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卡定律

帕斯卡定律

帕斯卡定律

加在被封闭液体上的压强大小不变地由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大小根据静压力基本方程(p=p0+ρgh),盛放在密闭容器内的液体,其外加压强p0发生变化时,只要液体仍保持其原来的静止状态不变,液体中任一点的压强均将发生同样大小的变化。这就是说在密闭容器内,施加于静止液体上的压强将以等值同时传到各点。

帕斯卡定律只能用于流体力学中,由于液体的流

动性,封闭容器中的静止流体的某一部分发生的压强

变化,将大小不变地向各个方向传递。帕斯卡首先阐

述了此定律。

压强等于作用压力除以受力面积。根据帕斯卡定

律,在水力系统中的一个活塞上施加一定的压强,必将在另一个活塞上产生相同的压强增量。如果第二个活塞的面积是第一个活塞的面积的10倍,那么作用于第二个活塞上的力将增大至第一个活塞的10倍,而两个活塞上的压强仍然相等。

这一定律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首先提出的。这个定律在生产技术中有很重要的应用,液压机就是帕斯卡原理的实例。它具有多种用途,如液压制动等。帕斯卡还发现静止流体中任一点的压强各向相等,即该点在通过它的所有平面上的压强都相等。这一事实也称作帕斯卡原理。

“楞次定律”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

“楞次定律”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高中物理教学中楞次定律是高考的热点、重点、难点之一,其内容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该定律适用于一般情况的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而右手定则只适用于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情况。要让学生学好这个定律,突破这一定律难点,除做好演示实验外,教学中还应注意让学生从以下几点着手学习。 一、分四步理解楞次定律 1.明白谁阻碍谁──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产生产感应电流的磁通量。 2.弄清阻碍什么──阻碍的是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磁通量本身。 3.熟悉如何阻碍──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即“增反减同”。 4.知道阻碍的结果──阻碍并不是阻止,结果是增加的还增加,减少的还减少。 二、学会楞次定律的另一种表述 有人把它称为对楞次定律的深层次理解。 1.表述内容:感应电流总是反抗产生它的那个原因。 2.表现形式有三种: a.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

b.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有的人把它称为“来拒去留”; c.阻碍原电流的变化(自感)。 注意:分析磁通量变化时关键在于对有关磁场、磁感线的空间分布要有足够清楚的了解,有些问题应交替利用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分析。 三、能正确区分楞次定律与右手定则的关系 导体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是磁通量发生变化引起感应电流 的特例,所以判定电流方向的右手定则也是楞次定律的特例。用右手定则能判定的,一定也能用楞次定律判定,只是不少情况下,不如用右手定则判定来得方便简单。反过来,用楞次定律能判定的,并不是用右手定则都能判断出来。如闭合圆形导线中的磁场逐渐增强,用右手定则就难以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相反,用楞次定律就很容易判定出来。 四、理解楞次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 楞次定律在本质上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在闭合电路中流动时将电能转化为内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无中生有,这部分能量只能从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例如,当条形磁铁从闭合线圈中插进与拔出的过程中,按照楞次定律,把磁铁插入线圈或从线圈中拔出,都必须克服磁场的斥力或引力做功。实际上,正是这一过程消耗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内能。 假设感应电流的效果不是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那么,在上例中,只需把条形磁铁稍稍推动一下,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将吸引它,使它动得更快些,于是更增大了感应电流,使线圈吸引条形磁铁的力更大,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G 教学设计 一、1、复习引入课堂, 2、实验导入新课二、 1、介绍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主要器材并让学生思考: (1) 、灵敏电流计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用灵敏电流计而不用安培表? 答:灵敏电流计——(把灵敏电流计与干电池试触,演示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流入方 向间的关系)电流从那侧接线柱流入,指针就向那侧偏转,因为灵敏电流计的量程较小,灵敏度较高,能测出螺线管中产生的微弱感应电流。 (2) 、为什么本实验研究的是螺线管中的感应电流,而不是单匝线圈或其它导体中的 感应电流? 答:因为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所以是螺线管中的感应电流,而螺线管中的 电流也就是单匝线圈中的电流。 2、实验内容: 灵 研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按照图 敏 螺 所示连接电路,并将磁铁向线圈插入或从 电 线 线圈拔出等,分析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 流 管因素有关。 计 3、学生探究: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 (1) 、探究目标:找这两个磁场的方向关系的规律。 (2) 、探究方向:从磁铁和线圈有磁力作用入手。 (3) 、探究手段:分组实验(器材:螺线管,灵敏电流计,条形磁铁,导线) (4) 、探究过程 操 作 填写 内 方 法 容 N S 磁铁在管上静止不动时 磁铁在管中静止 不动时 插入 拔出 插入 拔出 N 在下 S 在下 N 在下 S 在下 原来磁场的方向 向下 向下 向上 向上 向下 向上 向下 向上 原来磁场的磁通量变化 增大 减小 增大 减小 不变 不变 不变 不变 感应磁场的方向 向上 向下 向下 向上 无 无 无 无 原磁场与感应磁 相反 相同 相反 相同 —— —— —— ——

