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等发展

我国管理思想及理论发展

管理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第一节人类社会早期的管理思想及实践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实践:1、长城——系统思想的运用

2、对策思想——田忌赛马

3、经营管理思想——孙子兵法

范蠡大商人

4、人事管理思想——选才用人艺术

5、以人为本思想

中国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的特点是着重于对人类精神文明的研究。从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管子等诸子百家起,他们在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反复论述的主题就是人的本性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他们提出“三纲”、“五常”,作为处理个人和国家、社会、家庭及其他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对数千年超稳定组织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对东南亚影响很大。儒家文化成为热门。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宏观治国学: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货币、漕运驿递……

微观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

1.顺“道”:经济规律“守常、守则、循轨”

2.重人:得人才、求贤、重贤

(1)重人心向背: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必先为民谋利。

(2)重人才归离: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

3.人和:调整人际关系,“礼之用,和为贵”(论语)“上下不和,虽安必

危”(管子)

求和的关键在于当权者,只有当权者严于律己,严禁宗派,不任私人,公正无私,才能团结大多数。《管子》提出“无私者容众”。

4.守信:信用是人类社会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亡和事业成

功的保证。“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论语》。

5.利器: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实业报

国”

6.求实:即要“守正”,“过犹不及”,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量力而

行,因时而动,不法常可,事异而备变。

7.对策:要统筹谋划,研究对策,以智取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8.节俭:孔子、墨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提倡开源节流,

崇俭拙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9.法制:法术势

法家和《管子》推出一套法制体系,包括田土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人才法制、行政法制、市场法制等。

10.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特点

1.治国之术

儒家:礼治仁治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兼相爱、交相利

法家:法术势

(1)守法思想渗透一切领域,等级观念浓厚,整个国家被视为一个以天子为家长的、等级森严的大家庭;

(2)重德轻法、重义轻利思想起主导作用。国家管理表现出较重视对人心的控制,较少重视技和法的应用;重视各级统治者利益的德,而

较少重视才和法。与西方相比,可以说中国重“王道”,即攻心或欺

骗;西方重“霸道”即罚身或镇压。

2.儒家伦理对当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儒家人本主义的管理理论,从尊重人出发,以人性假设为基础,以道德自律为核心,以阴阳互补为其方法论,成功地建立起了一种准科学

的管理模式,在当代管理中正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有人预言儒学“即

将成为21世纪的管理主流”。

二、西方早期管理思想和实践

(一)西方古代管理思想及实践

1.《圣经》摩西分权思想、“牧羊人”观念

2.巴比伦公元前2000年左右《汉漠拉比法典》:控制借贷、最低工资、会计、收据。

3.古希腊

4.罗马天主教的管理思想

5.意大利马奇亚维利的管理思想

管理四原则:

(1)群众认可:权力是自下而上,君主必须得到群众的支持。

(2)内聚力:组织内聚力的关键是使人民确信他们可以信任自己的君主,

知道君主期望于他们的是什么。

(3)领导方法:一个君主应当以自己榜样来鼓舞他的人民,要同人民打

成一片;合理奖惩。

(4)生存意志:组织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使自己存在下去。在王国处于生

死关头时,君主有权采取严酷的措施,甚至可以抛开所有的

道德借口,背弃任何自己从前的誓言。

(二)英国早期管理思想

1.亚当﹒斯密

英国经济学家,1776年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

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经济人”思想、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等思想。

2.查尔斯﹒巴贝奇

1832年《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论述了专业分工和机器工具使用的关系,利润分配制度,固定工资加利润分享制度。

3.罗伯特﹒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者“人事管理之父”

4.鲍顿及瓦特

以上各种管理思想是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适应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发展而产生的。这些‘管理思想虽然不系统、不全面,没有形成专门的管理理论和学派,但对于促进生产及以后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第二节西方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早期管理思想实际上是管理理论的萌芽,管理理论比较系统的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管理理论就其发展的历史和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当代管理理论三个阶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

在西方,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更加复杂,市场迅速扩展,竞争日益剧烈。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以促进发展的问题,就迫切要求用“科学管理”来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从而促成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泰罗、法约尔、韦伯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之父”——费雷德理克·W·泰罗(Frederick Win slow Tay1or)

简历:1856年生在费城律师家庭。十八岁通过哈佛法学院的入学考,因严重眼疾未入学,到水泵制造厂当徒工。四年后到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当过技工、工长、总机械师、总绘图师,28岁升总工程师,获得机械工程学位。30岁参加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40岁选为主席。42岁独立开业,从事工厂管理咨询工作。1910年54岁时第一次使用“科学管理”名称。赞誉为“整个科学管理运动的灵魂”。1915年59岁逝世。墓碑刻着:“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泰罗”。泰罗兴趣广泛,善于思考。完成的技术革新和发明专利一百多项,在高速切削和精密切削方面贡献重大。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和调查研究,在深入分析和总结十九世纪美、英等国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管理理论。《计件工资制》(1895年)、《工场管理》(1903年)和《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在美国国会的证词》(1912年他在美国国会众议院特别委员会听证会上的证词)。

泰罗所创立的管理理论有以下主要观点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最高工作效率是共同富裕的基础,没有雇员的富裕,雇主的富裕是不长久的。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

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劳资双方变革思想,变对抗为合作、帮助。从

盈利的分配转变为增加盈利数上来。

根据以上思想观点,泰罗提出了以下管理制度(泰罗制)

(1)制定科学的劳动定额。

(2)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标准化)(3)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

完成和超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对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

(4)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发挥他们的能力。

(5)明确划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并订立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准则,以均分管理人员和工人们之间的工作职责,使其能进行管理和履行职

责。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工人则从事执行职能。

(6)工人与雇主保持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所规定的工作任务。(心理革命)(7)职能工长制。他提高了工长的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为以后的职能部门的设立奠定了基础。

(8)例外原则。上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该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自己只保留例外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

2.“泰罗制”具体做法:

第一,通过动作研究、时间研究,提出“最优工作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在米德维尔钢铁公司任工长,发现最大时弊“磨洋工”:只干正常工作日活计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否则会遭到辱骂。原因:一,天性趋于轻松随便的“本性的磨洋工”。二,错综复杂关系和重重顾虑引起的“故意磨洋工”。三,雇主发现能够完成更多,就会迫使其他工人干同样多的活,不增加工人报酬。

方法:(1)“搬运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制定出工作定额、工具“合理”化的研究:观察熟练工人劳动过程,归纳出去除“错误的”、“缓慢的”和“无用的”动作、用最短时间完成每项工作的“最优工作方法”;用秒表测定每必要动作所需时间和“合理”休息时间的办法,制定出合理的工作定额;工具“合理”化的研究:用同一把铁锹铲不同的物品是不合理的。工人铲煤与铲铁矿石负量不同。对第一流铲工试验确定:每一锹的合理负量应为21磅。为使每锹负量大体上都不少于或多于这一标准,他提出应准备10—15种大小规格不同的铁锹。铁矿石以小锹;煤屑容易滑动,大锹为宜。

(2)差别计件工资制,在超额或未完成定额时,按照不同的工资率计算其所完成的全部工作(包括定额内和超定额部分)的报酬。任务和奖金,构成科学管理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根据工人不同素质培训与提高,按照工人能力和体力给予最适当的工作。

第三:“管理人员”和工人“伟大的思想革命”:双方注意力从“盈余分配”转到“增加盈余”,如何分配盈余的争论是不必要,对立情绪和敌对态度变为“兄弟般的合作”。

第四:管理职能实际操作分离,管理人员实行专业分工。变工作程序都由工人凭经验为按资方科学规律。由工人单独完成的工作,分为:如编制计划、填写卡片、发出书面指示、统计产品时耗、进行成本研究、制定生产纪律等项工作,由不同专业的管理人员承担;而按照“书面指示”进行实际操作,则是工人们的任务。

3.“科学管理”的作用。

(1)以生产实践为基础,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打破凭经验和个人判断管理企业传统观念,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2)强调实践对理论巨大作用,强调在实践中运用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强调根据经济效果决定管理方法。不把科学管理当作永恒的最终理论。

4.合作者:

福特:流水装配法,使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

本;生产标准化:产品标准化,实行批量生产;零件规格化,提高零件的互换性;生产专业化,不同零件由专门工厂或车间制造;作业专门化,各工种工人反复进行同一种简单作业。

亨利·甘特;“甘特图”的创制人、机械工程师

莉莲·吉尔布雷斯――吉尔布雷斯夫妇“时间与动作”研究的费兰克·吉尔布雷斯和第一位心理学女博士、“管理学第一夫人”的

哈林顿·埃默森提出“十二条效率原则”。砌砖动作由18个简化为5个,使每小时的砌砖量由175块提高到300块;叠布的动作由20—30个简化为10~12个,叠布匹数比原来增加了将近1.7。贴鞋油盒商标的女工动作改进,贴24盒鞋商标时间由40秒缩短为20秒。

5.局限性。

(1)最巧妙残酷的剥削手段与最丰富的科学成就的结合,

(2)以“经济人”假设,忽视社会人,把工人们当作没有头脑的工具,甚至役畜,没有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主张多头领导,而低估了“统一指挥”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对泰罗制的评价:

冲破了传统经验管理办法,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办法,标志着现代管理学的诞生。

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将管理和执行职能分离,使专业管理人员出现,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人”假设强调通过满足人在经济和物质方面的需求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而忽视了工人在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主要解决现场工人的操作、监督、控制问题,涉及的管理问题较窄,企业的销售、供应、人事等方面基本没有涉及。

泰罗制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巧妙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

(二)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古典组织理论)

欧洲最伟大的管理学先驱“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

1、简历:出生在法国小资产阶级家庭。19岁毕业于法国采矿学院,聘任为采矿工程师,25岁开始担任矿井经理,31岁担任煤矿总经理,47岁起担任矿冶公司总经理。77岁退休创办了法国管理研究中心,兼任商业学院教授。

2.成果:管理实践:1888年开始担任公司总经理时公司濒于破产境地。他退休时,成为管理制度先进,经济实力强大的矿冶康采思,管理卓越驰名于国内外。

管理学论著:《论管理的一般原则》(1908)、《管理职能在指导营业中的重要性》(1917)、《论工业的积极管理》(1918)、《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邮电与电讯》(1921)、《国家管理理论》(1923)。法约尔的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于1916年问世,1929年由日内瓦国际管理学院出版了该书的英译本。

与泰罗比较泰罗:技术专家,白下而上地观察上层领导,重点在车间管理,法约尔:自上而下地观察管理,把大型企业作为整体研究,重要研究方向:组织理论。

3.贡献:

法约尔认为,管理不同于经营,它只是整个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企业经营的全部活动,应包括六方面:⑴技术活动⑵商业活动⑶财务活动⑷安全活动⑸会计活动⑹管理活动他又把这六类活动称为企业经营六项基本职能。

他指出管理包括5个职能(要素)①计划②组织③指挥④协调⑤

控制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因此他又被称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

法约尔在总结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的十四条原则:⑴分工⑵权力与责任⑶纪律⑷统一命令指挥⑸统一领导⑹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⑺人员报酬要公开⑻集权⑼等级链⑽秩序⑾平等⑿人员保持稳定⒀主动性(首创精神)⒁集体精神

(三)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韦伯(1864-1920)出身于德国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1881-1884年在海德堡大学学习,并在斯特拉斯堡服兵役,之后,入柏林大学完成学业;他对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宗教学都颇有研究,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作家等,是古典学派在德国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最早提出一套较完整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创立者,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科学管理”的核心是强调组织管理的高效率,认为等级制度、权力形态(法律的、传统的、神授的)、行政制度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韦伯认为行政组织体系应以理性的、法律的权力为基础,其组织管理机构则是纯粹的应用法定权力的形态;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建立在正式、合法和权威基础上的最好管理制度,是最符合理性原则、高效率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其要点主要有:

①组织内人们在人身上是自由的,只是在于人身自由无关的领导管理职责方

面从属于上级的权力。

②组织内的工作应有明确的分工,组织内的每一个职位都必须由专门人员负

责。

③组织内的各种职务和职位,都应按照权责合一的等级原则组织起来,形成

一个梯形的三层指挥体系。

④组织内人员的任用和升迁,应根据职位的要求和技术专家的意见,并通过

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来选定。

⑤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守组织内的规则和法律,不能感情用事,随心所

欲、滥用职权。

⑥组织内人员之间的关系应以理性准则为指导,特别是在同下级的交往中,

要保持应有的尊严;不能任意解雇组织成员,应鼓励大家忠于组织。

⑦每个组织都必须建立一套规章制度,以保证组织内各项工作的统一协调。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基本点,是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家族个人或世袭地位来进行管理。即用行政管理体制来代替传统管理制度。

泰罗、法约尔和韦伯的管理理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主张来科学的来代替凭个人经验和习惯进行管理的传统做法,因此都称为科学管理理(古典管理理论)。

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到20世纪20年代,管理学家们感到不考虑管理中的人的因素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就难以实行有效的管理。古典学派缺陷:强调物质因素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强调物质鼓励,忽视了社会需要;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单纯科学设计、奖金刺激、等级分明指挥系统不能带来持久活力。紧张而单调劳动和日益严重剥削激起工人们有组织反抗。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态度以及人们在组织内的关系和行为问题,可以弥补古典学派的不足。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乔治·埃尔顿、梅奥(1880-1949)、亚伯拉罕·马斯洛

(1908-1970)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1906-1954)。

(一)“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人际关系学说)

梅奥和霍桑试验乔治·埃尔顿·梅奥(Mayo,1880—1949),1899年澳大利亚逻辑和哲学硕士学位,苏格兰学医,研究精神病理学。移居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商学院任教。1926年哈佛大学工业管理研究。霍桑试验,24—36年在美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

1、照明试验(24—27)。“试验组”在不同照明强度下工作;“控制组”,照明度维持不变。结果,照明度变化对生产率几乎没有影响。

2、“工作气氛”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年8月一28年4月)。1927年冬季,梅奥领导,由人类学家、生理学家、统计学家和西方电气公司劳动人事部门管理人员组成。工人脱离监督工作,调整工资支付办法和工休时间,试验工作条件变动对生产率影响。女在单独工作室工作。分期改善工作条件,如改进材料供应方式、增加工间休息、供应午餐和茶点、缩短工作时间、实行集体计件工资制等。工作时间可以自由交谈,观察员对她们的态度也很和蔼。产量上升。一年半后,取消工间休息和供应的午餐和茶点,恢复每周工作六天,产量仍维持在高水平上。结论:生产率与工作条件没有直接联系,监督和指导方式的改善能促使工人改变工作态度、增加产量。于是决定影响工人工作态度的因素。这成为霍桑试验的一个转折点。

3、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28—31年)。

开始时对工人进行“问答式访谈”。来改为“无指示性访谈”,工人自由发表。两年中自由访谈两万多次,工人们发泄胸中闷气和提出改进建议。产生自己能够参与公司经营满足感,一变被动的劳动态度。结论相同,“员工工作绩效,受到其他人影响”。于是研究进入第四阶段。

4、集体计件工资制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3l一32年)。

企图以集体计件工资制形成“快手”对“侣手”压力以提高效率。规定产量标准是焊合7312个接点,完成6000—6600。

既不会充当“快手”,也不会成“慢手”,达到“过得去”产量自动松懈。原因,形成默契行为规范,工作不要太多,否则“害人精”;不要太少,否则“懒惰鬼”;不应当告诉监工损害同伴事,否则是“告密者”;不应当多管闲事、过分喧嚷、自以为是和热心领导。

根本原因三:一怕标准再度提高;二怕失业;三可保护速度慢的同伴。

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于1933年发表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创立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以下观点:

①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影响工人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的和心理方面来激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有在着“非正式组织”,他们抱着共同的社会感情、惯例和倾向,而无形地左右着成员的行为,必须重视两种组织的相互依存关系,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③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正确处理人几关系,善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并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而激励职工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1.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人类动机的理论》

美国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的需要:衣食住行性等

(2)安全的需要:工作、财产、安全、保障

(3)感情和归属的需要:爱戴、友谊、归属、爱情

(4)受人尊重的需要:地址、受人尊敬、威望

(5)自我实现的需要: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出力所能及的最大成就

2.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

保健因素: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政策与监督。

激励因素:与同事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地位、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

