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探析

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探析
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d12236214.html,

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探析

作者:杜欣桐

来源:《剧作家》2018年第05期

科尔沁民歌种类多样,有反压迫剥削的《嘎达梅林》,有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的《诺恩吉雅》,更有表达爱情、互诉衷肠的《韩秀英》。三种不同种类的科尔沁民歌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各自的特点。本文从背景内容、音乐本体等角度对以上三首民歌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总结出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以及折射出的历史文化。

一、科尔沁民歌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关于科尔沁民歌的相关研究论文逐渐增多,笔者搜集到的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研究传统音乐方面的论文有:陶秀珍的《科尔沁民歌文化研究》,色音套格特的《科尔沁民歌外来文化影响研究》等五十余篇。

2.研究创作方面的论文有:包清文的《科尔沁民歌在当代音乐创作中融入的研究》一篇。

3.关于内蒙古地区民歌传承与保护方面的论文有:王兴斌的《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研究》等七篇。

二、科尔沁的历史概况

科尔沁原本是一个蒙古部落的名称,现在是科尔沁部族居住、生活的地区。十三世纪初,科尔沁部落经过几次大规模迁徙之后,于明朝中叶进入松嫩平原。目前,科尔沁地区指以通辽市为中心,包括兴安盟以及周边的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区。受到部落文化的发展和地缘关系的影响,当今的科尔沁已成为文化地理学名称,科尔沁文化可谓是以蒙古科尔沁部落社会文化为基础组成的地域文化范畴。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十三世纪时曾使用畏兀儿字母来拼写蒙语。到忽必烈时代,藏族喇嘛八思巴于1269年创造了一种蒙古新文字,即八思巴字。1307年,蒙古族语言学家搠思吉斡节儿创造了至今通用的蒙古文字。中国的蒙古语的使用由于环境的影响和对语言结构要求的严谨,使得现在大部分蒙古族年轻人,特别是城市里的一代,渐渐不再使用母语交流,语言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内容、风格、形成及特点与蒙古族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历史传承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毛毡帐裙”“食唯肉酪”的生活方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然景色,这些都使得蒙古族音乐文化从古至今焕发着奇异的色

励志歌曲汇总

励志歌曲汇总 导读:本文是关于励志歌曲汇总,希望能帮助到您! 经典励志歌曲 1、《水手》《水手》这首歌是由郑智化演唱的。我相信一提到郑智化,大家肯定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首《水手》。至今,《水手》里那句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赞歌简谱 《赞歌》的原曲是内蒙古科尔沁民歌《正月马》,胡松华稍加修改,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歌曲创作。这首《赞歌》是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作品之一。也是胡松华的代表作之一。 合唱励志歌曲排行榜 一、张雨生《我的未来不是梦》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是不是像我整天忙着追求追求一种意想不到的温柔你是不是像我曾经茫然失措一次一次徘徊在十字街头因为我不 毕业生青春正能量励志歌曲 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在日落的海边,在热闹的大街,都是我心中最美的乐园我相信杨培安 - 午夜两点半的我在这梦与梦连环的年代,怎能空白,我们要的梦想手到擒来,拒绝别人主宰,在这个交头接耳的年代,你莫 适合合唱的励志歌曲

本站为大家推荐一些适合合唱的励志歌曲:《仰望星空》这一天我开始仰望星空发现星并不远梦并不远只要你踮起脚尖我相信有一双手把我轻轻牵到你的跟前我相信有一根线将梦想与现实相连《年轻的战场》今天我终于站在这年轻的战场请你给 追梦励志歌曲大全 追梦励志歌曲1:《飞得更高》演唱:汪峰追梦励志歌曲2:《超越梦想》演唱:汪正正追梦励志歌曲3:《我的未来不是梦》演唱:张雨生追梦励志歌曲4:《因为梦》演唱:韩庚追梦励志歌曲5:《步步高》演唱:景岗山,林依轮,高林生追梦励 成龙励志歌曲打开天空 打开天空作曲:金培达作词:陈少琪演唱:成龙请把茫茫的人海变成壮观的人浪为这世界换上新衣裳为别人加油为自己奋斗就是最大能量把我的心刻在大地上我们在一起飞翔团结不只是力量还有更多梦想可以分享动感中寻找生命的感动挥着红色 适合毕业季合唱的英文歌曲 毕业时请和我一起合唱这首歌.....一、《my way》my way,一首很适合在分别的时候唱的歌。毕业季,也许可以把这首歌拿出来,在毕业典礼上放出来,一起回忆从前的点滴,一起祝福将来的我们。 高考前不得不听的正能量励志歌曲 1 隐形的翅膀张韶涵 2 挥着翅膀的女孩容祖儿 3 阳光总在风雨后许美静 4 永不退缩任贤齐 5 水手郑智化 6 我的未来不是梦胡彦斌 7 最初的梦想范玮琪 8 蜗牛周杰伦 9 光芒张靓颖10 从头再来刘欢11 我相信杨培安12 从今往后信乐团13 海阔 母亲节歌颂母亲的歌曲大全

