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三讲: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三讲: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三讲: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推荐书目(自然地理部分):

黄秉维等现代自然地理1999年科学出版社

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1997年科学出版社

牛文元理论地理学商务印书馆

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论地理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斯特拉勒(A.N Strahler) 现代自然地理学(中译本)科学出版社

目录:

一、现代地理学的渊源及发展历程

(一)古代地理学的萌芽与发展

(二)近代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特点

(三)现代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现代地理学的研究任务、范畴及科学体系

三、现代地理学研究承继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发展方向

(一)现代地理研究承继的主要传统理论、流派(学派)

(二)现代地理学的若干重要理论

(三)现代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四、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热点及前沿

(一)主要研究领域

(二)热点与前沿

五、现代地理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一)进展

(二)趋势

六、先进技术在现代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三讲:现代地理学研究承继的传统理论流派

现代地理学研究承继的传统理论流派

现代地理学继承和发展了近代地理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传统和观念。

一、区域学派。

1、概念内涵:对地表各种现象的分异进行记载,描述和研究,是地理学最古老的传统,也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和有关专题研究的基础。

资料:区域学派

(Regional school)是前苏联经济地理学学派之一,以原莫斯科大学地理系教授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萨乌什金为其代表。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心不是各个经济部门,而应该把区域看作地理学的核心,并重视区域的综合分析与研究区域综合地理学、地图及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区域学派对促进前苏联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从十月革命以后,在与部门统计学派、经济学派的论争中创立了对世界经济地理学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前苏联区域学派。科洛索夫斯基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他根据多年的实践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了“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理论,认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地域综合体。认为自然是基础、经济是核心、技术是纽带,把自然、经济、技术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技术的联系中去分析生产力的地域组合现象。

2、主要理论基础:其主要理论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3、代表人物:德国李希霍芬、赫特纳、美国哈特向、苏联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

20世纪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纳提出了地理学的核心应是区域研究。

赫特纳(hettner,alfred ,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奠基人之一。生于德累斯顿,卒于海德尔堡。哈雷大学博士。1882~1890年先后两次去南美洲旅行考察。1895年创办《地理杂志》,并长期任主编。曾任海德尔堡大学教授。到过俄国、北非和亚洲等地旅行。赫特纳强调地理学的区域特性。他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叙述了地理学的历史、性质、任务、研究方法、概念和思想的构成、地图和图片、文字表达以及地理学教育,系统地阐明地理学理论,是其地理学思想的代表作。还著有《区域地理学基础》等。

哈特向: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

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两本专著,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但终因其仅以区域综合代换地表机理探讨,效果颇不理想。不过,经赫、哈二氏的倡导,特别是法国马东、德芒戎,美国惠特尔西、詹姆斯等的努力,20世纪中叶在西方出现了一个区域地理的黄金时代。

巴兰斯基(1881~1963)Baranski,Nikolai Nikolaevich

苏联经济地理学家,经济地理区域学派的奠基人。莫斯科大学教授、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院士。生于托木斯克,卒于莫斯科。早年参与主编苏联第一部百科全书,以后参加国家的经济区划工作,曾主持莫斯科州地图集的编制。一生致力于地理教育、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最先提出用区域的地理综合研究方法取代单纯的部门经济统计描述;主张利用地图方法取得详细的资料,借以提供区域发展远景;坚持经济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结合,坚持人地关系在区域上的统一性,反对经济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相分割的观点。著有《苏联经济地理》和《经济地理学:经济地图学》等。

二、景观学派。

1、概念内涵:从发生学观点,用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及发展演变的学派,就是景观学派,该学派始于德国近代地理学、盛兴于苏联、俄罗斯。

自然景观即自然综合体是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自然景观与土地系统是景观学派的主要研究内容。

资料:李希霍芬和道库恰耶夫开创的综合自然地理方向,在原苏联得到迅速发展,并在本世纪的20到50年代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学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了两大学派。

(1)景观学派

景观一词源于德文Landschaft(原意:地方风景),它作为地理概念也最先出现于德国。在德国曾出现过以帕萨格(S.Pas-sarge,1867—1958)为代表的景观学派。但原苏联的景观学派直接建基于道库恰耶夫的自然地带学说,而由贝尔格(Л. C. Бepг,1876—1950)在其论著中加以创立。贝尔格于1913

年明确指出:正是景观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景观学就是地理学。在以后(十月革命后)的发展中,景观学逐渐成为原苏联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这一学

派侧重于研究地表局部(地域)的地方性地理特征。其主要观点是:①景观是各自然要素有规律结合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特性的地段;②景观是自然带的组成部分,而自然带是同一类型景观分布占优势的地域,亦即景观带;③景观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需要指出的是,贝尔格等学者最初提出的景观概念等同于自然(地理)综合体,其中没有分级的含义。而客观的自然(地理)综合体是具有不同等级的。因此在具体的景观调查制图工作中引起了混乱,也引起了原苏联地理学者关于景观的科学概念的争论。在论战中,出现了两个基本派别——类型派和区域派,这实际上反映了对景观概念的不同理解。前者认为景观是基本的地域类型,后者则认为景观是区域的基本单位。经过论战,双方最后取得接近一致的结论,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丰富了景观形态学的研究①。景观形态学正是综合自然地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景观学派过分强调研究地表局部的规律性,甚至认为景观学就是自然地理学,因此忽视了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一般规律性的研究。景观学派这一缺陷,恰好由普通自然地理学派的研究所弥补。

(2)普通自然地理学派

在景观学发展的同时,俄国少数地理学家侧重于研究地表的整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地理规律,并形成了普通自然地理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者有布罗乌诺夫(И.Л.Броунов),他在《自然地理学教程》一书中提出如下观点:①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现在的面貌,即研究作为生物活动场所的地球表壳;

②地球表壳是由几个同心圆壳所组成,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所有这些壳(物质圈层)在很大程度上相互渗透,并通过它们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地球的外貌;③研究地球表壳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是自然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该项任务使本学科在相邻学科中取得完全独立的地位。很明显,布罗乌诺夫的见解十分接近于对综合自然地理学本质的理解,他比较正确地阐述了“地球表壳”这一独特物质体系的科学概念。这正是普通自然地理学派对自然地理学的重大贡献。但是正如景观学派轻视了地表的一般地理规律性一样,普通自然地理学派则轻视了对地方性的、区域的自然地理规律性研究。在当时,这两大学派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战。然而,排除了这两门学派在各自研究方向上的片面性,则可

