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设计:放大镜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设计:放大镜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设计:放大镜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设计:放大镜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设计思路:

用放大镜看物体,除了“放大”还会有什么奇妙的发现?这个问题能够萌发幼儿对生活中放大现象的好奇和猜想,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要放大的是“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激活中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索心。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

2.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探究”部分,可以发现探究的目标有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喜欢探究是前提;方法能力——探究,是关键性目标;在探究中,周围事物和现象是载体目标。本活动的环节设计紧扣这三个维度,用想象激活幼儿的好奇;用使用工具、尝试操作、积累探索能力之一的“观察”经验,伴随前两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和对放大镜等有了新的经验。应该说,这也是我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一种解读和表达。

活动准备:

1.幼儿有正确使用放大镜的经验。

2.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3.欣赏用的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和猜想

关键提问:

1.看,想象一下,这像什么?

它是一种动物所拥有的,猜想一下,可能是谁拥有的呢?

【设计意图:先观察然后想象,想象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再次观察,而且能够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放大镜下物体的奇妙视觉效果。】

总结要素:

*教师肯定幼儿的想象,如:这像某某,某某很漂亮,它是蝴蝶的翅膀。

*引出产生奇妙视觉效果的工具:放大镜。如:这是高倍放大镜,它能放大蝴蝶美丽的翅膀,让人看得更清晰。

关键提问:

2.听,这是谁的声音?(先放一段鸟鸣声)

想象一下,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设计先听后想象有两个作用:其一,在活动中

让幼儿体验多种感官的运用;其二,幼儿这一次的想象基于上一次奇妙视觉效果,幼儿会更加期待看到放大后的效果,对放大镜放大物体后的现象有更深的印象。】

总结要素:

*再次引出放大镜。如: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看上去轻轻的、柔柔的,像某某,像某某。

二、想象和比较

关键提问: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让观察更具有目的性。随着环节的展开,幼儿的观察从无意观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观察前行,当然,比较也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感受。】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总结要素:

*肯定并归纳幼儿在比较中的发现。

*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辅助提问:

*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导。

总结要素:

*(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如:舌头上的小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

三、使用放大镜

关键提问:

1.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从无目的观察到借助放大镜,通过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进一步积累有意观察的经验。】2.操作

观察要素:

*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3.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电脑上的放大功能,验证幼儿的观察,这也是对幼儿的观察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四、拓展和延伸

孩子们,请看——放大镜放大东西后,也会有丑丑的感觉。这是一个引起世界轰动的科学实验,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这样的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比放大镜更清晰的显微镜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结晶。请看——

【设计意图:尝试把科学探究和真善美链接,并且拓展放大镜的另一个种类——显微镜。】

当对着水表达不同的爱和感谢时,水结晶就会显得美丽异常。

五、结束

孩子们,我们也来做放大镜,把微笑和友好传给一个人、两个人、传给全班,原本小小的微笑和爱就会越放越大,世界也会越来越美好。(播放图片的同时插入音乐)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方式设计与组织幼儿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索活动。是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建构概念、发展智能、养成科学态度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否达到教育目标和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正确设计和组织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呢?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活动内容与目标的制定很关键 目标是实施科学教育的导向,教师在内容与目标选择制定上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所确定的总目标。其次,在制定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时,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能力、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要求的目标、对总目标作必要的调整与分解,努力使每一次小活动的目标,都适合促进本班幼儿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的需要。再次,应明确每个分目标的确定都是为实现总目标服务的。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选择和设计科学活动的内容,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在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要注意:1、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为依据,从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确立活动的目标并以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内容要为实现目标而服务2明确探究任务、设想个人计划。3、、活动设计要遵循贴近幼儿生活的原则,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激发幼儿参与。4、同伴探索交流、形成个性经验。群体交流感受、提升规律认识。5、拓展认知范围、引发持续发展。 二、注重在活动前教师对所投放材料的实验 在组织活动前教师应对所投放的材料亲自尝试,以此来确定材料是否适应活动,是否能直指教育目标。在尝试中教师要排除不适合的材料,及对幼儿经验的形成有所干扰的材料。如在设计“物体的下落”的活动中,我在开始时所想的材料有纸盒和积木,但通过活动前自己对材料的实验,我发现虽然两种物体的重量不同,但在同一高度下落的速度基本相同,这样就对于幼儿形成相对于目标物体的重量影响下落的速度的经验有所干扰,于是我放弃了纸盒这一材料,选择了方形积塑并再次尝试,这次方形积塑与积木的下落速度明显的不同。 三、在设计组织活动时要注重导入法的运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将幼儿科学教育列于重要的地位,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学前期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同时也易厌倦。因此,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一开始就应注意运用导入活动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感受科学的奥秘,从而产生“我要学”的愿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提,是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是使幼儿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前提。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要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有创新和成功。好的导入活动对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教育活动的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由经验导入 学前期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尽管这些经验比较直观、肤浅,但由于是幼儿亲身感受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总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兴奋点,使科学探索活动顺利展开。例如:《神奇的小细管》这一活动中,设计中用一个“不小心水洒了,然后用纸擦,但是没有擦干,然后请幼儿来想办法帮我将水擦干”的情景引入,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此环节中让幼儿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支持他完成这个任务,因为幼儿平时都是用毛巾擦桌子,他有这个知识经验,知道毛巾能够擦干水。然后在下面的设计中让幼儿知道这种吸水的现象是毛细现象,并想利用一个小细管插入水中来演示出水向上涨的过程,让幼儿直观地观察这种现象,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毛细现象,知道水原来是顺着这个小细管向上升的,帮助

