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试题附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附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附答案

考试题目如下:第一部分:单选题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经济分成(D)。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2.建筑物经济寿命的终结表明(C)。

A.该建筑物已破旧得没有使用价值了

B.该建筑已破旧得卖不出去了

C.建筑物价值小于地块价值

D.由于房产价格下跌,该建筑已无经济价值

3.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A)递增,而在()逐渐减弱。

A.城市地域向中心;城市外围,

B.城市外围;城市域向中心

C.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中心;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外围

D.城市地域中离心;城市外围向心

4.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B)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A.9%;6%B.10%;7%C.12%;8%D.15%;10%

5.工业革命前,欧洲出现的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B)。

A.雅典B.罗马C.伦敦D.巴黎

6.第一个成为城市化人口超过50%总人口的国家是(A)。

A.英国B.法国C.德国D.日本

7.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不包括(B)。

A.唐长安B.西汉长安C.南朝建康D.明清北京

8.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A)。

A.以教堂为城市中,bB.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城市核心

C.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D.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城市核心

9.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目标,下列论述不妥的是(C)。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B.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C.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分散

D.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

10.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其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B)来实现。

A.对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合理布局

B.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

C.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D.确定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

11.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A)。

A.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与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策

B.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C.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D.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

12.以下各项论述中是《雅典宪章》的思想观点的是(B)。

A.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B.对于从事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C.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引导城市有序的发展以此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安全、公共福利、舒适的生活以及其它的社会经济目标,

D.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

13.下列四项中,(C)属于城市规划的相关法。

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D.《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14.(A)代表了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中的中央集权型制。

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

15.主干法的主要内容是以下(B)方面的法律条款。

A.规划行政、建设标准、开发控制B.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开发控制

C.规划编制、建设标准、开发控制D.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建设标准

16.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包括以下(C)内容。i

A.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B.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r

C.一定程度上限制经济的增长,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D.强调社会公平,不同的国家、地区、社区能享受平等的发展机会

17.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但不包括(C)。

A.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B.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C.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D.未来城市空间和土地使用的建构

18.以下四个城市中(B)城市,人们经常称其“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人城”,被称为“琴城”。

A.北京B.济南C.泉州D.常熟

19.以下(D)符合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A.城市用地选择应当尊重现状条件

B.城市用地选择范围尽可能选择跨越行政区界限

C.城市用地应尽量选择自然条件非常好的地区,特别是沿江、沿海地区

D.城市用地选择首先考虑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口容量

20.下列关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论述,(C)不妥。

A.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它是一项为城市长远合理发展奠定基础的全局性工作,并用来指导城市建设,作为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之一

B.城市总体布局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自然条件,一定的生产、生活要求下的产物,通过城市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体现出来的

C.城市总体布局要根据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按照城市建设发展的一般经验,对城市近期发展项目作出安排,并对远期发展作出初步预见

D.城市总体规划是在城市发展纲要的基本明确、以及城市性质和规模大体确定的情况下,在城市用地评定的基础上,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

各得其所,有机联系

21.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现状图画出的各类用地(B)。

A.以大类为主B.以大类为主,中类为辅

C.以大、中类为主,小类为辅D.以大类为主,中、小类为辅

22.城市中工业用地一般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B)。

A.15%~20%]3.15%~25%

C20%~32%D.25%~38%

23.我国第一次实现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综合平衡的环

境保护规划是(A)城市的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A.山西省太原市B.山西省灵石县

C.甘肃省兰州市D.吉林省吉林市

24.有关地震的表述下列(B)正确。

A.按照国家规定的该地区地震烈度的要求,地震烈度在6度和6度以上要考虑防震工程措施

B.按照国家规定的该地区地震烈度的要求,地震烈度在7度和7度以上要考虑防震工程措施

C.按所在地区受影响和受破坏的程度进行分级,是地震烈度。地震烈度分为9个等级D.地震烈度8度以上的地区建筑层数必须控制在3层以下

25.规划期内抓建设的城市用地都应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拟建设的地区编制修建性详细规

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地域范围一般控制在(B)。

A.1公顷B.3公顷C.5公顷D.10公顷

26.住宅进深在()时,每增加1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A)。

A.11米以下;1000 m2B.12米以下;1200 m2

C.13米以下;1300m2D.14米以下;1300m2

27.住宅区容积率是指(A)。

A.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

B.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

C.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

D.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

28.居住区内道路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为(B),但坡长不能超过()米。

A.8.0%;50B.8.0%;20

C.3.0%;20D.3.0%;50

29.城市道路应分为(B)。

A.主干路、次干路、次路

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C.货运道路、客运道路、综合道路、生活道路

D.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道路、组团路、宅前宅后小路30.城市机场的选址应(C)为宜。

