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防臭和除臭纤维

抗菌防臭和除臭纤维
抗菌防臭和除臭纤维

抗菌防臭和除臭纤维

应091-4 刘敏(200921506220)

摘要旨在介绍抗菌防臭、除臭纺织品的基本概念及机理、纳米无机抗菌防臭、除臭剂及其作用机理还有抗菌防臭除臭纤维和纺织品的制备与性能。

关键词纳米无机抗菌防臭除臭机理制备

前言人类生存环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细菌和霉菌,常见的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黄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等,另有一些是对人体汗液等代谢物起作用而滋生繁殖的“臭味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棒状菌常见于内衣、内裤,导致外衣裤异味的菌类一般是杆菌孢子和少量表皮葡萄球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这些微生物在衣物上大量繁殖时,纤维容易受到其酸性或者碱性代谢物的作用而发生降解、变色,并生成挥发性恶臭物质,如醋酸、氨气等,还容易引发人体某些皮肤病,因此,抗菌和防臭历来是息息相关的。为满足人们对纺织品卫生功能的高要求,纤维制品的抗菌防臭、除臭加工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一)抗菌防臭、除臭纺织品的基本概念及机理

纺织品实际上上是一种多孔材料,容易吸附气相、液相和固相物质。在穿用过程中容易沾上汗液、皮脂等人体分泌的物质,也容易吸附环境中的。所以,纺织品是微生物繁殖和传递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营养源。而纺织品因受到微生物的酸性或者碱性代谢产物的作用会降解、变色,微生物能分解汗液中的糖分、脂肪酸和皮屑等物质,生成了不饱和脂肪酸和氨等有臭味的物质,产生异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适应人们的需要,各种功能性纺织品应运而生。

抗菌防臭纺织品是在纺织品使用状态下,通过抑制微生物的繁殖,从而抑制

微生物产生异味,达到避免纤维制品变质,从而保持卫生状态的效果。

根据不同的抗菌剂,纺织品的抗菌机理有:①使细菌内的各种代谢酶失活,从而杀死细菌;②与细胞内的蛋白酶发生化学变化,破坏其机能;③阻断细菌DNA 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④破坏细胞内的能量释放体系;⑤破坏蛋白质结构,产生代谢障碍;⑥通过静电场的吸附作用,使抗菌剂分子渗入细胞内部,使其破裂,内容物泄露而杀死细菌。

纺织品的抗菌除臭是通过纺织品抑制微生物在纤维上的繁殖而抑制恶臭的产生,主要是吸附除臭,如用碳纤维和无机吸附剂等吸附臭气达到除臭的目的。

(二)纳米无机抗菌防臭剂及其作用机理

抗菌防臭剂是指能抑制细菌繁殖,破坏其生存环境,且能持续发挥作用的药剂。抗菌防臭剂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由于无机抗菌剂有抗菌成分和载体的毒性很小,对人体和环境安全可靠以及热稳定性好、抗菌效果持久的特点,所以在抗菌防臭纤维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根据杀菌机理的不同,按无机抗菌剂的类别及其在纤维中的应用,可以分为接触抗菌型和光催化型两类。

(1)接触抗菌型无机抗菌防臭剂

元素、元素的离子及其官能团的接触型抗菌剂,即第一类无机抗菌剂,如Ag 、Cu 、Zn 、S 、As 、Ag +、Cu 2+等。大量研究表明,Ag 及其离子是最有效的纺织品无机抗菌防臭剂。据报道,银离子毒性很小,并且在人体内难以积存。银的抗菌作用与自身的化合价态有关,其抗菌作用能力随化合价的降低而减弱,即Ag 3+>Ag 2+>Ag +。高价态的银还原势极高,能使其周围的空间产生原子氧,具有抗菌作用。Ag +强烈吸引细菌体内酶蛋白分子中的—SH 、—NH 2 、

—COOH 等基团,并与之反应,使以此为必需基因的酶丧失活性,致使细菌死亡。

其机理为:+++→+H A SA g SA g S H S H ———

—酶酶g ,当菌体被灭杀之后,Ag +又游离出来,

与其它细菌接触,进行新一轮的灭菌过程,周而复始。

银系抗菌剂一般不直接用于纤维品或纺织品中,而是采用吸附或者离子交换的方法将金属银或者银离子固定在炭黑或沸石等材料中,然后将这些复合材料用作纺丝或是纺织品后整理中。近年来,将银作为有效活性种固定在二氧化钛微粒

上,可形成胶体状抗菌剂,其平均粒径为5nm。由于粒径很小,所以抗菌效果很好。

(2)光催化型无机抗菌防臭剂

光催化抗菌剂,即第二类无机抗菌剂,如纳米二氧化钛、纳米二氧化硅和纳米氧化锌等。光催化抗菌剂能够消灭和消除细菌及其残骸,同时还能分解细菌分泌的毒素,而传统的银抗菌剂就无法消除残骸和毒素。当粒径达到纳米尺寸时,二氧化钛等半导体材料具有很强的光催化能力。在光照的作用下,它们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这些自由基非常活泼,有极强的化学活性,能与细菌及其分泌的毒素等有机物反应,从而起到细菌、残骸和毒素的杀灭和消除作用。

(三)纳米无机除臭剂及其作用机理

人体皮肤产生的体臭,是由汗腺产生的发汗物和由脂腺分泌出的中性脂肪等形成的,它们被滋生在皮肤上的细菌作为营养质而分解,产生低级脂肪酸等,并和汗液中的氨混合后产生恶臭,如长时间穿鞋产生的脚臭。

根据臭味的来源不同,采用的去臭方法也不同。常见的有5种:

(1)感觉消臭法:主要是用强的芳香物质掩盖臭气或者用微级无臭的中和剂与臭气混合,使人感觉不到臭味。

(2)化学消臭法:是使恶臭分子和特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臭物质这种消臭反应机理涉及到氧化、还原、分解、中和、加成、缩合及离子交换反应等。(3)物理除臭法:利用特定物质对恶臭分子进行吸附。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硅胶、沸石等多孔物质和一些盐类。

(4)生物催化除臭法:通过利用某些微生物的生物功能来消除恶臭近年来出现的人工消臭法是以与生物酶类似的化学反应机理来分解臭气物质它是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适用于醛、硫化氢、硫醇等多种恶臭物质。

(5)光催化除臭法:由纳米二氧化钛或者纳米氧化锌等除臭剂受到阳光或者紫外线的照射而分解出来的自由基与多种有机物反应从而消除恶臭。

与胶体状无机抗菌防臭剂将银固定在二氧化钛上不同,除臭剂是将锌或铜代替银固定在氧化钛胶体上的胶体水溶液。粒子的形态为纤维状,平均粒径为5nm。该类除臭剂的除臭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机理完成的。将活性炭等吸附剂用铜系或锌系除臭剂胶体处理,就可以利用活性炭等吸附剂的快速吸附

