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架构与发展前瞻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评议

逻辑架构与发展前瞻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评议
逻辑架构与发展前瞻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评议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刘象愚 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每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诗,因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而且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分×3、填空2分×12、简答7分×3、材料分析10分×1、论述15分×2 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p5) 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p10) 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 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p12) 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p10) 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p20) 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p27) 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p27) 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 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p30)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 (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二)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 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三)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史前期(先秦——十九世纪末) ——翻译肇端 一史前期特点 史前期的比较文学有着迥异于其后阶段的特点: 1 时间跨度长:如果以西汉为史,则有约两千年时间,如果包括西汉之前的先秦,则已超过两千年; 2 发展极其缓慢:从开始的片段、零星记载,到十九世纪末,基本上以翻译为主,即使是跨国界、跨学科,也大多是混杂于文论或者是散见于各类文献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比较,而多“比附”,更谈不上系统完整的理论与方法; 3 综合的非纯文学比较:和西方相比,中国的比较文学从一开始起,便局限于同一文化圈内做系统比较。 二史前期概述 A 早期翻译 史前期最早阶段的西汉时期(包括之前的先秦时期),显露比较文学端倪的史料记载,主要有两个方面: a 《史记》、《汉书》及《后汉书》中涉及西域的记载,有关于汉朝与西域诸国神话传说流传与真伪的比较,这几乎可以说是涉及了比较文学最原始的记载; b 西汉刘向《说苑.善说》中记载了鄂君子请人翻译《越人歌》的传说,从时代上看,这是中国比较文学史上有记载的跨民族的最早翻译。 B 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东汉至西晋

1 安世南:安息太子,译有《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种佛经,人称其“为群译首”; 2 支娄迦谶:月支人,翻译了《般若道行》《般舟三味》等经三十多卷,其译文“审得本旨,了不加饰”; 特点:译经不少,但多零品断简,尚不成系统;译文体尚不确立;译者多为外国人,致使译文质量大多粗糙。这一时期的译事,只能属早期启蒙时代,但是,在整个翻译史上筚路蓝缕的功绩不可抹杀; 第二时期:东晋至南北朝 前期:东晋和二秦 1 道安及弟子慧远:有南北倡和之功; 2 鸠摩罗什:指正旧译纰缪,影响相当一批僧人; 后期:南北朝至隋代 出现一种名为“格义”的早期中外比较方法,以儒家的概念来解释佛家概念,并进行类比研究,只是它主要用于哲学与宗教方面,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 特点:西行求法之风盛行,带回许多译本;出现很多重要译家;佛经中的许多重要法典都已全部或者部分译出,成绩可观;建立了大规模译场,分工严密,译文质量也大有提高,标志着整个译业进入了兴盛时期; 第三时期:唐贞观至贞元年间 玄奘:开创中国译经史的新局面、新风格,其译文被称为“新译”,且自著佛论,提倡因明,“逻辑”亦出自玄奘。 C 明清时的中西文化接触 史前期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唐代是一个高潮,到了明清又出现一个小高潮。明清两代,随着来华传教士的增多,大批有关欧洲文化的著作在中国出现。同时,中国学者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中西文化、主张西学东渐的有识之士: 1 徐光启:主张比较中西之异同,提出“理相符合,参互考稽”; 2 利玛窦:《畸人十篇》,涉及比较宗教、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学成分。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 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 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 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 一、引言 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