放大镜教案

学习内容1、放大镜总第 1 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3、2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学习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学习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学习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

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 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 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 --"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 教学反思 时间: 教研组 查阅 教导处查阅 学习内容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总第 2 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3、2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在集体活动中贯穿分组教学。 长期以来幼儿园集体教学是我国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对组织的行为、发展认知活动、学会遵从集体规则等起着良好的影响。科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幼儿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如掌握实践操作中玻璃、磁铁的不同放置方式等。这些都要求我们老师通过集体教学、示范、讲解,使幼儿得以理解和巩固。可以说集体教学是教师作用于幼儿的一种明确简捷、系统有序的教学形式。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入和推进,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集体教学难以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不利于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怎样在发挥集体教学优势的同时又能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引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呢?经过观察、研究和实践,发现在集体教学中吸收分组教学、个别教学,改变集体教学的局面,增加幼儿分组活动,个别活动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幼儿真正喜爱参加科学活动。 如:在组织幼儿学习《下雨的前兆》时,如果用传统模式,幼儿就会只机械的记住下雨前的变化及其原因,其内容就会显得贫乏,而且情绪低落。为了让幼儿快乐的活动,在活动前准备一些图片、课件让他们观察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变化,更好的了解内容。活动中提供多种操作工具:玻璃板、冒着热气的水。使幼儿在和同伴一起操作的过程中,不断的交流,发现并了解变化的原因。这样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探索经验,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最后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大胆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老师及时小结,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使教学组织形式能够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二、丰富教学内容,开展分组教学活动。 1、注重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内容。 个体差异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存在,在科学活动中也不例外。不同的幼儿其原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及个体活动方面都会存在差异。在活动中作为教师要善于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能力,给予正确的评价,促进整体提高。 2、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法,调动孩子积极性。 〈1〉吸引法:这种方法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神奇的图画》活动中,教师出示一张白纸,在幼儿确认纸上什么也没有后,举起喷雾器往画上一喷,奇迹出现了,画面上呈现一只蓝色的可爱的小兔。幼儿十分惊讶:“哇,老师会变魔术”,兴趣油然而生。这时,老师神秘地说:“这个魔术很简单,每个小朋友都会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镜子

