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本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系统基本概念、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数据库以及编程语言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计算机系统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

2、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基本操作技能。

3、了解多媒体技术、数据库以及编程语言等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基本知识。

4、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

1、计算机系统基本概念:计算机硬件组成、计算机软件分类、计算机网络基础等。

2、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文件管理、进程与线程管理、设备管理等。

3、办公软件: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表格处理软件(如Excel)、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等。

4、网络基础:网络协议与拓扑结构、局域网组建、互联网接入与使用等。

5、多媒体技术:图像处理、音频视频处理、动画制作等。

6、数据库:数据库基本概念、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7、编程语言:编程基本概念、常用编程语言(如Python)等。

四、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资源等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课时安排: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时,确保教学质量。

4、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程评价与反馈

1、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评价。

2、反馈机制: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3、课程改进:根据评价结果和反馈意见,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保障

1、教师队伍: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教师担任本课程的授课教师。

2、教学设施:提供先进的计算机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

3、教学资料:选用优秀的教材和参考书籍,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料,方便学生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其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基础思政课程标准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目标

计算机基础思政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系统组成、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

2、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括信息检索、数据处理、多媒体制作等;

3、了解计算机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4、培养团队合作、沟通表达等社会能力。

二、课程内容

计算机基础思政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计算机基础知识: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概念和基本操作;

2、信息技术应用: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信息检索、数据处理、多媒体制作等技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介绍计算机职业道德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4、团队合作与沟通表达: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表达等社会能力。

三、课程实施

计算机基础思政课程的实施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

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平台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素质: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四、课程评价

计算机基础思政课程的评价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评价:通过考试、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能力评价:通过项目实践、作品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素质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4、总评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评价结果,给出总评成绩。

计算机基础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课程。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和实施方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一、课程概述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以及在网络工程领域的应用和实践。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网络规划、设计、部署、管理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能力,为后续的网络工程、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包括网络协议、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设备、网络操作系统等;

2、掌握网络规划、设计、部署和管理的技能,包括网络需求分析、网络方案设计、网络设备的配置和调试、网络故障排查等;

3、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防护技术,包括网络安全策略、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网络协议的层次结构和标准等;

2、网络设备的组成和功能,包括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

3、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包括Windows Server、Linux 等;

4、网络规划、设计和部署的技能和方法,包括网络需求分析、网络拓扑结构设计、网络设备的配置和调试等;

5、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防护技术,包括网络安全策略、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

6、网络管理和维护的技能和方法,包括网络故障排查、网络优化等。

四、课程实施

本课程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以及网络规划、设计、部署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和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和调试、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网络规划、设计和部署等方面的技能。

3、综合实践:通过综合性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网络规划、设计、部署和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操作。

4、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网络工程方案设计、实施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课外辅导:通过课外辅导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五、课程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平时成绩: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2、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

和技术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一、课程概述

本文计算机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本课程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信息素养和职业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技能,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和网络技术,能够进行基本的多媒体操作和处理。具体目标如下:

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技能,包括计算机的组成、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能够进行基本的网络连接和

网页浏览。

3、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包括音频、视频、图像处理等。

4、能够进行基本的计算机安全操作和维护,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等。具体内容如下:

1、计算机基础知识: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包括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等。

2、操作系统: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操作,包括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文件管理、程序管理等。

3、办公软件:介绍常用的办公软件,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 等,让学生掌握文档编辑、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等基本操作。

4、网络基础: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操作,包括网络连接、浏览器使用、电子邮件等。

5、多媒体技术:介绍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包括音频、视频、图像处理等。

6、计算机安全:介绍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操作,包括防病毒、防黑客攻击等。

四、课程实施

本课程的实施应注重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的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解、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技能。

2、实践教学:通过上机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

3、项目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五、课程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能力。具体评价方案如下:

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等情况进行平时成绩的

评定。

2、作业成绩: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质量等进行评定。

3、期末考试:通过笔试或上机考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

果和实际能力。

一、课程概述

本文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内容。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等;

2、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工具;

3、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软件,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等;

4、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掌握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5、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安全意识,能够预防和应对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等;

2、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文件管理、程序管理、系统设置等;

3、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功能;

4、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IP、网络连接、电子邮件等;

5、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概念、防病毒、防火墙等。

四、课程实施

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教师应对课程内容和知识点进行精心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应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4、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课程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应包括以下方面:

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进行评价;

2、期末考试:通过试卷或上机考试的形式,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3、实践能力评价: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项目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课程资源

本课程需要以下资源支持:

1、教材和参考书:选用适合学生的教材和参考书,提供必要的学习

资料;

2、教学软件:提供必要的计算机软件,如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 办公软件等;

3、网络资源:提供必要的学习网站和在线学习资源;

4、实验室或实践场所:提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场所,保证学生的

实践机会。

一、课程概述

本文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掌握网络协议、组网技术、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网络应用开发、维护和管理能力。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后续的网络课程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包括网络协议、组网技术、网络安全等;

2、理解网络应用开发、维护和管理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

1、计算机网络概述:介绍网络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范围;

2、网络协议:讲解网络协议的基本原理、层次结构和典型协议;

3、组网技术:介绍局域网、广域网和网络互联的技术原理和实现方法;

4、网络安全:讲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技术和管理方法;

5、网络应用开发与维护:介绍网络应用系统的开发、测试和维护方法;

6、网络管理:讲解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技术和工具。

四、课程实施

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课程设计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组网技术、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实践技能;

3、项目实践: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或模拟项目,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网络应用开发和管理的能力。

五、课程评价

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末考试:通过试卷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项目评价:对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一、引言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现代社会经济现象和做出明智决策的关键。因此,制定一个清晰、全面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旨在探讨这个主题,为经济学基础课程提供一个全面的指导框架。

二、课程目标

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培养他们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并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策。通过本课程,学生应能理解价格、市场、产出等基本经济概念,掌握供需法则,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如何影响日常生活。

三、课程内容

1、经济学基本概念:包括需求、供应、价格、市场、均衡等。

2、经济学原理:例如,供需法则、比较优势、机会成本等。

3、微观经济学:包括家庭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市场结构等。

4、宏观经济学:包括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货币政策等。

5、国际经济学:包括贸易、汇率、国际金融等。

四、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提倡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座、案例研究、小组讨论、在线互动等。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原理,培养他们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五、评估方式

评估应包括作业、考试、小组项目等多种形式。评估的目的不仅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是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经济学原理。

六、结论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关键。通过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教学指导框架,我们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门课程,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经济学原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适应社会经济的变迁,同时也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老年人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课程1:计算机基础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老年人来说,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社会。因此,本篇文章将介绍老年人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课程,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计算机概述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本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系统基本概念、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数据库以及编程语言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计算机系统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 2、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基本操作技能。 3、了解多媒体技术、数据库以及编程语言等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基本知识。 4、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 1、计算机系统基本概念:计算机硬件组成、计算机软件分类、计算机网络基础等。 2、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文件管理、进程与线程管理、设备管理等。 3、办公软件: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表格处理软件(如Excel)、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等。 4、网络基础:网络协议与拓扑结构、局域网组建、互联网接入与使用等。 5、多媒体技术:图像处理、音频视频处理、动画制作等。 6、数据库:数据库基本概念、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7、编程语言:编程基本概念、常用编程语言(如Python)等。 四、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资源等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课时安排: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时,确保教学质量。 4、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程评价与反馈 1、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评价。 2、反馈机制: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3、课程改进:根据评价结果和反馈意见,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保障 1、教师队伍: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教师担任本课程的授课教师。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计算机基础 课程性质:公共课,必修课 学时:64学时(其中讲课32 学时,上机实践32学时) 学分:4学分 适用专业:电子与信息专业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全院各专业教学的必修公共课程,是学生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课程,影响力大、受益面广,也是我院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其功能在于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深入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技术,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本课程也是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计算机技能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本课程是一个实践操作很强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所以我们在制订的教学计划时,理论学时和上机学时的比例设置为1:1,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操作性的知识。通过实验指导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向学生提供课余免费的上机时间,布置实用性强的上机练习内容或课外实验大作业,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为增加学生得兴趣将整本书中的内容分成七个独立模块进行组织教学。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1.实践教学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提升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网络获取知识的各种方法,加强对信息处理分析的能力的训练。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XXXX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 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全校各专业教学的必修公共课程,是学生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课程,影响力大、受益面广,也是我校重点建设课程之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也是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计算机技能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技术,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知道《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应用领域,数的进位制和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方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以及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护。 3 .全面掌握WindoWS2007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操作、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的建立、复制、移动、删除等一系列操作,学会对磁盘的格式化等基本操作,学会使用回收站、剪贴板和控制面板,学会安装WindOWS2007操作系统 4 .全面掌握Word2007的各项功能,菜单工具栏、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使用。掌握文档的录入、编辑、排版操作,表格的制作和图文混排,样式和模板的使用以及邮件合并的操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它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内容,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的重要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信息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结构,包括硬件和软件,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培养对计算机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操作系统是 计算机的核心软件,学生需要学会安装、配置和操作常见的操作系统,如 Windows和Linux等。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包括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 此外,本课程还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基础知识。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需要了解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常见网络设备和协议,掌握网络的基本配置和故障排除方法,提高网络使用和管理能力。 最后,本课程还要求学生培养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估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学生需要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和管理信息,提高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 和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网络基础知识,培养信息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门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研究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研究打下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研究、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职业模块旨

