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棍棒教育

浅析棍棒教育
浅析棍棒教育

浅析棍棒教育

序号:13

姓名:谭晓诗

摘要:在教育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无可奈何时,对其采取了“棍棒教育”。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心愿,但是在教育上如果应用了错误的方式,则会适得其反,离教育的初衷远之又远。本文分析了“棍棒教育”现状、产生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对策。

关键词:棍棒教育错误方式改变方式

日前,由赵薇、佟大为主演的电视剧《虎妈猫爸》在某电视台热播,此电视剧讲述了一对夫妻在教育孩子的烦恼、分歧与磨合,引发了人们对孩子教育的热议。

在实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的人得到了欣慰和满足,将子女培养成为杰出的人才;而有的人却未能实现所期望的目标,留下了许多遗憾。实际上,教育和世界上许多其他事情一样,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整个教育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父母必须根据孩子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培养,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一些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采用方法不得当,比如一犯错误就对孩子拳脚相加,即棍棒教育,最终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古往今来,中国传统教育观念长期以来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在孩子教育方式的问题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在我们身边,有狼爸”萧百佑“把三个孩子打进北大,在现今提倡柔声教育的年代,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萧百佑所著的书中,他提出在教育中作为惩罚孩子的工具,藤条比较合适,他写道:“古人很聪明,发明出藤条,打到身上对皮肤的刺激很大,但不伤筋骨。”于是萧百佑采用了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工具,有时也会用鸡毛掸子作为惩罚工具。除了藤条,古代私塾中的戒尺也是体现了“爱之深,责之切”的望子成龙心态,相信部分家长在这方面会也有亲身体会,只想让孩子长点记性,吃点小亏以后少吃亏。

一、棍棒教育概念及其理论

所谓的棍棒教育,是一种传统的、封闭的、陈旧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严厉惩罚式的教育方法。它的表现方式是态度生硬、语言粗暴,随便的打骂孩子。

父母采用棍棒教育无非就是表达一种心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父母打孩子的心态和展示打骂孩子的不良后果;然后从实用性和科学性两大角度教父母“不打不骂教出优秀孩子的方法”,并且贴心地为父母们奉上“与孩子和平共处10项的基本原则”;最后为父母提供解决最头疼的孩子“欠揍行为”全攻略。

二、当今中国家庭棍棒教育的现状

每位家长都有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有调皮捣蛋的时候。

棍棒教育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在孩子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犯错,但却已经犯下错误的时候,这时的棍棒教育则在加深孩子的印象,提醒他们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相信能认识到这点的孩子已能辨别正确错误,接受教育也会心服口服;第二种孩子,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但却得先无条件选择棍棒教育。当头棒喝,让顽皮的孩子谨记这是错误的方式,也同样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错误。或许有人会说,这样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身上,只会让孩子根据家长的认识去认识这个世界,只会教出毫无自己的主见的孩子。

三、家长实行棍棒教育的根本原因

(一)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中国家长爱孩子,更爱面子,家长喜欢拿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满足虚荣心,给自己挣面子。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是他们的,他们就有权利支配孩子的行为,而当孩子违背他们的命令时,有的家长就会使用“威严”的家庭暴力,却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他们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

(二)缺乏学习和家庭教育的氛围

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过于陈旧,,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既不学习教育知识,也不借签他人经验,教育结果一定不好,只会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结果造成家庭教育气氛紧张,缺少亲情。家长与孩子交流非常重要,其实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更多的是非语言的,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四、棍棒教育下存在的问题

很多急功近利的父母把“棍棒教育”看成灵丹妙药,他们只看到了将孩子“打一顿”之后的表面效果,却忽视了这种教育带给孩子一生的巨大负面影响。(一)这是一种严厉惩罚式的教育,往往会造成子女的胆怯、懦弱、退缩、自卑

的心理行为,使孩子变的无精打采、心神不定、自卑自闭,不敢与人交往,尚失了自信心、上进心。

(二)这种严厉惩罚式的教育,往往也让孩子受家长的影响,形成粗暴、野蛮、蛮横不讲理的个性,甚至对他人有了暴力行为,影响了孩子良好性格的发展。(三)在这种严厉惩罚式的教育中,孩子为了躲过暴打,用敌对和说谎的行为对付欺骗家长,造成孩子不良品格的滋生。

(四)在这种严厉惩罚式的环境中,孩子感到冷漠、孤独、无助,没有温暖,没有安全感,使孩子心理压抑、扭曲。这种忧郁的心理会造成孩子的犯罪和自杀,产生了社会、家庭的悲剧。

五、应对棍棒教育的对策

(一)培养孩子兴趣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无非就是不感兴趣,原因有:

1. 不喜欢老师;

2. 经常受到学习上的惩罚;

3. 家庭因素。

因此,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培养学习兴趣,而是一味地棍棒教育,强势要求孩子去学习。

(二)父母应当与孩子和平共处

1. 疼爱他,对他微笑;

2. 包容他,不要拿他来跟别人比较;

3. 尊重他,放下父母架子,心对心交流;

4. 接受他,与他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5. 信任他,给予他足够的发展空间;

6. 体贴他,多陪伴他;

7. 欣赏他,称赞他“行”、“棒”;

8. 理解他,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9. 培养他,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0. 激励他,“就从自己做起吧”。

六、总结

时代在发展,对孩子的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不可否认,棍棒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的确确是有不错的教育效果的。但是,棍棒教育不是走极端,一味的棍棒

教育只会变成家暴。有句老话叫“先理后兵”,但在棍棒教育的前提下,先兵后礼来更来得更为有效,也让孩子们对正确的认知有更深的印象,棍棒教育之后,等孩子们安静下来,家长可以用柔声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们的天性都是懂事的明理的,就像拳击中的组合拳,家长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打出一记漂亮的组合拳。

棍棒教育也要分场合,分时间,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棍棒教育,比如对男孩、女孩的教育方式就要区别对待,不能都采用‘打’这种方式,这与女孩天生的角色和心理有关——女孩心思细腻,要娇着养,不能打;男孩子,多数属于开朗、豁达的,偶尔在他故意犯错、但不认错的情况下可以打,但要掌握轻重;另外还要区分动机,如果是无意犯下错误,那不是孩子的错,因为孩子考虑事情不会像成人一样周全,要允许他们犯错,但要敢于认错。棍棒教育之后,更要培养孩子勇于认错的精神,鼓励他们去改正错误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棍棒教育危害孩子的成长