(5)、学生带着问题分组讨论: 问题1、请你根据上表中所填写的内容分析一下,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是否总是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 问题2、请你仔细分析上表,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究竟如何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并说出你的概括中的关键词语。 问题3、你能从导体和磁体相对运动的角度来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吗?如果能,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并试着从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角度去解释你的结论? 学生四人一组相互交流、分析、讨论,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组的结论。师巡视各组的情况,然后指定某些组公布本组的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讨论,形成结论。 教学中,学生概括多种多样,有的也非常准确到位,甚至于出乎意料,如:概括1: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概括2:感应电流在回路中产生的磁通量总是反抗(或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 概括3: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或阻碍)引起它的那个原因 (加点部分为学生提出的关键词) 教师应充分肯定他们的结论,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纠正, 总结规律:原磁通变大,则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相反,有阻碍变大作用 原磁通变小,则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相同,有阻碍变小作用 结论:增反减同 展示多媒体课件再次看看多媒体模拟的电磁感应中感应电流的产生过程。 投影展示楞次定律内容及其理解: 4、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 (1)、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师指出上述结论是物理学家楞次概括了各种实验结果提出的,并对楞次的物理 学贡献简单介绍) (2)、理解: ①、阻碍既不是阻止也不等于反向,增反减同 “阻碍”又称作“反抗”,注意不是阻碍原磁场而阻碍原磁场的变化 ②、注意两个磁场:原磁场和感应电流磁场 ③、学生在图中标出每个螺线管的感应电流产生的等效N 极和S 极。 根据标出的磁极方向总结规律: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磁体阻碍相对运动。“你来我不让你来,你走我不让你走” 强调:楞次定律可以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a、从磁通量变化的角度看:感应电流总要阻碍磁通量的变化。

省优质课 楞次定律教案

《楞次定律》 执教者: 4.3 楞次定律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楞次定律的内容,能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2.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能够熟练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4.掌握右手定则,并理解右手定则实际上为楞次定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得到的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通过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直接参与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体验了一次自然规律发现过程中的乐趣和美的享受,并在头脑中进一步强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楞次定律的获得及理解。 2.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3.利用右手定则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学难点:楞次定律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手段 灵敏电流表、外标有明确绕向的大线圈、条形磁铁、导线。 教学过程 引入:铝环在通电的线圈上方漂浮。 一、复习提问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 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二、实验设想: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我们可以探究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原磁场的关系。1.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1)选旧干电池用试触的方法查明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明确:对电流表而言,电流从哪个接线柱流入,指针向哪边偏转. (2)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的情况: 实线箭头表示原磁场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感应电流磁场方向. 分析: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实验教案 第三节:楞次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能初步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 (3)、理解楞次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是相符的。 (4)、理解楞次定律中“防碍”二字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探索和总结出感应电流方向的一般规律 (2)、通过实验教学,感受楞次定律的实验推导过程,培养学生观察 实验,分析、归纳、总结物理规律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学会由个别事物的个性来理解一般事物的共性的理解事 物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水平。 (3)、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水平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应用楞次定律(判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学难点】理解楞次定律(“防碍”的含义) 【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灵敏电流计,线圈(外面有明显的绕线标志),导线若干,条形磁铁, 线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要产生感应电流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答: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会在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2、磁通量的变化包括哪情况? 答:根据公式Φ=BS sinθ(θ是B与S之间的夹角)可知,磁通量Φ 的变化包括B的变化,S的变化,B与S之间的夹角的变化。这些变化 都能够引起感应电流的产生。 二、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图,在磁场中放入一线圈,若磁场B变大或变小,问 ①有没有感应电流?(有,因磁通量有变化); ②感应电流方向如何? 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感应电流与磁通量的关系。 三、实行新课 1、介绍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主要器材并让学生思考: (1)、灵敏电流计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用灵敏电流计而不用安培表? 答:灵敏电流计——(把灵敏电流计与干电池试触,演示指针偏转方 向与电流流入方向间的关系)电流从那侧接线柱流入,指针就向那侧 偏转,因为灵敏电流计的量程较小,灵敏度较高,能测出螺线管中产 生的微弱感应电流。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内容提要:在当前教学导向与课程标准的一再改下,目前高中物理教学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每一种教学模式均有其特点,本文从探究式教学的实际着手,探讨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现行初中物理课本几经变化后形成了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体,学生交流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教材。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仍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但现实生活中的教学仍以教师主宰课堂为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均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的时候还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策略,同时现行高考制度也是一个“瓶颈”。但随着改革的进行,这一教学方式必将要实行。以下本人就结合《楞次定律》略谈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中进行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的主要流程可分为:创设情景、质疑设问→确定主题、制订计划→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信息、探讨结论→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反馈练习、落实效果。以此为主线组织《楞次定律》的教学案例如下:

创设情景质疑设问创设情景 1、如图所示,当导体棒向左或向右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 2、如图所示,当磁铁向上或向下运动时, 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 3、如图所示,当原线圈A向上或向下运动时;电键闭合或断开时;滑线变阻器向左或向右滑动时, 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 质疑设问 1、灵敏电流表指针为什么会偏转?指针偏转意味着什么呢? 创设情景质疑设问2、导体向左运动与向右运动(磁铁插入与拔 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与向右滑)时 指针的偏转相同吗?左偏与右偏意味着什 么呢? 3、为何不动的时候电流计的指针不会偏转 呢? ·············· 1:此处现象可用 多媒体演示,激起 学生的兴趣。 2:多鼓励学生提 出问题,多动脑是 探究的主体。

液压千斤顶帕斯卡原理

液压千斤顶帕斯卡原理 液压千斤顶又称油压千斤顶,是一种采用柱塞或液压缸作为刚性顶举件的千斤顶。简单起重设备一般只备有起升机构,用以起升重物。构造简单、重量轻、便于携带,移动方便。常用的简单起重设备有液压千斤顶、滑车和卷扬机等。 千斤顶是一种起重高度小的最简单的起重设备。它有机械式和液压式两种。机械式千斤顶又有齿条式与螺旋式两种,由于起重量小,操作费力,一般只用于机械维修工作,在修桥过程中不适用。液压工程千斤顶结构紧凑,工作平稳,有自锁作用。 通用液压千斤顶适用于起重高度不大的各种起重作业。它由油室1、油泵2、储油腔3、活塞4、摇把5、油阀6等主要部分组成。 专用液压千斤顶使专用的张拉机具,在制作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时,对预应力钢筋施加张力。专用液压千斤顶多为双作用式。常用的有穿心式和锥锚式两种。 其工作原理。张拉时,打开前后油嘴,从后油嘴向张拉工作油室内供油,张拉缸缸体向后移动。由于缸索锚固在千斤顶层部的工具锚上,因此千斤顶通过工具将钢索拉长。 当钢索张拉到需要的长度时,关闭后油嘴,从前油嘴进油至顶压缸内,使顶压缸活塞向前伸移而顶住锚塞,并将锚塞压入锚圈中,从而使钢索锚固。打开后油嘴并继续从前油嘴进油,这时张拉缸向前移动,缸内油液回流。最后打开前油嘴,使顶压缸内的油液回流,顶压活塞由于复位弹簧的作用而复还原位。超薄液压千斤顶. 小千斤顶有外壳、大活塞、小活塞、扳手、油箱等部件组成。工作原理是扳手往上走带动小活塞向上,油箱里的油通过油管和单向阀门被吸进小活塞下部,扳手往下压时带动小活塞向下,油箱与小活塞下部油路被单向阀门堵上。 小活塞下部的油通过内部油路和单向阀门被压进大活塞下部,因杠杆作用小活塞下部压力增大数十倍,大活塞面积又是小活塞面积的数十倍,有手动产生的油压被挤进大活塞,有帕斯卡原理知大小活塞面积比与压力比相同。 这样一来,手上的力通过扳手到小活塞上增大了十多倍(暂按15倍),小活塞到大活塞力有增大十多倍(暂按15倍),到大活塞(顶车时伸出的活动部分)力量=15X15=225倍的力量了,假若手上用每20公斤力,就可以产生20X225=4500公斤(4.5吨)的力量。工作原理就是如此。当用完后,有一个平时关闭的阀门手动打开,油就靠汽车重量将油挤回油箱。 注意事项: 1:液压千斤顶在顶升作业时,要选择合适吨位的液压千斤顶:承载能力不可超负荷,选择液压千斤顶的承载能力需大于重物重力的1.2倍;液压千斤顶最低高度合适,为了便于取出,