看到两者正确的一面共同构成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这两大学派都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作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

2、主要理论基础: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仍然是景观学派研究的基础理论,此外还有景观生态学理论、地带周期律理论。

地球——自然带——自然区——自然亚区——?——土地系统——土地类

型——立地(site),立地是地域生态分异

......的最小单位。

3、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帕萨格(S Psaaarge)、贝尔格、卡列尼斯克、伊萨钦科、美国的索尔(Sauer1889—1975)等

前2人即景观学派代表、卡列尼斯克人则是普通自然地理学学派的代表人物。

资料:西格弗里德·帕萨格(1866—1958)是赫特纳的同时代人和李希霍芬的学生,属于第二代。他是近代地理学的少数创建人之一。他于1953年获得地球学会(GesellschaftfürErdkunde)李特尔奖章,1956年在他九十二岁去世前不久,又接受汉堡大学名誉博士的称号。

他强烈反对戴维斯研究地形的方法。戴维斯于1908—1909年在柏林大学讲学之后,这种方法风行德国。他的这种强烈反对,表现在1912年出版的《地形发生学》一书中;他在这本书里揭露了戴维斯体系的缺陷,特别是从关注景观实际的地理学家观点来进行揭露。在这本书中,他首次介绍了他在以后二十五年的博洽著作中不断发展的景观学观点。

在1919—1920年出版的三卷本《景观学基础》和1921—1930年分为五个部分出版的《比较景观学》(VergleichendeLands-chaftskunde)两书中得到透辟的阐述。他说:主要的世界区域——景观带,主要是由气候决定的,在这些景观带内存在着四级景观实体。他在1923年出版的简短导论,清楚地概括了这个问题(《地球景观带:自然与文化》〈DieLandschaftsgürtelderErde:Naturundkultur〉,布累斯劳,1929年第二版)。

这是他在三十年代研究文化地理和文化景观意义的开始。他发展了四种空间力量——空间、人类、文化、历史的观念,以及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及其劳动成果在创造文化景观或人为景观中的影响的观念。他极力主张,景观对人类占有者心理的影响,应该是文化景观的命题之一;他创造和发展了城市景观的观念,在

1930年写了一本关于这个题目的小册子(《地球上的城市景观》。

他的第一部主要著作(共四卷)名为《景观学基础》(1919—1920),第

一卷讨论景观的个别或单元要素;这是一份条顿式的详细一览表,显然会使美国的戴维斯和鲍曼两人感到厌烦。可是它是第二卷的绪言,第二卷讨论景观现象的起因、海洋、大气、植物和动物;第三卷讨论地形的起源(侵蚀和沉积过程与它们在不同气候区的不同作用);第四卷讨论在景观中看到的人的工作成果。

1947年,卡列斯尼克出版了他的名著《普通地理学原理》。这本标志着普通自然地理学发展高峰的著作,比较注重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还特别辟有专门章节讨论地理壳的综合特征:人类与地理环境、地球景观壳的发展、地球的一般地理规律和地理景观等等。这些论题都包含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

伊萨钦科在1957—1959年间来我国讲授“自然地理学原理”,系统地叙述了原苏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地域分异规律、景观学说、自然区划理论。伊萨钦科这次讲学活动,不仅打开了我国当代综合自然地理研究的局面,而且使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更系统化了。他的讲稿后来编印成书,至今仍是本学科一本极有参考价值的文献。

资料:索尔(Sauer1889—1975)美国人文地理学中景观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地理学应研究自然与文化景观的形成、演变、特征,而不在于研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著有《景观形态学》一书。

三、生态学派:

1、概念内涵:从生态观点出发,将人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因素看待,着重点研究人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关系,即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生态学派研究的主题(黄秉维)。

2、主要理论基础及代表人物:

(1)德国:F.Ratzel拉采尔,创立人类地理学,侧重于研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拉氏的《人类地理学》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分布和迁徙的作用。(中国古代)

(2)美国:辛普尔享丁顿:环境决定论;巴罗斯的生态学派

拉采尔的学生、美国森普尔女士在20世纪初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对人类的支配作用;另一个美国地理学者亨廷顿著《文明与气候》和《人文地理学》,详述了气候决定论。(欧美尤其是西欧)

生态调节论的宣扬者是美国巴罗斯,他认为地理学应该人文化,成为人类生态学。他同时也是地理学用生态方法参与实际工作的开创者。环境派的决定论观点到20世纪中已被遏止。

资料:巴罗斯(Barrows1877—1960)是美国地理学中人类生态学派的代表,曾任地理研究最活跃的芝加哥大学地理系主任。他提出人类生态学的思想,他说"我们的所谓地理讲解大部分不是地理,若讲真正的地理,就必须从头至尾是一种按人地关系正常顺序的解释性论述,即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探索环境性质,而在于探索人类对环境的反应,自然条件只能联系着人去研究。这一思想已经越来越受到现今地理工作者的重视和理解。巴罗斯的地理实践也是丰富的,他参加过美国的土地类型调查、资源调查、水土保持和自然规划等工作。

环境影响人类(3)法国:白兰士白吕纳:环境惑然论

人类可以征服环境

20世纪最初的20年,欧美各国出现了对环境决定论的怀疑和否定,人地相关的可能论和生态调节论应运而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维达尔·白兰士及其弟子白吕纳。维达尔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和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白吕纳的观点更为明确,说“环境虽足以影响人类之活动,人类亦有操纵与征服环境之能力”。

资料:保尔·维达尔·德·拉·白兰士(PaulVidaldelaBlache1845—1918)是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巴黎大学地理学教授。他主张"或然论",认为自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而不同。他的思想使法国地理学摆脱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束缚,没有产生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尖锐对立,也没有陷入到自然中找人生答案的困境。他还提出"生活方式"的概念。他认为生活方式即指文化,是人类集团成员所学习到的传统品质,是民族的制度、风俗、态度、目的以及技能的复合体,

