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学案18分离定律汇总

最新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学案18分离定律汇总
最新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学案18分离定律汇总

2014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学案18分离定

课前预习案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提出问题

1.异花传粉的步骤:。(①去雄,②套袋处理,③人工授粉) 2.常用符号及其含义

P :;F1:;F2:;×:;○×:;

♀:;♂:。

3.过程图解(见课本第4页)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存在的。

(3)在形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2.遗传图解(将右图补充完整)

三、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

1.验证的方法:实验,选用F1和作为亲本,目的是为了验证F1的基因型。

2.遗传图解(将右图补充完整)

四、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发生时间——得出结论

1.实质:等位基因随的分开而分离(如

右图所示)。

2.发生时间:。

3.适用范围

①生物生殖的遗传。

②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五、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

(1)豌豆做杂交是杂交材料的优点

①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性状。

②严格自花传粉,在自然状态下可获得纯种,纯种杂交可获得杂合子。

③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

(2)遵循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即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由此从数学统计中发现遗传规律。

(3)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子代出现的性状进行分类、计数和数学归纳出实验显示出来的规律性。

(4)首创了方法。

六、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来解释遗传现象通常需要六把钥匙。

亲本子代基因型子代表现型

(1)DD × DD DD 全显

(2)dd × dd dd 全隐

(3)DD × dd Dd 全显

(4)Dd × dd 1/2Dd :1/2 dd 显:隐=1:1

(5)Dd × Dd 1/4 DD : 1/2Dd :1/4 dd 显:隐=3:1

(6)DD × Dd 1/2DD : 1/2Dd DD:Dd=1:1

【预习检测】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非选择题必考专题二 遗传规律 第6讲 分离定律学案

第6讲分离定律 [考试要求] 1.孟德尔选用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的原因(b/b)。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解释及验证(b/b)。3.分离定律的实质(b/b)。4.显性的相对性(a/a)。 5.分离定律的应用(c/c)。 6.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结果与科学方法(c/c)。 7.杂交实验的设计(/c)。 1.(2018·浙江4月选考)一对A血型和B血型的夫妇,生了AB血型的孩子。AB血型的这种显性类型属于( ) A.完全显性 B.不完全显性 C.共显性 D.性状分离 解析I A与I B这两个基因间不存在显隐性关系,两者互不遮盖,各自发挥作用,表现为共显性。 答案 C 2.(2018·浙江11月选考)下列关于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花瓣开放时需对母本去雄以防自花授粉 B.完成人工授粉后仍需套上纸袋以防自花授粉 C.F1自交,其F2中出现白花的原因是性状分离 D.F1全部为紫花是由于紫花基因对白花基因为显性 解析豌豆是自花授粉、闭花授粉植物,因此应在花蕾期花粉尚未成熟时去雄,A错误;完成人工授粉后套上纸袋的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B错误;F1自交,其F2中同时出现紫花和白花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出现白花的原因是等位基因分离以及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错误;F1全部为紫花是由于紫花基因对白花基因为显性,D正确。 答案 D 3.(2015·10月浙江选考卷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杂合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交,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解析杂合豌豆表现为紫花,说明豌豆的紫花对白花为显性,杂合紫花豌豆的基因型设为Aa,则白花豌豆的基因型为aa,Aa×aa→1Aa∶1aa,故子代表现型为1紫花∶1白花。 答案 C 1.正误判断 (1)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需要在花开后对母本进行去雄并套袋。(×) (2)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杂交子代均表现红眼。(×) (3)杂合紫花豌豆测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同时出现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4)雌雄配子数量相等且随机结合是F2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必要条件。(×) (5)通过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的基因型及其产生的配子种类、数量和比例。(×) (6)“基因的分离定律”中的“基因”是指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2.填充表格 解决分离定律问题的6把钥匙(A基因对a基因完全显性) 亲本基因型子代基因型子代表现型 AA×AA AA ①② 全部表现显性 ③④ ⑤⑥显性∶隐性=3∶1 ⑦⑧显性∶隐性=1∶1 aa×aa aa 全部表现隐性 提示①AA×Aa②AA∶Aa=1∶1③AA×aa