发展的可能性、责任、声誉赞赏、工作兴趣。

3.X--Y理论: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于1960年在《企业中的人性方面》一书中进行了比较分析

(1) X理论

人性假设:

●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有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

●一般人都胸无大志,不喜欢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的困难工作

管理措施:

●管理的重点是提高生产率,无需考虑人的情感需要。

●管理是少数人的事,工人的职责是认真干活。

●管理的特征明显表现为制定各种严格的工作规范和管理

法规,企业主应以经济报酬来收买职工。

●严格实行定额制和计件工资制,以金钱来奖励和处罚职

工。

(2)Y理论

人性假设:

●人并非天生懒惰,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决定于这工作对他是

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

●在正常情况下愿意承担责任,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

性。

管理措施:

●管理的重点在于努力创造一种能适应人们充分发挥能力、

潜力的环境条件。

●激励方式应着重内激励,强化工作的成就感。

●管理的体制设计应保证职工能够充分发挥才能,使工作任

务赋予挑战性。

(3)分权:传统的指挥和控制哲学不再适合于激励人,分权和授权使人免受组织过严的控制,自己来承担责任,而且去满足他们的自我需要。

分权的好处:

●减轻最高管理层的决策负担

●鼓励承担责任和职权

●促进建立和运用可能增进人们积极性的广泛控制机制

●促进对一般管理人员的培养

●有助于适应飞速变化的环境

决定分权程度的因素:

●决策的代价

●政策一致性的愿望

●组织的规模和性质

●企业文化的历史

●管理人员的素质

●控制技术

●环境因素(政府控制、工会制度、税收政策)

(4)授权:

原则:

?因事设人,使能授权。

?明确所授事项

?不可越级授权

?授权要适度

?适当控制

?相互信赖

4、期望理论:弗鲁姆 1964年提出

认为并非人们有何种需要,就一定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只有当人有某种需要,同时又具有达到目标的较大可能性时其积极性才高。

激励力=期望值*效价

贡献:揭示了人的行为不只依赖于特定需要,而更主要取决于达成行为结果的主观概率和结果对自己的有用性。

发展:

(1)实际绩效是激励同个人能力的乘绩。

(2)影响激励程度的因素还有工作绩效与所得报酬之间的相

关程度。

(3)激励行为有层次性,与下一阶段的效价相连系。

5、公平理论:亚当斯 1956年提出

职工被激励的程度,不仅受其所得到的绝对报酬,而且受其相对报酬的影响,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到的报酬同他人相比较,也会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若比较的结果相等或更好,就认为公平,就会继续努力工作。反之就认为不公平,就会产生某种消极或不满情绪,而采取一系列的行为修正措施。

6、行为强化理论:哈佛大学斯金纳提出

旨在通过改造环境如改变目标或完成任务的奖惩等来激发和保持人的积极行为,减少或消除消极行为。

可以采取的方式:

(1)积极强化。

(2)惩罚。

(3)消极强化。

(4)衰减。

强化原则:

(1)要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和目标体系。

(2)要有层次性,要采取小步子循序渐进。

(3)及时强化。

(4)方式要新颖多样,要对症下药。

(5)奖惩结合,以奖为主。

(6)注意公平。

三、当代管理理论(管理理论丛林)

当代管理学派主要有:管理过程理论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理论在二战以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分散化和统一化的特点

分散化:热带丛林管理过程理论经验理论人类行为理论

统一化:系统管理理论

权变理论

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一>管理过程理论

管理过程理论又称管理职能理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提出的。法约尔、穆尼、厄威尔、古利克都对管理职能有贡献。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职能”

古利克:计划组织用人指挥协调报告预算“七职能”

孔茨和奥唐奈:计划组织控制指挥人事“五职能”

厄威克:计划组织控制

对每个职能都从下面几个基本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⑴职能的性质、目的

⑵职能的结构特征

⑶职能的主要原则和理论

⑷主要技术

⑸障碍和困难

⑹环境是什么

认为一切最新的管理思想都能纳入第一管理职能。

〈二〉社会系统学派

创始人是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L Barnard).他在组织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先后得过7个荣誉博士学位,巴纳德长期担任高级管理人员,从1927年至1948年任美国新泽西洲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1938年出版了《经理的职能》一书,建立了社会系统理论.这种理论是以协作系统为核心论述组织内部平衡和对外部条件适应的管理理论.巴纳德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经理人员是协作系统因素中的关键因素,经理在系统中的作用就是在协作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进行有效的协调,以便协作系统能够维持运转.五个职能

①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

②招募和选拔人员

③规定组织的目标

④授权的职能

⑤决策的职能

〈三〉决策理论学派

从社会系统学派中发展出来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 ).1978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管理行为》、《组织》《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中的决策理论》、《管理决策新科学》等.观点如下:

(1)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图☆

(3)决策的过程分四个阶段

搜集情报→拟定行动方案→选定方案 --方案的实施和完善

(4)决策的准则

最优化满意化许可化

<四>经验主义理论

认为传统管理、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管理理论都不能完全适应现在管理的需要,只有从实际中得来的,并被加以概括和理性化的经验才能真正指导管理实践,它通过研究一个组织或一个管理者的实践经验,进而向其他组织或管理者提供其成功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方法。

1.代表人主要有:美国的彼德·德鲁克,欧内斯特·戴尔,阿尔弗莱德·斯隆,威廉姆·纽曼等。

他们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管理的概念

一个好的管理者能使团体以最少的资源和人才耗费达到其目标,管理者需要具备个人经验、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

3.管理的任务

德鲁克是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管理就是经理的管理,因而管理的任务就是经理的任务。

(1)经理必须造成一个“生产的统一体”。作曲家兼指挥家

(2)经理的决策和行动,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4.管理的组织结构

德鲁克在《今日组织结构的新样板》一书中,将组织结构划分为五种:

集权的“职能性”结构、分权的“联邦式”结构、模拟性分散管理结构,系统结构。“事业部制”---斯隆

资料:“阿波罗”登月计划 700万个零部件 2万家企业 12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 42万人耗资;300亿美元历时11年

5.管理经验的研究和管理原则的概括

经验主义理论一般都强调从管理经验研究为中心的管理方法,而不能从研

究管理原则出发,能否概括出一般的“管理原则”用于管理实践,则有两种不同意见。戴尔持否定态度,肯定的代表是福尔克和劳勃等人。

6.管理的目标方法——目标管理

由德鲁克首先提出,目标管理则综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方法,既能使人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从工作中满足其需要,又能使

人与工作结合起来,完成目标。

奥迪*奥恩曾给目标管理这样一个定义:“简言之,目标管理制度可以描述为如下的过程,即一个组织中的上级管理人员和下级管理人员一起共同制定共同的目标;将目标同每一个人的应有成果相联系,规定他的主要职责范

围;并用这些措施作为评价一个经营单位和其中每一成员贡献的指导。”

1)确定并分析目标

2)制定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①全员参加制定目标②信任下级③激励原则

④掌握实现目标的控制权,了解各级目标的实现程度

3)目标管理的具体步骤

制定目标→实现目标→检查评价

4)目标管理实现的三大功能

①统一行动的功能

②激励群众的功能

③协调关系的功能

体现了专门化理论、人群关系理论、授权理论

<五>管理科学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主要是运用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系统理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方法到管理决策中,进而形成一系列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的的方法和技术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管理就是一个制定、运用数学模式和程序的系统,即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表示管理的所有职能,并计算出最优值,从而完成组织目标,减少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使投入的资源发挥最大作用的过程。所以有人甚至认为,管理科学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制定数学和统计模式,并将其通过计算机应用到管理实践中的一种方法。

管理科学理论体系与“科学管理理论”的关系:

在原则和方法上的共同点:科学管理理论要找出一种“最好的”操作方法,而管理科学理论则强调计算出管理过程的“最优值”;科学管理理论创造出了“甘特图”,而管理科学理论则将发展为“网络技术”。

在理论创建上,二者都是由一批人组成的。它们都是试图摒弃凭经验、知觉和主观判断进行管理,而采用科学的、理性的计算方法,获得最优管理方案,以达到最少的资源耗费和最高的管理效率。不同的是,管理科学理论已突破了车间操作方法、作业管理等研究的范围,进而在向整个组织的所有活动方面扩展,并在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管理科学的主要特征:

1、以系统观念为基础,建立全面分析组织的框架结构,强调组织是由“经

济人”(组织人、理性人)、物质技术和决策网络组成的系统。

2、以决策为目的,强调决策原则、方法和程序是组织管理的核心。

3、以数学方法及计量模型为手段,使运筹学应用于组织管理中。

4、以计算机为先进的计算工具,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管理理论的统一

化趋势。

〈六〉系统管理理论

在组织管理上运用普通系统理论的基础思想,建立将以往的管理理论兼容并蓄、融为一体的通用的系统管理模式。它以贝塔朗菲的“普通系统论”

为基础。1963年,美国的弗里艾特?卡斯特、詹姆斯?罗森茨韦克、理查德?约翰逊合著了《系统理论与管理》。1970年出版《组织与管理—一种系统学说》一书;。他们从系统管理出发研究了组织管理。综合上述书籍,卡斯特等人在普通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将系统管理理论概括由系统哲学、系统管理和系统分析三个方面内容构成的体系,下图所示:

管理就是把一些本来毫无关系的因素联系起来、集合起来,但这种联系并非简单的堆积,而是在一个目标下组成一定关系的一个整体。

认为:①企业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

②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管理信息系

统。

<七> 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理论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核心是针对不同环境而权宜变化的一种管理理论.

卢桑斯《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 1973年

《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 1976出版

权变:权宜应变卢桑斯就是考虑到有关环境变量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来表示的。

1967年,劳伦斯和洛尔施出版了他们合著的《组织和环境》一书,他们被称为现代权变管理理论的创始者。

主要观点:

1.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变化的、因人而异的,因此由需

要引起的动机和行为也相应如此。

2.人在同一时间或地点也会有各种需要和动机,他们相互作用而形成

一个复杂而统一的不同动机模式。

3.由于人的需要和能力等差异,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因此,不可能有适合一切时代、任何组织和个人的普遍有效的管理

方式。

四、企业文化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企业文化理论是西方企业管理发展的新阶段。管理理论经过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系统管理理论的形成,管理理论日趋完善,对管理效果有很大作用。但每一种理论本身又不可能十全十美。其缺陷表现为三个方面:1.把人看成管理的客体,处于被动地位。 2.缺乏对职工群体的研究,只注重研究单个个体. 3.没有找到硬管理和软管理理性控制和非理性控制的最佳结合点。而企业文化管理便弥补了它们的不足,应运而生,它以人为中心,把人放在管理的主体地位,强调文化认同,群体意识的作用等。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超出其他国家。70

年后期,特别是80年代,美国企业的产品产量大大下降。80年代初日本有取代美国工业(汽车)的趋势。日本的“企业文化”群众意识、团队精神受到重视。威廉?大内在《Z理论》中提出企业非技术因素---文化因素的巨大意义。美国也出版了《美国企业精神》、《追求卓越》、《日本的管理艺术》等著作,企业文化学派兴起。

Z理论主要观点: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

①长期雇佣:使职工积极的关心企业的利益和前途。

②集体决策:鼓励职工参与管理。

③个人负责制:要创造性地去工作。

④上下关系要融洽:心情舒畅愉快会使人工作更有效率。

⑤全面培训、轮岗:使职工有多方面的工作经验。

⑥长期评价、缓慢稳步提升:减少内部冲突。

⑦含蓄的、非正规的控制。

评价:Z型组织结构形式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紧密团结和更具竞争力的需要,又能满足个的自身需要。

五、管理理论的新思潮

进入19世纪90年代,现代管理理论的最新思潮当学习型组织和企业流程再造,有人认为这是管理的革命,将导致传统管理理论与实践出现全面革新。(一)学习型组织与五项修炼

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于1990年出版了名为《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物》的著作。他认为我们片面和局部的思考方式及由此所产生的行动,造成了目前切割而破碎的世界,为此我们需要突破线性思考的方式,排除个人及群体的学习障碍,重新就管理的价值观念、管理方式方法进行革新。

学习型组织---是能够设法使组织各阶层人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是让成员体会到工作中生命意义的组织,使通过学习创造自我、扩大未来能量的组织。

认为创建学习型组织,应通过以下五项修炼来实现:

1、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

(1)开展境界教育

(2)把工作型工作观变为创造型工作观

(3)向极限挑战(自我极限、常规极限、死亡极限)

2、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用新眼光看世界;

(1)学会把镜子转向自己(反省自己)

(2)学会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会开放心灵,接纳别人

3、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打造生命共同体;

(1)目标

(2)价值观

(3)使命感

4、第四项修炼:开展团队学习---激发群体智慧;

深度会谈是关键,在无拘无束的探索中自由交流自己心中的想

法,相互启发、提高。

5、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见树又见林。(核心)

(1)要整体思考问题

(2)要动态思考问题

(3)要从本质上思考问题

(二)企业流程再造

美国人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杰姆斯?钱皮(James Champy)于1994年出版了一本著作,名为《公司再造》(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认为,工业革命多年以来,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始终主宰着当今社会中的一切组织,大部分的企业都建立在效率低下的功能组织上。企业再造根据信息社会的要求,彻底改变企业的本质、抛开分工的旧包袱,将硬生生拆开的组织架构,如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信息等部门,按照自然跨部门的作业流程,重新组装回去。显然这样是一种重新组装对过去组织赖以运作的体系与程序的一种革命。(三)团队管理

“工作群体”(work group):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在一起工作。

“工作团队”(work team)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其团队成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永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①群体的作用是中性的,有时甚至是消极的,而团队的作用往往是积极的。

②群体的责任个体化,而团队的责任既可能是个体的,也可能是共同的。

③群体的技能是随机的或不同的,而团队的技能则是相互补充的。

④团队成员努力的结果使用队的绩效水平远远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⑤工作群体与团队的区别还在于团队与群体成员素质的差别,团队成员要接受一定的训练,工作群体要发展为团队,必须接受团队技能训练。

综上所述,一个真正的团队应包括四个最基本的特征:

⒈为全体团队成员所认可的共同目标,每一个人都愿意为实现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⒉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具有互补性,在工作中能积极协同,充分沟通;

⒊团队成员在动机、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而具有能对团队成员行为形成很大影响的强文化;

⒋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作业题:

1.简述管理发展的过程

2.如何看待科学管理理论?它对中国现代管理有什么启示?

3.试评价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4.学习管理思想史,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或收获是什么?

第三节管理学发展趋势

一、世界管理十大变化趋势:

1997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世界管理大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面向未来的世界管理有十大变化趋势:

(1)创新---未来管理的主旋律

(2)知识---最重要的资源

(3)学习型组织---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

(4)快速应变能力---时代的新要求

(5)权利结构转换---变正“金字塔”为倒“金字塔”

(6)弹性系统---跨功能、跨企业的团队

(7)全球战略---下一世纪企业决战成败的关键

(8)跨文化管理---管理文化的升华

(9)“四满意”目标(顾客满意、员工满意、投资者满意、社会满意)---企业永恒的追求。

(10)没有管理的管理---管理的最高境界

以上这十大变化趋势从多个侧面反映了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可以预见二十一世纪必将是学习型组织的世纪。

二、二十一世纪管理的趋势

(一)从管理科学到管理艺术

(二)从硬管理到软管理

(三)从“手段人”到“目的人”

(四)从强调个人间的竞争到重视组织成员间的协作

(五)从集中(集权)到分散(分权)

(六)从强调理性到重视直觉

(七)从外延式管理到内涵式管理

(八)从重视个别和局部到强调系统和整体

三、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1)从适应产品经济的封闭型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型管理转变。(2)从行政官员管理向专家管理转变

(3)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4)从看重对物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转变

(5)从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转变

(6)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

四、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的概念:即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管理简单地说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由于人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从而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对风险的识别,适应和处置。目的是避免风险或使损失减至最小。一般步骤:⑴风险识别⑵风险预警⑶构筑预防体系⑷制定预防对策⑸建立风险管理组织⑹临时指挥中心⑺紧急处置对策

(三)虚拟管理

虚拟企业是由几个有共同目标和合作协议的企业组成,成员之间可能是合作伙伴也可能是竞争对手,它改变了过去公司之间完全是你死我活的输赢关系,而代之以共赢的关系。具有短暂和临时的特点。