反应将臭体物质迅速吸附,再利用纳米粒子的光催化反应将臭体物质彻底消除,这样就可以达到快速且长期高效的除臭效果。

纳米TiO2在阳光下尤其在紫外线照射下,能自行分解出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e-)和带正电的穴(h+),形成空穴―电子对。吸附溶解在TiO2表面的氧俘获电子形成O2-,而空穴则将吸附TiO2表面的-OH和H2O,所生成的氧原子和羟基自由基有很强的化学活性,特别是原子氧能与多数有机物反应(氧化),同时能与细菌内的有机物反应生成CO2和H2O,从而在短时间内就能杀死细菌,消除恶臭和油污。例如。日本可乐丽公司开发的一种名为shineUp的新型光学除臭纤维就是在纤维内加入了纳米TiO2,通过化学附着反应和光触媒反应达到双重消臭效果。

(四)抗菌防臭与除臭纤维和纺织品的制备及性能

抗菌防臭与除臭纤维和纺织品的制备方法大致分为后处理法和原丝改良法两大类。

1、后处理法

后处理法是将抗菌防臭与除臭剂胶体溶液通过浸渍或者浸轧的方法固定在纤维及纺织品中,然后在一定的温度下烘干制成的。在应用过程中,依靠抗菌防臭与除臭剂溶出而达到抗菌防臭的作用。有机抗菌防臭与除臭纤维和纺织品的制备一般采用后处理法。

2、原丝改良法

采用后处理法制备的纤维和纺织品中,由于溶出的抗菌防臭和除臭剂可能对人体存在安全隐患以及持久性问题,因而存在许多缺点。所以近年来,原丝改良法开始得到应用,该方法分为共混法和复合纺丝法两类。

(1)共混法

纤维中掺加消臭剂,即将消臭剂掺入纺丝液中,经纺丝制取消臭纤维。无机消臭剂多采用共混纺丝法。消臭剂要制成微粉状,同时还要添加助剂,使消臭剂微粉与基材兼容并分散均匀。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消臭功能,并使纤维能保留原有性能,可采用复合纺丝技术,例如河南纺织研究院采用YZ型无机抗菌剂成功研制出以混合纺丝法生产的抗菌涤纶纤维,用该纤维制成的鞋垫对脚臭、脚气具有明显的效果。

(2)复合纺丝法

复合消臭纤维,包括功能复合和结构复合。功能复合指在纤维中掺加消臭剂的同时,还加入抗菌剂、吸湿剂、阻燃剂等功能物质。结构复合是指构成纤维形态有芯鞘、并列、镶嵌、海岛结构等多种复合形式。例如13本Kuraray公司推出一种具有永久除臭功能的面料。这种面料用“ShineUp”涤纶/锦纶双组分纤维制成。纤维芯是普通涤纶,鞘是含有光除臭剂的锦纶。它通过化学中和、光催化作用。呈现复合的和持久的消臭功效。

结语

纳米是人类非常陌生的领域,有大量的未知需要去发现、探索,充满了原始创新的机会,是新技术发展的源头。纳米科技已经不能归属到传统的学科领域里,人们必须重新审视、探索、创立新的理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唯一选择,纳米科技在推动产品高性能、微型化、环境友好,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纳米科技所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前景也吸引了各国的关注。科技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而纳米无机抗菌防臭剂和除臭剂在纤维中的使用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实实在在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士指出:纳米科技的重要意义首先将促使人类认知的革命,同时将引发新的工业革命,从而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及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纳米材料的出现也促使传统产业焕发青春,染料、涂料、建材、纺织等行业均因纳米材料的应用和改性,使性能有很大的提高,大大拓宽了市场。

通过纳米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的学习,让我了解到现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同时课堂上老师讲的故事也让我更为深刻的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纳米科技》杨志伊主编

《纳米材料及应用技术》许并社等编著

抗菌防臭助剂,杀菌剂,制菌加工剂,抗菌材料,抗菌药水,面料抗菌整理剂,抗菌卫生整理剂,布料抗菌消臭剂

纤维用抗菌防臭整理剂 杨栋梁全国染整新技术应用推广协作网(200042) 原载:《浙江印染与技术》 摘要介绍抗菌整理剂的种类及其产品的安全性审查项目,重点阐述分析主要的抗菌整理剂及其抗菌机理,包括目前最流行的天然抗菌整理剂。 叙词抗微生物剂机理种类纤维 1 前言 现代抗菌防臭(又名卫生)整理剂的发展史,可追溯到1935年由G.Domak使用季铵盐处理的军服,以防止负伤士兵的二次感染。1947年美国市场上出现了由季铵盐处理的尿布、绷带和毛巾等商品,可预防婴儿得氨性皮炎症[1]。1952年英 国Engel等人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处理毛毯和床(坐)垫面料,但由于季铵盐活性较低,不耐水洗和皂洗。以后,曾一度使用有机汞、有机锡等高效杀菌剂作为纺织品的抗菌防臭整理剂。但是,由于这类高效杀菌剂很容易引起人体皮肤的伤害,不久就被淘汰了。以后抗菌防臭整理剂一直沿着安全、高效广谱抗菌和耐久性的方向开发。直至1975年美国道康宁公司推出有机硅季铵盐(即商品名为DC-5700),可以说是现代抗菌防臭剂中最完美的代表性品种之一。但最近十多年 来,无机化合物、纤维配位结合的金属化合物和天然化合物等三方面的抗菌防臭整理剂的开发研究,其进展令人瞩目。 抗菌防臭整理剂的用途主要涉及化妆品、食品、医药、造纸和纺织品等。本文就纤维用抗菌防臭剂作一简单介绍。 2 抗菌防臭整理剂的种类 抗菌防臭整理剂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醇类、酚类、醛类、酯类、醚类、腈类、卤素类、吡啶、喹啉类、噻唑类、双胍类、二硫化合物、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多)糖类、表面活性剂类、无机化合物、金属类以及天然化合物等。但有些抗菌防臭整理剂有不良的副作用,已禁止在服装面料方面使用。如著名商品Irgasan DP300,其学名为2,4,4'-三氯-2'-羟基二苯醚,其整理产品与含氯漂白剂作用后,会生成三种有毒的氯化物,反应式如下: 上述生成物经热或紫外线照射后,会进一步生成四氯二氧杂环己烷(即四氯二噁氧)的致癌物

