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基因疫苗研究进展

肿瘤基因疫苗研究进展
肿瘤基因疫苗研究进展

肿瘤基因疫苗研究进展

基因疫苗是指将编码外源抗原的基因与质粒重组,构建出真核表达载体,导入人或动物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系统合成外源抗原蛋白,并诱导机体产生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1]肿瘤的治疗目前仍是世界性的难题,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肿瘤疫苗的发展经历了肿瘤细胞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和基因疫苗三个阶段。

肿瘤基因疫苗也称DNA疫苗,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主要包括与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s)有关的全长、表位、独特型(Idiotype,Id)和融合脱氧核糖核酸(Deaxyribonucleic Acid,DNA)疫苗, 能够自主复制的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疫苗,与树突细胞(Dendric Cell,DC)相关的肿瘤基因疫苗等。

近年来, 肿瘤基因疫苗在动物基础研究和临床前研究, 甚至I期及II期临床

试验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1990年Wolff等[2]首次发现将编码报告基因的DNA质粒直接肌肉注射, 能在肌细胞内获得较持久的蛋白表达。1992年Tang等[3]将表达人生长激素基因的质粒DNA导入小鼠细胞后, 诱导小鼠产

生了特异的抗人生长激素的抗体, 从而提出了基因免疫的概念。1993 年,Ulmer[4]等将可表达甲型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核蛋(Nucleoprotein,NP)的质粒DNA 注射小鼠,发现可有效地保护小鼠抗不同亚型、分离时间相隔34年的流感病毒的攻击。随后的大量动物实验都说明,在合适的条件下,DNA接种后既能产生细胞免疫又能引起体液免疫。于是,核酸疫苗技术应运而生。随后的几年其在肿瘤综合治疗中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从而使基因免疫的研究更加深入。

1 肿瘤基因疫苗的免疫学机制

肿瘤基因疫苗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机理可能是DNA疫苗转染至宿主细胞后, 将其编码的抗原蛋白提呈给免疫系统,诱导MHC-I限制性CD8+ 的CTL和MHC-II限制性的TH以及抗体产生,引起广泛的免疫应答。质粒DNA进入组织后,通过胞饮方式被摄入宿主细胞,在细胞内表达产生抗原蛋白, 细胞将表达蛋白转运至近的抗原提呈细胞(APC), 然后蛋白被多蛋白酶体系降解成为有不同抗原表位的短肽进入内质网腔内, 与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MHC-I肽复合物,递呈给并激活CD8+T细胞, 诱导产生细胞免疫反应。辅助性T细胞( HTL)则诱导和维持CTL效应。动物实验证明了抗原特异性的HTL在CTL清除肿瘤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而另一些短肽则与MHC-I结合, 形成MHC-II肽复合物, 提呈给CD4+ T细胞使其激活,刺激抗原特异性的B细胞分泌抗体, 产生体液免疫。[5]

2 肿瘤核酸疫苗的构建

核酸疫苗的构建方法是将编码保护性抗原的目的基因片段重组到真核表达载体上,主要包括真核表达载体的选择、外源抗原基因的选择与分析、抗原基因与表达载体的连接与鉴定几个方面。

2.1 载体的选择

构建核酸疫苗的载体主要有重组质粒型载体和病毒载体(包括逆转录病毒),尤以前者较多。质粒载体必须是能在大肠杆菌中高拷贝地扩增,而在动物细胞内则能高效表达,但不复制,也不含有向宿主细胞基因组内整合的序列,一般以PBR322 或PUC 质粒为基本骨架,带有细菌复制子,真核生物的启动子(有的含

增强子)和多聚腺苷酸(PolyA)加尾信号,如pcI、pSV2、pRSV、pcDNA3.0、pcDNA3.1、pcDNA4.0、pBK、pEGFP、pCMV-β半乳糖苷酶等。

2.2 外源抗原基因的选择和分析

构建核酸疫苗的外源抗原基因可以是单个基因、完整的一组基因,也可以是编码抗原决定簇的一段或数段核苷酸序列。目前肿瘤核酸疫苗主要从病毒诱导的肿瘤抗原、发育肿瘤抗原、理化致癌剂诱发的肿瘤抗原三方面着手,寻找特异性肿瘤抗原基因,已经建立了癌胚抗原和转移黑色素瘤等近50 种基因疫苗。

2.3 外源抗原基因与表达载体的连接及鉴定

外源抗原基因与表达载体的连接,即克隆进入表达载体内时,必须考虑外源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的完整性、方向、插入位置及表达基因信使(Message)RNA(mRNA)起始部位的Kazaka序列等因素。鉴定主要有酶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测序鉴定。

3 肿瘤核酸疫苗的作用机理

核酸疫苗常用皮肤、肌肉、静脉接种重组DNA,均可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一般认为,含抗原基因的核酸疫苗被导入宿主骨骼肌细胞或皮肤细胞后,可在细胞内表达相应的蛋白质抗原,经加工后形成的多肽抗原可与宿主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I类和Ⅱ类分子结合,并被提呈给宿主的免疫识别系统,从而可引起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肌细胞吸收和表达源DNA 的效力较高,这可能与肌细胞本身的结构特点有关。肌细胞可形成多核细胞,含有肌质网;骨骼肌和心肌还具有11 小管系统,该系统含有细胞外液并能伸入到细胞内部。Wolff等[6]认为,肌肉细胞通过其特有的T 小管管状系统和细胞膜穴样内陷,将外源基因纳入,在该基因携带的强启动子作用下表达相应蛋白。表达产物分别与MHCⅠ、Ⅱ类分子结合,递呈到细胞表面,与MHC Ⅰ类分子结合的短肽激活CD8+ T 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与MHCⅡ类分子结合的短肽则激活CD4+ T 细胞[辅助性T 细胞(T Helper Cell,Th 细胞)和炎性T 细胞],而分泌到细胞外的抗原则被带有相应抗体的B细胞捕捉,并在TH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下转化为浆细胞,大量产生抗体。

4 肿瘤DNA 疫苗的应用

4.1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疫苗

前列腺癌由于其具有能表达一系列的TAA和其解剖部位的易接触性等特点,而适于基因免疫治疗,尤其适于肿瘤核酸疫苗(DNA 疫苗)治疗的临床研究。在诱导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研究中,选择免疫原性强、特异性好的肿瘤抗原编码基因,是构建高效性、靶向性抗肿瘤疫苗的基础,而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是具有较高的前列腺癌特异性的TAA[7]。汪波[8]等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将PSMA-pcDNA3.0质粒和pcDNA3.0 质粒转染至

SP2/0细胞,G418筛选后获得了稳定生长的阳性克隆细胞株,建立了稳定表达PSMA 的小鼠肿瘤细胞模型。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发现,PSMA基因疫苗能诱导实验组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且有明显的抑瘤效应[9]。