它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类集团将选择由自然提供的可能性的基本因素。"生活方式"的概念为社会文化地理的研究确定了较明确的对象和范畴。维达尔还十分重视小区域的研究,直接注意人及其周围的紧密关系,认为这是训练地理学家的最好途径。他的思想对以后出现的地理学的土地研究、局地地理学研究是有启发作用的。总之,他给法国地理学留下了一个良好的传统,使法国地理学没有遭至其他欧洲国家所出现的一系列争论和麻烦,无论是社会文化地理还是自然地理研究都比较深入。他的代表作是《人生地理学原理》(1921),此外还有《法国地理大纲》(1903 年)、《东部法国》等书。

让·白吕纳(Jean.Brunhes1869—1930)维达尔传统的继承者和最优秀的学生。他称得上是所处时代的欧洲最优秀的人文地理学家之一。他的主要学术思想是把人文地理学的领域缩小到只涉及人类对环境的占有和利用上。他提出人地学基本事实三纲六目的分类思想。其内容是:第一纲:地面建设事业的非生产者,包括房屋和道路两目,涉及聚落地理、城市地理和交通地理。第二纲:动植物的利用事业,包括耕种和畜牧两目,涉及气候学、农业地理和畜牧地理。第三纲:经济上破坏的事实,包括伐林渔捕和采矿两目,破坏和保护资源问题及工业地理学。他主张人地相关论、或然论,但他把人类对自然提供可能性的选择归于人的心理、物质欲望等,看不到人的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关系对人的行为的决定性作用,从而陷入唯意志论。他著有《历史地理学》、《法国人文地理》等书。

但白氏的人地关系理论只停留在地理哲学的阶段

中国:吴传均等:人地地域关系系统理论

现代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既有继承性,又有新发展,更富有生命力。人地关系优化调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区位学派

1、概念内涵:

地理区位是同地理位置有联系又有差别的概念。区位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以外,还有布置和为特定目的而联系的地区两重意义。所以,区位的概念除

了位置以外,与区域是密切相关的,并含有被设计的内涵。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接受了区位论的思想,引出了地理区位的概念,它增加和强调了区位同有关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并赋予各种地理要素以区位概念。

2、主要理论基础及代表人物

研究经济的区位理论,其理论来源于经济学

G.H.Thunen(杜能)农业区位论

是现代地理学区位理论研究的先驱A.Weber(韦伯)工业区位论

资料:

(1)杜能的古典农业区位论

杜能于1826年发表的《孤立国》一书成为第一部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杜能认为农业经营的集约化,必须根据不同地区和地带的条件,进行合理的空间组合。以后,西方的工、商业区位论,特别是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城市地域结构理论,都以他的学说为出发点。

杜能理论中,首先对地理环境及经济关系作了一系列抽象和假设,主要是:一个大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共同组成了一个孤立的地区;该地区内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都是均质的;区内唯一的运输手段是马车,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比;唯一的农产品市场是中心城市;区域与外部环境相隔绝;等等。这样抽象得出的“孤立国”就是杜能理论的前提。

杜能根据上述假定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农业区位向心圈理论模式。把农业产品的销售成本看作是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之和,则有下式成立:

π=P-(C+T)(1)式

其中π代表利润, P代表产品的市场价格,C为生产成本,T为运输费用。杜能以实际观测到的木材和粮食的数据为例,见表2—1。由表可见,纯收入随运输距离增加而下降,直至为负利润,因此可供选择的经营品类与距离密切相关。杜能假定,单一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不依据城市距离远近而异,于是,产品的纯收入就完全取决于距离城市的远近。杜能把这一纯收入定名为区位地租(位置级差地租)。这样,在多种农业生产品类之间,由于其各品类收益不同,导致所能偿付的区位地租有差异,以致其空间分布呈一以市场为中心的同心环带。农作物的合理分布区,是其能偿付区位地租的地段,杜能自己曾在《孤立园》中阐述了六种农作制度,呈向心环状围绕城市中心,即著名的“杜能环”。

此外,对于单一产品,如果集约程度不同,其产量和纯收入也不同,单一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也出现空间差异。

设1为在一定土地上的总投入量,△Q为边际产量,即每追加单位投入量土地增加的产量,根据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可以作出边际产量曲线(图2—2)。

图2——2

在土地收益递减的场合,虽然继续增加投入量仍可使土地总产量增加,但由于边际产量的下降,故边际成本上升。而合理的集约化程度必须使价格减去边际

成本尚能偿付边际产量追加的运费,可见,边际成本和追加运费愈低,生产规模扩大的可能性愈大,因此,距市场较近和设施良好的生产地,其农业生产较易趋向集约化。

(2)工业区位论:关于工业企业空间位置选择规律的理论。

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受众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在特定场所的组合构成区位引力场,工业企业依据一定原则选定其最佳区位,从而实现其经济目标(最低成本、最大利润或其它既定目标)。工业区位论即研究这些区位因素对工业企业布局的影响过程,及工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原则。该理论最早产生于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大发展时期。德国罗舍尔(W.Roscher)于1868年提出“区位”即为了“生产上的利益”而选择的空间场所,它受原料、劳动力、资本等制约。现代工业区位理论创建人德国韦伯(A.Weber)于1909年完成了专著《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其核心为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工业配置时,要尽量降低成本,尤其是运输费用,以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韦伯将一般区位因子归纳为3个:运费、劳动费、集聚(分散)。在假设区域均质、资源有限分布、劳动力遍在、消费点和吨公里运费确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区位选择是由最低运费点经劳动费因子、集聚(分散)因子的修正后得出。该理论被称为“最低成本学派”,对西方区域科学和经济区位理论研究起了奠基作用。以后众多学者对韦伯的理论提出了修正意见,发展了他的许多概念,如进行多因素对比分析和动态区位研究。美国经济学家胡佛(E.M. Hoover)对运输费用结构如何影响工业区位进行了详细调查,修正了韦伯的运输成本与运距成正比的结论。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 Lsch)1940年提出以最大利润代替最低成本的最大利润原则和动态“市场圈”的需求圆锥体理论。20世纪50年代后,行为地理学与感应地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区位理论的发展。普雷特(A.Pred)提出了“行为矩阵”概念,工业区位的“非理性原则”(如政治、军事、社会等),“内部的区位因素”(事务合作、个人感应与偏好、心理文化素质与行为)等。区域科学的创始人伊萨德(W.Isard)利用各种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工业区位分析,从“空间经济论”出发研究区位论,指出区位因子是互相依存的函数关系,应从区域的综合分析中研究工业区位,以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建立最佳生产部门。

