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全球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全球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全球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文|康玉柱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全球共发育上千个沉积盆地,它们的形成演化以及所经历的构造作用非常复杂,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沉积盆地类型进行过多种划分,但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笔者基于对全球主要大型盆地进行的几十年的研究工作成果,对沉积盆地提出以下划分标准:

①大地构造背景及环境、构造体系特征、地球动力学因素等;

②盆地形成演化及纵横向结构特征;

③盆地充填沉积及相变。

据此将上千个沉积盆地总体上划分为3大类型:克拉通盆地、断陷盆地、前陆盆地等。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其演化特征、沉积体系及油气分布规律等均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研究盆地类型及盆地演化特征,不但可以丰富石油地质

理论,而且对油气勘探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古生代克拉通盆地

1.1克拉通盆地的概念

克拉通盆地的概念:有广泛沉积、-般规模较大,以浅海相沉积为主,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岩浆活动较弱,多呈碟状、大而平缓的沉积盆地。该类盆地主要发育在古生代及中生代早期。

全球克拉通盆地分布广泛,在各大地块均有。如中国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盆地,俄罗斯西伯利亚盆地,美国密执安、二叠盆地,中东波斯湾盆地,非洲利比亚木祖克盆地等(图)。

1.2克拉通盆地的演化

1.2.1中国克拉通盆地的演化

中国大陆的形成及演化情况如表所示。

中国克拉通盆地演化共分4个阶段(表),塔里木、华北、扬子等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演化特征如图所示。

1.2.1.1裂陷-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Z-O2)

震旦纪早期-早寒武世昆仑-秦岭裂谷带已扩张成洋盆,发育了完整的洋脊型蛇绿岩套,华南陆块与华北-塔里木-柴达木陆块分离。此时,后3个陆块尚未分离,遍布于华北陆块南缘,如河淮、豫西、北秦岭、北祁连镜铁山、北山,柴达木陆块欧龙布鲁克、阿尔金山,塔里木陆块鲁克塔格等地,震旦系-下寒武统冰碛岩是充分的证据。

祁连-阿尔金的裂谷期延续到中寒武世早期。甘肃郭米寺一带早寒武世晚期-中寒武世早期大面积出露的富钠酸性火山岩和少量双峰式基性火山岩,含有多金属硫化矿产的较深水硅泥质沉积标志了裂谷轴之所在。中寒武世中晚期洋脊型-裂谷型蛇绿岩的出现表明北祁连已从裂谷阶段演化到了洋盆阶段。这时塔里木陆

块和柴达木陆块与华北陆块分离成为3个独立的陆块。北祁连和昆仑-秦岭洋-起组成古中国洋,其中后者是主洋盆。

由于古中国洋的扩张,华北陆块南缘、塔里木陆块东南-南缘、柴达木陆块两侧和华南陆块北缘从边缘裂谷发展为大西洋型离散边缘,而陆内裂谷则分别形成贺兰拗拉槽和龙门山裂陷盆地。

因而,各地块边缘为裂陷盆地,向内变成克拉通盆地。有些区段,如西昆仑和北祁连在中-晚寒武世就开始了早期俯冲。西昆仑新藏公路库地一带早期的洋内俯冲形成洋内弧,有岛弧型钙碱质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安山角砾岩和蛇纹质-安山质火山复理石直接覆盖在大洋拉斑玄武岩、碧玉岩之上。接着洋盆向两侧俯冲,形成南、北两个陆缘深成岩浆带(距今460~520Ma)。

北祁连昌马-清水沟-百经寺一线分布有晚寒武世高压蓝片岩变质带和俯冲杂岩以及早中奥陶世含基质岩石的砾岩,表明该时期之前也曾有过一次洋壳俯冲和蛇绿岩的构造侵位和剥蚀作用。但广泛存在于北祁连玉石沟-昌马的中奥陶世蛇绿岩和秦岭的拉斑玄武岩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距今447.8~41.9 Ma。这使我们相信,就整个古中国洋而言,扩张作用持续到早中奥陶世,洋壳达到最大宽度。

1.2.1.2俯冲消减古克拉通盆演化阶段(O3-S2)

晚奥陶世初期,古中国洋进入以俯冲为主的阶段,此时洋盆虽然还在扩张,但其速度已抵不上俯冲速度,洋盆逐渐消减。据对秦岭地区的研究成果,洋盆扩张速度为22.5px/a,俯冲速度为105px/a,洋盆以82.5px/a的速度消减。俯冲时,在俯冲带首先引起的地质事件之一是变质作用,稍后在上驮陆块形成活动大陆边缘。

因此双变质带和活动大陆边缘是鉴别古俯冲带位置、时距和指向的主要标志。对变质带和活动边缘配置情况的研究表明:古中国洋各区段具有不同的消减方式。

在昆仑-秦岭洋东段东秦岭地区,从陕西商县、丹凤、商南,经河南西峡到信阳,东西延伸千余米的洋壳蛇绿岩带中发育低温高压变质带(榴辉岩、蓝闪石)(叶大年,1979;安三元,1985),其北平行分布着以矽线石为特征矿物的高温低压变质带,组成双变质带。

这时在上驮陆块---华北陆块南缘的早期被动边缘转化为弧盆系活动大陆边缘,而华南陆块北缘仍保持被动边缘构造/建造特征。因此,古中国洋的东段俯冲极性是向北的,具明显的张性弧特征(秦德余等,1992)。阿尔金断裂以西的西昆仑段为双向俯冲,两侧形成具有压性特征的深成岩浆弧。

位于两者之间的东昆仑段具有与西段相似的性质,为向北单向俯冲及张性弧,而弧后有明显的扩张洋盆(祁曼塔格弧后洋盆)。形成岛弧火山岩的同位素年龄(丹凤群,奥陶系-志留系)距今447Ma左右,另外参考岛弧花岗岩同位素年龄(距今425~382Ma),推定昆秦主洋盆俯冲起始时间为距今477 Ma左右,相当于晚奥陶世早期,结束于志留纪晚期。俯冲消减作用持续了50~75Ma,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1.2.1.3挤压隆升阶段(S3-D)

古中国洋经历了晚奥陶世-志留纪俯冲,洋盆逐渐消减殆尽,两侧陆块(或岛弧)逐渐接近,最后于晚志留世-泥盆纪发生碰撞,陆块边缘强烈变形隆升,碰撞型花岗岩岩基侵入(距今325~420Ma)形成规模巨大的秦-祁-昆造山系。华北、塔里木、柴达木和华南诸陆块重新拼合,形成古中国联合陆块。在造山系前陆或(和)弧后区因构造负载、地壳挠曲产生碰撞前渊。

1.2.1.4拉张-挤压克拉通内坳陷盆地演化阶段(C-P)

早石炭世外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扩张,海平面上升主要为浅海相沉积,到晚石炭世晚期来自于南北挤压,海平面下降,局部地区变成陆地。

早二叠世再次拉张作用,不少地区海平面上升,但准噶尔、天山南部及塔里木出现裂谷,有大量火山喷发,在内蒙古贺根山及东北张广才岭、大兴安岭等也有裂谷并伴有火山喷发活动。