4.2 人黏蛋白(Mucin,MUC)1 基因疫苗

人MUC 1是一种高糖基化、高分子量的糖蛋白。由胞外段、跨膜段、胞内段组成。正常情况下广泛分布于人的消化道、呼吸道、胰腺、泌尿生殖道、乳腺等多种上皮细胞,对正常人体的上皮组织起润滑和保护作用,同时介导信号转导和细胞黏附。由于MUC 1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分子已被用于多种肿瘤的生

物学治疗。罗刚等[10]通过实验证明,MUC1 基因DNA 疫苗能够诱导小鼠产生抗MUC1 特异性抗体,诱导产生杀伤表达MUC1 细胞的CTL,为MUC1 基因疫苗用于膀胱肿瘤生物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袁时芳[11]等在小鼠实验中发现,MUC1 基因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CD8+T 淋巴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

4.3 黑色素瘤抗原疫苗

黑色素瘤的化疗效果很差,有效率<25%而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开展较早,取得的经验也较丰富。Triozzi 等经动物实验证实,无论是重组蛋白疫苗,还是DNA 疫苗都获得了抗肿瘤免疫反应。研究表明,黑色素瘤抗原(Melanoma Antigen, MAGE)-3的单表位疫苗能够诱导机体产生黑色素瘤特异性的CTL,并使肿瘤消失。黑色素瘤及其转移瘤的抗原表达变异很大,如36%的原位黑色素瘤和76%的转移肿瘤表达MAGE-3。另外,约有50%的黑色素瘤表达酪氨酸激酶。因此,单表位的DNA 疫苗难以对付黑色素瘤抗原的高度变异性,多表位DNA 疫苗可以攻击黑色素瘤的多个靶抗原,以防止黑色素瘤因肿瘤抗原表达的差异而逃逸。

4.4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疫苗 CEA 是最早发现的TAA,属于胚胎性癌蛋白。CEA 已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一些肿瘤的辅助诊断与监测。近年,以CEA为靶点的肿瘤免疫治疗, 特别是在CEA肿瘤疫苗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黄爱强等[12]从肿瘤组织中成功地获取了CEA 互补(Complementary)DNA(cDNA),所构建的pVCEA2 重组质粒能在体外培养细胞中同步表达CEA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蛋白分子。同样,Facciabene 等的实验也证实,编码CEA 的重组体,在小鼠体内诱导了CEA 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这为进一步体内实验研究基因治疗CEA 阳性肿瘤提供了新的途径。王代友等[13]采用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RT)-PCR技术、基因重组技术,成功地克隆了CEA 基因并构建了其基因疫苗,为进一步研究CEA 基因疫苗抗肿瘤的实验打下了基础。

4.5 根据病毒相关抗原构建的DNA

疫苗由病毒引起的肿瘤或与病毒密切相关的肿瘤约占人类肿瘤的15%,其肿瘤细胞抗原多为病毒的产物。根据这一特点,构建编码病毒抗原的DNA 疫苗免疫机体后,其表达的特异性病毒抗原将诱导产生特异性抗体和CTL 反应,可以杀死肿瘤细胞,使肿瘤退缩。任会均等通过实验发现,负载肿瘤相关病毒抗原基因的冻融DC 疫苗,保持了功能成熟DC的形态特征,且能诱导高效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宋朝君等构建了针对肿瘤抗原B 细胞受体相关蛋白(B-cell

Receptor-associated Protein,BAP)31的全长基因疫苗,以其免疫C57BL/6 鼠,可诱导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其中构建的P-L-BAP31基因疫苗各项免疫反应均优于P-BAP31。

5影响肿瘤基因疫苗效果的因素

5.1 质粒结构和基因序列

以CpG为核心的核苷酸序列在基因免疫中发挥了佐剂的作用。这些含未甲基化的以CpG核心的回文结构被称为免疫刺激DNA 序列( ISS ), 如5. GACCGTC3.、5. AGCGCT3.,它们在脊椎动物中出现的几率很小, 而常出现于细菌基因组中。因此, 脊椎动物能分辨质粒DNA 中非甲基化的CpG为核心的序列, 产生免疫激发。CpG 核心的序列可以显著提高抗肿瘤单克隆抗体在小鼠中的抗瘤效果。Weiner等[14]

将含CpG为核心的DNA 同一种抗淋巴瘤抗原免疫小鼠, 使小鼠能抵抗攻毒试验。CpG 序列的这种免疫激活功能主要通过刺激B细胞增殖和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DCs和T 细胞, 介导释放多种细胞因子, 如IL-12、TNF-A、IFN-A、IFN-B、IFN-C

等, 增强体液免疫和以TH1 为主的细胞免疫反应。真核表达载体是DNA疫苗的主体, 应用高效的表达载体能促进抗原肽的进一步表达和增强免疫应答的强度。真核表达载体pC I-neo由于带有CMV的启动子和源于球蛋白基因的内合子序列, 被认为是表达能力最强的质粒之一。启动子的类型直接影响到质粒DNA在体内表达外源蛋白的水平, 因而要引入强有力的启动子, 能保证DNA的有效表达并诱导免疫应答。

5.2 基因佐剂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细胞因子可以改变免疫应答的强度, 许多细胞因子能增强常规诱导的免疫反应。在DNA疫苗接种后, 给予少量的IL-2、IL-4、IL-6、IL-12、IFN、GM-CSF等, 可显著增加抗体的效价。IL-15可提高T 细胞对抗原的反应, 房文亮等构建了柯萨奇病( CVB3) VP1的DNA疫苗,与IL-15表达质粒共同注射小鼠, 结果显示共同免疫使抗体滴度显著升高, 小鼠的生存时间也明显延长。显示IL-15基因对CVB3 VP1 DNA 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和免疫保护有一定的增强作用。低剂量的

IL-15[(25~100)×103U/L]可以维持NK细胞的杀伤活性并促进NK细胞增殖[15]。

IL-18可通过CD4+T 细胞和NK细胞引起潜在的抗瘤效应。江文正等[16]构建了HIV-1核心蛋白gag、外膜蛋白gpl20的融合表达质粒pVAXGE和编码IL-18的真核表达质粒pVAXII-18。将两者共同肌注射免疫BALB/c系小鼠, 结果显示联合免疫组小鼠脾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和血清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独免疫组, IL-18 发挥了明显的免疫佐剂作用。GM-CSF可以提高粒细胞、巨噬细胞活性, 增强MH C-I类、MHC-II类分子和B7的表达以及抗原提呈细胞的成熟和功能。这些表明细胞因子在基因免疫中起到一个免疫佐剂的作用。共刺激分子也是一种免疫佐剂, 它能使髓源性APCs或非专职APCs更易提呈抗原,提高DNA 疫苗产生TH 1型免疫反应。另外,磷酸钙与磷酸铝也可发挥佐剂作用。将磷酸钙磷酸铝与HBV DNA疫苗混合注入小鼠肌肉, 抗体效价显著提高,增强了免疫效应。

6 应用现状及展望

由于核酸疫苗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所以基因疫苗的研究成为疫苗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其联合免疫的优点极为诱人。但毕竟其研究与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暂,仅十几年的时间。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有效目的基因的选择、完美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的高效表达、应用对象、安全性、免疫耐受性、抗原进入机体后表达难以调控、婴儿免疫后因代谢太快而无法持续表达和污染等,这些都是核酸疫苗发展尚待解决的问题。但相信随

着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进一步深化,这些问题都将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References:

[1]. 陈瑞杰, 肿瘤基因治疗进展. 医药导报, 2004(7): 第489-491页.

