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重要翻译语句

文言文重要翻译语句
文言文重要翻译语句

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就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了。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7.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如果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将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

9.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

1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荆轲刺秦王》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

3.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现在听说(秦王)用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悬赏购买将军的头,(您)打算怎么办?

4.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

5.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

6.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而今日才得听到您的指教!

7.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只提着一把匕首深入不可预测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停留,是在等待我一个朋友同他一起去。

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冠来给荆轲送行。

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燕王真的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起兵抗拒大王。

10.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象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从而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

11.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燕王亲自拜送庭前,派使者来报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的吩咐。

1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希望大王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13.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而按照秦国的法令,群臣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的侍卫拿着兵器的,都排列在殿下,没有皇上的命令不能上殿。

1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而仓猝间惊慌失措,大家没有东西来打荆轲,于是用手一齐同荆轲搏斗。

15.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两脚伸开象箕的样子坐在地上。骂道

16.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事情所以没有成功,因为想劫制你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盟约来报答太子啊。

《鸿门宴》

1.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3.鲰(zōu)生说(shuì)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

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5.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

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7.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

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9.不然,籍何以至此?

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

10.范增数(shuò)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

11.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不者,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1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13.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

1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

15.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16.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后继者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1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何辞为?"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

18.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

19.沛公不胜杯(bēi)杓(sháo),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

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完整word版,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岳阳楼记》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译:太阳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译:沙鸥时而飞翔,时而栖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香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做官就担忧他的人民,不在朝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 6.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译: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忧之后才乐"吧。 《醉翁亭记》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6、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7、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9、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1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湖心亭看雪》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湖上的影子,只有隐隐露出一道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片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湖上哪能有你这样(闲情雅致)的人。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了。 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1 / 1 理解并 翻译文 言文 中的句 子 教学目标:明确句译要求,掌握句译方法,剖析句译误点,提高句译得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在语境 中串通语意,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到位。 教学内 容与步骤: 一、 导入课题,明确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方法。 1、由 考点直 接导 入课题 。 2、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必须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或者说要符合什么样的基本要求呢?严复以?信??达??雅?三点作为衡量翻译外文好坏的标准,这也可以借用来作为衡量文言文句子翻译好坏的标准。?