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歌词特征

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歌词特征 科尔沁叙事民歌有着久远的历史,它不仅仅承载着蒙古族的传统和历史,并且还可以在这里看到汉族、满族、等各个民族的相融合。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歌词,在它的形式和内容的表达方式上有着自己独到之处。 大多数的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它是近代蒙古族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他们将自己的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加以讲述,他们即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主人公。例如在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当中有这样一段歌词。 例一:(牡丹即嘎达梅林的妻子) 牡丹别无他法,只有杀死自己的女儿,她来到女儿身边,边喂着女儿奶水边唱到:如果没有母女缘分,为何十月怀胎生了你,如果说有母女缘分,为了救你将要死的父亲,我要怎么办?………… 在这一段歌词中,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嘎达梅林”的妻子,在“嘎达梅林”要被砍头的时候救助自己的丈夫,而又不能给敌人留下活口,只有亲手杀掉自己的女儿“田吉良”,而现实中嘎达梅林和妻子确实有一个女儿叫“田吉良”,只不过并不是她的妻子将其杀害,而是在5岁的时候夭折的,可见叙事民歌的说唱艺人在这其故事完整的情况下,对某些故事情节加以调整,但在总体来讲还是完全尊重历史人物的原型的。 一、歌词的韵式特征 科尔沁叙事民歌和我们现在所听到的歌词很是相似,它的歌词一般四行为个一段落,并且要押头韵、腰韵和尾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押头韵。 如:叙事民歌《诺恩吉雅》的歌词中这样唱到 例二: 老哈河水长又长,岸边的老马奔前方。 性情温柔的诺恩吉雅,出嫁到遥远的地方。 海清河的岸上,岸边的老马独惆怅, 娴静的姑娘诺恩吉雅,出嫁到遥远的边疆。 当年阿妈在身旁,绸缎绫罗做新装。 来到这遥远的边疆,织布毛皮做衣裳。 瞭望生长的家乡,思念爹娘情意长。 一匹马儿做嫁妆,女儿远嫁到边疆…… 这是一首古老的蒙古族叙事民歌描述了以为蒙古族姑娘,被远嫁到边疆,但内心又不愿离去所唱出的心声,这一首叙事民歌共有近30段,但现今整理出来的只有16段,我们可以在前面的例子中看到,这首歌词是以四句诗词为一个段落的,而且在每一句都是押头韵和尾韵的,头韵有“lai”“hai”尾韵有“jiang” “xiang”“shang”“chang”等等。 在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歌词基本上都是以四句为一段落的,而且段与段之间无论是故事上,还是声韵上都有着必然或间接的关系,这样当我们听到歌曲之后会很快的将其记住,使其流传开来。而押头韵、腰韵、尾韵、无论是从诗词的段落或者是听觉上都会有一种统一和谐的美感。《诺恩吉雅》这首民歌是“奈曼旗”(通辽市)被发掘出来的,这首民歌已经传唱了近百年,并且现在已经改编成舞剧,他的歌词运用了,夸张、排比、拟人等写作手法,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主人公,对家乡、对亲人、对草原的依恋之情。