[2]. Wolff, J.A., et al., Direct gene transfer into mouse muscle in vivo. Science, 1990. 247(4949 Pt 1): p. 1465-8.

[3]. Tang, D.C., M. DeVit and S.A. Johnston, Genetic immunization is

a simple method for eliciting an immune response. Nature, 1992. 356(6365): p. 152-4.

[4]. Montgomery, D.L., et al., Heterologous and homologous protection against influenza A by DNA vaccination: optimization of DNA vectors. DNA Cell Biol, 1993. 12(9): p. 777-83.

[5]. 吴祖泽, 肿瘤基因治疗进展.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9(1): 第12-13

页.

[6]. Kobayashi, H., et al., Recognition of prostate and breast tumor cells by helper T lymphocytes specific for a prostate and breast tumor-associated antigen, TARP. Clin Cancer Res, 2005. 11(10): p. 3869-78.

[7]. 康鲁东等, 人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基因启动子/增强子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组织特异性鉴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7(1): 第120-123页.

[8]. 汪波等, 基因疫苗pcDNA3.0-PSMA肿瘤细胞模型的建立. 热带医学杂志, 2008(7): 第639-641+656+755页.

[9]. 张斌, 欧子民与王代友, 基因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广西医学, 2009(2): 第267-270页.

[10]. 罗刚等, MUC1基因疫苗对膀胱肿瘤抑制的免疫学实验研究.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8(8).

[11]. 张巨峰与黄倩, 选择性复制型腺病毒介导的自杀基因HSV-tk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6(7): 第51-53页.

[12]. 王导新与张玲, 小干扰RNA及其在肿瘤基因治疗的应用. 肿瘤学杂志, 2005(1): 第63-65页.

[13]. 杨菊云等, 一种新型基因传输载体-磷酸钙纳米颗粒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18): 第2754-2759页.

[14]. Prieto, J., Gene Therapy of Cancer:Induction of Anti-Tumor Immunity.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2004(2): p. 105-111. [15]. 梁淑娟等, IL-15通过ERK1/2信号途径对NK细胞活性的调节.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3(2): 第54-58页.

[16]. 江文正等, IL-18和HIV-1gag-gp120嵌合基因DNA疫苗联合免疫小鼠的免疫应答.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4(4).

【免费下载】真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真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真菌为低等真核生物,种类庞大而多样。据估计,全世界约有真菌150万种,已被描述的约8万种。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和生物体内外,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许多真菌在自然界的碳素和氮素循环中起主要作用,参与淀粉、纤维素、木质素等有机含碳化合物及蛋白质等含氮化合物的分解。有些真菌如蘑菇、草菇、木耳、麦角、虫草、茯苓等可直接供作食用和药用,或在发酵工业、食品加工业、抗生素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也有些种类引起许多植物特别是重要农作物的病害,如水稻稻瘟病、小麦锈病、玉米腥黑穗病、果树病害等。少数真菌甚至是人类和动物的致病菌,如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等。因此,合理利用有益真菌,控制和预防有害 真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整理了已完成基因组序列测定的真菌的信息,并对真菌染色体组的历史、测序策略及其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1真菌染色体组的研究历史和资源 1986年美国科学家Thomas Rodefick提出基因组学概念,人类基因组计划带动了模式生物和其它重要生物体基因组学研究。阐明各种生物基因组DNA中碱基对的序列信息及破译相关遗传信息的基因组学已经成为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不可分割的学科。由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近百个实验室六百多位科学家通力合作,1996年完成第一个真核生物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基因组测序,这 对于酵母菌类群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里程碑,并且激起了真核基因功能和表达的第一次全球性研究(Goffeau etal,1996)。随后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Wood etal.2002)和粗糙脉孢 霉Neurospora crassa(Galagan etal.2003)染色体组的完成显露出酿酒酵母作为真菌模式生物的局限性。尽管如此,真菌染色体组测序的进展最初是缓慢的。为加快真菌染色体组研究的步伐,2000年由 美国Broad研究所与真菌学研究团体发起真菌基因组行动(fungal genome initiative,FGI),目的是 促进在医药、农业和工业上具有重要作用的真菌代表性物种的基因组测序。2002年2月FGI发表了第 一份关于测定15种真菌基因组计划的白皮书。2003年6月,真菌基因组行动发表了第二份白皮书,列 出了44种真菌作为测序的目标,强调对其中10个属即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组 织胞浆菌属Histoplasma、球孢子菌Coccidioides、镰刀菌属Fusarium、脉孢菌属Neurospora、假丝 酵母属Candida、裂殖酵母属Schizosaccharomyces、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和柄锈病菌属Puccin& 的物种优先进行测序。之后,经过FGI、法国基因组学研究项目联(G6nolevures Consortium)、美国能 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The DOE Joint Genome Institute,JGI)DOE联合基因组研究所、基因组研究 院(The Institute for Genomic Research,TIGR)、英国The 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mteSanger和华盛顿大学基因组测序中心等共同努力;得到包括美国国家人类染色体研究所、国 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等的资助,也有来自学术界和产业集团如著名的 Monsanto、Syngenta、Biozentrum、Bayer Crop Science AG和Exelixis等公司的持续合作,在最近 的几年里,真菌基因组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至2008年6月1日,共有3734种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工作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公开发表812个完整的基因组,其中,70余种真菌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 组装完成或正在组装,分别属于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壶菌门和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 的代表。此外,还有Ajellomyces dermatitidis和Antonospora locustae等20余种真菌基因组序列 正在测定中(Bemal etal.2001)。这些真菌都是重要的人类病原菌、植物病原菌、腐生菌或者模式生物,基因组大小为2.5—81.5Mb,包含酵母或产生假菌丝的酵母、丝状真菌,或者具有二型性(或多型性) 生活史的真菌,拥有与动物和植物细胞一样的的细胞生理学和遗传学特征,包括多细胞性、细胞骨架结

