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血者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查的临床意义

受血者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查的临床意义
受血者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查的临床意义

受血者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查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评估受血者在输血前接受输血相关检查的意义。方法:对1200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爱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RUST)检查。结果:HBsAg阳性、抗-HCV阳性和两者均阳性的百分率分别是21%、2.0%和0.5%,其中48例HBsAg阳性者没有输血史,在输血前检查中首次检出阳性;24例抗-HCV阳性者均有输血史,在肾透析患者中,抗HCV阳性率达8%。抗-HIV阳性者1例。未检出TRUST阳性者。结论: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输血相关传染病;输血;受血者

为了解受血者在输血前的输血相关传染病的感染情况,笔者对本院1200例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在输血前进行了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2-12月在本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1200例,男720例,女480例,年龄在4-82岁。住院科室包括血液科、肿瘤科肝病科和普外科等。

1.2检查方法:患者输血前,了解其输血史,并采血检验四项输血相关传染病指标,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爱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RUST)。HBsAg、抗-HCV、抗-HIV检测使用AXSYM酶标仪及配套试剂。TRUST使用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TRUST试剂。

2结果

输血前检查中,HBsAg为阳性、抗-HCV为阳性、HBsAg和抗-HCV两项均为阳性者分别为252例、24例和6例,阳性率分别为21%、2.0%、0.5%,其中有48例(4.0%)HBsAg阳性者既往无输血史。在输血前首次检出阳性。24例抗-HCV阳性者均有输血史,在肾透析患者中,抗HCV阳性率高达8%。抗-HIV

输血前四项的检测

主讲:孟繁兴 时间:八月份 签名: 输血前四项的检测目的:分析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感染情况,探讨输血前4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随机选择自2012 ̄2013年我院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共352例,对受血者检测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 结果:352例受血者中前4项血清学指标阳性检出165例,检出率为12.20%。 结论:输血前4项检测在临床输血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尽早做好隔离治疗措施工作。 【关键词】输血前4项;检测;分析探讨 输血是临床上经常用到的抢救措施之一.也是许多病症转危为安的重要保证,但输血的同时也要承担者相关传染病传染的危险,为此,临床上输血前4项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输血前4项传染病标志物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一mⅥ和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现就我院2012—2013年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共1352例,对受血者检测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自2012~2013年我院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共352例,其中男性164例,女性188例,年龄范围从2岁一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岁。 1.2检测项目:输血前4项传染病标志物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Ⅵ、HIV抗体(抗--HIV)和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 I.3检测试剂:试剂均购自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I.4检测方法:以上检测均按照试剂使用说明严格操作执行,完成检测后记录检测结果。 2.结果352例血液标本检测结果。 3.讨论在临床上除了要确保输血的血型配合外,还特别需要注意输血传染病的发生.1临床上常见的输血传染病包括:3.1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分五型:甲、乙、丙、丁、戊。其中甲与戊型往往经过粪一121途径传播,乙、丙、丁型肝炎均以血液为传播途径,因而可发生输血后肝炎。输血相关肝炎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国外资料显示输血相关肝炎发生占受血者14.8%,其中丙肝占84%一100%。美国约有23万人因输血而得丙肝,占输血后肝炎的90%;在日本占71.6%。我国输血相关肝炎发生占受血者20%左右,其中丙肝占6.8%一l7.7%.乙肝病毒在微小剂量下仍有传染的可能性,而且病毒携带者抗体水平不高时,即目前测定的方法如放射免疫测定法可测定l一2纳克/毫升.酶联免疫吸附法可测定O.2—O.5纳克/毫升,即带毒者抗体水平在上述方法可测定水平以下时.乙肝发生率仍较高。