“楞次定律”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楞次定律”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楞次定律→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按照这样的流程操作,虽然也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不难看出这种教学模式仍为“师传生受”,学生还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即使学会了,也不能算会学,而且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亦难以得到进一步培养。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营造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笔者结合平时的实践,对本节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即:“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巩固练习”。这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自己获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这一环节,教师要选用最简单的实验装置,最明显的实验现象,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释教师用来作为铺垫的实验现象,然后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另一个问题情景,去激发学生思考。 如图1,a和b都是很轻的铝环,a环是闭合的,b环是断开的。

问题1:当条形磁铁的任一端分别靠近a环和b环时,环中有无感应电流?为什么? 问题2:当条形磁铁的任一端靠近a环和远离a环时,分别看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条形磁铁在靠近或远离a环时,与a环间是“引力”还是“斥力”? 问题3:能否根据“吸引”和“排斥”来判断当条形磁铁的某一端在远离和靠近a环时,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讨论猜想,设计实验 这一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 (1)当图1中条形磁铁n极靠近a环时,与a环“排斥”,能根据什么原理判断此时a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当条形磁铁的n极靠近和远离a环时,穿过a环的磁通量是怎样变化的?而在这两种情况下产生出来的感应电流方向相反,能否说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如何变化有关?

帕斯卡原理及其应用

帕斯卡原理及其应用 ?帕斯卡原理: 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这个规律被称为帕斯卡原理。帕斯卡原理揭示了液体压强的传递规律,是许多液压系统和液压机工作的基础。如用于维修汽车的液压千斤顶(如图),汽车的液压刹车系统,铲车等部用了液压技术。 液压机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两个活塞,与同一容器的液体相接触。施加于小活塞的压强被液体传递给大活塞,大活塞便可以产生一个与其表面面积成正比的力。 ?帕斯卡: 帕斯卡发现了液体传递压强的基本规律,这就是著名的帕斯卡定律.所有的液压机械都是根据帕斯卡定律设计的,所以帕斯卡被称为“液压机之父”. 通过观察,帕斯卡设计了“帕斯卡球”实验,帕斯卡球是一个壁上有许多小孔的空心球,球上连接一个圆筒,筒里有可以移动的活塞.把水灌进球和筒里,向里压活塞,水便从各个小孔里喷射出来了,成了一支“多孔水枪”帕斯卡球的实验证明,液体能够把它所受到的压强向各个方向.通过观察发现每个孔喷出去水的距离差不多,这说明,每个孔所受到的压强都相同。 在初中阶段,液体压强原理可表述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不同的液体,在同一深度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特点:加在封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裂桶实验: 帕斯卡在1648年表演了用一个著名的实验:他用一个密闭的装满水的桶,在桶盖上插入一根细长的管子,从楼房的阳台上向细管子里灌水。结果只到了几杯水,

桶就裂了,桶里的水就从裂缝中流了出来。原来由于细管子的容积较小,几杯水灌进去,其深度h很大。一个容器里的液体,对容器底部(或侧壁)产生的压力远大于液体自身所受的重力。

