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识别第三章-感知器算法

模式识别第三章-感知器算法
模式识别第三章-感知器算法

模式识别第三章

感知器算法

一.用感知器算法求下列模式分类的解向量w :

})0,1,1(,)1,0,1(,)0,0,1(,)0,0,0{(:1T T T T ω

})1,1,1(,)0,1,0(,)1,1,0(,)1,0,0{(:2T T T T ω

将属于2ω的训练样本乘以(-1),并写成增广向量的形式:

T x )1,0,0,0(1 =,T x )1,0,0,1(2=,T x )1,1,0,1(3=,T x )1,0,1,1(4 =

T x )1,1-,0,0(5-=,T x )1,1-,1-,0(6-=,T x )1,0,1-,0(7-=,T x )1,1-,1-,1-(8-= 第一轮迭代:取1=C ,T )0,0,0,0()1(=ω

因0)1,0,0,0)(0,0,0,0()1(1==T T x ω不大于0,故T x )1,0,0,0()1()2(1=+=ωω 因1)1,0,0,1)(1,0,0,0()2(2==T T x ω大于0,故T )1,0,0,0()2()3(==ωω 因1)1,1,0,1)(1,0,0,0()3(3==T T x ω大于0,故T )1,0,0,0()3()4(==ωω 因1)1,0,1,1)(1,0,0,0()4(4==T T x ω大于0,故T )1,0,0,0()4()5(==ωω 因1)1,1-,0,0)(1,0,0,0()5(5-=-=T T x ω不大于0,故T x )0,1-,0,0()5()6(5 =+=ωω 因1)1,1-,1-,0)(0,1-,0,0()6(6=-=T T x ω大于0,故T )0,1-,0,0()6()7(==ωω 因0)1,0,1-,0)(0,1-,0,0()7(7=-=T T x ω不大于0,故T x )1-,1-,1,0()7()8(7-=+=ωω 因3)1,1-,1-,1-)(1-,1-,1,0()8(8=--=T T x ω大于0,故T )1-,1-,1,0()8()9(-==ωω 第二轮迭代:

因1)1,0,0,0)(1-,1-,1,0()9(1-=-=T T x ω不大于0,故T x )0,1-,1,0()9()10(1-=+=ωω 因0)1,0,0,1)(0,1-,1-,0()10(2==T T x ω不大于0,故T x )1,1,1,1()10()11(2--=+=ωω 因1)1,1,0,1)(1,1,1,1()11(3=--=T T x ω大于0,故T )1,1,1,1()11()12(--==ωω 因1)1,0,1,1)(1,1,1,1()12(4=--=T T x ω大于0,故T

)1,1,1,1()12()13(--==ωω

因0)1,1-,0,0)(1,1,1,1()13(5=---=T T x ω不大于0,故T x )0,2,1,1()13()14(5--=+=ωω 因3)1,1-,1-,0)(0,2,1,1()14(6=---=T T x ω大于0,故T )0,2,1,1()14()15(--==ωω

因1)1,0,1-,0)(0,2,1,1()15(7=---=T T x ω大于0,故T )0,2-,1-,1()15()16(==ωω

因2)1,1-,1-,1-)(0,2-,1-,1()16(8=-=T T x ω大于0,故T )0,2-,1-,1()16()17(==ωω

第三轮迭代:

因0)1,0,0,0)(0,2-,1,1()17(1=-=T T x ω不大于0,故T x )1,2,1,1()17()18(1--=+=ωω 因2)1,0,0,1)(1,2-,1-,1()18(2==T T x ω大于0,故T )1,2,1,1()18()19(--==ωω

因0)1,1,0,1)(1,2,1,1()19(3=--=T T x ω不大于0,故T x )2,1,1,2()19()20(3--=+=ωω 因3)1,0,1,1)(2,1,1,2()20(4=--=T T x ω大于0,故T

)2,1,1,2()20()21(--==ωω

因1)1,1-,0,0)(2,1,1,2()21(5-=---=T T x ω不大于0,故T x )1,2,1,2()21()22(5--=+=ωω

因2)1,1-,1-,0)(1,2,1,2()22(6=---=T T x ω大于0,故T )1,2,1,2()22()23(--==ωω

因0)1,0,1-,0)(1,2,1,2()23(7=---=T T x ω不大于0,故T x )0,2-,2-,2()23()24(7=+=ωω 因2)1,1-,1-,1-)(0,2-,2-,2()24(8=-=T T x ω大于0,故T )0,2-,2-,2()24()25(==ωω 第四轮迭代:

因0)1,0,0,0)(0,2-,2,2()25(1=-=T T x ω不大于0,故T x )1,2,2,2()25()26(1--=+=ωω 因3)1,0,0,1)(1,2-,2-,2()26(2==T T x ω大于0,故T

)1,2,2,2()26()27(--==ωω

因1)1,1,0,1)(1,2,2,2()27(3=--=T T x ω大于0,故T )1,2,2,2()27()28(--==ωω 因1)1,0,1,1)(1,2,2,2()28(4=--=T T x ω大于0,故T )1,2,2,2()28()29(--==ωω

因1)1,1-,0,0)(1,2,2,2()29(5=---=T T x ω大于0,故T

)1,2,2,2()29()30(--==ωω

因3)1,1-,1-,0)(1,2,2,2()30(6=---=T T x ω大于0,故T )1,2,2,2()20()31(--==ωω

因1)1,0,1-,0)(1,2,2,2()31(7=---=T T x ω大于0,故T )1,2-,2-,2()31()32(==ωω 因大于0,故T

)1,2-,2-,2()32()33(==ωω

第五轮迭代:

因1)1,0,0,0)(1,2-,2,2()33(1=-=T T x ω大于0,故T )1,2,2,2()33()34(--==ωω

因3)1,0,0,1)(1,2-,2-,2()34(2==T T x ω大于0,故T

)1,2,2,2()34()35(--==ωω

因1)1,1,0,1)(1,2,2,2()35(3=--=T T x ω大于0,故T )1,2,2,2()35()36(--==ωω 因1)1,0,1,1)(1,2,2,2()36(4=--=T T x ω大于0,故T )1,2,2,2()36()37(--==ωω 因1)1,1-,0,0)(1,2,2,2()37(5=---=T T x ω大于0,故T )1,2,2,2()37()38(--==ωω