棍棒教育危害孩子的成长

棍棒教育危害孩子的成长 在我国,不少家长信奉棍棒教育,认为打骂孩子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大多父母都有过打骂孩子的经历。先看下面几个案例:1.甲生母亲:“不久前,我一怒之下打了孩子一巴掌,想不到他竟抓起一只短凳朝我扔来,险些砸在我的头上。他还恨恨地说,‘走着瞧吧,过几年再算账!’想想儿子的话,我的心都凉了。” 2.乙生父亲:“孩子是我们生的,打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外人”没权干涉;打孩子也是为了孩子好,我们没有过错。” 3.丙生家长:“你这孩子真废物;家里生活困难都怨你,该死的东西!” 一、非打即骂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危害 实际上,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往往有着很大的危害,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父母打骂孩子的危害是巨大的,孩子躯体的伤痛是一方面,心灵的受伤则严重危害孩子的成长。用这种态度对待孩子,有时虽是开玩笑也会出问题。家长对孩子憎恨和厌恶时,会使孩子到处招惹是非,或者使孩子悲观厌世,增强反抗精神和敌对心理,从而不能真诚相爱。 究其原因,是这些家长认为子女是自己辛苦生养的,所以家长有权利对孩子进行各种体罚。这种非常严重的错误观念造成了家长随心所欲对其子女进行体罚,缺乏应有的鼓励。家长任意体罚孩子的身体、贬损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缺少鼓励都会对孩子的身心

很多家长都知道“打人犯法”,但是打自己的孩子是两回事……这些认识都是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所思、所想,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他们眼里,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大人们的附属物,所谓“为了孩子好”,并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 青春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渴求理解和沟通,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逆反阶段,这时就需要父母循循善诱的疏导,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不能一味指责,那样只会激起更加顽强的反抗.孩子在兴趣.爱好和发展上想怎么做就让他怎么做,应该给他们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现在的无形就是将来的有形.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要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耐力.这样孩子不管在任何困境和磨砺中都能闪耀他的光辉和高尚情操,应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兴趣爱好。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兴趣是将来走向成功最好的攀岩基。孩子浓厚的兴趣能挖掘出他们思维空间的潜力和想象力,兴趣会给人带来喜悦和追求的快感,在这种兴奋之中同时也进行着人生的积淀.伴随成功的是汗水和付出,宽松的环境是成功的沃土,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别人,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更应该让他们从小知道关心别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是道德品质的体现,要学会尊重别人,告诉他们要珍惜时间,会利用时间,善于利用今天就是为了努力创造明天。 二、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很重要 为了子女的前途和未来,在实施家庭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棍棒教育危害孩子的成长

棍棒教育危害孩子的成长 在我国,不少家长信奉棍棒教育,认为打骂孩子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大多父母都有过打骂孩子的经历。先看下面几个案例:1.甲生母亲:?不久前,我一怒之下打了孩子一巴掌,想不到他竟抓起一只短凳朝我扔来,险些砸在我的头上。他还恨恨地说,‘走着瞧吧,过几年再算账!’想想儿子的话,我的心都凉了。?2.乙生父亲:?孩子是我们生的,打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外人?没权干涉;打孩子也是为了孩子好,我们没有过错。?3.丙生家长:?你这孩子真废物;家里生活困难都怨你,该死的东西!? 一、非打即骂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危害 实际上,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往往有着很大的危害,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父母打骂孩子的危害是巨大的,孩子躯体的伤痛是一方面,心灵的受伤则严重危害孩子的成长。用这种态度对待孩子,有时虽是开玩笑也会出问题。家长对孩子憎恨和厌恶时,会使孩子到处招惹是非,或者使孩子悲观厌世,增强反抗精神和敌对心理,从而不能真诚相爱。 究其原因,是这些家长认为子女是自己辛苦生养的,所以家长有权利对孩子进行各种体罚。这种非常严重的错误观念造成了家长随心所欲对其子女进行体罚,缺乏应有的鼓励。家长任意体罚孩子的身体、贬损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缺少鼓励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受到损害,容易产生逆

反心理,家长遇事往往先不究原因就谩骂和贬低子女,很少给予鼓励。家长对孩子非打即骂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罚和强制会使孩子丧失信心,使他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或者使他强烈要求别人尊重他。因为他的抵触怡绪很大和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孩子就会持消极态度。对孩子要求严,有可能会使孩子成为高尚的人,也有可能会使孩子成为顽固不化的人,或者使孩子感到自己是犯了罪,成了罪人,自己看不起自己。 2.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虽然幼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来越强,打孩子是对自尊心的严重损伤。有的孩子越打越?皮?,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弃。 3.迫使孩子说谎。有的孩子慑于父母的压力,表面服输,内心不服,来个?好汉不吃眼前亏?,学会了见风使舵,看人脸色行事的不良性格。 4.容易使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家长对孩子动辄打骂,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经常挨打不仅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的性格,在行为上也是给孩子的攻击性示范。当孩子与他人相处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当遇到某些不良刺激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有的孩子离家出走、浪迹社会、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与父母的打骂不无关系。 5.使父母丧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个5岁的孩子挨了父亲的打之后,指着父亲说:?你有什么本事?就会欺负小孩!?父亲说:?我打孩子反而让他瞧不起我,当时真有点无地自容家庭教育方式:很多家长都知道?打人犯法?,但是打自己的孩子是两回事……

