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历代名家名作 山水画临摹宝笈…

明清历代名家名作  山水画临摹宝笈…
明清历代名家名作  山水画临摹宝笈…

明清历代名家名作山水画临摹宝笈…

《放鹤洲图》

明项圣漠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此画是一幅纪实之作,画中湖田顷顷,碧波荡漾云霭飘沙,村舍渔船掩映在此山石树影中,层次井然,意境清幽,构图繁复中富有变化,笔墨则细密外蕴涵妩媚,是一幅士气与作家兼具的山水结构

《剪越江秋图》

明项圣谟绢本设色纵34.5厘米横6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剪越江秋图》是一幅纪游之作。明崇祯七年春,项圣谟与友人相约游黄山未遂,当年八月与表弟游历富春江,一面尽享山川美景,一面写生创作,得以完成此画。画卷按其旅行足迹而画,起于杭州附近的江干,沿富春江逆流而上,经富阳、桐庐到建德,然后入新安江,到淳安县,转入武强溪,达遂安,共约五百华里。雨霁天晴、暮色沉暗、山雨蒙蒙、风急浪高、江波滚滚的气象和名胜古迹、险要山水等,在画家的笔下尽得以写照,而且富于变化,多方位地表现了富春江沿岸的旖旎风光。《大树风号图》明项圣谟纸本设色纵111.4厘米横50.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的主题是大树和老人,背景为一抹苍茫空蒙的远山,山峦逶迤跌宕,荆棘杂草丛生。画家用浓重

的笔墨刻画大树,画中大树参天而立,主干粗壮挺直,有刚强不屈之势,枝条繁密横生,蟠曲虬劲,虽树叶尽脱,却显得气势非凡。树下老者拄杖而立,面容清俊,遥望远山和余晖,徘徊沉吟,似有满腔心事。传达出一种沉穆、凝重、悲愤、孤寂和苍凉的气氛。全画构图别致,在视觉上故意营造一种既苍劲又独立不移的稳定感。本幅有画家自题: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薄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随时旦莫,不堪回首望菰蒲《山水兰竹图册》明项圣谟纸本墨笔12开每开纵25.2厘米横24.6厘米

由于家富收藏,有机会遍学宋元古人,项圣谟的山水画融会了宋人用笔的周密与严谨,又有元人的格调韵致,笔法秀逸,布局大开大合,富于变化。他喜画松树,有“项松之名满东南”的美誉。董其昌认为他的画有时“士气”和“作家气”。这里所选为第六开墨笔山水,钤印“项圣谟印”、“大酉山人”。清王原祁纸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维诗意图》

明项圣谟纸本墨笔每开纵28.1厘米横29.4厘米此册为项圣谟、吴必荣等诸家合绘王维诗意图,共十六开,内项圣谟所绘为两开。第一开,本幅自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崇祯二年二月晦日,项圣谟补图。明知不入世眼,自得其致已耳,何必向画中人察其声色。”钤印:“项圣谟印”、“孔彰父”。本幅有鉴藏印记“张绗私印”,裱边有鹪题记并藏印二方

《仿黄公望山水图》

明项圣谟纸本墨笔纵43.7厘米横31厘米此画为仿古山水画,有黄公望遗风。本幅上自题:“曾见痴翁半张纸,不多数笔山与水。自然苍润有云烟,聊复从翁画如此。此为会嘉兄临黄子久半张纸,是画即藏李氏秘笈中。崇祯壬申二月晦日题于鹤梦轩,项圣谟。”钤印“项圣谟诗画”、“拙胜”等。《雨满山斋图》

明项圣谟纸本墨笔纵121.1厘米横32.4厘米画中山雨笼罩的场景描绘得恰到好处。本幅左上自题:“雨满山斋九月秋,翠烟常傍砚池流。朝朝睡起研些墨,写幅林泉寄短讴。乙亥秋,项圣谟作。”钤引首章:“兰馨堂”,有钤有“林泉肆志”,“别号易庵”。乙亥为明崇祯八年,时项氏三十九岁《杂画册》

明陈洪绶绢本设色共八开每开纵30.2厘米横25.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一图册作山水、人物、花卉,画法工整,趣味古拙。其八开分别是:1.山图2.黄河巨津3.湖山深远山水4.远浦归帆5.石泉云树6.罗汉7.夔龙补衮图8.玉堂柱石。此选二幅作品,一幅是设色泉石云树。画面上云树如带,意境迷离,用笔工整,设色典雅,富有装饰感。另一作品,设色溪水山涧石桥,二人坐桥上对语。意境清新自然,古意森森。山石皴染结合,树木用横笔层层点出,墨色湿润《闭户著书图》

明沈颢纸本设色纵96.2厘米横40.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沈颢(公元1586—1661),明代画家。一作灏,字朗倩,号石天,江苏苏州人。性格豪放,博雅多闻。沈颢书法真、行、篆、隶无所不能。更精绘画,深研画理。“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是他的创见。他临习诸家,位置严整,小景淡远清旷,画风近于沈周。晚年笔意挺秀,点染清妍。写画山水,笔墨秀雅,立壑奇突。名重一时。《山水图》

明李永昌纸本设色纵125.7厘米横5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永昌(生卒年不详),字周生,安徽修宁人(有认为是安徽欷县人)。善书法,画风学董其昌。工山水,仿元人笔意,画风清秀圆润,清逸疏简,为汪之瑞师,开新安派之先声。主要活动于万历、崇祯年间。《山水图》是最能体现其风格的代表作。

《江山卧游图》

清程正揆纸本设色纵26厘米横3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程正揆(公元1604—1676),字端伯,号鞠陵、青溪道人,湖北孝感人。髡残与程正揆交谊深厚,曾在他的画上题道:“书家之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银钩虿尾,同是一笔,与画家皴法同一关纽。观者雷同赏之,是安知老斫轮有不传之妙耶?”此幅《江山卧游图》近似沈周的笔墨粗健,画家以一条崎岖的山径为脉络,自山庄屋宇间蜿蜒伸出,一路上清泉淙淙,碧潭如镜,瀑布飞泻,

林木葱茏,景色旖旎。《崇阿茂树图》

清张学曾纸本水墨纵93厘米横4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学曾,字尔唯,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作过苏州知府,擅画山水,风格苍秀。张学曾画访董源,在清代美术史家周亮工《读画录》中记载: “虽有六法,而写意本无一法,妙处无他,不落有而已。世之目匠笔者,以其为法所碍。......笔势空苍,吐纳北苑,不作元人佻薄气。”对张学曾的绘画风格作了很好的评价。此画苍秀古竣,是清代山水画的杰出之作

《山水册》

清王铎洒金笺纸本设色纵20厘米横2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王铎(公元1592—1652),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字觉斯,号十樵,又号痴仙道人,孟津(今属河南)人。曾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所选《山楼雨雾图》画高岭临溪,树木丰茂,远山如影,画面上景色湿润,风格清新。此画层次分明,注意用墨色的浓淡来拉开画面景物的空间距离;从画面的局部看,墨色的变化微妙,色调丰富。《十里松荫图》画倾斜而上的土岗上,遒劲的松树姿态各异,错落而生,松荫下一人策杖沿山径而行。《山水册》

清刘度绢本设色纵27厘米横20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刘度,生卒不详,明末清初画家,字叔宪,一作叔献,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这套册页共八开,这里选两幅。《苇渚群雁图》描写的是溪塘秋暮的景色。用干而淡的笔墨画芦苇,用

笔草率而层次分明。全图施以淡赭色,表现清秋薄暮的气氛。《溪山楼阁图》写冈阜叠起,林木茂密,左面山崖处瀑布直泻,主山峥嵘突兀,烟霭弥漫,屋宇隐露,虚实相生,宁静空灵。山石轮廓线笔法曲折而短捷有力,皴法用披麻皴兼解索皴,富有连绵的跃动感。

《江深草阁图》

清傅山绫本水墨纵176.5厘米横49.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傅山(公元1607—1684)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学者、医学家。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号真山、石道人、松侨老人等,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博通经史,明亡后,他着朱色衣,居土穴中,字号朱衣道人。他能画山水,风格古拙奇特;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卷上称傅山“善画山水,皴擦不多,邱壑磊珂,以骨胜。墨竹亦有气。兼长分隶书及金石篆刻。”此画画杜甫诗意。傅山这幅画的笔致古拙,敷色妍丽,笔墨简劲,风格独特,颇有风趣。《山水册》