信??达??雅?这三点,说白了,就是?准??通??好?。 3、《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中 句子翻译示例: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一:(廉颇)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凭借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或译:在诸侯各 国出了名) 译二: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地受欺骗;想不给吧,就担心秦兵打过来。 从翻译 示例解读三字要求: 所谓?准?就是?句子?的每一个?构件? 、每一点有效信息都得翻译准确到位,不多余、不遗漏、不歪曲、不望文生义,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还有句子表达的形式也要求能准确体现,如疑问 、被动、判断等; 所谓?通?就是语意明白,结构规范,表达通顺,句内与句外、内容与形式都没有疙瘩,符合现代汉语 的表达习惯; 所谓?好?就是要讲究表达的效果, 如简 明、得 体、文笔优美之类。 ? 准?是最基本的要求,?准?了,?通?了,再求?好?。 4、再示例,对照句译要求,比较正误。 把文言 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2年高考题)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 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误译一:那是关于李将军的说法吗? 误译二 :到死的时候,天下知道和不知道的,都是很悲痛。 正译一: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译: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正译二 :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或译:都因为他的死而哀痛极了) 评析:(1)句一?……之谓也?是个固定结构且全句为动宾倒置句,?之?是提宾标志,即?谓李将军?(?调?);?其?并无指代义,是个副词,表揣度推测,委婉中流露颂赞(?串?)。(2)句二?天下知与不知?语意的串通是个难点,?知?是?熟知?,译为?知道?,不准确;?为?这个介词后面省掉宾语,不可漏译。(?串?好句内外) 5、探求句译 方法 。 在上面文句的翻译中,我们运用了一些常用的方法,可以几个字加以概括: 增(单音节词的扩展和成份的添加)如,?秦?译成秦国,句一中主语的添加,句二?欲予秦( 璧)? ; 删(为了简洁作必要的压缩)如秦兵之来; 留(主要是古汉语专有词和一些古今同义的 词)如 ,上 卿、诸 侯、 城; 改(古今异义的词和修辞)如,?拜?、?勇气??不可得?; 调(主要用于语序的调整)如闻于诸侯、秦城恐不可得、求人可使报秦者; 串(特别是上下句前后文的串通)如?拜为上卿?的被动句式(前后文)、句二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假设关系)。 提示:慎用?删?与?留?,重视?调?与?串?。 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成句子翻译的基本要求,方法多样,不一而论,更不可拘泥于方法技巧,因 为理解 才是 关键。 重点:?串?(1)句内结构(语法成份),(2)句外上下文(特别是非完整句), 一句话?词不离句 ,句不 离段 ?。 二、 研究下列考题,依照句译要求,演示句译方法,揭示句译误点。 1、高考题选项中的误译项。 下列各 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1年高考题)田单闻之,及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间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B 、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评析:?他?在文中是指?其他的、另外的?,?他将?是?其他的将领、别的将领?,B 项却误译成?他率领军队? 。究其 错误原因: ( 1)句内结构没能理顺,(2)忽略前文内容。 (20 00年高考题)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B 、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 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评析:?先其将归?是难点,?其将归?是谁将归?在阅读材料上下文中的意思是?在他将 要回去之前?,指胡质帐下都督想赶在胡威回家之前去迎候他。此句的关键是要串通上下文。 2、提示常见的错误点。 误点举要:(1)凭空想象(忽略语境),(2)丢三落四(信息遗漏),(3)只图大概(不求精确),(4)原封不动(该译不译)。 三、点评模拟训练题,剖析句译病例。 1、盐城市联考题 把文言 文阅读 材料 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其友人止之,文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至潮阳,见弘范……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 叛父母,可乎?? 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误译一:所以我不自量力,愿意为国献身,天下的忠臣义士中将会有闻风而起的人。 误译二:文天祥思索了很久很久,才写下了《过零丁洋》一诗给了张弘范。 译一:所以(我)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而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人宣示,期望天下将要有一 听 到消 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 译二:(张弘范)固执地索要招降张世杰的书信,(文天祥)于是书写了《过零丁洋》一诗给了 他。 提示:先剖析误点,后对照正确译文,正误对照中,突出一个?串?。 2、第8周周练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人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 昔陈平虽贤,须魏征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 神爵元年卒,天子闵惜,下诏颂扬曰:?大司农……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 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 以治行第一人为大司农 误译举例: (1)因为政治行为第一担任大司农(关键词误译,不?准?) (2)凭借治理品行最好的人担任大司农(句内不?通?) (3)任命政绩和品行第一的人为大司农(句外不?通?) (4)以治行第一人做上了大司农(留得不当,译得不透) 正译:凭借政绩和品行第一人的身份担任大司农 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 误译 举例: (1)这果真是忠臣们竭尽全力思考之时。 (2)这诚然是忠臣用尽心思充分发挥个人才干竭 尽其所能的时候。 (3)这实在是忠臣尽心尽力挽救国家的危急时刻。 正译:这实在是忠臣为国尽心尽力的时候。(或译:报效国家) (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 误译举例: ( 1 )怎奈 先有萧公而后才会有韩信 (2)但依赖了萧何然后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或:有所作为、成功成名) (3)但必须依赖萧何然后才能得到证实(或:被后世确认) (4)但必须依赖萧何然后才能信任推荐他 正译:(韩信虽然有奇才,)但必须依赖萧何然后才能被皇上信任。 其赐邑子黄金百斤 误译举例: 他(或:天子、皇上)就赐给了朱邑的儿子黄金一百斤 正译:(我)可要赐给朱邑的儿子黄金一百斤。(或译:我还是……吧、我该……) (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 误译举例: (1)他就被他的儿子埋葬 在桐乡的西郭外 (2)他的儿子将他埋葬在桐乡的西墙外(或:西村外) 正译:(等到朱邑死后,)他的儿子将他埋葬在桐乡西面的城外。 3、小结误点和译法: (1)补充误点:别字病句,语法不通。 (2)在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中,?串?是重点,?串?是关键。?串?就是要理解,理解是正确 翻译的前提,真正理解了,才能正确翻译。 (3)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四、 练习与交流 阅读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1—4段,翻译文中的句子: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译:士人无论是才能高的还是才能差的,他都不得能谦逊而礼貌地结交他们,不敢凭借自己的富贵(身 份)慢待士人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译:在这个时候,诸侯由于公子的贤能,又有很多门客,十几年不敢兴兵谋取 魏国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译:(宾客)就坐以后,公子带着车马,空出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 译:故意使公子的车马久久地站立在街市中,借访问朋友来观察公子,公子的态度却愈加恭敬 ---本文来源: 我爱语文[ / ]欢迎光临最大的语文公益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488413407.html,/A rticle/Class14/Class 17/200605/10736.html