抗菌防臭织物最新进展资料

目录 1抗菌整理剂的种类及其产品的安全性审查项目—2 2抗菌防臭整理剂的种类—————————— 3 3主要抗菌防臭剂及其抗菌机理——————— 7 4纺织品的最新研究进展—————————— 15 (1)银的抗菌性————————————— 15 (2)银的安全性————————————— 16 (3)不同价态银的抗菌性能———————— 17 5光触媒抗菌除臭纺织品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18 A基本概念——————————————— 19 B抗菌除臭机理————————————— 19 C织物光触媒抗菌除臭剂的特点—————— 20 D光触媒抗菌除臭纺织品的制备—————— 20 1抗菌整理剂的种类及其产品的安全性审查项目 抗菌防臭功能纺织品能杀灭或抑制与其接触的细菌等微生物,从而起到卫生防臭的效果。一般通过应用纺丝得到抗菌纤维或普通纺织品经后整理获得的功能性纺织品。 在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的今天,服用纺织品的舒适性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赋予抗菌防臭功能是纺织品服用性能提高的重要手段。 服用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最早应用在军事上,二战期间德军装备了经抗菌加工的军服减少了伤员的细菌感染。20世纪60年代,抗菌后整理的卫生织物开始民用。目前为止,对纯天然纤维制成的纺织品而言,后整理法是唯一解决抗菌功能的技术,但有着不耐洗涤长效性不够的缺点。因此不在我们的设计开发考虑范围内。现在市场上,主要是采用新型的纳米级无机抗菌剂与涤纶、丙纶树脂共混纺丝,获得抗菌涤纶、抗菌丙纶,进而获得抗菌面料和抗菌纺织品。 通过对抗菌涤纶、抗菌丙纶以及抗菌涤棉50/50抗菌性测试得出,抗菌丙纶短纤

抗菌防臭袜技术要求

抗菌防臭袜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抗菌防臭袜、消臭袜的抗菌防臭性能要求和消臭性能要求,以及安全要求、外观和内在质量要求。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及其混纺或交织制成,经抗菌防臭加工或/和消臭加工的袜子。 本技术要求不适用于3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技术要求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401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GB/T 20944 (所有部分)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 GB 31701 婴幼儿与儿童纺织产品技术规范 GB/T 31713 抗菌纺织品安全性卫生要求 GB 5296.4 消费品使用说明第4部分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 FZ/T 73001 袜子 FZ/T 73023 抗菌针织品 ISO 17299-2 纺织品消臭性能的测定第2部分检知管法 ISO 17299-3 纺织品消臭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气相色谱法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3.1 臭味 人类生存空间存在的令人不舒适的异味,如厕所臭、汗臭、老人臭和糞臭等[ISO 17299-1:2014,定义3.1.1]

3.2 抗菌 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细菌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则,术语1.3.23] 3.3 防臭 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抑制臭味发生或散发的过程。 3.4 抗菌防臭 通过更有效的抑制微生物滋长,达到防臭效果的过程。 3.5 消臭性能 通过将吸附、中和、分解异味成份的能力较高的物质添加或加工到制品上从而达到减少空气中的臭味的性能。 [ISO17299 .1 纺织品消臭性能,术语3.1.4] 3.6 抗菌防臭袜 通过抑制脚部微生物滋长达到防臭效果的袜子。 3.7 消臭袜 通过将吸附、中和、分解异味成份的能力较高的物质添加在纤维中或加工到面料上,从而具有消臭性能的袜子。包括化学性消臭、物理性吸附、生物性消臭和感官消臭袜子。 3.8 消臭加工剂 能够与臭味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的物质。 [ISO 17299-1:2014,定义3.1.6] 3.9 消臭加工 通过采用化学加工、纺丝中与聚合物的混合等其他技术加工技术,将消臭剂填入纺织产品内部或在表面整理加工,使产品获得消臭性能。 [ISO 17299-1:2014,定义3.1.7] 3.11 安全性卫生要求 人们在穿着或使用的抗菌防臭产品、消臭产品,不应对人体健康产生损害作用、对人体皮肤无刺激和致敏作用。通常规定的要求包括抗菌物质溶出性、皮肤刺激试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遗传毒理学试验。

化纤生产厂废水情况及处理方法

化纤生产厂废水情况及处理方法 1 废水情况 化学纤维生产厂在化纤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各类废水,如PET废水、PTA废水、棉浆粕黑液、粘胶废水等。其废水成分复杂,常含有强酸、强碱、纤维素、半纤维素、醇类、果胶等,以及各种有毒物质,如PET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乙二酯、乙二醇、对苯二甲酸及其中间产物和低聚物;PTA废水中主要含苯二甲酸、对二甲苯、苯甲酸、乙酸甲酯、醋酸等污染物;聚酯废水中含有PTA、乙醛、EG、二甘醇、三甘醇、纺丝油剂等污染物。 化纤废水中有机物含量高,COD在1000—10000mg/L之间,有时更高。废水可生化性差,BOD/COD一般小于0.25。废水呈酸性或碱性,且含有醛类、氰类、苯类等有毒物质,易对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2 处理方法 对于化纤废水的处理,一般采用以生物法为主的物理—化学—物理混合处理工艺。一般处理流程如下: 由于化纤废水呈酸性或碱性,所以在处理前必须中和,使其pH在中性范围内。一般对酸性废水加碱中和,对碱性废水加酸中和,有条件的地方也可采用酸碱废水混合中和。废水经pH调节后,需进行预处理去除SS及油类物质,如利用气浮除油、混凝沉淀除悬浮物及部分有机物等。预处理过程能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经预处理后的废水进入生物处理单元,大部分的有机物及其它污染物得到有效去除。为了使出水达到更高标准或回用要求,需进行深度处理,如活性炭吸附、砂滤、生物炭池等。 2.1 传统生物法 国内对化纤废水的生物法处理,主要采用A/O及H/O工艺,利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或两种方法混合应用。 厌氧-好氧处理工艺能充分发挥厌氧微生物抗冲击负荷能力并可提高污水可生化性,兼有利用好氧微生物生长速度快、出水水质好、运行费用低的特点,故在有机废水处理中获得广泛应用。如董良飞等采用ENSBR(延时序批式生物氧化硝化反应器)一BDAR(膜法生物兼氧反硝化反应器)一BCOR(完全混合式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工艺处理某化纤公司高含氮己内酞胺生产废水,在污泥负荷为0.15-0.28g/(g·d)、进水COD不高于6200mg/L、NH3-N质量浓度不高于560mg/L 的情况下, 出水COD不高于150mg/L、NH3-N质量浓度不高于20mg/L,COD和NH3-N 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和96%,系统可同时除碳脱氮。潘碌亭等采用UASB一水解酸化一接触氧化一MBR工艺,处理某化纤厂COD浓度为3万mg/L的PET废水,最终出水