浅谈中国教育下的棍棒教育

浅谈中国教育下的“棍棒教育” 高中学前1班 12163020 任意 摘要:从2008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始施实。千百年来统治中国人教子思想的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论调将就此划上句号,其行为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但自古对孩子教育要采取严厉的态度,在古典中就有很多例子,如《三字经》中就有“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足以体现古人对教育的重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种教育观念是否真的合理。 关键字:棍棒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惩罚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古有“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今有“狼爸”“虎妈”。打,并非无理的代名词。伴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孔孟之道延续下的教育精神体现,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直是众家长及教师乃至教育专家关注的热点。古往今来,中国传统教育观念长期以来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在孩子教育方式的问题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1)“虎妈”事件回放: 为使小女儿熟练地弹奏雅克·依伯特的钢琴曲,一个母亲要求女儿从傍晚一直弹到夜里,中间不允许喝水,不允许吃饭,不许上洗手间。最终,女儿登上卡内基音乐大厅表演——“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2011年1月8日,《华尔街日报》对一名华裔母亲蔡美儿的家庭教育方法的报道,引起轩然大波。 蔡美儿毕业于哈佛大学,目前是耶鲁大学的法学院教授。因为宣告“魔鬼式训练是成功的关键”,她获封一个颇为彪悍的称号:“虎妈”。 “虎妈”告诉美国人,中国小孩之所以总在世界上扫荡各类数学和音乐大奖,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位“中国式的魔鬼母亲”。蔡美儿在新书《虎妈战歌》中比较了“中国妈妈”和“西方妈妈”的差异,总结了教育女儿的成功经验:即高标准、严要求。她的十条“家规”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不许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许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许任何一门功课的成绩低于“A”、不许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不许参加玩伴聚会…… 很快,“虎妈”挺进中国。1月下旬,中文版《虎妈战歌》到大陆做宣传,书名还起了一个更贴近中国读者的标题:“我在美国做妈妈”。“刚摆上书架,就脱销”,是彼时不少媒体的描述。“虎妈”成为2011年伊始最大的新闻焦点人物——当然,是充满争议的。

“虎妈、猫爸、狼爸式”教育的反思

近日,“狼爸”萧百佑和他“每天挨顿骂,孩子进北大”的家教理念引起社会热议。“棍棒教育”的抬头,一方面是迎合了中国父母们急切的“望子成龙”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反映了近年来中国社会在家庭教育方面一直存在困惑和矛盾。 从“虎妈”“猫爸”到“狼爸”,谁了解和尊重了儿童?在“进名牌大学的成功论”诱惑下,作为家长,如何保持住理性,选择好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虎妈”蔡美儿(微博): 蔡美儿因出版《虎妈战歌》引发中美育儿观念上的激烈纷争。她坚持“中国式教育”,严厉管教两个女儿,要求不许在外过夜;不许参加玩伴聚会;不可以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任何一门功课学习成绩不能低于A;不许不学钢琴和小提琴……在虎妈的严格调教下,大女儿14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大厅弹钢琴,小女儿12岁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详细 蔡美儿说:“关于我的书,外界存在许多误读。” 严苛是为了寻求教育平衡。传统的美式教育法给予孩子过多自主选择权。美国家长或许能从传统中国教育方式中学习积极的一面,尤其是在孩子幼年“塑形”阶段。另一方面,她也提到,在许多东亚文化中,孩子的选择权太少,“对于中国家长,包括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家长,我倒希望向他们强调一下给孩子放权的重要性”。>>详细 视频:虎妈中国行-蔡美儿演讲 不支持flash “猫爸”常智韬(微博): 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 常智韬认为,家长不要替孩子做选择。他主张对孩子采取个性化教育,家长要宽容,并善于和子女沟通。教育孩子时,要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多给他们一些自由权。他说,孩子10岁以后,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自主意识,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多一些自己做决定的事情。他的女儿考入哈佛大学。>>详细 在关于学习的问题上,“猫爸”也有一些“虎妈”的影子。他曾对女儿说:“你不希望家长掌管一切,掌管一切对家长也是负担。但首先,你愿意遵守一些游戏规则,比如能分清轻重缓急,和玩耍相比,学习更重要等,这些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如果学习自觉了,我可以给你更多的自主空间。”>>详细 “狼爸”萧百佑(微博): “每天挨顿骂,孩子进北大”是“中国狼爸”的宣言,他坚持“用最传统、最原始的古老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里常备藤条和鸡毛掸子,让孩子们从小背《三字经》《弟子规》,背不上来就要揍人。“狼爸”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自由上网,不准随意开空调;他说,孩子是民,家长是主;打是一种文化。他“把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详细

浅析棍棒教育

浅析棍棒教育 序号:13 姓名:谭晓诗 摘要:在教育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无可奈何时,对其采取了“棍棒教育”。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心愿,但是在教育上如果应用了错误的方式,则会适得其反,离教育的初衷远之又远。本文分析了“棍棒教育”现状、产生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对策。 关键词:棍棒教育错误方式改变方式 日前,由赵薇、佟大为主演的电视剧《虎妈猫爸》在某电视台热播,此电视剧讲述了一对夫妻在教育孩子的烦恼、分歧与磨合,引发了人们对孩子教育的热议。 在实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的人得到了欣慰和满足,将子女培养成为杰出的人才;而有的人却未能实现所期望的目标,留下了许多遗憾。实际上,教育和世界上许多其他事情一样,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整个教育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父母必须根据孩子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培养,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一些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采用方法不得当,比如一犯错误就对孩子拳脚相加,即棍棒教育,最终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古往今来,中国传统教育观念长期以来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在孩子教育方式的问题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在我们身边,有狼爸”萧百佑“把三个孩子打进北大,在现今提倡柔声教育的年代,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萧百佑所著的书中,他提出在教育中作为惩罚孩子的工具,藤条比较合适,他写道:“古人很聪明,发明出藤条,打到身上对皮肤的刺激很大,但不伤筋骨。”于是萧百佑采用了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工具,有时也会用鸡毛掸子作为惩罚工具。除了藤条,古代私塾中的戒尺也是体现了“爱之深,责之切”的望子成龙心态,相信部分家长在这方面会也有亲身体会,只想让孩子长点记性,吃点小亏以后少吃亏。 一、棍棒教育概念及其理论 所谓的棍棒教育,是一种传统的、封闭的、陈旧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严厉惩罚式的教育方法。它的表现方式是态度生硬、语言粗暴,随便的打骂孩子。

