路由 (56) 3.6.12 配置发布明细路由 (57) 3.6.13 CE-网元间开启OSPF (58) 3.6.14 配置三层Trunk子接口 (59) 3.6.15 配置BGP协议 (61) 3.7 特例设备数据配置模板 (63) 3.7.1 华为MGW媒体面特殊配置 (63) 3.7.2 中兴软交换SS/MGW信令面特殊配置 (66) 3.7.3 诺西软交换MGW信令面特殊配置 (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