A.使跑道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过市区,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B.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C.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D.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垂直,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3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符合规划要求的做法是(C)。

A.城市道路的走向应有利于通风,最好与夏季主导风向垂直

B.城市道路路线转折角大时,转折点宜放在交叉口上,不宜设在路段上,既可丰富道路景观,又有利于交通安全

C.当道路设计车速大于50公里/小时时,必须设置中央分隔带

D.应根据交通流量大小确定道路红线宽度及道路断面形式

32.万吨级船舶停靠的岸线水深为(A)m。

A.10B.15 C.18D.20

33.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规划国道主干线布局形式为(C)。

A.七纵五横12条线路B.七纵八横15条线路

C.五纵七横12条线路D.八横七纵15条线路

34.进行地震设防的城市,应保证地震发生后城市道路和对外交通公路的畅通,并符合规划

设计要求,但以下(B)不妥。

A.道路网中宜设置小广场和空地,并结合道路两侧的绿地,划定疏散避难场地B.路面不宜采用柔性路面;道路立体交叉口不宜采用下穿式

C.干路两侧的高层建筑应从道路红线向后退10~15米

D.新规划的压力主干管不宜设在快速路和主干路的车行道下面’

35.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巴西是一个较穷的农业大国,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往内陆城市

巴西利亚,是为了促进内陆地区的发展,这是运用了(A)理论。

A.城市增长极核理论B.经济部类理论

C.城市“对流”作用和“辐射”作用D.城市全球化理论

36.(D)城市的城市规划被称为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

A.巴黎B.伦敦C.纽约D.芝加哥

37.(C)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实现了城市美化的理论。

A.伯汉姆(D·Burnham)B.西谛(Sitte)

C.奥姆斯特(F·L·Olmsted)D.豪斯曼(GeorgeE·Haassman)

38.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内容为(A)。

A.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的主要图纸

B.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主要图纸、总规阶段各项专业规划图纸

c.总体规划文本和附件、总体规划主要图纸

D.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主要图纸

39.下列关于交通和运输之间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B)。

A.所有的运输活动都会产生交通

B.所有的交通行为都有运输活动的产生

C.交通与运输是同时发生的活动行为

D.运输是在交通行为之后发生的

40.城市道路交叉口竖向规划的处理原则有以下方面,但(B)为不妥。

A.主要道路通过交叉口时,其设计纵坡保持不变

B.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两相交道路的纵坡保持不变,而改变它们的横坡,一般是改变纵坡较大的道路的纵断面形状,使其横断面与纵坡较小的道路纵坡一致

C.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均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的纵坡应随主要道路的横断面改变,而次要道路的横断面应随主要道路的纵坡而变

D.为了保证交叉口排水,竖向规划时至少应将一条道路的纵坡离开交叉口

41.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B)。

A.中心区B.城市道路C.绿化D.居住区

42.下面关于现代城市设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A.城市设计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B.城市设计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是多学科的综合、

c.城市设计方法应贯穿在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详细规划层次,并随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不断深化由浅入深,从粗到细,从宏观到微观,从原则到具体

D.在详细规划阶段应运用城市设计方法,使之成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中间环节,成为单体建筑设计的先导,并充实城市管理的依据

43.下面关于城市设计的表述正确的是(A)。

A.城市设计的对象范围很广,从宏观的整个城市到局部的城市地段乃至单幢建筑和城市细部

B.城市设计是研究城市用地组织规划中各主要要素相互关系的设计

C.城市设计为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依据

D.城市设计自从城市形成就存在,但作为一个学科的确立,却是近二十年来的事44.街区竖向规划应与用地的性质和功能相结合,应符合规划规定,但以下(C)不正确。

A.建设用地分区应考虑地形坡度、坡向和风向等因素的影响,以适应建筑布局的要求B.公共设施用地分台布置时,台地间高差宜与建设层高成倍数关系

C.居住用地分台布置时,宜采用大台地形式

D.防护工程宜与具有防护功能的专用绿地结合布置

45.城市停车库分为(B)两大类。

A.分散式停车库和集中式停车库B.坡道式停车库和机械式停车库

C.单层停车库和多层停车库D.公共停车库和专用停车库

46.区域变电站(所)通常是(D)电压的高压变电站(所)。

A.1kVB.35kV

C.220kV以上D.110kV以上

47.城市配电网中低压配电压等级有(B),高压配电压等级有()。

A.200V~380V;380V~1kVB.220V~1000V;ikV~10kV

C.220V~1000V;IkV~35kVB.220V~1000V;1kV~3kV

48.城市广播工程系统主要目的是传递广播信息给听众,主要有(B)两种形式。A.地方广播、国家广播B.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