课内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高考课内文言文重要句子翻译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3、夜缒 ..而出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5、焉.用亡.郑以陪.邻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7、吾其.还也 8、若亡郑 .. ..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行李 害

10邻之.厚,君之.薄也 11、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12、既东 ..,若不阙.秦..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3、夫.晋,何厌之.有 14、阙.秦以利 ..晋,唯君图之 《荆轲刺秦王》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仆所以 ..留者,待吾客与俱 3、愿大王少假借 ..之,使毕使于前 4、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5、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8、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9、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1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12、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 臣,臣乃.得有以 ..报太子 13、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14、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鸿门宴》 1、旦日 ..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料大王士卒足以 ..当.项王乎? 3、吾得兄事 ..之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项王 6、臣与将军戮力.. 而攻秦 7、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足辞! 9、杀人如不能举.,刑人.. 如恐不胜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11、今行而. 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1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 13、道.芷阳间. 行。 14、吾属.今为. 之虏矣! 15、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16、常以身翼. 蔽沛公 17、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 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18、沛公旦日从. 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考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答案

※准确翻译文言文,必须注意三点 1.正确地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即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句子在文中的直接意义和隐含信息 2.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做到文从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畅。 3.在翻译时要注意句意表达的完整和关键实词、虚词的用法。 中考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如下: 一、《桃花源记》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渔人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桃源人)见了渔人,竟然感到十分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看到)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见。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译:率领妻子儿女同乡的人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渔人一五一十把自己所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他们。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个朝代了。 二、《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这间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没学问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可以弹奏朴素的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公文使身体劳累。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三峡》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是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4、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必修五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高二语文必修五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陈情表》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分又浅,很晚才得到儿子。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顾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2.臣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我想遵从圣旨赴京就职,但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 3.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祈望陛下能体恤我愚拙至诚之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或许祖母刘氏能因此侥幸得以安度余年。 《项脊轩志》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又在庭院中错杂栽种了兰、桂、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因而增添了光彩。借来书放满了架子,在这里安居休息,长啸或吟唱,静静地独自坐着,可以听到自然界的所有声音。 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后,庭院内外增添了许多小门和围墙,到处都是。 3.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喂养了两代人,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 4.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我关上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凭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四次遭受火灾,能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报任安书》 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信中情意诚挚恳切,好像是抱怨我没能遵从您的意见行事,反而听信了世俗之人的话。2.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而世俗又不把我和为坚持气节而死的人相提并论,只是认为智虑穷尽,罪大恶极,不能自脱,终于被杀而已。 3.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人之常情都是爱惜生命、厌恶死亡,顾念父母妻儿的,至于被道义激发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是因为他们有不得已的地方啊。 4.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所以,在地上划圈为牢,气节之士势必不肯进去;用木头削成狱吏,气节之士也认为不可受它审讯,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 1