有趣的镜子 教学目标:1、认识几种常见的镜子,知道它们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2、简单了解各种镜子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1、幼儿人手一面小镜子。2、放大镜。 设计流程: 一、猜谜语,认识镜子。 师:今天老师带来个谜语给小朋友猜,谜面是: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 笑,你问它是谁,它说你知道。你们猜到是什么吗? 幼儿:镜子。 二、自由探索镜子的奥秘 1、师:对,是镜子。你们想不想拿镜子照一照,玩一玩? 2、师:但老师有个要求:拿到镜子后,看一看,摸一摸镜子使用什么 材料做的?摸上去感觉怎么样?你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镜子有什么本 领? 3、听清老师的要求吗? 4、幼儿自由探索 5、请幼儿回答:镜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摸上去感觉怎样?幼儿答。 教师小结:我们小时候见到的镜子是用玻璃做的,摸上去感觉凉凉的,滑 滑的 6、谁跟大家介绍下,你刚才是怎样玩镜子的?你发现了镜子有什么本 领?幼儿答 教师小结:镜子可以照出影子来,利用镜子,你不转头就可以看见身体 后面的小朋友。在阳光下,镜子可以再墙上产生光斑,还能让光斑移动 到想让它到的地方。 三、让幼儿了解镜子的名称,它们的不同功能及使用方法:了解镜子在 人们生活中的运用。 师:刚才说到的镜子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小朋友还知道哪些镜子?幼儿 答:放大镜,显微镜,梳妆镜…… 师:放大镜有什么用呢? 幼:老年人眼睛花可,近视了,每天看报,报纸、书上的字很小,看起 来很费劲,如果有一支清晰的放大镜,那么读起来会很轻松,非常方便。 幼:看地图带放大镜就能帮你看清楚 师小结:在生活中,买结婚钻戒时,带上放大镜好处多…… 师:放大镜有这么好的用途,显微镜又有什么用呢? 幼儿答 师:显微镜能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如细胞的结构,它是用来研究动物 实验或者大夫治病时常用的仪器。 四、探索哈哈镜 1、师:今天我带来了几位大镜子朋友,你们到镜子前照一照,看看自 己在镜子里有什么变化 2、幼儿分组尝试。 3、尝试后提问:你们在每面镜子里照到自己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①号镜子照出的人变成S形;②号镜子照到的人变得又矮又 胖;③号镜子照到的人又高又瘦;④号镜子照到的人上身长下身短。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附教案)

《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五分之一毫米的微小物体。多少年来,发明一种能看到更小物体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发明了放大镜。今天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学生经常使用放大镜,对于放大镜比较熟悉。本课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使他们了解放大镜使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在用肉眼和正确使用放大镜来对比观察科学课本上的照片以及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从而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设计思路 学生在三年级观察各种小动物时已经接触过放大镜。蚂蚁非常小,看不清楚它的眼睛,怎样才能观察清楚?通过提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放大镜这一工具。接着提出“还有哪些地方使用放大镜”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填表、交流总结等一系列活动,明白使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使用工具观察比只用肉眼观察效果优越。最后,教给学生规范使用放大镜的方法、认识放大镜的特点。通过对多种事物用肉眼和放大镜的对比观察,学生会体验到:通过放大镜,我们不仅能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如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幼儿园科学教学策略

幼儿园科学教学策略 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应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并能真正做到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更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并从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开发幼儿的智力。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班级交流氛围,让孩子敢探索。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创设平等和谐的班级交流氛围,则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幼儿的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中,容易形成创造意识,有助于幼儿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 首先,教师要主动亲切幼儿,成为幼儿可信赖的交流伙伴。摸摸孩子的头,放下身姿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让幼儿在心理多创造机会,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伙伴式的师生关系,给给上获得一种安全感,放心地与老师无压力地轻松交流。 其次,要多创造机会,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耐心倾听并积极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注意自己的言行,不随意评价幼儿谁对谁错,积极鼓励孩子大胆探索。 再次,给幼儿出错的权利,允许孩子“破坏性”学习。鼓励他们做出与众不同的言行,尊重每个幼儿的观点、兴趣。 二、丰富、扩展科学教育内容是培养幼儿科学意识与兴趣的关键

放大镜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放大镜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放大镜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活动准备 放大镜、PPT、图片等。 活动目标 感受放大镜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了解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影像的功能,并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找小瓢虫 (一)、出示图片,请幼儿从中找出小瓢虫,并用笔圈出来。 设计意图:幼儿人手一张小图片,边找小瓢虫,边用笔圈出来。教师在设计图片时,有意识地将小瓢虫画得非常小。不仅如此,还“混”入了一些颜色、形状与小瓢虫相似的草莓,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让幼儿意识到“看起来有点困难”,为后面的活动埋下伏笔。 (二)、讨论与验证(结合PPT画面): 1.你找到小瓢虫了吗它们分别躲在哪里 设计意图:由于画面大、小瓢虫分布分散且没有规律,这给幼儿的观察以及表述都设置了难度。因此,当幼儿表述不清楚的时候,教师在PPT画面上添加了网格。网格的出现无疑给幼儿搭建了“脚手架”,既可引导幼儿结合网格,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初步了解有序观察的方法,又便于幼儿用语言进行表达。