晚二叠世,海水基本退出,中国北方大陆为陆相充填,中国南方仍为浅海相,为陆表海沉积,一直延伸到中三叠世末。

1.2.2西伯利亚盆地演化

该盆地是一个巨大的克拉通盆地,它从里菲系到上古生界经历早期边缘裂陷和内部克拉通到二叠纪末全面克拉通化。中新生代,在克拉通基础上进-步形成了新的克拉通盆地。因而,该盆地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里菲系-古生代克拉通、早三叠世裂陷-克拉通、中新生代克拉通。

1.2.3美国二叠盆地

1)拉张克拉通演化阶段(C-O):该盆地在前寒武系变质岩基底之上广泛发育上寒武统-奥陶系海相沉积,分布广泛。

2)挤压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S-D):这一时期,是在挤压背景下以抬升为主,部分地区缺失中下志留统及中上泥盆统,形成了坳隆的构造格局,与中国塔里木、扬子克拉通相似。

3)拉张-挤压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C-P):从石炭纪开始为拉张环境,海平面上升,广泛发育海相沉积体系。晚期在挤压背景下海平面下降部分地区为陆相沉积,与中国塔里木克拉通相似。

1.3克拉通盆地的特征

克拉通盆地一般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一般离地块边缘较远,底部多为陆壳,沉积充填厚度介于3000~6000m,横向变化幅度不大。

2)盆地面积大,平面上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纵向剖面则显示为碟状。

3)盆地沉积速率较低,具多旋回沉降特征。

4)盆地内构造较简单,多呈平缓隆坳状,岩浆活动较微弱。

5)盆地内部主要沉积浅海相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

1.4油气资源潜力

该类盆地在全球分布最广,具有多时代成油组合(震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等),目前油气勘查程度最低,油气资源潜力最大。

2、中新生代断陷盆地

断陷盆地是在拉张背景下,在地壳和岩石圈伸展、变薄作用下,受正断裂控制所形成的,一般经历早期断陷和晚期坳陷所形成的盆地。全球断陷盆地十分发育且主要发育在中新生代(图)。

随着断陷发展,基底滚动式沉降,造成挠曲顶部的塌陷,形成复杂的块断结构。

2.1断陷盆地构造带划分

1)断阶带:为1条或多条组合的主断层断阶带。形成块断构造,控制断陷沉积发育,断阶附近往往形成反牵引褶曲。在复合犁式断面情况下形成复杂的挠曲块断构造,成为重要的油气圈闭。

2)深坳带:是受主断层控制强烈下陷的坳陷,沉积以深水相为主,往往接受断阶小型冲积扇及其浊积沉积的混入,坳陷结构比较简单,沉积厚度向外逐渐减薄,是重要的油源岩分布位置。

3)斜坡带:是坳陷向外沉积厚度迅速变化的部位,以三角洲相为主。由于基底滚动挠曲,断块发育,形成沉积-构造活跃而复杂的地带,但由于邻近油源,因而块断构造和岩相变化带便成为重要的油气聚集地带。

从各大陆目前断陷盆地发育的背景来看,虽然都是在隆起基础上伸展形成的,但在具体形成方式上各有不同,大体上可分3类:

①在基底挤压隆起上因纵张破裂形成,例如松辽盆地侏罗纪断陷,盆地内火山岩系发育;

②在挤榨带推覆体前锋顺断层反向重力滑落形成的重力滑动盆地,一般这种盆地规模不大,沉降幅度也小;

③沿大型扭动走滑带因扭裂松弛而转化形成的断陷。

它们往往在深部与壳内或壳幔之间的韧性滑动带相接而形成断陷群。目前这种转化形式的盆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区。

发育的断陷群以斜列、交切、对生等各种形式组合,导致不同的断陷并列结构。其中对生结构形成并列的中央隆起构造带成了重要的油气聚集带。

断陷盆地中晚期断陷作用消失而转化为区域性挠曲沉降坳陷。坳陷沉降不大,表现为区域性碟形坳陷,如中国华北和苏北新近纪以来现在的沉积坳陷以及松辽

中晚白垩世坳陷。它们披覆在分割性的断陷、断凸上形成统一的沉降坳陷。这种盆地主要分布东南亚、美国东西海岸、墨西哥湾及非洲东西海岸等地区。

4)断陷盆地主要发育两套油气成藏组合:早期断陷和晚期坳陷油气成藏组合。

2.2断陷盆地的特征

断陷盆地一般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该类盆地的形成主要受正断裂的控制,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

2)沉积速率快,相变大。

3)构造较复杂,断裂发育,圈闭类型多样。

2.3油气资源潜力

该类盆地一般发育两套油气成藏组合,油气分布多与断裂有关,油气资源潜力大。

3、前陆盆地

前陆盆地是造山带隆升向台内逆冲形成的前缘坳陷,全球的前陆盆地主要分为2大类,即:海相前陆盆地和陆相前陆盆地。其充填物主要来源于相邻造山带,沉积剖面呈箕状,沉积厚度从造山带向台内变薄。

这类盆地主要发育于中新生代,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中东、俄罗斯、美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图)。

3.1中新生代前陆盆地

前陆盆地形成的地应力性质主要为挤压应力、扭应力、压扭应力等,其相应的盆地类型包括以下4种(图)。

1)逆冲前陆盆地:又细分为单逆冲前陆盆地(如中国的乌鲁木齐、库车、吐-哈、叶城、伊宁前陆盆地)和双逆冲前陆盆地。

2)走滑前陆盆地:如美国北极斜坡盆地、中东扎格洛斯盆地。

3)逆冲+走滑前陆盆地。

4)逆冲+超覆前陆盆地。

3.2前陆盆地演化

根据我国新疆地区前陆盆地演化、构造运动及沉积发育特征,将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

3.2.1早期前陆演化阶段(T-J)

根据现有资料这一时期可分为以下两种性质的沉积类型。

3.2.1.1断陷型沉积

如塔里木盆地的各前陆盆地早期(T-J)均为断陷型沉积。这套较早的含煤沉积体系,仅发育在靠近造山带前缘的狭长地带。

3.2.1.2坳陷型沉积

如准噶尔盆地乌鲁木齐前陆盆地,三叠系-侏罗系这套含煤系地层广泛分布于盆地内,厚度介于2000~3000m,有从山前向盆内厚度逐渐变薄的特点。

3.2.2中期前陆演化阶段(K-E)

这一演化时期沉积类型是从断陷型向坳陷型过渡并形成坳陷型沉积,沉积一套河流-浅湖相砂泥岩夹膏泥岩,厚度大,介于2000~3000m。如塔里木盆地白垩系-古近系广泛超覆于三叠系-侏罗系沉积范围,乌鲁木齐前陆盆地仍然为坳陷型沉积。

3.2.3晚期前陆演化阶段(N-Q)

为快速沉降和挤压变形时期。这一时期各前陆盆地由于周缘造山带快速隆起,导致其相应前陆盆地快速沉降,沉积一套河流-浅湖相碎屑岩,局部夹膏泥岩,厚度介于1000~2500m,并伴有强烈的挤压变形作用。喀什前陆盆地这时期沉积厚度可达近万米;乌鲁木齐、库车、叶城等前陆盆地此时沉积厚度也介于3500~5000m。