C.中短波、调频广播D.广播电台、电视台

49.城市工程系统详细规划是以(A)为规划依据的。

A.城市工程系统总体规划、城市工程系统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

B.城市工程系统详细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分区规划

C.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

D.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总体规划

50.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不包括(D)。

A.合理地、经济地组织好城市用地的土方工程,考虑到填方与挖方的平衡,避免填方土无土源,挖方土无出路,或土方运距过大

B.使城市道路的纵坡度既能配合地形又能满足交通上的要求

C.结合城市用地选择,分析研究自然地形,充分利用地形,尽量少占或不占良田,对一些需要加以工程措施后才能用于城市建设的地段提出工程措施方案

D.合理地组织城市空间布局

51.用于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先在所需规划的居住区平面图上根据需要的精度绘出方格

网,在方格网的每一交点上注明原地面标高和设计地面标高。这种方法是详细规划阶段

的竖向规划设计方法中的(C)。

A.竖向综合法B.高程箭头法

C.纵横断面法D.设计等高线法

52.以下(B)工作内容不属于城市详细规划阶段的给水工程规划的工作内容。

A.计算用水量,提出对水质、水压的要求

B.确定给水系统的形式、水厂供水能力和厂址选择,处理工艺

C.布局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D.计算输配水管管径,校核配水管网水量及水压

53.工程管线干管综合管沟的敷设,应设置在(B),敷设工程管线支管的综合管沟应设

置在()。

A.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机动车道下面

B.机动车道下面;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面

C.机动车道或人行道下面;非机动车道下面

D.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下面;人行道下面·

54.美国首都华盛顿市中心是一个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上都十分成功的良好范例,其中心布局的构思寓意是(D)。

A.突出权力中心结构

B.权力中心至上,但行政形象平民化

C.生态城市

D.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55.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中的纪念性广场的高宽比一般宜控制在(C)。

A.1:1~1:3B.1:3~1:6

C.1:6~1:12D.2:1~1:1

56.我国工程建设中的设防,是从地震基本烈度(B)开始设防。

A.5度B.6度C.7度D.8度

57.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中,挡土墙适宜的经济高度为(B)米,一般不宜超过()

米,超过时宜退后处理,退后宽度不能小于()米。

A.1.3~2.8;5.5;1.5B.1.5~3.0:6.0;1.0

C.1.4~3.0;6.0;1.5D.1.6~3.0;5.5;1.0

58.防洪堤顶标高应高于洪水位(B)以上。

A.0.4米B.0.5米

C.1.0米D.1.5米

59.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正式启动,标志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创立的是(B)。

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颁布

B.公布了北京等24座城市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c.《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

D.《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会议纪要》的颁布

60.属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是下面(C)组。

A.重庆、北京、长春、天津B.西安、咸阳、宝鸡、延安

C.扬州、苏州、广州、柳州D.天水、兰州、敦煌、张掖

6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以保护(C)为重点的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

分。

A.保护城市地区文物古迹、城市传统风貌

B.保护城市地区文物古迹

C.保护城市地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以及历史环境

D.保护城市地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

62.1982年11月19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通过了(A),它标志着我国以文物

保护为中心的历史保护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国家文物保护法律制度的基础。

A.《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B.《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C.《古物保存法细则》

D.《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组织条例》

63.下面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D)。A.保护规划属于城市总体规划范畴的专项规划,与其它专项规划相比较则更具综合性B.保护规划可反馈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的某种重要内容

C.保护规划单独或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审批后,具有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样的法

律效力

D.名城保护规划的内容深度相当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详细规划阶段的规划

64.历史街区的基本特征不包括(D)。

A.历史街区是有一定的规模并具有较完整或可整治的景观风貌

B.有一定比例的真实历史遗存,携带着真实的历史信息

C.历史街区应在城镇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D.历史街区的建筑应至少有200年的历史,具有现实意义

65.城市规划的实施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指(C)的行为。

A.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B.城市人民政府

C.政府、公民、法人、社会团体D.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66.城市规划实施的根本目的是(B)。

A.发挥城市规划的综合效益

B.对城市空间资源加以合理配置,使城市经济、社会活动及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持续地进行