HPV疫苗的研究进展

HPV疫苗的研究进展 摘要:子宫颈癌是引起女性死亡的第二大癌症。研究证实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子宫颈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年来,HPV疫苗在预防和治疗子宫颈癌方面备受关注,关于HPV疫苗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就HPV疫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子宫颈癌;HPV疫苗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e Zhang Ting(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epartment of The Third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 Abstract: Cervical cancer is the second cause of cancer death in women, many studies confirm that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cancer ha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In recent years, HPV vaccines get much attention in the fields of cervical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nd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it.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progress HPV vaccine researching. Key Words: human papilloma virus; cervical cancer; HPV vaccine 宫颈癌是导致女性死亡的第2位恶性肿瘤,每年大约死亡50万人。在西方发达国家,宫颈癌筛查方法的有效实施使该病的死亡人数急剧下降[1],但在那些社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宫颈癌不仅相当常见,而且多为晚期,预后很差。流行病学以及病毒学资料已经证实,HPV 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内在联系[2]。分子生物学及免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及其在动物模型中对HPV疫苗研究取得的进展,进一步推动了HPV(human papilloma virus,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在治疗宫颈癌方面的研究。 1 HPV的地域分布及感染特点 1.1 HPV是含有大约8000个碱基对的双链DNA病毒,并按照其致癌特性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HPV16,18,52,33,45,39等均属高危型,它们与CIN2级与CIN3级密切相关,其中HPV16和18与71%的宫颈癌有关 [3]。HPV16是在所有国家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其他类型的HPV的患病率因地理位置的差别而有所差异,如HPV45在非洲西部常见,而HPV39多见于非洲中部及南部。相同基因型的HPV中存在多样的基因组型是与史前时代种族分离进化相关的,这些变异体之间的区别是在其DNA内容物的1%~5%。在墨西哥的人口中HPV16变异体数量和美国、印第安地区相比,比预期的高出很多,相反,HPV18变异体在欧 洲比在非洲常见。 1.2 HPV感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该病毒的自发清除以及多类型HPV联合感染常见。已有证据表明,在性活跃人群中,HPV感染是常见并且短暂的,只有那些长期感染高危型HPV的病人才有罹患宫颈癌的危险,这是因为HPV感染及宫颈癌前病变有较高的自愈能力。目前,已 有一些研究,其目的在于观察HPV感染的自然病程和自发清除率。一项加拿大的调查中发现,HPV16的24个月累计感染率最高(12%),感染时间最长(平均持续18.3个月),其次是HPV31(平均感染14.6个月)。一项哥伦比亚研究显示,与其他HPV类型相比,HPV16及其相关基因型(31,33,35,52,58)具有较低的清除率。另有资料显示,非欧洲的HPV16变异体的自发清除率较低,并因此表现出了更强的致癌性。 2 HPV预防性疫苗及其临床试验成果、前景

肿瘤疫苗研究进展介绍

肿瘤疫苗研究进展介绍 摘要:肿瘤疫苗,即含肿瘤抗原基因或肿瘤抗原肽的疫苗,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与传统疫苗防止疾病的作用不同,癌症疫苗通过促使自身免疫系统攻击已经生成的肿瘤达到治疗效果。现在已取得一定研究进展的肿瘤疫苗有宫颈癌HPV疫苗、黑色素瘤疫苗、淋巴瘤疫苗、白血病DNA疫苗、前列腺癌疫苗、肺癌疫苗等,本文对上述疫苗一一进行了介绍。此外,本文还对肿瘤疫苗研究过程中几个重大的突破进行了介绍,如MUC1蛋白与肿瘤疫苗的关系、DC疫苗的原理及应用等。 关键词:肿瘤疫苗宫颈癌HPV疫苗黑色素瘤疫苗淋巴瘤疫苗白血病DNA疫苗前列腺癌疫苗肺癌疫苗 MUC1蛋白 DC疫苗 Abstract:The tumor vaccine,which contains tumor associated antigen encoding gene or tumor associated antigen(peptide), has become one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recent years. Unlike the fun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accine, the tumor vaccine treat a tumor through making the immune system attack the tumor. Up to now,three are several tumor vaccines has made progress,including the cervical cancer HPV vaccine ,melanoma vaccine,lymphoma vaccine,leukemia DNA vaccine,prostate cancer vaccine,lung cancer vaccine, which is also talked about in this article. Besides, several breakthroughs will be included in this article, which contains the MUC1 and the dc vaccine. Key words:tumor vaccine,cervical cancer HPV vaccine ,melanoma vaccine,lymphoma vaccine,leukemia DNA vaccine,prostate cancer vaccine,lung cancer vaccine, MUC1,dc vaccine (一)肿瘤疫苗的定义及分类 肿瘤疫苗,即含肿瘤抗原基因或肿瘤抗原肽的疫苗,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原理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利用肿瘤细胞或肿瘤抗原物质诱导机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阻止肿瘤的生长、扩散和复发,以达到清除或控制肿瘤的目的。它来源于自体或异体肿瘤细胞或其粗提取物,带有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或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可通过激发特异性免疫功能来攻击肿瘤细胞,克服肿瘤产物所引起的免疫抑制状态,增强TAA的免疫原性,提高自身免疫力来消灭肿瘤。其中,TSA的免疫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可以启动以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CTL)反应为主的抗肿瘤效应,有效打击肿瘤,防止转移、复发且不伤及无关组织。它既可以独立地治疗肿瘤,又可与手术及放、化疔结合,具有疗效高、特异性强、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尤其对于中晚期已经发生转移的恶性肿瘤而言,具有独到的治疗作用。(1) 根据肿瘤疫苗的用途不同,可以把它分为两种: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其中,预防性疫苗是用与某些特殊肿瘤发生有关的基因制备的疫苗,可接种于具有遗传易感性的健康人群,进而控制肿瘤的发生;而治疗性疫苗是以肿瘤相关抗原为基础,主要用于化疗后的辅助治疗的。 而根据它的来源,又可以把它分为肿瘤细胞疫苗、基因疫苗、多肽疫苗、树突状细胞疫苗、CTL表位肽疫苗等。其中,肿瘤细胞疫苗是从机体肿瘤组织中提取肿瘤细胞,经灭活处理后使瘤细胞丧失致瘤性,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然后对机体进行主动免疫。但由于肿瘤细胞肿瘤抗原抗原TSA表达低下,并缺乏一些免疫辅助因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研究进化基因组学进展 摘要:进化基因组学是利用基因组数据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学科。随着近年来基因组数据的不断增加,进化基因组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化基因组学主要包括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和新基因分析研究探索两方面的内容。本文介绍了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较为常用的方法,以及近年来在细菌、酵母、果蝇进化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进化基因组学系统进化比较基因组学新基因 正文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基因组学的飞速的发展,人们积累了大量的基因组学数据,利用所得的大量的基因组数据与进化生物学相结合,在基因组水平研究生物进化机制,随即产生了进化基因组学。 近年来进化基因组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终极方式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对人类理解生命现象和过程有重要作用。 研究系统进化学通常包括两个关键步骤:一方面,在不同物种中鉴定同源性特佂,另一方面利用构建系统进化树的方法比较这些特征,进而重新构建这些物种的进化历史[1]。针对这两个关键步骤,传统系统进化学,常采用基于形态学数据和单个基因研究的同源性状鉴定和重建系统进化树(常包括距离法、最大简约法、概率法)[1]的方法来研究。在目前拥有丰富基因组数据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分析基因组数据,利用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系统进化。 一、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在比较不同生物的基因数据的基础上,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2)通过对新基因的分析研究探索基因进化过程的规律两个方面。在进行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方面,进化基因组学主要集中于构建系统进化树、研究基因组进化策略、研究生物功能变化和进化机制、进化和生态功能基因组学、基因注释的等方面;在新基因方面

