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杨乃乔

比较文学  杨乃乔
比较文学  杨乃乔

比较文学杨乃乔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

比较文学是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通途与桥梁,是一种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的新型的文学研究。

民族文学

也叫国别文学或国家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具有继承关系和独特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学。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可比性

指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的一种具有同一性特征的联系或关系。

指跨越性文学现象中,由于实际存在的各种内在联系,而具有的比较研究的可能和比较研究的价值。

它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中最核心的,决定了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关键,也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

分为两种:一是拿来比较的文学现象必须是同类。

二是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也就是提出一个特定的标准,使不同类的现象之间具有可比性,从而进行比较。

渊源学

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

相对于流传学而言,渊源学的出发点是逆向的,他从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去探求处于出发点的发送者。也就是说以接受者为基点,探讨某一作家或文学作品在主题、题材和艺术形式上渊源流变,揭示出由于影响而产生的因果关系。

形象学

脱胎于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研究某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关注不同体系中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述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需要采用跨学科方法来研究。

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的文学打破了原来的各自封闭的状态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各民族的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能够共同享有,即歌德所指。一是指一系列文豪巨匠的文学作品和文学遗产,如莎士比亚戏剧等经典文学遗产,二是指一种未来的理想的文学。歌德最早1827年提出。三是全世界各民族地区在各个时代所创作的文学的总和以及关于它的一种研究。四是指一种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国际性、世

界性精神生活方式。

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答: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中国学派

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一批中国学者为代表所形成的一支重要的比较文学队伍。1977年10月,李达三在《中外文学》发表了一篇宣言式的文章《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宣告了中国学派的建立。他们提出了“阐发研究”等新的研究视野和角度,代表第三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对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挑战,提倡文化平等与文化对话,提出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主义,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跨文化和阐发法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比较文学研究在研究范式上作出的重要贡献。其局限性为阐发研究本质上仍然没有超越美国学派提倡的平行研究的范围,是自封而没有受到学界广泛公认,错过了建立学派的历史阶段。

跨学科研究

将文学与其他各门学科相互关联、比较而进行的研究,是关于各门学科相互关系和比较的研究,它以文学为研究的出发点。

着眼于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其他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把文学与人类其他知识领域以及其他创造性活动,作为两个比较极,研究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它们之间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的关系、相互印证相互阐发的关系、相互对立相互促进的关系等等,从一个新的层面来认识文学的牲与本质。它以文学为中心,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揭示文学的特性与功能。

1.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借鉴、吸收、融合的关系。

2.文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彼此关联、交互渗透的关系。

3.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的关系

文学与自然科学

文学中的科学主题

文学促进科学发明。

系统论与文学

信息论与文学

熵与耗散结构和文学

主题与母题

主题theme抽象、有一定主观性,母题motive具体,具客观性;

作品中不能再分的组成部分为母题,没有任何倾向性,其数量有限;