2018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培训测试题带答案

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培训测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A ) A、属地管理原则 B、异地管理 C、就近管理 D、户籍管理 2.一个病人同时发生n种法定传染病时,应填写几张传染病报告卡(D ) A、1张 B、2张 C、4张 D、n张 3.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病人“现住址”是指(B ) A、病人户籍所在地址 B、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 C、病人发病前居住的宾馆、旅店 D、病人就诊时的居住地 4. 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谁来诊断并报告?(C ) A、现场调查人员 B、所属县(区)疾控中心 C、属地医疗机构 D、以上都可以 5. 医疗卫生机构的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至少保存多少年?( C ) A、1年 B、2年 C、3年 D、5年 6. 医疗机构应确立或指定具体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至少配备几名或以上专(兼)职人员?( B ) A、1名 B、2名 C、3名 D、无要求 7. 甲型H1N1流感是(D )类传染病。 A、非法定传染病 B、甲类传染病 C、乙类传染病 D、丙类传染病 8. 以下传染病中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是(D )。 A、麻风病 B、流行性感冒 C、麻疹 D、水痘 9.以下哪个传染病需分急性和慢性填报?(B ) A、疟疾 B、乙肝 C、梅毒 D、肺结核 10. 外省籍民工在我市某县长期打工,发生身体不适,随即前往当地县医院就诊,医生确诊为细菌性痢疾,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其中的“病人属于”应选择(A ) A、本县区 B、本市其他县区 C、本省其他地市 D、外省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 乙类传染病中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是肺炭疽、人感染H7N9禽流感。(×) 2. 如果同一患者在一年内多次患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只需要报告一次就可以。(×) 3. 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现住址时,填写的是患者的户籍地址,不可以是寄宿地址或宾馆旅店等。(×) 4. 某病例的人群分类为民工,可以不填写其工作单位。(×) 5. 不同单位报告的重卡,原则上保留医疗机构级别高的卡片。(√)

最新输血前核对制度

输血前核对制度 1、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2、临床输血的核对: (1)取血者与发血者应严格执行“双查双签”制度,共同认真查对科别、姓名、住院号、血型、血类、、贮血量、输血日期、交叉配合结果和血液质量,以确保输血安全。 (2)输血前要严格刻对,由两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标签上的内容逐一仔细核对;检查血袋有无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3)确认受血者:输血实施前,由两名医护人员面对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病案号(住院号)等资料,询问并让受血者或家属回答相关问题,以确认受血者并记录在案。 3、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 4、严格执行输血的无菌操作程序。 5、从输血科取走的血液,因强烈震荡、破损、污染、放置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浪费应由用血科室负责。 6、输血后,经治医师应及时填写《输血记录卡》,并与血袋、输血器具于24小时内一并送回输血科,以便进行输血疗效观察和登记。

7、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血液从输血科取走后,一律不 能再退回输血科。 8、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放在 规定的试管架上,置4℃——2℃冰箱保留7天以便查对。 交叉配血及输血记录单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床号: ABO血型: Rh(D)血型:血液成分:血量: 输血性质:备用□常规□紧急□需血时间:年月日 时 申请医生:主治医师:标本收到时间:月日

5449例输血前、手术前、产前患者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指标分析

5449例输血前、手术前、产前患者传染性疾 病标志物检测指标分析 姓名 医院名称 [摘要] 目的:收集并统计5449例于2010年6月-2011年5月间在我院住院输血前、手术前、产前患者,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指标结果,为使临床输血做到安全合理,同时探讨有效的预防医源性感染措施。方法:收集5449例于2010年6月-2011年5月间在我院住院输血前、手术前、产前患者标本,行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指标检测,包括:{1}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初筛试验;{3} 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4}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结果:{1}乙肝表面抗原阳性380例,阳性率6.97% 。{2}艾滋病病毒初筛试验确证阳性4例,阳性率0.07%。{3}梅毒检测病例阳性57例,阳性率1.04%,{4}丙肝病毒检测阳性19例,阳性率0.34%。结论: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于临床上输血前、手术前、产前患者有重要意义。于医务工作者预防医源性感染有利,也使由于输入血液制品而导致医患矛盾的风险降低。 [关键词] 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手术前病例;输血前病例;产前病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伴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长,医患之间矛盾与冲突不断加剧,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对于临床上输血前、手术前、产前患者有极其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患者权利保护,可以明确导致医患纠纷责任。另一方面能够降低医源性感染的风险。 1 资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本院2010年6月-2011年5月间输血前、手术前、产前患者患者共5449例(其中男性患者2421例,女性患者3028例),年龄范围(2-75)岁,平均年龄39.2岁。每位病患在拟输血前收集全血约3ml,2小时内离心并收集血清上机检测。 1.2 仪器与试剂仪器:ARCHITECT i2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Labsystem WeUscan K3酶标仪,Thermo洗板机。试剂:乙肝五项检测试剂为Abbott Laboratories原装试剂;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丙肝抗体检测试剂均为Shanghai Kehua Bio-engineering产品。 [作者简介]:XXX(19XX-),从事什么研究。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范本 2013年11月10日 9:00 输血前评估 患者现存在上消化道出血,贫血症状重,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今日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56g/L,红细胞压积19%,血小板18×109/L。血色素低于60g/L,血小板低于20×109/L,有输血指征。为防止出血,纠正贫血,计划给予O型悬浮红细胞2U,O型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 医师签名:2013年11月10日 13:00 输血记录 患者于今日11:30在医护人员核对无误后开始输注O型悬浮红细胞2U,于13:00输血完毕。紧接着输注1个治疗量的O型单采血小板,于14:00输注完毕。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畏寒、发热、皮疹、瘙痒、恶心等特殊不适,生命体征平稳,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已送输血科。明日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治疗效果。 医师签名:2013年11月11日 10:00 输血后疗效评价 经治疗后,患者头晕乏力减轻,无明显心悸及气短,中度贫血貌。今日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6g/L,红细胞压积28%,血小板24×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血后,血红蛋白与血小板均有所上升,可确认为输血有效。考虑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目前正在化疗期间,血小板计数还是明显偏低,患者随时有大出