清程邃纸本墨笔纵35.7厘米横57.7厘米歙县博物馆藏程邃(公元1605—1691),字穆倩,号清溪,又号垢道人,安徽歙县人。山水法巨然,用笔枯瘦,自成一家。此册页共八开,每幅均有题画诗,所画山水宗法王蒙,纯用枯笔焦墨,追求荒朴古茂意境,本为新安画派技法特色,而程邃山水融入金石意味,更为独造。此山水册页,笔精墨妙,立意寄情,深湛品赏,是可贵的佳构。这里所选的两幅作品,墨笔写江

南山水景色。画面的构图位置的经营,沿用南宋以来的常见的格局。《山水册》

清王时敏纸本墨笔纵23厘米横3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时敏(公元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太仓(今属江苏)人。他的祖父王锡爵、父亲王衡都是高官。他也以荫仕太常寺少卿,故人称“王奉常”。王时敏家富收藏,每遇名迹,即不惜重金搜求,他曾遍摩家藏的宋、元真迹。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经他传授画艺。他与王鉴并称“二王”、加上王、王原祁被称为“四王”。此为王时敏的山水图册之一,作品描绘的是山村景致,一派幽雅静穆的山野景象。这幅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其笔法取自黄公望,干笔皴擦,湿笔点染,得莽苍之气,功力深邃

《仙山楼阁图》

清王时敏纸本墨笔纵133.2厘米横63.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描绘的是长松高岭,溪水村舍。由画中题识可知此画是一幅贺寿之作。画中以两株粗壮茂盛的参天巨松压轴,寓意常青不老。画面的远景是连绵的山岭,水溪从山中流出,至低处汇成大河,在山水林木的环抱中隐约可见幽静的楼阁。此画在笔墨表现上宗法黄公望,峰峦层叠,树丛浓郁,勾线空灵,苔点细密,皴笔干湿浓淡相映衬,皴擦点染兼用。

此画的用墨明洁苍润,得自于董其昌的影响。这幅画气厚力陈,显示了王时敏深厚的笔墨功力。《南山积翠图》

清王时敏绢本设色纵147.1厘米横66.4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这是一幅气势雄伟的山水作品。画上自题为:“壬子长夏写南山积翠图,奉祝蓉翁太老亲台七襄大寿并祈粲正。弟王时敏年八十有一。”由此题款可知是画家为人祝寿而作,画面高山逶迤,苍松秀健,以此作祝寿,含“寿比南山”之意,恭谨而情深,是画家山水画中的佳构。主峰高踞画幅正中,众峰烘托,密树浓荫,云气浮生;画此高山,有“寿比南山高”之意。整幅作品,横图繁复,行笔缜密,一丝不苟,水墨淋漓酣畅,生动地刻划出了山间林野一派清润自然之气《秋山白云图》

清王时敏纸本设色纵96.7厘米横4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取全景式布局,远山以一尖顶缓坡的山峰为主体,其右下方以一平顶直壁孤峰相扶助,形成对比,简洁大方。中景作以密布的山石林木,数座房屋掩映其间。屋旁山泉急流从林中冲出。此幅画中山石勾出轮廓后以大小披麻皴画出阴阳,并以密点作苔,树木除近景丛树勾点叶形外,其余基本以横竖点法写出大意,后树石均施以赫石、花青等色。其笔法文秀沉实,墨彩温雅清淡,体现出了董其昌所谓的南宋画的基本风格。《落木寒泉图》

清王时敏纸本墨笔纵82.8厘米横41.5厘米北京故宫博

物院藏此图为仿元代倪云林笔意所写的太湖岸边景致。近景画一水边坡地,碎石重叠;中景为置于画面右侧的较高山峰;山后远景为一空旷的水面,中有一带远山横向伸展。整个气象显得寂静潇疏,颇有清爽的秋凉之意。画中运用折带与披麻相结合的笔法,清劲宽和,温雅平淡,多用干笔淡墨。这件仿倪云林而作的山水,不仅拟其笔法笔意,更在其中透现出了倪云林之画中潇疏清凉而略带荒寒的意境,同时又具有四王画中那种平和温雅的气质。《杜甫诗意图》

清王时敏纸本设色纵39厘米横25.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共十二页,每幅隶书杜诗二句, 后幅页又自跋云:“少陵诗体宏众妙,意匠经营高出万层,其奥博沉雄,有掣鲸鱼探凤髓之力,故宜标准百代,冠古绝今,余每读七律,见其所写景物,瑰丽高寒,历历在眼,恍若身游其间,辄思寄兴盘礴。适旭咸甥以巨册属画,寒窗偶暇,遂拈景联佳句,点染成图,顾以肺肠枯涸,俗赖填塞,于作者意惬飞动之致,略未得其毫末。诗中字字有画,而画中笔笔无诗,漫借强题,钝置浣花翁不少,惭愧!惭愧!西庐老人王时敏”。此册页画巫峡弈棋,松云绝壁,山村春色,藤月荻花。用笔颇为潇逸,满纸墨韵,非常生动。《丛林曲涧图》

清王时敏纵100厘米横52.8厘米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王时敏文笔淹雅秀润,布境端严,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山水画

的经典样式,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在画史中并称“四王”,为清代正统画派的代表人物。此作以一高山大岭为主体,周围群山环护,林木密植,屋舍掩映。山涧之中,一条河流从深远之处曲转流来。近岸山脚,古亭独立,杂树蔽荫。画中笔法文秀,写物具体而不拘执,造景丰富端庄,境界虚和,为四王作品的典型风格《答赠菊作山水图》

清王时敏纵128.4厘米横57.2厘米南京博物院藏这件作品是王时敏为答赠含素以佳菊相赠而作的山水画,画中描绘了一个众岭重叠的深山景色。山上林木密布,远山之腰,云腾雾绕,有似游龙,一直向纵深之处延伸而去。左侧山谷之中,庭院深深,楼阁掩映,一条小道拾级而上,在山谷中蜿蜒。周围林木茂盛,浓荫蔽日,真一个清静的好去处。这件作品构景繁复而集中,但因布置有序,因而层次井然,显现出温厚而博大的气象之美

《仿宋元山水册》

清王鉴纸本设色纵55.2厘米横35.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王鉴(公元1593—1677),明末清初画家。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太仓(今属江苏)人。为明代大学者王世祯的孙子。此册共十二开,六开设色,六开墨笔,分别题为临倪云林、梅道人、黄子久、陈惟允,董北苑、巨然、赵千里、王蒙、董其昌等。兹选二开。仿黄鹤山樵,浅绛设色,构图繁密,山石多用披麻、牛毛皴,颇有

王蒙神韵,然苔点更多地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笔墨技巧极为熟练,而且富有灵气。

《梦境图》

清王鉴纸本墨笔略染赭色纵162.8厘米横68厘米此画描写的是王鉴避暑半塘时白日所梦中的山水景致。其景已经在鸿草堂图始。后至元季赵文敏好写此景,绝无画院习气;叔明乃其甥也,故每效之,更加风韵。曾见其南村草堂图,为得意之笔。真迹向藏新安吴氏。后王越石持一赝作售之闲仲叔祖,得值甚厚,余正其非,遂欲退还,而越石狡甚,返谓余欲此画,故此论,叔祖信之,复珍重如天球拱璧,乏其眼而好古,未有不受人欺者,虽赏鉴小事,其中亦难言也。此图虽为摹古之作,但笔墨浑厚,设色妍丽,有独到之处

《九夏松风图》

清王鉴王鉴家藏名迹甚多,从小熏习临摹,因而功力深厚。他的山水画,受到董其昌的影响,又追摹董源、巨然,所画多仿宋元诸家。他还善于青绿设色画,皴染兼长,自谓:“皴擦无自撰之笔”。风格华润,较为平实。他与王时敏同为当时的画坛领袖。后人将他与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合称“四王”,加吴历、恽寿平称“清六家”。《长松仙馆图》

清王鉴轴纸本设色纵138.2厘米横5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幅自题:“丁未清和仿叔明《长松仙馆图》,奉祝悔庵年翁五十初度。王鉴。”上款“悔庵”为尤侗(公元

1618—1704),字同人,号悔庵,“丁未”年恰值尤侗50岁,故此图是王鉴为尤侗贺寿之作。《长松仙馆图》为王蒙名作,王鉴作图全仿王蒙画法。景色高深,林木郁茂,用笔繁密,水墨淹润。尤其苍莽的笔法和丰富的墨色层次变化,深得王蒙神韵。《青绿山水图》