帕斯卡原理及其发现过程

定义 帕斯卡定律:加在密闭液体任一部分的压强,必然按其原来的大小,由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 原理的发现 发现定理1651~1654年,帕斯卡研究了液体静力学和空气的重力的各种效应。经过数年的观察、实验和思考,综合成《论液体的平衡和空气的重力》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帕斯卡定律(或称帕斯卡原理),即;加在密闭液体任何一部分上的压强,必然按照其原来的大小由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 原理的意义 著名科学史家沃尔夫称,帕斯卡的这一发现是17世纪力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帕斯卡在此书中详细讨论了液体压强问题。在第一章中,帕斯卡叙述了几种实验,它们的结果表明,任何水柱,不论直立或倾斜,也不论其截面积的大小,只要竖直高度相同,则施加于水柱底部的某一已知面积的活塞上的力也相同。这一个力实际上是液体所受的重力。书中详细叙述了密封容器中的流体能传递压强,讨论了连通器的原理。帕斯卡利用一个充水的容器,它有两个圆筒形的出口,除此之外,其他部分都封闭。两个出口的截面积相差100倍,在每一个出口的圆筒中放入一个大小刚好适合的活塞,则小活塞上一个人施加的推力等于大活塞上100人所施加的推力,因而可以胜过大活塞上99个人施加的推力,不管这两个出口大小的比例如何,只要施加于两个活塞上的力和两个出口的大小成比例,则水的平衡就可以实现。帕斯卡在书中一一叙述了密闭液体、压强不变、向各方传递等帕斯卡定律的基本点。 定律的发现 此书是帕斯卡于1653年写成的,但直到他逝世后的第二年----1663年才首次面世。帕斯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又用虚功原理加以;证明才发现了帕斯卡定律的。在帕斯卡做过的大量实验中,最著名的一个是这样的:他用一个木酒桶,顶端开一个孔,孔中插接一根很长的铁管子,将接插口密封好。实验的时候,酒桶中先权满水,然后慢慢地往铁管子里注几杯水,当管子中的水柱高达几米的时候,就见木桶突然破裂,水从裂缝中向四面八方喷出。帕斯卡定律的发现,为流体静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发展 帕斯卡还在这一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连通器的原理和后来得到广泛应用的水压机的最初设想。他又指出器壁上所受的、由于液体重力而产生的压强,仅仅与深度有关;他用实验,并从理论上解释了与此有关的液体静力学佯谬现象。他在一周之内就突击读完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前六本,并还能把它应用于力学。1653年,他进入牛津大学里奥尔学院做工读生。他没有取得学士学位,而是在1663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应用 帕斯卡定律是流体(气体或液体)力学中,指封闭容器中的静止流体的某一部分发生的压强变化,将毫无损失地传递至流体的各个部分和容器壁。帕斯卡首先阐述了此定律。压强等于作用力除以作用面积。根据帕斯卡原理,在水力系统中的一个活塞上施加一定的压强,必将在另一个活塞上产生相同的压强增量。如果第二个活塞的面积是第一个活塞的面积的10倍,那么作用于第二个活塞上的力将增大为第一个活塞的10倍,而两个活塞上的压强仍然相等。水压机就是帕斯卡原理的实例。它具有多种用途,如液压制动等。帕斯卡还发现:静止流体中任一点的压强各向相等,即该点在通过它的所有平面上的压强都相等。这一事实也称作帕斯卡原理(定律)。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和反思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高二物理杨雷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粤教版教材,高中物理选修3-2第一章第三节“感应电流的方向——楞次定律”。 二、设计思想 《楞次定律》这一节研究的是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一般规律,它是以磁场、电流的磁效应等知识为基础,又为以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楞次定律,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本节教学主要运用了学生自主实验探索的教学方法,边实验边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把学生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发状态,充分展示这一年龄段学生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楞次定律,能初步运用楞次定律判决感应电流方向。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观察得到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物理规律的创造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探究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知识的良好品德。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深入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会用“楞次定律”初步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2、难点 (1)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 (2)“阻碍”二字的准确理解 五、教学准备 教师:灵敏电流计、螺线管、条形磁铁、滑动变阻器、电池、电键、导线、学生各用表格等(分组),大屏幕实物投影仪。 学生:了解灵敏电流计指针特点及螺线管线圈绕向,预习本节内容。

斯卡定理-帕普斯定理的证明技巧

用面积法证明Pascal 定理的方法与技巧 [帕斯卡定理] 如图,用一条6-闭折线依次连接圆上的六个点A B C D E F 、、、、、,其中 AB DE G BC EF H CD FA I ,,,则G H I 、、三点共线。 E F [证1]首先,连接GI ,设'GI BC H GI EF H ,;