血,甚至危及生命的可能,为防止出血,今日继续给予O型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 医师签名:2011年11月11日 13:00 输血记录 患者于今日13:30开始输注O型单采血小板,14:30输血完毕。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畏寒、发热、皮疹、瘙痒、恶心等特殊不适,生命体征平稳,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已送输血科。即刻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治疗效果。 医师签名:2013年11月11日 16:00 输血后疗效评价 今日复查血常规示:血小板44×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血后,血小板有所上升,可确认为输血有效。暂不继续予以交叉合血,继续观察病情变化。 医师签名:

输血前进行传染病感染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b15413785.html, 输血前进行传染病感染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葛丹丹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8期 输血是用于临床抢救和治疗的有效手段,同时亦是造成医源性感染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临床输血导致的医源性感染频繁发生,严重危害输血患者的生命健康,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降低输血后感染率,并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患者输血前行相关感染病指标检测,对输血感染病预防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临床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主 要包括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抗-HCV、抗-HIV、抗-TP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收治的286例需要进行输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32例,女性154;年龄1-88岁,平均年龄(43.56±8.45)歲。患者包括内科、妇产科、儿科、感染科、外科等各需要输血的科室,患者的病症代表具有一般性,且不具有对本次研究有影响的情况。 1.2方法 1.2.1标本采集及仪器入选患者均在清晨抽取5ml静脉血,采集静脉血后立即进行分离,留取血清,并将其放置在4℃冰箱中,在1-3h内完成相应的检测指标。仪器采用Chemclin600全自动化学仪(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及上海新波AYM-B10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仪对患者进行检测。 1.2.2检测指标①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②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采用间接ELISA方法对患者抗-HCV指标进行测定,正常范围:0.0-1.0s/co;③苍白密螺旋体抗体(抗-TP),采用ELISA方法对患者抗-TP进行测定,检测时利用专门TP-PA试剂进行测定,正常范围:1∶40以下;④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检测过程中,相关操作步骤必须严格遵循试剂盒和仪器相关规定进行测定[2]。 1.3实验结果判定 HBs Ag、抗-HCV、抗-HIV和抗-TP ELISA检测S/CO≥1.0判为有反应性(阳性),抗-HIV有反应性样本送本市疾控中心确认。