清王鉴纸本设色纵23厘米横198.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左上自题:“余向在董思翁斋头见赵文敏《鹊华秋色图》,及余家所藏子久《浮岚远岫图》,皆设青绿色,无画苑习气。今二画不知流落何处,时形之梦寐,闲窗息纷,追师两家笔法而成此卷,虽不敢望古人万一,庶免近时蹊迳耳。戊戌长夏王鉴”。卷后有王撰、瞿中溶、华翼编三家题记。此卷据自题,是仿赵孟頫、黄公望两家的青绿设色法。图中圆浑的山形、细润的线条以及山石的长披麻皴、树叶的点簇法,均仿黄公望。

《仿三赵山水图》

清王鉴绢本设色纵162.7厘米横51.1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三赵”指的是赵令穰、赵伯驹、赵孟頫,王鉴在此画中题“以三赵笔法合为之”,表明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并非具体地模仿这三家的某些作品。这是一幅非常侬丽的春景,

满园的新绿山石用解索皴、披麻皴,先勾皴,再以淡墨渲染。重染和轻染分阴阳两面,立体感很强。在表现杂树的枝

叶时运用了以多种点法:圆点、横点、介字点、鱼子点等等,表现多种树木。

《山庄奇峰图》

清王鉴金笺墨笔纵120.5厘米横58厘米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金笺是中国书画用纸的一种,系以黄金或金粉屑铺洒纸面制成,可以使画面产生一种神圣或神秘之气。这件作品是王鉴为奉祝惟老亲翁五十初度而作,画中描绘了一个高山大岭的景色。画面中央是一伫立的主峰,山岭如游龙一般从峰顶延伸而下。溪水两岸,坡石堆叠,树木丛生。整个山石,形体端庄,气象宏大,主次分明而有序。画中笔法细密雅致,以干笔皴擦造成丰富的画面效果,耐人寻味《夏日山居图》

清王鉴绢本设色纵149.1厘米横85.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这件作品即描绘了一个夏日山居的情景。画面上一座高山大岭在深谷间蒸腾的云气中挺拔而起,其四周群峰列护。虚实变化,主次有序,气脉贯通。两岸林木葱郁,水阁回廊,茅屋庭院,小路逶迤。数位隐士,在屋中,在院落,或坐或立,闲聊纳凉,好一种清静闲适的山居生活。这件作品亦是画家仿梅道人山水而作,其笔法秀密,墨色清淡,虽少梅道人之迹,然其闲逸之趣,却直追古人

《岩栖高士图》

清王翚纸本墨笔纵122.7厘米横31.5厘米北京故宫博

物院藏

本幅自识:“高士岩栖趣自幽,白云天半读书楼。银河落向千峰里,长和松涛万壑秋。石谷王翚画并题。”右侧恽寿平题诗:“高卧何须万户侯,人间别有一林丘。云中泉瀑流无尽,壁上松涛听未休。和江上先生题画诗,恽寿平书于枫林舟次。”据记载唐寅曾有《岩栖高士图》,王翚此画在唐寅的风格上加以变化,参入了元人的笔墨。所画山石用元人的干笔皴擦,兼有唐寅仿南宋“院体”的斧劈皴,秀润中见苍劲;墨色也干湿相济,变化多端,体现了其追求“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的创作宗旨。《虞山枫林图》

清王翚纸本设色纵146.2厘米横61.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幅自题:“戊申小春既望,伊人道长兄过虞山看枫叶,枉驾荒斋,述胜游之乐,临行并属余图其景,因成此幅奉寄,时长至后三日也。虞山弟王翚。”此图是王翚应朋友顾湄之嘱,绘家乡虞山的秋景。王翚创作《虞山枫林图》也仿照黄公望画法,运用圆润的中锋笔法勾、皴、点、染,并施以轻淡而鲜丽的色彩,力追《秋山图》之神韵。同时也较真实地刻画了家乡的胜景《仿巨然山水图》

清王翚纸本水墨纵136.5厘米横4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翚(公元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乌月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祖上五代均善

画,其父王云客专工山水,风格雅秀。王鉴作虞山游,以画结缘,被收为徒,教他读书和学习书法。从此,文思画艺大为长进。王时敏极赏其画,乃倾其家藏供他摹习,又带他同游大江南北。《仿巨然山水图》画层峦叠嶂,杂木长松,构图繁而用笔简,华滋苍润,山石淡皴浓点,用大小披麻皴,树木兼取枯枝蟹瓜夹叶,各尽其妙。《仿古山水册》

清王翚纸本水墨纵25.6厘米横20.5厘米四川博物馆藏王翚得名家传授,又博览古人佳作和游历真山实水,画艺日臻成熟,40岁时即名闻海内。《仿古山水册》共计十二页,其中设色二页,水墨十页。仿董源、巨然、米芾、赵大年、赵孟頫、吴镇、倪瓒、王蒙、黄公望、管道升、曹知白、陈汝言等而作。每幅均自题七律一首,末开款署“壬寅六月王翚”,册尾有顾复初题跋。前选一图,系仿曹云西山水,写柳汀板桥、芦荻孤舟,晓风残月,雁影徘徊。笔墨疏秀,意境苍莽迷蒙。

《万壑千崖图》

清王翚纸本设色纵76.8厘米横4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构图取深远法,仰望主峰高耸,众山环抱,呈高山仰止之势。同时又以不同的视觉展示大自然的幽深壮阔,几条画眼皆向纵深导入,引人入胜。画面宏观取势,细品有致,景观繁复,脉络却清晰地予以艺术再现。王翚的画画善于取前人之法,然而并不拘一家之体。此画颇富新意,堪称取深远法构图的绝

品。

《溪山红树图》

清王翚纸本设色纵112.4厘米横3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为王翚仿黄鹤山樵王蒙的一件极具特色的代表作,描绘的是遍生红树的一片秋日山林景色。画中以圆转重叠、突兀高耸的山峰为主体,山溪逶迤前行,涟漪阵起,秋波荡漾,两岸林木,红翠相间,整个画中意境深幽,秋气袭人。画家拟王蒙笔意与布局,构景繁密,山势云动,境界深奇。山石画法以墨笔牛毛皴和解索皴为主,干笔皴擦,浓墨点苔,既显浓密厚重,又鲜艳夺目,光彩熠熠《渔庄秋霁图》

清王翚纸本水墨

王翚山水画以临古入手,但并非专摹一家,“纵览右丞、思训、荆董、胜国诸贤上下千余年名迹数十百种,然后知画理之精微,画学之博大如此。”“以无人笔墨,运宋人邱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他又不完全为古人成法所束缚,而比较注重写生。王翚作画能融汇贯通诸家众法,创造出秀润多姿的面貌和风格。评者认为王翚山水“笔墨逼真、形神俱似,罗古人于尺幅,萃众美于笔下。”格调明快生动、章法多变,皴染得法,富有写生意趣。同时也指出他用笔刻露,用墨少变化,构图过于壅塞等不足

《云起高逸图》

清王翚纸本水墨纵22.2厘米横26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翚曾说: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但王翚的一些青绿山水,尤其是60岁以后所作,略带俗气。此图却能把青绿重色设得浑厚而典雅,确实达到了他所说的“体要严重,气要轻清”的境界,是王翚青绿山水中的代表作。画中的山石以墨笔画成,以牛毛解索皴,淡墨干笔擦染,再以浓墨点苔。点画离披,郁茂沉古,笔法松秀,墨色滋润,干净明洁。《仿黄公望富春山图》

清王原祁纸本墨笔纵98.8厘米横60.1厘米此图为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意趣而作。图中描绘一高山大岭之间,林木茂盛,云气蒸腾。细瀑飞挂,崖边孤亭独立,山涧屋舍栉比。整个画面,水光山色,溶为一片,意境清和,宁静悠远。画中构景丰富,主次有序,揖让错落,和谐自然。其笔法松秀,多用披麻、米点、折带皴法,山石树木形体类黄公望富春山居,虚和宁静。其墨色以淡为主,浓淡相间,多用干笔,因而使画面亦具有苍茫而浑厚之感。《竹溪松岭图》

清王原祁纸本墨笔纵41.3厘米横36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由有远山隐约其间的开阔水域展开,整个画卷由水面、山峰、云海、近山、远山、疏密高低错落的树木、竹丛、小桥等构成节奏鲜明、变化丰富又相互照应的大景观,

既具温和秀雅之质,又具苍茫辽远之势。画中山石多用干笔,以大小披麻皴画出,笔法松脱而又坚实。山石叠加多繁密,但又整体而不显堆积。画面虽无着色,但仍显一片青翠明丽的景象《卢鸿草堂十志图》