蒙古歌曲的特点

蒙古歌曲的特点 蒙古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高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牧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直爽的性格,形成了蒙古民间舞蹈热情、骠悍、有力的基本风格特点。蒙古族民间舞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热烈的摔跤舞和欢乐的挤奶等舞蹈语汇来反映他们热爱辽阔美丽的草原,热爱家乡,表达他们的美好情感。 内蒙古地域辽阔,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又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在内蒙古地区大致形成了五个地域性风格色彩区:呼伦贝尔风格区、科尔沁风格区、锡林郭勒风格区、鄂尔多斯风格区和阿拉善风格区。大体上来说,呼伦贝尔民歌多华彩重装饰;科尔沁民歌旋律平和流畅、蕴藉深沉;锡林郭勒民歌苍凉而古朴;鄂尔多斯民歌旋律活泼跳荡、大起大落;而阿拉善民歌则显得沉着而有耐力。各风格区之间既有音乐风格上的重叠,也偶有交错现象。 《辽阔的草原》——呼伦贝尔民歌多华彩重装饰 呼伦湖和贝尔湖格外晶莹,拨动她心弦的牧歌格外悠扬、动听…… 在呼伦贝尔草原上,从远古时代回响至今的俗曲俚歌,象离离原上草,年年滋生,岁岁繁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呼伦贝尔民歌是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珍藏在人们心灵中的活生生的民族和部族史典、教材、伴友,是穿越时空界限的历史的脚步声和民族的心音。要想了解呼伦贝尔的全部历史,要想贴近或洞察呼伦贝尔草原人们的心胸,就应该详细品察这里的劳动人民世代创造的民歌。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少数民族在文化、宗教等方面有较多的联系,其民歌的基本形式也有相似之处。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这三个少数民族民歌中的山歌、小调和舞蹈歌曲的特点是结构与曲调密切关连。 蒙古族民歌——巴尔虎“长调”表现了草原的性格,草原的色彩。 呼伦贝尔盟牧区广泛流传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演唱,字少腔长,高亢辽远,节奏自由。歌词内容有怀念故乡、赞美家乡、倾吐纯真的爱情和歌唱社会主义祖国、歌唱共产党的领导等。巴尔虎长调充分表现了巴尔虎蒙古人宽广的胸怀,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和草原辽阔无垠的气势。广大牧民十分喜爱长调民歌演唱艺术,男女老幼在草原上放牧、挤奶等边劳动边唱,节日闲暇家人与邻里聚在一起,引吭高歌,抒发感情,自娱自乐。

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d12236214.html, 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探析 作者:杜欣桐 来源:《剧作家》2018年第05期 科尔沁民歌种类多样,有反压迫剥削的《嘎达梅林》,有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的《诺恩吉雅》,更有表达爱情、互诉衷肠的《韩秀英》。三种不同种类的科尔沁民歌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各自的特点。本文从背景内容、音乐本体等角度对以上三首民歌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总结出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以及折射出的历史文化。 一、科尔沁民歌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关于科尔沁民歌的相关研究论文逐渐增多,笔者搜集到的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研究传统音乐方面的论文有:陶秀珍的《科尔沁民歌文化研究》,色音套格特的《科尔沁民歌外来文化影响研究》等五十余篇。 2.研究创作方面的论文有:包清文的《科尔沁民歌在当代音乐创作中融入的研究》一篇。 3.关于内蒙古地区民歌传承与保护方面的论文有:王兴斌的《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研究》等七篇。 二、科尔沁的历史概况 科尔沁原本是一个蒙古部落的名称,现在是科尔沁部族居住、生活的地区。十三世纪初,科尔沁部落经过几次大规模迁徙之后,于明朝中叶进入松嫩平原。目前,科尔沁地区指以通辽市为中心,包括兴安盟以及周边的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区。受到部落文化的发展和地缘关系的影响,当今的科尔沁已成为文化地理学名称,科尔沁文化可谓是以蒙古科尔沁部落社会文化为基础组成的地域文化范畴。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十三世纪时曾使用畏兀儿字母来拼写蒙语。到忽必烈时代,藏族喇嘛八思巴于1269年创造了一种蒙古新文字,即八思巴字。1307年,蒙古族语言学家搠思吉斡节儿创造了至今通用的蒙古文字。中国的蒙古语的使用由于环境的影响和对语言结构要求的严谨,使得现在大部分蒙古族年轻人,特别是城市里的一代,渐渐不再使用母语交流,语言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内容、风格、形成及特点与蒙古族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历史传承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毛毡帐裙”“食唯肉酪”的生活方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然景色,这些都使得蒙古族音乐文化从古至今焕发着奇异的色

音乐-蒙语歌曲《少女的心》的艺术性研究(1)