C.使城市各项功能不断优化及保持动态平衡

D.制定城市公共政策,指导城市建设

67.中国《宪法》规定,地方行政建制和行政区划分为(C)级。

,A.省级、地级、市级、县级B.省级、地级、县级

C.省级、地级、县级、乡级D.省级、地级、市级、县级、乡级,

68.行政统一原则的内容包括(A)。

A.行政权统一、行政法制统一、行政行为统一

B.行政权统一、行政法制统一、行政机构统一

C.行政法统一、行政行为统一、行政形式统一

D.行政权统一、行政形式统一、行政行为统一

69.城市规划管理的对象是城市规划项目,是(A)管理行为,被管理者是()。

A.政府内部;政府部门B.政府内部;建设单位

C.政府外部;建设单位D.政府外部;政府部门

70.任何管理都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就管理的方法而言,规划管理具有(C)的双重属性。

A.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B.专业性和综合性

C.规律性和能动性D.阶段性和长期连续性

[UseMoney=1]

第一部分:单选题

1.D2.C3.A4.B5.B6.A7.B8.A

9.C10.B11.A12.B13.C14.A15.B16.C

17.C18.D19.A20.C21.B22.B23.A24.B

25.B26.A27.A28.B29.B30.C31.C32.A

33.C34.B35.A36.D37.C38.A39.B40.B

41.B42.C43.A44.C45.B46.D47.B48.B

49.A50.D51.C52.B53.B54.D55.C56.B

57.B58.B59.B60.C61.C62.A63.D64.D

65.C66.B67.C68.A69.A70.C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 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 城市的形成 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 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 1955年规定市、县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 2000,非农人口超过 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 2000,在 1000以上,非农超过 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 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 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罗马帝国盛期,罗马人在其统辖地区大量建造营寨城,平面相当规。位于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至今保存最完整。伦敦,巴黎都可以在古城部位找到罗马营寨的遗迹。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外开人工水渠,架设吊桥。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斯卡莫奇理想平面 Scamozzi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反映。中国古代城市,统治阶级宫城居中并占地很大。商都的“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居住聚落(邑),居民多为奴隶主和部分自由民,各邑之间空地多为农业用地。居住聚落外围散布手工业作坊,也有居穴,居穴可能是手工业奴隶栖息之所,再外圈疏松的环布居邑,以务农为主,居住下等自由民和农业奴隶,还有小部分奴隶主。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试题1998-2013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试题1998-2013

2013年城市规划原理真题 一、简述题(9'*10) 1、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 2、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的区别 3、居住区各类交通组织方式的特点 4、什么是居住密度?可以用哪些指标反映? 5、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容积率的作用 6、区域中影响城市发展的条件有哪些?对其中一个举例说明 7、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和规划依据 8、城市人口结构有哪些?在总体规划编制中为什么要研究人口结构? 9、风玫瑰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运用 10、单中心与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差别 二、论述题(20'*3) 1、对于居住区存在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变化的现实,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 2、城市蔓延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城市总体布局中有哪些应对措施? 3、某大城市中心区有一加工工业区要搬迁,对于这块用地有两个设想,一是以商务办公、商业

服务业为主,二是以居住功能为主,请论述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权衡两个设想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 2012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 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使用性质可分为哪几类? 2. 什么是居住密度?通常用那些指标予以反映? 3. 简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4. 分析近代上海城市格局“局部有序,全局无序”的主要状况及其原因。 5. 简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6. 简述区域规划中产业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7. 简述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强制性内容及作用。 8. 在总体规划阶段,确定城市发展方向要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9. 什么是城市环境容量,包括哪些内容? 10. 简述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及规划时应予以关注的主要问题。

城市规划--考试题选

城市规划的原理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10道小题) 1. 下列关于城市化的含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D)?城市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一种简单过程 2. 城市性质不是由(? ?)决定的。 (B)?中心地职能 3. 城市公共停车场的用地总面积可以按城市人口每人(? ?)m2安排。 (D)?0.8~1.0 4. 中国古代有代表的城市规划思想是(?? )。 (C)?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及以管子为代表的自然至上理念 5. 与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相比,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更强调(???)。 (C)?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方面 6. 下列不是城市交通政策内容的是(? ?)。 (C)?政策范围 7. 城镇体系的特征不包括(?? )。 ?? (B)?连续性 8. 农业生产价值很高的丰产农田,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埋藏地,在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中属于(? ?)。 ??(C)?三类用地 9. 不是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是(?? )。 ?? ??(B)?城市主导产业 10.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本是指(?? ) ??(C)?土地使用与建设管理细则,地块控制图则,基础资料汇编 二、主观题(共15道小题)