虚拟管理的特征:

⑴核心功能与部门的分离。核心功能,包括该企业拥有的专利、品牌、商标和专有技术等属于公司最主要的有形或无形资产。耐克、可口可乐

⑵由纵向管理转向横向管理。扁平式组织

⑶信息流支配物质流

⑷从命令控制到集中协调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

2、何谓知识管理?如何理解其特点。

3、法约尔一般管理主要包括那些理论。

4、试谈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要点。

5、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学理论。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发展的六大趋势

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出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的共生态势,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由制造化向服务化、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转型。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主要体现为六大趋势。正确认识与把握这些趋势,对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趋势1 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相向发展成为产业特征 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制造业的投入产出呈现服务化趋势。研究表明,目前服务中间投入占制造企业中间投入成本达到70%左右,对生产性服务的有效需求近70%来自于第二产业,其中研发、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邮政等行业的中间需求较高。2010年以来,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普遍在60%~70%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 比重在43%左右。 另一方面制造企业经营呈现服务化趋势。在工业品的附加值构成中,制造加工环节占比越来

越低,而研发、设计、物流等服务占比越来越高。许多跨国公司制造商的主营业务、业务增值、管理模式、赢利来源均以服务为主,有两成跨国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企业。 服务业制造化倾向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服务业加强向制造业的渗透。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反映出金融、物流、研发等服务部门,以制造业为主要市场,为制造业服务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是服务企业产业链逐步向制造业延伸。在价值链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服务企业,凭借其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企业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由于一些服务企业在价值链高端掌握了核心技术、核心业务,比如,研发企业拥有自己的发明专利、设计机构拥有自主创新设计、物流公司拥有自己的网络等,这些企业为了寻求全产业价值链的增值,利用自身在产业链高端的控制力,建立起自己的制造工厂。

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2007年以来,世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出口贸易量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高筑。为了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大国地位迅速崛起和应对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需要,充实和增加我国进口贸易、服务进出口贸易,改变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 优化贸易结构,增强我国在进出口贸易在世界上的地位,从而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服务贸易现状发展趋势建议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中都是以货物贸易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货物贸易是我国主要的贸易形势。但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数额不断增加,领域不断拓展。其中,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产业、新部门不断涌现,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面向世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形成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 国际服务贸易定义为:货物的加工、装配、维修以及货币、人员、信息等生产要素为非本国居民提供服务并取得收人的活动,是一国与它国进行服务交换的行为。狭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有形的、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并符合于严格的服务定义的。直接的服务输出与输人。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服务输人和输出,也包括在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实体接触的情况下发生的无形的国际服务交换。 一般我们所指的服务贸易都是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概念,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国际服务贸易”或“服务贸易”才是狭义的“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这里的“服务贸易”及“国际服务贸易”均指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概念。 而通常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服务贸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服务贸易是指一国以提供直接服务活动形式满足另一国某种需要以取得报酬的活动。广义的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劳动,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服务贸易一般情况下都是指广义的。 世贸组织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将服务贸易分为11大类,如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等。服务贸易包括一系列的产业、职业、行政机关的产出:空运业、银行业、保险业、旅馆业、餐饮业。理发业、教育、建筑设计与工程设计、研究、娱乐业、按摩院、旅游业与旅游代理、计算机软件业、信息业、通信业、医疗与护理、印刷、广告、租赁、汽车出租服务等。因此“国际服务贸易”定义为这些行业部门的产出品向其他国家居民的销售。中国的服务贸易行业在近年来也在蓬勃发展,涉及到了相关行业,但总体

管理思想的演变整理

管理思想的演变整理 管理思想的流派促发事件着眼点代表学派或 理论 基本观点 经验管理思想工业革命经验经验学派管理的有效 性取决于管 理者的经验; 通过研究经 验(案例)可 学会有效管 理。 科学管理思想(古典管理思想)发明热科学科学管理理 论;一般管理 理论(组织管 理理论);官 僚组织理论。 管理的有效 性不仅取决 于管理者的 个人经验,更 重要的是依 据一定的科 学方法或者 原则。 行为管理思想霍桑试验人人际关系学 派;行为科学 学派(行为管 理理论)。 人是组织中 最宝贵的资 源,管理应以 人为本。 定量管理思想第二次世界 大战 数字管理科学学 派 只有致力于 定量化,才能 真正提高管 理的效率与 效益。 权变管理思想石油危机环境系统理论学 派;权变理论 学派;过程理 论学派。 不存在普遍 适用的管理 理论和方法 下面详细介绍: (一)科学管理思想(古典管理思想) 1、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并且有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泰勒。理论核心认为应该通过科学研究来决定工作方法,而不是每一个工人自己过去的经验。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总结的4条基本的科学管理原理:1)、科学研究工作的每一个方面,制定出最佳的操作方法,以科学代替从前经验管理中工人们按各自经验开展工作的局面。2)、细致挑选工人,并对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按照标准工作法进行操作,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此来代替经验管理中由工人任意挑工作的局面。3)、真诚与工人们合作,以确保劳资双方都可以从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得到好处。为此泰勒实行了“差别工资制”,通过金钱激励,促使工人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4)、明确管理者和工人各自的工作和责任,实现管理工作与操作工作的分工,并且对管理工作按照具体的职能不同进行细分,采用职能组织形式和推行“例外管理”制度。局限性:把人看成单纯追求金钱的经济人,仅重视技术

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一)国际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显示,第三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本主义工业化前期),商业和交通、通信业领先发展;第二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金融、保险业和商务服务业增强第二产业的服务功能;第三阶段,金融、保险业和商务服务业、科学教育事业等现代服务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快速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超出了传统的服务业的平均水平。1970—1986年,美国现代服务业的产值与就业分别增长了173.3%和200.8%,远远高于同期服务业91.0%和85.3%的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这使得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日趋上升,优化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这是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美国等国家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动力源泉。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上,产业结构处于快速变动期,特别是服务业将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已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趋势。 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撰文指出,制造业的增长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会遇到能源原材料以及环境资源供给的限制。而制造业发展所遇到的能源原材料瓶颈可能被包含金融、物流在内的服务业所打破。现代服务业主导制造业已经和正在成为现代经济的趋势。许多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形成依托国际服务业基地,支持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其中包括金融、保险、运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法律、会议、评估、咨询、工程设计、广告等中介机构。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并可大大提高其质量。

论中国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前景(1)

小论中国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和世界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相比,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主要存在以下差距: 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不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导致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相当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而中国2004年却不到35%,不足美国的一半,接近于一般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此外,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旅游、劳务出口、远洋运输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上,而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电信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在中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其他产业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 2.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较低,出口结构不合理 一是服务贸易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中国货物贸易总量呈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世界排名均为第三名,但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排名仅列第八位,进口第七位。我国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9%,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二是我国服务贸易呈现逆差,2005年服务贸易出口812亿美元,进口853亿美元,逆差41亿美元;三是中国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