主题是母题的具体体现,母题是潜在的主题,是主题赖以生长的基础,并在主题中获得再生。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Ч叵怠J紫攘鞔а芯康摹拔难Ч叵怠笔嵌嘣难Ч叵怠h蟮诟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曹顺庆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理论,而任何学科理论,都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在学术实践中一步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较为清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学术之链。这条学术之链历经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三大阶段,呈累进式的发展态势。这种累进式的发展态势,其特点不但在于跨越各种界限(如国家、民族、语言、学科、文化等等),而且在于不断跨越之中圈子的不断扩大和视野的一步步拓展。我把这种发展态势称为“涟漪式”结构,即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就好比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漾起一圈圈涟漪,由小到大,由里到外荡漾开去。但无论有多少个圈子,中心却是稳定的,即始终稳稳地确立在文学这一中心点上。尽管各个发展阶段中曾经或多或少地以各种方式偏离文学(如法国学派过多关注文学“外贸”,忽略了文学性这一问题,又如当今比较文学界“泛文化”的倾向等等),但并没有从根基上脱离文学这个中心点。 一圈圈的“涟漪”构成了比较文学不同的发展阶段,所有的涟漪便共同构成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涟漪式的基本框架。因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不是线性的发展,不是“弑父”般的由后来的理论否定先前的理论,而是层叠式地、累进式地发展。后来的理论虽新,但并不取代先前的理论。例如,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并不能取代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当今我们倡导的“跨文化研究”(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也并不取代“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时至今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涟漪结构的最内圈——“影响研究”仍然有效,仍然在当今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大显身手,充满学术生命力。不同阶段的学科理论构筑起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涟漪圈,而这些不同的学科理论又共同构筑起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宏伟大厦。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涟漪式”学科理论结构?这是因为比较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不同的学术文化背景,不同的学术问题,不同的学术切入点所形成的。正因为背景不同,问题不同,切入点不同,所以各阶段皆各自解决了某一方面的学科理论问题,从而形成了各阶段学科理论的互补性,包容性。“涟漪”正是这样构成的。 在这“涟漪式”结构中。每一个“涟漪”都代表着学科发展的某一阶段。迄今为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至少有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欧洲,第二阶段在北美洲,第三阶段在亚洲。 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然而,纵观比较文学发展史,往往令人疑窦丛生。人们不难发现,最早倡导比较文学和总结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其实并不是(或并不仅仅是)法国学者,例如,最早(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德国学者,著名作家歌德,被公认为推动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重要人物。写出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著的人也并不是法国人,而是英国人波斯奈特(H. M.Posnett)。1886年波斯奈特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比较文学理论的专著《比较文学》,(当时,波斯奈特在新西兰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 第一节比较文学学科的兴起 时间和地点:19世纪后期的欧洲 原因:一、社会经济——决定作用 各民族文学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影响和接受的历史需要——首要前提; 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世界主义意识对学科的催生 (法)基亚:资本主义促成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世界主义意识开始觉醒; (德)施莱格尔兄弟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时期,先后提出“文学开放性”和“文学普通性”;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世界主义意识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文学观念,其表现是: (1)认为文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全体人类的; (2)不同民族或地区的文学既有共同性存在差异性; (3)各民族文学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三、科学主义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风靡欧洲,其内在本质就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强调真实与准确 第二节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学科形成的标志 第一次用“比较文学”这个词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1816年主编的《比较文学课程》1829,维尔曼《比较文学研究》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表明学科在理论上的成熟。1877,匈牙利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出版。1886,英国波斯奈特《比较文学》——世界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预示着比较文学从具体的研究实践向学科理论建设方向的发展; (3)比较文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入大学; (4)学术论文、工具书的出现。1897,瑞士贝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工具书;<老师提了这一点> (5)比较文学教授职位的设立。<书上的> 二、各个学派的观点(学派、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一)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发展第一阶段)戴克斯特(前驱)、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基亚影响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主义 巴尔登斯贝格:1921《比较文学评论》杂志 梵.第根:巴黎大学教授,1931发表《比较文学论》(专著) 该书主要观点:(1)划出比较文学研究的界域。首次将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2)在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中,重点是探究互相影响的具体情况,方法必须是实证的。(3)将影响研究的领域、对象等进行分门别类。领域:1、“物质”部分:主题学; 2、文学交流:誉舆学、源流学、媒介学。对象:放送者;接受者;传递者 (二)美国学派(第二阶段)亨利.雷马克、哈瑞.列文、奥尔德里奇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 1958.9,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次大会,耶鲁大学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精品】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 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美)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强调“人文主义”。 (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961),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荷)佛克马《比较文学和新范式》(1981),反驳雷马克,强调方法论。 ()韦斯坦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 (美)伯恩海默《跨世纪的比较文学》:一是放弃欧洲中心论,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其他话语形式。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中国之欧洲》。

自考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 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它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与口头文学。 国别文学又称为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 总体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比较文学存在可比性、开放性、宏观性、理论性等一般特点。 第四节:发展中的特性 比较文学在发展中又形成了边缘性、跨界性、包容性的特点。 边缘性:1 、文学研究正在向前发展,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2 、在边缘交叉学科蓬勃发展的今天,比较文学之所以在学术界显得格外活跃,是因为它的研究范围的边缘呈模糊状态,具有某种不稳定性。3 、当前文学研究的以欧洲为中心状态虽然扩大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学术范围,但都在崛起的东方挑战之下,表现出多元化倾向。