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 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阶段是法国学派的形成初期,它以个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写作为特点,学派、学科意识和学术方向并不是十分明确的。巴登斯贝格曾在《比较文学杂志》中撰写了著名发刊词“比较文学的名与实”。他批判性地总结了学界的观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比较文学(新)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兴起,最为突出的标志是。 2、最能代表中国比较文学勃兴之后的骄人成绩的,应推朱光潜的与 的《谈艺录》。 3、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这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 4、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或两种之间的学理关系。 5、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是指、、、 。 6、在一个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两者可以互为指称。 7、世界文学是 1827年在评论他自己的剧本的法译本时最早提 出的。 8、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体就是。 9、比较视域内质的最高层面用八个字来概述,就是与。 10、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平台是指层面。 11、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最早是由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比 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文中提出来的。 12、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 13、誉舆学是从影响的发送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14、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征是。 1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李达三提出中国学派乃,它遵循东方特有的折衷精神。 16、题材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 二、名词解释 1、国别文学 2、民族文学 3、总体文学 4、世界文学 5、比较视域 6、对话平台 7、汉学 8、主题学 9、意象 10、接受11、海外华文文学12、译介学 三、问答题 1、中国比较文学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2、中国比较文学正式建立的突出标志是什么? 3、文化研究有什么样的学科特征?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文化研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4、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有哪些? 5、为什么说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两个重要标识? 6、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涵盖了哪些类型? 7、什么是比较文学? 8、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9、国外汉学能够为比较文学提供哪些借鉴? 10、平行研究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 11、试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跨文化特点。 12、中国比较文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3、文类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14、在古代中国“诗学”有哪两重含义? 四、论述题 1、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应该如何自我认识和定位?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及问答

一、名词解释 卡雷“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卡雷在基亚《比较文学》一书的序言中,阐释了比较文学的归属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这一定义确定了比较文学的特殊研究领域,超越了以往文学研究只限于民族(国家)文学的范围,确定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和价值。 歌德“世界文学”:洞悉到“跨文化交流”的趋势,歌德于《歌德谈话录》中最早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更多指涉本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学。歌德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倡导宽容地对待、平静接受或忽略这些观点,强调研究需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 教堂山会议: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大会。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美国学派”以此为标志成立。论文对“法国学派”提出全面尖锐的批判,指出比较文学应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模式,研究文学的本质即文学性,探讨文学的文学性特征。《比较文学的危机》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引起两派长达十年的论战。 套话: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以描绘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注视者对他者定义的载体,是陈述一个集体想象的他者形象的最小单位。套话背后往往凝聚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蕴以及历史根源,往往还与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陈见、偏见甚至误识有关,是形象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答题 1、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观点的差异。 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国际文学关系”,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 在实证主义哲学的渗透下,他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 ④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⑤局限性:1)研究视阈小: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2)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淖。 二、美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 ③研究方法:用大规模综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优点:开启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先河,强调的是没有明确的渊源关系的

比较文学讲义: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第四章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课程:中外文学比较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学派的理论核心及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异同之处,中国学派跨文明的内在含义。 重点和难点:1、中国学派提出者的跨文明考虑 2、跨文明背景与法美学派的异同之处。 3、研究范式有哪些,各自特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 一、背景 中国比较文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尤其是近十余年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复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本文试图对这一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作一初步的总结和粗线条的勾勒,以就教于方家。如果说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基本特色,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那么,中国学派可以说是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色。(详后论证)如果说法国学派以文学的“输出”与“输八”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由“流传学”(誉舆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为支柱的“影响研究”的大厦;美国学派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及“世界文学”的构想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类比”、“综合”及“跨学科”汇通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的大厦的话,那么中国学派则将以跨文明的“阐发法”、中西互补的“异同比较法”,探求民族特色及文明根源的“模子寻根法”,促进中西沟通的“对话法”及旨在追求理论重构的“整合与建构”法等五种方法为支柱,正在和即将构筑起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的理论大厦。下面分别对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作进一步的勾勒和阐述。 二、理论特征——跨文明研究 先谈谈“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跨文明研究”。无论是法国学派或美国学派,都没有面临跨越巨大文明差异的挑战,他的同属古希腊—罗马文明之树所生长起来的欧洲文明圈。因此,他们从未碰到过类似中国人所面对的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巨大冲突,更没有救亡图存的文明危机感。作为现当代世界的中心文明,他们对中国等第三世界的边缘文明并不很在意,更没有中国知识分子所面对的中西文明碰撞所产生的巨大危机感和使命感。正如叶维廉所说,“事实上,在欧美系统中的比较文学里,正如威斯坦因所说的,是单一的文明体系。”因此,文明模式问题,跨文明问题,“在早期以欧美文学为核心的比较文学里是不甚注意的”。这种状况决定了法、美学派不会,也不可能在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文学比较中做出令人瞩目的成就,更不可能去发现并创建系统的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 然而,从整个世界比较文学发展来看,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浸透,对话与沟通,乃至重建文学观念,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我在《比较文学史·序》中曾谈到,整个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和事实,就是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个个“人为圈子”的不断被冲破,一堵堵围墙的不断被跨越,从而构成了整个比较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走向。早期的法国学派,关注并执著于各国影响关系的研究,然而随着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随着文学视野的扩大,已不可能再将比较文学拘囿于“事实影响”的小圈子里了,美国学派树起了无影响关系的跨国和跨学科的平行研究大旗,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