2.找对了吗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设计意图:由于图片上的小瓢虫太小,因此,幼儿产生了争论:有的觉得图片中有许多小瓢虫;有的觉得里面有一些不是小瓢虫,好像是草莓;有的则模棱两可,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联想到“放大镜”。工具的出现显得顺理成章。 3.使用放大镜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此时幼儿对于放大镜的使用都基于原有的经验。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在图片上;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着自己的眼睛;当然也有的幼儿会不断地调节放大镜与图片之间的距离,以求看得最清楚。无论幼儿如何使用放大镜,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因为幼儿在使用的过程中,确实感受到了放大镜具有放大图片的功能,只有使用放大镜,才能让我们看清楚图片上的小瓢虫。 (三)、小结:放大镜真神奇啊!原本小小的图案在放大镜下会变大,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 (四)、一共找到了几只小瓢虫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设计意图:结合PPT,再一次引导幼儿能够运用先前的好方法——在网格的帮助下,按照一定的顺序数数,以巩固有序观察的方法。 二、这些瓢虫一样吗 (一)、你们找到的7只小瓢虫都一样吗?用刚才数数的好方法,再用放大镜仔细地看看,把相同的小瓢虫找出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帮助幼儿梳理两个问题,一个是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另一个是鼓励幼儿能够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活动目标: 1、通过和平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若干纸片、纸板。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认识吗?叫什么?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平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

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3、师:" 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五、师:"这个亮点就是凸透镜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点,等你们上了初中学了物理知识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小朋友记住,无论到哪里,千万不能像今天这样拿着放大镜对准光随便照哪个物体,以免发生火灾。"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回教室。 活动总结: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

推荐精品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优质课教案

第1课《放大镜》教案 【课程主题】 《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 【教材分析】 《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学生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