高中生物 3.1基因的分离定律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 3.1基因的分离定律导学案苏教版必 修2 C 1、指导杂交育种:原理:杂合子(Aa)连续自交n次后各基因型比例杂合子(Aa ):(1/2)n 纯合子(AA+aa):1-(1/2)n (注:AA=aa)例: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T控制的,如果亲代(P)的基因型是TTtt,则:(1)子一代(F1)的基因型是Tt,表现型是抗锈病。(2)子二代(F2)的表现型是抗锈病和不抗锈病,这种现象称为性状分离。(3)F2代中抗锈病的小麦的基因型是TT或Tt。其中基因型为 Tt的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因此,为了获得稳定的抗锈病类型,应该怎么做?从F2代开始选择抗锈病小麦连续自交,淘汰由于性状分离而出现的非抗锈病类型,直到抗锈病性状不再发生分离。 2、指导医学实践:判断遗传病显隐性的常规方法: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例1:人类的一种先天性聋哑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的遗传病。例2:人类的多指是由显性基因D控制的一种畸形性状。如果双亲的一方是多指,其基因型可能为DD或Dd,这对夫妇后代患病概率是100%或1/2。 【典型例题】 例

1、若让某杂合子连续自交,下图中能表示自交代数与纯合子所占比例关系的是例 2、(11)小麦抗锈病基因R和不抗锈病基因r是一对等位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R和基因r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B、基因R和基因r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 C、自然条件下根尖细胞中突变形成的基因r能遗传给后代 D、基因R和基因r的本质区别是核苷酸序列不同例 3、调查发现人群中夫妇双方均表现正常也能生出白化病患儿。研究表明白化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判断下列有关白化病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 B、如果夫妇双方都是携带者,他们生出白化病患儿的概率是1/4 C、如果夫妇一方是白化病患者,他们所生表现正常的子女一定是携带者 D、白化病患者与表现正常的人结婚,所生子女表现正常的概率是1例 4、下图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对于该病而言,有关该家系成员基因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I2是杂合体 C、I4是杂合体的概率是1/3 例

(完整版)基因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理解应用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1.2理解并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在实践上的应用。 1.3知道基因型、表现型及与环境的关系。 2.能力目标 2.1通过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2.3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2.4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3.情感目标 3.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试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3.2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2.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教学疑点: 相对性状,杂交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师活动: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得先了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 教师活动:介绍孟德尔简历,豌豆杂交试验,揭示遗传学的经典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5年后三位植物学家分别用不同植物证实了孟德尔的发现后,被埋没的真理重新展现光辉。 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杂交实验法。此方法是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 什么是杂交试验法?显示《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对着图讲解父本、母本,如何去雄,如何传粉、受精,受精卵是第二代的起点,发育成胚直到豌豆种子。 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豌豆。自花传粉,也是闭花受粉。试验结果可靠又易于分析,这是他研究的特点,也是他研究成功的原因之一。 (一)基因的分离规律 讲述:由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此概念有三个要点: 同种生物——豌豆 同一性状——茎的高度 不同表现类型——高茎1.5-2.0m,矮茎0.3m左右。 教师活动:豌豆种子的圆滑和皱缩是不是相对性状?为什么? 学生活动:是。具备相对性状概念包含的三个要点:同一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种子的形状;不同类型——圆滑和皱缩。 师生交流:交待在遗传图解中常用符号: P——亲本♀——母本♂——父本×——杂交× ——目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杂种子一代——杂种第二代 三.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1)试验过程 教师活动:出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图,对着图讲述试验过程,注意如下几个概念: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在杂交实验中,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那个亲本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如矮茎。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焦耳定律》教学设计

《焦耳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知道电流的热效应,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运用,知道电热器的原理及构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能从感知事物→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动手动脑探究科学规律中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科学探究、知识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的思想和精神,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精神,渗透实事求是和科学献身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如何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引导下的科学探究,加强组内同学间的合作、讨论和交流,加强师生间相互反馈,以问题和小组交流贯穿教学的始终,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开学时就将学生4人一组分组,分组时男女生分开后,自由组合,便于讨论与交流,随着学习的深入,可适当调整小组成员,每个组至少有一个好的同学能起到小老师的作用,带领小组同学开展自主式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 学生用:铁架台、学生电源、大号试管和温度计各三支、导线若干、量筒、煤油、电阻丝(5、10、10欧各一根,教师课前用电炉丝截取并焊好导线)。每小组一套。 教师用:与学生的基本相同,温度计改用数字的,另加各种电热器(电炉、电饭锅、白炽灯、电风扇等)、多媒体课件及教学平台。 五、探究实验:研究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 六、教学活动实录(部分): (一)导入新课 师:(教师出示电饭锅,白炽灯、电风扇)这几种电器各有什么功能? 生:煮饭、照明、吹风。 师:这些电器虽然功能不同,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小组讨论,请三位同学上来各拿一个电器,同时通电实验1分钟,并请他们触摸电器和电扇的电动机部分) (凡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 生:它们工作时都会发热。 师:对!电流通过任何电器或导体,电器和导体都会发热,这种现象叫电流热效应。(教师