幼儿园小班教案《我的魔法棒》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教案《我的魔法棒》含反思 小班教案《我的魔法棒》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健康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自主尝试与同伴间的相互学习,感受游戏的快乐,探索纸棍的多种玩法,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了解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我的魔法棒》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探索纸棍的多种玩法,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2.通过自主尝试与同伴间的相互学习,感受游戏的快乐。 3.了解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根纸棍。纸球若干,方筐若干。 2.录音机,磁带。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纸棍锻炼身体的多种方法。 指导要点:在活动中要积极启发幼儿创造出更多的游戏玩法,感受纸棍与其他活动材料的不同特性。 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4分钟) 1.幼儿手持纸棍,随教师开火车进场进行游戏小火车。(快快开,慢慢开,转个弯,开进站)。 师:这是一根魔法棒,现在它变成了方向盘,我们一起去开车吧。1.听音乐做棍操(上肢,下肢、腰腹等) 二、教学与练习部分: 1.幼儿探索纸棍的各种玩法。(8分钟) (1)幼儿自由探索纸棍的各种玩法,教师注意发现幼儿有创意的玩

法。 师:这根魔法棒还可以怎么玩呢?大家动脑筋想一想,看看谁最聪明。(2)请个别幼儿示范自己的玩法。 师:你是怎么玩的?请你来做给大家看一看。(教师带领幼儿跟学)(3)小结纸棍的玩法:纸棍可以用来当做金箍棒玩耍,还可以跳格子,钻山洞,骑大马,开火车等。 2.幼儿分散自由玩,教师观察,指导。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魔法棒的很多玩法,现在,小朋友去找一个空地玩一玩吧。 1.游戏:赶小猪 (1)教师讲解、示范: 师:今天,小猪都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要请小朋友来帮忙把小猪赶回家。你们先看看老师是怎么赶小猪的。(教师示范,用纸棍将纸球赶到筐里) (2)幼儿游戏,教师观察指导。 师:现在你们也去赶小猪回家吧。赶小猪的时候不推不挤,赶完一只你还可以再去赶一只。 反思: 三、结束部分 1.听音乐做放松动作。 2.离场。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的目的是一物多玩,探索纸棍的多种玩法,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在探索纸棍玩法环节,单单一根纸棍要玩出多种玩法对小班年龄段的幼儿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开始的准备部分,教师有意识的将魔法棒(纸棍)变成方向盘,开汽车入场;拿魔法棒做热身操,在音乐声中引领幼儿拿魔法棒做棍棒操,如:可以变成大象的鼻子甩一甩;变成大马跳一跳。穿插一两种纸棍的玩法在里面是为后面的探索玩法环节做铺垫。在探索纸棍玩法环节:虽然给了一定的

高中“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策略探究

高中“问题学生”的成因与教育转化策略探究 吴起高级中学潘成刚 摘要:“问题学生”教育转化是当今教育界不可回避和必须重视的一个重大课题。要在科学界定“问题学生”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和分析归纳,对“问题学生”进行科学归类,然后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实现“问题学生”的良性转化。 关键词:“问题学生”成因教育转化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是我们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永恒主题。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孩子人格的成全,成全孩子的尊严、人性和未来。当前,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各类“问题学生”的出现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如2015年湖南邵东县两起弑师俺,2016年2月24日西安中学被誉为“天才中学生”的某同学跳楼自杀案等。这些血淋淋的案例,使得社会各界尤其教育工作者又一次开始深刻反省教育工作本身,让教育回归本真。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适应新形势,明确新任务,形成新思路,采取新措施。 一、高中“问题学生”的界定 从近年来媒体披露和教育界研究成果来看,“问题学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如何教育“问题学生”,是当今各国教育普遍面临的共同课题。 所谓“问题学生”,主要指想较同龄、同学段学生而言,那些在思想、学习、行为、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和不足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比例虽小,但影响很大,若不提早进行干预和矫治,将会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后果。而这些学生大多并非真的问题学生,是因为个体心理问题和个体思想品质问题是两类问题,二者层次不同、内容不同、表现方式不同。就“问题学生”的成因和性质而言,“问题学生”的问题大多从属于个体心理方面,而并非道德品质方面。 科学转化“问题学生”,不仅利于“问题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化解教师自身危机,促进专业化发展。对学校和家庭而言,有利于营建良好有序的学习氛围和育人环境,甚至有助于整合家庭、学校与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营造更为广阔的教育平台。 二、高中“问题学生”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 (一)就“问题学生”的表现和性质而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自由散漫型 由于家庭破裂、单亲家庭、隔代抚养、过于溺爱等原因,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听之任之,甚至放任自流。一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习惯,性格偏激、自私、抗挫折能力低下、没有纪律、规则的概念和意识,这些学生缺乏纪律观念,迟到、早退、

“棍棒教育”的弊端

“棍棒教育”的弊端 “棍棒教育”的弊端 中国有句老话:“棍棒底下出孝子”,现在在教育过程中依然会发现父母会通过“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父母打孩子,有的是父母一时冲动,有的是抱持这样的教育观念。但是儿童心理咨询师解析,经常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 1、说谎: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更加

强硬。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2、懦弱: 如果孩子经常挨家长的拳打脚踢,时间一久,这种孩子一见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这种孩子往往会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3、孤独: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独。 4、固执: 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东,他偏要西,存心让家长生气。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犟劲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5、粗暴:

校园安全教育资料

校园安全教育资料 学校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意外伤害是儿童青少年致伤、致残的最主要原因。在我国,学龄儿童的意外伤害多数发生学校和上学的途中;而在不同年龄的青少年中,又以15~19岁意外伤害的死亡率最高。 意外伤害不仅造成了大量儿童的永久性残疾和早亡,消耗巨大的医疗费用,而且削弱了国民生产力。不仅给孩子及家庭带来痛苦和不幸,而且给社会、政府及学校造成巨大的负担和损失。据调查,1999年~2002年间,北京市共发生学校赔偿经济损失的学生伤亡事故360余起,其中有一半以上学校在处理事故时遇到困难。 因此,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好每一个孩子,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安全一日常规 为了加强和规范我校安全工作,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在校学生的生命健康和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常规。 一、到校 1.学生在上学路上注意安全,横穿马路(过十字路口)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按时到校。2.进校后不大声喧哗,有秩序进教室,上下楼梯靠右走,步履轻捷,不奔跑,不影响他人。3.有病有事不能到校上课的,必须及时做好请假手续。事先不能请假的必须在当天早晨与班主任进行电话联系,做好口头请假,事后补办手续。 二、晨间 1.学生到校后开展晨读活动,不得在校园内随意活动,不做有危险的游戏。 2.学生晨读活动时间要服从班级管理,不得大声喧哗。 3.大课间活动时,严格遵守活动纪律,路队整齐,活动有序,不得离开指定区域自由活动。 三、上课 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不影响同学学习,不随意离开教室。排队进出专用教室上课,要求队伍整齐不喧哗,无特殊原因,不得留在教室。 2.体育课穿好运动服装,不穿硬底鞋、拖鞋、有病事先请假,听从教师指导,不做与课内无关的危险动作,如身体不适应事先向体育老师报告情况,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开展实验活动时,要遵守实验规则,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实验。