肿瘤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

肿瘤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 王佩星 (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08生物技术 088316103) 摘要:癌症是一种基因病,其发生、发展与复发均与基因的变异、缺失、畸形相关。人体细胞携带着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癌症的基因治疗目前主要是用复制缺陷型载体转运抗血管生成因子、抑癌基因、前药活化基因(如HSV-1胸腺嘧啶激酶)以及免疫刺激基因。主要抗肿瘤机制为: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提高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切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 关键词:肿瘤、基因治疗、免疫、原癌基因、抑癌基因 The latest progress of cancer gene therapy WangPeiXing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088316103 foremen who 2008) Abstract: the cancer is a genetic disease, its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recurrence are associated with genetic variation, loss, deformity related. Human body cell carries oncogenes and tumor-suppressor genes. Cancer gene therapy is now primarily with copy DCF with carrier transport antiangiogenic factors, tumor-suppressor genes, before medicine activated genes (such as HSV - 1 thymine bases kinase) and immune irritancy genes. Main antitumor mechanism for: inhibiting tumor cell growth, inducing tumor cell apoptosis, inducing antineoplastic immune response, improving the sensitivity of the tumor cells to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of tumor cells to improve sensitivity, cut tumor cells to nutrition. Keywords: tumor, gene therapy, immunity, protocarcinogenic gene, tumor-suppressor genes 从本质上来讲,癌症是一种基因病,其发生、发展与复发均与基因的变异、缺失、畸形相关。人体细胞携带着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正常情况下,这两种基因相互拮抗,维持协调与平衡,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衰亡进行精确的调控。在遗传、环境、免疫和精神等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人体的这一基因平衡被打破,从而引起细胞增殖失控,导致肿瘤发生。基因治疗的策略有基因替代、基因修复、基因添加、基因失活,目前临床使用的最主要方式是基因添加。针对肿瘤的特异性分子靶点设计肿瘤治疗方案,具有治疗特异性强、效果显著、基本不损伤正常组织的优点。这种肿瘤靶向治疗是肿瘤治疗中最有前景的方案。 1.肿瘤基因治疗的历史进展 肿瘤、艾滋病、遗传病是困扰人们的三大疾病,对肿瘤的根治是人们一直迫不及待想要实现的愿望。

肿瘤学研究进展(1989-2001)

肿瘤学进展(1889-2001) 里程碑1 1889年Seed and soil hypothesis 种子与土壤假说 决定哪个器官将会遭受癌症播散的因素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引起了西方伦敦医院和皇家医院的一个助理外科医生--Stephen Paget的思考,并于1889年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分析了引起癌症转移的"种子和土壤"假说。即:癌细胞通过血液和淋巴可以播种到其它组织并能使其周围细胞癌症化;并通过分析了735个乳腺癌病例,证实了癌症转移灶不是随机的,而是一些特定器官可以提供适合特定转移灶生长的环境。 虽然这个理论被忽视了很多年,但是,在1980年,Ian Hart 和Isaiah Fidler使种子和土壤假说得到了空前的繁荣,这个时候临床观察也确证了一些器官更易于发生转移。Hart 和Fidler做了黑色素细胞瘤的动物实验,并用放射性标记技术证实了癌细胞需要从环境中得到一些营养才能生长。这个思想在今天仍旧激励科学家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种子与土壤假说的转移机制。 里程碑2 1890年Cancer as a genetic disease 肿瘤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癌症的遗传学基础是现代癌症研究的基石。1890年,David von Hansemann详细描述了13个不同腺癌样本的有丝分裂像,发现每个样本都存在异常分裂像,于是推断这些异常的细胞分裂是癌症细胞中染色质内含物或多或少的原因。 在20世纪初,zoologist Theodor Boveri研究了异常有丝分裂和恶性肿瘤的关系。他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是设计了一个海胆卵操作实验,该实验可以诱导多级有丝分裂和染色体异常分离。他发现并命名了有丝分裂纺锤体,推测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对于每个个体在质上都是相似的。他认为异常分裂导致染色体不平衡分离,这在多数情况下会产生有害基因。一次偶然中发现染色体的不正确联合会产生能够遗传的有无限增殖能力的恶性细胞。这些奠定了癌症是遗传性疾病的基础。 同时,Boveri还用自己的观点解释了和癌症相关的许多现象,并且提出了很多大胆的设想和推测,诸如目前我们所说的细胞周期检查点、肿瘤抑癌基因和癌基因。他甚至想象毒药、射线、物理损伤、病原体、慢性炎症和组织修复都可能会间接促进染色体异常分离或导致染色体不平衡的其它情况,进而与癌症的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这些惊人的假设,Boveri还阐明了在一种组织中会出现不同类型的肿瘤、隐形染色体等位基因丢失、癌症易感性的遗传度、癌症在发生和进展上的步骤相似、癌细胞对放疗敏感。这些观点已经广泛接受。后来,一些研究者发现了致癌物可以作为诱变剂,这使癌症的遗传学基础更引人注目。1960年Ph染色