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掌握: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理解: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 体会: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 感受: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参与: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经历: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道: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体验: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感染: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形成: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 1 活动准备:不仅决定了教师对教育内容的安排、难易程度的把握,更能够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它包括了经验准备和材料准备两个方面的内容。经验准备指的是幼儿已经获得的和本次教学活动内容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经验等。每次活动前让幼儿获得相关的经验准备,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幼儿更有效的地进行活动。材料准备指的是活动前教师将活动需要用到的材料准备好。做好材料准备,能够使得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至于手忙脚乱,同时提高活动的效率。 2.活动过程: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开始部分、展开部分和结束部分。开始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采用生动和有趣的形式进行导入,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进而烘托活跃的探究气氛。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谜语、儿歌、故事导入,演示现象导入,简短的指令导入,根据已有经验的问题导入和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导入的方法。 展开部分。展开部分是整个活动最主要的部分,所占时间也是最长的。在这一部分,主要以幼儿进行探究,教师给予帮助为主,要避免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模式”。应该在提出的启发性问题的基础上,由幼儿充当活动的主导者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进行观察,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支架”支持和回应,帮助幼儿完成探究活动。 结束部分。结束部分既要使这一次活动圆满的结束,又不能就此结束幼儿的探索。活动结束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在形式上不必拘于常规。 3.活动的延续。活动延续,主要是指在一个活动结束之后,为了帮助孩子更加深入和全面理解活动内容,而延伸出来的活动,有活动到活动、活动到区角、活动到生活等多种形式。活动延续也可以由教师发起。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选题贴近幼儿生活的原则。选题是活动设计的首要步骤,对整个活动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因为,科学本身是抽象而不易懂的,如果在选择科学教育活动主题的时候选择的是幼儿生涩的内容,无疑会让幼儿一头雾水,无法达到活动的目的。 具体操作的原则。主要指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材料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因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因此要为幼儿提供可观察、可操作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地调动幼儿多感官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应尽量避免抽象水平的口头式传授知识和概念,而应以让幼儿动手操作具体材料为主。 发展思维的原则。在幼儿园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以提供材料、提问等方式,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意向,让幼儿养成积极动脑思考和表达的习惯,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幼儿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和传统的“说教式教学”以及“小学式教学”不同的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要体现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材料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只提供材料、启发性提问、及时回馈和有效引导的方式提供“支架”。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幼儿去进行探究和摸索,让幼儿在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 案例引导 提问: 1.本案例中,幼儿运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雨? 2.教师为什么把观察的地点从走廊移向室外?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放大镜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放大镜 设计思路 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如果以“放大镜”开展一个探索活动,可以“放大”的是什么呢?这是我在设计之初聚焦的问题。 用放大镜看物体,除了“放大”还会有什么奇妙的发现?这个问题能够萌发幼儿对生活中放大现象的好奇和猜想,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要放大的是“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激活中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索心。 从功用来看,“放大镜”是用来“看”的,所以,我顺理成章地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 2.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探究”部分,可以发现探究的目标有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喜欢探究是前提;方法能力——探究,是关键性目标;在探究中,周围事物和现象是载体目标。本活动的环节设计紧扣这三个维度,用想象激活幼儿的好奇;用使用工具、尝试操作、积累探索能力之一的“观察”经验,伴随前两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和对放大镜等有了新的经验。应该说,这也是我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一种解读和表达。 活动准备 1.幼儿有正确使用放大镜的经验。 2.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3.欣赏用的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和猜想 关键提问: 1.看,想象一下,这像什么? 它是一种动物所拥有的,猜想一下,可能是谁拥有的呢? 【设计意图:先观察然后想象,想象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再次观察,而且能够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放大镜下物体的奇妙视觉效果。】 总结要素: *教师肯定幼儿的想象,如:这像某某,某某很漂亮,它是蝴蝶的翅膀。 *引出产生奇妙视觉效果的工具:放大镜。如:这是高倍放大镜,它能放大蝴蝶美丽的翅膀,让人看得更清晰。 关键提问: 2.听,这是谁的声音?(先放一段鸟鸣声) 想象一下,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设计先听后想象有两个作用:其一,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多种感官的运用;其二,幼儿这一次的想象基于上一次奇妙视觉效果,幼儿会更加期

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3.放大镜 教学设计

放大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和用途。 2、能正确使用放大镜并描述观察结果。 3、能对放大镜产生浓厚的兴趣,了解工具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帮手。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和用途。难点: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和用途。 三、教学准备 放大镜、小花、布条、报纸、小字的书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周六,老师去公园玩,看见一个小女孩在花丛中看花,她看了很长时间仍不肯离开,我走上前去问她:“小姑娘,你在看什么?”她说:“这朵花太小了,我想看看花有几瓣?花蕊是什么形状的?可是,我看不清楚?”这该怎么办呢?谁有办法帮帮她呢?(放大镜)出示课件图片花太小,看不清。 老师把放大镜给大家带来了,它能帮我们看清我们以前看不清的东西。这样就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放大镜。 (二)教学活动: 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1)观察构造 在你们科学书左上角的桌子上都有放大镜,大家看一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大多数放大镜由镜片、镜框、镜柄三部分组成。镜片是用玻璃做的,无色透明,中间比较厚,向四周逐渐变薄) (镜片是玻璃制成的,易碎,使用时不要将放大镜掉在地上,也不要让镜片碰到坚硬的物体。另外,不要用手摸镜片,手上的油污会将镜片弄脏,看东西就会模糊不清了。) 补充:放大镜的种类 (2)掌握方法 出示2幅图 放大镜可以帮我们看清小花,看清布上的花纹…… 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呢?下面你们先看老师操作一遍,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是怎么使用放大镜的? 师观察小花,布纹。 (画面显示镜中所见非常清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调整放大镜要像图中那样,直到看清楚为止) 调整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直到看清楚为止。那么使用放大镜应该注意什么呢? 播放太阳光直射放大镜把火柴盒燃烧的视频。通过观看,你发现了什么?(火柴盒着了,为什么?)如果人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看,会出现什么?师在前面演示。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方式设计与组织幼儿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索活动。是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建构概念、发展智能、养成科学态度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否达到教育目标和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正确设计和组织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呢?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活动内容与目标的制定很关键 目标是实施科学教育的导向,教师在内容与目标选择制定上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所确定的总目标。其次,在制定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时,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能力、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要求的目标、对总目标作必要的调整与分解,努力使每一次小活动的目标,都适合促进本班幼儿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的需要。再次,应明确每个分目标的确定都是为实现总目标服务的。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选择和设计科学活动的内容,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在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要注意: 1、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为依据,从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确立活动的目标并以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内容要为实现目标而服务 2明确探究任务、设想个人计划。