高中生物(新教材)《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导学案+课后练习题

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学习目标] 1.写出测交实验过程,能设计实验验证分离定律。2.体会孟德尔假说—演绎法的过程,掌握分离定律。3.说出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小桶、彩球含义及抓取、统计要求。 知识点一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01测交实验,即F1与□02隐性纯合子杂交。 2.测交实验的分析图解 孟德尔根据假说,推出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应为□071∶1。 3.实验验证 进行测交实验,统计后代性状比例。 4.实验结论:测交后代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081∶1,符合预期的设想,孟德尔测交实验的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 问题探究为什么用测交法可以检测F1的遗传因子组成? 提示:测交即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由于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含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分析测交后代的表现类型及比例即可推知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从而检测F1的遗传因子组成。

, [例1]下列关于孟德尔分离定律杂交实验中测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F1×隐性类型→可检测F1遗传因子组成 B.通过测交实验来验证对分离实验现象理论解释的科学性 C.根据孟德尔假说,推测测交结果为高茎∶矮茎=1∶1 D.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亲本无特殊限制 解题分析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亲本应为隐性纯合子。 答案 D [例2]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 ①性状的显、隐性②产生配子的比例③遗传因子组成④产生配子的数量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D.③④ 解题分析测交实验是已知显隐性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不能用来推测显、隐性,①错误;根据测交子代的表现类型及比例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比例,但不能推测产生配子的数量,②正确,④错误;测交可用来推测被测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③正确。 答案 C 知识点二分离定律 1.分离定律 (1)分离定律的内容 ①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01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②在形成配子时,□02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03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离的时间:有性生殖形成□04配子时。 (3)适用范围 ①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物理化学热力学第一定律总结

热一定律总结 一、 通用公式 ΔU = Q + W 绝热: Q = 0,ΔU = W 恒容(W ’=0):W = 0,ΔU = Q V 恒压(W ’=0):W =-p ΔV =-Δ(pV ),ΔU = Q -Δ(pV ) → ΔH = Q p 恒容+绝热(W ’=0) :ΔU = 0 恒压+绝热(W ’=0) :ΔH = 0 焓的定义式:H = U + pV → ΔH = ΔU + Δ(pV ) 典型例题:3.11思考题第3题,第4题。 二、 理想气体的单纯pVT 变化 恒温:ΔU = ΔH = 0 变温: 或 或 如恒容,ΔU = Q ,否则不一定相等。如恒压,ΔH = Q ,否则不一定相等。 C p , m – C V , m = R 双原子理想气体:C p , m = 7R /2, C V , m = 5R /2 单原子理想气体:C p , m = 5R /2, C V , m = 3R /2 典型例题:3.18思考题第2,3,4题 书2.18、2.19 三、 凝聚态物质的ΔU 和ΔH 只和温度有关 或 典型例题:书2.15 ΔU = n C V , m d T T 2 T 1 ∫ ΔH = n C p, m d T T 2 T 1 ∫ ΔU = nC V , m (T 2-T 1) ΔH = nC p, m (T 2-T 1) ΔU ≈ ΔH = n C p, m d T T 2 T 1 ∫ ΔU ≈ ΔH = nC p, m (T 2-T 1)

四、可逆相变(一定温度T 和对应的p 下的相变,是恒压过程) ΔU ≈ ΔH –ΔnRT (Δn :气体摩尔数的变化量。如凝聚态物质之间相变,如熔化、凝固、转晶等,则Δn = 0,ΔU ≈ ΔH 。 101.325 kPa 及其对应温度下的相变可以查表。 其它温度下的相变要设计状态函数 不管是理想气体或凝聚态物质,ΔH 1和ΔH 3均仅为温度的函数,可以直接用C p,m 计算。 或 典型例题:3.18作业题第3题 五、化学反应焓的计算 其他温度:状态函数法 Δ H m (T ) = ΔH 1 +Δ H m (T 0) + ΔH 3 α β β α Δ H m (T ) α β ΔH 1 ΔH 3 Δ H m (T 0) α β 可逆相变 298.15 K: ΔH = Q p = n Δ H m α β Δr H m ? =Δf H ?(生) – Δf H ?(反) = y Δf H m ?(Y) + z Δf H m ?(Z) – a Δf H m ?(A) – b Δf H m ?(B) Δr H m ? =Δc H ?(反) – Δc H ?(生) = a Δc H m ?(A) + b Δc H m ?(B) –y Δc H m ?(Y) – z Δc H m ?(Z) ΔH = nC p, m (T 2-T 1) ΔH = n C p, m d T T 2 T 1 ∫

