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13首其十

读山海经13首其十

引言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记录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其中的13首诗篇是经典中的经典,探讨了山海之间的奇异景观和神秘生物。本篇文

章将深入解读山海经中的十三首诗篇,带领读者领略古代中国的神奇之地。

诗篇一:海外南山

山海经中的第一篇诗篇描述了远离中国大陆的一个神秘地方——海外南山。诗中提到了南山的地势高耸,蓬莱和瀛洲之乡,这些都是古代中国人引领海外传说的地方。

1.南山高耸,蔚为壮观,令人惊叹;

2.海外之地,居住着神仙般的存在;

3.蓬莱和瀛洲,传说中的仙境;

4.人们向往南山,渴望一睹其神奇景观。

诗篇二:北溟之沧海

北溟之沧海是山海经中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描绘了极北之地的壮丽景色和惊人生物。

1.北溟之沧海,位于北方边陲,极其寒冷;

2.海中生物异类繁多,如蛟龙、麒麟等;

3.风雪交加,天地浑白一片;

4.北溟之沧海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象征之地。

诗篇三:海岳列传

海岳列传是山海经中的第三篇诗篇,描述了中国大陆和海洋之间的连接。

1.海洋环绕着中国大陆的东部;

2.中国的东方有五座高山,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和中岳嵩山;

3.这些山在神话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代表着东方的固有信仰和精神;

4.这些海岳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神奇的山川地理。

诗篇四:海岳南山

海岳南山是山海经中的第四篇诗篇,以南山为中心,描述了神奇的海岳之地。

1.海岳南山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众多山脉交织在这里;

2.南山生活着各种神秘生物,如蜚法蛇、蛤蟆仙人等;

3.这里的风光壮丽,景色如画;

4.海岳南山承载着中国南方人民的神奇传说和信仰。

诗篇五:海岳北山

海岳北山是山海经中的第五篇诗篇,以北山为背景,描绘了北方神奇之地的景观。

1.海岳北山位于中国大陆的北方,傲然挺立;

2.北山之上有领鹿人、制服怪鱼等奇特生物;

3.北山景色险峻,风景如画;

4.海岳北山是北方人民信仰和荣耀的象征。

诗篇六:云中君,名繁天岳

云中君,名繁天岳是山海经中的一首充满仙气的诗篇,描绘了一个住在云端的神奇存在。

1.云中君居住在天岳之上,与云雾相伴;

2.云中君拥有超凡的能力,能够变化为万千形态;

3.云中君的脚步轻盈,身姿飘逸,仿佛仙人一般;

4.云中君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人物,代表着神秘与超越。

诗篇七:太一之山

太一之山是山海经中的一首关于神秘山峦的诗篇,描述了太一之山的奇特景观和神奇生物。

1.太一之山位于中国大陆,巍巍不倒;

2.山峦环绕,山川纵横交错;

3.太一之山有神奇生物居住,如鲛人、白蛇等;

4.太一之山象征着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诗篇八:东夷列传

东夷列传是山海经中的一篇描绘东方野蛮地区的诗篇,展示了中国古代对东方人民的了解和刻画。

1.东夷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北方,是古代中国的四夷之一;

2.东夷的人民生活原始,居住在密林深处;

3.东夷的风俗习惯与中国大陆有很大的区别,象征着异域风情;

4.东夷列传是中国古代对外部地域的认知和描述,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

与融合。

诗篇九:南泉归觉

南泉归觉是山海经中的一首诗篇,描述了南方一处奇特的溪泉。

1.南泉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清澈见底;

2.溪泉水质优良,无比清凉;

3.溪泉边生长着奇特的植物,如招风耳、悬铃木等;

4.南泉归觉是南方人民崇拜自然之秀的象征。

诗篇十:滇池

滇池是山海经中的一篇描绘中国西南地区景观的诗篇,展现了滇池独特的地理和生物。

1.滇池位于中国大陆的西南,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

2.滇池风景秀美,山川环抱,水光山色宜人;