(3)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

最早提出中心地理论的是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他在1933年发表了《德

国南部的中心地方》一书,通过对该地区的研究得出了三角形经济中心和六边形市场区分布的区位标准化理论。以后他又写了三部著作和三十多篇论文进一步阐述了他的中心地学说。他认为“中心地”是相对于一个区域而言的中心点,或者说是相对于散布在一个区域中的居民点而言的中心居民点。中心地思想的出现在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以点、线区位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区位论,已无法解决面区位的问题。克里斯塔勒倡导以城市聚落为中心而进行市场面的分析,显示了地理学的重要性。克氏理论中将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同古典区位学说相结合,提出了市场区位论,即中心地理论。

区位论中市场学派:

廖什(A.Losch)论证并发展的中心地理论,区域科学创始人艾萨德(W.Isand)

区位论中行为学派:行为学派分析人的主观因素对区位决策的影响。行为学派认为韦勃等人的工业区位是一种技术联系的空间分析,而忽视了心理社会联系的侧面,故而理论上是不全面的,对实际情况的考察也显示许多企业并非建立在古典理论上的最优区位,这是因为行为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此外:上世纪50——60年代,出现地域生产综合体、增长极理论、均衡发展理论,形成理论探讨高潮。

中国的杨吾扬等人对国内一些地区进行了中心地规律的研究,其中如发现北京主要商业中心呈正六边形分布,大体符合中心地结构);陕西咸阳市是一个具有三级序列的中心地体系;以及在华北平原上也体现了一定的中心地体系规律等。

五、数量(计量)学派

现代地理学初期(20世纪50——60年代)应用数学的要领方法,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自然界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现象,用模型来表达理论。如用泊松分布(Poisson)分布理论表达景观空间格局。

资料:地域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极为普遍的地理现象,仅凭表象的观察与记录是不够的。当然这种观察与记录是通过比较进行的,在这个基础上诞生了比较地理学;比较地理学是李特尔的首创,因为地理学性质与归纳法这种手段

的结合,使近代地理学获得了发展;同时,也因为归纳法还具有明显的缺点:(1)在归纳时由于不能弄明全部连续的推理,在事实与假设之间就产生了逻辑上的‘缺陷’,而推理是由观察走向判断的重要步骤。……(2).归纳的结论只适用

于用以归纳的那些资料的范围,而不能扩充到这个范围以外的领域。(3.)在归纳过程中经常掺和有归纳者的主观因素。”

归纳法之所以成为近代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因为观察手段的限制,地理学是以研究地球的整个表面的环境为其对象的,当然迫切地需要总体的、规律的、概念的观察手段和分析方法,来完成对象所规定的内容的研究,然而观察手段只能从局部的、事实的、可观察的方面着手,为了弥补其不足,有一些地理学家已经采取了超前的演绎法,来阐明地理学规律,解释地理现象。

地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就必须在归纳法的基础上,还应当至少在以下四方面广泛应用演绎法:(1)地理思维应当更加严谨,为创立严密的地理学理论,应当利用相邻学科的理论模式。(2).必须更加精细地构思所提出的观点的内部结构,并阐明这些观点在其它概念中的地位。这就要求除语言逻辑外,更广泛地采用形式逻辑语言。(3)在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和理论问题时,通过运用形式逻辑、演绎推理和实验检验,有意识地推广演绎法的使用范围。(4).必须十分重

视寻求检验所提出的假设的标准。如果事实与假设稍有出入就会完全否定假设的正确性。

地理学中应用演绎法,为了使地理思维更加严谨,创立严密的地理学理论,开始利用数理科学的理论模式,结果导致了“计量革命”。计量地理学

(Quantitative Geography)也称理论地理学(Theoretical Geography)①。计

量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方法论科学,它研究地理要素的描述统计和计量分析方法;研究地理系统分析方法和地理系统数学模型与数学模拟(仿真)技术;研究地理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及其应用。

计量地理学发韧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吉村信吉等于1930年在《地理学评论》第六卷上发表了《聚落の人口と其の耕作面积の理论的考察》;用统计学的方法论述了聚落人口与耕作面积之间的关系。美国的普赖斯(Price)于1930年用因子分析法,输入15个变数调查美国93个城市,进行城市地理研究。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1893年—)的《南德的中心地》(Diezentralen Orte in Suddeutsch- land)正式出版发行,提出中心

地理论;这一理论建筑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城市的层次构成和空间型与城市规模、商业职能的大小、消费行为等有直接的关系。一些学者已注意到建立在定性描述基础上的近代地理学有必要引入定量的方法。

战后,一是重建被战争破坏的经济的需要;二是卫星图象代替传统的观察;三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都促使地理学中计量地理学的发展。值得特别指

出的是挪威籍学者加里森(Willi- am L.Garrison,1924年—)于1955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理系开设应用数理统计研究班,其学员如贝里(Brian J.L. Berry,1934—)、邦奇(William W.Bunge,1928年—)以及瑞典地理学者哈格斯特兰等,以后都成为推动计量地理学发展的中坚力量。计量地理学发展十分迅速,加拿大地理学者伯顿(lan Burton,1935年—)于1963年在《TheQuantitative Revolution and Theoretical Geography》一文中,提出了“计量革命”的口号,此后的发展尤为迅速。

50年代后期,直到70年代以前,是计量地理学大发展的时期。有关计量地理学的文稿达90万篇,科学论文10万余篇,科学专著0.7万种。一些计量地理学的专门学术刊物纷纷问世,最有影响的是1963年英国创刊的《地理学计量资料杂志》,1969年美国创刊的《地理分析》杂志。

计量地理学家则积极为维护其发展,激烈批评反对派的观点,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贝里,他针对克利姆的观点,著文加以驳斥;他指出数理统计方法已在广泛应用,说明地理学的定性研究必须加入定量研究,因为传统的方法只注意个别场所的特异性,而定量研究者追求的是普遍性、规律性和法则性的东西,这一点上数理统计是最有效的,这种以形成理论为目的的方法论是最必要的方法,因此他认为只有计量地理学才能使地理学获得新生命②。澳大利亚学者西达尔