因3)1,1-,1-,0)(1,2,2,2()38(6=---=T T x ω大于0,故T )1,2,2,2()38()39(--==ωω 因1)1,0,1-,0)(1,2,2,2()39(7=---=T T x ω大于0,故T )1,2-,2-,2()39()40(==ωω 因1)1,1-,1-,1-)(1,2-,2-,2()40(8=-=T T x ω大于0,故T )1,2-,2-,2()40()41(==ωω 该轮迭代全部正确,因此解向量T

)1,2,2,2(--=ω,相应的判别函数为: 1222)(321+--=x x x x d

二.编写求解上述问题的感知器算法程序

1. 实验结果截图

2. 程序代码

%程序功能:实现感知器算法

%作者:赵晓梅 2066

%时间:2014.10.5

clc;

clear all ;

fprintf('感知器算法\n');

%输入模式样本

x=[0,0,0,1;1,0,0,1;1,0,1,1;1,1,0,1;0,0,-1,-1;0,-1,-1,-1;0,-1,0,-1;-1,-1,-1,-1];

[N,n]=size(x);%获取样本数目和维数;N 为样本数目;n 为样本维数

C=1;

w0=[0,0,0,0]';%初始化解向量

w=w0;

flag=1;%迭代继续标志,当迭代全部正确时,flag=0,迭代结束

k=0;%记录迭代次数

while (flag)

flag=0;

k=k+1;

for i=1:N

if w'*x(i,:)'<=0%当迭代错误,w加上相应的x w=w+x(i,:)';

flag=1;

end

end

end

fprintf('迭代次数%d\n',k);

fprintf('解向量为w=(');

for j=1:n

fprintf('%d ',w(j));

end

fprintf(')\n');

fprintf('相应的判别函数为d(x)=');

for j=1:n-1

fprintf('(%d)x%d+',w(j),j);

end

fprintf('(%d)\n',w(j));

模式识别感知器算法求判别函数

感知器算法求判别函数 一、 实验目的 掌握判别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并熟悉判别函数的分类方法,通过实验更深入的了解判别函数及感知器算法用于多类的情况,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模式识别打下基础。 二、 实验内容 学习判别函数及感知器算法原理,在MATLAB 平台设计一个基于感知器算法进行训练得到三类分布于二维空间的线性可分模式的样本判别函数的实验,并画出判决面,分析实验结果并做出总结。 三、 实验原理 3.1 判别函数概念 直接用来对模式进行分类的准则函数。若分属于ω1,ω2的两类模式可用一方程d (X ) =0来划分,那么称d (X ) 为判别函数,或称判决函数、决策函数。如,一个二维的两类判别问题,模式分布如图示,这些分属于ω1,ω2两类的模式可用一直线方程 d (X )=0来划分。其中 0)(32211=++=w x w x w d X (1) 21,x x 为坐标变量。 将某一未知模式 X 代入(1)中: 若0)(>X d ,则1ω∈X 类; 若0)(3时:判别边界为一超平面[1]。 3.2 感知器算法 1958年,(美)F.Rosenblatt 提出,适于简单的模式分类问题。感知器算法是对一种分

类学习机模型的称呼,属于有关机器学习的仿生学领域中的问题,由于无法实现非线性分类而下马。但“赏罚概念( reward-punishment concept )” 得到广泛应用,感知器算法就是一种赏罚过程[2]。 两类线性可分的模式类 21,ωω,设X W X d T )(=其中,[]T 1 21,,,,+=n n w w w w ΛW ,[]T 211,,,,n x x x Λ=X 应具有性质 (2) 对样本进行规范化处理,即ω2类样本全部乘以(-1),则有: (3) 感知器算法通过对已知类别的训练样本集的学习,寻找一个满足上式的权向量。 感知器算法步骤: (1)选择N 个分属于ω1和 ω2类的模式样本构成训练样本集{ X1 ,…, XN }构成增广向量形式,并进行规范化处理。任取权向量初始值W(1),开始迭代。迭代次数k=1。 (2)用全部训练样本进行一轮迭代,计算W T (k )X i 的值,并修正权向量。 分两种情况,更新权向量的值: 1. (),若0≤T i k X W 分类器对第i 个模式做了错误分类,权向量校正为: ()()i c k k X W W +=+1 c :正的校正增量。 2. 若(),0T >i k X W 分类正确,权向量不变:()()k k W W =+1,统一写为: ???∈<∈>=21T ,0,0)(ωωX X X W X 若若d

黄庆明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 第三章 作业

·在一个10类的模式识别问题中,有3类单独满足多类情况1,其余的类别满足多类情况2。问该模式识别问题所需判别函数的最少数目是多少? 应该是252142 6 *74132 7=+=+ =++C 其中加一是分别3类 和 7类 ·一个三类问题,其判别函数如下: d1(x)=-x1, d2(x)=x1+x2-1, d3(x)=x1-x2-1 (1)设这些函数是在多类情况1条件下确定的,绘出其判别界面和每一个模式类别的区域。 (2)设为多类情况2,并使:d12(x)= d1(x), d13(x)= d2(x), d23(x)= d3(x)。绘出其判别界面和多类情况2的区域。