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根据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将学习的内容一步一步地呈现,使新知识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在每一步之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认知主义的教学理论,发现学习法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教材中的活动充分展开,模拟科学家的探究实验,以一种更直观的形式展现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的本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许多问题来引发思考,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大胆猜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前期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生物(必修)·遗传与进化》(浙江科技出版社)“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的“第一节分离定律”中的第一部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与第二部分“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教材先详细地介绍了孟德尔的单因子杂交实验,引发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思考,再通过文字描述来解释分离现象,然后以遗传图解来分析单因子杂交实验,加深学生对于分离定律的理解。孟德尔定律是高中生物学习的一个重难点,实践中遇到的遗传学问题要运用孟德尔定律来解释。本节内容是接下来学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基础,也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奠基。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金华二中高二(10)班的学生。该班的学生热爱自然,在生活中能够观察到同类生物形态、结构等的不同,并引发思考。在平时阅读科技杂志等过程中,初步了解了遗传学的相关知识,如基因、杂交等概念。学生在必修一中学习了分子与细胞的知识,这些知识相对比较具体,以记忆为主。而本节知识内容涉及隐性基因、基因型、基因分离等抽象概念,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会相对比较困难。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性状分离、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解释分离现象,初步掌握遗传图解的书写方法。

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学设计

《焦耳定律》教学设计 江苏南京29中致远校区殷发金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实例,认识电流的热效应。 2.能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电热的大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知道焦耳定律。 3.会用焦耳定律进行计算,会利用焦耳定律解释生活中电热利用与防治。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控制变量的物理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会解释生活中一些电热现象,通过学习电热的利用与防止,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电热是指电流做功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电热的大小与哪些因素这个实验从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几个方进行研究。重点是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实验中要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电热与电阻关系时要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设计出的电路要使用两个不同的电阻串联。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的设计是一个难点,电阻相同改变电流,可以利用并联分电流的思想,也可以两个电路来完成。 焦耳定律研究的是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的多少,它与电功有联系也有区别。电功是指电流做功,可以把电能转化为各种形式能,而电热只是电功的一部分。只有在纯电阻电路中,这两个量才相等。 重点:通过实验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并确定研究方法及实验操作中各个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难点:对焦耳定律的理解及焦耳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策略 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不同的用电器转化成不同形式的能量。本节研究的是把电能转化为内能多少,生活中的用电器工作时都伴有热的现象,用此引入电流的热效应,从电炉丝与连接的导线入手,提出问题,学生也比较容易猜到电阻是影响电热的因素之一。在设计实验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关系时,要利用到控制变

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非选择题必考专题二遗传规律第6讲分离定律学案

第 6 讲 分离定律 [ 考试要求 ] 1. 孟德尔选用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的原因 (b/b) 。2.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解释及验证 (b/b) 。3. 分离定律的实质 (b/b) 。4. 显性的相对性 (a/a) 。 5.分离定律的应用 (c/c) 。 6.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 结果与科学方法 (c/c) 。 7.杂交实验的 设计 (/c) 1. (2018 ·浙江 4 月选考 ) 一对 A 血型和 B 血型的夫妇,生了 AB 血型的孩子。 AB 血型的这种 显 性类型属于 ( ) B. 不完全显性 D.性状分离 解析 I A 与 I B 这两个基因间不存在显隐性关系, 两者互不遮盖, 各自发挥作用, 表现为共显 性。 答案 C 2. (2018 ·浙江 11 月选考 ) 下列关于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豌豆花瓣开放时需对母本去雄以防自花授粉 B. 完成人工授粉后仍需套上纸袋以防自花授粉 C. F 1自交,其 F 2 中出现白花的原因是性状分离 D. F 1全部为紫花是由于紫花基因对白花基因为显性 解析 豌豆是自花授粉、闭花授粉植物,因此应在花蕾期花粉尚未成熟时去雄, A 错误;完 成人工授粉后套上纸袋的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B 错误; F 1自交,其 F 2中同时出现紫 花和白花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出现白花的原因是等位基因分离以及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C 错误; F 1 全部为紫花是由于紫花基因对白花基因为显性, D 正确。 答案 D 3. (2015 ·10 月浙江选考卷 )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杂合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 交,其 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 A.完全显性 C.共显性