对孩子实行棍棒式教育

对孩子实行棍棒式教育 中国狼爸萧百佑20年打出“一门三北大” 萧百佑 对孩子以“打”为法宝,四个孩子中已有三个考入北大。萧百佑备受争议的教子经《所以,北大兄妹》于今年6月出版,受“美国虎妈”蔡美儿的启发,他自称“中国狼爸”。在书中,实现“一门三北大”的奥秘简单而清晰:“古人很聪明,发明出藤条,打到身上对皮肤的刺激很大,但不伤筋骨。” “我是被母亲打出来的,所以当我看到无数人狂热推崇西方散漫式教育而无情抨击中国传统教育方法时,我感到心痛,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向大家证明点什么。”——萧百佑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香港商人萧百佑跻身成功父母行列,出版教子经《所以,北大兄妹》。“美国虎妈”已让西方人大面积质疑,以“打”为法宝的“中国狼爸”,再次掀起对中国国产教育模式的讨论。 1“萧式民主” 孩子是民,家长是主 有赖于一种质地坚韧、弹性极佳的藤本植物,香港商人萧百佑幸运地跻身“成功父母”行列。 他的长子萧尧和长女萧君在2009年分别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法学院录取。今年夏天,二女儿萧箫紧随其后,成为了哥哥姐姐的校友。最小的三女儿萧冰目前正读高二,她有古筝特长,目标是同样位于首都的中央音乐学院。“狼爸”在全国各地做奢侈品生意,家境早已中产。他并没有细读过有关“虎妈”的任何报道。在被记者问到“狼爸”与“虎妈”的差别时,萧百佑错误地以为“虎妈”只是用严苛的方式教育别人的孩子,而他教的孩子则是自己的。 萧百佑坚定地认为,只有中国传统教育才是最正统、最优秀的教育方式。这或许也是他与“虎妈”的共识之一。当自己的教育理念被一帮朋友群起攻之时,他大声反驳道:“中国几千年的礼不可丢,父亲就要有做父亲的威信,孩子不对,就要打,打,他们才能记住。” 过去近20年中,萧百佑无数次从家中的仿古花瓶里取出藤条,来到客厅,然后变身“圣斗士”,杀气腾腾地立于儿女面前。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孩子犯了错误,必须要打。 孩子们当然有过反抗,何况联起手来就可四对一,不过人数上的优势从未影响结果。萧尧曾据理力争说,现代社会要讲求民主。父亲不屑地回应:“你是民,我是主,这就是民主。” 2 社交控制 去同学家须提交申请书 国产教育模式在萧家,就是孩子不允许自由看电视和上网,不允许随便开冰箱喝可乐,家在广州时,孩子的房间也不允许开空调。从刚会说话开始,几个孩子的必修课就是《声律启蒙》、《三字经》、《琵琶行》。 萧百佑不停向几个孩子灌输,考不上北大就是失败。哥哥姐姐同时被北大录取,二女儿萧箫自然有了要延续这一传统的额外压力。“所以我给你一个条件,”萧百佑在考前对她说,“考不上爸爸不批评你,但是你必须重考。” 孩子们上学后,与同学的交往一直被严格限制。为杜绝被同龄的孩子带坏,萧家子弟若想去同学家串门,必先提交一份格式完整的申请书,列明去哪位同学家,这位同学在班级担任的职务,学习成绩如何;同行的同学有哪几个,都在班上担任什么职务,学习成绩如何;大概要呆多久,何时可以回来;同学家长的姓名和电话。最后,申请书还必须由班主任签字。孩子们当然不好意思为了找个同学还去见老师,申请书大都断于签字环节。 孩子在上大学之前不需要朋友。这是萧百佑众多不近人情的坚持之一。因各种原因,萧家搬迁过五次,每次转学、搬家后,萧尧与之前的同学便完全失去联络,他的小学同学如今

儿童多动症主要有以下五大特征

儿童多动症主要有以下五大特征。 (1)注意障碍难全部多动症儿童有注意不能集中,或不能持久,但意志控制的主动注意削弱,听课不专心,作业难完成。而被动注意却亢进,容易被外界刺激而分心,注意力随环境转移并容易被自已感兴趣的电视或游戏机所吸引迷恋。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学习不专心,可是玩游戏机或看有兴趣的电视却能目不转睛,高度集中。这是由于被动注意相对亢进所致。而学习较为枯燥无味,需要由意志控制的主动注意才能好好学习。多动症儿童正是缺乏学习上的坚强意志可和毅力。因此无法好好学习,甚至厌学。 (2)活动过多其实多动症儿童的多动并不主要在"多"字,而是他们的行动存在"质"的差异,表现心不在焉,心神不宁,心慌意乱,有头无尾,杂乱无章。在课堂座位上不停地扭动,做小动作,东张西望;下课后则如脱缰野马,无目的地狂奔乱跑。有少数儿童看上去较文静、少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思想开小差,对讲课内容一问三不知。 (3)冲动任性表现难以自控的性清急躁、易激动、好发脾气、冲动任性;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做事缺乏思考,不顾后果,没有耐心好好和同学游戏,而且随心所欲进行捣乱。甚至破坏东西、偷窍、斗殴、惹事生非。 (4)心理改变表现情绪不稳,有的兴奋不安,话多,爱管闲事,做事粗糙,难以入眠。有的表现反应迟缓、动作懒散、作业拖拉,情绪容易波动,感情脆弱,易哭易笑,不能耐受挫折,不能合群或喜欢与较自己幼小儿童为伍;性格孤僻、倔强,即使打骂也无济于事;往往不听劝告,不服管理,我行我素。有的产生自卑、逆反执拗心理,甚至出走、犯罪或自杀。 5.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有性别差异吗