摘要 我国56个民族的融合与发展造就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蒙古族就是其中一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民族,作为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鲜明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蒙古族民歌更是其民族文化的标杆,具有鲜明的特点,一听到蒙古族民歌,听众脑海中就浮现了广袤的草原和一望无际的蓝天。科尔沁民歌作为蒙古族民歌的重要分支,是科尔沁部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人民思想的集中体现。科尔沁民歌数量众多,题材丰富,然而很多民歌虽然得到了保留,但其作者及创作背景却无从得知,《少女的心》就是其中的一首。本文对蒙古族及科尔沁民歌的历史和特征进行总结和叙述,并对《少女的心》这首作品的音乐特征和演唱进行分析,以期更深刻的理解蒙古族以及科尔沁民歌的特征及其音乐审美,从而更好的演绎科尔沁民歌作品。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科尔沁民歌;少女的心;音乐分析 Abstract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56ethnic groups created a rich folk culture, Mongolia is one of a rich historyand culture of the nation, it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as the history ofnomadic Mongolians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and stark profound historical andcultural heritage. The Mongolian folk culture is its national benchmark, withdistinctive features, heard the Mongolian folk song, the audience had come tomind the vast grasslands and endless blue sky. Horqin folk song as an importantbranch of the Mongolian folk song,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vectors andimportant people thought Horqin

蒙古族民族文化 [论蒙古族的新闻传播与民族文化传播]

蒙古族民族文化[论蒙古族的新闻传播与民族文化传播]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蒙古族新闻传播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作了综述。总体来看,蒙古族新闻传播史研究成果最多,其次是蒙古族新闻传播业务研究。大众传播与蒙古族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播研究起步比较晚,研究成果不太多,是这一研究领域最薄弱的环节。 关键词:蒙古族新闻传播民族文化 蒙古族新闻传播研究概况 国外研究概况。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对蒙古族信息传播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蒙古国学者阿?达西尼玛、特?苏德那木达日扎、彻?阿兰萨尔、德?乌仁金巴达玛、彻?舒格尔、格?塔里格等人,对蒙古族信息传播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比如,蒙古国著名新闻出版史研究者格?塔里格的《蒙文报刊史》(1965年,乌兰巴托)一书,开国外对内蒙古蒙古族近代报刊史研究先河。接着,蒙古国彻?舒格尔的专著《蒙古族图书印刷技术》(1976年,乌兰巴托),研究了蒙古族印刷技术发展史和印刷方法。蒙古国勒?诺尔布苏荣的《蒙古新闻传播史概要》(2000年,乌兰巴托)一书前三章中,研究了蒙古族古代和近代信息传播方式。蒙古国以外对蒙古族新闻传播研究的有日本的二木博史、内田孝、广川佐保、竹内正等学者,都发表了很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比如,二木博史的《蒙疆政府时代的蒙古语定期刊物研究》一文,对蒙疆政府时代的蒙疆新闻社、《蒙古周刊》、《蒙古新报》、《文化专刊》、《蒙古复兴知音》、《蒙古兴隆》等新闻媒体进行了文献研究。

国内研究概况。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蒙古族信息传播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归纳起来,目前国内学界对蒙古族信息传播研究涉及以下几大方面: 一是对蒙古族新闻传播史研究。蒙古族新闻传播史研究专著和论文最多。其中资料性著作有忒莫勒搜集和整理的《建国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1987年)。该书使民族报刊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为蒙古族新闻传播史研究提供了系统的权威性资料。接着,贾来宽、张玉岭、郭毅编的《内蒙古新闻事业概况》(1989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概略》(1990年)等专著以及《内蒙古日报五十年》、《内蒙古广播五十年》、《内蒙古电视三十年》、《蒙古学百科全书》(新闻出版,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志》、《内蒙古自治区报业志》(近期出版)等著作,扩大了对蒙古族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成果。 此后,蒙古族新闻传播史研究者们在资料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理论性研究,撰写了一系列理论性研究专著。特古斯朝克图、王秀兰的《蒙文报刊史略》(1999年),是蒙古族近现代报刊史研究的第一部专著。白润生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1994年)一书吸收了忒莫勒的《建国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1987年)中的内容。 从1949年至2008年,蒙古族新闻传播史研究论文有近百篇。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蒙古族新闻发展史研究、新闻人研究、具体报刊研究等几个方面。比如,忒莫勒的《科尔沁何辛格与喀拉沁何辛格》(《新闻研究》,1997年冬)是分辨两个新闻人的论文,它对于新闻史研究很有参考价值。人们长久以来把两个何辛格看做是一个人。忒莫勒认为,两者虽然名字相同、都创办过报刊、都是国会成员、都研究过铅印、都写过民族文化方面的论文,但他们还是不同的两个人。 二是对蒙古族新闻传播业务研究。蒙古族新闻传播业务研究主要集中于新闻翻译研究、新闻工作者职业修养研究、新闻写作编辑研究等几个方面。新闻翻译研究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业务研究特色之一。蒙古族新闻翻译研究始于