肿瘤基因疫苗研究进展

肿瘤基因疫苗研究进展 基因疫苗是指将编码外源抗原的基因与质粒重组,构建出真核表达载体,导入人或动物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系统合成外源抗原蛋白,并诱导机体产生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1]肿瘤的治疗目前仍是世界性的难题,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肿瘤疫苗的发展经历了肿瘤细胞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和基因疫苗三个阶段。 肿瘤基因疫苗也称DNA疫苗,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主要包括与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s)有关的全长、表位、独特型(Idiotype,Id)和融合脱氧核糖核酸(Deaxyribonucleic Acid,DNA)疫苗, 能够自主复制的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疫苗,与树突细胞(Dendric Cell,DC)相关的肿瘤基因疫苗等。 近年来, 肿瘤基因疫苗在动物基础研究和临床前研究, 甚至I期及II期临床 试验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1990年Wolff等[2]首次发现将编码报告基因的DNA质粒直接肌肉注射, 能在肌细胞内获得较持久的蛋白表达。1992年Tang等[3]将表达人生长激素基因的质粒DNA导入小鼠细胞后, 诱导小鼠产 生了特异的抗人生长激素的抗体, 从而提出了基因免疫的概念。1993 年,Ulmer[4]等将可表达甲型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核蛋(Nucleoprotein,NP)的质粒DNA 注射小鼠,发现可有效地保护小鼠抗不同亚型、分离时间相隔34年的流感病毒的攻击。随后的大量动物实验都说明,在合适的条件下,DNA接种后既能产生细胞免疫又能引起体液免疫。于是,核酸疫苗技术应运而生。随后的几年其在肿瘤综合治疗中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从而使基因免疫的研究更加深入。 1 肿瘤基因疫苗的免疫学机制 肿瘤基因疫苗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机理可能是DNA疫苗转染至宿主细胞后, 将其编码的抗原蛋白提呈给免疫系统,诱导MHC-I限制性CD8+ 的CTL和MHC-II限制性的TH以及抗体产生,引起广泛的免疫应答。质粒DNA进入组织后,通过胞饮方式被摄入宿主细胞,在细胞内表达产生抗原蛋白, 细胞将表达蛋白转运至近的抗原提呈细胞(APC), 然后蛋白被多蛋白酶体系降解成为有不同抗原表位的短肽进入内质网腔内, 与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MHC-I肽复合物,递呈给并激活CD8+T细胞, 诱导产生细胞免疫反应。辅助性T细胞( HTL)则诱导和维持CTL效应。动物实验证明了抗原特异性的HTL在CTL清除肿瘤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而另一些短肽则与MHC-I结合, 形成MHC-II肽复合物, 提呈给CD4+ T细胞使其激活,刺激抗原特异性的B细胞分泌抗体, 产生体液免疫。[5] 2 肿瘤核酸疫苗的构建 核酸疫苗的构建方法是将编码保护性抗原的目的基因片段重组到真核表达载体上,主要包括真核表达载体的选择、外源抗原基因的选择与分析、抗原基因与表达载体的连接与鉴定几个方面。 2.1 载体的选择 构建核酸疫苗的载体主要有重组质粒型载体和病毒载体(包括逆转录病毒),尤以前者较多。质粒载体必须是能在大肠杆菌中高拷贝地扩增,而在动物细胞内则能高效表达,但不复制,也不含有向宿主细胞基因组内整合的序列,一般以PBR322 或PUC 质粒为基本骨架,带有细菌复制子,真核生物的启动子(有的含

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前景

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前景摘要:基因组学是一门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学科,基因组的结构不仅是蛋白质,还有许多复杂功能的RNA,包括三个不同的亚领域,及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近几年,基因组学在微生物药物,细菌,病毒基因,营养基因方面都有进展,其前景是光明的。 关键词:基因研究未来结构 一、微生物药物产生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微生物药物是一类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多个产生菌基因组序列已经被测定完成,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方兴未艾,并在抗生素生物合成,形态分化,调控,发育与进化及此生代谢产物挖掘等方面有着新的发现,展现出广阔的研究前景,青霉素及其衍生的《》内酰胺类抗生素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卫生保健和生活质量,并促进研究人员不断对其工业生产菌株类黄青霉进行遗传改良和提高其产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经过60年的随机诱变筛选,当前青霉素产量至少提高了三个数量级,同时,青霉素的生物合成机理也得到了较为清晰的阐述,其pcbAB编码的非核糖体肽合酶ACVS~DPcbc编码的异青霉素N合成酶IPNS位于细胞质中,而苯乙酸COA连接酶PenDE编码的IPN酰基转移酶位于特殊细胞器一微体中。 研究发现,青霉素合成基因区域串联扩增,产黄青细霉胞中微体含量增加都可显著提高青霉素产量。然而随机诱变筛选得到的黄青霉工业菌株高产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此,2008年荷兰研究人员联合国美国venter基因组研究所对黄青霉wisconsin54—1225进行了基因组测试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DNA芯片技术研究了wisconsin54—1255及其高产菌株DS17690在培养基中是否添加侧链前体苯乙酸情况下的转录组变化,四组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有2470个基因至少在其中一个条件下是差异表达的,根据更为严格的筛选标准,在PPA存在的条件下,高产菌相比测序菌株有307个基因转录是上调的,和生长代谢,青霉素前体合成及其初级代谢和转运等功能相关,另有271个基因显著下调,主要是与生长代谢及发育分化相关的功能基因。 二、乳酸菌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刘超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济南250100) 摘要:进化基因组学是利用基因组数据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学科。随着近年来基因组数据的不断增加,进化基因组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化基因组学主要包括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和新基因分析研究探索两方面的内容。本文介绍了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较为常用的方法,以及近年来在细菌、酵母、果蝇进化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进化基因组学系统进化比较基因组学新基因 前言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基因组学的飞速的发展,人们积累了大量的基因组学数据,利用所得的大量的基因组数据与进化生物学相结合,在基因组水平研究生物进化机制,随即产生了进化基因组学(Evolutional Genomics)。 近年来进化基因组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终极方式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对人类理解生命现象和过程有重要作用。 1进化基因组学研究内容 研究系统进化学通常包括两个关键步骤:一方面,在不同物种中鉴定同源性特佂,另一方面利用构建系统进化树的方法比较这些特征,进而重新构建这些物种的进化历史[1]。针对这两个关键步骤,传统系统进化学,常采用基于形态学数据和单个基因研究的同源性状鉴定和重建系统进化树(常包括距离法、最大简约法、概率法)[1]的方法来研究。在目前拥有丰富基因组数据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分析基因组数据,利用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系统进化。

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在比较不同生物的基因数据的基础上,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2)通过对新基因的分析研究探索基因进化过程的规律两个方面[2](如图1)。在进行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方面,进化基因组学主要集中于构建系统进化树、研究基因组进化策略、研究生物功能变化和进化机制、进化和生态功能基因组学[2]、基因注释的等方面;在新基因方面主要分析基因产生机制和新基因固定及其动力学研究。 图1 进化基因组学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有力的解决了一些基础性的进化问题,但也出现了一些未来需要急需解决的挑战。例如生物进化的本质和目前重建系统进化树方法的限制[1]。 2研究进化基因组学的方法 研究进化基因组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基因组数据分析和研究新基因的产生和演化两种。 2.1利用基因组数据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利用基因组数据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常有基于基因序列的方法和基于全基因特征的方法。(如图2)