另外,由于印度地块向本区强烈挤压,使各前陆盆地产生一系列叠瓦式逆冲断裂带,并形成2~3排断裂褶皱带。

3.3构造变形特征

3.3.1构造带划分

根据前陆盆地演化、沉积及构造特征将其划分为4个带:逆掩带、断褶带、凹陷带及斜坡带。

1)逆掩带:逆掩带是造山带向盆内逆冲被掩盖的部分。新疆地区各前陆盆地逆冲的距离不等。乌鲁木齐前陆盆地逆冲距离为40~60km,库车前陆盆地南天山造山带向南逆冲距离为30~40km,叶城前陆盆地昆仑山造山带向北逆冲距离为60~100km。

2)断褶带:由于造山带的强烈挤压,靠近逆掩带形成一系列的断裂褶皱带(简称断褶带),一般有2~3排,有的可形成4排。

3)凹陷带:邻近断褶带内侧往往形成凹陷带,是中新生代沉积厚度最大、下凹最深的部位。如乌鲁木齐前陆盆地的昌吉凹陷、库车前陆盆地和拜城-阳霞凹陷、叶城前陆盆地的皮山凹陷等。

4)斜坡带:斜坡带即凹陷带与前缘隆起之间的过渡地区,在沉积构造上均显示为斜坡。如乌鲁木齐前陆盆地从芳草湖-莫索湾为斜坡带,库车前陆盆地斜坡带从秋里塔格-牙南断裂为斜坡带,叶城前陆盆地从皮山北-玛扎塔克断裂为麦盖提斜坡带等。

5)构造样式:根据现有的物探、地质资料,将前陆盆地构造样式划分为8种构造模式:挤压背斜、滑脱背斜、牵引背斜、断背斜、背冲构造、双重构造、叠瓦构造、盐构造。

3.3.2构造发育特点

1)断裂起主导作用。

2)断裂形成主要在喜马拉雅期且为逆冲性质。

3)褶皱强度从造山带向盆内变弱。

4)存在几个滑脱层。

3.4油气资源潜力

该类盆地一般存在2~3个油气成藏组合,油气资源潜力较大。

4、全球3大类沉积盆地特征对比

全球3大类型盆地的生成演化及结构等方面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

①克拉通盆地一般发育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它的构造较稳定、岩浆活动微弱,沉积面积大而广泛,具有旋回性的特征,它是全球分布最广的一种盆地类型;

②断陷盆地主要发育在中新生代,它是在拉张断裂作用下形成的盆地,其沉积受断裂控制,一般到盆地演化晚期转化为凹陷型,故有的学者又称之为断凹盆地,在演化过程中常伴有岩浆活动,沉积相变快,这类盆地在全球分布较广,主要发育在地块内和大陆边缘地区;

③前陆盆地主要发育于中新生代,它主要是在压性应力作用下,造山带挤压逆冲形成的前陆凹陷,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相邻的造山带,盆地沉积剖面呈箕状,相变快、厚度变化也大,在全球主要分布于各中新生代造山带前缘,沿造山带呈

狭长状分布。至于三者的油气资源丰度状况,笔者认为克拉通盆地优于断陷盆地,前陆盆地相对较差(表)。

5、结束语

1)全球主要沉积盆地多达数千个,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对沉积盆地类型的划分众说纷纭。笔者从盆地构造演化、沉积体系及结构特征等方面,将全球主要沉积盆地划分为3大类型: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及中新生代前陆盆地。

2)比较分析各类盆地发育分布及油气资源潜力后认为,古生代克拉通盆地分布最广、油气资源潜力也最大,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次之,而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则较差。

中国近海盆地油气资源概况

中国近海油气资源概况 海洋,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孕育生命的同时,也形成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以及滨海的砂矿、洋底的多金属结合、海山区的富钴结壳、磷块岩和深海多金属软泥,以及洋中脊的硫化物矿藏,这些来自海洋的油气、矿产资源为人类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能量[1]。通过对海洋资源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到海洋中蕴含着人们难以想象的丰富矿产以及绚丽的海洋生命形态,并对海洋资源中讨论最热的油气资源产生浓厚兴趣。报告结合所学内容和国内外参考文献对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分布、勘探历程、技术方法及未来研究趋势做了全面的总结概括,从而对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前言 海洋资源中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对于人类工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来源,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陆上和浅海老油田区新发现难度的增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勘察家的目光逐渐投向了海洋的深水区[2~3]。当前,以美国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德士古、英国BP、荷兰皇家壳牌、法国道达尔、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以及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等为代表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全球掀起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活动的热潮[4]。深水油气勘探已成为国际石油公司竞相投资的热门领域,全球 18个深水盆地(水深大于500m)均已进行了勘探。但大部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活动集中在大西洋两岸的美国墨西哥湾、西非沿海(主要是安哥拉和尼日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沿海深水区[5]。这三个地区是当前最热门的深水勘探地区,不仅如此,这三个地区也集中了绝大部分的深水油气储量和产量,占据了全球深水区发现储量的 88%,是全球深水油气勘探效益最好的地区,成为所谓的深水油气勘探的“金三角”(图1)。

全球油气资源形势

作者简介:车长波,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长期从事矿产和油气资源管理、潜力评价、政策分析及战略研究工作。地址:(100034)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88号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电话: (010)66558855。E 2mail :chechangbo @https://www.360docs.net/doc/4712615397.html, 全球油气资源形势 车长波1 朱杰1 李富兵1 周金瑾2 1.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车长波等.全球油气资源形势.天然气工业,2010,30(1):124. 摘 要 油气资源和以油气为主体的能源问题日趋成为各国交流、博弈的焦点。当前,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油价大起大落,是资源潜力不足,是部分利益集团炒作,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从探究油价背后的原因以及了解油气资源能够支持世界经济走多远的目的出发,以BP 石油公司最新发布的全球油气资源信息为依据,从油气勘探开发现状、油气资源潜力分布和油气资源发展趋势3个方面进行分析,系统判断全球油气资源形势和发展趋势。结论认为:石油天然气作为 21世纪的主要能源,当前仍具有储量增长、产量增长和储产比稳定的特点;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前景广阔;非常规油气资 源技术逐渐成熟,勘探开发成本逐渐降低,将逐步发挥作用;油价长期高位运行也将进一步刺激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 世界 油气资源 勘探开发 现状 发展趋势 DOI :10.3787/j.issn.100020976.2010.01.001 油气资源是世界工业的“血液”,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晴雨表”。油气资源和以油气为主体的能源问题日趋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主角,成为各国政要交流博弈的焦点。从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发生后建立了石油期货交易以来,该期货交易便牢牢地牵系着油价的走势,成为投资者追逐的热点,并于2008年演绎了惊心动魄的油价过山车行情。时至今日,世界相继发生了包括水源、海岛、极地和太空等各种资源的争夺,而围绕油气资源的全球性竞争和争夺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当前,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油价大起大落,是资源潜力不足,是部分利益集团炒作,还是有另外更深层次的原因,人们希望知道油价背后的原因,更希望了解油气资源会支持世界经济走多远。为此,笔者以B P 石油公司发表的全球油气资源信息为依据 [1] ,从全 球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现状、全球油气资源潜力及分布和全球油气资源发展趋势等方面[2]分析了全球油气资源形势,以期为客观判断油气资源形势提供参考。 1 油气勘探开发形势 总的来看,全球油气资源总量丰富,勘探开发投资 逐年增加,油气探明剩余储量和产量逐年增加。油气资源仍然居于21世纪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世界原油供需平衡脆弱,原油需求不断增加,原油供给日趋紧张。国际油价仍将持续高位运行,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日益受到重视[3]。1.1 能源总体概况 从不同能源的发展趋势看,煤炭仍是世界最丰富的燃料,全球储采比大于120,亚太和北美仍是煤炭的主要消费地区。2008年全球石油储采比为42,连续10年保持在40以上;天然气储采比为60,近年呈下降 趋势。2008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113×108t 油当量。从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看,石油占34.8%,天然气占24.1%,煤炭占29.2%,核能占5.6%,水电占6.4%。全球能源消耗的不均衡性十分明显,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占世界的60%,却仅仅消耗了全球能源总量的30%。各种能源消费有以下5个特点:①石油消费增速回落,2002年以来,国际油价连续6年强劲上升,但2008年世界石油消费量出现自1983 年以来的首次下降。②煤炭成为增长最快的化石能源,2000年以来,世界煤炭产量和消费量持续增长,由 ? 1?第30卷第1期 本 期 视 点