清王原祁纸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借《草堂十志图》之名,而泼墨设色而成,运以诸家笔意。卢鸿为唐代隐士、文人,擅书法、绘画,曾作《草堂十志图》,描写其隐居之处的山林景物。王原祁的《卢鸿草堂十志图》以唐宋各家笔意拟之,图共十页。《石渠宝芨》著录。上钤有“王原祁印”、“麓台”、“峭倩”及“乐寿堂鉴藏宝”清宫的鉴藏八玺。

《溪山林屋图》

清王原祁纸本设色纵82.3厘米横45.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此图由平远景致的水面和远山开始,向左展卷,逐渐进入了崇山茂林之中,山中云气蒸腾,细瀑清泉,在石隙林间穿行,楼台屋宇,掩映林间。山间碧潭,与潭边书屋相映衬,清雅幽静。整个画卷一派清旷萧疏的景象。节奏明确,意态丰富。画中用笔,虚和文秀,置景造物,平和虚灵。其墨色淡雅,设色或绿或黄,皆以境取用,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元人山水的气质和精神

《山水图》

清王原祁绢本水墨纵112厘米横53.2厘米青岛市博物

馆藏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别号石师道人,太仓人,王时敏之孙,康熙进士,天子嘉其画,供奉内廷。王原祁与王时敏并称为“娄东派”,清初六大家之一。《山水图》重峦叠障,山势雄伟秀丽,树木苍莽茂密,流云缭绕于山谷峰腰,飞瀑挂于崖顶,小桥横跨溪间,亭台水榭,房屋廊庑以及茅舍草堂散落于山水树石之间,别有一番情趣。此画用高远构图,由近及远,由浓至淡,层次井然,用笔稳重,运墨兼具五色,非一般功力所能及

《青山叠翠图》

清王原祁画面所绘层峦叠嶂、松林山馆等均精细别致,取景力求稳重大气,以迎合“圣上”的需要。用笔亦是求稳求端,没有故意别出心裁地自创风格,谨慎小心的心境触手可及。是追求高山苍翠雄伟风格的典型作品,虽然题目中只见“山”的一毫踪影,但山峦确是画面主体,松溪、山馆才是陪衬,专是为了反衬山之高大伟岸而设。虽则此画是专门为“进御”而作,后来仍是流落辗转至私人之手,从画上若干方收藏小印便可看出。《仿高房山云山图》

清王原祁纸本设色纵113.6厘米横54.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王原祁山水画“于大痴浅绛,尤为独绝,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楮墨外。”(《园朝画征录》)。他的画设色亦较别致,有时红绿间用,有时只以淡色烘染。此画描绘江南春天雨后的山村景色。此图云山取元

人高克恭法,横点皴染,并用焦墨破醒,富有厚重的质感,构图以高远兼平远,得深得飘渺之意。《仿王蒙山水图》此图画面开境大,景物繁多,气度恢弘。描绘了清平如镜的湖水,逶迤曲折的小径,跌宕而下的飞泉,浓荫袭人的苍松,以及飞腾飘渺的烟云,巍峨秀拔的峰峦......传达出一种悠远神奇的意境。在布局上,注意运用隐现与对比的手法。在笔墨上追摹王蒙的风格,并充分发挥了元人干笔皴擦的技法,虽为摹古之作,却形成了自己山水画的笔墨特色。《兴福庵感旧图》

清吴历绢本设色纵36.7厘米横85.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吴历擅画山水,师承黄公望、王蒙而有所变化,笔墨拙扑苍润,气韵沉厚,自成一格。吴历工诗,书法坡翁,又善鼓琴,画刻意摹古,遂成大家。其出色之作,能深得唐子畏神髓,不袭其北宗面目,尤为诸家所不及。他心思独运,邱壑灵奇,落墨迥不犹人,想见此老高怀绝俗,堵往独来,不肯一笔寄人篱下,观其气韵沉郁,魄力雄杰,自足俯视诸家,另树一帜。《松壑鸣琴图》清吴历纸本墨笔纵102.8厘米横50.6厘米此图描绘松林高峰的山川景色。整个画中景物郁勃繁密,巍峨沉雄。而其构景萦回曲折,山石形体云翻雾动,加上一鸣琴的情节,更使画中似乎流动着空谷回响,松声涛涛的乐声。画中笔法松秀,皴擦繁密,山石类披麻皴,其以淡墨晕染,浓重相宜,更加增强了画面郁勃沉雄的气氛。《湖天春色图》

高中美术:《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教学设计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Design of "Jiangshan Duojiao——Modern Landscape Painting"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这节课是继中国古代山水画之后的中国现代山水画。对中国画的介绍在上一节课已经完成了,这节课主要是欣赏名家的现代山水画,从中体会到画家“以大观小”的独特方式和山水画的意境,尤其是现代山水画的“与时俱进,革故图新”。 【学生分析】 学生对现代山水画眼见的为多,但真正意义上能够体会到画家的目的还很少。所以这节课事先让学生搜集现代山水画的资料,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带有场景),课堂上进行分析,这样结合实际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并提高学生欣赏兴趣。【教法学法】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之后欣赏现代山水画较容易些,在教法上,采取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作品自主讨论分析,并与古代的山水画比较,理解其创新的一面。 【重点难点】

重点是用比较的方法来了解现代山水画在题材内容、绘画样式、意境的追求、表现手法的明显变化。难点是理解现代山水画艺术形式与时代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山水画,并了解了中国画的特点,画家寄情于山水之中,热爱祖国的江山之情都融入的国画中。那么现代的山水画又是怎样寄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中国现代山水画。(展示上节课的图片与这节课的比较,并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 由上节课的基础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自己主动欣赏讨论,教师不做过多的讲解,把好正确的欣赏思路就可以了。 欣赏李可染的几幅山水画 李可染简介 《鲁迅故乡绍兴城》(图片展示) 《江山无尽图》(图片展示) 《麦森教堂》(图片展示)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图片展示) 黄宾虹简介 《万松烟霭》(图片展示)

中国山水画赏析-----元代

中国山水画赏析-----元代 元代的山水画作,出现了不同以往的一些特点:一、士人是绘画创作的主体,画上题诗、题文在元代空前高涨,有的自题,有的互题,但都和元代山水画的作者多出于士人有关。二、元画以高逸为尚,这是元代士人闲逸、苦闷、悲凉、委屈的精神状态所致,因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普遍十分低下,所以这些人渐渐放弃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而崇尚隐逸,追求清高。倪瓒的“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最能代表元代绘画的精神。元代初期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唐以来的山水画。元代中后期,则出现了号称“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瓒。作为移情寄兴手段的山水画,在元代画家手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画家的人格与个性,在笔墨技巧的探索上也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高峰。 天池石壁图天池石壁图元黄公望绢本浅绛纵139.3 X 横57.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以浅绛法为之,即勾皴之后施以浅淡赭石和花青,这种效果反映出文人画清逸之意,又切合江南山水明丽秀润的特

点。这一创造不仅为画界所推崇,而且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写山水诀》一书中,黄公望(1269-1354)从“三远”的角度讲述了视角的构建:平远、宽远、高远。这幅《天池石壁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结构,它将众多细节集于一体,自身也不再只是刻画真实的苏州天池山,而是变为一篇关于山的各种面貌和表现的图画式论文。陡峭攀升的山谷一分为二,虽然左侧的山谷很快掩映在迷雾之中,右侧的山谷中充满了精心描绘的岩石、树林、瀑布和房屋。在山顶处,一座统御群领的险峰将两条沟壑联系起来。 黄公望直到50岁才拿起画笔,然而在很多评论家眼中,这位不怎么惹人注意的公众人物,虽然后来转而成为道教全真教的一员,仍被视为元朝(1279-1368)最具代表性的画家。黄公望受到五代(906-960)和北宋大师们的启发,特别受益于董源,他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表达对某些地点和众山的钟爱,并传递出它们的本质——气。水阁清幽图水阁清幽图元黄公望纸本水墨纵104.5 X横67.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黄公望〈1269-1354),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精山水画,晚年的水墨画运以草籀笔法,苍茫简远,气势雄秀,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其传世作品还有《天池石壁图》等。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的美意识。《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将山水画分类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墨笔山水)、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和没骨山水。从山水画的萌芽期魏晋南北朝始至隋唐五代日渐成熟,直至两宋形成了繁荣的景象,到元代达到了高潮,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山水画走向了没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仕隐分工”,形成了隐士阶层,隐士们厌烦世事纷繁,回归自然,深入山水,通过自然山水以“畅神”“澄怀观道”,追求“天人无际”、“天人合一”。 使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宗炳起了巨大的作用。宗炳的《画山水序》以及王微的《叙画》作为山水画初期的山水画理论,是难能可贵的。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画,是吸收自然之精华,天地之精华,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 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换,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换,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状深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是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日本古代虽然也是学习中国画的技法,但日本的风景画始终没有人或动物出现,显示的是宁静的气氛;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表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 南派以被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诗人王维为滥觞,运用披麻皴和宋代画家米芾发明的雨点皴或叫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的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格式套路,画家不再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许多花鸟画和人物画的大师,但山水画的发展停滞不前,《芥子园画传》更将山水画变成一种八股。 直到近代,山水画又重新发展,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造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傅抱石和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的先河。现代又出现许多表现新的题材的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的风景。山水画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山水画也有它自己的艺术传统。这首先表现在: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为此,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满足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融合中,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耐人寻味的意蕴。当然,延续了近千年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唐代有王维、李思训等山水画家,后世称为“南北宗”;再以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宋、元的山水画来说,大体经历了北宋、南宋和元代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山水画呈现出彼此不同的面貌和意境。 北宋特别是前期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如北宋最著名的山水画家范宽、郭熙和王希孟的作品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现存的范宽最重要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描写北方雄伟的高山峻岭,一座巍峨的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整个画面笔墨浓重粗壮,通幅无一败笔,于沉雄之中见精微。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描写北方早春时节清晨的景色,着重表现自然界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长卷,成功地运用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以浓重的色彩,宏大的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和壮美,抒发了画家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清代山水画赏析