蒙古族民族音乐参考资料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其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民歌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比较著名的多为长调,蒙古长调的表演者穿蒙古长袍,配以马头琴音乐,讴歌母爱、赞美生命、

近现代科尔沁短调民歌演唱研究

近现代科尔沁短调民歌演唱研究 科尔沁短调民歌(宝古尼道,bogunidaguu)是中国近现代流传于蒙古地区的民歌乐种,也是相对长调引申而来的蒙古族民歌概念,究其成因与科尔沁半农半牧、蒙汉杂居下的多元文化交融有着深远的联系。其结构短小、节奏鲜明、题材众多。从短调民歌历时性的发展观之,山林狩猎和草原游牧文化是其形成之根基。本文基于田野考察所获的第一手研究素材,结合文献考证,以近现代科尔沁短调演唱为主体,结合多元文化背景下短调演唱的变迁,以及围绕短调民歌的演唱方法、唱词内容、民歌风格等相关问题予以探究,在此基础上运用美学、诗学、社会学、民族学等行之有效的理论知识,解析短调民歌的生成与科尔沁文化生态间的内在联系。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以及科尔沁短调民歌的界定问题。第一章,共时性地阐述科尔沁短调民歌与其赖以依托的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再者,历时性地梳理从科尔沁山林狩猎文化到草原游牧文化的发展历程,阐述科尔沁短调民歌的演化与演唱情感抒发的内在联系。第二章,以科尔沁近现代村落农耕文化为背景,探讨短调民歌在内容、风格、形式、语言及演唱观念上的成因。第三章,从语义学、修辞学、诗学角度探讨短调民歌唱词艺术;通过观察、体验,结合局内人观点,阐释短调民歌演唱中呼吸、发声、咬字等演唱方法问题,并对演唱与伴奏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第四章,主要阐释歌者与社会的关系。从“人”的角度出发,阐述谁是歌者,歌者为谁而唱的对象性问题。在民俗语境和仪式中,歌者如

何运用音乐行为建构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运用图像解析歌者在演唱实践中旨向观众的表演姿态。通过民间Huurtaar表演形式的实例分析,解读人与人、人与历史、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第五章,以文化变迁理论为依据,阐述多元文化对当代科尔沁短调的影响,分析科尔沁短调传承、演唱形式、演唱方法、演唱观念在当代是如何顺应社会,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的。

蒙古族音乐的民族风格与地区色彩

蒙古族音乐的民族风格与地区色彩 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在不同地区繁衍生息的蒙古部落,仍残存着一些氏族部落时代的痕迹。无论在生活习俗、语言、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地方音乐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况且,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基础文化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又受到诸如战争、部落迁徙,以及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等条件的影响,其音乐风格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内蒙古地域辽阔,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又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在内蒙古地区大致形成了五个地域性风格色彩区:呼伦贝尔风格区、科尔沁风格区、锡林郭勒风格区、鄂尔多斯风格区和阿拉善风格区。大体上来说,呼伦贝尔民歌多华彩重装饰;科尔沁民歌旋律平和流畅、蕴藉深沉;锡林郭勒民歌苍凉而古朴;鄂尔多斯民歌旋律活泼跳荡、大起大落;而阿拉善民歌则显得沉着而有耐力。各风格区之间既有音乐风格上的重叠,也偶有交错现象。 从历史上看,蒙古音乐地区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3世纪初以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经过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高原上的诸多蒙古部落,最终形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随着民族共同语言与生活习俗的形成,蒙古人所操场方言与区域性音乐风格,经历了一场“由多而少”的发展过程。原先数十百计的方言与诸多区域性音乐风格,逐渐趋势于削弱或消亡。 有元一代近百年之内,蒙古音乐统一的民族风格基本形成,但其中又包含着三个主要的地区风格:即中部音乐风格区、东部科尔沁音乐风格区、西部斡亦剌惕(瓦剌)音乐风格区。从宏观上说,明、清以来蒙古族音乐的所谓地区风格,不过是上述三种音乐风格发展嬗变、分化整合的结果罢了。 蒙古族音乐地域性风格的最终形成,大体是在清代中期。清朝征服蒙古以后,统治者对蒙古实施隔离政策,“分而治之”。

