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此后其影响逐渐遍及全世界。比较文学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有的从形成之日至今,一帆风顺,高潮迭起,一浪更比一浪高;有的命运多舛,几经起伏,最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经复兴,便十分繁荣兴旺。由于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顺应了世界化的潮流,它本身又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动态开放状态,所以它能够兼收并蓄各种新的观念和方法,变?危机?为?转机?。总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欧洲中心主义遭到了有力的破除,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各民族文学平等对话的文化多元主义时代,研究方法日益丰富,研究内容日益深入,研究范围日益宽广,研究队伍日益壮大,体臸化建设也日益正规。比较文学在我国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是一门充满活力、前景看好的学科。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萌芽期

一比较文学在西方的萌芽

如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经过长久的孕育,才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中,逐渐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从整个人类文明史看,比较文学的渊源可上溯到古巴比伦时期。古巴比伦人借用、改造苏美尔人的神话和史诗里的题材以创作自己的民族史诗《吉尔伽美什》,这是把现代比较文学中所谓?题材史?的研究用于史诗的创作之中。在西方,比较文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运用了求同辨异的比较方法。古罗马的贺拉斯在其《诗艺》中把希腊、罗马文学两相比较,号召作家们?勤学希腊典范?,并把维吉尔比作荷马,将普劳图斯与阿里斯托芬进行比较。此后这种比较方法相沿成习,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常见运用。

中世纪时,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但丁在其学术著作《论俗语》的第九章,把奥克语的古法国文学和奥依语的普罗旺斯文学加以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面对新发掘出来的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深受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发生分岐,形成保守派与激进派,这两派之争一直影响到17世纪法国的?古今之争?。在?古今之争?中,圣萨尔兰、夏尔〃贝洛、封特奈尔、圣〃艾弗蒙等?重今派?宣称?面对古人,不对之屈膝?,古人?同我一样也是人?,而布瓦洛、拉辛、拉封丹、拉布吕耶尔等?崇古派?则极力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双方运用比较的方法,阐述自己的思想,反驳对方的观点。?保守派?与?激进派?的冲突,?重今派?

与?崇古派?的争论,中心问题是模仿还是独创的问题。双方在论辩中所使用的比较方法,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8世纪至19世纪初,在德国,出现了J.A.施莱格尔的《莎士比亚和安德列阿斯〃格里夫斯之比较》、莱辛的《汉堡剧评》、A.W.施莱格尔关于欧里庇得斯和拉辛笔下有关菲德拉题材比较研究的文章。在法国,孟德斯鸠曾比较不同节奏语言的诗歌,试图通过这种比较研究臸订出总体文学诗歌格律的理论。伏尔泰则写了《论史诗》一文,采用比较古代和近代各个国别文学中史诗类型的方法,以提炼史诗类型的本质因素,从而综合臸订出总体文学史诗类型的理论。狄德罗的《理查逊颂》则把英国的理查逊与法国的拉辛相比较。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在拉辛、莎士比亚等的比较中批驳古典主义,鼓吹司汤达式的?浪漫主义?,并初步确立了文学中现实主义的概念和理论原则。

在这个时期,还有两位人物值得一提。

一位是被梵〃第根誉为?世界比较文学的先驱者?的斯达尔夫人。她的《论文学》、《论德国》对后来法国的比较文学起了开拓性的作用。她提出:?每一个民族都必须成为别的民族的向导。……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竭诚欢迎外来的思想,因为殷勤待客人只会对主人有利。?(法)斯达尔夫人.论德国.转引自:(美)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刘象愚译.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67 ③转引自:(美)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167(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13

二比较文学在中国的萌芽

比较方法在中国学者的文学研究中早已有之。像孔子对赋、比、兴、风、雅、颂六义的区分,荀子明道、征圣、宗经三义合一的文学观,都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汉文化圈内各种特质的文化相互碰撞和相互交流,激发了人们本能的比较思维。然而这种一国文化之内的文学比较,我们不把它作为比较文学的萌芽。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史书便开始大量记载与西域各国的文化往来。司马迁的《史记》曾有这样的记载:?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转引自:道安.比丘大戒序.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一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9参见:孙景尧.沟通.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45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佛教也经中国化的阐释而获得了别样的面目。比较活动渗透了整个佛学接受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对佛学的创造性接受视为广义的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当然,它们也是专门化的比较研究如渊源学、文类学等的研究对象。

总的来看,佛教文化与非宗教性的儒道文化相遇以后,双方互相妥协和消化,前者逐渐?蜕化为国有?。佛学经历了魏晋玄学清谈期、隋唐禅学清谈期、宋明理学清谈期,从一种

宗教学说演变为一种中国式的思想学说。

佛学的影响广被民间和知识界,从而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流变。从文类来说,对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俗讲与变文、宝卷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西晋南北朝时期的支道林、谢灵运、颜延之、沈约、徐陵;隋唐的寒山、王维、柳宗元、白居易;北宋苏轼;明宋濂、李贽、公安三袁;清黄宗羲、王夫之、龚自珍等等诸多文人都与佛学有不同层次的遇合。佛学对中国文学理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像以佛理说诗的?顿悟说?、?言语道断说?、司空图的?韵味说?、王士祯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等都是受惠较著者。由于这方面的专门论述较多,故此处不赘。

第二次大的文化交流起自明清之际欧洲耶稣会士来华传教。而从鸦片战争起,西学东渐已呈不可阻挡之势。

下面先分析鸦片战争前基督教文化与儒道佛文化相遇时知识界的比较活动。基督教在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便已传入中国,至会昌五年(公元845年)遭禁。当时称为?景教?,有著名文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流传于世。但景教对当时的中国文化未产生重大影响。自1517年葡萄牙商船首次出现于中国海岸起,基督教以及相携而来的西方科技与文化对中国文化形成了不小的冲击。西方传教土在传教的同时,大量地介绍了近代欧洲的科技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他们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协助下翻译出版了一大批著作。在此背景下,兴起了一阵不小的学习西方文化的浪潮。明末?西学派?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等人与清代的薛风祚、梅文鼎、王锡阐等人对中西文化所有的比较心得往往能够从浅层的?格义?而深入到探究整理的?况义?,对文化的内部机臸作细微的体认。徐光启称之为?理想符合?、?来相印证?。转引自: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册.长沙:岳麓书社,1987.972参见:孙景尧.沟通.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53~54杨周翰.镜子与七巧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5林纾.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序.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44林纾.贼史序.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30~331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同上书.37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见:舒芜等编.中国近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51~752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5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99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形成期

一比较文学在西方的形成

比较文学在西方的正式形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标志:一是正式提出了?比较文学?这

一名称,并且得到广泛使用;二是在大学里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设立了比较文学课程,并出现了第一个比较文学教授;三是创办了比较文学杂志;四是出版了真正意义的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学位论文、工具书。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是在19世纪初期,其发源地是法国。第一个使用?比较文学?这一名称的是法国的两位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他们在1816(一说1818)年,编选了一本文学作品集,题为《比较文学教程》,收集了古代文学、法国文学、英国文学的作品选段。这本书虽然没有涉及比较文学的方法和理论,但已开始把本民族或本国的文学与外民族或外国的文学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开始了对两种不同国家、民族语言系统的文学比较,反映了人们当时普遍存在的对文学的世界性现象的觉醒,以及对这种现象进行历史研究的努力。

使?比较文学?这一术语在法国流传开来,并得到广泛运用,维尔曼、安培、圣伯夫三人功不可没。

1828年前后,维尔曼在巴黎大学讲授《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再次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并论证了英国文学和法国文学彼此间的影响、18世纪法国作家在意大利的影响,实践了他提出的理论:?要通过一幅比较图表,说明法国从外国文学中所接受的东西,以及它所给予外国文学的东西?,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于维尔曼是法国第一个划出了主要的文艺思潮,并提出国际间文学的相互影响的学者,所以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圣伯夫称他为?最光辉、最机敏、最雄辩的文学家?,法国的学者则称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大学者安培的儿子、文学史家安培早年就希望致力于各种诗歌的比较。1830年,他在马赛讲授《各民族的艺术和文学的比较史》,公开提出了自己的比较文学主张——通过对南北文学的研究,以寻找美的本质。他认为比较研究的范围越是广泛,所得美的本质就越是完善。他把这种对美的本质的研究称为?文学艺术的哲学?,认为它应从一切民族文学艺术中抽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832年,他在巴黎大学所做的题为《论中世纪法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的开幕式报告中更是大声疾呼:?先生们,我们进行了这种比较研究,没有这种研究,文学史是不完善的。而假如我们经过比较以后,茅塞顿开,找到了外国文学在某一点胜过我们的文学,我们有见地并公开地承认人家的进步,那我们会以做这样的人而感到无上光荣,会以这种离经叛道而引为自豪。?(法)布吕奈尔等.什么是比较文学.葛雷、张连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1(法)布吕奈尔等.什么是比较文学.葛雷、张连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2~23(瑞士)弗朗西斯〃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廖鸿钧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9