无论男孩或女孩都可以患多动症,但据各方面统计,本病的发病率男孩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男女之比约为3:1~9:1。来我院门诊的男孩也明显多于女孩。在临床方面,男女虽都有注意缺陷,但男孩子由于天性爱动,因此伴有多动症状较多。易给人以"多动症"的印象,而女孩相对少动,易误认为非多动症或人以智能较差的印象。因此男孩多为注意障碍伴多动症(ADHD),而女孩以注意障碍不伴多动型(ADD)较多。如将诊断侧重在注意障碍,则两者发病人数不会有太大的区别,据统计大约为1.5:1。 6.儿童多动症的发病有种族、区域差别吗 根据万国斌等对湖南省城乡6911名7~16岁儿童多动症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农村多动症的患病率重型者为1.3%,轻型者为1.77%,城市多动症的患病率重型者为0.69%,轻型者为2.54%,农村重型多动症的比例较高,而城市轻型病例偏多。根据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对包头地区城乡32所小学147424人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多动症的发病与民族间无相关性,因为混居生活的少数民族,如蒙、汉、回、满等族的学龄儿童,其社环境、接受教育的方式基本相同,民族间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相近。该调查结果还表明,农村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7.多动症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的症状也有所差异: (1)婴儿期约30%的多动症儿童出生后就显得多动,不安宁,易激惹,过分哭闹、叫喊,母子关系不协调。 (2)幼儿期约有50%~60%多动症儿童在2~3岁时就显得与其他小孩不一样,特别不听话,难管教,睡眠不安,常有遗尿,大多饮食差,培养排便、睡眠习惯均困难。 (3)学龄前期症状渐明显,干事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多,不能静坐,爱发脾气,不服管理,缺乏自控能力,参加集体活动困难,情绪不稳,破坏东西,玩具满地撒,不爱惜,不整理,对动物残忍,有攻击性、冲动性行为,常和小朋友打闹。

(高中议论文)“棍棒”之下的人才

有一名高中生考上清华,问其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父亲回答道“打出来的。”这一回答令人出乎意料,不少网友纷纷留言。“棍棒教育”真的好吗?我不认为这是个好方法。 “棍棒之下出人才,不打不成器。”许多家长都赞成这一说法,因为这是上一辈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诚然,“棍棒教育”是能记住自己所犯下的错误,痛的领悟,形成肌肉记忆。吃一堑,长一智,打一下,记得住。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过于偏激的方式,并不适用于我们现代化学生。方法过激,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其一,这种方式极易促使孩子形成叛逆心理。 当考试成绩差时,有部分同学不敢回家。问其缘由,考不好会被爸妈打。另一部分同学害怕被爸妈被爸妈打,就私自改成绩或者谎报成绩。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也不想如此,因为怕了。怕面对父母那失望的眼神,怕父母认为自己无能,渐渐走向悲观。而在父母眼里,我们仅仅是受了皮肉之苦,没什么大不了的。实则,我们的心理已经留下了阴影。这种棍棒教育,若是没有拿捏好力度,极易有家暴倾向。有些家长反映,叛逆期的孩子出现打父母的现象。其实父母应该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因为长期的棍棒教育,孩子内心的叛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的爆发。 其二,这种教育方法不利于后代。 有其父,必有其子。方法偏激,一代传一代将一发不可收拾。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是第一任老师。而孩子是天然模仿者,有样学样。“棍棒教育”容易使孩子造成心理扭曲。孩子会学着父母的行为,并认为这是对的,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这种啊“棍

棒教育”是不可取的。 我认为“棍棒教育”应该是鼓励的话语,警示的话语。这些话语时时敲打着我们的内心,告诉我们正确与否。与其这种实打实的“棍棒教育”,为什么不坐下好好与我们交流。其实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是父母确认的眼神,而不是质疑的眼神。我们需要鼓励,需要引领者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最在意的就是父母的看法。这种实打实的棍棒,打的是皮肤,难受的是内心。让我们在无助,难过的时候感觉到的不是爱,是心寒。 “玉不琢,不成器。”我相信,在父母眼里,我们都是聪明的孩子。只要细心培养,终成气候。“棍棒”之下的人才,不是打出来的。 (本文档仅供参考用途,所载资料皆来自整理,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七年级新生入学纪律教育教学内容

七年级新生入学纪律 教育

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大会的主题是纪律与行为习惯教育。同学们,中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你从不懂事的小孩子向大人转变的最关键时期。从现在开始,你们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在你的眼前是一条全新的道路,是一种转折和爬坡的道路,就是向新的人生目标前进,完成从少年向青年的转变。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当迅速行驶的汽车在急转弯或上坡时,缺少心理准备的乘客很容易站立不稳摔倒,甚至会甩出车外,跌的头破血流,从这个角度来讲,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就是给自己系上了安全带。所以,希望你们摒弃原来一切不良习惯,把优良的品质带入学校,把优秀的一面展现给新的同学和老师,在新的环境新的班级呈现出你崭新的美好的形象,同时,更要使这种崭新的形象形成你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你们今后步入社会、打造七彩人生打下扎实基础。 人品重于文品,要做好学问,先要学会做人。为了对同学们的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监督,我校实行班级量化考核制度。所谓班级量化考核,就是把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行为全部纳入班级管理和班级考核,你的每一个行为都会以分数的形式体现出来,成为班级的分数。比如,你乱扔垃圾,就会给你扣分,就等于是给全班扣分,给你的班主任扣分,你的一个不良行为,就是损坏了你所在班级的整体形象。如果你的恶习很多,等累加到一定程度,就要接受学校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等处分。