3.滇池中生活着很多奇特的生物,如滇池怪鱼、霸王鱼等;

4.滇池是中国西南地区的自然宝藏,也是当地人民的骄傲之源。

结论

山海经13首其十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地理意味。它们描绘了中国大陆和海岛之间的神秘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景观和奇异生物的想象力。通过阅读山海经中的这13首诗篇,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人文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精神。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神奇之旅,感受古代中国文化的魅力。

古诗文《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古诗文《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读山海经·其十译文及注释 【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注释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⑧猛志:勇猛的斗志。 ⑨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⑩讵:表示反问,岂。

读山海经·其十鉴赏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

读山海经13首其十

读山海经13首其十 引言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记录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其中的13首诗篇是经典中的经典,探讨了山海之间的奇异景观和神秘生物。本篇文 章将深入解读山海经中的十三首诗篇,带领读者领略古代中国的神奇之地。 诗篇一:海外南山 山海经中的第一篇诗篇描述了远离中国大陆的一个神秘地方——海外南山。诗中提到了南山的地势高耸,蓬莱和瀛洲之乡,这些都是古代中国人引领海外传说的地方。 1.南山高耸,蔚为壮观,令人惊叹; 2.海外之地,居住着神仙般的存在; 3.蓬莱和瀛洲,传说中的仙境; 4.人们向往南山,渴望一睹其神奇景观。 诗篇二:北溟之沧海 北溟之沧海是山海经中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描绘了极北之地的壮丽景色和惊人生物。 1.北溟之沧海,位于北方边陲,极其寒冷; 2.海中生物异类繁多,如蛟龙、麒麟等; 3.风雪交加,天地浑白一片; 4.北溟之沧海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象征之地。 诗篇三:海岳列传 海岳列传是山海经中的第三篇诗篇,描述了中国大陆和海洋之间的连接。 1.海洋环绕着中国大陆的东部; 2.中国的东方有五座高山,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和中岳嵩山; 3.这些山在神话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代表着东方的固有信仰和精神;

4.这些海岳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神奇的山川地理。 诗篇四:海岳南山 海岳南山是山海经中的第四篇诗篇,以南山为中心,描述了神奇的海岳之地。 1.海岳南山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众多山脉交织在这里; 2.南山生活着各种神秘生物,如蜚法蛇、蛤蟆仙人等; 3.这里的风光壮丽,景色如画; 4.海岳南山承载着中国南方人民的神奇传说和信仰。 诗篇五:海岳北山 海岳北山是山海经中的第五篇诗篇,以北山为背景,描绘了北方神奇之地的景观。 1.海岳北山位于中国大陆的北方,傲然挺立; 2.北山之上有领鹿人、制服怪鱼等奇特生物; 3.北山景色险峻,风景如画; 4.海岳北山是北方人民信仰和荣耀的象征。 诗篇六:云中君,名繁天岳 云中君,名繁天岳是山海经中的一首充满仙气的诗篇,描绘了一个住在云端的神奇存在。 1.云中君居住在天岳之上,与云雾相伴; 2.云中君拥有超凡的能力,能够变化为万千形态; 3.云中君的脚步轻盈,身姿飘逸,仿佛仙人一般; 4.云中君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人物,代表着神秘与超越。 诗篇七:太一之山 太一之山是山海经中的一首关于神秘山峦的诗篇,描述了太一之山的奇特景观和神奇生物。 1.太一之山位于中国大陆,巍巍不倒; 2.山峦环绕,山川纵横交错; 3.太一之山有神奇生物居住,如鲛人、白蛇等; 4.太一之山象征着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及赏析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及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有。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注释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有 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猛志:勇猛的斗志。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讵:表示反问,岂。 赏析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 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 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 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能够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 “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 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 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 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 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有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 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来说,是对精卫、 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

读山海经 其十

读山海经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辰一作:晨)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注释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猛志:勇猛的斗志。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鸟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 鉴赏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