比较文学2.0

流传学doxologie渊源学crenology形象学imagologie媒介学mesologie 比较文学变异学:the variation studie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译介学medio-translatology类型学typology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接受学acception 1,比较文学发展的3个理论阶段:欧美亚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包括哪些方面: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与变异性。 2,“东海西海,南学北学”由谁提出:钱钟书《谈艺录》 3,媒介学3大特点: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 4,变异学重要特质:追求同源中的变异性 5,母题研究对象:人物母题(典型形象)意象母题(自然环境)情境母题(社会环境)6,比较文学的发端:19世纪的欧洲 7,当今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影响关系研究方法、平行类研究方法、变异研究方法1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作者:波斯奈特 12,文学跨文明比较文学方法:“美人之美”法“求同存异”法“双向阐发”法 1,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代表人物:巴登斯贝格、梵.第根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代表人物:季羡林 2,流传学:流传学也叫声誉学,最早法国学者。研究一国文学流传到国界之外而产生影响得事实,主要探讨它在国外所产生的接受、声誉、变动方面的史实关系及其意义。 3,渊源学: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研究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某些七点不明确的文学现象的域外来源问题。研究目的:以具体历史材料探索一种文学现象的国外来源,追本溯源的还原两者之间发生历史事实的真实状态。 4,媒介学:媒介学,属于比较文学范畴,是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它是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研究建立在文学交流媒介史实大量存在的基础上,现有文学流传中种种没解作用的发生,才有媒介学研究的产生。 5,比较文学变异学:变异学是指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现象在影响交流中呈现出的变异状态的研究,以及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相互阐发中出现的变异状态的研究。6,文学他国化:文学的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所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称为文学得他国化。7,主题学: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做平行研究。 8,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实际上是否定平行研究,将比较文学限定于实证性的国际文学关系是研究,将比较文学限制为微血管细。美国学派在批判法国学派的基础上拓展了比较文学领域,开始倡导平行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此之后,比较文学的名与实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变化,中国学者倡导展开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的对话与比较,提出了实质性与变异性的比较文学可比性观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比较文学的定义。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史 文艺学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1、文学史:是一门历史的、具体的,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概念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2、文学史三个含义:A:从文学实际出发,并按照一定的历史线索,树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B:分析、比较、评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 C:分析比较和评价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 3、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另一分支,他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 文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 科学认识活动 4、文学批评的三个含义:A: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 B: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 C: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比较和评价具体作品的审美价值,总结作家创作的优劣长短,判断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引导并帮助读者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观5、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 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 命题框架、和研究方法 6、文学理论的的含义:A:文学理论以整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B:是对文学理论的把握 C:文学理论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理论 7、学习文学理论的三种境界: A:第一种境界:不仅仅限于一两种文学理论书籍的阅读,而是对文学理论史做了纵向扫描,对相关文学理论 史原著做了精细的研读。 B:第二种境界:不仅研究文学理论,你还把文学理论作为人类人文思想库的一部分来看待,同时关注哲学、 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通过文学理论试图达到的是整体性的理解人类精神生 活的丰富性和可解释性。 C:第三种境界:文学理论成就了你的世界观,,使之学会了为信仰、理想而活,为意义、价值而活。 第二章本质论 ◆本质论是从⑴文学的审美性,⑵文学和文学观念,⑶文学的艺术性三方面来谈的。 一、文学的审美性 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三者关系的理解文学具有感性色彩 ⑴审美:是一个体验和飞鸟影美的现象共性的宽泛概念,是人的心里在感知社会的基础上达到的完善状态,他是意识的社 会心理。 ⑵意识形态:抽象化的思想是以各种理想的方式,无论虚假或真实,来表达支配性的物质关系。 ⑶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与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达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想的一 种艺术样式。 二、文学和文学观念 1、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文学亚里士多德——《诗学》 理论刘勰——《文心雕龙》 2、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作品是作家的自然流露。 A:文学本质上是作家的外化 B: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 C:作家也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 3、实用说:强调作品和读者的利用关系 中方:文以载道西方:寓教于乐 4、独立说: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 5、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和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比较文学通论笔记(孟昭毅版)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仅供参考)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的考研笔记 飞氘有话说:本笔记适用于所有以《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陈惇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为比较文学考试部分指定参考书的考试,根据我的猜测,师大今年考试明显涉及此部分的内容应该还是以名词解释为主吧,这个笔记应该能满足所有的名词解释吧。 内容可靠,可以放心使用,免费发放,吐血推荐,不求真情回报,但求看贴回复……(BK)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 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 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名词的由来. 1.1825年,诺埃尔、拉普拉斯(法),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首次使用这一词语。 2.1827年,维耶曼(法国比较文学之父)在巴黎大学开设一系列讲座时,多次使用到“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3.1848年,马修·阿诺德(英),从法语中引进这一术语,创造出英文的“比较文学”。 4.1886年,波斯奈特(英)的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产生的纷争. 1.法国学派——讲究“科学性”——实证影响研究,是不比较的比较文学。 2.美国学派——文学性和美学性——平行研究。 四、比较文学的发展. 1.1887年,科赫(德)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2.1897年,戴克斯特(法)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3.1900年,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讨论; 同年,贝茨(法)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4.1904年,黄人(笔名)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至1931年中国正式接触比较文学。 五、比较文学的特点. 1.跨越性。 2.比较性 3.文学性。 4.开放性。 5.理论性。 六、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涵盖三种类型: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七、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用. 1.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可获得有别于国别文学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学科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史前期(先秦——十九世纪末) ——翻译肇端 一史前期特点 史前期的比较文学有着迥异于其后阶段的特点: 1 时间跨度长:如果以西汉为史,则有约两千年时间,如果包括西汉之前的先秦,则已超过两千年; 2 发展极其缓慢:从开始的片段、零星记载,到十九世纪末,基本上以翻译为主,即使是跨国界、跨学科,也大多是混杂于文论或者是散见于各类文献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比较,而多“比附”,更谈不上系统完整的理论与方法; 3 综合的非纯文学比较:和西方相比,中国的比较文学从一开始起,便局限于同一文化圈内做系统比较。 二史前期概述 A 早期翻译 史前期最早阶段的西汉时期(包括之前的先秦时期),显露比较文学端倪的史料记载,主要有两个方面: a 《史记》、《汉书》及《后汉书》中涉及西域的记载,有关于汉朝与西域诸国神话传说流传与真伪的比较,这几乎可以说是涉及了比较文学最原始的记载; b 西汉刘向《说苑.善说》中记载了鄂君子请人翻译《越人歌》的传说,从时代上看,这是中国比较文学史上有记载的跨民族的最早翻译。 B 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东汉至西晋