学案 分离定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 考纲要求: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 2.基因的分离定律(Ⅱ) 学习目标: 1.分析常用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并区分遗传性常用概念 2.复习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 3.理解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 学习重点 1.掌握杂交的科学方法及说出遗传学的相关概念。Ⅰ 2.举例说出假说演绎法的过程及分离定律的实质。Ⅱ 3.举例说明分离定律的应用。 考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与相关概念 一、相关概念 1.豌豆做实验材料的优点 ①传粉:____________传粉,____________受粉,自然状态下为纯种。 ②性状:具有易于区分的_____________。 2.人工杂交实验操作 3.假说演绎法 观察和分析现象,_______________ →推理和想象,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4.基本概念 显性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隐性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状分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纯合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杂合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位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焦耳定律教学设计

3焦耳定律 广东省中山市北区中学张常红(中教高级) 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二册第九章。 教学理念和设计思想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学校里得到全面的发展。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想学好物理,就得认真地做好实验,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动手、要多动脑,对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多问些为什么。我们还要突破知识本位的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能力。学习物理还要多联系社会与生活,试着用科学知识解释看到的现象。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想一想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哪些好处,同时又带来什么社会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力争使自己的教学富有时代气息,突出科技、技术、环境和社会三大主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我们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焦耳定律”一节内容若仅从知识和技能目标来看,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焦耳定律的公式,这是很容易达到的,教师多出几道例题让学生训练就可以了。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根本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再补做一下演示实验,也仅仅是让学生增加一些感性认识,使学生对焦耳定律产生一些认同感,加深记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尊重实验的精神。这仍然是不够的,完成的仍然是浅层次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很难体现。 为了全面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充分挖掘隐含在该节内容中的素质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实验,严格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展开;其次,将学生进行分组,加强同桌和小组同学间的交流与讨论。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驱动下去探究,在讨论交流中进行思维的沟通和碰撞,这些都是创新学习的重要手段,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探求真知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发现的成功喜悦,得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科学研究的能力的培养,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将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5讲基因的分离定律培优学案

【2019最新】精选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5讲基因的分离定律培优学 案 [考纲明细]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 2.基因的分离定律(Ⅱ) 板块一知识·自主梳理 一、遗传的基本概念 1.性状类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显性性状: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 性性状。 (3)隐性性状: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 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2.基因类(1)相同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如图中A和A就为 相同基因。 (2)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图中B和 b、C和 c、D和d就是等位基因。 (3)非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有三种,一种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符合 自由组合定律,如图中A和D等;一种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图中C和d等;还有一种是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图中c和d等。 3.个体类(1)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纯合子能够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会发 生性状分离。 (2)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会发生 性状分离。 (3)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基因型是决定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 (4)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表现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是基因型 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 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2)豌豆具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3)豌豆花大,便于进行异花传粉操作。 2.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去雄→套袋→人工传粉→再套袋。 3.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提出问题 由F1、F2的现象分析,提出了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的 比例分离等问题。 四、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 1.演绎推理过程 (1)方法:测交实验,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画出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预期:测交后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为1∶1。 2.测交实验结果:测交后代的高茎和矮茎比接近1∶1。3.结论: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相符,证明对分离现象的理论解释是正确的。 六、分离定律——得出结论 1.内容 (1)研究对象: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 (2)时间:形成配子时。 (3)行为: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4)结果: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3.适用范围 (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 (3)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七、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实验原理: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大学物理第十八单元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十八单元热力学第一定律 [课本内容]马文蔚,第四版,上册 [6]-[40] [典型例题] 例18-1.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开始时处于压强、体积、温度分别为P0=×106Pa, V0=×10-3m3,, T0=300K的初态,后经过一等容过程,温度升高到T1=450K,再经过一等温过程,压强降到P=P O末态,已知该理想气体的等压摩尔热容与等容摩与热容之比C P/C V=5/3。求:(1)理想气体的等压摩尔热容C P和等容摩尔热容C V。 (2)气体从始态变到末态的全过程中从外界吸收的热量。 提示:(1) (2) 例18-2.一定量的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开始时处于压强为p0=×106Pa,体积为V0=4×10-3m3温度为T0=300K的初态,后经等压膨胀过程温度上升到T1=450K,再经绝热过程温度回到T2=300K,求气体在整过程中对外界作的功。 提示: 练习十八 一、选择题: 18-1.有两个相同的容器,容积固定不变,一个盛有氨气,另一个盛有氢气(看成刚性分子的理想气体),它们的压强和温度都相等,现将5J的热量传给氢气,使氢气温度升高,如果使氨气也升高同样的温度,则应向氨气传递热量是:[] (A) 6 J. (B) 5 J. (C) 3 J. (D) 2 J. 18-2.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分别由初态a经①过程ab和由初态a′经②过程a′cb到达相同的终态b,如p-T图所示,则两个过程中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1,Q2的关系为:[] (A) Q1<0,Q1> Q2. (B) Q1>0,Q1> Q2. (C) Q1<0,Q1< Q2. (D) Q1>0,Q1< Q2. 18-3.对于室温下的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在等压膨胀的情况下,系统对外所作的功与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之比W / Q等于[] (A) 2/3. (B) 1/2. (C) 2/5. (D) 2/7. 18-4.1 mol理想气体从p-V图上初态a分别经历如图所示的(1) 或(2)过程到达末态b.已知T a Q2>0. (B) Q2> Q1>0. (C) Q2< Q1<0. (D) Q1< Q2<0. (E) Q1= Q2>0. 18-5.氦气、氮气、水蒸汽(均视为刚性分子理想气体),它们的摩尔数相同,初始状态相同,若使它们在体积不变情况下吸收相等的热量,则[] (A) 它们的温度升高相同,压强增加相同. (B) 它们的温度升高相同,压强增加不相同. (C) 它们的温度升高不相同,压强增加不相同.