11.?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意义)和基本任务。 参考答案: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意义)是:(1)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2)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其正常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3)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鶳的社会环境。 12.??__________可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参考答案:城市化 13.?雅典宪章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综合城市四项基本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___。 参考答案:生活? 工作?? 休息?? 交通 14.?城市规划学科传统上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部分内容。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 基本任务是____________,尤其是__________的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城市研究??? 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 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 城乡空间环境15.?城市的规模通常用______和______来界定。 参考答案:人口规模???? 用地规模 16.?对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分析主要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几方面进行 分析。 参考答案:地质??? 水文??? 气候???? 地形 17.?城市居住用地是由几项相关的单一功能用地组合而成的用途地域,可概括地分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四类。 参考答案:住宅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道路用地??? 绿地 18.?雅典宪章--- 参考答案: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该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19.?城市性质--- 参考答案: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20.?城市用地区划--- 参考答案:城市地域因为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21.?城市总体布局--- 参考答案: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过城市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体现出来。 22.?城市用地选择--- 参考答案: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需要,对用地进行鉴别与选定的活动。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__考试题库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同济城市规划考研 原理(1994-2010)

欢迎光临心至诚书店h t t p ://s h o p 60481356.t a o b a o .c o m / 本店专为同济城市规划考研 服务,因为专注,所以卓越 2010年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9'x10): 1.巴西利亚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简述其价值。 2.“历史建筑”的法定概念,并回答其保护要求。 3.住宅建设中强制要求的日照间距的意义。 4.简述生态住区及其建设要求。 5.比较绿地率与公共绿地比例的定义与作用。 6.有两条80m 宽(包括安全距离)的地震断裂带楔形传入某城市的规划中心区,简述规划中应如何应对。 7.主导风向对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要求。 8.结合总规的空间布局,谈污水厂的选址要求。 9.简述加拿大学者提出的“Deskota ”概念及其特征。 10.全球化对区域发展(区域规划)的影响。 二,论述题(20'x3): 1.比较居住区与社区两个概念,并论述在城市居住空间规划中的作用。 2.给出某南方旅游城市的土地平衡表,分析。 3.谈谈对低碳城市的理解,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要求。

欢迎光临心至诚书店h t t p ://s h o p 60481356.t a o b a o .c o m / 本店专为同济城市规划考研 服务,因为专注,所以卓越 2009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每题9分,200字左右) 1、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或意义。 2、奥斯曼巴黎改建的要点以及意义。 3、住宅区采用住户路边停车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4、小学的布置的考虑要点。 5、居住小区内哪些因素能影响“邻里关系”。 6、在城市中心区布置商业步行街选址应注意哪些问题。 7、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8、总体规划中确定“禁建区”的依据。 9、总体规划的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依据内容。 10、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思路。 二、论述题(每题20分,500字左右) 1、旧住宅区改建的考虑要点。 2、你对总体规划中“功能分区”的看法。 3、依据《城乡规划法》,谈谈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特征。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994-2010)

2010年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9'x10): 1.巴西利亚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简述其价值。 2.“历史建筑”的法定概念,并回答其保护要求。 3.住宅建设中强制要求的日照间距的意义。 4.简述生态住区及其建设要求。 5.比较绿地率与公共绿地比例的定义与作用。 6.有两条80m宽(包括安全距离)的地震断裂带楔形传入某城市的规划中心区,简述规划中应如何应对。 7.主导风向对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要求。 8.结合总规的空间布局,谈污水厂的选址要求。 9.简述加拿大学者提出的“Deskota”概念及其特征。 10.全球化对区域发展(区域规划)的影响。 二,论述题(20'x3): 1.比较居住区与社区两个概念,并论述在城市居住空间规划中的作用。 2.给出某南方旅游城市的土地平衡表,分析。 3.谈谈对低碳城市的理解,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要求。

2009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每题9分,200字左右) 1、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或意义。 2、奥斯曼巴黎改建的要点以及意义。 3、住宅区采用住户路边停车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4、小学的布置的考虑要点。 5、居住小区内哪些因素能影响“邻里关系”。 6、在城市中心区布置商业步行街选址应注意哪些问题。 7、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8、总体规划中确定“禁建区”的依据。 9、总体规划的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依据内容。 10、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思路。 二、论述题(每题20分,500字左右) 1、旧住宅区改建的考虑要点。 2、你对总体规划中“功能分区”的看法。 3、依据《城乡规划法》,谈谈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特征。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考试题库

城市规划原理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 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 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 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 )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 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 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 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 -- 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 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 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 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深圳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含答案)04-12

深圳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之城市规划原理 一、填空: 1.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的意义。 2. 3.田园城市理论由霍华德提出。 4.卫星城镇理论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 5. 6.1977年12。 7.20世纪20 8. 9.有机疏散理论是 生态系统 16.有机疏散理论是由沙里宁提出的。 17.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是由查尔斯?摩尔设计的。