中国比较文学论文格式规范

《中国比较文学》论文格式规范 (2018年1月修订) 1.中英文标题 2. 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中英文摘要300字以内;中英文关键词(3-5个)。关键词避免使用诸如中国文学、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此类概念过于宽泛的词语,以利于有效检索。 3. 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工作或学习单位,部门,最高学位,职称,职务。研究方向。联系地址,邮编,电话,电邮。 请作者注意:网络投稿时,上传稿件只需包括中英文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和论文正文,不得出现作者任何信息,以便于专家匿名审阅。 4. 基金项目 一般写在“作者简介”末尾,需写明项目全称及编号,论文课题应与项目内容保持密切相关性。 例:本文为国家社科项目“唐宋词传播接受史”(编号11BZW040)、江苏省社科项目“唐宋词传播史研究”(编号10ZWB003)的阶段性成果。 5. 注释与文献(作品)引用 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一般作为脚注排印在该页地脚,用数字加圆圈标注。文献(作品)引用是作者写作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或作品,文中所有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都需提供出处。 文献(作品)引用包括两部分: 1)文内标注:在引文后括号内标明作者和页码,如(谢天振43)、(Jakobson 243), 如在一篇文章中引用同一作者的作品不限一篇(部),则须加标出版年代,如 (谢天振2007:43)、(Jakobson 1971: 243);有两位以上作者的,作者与作者 之间加顿号。 2)正文后标注(文献引用):按英译后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同一作者,按 作品英译后的字母顺序排列。外文文献无需中文翻译,格式依据MLA规范。 非英文(如中文、日文、法文、德文、俄文等)文献格式相应参照MLA规范, 并需另起一行附上英文翻译,以中括号括入。其中,文献(作品)题目以汉 语拼音标注(如果通用英译为汉语拼音音译,则无需再加汉语拼音标注),拼 音不连写,不大写,并用小括号括入。 如专著的引用: 例:谢天振:《译介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Xie, Tianzhen. Introduction to Medio-Translatology(yi jie xue dao lun).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文章的引用: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绪论 一、从研究对象和范畴看:三个阶段: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布吕奈尔三人主义 二、从价值取向着眼 三、比较文学的价值 1、对文学研究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确立于19世 纪七八十年代的比较文学,处于对狭隘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不满,后者滞后于当时文学的全欧性与全球性交流的事实。 新的视角:本国文学与他国文学关系的角度 新的领域: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 2、对文学创作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了解与欣赏其他民族文学的理论指导。 比较文学可以提醒创作者注意吸取他国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写作技巧,以推动自己与本国文学的发展。 3、对文化交流而言,比较文学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文化体系互识互证互补,最终推 动世界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 全球化趋势使不同民族、不同体系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与包容势在必行,比较文学有助于缓解文化霸权与极端民族主义的矛盾,促进文化多元化。 比较文化是“跨文化之桥”(乐黛云语)“自我”和“他者”的认识之道(孙景尧语)四、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两者不等同,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展开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 文学:1、两个比较所归属的层面不同:前者是一种比较意识,属本体;后者是一种研究方法。2、指涉的对象不同:前者前就对象必须跨越国家语言民族学科等界限;后者则不一定跨越;3、使用方法不同:前者除比较法之外,还可使用实证法批评法和阐发法。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学科史 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酝酿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十九世纪70—90年代的欧洲,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思想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球渗透促成全球意识和比较意识的产生,最终促成文学研究的全球意识与世界胸怀的形成。 2、研究方法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促成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比较研究的形成于比较方法的广泛应用。 3、文学发展方面,各民族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频繁,促使传统的民族、国别文学研究方式被突破,比较文学应运而生。 (美)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兴起时为反对大部分19世纪学术研究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抵制法德意英等各国文学的许多文学史家的孤立主义。 二、学科确立的标志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16年法国两位中学教师编录的书中。1829年,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开设比较文学课程,被公认为比较文学之父。 比较文学确立于19世纪70—90年代,其标志如下: 1、理论体系的建立与研究成果的问世。 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86 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 法国学者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03 总结了早起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72—1884)是影响研究的范例,法国戴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课后习题-学派论)【圣才出品】