含油气盆地分析

[含油气盆地分析] 读书报告 姓名:魏美丽 学号:2014020028 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2014年6月

一、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山间盆地,面积达56×104km2。盆地四周分别为天山、喀喇昆仑山及阿尔金山山脉所环绕,盆地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覆盖面积达33×104km2。塔里木盆地也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沉积岩最大残余厚度在16000m 以上,残余沉积岩体积超过400×104km3。因此,塔里木盆地历来受到中外石油地质家们的高度重视。80年代末以来,随着塔里木石油勘探会战的全面展开,塔里木盆地再度成为国内外石油界关注的焦点。同时,对该盆地的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也有了更趋深入的了解。目前,有关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的认识尚不统一,有些人认为, 塔里木盆地主要有以下10大石油地质基本特征。 1、塔里木盆地为——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 古生界克拉通盆地由震旦系至二叠系沉积组成,并以海相沉积为主。构造变形以形成大型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为特征。已在古生界构造层发现3类5个古隆起构造:(1)残余古隆起——塔北隆起和塔东隆起;(2)稳定古隆起——塔中隆起;(3)活动古隆起——巴楚隆起和塔南隆起。这5个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气分布的一个主控因素。 2、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及多个演化发展阶段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具有8亿年演化发展历史的多旋回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及多个演化发展阶段。目前,已在盆地内部识别出多

个不整合面,其中分布最广的有7个:(1)Z底不整合——代表前震旦纪青白口纪末的塔里木运动;(2)S底不整合——代表奥陶纪末的晚加里东运动;(3)C底不整合——代表泥盆纪末的早海西运动;(4)T底不整合——代表二叠纪晚期的晚海西运动;(5)J底不整合——代表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6)E底不整合——代表白垩纪末的燕山晚期运动; (7)Q底不整合——代表第三纪晚期的晚喜山运动。这些构造运动一方面为油气聚集成藏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又造成一些古油气藏的大量破坏。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广泛分布的沥青砂岩便是古油藏遭到破坏的产物。 3、塔里木盆地主要发育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3套烃源岩 勘探实践与地质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目前所发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3套烃源岩,并以寒武——奥陶系为主。前者是目前发现的海相油气的主要来源,后者为盆地内陆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4、塔里木盆地发育多套深埋优质储层及5套良好储盖组合 塔里木盆地储层条件优越,储层具有类型全、物性好、层位多、埋深大、分布广等5大特点。储层类型包括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层位上包括震旦系到第三系几乎各个层系。目前,除泥盆系和二叠系未发现工业油气流外,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均已获得工业油气流,从而构成塔里木盆地10个重要产油层系。其埋深一般在3000~6000m

油气资源评价基础知识

1.油气藏的形成原理 生油层:具有良好的油气源岩是沉积盆地形成油气聚集的首要条件。通常将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生油层。 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盖层: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将盖层分为不同类型。一般是根据盖层的岩性、分布范围、成因、均质性和组合方式等进行分类。 2 油气藏类型 2.1 构造油气藏:造油气藏是指构造运动使储油层发生褶皱、断裂等形变,从而形成了圈闭条件的油气藏。由于这种圈闭较易于用地质测量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确定,因此,这种油气藏发现的较早,研究也较充分,是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中的主要类型。常见的构造油气藏有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等。 2.2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是指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在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的区别:构造圈闭是由于地层变形或变位而形成;地层圈闭则主要是由于储集层上、下不整合接触的结果,储集层遭风化剥蚀后,又被不渗透地层所超覆,形成不整合接触。 2.3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变化而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成为岩性油气藏。储集层岩性的纵向变化可以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也可以是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但是大多数岩性圈闭是沉积环境的直接产物。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导致沉积物岩性发生变化,形成岩性上倾灭及透镜体圈闭。 2.4 水动力油气藏: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石联合圈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的地方形成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这类油气藏易形成于地层产状发生轻度变化的构造鼻和挠曲带、单斜储集层岩性不均一和厚度变化带以及地层不整合附近。在这些部位,当渗流地下水的动水压力和油气运移的浮力方向相反、大小大致相等时,可阻挡和聚集油气,形成水动力油气藏。 2.5 复合油气藏:油气圈闭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当多种作用起大体相同的作用时,就成为复合圈闭,即如果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层、岩性和水动力等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可称为复合圈闭。在其中形成的油气藏称为复合油气藏。从勘探实践来看,大量出现的主要是构造-地层、构造-岩性等复合油气藏。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形成地层或岩性-水动力油气藏。 3油气资源评价 油气资源量: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地层中已发现(包括已采出)和待发现的油气聚集的总量。 油气储量:已发现的储层中原始存在、可能采出的油气总量,通常表示资源量中的已发

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973

项目名称: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 性研究 首席科学家:朱伟林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起止年限:2011.1至2013.8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一、研究目标的调整 2.1 项目总体目标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为建立南海北部非典型被动陆坡深水沉积盆地的形成模式;揭示南海深水陆坡区新生代超热沉积盆地的热结构和成烃机理;阐明深水区远源沉积体系和碳酸盐岩台地形成的动力过程、演化模式及储层分布特征;建立适用于深水复杂海洋动力环境和复杂介质的地震高分辨率数据采集处理、深水海域反射地震成像理论方法体系;预测深水区大型油气田分布。通过项目的合作研究,造就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从事深水油气研究的科学家队伍。 2.2 项目五年预期目标 (1)确立南海深水陆坡区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成因机理、构造演化和沉积模式。揭示南海北部陆坡深水盆地现今热状态和多期拉张过程中盆地热体制的变迁及其对烃源岩生烃过程和状态的控制作用以及油气资源潜力。 (2)揭示南海深水海域地震波的传播和衰减的规律,针对深水海域大水深、陡坡变、崎岖海底等因素造成的成像难点,提出基于三维波传播理论的数据采集设计方案、适用于深水复杂构造的偏移成像方法、考虑大水深海洋动力系统的地震响应模型以及干扰波消除与目标处理方法体系,为获取高质量地震观测数据、高精度地震成像和数据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3)建立深水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查明深水油气储层的发育规律,发展基于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和油气直接检测技术。揭示生物礁发育和分布的主控因素。建立南海深水区生物礁碳酸盐岩目的层构造精细解释和储层横向预测综合评价体系。确定储层物性变化的地震敏感属性,预测目的层平面分布特征。阐明深水海域高温高压条件下油气成藏机理的特殊性, 建立一套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预测评价体系。 (4)本项目预期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60余篇,出版3部科学专著。提交对我国南海深水海域油气资源的系统性、基础性和实用性的科学成果,为国家开发深水海域油气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5)培养和造就一支进行深水油气勘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队伍,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80名左右。