血液病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观察及分析

血液病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观察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6-13T15:11:37.87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6期作者:黎畅 [导读] 探讨血液病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岳阳市一人民医院输血科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200例患者输血前的激素使用情况,将输血前未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输血前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因素。结果:200例输血患者中,有18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15例患者过往输血达3次以上;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血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及病种无关,输血次数越多则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输血前使用氟美松等激素类药物并不能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但如出现输血反应,可用激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用药。 关键词:血液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预防措施 输血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随着近年来血型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1],因为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反应已日渐减少,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为探讨血液病患者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我们特别抽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已取得满意成绩,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龄12-71岁,平均年龄(4 2.3±1.6)岁,67例输血少于3次,33例输血3次以上,急性白血病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肺炎6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6例,贫血16例。 观察组男性63例,女性27例,年龄15-74岁,平均年龄(46.2±1.3)岁,9365例输血少于3次,35例输血3次以上,急性白血病2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1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肺炎6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5例,贫血14例。 1.2 方法根据200例患者输血前的激素使用情况,将输血前未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输血前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输血前静脉注射5mg地塞米松或氟美松等激素类药物,观察组患者输血前不注射任何激素类药物,观察两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如出现输反应立即抽取输血袋内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输血袋内血液是否出现血液污染并再次对患者血型进行鉴定。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因素。 1.3 输血反应判定根据《临床输血学》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判断标准[3],如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则可判定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1)在输血或输血液成份期间及之后1-2小时体温升高1 ℃以上,且有发热症状。(2)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荨麻疹、瘙痒、皮肤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及发绀等过敏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涉及两组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0例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情况 200例输血患者中,有18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 9.00%,其中15例患者过往输血达3次以上。详见表1。 3 讨论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原因很多,但相关研究指出,多次受血的患者血浆中存在的白细胞凝集素可作用于再次输入的白细胞而导致白细胞发生凝集反应,白细胞的大量凝集可引起网状内皮系统遭到破坏而出现发热反应[3]。同理,多次受血患者的体内血小板凝集素也可与输入的血小板发生凝集而引起发热发应。由此可见,反复输血可造成受血者免疫功能异常,降低患者体内杀伤细胞活力而引起输血反应[5]。 此次研究再次证实,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和病种与输血反应的发生并无明显关系,但输血次数越多则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机率越

血液病患者的护理

血液病患者的护理 血液病亦称为造血系统疾病,包括原发于造血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原发于骨髓组织等)和主要累及造血系统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等)。血液病可以是原发的,其中大多数是先天性造血功能缺陷或骨髓成分的恶性改变。也可以是继发的,其他系统的疾病如营养缺乏、代谢异常及物理化学因素等也可以对骨髓系统造成不良反应,血液或骨髓成分有较明显改变者,亦属血液病的范畴。 血液病患者做好护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这对于病情的好转可康复至关重要,下面为您汇总血液病患者护理知识的相关内容。 血液病患者平常生活中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血液病患者由于白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容易发生感染,轻者需输注抗生素,增加医疗费用,重者会危及生命。 就感染部位来讲,口腔、呼吸道、消化道、肛周、泌尿道以及皮肤与外界相通的部位比较容易发生感染。就感染发生的病原体来讲,细菌、真菌、病毒是常见的,有时也会有寄生虫的感染。感染是可以预防的,注意以下几方面可以有效地预防感染的发生: 1.保持愉悦的心境,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念。悲伤与忧愁都与病无补,而且会减低抵抗力,增加感染机会。相反,保持心情愉快则可以提高免疫力。 2.进食洁净、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从饮食中摄入足够的能量和营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抵抗力,同时要注意洁净以防“病从口入”。 3.积极做好个人卫生及空气消毒:注意口腔、鼻腔、会阴的卫生,可以减少病原体侵入的机会,每日紫外线照射三十分钟,注意开窗通风。 4.减少互串病房及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5.如已发生感染,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查及治疗,正确反映情况以利医务人员判断感染的真实情况做出治疗的选择,使感染尽快控制,节约人力、财力成本,促疾病痊愈。 6.应用中药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免疫功能、增加身体抵抗力。 血液病患者发生感染是很危险的,所以平时生活中一定要处处注意,除了注意卫生和饮食以外,还要少去人多的地方,尤其是眼下正是流感高发时期,出门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20200515184212)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为加强输血安全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本院制定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 一.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 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二.为了充分落实输血相容检测的管理制度,做好相容性检测试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血库每周做室内质控一次,输血前必须复查血型,检测受 血者不完全抗体情况,进行交叉配血后,都符合要求后方可发血。 临床输血的核对: 一、输血申请 主治医师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 断、输血指征,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是否孕产妇,患者主要的血液化验指 标,准备输入的血液成分和输入量等。 二、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核对 1、护士核对医生医嘱,根据《输血申请单》的信息准备标本采集试管,到 床边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送检项目等,贴上标签,标签内容 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 2、血标本采集前应征得受血者知情同意,若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 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核对患者身份。《临床输