语文选修28篇古文重要句子翻译汇总

选修2重要句子翻译答案 一、《小石城山记》 1.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少:稍;垠:边,界)译:另一条路稍稍向北走又折向东,在不超过四十丈的地方,山路中断,被一条河水分开,有积聚的山石横挡在路边。 2.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状语后置,以:把,用)译:探望洞里浓黑,把小石子投进去,咚咚地传来水的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很久才停止。 3.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译:山石上没有土壤,却生长着美好的树木和箭竹,显得更加奇特而坚实;山石分布疏密有致,有卧有立(或俯或仰),好像智者的有意安排。(“嘉”,美好的;箭:箭竹;“益”,更加;“数”,密集;“类”,像;智者:有才智的人;偃,俯,倒卧) 4.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译:(我)又诧异(奇怪)造物者不在中原创造这些美景,却将它放置在偏远的永州,使它经历千百年而不被人赏识,这实在是劳而无功啊。 (或者是注释:(我)又诧异这么美的山石怎不会出现在中原,反倒是在偏远的永州,经历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赏,这真是劳而无功。) (“怪”,诧异(奇怪);“为”,创造;“列”,陈列,放置;“更”,经历;“售”,得到赏识;伎:技艺,指美景;夷狄:指偏远的永州) 5.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译:这儿永州的天地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造作)伟大的人物,却唯独造作了这些奇妙景致(这山石),因此楚地的南方人才少但怪石多。 二、《黄州快哉亭记》 (1)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译:在靠近他的居所的西南处建造了一个亭子,用来观赏江流的美景,我的长兄子瞻给亭子取名“快哉亭”(即:靠近;为:建造;胜:美景;名:取名) (2)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译:在白天能看见船只在亭子前出没,在夜里能听见在亭子下鱼龙悲鸣,景象变化迅疾,令人触目惊心,不可久看。(昼:在白天;夜:在夜晚;状语后置句;倏忽:很快地,忽然;骇:令人惊骇) (3)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译:读书人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舒畅,那到什么地方没有忧愁呢?(无论到何处都会感到忧愁);假使他心中舒坦,不因为外界事物(功名利禄)而伤害自己的本性,将到什么地方不会感到痛快呢?(使:假使;中:内心;病:忧愁,不快乐;以:因为;适:往;快:快乐,感到痛快) (4)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译:即使用蓬草作门,用破瓮作窗,也没有什么不快活,更何况在长江的清流中洗濯,迎送西山的白云,使耳目尽享美景而求自我安乐呢!(蓬户瓮牖:用蓬草作门,用破瓮作窗;“濯长江之清流”状语后置句;揖:迎送;穷:使……穷尽;自适:自我舒适)(5)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译:这都是让文人思士情绪悲伤、容貌憔悴,难以忍受的原因。或:这些都是引起文人游子之所以悲哀苦痛而不堪忍受的景象,哪能(因为)看到这些景物而感到快乐呢!(所以:……的原因;胜:“忍受”“经受”“承受”;乌:哪,怎么)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阅读秉承了人物传记的选文特点。前三道选择题较为简单,断句题可根据断句规则和一定的翻译能力即可选对。文言翻译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精确理解,加之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考查和对语句连贯的要求等。 所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理解文言句子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文言语句中的得分点,即评分的“采分点”。具体来看,主要包括:①关键的文言实词。这些实词大多是一词多义、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单音节词或古今异义、词义特殊的双音节词等。②关键的虚词。这些虚词多是一些有实义或在句子结构上起作用的词。 ③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包括固定句式以及省略句、倒装句等。④文意贯通。翻译时,要遵循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做到句子通顺。应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当发现直译不通顺时,一定要意译,避免硬译、漏译、误译。 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 史传文的主角一般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等,阅读文章时,应注意筛选以下信息: 一、人物:传主及其相关的人物;二、官职:所任官职,几度升黜改徙;三、事件:勤学、孝义、爱民、抗上、平乱等;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在原文标记。 事件发生的过程、事与事之间的连接往往通过时间、官职的变化、地点的变化、人物的变换体现出来。 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名词术语,保留不译;关键虚词,结构语气。特殊句式,特殊翻译;判断被动,直接对译。 各类倒装,回归位置;遇有省略,小心补齐。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提防语病,切合原意;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一、典题引路 【例1】(2018·全国高考1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君兵为作屋五十间。 【例2】(2018·全国高考2卷)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例3】(2018·全国高考3卷)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方法指津:解答此题,重要的是找准命题者所设置的采分点。一般来说,命题者常在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和词语活用等以及特殊句式方面设置采分点,翻译时一定要对这些词语加以特别注意。 二、解题锦囊 【知识储备】 1.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

医古文重点句子翻译

《扁鹊传》重点句子翻译 1.中庶子曰:“先生得無誕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 2.中庶子说:“先生大概是在骗我吧?! 凭什么说太子可以 复活呢? 先生之方能若是,則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嬰之兒。” 3.先生的医术能象这样,那么太子就能复活;不能象这样, 却想使他复活,简直不能把方才的话告诉刚刚会笑的婴儿! 4.“竊聞高義之日久矣,然未嘗得拜謁於前也。先生過小 國,幸而舉之,偏國寡臣幸甚。有先生則活,無先生則棄捐填溝壑,長終而不得反。” 5.“私下听到先生高尚义行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但是从来 没能到先生面前拜访过先生。先生来到我们这个小国,使我幸运地得到了援救,我们这个偏僻小国的太子真是幸运得很!有先生他就会复活,没有先生他就会被扔掉去填山沟,永远死去而不能回生了。” 6.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 7.人们担忧的事情,是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担忧的事情, 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