抗菌整理剂的开发及应用

抗菌整理剂的开发及应用 商成杰 (北京洁尔爽高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88) 摘要:介绍了防螨抗菌剂SC J Ο998和抗菌防臭整理剂SC J Ο2000的性能、抗菌原理及应用工艺,实验证明这两只整理剂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整理织物可获得卫生保健等多种功能。关键词:防霉剂;抗微生物整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S19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003(2001)11-0018-02 随着绿色纺织品浪潮的兴起,人们在讲究衣着 时尚的同时,更注重服用的舒适感。采用抑菌剂对织物进行处理,可使纺织品获得抗菌、防霉、防臭、清洁卫生的效果,改善织物穿着的舒适性。 收稿日期:2001-09-22 作者简介:商成杰,男,1963年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织物功能性的研究,拥有织物抗菌整理剂等7项发明专利。 北京洁尔爽高科技有限公司(原山东巨龙化工有限公司)是集科研和生产为一体的高新科技企业,从事抗菌整理剂研究已有19年,先后研制成功了一系列高科技精细化工产品,主要有:抗菌防臭整理剂、防螨抗菌整理剂、防紫外线整理剂、负离子远红外浆及整理剂、香味整理剂等。此类抗菌整理剂及抗菌纤维主要用于军用、医学、工业等领域,产品具有高效广谱的防螨抗菌性,优异的耐久性,良好的安全性。产品大批量投放市场后,受到广大用户的普遍欢迎。 1 抗菌整理剂研究的现状 织物抗菌整理技术是现代医学、精细化工与染整新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其关键是如何从化工方面进行抗菌剂分子结构的合成,医学方面要研究抗菌剂的抗菌效果和安全性等,染整方面要解决抗菌剂和纤维的结合以及各项牢度、强力、白度和透气性等。抗菌剂可广泛用于内衣、运动衣、袜子、医院和宾馆的床单及被套、食品服务行业的工作服等的抗菌整理。 抗菌织物的生产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抗菌剂添加到成纤聚合物中,经纺丝后制成抗菌纤维,目前尚无工业化产品供应市场,我公司已经开发出适 用于丙纶及涤纶纤维的高效抗菌剂和抗菌母粒;另一种是采用抗菌整理剂的方法。经对比实验证实,本公司的抗菌天然纤维织物的抗菌耐久性明显好于抗菌纤维。其原因是由于抗菌纤维芯层的抗菌剂不能迁移到纤维皮层,起不到抗菌作用,而加入太多的抗菌剂又将影响纤维的物理指标。解决该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做成皮芯结构的抗菌纤维,即在皮层加入过量的抗菌剂,芯层为普通纤维。 对于目前市售的抗菌剂,大多存在抗菌谱、耐久性、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 在80年代,已有不少人从事织物防螨抗菌、防臭整理的研究。90年代,日本在防螨抗菌织物的生产中实现了工业化,同时日本客商以防螨抗菌剂客供的形式在我国加工防螨抗菌织物,有的客商要求直接加工抗菌防螨成衣等;我公司也已批量生产抗菌剂和防螨抗菌织物供应国内外市场,仅2000年防螨抗菌织物的生产量就达100余万米。 2 织物抗菌整理剂及工艺 211 防螨抗菌剂SC J Ο99821111 防螨抗菌原理 防螨抗菌剂SC J Ο998适用于棉、毛、丝及其与化纤混纺的织物的防螨抗菌整理,主要成分为带有活性基团的吡卜酰胺结构的氯苯咪唑类高分子化合物和以拟除虫菊类化合物为主的微胶囊。SC J Ο998上带有的活性基团可与纤维上的—OH 、—NH —形成共价键,使抗菌防螨处理后的织物具有优异的耐洗涤性;SC J Ο998带有的抗菌基团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使细胞膜缺损,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的胞浆物外漏,也可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造成菌体内核 8 1 技术应用 丝 绸 2001年第11期

抗菌防臭纤维的主要品种及其应用

1抗菌防臭纤维的特有性能 所谓抗菌防臭纤维[1]是指对微生物具有灭杀或抑制其生长作用的纤维。它不仅能抑制致病的细菌和霉菌,而且还能防止因细菌分解人体的分泌物而产生的臭气。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细菌无处不在,人体皮肤及衣物都是细菌滋生繁衍的场所。这些细菌以汗水等人体排泄物为营养源,不断进行繁殖,同时排放出臭味很浓的氨气。因此,在生活领域使用抗菌防臭纤维就显得很有必要。 2传统的抗菌防臭纤维 传统的抗菌防臭纤维一般都是用金属离子进行处理。通常是将普通的合成纤维(如涤纶、腈纶、锦纶、丙纶等)进行改性而成,即在纤维成纤或纤维加工过程中进行抗微生物处理。一种是对纤维表面进行抗菌剂的处理(一般浸渍于硝酸汞浸液中);另一种是抗菌剂与聚合物共混纺丝(一般加入有机隔盐)。但由于其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离子的生态毒性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科技工作者加大了对新型抗菌防臭纤维的研发。 3新型抗菌防臭纤维 所谓新型抗菌防臭纤维[2],是指纤维本身就具有抗菌除臭的作用,或者基于传统抗菌防臭纤维的基础上,把用金属离子的抗菌剂改

为采用对生物和环境无污染的抗菌剂对纤维进行处理以达到抗菌防臭的目的。 3.1纳米除臭纤维 纳米催化杀菌剂包括纳米二氧化钛、纳米二氧化硅、纳米氧化锌等。此类抗菌剂最具代表性的是纳米二氧化钛,其在阳光下尤其是在紫外线照射下能自行分解出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e-)和带正电的穴(h+),形成空穴——电子对,吸附溶解在TiO2表面的氧俘获电子形成O2-,而空穴则将吸附TiO2表面的-OH和H2O,氧化成HO.,所生成的氧原子和羟基自由基有很强的化学活性,特别是原子氧能与多数有机物反应(氧化),同时能与细菌内的有机物反应生成CO2和H2O,从而在短时间内就能杀死细菌,消除恶臭和油污[3]。 3.2银纤维 细菌滋生会让身体产生异味,而银纤维表面的银离子能非常迅速将变质的蛋白质吸附其上而降低或消除异味,达到抗菌除臭[4]。 其杀菌的机理就是阻断细菌的生理过程。在温暖潮湿的环境里,银离子具有非常高的生物活性,这意味着银离子极易同其他物质相结合,使得细菌细胞膜内外的蛋白质凝固,从而阻断细菌细胞的呼吸和