分离定律学案

高一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同步学案 知识点一:孟德尔用豌豆做遗传实验的优点及方法 1.基本概念: ⑴两性花:同一朵花中既有又有的花。 ⑵单性花:同一朵花中只有或只有的花。 ⑶自花传粉:花的花粉落到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也叫。 ⑷异花传粉: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 ⑸闭花受粉:花在时,雄蕊花药中的花粉传到雌蕊柱头上,传粉后花瓣才开展,即开花。 ⑹父本(♂):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的植株。 ⑺母本(♀):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的植株。 2.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⑴传粉和受粉。自然条件下,一般是。 ※⑵易于区分且能遗传。 ⑶花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⑷生长周期短,易于栽培。 ⑸子粒较多,数学统计分析结果更可靠。 3.人工异花传粉的一般步骤: →→(父本供粉)→ 【特殊说明】母本去雄的时间:期,剪去花冠内的全部雄蕊。 套袋处理的目的:避免的干扰。 知识点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⑴交配类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植物体中指受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 杂交:遗传因子组成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测交:杂种子一代与个体相交。 正交与反交:对于雌雄异体的生物杂交,若甲♀×乙♂为正交,则为反交。 ⑵性状类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花的颜色,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生物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小麦的抗病与感病。 显性性状:具有性状的两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性状的两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的后代中,同时出现和的现象。 ⑶遗传因子(基因)类 显性遗传因子(显性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基因),一般用写英文字母表示。 隐性遗传因子(隐性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基因),一般用写英文字

焦耳定律导学案

焦耳定律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公式的物理意义。了解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2 2 2 2 2.了解电功和电热的关系。了解公式Q=I Rt ( P = I R)、Q=U t/R ( P= U /R)的适应条件。 3.知道非纯电阻电路中电能与其他形式能转化关系,电功大于电热。 重点:区别并掌握电功和电热的计算。 难点:区别电功和电热 二、自主学习 1.能量转化电炉通电时, 能转化为_能;电动机通电时, 能转化为—能;蓄电池 充电时,_能转化为_ 能;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过程就是的过程,电流做功的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数量。 2.电功自由电荷在静电力作用下沿静电力的方向做定向移动, 结果电荷的电势能 他形式的能 电流在一段电路中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三者的乘积。计算式为 W= 3.电功率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率。用表示电功率, 表达式为P= 电流在一段电路上做功的功率P等于—与这段电路的乘积。 4.焦耳定律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及通电时间 。这个关系最初是由实验得到的。 5.表达式Q=

6.热功率的发热量通常称为热功率,表达式为P=____ 。 P 总=UI .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电功与热量的关系 1.纯电阻电路: (1)特点: (2 )常用元件、电器: (3)电功与热量的关系: 2.非纯电阻电路 (1)特点: (2 )常用元件、电器: (3)电功与热量的关系: 探究二:含有电动机的电路 1.电动机模型 电动机是一种非纯电阻性用电器, 它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和热能. 在电路计算中,常把电动机等效为阻值等于其内阻的电阻「D和无电阻的转动线圈D串联而成,如图2-5- 2所示,电流通过「D时把电能转化为热能, 而线圈D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输入功率:电动机的总功率?由电动机电路的电流和电压决定,计算:

[人版]2017年必修二生物_1.1.1《分离定律的理论基础》教学案(含答案)

第1课时分离定律的理论基础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阅读教材P2~5) P(亲本) 高茎×矮茎 ↓ F1(子一代) 高茎 ,↓? F2(子二代) 高茎∶矮茎 比例3∶1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验证(阅读教材P5~7) 1.理论解释(假说—演绎法的容) 2.遗传图解 (1)杂交实验 F2性状及比例:高茎∶矮茎=3∶1。 F2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DD∶Dd∶dd=1∶2∶1。 (2)验证实验——测交

三、分离定律(阅读教材P7) 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2.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是怎样设计的? 2.孟德尔为解释实验结果如何进行假设?他设计了什么实验来验证假设? 3.分离定律的容和实质是什么? [共研探究] 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一对相对性状,仔细观察下列实验过程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1.该实验的亲本中,父本是矮茎豌豆,母本是高茎豌豆。在此实验中作亲本的两株豌豆必须是纯种。 2.操作①叫去雄,此项处理必须在豌豆自然传粉之前进行。操作②叫人工授粉,此项处理后必须对母本的雌蕊进行套袋处理,其目的是防止其他豌豆花粉的干扰。 3.在当年母本植株上所结出的种子为子一代(或F1),其遗传因子组成为Dd,若将其种下去,长成的植株表现为高茎,孟德尔把它称为显性性状。

4.若将当年收获的种子种下去,让子一代植株自花传粉,子二代中出现的高茎与矮茎之比约为 3∶1,所对应的遗传因子组成类型有 DD 、Dd 、dd ,比例接近 1∶2∶1,这种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5.用豌豆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1)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为纯种。 (2)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总结升华] 1.相关概念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种亲本杂交,F 1中表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F 1中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2.相对性状中显隐性判断(设A 、B 为一对相对性状) (1)定义法(杂交法) ①若A×B―→A,则A 为显性,B 为隐性。 ②若A×B―→B,则B 为显性,A 为隐性。 ③若A×B―→既有A ,又有B ,则无法判断显隐性,只能采用自交法。 (2)自交法 ①若A ――→?既有A ,又有B ,则A 为显性,B 为隐性。 ②若B ――→?既有A ,又有B ,则B 为显性,A 为隐性。 (3)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 2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占3/4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对点演练] 1.判断正误 (1)用豌豆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 ) (2)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 (3)生物体能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 (4)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

高中生物第四章小专题大智慧分离定律的解题规律和概率计算教学案浙科版必修2

分离定律的解题规律和概率计算 一、分离定律的问题类型 分离定律的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正推类型和逆推类型。 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 亲本组合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AA×AA AA 全是显性 AA×Aa AA∶Aa=1∶1全是显性 AA×aa Aa 全是显性 Aa×Aa AA∶Aa∶aa=1∶2∶1显性∶隐性=3∶1 Aa×aa Aa∶aa=1∶1显性∶隐性=1∶1 aa×aa aa 全是隐性 (1) (2)若亲代中有隐性纯合子(aa),则子代中一定含有隐性遗传因子(_a)。 2.由子代推断亲代基因型、表现型 后代表现型亲本基因型组合亲本表现型全显AA×__亲本中一定有一个是显性纯合子 全隐aa×aa双亲均为隐性纯合子 显∶隐=1∶1Aa×aa亲本一方为显性杂合子,一方为隐性纯合子显∶隐=3∶1Aa×Aa双亲均为显性杂合子 Aa×Aa→3A_∶1aa。 (2)若子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Aa×aa→1Aa∶1aa。 (3)若子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AA×AA或AA×Aa 或AA×aa。 二、遗传概率的计算 1.概率计算的方法 (1)用经典公式计算:

概率=某性状或基因型数/总组合数×100%。 (2)用配子法计算:先计算出亲本产生每种配子的概率,再根据题意要求用相关的两种配子概率相乘,相关个体的概率相加即可。 2.概率计算的类型 (1)已知亲代基因型,求子代某一性状(基因型)出现的概率。 实例:两只白羊生了两只白羊和一只黑羊,如果它们再生一只小羊,其毛色是白色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白羊×白羊→黑羊和白羊,推出白色为显性,黑色为隐性,亲本为杂合子,设用B、b表示基因,则双亲的基因型均为Bb,子代白羊的基因型为BB或Bb,黑羊为bb。 方法一:用分离比直接推出。 Bb×Bb→1BB∶2Bb∶1bb,可推知后代为白色的概率是3/4。 方法二:用配子法。 Bb亲本产生B、b两种配子的概率均为1/2,则后代为BB的概率=B(♀)概率×B(♂)概率=1/2×1/2=1/4。 后代为Bb的概率=b(♀)概率×B(♂)概率+b(♂)概率×B(♀)概率=1/2×1/2+1/2×1/2=1/2。 所以后代是白色的概率是1/4+1/2=3/4。 还可参考这样的思路:后代中白毛的概率=1-后代中黑毛的概率。 (2)亲代基因未确定,求子代某一性状发生的概率。 实例:一对夫妇均正常,且他们的双亲也都正常,但双方都有一个白化病的兄弟。求他们婚后生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解答此题分三步进行。 ①确定夫妇双亲的基因型。正常双亲生出白化病儿子,双亲都为杂合子,用Aa表示。 ②确定夫妇的基因型。Aa×Aa→1AA∶2Aa∶1aa,夫妇正常,基因型为AA或Aa,概率分别为1/3和2/3。 ③计算生一白化病孩子的概率。只有夫妇双方的基因型均为Aa才能生出白化病孩子,这对夫妇都为Aa的概率是2/3×2/3,所以他们婚后生一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2/3×2/3×1/4=1/9。 三、自交和自由交配的区别 1.概念不同 (1)自交是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交配,植物是指自花授粉。 (2)自由交配是指群体中不同个体随机交配,基因型相同或不同的个体之间都可进行交配。 (3)示例:基因型为Aa的水稻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待其长成幼苗,人工去掉隐性

专题1.18 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相关的计算题(解析版)

2020年高考物理(选修3-3、3-4) 第一部分热学(选修3-3) 专题1.18 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相关的计算题 1.(10分) (2019洛阳二模)如图所示,用导热性能良好的气缸和活塞封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气体的体积V1=8.0×10-3m3,温度T1=4.0×102K现使外界环境温度缓慢降低至T2,此过程中气体放出热最7.0×102J,内能减少了5.0×102J。不计活塞的质量及活塞与气缸间的摩擦,外界大气压强P0=1.0×105Pa求: ①此过程外界对气体做了多少功; ②T2的值。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实验定律及其相关知识点。 【解题思路】 2.(10分)(2019湖北四地七校考试联盟期末)如图所示,导热性能良好的柱形金属容器竖直放置,容器上端的轻质塞子将容器密闭,内有质量为m的活塞将容器分为A、B两个气室,A、B两个气室的体积均为V.活塞与容器内壁间气密性好,且没有摩擦,活塞的截面积为S.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大气压强 大小为,A气室内气体的压强大小为。 (i)拔去容器上端的塞子,求活塞稳定后B气室的体积V B; (ii)拔去塞子待活塞稳定后,室温开始缓慢升高,从活塞稳定到其恰好上升到容器顶端的过程中B室气体从外界吸热为Q,求这个过程中B气室气体内能增量△U。

【思路分析】(i)拔去塞子待活塞稳定后,B室中的气体初末状态温度不变,根据玻意耳定律解答;(ii)根据功的公式求出气体对外做功,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求解。 【名师解析】(i)拔去塞子待活塞稳定后,B室中的气体初末状态温度不变 根据玻意耳定律,(+)?V=(+)?V B 解得V B=V (ii)B气室气体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来对外做功,一部分为其内能增量,室温缓慢升高的过程中,气体对外做功为 W=(+)?S?=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U=Q﹣W=Q﹣ 答:(i)拔去容器上端的塞子,活塞稳定后B气室的体积为V; (ii)拔去塞子待活塞稳定后,室温开始缓慢升高,从活塞稳定到其恰好上升到容器顶端的过程中B室气体 从外界吸热为Q,这个过程中B气室气体内能增量为Q﹣。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气体实验定律的应用以及气体压强的计算,要注意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分析好对应的状态,再选择正确的物理规律求解即可。 3.(2019年3月山东烟台一模))如图所示,上端带卡环的绝热圆柱形气缸竖直放置在水平地面上,气缸内部的高度为h,气缸内部被厚度不计、质量均为m的活塞A和B分成高度相等的三部分,下边两部分封闭有理想气体M和N,活塞A导热性能良好,活塞B绝热,两活塞均与气缸接触良好,不计一切摩擦,N部分气体内有加热装置,初始状态温度为T0,气缸的横截面积为S,外界大气压强大小为且保持不变。现对N部分气体缓慢加热 (1)当活塞A恰好到达气缸上端卡环时,N部分气体从加热装置中吸收的热量为Q,求该过程中N部分气体内能的变化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