(3)设d1(x), d2(x)和d3(x)是在多类情况3的条件下确定的,绘出其判别界面和每类的区域。 ·两类模式,每类包括5个3维不同的模式,且良好分布。如果它们是线性可分的,问权向量至少需要几个系数分量?假如要建立二次的多项式判别函数,又至少需要几个系数分量?(设模式的良好分布不因模式变化而改变。) 如果线性可分,则4个 建立二次的多项式判别函数,则102 5 C 个 ·(1)用感知器算法求下列模式分类的解向量w: ω1: {(0 0 0)T , (1 0 0)T , (1 0 1)T , (1 1 0)T } ω2: {(0 0 1)T , (0 1 1)T , (0 1 0)T , (1 1 1)T } 将属于ω2的训练样本乘以(-1),并写成增广向量的形式。 x ①=(0 0 0 1)T , x ②=(1 0 0 1)T , x ③=(1 0 1 1)T , x ④=(1 1 0 1)T x ⑤=(0 0 -1 -1)T , x ⑥=(0 -1 -1 -1)T , x ⑦=(0 -1 0 -1)T , x ⑧=(-1 -1 -1 -1)T 第一轮迭代:取C=1,w(1)=(0 0 0 0) T 因w T (1) x ① =(0 0 0 0)(0 0 0 1) T =0 ≯0,故w(2)=w(1)+ x ① =(0 0 0 1) 因w T (2) x ② =(0 0 0 1)(1 0 0 1) T =1>0,故w(3)=w(2)=(0 0 0 1)T 因w T (3)x ③=(0 0 0 1)(1 0 1 1)T =1>0,故w(4)=w(3) =(0 0 0 1)T 因w T (4)x ④=(0 0 0 1)(1 1 0 1)T =1>0,故w(5)=w(4)=(0 0 0 1)T 因w T (5)x ⑤=(0 0 0 1)(0 0 -1 -1)T =-1≯0,故w(6)=w(5)+ x ⑤=(0 0 -1 0)T 因w T (6)x ⑥=(0 0 -1 0)(0 -1 -1 -1)T =1>0,故w(7)=w(6)=(0 0 -1 0)T 因w T (7)x ⑦=(0 0 -1 0)(0 -1 0 -1)T =0≯0,故w(8)=w(7)+ x ⑦=(0 -1 -1 -1)T 因w T (8)x ⑧=(0 -1 -1 -1)(-1 -1 -1 -1)T =3>0,故w(9)=w(8) =(0 -1 -1 -1)T 因为只有对全部模式都能正确判别的权向量才是正确的解,因此需进行第二轮迭代。 第二轮迭代: 因w T (9)x ①=(0 -1 -1 -1)(0 0 0 1)T =-1≯0,故w(10)=w(9)+ x ① =(0 -1 -1 0)T

大学模式识别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大学模式识别考试题及 答案详解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一、填空与选择填空(本题答案写在此试卷上,30分) 1、模式识别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元包括:模式采集、特征提取与选择 和模式分类。 2、统计模式识别中描述模式的方法一般使用特真矢量;句法模式识别中模式描述方法一般有串、树、网。 3、聚类分析算法属于(1);判别域代数界面方程法属于(3)。 (1)无监督分类 (2)有监督分类(3)统计模式识别方法(4)句法模式识别方法4、若描述模式的特征量为0-1二值特征量,则一般采用(4)进行相似性度量。 (1)距离测度(2)模糊测度(3)相似测度(4)匹配测度 5、下列函数可以作为聚类分析中的准则函数的有(1)(3)(4)。 (1)(2) (3) (4) 6、Fisher线性判别函数的求解过程是将N维特征矢量投影在(2)中进行。 (1)二维空间(2)一维空间(3)N-1维空间 7、下列判别域界面方程法中只适用于线性可分情况的算法有(1);线性可分、不可分都适用的有(3)。 (1)感知器算法(2)H-K算法(3)积累位势函数法 8、下列四元组中满足文法定义的有(1)(2)(4)。 (1)({A, B}, {0, 1}, {A?01, A? 0A1 , A? 1A0 , B?BA , B? 0}, A) (2)({A}, {0, 1}, {A?0, A? 0A}, A) (3)({S}, {a, b}, {S ? 00S, S ? 11S, S ? 00, S ? 11}, S) (4)({A}, {0, 1}, {A?01, A? 0A1, A? 1A0}, A) 二、(15分)简答及证明题 (1)影响聚类结果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2)证明马氏距离是平移不变的、非奇异线性变换不变的。 答:(1)分类准则,模式相似性测度,特征量的选择,量纲。 (2)证明:

模式识别第三章-感知器算法

模式识别第三章 感知器算法 一.用感知器算法求下列模式分类的解向量w : })0,1,1(,)1,0,1(,)0,0,1(,)0,0,0{(:1T T T T ω })1,1,1(,)0,1,0(,)1,1,0(,)1,0,0{(:2T T T T ω 将属于2ω的训练样本乘以(-1),并写成增广向量的形式: T x )1,0,0,0(1 =,T x )1,0,0,1(2=,T x )1,1,0,1(3=,T x )1,0,1,1(4 = T x )1,1-,0,0(5-=,T x )1,1-,1-,0(6-=,T x )1,0,1-,0(7-=,T x )1,1-,1-,1-(8-= 第一轮迭代:取1=C ,T )0,0,0,0()1(=ω 因0)1,0,0,0)(0,0,0,0()1(1==T T x ω不大于0,故T x )1,0,0,0()1()2(1=+=ωω 因1)1,0,0,1)(1,0,0,0()2(2==T T x ω大于0,故T )1,0,0,0()2()3(==ωω 因1)1,1,0,1)(1,0,0,0()3(3==T T x ω大于0,故T )1,0,0,0()3()4(==ωω 因1)1,0,1,1)(1,0,0,0()4(4==T T x ω大于0,故T )1,0,0,0()4()5(==ωω 因1)1,1-,0,0)(1,0,0,0()5(5-=-=T T x ω不大于0,故T x )0,1-,0,0()5()6(5 =+=ωω 因1)1,1-,1-,0)(0,1-,0,0()6(6=-=T T x ω大于0,故T )0,1-,0,0()6()7(==ωω 因0)1,0,1-,0)(0,1-,0,0()7(7=-=T T x ω不大于0,故T x )1-,1-,1,0()7()8(7-=+=ωω 因3)1,1-,1-,1-)(1-,1-,1,0()8(8=--=T T x ω大于0,故T )1-,1-,1,0()8()9(-==ωω 第二轮迭代: 因1)1,0,0,0)(1-,1-,1,0()9(1-=-=T T x ω不大于0,故T x )0,1-,1,0()9()10(1-=+=ωω 因0)1,0,0,1)(0,1-,1-,0()10(2==T T x ω不大于0,故T x )1,1,1,1()10()11(2--=+=ωω 因1)1,1,0,1)(1,1,1,1()11(3=--=T T x ω大于0,故T )1,1,1,1()11()12(--==ωω 因1)1,0,1,1)(1,1,1,1()12(4=--=T T x ω大于0,故T )1,1,1,1()12()13(--==ωω