《油气资源评价》知识点 总结

I.基本概念 1.油气资源评价(Petroleum Resource Assessment)是在油气成藏条件和成 藏规律综合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资料,使用可能的方法对评价对象内尚未发现而将来可能或应当发现的油气的量、分布和勘探效益进行评价,最后制定出勘探决策的一门科学。 2.油气资源是在自然条件下生成并赋存于天然地层中,最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 和方法被人类开采利用的石油与天然气的总体。为已经发现及尚未发现,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商业开采及未来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商业开采的各类各级油气的总称。 3.地质资源量(resources in place):是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在勘探工作 量和勘探技术充分投入的条件下最终可探明的地层中的油气总量。包括已发现(包括已采出的)储量和未发现的远景资源量。 4.可采资源量( recoverable resources):是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在给定 的技术条件下,预期能从储集体中最终采出的油气数量。也称技术可采资源量。 5.经济可采资源量( economic recoverable resources):是指通过经济可 行性评价,依据当时的市场条件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它条件允许,即储量收益能满足投资回报要求的那一部分可采资源量。 6.油气资源分类体系指油气资源评价中建立的资源概念体系及其相互关系。 7.证实储量(Proved Reserves)是在现行经济条件、操作方法和政府法 规下,根据地质和工程资料的分析,能以合理的确定性估算的,在某一指定日期以后,从已知油气藏中可以商业性采出的油气数量。证实储量可细分为已开发的和末开发的。 8.概算储量(Probable Reserves):通过地质和工程资料分析,表明采出的 可能性比采不出的可能性更大的未证实储量。按照这一逻辑,当采用概率法时,预计实际可采量将大于或等于证实加概算储量的概率至少应为50%。9.可能储量(possible reserves)是通过地质和工程资料分析,表明采出的 可能性比概算储量还低的储量。按照这一逻辑,当采用概率法时,预计实际可采量将大于或等于证实加概算加可能储量的概率至少应为10%。 10.探明储量是在油气田评价勘探阶段完成后,或在开发过程中计算的储量,探 明储量是编制油气田开发方案,进行油气田开发建设的投资决策、油气田开发分析与管理的依据。探明储量按开发状态划分为已开发探明储量(I)和未开发探明储量(II)和基本探明(III)三类。 11.控制储量是在圈闭预探获得工业油气流后,以建立探明储量为目的,在评价 勘探过程中计算的储量。控制储量可作为进一步评价勘探、编制中期和长期开发规划的依据。 12.预测储量是在地震普查和其他方法提供的圈闭内,经过预探井钻探获得油气 流,或综合分析有油气层存在,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对可能存在的油气藏估算的储量。预测储量是制定评价勘探方案的依据。

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应用

油气资源及勘探潜力分析 导读:油气资源及勘探潜力分析,油气资源勘探,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油气资源可采系数研究,我国油气资源勘探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油气资源可采系数研,油气资源投资环境评价及优选,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

目录 一、理论篇 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研究的新进展 1 我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喜获成果 6 西藏地区油气资源潜力与战略选区 8 新疆煤炭油气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法律对策研究 13 油气回收是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的必要之举 16 油气资源犯罪防控对策研究 19 油气资源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应用 24 油气资源分类及评价方法 31 二、发展篇 油气资源税费制度简析 36 油气资源税改革下的新疆财税形势浅析 37 油气资源所在地政府构建和谐油地关系的问题与对策 39 油气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41 中国海相残留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技术探索 45 中国南海油气资源前景 51 中国企业参与俄罗斯油气资源开发的机遇与挑战 56 中国石化西部油气资源前景解读 58 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挑战 59 中国油气资源生产发展最优组合预测模型研建 66 中国与中亚油气资源合作现状与展望古丽娜尔 70 中哈油气资源合作面临的挑战趋势及启示 72 中日东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及法律适用 77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资源经济研究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研究的新进展* 彭飞鸽1袁飞2李志学1 (1.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5;2.江苏省江阴市人事局,江苏江阴214400) 摘要: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我国现行的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其制订初的目的相悖甚远,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基于石油行业面临的变化,我国目前正在酝酿对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为了促进改革,国内对于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总的来说,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从我国油气资源税费改革研究、油气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国家石油安全与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关系研究、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关系研究这四个方面来进行的,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是,其中仍有不足之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油气资源;有偿使用;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F42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645(2009)02-0005-05 0引言 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等方面有着重大影响。目前,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中存在油气资源税费远不能反映资源的真正价值、税费体系设计不规范、油气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这些问题已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因此对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研究就显得相当的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于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研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讨。1996年,蒲志仲、刘永爱等人提出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并提出为改善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应建立科学的油气价值理论,实现矿权配置的市场化,规范油气资源所有者、经营者和作业者之间关系等建议。[1](P24-27)之后,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对我国油气资源税费改革的研究 对于油气资源税费制度的研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对我国资源税费制度存在问题的研究。最初,国内学者们大多都是介绍了国外石油税费制度,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比较来讨论我国油气资源税费制度。他们的研究增加了我们对国外油气资源税费制度的了解,对我国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2001年,雷涯邻、赖月莲对我国石油税制进行了分析,并从征收办法这一新角度对国外油气税收制度进行了比较,指出我国油气资源税费存在资源差异考虑不充分、征税方式和计税依据不合理的问题,使得国内的研究更进了一步。[2](P37-41)2005年,王甲山、李绍 收稿日期:2008-11-28 作者简介:彭飞鸽(1983-),女,陕西武功人,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会计与审计。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环境补偿机制研究0(项目编号08E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第十章 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塔里木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地球表面三度空间内,容纳沉积物堆积的场所。 沉积盆地分析:运用多学科(沉积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知识,采用多种方法(钻孔、露头观察、地球物理)对沉积盆地的形成、沉积充填、古地理演化

和地球动力学进行综合研究的过程。 古地理学:研究地史中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海陆分布、海平面变化、沉积介质性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生物分布等)特征及其发展历史的学科。 古地理分析:通过沉积学、古生态、古构造、地球化学等方法,再造地质历史时期中的自然地理景观的过程,也就是再造沉积区和侵蚀区的古景观的过程。古地理研究包括: (1)沉积古地理:反映海陆分布、各种古环境及沉积产物; (2)生物古地理:通过生物相、生物分区研究,确定古代环境(海陆,水深)的分布及其对古板块构造的指示意义。 (3)构造古地理:着眼于构造地貌标志,表示各种沉积类型、组合的分布,表示构造—地貌单元,如大陆边缘、岛弧、边缘海、裂陷槽等。