3、活动设计要遵循贴近幼儿生活的原则,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激发幼儿参与。 4、同伴探索交流、形成个性经验。群体交流感受、提升规律认识。 5、拓展认知范围、引发持续发展。 二、注重在活动前教师对所投放材料的实验 在组织活动前教师应对所投放的材料亲自尝试,以此来确定材料是否适应活动,是否能直指教育目标。在尝试中教师要排除不适合的材料,及对幼儿经验的形成有所干扰的材料。如在设计“物体的下落”的活动中,我在开始时所想的材料有纸盒和积木,但通过活动前自己对材料的实验,我发现虽然两种物体的重量不同,但在同一高度下落的速度基本相同,这样就对于幼儿形成相对于目标物体的重量影响下落的速度的经验有所干扰,于是我放弃了纸盒这一材料,选择了方形积塑并再次尝试,这次方形积塑与积木的下落速度明显的不同。 三、在设计组织活动时要注重导入法的运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将幼儿科学教育列于重要的地位,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学前期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同时也易厌倦。因此,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一开始就应注意运用导入活动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感受科学的奥秘,从而产生“我要学”的愿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认识活

一年级科学教案放大镜

放大镜 【学习目标】 1.知道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评价活动方案】 1.创设游戏环节,引起学习兴趣,提出问题,以评价目标1。 2.创设寻找放大工具的学习环节,以评价目标2。 3.创设多媒体展示以及认识放大镜的应用,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以评价目标3。 【学习过程】 一、视力大考验 1.先来个视力大考验,看看同学们的视力好不好。(1)出示PPT 图片(2)出示卡片(3)出示大米:上面写了什么字? 2.我们想看清更小的物体时,怎么办? 3.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能想到利用工具,这一点非常棒。 二、寻找放大工具 1.如果没有放大镜,还能用我们现有的物品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让我们来寻找哪些物品具有放大功能 3.活动建议

(1)哪些物品具有放大功能? (2)具有放大功能的物品都有什么相同点? (3)用放大镜与能放大图像的物品比一比,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点? 4.通过探究,同学们发现一些物品可以放大物体的像。具有放大功能的物体和放大镜一样,它们都具有透明、中间凸起的特点。(板书:透明、中间凸起) 5.实际上,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眼睛的观察范围是有局限的。他们一直梦想着发明一种能放大图像的工具。 6.出示关于放大镜历史的资料。 7.人们根据它的作用给这个新的工具起名为放大镜。还有人根据它的特点起了另外一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8.放大镜各部分名称:镜柄、镜片、镜框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小结: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人们开始使用观察工具不断探索身边世界,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奥秘。希望通过今天以及今后的学习,能激起同学们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中班科学:放大镜里的秘密

中班科学活动:放大镜 设计意图: 在一次区域游戏活动中,我偶然发现,孩子们对放大镜、望远镜等工具十分的感兴趣,还有孩子拿着放大镜在地上照着什么。但是,大部分幼儿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将放大镜紧紧贴着眼睛,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在被照的物体上,显然,幼儿对放大镜的具体功用却并不了解。幼儿天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究欲望,他们精力充沛,富于想象,此时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也是开展科学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科学活动,这节活动是在主题《常见的用具》子主题点穿针引线里延伸出来的活动。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放大镜下物体的奇妙变化。 2、尝试使用放大镜,激发幼儿对身边事物观察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PPT、放大镜人手一个、打印图片、操作表、记号笔等 活动重点:了解放大镜带来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身边事物观察探索的兴趣。 活动难点:尝试使用放大镜,知道要调整距离。 活动过程: ●意图:发现物体经放大镜后的奇妙变化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放大后的不同。 (1 )蝴蝶翅膀 (2)小鸟羽毛 (3)玫瑰花 (4)白砂糖 小结:能让我们看到平时看不到的奇妙变化,这就是神奇的放大镜。 ●意图:尝试使用放大镜。 1、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身体的部位。 (1)出示舌头放大后的图片,幼儿用放大镜找找是哪里。(2)出示答案,用放大镜验证。 提问:怎样使用放大镜才能看的更清楚? 小结:原来放大镜要看清放大的物体还需要调整距离。 2、使用用放大镜观察图片 (1)观察打印纸上的小动物,并记录观察结果。