自从维尔曼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比较文学讲座和1832年安培在巴黎大学开设?比较文学史?的讲座之后,世界各国群起仿效,许多大学纷纷开设比较文学讲座。如基内1836年在法国的里昂大学(主讲《各国文学

比较》专题讲座);桑克蒂斯1861年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马克斯〃科赫1866年在德国的布雷斯劳大学;维谢洛夫斯基1870年在俄国的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讲座);勃兰克斯1872年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主讲《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马克〃莫尼埃1872年在瑞土的日内瓦大学;坪内逍遥1889年在日本的东京专科学校;沙克福德1871在美国的康奈尔大学,盖利1887—1889年在密执安大学,马什教授1890年在哈佛大学。

值得一提的是,1896年法国的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设了历史上第一个经常性的、正式的比较文学讲座,结束了此前比较文学讲座时断时续的历史,使比较文学从文学史中正式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大学里一门独立的正式课程。更值得一提的是,戴克斯特还成了比较文学史上的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这使得比较文学在大学里牢牢扎根,拥有与其它学科分庭抗礼的地位。不久,戴克斯特的继承人巴登斯贝格在巴黎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所——法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则于1899年设立了比较文学系,哈佛大学接着于1904年设立了比较文学系。到20世纪初,全世界已有15个国家的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课。比较文学课程在世界各大学的广泛开设,以及相关系所建臸的创立,标志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正式确立、形成。

1877年1月,匈牙利的梅茨尔在一个偏远的小城克劳森堡(现名克鲁日,属罗马尼亚)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比较文学杂志》,两年后改名为《比较文学学报》。1887年,德国比较文学家马克斯〃科赫在布雷斯劳大学也创办了《比较文学杂志》,后又于1901 年创办了《比较文学研究》。1903年,美国创办了《哈佛比较文学研究》。与此同时,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创办了比较文学方面的专门刊物。比较文学专门刊物的创办,不仅有利于比较文学的流传、推广和有助于比较文学理论的探讨、深化,而且昭示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系统性。

1886年,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任教的英国文学教授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本书系统地论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方法,认为比较文学所研究的主要是?内在根源?,而非?外来的影响?——研究?如此广阔、如此千变万化、如此充满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这是用比较法研究文学的一个方面?,?国别文学既从内部得到发展,又从外部受到影响;而对这种内部发展的比较研究比外部远远更为有趣,因为前者主要的不是模仿的问题,而更多地是一种直接取决于社会和物质原因的演变?(英)波斯奈特.比较法和文学.见: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379转引自: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47

二比较文学形成的文化阐释

由前述可知,经过长时间的萌芽状态后,比较文学才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中,于19世纪迅速长成亭亭大树,并开花结果,显示出勃勃生机。这适宜的气候主要指文化氛围,包括

文学思潮、民俗学、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等,适宜的土壤则主要指法国。

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比较文学的形成有较大影响。第一,浪漫主义秉承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观念,接受了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斯达尔夫人注重文学发展和社会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用历史比较方法代替古典主义纯文学批评的思想,强调描写异国风光,表现异国情调,颇为注意文学的国际性,往往从整体出发,探索作者的环境、性格,以及不同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影响关系,注意文学与时代、与其它意识形态间的联系。日本比较文学学者大眆幸男指出:?18世纪至19世纪初期掀起的浪漫主义潮流,因其国际性特征的缘由,形成了即便是研究一国文学之际,也不能无视它同外国文学关系的风气。这样,便催发了比较文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萌生。?(日)大眆幸男.比较文学原理.陈秋峰、杨国华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12~13 第二,浪漫主义作家向往中世纪,重视民间文学,他们大量搜集中世纪故事和民间文学作品,这不仅促进了民间文学的整理、研究工作,而且促进了民俗学的兴旺发展。如德国的一些语言学家和《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格林童话集》)的搜集、整理者——格林兄弟,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研究欧洲的民间故事,探索到它们的共同源泉——古老的神话,并对诸如唐璜、浮士德等典型人物在各国间的流传、假借、变形,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些研究在方法上给比较文学以启发,其中一些也成为今天比较文学中?渊源学?、?主题学?(题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俗学的发展,导致了对文学的更大规模的比较研究,对比较文学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实证主义哲学对比较文学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实证主义是法国哲学家孔德所创立的一个哲学流派,在哲学和社会学方面均有较大影响。其基本观念是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无根本区别,常用类比法证明社会对象与自然对象本质上相同。在哲学方面,他们只研究具体的事实和现象,研究现象间的外部联系,强调知识的?实证性?,试图用自然科学中的实证精神改造一切科学部门。在社会学方面,他们最擅长运用比较的方法,往往通过比较同时居住在不同区域的各族人民的生活,以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比较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以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异与同。重视事实,注意现象间的外部联系,运用比较的方法,这是孔德实证主义哲学给予法国比较文学的几大法宝。法国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布吕纳季耶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最早把一个作品对另一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认为真正的影响与相互作用只有在单一的文化系统中才有可能产生,崇尚实证,重视考据,对法国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法国学派其主要特点还是:重视影响研究,把文学之间的影响放在首位,崇尚实证,讲求事实、考据,认为比较文学的任务就是研讨各国文学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系,并通过外在材料的排比,以事实的考证来具体证实这种影响和关系确实存在,甚至为此不惜排除文学的美学评价和美学欣赏。

对比较文学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的又一因素是自然科学。19世纪是古典科学全面发展的时期,近代科学在此闪现出耀眼的光辉。

自然科学中对比较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达尔文学说的形成本身就很

有启发性——综合融汇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霍布斯的哲学、古典经济学关于自然竞争的理论等多种影响而自成体系,体现了19世纪中叶科学发展中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新趋势。达尔文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划时代的巨著《论通过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或生存斗争中最适者生存》(简称《物种起源》)中。这部巨著援引大量的证据,说明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的物种进化规律,提出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优胜劣汰而不断进化的学说:?自然选择在世界上每日每时都在精密检查着最微细的变化,把坏的排斥掉,把好的保存下来并把它们积累起来,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有机会,它就静静地不知不觉地在工作,把各种生物与有机的和无机的生活条件的关系加以改进。这种缓慢变化的进行,我们是看不出来的,直到经过极长的年代才能看到,而我们对于远古的地质时代又知道得如此不完全,我们只能看出现在的生物类型和先前生存的有所不同罢了。?(英)达尔文.物种起源,第一分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01 达尔文从?自然选择?这一崭新的概念找到了生物进化的机臸,对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的事实作出了新理解。1871年,达尔文进一步把生物进化论从一般动物应用到人类的起源问题上,写出了《人类的谱系》一书,论证人类是从低级物种到高级物种的漫长历史进化过程的产物。这一进化论思想在欧洲乃至整个人类思想和精神的各个方面立即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文学方面的进化论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

文学进化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文学在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法国的布吕纳季耶试图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学的发展,在其《文学史中的文学类型演讲》一书中,他认为文学类型也像生物的种属一样,有其诞生、成长、演变、衰亡的过程,并会在分解后参与新类型的形成。这种进化论的思想对比较文学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如世界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英国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就深受进化论的影响。波奈斯特在书中提出:?比较的意思就是时刻不忘社会发展对文学生长的变动关系。?他认为采用社会生活逐步扩展的方法,即从氏族扩大到城邦,从城邦扩大到国家,由此再扩大到世界大同的进化顺序,以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是最恰当的方法和顺序。他运用这种方法分别论述了?氏族文学?、?城邦文学?、?国别文学?、?世界文学?,指出其进化、发展。

达尔文还认为:?所谓科学就是综合事实,从而根据事实得出一般的规律和结论?,他自称:?我必须由大量可靠的事实开始,而不是由一个原理开始(我总是猜疑原理中含有某些错误),然后再随意采用演绎法。?达尔文生平及书信集,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251 这种思想随着达尔文学说的盛行而产生影响,与实证主义重事实、尚考证的观念一起,对比较文学的形成起了良好的作用。法国比较学者们至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重视事实的影响,不搞美国式的平行研究,不愿由一个?原理?去演绎,恐亦与此有关。

自然科学中对比较文学的形成有较大影响的还有居维叶的比较解剖学。居维叶是法国19世纪的生物学家、比较解剖学教授,他对物种之间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的研究,创立了比较解剖学中的动物肢体的系统性原则和类比性原则,在比较解剖学上卓有建树,影响深远。