古地理分析的内容包括:确定侵蚀区位置、盆地边界、古地貌、母岩性质、介质类型、水动力条件、化学性质、古气候等。 古地理分析不仅可以确定当时的自然地理景观,还可查明沉积矿产生成与分布规律,阐明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地壳运动与地质发展史,作出矿产的预测。 一、陆源区的分析 1. 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2. 查明古地形的起伏特征 3. 物源区母岩性质的确定

(1) 砾岩的成分; (2) 砂岩的成分; (3) 碎屑重矿物组合 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古陆或侵蚀区的概念:侵蚀区相对于沉积 区,在一定时期内,以风化侵蚀作用为主的地 区。如在一定时期内堆积了沉积物,则可以认 为是沉积区。 侵蚀区是向沉积区供给陆源碎屑的剥蚀区。 判断侵蚀区存在的6个标志: (1)地层的缺与失,某些地层可能是在沉积之 后被侵蚀掉的。 (2)地层的尖灭和较新地层的超覆。 (3)地层顶部有古风化壳存在,不整合接触。 地层的缺和失 (4) 根据沉积相变化: 从侵蚀区到沉积区的相变化有规律,海 侵相序或海退相序。

全球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全球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文|康玉柱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全球共发育上千个沉积盆地,它们的形成演化以及所经历的构造作用非常复杂,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沉积盆地类型进行过多种划分,但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笔者基于对全球主要大型盆地进行的几十年的研究工作成果,对沉积盆地提出以下划分标准: ①大地构造背景及环境、构造体系特征、地球动力学因素等; ②盆地形成演化及纵横向结构特征; ③盆地充填沉积及相变。 据此将上千个沉积盆地总体上划分为3大类型:克拉通盆地、断陷盆地、前陆盆地等。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其演化特征、沉积体系及油气分布规律等均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研究盆地类型及盆地演化特征,不但可以丰富石油地质 理论,而且对油气勘探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古生代克拉通盆地 1.1克拉通盆地的概念 克拉通盆地的概念:有广泛沉积、-般规模较大,以浅海相沉积为主,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岩浆活动较弱,多呈碟状、大而平缓的沉积盆地。该类盆地主要发育在古生代及中生代早期。

全球克拉通盆地分布广泛,在各大地块均有。如中国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盆地,俄罗斯西伯利亚盆地,美国密执安、二叠盆地,中东波斯湾盆地,非洲利比亚木祖克盆地等(图)。 1.2克拉通盆地的演化 1.2.1中国克拉通盆地的演化

中国大陆的形成及演化情况如表所示。 中国克拉通盆地演化共分4个阶段(表),塔里木、华北、扬子等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演化特征如图所示。

1.2.1.1裂陷-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Z-O2) 震旦纪早期-早寒武世昆仑-秦岭裂谷带已扩张成洋盆,发育了完整的洋脊型蛇绿岩套,华南陆块与华北-塔里木-柴达木陆块分离。此时,后3个陆块尚未分离,遍布于华北陆块南缘,如河淮、豫西、北秦岭、北祁连镜铁山、北山,柴达木陆块欧龙布鲁克、阿尔金山,塔里木陆块鲁克塔格等地,震旦系-下寒武统冰碛岩是充分的证据。 祁连-阿尔金的裂谷期延续到中寒武世早期。甘肃郭米寺一带早寒武世晚期-中寒武世早期大面积出露的富钠酸性火山岩和少量双峰式基性火山岩,含有多金属硫化矿产的较深水硅泥质沉积标志了裂谷轴之所在。中寒武世中晚期洋脊型-裂谷型蛇绿岩的出现表明北祁连已从裂谷阶段演化到了洋盆阶段。这时塔里木陆

页岩油气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及方法

页岩油气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及方法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国内水平钻井技术和压裂技术的不断发展,页岩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持续快速升温,因此,建立实际有效的页岩油气资源的评价标准是勘探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根据页岩油气发育条件及富集机理,结合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的基本原则,建立把测井资料与地化分析相结合的页岩油气资源的评价体系。 关键字:页岩油气资源ΔLgR模型页岩有效厚度氯仿沥青“A”法 0 引言 中国沉积盆地中富有有机质的泥页岩广泛分布,从震旦系到古近系均有分布;页岩厚度大,有机质成熟度高,生烃能力强,具有较好的页岩油气资源成藏的基本条件,勘探前景非常广阔。如何估算这些油气资源,对于我国的页岩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各大石油公司在页岩候选区评价中所采用的关键参数大致有2类,即地质条件与工程技术条件参数,地质类参数控制着页岩油气资源的生成与富集,包括页岩面积、厚度、有机质丰度、类型、有机质成熟度及油气显示等方面;工程技术条件参数包括埋深、地貌条件等,控制着开发成本。本文主要研究页岩油气资源的地质条件,把测井资料等地物手段与地化实验分析相结合,通过对页岩有效厚度、TOC含量的分析,来预测页岩油气资源的含量[1]。

1 页岩油的特征 页岩油是指储存于富有机质,纳米级孔径为主页岩地层中的石油,一般只经过一次运移或进行了极短暂得到二次运移过程,在泥页岩层析中自生自储,以吸附态或游离态的形式赋存于泥页岩的纳米级孔隙或裂缝系统中。页岩油气资源的生成受到页岩中有机质的演化阶段影响,只有在有机质进入生油窗后,才可能生成油气资源,有机质演化程度过高,则会转化形成页岩气。页岩油主要包括游离油和吸附油,但在目前的开采水平阶段,吸附油很难开采出来,所以现今页岩油一般都指页岩油中的游离油;页岩气则同样包括游离气和吸附气。 2利用测井资料计算页岩有机碳含量 2.1 页岩测井响应特征 理论假设烃源岩有岩石骨架,固体有机质和充填孔隙的流体组成;而非烃源岩仅由岩石骨架和充填孔隙流体组成;成熟烃源岩则由岩石骨架,固体有机质和充填孔隙流体(水和生成的烃类)组成。测井曲线对着3种情况表现出不同响应。 利用测井曲线形态和测井曲线相对大小可以快速而直观的识别页岩气储层。所需的常规测井曲线主要包括:自然伽马,井径,中子密度,岩性密度,体积密度,声波时差及电阻率等测井曲线。有机质一般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在测井曲线上主要表现为“三高一低”响应特征,即高自然伽马和能谱测井,低密度,高声波时差,相对高电阻