抑菌防臭整理剂,抗菌防臭整理剂,抗菌防臭剂,抗菌除臭整理剂,

抗菌整理剂ATB9800 抗菌整理剂ATB9800适用于处理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及含有胺基纤维的纺织品,如棉、毛、丝、麻、腈纶等织物。是一种具有良好安全性的非溶出型持久抗菌整理剂。它可以高效完全去除织物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霉菌,并能防止细菌再生和繁殖,从而防止运动装、内衣、袜子、鞋衬里、毛巾地毯、过滤材料、装饰用布、家纺,军队与医疗用纺织品等的霉变和臭味。SGS Intertek 等全球多家权威检测机构一致证明:ATB9800符合美国AATCC10(标准及日本JIS L 1902-2002 标准等。赫特公司提供世界著名的HERST吊牌,并免费提供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HERST公司主要产品有:防紫外整理剂、抗紫外线整理剂、抗菌整理剂、抗菌助剂、纺织抗菌剂、纳米银抗菌处理剂、吸湿排汗整理剂、吸汗速干加工剂、纳米香味微胶囊整理剂、香味加工剂、织物面料抗菌剂、纳米维生素微胶囊加工剂、阻燃整理剂、防火整理剂、纺织阻燃剂、阻燃涂层胶剂、阻燃助剂、甲壳素整理剂、防螨抗菌整理剂、抗菌防霉防螨整理剂、皮革防霉抗菌剂、防霉整理剂、抗静电整理剂、防静电剂、防蚊加工剂、防虫加工剂、防油防水整理剂,含氟拒油拒水防污整理剂、芦荟丝素胶原保湿剂、无甲醛免烫整理剂、纳米银抗菌剂、羽绒抗菌除臭剂、纺织品防霉剂、纳米负离子加工剂、纳米远红外加工剂、远红外负离子发生剂、高发泡印花浆、珠光印花浆、金粉印花浆、银粉印花浆、仿活性印花粘合剂、富锗整理剂、天然物(丝素蛋白、绿茶、艾蒿、卵磷脂、仙人掌)整理剂、舒适性(凉感、调温、唐辛子暖感、自发热)整理剂等精细化工产品。周帅 An ti-bacterial and An ti-odor Fi nishi ng Age nt ATB9800 [Use] The an ti-bacterial and an ti-odor finishing age nt ATB9800 is a suitable for finishing cellulose fabrics, fiber with —OH and —NH 2, such as sports garme nt, work ing clothes, underwear, socking, shoe lining, towel, carpet, leather, filter material, sheet, quilt cover, textile for army and etc. The an ti-bacterial and an ti-odor finishing age nt ATB9800 is non-dissoluti on durable an ti-bacteria age nt. The age nt has highly efficie nt and exte nsive for bacteria, mould property, and keep the fabric clean to prevent the bacteria to grow again. It is a durable polymeric compo und with the several active groups which can form covale nt bond with-0H-, -NH-o n the treated fabric. The n the fabric got excelle nt resista nt wash ing ability. Its antibacterial groups acted on the bacterial cell membrane and caused cell membrane to become in completely, so the permeability was in creased. The cytoplasts in the cell dropped out, it can inhibit the bacterial protein to synthesize and cause the bacterial inner core albuminous body used up .The result is that bacterium was killed. All over the world, many authorized units prove: fiber treated by ATB9800 has excellent in anti-bacterial, anti-odor and anti-mould. It is non-toxic to the human body and non-stimulation to the skin and formaldehyde-free or ion of heavy metal. Furthermore, the fabric can provide preve nti on and cure of rin gworm of the foot, eczema, odor from sweat,

抗菌防臭面料的实现方法

抗菌防臭面料的实现方法 2012-5-2 8:44:09 阅读15次分享这篇新闻: 目前,对纺织材料进行抗菌防臭加工的研究报道很多,所用的抗菌剂有季胺盐类、服类、脂肪酸醋类、金属化合物等.这些抗菌剂有的只适用于某种特定的纤维,并存在试剂成本高、加工工艺复杂,抗菌防臭效果欠佳、耐久性、耐洗性差等缺点.蚕丝织物具有轻薄、透气、穿着舒适,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但蚕丝纤维的抗菌防臭加工却很少见有报道. 我们现在提供一种对蚕丝等多种纺织材料通用的抗菌防臭加工方法及其制品,具体加工步骤是: 将纺织材料或纺织制品在单宁酸溶液中浸渍处理,使单宁酸吸附在纤维上,浸后水洗;2.将浸渍后的纺织材料或纺织制品再在金属氨络合离子溶液中浸渍处理,使单宁酸与金属氨络合离子生成单宁酸金属络合物并结合在纤维上,浸后水洗,烘干或晾干.浸渍处理的一般条件为:金属氨络合离子溶液浓度 0.005M~ZM,浴比1:20~1000,温度常温, 时间20分钟~24小时;常用条件为:金属氨络合离子溶液浓度0.01M~0.2M,浴比 1:30~200,温度常温,时间30分钟~180分钟. 加工时用的金属氨络合离子可用铜氨络合离子、锌氨络合离子、镍氨络合离子、或银离子代替. 铜氨溶液等对蚕丝、棉、麻、人造纤维有溶解作用,因此一般不宜直接处理这些纤维.应先使纤维吸附上单宁酸,再用铜氨溶液等处理.根据我们研究发现,纤维吸附单宁酸后,再在铜氨溶液中浸渍时,纤维受到单宁酸的保护,不会发生溶解,而是单宁酸与铜氨络合离子生成单宁酸铜络合物稳定地结合在纤维上,使纤维或织物具有很强的杀菌抑菌能力.单宁酸和铜盐水溶液也能生成络合物,但与单宁酸和铜氨络合离子生成的络合物结构不同,且反应速度慢,生成量少. 用本加工方法制取的抗菌防臭纺织材料及其制品,其特征是纤维分子中结合上单宁酸与金属氨络合离子生成的单宁酸金属络合物,纤维、单宁酸、金属离子三者的重量比为1:(0.005~0.5);(0.001~0.20). 抗菌防臭纺织材料及其制品具有如下优点: 适用范围广:只要对单宁酸有亲和性的纺织材料都适用,如蚕丝、绵、麻、毛、人造丝、锦纶等多种合成纤维和化学改性纤维. 加工方法简单:主要是两步浸渍工序. 成本低:原料价格便宜. 杀菌、抑菌效果强:纤维上能稳定地结合上单宁酸金属络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有强烈的杀菌、抑菌效果. 属永久性抗菌防臭加工方法,耐久性、耐洗性好. 对人体皮肤无毒、无刺激、无过敏. 处理后对纺织材料和纺织制品有增重效果. 兼对纺织材料和纺织制品作了染色加工.(文章来源:全球面料网功能性面料馆)

抗菌防臭和除臭纤维

抗菌防臭和除臭纤维 应091-4 刘敏(200921506220) 摘要旨在介绍抗菌防臭、除臭纺织品的基本概念及机理、纳米无机抗菌防臭、除臭剂及其作用机理还有抗菌防臭除臭纤维和纺织品的制备与性能。 关键词纳米无机抗菌防臭除臭机理制备 前言人类生存环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细菌和霉菌,常见的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黄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等,另有一些是对人体汗液等代谢物起作用而滋生繁殖的“臭味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棒状菌常见于内衣、内裤,导致外衣裤异味的菌类一般是杆菌孢子和少量表皮葡萄球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这些微生物在衣物上大量繁殖时,纤维容易受到其酸性或者碱性代谢物的作用而发生降解、变色,并生成挥发性恶臭物质,如醋酸、氨气等,还容易引发人体某些皮肤病,因此,抗菌和防臭历来是息息相关的。为满足人们对纺织品卫生功能的高要求,纤维制品的抗菌防臭、除臭加工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一)抗菌防臭、除臭纺织品的基本概念及机理 纺织品实际上上是一种多孔材料,容易吸附气相、液相和固相物质。在穿用过程中容易沾上汗液、皮脂等人体分泌的物质,也容易吸附环境中的。所以,纺织品是微生物繁殖和传递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营养源。而纺织品因受到微生物的酸性或者碱性代谢产物的作用会降解、变色,微生物能分解汗液中的糖分、脂肪酸和皮屑等物质,生成了不饱和脂肪酸和氨等有臭味的物质,产生异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适应人们的需要,各种功能性纺织品应运而生。 抗菌防臭纺织品是在纺织品使用状态下,通过抑制微生物的繁殖,从而抑制