模式识别实验 感知器准则算法实验

实验二 感知器准则算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感知准则算法的基本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2)编程实现批处理感知器算法的程序。 二、实验原理: 1.假设已知一组容量为N 的样本集1y ,2y ,…,N y ,其中N y 为d 维增广样本向量,分别来自1ω和2ω类。如果有一个线性机器能把每个样本正确分类,即存在一个权向量a ,使得对于任何1ω∈y ,都有y a T >0,而对一任何2ω∈y ,都有y a T <0,则称这组样本集线性可分;否则称线性不可分。若线性可分,则必存在一个权向量a ,能将每个样本正确分类。 2.基本方法: 由上面原理可知,样本集1y ,2y ,…,N y 是线性可分,则必存在某个权向量a ,使得 ?????∈<∈>2 1 y ,0y ,0ωωj j T i i T y a y a 对一切对一切 如果我们在来自2ω类的样本j y 前面加上一个负号,即令j y =—j y ,其中2ω∈j y ,则也有 y a T >0。因此,我们令 ???∈∈='21y ,-y ,ωωj j i i n y y y 对一切对一切 那么,我们就可以不管样本原来的类型标志,只要找到一个对全部样本n y '都满足y a T >0,N n ,,3,2,1??=的权向量a 就行了。此过程称为样本的规范化,n y '成为规范化增广样本向量,后面我们用y 来表示它。 我们的目的是找到一个解向量* a ,使得 N n y a n T ,...,2,1,0=> 为此我们首先考虑处理线性可分问题的算法。先构造这样一个准则函数 )()(∑∈-= k y T p y a a J γ 式中k γ是被权向量a 错分类的样本集合。错分类时有0≤y a T ,或0≥-y a T

模式识别试题2

《模式识别》试题库 一、基本概念题 1模式识别的三大核心问题是:( )、( )、( )。 2、模式分布为团状时,选用( )聚类算法较好。 3 欧式距离具有( )。马式距离具有( )。(1)平移不变性(2)旋转不 变性(3)尺度缩放不变性(4)不受量纲影响的特性 4 描述模式相似的测度有( )。(1)距离测度 (2)模糊测度 (3)相似测度 (4) 匹配测度 5 利用两类方法处理多类问题的技术途径有:(1) (2) (3) 。其中最常用的是第( )个技术途径。 6 判别函数的正负和数值大小在分类中的意义是:( )。 7 感知器算法 ( )。(1)只适用于线性可分的情况;(2)线性可分、不可分都适用。 8 积累位势函数法的判别界面一般为( )。(1)线性界面;(2)非线性界面。 9 基于距离的类别可分性判据有:( ).(1)1[]w B Tr S S - (2) B W S S (3) B W B S S S + 10 作为统计判别问题的模式分类,在( )情况下,可使用聂曼-皮尔逊判决准则。 11 确定性模式非线形分类的势函数法中,位势函数K(x,xk)与积累位势函数K(x)的关系为 ( )。 12 用作确定性模式非线形分类的势函数法,通常,两个n 维向量x 和xk 的函数K(x,xk)若 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都可作为势函数。①( ); ②( );③ K(x,xk)是光滑函数,且是x 和xk 之间距离的单调下降函数。 13 散度Jij 越大,说明ωi 类模式与ωj 类模式的分布( )。当ωi 类 模式与ωj 类模式的分布相同时,Jij=( )。 14 若用Parzen 窗法估计模式的类概率密度函数,窗口尺寸h1过小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h1过大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15 信息熵可以作为一种可分性判据的原因是:( )。 16作为统计判别问题的模式分类,在( )条件下,最小损失判决规则与最 小错误判决规则是等价的。 17 随机变量l(x ρ)=p(x ρ|ω1)/p(x ρ|ω2),l(x ρ)又称似然比,则E {l( x ρ)|ω2}=( )。 在最小误判概率准则下,对数似然比Bayes 判决规则为( )。 18 影响类概率密度估计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 19 基于熵的可分性判据定义为)] |(log )|([1x P x P E J i c i i x H ρρωω∑=-=,JH 越( ),说 明模式的可分性越强。当P(ωi| x ρ) =( )(i=1,2,…,c)时,JH 取极大值。 20 Kn 近邻元法较之于Parzen 窗法的优势在于( )。上 述两种算法的共同弱点主要是( )。 21 已知有限状态自动机Af=(∑,Q ,δ,q0,F),∑={0,1};Q={q0,q1};δ:δ(q0,0)= q1, δ(q0,1)= q1,δ(q1,0)=q0,δ(q1,1)=q0;q0=q0;F={q0}。 现有输入字符串:(a) 00011101011,(b) 1100110011,(c) 101100111000,(d)0010011, 试问,用Af 对上述字符串进行分类的结果为( )。

模式识别感知器算法matlab实现

给定样本如下:

else j=j+1; end if(j==4) break; end if(y4*X<=0) X=X+c*y4'; j=0; else j=j+1; end if(j==4) break; end end %输出 Y=zeros(1,3); Y(1)=X(1,1);Y(2)=X(2,1);Y(3)=X(3,1); Y X(4,1) 运行程序,结果如下: Y = 0 -1 3 ans = 0 带回运算,知该判别函数可以分出两类。 实验三程序过于重复,改写程序体如下:

x1=[1,0,1];x2=[0,1,1];x3=[1,1,0];x4=[0,1,0]; y1=[x1,1];y2=[x2,1];y3=[-x3,-1];y4=[-x4,-1]; %将增光规范化的矩阵写成一个y=[y1;y2;y3;y4]; c=1;X=[1;1;1;1];k=0;i=1;j=0; %大循环控制运行迭代的步数for(i=1:2000) % 内循环用于计算处理判断 for(j=1:4) if(y(j,:)*X<=0) X=X+c*y(j,:)'; k=0; else k=k+1; end if(k==4) break; end end if(k==4) break; end end X' 运行程序,得出结果一致:

模式识别作业第三章2(推荐文档)

第三章作业3.5 已知两类训练样本为 1:(0 0 0 )',(1 0 0)' ,(1 0 1)',(1 1 0)' ω 2:(0 0 1)',(0 1 1)' ,(0 1 0)',(1 1 1)' ω 设0)' (-1,-2,-2, )1(= W,用感知器算法求解判别函数,并绘出判别界面。 解:matlab程序如下: clear %感知器算法求解判别函数 x1=[0 0 0]';x2=[1 0 0]';x3=[1 0 1]';x4=[1 1 0]';x5=[0 0 1]';x6=[0 1 1]';x7=[0 1 0]';x8=[1 1 1]'; %构成增广向量形式,并进行规范化处理 x=[0 1 1 1 0 0 0 -1;0 0 0 1 0 -1 -1 -1;0 0 1 0 -1 -1 0 -1;1 1 1 1 -1 -1 -1 -1]; plot3(x1(1),x1(2),x1(3),'ro',x2(1),x2(2),x2(3),'ro',x3(1),x3(2),x3(3) ,'ro',x4(1),x4(2),x4(3),'ro');hold on; plot3(x5(1),x5(2),x5(3),'rx',x6(1),x6(2),x6(3),'rx',x7(1),x7(2),x7(3) ,'rx',x8(1),x8(2),x8(3),'rx');grid on; w=[-1,-2,-2,0]';c=1;N=2000; for k=1:N t=[]; for i=1:8 d=w'*x(:,i); if d>0 w=w; t=[t 1]; else w=w+c*x(:,i); t=[t -1]; end end if i==8&t==ones(1,8) w=w syms x y z=-w(1)/w(3)*x-w(2)/w(3)*y-1/w(3); ezmesh(x,y,z,[0.5 1 2]); axis([-0.5,1.5,-0.5,1.5,-0.5,1.5]); title('感知器算法') break; else end end

模式识别期末试题分解

一、填空与选择填空(本题答案写在此试卷上,30分) 1、模式识别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元包括:模式采集、特征提取与选择 和模式分类。 2、统计模式识别中描述模式的方法一般使用特真矢量;句法模式识别中模式描述方法一般有串、树、网。 3、聚类分析算法属于(1);判别域代数界面方程法属于(3)。 (1)无监督分类 (2)有监督分类(3)统计模式识别方法(4)句法模式识别方法 4、若描述模式的特征量为0-1二值特征量,则一般采用(4)进行相似性度量。 (1)距离测度(2)模糊测度(3)相似测度(4)匹配测度 5、下列函数可以作为聚类分析中的准则函数的有(1)(3)(4)。 (1)(2) (3) (4) 6、Fisher线性判别函数的求解过程是将N维特征矢量投影在(2)中进行。 (1)二维空间(2)一维空间(3)N-1维空间 7、下列判别域界面方程法中只适用于线性可分情况的算法有(1);线性可分、不可分都适用的有(3)。 (1)感知器算法(2)H-K算法(3)积累位势函数法 8、下列四元组中满足文法定义的有(1)(2)(4)。 (1)({A, B}, {0, 1}, {A→01, A→ 0A1 , A→ 1A0 , B→BA , B→ 0}, A) (2)({A}, {0, 1}, {A→0, A→ 0A}, A) (3)({S}, {a, b}, {S → 00S, S → 11S, S → 00, S → 11}, S) (4)({A}, {0, 1}, {A→01, A→ 0A1, A→ 1A0}, A) 9、影响层次聚类算法结果的主要因素有(计算模式距离的测度、(聚类准则、类间距离门限、预定的 类别数目))。 10、欧式距离具有( 1、2 );马式距离具有(1、2、3、4 )。 (1)平移不变性(2)旋转不变性(3)尺度缩放不变性(4)不受量纲影响的特性 11、线性判别函数的正负和数值大小的几何意义是(正(负)表示样本点位于判别界面法向量指向的 正(负)半空间中;绝对值正比于样本点到判别界面的距离。)。 12、感知器算法1。 (1)只适用于线性可分的情况;(2)线性可分、不可分都适用。

实验二 感知器准则算法实验学生用01

实验二感知器准则算法实验 一、实验目的 贝叶斯分类方法是基于后验概率的大小进行分类的方法,有时需要进行概率密度函数的估计,而概率密度函数的估计通常需要大量样本才能进行,随着特征空间维数的增加,这种估计所需要的样本数急剧增加,使计算量大增。 在实际问题中,人们可以不去估计概率密度,而直接通过与样本和类别标号有关的判别函数来直接将未知样本进行分类。这种思路就是判别函数法,最简单的判别函数是线性判别函数。采用判别函数法的关键在于利用样本找到判别函数的系数,模式识别课程中的感知器算法是一种求解判别函数系数的有效方法。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编制程序,实现感知器准则算法,并实现线性可分样本的分类。 二、实验内容 实验所用样本数据如表2-1给出(其中每个样本空间(数据)为两维,x1表示第一维的值、x2表示第二维的值),编制程序实现ω1和ω2类、ω2和ω3类 的分类。分析分类器算法的性能。 w2=[7.1-1.44.56.34.21.42.42.58.44.1;4.2-4.30.01.61.9-3.0-4.0-6.1 3.7-2.2]; 表2-1感知器算法实验数据