民乐合奏曲《科尔沁之舞》中传统音乐曲调的运用

民乐合奏曲《科尔沁之舞》中传统音乐曲调的运用 科尔沁民歌在文化与岁月的积淀下拥有了丰厚的历史,并且一直保持着独特个性。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与演变中,科尔沁民歌所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传唱数量庞大且旋律优美,符合科尔沁人的生活习俗与审美观。尤其是在资源丰厚的内蒙古通辽市地区,丰富多彩的科尔沁民歌需要开发和研究,对于蒙古族文化、音乐的研究与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本文所研究的曲目《科尔沁之舞》中,作者为使蒙古族民间传唱的民歌更具民族特色,并且跟随时代潮流,在做到传统与新潮都充分结合与保留的基础上,运用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头琴及其他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和打击乐器,把原本民歌的情感与思想充分表达,并且在中国传统打击乐器——排鼓的使用与木鱼的配合上,音色清脆、敞亮,使得节奏更加欢快,加强了民歌浓郁的民族特点。 一、《科尔沁之舞》的创作背景 这首作品是作曲家崔逢春先生根据科尔沁民歌《朱迪娜娜》为音乐素材加工而成。民歌中表达对心中姑娘的爱恋与思念在此曲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对草原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此美好生活的感叹与赞美。 《朱迪娜娜》是民间流传乐曲,也称《哲德尔娜娜》。它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互相传唱并流传至今,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口传心授音乐的学习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范式,因为人口迁移及历史发展的原因,与学习谱面音乐的方法和特征有很大差别。20世纪中20世纪末,科尔沁民歌越来越成熟的被展现在创作作品中。现如今更多的作曲家愿意运用民歌素材,将其作为民族交响乐、交响诗的乐思,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高水平的作曲理论和手段把科尔沁民族民间音乐推向世界。 二、《科尔沁之舞》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首作品是一首带有再现部的三部性结构的复三部曲式作品。三

浅析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浅析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摘要】蒙古族民歌有两种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体裁分类和题材分类,从体裁来讲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类型的民歌,从题材来讲则主要有牧歌、赞歌、思乡歌、宴歌、叙事歌和儿歌等众多类型的民歌。本文主要依据体裁分类来浅析概述蒙古族民歌的类型与音乐特点。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短调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人口分散在东北三省、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蒙古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在历史、音乐、文学、美术、地理、天文等方面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长久以来蒙古人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长期生活在辽阔、空旷的大草原上,加之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创造了大量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使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 一、蒙古族民歌的主要类型 民歌在蒙古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体裁分类可以概括为长调和短调两种类型。 1、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具有自由、辽阔、奔放等特点,其曲调悠长、节奏自由,大多采用散板,形成这种音乐性格的原因是和蒙古族人民长期以来的生活环境和习惯是分不开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长期生活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造就了这一音乐体裁的形成。内蒙古地大物博、地广人稀,这样的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铸就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乌日汀道”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富有特色的一种体裁,它最明显的特征是悠长舒缓的节奏和宽阔舒展的曲调,常用拖腔的方法来演唱,虽无明显的音乐节奏却也有内在的规律和分寸感。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骏马、骆驼的步伐和草原游牧生活等节奏的渗透。在演唱中,以独具特色的“诺古拉”(颤音或称波折音)构成了主要的演唱技巧。形成这样的一种歌唱的艺术形式是与蒙古族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民族习惯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特征是分不开的。如《小黄马》、《辽阔的草原》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经典作品。 听到悠扬舒缓的蒙古长调,便会使人感受到置身于茫茫无际的大草原和蓝天、白云之间,会令人体味到草原独有的春天的喜悦、夏天的激情、秋天的深沉和冬天的苍凉。长调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乐,是蒙古族独有的音乐表现手法。

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标签:蒙古族民歌蒙古族长调哈扎布文化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其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蒙古音乐

蒙古音乐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人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很多艺术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风,使蒙古族民歌得到进一步的整理、保护、传播。 蒙古音乐特点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蒙古音乐分类 按照音乐形式分为长调,短调,呼麦,潮尔,民歌,说唱形式的乌力格尔、叙事歌、好来宝等等。 按照音乐内容分为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等等。 流传于蒙古族的乐器有马头琴、四胡、胡毕斯、火不思及其他的打击乐器等。? 长调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蒙古国境内,除联合“申遗”外,中蒙两国已经承诺将尽快作出蒙古族长调民歌十年行动计划采取保护措施。 用蒙古语歌唱,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长调民歌由马头琴伴奏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长调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 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短调 短调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所以,不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爱情歌曲在短调民歌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如《森吉德玛》、《达古拉》、《小情人》等,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其次,反映蒙古族人民反抗侵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以及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革命民歌,如《独贵龙》、《引狼入室的李鸿章》、《反日歌》等,都是这类短歌的代表作。 呼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