下面,我对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做一下强调说明,并就纪律、卫生、安全诸方面的问题向同学们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请同学们认真听讲,并严格遵照执行。 一、进校制度 1、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严禁迟到早退。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会随着季节的变化有所调整,但不论是如何改动,我们都必须遵守一个原则——铃声就是命令。任何人,无正当理由,都必须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一定要按照学校规定的程序向班主任请销假,任何人不能例外。不经请假私自外出,就要承担相应的处理后果。 2、骑自行车的同学一律在校门外上下车,进出校门及在校必须推着走,必须把自行车摆放到指定学生停车点,主动摆放整齐。各班每天早晨、中午派人把自行车摆放整齐,把自行车摆放区卫生搞好,接受学校检查和年级部检查。学生自行车一律不准放在教师自行车棚,一经发现,一律上锁,家长认领。 3、进校时,应主动向值班领导、教师问好。这是中华名族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它体现的是你的基本素质。 4、严禁将校外人员带入学校,不得在校内和校门前会客或等候他人,不得与校外无关人员联系,拉帮结派,影响纪律。 5、不准携带手机、随身听、游戏玩具、扑克、小动物、玩具、刀具、棍棒等入校,不准携带与学习无关的书、报、卡通画、礼品、蛋糕等入校。一经发现,一律没收,永不归还。 二、升旗制度

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提纲 1、原始社会是中国儿童教育发展的初期,这个时期儿童教育的特点主要是:(1)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2)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3)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4)原始社会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模仿、口传身授,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教育。(最大的特点:公养公育) 2、保傅之教: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3、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姆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4、三公:太保、太傅、太师的合成。“三公”对太子实施教育时有着明确的分工,其中,“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 5、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宋代的王应麟的《三字经》无名氏的《百家姓》 6、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提出了胎教作用的一个基本理论,即“外象内感”。“外象”是指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内感”是指母体内的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外象内感”的意思是说孕妇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胎儿。(正确观点) 7、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固须早教 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二、威严有慈 颜之推要求父母对子女威严有慈,慈严结合,但他对棍棒教育推崇备至,显然是不可取的。 三、均爱勿偏 颜之推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切记偏宠,不论子女聪慧与否,都应以同样的爱护与教育标准来对待。 四、应世经务 颜之推主张要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还要熟悉农业生产知识。 五、重视风化陶染 家长是儿童感情上最亲近的人,也是儿童心目中的权威,他们的言行常被儿童奉为金科玉律,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远远超过他人,故为父母者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风化: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示范作用。

决然妈妈用棍棒打死4岁亲生儿子 常为小事痛打孩子

决然妈妈用棍棒打死4岁亲生儿子常为小事痛打孩子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在常州却发生了一同母亲打死儿子的悲惨剧。因4岁的儿子不听话,决然的母亲居然抄起木棍,狠狠地鞭打孩子,导致孩子脾脏大出血逝世。 昨日上午,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这起案子,这位母亲也受到了法令的严惩,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 儿子不听话母亲打死他 2013年年头,来自安徽的徐某配偶将4岁的儿子接到常州,租住在武进区郑陆镇狄墅村一间民房内。本年4月18日,徐某在工厂上班,而妻子江某则在家照料儿子。 当日正午,4岁的皓皓(化名)正在床上玩玩具手机,出于猎奇,他将手机带子塞进了自己鼻孔。这一幕被孩子的母亲江某看到,脾气暴躁的她一把夺过手机,怒斥孩子不许这样。气不打一处来的江某顺手打了孩子两下,皓皓便开端大哭,对江某的呵责没作回应,这下又激怒了江某,所以扬

起右手又给了孩子两巴掌,这时,皓皓的右鼻孔开端流血,血滴到了床布上。 想到又要洗床布了,江某更来火了,拿起放在电视机桌子底下的一根棍子就打,恼怒的江某在孩子的背上、肚子上、腿上轮流用棍棒击打,皓皓这时喊出“好、好、好”。听到孩子认错,江某才停下来,皓皓现已面色发白,浑身抽搐,江某慌了,赶忙跑出门打电话,向伯父和大嫂求助,孩子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逝世。后经法医鉴定,皓皓系遭棍棒类击打致脾脏决裂后大失血逝世。事发当天,江某被警方带走拘留看押。 常为小事痛打孩子 昨日庭审现场,金陵晚报记者见到了江某的老公徐某,据其介绍,他是经媒妁介绍认识了江某,两人相识12天便成婚了,一年后生下了儿子皓皓,随后夫妻两人来常州打工。“家里条件欠好,父亲怕咱们带欠好孩子,所以一向都是父亲和大姐帮助带孩子。”徐某说,妻子江某其实挺想孩子的,本年年头,徐某的父亲答应把皓皓交给夫妻二人抚育,没想到,不到几个月,孩子就被打死了。

释放孩子的天性

释放孩子的天性,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爱弥儿》读书心得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其实在大学期间已经粗粗阅读过,那时候对这本书就印象深刻,现在回味起来不得不说的是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卢梭的《爱弥儿》要求打破教育要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为标准的传统,在教育史上掀起饿一场影响巨大的革命。卢梭从他的哲学观出发,主张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培养资产阶级王国的“新人”,即自然人——爱弥儿。他主张儿童接受自然教育、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教育。因此,她塑造的爱弥儿,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和判断力,又有劳动者的体格和手艺,而且还有高尚的品德和博爱仁慈的胸怀。 全书共五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儿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陋,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心的理想教育蓝图。掩卷沉思,卢梭的思想让人震撼。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反对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在书中说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种渴求“个性解放”的自然教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鲜花一样自然生长。”当然,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们要试试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学生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学生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①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 ②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③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④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当今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方式、内容都与社会需求相去甚远,尤其是缺乏独立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人。现在的家长往往都是唯成绩论,而忘了成绩其实只是个工具。固执的孩子内心都有“小宇宙”,一旦点燃就会爆发。有的孩子可能天生会排斥家长的教育,但外来力量往往能改变他们。孩子始终在成长,家长自己要放宽心,没有一个孩子是完美的,家长没必要把自己的教育塑造得无可挑剔。要把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快乐很重要,而且每个成长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快乐。一是中国封建时期过长,棍棒教育根深蒂固;二是应试教育逼迫,现实评介体系重视知识、分数而轻视能力和人格;三是社会的跟风和推波助澜;四是商业推手的唯利是图”其次,要把儿童看成“儿童”。毕竟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想法和感情,我们有时不能很好的揣摩他们的心理,也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因此,当我们把自己认为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在他们的头脑中可能灌入的是许多荒唐和谬误的东西,而非真理。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如果成人、家长、老师的正面引导不能教育孩子时,我们可以对其采取“自然后果法”,这也是卢梭的一个思想 不得不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一个比一个精,很多事情在他前面一次他就可以给你完完全全的学个遍,有时候真的是给你气个半死。看这篇电视剧播到孩子教育观念的时候,同样的问题我老是会吧自家的孩子对号入座进去,也会反省下自己该怎么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到底是该严厉一味追求学习成绩好呢?还是放飞心灵自由快乐的成长就好?经过内心一番激烈是思想斗争过后,我还是觉得现在的孩子应该让他们快快乐乐的成长比较重要。