微生物产生异味,达到避免纤维制品变质,从而保持卫生状态的效果。 根据不同的抗菌剂,纺织品的抗菌机理有:①使细菌内的各种代谢酶失活,从而杀死细菌;②与细胞内的蛋白酶发生化学变化,破坏其机能;③阻断细菌DNA 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④破坏细胞内的能量释放体系;⑤破坏蛋白质结构,产生代谢障碍;⑥通过静电场的吸附作用,使抗菌剂分子渗入细胞内部,使其破裂,内容物泄露而杀死细菌。 纺织品的抗菌除臭是通过纺织品抑制微生物在纤维上的繁殖而抑制恶臭的产生,主要是吸附除臭,如用碳纤维和无机吸附剂等吸附臭气达到除臭的目的。 (二)纳米无机抗菌防臭剂及其作用机理 抗菌防臭剂是指能抑制细菌繁殖,破坏其生存环境,且能持续发挥作用的药剂。抗菌防臭剂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由于无机抗菌剂有抗菌成分和载体的毒性很小,对人体和环境安全可靠以及热稳定性好、抗菌效果持久的特点,所以在抗菌防臭纤维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根据杀菌机理的不同,按无机抗菌剂的类别及其在纤维中的应用,可以分为接触抗菌型和光催化型两类。 (1)接触抗菌型无机抗菌防臭剂 元素、元素的离子及其官能团的接触型抗菌剂,即第一类无机抗菌剂,如Ag 、Cu 、Zn 、S 、As 、Ag +、Cu 2+等。大量研究表明,Ag 及其离子是最有效的纺织品无机抗菌防臭剂。据报道,银离子毒性很小,并且在人体内难以积存。银的抗菌作用与自身的化合价态有关,其抗菌作用能力随化合价的降低而减弱,即Ag 3+>Ag 2+>Ag +。高价态的银还原势极高,能使其周围的空间产生原子氧,具有抗菌作用。Ag +强烈吸引细菌体内酶蛋白分子中的—SH 、—NH 2 、 —COOH 等基团,并与之反应,使以此为必需基因的酶丧失活性,致使细菌死亡。 其机理为:+++→+H A SA g SA g S H S H ——— —酶酶g ,当菌体被灭杀之后,Ag +又游离出来, 与其它细菌接触,进行新一轮的灭菌过程,周而复始。 银系抗菌剂一般不直接用于纤维品或纺织品中,而是采用吸附或者离子交换的方法将金属银或者银离子固定在炭黑或沸石等材料中,然后将这些复合材料用作纺丝或是纺织品后整理中。近年来,将银作为有效活性种固定在二氧化钛微粒

粘胶纤维废水深度处理及零排放工艺

粘胶纤维废水深度处理及零排放工艺 一、前言 粘胶纤维行业是典型废水及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工业行业,废水具有水量大、治理难度大等特点。我国粘胶短纤维产能已突破400万吨,占全球近70%,成为粘胶短纤维最大的生产国。通常,一条设计生产能力10万吨/年的差别化粘胶短纤维生产线,废水排放量就达到了18000m3/d。 目前,国家尚未设定粘胶纤维行业的水污染排放标准,企业一般执行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处理后的废水,由于含盐量较高,按照现在的方式,排入沙漠库区后难以形成生态系统,种植的芦苇和红柳也无法存活,水流之处土壤盐碱化明显,环境问题严重。因而,粘胶纤维行业水资源回收及零排放或许是解决行业污染问题的最终途径。 二、粘胶纤维生产废水水质及特点 2.1 废水水质 粘胶纤维生产线配套污水处理设施采用“物化+生化+催化氧化”工艺,污水排放执行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以10万吨/年差别化粘胶短纤维生产线为例,将18000m3/d处理后的粘胶纤维生产废水,全部进入回用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后,水质满足粘胶纤维生产用工艺用水指标要求,回用于生产,实现废水零排放。根据查阅资料及实地考察可知,废水水质如表1所示。 回用水水质需要符合生产工艺用水指标,如表2所示: 2.2 废水水质的特点 粘胶纤维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锌离子、无机盐和硫化物等,具有以下特点。 (1)含铁:来水为厂区粘胶纤维生产废水,含有一定量的铁等重金属,若采用反渗透膜对来水进行浓缩,需考虑除铁措施。 (2)硬度较高:废水总硬度为816mg/L,需要进行软化除硬处理。 (3)TDS和COD较低:根据水质数据,原水TDS为9000mg/L,COD为50mg/L,含量均不高,可采用抗污染卷式RO进行浓缩减量。 三、工艺方案的确定 3.1 工艺流程及水量平衡图 根据水质情况及设计要求,推荐采用“一级软化+V型滤池+UF(超滤)+一级卷式