《江山卧游图》清程正揆纸本设色纵26厘米横3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程正揆(公元1604—1676),字端伯,号鞠陵、青溪道人,湖北孝感人。髡残与程正揆交谊深厚,曾在他的画上题道:“书家之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银钩虿尾,同是一笔,与画家皴法同一关纽。观者雷同赏之,是安知老斫轮有不传之妙耶?”此幅《江山卧游图》近似沈周的笔墨粗健,画家以一条崎岖的山径为脉络,自山庄屋宇间蜿蜒伸出,一路上清泉淙淙,碧潭如镜,瀑布飞泻,林木葱茏,景色旖旎。

《崇阿茂树图》清张学曾纸本水墨纵93厘米横4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学曾,字尔唯,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作过苏州知府,擅画山水,风格苍秀。张学曾画访董源,在清代美术史家周亮工《读画录》中记载: “虽有六法,而写意本无一法,妙处无他,不落有而已。世之目匠笔者,以其为法所碍。......笔势空苍,吐纳北苑,不作元人佻薄气。”对张学曾的绘画风格作了很好的评价。此画苍秀古竣,是清代山水画的杰出之作。 《山水册》清王铎洒金笺纸本设色纵20厘米横2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王铎(公元1592—1652),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字觉斯,号十樵,又号痴仙道人,孟津(今属河南)人。曾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所选《山楼雨雾图》画高岭临溪,树木丰茂,远山如影,画面上景色湿润,风格清新。此画层次分明,注意用墨色的浓淡来拉开画面景物的空间距离;从画面的局部看,墨色的变化微妙,色调丰富。《十里松荫图》画倾斜而上的土岗上,遒劲的松树姿态各异,错落而生,松荫下一人策杖沿山径而行。

《山水册》清刘度绢本设色纵27厘米横20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刘度,生卒不详,明末清初画家,字叔宪,一作叔献,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这套册页共八开,这里选两幅。《苇渚群雁图》描写的是溪塘秋暮的景色。用干而淡的笔墨画芦苇,用笔草率而层次分明。全图施以淡赭色,表现清秋薄暮的气氛。《溪山楼阁图》写冈阜叠起,林木茂密,左面山崖处瀑布直泻,主山峥嵘突兀,烟霭弥漫,屋宇隐露,虚实相生,宁静空灵。山石轮廓线笔法曲折而短捷有力,皴法用披麻皴兼解索皴,富有连绵的跃动感。

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期

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期 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期中国山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变化到现代产生了无数的珍品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鲜明的传统,它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宝库。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 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 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 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 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 山水画最早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东晋画家顾恺之以《洛神斌图》摹本可看到其面貌,并有着浓厚的装饰风格。 随着山水画的萌生,南宋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

两篇山水画论可以说是传统中国山水画最早的创作宗纲,这无疑对当时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为实物和史料结合,山水画作为独立画科当推隋代展于虔的《游春图》,他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石、树木、江河、体现出朴拙而真切的描绘能力,展示出山水画的成就与面貌。 直接继承和发展山水画艺术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青绿山水金碧重彩)为主题画派即唐代的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又称大小李将军),他们的表现方法主要是勾填法和勾染法,这种勾线法可以说是皴法的胚胎。 盛唐的山水有异于青绿山水继而出现了被誉为“画圣的吴道子笔记豪迈绘画以及对王维对水墨皴染的探索。 特别是王维以诗入画,创造除了简单抒情的意境。 。 他首先采用“泼墨山水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情趣和意境,对山水画的变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继而为山水画的成熟准备了条件。 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他们对长期接触的北方雄伟的自然山川有着浓厚的认识和感受。 而南方则以董源、巨然等为代表,他们的画与北方荆、关画中雄伟的山水相比笔墨秀润、自然风致,更带有秀美、抒情的意趣,他们的山水画有水墨青绿二体。 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

山水画临摹的心得体会

山水画临摹的心得体会 刚开始画山水画。感觉总掌握不了毛笔。慢慢地在老师的指导下,有了一定的进步。想说下我对这几周的山水画学习的心得体会。 中国山水画这一高雅艺术形式的产生,成为独立的画科并形成鲜明的特色,从美术史研究的成果来看,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比西洋风景画的出现提早了千余年。在这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山水画能够得以持续地发展,应得力于历代画家倡导并躬行的“外师造化”(写生)与“传移模写”(临摹)这两个途径。与这两种途径相似,山水画人才的培养亦有“写生——创作”和“临摹——创作”的两种方式。 唐代以前的山水画,没有形成独立的画科,山水景物仅为主题人物画的点缀与陪衬,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上的山水景物即代表着这种绘画状况。现存我国最早的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亦只有山石轮廓,树木造型简单,着青绿重色的山水画。隋唐以后,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中脱离开来,画家们创造了各种适宜表现不同结构对象的笔墨语言和山水景物的组合形式,与此同时形成了山水画写生创作的理论与主张,这是艺术实践与表现技法发展一定阶段的规律性总结。 在一般情况下,常人游山观景只注意其形状、纹理即物理属性,而画家则看到美的形式与蕴含,或者是凭借景观媒介联想到笔墨形式和组合美的符号。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形式和象形符号,是画家在不同的山水景观中经观察、模写与艺术提炼亦即是写生与造化的结果,南北朝、隋唐五代,山水画家就已认识到创作与客观对象的关系。 近、现代山水画名家,也不乏写生探索的例子,尽管他们都有过“传移模写”(临摹)的实践经验。钱松岩在华山写生时,发现古人的“荷叶皴”走了样,写生便根据了自己所观察到的石理纹路、水迹斑痕的对象。傅抱石写生中综合了“乱柴”、“乱麻”二皴法,形成勾、点、擦、刷、泼墨、烘染等多种技法并用的灵活多变的独特技法——“抱石皴”,他在陕北高原的写生画稿,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黄宾虹不拘泥于古人法度,“非超出古人理论之外不可”,“爱好溪山为写真,泼将水墨见精神”。这也正是他山水画艺术特色的自我写照。李可染坚持画写生创作,一定要摒弃中国画的糟粕——“公式化”,写生创作使他

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

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目录 第一篇: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 第二篇: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 第三篇:山水画临摹的心得体会 第四篇:写意花鸟临摹心得体会 第五篇:人物头像临摹、写生更多相关范文正文 第一篇: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关于这个话题我本人已经关注过很久,至于临摹和写生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二者并存的。自我在学习美术以来在传统方法上都是先临摹后写生,至于我临摹的还是很少的,结果是我不能轻便的学习和认识素描,只是一味着的画,到头来使得自己的逻辑变得很混乱。临摹是每个学生阶段性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环节,但是临摹的具体理解又是什么呢?临摹不单单是所谓的临袭别人的摹本,在我看来而是临摹别人的一种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明暗处理能力,这也是素描的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说在我看来素描的临摹与写生的环节安排可以算做是具体的。在学生们刚刚踏入素描这一领域的时候大家都是很迷茫的,老师也是,他们就回说买书回来临摹,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引领,所谓的引领也就是说作为老师带着学生去书店选购书籍,这个好处是可以选择老师自己喜欢的或是和自己本身教学很相似的书籍,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很配合的跟着老师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安排了。如果没有引领的话,学生在自己去买的时