三、具体要求 1、复习感知器算法; 2、写出实现批处理感知器算法的程序 1)从v=0开始,将你的程序应用在ω1和ω2的训练数据上。记下收敛的步数。 2)将你的程序应用在ω2和ω3类上,同样记下收敛的步数。 3)试解释它们收敛步数的差别。 3、提高部分:ω3和ω4的前5个点不是线性可分的,请手工构造非线性映射,使这些点在映射后的特征空间中是线性可分的,并对它们训练一个感知器分类器。分析这个分类器对剩下的(变换后的)点分类效果如何? 四、参考例程及其说明 针对ω1、ω2和ω3的分类程序如下: clear %original data %产生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原始数据,分别赋给w1、w2和w3变量 w1=[0.16.8-3.52.04.13.1-0.80.95.03.9;1.17.1-4.12.72.85.0-1.31.2 6.44.0]; w2=[7.1-1.44.56.34.21.42.42.58.44.1;4.2-4.30.01.61.9-3.0-6.13.7 -2.2]; w3=[-3.00.52.9-0.1-4.0-1.3-3.4-4.1-5.11.9;-2.98.72.15.22.23.76.23.4 1.65.1]; %normalized %分别产生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增广样本向量集ww1、ww2和ww3 ww1=[ones(1,size(w1,2));w1]; ww2=[ones(1,size(w2,2));w2]; ww3=[ones(1,size(w3,2));w3]; %产生第一类和第二类样本向量的规范化增广样本向量集w12 w12=[ww1,-ww2];

感知器算法

基于模式识别的判别函数分类器的设计 与实现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模式识别中判别函数的相关概念和感知器算法的原理及特点,并例举实例介绍感知器算法求解权向量和判别函数的具体方法,最后按照线性函数判决函数的感知算法思想结合数字识别,来进行设计,通过训练数字样本(每个数字样本都大于120),结合个人写字习惯,记录测试结果,最后通过matlab 编码来实现感知器的数字识别。 关键字:模式识别 判别函数 感知器 matlab 1 引言 模式识别就是通过计算机用数学技术方法来研究模式的自动处理和识别。对于人类的识别能力我们是非常熟悉的。因为我们在早些年就已经会开发识别声音、脸、动物、水果或简单不动的东西的技术了。在开发出说话技术之前,一个象球的东西,甚至看上去只是象个球,就已经可以被识别出来了。所以除了记忆,抽象和推广能力是推进模式识别技术的关键技术。最近几年我们已可以处理更复杂的模式,这种模式可能不是直接基于通过感知器观察出来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模式识别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第二节介绍判别函数分类器,具体介绍了判别函数的概念、特点以及如何确定判别函数的正负; 第三节介绍了感知器的概念、特点并用感知器算法求出将模式分为两类的权向量解和判别函数,最后用matlab 实现感知判别器的设计。 2 判别函数分类器 2.1 判别函数概念 直接用来对模式进行分类的准则函数。若分属于ω1,ω2的两类模式可用一方程d (X ) =0来划分,那么称d (X ) 为判别函数,或称判决函数、决策函数。如,一个二维的两类判别问题,模式分布如图示,这些分属于ω1,ω2两类的模式可用一直线方程 d (X )=0来划分。其中0)(32211=++=w x w x w d X 式中: 21,x x 为坐标变量。 图2-1 两类二维模式的分布 将某一未知模式 X 代入: 若0)(>X d ,则1ω∈X 类; 若0)(3时:判别边界为一超平面。 2.2 判别函数正负值的确定 判别界面的正负侧,是在训练判别函数的权值时确定的。如图2-2。 图2-2 判别函数正负的确定 图中 d (X )=0表示的是一种分类的标准,它可以是1、2、3维的,也可以是更高维的。 2.3 确定判别函数的两个因素 1)判决函数d (X )的几何性质。它可以是线性的或非线性的函数,维数在特征提取时已经确定。

模式识别中感知器算法

题:用感知器算法实现样本分类,编写BASE程序。样本X1=[0,0];X2=[0,-1]; X3=[-1,0];X4=[-1,-1]。(1)X1,X2为ω1;X3,X4为ω2。(2)X1,X4为ω1;X2,X3为ω2。计算各权值向量。 解: 1、单个感知器算法步骤。 设给定一个训练模式集{x1,x2,……,x n},其中每个样本的模式类别已知,类别为ω1或ω2。其算法步骤如下: (1)将全部训练样本写成增广向量形式,并进行规范化处理。 (2)任取定初始权向量值W和增量常数c,开始进行迭代。 (3)输入训练样本x i,计算判别函数W k x i。 (4)调整权向量,若W k x i>0,表明分类正确,权向量不变,并将迭代次数加1;若W k x i<0,表明分类错误,计算分类错误次数的变量加1,权向量W k+1=W k+cx i,并将迭代次数加1。 (5)在1轮迭代完成后分类错误次数的变量需置0,并进行下一轮的迭代,直至分类错误次数为0时迭代截止,此时的权值向量即为所求。 2、二元样本、单个感知器算法程序。 function[W k]=PA(X,W,c,classes) %X为训练样本形成的矩阵,训练样本的个数为N;W为权向量;c为校正增量 %classes为各训练样本的类别且为一个N维向量,ω1类用1表示,ω2类用-1表示, [N,n]=size(X);%训练样本的大小N*n,N即训练样本的个数,n即每个训练样本的维数 A=ones(N,1); X1=[X A];%将训练样本写成增广向量形式 %对训练样本规范化 for i=1:N X1(i,:)=classes(i)*X1(i,:);