血申请单》的相关信息与受血者的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二者不一 致时不得采集血标本。 3、用贴有正确无误标签的试管抽静脉血2-4ml血(用EDTAK抗凝),不准离开床边后再贴标签。采集血标本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正确穿刺。抽血护士 在输血申请单的抽血人处签字。未查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指标检验的,要同时抽 一管不抗凝血,填写输血前检查申请单送检验科。 4、血标本送交人员与输血科人员交接血标本时应对血标本进行检查并仔细 核对血标本信息与《临床输血申请单》是否一致。确认无误后方可接收。 5、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与受血 者检测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2℃—6℃冰箱保留7天以便查对。 三、实验室核对 1、所有试验操作前必须核对标本信息与申请单信息一致,检查标本外观正 常后方可开始试验操作。 2、试验操作结束后,必须再次核对标本信息与申请单信息一致。 3、出检验报告前,必须核对申请单及标本管上的信息是否一致。 4、对患者的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时,一人值班的时候自己进行复查,两人 当班时,由第二人进行复查。确保结果准确无误,对结果双签字,确保正确率100%,误差率0%。 四、血液入库核对 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 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 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 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 件)等。 2、输血科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 十年。

输血前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输血前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3-06-06T15:56:19.9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水永珍 [导读] 梅毒可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可在母婴间垂直传播,对妊娠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水永珍(甘肃省兰州市肺科医院 730046)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病人术前、输血前和由输血引起的经血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HBV)、艾滋病(HIV)、丙型肝炎(HCV)、以及梅毒(TP)的感染情况,探讨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我院2012年度1月至12月需输血、手术的50例患者进行输血前、术前及检测共4项,即: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50例患者血清传染性标志物总阳性率为32.0%,HBsAg阳性率为12.0%(6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2.00%(1例),梅毒感染率为0.0%(0例),抗HIV抗体阳性率为18.0%(9例)。结论:为了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同时也为了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非常必要对患者进行手术前、输血前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 【关键词】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102-02 输血是临床治疗、急救的一项主要措施。但是由于由输血引起的经血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等时有报道,从而不断引起医疗纠纷。但是这些经血感染的疾病,它们的感染途径有很多种,是输血和医源性感染所致,还是患者接受治疗或入院前就已感染,这就需要获得患者受血前或术前的情况。为了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同时也为了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非常必要对患者进行手术前、输血前4项即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TP)进行检测。为了了解我院病人术前、输血前的感染情况,现对我院病人2004年度1月至12月输血前、术前检测结果统计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我院2012年1月至12月需输血、手术的患者,均在输血前、手术前常规抽取静脉血液3 ml~5 ml,无需抗凝。共计50例。 1.2 试剂乙型肝炎标志物: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丙型肝炎抗体(抗HCVIgG):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TP):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质控血清均由试剂配套提供。 1.3 方法 HBsAg: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HBsAb:双抗原夹心ELISA法。抗HCVIgG:间接法ELISA;TP:急诊患者用凝集法,非急诊患者用ELISA法,抗HIV:双抗原夹心ELISA法。严格按照试剂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均在试剂有效期内使用,并设临界值对照作室内质控。 1.4 仪器酶标仪:MULTISKAN MK3洗板机:WELLWASH 2 MK4。 2 结果 50例患者输血前和手术前各项检测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输血前和手术前各项检测指标检测结果病毒标志物 (略) 检测项目阳性(例数)阳性率(%) HBsag 6 12.00 抗-HCV 1 2.00 抗-HIV 9 18.00 抗-TP 0 0.00 合计 16 32% 从表1可以看出,HBsAg阳性率为12.00%,为主要传染源,这与调查获得的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10%左右相接近[1]。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2.00%。梅毒感染率0.00%。抗HIV抗体初筛共有9例阳性,均送上级有关部门兰州市疾控中心进行确证鉴定,其中9例为阳性,另2阳性率为18%。 3 讨论 近几年,输血医学有了快速发展,这种特殊而有效的治疗手段挽救了众多生命垂危的患者,也造成了与输血相关的传染病的传播。根据《献血法》、《血站治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采供血机构加强了对献血者的筛检,极大的提高了血液质量,使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发生得到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但因试剂盒的灵敏度、检测误差、“窗口期”、疾病潜伏期的问题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还存在部分漏检的可能,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常有发生[1,2]。HBV主要的传染源为患者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乙肝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可因带HBV血液、血液制品和血污染的器械针头经皮肤而传染。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以及围产期母婴传播也是常见的传播方式[3]。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6周~16周。潜伏期长短随许多因素而异,可因大剂量感染而缩短或使用高效价的抗HBs抗体而延长等[3]。另据报道,我国自然人群中抗HCV阳性率为0.7%~3.1%[4]。在HCV感染病例中,通过输血或其他非肠道途径(如共用针头、血透析等)而传染的病例占较大的比例,但在近半数的HCV感染中,传播的途径尚不清楚。丙型肝炎的潜伏期长短不一。输血后潜伏期可短至1周~2周,长至13周~26周,平均5周~6周。输血后丙型肝炎慢性化率较低,80%能在3个月内恢复。毫无疑问,HIV是20世纪后半叶的瘟疫,它改变了我们的社会面貌,并将在今后的许多年内继续引起更大的混乱,尤其在第三世界更是如此。近年HIV流行也逐渐进入内地,且呈增加趋势。艾滋病的传染源是HIV无症状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HIV主要通过3个途径传播:一是密切的性接触;二是污染HIV的血液或血制品或针头等;三是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传给胎儿,产道或哺乳等方式传给婴儿。人类HIV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状态,包括急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长期的无症状感染、有症状感染以及艾滋病。由HIV感染发展到艾滋病的进程依不同人群而异。在缺乏治疗的情况下,估计在感染后10 a内有50%的人会发展为艾滋病。性病也逐渐死灰复燃。梅毒可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可在母婴间垂直传播,对妊娠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TRUST定性试