候往往会瞎买、无目的的买。之后很可能会造成书籍无用、不符合教学计划等等。这样一来对你的下一步教学时很无利的。所以说对于教学开始的引领是很重要的。之后在进行教学讲解让他们能很好的理解造型和结构,在进行教学示范,让他们带着目的性的和理解过后的心态去进入临摹,这样的效果远远大于盲目临摹带来的好处,也很好的为下一阶段垫下基础。在这之后的环节才是真真的进入写生状态,这样才能很好的避免一系列在盲目教学时候带来的不便,也能清楚的让学生能够在临摹与写生的安排上受益。所以在之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这 样就行,而不是盲目,漫无目的,所谓的教学计划也是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进行的教学安排,这样才能够很好的缩小学生之间的大差距,让他们在短短的集训或者基础学习的时候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第二篇: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 关于这个话题我本人已经关注过很久,至于临摹和写生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二者并存的。自我在学习美术以来在传统方法上都是先临摹后写生,至于我临摹的还是很少的,结果是我不能轻便的学习和认识素描,只是一味着的画,到头来使得自己的逻辑变得很混乱。临摹是每个学生阶段性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环节,但是临摹的具体理解又是什么呢?临摹不单单是所谓的临袭别人的摹本,在我看来而是临摹别人的一种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明暗处理能力,这也是素描的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说在我看来素描的临摹与写生的环节安排可以算做是具体的。 在学生们刚刚踏入素描这一领域的时候大家都是很迷茫的,老师也是,他们就回说买书回来临摹,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一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得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得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得美意识.《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将山水画分类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墨笔山水)、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与没骨山水。从山水画得萌芽期魏晋南北朝始至隋唐五代日渐成熟,直至两宋形成了繁荣得景象,到元代达到了高潮,随着明清商品经济得发展,山水画走向了没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仕隐分工”,形成了隐士阶层,隐士们厌烦世事纷繁,回归自然,深入山水,通过自然山水以“畅神"“澄怀观道”,追求“天人无际”、“天人合一”。?使山水画成为独立得画科,宗炳起了巨大得作用。宗炳得《画山水序》以及王微得《叙画》作为山水画初期得山水画理论,就是难能可贵得。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得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画,就是吸收自然之精华,天地之精华,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得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她们得笔法,位置却很古拙.?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与“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瞧,焦点不断变换,可以画出非常长得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换,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得形状深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得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得山水画得特点就是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日本古代虽然也就是学习中国画得技法,但日本得风景画始终没有人或动物出现,显示得就是宁静得气氛;从唐朝开始,中国得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得创始人就是唐代画家李思训,她发明得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得石青敷色,非常适合表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得山峰.宋代得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她得风格,形成一种派别。?南派以被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得著名诗人王维为滥觞,运用披麻皴与宋代画家米芾发明得雨点皴或叫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得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得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与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形式主义得格式套路,画家不再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许多花鸟画与人物画得大师,但山水画得发展停滞不前,《芥子园画传》更将山水画变成一种八股.?直到近代,山水画又重新发展,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造自己得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就是傅抱石与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得《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得先河.现代又出现许多表现新得题材得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得风景.山水画出现一个全新得局面。 中国古代山水画得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山水画也有它自己得艺术传统。这首先表现在:要求创造情景交融得意境。为此,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满足于对自然景物得客观描绘,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得认识与感受,与被描绘得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融合中,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得、可给人以启示与想象得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耐人寻味得意蕴。当然,延续了近千年得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意境得创造上有一个演变得过程。在唐代有王维、李思训等山水画家,后世称为“南北宗”;再以中国古代山水画得高峰时期——宋、元得山水画来说,大体经历了北宋、南宋与元代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得山水画呈现出彼此不同得面貌与意境. 北宋特别就是前期得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得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得感受与理想,但更主要得还就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如北宋最著名得山水画家范宽、郭熙与王希孟得作品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现存得范宽最重要得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描写北方雄伟得高山峻岭,一座巍峨得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整个画面笔墨浓重粗壮,通幅无一败笔,于沉雄之中见精微。郭熙得代表作《早春图》,描写北方早春时节清晨得景色,着重表现自然界不同季节得不同特征。王希孟得《千里江山图》长卷,成功地运用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得表现手法,以浓重得色彩,宏大得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得辽阔与壮美,抒发了画家对大好河山得热爱。 南宋得山水画与北宋得山水画有显著得不同,突出表现在迫求诗得意境。现存得许多南宋山水画作品得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深堂琴趣、风雨归舟、秋山远眺、秋江暝泊、寒江独钓、长桥卧波、烟江欲雨等等。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得《寒江独钓图》就很有代表性。画家以大胆得艺术概括,把与作品所要创造得意境无关得可有可无得景物一律删除,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个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除寥寥几笔画出几道水波外,画面上出现大片得空白。表面瞧这些空白都就是虚得,而实际上并非空白,而就是虚中有实,这“实"既代表水——一片汪泽,也代表天。正就是这种水天一色,无边无际,空旷渺漠得境界,更突出了江面得辽阔与寒意萧索得气氛与渔翁寒江独钓得情景.这种根据创造意境得需要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得艺术手

山水画临摹教学的几个问题

刍议山水画临摹教学的几个问题 夏万杰 (江苏教育学院盐城分院,江苏盐城224001) [摘要]临摹是学习山水画技法的重要手段,也是山水画教学的重要环节。山水画临摹教学要为学生精心选择确当的山水画临本,要循序渐进,适时地明确不同阶段的临摹要求,要引导学生悉心解读山水画临本,让学生在临摹中领会笔墨语言符号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山水画;临摹;教学 临摹是学习山水画技法的重要手段,也是山水画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而言,只有学习并掌握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程式才能知晓其精髓,从而加强艺术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要掌握山水画的传统精神,临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临摹在山水画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临摹课作为山水画教学安排的基本环节是十分有必要的。 山水画临摹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为学生精心选择适合临摹的山水画范本 在山水画临摹教学中,首要的问题是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山水画临本。特别要注意选择古代经典作品作临本。古语讲“取法乎上,得法于真”。在为学生选取山水画临本时,所选的范本必须要具有严谨质朴、纯正宽厚的品质,笔墨合于法度,章法构成得于中正。这样才能便于学生从作品中学到规范得山水画语言技法,领悟山水画的艺术精髓和法度。选临作品只有是值得反复揣摩和品味,经得起推敲的的精品之作,而且在其所处的时代中具有代表意义,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有利于学生对作品时代特征、笔墨语言、流派风格进行深入分解、辨析和精深把握。例如在临习龚贤的山水画作时,要重点选取《重山烟雨图》、《秋溪书屋图》、《秋拂高楼图》等苍秀浑沉、清寂幽深风格的作品,用笔严谨,笔笔为则,精简清透;用墨求繁,层层积染,苍苍茫茫[1]。学生通过对龚贤作品的研究为其对山水画面皴法的研究打下基础,对积墨山水画的技法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流派纷呈,名作繁多,浩如烟海。如此之多的画作在教学中不可能逐幅临摹一一顾及;否则,穷其一生都无法完成临摹研习的目标。所以,选择什么样的范本是山水画临摹教学至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加以选择,则必须选择经典作品遴选精品范作,为学生准备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山水画临本,使之入手就能感受到纯真中正的笔墨手法,领略山水画的艺术精髓,为后期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譬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代表着宋以来的山水画雄强浑厚的风格,学

山水画作临摹步骤图文教程,如何正确的临摹国画水墨画

山水画作临摹步骤图文教程,如何正确的临摹国画水墨画 临摹古画是学习中国画的基本方法,也是必经之路,没有其他捷径。临摹古画主要是学方法,用笔用墨,皴法、作者的思想,绘画程序等,掌握山水画的基本规律。临摹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行为,我们要学习古人是如何用皴法来表现山体结构的,而不是去抄它每一笔每一画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样式。进而去理解这种皴法的发展由来,思考怎样能与现实的自然景物想融合,使这种皴法富有生命力。临摹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创作。初学者“应还从规矩”。必须找寻其规律,以及用笔用墨的方法。临摹古画不能只学方法。因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不光只是那几种皴法,更主要的是一些绘画理念,观点,以及画家所注入的哲学思想。所以必须要加强文化修养,学点古诗词,学点哲学,禅,道,儒,五行等。山水画线条的基础是书法,因此还要学点书法。山水画史也是必须了解一些,知道中国山水画是怎么发展过来的。像传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不断实践中形成的 审美规律,有了这些作为基础,自己才能对中国画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国画的韵味源自古典书卷之气,而非现代时尚之气。绝对不要以透视关系、明暗对比来考量国画。临摹画作一定要持之以恒,哪个名家,都有超出常人之处,细细体会,细心摹画。首先不要入手先临摹风格太突出,个性太