油气资源评价课程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油气资源评价的定义是什么?与其它学科有什么关系? 答:(1)油气资源评价是石油勘探综合研究与系统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介于石油地质学和勘探经济学之间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是为油气勘探决策部门和决策者提供油气勘探决策的依据,为政府制定国家能源政策提供依据的一门科学。 油气资源评价是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油气资源评价必须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 必须与油气勘探工程(甚至开发工程)相结合; 必须考虑经济学问题(经济评价),决策分析 2、油气资源评价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评价内容? 答:(1) 有无油气资源?地质评价要解决的问题 有多少资源?资源量估算要解决的问题 资源在哪里?地质评价与资源量估算共同解决的问题 资源的质量与效益?经济评价解决的问题 如何获得资源?勘探决策分析 (2)油气资源评价的研究内容:①地质评价:研究油气资源的形成条件:②资源量估算;估算各级资源量的大小;③经济评价:估算资源的经济效益 3、油气资源评价对象(评价层次)有哪些?不同评价者的评价对象有何不同? 答:(1)油气区(Petroleum Province):油气区可以是一个大的地质构造单元,也可以是一个地质、地理甚至与行政区划有关的单元,它还可以指一个巨型盆地或盆地群,这些盆地在地质成因结构和含油气层系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油气区评价的目的:油气区评价是一种战略性的评价,它作为石油大国或大的跨国公司为制定远期勘探规划而提出的。同时,油气区评价也是国家制定能源政策和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的重要依据。 (2)盆地评价:是以盆地(Basin)为基本评价单元进行的油气资源评价,是国家或石油公司为制定中期勘探规划进行的评价。 盆地是资源评价的基本单元之一。盆地评价的主要内容是盆地的地质评价、盆地资源量的估算、盆地资源分布等。 (3)区带评价:是以区带(Play)为评价对象进行的油气资源评价,是一项具体的、直接用于生产的资源评价工作。 区带评价不仅要估算出区带的资源量,而且还要指出区带中圈闭的个数、层位以及圈闭的规模和资源的分布等。 (4)圈闭评价:圈闭(Prospect)评价是勘探目标的评价,是与勘探生产关系最密切的经常性的评价活动。 其目的在于为勘探目标优选和探井井位部署提供依据,为直接发现油气田服务。 政府部门的资源评价:重点是盆地评价和油气区评价 大油公司的资源评价:重点是盆地评价和区带评价 小油公司的资源评价:重点是区带评价和圈闭评价 4、油气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原则是什么? 答:(1)石油地质基本原理是油气资源评价的理论基础:①油气成因理论:成因评价方法的基础;②油气成藏理论:盆地与区带地质评价的基础,类比方法的重要基础; (2)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是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和方法论:统计理论和方法不涉及成因过程,主要根据对油气资源量与地质变量的统计分析建立资源量预测模型。是统计法计算资

油气资源分类及评价方法_刘广野

ISSN100922722 CN3721118/P 海洋地质动态 Marine Geology Letters 第25卷第3期 Vol25No3 文章编号:100922722(2009)0320032205 油气资源分类及评价方法 刘广野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610059) 摘 要:对我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中常用的基本概念与评价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包括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SPE)、俄罗斯和我国新实行的油气资源分类标准和基本概念;将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分为:成因法、类比法、统计法、德尔菲(Delp hi)法4大类;较详细的介绍了盆地模拟法、氯仿沥青“A”法、有机碳法、面积丰度法、体积丰度法、统计趋势预测法、油气田(藏)规模概率分布法、地质因素分析法、圈闭法等具体评价方法,并简要分析了它们的适用范围和特征。 关键词:油气资源;分类;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TE155 文献标识码:A 1 油气资源评价分类 油气资源泛指在地壳中天然生成并聚集起来的液态和气态的赋存于地下的以碳氢化合物(烃)为主的混合物,包括原油、凝析油、天然气、天然气液及其伴生物质的油气自然富集物。 国外对油气资源量有详细而全面的分类方法。首先说明,资源量(Resources)相当于我国的探明地质储量,储量(Reserve)相当于我国的剩余可采储量。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SPE)将油气总资源量分为以发现的(Identified)和待发现的(Undiscovered)两类,以发现的再分为可采资源量和非可采资源量,可采资源量由储量和累计产量组成,而储量分为探明的(Proved)和待探明的,后者再分为概算储量 收稿日期:2008211228 作者简介:刘广野(1986—),男,硕士,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石油地质专业.(Probable)和可能储量(Possible)两类。此分类即所谓的3P划分法。 俄罗斯根据探明认识程度和经济价值将油气资源分为A、B、C、D4级标准。其中A、B级标准为钻井生产后计算的储量(A+B);C级标准包括C1、C2两级储量,分别为根据勘探成果概算储量(C1)和根据地质、物探资料证实的初算储量(C2);D级标准包括三级地质资源量: D0级标准表示远景资源量,D1、D2标准表示推测资源量。 我国于2004年颁布实施了新的资源量/储量分类体系(图1),该分类体系的特点是既有地质资源分类,又有可采量分类,也有储量状态的分类。 按此分类体系,总原地资源量是指根据不同勘探开发阶段所提供的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经过综合地质,选择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所估算求得的储集体中原始储藏的油气总量。其中已发现的为地质储量,末发现的为原地资源量。

含油气盆地分析

含油气盆地 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沉积盆地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表面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 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的条件:①是一个沉积盆地;②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具备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条件;③有工业性油气田。凡是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统称为含油气盆地,因此可将含油气盆地看作是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位。在油气勘探中,常常把油气盆地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看待,从整个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发育史、构造发育史和水文地质条件出发,研究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条件,划分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分类在油气勘探中,为了将未知含油气盆地与已知含油气盆地进行对比,常常将沉积盆地或含油气盆地进行分类。 含油气盆地分类方案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3大类:①按槽台学说划分盆地类型,这种分类从20世纪50年代起沿用至今。主张这种分类的代表为И.О.布罗德;②主要是根据板块活动的性质进行盆地分类,以W.R.迪金森(1974,1977)和A.W.巴利(1980)为代表;③以古生代槽台体制和中、新生代板块构造体制为基础进行盆地分类,主张此方案的为中国朱夏(1981)。此外,有些石油地质学家,主张采用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成因分类。例如,中国陈发景等(1981)和M.P.沃森(1986)主张,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裂谷型盆地和前陆(或挠曲)型盆地两大类。中国刘和甫(1986)划分为张裂环境、挤压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4类。在上述的盆地分类方案中,盆地类型都是指某一时期的原型,实际上很多盆地都是由几种盆地原型有规律组合而成,D.R.金斯顿(1983)称之为多旋回盆地。除少数较年轻的中、新生代盆地外,普遍为多种类型叠加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盆地。 因此,盆地的形成、构造演化是当前盆地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区分不同旋回时期不同性质的盆地,可以对含油气远景作出正确的评价。盆地中油气聚集特点不同类型的盆地及其后期的改造,影响着控制油气聚集的构造样式。大陆内裂谷型盆地,以北海中生代维京地堑和渤海湾早第三纪断陷盆地为代表。在拉张裂谷环境中,油气聚集与掀斜(或翘倾)断块有关。掀斜断块的构造特征是生长正断层发育,形成一系列半地堑(或地堑)和半地垒(或地垒)。断凹为生油中心,油气聚集主要分布在断凹和斜坡处。油气聚集模式多呈3层结构。断陷期前主要为基岩油藏、潜山油藏和构造裂缝油藏。断陷期主要为滚动背斜、披覆背斜、盐(泥)底辟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以及地层油气藏。断陷期后主要为披覆背斜、滚动背斜以及地层油气藏。大陆内拗陷型盆地以中国松辽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中生代盆地为代表,下伏有裂谷型盆地。