这种?比较?的方法首先在生物学学科内产生强烈影响——布朗维尔因此而确立比较生理学,科斯特因此而创建比较胚胎学,接着又与新兴学科一起对比较文学的形成产生影响。对此,法国比较文学大师巴登斯贝格指出:?生物学方面的‘比较’科学,在19世纪前三分之一时期内形成了专门的学科,文学史自然会效法它的方法。居维叶在比较解剖学方面(1800—1805),布朗维尔在比较生理学方面(1833),科斯特在比较胚胎学方面(1837),都已经凭借不同的对象发表了他们从比较研究这一角度写成的著作。他们不是简单地比较‘同一群体’的类似事物——这对任何一个观察者来说,显然太容易办到了——以求达到分门别类的目的,而是比较‘群体间在某种关系下被人忽视的种种现象,这些现象最正常地属于群体,但必须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才能显示出来,这时人们得到启示:从前被认为毫不相干的群体,相互间是有着亲缘关系和发展过程中的联系的,’?巴登斯贝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徐鸿译.见: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7~38比较文学正是由此得到启示,发现了国与国文学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发展过程的相互联系。

对比较文学的形成有一定影响的还有比较宗教学。比较宗教学又是由比较语言学、比较神话学发展而来,因而又可认为比较语言学、比较神话学和比较宗教学一起对比较文学产生了影响。19世纪德国学者拉斯克、博普、格林等开创并发展了印欧语系各种语言的比较研究,他们通过对古代和现代语言(语言、词、语法)的比较,确定它们在起源上的共同根源,寻找它们的?原始共同语?,探索它们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规律,这样便形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他们进而把比较语言学研究与神话和宗教研究结合起来,在探索印欧雅利安民族的?原始共同语?时,进一步探寻这些共同语族在原始共同体中的生活状况及共同的宗教观念,于是,渐渐形成了比较神话学和比较宗教学。比较宗教学的创始人是德国的麦克斯〃缪勒。他起初从事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然后以语言学为工具,进行比较神话的研究,写出《比较神话学》,由此深入下去,写成了《宗教学导论》一书,提出了?比较宗教学?这一概念,于是,学术之林中便出现了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比较宗教学?。这门学科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对世界上的各种宗教持一种理臹性的态度,用历史的、批判的尤其是比较的方法对宗教进行考察和研究。缪勒指出:?比较法既然已在其他的知识领域内产生了巨大成果。我们为什么还犹豫不决,不立即把它用在宗教研究上呢?我不否认,研究宗教将会改变人们通常对世界诸宗教的起源、性质、发展和衰亡所持的许多观点,……我们不应再忽视、不应再拖延对诸宗教进行比较研究。?(德)缪勒.宗教学导论.陈观胜、李培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0而且,既然比较宗教学所要研究的对象不光是一个基督教,而是包括基督教在内的众多宗教,甚至是人类的一切宗教,那么,它的研究方法就只能是?比较?,也就是说,把一切宗教放在平等的并列位臵上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寻找各自的特殊性和类别的共同性。比较宗教学不仅和比较语言学、比较神话学一起给比较文学提供了?比较?的方法,而且它所强调的把一切宗教放在平等的并列位臵上进行比较,也有利于比较文学形成中某些观念的健康化。

19世纪欧洲各国的各个学科都出现了?比较热?。自然科学中以比较解剖学发端,陆续形成了比较生理学、比较胚胎学。接着波及到人文学科,出现了比较语言学、比较神话学、比较宗教学、比较哲学、比较爱欲学……。各种各样的比较研究著作也纷纷问世:生物学方面有居维叶的《比较解剖学》、布朗维尔的《比较生理学》、科斯特的《比较胚胎形成学》;神话学方面有阿贝〃特莱桑的《历史上的比较神话学》、缪勒的《比较神话学》;哲学方面有德热兰多的《哲学系统比较史》;爱欲研究方面有德〃维耶的《比较爱欲学》;美学方面有索伯里的《比较绘画和文学教程》;宗教学方面有缪勒的《宗教学导论》。正是在这样一种?比较热?盛行的大气候中,比较文学得以应时提出并正式形成。

综上所述,比较文学的形成是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实证主义哲学、自然科学、民俗学、当时盛行的?比较热?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它既注意比较,又注意用进化论的观念,去分析文学的诞生、演变、衰亡,也注意考察大量的材料,用事实进行实证,分析国与国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异相同之处。

比较文学主要发源于法国。当时的法国是比较文学成长的最适宜的土壤。这是因为:第一,法国人一向以思维活跃、思想开放著称,总是在求新求变,历史上许多新的文学观念、文学流派,诸如古典主义、象征主义、自然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均源自法国;第二,当时对比较文学影响很大的孔德实证主义产生并盛行于法国;第三,居维叶的比较解剖学极其成功,在法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各学科的?比较热?盛极一时,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第四,斯达尔夫人的《论德国》、《论文学》的一些观念(除前述外,还有?地理环境论?、?理解的批评?)已为比较文学开辟了道路,法国浪漫派对古典主义种种禁锢的强烈反拨,主张文学超越国界,与外国文学汇合,也推动了法国比较文学的兴起,而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一译泰纳)把孔德的实证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用之于文学批评,试图以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固定不移的标准来解释文艺作品,一方面认为文艺批评、美学、心理学是和化学一样精确的科学,另一方面又较为注意整体的联系,对那些经过比较能得到更明确的关系进行对照,如莎士比亚与拉辛、缪塞与丁尼生、浮士德与曼弗雷德,或者进行有利于说明思想互相影响的类比,如法兰西的专臸主义和英国的复辟、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和德国的宗教改革等,更是为法国比较文学的形成提供了某些观念和范例;第五,有一大批关心比较文学,热爱比较文学,献身于比较文学,为比较文学或大声疾呼,鸣锣开道,或埋头书斋,勤奋工作的学者、专家。

第三节比较文学的发展期

一比较文学在法国

法国是比较文学的主要发源地。比较文学在法国得到了蓬勃发展。综观法国比较文学从提出至今的发展过程,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比较文学的提出与形成时期,时间约从19世纪初至19世纪90年代,在这一阶段,比较文学逐渐从文学史的一支发展成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似乎又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比较文学?概念的提出与开始流传。19世纪20年代前后,受法国流行的各学科的?比较热?和浪漫主义思潮等的影响,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于1816(或1818)年首次提出?比较文学?这一概念。接着维尔曼于1828年在巴黎大学再次谈到?比较文学研究?。第二时期,比较文学的广泛流传与初步确立。19世纪30至80年代,维尔曼、安培、圣伯夫三人的努力,使?比较文学?这一概念广为流传,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初步确立。其标志有二:一是?比较文学?这一术语已广为人知,并出现了一系列比较文学研究著作;二是大学里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在一所法国的大学里,第一次比较分析了几种现代文学,它们有相同的渊源,从未停止互相交流,在不同的时代曾多次溶为一体?(美)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刘象愚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69 (美)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刘象愚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70 。这一年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开设了第一个正式的、经常性的比较文学讲座。

戴克斯特是布吕纳季耶的得意门生,是学术界公认的法国第一位现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专家。1892年起,他就开始在里昂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名称是《日尔曼诸文学自文艺复兴以来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在讲稿中,他已明确提出比较文学的纲领性特征,把比较文学研究与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截然分开。1893年,他对这一新的专业课程提出了某些理论评述,五年后又发表了一篇在方法学上十分重要的定义性论文。他的博土论文《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5),是法国第一篇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它全面考察了卢梭前后英国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着重探讨了卢梭为促进法国文学接受外来影响所做的贡献,并且证明了18世纪末文学世界主义思潮以及浪漫主义运动在卢梭思想影响下的形成。戴克斯特还是世界上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在他的努力下,里昂大学设立了第一个正式的、经常性的比较文学讲座,宣告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正式形成。

此时期另一位重要的比较文学家是贝兹。1895年,他完成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并开始编写有关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的专著《比较文学研究》。在该书的写作过程中,贝兹意识到,各国已经发表了为数甚多的比较文学著作和论文,但大都埋没在那些不太为人所知的刊物中,要想在比较文学领域里获得有效的进展,就必须总结、清理好已有的成果。于是他决心编写一部包括研究方法在内的比较文学目录索引。1897年《法国语言学与文学杂志》发表了贝兹花费了几年心血而完成的《比较文学目录初稿》,收录了2000个书目。1899年这本书以单行本出版,改名《比较文学书目》,戴克斯特为此书写了序言,所收书目增至3000个。这本比较文学书目集,不仅总结了以往的成果,而且至今仍有重大参考价值。