E F 图(1)

E F 图(2) 顺次连接圆上的6个相邻点,得到圆的接凸六边形AEBDFC;

F

E F 连接G I 、与圆周上的六点A B C D E F 、、、、、,设 ' ' 'GH GH HI H I ,,则 'GBC GEF IBC IEF S S GH HI S S ,,从而'' ' GBC IEF IBC GEF S S GH H I HI GH S S 。 GBC IEF GBC IEF IFC GBE IFC GBE IBC GEF IFC GBE IBC GEF GEF IBC S S S S S S S S BG BC FI FE S S S S S S FI FC BG BE S S BG BC FI FE CI CF EG EB BG FI FC BG BE EG EF CI CB BC FI FC FI FE BG BE CI CF EG EF EG EB CI CB 1, 可知, 1',即得 '1'GH H I HI GH ,即' 'GH GH HI H I 。 由于'H H 、都是线段GI 上的点,可知'H H 、同向分线段GI 的比相等, 故'H H 、为同一点(重合),从而证明了G H I 、、三点共线。

楞次定律教案

楞次定律教案 楞次定律教案 临朐一中赵宏昌 教学目标: 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能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解答有关问题。 2、理解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反映。 3、掌握右手定则,认识右手定则是楞次定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4、体验楞次定律的实验探究过程,提高分析、归纳、概括及表述能力。 5、感受科学家对规律的研究过程,学习他们对工作严肃认真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重点:1.通过实验总结出楞次定律。 2.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难点:1.对演示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并总结出楞次定律。 2.正确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的含义。 3.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理解楞次定律。 一、弓I入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重复上一节课的实验.连接好电路图。请大家注意观察: 1?当条形磁铁插入线圈时,电流表指针向哪偏? 2.当条形磁铁从线圈中拔出时,电流表指针向哪偏? 师: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是否一样? 生: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不一样。 师:这说明两次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不一样,本节课我们就研究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二.实验探究感应电流方向 设计实验

1)怎样获得感应电流? 2)怎样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总结1实验电路: 如图1所示,当磁铁向上或向下运动时,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2、 弄清线圈导线的绕向。 3、弄清电流方向、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表红、黑接线柱的关系. 将电流表的左右接线柱分别与干电池的正负极相连(试触法),如图2 观察电流流向与指针偏向的关系? 结论:当电流由“右接线柱”流入时,表针向右偏转。 师:现在我们进行试验,请大家注意观察:条形磁铁的N极,S极位置及运动方向,电 流表的指针左偏还是右偏?并将实验过程中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磁铁的极性和运动方向记录在图中。 甲乙丙丁 请同学们把草图中记录的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楞次定律》教案(详案)

《楞次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楞次定律,能初步运用楞次定律判决感应电流方向。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观察得到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物理规律的创造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探究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知识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深入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会用“楞次定律”初步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2、难点 (1)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 (2)“阻碍”二字的准确理解 三、教具与学具 条形磁铁、螺线管、导线若干、检流计、带有铝环的支架以及楞次定律探究实验和表格的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在上节课的电磁感应实验中,我们了解到当闭合线圈内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有感应电流产生。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所得到的感应电流方向是不同的? 学生:是的。 教师:感应电流的方向有哪些因素决定呢?遵循什么规律?下面我们将通过

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思考 1.演示实验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套仪器,由一个支架、两个铝环和一个铝质横梁组成,铝环A是闭合的,铝环B是有缺口的,大家注意观察,当我把磁铁移向有缺口 的铝环时,铝环运动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当把磁铁移向闭合铝环的时候,发生什么变 化呢? 学生:铝环发生转动了。 教师:闭合铝环转动,说明有力在推动它。可是磁铁没有接触铝环,也不会对铝环产生吸引力,为什么会有力的作用呢?分析一下,磁铁的运动对铝环周围产生了哪些影响?当磁铁靠近闭合铝环时,铝环中的磁通量是不是变化了呢? 学生:变化了。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当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在闭合铝环中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会有感应电流产生。 教师:根据我们之前对电磁感应的学习,有电流通过闭合线圈时,会在空间中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感应电流会在空间中产生磁场。 教师:很好,会产生磁场,正是磁铁的磁场和感应电流的磁场相互作用,产生了力,使闭合铝环发生了转动。那为什么有缺口的铝环不会发生转动呢?