不合理,新兴行业少,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不足,严重阻碍了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进程。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旅游和运输服务的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 3.进出口总额逐年上升,但始终表现为贸易逆差。 如下图所示:1996-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不断上升,进口额和出口额也不断增加,但是始终表现为贸易逆差。由此证明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 4.服务贸易管理滞后 由于服务业是由许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范围极广,国际社会要求一国对其国内的服务业进行整体协调和管理。服务业管理和协调主要由外经贸部负责,因而存在诸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务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的差别,容易出现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等问题。 5.服务贸易交易方式落后 现代电子商务在服务贸易领域中,深刻地影响着全球商业贸易形式和市场结构,影响着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方式,加速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各种不同的电子商务网站1,000多个,其中B to C④677家、B to B 370家,ISP⑤620家,去年B to C交易额为3.9亿元人民币,B2B交易额为67.7亿元人民币。存在有各种不同B to B、B to C、C to C等商业模式,有各种不同的电子商务平台和解决方案,但整体来说呈现自发性、局部性、重复性、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整体规划性和统一的规范,有很多网站的商业模式是单纯模仿国外企业,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后感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后感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近几年引进的比较成功的全面系统介绍国外管理思想演变的一本著作。作者丹尼尔·A·雷恩博士是这方面的权威,曾任俄克拉何马大学哈里·巴斯企业史文献收藏馆馆长。他还担任过美国南方管理协会主席和管理学院管理史研究部主任,并曾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执教。鉴于管理思想从林里长期以来龙蛇混杂的局面,作者以自己多年的管理从教及学术研究经验,对从古至今的管理思想进行了梳理总结。该书的问世,在当今管理学书籍市场各类良莠不齐的理论著作泛滥的情形下,历经时间的洗炼,已成为深受各类读者喜爱的管理思想领域的权威著作。 作者在对管理思想从早期到现代的总结整理中,首先对每一时代的管理思想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进行了简要说明。并且本书从开始到结束,都始终以这一综合背景为平台来探讨各类文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价值影响力下的管理理论,此外,对人性特点的在不同时代的挖掘及演进的关注,也直接影响着各个时代的管理学家对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认识。 综观全书,我们能认识到,管理活动最初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在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狩猎采集食物的生活过程中就已经有了集体合作。保存至今的古代宏大建筑和劳动分工情况下制作出来的 精美的工艺品也表明了早在数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管理技能。至工业革命,大萧条,二次大战,及新一轮经济腾飞再至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下的知识经济,随着整个社会中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关注,对人和组织关系的深入研究,管理学理论也相应发生着以下演变:早期带有蒙昧和残酷色调的关注利润而忽视人的个体的地位理论学说;到工业革命后的关注员工技能、员工效率以及工人罢工冲击下劳资双方关系的改善;到重视非生产性因素,关注人性的心理及情感需要(当然,这种转变的深层前提仍然是资本方为了企业的利润的提高);到对管理的一般理论的提出和总结;到关注个人与组织的和谐关系为主,根据各自的特质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形成一种适合外部环境的组织文化;再到随着其他学科的引入,计量、统筹学直至计算机技术的采用,技术手段的提高越来越不是问题,而是整个管理过程中人际关系的整合,员工思想和学习能力的开发,以及管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有序化、可衡量性及可预测性。 从今日管理学学习者的角度去直观管理学,管理必然包括个人、组织、管理过程和方法。本书的贡献就在于作者对管理学对这几大因素在上百年来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经验到科学实践和系统总结的演进进行了简明易懂的概括和说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早期提出的理论相较于今天就不再有适用性,管理学的进步本质上是对人性研究和人性管理方法研究的进步,而人性特点的最大特征就是稳定性,昨天的某些管理理论今日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可供我们借鉴和用来进行思想碰撞,以产生新的灵感。下面,具体的说一些在我读完该书后,对作者所描述的一些管理大师的思想的认识: 泰罗:美国《财富》杂志编辑汤姆.·A.·斯图尔特在1997年说:泰罗主义的精华不只是苦干,不断重复的和狭窄的工作种类。这个人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极力主张管理工作不仅要使用鞭子,更要运用知识;承担复杂的工作,应用智慧,找出能更简单、更快捷、更出色地完成它的方法。抛弃泰罗是很时髦的事,但更重要的是,要记住科学管理不仅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而且在保护劳动者的尊严上都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仔细阅读泰罗的著作,你就会发现,片面的理解泰罗的管理方法,而认为只是加重了工人的工作强度是不公平的。因为泰罗的也许看上去有些苛刻的要求还同样放置于资本方身上,这

管理思想的演变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后感 我选读的是美国作者丹尼尔?A?雷恩著中国学者李柱流等译,1986年版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考察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今天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本讲将介绍许多当代管理概念的起源,并说明管理概念是如何响应组织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还介绍许多当前管理所面临的趋势和问题,以便将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说明管理是一个不断在发展的领域。丹尼尔?A雷恩的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管理学从萌芽开始直到现在的演变历程,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早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和现代。这本书有两个着重点,一个是管理思想,一个是演变。书中除了介绍我们日常所熟知的管理名家及其管理思想外,作者也叙述了贯穿在整个管理思想发展的历程中那些不太出名的人物,他们或多或少的提出了一些新的管理思想(相对而言),或者在其实践过程中对后来的管理名家产生了影响,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我们对管理思想有一个连贯的认识过程,而不像以往我们学习的那样一个个断断续续的明珠。在另一方面,作者在论述管理思想的同时,也介绍了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管理名人他们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等,这样便于我们更好明白这些管理思想产生的条件,也方便我们理解他们的思想。 在读书过程中,我发现本书的条理很清晰,内容的叙述方式也比较简洁,虽然也是讲述管理思想的,属于理论性的东西,但是它并没有像国内众多的理论书籍一样枯燥乏味,给人一种轻松的愉悦。关于书中的一些理论似乎也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也许是作者有意的让我们自己从书中描述中自己总结吧,这对我们也是另外一个意义。《管理思想的演变》不愧为一本名书,读完此书后,我对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将谈谈读过此书后我对管理的一些认知和个人看法。但由于本人知识有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可能显得肤浅,如有不妥之处,万望斧正。 管理是一个古老而又恒久的话题,只要有人群存在的地方就必然会有管理。但我觉得在我们研究管理的演变和发展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弄清楚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管理是什么;第二:管理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管理是世界上最难定义的概念之一,不同的管理学派和不同的管理学者都给管理下过不同定义,目前有关管理的定义多达几百种,但这些并不重要,就像物理学和经济学一样我们并不需要一个有给他硬生生的定义,我们要弄清楚的是管理的本质和其基本职能以及其系统理论。而对于管理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至今仍存在不少争议。雷恩在书中提到,在五六十年代,管理界就对管理是否达到了作为一门科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同时不少学者为使管理成为一门正宗的科学而努力。在科学管理时代和前期的社会人时代,管理应该是被当作科学的,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管理理性的原则和严谨的理论,在此后随着人的因素逐渐受关注,管理的硬性较为下降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出现,人们对管理作为科学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并提出了管理的艺术性。而从现在管理学者的理论看来,他们既看到了管理的艺术的一面又看到了管理的科学性,菲德尔的权变理论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我个人认为管理既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但其科学性要大于其艺术。作者的本来目的也是要介绍管理的,但他没有把管理的概念,职能等一些一般教科书上都会介绍的关于管理的知识再次搬出来。而是选择了关于管理思想的演变。这其实更能让读者去了解管理。因为,在了解了管理背后的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

服务行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服务行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用友公司服务与流通行业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刘海河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比重会相对逐渐下,第三产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的比重相对上升。托夫勒也认为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以后,进入一个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信息社会。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服务业的现状: 根据最新的统计,在2008年中国服务业的产值超过了12万亿元,中国的服务业的增值值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飞速的发展。但是这个和世界先进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比,国内的服务业相对还比较落后,一个体现在绝对的规模上;另一方面体现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国内的服务业最近几年来占GDP 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左右;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是在70%以上。即使是世界平均水平也是在60%。 也就是说,国内的服务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国家关于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到2020年,希望服务业的增加值能够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而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信息服务、房地产等等。 服务行业特征,服务业我们总结以后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第一,无形性。服务业的产品是以信息,或者是服务的方式提供的,不像制造业是有形产品,所以服务业的产品的交费和衡量标准也比较混乱,而且不同的客户对服务的感知程度,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会不同。(不可存储、不可运输,交付与衡量标准比较复杂,包含更多主观因素,由于无形性,进而会产生波动性和异质性,不同客户对服务的感知程度不一及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也会带来服务质量的波动)。 第二,即时性,就是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所以需要离消费者最近,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连锁经营发展这么快的原因。(像便利店、餐饮等)。 第三,劳动密集。不像制造业对能源、设备、材料等的依存度较低,主要是以人为手段去实施业务管理,所以对人员成本的管理就非常重要。 服务业在转型中的升级与管控重点: 第一,模式创新。关于对新模式的支持,服务业业务模式创新非常快,比如华旗资讯为例,现在在大力发展门店,这里面有很多新的,可能是直营、联营,或者是加盟店等等各种模式。比如如家、分众传媒、阿里巴巴、盛大,这些都是依靠业务模式的创新取得了公司快速的发展。所以新业务模式的管控能力、在新的业务模式下,企业自己的管控能力就显得比较重要。模式创新中的第二点是体制改革,像过去的事业单位,现在已经逐渐往企业转型,在转型中对事业和企业并存的单位,他们的管理。比如广电、教育、体育、公用事业。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外包,这里面典型的例子就是IBM、GE、物流外包,这些过去都是传统的制造业,现在他们逐渐把一些制造部门逐步剥离,大力发展服务部门,截至到现在为止比如以GE为例,他们的服务部门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制造部门的收入,占比达到了50%以上。模式创新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国家也提出了希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对于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 第二,业务协同。现在的供应链越来越长,为了给客户提供及时的服务,我们本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企业内部前台业务的前端和后台管理的协同,以及内部资源的协同。通过这些协同,能够更加及时的给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第三,成本管控。这个刚才也提到,在服务业是一个人员劳动密集行业,设备成本、材料成本的相对占得比较低,人员成本相对占的比较高。所以对人员成本的管控使一个重点。因为服务产品不像制造产品,以合格产品的交付为计量的依据,服务产品的焦距更多的是依据合同,合同里面设定若干标准,所以它的收入和成本计量点和计量过程比较复杂。还有因为收入和成本不易计量,相对绩效考核也就比较困难。这是服务业转型过程中管控的一个重点。 国内服务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英美国家80%的IT应用者来自服务业,国内服务与流通企业的信息化每年以将近20%的速度在递增。