陶渊明诗词《读山海经·其十》原文译文赏析

陶渊明诗词《读山海经·其十》原文译文赏 析 《读山海经·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辰一作:晨)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赏析】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

含有神话故事的古诗词《读山海经·其十》解析

含有神话故事的古诗词《读山海经·其十》解析 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读山海经·其十》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读山海经·其十》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读山海经·其十》解析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

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

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可待。 鉴赏: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

“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晋之后。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组诗作品《读山海经》十三首(附译文)

《读山海经十三首》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 首篇为序诗,后十二首从《山海经》《穆天子传》中撷取题材而写成。 组诗中,世间的传说、神话、寓言、史实,通过其“魔镜”,或被化为睿智的火花,或被化为哀婉的叹息,或被化为惊天的怒吼,或被化为由衷的敬佩,或被化为刹那的顿悟,或被化为玄妙的虚幻,或被化为警世的宣言,可看作作者壮年时期思想状态的全面映照。 《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读山海经·其一》译文: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读山海经·其二》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 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 《读山海经·其二》译文: 玉台灵秀出云霞,王母安适美容颜。天地与之共俱生,不知岁月几多年。 神灵变化无穷尽,仙馆很多非一山。高会酣饮唱新谣,哪像世俗凡语言! 《读山海经·其三》 迢迢槐江岭,是为玄圃丘。西南望昆墟,光气难与俦。 亭亭明玕照,洛洛清瑶流。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 《读山海经·其三》译文: 遥遥高耸槐江岭,那是玄圃最高冈。远望西南昆仑山,珠光宝气世无双。 高高珠树光明照,谣水涓涓流细淌。可恨不及周穆世,搭车也去一游赏。 《读山海经·其四》 丹木生何许?乃在峚山阳。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 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 《读山海经·其四》译文: 丹木生长在何方?就在峚山南坡上。黄色鲜花红果实,食之可以寿命长。 白玉凝成白玉膏,瑾瑜发出奇异光。岂止君子视为宝,轩辕黄帝早赞扬。

读山海经其十古诗

读山海经其十古诗 《读山海经·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注解】 1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2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3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4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5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6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赏析】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魏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魏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辰一作:晨)。 注释: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猛志:勇猛的斗志。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讵:表示反问,岂。