(Siddall,W.R.)著文拥护贝里的观点,指出传统记述法,不能形成理论,只是知识的简单堆积,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③。

当然这些理论学派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关于地表现象分布的区域研究,必然涉及到人地关系的生态学内容,也离不开景观学派的景观发展与演变;而区位学派的空间分析与数量学派的数值化及模式研究有紧密关系,它们又和区域学派的区域研究和生态学派的人地关系研究互为补充,区域研究通常包括景观、生态和区位三个相互联系的内容。

浅谈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浅谈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摘要: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多分支的科学体系。本文参阅已有文献的论点,就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作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Brieftalkthemethodologyonhumangeography Abstract:Human geography as a branch of geography, has its unique research methods. Modern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 is a multi-level, multi-branch scientific system. Refer to the literature of this article's argument,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of modern human geography. Keywords: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ology

目录 1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3) 1.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3) 1.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 1.3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3) 2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4) 2.1经验主义方法 (4) 2.2实证主义方法 (4) 2.3行为主义方法 (4) 2.4现象学方法 (4) 2.5存在主义方法 (4) 2.6理想主义方法 (5) 2.7实用主义方法 (5) 2.8马克思主义方法 (5) 2.9唯物主义方法 (5) 2.10后现代主义方法 (5) 2.11后结构主义方法 (6) 2.12女性主义方法 (6) 3 结语 (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6) 致谢 (7)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从空间横切了从“文化”到“自然”的所有系统,同时横跨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地理学研究方法必然同时兼具解释与描述、解释与诠释、诠释与思悟,由此决定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综合性、注重类比和空间表述。 (一)、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哲学方法论、数学和系统学方法、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地理学运用、嫁接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同时,地理学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发展了地理学的方法体系。 (1)地理观察、观测、实验测试等方法 观测、观察、实验是依据研究目的,借助于特定仪器装备工具,有计划地提取、采集对象的属性特征、状态过程.借以获取第一手感受性材料的科学方法。现代化的野外观测实验站、钻孔和测年技术的发展、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高精度测试仪器极大地提升了观测范围、速度和精度。地理观察强调静态观察与动态观察相结合、微观观察与宏观观察相结合、、局部观察与整体观察相结合、结构观察与功能观察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一个训练有素的地理学工作者应具备以下基本功底:具备解读地表事物和现象、地理景观的能力;依据研究的目的或问题(图4.3),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揭示性的主题与区域;系统地培养资料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的能力;对采样设计、样本、数据及其分析结果的典型性、代表性、揭示性、准确性、局限性与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评判和说明。

(2)地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可视化技术 地理学和地图学之间传统上的紧密联系被恰当地赋予了地理学对空间和地方的关注,保证了在多数科学分类中地图学作为地理学子学科的地位。现代地图是一种数字形式的动态多维产品,展示了地理学研究与应用的新领域。电脑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结合使地图新型符号化、制图自动化和程式化、空间可视化和空问数据分析成为可能,同时增强了电子地图的大众化特征。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学模型三者的结合实现了由近代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重大转变。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获取、存储、检查、操作、分析和显示与地球有关的空间数据的系统”,在地理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3)资料调查搜集与定性分析方法 采取多种方式搜集各种文献、图件、数据,包括论文成果、研究报告、统计年鉴、政府文件、磁盘数据等。通常采用的方式有:座谈与访谈、民族志方法、调查咨询、问卷调查、网上查询。特茜(Tesch,1990)在《定性研究:分析类型和软工具》一书中总结了社会科学的不同定性研究方法,其中不少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也经常运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认知人类学、特尔斐法、描述性研究、文献研究、批判主义、民族志、实验心理学、场所研究、焦点群组研究、实证研究、诠释学方法、解释评估、生命历史研究、现象地理学、定性评估、先验论的唯实论、转换研究等。 (4)比较法、分析法与综合分析 比较法是认识差异的主要手段,因此成为地理学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往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绪论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

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4)学科的交叉性。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1)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3.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 (1)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人文地理学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 联系。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 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 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 应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 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 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 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 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地理学习理论与方法

地理学习理论与方法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姓名:席许苛 学号: 104754140136 专业:学科教学(地理) 方向:地理教育 课程名称:地理学习理论与方法 任课教师:陈德广 上课时间:2014.09—2015.01(周二9-10节)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席许苛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而探究式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大量不足,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日益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此,我简单谈一下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依据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课堂探究、课外或野外探究、课题探究和项目(活动)设计四类。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属于课堂探究。新高中地理教材强化了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点,以正确阐述人地关系为基本线索,构建知识框架,并附有大量图表、阅读材料及研究性学习课题。这一强化就要求地理教师应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1 探究式教学概述 1.1 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探究是一种追求真理的过程,是对知识质疑并进行研究、思考、调查的活动。美国教育家杜威首次将探究的方法引入到教学之中。在他看来,科学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获得的方法。探究式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主张利用探究的方式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教材与学习材料,提出研究的问题,然后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对研究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进行反思和总结,最后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1]。 1.2 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