纺织品抗菌消臭标准比较

一、纺织品抗菌性测试常用定量测试方法: 日本和美国是较早开发抗菌纺织品的国家,我国抗菌织物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由于抗菌剂的多样性和织物性质的差异,很难用统一的测试方法来评价真实的抗菌效果。所以目前国际上还无统一的定量测试标准。主要有震荡法、吸收法、转移法和转印法,都是利用菌液和样品充分接触,经一段时间培养后测得样品中的活菌数,通过计算抑菌率或减少率来评价抗菌性能,主要测试标准有: 国标:GB/T20944.2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二部分吸收法、 GB/T20944.3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三部分-震荡法、 FZ/T 73023-2016抗菌针织品 欧标:ISO 20743-2013 纺织品抗菌性的测定 日标:JIS L 1902-2015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检测与评价 美标:AATCC 100-2012 抗菌纺织品的评价方法 ASTM E2149 在动态接触条件下测定稳态抗菌剂的抗菌行为 检测方法差别: 吸收法: 吸收法是一种静态测试方法,起初是评价溶出型抗菌制品抗菌性能的一种方法。它的测试原理是将一定量的细菌液接种在抗菌试样上,试样吸收菌液后,抗菌剂与菌液直接接触,以达到抗菌效果。它要求试样在1min 内将接种菌液完全吸收,若菌液未被完全吸收、试样不平整或试样孔隙大等原因而使接种上去的菌液滑落或渗漏在试样外,则测试结果不准确,故其对试样的吸水性及形状都有要求,使用条件有所限制。 振荡法: 振荡法是一种动态测试方法,起初是评价非溶出型抗菌制品抗菌性能的一种测试方法。它的测试原理是通过样品在一定浓度的菌液中不断振荡,使细菌与抗菌式样密切接触已达到抗菌的效果。故其对试样形状及吸水性要求不高。 AATCC100和JIS L 1902都属于吸收法,二者实验条件大致相同,都是在纺织品上接种细菌后在”0”时和18~24时从纺织品上回收细菌。不同之处:1、AATCC100未提及细菌的接种方式,也没有抗菌评定基准,JIS L 1902则在AATCC100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对试验条件也有明确的规定,便于人们去操作;2、AATCC100 只做一组平行样本,JIS L 1902做三组平行样本再取其平均数来计算;3、在结果计算以及报告形式上,AATCC100用百分率来表示抗菌活性的相对结果,易于被人理解;JIS L 1902 结果用活性值来表示,评价基准为大于或等于2.0即有抗菌防臭功能,但是用对数差值表示抗菌活性,不能一目了然地体现织物的相对抗菌性。 FZ/T 73023 、GB/T20944.3和ASTM E 2149都属于震荡法,测试操作比吸收法简单,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测试方法。震荡法是在一定液体中接种细菌,对于试样的吸水性要求不高,纤维状、粉末状、织物等任意形状的试样都适用,且对非溶出型和溶出型抗菌织物的测试都适用。不同之处:1、ASTM E 2149是美国材料测试协会标准,应用领域很广,由于不是针对抗菌纺织品设计的,故其许多实验条件规定不明确,测试参数变动幅度大,取决于测试者的主观性操作,导致各实验室间的测试结果缺乏可比性,FZ/T73023和GB/T20944都规定了抗菌纺织品的考核级别指标、抗菌测试标准空白样、抗菌织物试样洗涤实验方法等,而且对于其中的抗菌织物测试方法也有非常详细的规定。 三、消臭测试标准 欧标ISO 17299-2 Textiles-Determination of deodorant property-Part 2:Detector tube method 国标GB/T33610.2-2017纺织品消臭性能的测定第2部分:检知管法 日标JEC301-2013 《SEK 标志纤维制品认证基准》; 日本作为消臭织物生产与评价的先驱,最早建立了织物消臭性能评价的标准。在JEC301-2013《SEK标识纤维制品认证基准》中,对纺织品的消臭性能评价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已实施多年,消除服用纺织品中汗臭的评价已被各大检测机构采用。其评价方法主要有三种:检知管法(检知管内装有显色剂,当被测气体通过检知管时,管内指示剂发生显色反应,通过管内变色刻度可直接读出气体的浓度,此法灵敏度高,但是只能对单一气体进行测定)、GC-MS法(试样在容器中放置一定时间,用样品瓶装取一定量的待检气体,测试放置前后容器内的臭气浓度,此法准确度和精度高,但不能进行快速测定)、嗅觉法(通过人的嗅觉感知臭

纺织抗菌整理剂,防霉抗菌防臭剂,仙人掌绿茶加工剂,阻燃涂层胶剂,纺织抗菌防臭剂

抗菌防臭整理剂ATB9800 结构或组分:天然甲壳质改性高分子化合物; 用途及应用方法:适用于处理直接与皮肤接触的纤维素纤维和含有胺基纤维的纺织品,也可以处理腈纶等织物的抗菌处理; 1、浸轧工艺: 〈1〉用量:10~40g/L 〈2〉工艺流程: 织物→浸轧抗菌溶液(浸轧温度10~30℃;轧液率60~90%,工作槽液量要小) →烘干(100~120℃) →高温拉幅(140~150℃×20~30s) 2、浸渍工艺: 〈1〉用量:2~5%(o.w.f) 〈2〉浴比:1:10 〈3〉处理温度:40~60℃ 〈4〉处理时间:30~40min 包装贮存:25kg、120kg塑料桶包装,贮存在0℃以上的仓库中,稳定期储存一年。 韩笑 纤维用抗菌防臭整理剂 杨栋梁全国染整新技术应用推广协作网(200042) 摘要介绍抗菌整理剂的种类及其产品的安全性审查项目,重点阐述分析主要的抗菌整理剂及其抗菌机理,包括目前最流行的天然抗菌整理剂。 叙词抗微生物剂机理种类纤维 1 前言 现代抗菌防臭(又名卫生)整理剂的发展史,可追溯到1935年由G.Domak使用季铵盐处理的军服,以防止负伤士兵的二次感染。1947年美国市场上出现了由季铵盐处理的尿布、绷带和毛巾等商品,可预防婴儿得氨性皮炎症[1]。1952年英 国Engel等人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处理毛毯和床(坐)垫面料,但由于季铵盐活性较低,不耐水洗和皂洗。以后,曾一度使用有机汞、有机锡等高效杀菌剂作为纺织品的抗菌防臭整理剂。但是,由于这类高效杀菌剂很容易引起人体皮肤的伤害,不久就被淘汰了。以后抗菌防臭整理剂一直沿着安全、高效广谱抗菌和耐久性的方向开发。直至1975年美国道康宁公司推出有机硅季铵盐(即商品名为DC-5700),可以说是现代抗菌防臭剂中最完美的代表性品种之一。但最近十多年 来,无机化合物、纤维配位结合的金属化合物和天然化合物等三方面的抗菌防臭整理剂的开发研究,其进展令人瞩目。 抗菌防臭整理剂的用途主要涉及化妆品、食品、医药、造纸和纺织品等。本文就纤维用抗菌防臭剂作一简单介绍。 2 抗菌防臭整理剂的种类 抗菌防臭整理剂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醇类、酚类、醛类、酯类、醚类、腈类、卤素类、吡啶、喹啉类、噻唑类、双胍类、二硫化合物、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多)糖类、表面活性剂类、

【CN109970274A】一种处理粘胶纤维行业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的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51272.1 (22)申请日 2019.03.29 (71)申请人 杭州蓝然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310012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 道文一西路1218号5幢 (72)发明人 朱春燕 邓磊 张笑维 徐璇  于赵弟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200 代理人 傅朝栋 张法高 (51)Int.Cl. C02F 9/14(2006.01) C02F 101/3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处理粘胶纤维行业酸性废水和碱性废 水的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处理粘胶纤维行业酸性 废水和碱性废水的方法,属于废水处理方法领 域。所述方法包括酸性废水的处理方法和碱性废 水的处理方法,本发明最大限度地从废水中回收 酸、碱和半纤维,酸、碱经浓缩后可回用至生产 线,半纤维素可作为副产品出售,为企业节约了 生产成本,也带来了额外收益;本发明将废水中 的盐转化为酸、碱和水回收利用,解决了硫酸钠 作为废盐无法处理的问题,减少了企业固废的排 放量;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在粘胶纤维生产过程 中,全工艺段几乎无废水废物的排放,废水最终 以水、酸、碱和半纤维的形式回收利用,有机物通 过生化法去除,方法简单,绿色环保,具有良好的 工业应用前景。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CN 109970274 A 2019.07.05 C N 109970274 A