楞次定律教案(图文版)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选修3-2第一章第三节“感应电流的方向—— 楞次定律”。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一样也是本章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分析和处理电磁感应现象问题的两个重要支柱之一。 由于此定律所牵涉的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较多,只有对原磁场方向、原磁通量变化情况、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以及会用安培定则进行正确的判定,才能得到正确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同时,学生还必须能正确运用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安培定则解决问题,所以这部分内容也是电学部分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磁通量的概念,并会分析磁通量的变化。已经知道了条形磁铁的磁感线的分布。学生已经利用(条形磁铁、电流计、线圈等)实验器材研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表述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2)会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中的“阻碍”的意义。 (3)会用楞次定律判断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体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论证、验证等科学探究要素。 (2)通过楞次定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楞次对法拉第研究成果的关注到发现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的介绍,让学生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通过实验学会与他人主动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五、设计思路:

第2课时 液体压强的应用、帕斯卡定律

第2课时液体压强的应用、帕斯卡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连通器,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帕斯卡定律及其应用. 3.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进一步巩固液体压强的综合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连通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液体的压力和流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液体压强和液体传递压强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峡船闸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连通器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难点】 液体的压力和流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连通器、注射器三只、墨水、三通管、乳胶管、砝码. 【教学课时】 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教师出示茶壶、水位计和乳牛自动喂水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观察后积极发言:茶壶、水位计和乳牛自动喂水器,它们各自的底部都互相连通. 师像这样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 【课堂导学】 【指导预习】 阅读课本P152-P154页的文字内容和插图,在基本概念、定义、规定及规律上,用红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各小组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 【交流展示】 1.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 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 【拓展探究】 知识点1连通器 师1.演示课本图8-22连通器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连通器的原理是什么? 生:1.当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液面保持相平. 师2.课本图8-23中左管盛水,右管盛煤油,两管液面是否一样平?为什么? 生:2.两管液面不一样平,平衡时F 左=F 右 ,p 左 =p 右 ,由于ρ 水 >ρ 油 ,由p =ρgh可知h 水

楞次定律教案范例

楞次定律教案范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方明霞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大纲要求:楞次定律:Ⅱ级,为较高要求层次。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一样也是本章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分析和处理电磁感应现象问题的两个重要支柱之一。 3.教学重点与难点: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根据目标,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4.教材处理:由于楞次定律的内容较多,可将该部分内容分两节来上,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得出楞次定律,并学会利用楞次定律判断简单的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第二节课主要讲解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楞次定律理解以及右手定则的推导与运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表述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2)会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中的“阻碍”的意义。 (3)会用楞次定律判断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体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论证、验证等科学探究要素。 (2)通过楞次定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楞次对法拉第研究成果的关注到发现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的介绍,让学生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通过实验学会与他人主动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磁通量的概念,并会分析磁通量的变化。 2.已经知道了条形磁铁的磁感线的分布。 3.学生已经利用(条形磁铁、电流计、线圈等)实验器材研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四、教学器材 1.教师演示用器材:灵敏电流计,旧干电池一节,电阻,电键,导线若干。 2.学生实验用器材:灵敏电流计,标明导线绕向的原线圈和副线圈,条形磁铁,新干电池组(两节),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等各28组。 五、设计思想 本节作为一堂物理规律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利用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手段。为了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真正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使学生参与科