棍棒教育

“棍棒教育”和“拇指教育” 发表时间:2012-10-22 20:45:00 日志内容: 我所说的这两种教育,作为父母的都会考虑到,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究竟该如何教育呢?我想这也许是为人父母的做头疼的一件事。 所谓“棍棒教育”就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所提倡的“不打不成才”以及“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当然,我们的棍棒教育不是一种酷刑,而是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给以严惩,也就是说要受点皮肉疼,让他们记住,这样的事情,不要再犯。当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时,能够记起,在这件事上,曾经被父母打过。一种挨打的恐惧油然而生。于是乎,在做事的时候,总是会心存疑虑。他们在小的时候往往会考虑,我这样做了,会不会挨凑。所以这样的孩子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往往缺少了自主性和不确定性,往往会出现反应迟钝,这里也不应该说是反应迟钝,而更应该说是他们多了点思考。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是好是坏,作为家长的我们有时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的。 所谓“拇指教育”就是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个夸,我想是有度的,我们不能什么都夸,不管孩子对还是错的时候,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他们,这样是一种极端的教育方法,我们所说的“拇指教育”是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及时的给予“拇指教育”。当然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不会再竖起大拇指,而是教育他们这件事如何不对,这样做会产生的后果。让孩子意识到这一点其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要看我们的教育智慧了。当然,在这里我们也不赞成使用“棍棒教育”,如果孩子能懂得其中的道理,让他们自然接收正确的思想,总比有着棍棒恐吓的来的要自然,容易接受一点。 这里,我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实,对于身为人母的我来说。在我的教育中侧更为偏重于“棍棒教育”。给孩子一小小的惩罚,当然这也是偶尔会这样,哪个父母不疼孩子呀。当然,这孩子对的好的地方,我也会采用“拇指教育”。告诉他们,做的不错或者是很好。“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孩子也挺难。”希望我们能够,读懂孩子,孩子能够读懂天下父母心。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内容 我们批评错误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1、为什么溺爱型教育害莫大焉? 我每天接送儿子上学放学,这样比较安全。早上他可以晚一点起,路上我们可以聊天,给他买点吃的。现在都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啊。可是,看来您不太同意我的做法? 世上的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从父母处各得一半基因,所以孩子是自己的好。但疼爱要讲究方式,不是每天给他好吃好喝,接送他上学就是对他好了。我们注重的是他的未来。很多事情孩子是完全可以胜任的,而家长的不放心反而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过度的照顾使孩子品德、智力和身体发育停滞不前。家长可以给予孩子生命,却无法担负孩子的一生,孩子迟早要独自面对他自己的事情。 教育部官员朱慕菊女士说了一句极为发人深省的话:“家庭可能会包容骄横的孩子,社会却不会容忍成年‘皇帝’游走。” 有一位“大款”家长,当孩子受到司法机关的处罚后,他不但没有教育孩子改过自新,反而认为孩子受了委屈。孩子放出来后,他把孩子带到大饭店,接风压惊。孩子就此错误地认为:“我们家有钱,有钱好办事,就是出了事也不怕,我爸能‘捞’我”。以后他就更加肆无忌惮,再次犯罪,结果被法院判处了有期徒刑。 一个家庭如果缺乏母爱,会使孩子心理上没有稳定感,产生情绪上的障碍;一个家庭如果缺乏父爱,母爱就容易向溺爱发展;而如果父亲也溺爱孩子,孩子所受的损害就是双倍的。溺,是沉迷不悟和过分的意思。溺爱就是过多的爱,糊涂的爱。任何东西过于多了,人的感觉就会钝化,就有害,爱也是。 采用溺爱型家庭教育方法的家长对孩子操心过度,包办代替,有求必应,经常表扬,降低难度,从不批评,“你真棒”不离口,孩子不遵守规范说是有创新精神,孩子不努力学习仍旧夸奖有独立意识,孩子打人说是自我保护能力强,孩子骂人说是语言能力强,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 由于过分娇宠,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会形成自私、任性、放肆、骄傲、易发脾气、不遵守规则、没有公德、没有真才实学的品行和状况。溺爱的结果造成,孩子一点挫折也不能忍受。孩子学习能力很差,一再要求家长提供帮助,最后必然对家长非常不满。在这种教育方式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温室里的花朵,一遇到风雪立即凋零,一走上社会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肯定失败。 有人提倡“无批评教育”,认为批评会使孩子产生自卑,不利于健康。这种观点似是而非。首先,批评不一定导致自卑;其次,自卑不一定导致消极。阿德勒认为;自卑是把双刃剑,有时它是沉沦丧志的毒剂,有时则是使人产生超越命运、超越自身巨大动力的兴奋剂。那些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即阿德勒所说的“宠坏的孩子”,一旦接触现实,往往产生强烈的自卑,认为社会恶待了他,常常怀着敌意和仇恨向社会攻击。 16岁的许可是在父母的畸形溺爱下长大的,家境虽不十分充裕,但在吃喝花销上,家里尽可能地满足他。上中学后,家里承担不起他越来越大的花费,许可竟然干起了抢劫小同学的勾当,被法院判处缓刑。糊涂的父母到这时还没有反省自己教育的失误,反而让他辍学在家,依旧宠爱有加。甚至默许他与一个同龄少女非法同居,还大言不惭地说什么“让女孩子拴住他,省得出去惹事”,结果,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