权 利 要 求 书1/2页CN 109970274 A 1.一种处理粘胶纤维行业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酸性废水的处理方法和碱性废水的处理方法, 所述酸性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将酸性废水与纯水同时通入扩散渗析装置,酸性废水中的酸迁移至纯水中,酸性废水成为残液,主要成分为盐与少量酸,纯水接收酸后成为酸回收液; S12、往步骤S11的残液中加入碱液,调节pH为9~11,待沉淀完全后过滤除去沉淀,得上清液,将上清液通过离子交换柱; S13、将步骤S12离子交换所得溶液通过双极膜电渗析装置得酸液、碱液和盐溶液; S14、将步骤S13所得的盐溶液送入电渗析装置,所得的浓缩液返回至双极膜电渗析装置中,所得的淡化液经生化法处理后再送入反渗透装置,回收淡水; S15、将步骤S13所得的酸液与步骤S11所得的酸液混合,蒸发浓缩后回用或者直接回用; 所述碱性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1、将碱性废水通过脱碱装置,脱碱过程中析出半纤维素,并得到碱液; S22、将半纤维素压滤、干燥后得半纤维素产品; S23、将步骤S21所得碱液与酸性废水处理方法步骤S13所得的碱液混合,蒸发浓缩后回用或者直接回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粘胶纤维行业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碱装置为电渗析装置或者纳滤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粘胶纤维行业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法为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粘胶纤维行业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性废水的处理方法中,步骤S15所得的混合酸液经蒸发浓缩后回用至粘胶纤维的生产过程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粘胶纤维行业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交换柱中的树脂为螯合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粘胶纤维行业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性废水的处理方法中,步骤S14所得淡水,用于作为双极膜电渗析和/或脱碱装置的进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粘胶纤维行业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性废水的处理方法中,步骤S15产生的蒸发冷凝水,用于作为双极膜电渗析和/或脱碱装置的进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粘胶纤维行业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性废水的处理方法中,步骤S23产生的蒸发冷凝水,用于作为双极膜电渗析和/或脱碱装置的进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粘胶纤维行业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性废水的处理方法中,步骤S12中用于调节pH的碱液为1mol/L~10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粘胶纤维行业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 2

消臭剂,消臭加工剂,抗菌消臭加工剂,面料抗菌消臭剂,纺织抗菌消臭剂,抗菌消臭助剂,抗菌消臭整理剂要点

亲水抗菌柔软整理剂的制备与应用 刘瑞云(张家港市飞翔化学有限公司) 原载:六届论文集;318-321(lq064) 【摘要】通过实验分别合成了有机硅季铵盐及亲水性氨基硅油,利用两者的协同作用,按一定比例复配制得了亲水抗菌柔软整理剂,并在纤维上进行了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该整理剂具有较好的手感、亲水性好、抗菌性能优良等特点。 【关键词】亲水, 抗菌, 柔软,协同作用,整理剂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衣着的服用性能有着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贴身衣物, 既要求舒适柔软,更要求透气吸湿好,同时具有抗菌防臭功能。 纺织品穿着时与皮肤接触的一面会吸附汗、皮脂和污垢等代谢物,另一方面会接触灰尘,成为微生物良好的繁殖场所。微生物催化代谢产物分解出各种低级脂肪酸和氨类等有臭味的挥发性化合物,加上细菌本身的分泌物和死骸腐烂的气味释放出令人呕心的臭味,影响个人生活和环境卫生。因此,人们需求抗菌防臭纺织品[1]。 我们分别合成了有机硅季铵盐(与道康宁DC5700结构类似)以及亲水性氨基硅油, 利用两者的协同作用,最后按一定比例复配制得了亲水性抗菌柔软整理剂。本文探讨了亲水性抗菌柔软整理剂制备以及在纤维整理上的应用效果。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材料、设备及仪器 γ-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98%,张家港市国泰华荣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十八烷基二甲基胺:工业品,江苏飞翔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异丙醇:分析纯,苏州振亚化工厂;碘化钾:分析纯,上海试剂四厂;线性体(低粘度羟基硅油):工业品,道康宁;亲水性硅烷:自制;氨基硅烷(602):95%,杭州大地化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张家港市卫生防疫站提供;氯化钠,蛋白胨,牛肉膏,琼脂:市售。 1.2 有机硅季铵盐的合成[2] 在装有温度计、搅拌器、回流冷凝管及氮气管的四口烧瓶中加入108g(0.36mol)的十八烷基二甲基胺、100g异丙醇、91g(0.378mol)的γ-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适量的碘化钾、微量抗氧剂,通入氮气并搅拌升温至设定温度,在回流温度连续反应20~30h;过滤除去不溶性抗氧剂残渣,减压回收溶剂及未反应单体,最后得到金黄色透明液体有机硅季铵盐,检测产物氨值为0。产物的结构式如下: 1. 3 亲水性氨基硅油的合成[3] 在装有温度计、搅拌器、回流冷凝管的三口烧瓶中加入线性体,亲水性硅烷及氨基硅烷(602),异丙醇及少量暂时性催化剂,在90~100℃反应4~5h,最后升温破坏催化剂,再减压脱低,最后得到浅黄色透明液体。亲水性硅烷及亲水性氨基硅油的主要结构式如下:亲水性硅烷 亲水性氨基硅油

粘胶纤维行业规范条件(2017版)

附件1 粘胶纤维行业规范条件(2017版) 为促进粘胶纤维行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按照调整结构、有序竞争、节约资源、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的原则,制定粘胶纤维行业规范条件。 一、生产企业布局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要根据当地环境、资源、能源和市场需求情况,科学合理规划本地区粘胶纤维行业的发展。新建和改扩建粘胶纤维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符合本地区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 (二)在国务院、国家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文化遗产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建设工业企业的区域内,食品、药品、精密制造等严防污染的企业周边及居民聚集区不得新建粘胶纤维生产企业。 已在上述区域内的粘胶纤维生产企业要根据区域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依法通过关闭、搬迁、转产等方式限期逐步退出。接近或超出环境承载力的地区建设粘胶纤维项

目,必须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置换,采用先进工艺和污染控制技术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七大重点流域干流沿岸,要严格控制该类项目环境风险,合理布局生产装置及危险化学品仓储等设施。 (三)严禁新建粘胶长丝项目。严格控制新建粘胶短纤维项目,新建项目必须具备通过自主开发替代传统棉浆、木浆等新型原料,并实现浆粕、纤维一体化,或拥有与新建生产能力相配套的原料基地等条件。鼓励和支持现有粘胶纤维生产企业整体搬迁进入工业园区。新建项目应进入经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产业园区。 (四)改扩建粘胶纤维项目,要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鼓励和支持现有粘胶纤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优势企业并购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能力。 (五)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允许粘胶纤维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建设一条用于小试或中试的年生产能力不大于5000吨、产品差别化率高于90%的生产线,重点用于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等。 二、工艺和装备要求 (一)新建和改扩建粘胶纤维项目要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要求,采用产污强度小、节能环保的工艺和设备,鼓励生产差别化、功能化、高性能、绿色环保型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