《华佗传》重点句子翻译 1.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 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 2.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 须剖开割除的,就饮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就开刀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物。 3.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 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4.他们马上照华佗的话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一条蛇一样 的虫,他们把虫悬挂在车边,到华佗家去拜谢。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相互告诉说:“象是遇到咱们的父亲了,车边挂着的‘病’就是证明。 5.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 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6.吴普遵照华佗的医术治病,许多人被治好救活了。华佗对吴 普说:“人的身体应该得到运动,只是不应当过度罢了。运动后水谷之气才能消化,血脉环流通畅,病就不会发生,比如转动着的门轴不会腐朽就是这样。 《丹溪翁传》重点句子翻译 1.“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

文言文重要词语释义及句子翻译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要词语释义及句子翻译 一、重点词语 1、辍耕之陇上辍:停止(孜孜不辍) 2、怅恨久之怅:失望 3、九百人屯大泽乡屯:停驻 4、皆次当行次:编次 5、会天大雨会:适逢,恰巧赶上 6、今亡亦死亡:逃走 7、等死等:同样 8、以数谏故数:屡次 9、楚人怜之怜:爱戴 10、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11、卜者知其指意指意:意图 12、念鬼念:考虑、思索 13、陈胜王王:称王 14、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 1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16、又间令吴广间:私自,偷着 17、旦日旦日:第二天 18、卒中往往语往往:到处 19、忿恚尉忿恚:使…恼怒 20、尉果笞广笞:用鞭、杖、竹板打 21、并杀两尉并:一齐 2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难道 23、比至陈比:等到 24、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25、复立楚国之社稷社稷:国家 26、刑其长吏刑:惩罚 27、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交换 28、大王加惠加惠:给予恩惠 29、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置 30、请广于君广:扩充 31、岂直五百里直:只,仅仅 32、秦王怫然怒怫然:盛怒的样子 33、布衣之怒布衣:平民 34、以头抢地抢:撞 35、休祲降于天休祲:吉凶的征兆 36、天下缟素缟素:穿丧服 37、秦王色挠挠:屈服38、长跪而谢谢:道歉 39、寡人谕矣谕:明白,懂得 40、时人莫之许也许:承认、同意 41、谓为信然信然:确实这样 42、先主器之器:器重,重视 43、此人可就见就:接近、趋向 44、不可屈致致:招致、引来 45、宜枉驾顾之顾:拜访 46、凡三往凡:总共 47、汉室倾颓倾颓:崩溃、衰败 48、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 张 49、遂用猖蹶用:因此猖蹶:失败 50、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 51、利尽南海利:物资 5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殆:大概 资:资助、给予 53、不知存恤存恤:爱抚,爱惜 54、箪食壶浆箪:用箪盛 55、危急存亡之秋秋:时(多事之秋) 56、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57、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发扬扩大 58、引喻失义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义:适宜、恰当 59、陟罚臧否臧否:善恶 60、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拔:选拔 遗:给予 61、悉以咨之咨:询问 6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身份低微, 见识短浅 63、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奔走效劳 64、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怠慢, 疏忽 65、以彰其咎彰:表明、显扬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纲述要】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理解文言文的一项重要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它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将个别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翻译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除了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的能力外,又能考察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是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所给译句的特点: 1、句中有关键或难点实虚词。 2、句中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3、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异。 4、句子的语气有特点。 【知识储备】 实词(《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 虚词(18个常见文言虚词) 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特殊固定句式) 【应试对策】 1.不可陈述大意,要讲求逐字直译,提高踩点意识,明确得分点,并且踩准“点”。 2.重点关注两种句式:倒装句和省略句式。 3.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部分常常要遵照原文的风格翻译,否则要么词不达意,要么损害文意。这就要求在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将这些部分予以保留,做到“三个遵照”:遵照原文的语气,遵照原文语境,遵照原文习惯。 4.直译意译灵活掌握。直译求字字落实,意译求文从句顺。 【翻译标准】信、达、雅。 1信 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 例如: 2达 所谓“达”,就是译文必须通顺、晓畅,无语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词句进行翻译。 3雅 所谓“雅”,就是在“信”、“达”的基础上,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雅”是翻译的最高要求、最高标准,也是翻译工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信、达、雅”是翻译的标准。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努力做到“信” 和“达”;至于“雅”,则应作为一个目标,在不断提高古文水平和翻译技巧的过程中,逐步接近和达到。