受血者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查的临床意义

受血者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查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评估受血者在输血前接受输血相关检查的意义。方法:对1200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爱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RUST)检查。结果:HBsAg阳性、抗-HCV阳性和两者均阳性的百分率分别是21%、2.0%和0.5%,其中48例HBsAg阳性者没有输血史,在输血前检查中首次检出阳性;24例抗-HCV阳性者均有输血史,在肾透析患者中,抗HCV阳性率达8%。抗-HIV阳性者1例。未检出TRUST阳性者。结论: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输血相关传染病;输血;受血者 为了解受血者在输血前的输血相关传染病的感染情况,笔者对本院1200例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在输血前进行了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2-12月在本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1200例,男720例,女480例,年龄在4-82岁。住院科室包括血液科、肿瘤科肝病科和普外科等。 1.2检查方法:患者输血前,了解其输血史,并采血检验四项输血相关传染病指标,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爱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RUST)。HBsAg、抗-HCV、抗-HIV检测使用AXSYM酶标仪及配套试剂。TRUST使用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TRUST试剂。 2结果 输血前检查中,HBsAg为阳性、抗-HCV为阳性、HBsAg和抗-HCV两项均为阳性者分别为252例、24例和6例,阳性率分别为21%、2.0%、0.5%,其中有48例(4.0%)HBsAg阳性者既往无输血史。在输血前首次检出阳性。24例抗-HCV阳性者均有输血史,在肾透析患者中,抗HCV阳性率高达8%。抗-HIV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邢台县中心医院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一、受血者在输血申请前应完成以下检测 1、ALT、乙肝五项、Anti-TP、Anti-HCV、Anti-HIV1/2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或近亲属; 2、ABO血型正反定型及Rh(D)血型检测; 3、血常规的检测;将以上检测结果在“临床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急救用血时需在抽取交叉配血标本之前或同时抽取上述检测项目的标本并送检,并于临床输血申请单上备注“已抽血送检,结果未回”。 二、临床输血申请单与血液标本的核对 1、检查送检血液标本标签受血者信息是否与“临床输血申请单”受血者信息是否完全符合,否则应拒收标本,要求重新抽取血液标本送检; 2、检查“临床输血申请单”受血者是否符合相关输血指征; 3、检查输血申请量是否符合用血申请分级管理要求,是否经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医务科审批。 4、不允许接收溶血标本,对急性溶血性贫血和烧伤病人的溶血标本,在试验前后必须作溶血程度的比较; 三、交叉配血前应完成以下检测

1、复检受血者的ABO血型及Rh(D)血型是否与申请单血型一致; 2、复检供血者ABO血型及Rh(D)血型是否与血袋一致(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可除外) 3、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受血者,应在交叉配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阳性结果应进行抗体鉴定试验;交叉配血不合时也应做不规则抗体筛检; 四、交叉配血试验 1、受血者交叉配血时所用的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2、输血科在交叉配血前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正确无误后再进行交叉配血; 3、凡是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患者等患者,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4、输血科必须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认真仔细做好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查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即盐水相与非盐水相两种方法配血,如盐水配血法+凝聚胺配血法、盐水配血法+微柱凝胶法等; 5、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操作相符时,方可报告;详细填写好“输血记录单”,“输血记录单”必须内容