第4章学派论 第一节 1.法国学派的贡献与局限在哪里? 答:(1)法国学派的贡献 ①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他们都提倡一种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因此又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 ②法国学派开创了比较文学这样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学派出现许多著名学者,如维尔曼、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等,都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法国学派明确了比较文学的归属、对象和研究方法:它的归属是“国际文学关系”;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2)法国学派的局限 ①法国学派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 ②对影响的强调在另一个层面上局限了法国学派的视野一一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 ③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并不总是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学派有时会陷入烦琐考证的泥淖。 2.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1)从大的方面来说,欧洲历史上各国之间大规模的文学交流就至少有三次 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浪漫主义运动时期。就中国文学来看,它的发展也不是封闭的;如果说中国文学在古代主要更多受到印度文学影响的话,近代以来则置身于欧美文学的广泛影响之中。而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对周边民族文学的深刻影响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2)从个别的作家来讲,他的创作也绝不可能是完全独立的 前代的作家可能影响他,外国的作家同样可能影响他。前者一直是国别文学研究的内容,而后者则成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起点。从历史上看,各国发展比较文学最先完成的工作之一,都是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 3.以一篇影响研究的论文为例,说明影响研究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1)誉舆学 ①“誉舆学”是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影响。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集团对集团的影响,二是集团对个体的影响,三是个体对集团的影响,四是个体对个体的影响。 ②集团对集团的影响是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集团对个体的影响是指一国文学对一个异国作家的影响;个体对集团的影响是指一个作家对一国的众多作家的影响;个体对个体的影响是指个别作家作品之间的影响。 (2)渊源学 ①“渊源学”是从“接受者”出发,探讨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接受了哪些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渊源按其表现形态可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②印象指作家旅居国外时所得到的感受 口头的渊源是一种不见诸文字的渊源。一个偶然听到的故事、一次谈话,有时会成为一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绪论 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 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 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 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 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3)总体文学:又称为一般文学,是指探求文学的普通规律,对所有文学现象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文学研究,与常义上的“文学理论”同义。 (4)世界文学:(歌德)希望各国文学“合而为一”,“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消除各民族文学的分歧,促进人类精神财富的交流。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19世纪末期的欧洲(法国)。 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最初成就:法国学派 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挑战(争端—融合)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文学共同发展。 中国比较文学发端于台湾。 第一节诞生与确立 史前期(萌芽期) 古罗马文学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中世纪但丁《神曲》 文艺复兴时期浮士德形象的传播 启蒙运动伏尔泰《论史诗》、《中国孤儿》 (德)莱辛《汉堡剧评》、《拉奥孔》 两位先驱斯达尔夫人《论文学》 歌德 学科形成(形成期) 标志:1、名称的提出:1818年法国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比较文学教程》。 2、讲座、课程的开设:1827—1830在巴黎开设比较文学讲座。 正式诞生:19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 标志:1、创办杂志:匈牙利的梅茨尔的《总体比较文学报》。 马克思、科赫《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史研究》。 2、出版专著:波斯奈特《比较文学》。 3、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进入高等学校课堂。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贝茨《海涅在法国》。 学科确立 主要发源地:法国