必修三文言文单元重点句子翻译

第三单元重点句子翻译 【注意】复习时应特别关注有语法现象的语句,翻译时要注意画线词语短语,能直译的尽量直译。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可以使百姓对供养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人办丧事没有什么不满的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七十岁的人穿上丝织衣服吃上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称王的,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5.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在这个时候,商鞅辅佐他,对内制定法律制度,致力于农耕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采用连衡的策略来使诸侯们互相争斗。 6.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夺取百越地区,把它们设置为桂林郡和象郡。 7.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自认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坚固的城池,是子孙称帝称王的万代的基业呀。 8.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砍下木棍做兵器,举起竹竿做旗帜,天下的百姓像云那样聚集,像回声一样应和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随他。 9.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被征发戍守边疆的士卒,不能和九国的军队匹敌。 10.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达到兵车万辆的强盛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来朝见,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1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一人起事,天子的宗庙就被毁掉了,自己也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 1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优秀的将领手拿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之处,可靠的大臣领着精锐的士兵携带锋利的兵器,来缉查盘问过往行人。 1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擅长游水,却能够横渡长江黄河。 1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 1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就智慧明达并且行为也没有过错了。 1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人的最高的智慧自然就会得到,圣人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1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是向他学习道,哪用得着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2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明白文章断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智之处。 2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2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士大夫们看不起,现在他们的聪明才智竟反而赶不上人家,多么奇怪啊! 23.不拘于时,学于余。 不被时俗限制,向我学习。 2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2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拜他为师。

古文重要句子翻译

九年级(下)古文重要句子翻译 1、宋何罪之有?译文:宋国有什么最呢? 2、胡不见我于王?译文: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 3、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译文:这就好像华美的车子与破车相比? 4、夫子何命焉为?译文: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5、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译文:我认为楚王拍官吏攻打宋国,是和以上情况相类似的。 6、此为何若人?译文:这是什么人? 7、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文:虽然这样,(但是)公输盘替我制造了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国。 8、虽杀臣,不能绝也。译文: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守卫者)。 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10、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限制人民(或: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1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外亲属也背弃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1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弃的国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一定会取胜。 1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一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使他资财缺乏,使他所行不顺。 1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通过这样的手段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来没有能力(或:才干)。 1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文: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以后才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从声音发出来,这样以后人们才了解他。 1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相当的国家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1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1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20、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必修文言重点句子翻译讲解

必修一到必修五重点文言文句子翻译 《劝学》(必修一,P35)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借助小船的人,不一定是会游泳的人,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青色是用蓝色调成的,但比蓝色来更蓝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马的人,不是走的快,而能到达千里之外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师说》(必修一,P37) 七、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闻知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赤壁赋》(必修一,P84) 八、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白茫茫的水气横贯江面,江水反射的月光与天际相连。我们任凭小船儿随意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鱼砍柴,以(与)鱼虾为

高三语文总复习讲座专题21 文言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高三语文总复习讲座 专题21 文言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试说明在古代文阅读方面,对“句子”理解提出两条要求: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的词类活用);二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由于高考过几年规定不直接考查古汉语的句式,而是把它糅合在其它项中作间接考查,所以本讲着重讲后一项。 一、理解句子 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如何理解句子。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 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不会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从这个意义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语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或用法特点即活用。 例1:(何子平之)母本侧庶,籍(户口册)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持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 在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是什么意思呢?“州中”、“有微禄”、“当”、“留”都是不难理解的,难的是“差”、“启”、“相”这三个词。“差”是个多音词,这里该怎么理解?“州中”既在州中;“有微禄”,有少许俸禄。可见“差”应读chāi,为当差之意,即任职。“启”有打开、陈述等意,因为要向上陈述某人之任职,所以应理解为“禀告”。“相留”,自然不是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于是全句该理解为:在州中任职有少许奉禄,将禀告上司挽留你。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 2.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 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意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 例2:(胡)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读cuàn)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胡威之父)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其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在这段文字中,“先其将归,请假还家”一句,字词上没有一点疑难,但“先其将归”是什么意思?是“早就要带他回去”吗?自然不是。原来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先“之后省略了一个介词“于”,其,指代胡威。这样看来,全句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先,(都督)便请假回家。用这个意思去替代原句,正好与下文意思一致,因为“阴资装”等句意思是: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就与他结伴同行,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就帮助他处理。从分析句式入手,是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如“至于公事,何由济乎?”句中“何由”是“由何”的倒置,“何由济乎?”就是“凭什么才能成功?”而不是“有什么理有才能成功?”又如“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一句中,破,使动用法,降,也是使动用法,使……降。据此全句是说: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 3.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