人文地理 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201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 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 ①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 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 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③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 的区域自我意识。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 1.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 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例如,我们选择某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先需要根据语言学家的成果,确定能反映该语言的典型词汇的语音,然后进行调查。 2.一般情况下,经过调查,把有关数据表现在适当比例尺的图上,就能发现该语言分布现 象的特征。大体上,在该语言分布的相对中心区域,典型词汇的语言表现不仅典型,而且掌握这种典型词汇语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从这个中心区向四周扩展,举例越远,其典型性就越弱。到一定距离后,就会与其他语言相遇,开始出现操其他语言的人。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语言就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 3.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往往是根据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因素来划分。这些因素划 分出个因素的文化区并非一定都彼此吻合,这样在确定该民族的总的界限时就会有取舍。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三讲: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推荐书目(自然地理部分): 黄秉维等现代自然地理1999年科学出版社 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1997年科学出版社 牛文元理论地理学商务印书馆 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论地理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斯特拉勒(A.N Strahler) 现代自然地理学(中译本)科学出版社 目录: 一、现代地理学的渊源及发展历程 (一)古代地理学的萌芽与发展 (二)近代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特点 (三)现代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现代地理学的研究任务、范畴及科学体系 三、现代地理学研究承继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发展方向 (一)现代地理研究承继的主要传统理论、流派(学派) (二)现代地理学的若干重要理论 (三)现代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四、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热点及前沿 (一)主要研究领域 (二)热点与前沿 五、现代地理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一)进展 (二)趋势 六、先进技术在现代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三讲:现代地理学研究承继的传统理论流派 现代地理学研究承继的传统理论流派 现代地理学继承和发展了近代地理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传统和观念。 一、区域学派。 1、概念内涵:对地表各种现象的分异进行记载,描述和研究,是地理学最古老的传统,也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和有关专题研究的基础。 资料:区域学派 (Regional school)是前苏联经济地理学学派之一,以原莫斯科大学地理系教授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萨乌什金为其代表。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心不是各个经济部门,而应该把区域看作地理学的核心,并重视区域的综合分析与研究区域综合地理学、地图及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区域学派对促进前苏联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从十月革命以后,在与部门统计学派、经济学派的论争中创立了对世界经济地理学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前苏联区域学派。科洛索夫斯基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他根据多年的实践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了“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理论,认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地域综合体。认为自然是基础、经济是核心、技术是纽带,把自然、经济、技术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技术的联系中去分析生产力的地域组合现象。 2、主要理论基础:其主要理论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3、代表人物:德国李希霍芬、赫特纳、美国哈特向、苏联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 20世纪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纳提出了地理学的核心应是区域研究。 赫特纳(hettner,alfred ,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奠基人之一。生于德累斯顿,卒于海德尔堡。哈雷大学博士。1882~1890年先后两次去南美洲旅行考察。1895年创办《地理杂志》,并长期任主编。曾任海德尔堡大学教授。到过俄国、北非和亚洲等地旅行。赫特纳强调地理学的区域特性。他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叙述了地理学的历史、性质、任务、研究方法、概念和思想的构成、地图和图片、文字表达以及地理学教育,系统地阐明地理学理论,是其地理学思想的代表作。还著有《区域地理学基础》等。 哈特向: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

2015中山大学882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

2015中山大学882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被尊为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的是两位德国地理学家( )和( ). 2、地理学中关于人地关系的理论和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 )、( )、( )、( )、环境感知论等等。 3、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代表性的有3种,一是由美国社会学家( )提出的( )模型,二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提出的( )模型,三是由美国地理学家( )等人提出的( )模型. 4、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 )、( )和( )。 5、国家的中心性区域包括:( )和核心区。后者又包括( )和( ) 6、一般类型的乡村聚落形态最常见的是以下几种类型:( )、( )和半聚集型农村聚落。 二、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题,共40分) 1、计量革命 2、区位因子 3、中心地 4. Inner city 三、简答题(每题20分,共3题,共60分) 1、请从名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简要评价四个方面对人文地理学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进行简要比较,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 2、请简要阐述关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有哪些主要学说?同样列举出名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简要评价。 3、简述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 四、问答题(共30分) 案例分析:中山市下属白石村距市区100公里,土地面积200公顷,全部为适宜建设用地。现有村民3000人,外来务工人口3万人。1990年代以来,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了纺织、服装、制鞋、玩具等300多家企业,大部分土地均已作工业利用。现在,由于国际出口形势影响,村内企业开始搬迁、减少,村的财政收入也急剧下降,但大部分外来人口仍滞留村内。 村委会欲通过规划手段重振白石村经济,解决发展难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个规划方案,并系统阐述你的思路。

人文地理学 第二版 赵荣 考研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二、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 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俄国学派:承袭德国思想,但在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取代人文地理。 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削弱了苏联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导致了人地 分立的局面。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70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前苏联,50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60年代以后建立起“统一地理学”的概念。70年代后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实际上已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近年来出现了经济化、社会化、计量化和生态化等趋势。在出现人口、资源、旅游、文化和民族等概念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建设地理学和工程地理学等应用性强的学科。 ○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开始得到重视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心理学方法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在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研究設計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四年級 B90208002 石瓊心 【題目】廣告中的女體操作-性別、空間與權力關係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大致上分為三個部份: 1.量化內容分析 蒐集市面上的廣告(以電視廣告為主),並進行整理,希望透過性別意識量表(Scale of Sexism)的建立,就其廣告的訴求與所呈現的性別訊息進行分析。 圖1 性別意識量表 由於電視廣告數量龐大,而類型也相當多元,而研究主要目的是要探究廣告中女體是如何被操作(指被當作推銷商品的工具,無論是直接地展示或以隱喻的方式),所以不會限定某種類型的廣告來做討論。 也因為廣告橫跨時段甚多,所以比較理想的方式是經由選擇幾個較熱門的時段,如晚上八點至十點、晚上六點到八點和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將廣告錄下來。先進行初步的分類,並從中建立性別意識量表(專門針對女性的地位與角色而論),其他如產品類型、訴求分布等也是會做出清楚的圖表來對廣告內容做初步的說明。

2.符號學分析 對於廣告內容進行三層意義的的解讀。 背後隱涵的意識形態 圖 2 符號表徵的三層意義(van Zoonen,1994) 如圖所示,廣告內容可分為這三層意義來做探討,一是明示義,為廣告 的表徵意義;二是隱含義和迷思,為廣告所反應的社會文化價值;三是意識 形態,乃是廣告背後隱涵的意識形態或其價值形成之體制。 3.深度訪談 分為兩個部份,一是對廣告創業人做訪談,挑選幾個比較有爭議性或在黃金時段強力播放之廣告,訪問其廣告內容所訴求的對象、劇情的設定(女性在其中是如何被運用、被選擇的)以及由商品引申出來的意念或標語是如何制定的;另個是針對廣告訴求的對象做訪談,大致上會鎖定前面訪談過的廣告創意人所製作過的廣告為主,對觀眾進行訪談,深入了解廣告訴求有無被消費者接受,或是訴求對象有無體察到廣告中充滿性別意味的訊息,或是有無思考過廣告內容的女體操作手法等。