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 1.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背景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原理和应用,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解和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了提高效率、促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二、课程目标 1.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3.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 4.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 5.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常用应用。 6.发展计算机编程的基础技能和思维方式。 7.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 1. 计算机基础 (1)计算机概述 •计算机的概念、种类和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和常用计算机术语。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2)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和主要硬件器件。 •CPU的工作原理和指令系统。 •存储器的种类、特点和分类。 •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外存设备的基本原理。 (3)计算机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界面和基本操作方法。 •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界面和基本操作方法。

2. 计算机应用 (1)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特点和开发过程。 •常用办公软件、图形图像软件、多媒体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2)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和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通信原理。 •互联网的概念、特点和使用方法。 (3)计算机编程 •编程语言的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 •理解控制结构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熟悉基本数据结构和常用算法。 3. 实践环节 •计算机硬件的拆装和维修实践。 •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装和配置实践。 •计算机网络的配置和使用实践。 •计算机编程的实践应用和项目实施。 四、考核方法 •平时学习和作业:占总成绩的50%。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25%。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25%。 •课程作业包括编程实验和书面报告。 •考试形式包括笔试和实验考核。 五、教学建议 •在授课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和理解,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核心作用。 •在考试中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论文以及编程实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践环节,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1:课程说明 1.1 课程名称 计算机应用基础 1.2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机硬件原理、操作系统、办公应用软件、互联网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2:课程大纲 2.1 计算机硬件原理 2.1.1 计算机组成结构 2.1.2 CPU和内存 2.1.3 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 2.1.4 网络设备和通信原理 2.2 操作系统 2.2.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分类

2.2.2 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 2.2.3 文件管理和目录结构 2.2.4 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使用技巧 2.3 办公应用软件 2.3.1 办公应用软件的概念和分类 2.3.2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3.3 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 2.3.4 演示软件的基本操作 2.4 互联网应用 2.4.1 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4.2 网页浏览器的基本操作 2.4.3 电子邮件的使用方法 2.4.4 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基本知识3:学习资源 3.1 教材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 作者:

3.2 参考书 《计算机组成原理》 作者: 《操作系统原理》 作者: 《办公应用软件入门》 作者: 《互联网基础知识》 作者: 4:评估方式 4.1 平时作业 包括课堂练习、实验报告等 4.2 期末考试 考察学生对课程的整体理解和掌握程度附件: 2:课程资料补充材料 法律名词及注释:

1:课程标准:教育部制定的规定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指导性文件,用于指导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2:评估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的方法和方式。 3:附件:与主文档有关的补充材料,用于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支持。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本文档旨在规范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指导,确保课程的质量和一致性。以下是本文档的详细内容: 1.课程目标 1.1 理解计算机基础概念和原理 1.2 掌握常见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技能 1.3 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和问题解决 1.4 培养计算机安全与隐私保护意识 1.5 培养计算机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 2.课程内容 2.1 计算机基础知识 2.1.1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 2.1.2 计算机的组成和运行原理 2.1.3 计算机的存储和输入输出设备 2.2 操作系统基础

2.2.1 常见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2.2.2 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 2.2.3 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和备份 2.3 办公软件应用 2.3.1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2.3.2 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2.3.3 演示文稿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2.3.4 信息管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2.4 网络和互联网应用 2.4.1 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安全 2.4.2 常见网络服务和应用 2.4.3 互联网搜索和信息检索技巧 2.4.4 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2.5 数据库管理与使用 2.5.1 数据库基础知识和数据模型 2.5.2 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 2.5.3 数据库的查询与报表