法国比较文学的开创者们,大都深受孔德实证主义和斯达尔夫人的影响,重视?地理环境论?,强调?理解的批评?,崇尚考据,讲求实证,沿着作家本身所受的影响的线索加以深化与扩展,为法国比较文学此后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第二阶段是法国学派的形成与鼎盛期,时间约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

继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开设正式的比较文学讲座后,到20世纪30年代,法国又有不少的大学相继开设了正式的比较文学讲座:1910年巴黎大学;1919年斯特拉斯堡大学;1925年法兰西公学;1930年里尔大学。巴黎大学还于1930年成立了?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法国的比较文学从此终于以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高等学校里牢牢站稳了脚跟,并且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20年代,世界比较文学中最有影响的流派——法国学派正式形成了,其领袖是巴登斯贝格,重要成员有梵〃第根、阿扎尔;20年代后,又有卡雷、基亚等,他们对法国学派的理论有所发展。

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最早形成的学派,且影响广泛而深远,被认为是古典式学派,由于其特别重视影响研究,把文学之间的影响放在首位,因而又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该学派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突出特征。

第一,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法兰西学士院院士、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布吕纳季耶深受孔德的实证主义、丹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论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最早把比较文学的一些重要观念与方法用之于文学史研究,为比较文学中的法国学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对后来影响颇大。

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就是对?那接受到或给予别人的诸影响之探讨和分析?,?它可以在各方面延长一个国家的文学史所获得的结果,将这些结果和别的诸国家的文学史家们所获得的结果联在一起,于是这种影响的复杂的网线,便组成一个独立的领域?,但这一独立的领域?只补充那些本国的文学史并把它们联合在一起?,并?在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之上,纺织一个更普遍的文学史的网?。(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见: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55(法)卡雷.比较文学〃序.见: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11(法)基亚.比较文学.颜保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4(法)巴登斯贝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见: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3(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同上书.56~57(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见:刘介民编.比较文学译文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17 (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转引自:乐黛云主编.中西比较文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52 (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见:干永昌等编造.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57 (法)卡雷.比较文学〃序,转引自: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年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9

以上三个方面决定了法国学派的研究对象、范畴与方向,也显示了其优点与不足。法国学派在比较文学形成初期,使之与文学史研究结合起来,这不仅赢得了文学史家的信任和合作,而且也使比较文学更广泛地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承认,大大促进了比较文学的发展。他们重视事实联系,强调精细、精确的考证,方法严谨,界定清晰,成绩斐然,令人信服。不足之处是:过分偏重考证,把比较文学局限于有直接影响的国与国文学之间,忽视美学评价

和?文学性?的探讨,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欧洲中心论?。

30年代,法国比较文学研究出现了第一次高峰。法国学者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到法国来从事研究工作,攻读学位,或者在自己的国家里用法国的方法进行研究。法国实际上成了全世界比较文学的中心。

巴登斯贝格对法国比较文学的繁荣兴旺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多处任教,影响广泛。1900年戴克斯特不幸英年早逝,巴登斯贝格接替他担任比较文学讲座教席。1910年他来到巴黎大学主持比较文学讲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又要求斯特拉斯堡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他的这些活动,大大推进了比较文学在法国的发展。第二,创办刊物,成立比较文学研究所。1921年他和阿扎尔一起创办了法国的《比较文学评论》杂志,这份杂志大量刊登反映法国比较文学者们的成果的研究文章,成为法国学派的喉舌。1930年,他又在阿扎尔、梵〃第根的协助下,创立了巴黎大学的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使巴黎大学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第三,对贝兹的比较文学书目索引进行重编工作。他和弗利德里希在贝兹一书的基础上合编了《比较文学书目》,对贝兹的书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和增补,大大扩充了贝兹的书目,使它达到6000多条。第四,比较文学的研究和理论上的建树。他是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歌德在法国》(1904)、《文学史研究》(论文集,1907,1910,1939)、《1787年—1815年间法国流亡贵族中的思想动向》(1925)、《巴尔扎克所受的外来影响》(1927)等。他还把自己及其先驱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上升为系统化的理论,形成了比较文学中的法国学派。由于他的多方面贡献,1930年,18个国家的62位学者将合编的文集《总体文学史与比较文学史合集》献给他,以表示对他的尊敬与感谢。

此时期另一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是梵〃第根。他被称为?法国比较文学界的泰斗?。1930—1946年,他在巴黎大学任比较文学教授。193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论》是他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比较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法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基本原理,详细论述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总体文学?的思想,被公认为是法国学派理论和方法的最权威的总结,至今仍被视为一本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1940年,德国侵略军占领法国,比较文学在法国的发展暂时中止,《比较文学评论》也被迫休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法国比较文学的观念有所改变,主要体现在卡雷和基亚师生俩的一些著作中。

卡雷(一译伽利、伽列)是巴登斯贝格的学生,曾先后主持里昂大学、巴黎大学的比较文学讲座,并曾领导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工作,还是《比较文学评论》的主编之一。他在理论上基本继承了法国学派的传统观念,但在实践中却突破了理论的束缚,如其《歌德在英国》一书不重影响研究,而进行综合研究,是比较文学综合研究的一个典范。1928年,他在开

罗大学讲学,开设了《法国旅行家和作家在埃及》的课程,1933年该讲稿整理成书出版。1947年,他出版《法国作家和德国幻象》。卡雷的著作注重研究作品的成功、作家间的相互理解、作家的际遇、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看法、旅行、幻象等,扩大了法国学派的研究范围。他还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了?形象学?(尽管他并未明确使用这一术语)研究的一些基本原则,因而被后人视为?形象学?的奠基者。卡雷的学生基亚在此基础上,进而认为应在比较文学中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这种研究能加深两国之间的了解,而影响研究是靠不住的,不足以说明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影响。这是一种反映了法国学派思想发展的新观点。

第三阶段是法国比较文学大发展、比较文学观念大变化时期,时间约从50年代至今。这种发展、变化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比较文学研究极为普及,红极一时。以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为例,法国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人数由原来的不足万人增加到20多万人,几乎全国所有的文科高等学校都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在大学毕业考试和学位考试中,以比较文学为题的论文非常时髦,极为热门。1954年法国成立了全国比较文学学会。至今,法国比较文学在世界上,无论就其规模而言,还是就其所取得的成就而论,都是首屈一指,名实相符的。

第二,比较文学有了新观念,开始突破?欧洲中心论?。法国当代的比较学者们已意识到以往比较文学中那种欧洲中心论的弊端,开始重视欧洲以外其他文化传统的文学。1970年,巴黎第三大学、威尼斯大学及契尼基金会三家联合创办了一个?欧亚文化关系研究中心?。基亚在其《比较文学》(1978年版)一书的结尾更是明确指出:?最后——这不是期望而是一种证实,比较文学反映了文学本身的观念方向的演变。过去的文学,曾长期地囿于雅典、罗马和耶路撒冷的世界里,现在实已面向亚洲和非洲的文化了。?(法)基亚.比较文学.颜保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19 目前,法国的许多比较学者更多地把注意力转向东方,转向中国。

第三,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的革新和扩大。以往,题材史在法国不受重视,甚至遭到排斥,1964年,《比较文学评论》发表了特鲁松的论文《主题的历史》,为题材史进行辩护,提出了新的观点,使题材史重新受到重视。而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艾金伯勒的?比较诗学?,更是法国比较文学研究领域革新与扩大的明证。而1989年巴柔在《比较文学概论》中明确提出当代形象学的基本原则以来,形象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第四,超出单纯的文学研究,开始进行美国学派式的平行研究。在这方面贡献突出的是艾金伯勒(一译艾琼伯,汉名艾田朴、艾田蒲)。1963年他出版了著名的《比较不是理由》(1966年在美国出版时译名为《比较文学的危机》),该书对以往比较文学的发展及其论争作了总结性回顾,对比较文学的前景也作了展望,提出?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的观点。阐述了类似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的思想。艾金伯勒的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67年比梭瓦和卢梭合著的《比较文学》一书即强调运用历史、文艺批评和哲学的方法,对不同语言或不同文化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性的描写、综合性的比较,1968年热纳的《总体文学和比较文学》也

认为,比较文学不应排斥语文学理论和美学问题,也不应排斥作品形式的分析。曾经水火不相容的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观念正在接近、融合。

目前,法国比较文学界人才济济,后起之秀层出不穷。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主要有:巴达庸、伏瓦齐纳、比梭瓦、卡多、布吕奈尔等。

二比较文学在英国

比较文学在英国的发展起步较早,进展却颇为艰难。从19世纪初期至今,英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大约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比较文学的引进、推广期,时间约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