现代地理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浅论现代地理学的特点以及未来 2013级地理科学曹哲晖2013221108110058 一、摘要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方方面面,主要由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方志学三部分组成。从时间上看, 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现代地理学时期。现代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人类进入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时间并不长,但它却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卫星等应用的出现。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我们了解目前地理学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推动 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关键词 现代地理,描述,新技术分析,邱维理,分布,关系,位置 三、正文 现代地理学的特点 邱维理曾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里提到:现代地理学强调过程与演变的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热衷于建立各种模型时,地理学的特点或性质却被忽视,这在国内尤其明显。认识地理学的本质特点,对于学习地理学、发展地理学科和从事地理学研究非常重要。地理学的特点可概括为4方面:即地理学是“研究行星地球表面的科学”、“研究关系的科学”、“强调位置的科学”和“考察分布的科学”。这4个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反映有别于其他任何学科的地理学自身的特点,而现代地理学在研究上有又有以下特点: 1.研究方向趋于应用化 古典地理学停留在描述阶段,近代地理学是处于解释阶段,而现代地理学面向现代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地理现象的解释由单纯的类型归纳,过渡到理论演绎、实验反馈和模式化的方法,进入了应用阶段。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问题,都成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课题。 2.研究方法趋向系统化 地理学将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看作统一的复合系统,地理学本身的结构和体系已趋向于世界性的一元化,围绕着人类与环境为核心的研究,日益体现这门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特点。不仅使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地理学中得到结合,而且地理学中许多新课题也展开了跨学科的研究。这一趋势还促使区域地理的复兴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是以系统论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用之于现代地理的研究。 3.研究手段趋于现代化

人文地理学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方法论》课程期中作业 题目:人文地理研究第二手资料获取方法及定性与定量分析的不同 姓名:黄助群 学号: 专业: 人文地理学 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2014年5月

一、人文地理研究中第二手数据及其获取方法 人文地理的研究中,要顺利的完成研究任务,取得有效的成果,不仅需要依靠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政策,还必须有科学的获取数据资料的方法,尤其是二手数据资料的获取。如何省时、省力、省钱的有效获取二手数据,不仅是我们人文地理学研究中所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更多科学研究亟需考虑的。科学的获取第二手数据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我们人文地理研究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也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关于二手数据的概念和性质 (1)原始数据 又称原始资料或第一手资料,指的是研究者基于当前的研究项目而专门收集的数据。 (2)二手数据 又称次级资料或第二手资料,指的是那些并非为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而是为其他目的已经收集起来的数据。 2.原始数据与二手数据的比较 表1 原始数据与二手数据的比较 3.二手数据的优缺点 表2 二手数据的优缺点 4.二手数据的评价标准

表3 二手数据的评价标准 5. 收集二手数据资料的要求 在收集二手数据资料的时候,先要进行严格的审核,,这是数据整理的重要一环,涉及整个数据资料获取的质量。 (1)真实性 即所要获取的二手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这样才能运用到人文地理的研究中,获得可靠的结果。 (2)及时性 及时性又可称为时效性,及开展人文地理研究所需的数据应该是最近几年的数据,而不是年代较为久远的数据。同时需要审核数据是否符合调查时间。 (3)同质性 即一致性或适用性。人文地理研究二手数据资料的来源于多种渠道,有些数据可能是为特定的目的通过专门调查而获取的,或者是已经按特定目的的需要做了加工整理。因此,对于人文地理研究者来说,首先需要弄清楚数据的来源、数据的计算口径和有关的背景材料,以便确定这些数据是否符合人文地理研究的需要,是否需要重新进行加工整理等。 (4)完整性 即开展人文地理研究需要的数据应该是达到规定的调查单位数目,调查资料中的各项目应该是填写齐全,没有不报和缺报,以免影响到整个数据收集与处理。

地理学方法论

地理学方法论 将学科和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更加有利于人类的生活是任何学科都在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地理学也不例外。地理学不仅关注学术前沿和国家需求,也关注生活世界。这就导致地理学研究的领域极其广泛,其主题、所用方法、所持哲学及理论立场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地理学者在解释和理解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时纳了多种不同的哲学立场、方法和研究设计,需要在某种研究背景上理解这种多样性。地理学研究的广阔范围是令人振奋和激励的源泉,关键在于驾驭这种多样性而不是被其淹没。从本质上讲,地理学研究比任何其他人文学科或自然学科领域都要求更多的思想。因此地理学方法论也具有复杂性,地理学方法论要求明确地理学的性质、范围和任务。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一门学科的方法论,就要通过对其思想史和案例的深入钻研,然后以之与学科“实践相印证,而后才能得出。科学研究的质量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外部的哲学审视,地理学方法论范畴正是这样一种“哲学审视”,是在“利其器”的同时做“君子不器”式的探索。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地理现象、人文地理现象、自然的人文地理现象、人文的自然地理现象。自然地理现象是自然地理各要素单独或综合变化所产生的的各种现象。自然地理现象的表现形式有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这个动态过程;有整个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有整个动态变化过程所产生的的结果。人文地理现象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地理现象。其表现形式有人文地理现象变化的这个动态过程、整个动态过程的一个阶段或这个动态过程产生的结果。自然人文现象是自然地理现象打上人类活动的印记。人文自然现象是作为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类,其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约束,人类本身作为自然生物界的一类而成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地理研究的方法分为科学方法和人文方法,地理研究的科学方法是指西方近代科学革命以来,受到经典物理学等自然学科方法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地理研究方法;地理研究的人文方法是强调人本主观性的方法,包括历史学的史实叙述、心理学的异域想象、美学的艺术欣赏、社会学的价值判断等。自然地理研究以科学方法为主,但也涉及人文方法;人文地理研究以人文方法为主,同样也涉及科学方法。 地理学科考虑的基本因素是时间和空间。地理学研究的空间范围是地球表层的固体地壳圈、液体水圈、气态大气圈、生命生物圈以及人类社会圈。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地理学重视研究这种变化的过程,即事物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地理学研究中的时间表现为地球形成以来的地质时期、人类出现以来的考古时期、人类文明出现以来的历史时期以及当代社会的年、月、旬、周、日、时、分、秒。地理时间是有限的,起始于地球的形成,终止于地球的消亡。地理时空尺度是地理研究者在地理研究中采用的定性或定量的时空单位,是阐述地理实体在地理时空中的存在特征、观测地理现象在地理时空中的过程特征的基准规矩,包括两种尺度:在地理实体与地理现象中客观存在的本征尺度;地理研究者为了阐述和观测地理实体与地理现象而主管设定的非本征尺度。地理时空尺度的转换是指将以一种地理时空尺度进行研究而获得的地理数据与地理信息推译、换算、转化到另一种地理尺度上,是地理研究者多层次、多视野、多方位、多维度的认识和分析地理实体与地理现象整体特征的研究范式,即整体把握地理实体与地理现象的研究手段,依据不同的的标准与因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地理时空尺度转换类型。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与世界观存在内在的联系,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而地理学方法论的主流思想依然是还原论。20世纪中晚期,系统论的私思想被引入地理学,从还原论与整体论的观点出发,有分析与综合、局部与整体、区域与系统以及简单与复杂等各种方法论。地理学方法论研究的重要范畴是主观与客观,从客观与主观对立的角度看,地理学者的地理研究是主观的,地理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的;从客观与主观统一的角度看,方法论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则与研究者个性和目的相结合的产物。整体科学方法论和地理学方法