2.5.4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2.6 编程基础 2.6.1 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6.2 算法和流程图的设计 2.6.3 常见编程语言的语法和语义 3.教学要求 3.1 确保安全。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和网络的安全防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 3.2 实战操作。教师应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3.3 综合应用。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4 创新创业。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本文档涉及附件: 附件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附件2、基础知识练习题集 附件3、实践操作指南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全职校各专业教学的必修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课;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开设的重点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也是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入门课程 ,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 由于本课程实践操作性很强,再考虑到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少讲、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布置实用性强、贴近生活、力求新颖的上机练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理论学时和上机学时的比例设置为1:1,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操作性知识;通过实验指导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锻炼学生的动手、自学、独立思考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也要明确必要的理论知识,使其在理论上满足“中职”生够用的原则;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 2、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掌握Windows 7 的基本操作方法; 3、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知道因特网的应用; 4、掌握文本编辑软件Word 2010的使用方法; 5、掌握使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10基本使用方法; 6、掌握使用演示文稿处理软件PowerPoint2010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 7、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基础 8、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9、知道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2、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进行文字编辑与排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B00000342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程 授课学院:数字经济学院学分学时:64 一、课程定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大学生必修课程,是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信息化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Office办公自动化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安全管理能力等。 二、课程目标 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 办公软件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 1、知识目标 1)计算机基础知识; 2)Windows操作系统基础知识; 3)Office办公软件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1)具备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文件管理能力; 2)具备基于Office20XX的基本的文档操作和应用能力; 3)具备基于Office20XX的基本的表格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4)具备基于Office20XX的基本的演示文稿制作能力; 5)具备基本的Internet操作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具有改革开放的意识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3)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以及较强的法制观念; 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质量服务意识; 5)具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 6)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协调能力及独立工作的能力; 7)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课程设计

1、设计思想 教学内容框架 总体设计思路 以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并了解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为起点,通过Windows操作

系统实现合理的文件管理及基本的文件操作为引导,进而掌握使用最常用的Office办公软件进行文档编辑、表格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演示文稿的制作。 课程开发和学习情境设计,整个学习领域由以下学习情境(课程单元)组成: 2、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程课时为6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32课时,实践教学30课时。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适用于各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有直接影响。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这门课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培养21世纪高素质 人才,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满足各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将研究活动过程的设计融入教学过程中,以使学生借助教师的指导能够独立地完成研究活动。 为了适应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需求,本课程将研究内容分为七个单元项目,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网络交流等。每个单元项目又划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能力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课前准备工作,并向学生作简要的实施动员工作,引导学生上网欣赏优秀的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完成项目开发的兴趣。 针对不同难度的项目,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等项目,而网络技术、

网络交流等稍大的项目则需要成立项目小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进行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探索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付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通过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提高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同时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基础知识等方面。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等;操作系统主要包括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文件管理和系统设置等;办公软件主要包括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多媒体技术主要包括音频、视频和动画等的处理方法和应用;网络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的组成和网络的应用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即在讲解基本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我们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通过研究本课程,让学生具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机技能和计算机应用素养,使其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后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标准。 1. 课程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以下技能和知识: 1.1 计算机硬件基础:了解常见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能够正确安装和连接硬件设备,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并能解决硬件故障。 1.2 操作系统基础: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能够熟练操作常见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 OS等,能够进行文件和文件夹管理、软件安装和卸载等操作。 1.3 常用软件应用: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等,能够完成日常办公任务和简单的数据分析。 1.4 网络与互联网应用: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网络安全知识,能够使用浏览器访问网页、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熟悉常用的社交媒体和网络应用。

1.5 数据库基础: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结构,能够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的插入、查询、修改和删除操作。 1.6 编程基础:了解计算机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流程,能够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至少一种常用编程语言。 2. 课程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2.1 计算机硬件: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常见硬件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2 操作系统:常见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点,如Windows、Mac OS 等。 2.3 办公软件应用: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等。 2.4 网络与互联网: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安全知识、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社交媒体的使用等。 2.5 数据库基础: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和简单的数据操作。 2.6 编程基础:计算机编程的基本原理、流程和常见编程语言的基础知识。 3. 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课程目标,教学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如:

计算机课程标准

计算机课程标准 计算机课程标准:培养未来科技领袖的关键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活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课程标准是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和知识水平,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科技领袖。本文将详细介绍计算机课程标准的内容,意义和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实施。 一、计算机课程标准的内容 计算机课程标准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指导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教学大纲。它包括计算机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和知识水平。 二、计算机课程标准的意义和重要性 计算机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国家的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其次,计算机课程标准能够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最后,它能够为国家的科技进步提供有力支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如何有效实施计算机课程标准 为了有效实施计算机课程标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教学设施:提供充足的计算机设备和学习资源,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教学能力和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3、多样化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4、注重实践操作:设置更多的实践课程和项目,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定期考核评估: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制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四、总结 计算机课程标准是培养未来科技领袖的关键,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国家的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完善教学设施、加强教师培训、多样化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和定期考核评估等措施,可以有效实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简介 本文档旨在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制定一份标准,确保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 目标 - 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 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熟悉常用的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应用程序 - 具备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理解计算机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基本概念 - 能够解决常见的计算机故障和问题 课程内容 1. 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 计算机的定义和分类 - 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2. 计算机硬件 - 中央处理器(CPU)和内存 - 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 - 图形处理器和显示器 3. 计算机软件 - 操作系统和文件管理 - 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 4. 计算机操作系统 - 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 常见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OS、Linux)的安装和操作 5. 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应用程序 - 常见的办公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的使用 - 互联网浏览器的基本操作和常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使用 6. 计算机网络

- 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区别和连接方式 - 互联网的结构和常用协议 7. 计算机安全和隐私保护 - 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的防范 - 个人信息的保护和隐私权的意识 8. 计算机故障和问题的解决 - 常见的计算机故障和问题 - 解决计算机故障和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评估方式 - 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 作业和项目成果 - 考试或测试 参考教材 - 《计算机科学导论》 -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指导学生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获取并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提供在日常和职业生活中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本文将介绍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一、课程目标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 1. 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3. 熟悉常见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并能独立进行使用和操作; 4. 具备计算机编程的基本能力,能够解决简单的问题; 5.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 二、课程内容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计算机硬件:介绍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示器等,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

2. 操作系统: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等,讲解 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系统操作能力。 3. 计算机网络: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协议和拓扑结构,探 讨网络通信的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4. 数据库系统: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数据库系统,学习 数据库的设计原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进行数据管理和查询的能力。 5. 计算机图形学:介绍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概念和算法,学习图形 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进行图形设计和图像处理的能力。 6. 计算机编程:介绍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学习常见的编 程语言和开发工具,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信息安全:介绍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学习常见的安全攻 防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三、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课程目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是必要的: 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计算机基础 知识和应用技巧。 2. 实践操作:组织实验和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系统和 软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项目实践:开展小组或个人项目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 实际项目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完整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完整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无 适用专业:所有非计算机专业 学时:52 学分:3 开课学期:第一或第二学期 第一部分:前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全院公共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本理论,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从而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相应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以及文字处理、报表打印、图形编辑、表

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技术能力,为今后能够迅速适应和从事其他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该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为大纲,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能力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实例引入、理论解析、情景模拟等教学环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理解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指导实践工作,不断提高操作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包括发展、系统组成、性能指标、编码及病毒防治等; 2) 熟练掌握打字技巧; 3) 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管理文件及资源的操作方法;

4) 熟练掌握Word文档的创建、文字处理及图文编排; 5) 熟练掌握Excel电子表格制作及数据处理; 6) 熟练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及对幻灯片的编辑和美化; 7) 掌握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及熟练收发电子邮件。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应具备从事办公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具体包括: 1)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Windows进行文件管理;