模式识别例题

1.感知器算法 已知两类训练样本,(0,0),(0,1)属于w1,(1,0),(1,1)属于w2,试用感知器算法求解w* 训练样本分量增广化以及符号规范化。将训练样本增加一个分量1,且把来自w2的样本各分量乘以-1,得到训练模式集x1=(0,0,1), x2=(0,1,1), x3=(-1,0,-1), x4=(-1,-1,-1) 运用训练算法,给权向量赋初值w(1)=(1,1,1)T,取增量c=1,置迭代步数k=1,下面是迭代过程 K=1,x m=x1,w(k)T x m=1>0,w(2)=w(1) K=2, x m=x2,w(k)T x m=2>0,w(3)=w(2) K=3, x m=x3,w(k)T x m=-2<0,w(4)=w(3)+ x3=(0,1,0)T K=4, x m=x4,w(k)T x m=-1<0,w(5)=w(4)+ x4=(-1,0,-1)T K=5, x m=x1,w(k)T x m=-1<0,w(6)=w(5)+ x1=(-1,0,0)T K=6, x m=x2,w(k)T x m=0,w(7)=w(6)+ x2=(-1,1,1)T K=7, x m=x3,w(k)T x m=0,w(8)=w(7)+ x3=(-2,1,0)T K=8, x m=x4,w(k)T x m=1>0,w(9)=w(8) K=9,x m=x1,w(k)T x m=0,w(10)=w(9) + x1=(-2,1,1)T K=10, x m=x2,w(k)T x m=2>0,w(11)=w(10) K=11, x m=x3,w(k)T x m=1>0,w(12)=w(11) K=12, x m=x4,w(k)T x m=0,w(13)=w(12)+ x4=(-3,0,0)T K=13, x m=x1,w(k)T x m=0,w(14)=w(13)+ x1=(-3,0,1)T K=14, x m=x2,w(k)T x m=1>0,w(15)=w(14) K=15, x m=x3,w(k)T x m=2>0,w(16)=w(15) K=16, x m=x4,w(k)T x m=2>0,w(17)=w(16) K=17, x m=x1,w(k)T x m=1>0,w(18)=w(17) 通过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经过对x1, x2, x3, x4一轮迭代后,使用w(14)已经能够对所有训练样本正确分类,增广权矢量的值不再发生变化,所以算法收敛于w(14),w(14)就是所求的解向量,即w*=(-3,0,1)T。由此可以得到区分界面为:-3x1+1=0 例题. 设有两类样本 ω1={(0,0)T,(2,0)T} ω2={(1,1)T,(1,-1) T}如下图线性不可分 特征为二维的,所以电位函数为: K(xx2)=exp{-[(x1-x k1)2+( x2-x k2)2]} ①输入x1=( x k1, x k2)T=(0,0)T x1∈ω1 K1(x)= K1(xx1)=exp{-( x12+ x22)} ②输入x2=(2,0)T x2∈ω1代入 K1(x2)=exp{-( 02+ 22)}>0 不修正 K2(x)= K1(x) =exp{-( x12+ x22)} ③输入x3=(1,1)T x3∈ω2代入 K2(x3)=exp{-( 12+ 12)}>0 所以需要修正 K3(x)= K2(x)- K(xx3) =exp{-( x12+ x22)} -exp{-[(x1-1)2+ (x2-1)2]} ④输入x4=(1,-1)T x3∈ω2代入 K3(x4)=e-2- e-4>0 所以需要修正 K4(x)= K3(x)- K(xx4)

感知器算法

基于模式识别的判别函数分类器的 设计与实现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模式识别中判别函数的相关概念和感知器算法的原理及特点,并例举实例介绍感知器算法求解权向量和判别函数的具体方法,最后按照线性函数判决函数的感知算法思想结合数字识别,来进行设计,通过训练数字样本(每个数字样本都大于120),结合个人写字习惯,记录测试结果,最后通过matlab编码来实现感知器的数字识别。 关键字:模式识别判别函数感知器 matlab 1 引言 模式识别就是通过计算机用数学技术方法来研究模式的自动处理和识别。对于人类的识别能力我们是非常熟悉的。因为我们在早些年就已经会开发识别声音、脸、动物、水果或简单不动的东西的技术了。在开发出说话技术之前,一个象球的东西,甚至看上去只是象个球,就已经可以被识别出来了。所以除了记忆,抽象和推广能力是推进模式识别技术的关键技术。最近几年我们已可以处理更复杂的模式,这种模式可能不是直接基于通过感知器观察出来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模式识别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第二节介绍判别函数分类器,具体介绍了判别函数的概念、特点以及如何确定判别函数的正负;第三节介绍了感知器的概念、特点并用感知器算法求出将模式分为两类的权向量解和判别函数,最后用matlab实现感知判别器的设计。 2 判别函数分类器 2.1 判别函数概念 直接用来对模式进行分类的准则函数。若分属于ω1,ω2的两类模式可用一方程d(X) =0来划分,那么称d(X) 为判别函数,或称判决函数、决策函数。如,

一个二维的两类判别问题,模式分布如图示,这些分属于ω1,ω2两类的模式可用一直线方程 d (X )=0来划分。其中0)(32211=++=w x w x w d X 式中: 21,x x 为坐标变量。 图2-1 两类二维模式的分布 将某一未知模式 X 代入: 32211)(w x w x w d ++=X 若0)(>X d ,则1ω∈X 类; 若0)(3时:判别边界为一超平面。 2.2 判别函数正负值的确定 判别界面的正负侧,是在训练判别函数的权值时确定的。如图2-2。 2x 1x

模式识别 感知器算法 C#

模式识别感知器算法C#窗体程序实现 源程序类分布: C#程序源代码为: Programs.cs: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Linq; using System.Windows.Forms; namespace感知器 { static class Program { ///

///应用程序的主入口点。 /// [STAThread] static void Main() { Application.EnableVisualStyles(); Application.SetCompatibleTextRenderingDefault(false); Application.Run(new MSSBForm()); } } } ********************************************************************* ObjectClass.cs: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Linq; using System.Text; using System.Windows.Forms; namespace感知器 { class Vector { // public int m; //样本所属类的下角标 public double[] V; //样本坐标 public int length; //样本维数 public Vector(int n) { length = n + 1; V = new double[n + 1]; // m = 0; for (int i = 0; i <= n; i++) V[i] = 0; } public Vector(params double[] x) { V = new double[x.Length + 1]; for (int i = 0; i < x.Length; i++) V[i] = x[i]; length = V.Length; V[length - 1] = 1; // m = 0; } public void ADD(params double[] x) { if (x.Length == length) for (int i = 0; i < length; i++) V[i] = x[i]; else MessageBox.Show("输入坐标维数有误,请确认后再重新聚类!", "警告", MessageBoxButtons.OK, MessageBoxIcon.Error); } public static Vector operator +(Vector v1, Vector v2) { Vector S = new Vector(v1.length - 1); for (int i = 0; i < v1.V.Length; i++) { S.V[i] = v1.V[i] + v2.V[i];