(2)电脑放大验证。 (3)寻宝游戏。 小结:原来使用放大镜时还需要调整距离才能看清要看的东西。 ●意图:了解神奇的放大镜实验,激发幼儿对身边事物观察探索 的兴趣。 1、观察著名的放大镜实验。 2、激发幼儿对身边事物探索的兴趣。 提问: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 小结:放大镜能让你看到从没见过的东西,有了放大镜就有了探 索的工具,就可以发现更多的奥秘! 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制定比较合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重点是了解放大镜带来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身边事物观察探索的兴趣。在活动中,在三个环节中都体现了这个要求,了解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变化。我的活动难点设计为尝试使用放大镜,知道要调整距离。这个难点是在第二个环节中去实现的。第一个环节中重在体现看到放大镜下物体的奇妙;第二个环节是自己亲身体验操作放大镜来感受奇妙;第三个环节是激发幼儿继续参与,探索的兴趣。基本上在活动中这三个环节还是比较合理和顺畅的。 学习形式较合理。活动中幼儿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在操作探索时多数幼儿还是比较专注,就是在表达自己使用放大镜的体验时还是有些幼儿比较拘谨。在幼儿介绍分享使用放 大镜的经验时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方法。

小学科学教案:《放大镜》教学设计

《放大镜》教案 教学背景分析: 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五分之一毫米的微小物体。多少年来,发明一种能看到更小物体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发明了放大镜。今天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学生经常使用放大镜,对于放大镜比较熟悉。本课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使他们了解放大镜使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在用肉眼和正确使用放大镜来对比观察科学课本上的照片以及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从而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设计思路 学生在三年级观察各种小动物时已经接触过放大镜。蚂蚁非常小,看不清楚它的眼睛,怎样才能观察清楚?通过提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放大镜这一工具。接着提出“还有哪些地方使用放大镜”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填表、交流总结等一系列活动,明白使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使用工具观察比只用肉眼观察效果优越。最后,教给学生规范使用放大镜的方法、认识放大镜的特点。通过对多种事物用肉眼和放大镜的对比观察,学生会体验到:通过放大镜,我们不仅能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如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进一步的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对比观察科学课本上的照片以及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等,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有不同放大倍数的)、不同类型的纸张、各种纺织物(布、丝绸……)、圆柱形透明器皿、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蚂蚁的图片) 谈话:蚂蚁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你知道它的眼睛什么样吗? 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只是整个轮廓,很难清楚地观察到细小部位。

幼儿园科学活动放大镜

幼儿园科学活动放大镜-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放大镜 关键提问: 2.听,这是谁的声音(先放一段鸟 鸣声) 想象一下,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会是怎样的呢【设计意图:设计先听后想象有两个作用:其一,在活动中让幼 儿体验多种感官的运用;其二,幼儿这一次的想象基于上一次奇妙视觉效果,幼儿会更加期待看到放大后的效果,对放大镜放大物体后的现象有更深的印象。】 总结要素: *再次引出放大镜。如: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 下看上去轻轻的、柔柔的,像某某,像某某。二、想象和比较关键提问: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让观察更具有目的性。随着环节的展开,幼儿的观察从无意观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观察前行,当然,比较也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感受。】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总结要素: *肯定并归纳幼儿在比 较中的发现。 *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辅助提问: *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 比比图片。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 指导。 总结要素: *(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 如:舌头上的小 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 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 三、使用放大镜关键提问: 1.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 1 号的动作吗2 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 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从无目的观察到借助放大镜,通过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进一步积累有意观察的经验。】 2.操作

放大镜实验教案

放大镜 实验课题:放大镜指导教师:范厚兴 实验类别:学生分组时间:2011年3月29日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放大镜、柱形、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

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