1 安世南:安息太子,译有《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种佛经,人称其“为群译首”; 2 支娄迦谶:月支人,翻译了《般若道行》《般舟三味》等经三十多卷,其译文“审得本旨,了不加饰”; 特点:译经不少,但多零品断简,尚不成系统;译文体尚不确立;译者多为外国人,致使译文质量大多粗糙。这一时期的译事,只能属早期启蒙时代,但是,在整个翻译史上筚路蓝缕的功绩不可抹杀; 第二时期:东晋至南北朝 前期:东晋和二秦 1 道安及弟子慧远:有南北倡和之功; 2 鸠摩罗什:指正旧译纰缪,影响相当一批僧人; 后期:南北朝至隋代 出现一种名为“格义”的早期中外比较方法,以儒家的概念来解释佛家概念,并进行类比研究,只是它主要用于哲学与宗教方面,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 特点:西行求法之风盛行,带回许多译本;出现很多重要译家;佛经中的许多重要法典都已全部或者部分译出,成绩可观;建立了大规模译场,分工严密,译文质量也大有提高,标志着整个译业进入了兴盛时期; 第三时期:唐贞观至贞元年间 玄奘:开创中国译经史的新局面、新风格,其译文被称为“新译”,且自著佛论,提倡因明,“逻辑”亦出自玄奘。 C 明清时的中西文化接触 史前期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唐代是一个高潮,到了明清又出现一个小高潮。明清两代,随着来华传教士的增多,大批有关欧洲文化的著作在中国出现。同时,中国学者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中西文化、主张西学东渐的有识之士: 1 徐光启:主张比较中西之异同,提出“理相符合,参互考稽”; 2 利玛窦:《畸人十篇》,涉及比较宗教、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学成分。

比较文学02

第二章本体论 【学习要点】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第一节关于“比较”comparative与“文学”literature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 1、从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的两种可能性 2、在印欧语系下对“比较”理解的困惑与误读 3、在东西方语境下“文学”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 参考书目:思考题: 第二节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 1、法国学派(French School)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2、美国学派(American School)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参考书目:思考题: 第三节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 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这是比较文学的科学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客体定位。 2、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objects):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 the disciplinary principles relationship 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民族文学或两种国别文之间的学理关系,或是介于文学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 3、比较文学与“四个跨越”的内在意义链 “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 参考书目:思考题: 第四节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National literature) 2、总体文学(General literature)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 3、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及其四个层面的理论分析 4、关于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的定义 参考书目:思考题: 第五节比较文学的本体论(ontology)与方法论(methodology)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本体论 2、什么是比较视域(comparative perspective) 3、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不是文学比较(comparison of literary works)比较文学界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把“比较文学”被误读为“文学比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东西方学术界共同存在的现象。 4、比较视域的内质与可比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comparableness) 可比性原则:一个本体、两个学贯、三个关系、四个跨越、汇通性、体系化 5、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 参考书目:思考题