家政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AA85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014105363.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家政服务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5AA858←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480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99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我国家政服务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于9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小型化趋势显现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民进城务工,家庭服务业快速发展,行业规模逐渐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家庭服务业大致有20多个门类,200多种服务项目,涉及家务劳动、家庭护理、维修服务、物业管理、社区导购、生活百事等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据统计,2014年我国家政服务行业市场总值达到9383.74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0.8%。 2014年我国家政行业主要细分市场规模统计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节奏的加快,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步伐也日益提速,社会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日渐趋升。长期以来,我国家政行业规模小,操作混乱,但是随着用户需求数量和需求质量的同步提升,原有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 我国家政行业市场潜力巨大,相关数据显示,有约70%的城镇居民对家政服务有需求。与市场刚开发阶段相比,家政行业的进入门槛已相对提高,现在的家政服务业已从粗放型经营走到了精细化、规范化经营阶段。 二十多年来,我国家庭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为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尤其是促进弱势群体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2014年我国家政企业数量

管理思想的演变

管理思想的演变 摘要 管理思想的演进,是建立【管理】这门科学存在性发展的主要依据,时代的变化影响管理思维的变动,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管理一直被认为是组成工作不可以少的活动,管理理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形成的过程,从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的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成就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 关键字:管理哲学,管理思想,管理理论。

管理思想的演变 壹、緒論 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倡导的古典管理理论,后来为许多人所研究和宣扬,其中较为系统地加以整理阐述的有厄威克和古利克。厄威克的着作有:《管理的要素》、《组织的科学原则》、《管理备要》等。他提出了他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一)目标原则,即所有的组织都应当表现出一个目标;(二)相符原则,即权力和组织必须相符,(三)职责原则,即上级对所属下级工作的职责是绝对的;(四)组织阶层原则;(五)控制广度原则,即每一个上级所管辖的相互之间有工作联系的下级人员不应超过五人或六人;(六)专业化原则,即每个人的工作应限制为一种单一的职能;(七)协调原则;(八)明确性原则,即对于每项职务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貳、管理思想之演進 一、早期管理思想 (一)理论背景 工业化之前,组织的主要形式是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政府。虽然经济活动的规模无法与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结果相提并论,但是家庭事务、军事战役、政府管理以及教会运作方面确实存在管理需求。历史上的管理实践主要发端于四个方面:大规模集体实践活动,政治控制和社会实践管理,战争,宗教。

社会上、不管是奴隶社会还是中世纪,社会都是封闭的,教会控制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伴随宗教改革和十字军东征,新教伦理兴起,激励人们获取成就,不但有利于社会的开放而且推动了个人慈善事业的发展。 经济上、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重商主义逐渐衰落,市场伦理鼓励创新和竞争,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成为规模经济的推动力,工业化的大幕拉开。 政治上,代议制开始替代君主制,财产制度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制度背景。 (二)早期管理理论学派 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反商业、反成就甚至反人性的文化价值观。文化的重生则为工业化以及后来理性、正式、系统的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文化的重生包括新教伦理、自由伦理和市场伦理。新教伦理挑战中央教会的权威,打破了神学对人们的束缚,激发了人们对现实成就的需要;自由伦理反映了独裁政府和代表制政府的长期斗争,试图保护个人权利;市场伦理提出了对重商主义的挑战,倡导“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的观点,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和自由主义经济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这场思想革命中做出了举作轻重的贡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新教伦理的重生。 巴比奇、尤尔和迪潘更注重组织与方法问题,而欧文更关心工业化对人的影响。 卡内基将技术与管理相结合,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创造更多就业,推动工业发展。 二、科学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书笔记

让历史照亮未来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书笔记 在读书之前以及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思考了三个问题:什么是管理?如何把握管理思想的演变?研究管理思想演变的意义何在?读完《管理思想的演变》,我有了自己的答案,虽然十分浅显,但确是我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索。 人具有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需求,要通过有组织的努力去完成。管理是社会组织中,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管理的工作本质是协调,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中,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 雷恩在开篇就提出,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文化是现在和过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产物。管理思想影响环境,环境又反过来影响它。雷恩在“早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现代”四大章节中都着重介绍了当时经济、社会、政治上的文化氛围,这对于我理解本书有莫大的帮助。 研究过去是为了指引未来。我们借鉴国外经济管理的经验和理论,为的是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经营管理工作搞好。对于历史上的管理思想,对于资本主义的管理经验,我们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对国外经济管理中可资借鉴的地方,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经过我们的分析和消化,为我所用,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管理的科学制度。 以上是我读书过程中大致的思考和感受,下面是我具体学习情况的总结记录。 第一部分早期管理思想 工业化之前,组织的主要形式是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政府。虽然经济活动的规模无法与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结果相提并论,但是家庭事务、军事战役、政府

管理以及教会运作方面确实存在管理需求。正如课本所介绍的,历史上的管理实践主要发端于四个方面:大规模集体实践活动,政治控制和社会实践管理,战争,宗教。 雷恩介绍了近东、远东、埃及、希伯来、希腊、罗马以及天主教会的管理实践,这些早期文明中最初的管理实践与尝试提供了许多关于组织与管理的远见卓识。例如,古埃及人和古罗马人都遵循“管理十人”的规则;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劳动分工将生产力最优化的观点,中国的朝廷工厂也出现了高度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在公共管理方面,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建立了全面的权力等级制度;天主教会在当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控制相当突出,其领袖们也认识到了使整个组织制度化的需要。 雷恩认为早期管理思想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反商业、反成就甚至反人性的文化价值观。文化的重生则为工业化以及后来理性、正式、系统的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文化的重生包括新教伦理、自由伦理和市场伦理。新教伦理挑战中央教会的权威,打破了神学对人们的束缚,激发了人们对现实成就的需要;自由伦理反映了独裁政府和代表制政府的长期斗争,试图保护个人权利;市场伦理提出了对重商主义的挑战,倡导“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的观点,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和自由主义经济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这场思想革命中做出了举作轻重的贡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新教伦理的重生。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的禁欲主义或称清教主义为资本主义精神提供了宗教支持。虽然韦伯的观点也面对质疑与挑战,但他的 思考与分析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教主义提倡珍惜时间、鼓励劳动分工 与专业化、提倡节俭、克制与个人奋斗。受严峻的清教主义的影响,人们努力工作,自我克制、自我监督,节俭的生活在劳动中创造出剩余和利润,这些剩余的部分投入到新的事业,或改善原有的企业。信仰新教的父母在培养子女时会叫他们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这些做法会使孩子具有更强烈的获取成就的需求,这种需求将推动经济的发展。泰罗的父母都是清教徒,这与他日后在管理方面的成就不无关系。

物业服务行业发展趋势思考

物业服务行业发展趋势思考 物业服务行业发展趋势思考作者:佚名 时间:2008-5-24 浏览量: 物业服务行业发展趋势思考 物业管理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从1981年在全国成立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行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在广州从事物业管理的公司已有1100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物业管理面积亿平方米。 《物权法》出台后,行业内部立即掀起了学习热潮,面对《物权法》的相关规定,物业管理沿袭了20多年的惯性思维与做法将可能被部分或彻底打破,物管行业将面临制度、模式、利益格局等等一系列的变化与变革。物业管理行业如何在《物权法》出台后顺应物业管理未来发展大势,共建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行业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需要行业全体业主和企业共同的思考。 一、《物权法》颁布实施对物业管理行业变革的思考