18.带型城市的设想是由西班牙工程师索利亚?马塔提出的。 19.霍华德撰写的《明天: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对现代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拉·德方斯位于法国巴黎的西北。 21.我国现行规范规定的中等城市人口规模 22.古希腊城邦时期的希波丹姆,提出了 城市布局模式。 23. 划。 24. 25. 26. 27. 详细规划。 35.苏州在宋代曾是平江府府。 36.战国时代,有一本著作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提出功能分区,发展城

市商业与手工业,是一部革命性的重要著作,书名管子。 37.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威尼斯宪章,这是关于保护文物建 筑的第一个宪章。 38.1898年,Ebenezer Howard 卫星城城市规划思想就是起源于此理论。 39.居住用地分为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40. 50-200米。 41.1986年国务院审批的设市条件:应满足以下( C ) A.非农人口10000人以上的镇,年国民生产总值10亿以上的镇 B.非农人口10000人以上的镇,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C.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D.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年国民生产总值10亿以上的镇 42.第三代新城是独立的卫星城,其代表城市是( B ) A.Vallinby,Harlow B.Milton-Keynes,日本多摩新城 C. Vallinby, Milton-Keynes D. Harlow,日本多摩新城 43.城市规划各个阶段对城市以定性为主要规划目标的是:( B ) 1)城市规划纲要 2)总体规划 3)控制性详细规划 4)分区规划5)修建性详细规划 A.1),3) B.1),2) C.1),5) D.2),5) 44.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 A ) A.居住用地:18.0-28.0m2∕人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推荐城市规划专业必读的书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推荐城市规划专业必读的书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推荐城市规划专业必读的书 Ⅰ(基础) 1. E. Howard,1898,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L. Mumford,1961,The City in History,倪文彦和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进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005 3. Clara Greed,2000,Introducing Planning,王雅娟和张尚武译,《规划引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John M. Levy,2002,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5th ed.),孙景秋等译,《现代城市规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J. Jacobs,1961,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6. Edmund Bacon,,1967,Design of Cities,黄富厢和朱琪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 Christopher Alexander,1987,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陈治业,童丽萍,《城市设计新理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8. Ian McHarg,1969,Design with Nature,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 I. Calvino,Invisible Cities,《看不见的城市》 10. Peter Hall,1992,《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3rd ed.)》,Routledge

城市规划专业试题及答案

试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专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某城市全年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在进行城市用地规划布局时,工业用地应布置在( )。 A.盛行风向的下风方向 B.最小风频之下风位 C.最小风频之上风位 D.盛行风向的两侧之一 2.( )是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所特有的要求。 A.文本 B.图纸 C.说明书 D.专题研究报告 3.( )对城市布局尤其是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布局有重大影响。 A.风向 B.风速 C.风象 D.风频 4.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强制性内容中,没有要求进行的是( )。 A.确定城镇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B.确定控制开发的区域 C.确定重大基础设施 D.确定区域性公共设施的布局 5.( )不是城市总体规划有关城市建设用地的强制性内容。 A.规划期内限制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 B.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性规定 C.城市各类建筑用地的具体指标和比例 D.城市各类园林和绿地的具体布局 6.在( )条件下,城市居住用地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应采用集中式布置。 A.城市规模不大 B.城市规模较大 C.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条件 D.欠缺足够的基础设施条件 7.城市规划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有( )。 A.性质分析与功能分析两种 B.区域分析、城市分析、环境分析三种

C.概念分析、模型分析、图表分析三种 D.因果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 8.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 )。 A.基本内容 B.分支内容 C.总体规划 D.专项规划 9.( )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 A.承载性 B.区位的极端重要性 C.地租 D.地价 10.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先组织编制( ),研究确定总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作为编制规划成果的依据。 A.城镇体系规划 B.总体规划纲要 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D.规划大纲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超过8层的高层公共建筑,电梯可成组地排列于电梯厅内,一般每组电梯不宜()。 A.少于两部 B.少于三部 C.多于六部 D.多于八部 2.场地设计时所需的降水资料一般有()。 A.平均年降雨量 B.年最低降雨日期 C.暴雨持续时间及其最大降雨量 D.初终雪日期 3.北京四合院反映封建宗法制度的布局特征是()。 A.以院为核心 B.中轴对称 C.内外有别 D.尊卑有序4.城市道路路拱的基本形式有以下()种。 A.抛物线形 B.直线形 C.折线形 D.弧线形 5.螺旋坡道式停车库是常用的一种停车库类型,具有很多优点,但下列()项是它的缺点。 A.交通路线不明确 B.螺旋式坡道造价高 C.坡道进出口与停车楼板间交通不易衔接 D.每车位公用面积较大 6.土地的产权制度()。 A.决定着土地的价格 B.决定着土地的使用方式 C.决定着土地收益的分配形式 D.影响着土地使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7.城市化的推进过程是按照()两种方式反映在地表上。