肿瘤疫苗作用

肿瘤疫苗作用 【关键词】肿瘤;肿瘤免疫;肿瘤疫苗 0引言一直以来,对于肿瘤的治疗多采用手术,放疗和化疗三大常规方法.一百多年前,Caley用细菌疫苗免疫机体时,观察到肿瘤缩小.此后人们理解到肿瘤能够诱发免疫反应,而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也具有监视作用.肿瘤疫苗的产生正是基于这种理解,使用增强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原性的基本方法,诱发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以达到缩小和消除肿瘤的目的. 1肿瘤特异性免疫机制及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肿瘤在机体内能引发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而以后者为主.肿瘤抗原在细胞内加工成肽段后与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并(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并)类分子结合并呈递给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或先从肿瘤细胞上脱落,再由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加工成肽段后与表面MHC并蚶喾肿咏岷喜⒊实莞鳦D4+辅助性T淋巴细胞,进而诱发机体的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值得注意的是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的激活都需要MHC部乖肽复合物和免疫共刺激分子的协同刺激作用[1],而共刺激分子的缺失正是肿瘤引发的机体外周免疫耐受的可能机制之一.肿瘤因为其极大的异质性和遗传不稳定性,在机体环境长时间的免疫选择压力下,会启动一系列的免疫逃避机制,对抗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这些机制分别针对T细胞对肿瘤的识别阶段和效应阶段,包括肿瘤抗原的丢失、MHC并窭喾肿颖泶锵碌鳌⒖乖加工缺陷、表达干扰细胞毒作用的蛋白酶及表达FasL等[2]. 2肿瘤疫苗的设计策略 2.1总体思路针对肿瘤抗原在机体内免疫原性下降,造成特异性细胞免疫激活不足,外周免疫耐受的状况,肿瘤疫苗设计策略的总体思路是应用各种技术,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抗原的识别水平,改善免疫微环境,引发有力的特异性抗肿瘤细胞免疫,阻止肿瘤进展,最终消除肿瘤.

肿瘤疫苗的研究进展

1988,12(1):18-26. [4]Xu AM,Cheng HY,Jiang WB,et al.Multi-slice three di-mensional spiral CT cholangiography:a new techn ique fordiagnosis of biliary diseases.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2002,1(4):595-603. [5]Zandrino F,Curone P,Benzi L,et al.MR versus multisliceCT cholangiography in evaluating patients with obstruction ofthe biliary tract.Abdom Imaging,2005,30(1):77-85.[6]Ahmetoglu A,Kosucu P,Kul S,et al.MDCT cholangiogra-phy with volume rendering for the assessment of patientswith biliary obstruction.AJR Am J Roentgenol,2004,183 (5):1327-1332. [7]杨连海,韩悦,应援宁,等.肝门部胆管癌的MRCP表现.天津医药,2004,32(6):342-344. [8]Clary B,JarniganW,Pitt H,et al.Hilarcholang iocarcino-ma.J Gastrointest Surg,2004,8(3):298-302. [9]Patel AH,Harnois DM,Klee GG,et al.The utility ofCA19-9in the diagnoses of cholangio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out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Am J Gastroenterol,2000,95(1):204-207. [10]Singhal D,van Gulik TM,Gouma DJ.Palliative managementof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Surg Oncol,2005,14(2):59-74.[11]万紫微,李松岗,杨勇,等.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进展.肝胆外科杂志,2009,15(6):469-471. [12]肖梅,周宁新,黄志强,等.联合肝叶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附74例报告).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42.[13]Yoshida T,Matsumoto T,Sasaki A,et al.Lymphaticspread differs according to tumor location in extrahepatic bile duct cancer.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3,50(49):17-20.[14]Makuuchi M,Thai BL,Takayasu K,et al.Preoperative por-tal embolization to increase safety of major hepatectomy forhilar bile duct carcinoma:apreliminary report.Surgery,1990,107(5):521-527. [15]Gazzaniga GM,Filauro M,Bagarolo C,et al.Surgery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an Italian experience.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2000,7(2):122-127. [16]Robles R,Figueras J,Turrion VS,et al.Spanish experiencein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hilar and peripheral cholangiocarci- noma.Ann Surg,2004,239(2):265-271. [17]Rea DJ,Heimbach JK,Rosen CB,et al.Liver transplanta-tion with neoadjuvant chemoradiation is more effective thanresection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Ann Surg,2005,242 (3):451-461. [18]欧迪鹏,杨连粤.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问题.腹部外科,2008,21(2):71-72. [19]许庆华,刘鹏飞,项斌,等.胆道金属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预后因素分析.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8):1185-1187. [20]陈大朝,袁亚维,陈龙华.胆管支架联合3D-CRT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评价.临床肿瘤学杂志,2008,13(3):251-253. (收稿日期:2012-09-26)作者简介:薛源,男,1982年6月生,医师,西山煤电集团职工总医院,030053 肿瘤疫苗的研究进展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二医院(066600) 孔丽清 肿瘤疫苗作为预防肿瘤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1]。目前,已有多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是由于肿瘤免疫反应的复杂性,肿瘤疫苗距成为治疗型疫苗并真正走向临床实际应用尚有距离。目前的肿瘤疫苗主要有以细胞为载体的肿瘤疫苗、肿瘤抗原疫苗、单克隆抗体(mAb)肿瘤疫苗、树突状细胞型疫苗等。 1 肿瘤细胞疫苗 肿瘤细胞经放射线灭活后能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称为肿瘤细胞疫苗。激活人体特异性免疫需要3类信号:①抗原-MHC分子复合物(第1信号);②免疫共刺激分子(第2信号)如B7等;③刺激淋巴细胞扩增的因子(第3信号),如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等。灭活的肿瘤细胞在体内、体外均丧失增殖能力,在经历短时间细胞周期停滞后走向凋亡。接种灭活的肿瘤细胞后,真皮内的树突状细胞摄取正在凋亡的肿瘤细胞,使之在内质网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分子相结合,然后递呈于细胞表面,激发CD8+CTL细胞,产生抗肿瘤免疫。与异体肿瘤细胞疫苗相比,自体肿瘤细胞疫苗(ATV)拥有个体特异的肿瘤抗原和HLA分子,比异体肿瘤细胞疫苗安全、有效。但自体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弱,故常在制备自体肿瘤细胞疫苗时加入免疫佐剂,如弗氏佐剂、病毒、细菌、细胞因子等,也可用分子克隆的策略将上述3类信号分子转染肿瘤细胞。Dranoff[2]首次将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作为黑色素瘤疫苗免疫佐剂,发现相对于其他细胞因子(IL-4、IL-6等),GM-CSF可以更持久、更有效地增强肿瘤疫苗的免疫效果。 2 肿瘤抗原疫苗 肿瘤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现象引发了对肿瘤抗原的研究,目前将肿瘤抗原分为肿瘤特异性抗原(TSA)和肿瘤相关抗原(TAA)。TSA是指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而TAA并非肿瘤细胞特有的抗原,只是在发生肿瘤时此类抗原的表达明显上调。Tabi和Man[3]认为,肿瘤抗原必须在全部或大多数患有相同肿瘤患者的大部分肿瘤细胞中呈普遍的高表达状态,将肿瘤抗原分为5类:①突变抗原,突变抗原是肿瘤特异性的,正常组织中不存在;包括 · 0 6 1 ·山西医药杂志2013年2月第42卷第2期下半月 Shanxi Med J,February 2013,Vol.42,No.2the Second