输血前四项的检测

输血前四项的检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主讲:孟繁兴 时间:八月份 签名: 输血前四项的检测目的:分析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感染情况,探讨输血前4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随机选择自2012 ̄2013年我院需要临床输血的患 者共352例,对受血者检测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 结果:352例受血者中前4项血清学指标阳性检出165例,检出率为12.20%。 结论:输血前4项检测在临床输血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尽早做好隔离治疗措施工作。 【关键词】输血前4项;检测;分析探讨 输血是临床上经常用到的抢救措施之一.也是许多病症转危为安的重要保证,但输血的同时也要承担者相关传染病传染的危险,为此,临床上输血前4项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输血前4项传染病标志物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一mⅥ和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现就我院2012—2013年需要临床输血的

患者共1352例,对受血者检测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自2012~2013年我院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共352例,其中男性164例,女性188例,年龄范围从2岁一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岁。 1.2检测项目:输血前4项传染病标志物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Ⅵ、HIV抗体(抗--HIV)和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 I.3检测试剂:试剂均购自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I.4检测方法:以上检测均按照试剂使用说明严格操作执行,完成检测后记录检测结果。 2.结果352例血液标本检测结果。 3.讨论在临床上除了要确保输血的血型配合外,还特别需要注意输血传染病的发生.1临床上常见的输血传染病包括:3.1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分五型:甲、乙、丙、丁、戊。其中甲与戊型往往经过粪一121途径传播,乙、丙、丁型肝炎均以血液为传播途径,因而可发生输血后肝炎。输血相关肝炎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国外资料显示输血相关肝炎发生占受血者14.8%,其中丙肝占84%一100%。美国约有23万 人因输血而得丙肝,占输血后肝炎的90%;在日本占71.6%。我国输血相关肝炎发生占受血者20%左右,其中丙

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的意义

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的意义 发表时间:2012-11-14T10:21:30.7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杨惠林[导读] 目的总结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血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四项检测的作用及意义。 杨惠林 (贵州省德江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565200)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5-0174-02 【摘要】目的总结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血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四项检测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对临床科室申请输血前患者抽取血液标本进行以上四项检测。结果 960例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抗-TP 血清检测结果总阳性率155例(16.14%),其中HBsAg阳性94例(9.79%),抗-HCV阳性10例(1.04%),抗-HIV阳性1例(0.10%),抗-TP阳性50例(5.21%)。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可预防疾病传播,减少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关键词】输血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受血者输血作为一种支持及代偿性治疗措施,在外科手术备血、防治休克及治疗严重贫血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但输血过程中常可引起的肝炎、梅毒、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康复,存在导致医疗纠纷的风险,因而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对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进行四项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对于了解患者的输血前状况、避免患者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统计了本科进行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数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1年2月本科共收到输血患者血液标本960例,检测结果回报到临床科室,同时在患者病历中存档。 1.2方法 HBsAg、抗-HCV、抗-HIV、抗-TP均使用ELISA检测,检测试剂由厦门新创公司提供,所有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试剂盒是由卫生部批准使用批次,并在有效期内。采用STAR全自动加样仪和FAME全自动酶联检测仪检测,均由哈美尔顿公司提供,反应性标本进行双孔复查。 2 结果 960例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抗-TP血清检测结果总阳性率155例(16.14%),其中HBsAg阳性94例(9.79%),抗-HCV阳性10例(1.04%),抗-HIV阳性1例(0.10%),抗-TP阳性50例(5.21%)。 3 讨论 通过输血传染的疾病常较为复杂,最为严重的就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所以输血安全日益收到人民的重视,国家近年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减少输血传播疾病,虽由于现有的技术手段及条件对于“窗口期”病毒不能检测出来,但还是有力的减少了输血感染疾病的传播。近年来输血造成的传染性疾病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因传染性疾病感染途径较为多样,一般难以界定患者是由输血导致还是输血前已被感染,在解决此类纠纷时,须以输血前患者的四项传染性指标作为依据,故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四项检测尤为重要,卫生部最新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也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做了要求。 乙型肝炎示一种传染性较强的传染病,常常难以治愈,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本组数据中HBsAg阳性率为9.79%,与报道中指出我国人群HBsAg携带率较为接近。输血后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是HCV,也是临床输血以及血液制剂最常见的不安全的因素[2],健康人群中HCV的阳性率为1%-4%,本组数据中抗-HCV阳性率为1.04%,与健康人群中抗-HCV阳性率较为一致,对受血者进行乙型肝炎以及丙型肝炎的检查,可为排除输血后肝炎留取重要的病例资料,成为避免医疗纠纷的有力手段。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导致的,是一种慢性传染性较强的疾病,曾经是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其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性病在我国具有死灰复燃的趋势,直接表现为梅毒发病人数大大增加,本组数据中抗-TP阳性率为5.21%,阳性率较高,须引起人们的重视。艾滋病是一种传播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人体感染HIV后经数年的潜伏期发展为艾滋病患者,但处在潜伏期的无症状的艾滋病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感染者通常没有不适以及日常生活不受影响,故不经过血液检测,被感染者一般不知自己已感染,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输血前检查显得尤为重要,本组抗-HIV的阳性率为0.10%,虽不高,但是绝不能低估HIV的危害[3]。 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检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可早期确定受血者感染传染病的情况,可为早期的诊断以及治疗提供依据;同时进行本项检查可可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发出强有力的信号;输血前进行四项传染性指标的检测的记录,可为区分患者传染性疾病的来源提供依据,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参考文献 [1]Ziai WC, Mirski MA. The Slippery Slope of Platelet Transfusion for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Neurocrit Care. 2012 Mar 29. [2]郭勇,郭桂英,石小彬.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意义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1):52. [3]Dziewierz A, Siudak Z, Rakowski T, Dubiel JS, Dudek D.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unselected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ansferred for primary angioplasty. J Thromb Thrombolysis. 2012 Mar 29.