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 读书笔记

第四节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学关系的研究 中国文学与东南亚各国文学,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 的中国文学与东南亚文学的关系研究、比较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方兴未艾的现 代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东南亚华文文学(主要是所谓“马华文学”)的研究。宽泛地说,这也属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但由于这种研究只跨了国界,而没有跨越语言和民族,而且有人认为海外的华文文学只是中国文学的分支或支流,所以我们暂不准备将有关东南亚各国华文文学的研究纳入本书评述的范围。 一、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学关系的研究 除现代海外华人文学研究之外的、以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学为中心的比较文学研究,在近20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数量有限,也还是陆续出现了一些文章和专著。 其中,中越文学比较研究的文章较多,共有十来篇。北京大学教授颜保的《越南文 学与中国文化》-文,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地概 - 219 - 王向远著,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7,第219页 述中越文学关系的有分量的论文。文章论述了越南的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汉 语文学、字喃文学和文字拉丁化以后的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密切关联,并指出: 尽管从吴朝独立以来,有些王朝在不同的情况下,曾经采用过不同的措施来争取摆 脱中国文化的羁囿,但总是较难冲破这一樊篱。如为了摆脱汉字的束缚,创制了自己 的文字——字喃,但组成字喃的基础仍是汉字;创立了自己的诗体——韩律、六八体、双七六八体诗,但音韵格律仍未超出汉诗的规矩,而作品的内容又多采自中国。到了 拉丁化文字产生之后,翻译工作开始了,又是以译介中国作品为主,对一些常用词或 成语,竞好多都直接音译,使得越南词汇中的汉语成分更加增多。而最突出的是贯彻 着整个越南文学创作进程的思想,一直是从中国传入的儒道并重的精神。① 这些分析和概括都是十分精当的。 1989年,温祖荫发表了《越南汉诗与中国文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 第4期),评述了越南汉诗的发展演变和古今重要诗人的作品,并将越南汉诗分为咏 古缅怀诗、神州行旅诗、中越友谊诗、抒怀咏志诗四个方面,指出了它们与中国文化 的深刻联系。1992年,《文史知识》杂志发表了胡文彬的《中国文学名著在越南的流传》,主要谈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特别是《红楼梦》六部名著在越南的翻译、改写和流布情况。同年,《国外文学》杂志发表了钟逢义的《论越南李朝禅诗》,分析了中国的佛教禅宗对越南诗歌的 影响。有关的论文还有:国安的《唐代中原与越南文人的友好往来诗》(《印度支那》1986年