肿瘤学最新进展

十年辉煌不寻常:抗癌药物盘点 2015-02-02 14:16来源:丁香园作者:shumufeng 字体大小 -|+ ASCO 自从2005 年公布首篇临床癌症进展报告以来,它见证了肿瘤学领域10 年来坚实而笃定的进展。10 年来,有超过60 项抗肿瘤药物获得了FDA 的批准(图1), 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理解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系列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它们的问世改变了成千上万例难以治疗的癌症病患的现状。此类新型药物可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生长、存活或扩散所必需的特异性分子或分子簇。 图 1 这十年FDA 批准的抗癌药物汇总(2014 年截止至十月份) 十年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起了TCGA 项目,它也成为此类项目中最早及涉及范围最广的一个。迄今为止TCGA 研究网络已经描绘出了10 种不同癌症类型的完整分子图谱。今天,TCGA 及其他大通量测序项目不断探索出宝贵的信息,将有助于通过一系列路 径改善患者预后,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成为可能,研究还发现了新的癌症驱动基因异常,这些基因可能成为新药的靶点。 经历了数十年的稳步发展,抗体免疫治疗领域终于在近年迎来了期盼已久的重大成功,它首先发生在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中,其后一系列其他癌症类型,包括肺癌的最常见类型等也获得进展。此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患者人群经新型疗法治疗后生存期出现了显著的延长,近期一项长期研究提示抗体免疫疗法在完成治疗多年后仍对肿瘤生长产生作用。

另一种免疫疗法致力于重组自身的免疫细胞以攻击肿瘤细胞,它对于特定的血液肿瘤以及一 系列实体肿瘤同样表现出色。过去的十年间首款癌症疫苗也得以问世(宫颈癌Gardasil 疫 苗)。探索其他类型癌症疫苗的试验也正在进行中。最后,大规模的筛查研究带来了新的重要证据,表明对于一些常见癌症如肺癌、乳腺癌以及前列腺癌可推进筛查实践。 靶向治疗迅速发展 最近的十年间,我们看到由FDA 批准的新型靶向治疗药物有了稳步且迅猛的增加,远远超过新型化疗药物的研发速度(图2)。这期间大约有40 种新型靶向药物得到批准,其中许多都改变了传统的治疗模式,极大地改善了许多癌症患者的预后。 图 2 近十年FDA 批准的抗癌药物类(2014 年截止至十月) 新型肿瘤饥饿疗法 首先介绍抗血管生成抑制剂,这是一类旨在减少肿瘤新血管生成的药物,已成为许多晚期和侵袭性癌症的成功疗法。FDA 批准的此类首款药物是贝伐单抗,它在2004 年被批准用 于晚期结直肠癌,此后被用于某些肺癌、肾癌、卵巢癌和脑肿瘤。随后,其他血管生成抑制剂药物如阿西替尼、卡博替尼、帕唑帕尼、瑞格非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凡德他尼及阿柏西普相继被批准用于晚期肾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及胃肠间质瘤和肉瘤的治疗。EGFR 抑制剂:靶向关键的信号通路 肿瘤与血管 另一类主要的靶向药物旨在破坏细胞关键的信号通路,尤其是控制癌细胞生长的信号网络。其中一个通路被EGFR 蛋白所控制。首款EGFR 药物是吉非替尼,它在2003 年被批准用于NSCLC 的治疗。两年后,FDA 批准了第二款EGFR 药物西妥昔单抗用于治

环境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环境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贾海鹰 张徐祥 孙石磊 赵大勇 程树培*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京,210093) E-mail(jhy194@https://www.360docs.net/doc/4c18350986.html,) 摘 要: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环境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研究的主流技术平台及其在环境污染控制、健康风险检测与评价等方面地应用,并阐明了环境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两者之间的关系。环境基因组学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环境污染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检测、控制环境污染维护环境健康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环境基因组学 生物信息学 健康风险评价 环境污染 环境健康 1.引言 2003年4月14日,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顺利完成。HGP成功地绘制出了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序列图谱和转录图谱4张图谱。这标志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至此,HGP的研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从结构基因组学研究时代进入了功能基因组(后基因组)时代[1-2],因此也就有了“人类后基因组计划”。HGP正朝着生物信息科学、计算机生物技术、数据处理、知识产权及社会伦理学研究等多方面发展,对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疗卫生、食品制药、人文科学各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环境基因组学(environmental genomics)是在人类基因组基础上发展的功能基因组内容之一,由基因组学和环境科学交叉融合而成,是一个近期发展起来的新型边缘学科,是基因组学技术和成果在环境污染保护与控制和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在其发展的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已渗透到环境科学研究的各个研究领域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环境基因组学的概念与定义 至今,国内外学者对环境基因组学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环境基因组学(environmental genomics)的概念与毒理基因组学(toxicogenomics)密切相关。自从1999年Nuwaysir等[3]首次提出毒理基因组学概念至今,在短短的八年的时间里这一概念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着。目前人们普遍采纳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美国国家毒理学规划机构给出的定义[3]:毒物基因组学是研究外来化学物对基因活性和基因产物的影响及相互作用的科学;另一种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3],认为毒物基因组学是一门与遗传学、基因组水平上RNA表达(转录组学) 、细胞和组织范围的蛋白表达(蛋白质组学)、代谢谱(代谢组学) 、生物信息学和常规毒理学结合,以阐明化学物作用模式和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潜在意义的科学。1998年4月4日,美国国会顾问环境卫生科学委员会正式投资专项基金进行环境基因组计划研究,其目的是专门研究与环境相关疾病的遗传易感性,寻找对化学损伤易感的基因,鉴定对环境发生反应基因中有重要功能的多态性,并确定它们在环境暴露引起疾病的危险度方面的差异;在疾病流行病学中研究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善遗传分析技术,优化研究设计,建立样品资源库,把公用的多态性应用于社会、法律和伦理学[4-7]。2001年,Miller 提出环境基因组(Environmental Genomics)是在人类基因组(HGP)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