楞次定律的教学目标

改前:楞次定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理解楞次定律和能量守恒相符合 3、会用楞次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4、通过实验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对楞次定律中的“阻碍”和“变化”的理解. 改后:《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大纲要求:楞次定律:Ⅱ级,为较高要求层次。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一样也是本章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分析和处理电磁感应现象问题的两个重要支柱之一。 3.教学重点与难点: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根据目标,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4.教材处理:由于楞次定律的内容较多,可将该部分内容分两节来上,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得出楞次定律,并学会利用楞次定律判断简单的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第二节课主要讲解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楞次定律理解以及右手定则的推导与运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表述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2)会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中的“阻碍”的意义。 (3)会用楞次定律判断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体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论证、验证等科学探究要素。 (2)通过楞次定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楞次对法拉第研究成果的关注到发现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的介绍,让学生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通过实验学会与他人主动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磁通量的概念,并会分析磁通量的变化。 2.已经知道了条形磁铁的磁感线的分布。 3.学生已经利用(条形磁铁、电流计、线圈等)实验器材研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高中物理_楞次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课程分析 从磁通量的变化来理解楞次定律 创设情境: 1.教师演示实验,将条形磁铁反复插入拔出螺线圈,引导学生观察电路中的灵敏电流计指针的摆动。学生可以得出,电路中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一定在变化(复习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 2.引出问题: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判断。学生得出可以用:灵敏电流表,发光二极管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才能与的主动意识。) 大胆猜想 1.让学生根据所学有关知识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应该与那些因素有关。 2.学生交流讨论后在于教师对各种猜想一一分析,最后总结更可能的假设为:与磁通量的变化,方向有关 3.引导学生,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是描述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不好比较,因此用一个“中介”感生磁场的方向与原磁场方向比较 4.讨论如何正确判断感应磁场的方向以及原磁场的方向,判断出感应电流方向,应用右手定则判断螺线管的磁场方向,或,直接用小磁针测量 自主探索: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案,连接电路,动手实验并收集数据 (设计意图: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感性认识,并能得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讨论交流,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从一下几方面处理数据:1、磁通量的变化,2、原磁场的方向,3、感应电流的方向,4、感应磁场的方向 观察实验数据,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当线圈内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阻碍磁通量的增加;当线圈内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阻碍磁通量的减少“增反减同”;进一步概括为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反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中,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相互补充,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既是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论认知,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又是培养自己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的能力。) 从相对运动的角度来理解楞次定律 A和B是两个轻质铝环,用磁铁的任意极靠近A,A会怎么运动?远离A时,A怎么运动?接近或远离B时,B怎么运动。解释所发生的现象。 “来据去留” 让学实验验证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用实验证明,楞次定律是正确的。也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明白。物理规律可以预测事物的结果或现象) 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理解楞次定律 让学生分析,自由下落的条形磁铁进入螺线管的过程,能量是否守恒。 (设计意图: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物理规律能量守恒的信任,也提高了学生理论分析与思维的能力) 总结楞次定律的规律特点:增反减同,来拒去留,能量守恒 板书设计 楞 次 定 律

帕斯卡定律

帕斯卡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液体(或气体)能够传递压强。 (2)理解帕斯卡定律。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注射器的实验感受液体对压强的传递。 (2)通过帕斯卡球和实验3研究液体传递压强的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液体传递压强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能用简洁、正确的语言表述结论。 (3)通过对帕斯卡的事迹介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 帕斯卡定律 [教学准备] 注射器、帕斯卡球、烧杯、玻璃管、水、橡皮球。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密闭液体传递压强的规律——帕斯卡定律。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揭示密闭液体(或气体)传递压强的规律,即帕斯卡定律。 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是帕斯卡定律。首先通过实验1,让学生认识液体能够传递压强;通过实验2和3,揭示密闭液体能够向各个方向传递压强并且压强大小不变,进而建立帕斯卡定律。通过例题巩固帕斯卡定律的内容。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知识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压强: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叫压强,压强是用来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如右图,重为G,侧面积为S的正方体木块,在压力 F的作用下静止在竖直墙面上,求墙面受到的压力和压强? F 解:F’= F;P = F’/ S = F / S 二、新课 1、帕斯卡定律 实验1: 在注射器内灌一些水,当一手指按压注射器活塞时,堵着出口端的另一手指能感受到水的压力吗? 结论1: 水(或其他液体)能够传递压强。 实验2: 帕斯卡球实验。在球内注满水,给球内的水施加一个压强,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球内的水,能把受到的压强向什么方向传递。 结论2: 球内的水能将它在某一处受到的压强向各个方向传递。这是液体具有流动性的缘故。 实验3 : 在一玻璃瓶中倒入适量的水,用三根玻璃管穿过软木塞深入水中,另用一根玻璃管穿过软木塞插入瓶内空气中,它的一端连接一个能压气的橡皮球。用石蜡封住瓶口,使瓶内的水密闭。 实验时,用手压橡皮球,给瓶内充气,使水面产生一个压强。要求学生观察三根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 结论3: 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且被传递的压强大小相等。 这是法国科学家帕斯卡通过反复的研究,发现的规律,所以叫帕斯卡定律。帕斯卡定律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