城市规划原理历年试卷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城市规划原理(2005.04)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在题干上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 本大题共10分) 1.确定道路车行道宽度、人行道宽度和横断面组成的主要依据是( C) A. 干道网间距 B. 干道网密度 C. 交通量 D. 道路网密度 2.“G22”代码表示(D) A. 公共设施用地中第二个中类里的第二小类 B. 公共设施用地中第三个中类 C. 绿地中的第二个中类 D. 绿地中第二个中类里的第二小类 3.一般要求在冬至日中午前后至少有2小时的连续日照时间为( A ) A. 日照标准 B. 日照间距 C. 日照质量 D. 日照时数 4.下列关于城市规划任务的描述,错误的是( A ) A. 城市规划的任务是确定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B. 城市规划的任务是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C. 城市规划的任务是合理利用城市土地 D. 城市规划的任务是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安排 5.城市中的公共绿地面积平均每人不得小于( B ) A. 5㎡ B. 7㎡ C. 10㎡ D. 15㎡ 6. 公路分为( A )三类。 A.国道、省道、市郊公路 B.主干道、次干道、支路 C.交通性、生活性、地区性 D.一级、二级、三级 7. 自然环境条件主要是指( A )等几个方面。 A. 地质、水文、气候、地形 B. 地质、水文及水文地质 C. 建筑基地、地震和矿藏 D. 太阳辐射、风象及温度、湿度 8. 铁路客运站的位置在大城市必须深入城市,宜布置在( D ) A. 城市边缘 B. 距城市边缘2~3公里处 C. 市中心内 D. 市中心边缘 9. 机场的选址应使( A ) A.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B.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C.跑道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越市区,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D.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垂直,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10. 城市设计的含义可以概括为( B ) A.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设计 B.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 C.对区域规划的实施设计 D.对详细规划的具体设计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在题干上的括号内,正确 答案未选全或选错,该小题无分。(每小题2分,本大题共10分) 11.城市规划的阶段包括( CE) A.城市战略规划 B.城市规划纲要 C.城市总体规划 D.城市分区规划 E.详细规划 12.工业区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布局中的方式有(BC) A.包围城市式布置 B.与其他用地交叉式布置 C.组团式布置 D.群体组合式布置 E.中心式布置 13.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特征包括( ABC ) A.运输对象可以分为客流和货物流两类 B.各类交通的流动路线和流量随时间变化,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C.城市交通是城市化过程的必备条件 D.由于交通工具的不同,而对交通系统提出的要求不同 E.道路交通交叉组织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重点 14.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有(ACD ) A.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B.以商业和服务区为中心组织居住区 C.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D.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E.以大型企业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15.城市设计的内容包括( BCDE )设计。 A.城市总体规划 B.土地利用 C.交通和停车系统 D.建筑的体量和形式 E.开敞空间的环境

城市规划考试题库

城市: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建立的市和镇。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概括为: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按《规划法》:城市是指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定义:现代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和自然环境利用为特点,以集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大系统。 包含三方面含义: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及行政管辖的意义。城市发展方式 包括:1 有机生长方式(在河域、山谷自发形成的最初居民点) 2 规划建设方式(一些卫星城镇以分担大城市负担) 3 并有建设方式(在原来自发形成的城市基础上加入人为因素) 城市化定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1 人口职业的转变 2 产业结构的转变 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自然环境转人工环境,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中,农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 城市化水平高,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中国城市化 特征:1 空间分布特征:东高西低的阶梯状 2 城市化道路模式特征: A 以常规模式发展:乡村(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化)——城市化(苏州无锡等) B 突变式模式:乡村(农业)——第三产业(商业化)—— 城市化(海南等) C 复合式模式:乡村(农业)——第二三产业(商业化)— —城市化(深圳等) 3 人口转移特征 A 农村——城市 B 内地——沿海 C 北——南 D 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形成的时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一方面,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布局时,充分考虑地质、地理、地貌的特点,城墙不一定是方的,轴线不一定是一条直线,自由的外在形式下包含有内在联系。 隋初的大兴城,确立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道路,再造坊里 唐长安城,有了规划师——宇文恺,是有人为规划建设的典型。宫城位于都城北面正中,南北中轴线,宫城、皇城、朱雀大街构成全城中轴线。道路:格网,与中轴线垂直或平行。轴线:中轴线正南有城门,向南延伸。 先测量定位、筑城墙、埋管道、划坊里、建市肆。宫城居中、官民不相参,便于管制、中轴对称,高度的、完美的里坊制城市空间形态。体现了周王城的体制,以宫城为中心,官民分开,便于管制。 城市规划的含义:人类对于自身未来的一个总体设计,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包含:1增值活动2经济活动3建造活动(自然、人工环境)4社会活动、教育、信息、交流。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城市规划的作用: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作为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架构 城市规划的任务: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核心任务是利用土地规划进行土地空间配置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2 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3 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有关生产力布局的要求,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的条件,确定城市的性质,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1 综合性较强 2 法治性、政策性很强 3 具有地方性 4 具有长期性和经常性 5 具有实践性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试题.知识讲解