比较文学常识

比较文学 基本知识点: 1.早期比较文学之父: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 2.关于法国学派有比较文学性质的演讲;1897,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在法国设立,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 3.第一个具有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设立在法国里昂,戴克斯特担任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 4.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第一次用《比较文学》命名他的专著 5.1931年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是第一个全面阐述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人 6.1951年基亚《比较文学》出版 7.伽列(卡雷)在他给基亚的《比较文学》作的序中: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8.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9.比较文学第一篇博士论文:1895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戴克斯特的学生巴登斯贝格《歌德在法国》 10.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是巴登斯贝格。 11.1871年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总体文学和比较文学》 12.1952年韦勒克《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年鉴》创刊号提出“比较文学概念” 13.1958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会议上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檄文向法国派发难 14.1962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全面总结美国学派的观点(平行研究) 15.最早由台湾学者李达三提出:认为中国为中心,放眼东方,世界……(简答)见复印资料五个目标,答对三个即可(中国传统;非西方世界;世界 文学视野)1981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会在北大成立,会长季羡林,第一个教授,岳戴云发源地,研究重镇 16.1990后,四川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成果和倡导理论“中国学派” 17.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主要是:差异性研究 18.什么是文学形象学?研究文学形象中出现的三层形象,社会总体想象物的深层横式(意识形态式/乌托邦自己缺失的),社会总体想象物(集体 想象) 简答: 1.影响研究:①定义比较文学传统研究方法之一。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有事实联系的、相互影响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涉及到流传学、渊源学、 媒介学等内容。③传播过程: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这三个方面来研究。放送端可以研究作家作品如何对外民族文学产生影响,某件作品在国外流传和演变的情况等。接受端则可研究作家借鉴、模仿、改编外民族作家的情况及作品的外民族渊源等。传播途径:有翻译、评论、外国文学的译介者、评论者及传递影响的旅人、书刊、社团、沙龙等多种媒介的研究。流传学研究的是某个作家、作品、某国文学或文艺运动等在国外的声誉、成就和影响,是从放送者(起点)出发,旨在寻找其流传终点(接受者)及其接受影响与变异创新的研究。放送者→接受者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放送者←接受者媒介学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具体途径和手段放送者——媒介学——接受者◎→→→→→→→→→→流传学渊源学←←←←←←←←←←◎◎←←←←←←媒介者→→→→◎ 2.翻译研究与传统相比,现代当代有何特点? ①传统的翻译研究主要是语言层面的,文学翻译的科学化,忽视了超越语言的层面的价值评判,注重对语言层面进行价值性评价,如传统的翻译评价 标准是“信达雅”,②而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有如下特点:不局限于对翻译实践的语言层面的价值评判,将翻译成果看做是既成事实,以此为出发点,探寻决定和影响各种翻译文本的深层因素。③当代翻译研究探讨的具体问题有:一、制约和决定翻译成果和翻译接受的因素eg为什么一些文化(文学)被翻译的多而有些翻译的少?哪些类型的作品会被翻译?eg中国的欧美和东方文学的翻译,雷哈尼和纪伯伦在中国的翻译命运二、翻译作品在译入语体系和源语体系中的地位差异eg寒山诗的英语翻译寒山诗在中国不受重视,在译入美国后寒山诗发生美国化自我化,垮掉的一代便受其影响。三、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eg:rubaiyat的英语翻译对阿拉伯和英语汉语世界的影响。四、rubaiyat的译名之争鲁拜(郭沫若译)还是柔巴依(维吾尔族诗歌样式) 3.什么是主题学?是研究一部作品的人物情境和意象思想感情和主题(主题:作家对题材进行文字处理,并在其中表达的个人化的思想感情和主?; 主观性。母题:最最小的语义单位;普遍性存在,客观性。题材:来自于未经加工的处于最原始状态的素材,事实材料,客观的)在不同的民族的传播在不同民族中的作家各人的处理在另一国家得流传演变和成因,由此探讨世界文学关系史。 4.《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李达三提出,他提出的目的之一,在于破除国际比较文学界得欧洲中心论,唤起人们对一向遭到忽视的东方文学尤其是具有悠久传统和鲜明特色的中国文学的重视,中国学派拟达成的目标:一、在自己本国的文学中,无论是理论方面抑或是实践方面,找出特具民族性的东西,加以发扬光大,以充实世界文学。二、推展非西方世界地区性的文学运动(eg中——日——韩)同时认为西方文学仅是众多文学表达方式之一而已。三、做一个非西方