1837—1839年,亨利〃哈勒姆出版了文学史著作《15、16、17世纪欧洲文学概论》。在该书中,他提纲挈领地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展示了文学通过漫长的时代,在同时存在的条件下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中的各个部分,成为英国最早使用比较方法研究文学的人。乔治〃圣茨伯里盛赞他:?哈勒姆是我们的第一位用英语写作的对文学作比较—历史研究的大师,如果没有这种研究……一切批评在今天都不能令人满意,晚近一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那种特殊的批评也就更是误人不浅。?(英)谢菲尔.比较文学在英国.见: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87 (美)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刘象愚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15 (英)谢菲尔.比较文学在英国.见: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88 他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写出了《凯尔特文学研究》,以及关于海涅、盖兰姐弟、茹贝尔(?法国的柯勒律治?)的文章。他对比较文学全面、热诚的关心,在英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给予英国比较文学以最大推动的,还是波斯奈特1886年出版的《比较文学》一书,这是世界上(也是英国)第一本专门阐述比较文学的方法与原理的比较文学专著。波斯奈特把斯宾塞的实证主义、进化论思想、享利〃梅因的社会学用于比较文学,认为文学史是社会史的一支,宣称?比较?就是?时刻不忘社会发展对于文学生长的变化无常的关系?。他所设想的比较文学是研究?从集体到个人生活?的社会发展,其特殊任务是重建从部落文学到城邦文学、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波斯奈特对比较文学的贡献,比较文学家弗雷德里克〃C.罗作了客观而公允的概括:?观察内部的和外部的发展,由于这种发展,地域的和国家的差异依次让位给国家的和世界的理想——这是向研究各个国家的文学的学生们开放的一条路子;另一条路子是随着社会的扩展而出现的个人性格的更深入和更广大的发展;第三是这种社会演化和个人演化同样会引起的物质自然的变化的方面。但是用历史著作来记载欧洲每一个国家的新形式、新精神、诗体和散文的兴起,以及科学和文学的逐渐分道扬镳;在社会和自然的原因中探究它们的产生和成长的根源;最后,对于产生出英国、法国和德国,产生出意大利、西班牙和俄国的,各有特色的文学的种种原因进行比较对照;这确

实是要有一位文学巨人才能完成的大业。?(英)谢菲尔.比较文学在英国.见: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91.(英)波斯奈特.比较法和文学.同上书.383.这在实质上为后来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勾勒了轮廓。

尽管波奈斯特的著作在比较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占据重要的地位,也曾产生颇大的影响,但对英国比较文学影响更大的还是阿诺德。正是在阿诺德的影响之下,比较文学在英国逐渐推广,而且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一系列比较文学著作,主要有:圣茨伯里的《欧洲的批评和文学趣味史——从最早的典籍到今日》、爱德华〃道登的《法国革命与英国文学》、C.H.赫福德的《16世纪英国和德国文学关系史》、W.P.克尔的《史诗与罗曼司》、丘顿〃柯林斯的《伏尔泰、卢梭和孟德斯鸠在英国》、西德尼〃李的《莎士比亚与意大利文艺复兴》、阿丁顿〃西蒙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史》、沃尔特〃佩特的《法国文艺复兴史的研究》、佩吉特〃托因比的《英国文学中的但丁》(1909)。

格雷戈里〃史密斯的两篇不同寻常的文章也值得一提。1901年他发表《比较文学的缺点》一文,针对1900年巴黎比较文学史家会议所作决议展开批评。文章驳斥了布吕纳季耶等的实证主义的、纯历史主义的、偏重?书目学式?的论点,希望比较文学不要在垂直的,而要在水平的断面上进行研究,十分大胆地提出要把比较文学由影响研究扩展到平行类比的研究:?对那些根本没有公认的或已知的联系,甚至没有关于相似的明显暗示,而只有一些形式和动机上的类似的事物难道不应有比较研究的兴趣吗??(美)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刘象愚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220 (美)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刘象愚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219。他的著作《法国文艺复兴在英国——16世纪英法文学关系》(1910)更是结束了由哈勒姆所引进的比较文学的探索时期。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创建过程在英国是曲折而艰难的。20世纪以前,比较文学尚处于令人悲叹的不被正式承认的境况——尽管这一术语已经被引进,并开始广为流传,而且出版了如上所述的一系列专著。究其原因,大约有三。一是当时法国是世界比较文学的中心,影响很大,而法国比较文学学者们所持的实证主义方法十分苛刻,很难为广大的英国学者接受;二是语言的障碍阻隔了信息和思想的传播——当时英国学术界所重视的是古典语言学,而各种语言学不仅门类驳杂,而且门户之见很深,很难承认比较文学的地位;三是英国大学里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泾渭分明,互不侵犯,而比较文学却是一门交叉学科。因此比较文学倍遭冷落。

第二阶段是得到承认和进一步发展期,约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以四件大事为标志。

第一件大事是1921年比较文学在英国正式得到承认。这一年法国的《比较文学评论》创刊,其后巴登斯贝格在威尔斯的阿伯瑞提大学就18世纪欧洲文学作了八次演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较文学终于在英国被正式承认。

第二件大事是1942—1946年间,卡迪夫大学出版了24期题名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刊物。该刊物试图暂时取代在德国占领期间休刊的法国名刊《比较文学评论》,并得到法国流

亡政府的支持和赞助(后来因法国文化交流团对英国发表了一项声明,努力一年后放弃出刊)。这是英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一件鼓舞人心的大事,因为在此以前英国从未有过这样的刊物,它对英国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深化了比较文学在英国的影响。

第三件大事是大学里出现了比较文学协会,设立了比较文学讲座。1948年至1951年,苏格兰的亚伯丁大学组织成立了英国大学里的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会。1953年,曼彻斯特大学设立了英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随后埃塞克斯大学也开办了比较文学讲座。1964年,一向自成一体、深受传统束缚的牛津大学也开设了一门?一般文学及比较文学?的课程。1968年,牛津大学颁授了第一个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传统的坚冰再也禁锢不了比较文学的勃勃生机,英国比较文学的前景令人乐观。

第四件大事是1975年成立了英国比较文学协会,决定创办一份比较文学刊物,并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比较评论:年刊》第一卷。1975年12月15日至18日,英国比较文学家们在东英吉利大学举行会议,对英伦三岛当前的比较文学发展情形进行评估,成立了全国的比较文学协会。

英国比较文学曾由于固执地拒绝作方法论上的探讨,一度进展甚微。70年代后期,英国比较文学重新焕发了生机。

三比较文学在德国

像英国一样,德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颇为艰难曲折的过程。这一过程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萌芽期,约从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80年代。

德国比较文学的萌芽,可追溯到18世纪后期。赫尔德尔体现了历史主义和总体主义的思想和实践,他对古希腊戏剧和莎士比亚戏剧的比较研究,对比较文学初期的题材与主题史研究、影响研究颇有启发意义,因此他成为德国比较文学的先驱之一。另一位对德国比较文学影响颇大的人物是莱辛,他的戏剧理论专著《汉堡剧评》(1767—1769),对欧洲各国的文学关系进行了总的探讨,其中一些题材研究篇章(如对?墨洛珀?及?艾塞克思?等题材的研究)至今还能激发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兴趣。

19世纪对德国比较文学影响深远的首推歌德。他提出的?世界文学?观念激动人心,后来德国乃至世界的比较文学正是在这面令人鼓舞的大旗下行进的。

德国浪漫派,特别是其领袖施莱格尔兄弟,对德国比较文学也起了推进作用。他们一方面从理论上进一步宏扬赫尔德尔的总体主义思想,一方面开始进行比较研究性质的工作,其中奥〃维〃施莱格尔的《论戏剧艺术和文学》(1809—1811)对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学及戏剧进行了极其卓越的比较研究,预示着具有国际影响的德国比较文学初级阶段已经来临。

如同法国一样,德国比较文学最初也只是文学史的一个支流,当时称为?总体文学史?。

据说,这一学科的创始人是卡斯帕〃丹尼尔〃莫霍夫。在这方面有较大贡献的还有布特韦克、霍普特、卡利埃尔等。

布特韦克著有卷帙浩繁的《自13世纪以来诗歌和雄辩术史》(1801—1809),从总体主义的立场出发,探讨了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德国等国的文学史。

霍普特的工作主要是史诗比较研究,德国学者舍勒尔高度赞扬他的这一工作,称他在史诗的自然史方面,即在考察希腊、德国、法国、塞尔维亚、芬兰等国史诗的类似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而他所开设的荷马史诗和《尼伯龙根之歌》的比较研究课程,开创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正如自亚里斯多德以来,就存在一门比较政治和政治系统的自然科学一样。

卡利埃尔早在1854年所写的《诗的实质和形式》一书的附录中,就已提出?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印度、波斯、希腊、德国文学中雅利安民歌和史诗。1884年,他对该书进行修改,以《诗学,它带有比较文学史特征的实质和形式》为题出版,在该书的前言中,他进一步倡议把注意力转移到比较文学方面,并号召大家为比较文学繁荣发展共同努力。

不过真正使德国比较文学获得新的进展,在学术上与古典语言学研究并驾齐驱的,则是施密特和舍勒尔。

施密特主要从德国的立场研究德国文学以外的文学现象。1880年他在维也纳大学的就职演说中提出:?文学史应该是人民的精神和理臹发展史中的一部分,同时还应和别的民族文学作比较研究。?