同济规划历年试题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居住区各用地的界线划定的一般原则 2.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有哪些生态考虑 3.城市主导产业的特点 4.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 5.城镇体系和区域中对城市建设条件的评价的内容 6.区域增长极核理论及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借鉴 7.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理·考工记》 8.简述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主要特征 9.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关系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分析现在住宅区规划与建设的负面影响 2. 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 3. 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结构及其特征 2003城规原理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 简述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与居住区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 2. 工业用地布局主要原则

3. 图示城市形态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4.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 5. 区域增长极核产生条件 6. 以图示方式城市土地极差地租理论分析城市土地同心圆模式 7. 隋唐长安规划要点 8. 城与廓的概念 9.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层次及主要内容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目标是什么,可通过那些规划设计途径来提高它的品质 2.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 论述城市开发控制的各种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此题2001年也考过 2.划定历史保护街区的条件 3.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4.都市区规划的基本概念 5.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体制

同济大学03-04城市规划原理1试卷+答案

同济大学 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城市规划原理1》试题 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 日照间距 绿地率 容积率 服务半径 户室比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 1、影响住宅通风的因素有哪些? 2、为什么要在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中提倡“顺而不畅”的原则? 3、绘制“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4、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道路的宽度分别为多少米? 5、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分别为多少米? 三、计算题(25分) 某住宅区用地面积为12公顷,有三个居住组团。第一个组团为3层住宅,用地为4公顷,建筑密度为20%。第二个组团为6层住宅,用地为8公顷,容积率为1.4。请计算: 整个住宅区的住宅建筑总面积。

整个住宅区的容积率。 须列出计算过程。 答案: 一 日照间距:前后两排住房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时日获得所需日照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绿地率:住宅区绿地与住宅区总用地的比值为绿地率,住宅区绿地包括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宅间绿地和专属绿地。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是一个反映单位面积上开发强度的指标。 服务半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所服务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 户室比:住宅区或住宅建筑内各种不同户型的住宅所占的比例 二 1、影响住宅通风的因素有哪些? 住宅的间距、排列的方式、通风的方向等 2、为什么要在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中提倡“顺而不畅”的原则? 保证住宅区通行方便,避免穿越性交通 3、绘制“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用地面积(ha)比重(%)人均面积(平方米/人) 居住区用地 其中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 其他用地 4、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道路的宽度分别为多少米? 居住区级:路面10-14米;红线20-30米 小区级:路面6-9米;红线10-14米 组团级:路面3-5米;红线8米 宅间:路面不小于2.5米 5、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分别为多少米? 居住区级:<=800-1000m 小区级:<=400-500m 组团级:<=150-200m

城市规划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城市的职能是(A)。 A.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B.城市性质 C.对城镇政治、文化、科研等起作用 D.在经济方面的职能 2.对确定城市发展性质最具硬性的依据是(B)。 A.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对该城市建设的要求 B.该城市所在区域对城市的影响 C.该城市自身所具备的有利条件 D.对该城市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 3.城市形态是指(C)。 A.城市各项用地集中成片 B.组团状城市 C.城市空间的整体结构 D.城市呈现的主要形态 4.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C)。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B.农业和商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城市化的是(C)。 A.城市覆盖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 B.城市数量越来越多 C.城市的经济水平越来越高 D.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6.《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主要是中国古代对(C)城市布局的规定。 A.边关城市 B.府城 C.王城 D.县城 7.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都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A.唐长安城的居住区采用里坊制 B.唐长安城的皇城位于城市的北部 C.元大都城的皇城居于城市的正中,应为宫城 D.明清皇室建筑日、月、天、地坛位于北京城外 8.促进城乡规划学科产生的根本原因是(D)。 A.工业发展

B.居住环境恶化 C.汽车交通的出现 D.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9.“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是城市规划中(B)的体现。 A.政府大力宣传城市规划的作用 B.公众参与 C.综合规划 D.系统思想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C)。 A.主要法 B.主干法 C.基本法 D.行政法 11.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由(A)几个层面组成。 A.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B.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C.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D.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12.区域规划的基本任务是(A)。 A.促使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 B.搞好区域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