比较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些思潮流派的时候,通常打破了民族界限、语言界限和文化界限。就此而论,外国文学具有比较文学的某些特色。正像聂珍钊老师在《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专家访谈一文中所说:“外国文学在性质上其实就有比较文学的特点”。自觉运用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从事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教学研究质量,加强理论深度。 三、教学语言问题。2005年有人撰文提出,应该采用英语讲授比较文学。笔者以为不宜千篇一律,应当因材施教、百花齐放。英美语言文学专业自然要用英语讲授,法国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法语讲授,德国、俄国、日本语言文学专业就以各自语种讲授,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可用双语或者汉语讲授。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没有英语院系学生水平高,而且语种也不一致,其中还不乏日、俄、德等小语种。即使我们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可以提供各个语种的教师,学生未必能够接受,因为现代的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压力,一进校门就忙于各种证书的考试,以便增加择业砝码,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大打折扣。笔者作过调查,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通过率,部属重点院校为72%左右,一般院校则为60%左右,有些学生高考的英语成绩竟然只有50多分,甚至40多分。假如千篇一律,似乎不太符合大陆实际。再从高校中文专业半个世纪以来的“外国文学”教学实践来看,用汉语讲授的译语外国文学虽然不能充分表达原语外国文学的原汁原味,但都准确地再现了世界文学名著的精髓,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为他们解读、阐释、研究中国文学提供了参照系,很多学子就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学和译语外国文学的熏陶逐步成为杰出作家、文化名人的。特别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又用汉语培养了大批硕士、博士,为我国高等教育和新闻出版事业输送了优秀人才。由此可见,以汉语讲授比较文学也能达到同样效果。 比较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三峡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罗义华 一、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现代文学研究都与比较文学有关。中国现代文学从其开端就与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没有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就没有中国现代文学。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注重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是影响研究。如《走向世界文学:中国 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 (曾小逸主编。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李怡著。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方锡德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20世纪 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 (唐正序陈厚诚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也有学者注重从学理上探讨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如《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乐黛云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在中国现代文学内部关系研究中,比较文学研究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中国现代文学历史比较分析》 (龙泉明张小东主编。长沙: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注重对文学思潮、社团流派、作家的比较研究,既有影响研究,也有平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当前的出路,主要有三:一是上溯至晚清文学研究,晚清文学研究尚存较大研究空间;二是转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研究;三是进一步挖掘、整理文学史料。相信这些研究的进展,离不开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视野,这些研究将进一步密切中国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两个学科的关系。 二、比较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困境,恰恰就因为我们的有关思潮、流派、作家作品的影响研究与平行比较研究还很不够。中国现代文学曾经调动全国主要的研究力量,去开展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这些研究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作家作品的源流问题,成为这个学科的研究基础。但是当代文学研究还缺少这样一种综合的、比较的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就会还停留在“热闹其外,空虚其中”的尴尬境地。 三、比较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此外,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也与比较文学关系密切。早在1988年, 季羡林先生就提出了“少数民族文学应纳入比较文学研究的轨道”的观点,他的《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就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当然也需借助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与视野。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从来就注重比较研究,但是没有人愿意承认或者宣示自己所开展的研究是一种比较文学研究,这与现代文学研究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的自重相关,也与“比较文学”的学科说法相关。中国人常说,“名不正,言不顺”。比较文学,没有作为本体的学科对象,只是一种研究方法而已,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从来只是运用一种比较研究的方法而已,至于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学科的独特性与意义,我们较少关注。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对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主要是影响研究,目前的平行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但是也受到很1 2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专栏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及其新发展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及其新发展 李新德 (温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15) 摘要作为一门方法论的学科,比较文学在法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将实证主义和影响研究等同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研究。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法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伊维·谢弗雷尔的《比较文学》1989年法文版的问世以及1995英语版的出版,还有阿兰·布瓦耶的《文学的疆域》1999年的出版,很具代表意义。法国比较学者在兼容并蓄取他者之所长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固守自己的传统。除在形象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外,法国学者在翻译文学、神话研究、副文学、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以及比较诗学等领域都有开拓性的贡献。 关键词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形象学;副文学 French schoo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its New Achievements LI Xin-d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Wenzhou Normal College,Wenzhou,Zhejiang,325015) Abstract As a methodological discipline,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been evolving over a century in France. Nevertheless,many scholars still identify positivism & influence approaches with French school’s met hodology. As a matter of fact,since 1970-80s,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made a rapid progress in France; particularly,the publication of Yves Chevrel’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day: Methods & Perspectives (1989,1995) and Alain-Michel Boyer’s Frontieres du Litteraire (1999)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rench comparatists learn from others with open-mindedness,and hold their good tradition at the same time. Apart from the achievements in imagology,they have made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ed text,literary myths,paraliterature,comparatist poetics,etc during last two decades. Key word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ench school; influence approaches; imagology; paralitera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