舍勒尔对比较文学的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对比较文学的推动也更大,其表现为:一,高度评价霍普特的比较文学研究工作,扩大了比较文学的影响;二,把人类学的方法和进化论的学说结合起来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拓展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新途径;三,多次提出?比较诗学?的观念,并发展成一套体系。舍勒尔的这些观念是德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化。

尽管这一阶段比较文学人才较多,著作不少,显得颇为红火,但它毕竟只是文学史的一个支流,尚未取得独立的地位。

第二阶段是独立发展期,约从19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40年代。

1887年,马克斯〃科赫主编的《比较文学杂志》正式创刊,标志着德国比较文学开始走向独立。科赫为该杂志所写的前言被称为德国比较文学史上的转折点,其意义有二:一是总结、归纳了德国比较文学的批评和历史;二是使德国比较文学专门化。1901年科赫又编辑出版了姊妹杂志《比较文学研究》。科赫的杂志,包括以下研究项目:翻译的艺术;文学形式和主题的历史以及跨越民族界限的影响的研究;思想史;政治史和文学史之间的联系;文学和造型艺术之间、文学和哲学之间的联系;民俗学。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派?平行研究?的许多内容,在此早已被视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科赫的刊物宣告了比较文学新时代的开始,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比较文学?这一名称及其方法在德国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

1900年前后,几个文学刊物,开展了对歌德的?世界文学?的讨论,这是德国比较文

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参加者主要有恩斯特〃马丁、梅尔〃梅耶、恩斯特〃埃尔斯特、汉〃达斯等教授。其中埃尔斯特提出希望迅速设立比较文学教授职称。

瑞士比较文学家贝茨对20世纪初的德国比较文学有很大影响。1900年他在《世界文学——歌德和理查德〃M.迈耶尔》一文中,更是大声疾呼,希望在德国大学中设立比较文学课程。

1903年耶利纳克出版《比较文学史书目提要》,1904年卡尔弗登恩编辑出版了《比较文学论文集》,对德国比较文学的成果进行了总结,也为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与此同时,比较文学的发展也受到阻碍,一些保守的学者纷纷反对比较文学进入大学。于是,1909年、1910年,《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杂志》相继停刊,德国比较文学走入低谷。

直到20世纪20年代,德国比较文学才恢复生机。1920年下半年,德国一些大学将比较文学视为一门正式学科,爱德华〃封〃简在维尔茨堡大学、克莱培尔在莱比锡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这是德国比较文学对保守派的一次决定性的胜利,比较文学终于进入了大学。1927年彼特森在哥廷根大学发表了《民族文学史,还是比较文学史?》的演说,受到学术界的欢迎。演说中主张比较文学应包括思想史、民族文学、总体文学。恩〃罗〃库齐乌斯则成为1914—1930年间研究法国文学和文化在德国的流传和诠释诸问题最杰出的专家,?他的研究实际上包容了从古希腊转向中世纪时期的全部欧洲文化?(罗)亚〃迪马.比较文学引论.谢天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40 (罗)亚〃迪马.比较文学引论.谢天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42 它们是奥艾尔巴赫研究中世纪至现代西欧文学的《米梅西丝》(1946)和恩〃罗〃库齐乌斯的《欧洲文学与中世纪拉丁文化》(1948))。

魏斯教授在战后以老一辈学者的名望,成功地在西德组织了两次国际性的比较文学会议:第一次是1950年,第二次是1958年。这两次会议的成功举行,进一步扩大了比较文学的影响。但?战后德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历史角度审视西欧文学上?(罗)亚〃迪马.比较文学引论.谢天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42 。

西德当代比较文学的主要代表是吕迪格。1958年他接替希尔特在美茵茨大学任教,自1962年起担任波恩大学比较文学教授。他的论文《民族文学和欧洲文学,比较文学方法和目的》,对战后西德的比较文学理论作了最明确的论述。他多次出席国际会议,1966年创办了西德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阿卡迪亚》,1969年在他主持下成立了西德比较文学协会——?德国总体文学和比较文学协会?,他恢复了德国比较文学家在世界上的发言权,并使德国比较文学跻身于世界比较文学的先进行列,因此他被誉为?西德比较文学之父?。

随着苏联50年代重新开展比较文学研究,东德的比较文学也开始恢复。其特征是对西方比较文学进行批评。1962年东德不少学者参加了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东欧比较文学会议。同年克劳斯在东柏林德国科学院的全体大会上作了题为《关于比较文学史问题》的报告,认为法国学派过于狭隘的影响研究不足取,美国学派范围过广的平行研究也不可靠,而把苏联

?比较文学之父?维谢洛夫斯基当作比较文学家们的楷模。这篇报告轰动一时,为东德比较文学指明了方向,正式拉开了东德比较文学的序幕。1966年12月东柏林德国科学院召开了国际性的比较文学会议,会后出版了论文集《比较文学研究的现实问题》。1967年东德翻译出版了捷克比较文学家久里申的专著《比较文学研究》——这是东欧唯一的一部自成系统的比较文学理论著作。此后,在著名语言学家瓦尔特〃迪策的倡导下,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东德首家比较文学研究机构。

正如罗马尼亚当代著名比较文学家迪马指出的那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也毫不逊色,其代表是柏林、莱比锡和格赖夫斯瓦尔德三市的各大学的学者。柏林拉丁学院院长黑塔〃绍贝致力于上一世纪德法文学关系,尤其是巴尔扎克、左拉创作的研究。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则从事总体文学和比较文学理论问题的综合研究,那里经常围绕着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德国语言文学院院长格〃尤〃格耶尔茨和他的同事们(别斯特戈恩、涅克莱、施塔涅等教授)在大学学报上就上述专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罗)亚〃迪马.比较文学引论.谢天振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49~50.

四比较文学在美国

比较文学虽然在美国产生的时间略迟于欧洲大陆,但后来发展迅速,独具特色,并使美国在20世纪后半叶成为世界比较文学引人注目的中心之一。

纵观美国比较文学走过的道路,大约可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美国比较文学的萌生发展时期,约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

美国的比较文学萌生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的比较文学研究仅仅是一种零星的、自发的学术探讨。

第一位涉足比较文学领域的美国学者是沙克福德。1871年,他在康奈尔大学作了题为《总体文学还是比较文学》的学术报告,提倡新的比较研究的方法,反对文学史研究注重搜集细节史实的方法,并认为比较方法能为文学史研究提供更快的捷径,以获得所有的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则。这是美国关于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演讲。

查里斯〃姆〃盖利是美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另一位先驱,堪称美国的第一位比较文学元老。1887年—1889年间,他在密执安大学创办了一个比较文学评论研究班,并开设了以?文学批评的比较?为专题的讲座。与此同时,他不仅重视个人的作用,而且注意发挥集体的优势。1894年,他在致《日晷》杂志编者的公开信中,积极倡仪创立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并把它命名为?文学演变会?。虽然这一倡议未得到及时响应,但在一些大学中,比较文学的学术研究气氛日益活跃、浓厚,教学工作开始展开。1900年,盖利及其合作者出版了比较文学力作——《文评方法与素材入门:美学与诗学基础》。在该书的序言中,他强调研究文学批评原理必须研究文学,而且应以比较的方法研究多种文学。在该书的第三章比较文学

部分,盖利宣称要像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一样,指出文学演进的一般理论——文学经过肇端、高峰、衰老等三个阶段。该书还给学生拟了一套题目,引导学生用比较方法进行文学演进的性质与过程的研究。1912年,盖利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立了比较文学系,虽然四年后该系就与英文系合并了,但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1890—1891年,哈佛大学正式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阿瑟〃里齐蒙〃马什(一译马旭)教授担任首席讲师,开设了四门中世纪文学课程。1896年,马什在波士顿召开的现代语言协会的大会上宣读了自己的一篇论文,一方面指出比较文学这门新学科缺少理论建树,只有一些实践,另一方面又对比较文学进行了颇为宽泛的展望,认为比较文学应?研讨……作为整体的文学现象,对其加以比较、分组、归类,还要探索其原因,确定其效果?,转引自:朱维之主编.中外比较文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75 转引自:朱维之主编.中外比较文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75 。最早提出研究艺术上的平行类似,美国学派的理论已初露端倪。