强的作品。要从一些平稳和谐的作品入手,然后,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特定风格临习。切忌浅尝辄(哲)止,无论临习哪家,都要钻研一番,等到真正掌握其方法以后再换别家。正确临摹国画(起点)对象--看(观察)--体验--心理传递--手部反映--落实纸面。第二,对照--纠错--再次心理体验--加强记忆(终点)。第三,再一次轮回,(无数次下去。。。。。。)这是一个无数次的“试错--修正”的过程,任何的临摹都不能百分之百接近原帖。可以说任何临摹都是意临。本素材摘录自《现代山水画名家作品临析宋文治》。徐建明编绘,《唐人诗意图》临析步骤此图为宋文治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全图气势磅礴,笔法劲健,墨色浓郁,白云飞流,相映成趣。临习之前应细审画中要素,如石纹、松树、瀑布、山势等等,果断落笔,流畅不滞。步骤一:从近处以浓墨画山石,中侧锋并用,提按有别,笔势、线条、墨色都要传神。石上松树枝干穿插,疏密得体,以焦墨浓墨画出。加画松针要注意外形和内在结构。步骤二:画出中景主体山峰,山势的走向和笔法一定要把握住气势,转折处过渡自然,不能失去大势,谨小慎微。步骤三:加远松在山峰上,要与山形一致,画远山瀑布,墨色须减淡。步骤四:淡墨烘染山石云气,留白处要有形态,显示白云的动势,染淡墨于近石和远山的凹处。步骤五:染墨绿色于山石和松树,注意有的山峰需留白。步骤六:待干透后,加点,加擦,以汁绿线复勾松针,以赭石线

明清历代名家名作 山水画临摹宝笈…

明清历代名家名作山水画临摹宝笈… 《放鹤洲图》 明项圣漠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此画是一幅纪实之作,画中湖田顷顷,碧波荡漾云霭飘沙,村舍渔船掩映在此山石树影中,层次井然,意境清幽,构图繁复中富有变化,笔墨则细密外蕴涵妩媚,是一幅士气与作家兼具的山水结构 《剪越江秋图》 明项圣谟绢本设色纵34.5厘米横6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剪越江秋图》是一幅纪游之作。明崇祯七年春,项圣谟与友人相约游黄山未遂,当年八月与表弟游历富春江,一面尽享山川美景,一面写生创作,得以完成此画。画卷按其旅行足迹而画,起于杭州附近的江干,沿富春江逆流而上,经富阳、桐庐到建德,然后入新安江,到淳安县,转入武强溪,达遂安,共约五百华里。雨霁天晴、暮色沉暗、山雨蒙蒙、风急浪高、江波滚滚的气象和名胜古迹、险要山水等,在画家的笔下尽得以写照,而且富于变化,多方位地表现了富春江沿岸的旖旎风光。《大树风号图》明项圣谟纸本设色纵111.4厘米横50.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的主题是大树和老人,背景为一抹苍茫空蒙的远山,山峦逶迤跌宕,荆棘杂草丛生。画家用浓重

的笔墨刻画大树,画中大树参天而立,主干粗壮挺直,有刚强不屈之势,枝条繁密横生,蟠曲虬劲,虽树叶尽脱,却显得气势非凡。树下老者拄杖而立,面容清俊,遥望远山和余晖,徘徊沉吟,似有满腔心事。传达出一种沉穆、凝重、悲愤、孤寂和苍凉的气氛。全画构图别致,在视觉上故意营造一种既苍劲又独立不移的稳定感。本幅有画家自题: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薄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随时旦莫,不堪回首望菰蒲《山水兰竹图册》明项圣谟纸本墨笔12开每开纵25.2厘米横24.6厘米 由于家富收藏,有机会遍学宋元古人,项圣谟的山水画融会了宋人用笔的周密与严谨,又有元人的格调韵致,笔法秀逸,布局大开大合,富于变化。他喜画松树,有“项松之名满东南”的美誉。董其昌认为他的画有时“士气”和“作家气”。这里所选为第六开墨笔山水,钤印“项圣谟印”、“大酉山人”。清王原祁纸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维诗意图》 明项圣谟纸本墨笔每开纵28.1厘米横29.4厘米此册为项圣谟、吴必荣等诸家合绘王维诗意图,共十六开,内项圣谟所绘为两开。第一开,本幅自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崇祯二年二月晦日,项圣谟补图。明知不入世眼,自得其致已耳,何必向画中人察其声色。”钤印:“项圣谟印”、“孔彰父”。本幅有鉴藏印记“张绗私印”,裱边有鹪题记并藏印二方

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 导入: 过度:闲暇之余我们都喜欢亲近自然,外出旅游。美丽的自然风景能带给我们心旷神怡,轻松自然之感。 提问:同学们都去过哪些中国的名山大川呢? 学生:黄山、泰山、、、、、五桂山(教师可幽默回答,当然五桂山、大尖山也算是我们中山的名山) 提问:我们常说的“三山五岳”是指什么? 学生:(略)相传古代的“三山”是指蓬莱、方丈、瀛洲。现指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和探险家)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五岳”是指东岳泰山之雄(山东)、西岳华山之险(陕西)、南岳衡山之秀(湖南)、北岳恒山之奇(山西)、中岳嵩山之峻(河南)。(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唐代诗人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重于泰山”、“有眼不识泰山”等) 提问:我们现代人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一般都会用相机把美丽的风景记录下来。那么在中国古代,人们又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呢? 学生:诗歌、绘画是常用的方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出示课题《中国古代山水画》 一.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概况及脉络 提问:什么是山水画呢? 学生:(略)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中国画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彩作画于绢、宣纸、帛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提问:中国古代山水画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呢?距今1500多年大概是什么时代。 学生:(略)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重点讲) 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山水画就已经开始萌芽,但仍附属于人物画;(图例《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绢本设色(传是宋代摹本) 纵27.1cm 横572.8cm 这幅画现在有四个摹本,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等处。)

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上) 第一节中国山水画源流 一、教学目的: 通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使学生对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中的重要地位有所感悟,体会山水画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情感和崇高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以及历朝历代涌现出伟大的画家,创造的难以数计的辉煌灿烂的艺术珍品,积累的无比丰富的创作理论和技法。 二、教学内容: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东方绘画中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据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山水画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品和壁画上。从北魏壁画和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来看,这时期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山水画的技法还比较简单粗拙,往往“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正如唐张彦远所说的:“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可见这时期的山水画还很不成熟,是中国山水画形成的孕育期。中国山水画,经东晋顾恺之发端,历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渐摆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传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真迹,画中人物只不过是点景而已。它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为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开青绿山水之先河。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进步。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安定,以及宗教绘画的世俗化,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并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有各种风格竞相出现的局面。总的说来,唐代山水画开创了两大流派:一派是青绿山水,它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传统表现技法,发展成为工细巧整、金碧辉映的风格,此即后世所称的“北宗山水”,它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李思训的传世作品有《江帆楼阁图》,画以勾勒廓填为主,山石已略有皴斫。另一派是以吴道子为代表的水墨山水。相传唐明皇李隆基曾令李思训、吴道子各以嘉陵江为题在大同殿内描绘壁画。“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可见吴道子独到的奔放笔法,超妙出群。从另一角度看,画家能集三百里风景于丈许壁画之内,突破时空限制,得心应手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种能力的具备,本身就是山水画成熟的标志。所以张彦远得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的结论。这个“变”,标志着山水画已进入成熟期。继吴而起,王维是在唐代山水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他是著名的抒情诗人,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他在艺术上寄托了恬淡闲适的思想。他发展了水墨山水画,描绘富于诗意的田园景色,融诗、画为一体,开始了中国绘画的文学化。从传为他作品的《辋川图》、《雪溪图》来看,山石画法已有渲染,尚无明显皴法。唐代另一位山水画家张躁,其作品已失传,他的著名论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却流传至今,总括了古代绘画创作方面的最根本原则,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中国画的主客观关系。他的破墨法和王维的泼墨法,把线扩展到面,以墨代彩,突出了墨色的作用,使表现空间等方法有了进展,行笔也有了新的变化,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这一流派,后世称为“南宗山水”,吴道子后来以人物画而著称,王维则被奉为南宗画的始祖。 五代的代表画家为荆浩,他第一个将勾填、勾染法变成了“皴法”,这是中国山水画技法的重大变革。他的《匡庐图》是一幅大型全景式构图的山水画,层次分明,皴染兼备,气势雄浑。滕固在《唐宋绘画史》中说道:“盛唐以后山水画上长时期的努力与酝酿,它的成果终于在荆浩的作品中显现了。他是集了众长,他