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复习题

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计量地理学 计量地理学是将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地理学科的一门方法论学科,它主要研究地理事物和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2、秩相关系数 秩相关系数又称等级相关系数,或顺序相关系数,是将两要素的样本值按数据的大小顺序排列位次,以各要素样本值的位次代替实际数据而求得的一种统计量。 3、众数 是一个地理观测(或调查)系列中出现频数(次数)最多的数。 4、定性数据 定性数据表示地理现象或要素只有性质上的差异,而没有数量上的变化的数据。 5、地理数据的变换 地理数据的变换,是将原始数据的每个数值通过某种特定的运算把它们变成一个新值,而且数值的变化不依赖于数据集合中其他数据的数值。 6、中位数 也称中央值,它是地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居中间的那个数值。 7、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 8、回归分析 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按照因变量的多少,可分为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二、填空 1、地理数据变换的目的为去伪存真、易识规律、减小变幅和便于建模。 2、在地理数据的分布性质中,集中性和分散性是最重要的两个性质,常用的度量中心趋势的量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度量离散程度的量有极差、离差、离差平方和、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3、地理空间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空间联系。 4、在Excel数据统计处理软件中,样本的简单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和标准差分别可以用average() 、median()、mode()、var() 和stdev() 等函数进行计算。 在地理数据的分布性质中,集中性和分散性是最重要的两个性质,常用的度量中心趋势的量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度量离散程度的量有极差、离差、离差平方和、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5、相关系数是表示两要素之间相关程度的统计指标,它的值介于[-1,1] 之间;相关系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内容提要: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方法论体系。本章规范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然后从哲学角度介绍了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影响最大的四个哲学流派:即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哲学流派;最后全面分析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统计分析、计量方法等;另外还强调了研究技术和手段在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第1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人文地理学的一般程序指的是该学科研究中采用并遵循的基本过程。虽然人文地理学研 图3-1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究的课题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阶段与一般的科学研究程序没有本质的区别。其典型模式是: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一、确定研究课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课题有多种多样的类型。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可以分为应用性、理论性、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三类。其中,应用性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地方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为实践提供指导;理论性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发展学科理论,包括对已有理论的检验、

批判或发展,也包括对理论的概括和创新。 根据课题的来源主要分为三类:国家计划科研项目、个人自拟选题、应用性协作项目,由于国家计划科研项目数量有限,当前人文地理的大多数选题来自不同地方提供的应用性课题。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分为: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其中描述性研究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具体描述所研究对象是“怎样的”,解释性研究要求回答“为什么这样”,预测性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对研究事物“未来是怎样的”做出判断,对策性研究主要目标是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案,以应用为目的。 课题选择既要根据各人的研究基础、特长、已有条件和兴趣爱好等,但更主要的是,要考虑学科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符合科学性、创造性、需要与可行性等原则的要求。 二、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课题确定后,紧接着应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确定研究的目的、目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内容的框架等。 研究计划实际上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规划和指导,是关于研究的研究。一般来说,个人进行的论文型课题,在计划方案中包括三项内容:研究步骤、资料调查大纲、论文内容分析框架。向有关部门申报研究课题时,具体内容大致包括: 1、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包括明确项目的立项依据(需说明项目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拟定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该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2、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包括工作基础、工作条件。 3、经费预算说明。 三、收集、整理资料 凡是与研究项目有关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以及经验事实、感性材料,甚至一些假说、设想和猜想等,都要尽力收集起来,尤其是那些与自己的选题相类似或接近的研究材料要特别注意吸收、借鉴、学习。收集的方法,不仅要大量地阅读图书、期刊、科研信息、报告,而且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咨询工作,向有经验的研究者和专家直接进行请教、讨论、交流,也是科研知识积累的重要环节。 在积累知识和收集材料的过程中,要有辨别真伪的能力,同时又不能只搜集一面的东西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

人文地理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201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 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 ①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 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 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③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 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 1.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

地理学习理论与方法

地理学习理论与方法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姓名:席许苛 学号: 专业:学科教学(地理) 方向:地理教育 课程名称:地理学习理论与方法 任课教师:陈德广 上课时间:—(周二9-10节)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席许苛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而探究式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大量不足,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日益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此,我简单谈一下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依据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课堂探究、课外或野外探究、课题探究和项目(活动)设计四类。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属于课堂探究。新高中地理教材强化了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点,以正确阐述人地关系为基本线索,构建知识框架,并附有大量图表、阅读材料及研究性学习课题。这一强化就要求地理教师应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1 探究式教学概述 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探究是一种追求真理的过程,是对知识质疑并进行研究、思考、调

查的活动。美国教育家杜威首次将探究的方法引入到教学之中。在他看来,科学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获得的方法。探究式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主张利用探究的方式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教材与学习材料,提出研究的问题,然后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对研究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进行反思和总结,最后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1]。 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强调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探究式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强调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强调学生探究的过程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分析、综合,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和发展。 强调探究过程中的合作精神 在探究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