翻译: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赏析:关于“同物”的理解 关于“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一句,有的认为,上句言生时,下句言死后,“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然而这样理解,未必符合作者的原意。《说文解字》云:“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可见物为天地万物之意,而精卫化去为鸟,刑天化去为“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二者虽则化为了异物,但实际上与生前并没有区别,都有着自己的意志,都是天地所生的有灵之物,都同归于自然大道。所谓的生死、化与不化,都不能改变“同物”的本质。因而,既然同样是“物”,只不过形态有所不同,那么便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那么化去也就没有任何的悔恨了。“物”不仅仅是指精卫与刑天本来的形态而言的,“同物既无虑”与“化去不复悔”两句是因果的关系。作这样的理解,诗文更能表达出一种道生万物而万物一同的意义,更能理解“化去不复悔”的原因,可能更符合作者的原意。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原文译文鉴赏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原文|译文|鉴赏 《读山海经·其十》是陶渊明的组诗作品《读山海经十三首》中的第十首。这首诗高度赞扬了精卫、刑天的反抗精神。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辰一作: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注释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⑧猛志:勇猛的斗志。 ⑨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⑩讵:表示反问,岂。 鉴赏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 析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讲述神话传说及地理知识的经典之作。其中的《读山海经·其十》是一篇有关神龙的章节,赋予了龙无限的神奇色彩,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这篇文章将分别介绍《其十》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一、原文 “若匈奴之地,有神龙焉,其状如牛,一角,文身锦绣,常藏在水中。” 二、翻译 “在匈奴的地方,有一条神龙,它的形状像牛,只有一只角,身体上刻着锦绣的文身,常常藏在水中。” 三、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是一篇非常简短的章节,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是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首先,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一直被视为神灵之物、文化象征和民族精神的代表。这篇文章中的龙,不同于常见的几何图形或客套的语言,而是赋予了一种生动的、真切的形象,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其十》中的龙具有牛的形态,仅有一只角,刻着锦绣的文身,这种神奇而独特的造型,深深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其次,《读山海经·其十》中的龙常常藏在水中,这又启示我们从生态环境和怀疑精神的角度来理解龙的本质。龙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一直被视为天上的神灵,但在此刻,它居然潜藏在水中,这意味着龙也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龙神话的质疑和怀疑心态,不再像传说中那么神秘神奇。 最后,读完《其十》,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文学经典《红楼梦》中的巨龙跃涧,这种对龙的形象的深化,更增加了对《其十》的审美价值。 总的来说,《读山海经·其十》是一篇简单、生动且充满神话色彩的文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带来了更多特色和魅力。它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龙的存在,以及对古代神话的思考和怀疑,从而开拓了我们的文化视野。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陶渊明,诗歌阅读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陶渊明,诗歌阅读 篇一:桃渊明读山海经)doc 陶渊明读《山海经》写《桃花源记》 【主题词】陶渊明《读〈山海经〉》酉阳上古神话桃花源记 重庆市巴渝文化研究院田景和 陶渊明所《读〈山海经〉》乃是中国最早的上古神话之书,而不是汉魏之后所出现的“仙家故事”类书籍。学术界通常认为, 神话是一个民族关于创世之初天地开辟、万物起源及种种自然现象的天才猜测和伟大传说。但是,根据最新研究发现,所谓神话故事内容并不是所谓天才的猜想,而是上古祖先们关于历史的变异传承。大多是在“殷商王朝”取代”大夏王朝”之后出现的记录历史的特别文化现象;体现的是后人对上古祖先在其原始时期历史族源的追述与传承衍生而出的特别载体;造作者多为研习传承华夏本土文化的道家方士(南北都有), 尤以长于南方的饱学之士居多。内容也通常是根据道家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以长江巴蜀历史文化为主体),在回避当朝政权统治者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只好把真正的大夏及大夏以前的上古祖先历史文化,通过“朦太奇”的模糊手法,与有关神仙们种种修道炼丹和长生不死的奇行异迹互相参杂混为一谈而得以巧妙传承。

陶渊明读《山海经》所写十三首诗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为什么说《桃花源记》缘自于《山海经》的上古神话故事?陶渊明为什么要写《桃花源记》而不是写《梨花源记》《菊花源记》《桂花源记》?其写作《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是什么?传说中的“桃花源”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密码?为什么说酉阳“桃花源”就是陶渊明笔下所描述的“世界外桃源”?为什么说酉阳《桃花源记》的桃花源就是中国古代“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女娲氏的真正故乡——华夏的文明之源?这些问题如果不搞清楚,我们就无法解迷“桃花源”的真正历史渊源;那么,我们就是拥有”桃花源”璞玉般的珍贵实物与自然资源,也仍然无法擦亮和打磨出自己的优势文化品牌!也就跳不出湖南“桃花源”、江西“桃花源”、山西“桃花源”、河北“桃花源”所谓“陶翁假想”的历史误区!同时,中华之寻源工程就不会找到真正的源头——因为,有大量的最新发掘研究成果表明:唯有酉阳“桃花源”才是华夏民族历史文明有零星记载的真正源头! 本以文史互证,结合诗人陶渊明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情感,对其《读〈山海经〉》之十三首诗篇进行逐一解析,感悟组诗在浓厚的神话色彩掩盖下,诗人刻意对上古人文无限推崇以及对政治混乱没落和现实社会的质疑与批判,充分表达了诗人内心所崇尚的理想社会与政治主见。他之所以写作《桃花源记》,正是作者对当时社会混乱人性堕落数典忘祖等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