1903年,美国各大学已开始以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现代文学。同年,第一本英文性的专刊《比较文学学报》创刊,著名法国比较文学家巴登斯贝格和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参加了该学报的编辑工作。这样,美国比较文学界出现了新的生气。

1904年,哈佛大学也正式设立了比较文学系。肖菲尔担任该系系主任达15年之久,与他共事的有著名新人文主义者巴比特(旧译白璧德)。巴比特出版了名作《新拉奥孔》、《卢梭与浪漫主义》。1910年,肖菲尔主编了一套?哈佛比较文学研究丛书?,首先出版了著名哲学家、文学家乔治〃桑塔耶那的《三位哲理诗人:卢克莱修、但丁、歌德》。以上著作,对促进比较文学研究贡献颇大。随后,加州大学、德州大学也设立了比较文学系,但时间不长,均只存在了四五年。

在此时期,值得一提还有一位较有影响的比较文学学者弗兰克〃W.钱德勒。他于1910年被聘为辛辛那提大学罗普斯比较文学讲座教授。他的就职演说是一篇重要的比较文学论文。他受波斯奈特的影响,提出?文学的社会学?。他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不应限于纯文学,而应作为比较社会学与比较心理学的辅助学科,其任务是遵循事物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通过划分阶段或从文学运动入手,研究文学的?时代或运动,尽力找寻其发生的规律?,研究主题、典型、环境、渊源、影响和弥漫,探讨文学的美学问题,以便寻求各民族?文学成长的规律?。这些见解无疑是一种颇有见地的主张。但他的比较文学观点太过宽泛,研究目标定得太高,对于后代学者的研究妨碍多于启发参见:朱维之主编.中外比较文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76 。

但总的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还处于萌生状态,而且很不景气。比较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在当时的美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获得应有的地位。在比较文学领域中,人们对比较文学缺乏一个统一、准确的定义,不少人把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混为一谈,出现了概念的混乱。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讨论和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刘象愚 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每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诗,因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而且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 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 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 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 一、引言 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

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 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阶段是法国学派的形成初期,它以个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写作为特点,学派、学科意识和学术方向并不是十分明确的。巴登斯贝格曾在《比较文学杂志》中撰写了著名发刊词“比较文学的名与实”。他批判性地总结了学界的观

比较文学_期末整理

一、名词解释: 渊源学: 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属于影响研究的畴。从接受者的角度,即从作为“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往往是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之时,由终点出发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细密地考察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所曾吸取和改造的外来因素,揭示出接收者和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影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和研究。在西方被普遍使用,且成就很大。例: 悟空、十四行诗、西来东去的“志怪”和“加帆车”。影响研究: 影响是指一国文学在另一国文学中的传播,接收并产生某种结果(积极或消极) 朗松《试论影响的概念》中关于“影响”的定义: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的突变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的情状。 (北大资料版)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最早的研究方法。它奠定了比较文学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与研究的基础,主要采用历时性的考证法考察国际文学之间文学交流中的事实。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文学联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些联系,并将分析的结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得出更为普遍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作为研究的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它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探究文学现象之间事实上的联系。 (ppt版)影响研究的定义: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例:元杂剧《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美国意象派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拜伦在中国、村上春树在中国、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文类学: 文类学就是研究文学的种类和类型,也就是研究文学的题材,它可以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过程及其共同规律和特点,也可以研究某些文学类型,产生于一个民族文学之中,又流传到其他民族文学的历史背景以及变化发展过程。它以跨越性的宏阔视野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文类是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的结果;文类学(Genology)是专门针对文学的类别及其风格、体式与形制等进行的研究。而在比较文学畴,文学类型学则是针对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进行的研究。 文类学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文类学的研究围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文学的分类研究;二是文学体裁研究;三是文类理论批评;四是文类实用批评;五是文学风格的研究。 套话: 美国学者瓦尔特·利普曼在《公众舆论》分析套话是“是我们头脑中存在的形象”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套话,又称惯用语,是不同民族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习惯性的称谓、表述等等。如西方文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6c17700122.html,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外文学比较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论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外文学比较的关系. 《安康学院学报》.2014年6期.朱云. [2].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 《江苏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6期. [8].湖南外国文学研究三十五年.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6期.吴正锋. [9].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4期.袁荻涌. [10].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 《海外英语(上)》.2015年8期.邱佳. 二、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 作者:王俊虎.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 [2].中外网络文学比较分析.被引次数:11 作者:张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陕西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3]“撒种在荆棘”——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研究. 作者:杨世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4].中小学语文中外同题材文本比较教学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李军飒.学科教学(语文)河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 [5].中外“小城”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叙事模式初探.被引次数:1 作者:王骁勇.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 [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80年代小说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方贤绪.中国现当代文学苏州大学2003(学位年度)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美)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强调“人文主义”。 (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961),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荷)佛克马《比较文学和新范式》(1981),反驳雷马克,强调方法论。 ()韦斯坦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 (美)伯恩海默《跨世纪的比较文学》:一是放弃欧洲中心论,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其他话语形式。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中国之欧洲》。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1.比较文学的兴起与代表人物: 1816年在法国首次出现比较文学一词,1827-1830年法国学者维尔曼 (A.Villeman)在巴黎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后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一书。被尊为“比较文学之父”。 19世纪30年代安贝尔、基内等人在巴黎大学、里昂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60年代作为术语被广泛接受。 学科正式确立的标志: 第一本理论专著出现,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 第一份学术杂志出现,187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 第一个常设讲座(体制化)出现,1897年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杰出著作,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六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于1872至1890年出版。 2.中国的比较文学: 中国的比较文学:1917年,吴宓留学哈佛,获比较文学硕士,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1921年回国被聘东南大学,1924年开设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中西诗之比较”,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3.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一词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根据法语仿造。 定义: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杨乃乔 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 五个学科概念的区分(首师大杨乃乔): 民族文学:研究客体、视域与语境的单向度一元性 国别文学:同上 总体文学(一般文学):波及多民族多国家的思潮流派等共时性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世界文学:总量上的,或欧洲中心的(如我们的外国文学史),或作为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或歌德的理想的共融的世界文学(关于后三者的关系众说纷纭,交叉关系为主). 美国学派代表亨利·雷马克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例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质言之,比较文学史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情境母题研究

比较文学情境母题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希腊神话中的 死而复生情境母题研究 一、情境母题 德国学者弗伦泽尔认为:“母题这个字所指明的意思是较小的主题性的(题材性)单元,它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但它本身却构成了属于内容和形式的成分,在内容比较简单的文学作品中,其内容可以通过中心母题概况为一种浓缩的形式。一般来说,在实际的文学体裁中,几个母题可以组成内容。”我国学者乐黛云做了更为具体的阐释:“主题学研究中的母题,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死、离别、爱、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 “情境”有时也可译作处境、形式、局面。情境主要包含三个因素:特定的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时空;特定的情况——事件;特定的人物关系。在比较文学中,情境就是特定个人、群体和诸多环境因素共同组合而成的某种典型的人生境遇。每个特定的情境都展示出人物间的某种关系,同时又交织着作家以及作品中人物的观点和感情。 母题依赖于情境,它的产生离不开情境,其本身是情境的模式化和概括。相同情境可以产生不同母题,同时,不同情境也可产生相同母题。所以情境母题是对情境的模式化概括。 二、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希腊神话中的死而复生情境母题的异同 “死而复生”顾名思义就是人在死亡之后灵魂或精神回归物质世界,并在新躯体中获得新生。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希腊神话中存在大量死而复生的故事,在产生原因和蕴含的文化内涵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一)相同点 1、死而复生的基本类型相同 (1)为情复生 中国古代文学中上演了一幕幕死而复生的爱情故事。如《聊斋志异.连城》就是因为爱情起死回生的故事,贫穷的豪侠之士乔生因其杰出的才能受到富有的孝廉之女连城的爱慕,连城身染疾病,乔生不惜以心头肉救之。孝廉将连城许以富商之子王化成,连城含恨而死,乔生悲痛而绝。二人阴间相会,爱情使他们复活,复活之前他们唯恐在发生变故,便结为夫妻,二人得以返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众多为情死又为情生的至情男女,如《连城》篇,中为爱魂魄相从、死而复生的连城与乔生。还有干宝在《搜神记》也描写了贾文合与弋阳令之女死而复生后结为夫妻的故事。 古希腊神话中同样也有因爱情复生的神话最著名的莫过于俄尔普斯和欧律狄刻的故事。欧律狄刻被毒蛇咬伤而死,俄尔普斯赴冥府寻妻,冥后怜悯允许其妻返回阳世,但是返回途中俄尔普斯回头观望妻子,从此两人阴阳两隔。阿尔刻提斯代夫受死的刻骨铭心的爱情亦为人熟知,阿波罗为报答阿德墨托斯之恩,许诺若有人代死,其可免地狱之苦,国王之妻阿尔刻提斯愿为夫替死。赫拉克勒斯被其爱情所感动,下冥府救出阿尔刻提斯。为爱情从地府复活在希腊神话故事中还有阿多尼斯与阿芙洛狄忒,阿多尼斯被野猪杀死,阿芙洛狄忒痛不欲生,直入地府要人,宙斯特准阿多尼斯每年返回阳世六个月。 (2)、变形复生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男女主人公彼此相爱,但因家世地位的不同遭到父母反对,在为爱死去后魂魄化为蝴蝶获得重生。 古希腊神话中变形复生故事如高傲自大的阿拉克涅与雅典娜比赛纺织的故事。雅典娜嫉妒其纺织技术,便撕碎织布,阿拉克涅上吊而亡,雅典娜心生怜悯,用毒液洒在她身上,从此她变成了蜘蛛。还有刻宇克斯和哈克西翁的故事,刻宇克斯和哈克西翁非常恩爱。刻宇克斯出海受到海浪袭击而遇难,哈克西翁闻讯悲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c