模式识别作业第三章2

第三章作业 3.5 已知两类训练样本为 1:(0 0 0 )',(1 0 0)' ,(1 0 1)',(1 1 0)' ω 2:(0 0 1)',(0 1 1)' ,(0 1 0)',(1 1 1)' ω 设0)'(-1,-2,-2,)1(=W ,用感知器算法求解判别函数,并绘出判别界面。 解:matlab 程序如下: clear %感知器算法求解判别函数 x1=[0 0 0]';x2=[1 0 0]';x3=[1 0 1]';x4=[1 1 0]';x5=[0 0 1]';x6=[0 1 1]';x7=[0 1 0]';x8=[1 1 1]'; %构成增广向量形式,并进行规范化处理 x=[0 1 1 1 0 0 0 -1;0 0 0 1 0 -1 -1 -1;0 0 1 0 -1 -1 0 -1;1 1 1 1 -1 -1 -1 -1]; plot3(x1(1),x1(2),x1(3),'ro',x2(1),x2(2),x2(3),'ro',x3(1),x3(2),x3(3),'ro',x4(1),x4(2),x4(3),'ro');hold on ; plot3(x5(1),x5(2),x5(3),'rx',x6(1),x6(2),x6(3),'rx',x7(1),x7(2),x7(3),'rx',x8(1),x8(2),x8(3),'rx');grid on ; w=[-1,-2,-2,0]';c=1;N=2000; for k=1:N t=[]; for i=1:8 d=w'*x(:,i); if d>0 w=w; t=[t 1]; else w=w+c*x(:,i); t=[t -1]; end end if i==8&t==ones(1,8) w=w syms x y z=-w(1)/w(3)*x-w(2)/w(3)*y-1/w(3); ezmesh(x,y,z,[0.5 1 2]); axis([-0.5,1.5,-0.5,1.5,-0.5,1.5]); title('感知器算法') break ; else end end

感知器算法1

3.5 感知器算法 对于线性判别函数,当模式的维数已知时判别函数的形式实际上就已经定了下来,如 二维 121122 T ()x x d w x w x w ==++(,),X X 三维 1231122 33 T ,()+x x x d w x w x w x w ==++(,), X X 剩下的问题也就是确定权向量W ,只要求出权向量,分类器的设计即告完成。非线性判别函数也有类似的问题。本章的后续部分将主要讨论一些基本的训练权向量的算法,或者说学习权向量的算法,它们都是都是用于设计确定性分类器的迭代算法。 1. 概念理解 在学习感知器算法之前,首先要明确几个概念。 1)训练与学习 训练是指利用已知类别的模式样本指导机器对分类规则进行反复修改,最终使分类结果与已知类别信息完全相同的过程。从分类器的角度来说,就是学习的过程。 学习分为监督学习和非监督学习两大类。非监督学习主要用于学习聚类规则,没有先验知识或仅有极少的先验知识可供利用,通过多次学习和反复评价,结果合理即可。监督学习主要用于学习判别函数,判别函数的形式已知时,学习判别函数的有关参数;判别函数的形式未知时,则直接学习判别函数。 训练与监督学习方法相对应,需要掌握足够的与模式类别有关的先验信息,这些先验信息主要通过一定数量的已知类别的模式样本提供,这些样本常称作训练样本集。用训练样本集对分类器训练成功后,得到了合适的判别函数,才能用于分类。前面在介绍线性判别函数的同时,已经讨论了如何利用判别函数的性质进行分类,当然,前提是假定判别函数已知。 2) 这种分类器只能处理确定可分的情况,包括线性可分和非线性可分。只要找到一个用于分离的判别函数就可以进行分类。由于模式在空间位置上的分布是可分离的,可以通过几何方法把特征空间分解为对应不同类别的子空间,故又称为几

模式识别 基于赏罚概念的感知器算法

模式识别实验报告

基于赏罚概念的感知器训练算法 一、实验目的 熟悉感知器算法,编写程序实现基于赏罚概念的感知器训练算法。 二、实验条件 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在两类线性可分的情况下,对于样本x ,如果有0T w x >,则判断x 样本属于1w ,如果0T w x <,就判别x 属于样本2w 。为了简化训练过程,我们把属 于2w 的样本用负号来表示,而使所有的样本都满足0T w x >的权向量*w 称为解向量。 已知两个训练模式集,他们分别属于1w 和2w 类,确定权向量的初始值为 ()w 1(任意取值),然后开始用全部训练模式集进行第一轮迭代。如果第k 次判断中,取1k x w ∈,而()0T k w k x ≤,则认为对第k 次实验中所采用的模式k x 进行了错误判别,其中()T w k 表示第k 次判别所采用权向量。由于判别失误,所以需要校正权向量,使 (1)()k w k w k cx +=+ 这里c 为校正增量。 如2k x w ∈,()0T k w k x ≥,同样分类错误,需要按照下式校正权向量 (1)()k w k w k cx +=- 如果在第k 次判别时,不符合以上情况,则表明第看、次迭代得到正确的分类,则权向量保持不变 (1)()w k w k += 按照这种方式计算下去,知道所有样本都能进行正确的分类判断,得到最后的正确权向量*w ,只要有一个样本没有正确分类,就必须进行下一轮迭代。 若对于2w 类的模式样本乘以(-1),则校正权向量可以表达为 (),()0(1)(),()0T k T k k w k w k x w k w k cx w k x ?>+=?+≤? 其中c 为校正增量。基于赏罚概念的感知器算法对于正确分类的模式权,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