3) 运用Word处理文档; 4) 运用Excel处理电子表格及数据; 5) 运用PowerPoint处理演示文稿以及对幻灯片的编辑和美化; 6) 运用互联网处理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及电子邮件的收发; 7) 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和协作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3.素质目标 1) 培养学生处理日常办公事务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和协作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3) 为学生走向社会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应用教程》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1.1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1.1.1课程性质 计算机基础是理实一体化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知识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进行简单的安全保护;熟习Windows 7、Word 2010、Excel 2010的基本功能并掌握其基本操作技巧;初步掌握应用PowerPoint2010制作简单的课件和贺卡,并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有所认识。具备初步计算机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图像办理》、《flash动画制作》等课程打下优秀基础。 1.1.2课程作用 本课程任务旨在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使学生认识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初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娴熟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具备在计算机的单机和网络操作环境中使用能力,并对计算机安全保护知识有必定的认识。在教课过程中着重培育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技术和职业素质,力争达到岗位技术和职业标准。 2.课程目标 1、职业要点能力目标 (1)知道《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学科进展和将来方向。 (2)认识计算机的发展史,应用领域,数的进位制和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方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以及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备。 (3)全面掌握Windows 7操作系统的基本构成和操作、娴熟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的成立、复制、挪动、删除等一系列操作,学会对磁盘的格式化等基本操作,学会使用回收站、剪贴板和控制面板,学会安装Windows 2010操作系统 (4)全面掌握Word 2010的各项功能,菜单工具栏、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使用。掌握文档的录入、编写、排版操作,表格的制作和图文混排,款式和模板的使用以及邮件归并的操作。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通用 说明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专业计算机公共课..它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如航空、财会、数控、电子、建筑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正是以立足于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重点;着重满足各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而开设的.. 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将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融入教学过程中;以使学生借助教师的指导能够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杂、多;但中专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单元为主;按照教学内容设立单元项目;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掌握;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网络交流、等七个单元项目;涵盖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点;同时确定了每一个单元项目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根据能力的要求;将每个单元项目又划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项目划分好后;教师要进行课前教学准备工作..在每一个单元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自己先将项目设计开发出来;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做好案例的准备工作.. 在项目实施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作简要的实施动员工作;向学生说明项目的意义与作用;引导学生上网欣赏优秀的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完成项目开发的兴趣..针对项目的难度不同;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等项目的实施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而针对网络技术、网络交流等稍大的项目成立项目小组;推选小组负责人;制定计划;并落实分工;参考项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个人能力;确定小组成员一般4-5人..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进行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探索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付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护理 授课系(部):人文社科部 一、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 1.课程定位 随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入融合和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了巨大影响。21世纪是以信息网络化为主体的时代,而全球医疗信息化也随着快速发展,为此掌握计算机技术俨然成为当今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护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工作的岗位早已实现了信息化,而目前最常用医疗信息系统是HIS,HIS系统要求护理专业学生不仅需在日常查看医嘱,撰写护理记录单的能力,而且需要护理专业学生熟练掌握Office办公技能和处理计算机简单故障的能力。参照《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护理专业需要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专业能力。 该课程是高职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是为在互联网视野下培养学生具备职业生涯所需要的信息素养而开设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应用、系统组成、常用输入法、日常维护与故障处理等基础知识;灵活的运用现代办公中的文字处理(word)、表格设计(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从而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技巧,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继续学习相关计算机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所有的非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一种计算机能力的教育,一种适应新技术环境、掌握新技术手段的教育,即技术与应用能力的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应该重基础(够用为原则,按岗为需),重技能,重应用,应该为专业服务,实施计算机素质教育。 本课程立足学情,结合岗位,依照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我们确定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新生入校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的基础课。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本门课程定位为: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开设本课程重在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后续计算机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期望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课程目标 2.1 知识目标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了解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认知。 理解项目所涉及知识点涉及到的原理、方法能给予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有关操作步骤。 掌握Windows设置和管理、Word 2003和Excel 2003的熟练使用,演示文稿的制作。 能熟练独立地完成指定的文档编辑、表格制作和电子邮件收发等项目实际操作,并获得相关操作技能 2.2 能力目标 2.1.1专业能力 (1)具有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具有计算机网络及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3)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indows的使用方法; (4)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进行图文处理的方法; (5)熟练掌握使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 (6)熟练掌握使用软件PowerPoint进行创建、编辑演示文稿的方法; 2.1.2社会能力 (1)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具有较强的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3)具有较好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4)讲诚信,遵守道德规范;有较好的安全意识; (5)思维严谨,工作踏实,勤奋努力; 2.1.3方法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2)具有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获取三种能力,为较好的方案文字处理能力打下基础; (3)能独立制定课程学习计划并实施; (4)具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3.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 学习情境描述、内容排序及学时分配见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