比较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美】亨利·雷马克 【译者按】1962年,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观点;而在新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这位比较文学大师却对美国比较文学界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反思。雷马克还是坚持自己当年的观点,并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比较文学跨语言的重要性。这对一味地追风赶时髦、进而在不断进行文字虚构和制造理论泡沫的不少中国比较学者来说,不无警示作用。 考虑到这门学科对一般研究者的兴趣,这篇论文将寻找文化上的一些共同特点,以供讨论。今天的美国学者另辟蹊径,从特定文本的外部而非内部的角度,趋向当下流行的非美学学科(与政治、民族、性别和性欲等等相关)来图解他们宽泛意义上“文化”文学研究。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比较整个文学作品,恰是比较文学的关键所在,现在则成了奇事了。语境不再是用来阐释文本的整个意思,而是相反,文本被用来解释语境、证实理论;采用的方法是演绎的而非归纳的。以往纵向的“文学-文化”模式发生了大转向,成了横向的“文学-非文学”间的研究。在美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学中心论,如果没有被踢出局的话,也已经退居其次。正面来讲,真正的跨学科研究,尤其是在史学、哲学、人类学、自然科学学科和工艺领域,还有同宗同源的文科群体方面,已经丰富了比较文学这门学问。从反面来看,这种跨学科的驱动力,伴随着专业训练方面的缺陷,已经迫使比较文学的跨国界、跨语言的中心后退,而比较文学的跨国界、跨语言的中心是要求对至少一种非英语文化的语言、文学和历史知识的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全面掌握的。不幸的是,当今美国大多数的跨学科研究都是在单一语言和单一文化体系里进行的。40-50年前,在跨学科研究者所构想的两个主要目标中,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以契合性与交互性为导向这一目标如果说已被证实成功了的话,但在对差异进行提取、并对之予以重新定义的另一个同样重要的目标,已经淹没在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大潮里面了。 与跨国界相比,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在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宣称在日益发展。开始时采用的是与“新批评”的“文学-艺术”优先论相宜的跨艺术研究方法,进而发展到人文学科别的领域,如哲学、宗教研究、文化人类学和史学,后来,特别是在60年代后期,又离题到社会科学领域1[1]。跨学科、跨国界和近来跨文化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一致的:那就是寻找、分析和概括彼此的差异、姻亲关系和相互交混。我这里所说的“学科”是指人类活动、经验以及所反应出来的好奇的不同类型和模式在理论上的划分。在我们的文学研究中,首先

0046《比较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046《比较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046《比较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比较文学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在最近几十年获得了迅猛发展,而“比较文学概论”也已经成为高校中文院系的必修课,成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学科之一。它和外国文学也就是东西方文学以及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文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等学校文科的学生,本课的教学力求通过系统的学习,向学生全面介绍比较文学这一学科,介绍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学生应该在学习之后,能够初步运用有关理论并结合具体作品作出具有比较性眼光的学术研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世界范围内有联系的文学现象,并对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有个大致的了解。 该课程的考试题由四种题型组成,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闭卷考试。 题型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总计10分

题型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4题,总计20分 题型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题,总计30分 题型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2题,总计40分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3学期6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三、知识点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 1、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中的“四跨”以及“各种文学关系”。 2、理解并掌握比较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3、重点掌握“比较文学”一词的产生,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国家的出现和提出者;掌握比较

比较文学例子整理

第二章第二讲译介学 二、译介学的研究对象 (一)、文学变异现象研究 对“归化”、“异化”、“误译”、“过滤”等翻译现象的研究。 原因:语言不只是字、词、句问题,更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文化模式问题。 1、误译、误读、误释现象研究 Surprised,Desert turmoil,Sea sun。 惊奇,沙漠的混乱,大海的太阳。 李白:惊沙乱海日 2、文化信息的减损、增值 Walk to the place where the water has its source;and,seated,await the birth of the cloud。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3、归化、异化现象 林纾译哈葛德小说23部,中有16部加上“史”、“传”、“录”、“志”、“记”为书名。 Joan Haste 《迦茵小传》 She 《三千年艳尸记》 Black Heart and White Heart,and Other Stories 《蛮荒志异》 林纾有意用中国传统诗文的词汇译外国小说。 The World Desire 《金梭神女再生缘》 王子——太子东宫 卫士——羽林蛇冠——龙冠 埃及宫殿——藻井、铜鼎、觞 (二)翻译文学研究 把翻译文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把翻译文学作为国别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三)翻译文学史研究 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文学史:描述翻译事件,记述翻译家活动,梳理翻译思想、理论等。 比较意义上的翻译文学史:文学交流史、文学关系史、文学影响史。 文学交流史:翻译文学是国别文学、民族文学与其他语种文学间进行交流的载体。 文学关系史:翻译文学是一国文学与他国文学产生联系的媒介。 文学影响史:翻译文学是一国文学在他国的传播、影响、变形和接受。 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一)翻译观念转变 原来: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内容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内容,注重形式忠实。 后来: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注重文化内涵的准确转达,甚至于以本土文化视角重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