历代山水名画200幅技法解1

中国历代传统山水名画220幅技法解目录 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中国山水画的创新 中国山水画的鉴赏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解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 唐代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唐代王维《长江积雪图》 五代荆浩《匡庐图》 五代关仝《关山行旅图》 五代关仝《秋山晚翠图》 五代卫贤《高士图》 五代董源《寒林重汀图》 五代董源《山口待渡图》 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 北宋巨然《秋山问道图》 北宋巨然《雪图》 北宋李成《寒林平野图》 北宋李成《读碑窠石图》 北宋李成《晴岚萧寺图》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北宋范宽《雪山萧寺图》 北宋郭熙《早春图》 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 北宋王诜《渔村小雪图》 北宋米芾《春山瑞松图》 北宋屈鼎《夏山图》 北宋许道宁《关山密雪图》 北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北宋佚名《秋山萧寺图》 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 南宋李唐《松湖钓影图》 南宋刘松年《松窗读书图》 南宋刘松年《西湖四景图》 南宋马远《踏歌图》 南宋马远《梅石溪凫图》 南宋马远《山径春行图》 南宋马远《举杯玩月图》 南宋马远《月下赏梅图》 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

南宋夏圭《临流赋琴图》南宋夏圭《钱塘秋潮图》南宋李迪《风雨牧归图》南宋佚名《青山白云图》南宋佚名《松风楼观图》金代佚名《洞天山堂图》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元代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元代黄公望《丹崖云树图》元代吴镇《渔人图》 元代吴镇《双松平远图》元代倪瓒《江亭山色图》元代倪瓒《渔庄秋霁图》元代倪瓒《六君子图》 元代王蒙《夏山高隐图》元代王蒙《秋山草堂图》元代王蒙《溪山风雨图册》元代曹知白《松亭图》 元代盛懋《溪山清夏图》元代唐棣《霜浦归渔图》元代佚名《山居图》 明代沈周《庐山高图》 明代沈周《两江名胜图》明代周臣《春山游骑图》明代周臣《山斋客至图》明代周臣《雪村访友图》明代唐寅《杏花茅屋图》明代唐寅《东篱赏菊图》明代唐寅《高山奇树图》明代唐寅《落霞孤鹜图》明代唐寅《茅屋风清图》明代唐寅《清溪松荫图》明代唐寅《山路松声图》明代文徵明《积雨连村图》明代仇英《桃源仙境图》明代仇英《玉洞仙源图》明代戴进《洞天问道图》明代戴进《踏雪寻梅图》明代戴进《雪景山水图》明代戴进《溪堂思诗图》明代王谔《雪岭风高图》明代王谔《月下吹箫图》明代王谔《江阁远眺图》

学习山水画的三个步骤

学习山水画的三个步骤 山水画的学习应该包括三个重要步骤,缺一不可。那就是学习传统、对景写生和精心创作。学习山水画,首先要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临摹的目的是什么?无疑是学习古人精湛的绘画技巧:如笔墨技巧、章法技巧以及勾皴点染的基本技法。这是一个寂寞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掌握了山水画的基本技巧就应该到大自然中对景写生,大自然是一本丰厚的教科书。李可染先生曾说过:学习山水画要研究两本书,一本是传统,一本就是大自然。可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是山水画家必不可少的必修课。因为临摹只是解决了笔墨与技巧的问题,而只有写生才能学会如何把自然界的真实山水景致提炼概括成画面上山水形象。五代画家荆浩“写松数万本,始得其真”。白雪石、李可染等大家更是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名山大川。这种能力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的工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你具备了以上两种能力就可以进行创作了。山水画的创作就是画家把自己的主观审美情趣和大自然真实山水完美结合形成山水画作品的过程。创作时要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对所搜集来的素材进行从新加工,包括取舍、变形、提炼、概括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典型形象。所以对景写生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创作,因为那只是搜集素材的过程。对景写生就象律师搜集证据,精心创作则象律师在法庭上的应诉,应诉要比搜集证据复杂的多。如果一个山水画家不能完成创作这一步,就只能局限于临摹他人的作品或机械地描摹自然。今天是一个追求享受的时代,能忍受寂寞,甘于清贫走完这三个步骤的人越来越少。尤其对于后两个步骤,更是这样。写生毕竟是去物质生活相对落后的山野之地,创作那更是艰辛的脑力劳动,于是很多人就停留在了第一个步骤:临摹。今天能看到许多山水画作品其实就是古人作品的复制或位移后的复制。反正古人已经去见马克思了,不会从地底下出来指责你侵犯了他的知识产权。这样的作品从美术作品的角度来说它缺乏时代感,同时也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显得死气沉沉、千人一面。科学求同,艺术求异,这样的作品显然是缺乏艺术生命力的。

第八章明清绘画

第八章明清绘画 明代前期绘画 宫廷绘画刘俊、边景昭、孙隆、林良、吕纪。 戴进、吴伟与浙派 一、戴进字文进。其山水以取法南宋马、夏为主,并能“变南宋浑厚沉郁之趣,成健拔劲锐一体“。他的山水画比南宋人措景丰富,较元人多生活实感,大多构图剪裁精当而景象恢弘,造型明快而富于质感,笔墨劲健而法度严谨,格调洒脱而清爽隽秀。山水画之外,戴劲也工人物、花鸟,其人物画和花鸟画在取材与画法上都较少新意,但是极见功力。当时宫廷内外追随者甚众,乃以戴的籍贯,称这一派为“浙派”。 二、吴伟字次翁。他的山水画师法马、夏,近则“源出于文进”,但“笔法更逸”,用水更多,气魄更大,布景造型也更简括整体。吴也擅长人物,精于元人白描、南宋简笔与唐吴道子用笔。是为“江夏派”的开山者。 吴门四家 明中期以后,随着院体与浙派的极盛而衰,以古称吴门的苏州为中心,形成了波澜日壮的吴门派。一般认为,这一画派兴起于沈周,成于文征明。吴门四家为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吴门派画家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致力于宁静典雅、风流飘逸的艺术风格,进而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成为他们山水花鸟画的普遍特点。 一、沈周与文征明在这两位画家的山水画中,水墨以及水墨淡着色的作品更为引人注目,并且都有粗细两种风格。 沈周的山水画以粗笔为多。晚年醉心于吴镇,其师法吴镇而上溯董源、巨然,笔墨更加粗简劲健,质朴豪放,气势雄健,形成了笔丰墨健、浑厚沉郁、意态轩昂的主要风貌。其作品构图平稳,境界宁静优雅,洋溢着平和怡悦的气氛,在文静的情调里表达恢弘的胸襟、丰富的想象与蓬勃的生命力。其作品反映出来的审美趣味和笔墨意韵,代表了明代文人画的美学追求。 文征明的山水画以细笔为主要面目。他宗法赵孟,旁参王蒙,每于繁密中见工致文秀。其作品情调娴静典雅,布景层叠上缺少纵深空间表现,树如纵剖、山多斜倚、追求平面效果,笔墨则于干枯中见秀润,于熟练中显生涩,设色清丽雅洁,自有一股“士气”充溢其中。抒情意味胜于沈周,气度格局逊之。 三、唐寅与仇英吴门四家中的唐寅与仇英分别代表了另外良种风格,体现了滥觞于此时而尤盛于清代的文人画家职业化与职业画家文人化的融合趋势。徐渭继陈淳之后,从根本上完成了水墨写意花鸟画变革的一代大师。他往往赋予花卉以强烈的主观情感,并且一反吴门派恬适的意趣,直抒愤世嫉俗,激荡难平之情,赋予作品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徐渭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极高境界,把在生宣纸上充分表现并且随意控制笔墨的表现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成为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中的里程碑。 董其昌与“南北宗画论” 董其昌对文人山水画的贡献,在于他进一步提纯了绘画语言,即把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从绘画的综合因素中突出出来,不再仅仅作为营造画像的手段,而是成为绘画表现的重要目的。其结果便是使笔墨的组合成为画面的中心,由此建立起具有抽象形式美感的画面结构。 在其《画禅室随笔》中,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借唐代禅宗分南、北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