油气资源评价

油气资源评价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姓名:龚文 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班级:矿物S101 学号:201071012 2011 年 6 月

油气资源评价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班级:矿物S101 学生:龚文学号:201071012 资源评价是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在大量勘探数据、成果与地质认识综合分析归纳基础上,通过恰当方法,对地下油气资源总量与分布做出估算与评价。油气资源评价是为油气勘探决策部门和决策者提供油气勘探决策的依据,为政府制定国家能源政策提供依据的一门科学,它是石油勘探综合研究与系统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介于石油地质学和勘探经济学之间的一门应用学科。 油气勘探评价包括区域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及具体勘探目标评价两大方面。油气勘探评价结果是制定勘探部署决策、开展具体勘探生产实践的主要依据与基础,可以说,勘探评价是油气勘探开发业务中首要且最重要的技术环节。因此,探讨与分析油气勘探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技术发展水平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对于进一步提高勘探评价水平,不断满足勘探生产的实际需要,以及促进石油地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油气勘探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 1 .1区域资源评价只关注总资源量,不能提洪资源的空间分布,无法称总资源量落实到具体目标,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从总体上可以分为成因法、类比法、统计法及专家特尔斐法等四大类川。 以盆地模拟为主的成因法,虽然能够较好地揭示评价区内各烃源灶的生烃潜力,但由于目前在油气运聚模拟方面还存在诸多的技术难题,尚无法在工业评价中真实重建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从而难以直接得到各勘探目标的工业聚集量(资源量)。因此,在实际工业化评价中,成因法资源量计算一般采用生烃量乘以运聚系数或排烃量乘以聚集系数的方式得到。 类比法是在对低勘探程度地区进行评价时通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理论依据为地质成因与结构相似的地质对象之间,其油气资源潜力具有相应的可比性。因此,类比法的主要做法是:首先进行评价对象的地质特征分析并选定已知类比对象;然后根据类比对象之间的具体参数指标值确定两者的相似性与相似系数,从而确定评价区的关键参数—资源丰度值;最后利用资源丰度值,采用对应的面积丰度法、体积丰度法、沉积岩体积法得到评价对象的总资源量。可见,作为一类应用于低勘探程度地区的简便评价方法,类比法无法提供具体目标及目标资源量。 统计法,是根据数理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整理、分析已完成的勘探工作和(储量)成果,建立预测模型,进而预测未发现油气资源量并估算总资源量。根据其所依据的原始资料及着眼点的不同,又可分为统计趋势预测法、油气田(藏)规模概率分布法、地质因素分析法等3类。

沉积盆地分析考前复习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三上学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三(上)《沉积盆地分析》考前复习题 一、前陆盆地的沉降机制论述 与岩石圈挤压挠曲有关的盆地统称为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的发育与逆冲构造产生的构造载荷使岩石圈挠曲引起的前陆沉降作用有关。 前陆盆地的沉降机制有以下三类: 1 构造应力作用 前陆盆地地壳或岩石圈厚度变化主要是挤压作用动力学机制。由于岩石圈板块的俯冲、碰撞等汇聚作用引起岩石圈向下牵引弯曲和地壳岩石圈的挠曲沉降,常见于俯冲带或造山带。如周缘前陆盆地和陆内造山前陆盆地,前者是大洋板块俯冲和消减后,在继续俯冲的、向下挠曲的陆壳之上形成的沉积盆地;后者是陆内板块碰撞挤压挠曲形成山前凹陷继而形成沉积盆地。 2 负载(重力作用) 某些前陆盆地与岩石圈加载造成的挠曲或弯曲变形作用有关。如弧后前陆盆地,其发育于仰冲板块上的岩浆弧之后。火山岛弧构造载荷导致挠曲沉降,盆内充填了大量来自前陆和后陆方向的沉积物。 3 热沉降机制 由于先前受热的岩石圈的冷却及伴随的密度增大而产生的均衡沉降。在前陆盆地的形成过程中,这种作用机制很少,弧后前陆盆地的形成可能与此有关。 前陆盆地沉降机制一般以构造应力作用为主,三种机制综合作用。 二、裂陷盆地和前陆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 列陷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1、列陷盆地沉降的控制因素:(1)岩石圈的变薄;(2)热异常;(3)沉积物负载的均衡沉降;(4)软流圈上升造成的熔融作用 2、列陷盆地的形成作用主要有两种:即主动裂陷作用(张应力作用和地幔作用相伴生)和被动裂陷作用(先张应力作用引起破裂,后热地幔物质上侵) 3、岩石圈的伸展模式:(1)岩石圈的纯剪切模式,包括均匀纯剪切拉伸模型和非均匀纯剪切拉伸模型(2)岩石圈的简单剪切模式(3)简单剪切—纯剪切挠曲悬臂梁模型(4)拆离—纯剪切模式 4、裂谷盆地具有幕式进行的热点

含油气盆地分析课件 盆地埋藏史

负指数模型中参数使用1stopt 解方程组得到 其中a=0.48,c=0.000410714560430877,简化取c=0.0004 公式推导得知 ? 2 h 1 h (1-ψ(h ))dh= ? 4 h 3 h (1-ψ(h ))dh 假设沉积水深一直为230m 。 故在此时h1,h2,h3已知仅h4未知,因手中1stopt 版本较低,无法解决带积分的隐函数求解,故使用matlbe ,程序如下。 例如:当恢复层一的地表真实厚度时,h1=5421m ,h2=6643m ,h3=250m 首先定义一个M-file 文件如下: function f= hanshu(h1,h2,h3,h4) syms y1 y2 y3 h global y4 z y1=1-0.48*exp(-0.0004*h)/*负指数压实模型*/ y2=int(y1,h,h1,h2)/*岩层1现今埋深骨架体积*/ y3=int(y1,h,h3,h4) /*岩层1原始地表条件骨架体积*/ y4=y2-y3 z=solve(y4,x4)/*骨架体积不变*/ eval(z) 主程序如下: Syms x4; Hanshu (5421,6643,250,x4); 故得到岩层1层底界(盆地基底面)的沉降历史: 线性模型(未用) 负指数模型(使用) ) (h *0.0004-exp *48.0y =

时间(Ma)基底深度 40.3 -230 37.6 -1945.8538 33.1 -3062.4 28.4 -4656.1 24.6 -5322.5 17.5 -6231.9 15.4 -6016.9 10.3 -6504.752 0 -6643 由于均恒作用产生的基底沉降表征公式为: 时间(Ma)该时间段内沉降深度(m)累计沉降深度(m) 40.300 37.6872.3996288872.3996 33.1625.50180081497.901 28.4961.89416682459.796 24.6409.79298612869.589 17.5569.54905743439.138 15.4-134.1528143304.985 10.3306.84290993611.828 087.126057523698.954 时间(Ma) 基底构造沉降累计量该时间段内基底构造沉降 (m) 40.300 37.61073.4541711073.454171 33.11564.49857491.0443992 28.42196.304404631.8058332 24.62452.911417256.6070139 17.52792.76236339.8509426 15.42711.915174-80.84718595 10.32892.924264181.0090901 02944.04620751.121942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