输血病历书写规范

输血病历书写规范 1.病程记录 1.1有专门的输血记录 1.2输血记录包含的内容: 1.2.1必须有输血前检测并原因评估:悬浮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 掌握各血液成分输血适应症: ①如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必须有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或有缺氧症状:胸痛、疲劳、气短,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衰,乳酸水平增高及年龄等因素的评价。②血红蛋白>100g/L,危重患者、老年患者、心血管手术患者、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创伤性脑损伤的评估等。 ③如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有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等评估。④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MA <45mm,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⑤如新鲜冰冻血浆:PT18或APTT56>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伴有出血表现、凝血因子功能低下、纤维蛋白原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血,INR >1.5、TEGR >12等评估。 ⑥冷沉淀输注,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0.8~1.0g/L;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 1.2.2输入血型、血液品种、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要求精确到分钟,与输血护理实施记录相吻合)、输血过程是否顺利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有应注明何种症状及处置方法并记录于病历) 1.2.3必须有输血后的检测并疗效评价(输血疗效分析) 1.2.3.1单次输血后24小时检测指标 2016年6月13日18:21输血病程 术前患者贫血,患者术中出血较多,术中血常规检查示:HB:69.9g/L,红细胞压积:25.2%,红细胞:2.42×1012/L.提示贫血。根据上述情况,故准备输A型Rh阳性红细胞悬液4U,血浆400ml。患者于术中2011-06-13.11:40开始输血,输血开始15分钟无不适,输血过程中无不适,继续输注血液,术中输血未完毕,带回病房继续输血。2011-06-13.16:30输血完毕。输血结束后血压BP:142/85mmHg,心率122次/分,呼吸20次/分,输血后血压平稳。次日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73.5g/L,红细胞压积:26.9%,红细胞:2.65×1012 /L,输血效果良好。 1.2.3.2 多次输血每次输血后24小时检测指标 ①2016年8月20日23:30首次输血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 1.22×109/L,红细胞2.04×1012/L,血红蛋白66g/L,红细胞压积0.192,血小板14×109/L。血色素低于70g/L,血小板低于20×109/L。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目前正在化疗期间,为防止出血,纠正贫血,今日给予O 型悬浮红细胞2U及O 型单采血小板1U 静点。于今日19:00 开始输血治疗,于今日23:30 输完上述血液成分。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寒战、皮疹、恶心等特殊不适。明日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结果。 ②2016 年8月21日18:30再次输血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 1.21×109/L,红细胞2.43×1012/L,血红蛋白75g/L,红细胞压积0.216,血小板24×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注血后,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均有所上升,可确认为输注血液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