物业管理应该是业主以私有财产为核心,以公共财产为纽带,以业主公约(或业主章程)为基础而形成的共同协商、自我管理不动产的行为。 早在2003年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时,国家建设部主要领导就明确要求“政府机关要转变职能,…既要尊重业主在物业管理上的自主权,也要尊重物业管理企业的独立经营自主权,…要彻底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观念和做法,明确哪些是自己管的,哪些是民事行为,应交给市场解决的。一旦有民事纠纷,应鼓励依照司法程序来处理,做到依法行政,既到位,又不越位。”可见,《物业管理条例》在其立法过程中已经贯彻了共同协商、自我管理的理念。 《物权法》体现了民法的“私法自治”的原则,明确了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进一步确立了业主共同协商,自我管理的物业管理模式。《物权法》第八十一、八十二条规定:“业主可以自行管理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也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对建设单位聘请的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业主有权依法更换。”“物业服务企业或者

中国汽车后市场服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本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使用

一、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 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不管是产量仍是销量都是在快速的上升,这主要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人们糊口水平的进步有这密不可分的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的汽车后市场也在发展之中。 “汽车后市场服务”的定义是指汽车从经销商出售给顾客的那一刻起.直至该汽车报废送至回收站之前,为该汽车提供全过程的各项服务,包括车辆保险、上牌、年检、养护、维修、配件更换、装具添置、清洗加油、停车治理、行使指挥、违章处罚、信息提供等等的一切服务。 1.1中国汽车行业的需求状况 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汽车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发生深刻的改变,中国汽车也将从封锁走向开放,国外一些提高前辈的汽车理念,也将会源源不段的输入到中国汽车行业中来。中国汽车市场持续、快速的增长,私家汽车消费比重逐年进步,有关专家估计,因为海内市场需求量大,私家购车的需求将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市场成为世界最具活力、增长最快速的区域市场的决定性气力。2004-201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以16%-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在6650-8431万辆之间。可以推算2010年汽车的年需求量将达到1300-1900万辆之间。汽车需求量和保有量泛起了快速增长的趋势,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说法,汽车后市场所产生的利润,与相对的前市场比较,比例大约是7∶3。也就是

说,在整个汽车工业链上,后市场产生的利润至少要超过前市场1倍以上。我国汽车后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较高增长期。由于一般情况下,车辆使用4年到9年之间,其售后服务的市场是最大的。因此,中国有望在21世纪前10年景为世界上最具成长性的汽车消费市场,海口汽车违章。汽车在中国日益发展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将直接推动中国的汽车后市场发展。 1.2我国汽车后市场的现状 目前我国汽车后市场的经营模式、治理服务、竞争意识等还存在一系列的题目。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国际竞争,我国汽车行业迫切需要明确汽车后市场在整个汽车行业市场中的重要地位,进步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1.2.1规模小、经营分散、缺乏行业组织性 我国汽车后市场目前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小而散,新车销售、二手车交易、租赁、配件和用品供给、汽车改装、美容养护、检测维修、金融信贷、保险、俱乐部等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各企业各自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用度去搜集、分析有关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等信息,但因为种种原因,所得资料的置信水平较低,因而导致企业在制定一系列决议计划时产生偏差甚至重大失误,给企业发展带来严峻的负面影响,也使企业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规模大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资金和技术的实力,只有上规模,才能与国外企业抗衡。 1.2.2治理服务水平低 中国汽车后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因为长期受政府的行政干涉干与

国内外测试仪器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测试仪器发展现状及趋势 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这是19世纪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的名言。到了21世纪的今天,作为信息产业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测试测量行业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发展保障。 而测试仪器作为测试测量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测试测量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十一五”期间,由于国家不断增加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旺盛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对仪器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测试仪器市场也正在快速发展。 全球测试仪器市场情况及分析 国内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在经过一段沉寂后,慢慢开始复苏。产品大幅增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市场的巨大需求,特别是通信、广播电视市场的巨大发展,引发了电子测量仪器市场的迅速增长,二是电子测量仪器行业近几年迅速向数字化、

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出了部分数字化产品,因而在若干个门类品种上取得了较快增长。从近期中国仪表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势头喜人的,与全国制造业一样,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仍然保持了向上发展的态势。 尽管中国仪器市场正在快速的发展着,但与国外仪器生产企业比较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中国主要科研单位、学校以及企业等单位中使用的高档、大型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同时,国外公司还占有国内中档产品以及许多关键零部件市场60%以上的份额。世界测试仪器市场对中国的影响依然非常大。目前,在世界电子测量仪器市场上,竞争日趋激烈。以往,测试仪器生产厂商主要都将仪器产品的高性能作为竞争优势,厂商开发什么,用户买什么。而今则已变成厂商努力开发用户需要的仪器,并且把更便宜、更好、更快、更易使用的测试仪器作为奋斗目标。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全世界测试仪器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人们普遍认为,电子测量仪器市场的前景依然乐观。 国际仪器发展趋势和国内现状 一、国际趋势

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的趋势及发展战略

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的趋势及发展战略 近20年来,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房地产行业由于属于对全局起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而获得优先发展。2000年证监会对房地产企业上市解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发展前景的肯定。与此同时,房地产中介业适应于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的增长也逐渐发展起来。加入WTO在即,为大规模进入尚处于幼稚阶段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国外知名的房产中介企业已开始了实质性的商业运作,因此,分析房地产中介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房地产中介业的现状,从微观层面制定房地产中介企业的发展战略是目前房地产中介企业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房产中介服务业的趋势分析 (一)房产中介服务业是朝阳行业 从全球范围看,世界经济向服务化趋势发展。从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进入所谓“服务社会”,衡量的标准是服务业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50%,如当时令港为70%、美国60%、欧共体58%、瑞典62%、芬兰55%等。服务性企业生产的附加值已经多于制造业所创造的价值。尽管服务业伴随制造业发展而发展,但在服务需求结构变化的推动下,服务行业特征呈现出服务性企业资本投入更加密集,科技投入越未越多,专业化程度越未越高,组织规模越来越大的总体发展趋势,房产中介服务业隶属于这一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高成长性的朝阳行业。 (二)专业化分工的利益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促进房产中介服务业快速成长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行业内专业分工日益细化。一方面房地产企业本身主动把市场营销服务功能从整体业务中剥离出去,使之成为独立的营销服务实体;另一方面,更多的创业资本涉入专业房地产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中介服务经营范围具体指:房屋的买卖(代理/自营)、租赁、置换及相关金融、信息、法律等专业化服务。专业化分工不仅有利于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健康成长和全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了房地产行业各产业链条的发达。 (三)房地产二、三级市场不断膨胀刺激房地产中介业交易规模扩大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上二手房交易量占整个房地产交易量的80%左右。随着我国二、三级市场的开放,房产梯级消费的逐渐形成,二手房买卖、租赁交易额急剧膨胀。据统计,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四城市每年涉及市场交易规模就有几百亿元。据业内人士预测,到2003年前后,上海二手房交易量将与商品房交易量持平。 (四)网络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房产中介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注入活力 从国外经验看,房产中介行业应该而且是最早应用网络技术实现电子商务的行业之一。而房地产中介行业电子商务化的最终表现形式正是目前流行于欧美国家的MLS(Multi Ple Listing Service)系统,绝大多数房产中介服务公司已经被自己的房源信息系统和无所不在的互联网“网络”在了一起。顾客只需在中介公司所设计的计算机终端上输入所要租买房屋的特征,就可查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房产,并可通过网上的电子地图查看实际位置,通过网上播放的录象进行“实地考察”。显然,MLS系统的好处一方面是中介服务商的业务更加趋于专业化,另一方面是满足消费者选择的多样性。 二、国内房产中介服务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国内房产中介服务业虽然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发展历史不长、经验不足、行业发展无序和宏观管理不规范以及企业微观管理和经营落后,与房地产中介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市场的需求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和一系列问题。 (一)“散、乱、差、小”是国内房产中介服务业的主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