第三章平行研究 第一节类型学 本节常见问题 1.请谈谈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特色与局限。 查看答案: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维谢洛夫斯基的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康拉德做出了全面和细致的说明,认为其大体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十九世纪法国、英国、俄国、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某些国家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类型学相似;2、各国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甚至产生于不同历史时代、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似性现象。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俄苏学派在联系中国、日本、波斯等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过,以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等为代表的俄苏学者一般都将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类型学的相似上面,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其内在差异性的考察。 2.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

比较文学通论笔记(孟昭毅版)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仅供参考)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教学思路 [摘要]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的实例。将当代广东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教学中,既能形成较有岭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又能彰显教学改革实践中比较文学课程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特色。本文就此展开教学实例研究,以期实现比较文学特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瑶族文学;实例研究 比较文学课程是当代高校中文系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比较文学相对其他分门别类的文学课程而言,其最鲜明的课程特色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别、跨区域,这一课程特色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通识指向,区域特色资源整合利用到比较文学的教学之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广东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中,将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课程实践,有着广泛的学科基础和地缘优势。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大多来自广东省连南、乳源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学生,其对民族文学加入教学内容的接受也更为清晰。因此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结合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当代瑶族文学与文化的内容,是可行而且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比较文学教学与当代广东瑶族文学相结合的教学实例研究。 一、教学目标

无论在以文学文科为主的高等院校,还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始终有着通识教育的帽子。因此教学目的并非功利,也并不明确具体。本人在教授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既经历过作为选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也经历过作为必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中文专业本科和中文师范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虽然都有比较文学的课程,但前者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而后者是作为选修课程设置,因此教学目标也因课程设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人曾经参考了部分高校比较文学教学的实例,力图克服学生因教学目标不甚明确而产生的学习难题。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反馈该如何看待这门学科的意见。不仅是教材五花八门,而且类似于古代文学教学纲要的材料也良莠不齐。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疑虑随比较文学课程设置之初就存在。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力求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比较意识,对于不同文化的宽容接受,以及在日后科研过程中较为敏感的思维方式。相对于集中讲解枯燥理论和单纯灌输西方文化的单调性,本人发现,从区域特色出发,加入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内容,显然更能提高学生对于比较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在参考其他民族类院校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本人发现,以罗庆春教授为主导的西南民族大学的比较文学课程研究较有特色。西南民族大学在比较文学教学中,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置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与境外少数族裔文学如拉美文学、印第安文学、黑人文学、亚洲各国文学等的比较研究,致力于通过对民族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推动中外文化的平等对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史前期(先秦——十九世纪末) ——翻译肇端 一史前期特点 史前期的比较文学有着迥异于其后阶段的特点: 1 时间跨度长:如果以西汉为史,则有约两千年时间,如果包括西汉之前的先秦,则已超过两千年; 2 发展极其缓慢:从开始的片段、零星记载,到十九世纪末,基本上以翻译为主,即使是跨国界、跨学科,也大多是混杂于文论或者是散见于各类文献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比较,而多“比附”,更谈不上系统完整的理论与方法; 3 综合的非纯文学比较:和西方相比,中国的比较文学从一开始起,便局限于同一文化圈内做系统比较。 二史前期概述 A 早期翻译 史前期最早阶段的西汉时期(包括之前的先秦时期),显露比较文学端倪的史料记载,主要有两个方面: a 《史记》、《汉书》及《后汉书》中涉及西域的记载,有关于汉朝与西域诸国神话传说流传与真伪的比较,这几乎可以说是涉及了比较文学最原始的记载; b 西汉刘向《说苑.善说》中记载了鄂君子请人翻译《越人歌》的传说,从时代上看,这是中国比较文学史上有记载的跨民族的最早翻译。 B 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东汉至西晋

1 安世南:安息太子,译有《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种佛经,人称其“为群译首”; 2 支娄迦谶:月支人,翻译了《般若道行》《般舟三味》等经三十多卷,其译文“审得本旨,了不加饰”; 特点:译经不少,但多零品断简,尚不成系统;译文体尚不确立;译者多为外国人,致使译文质量大多粗糙。这一时期的译事,只能属早期启蒙时代,但是,在整个翻译史上筚路蓝缕的功绩不可抹杀; 第二时期:东晋至南北朝 前期:东晋和二秦 1 道安及弟子慧远:有南北倡和之功; 2 鸠摩罗什:指正旧译纰缪,影响相当一批僧人; 后期:南北朝至隋代 出现一种名为“格义”的早期中外比较方法,以儒家的概念来解释佛家概念,并进行类比研究,只是它主要用于哲学与宗教方面,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 特点:西行求法之风盛行,带回许多译本;出现很多重要译家;佛经中的许多重要法典都已全部或者部分译出,成绩可观;建立了大规模译场,分工严密,译文质量也大有提高,标志着整个译业进入了兴盛时期; 第三时期:唐贞观至贞元年间 玄奘:开创中国译经史的新局面、新风格,其译文被称为“新译”,且自著佛论,提倡因明,“逻辑”亦出自玄奘。 C 明清时的中西文化接触 史前期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唐代是一个高潮,到了明清又出现一个小高潮。明清两代,随着来华传教士的增多,大批有关欧洲文化的著作在中国出现。同时,中国学者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中西文化、主张西学东渐的有识之士: 1 徐光启:主张比较中西之异同,提出“理相符合,参互考稽”; 2 利玛窦:《畸人十篇》,涉及比较宗教、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学成分。

比较文学__整理doc

比较文学 1、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名称源于法国 2、1816年,法国人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比较文学教程》中第一次使用“比较文学”一词; 3、傅东华于1931年在翻译法国学者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一书时,第一次把法语的“Littérature comparée”翻译成“比较文学”,于是,汉语语境中的这门学科名称也就这样确定下来。 4、比较文学的特点:跨越性开放性 5、在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中,跨民族和跨学科最为重要 6、卢康华、孙景尧合作撰写的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著作《比较文学导论》 7、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是以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国家文学作为研究客体的,它们的研究视域或语境是单项度的、一元的,而比较文学是以两种以上的民族或国别文学的关系作为研究客体的,其研究视域是双项度或多项度的、二元或多元的。彼此的区别是明显的。世界文学指称的是总量上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学,也容易区分。比较容易混淆的是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 8、总体文学也研究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但它并不强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的,同时,总体文学强调共时性,即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横断面上展开研究,其研究内容仅限于诗学。 9、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文学比较报》;同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这两份杂志,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0、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标志了比较文学的时代已经正式开始。 11、1895年,戴克斯完成了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12、巴尔登斯贝格在巴黎大学创立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还创办了法国最重要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评论》。他主张严格的实证方法,主张言必有据,反对牵强附会。他的理论影响了整个“法国学派”。 13、1931年,巴黎大学梵第根出版《比较文学论》,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两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研究的目的规定为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这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影响研究”。 14、丹麦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了著名的比较文学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15、卡雷在理论上继承了前辈的观点,把研究国际间文学上的事实联系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但是他更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他还认为,影响研究往往不可靠,相比之下最可靠的是作品的成就、作家的景遇、“各民族之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并在以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形象学”。 16、基亚,1951年出版《比较文学》,是一本影响颇大的教科书,代表了法国学派的观点。他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国际关系的媒介(书和人),然后是体裁、主题、作家、渊源、思想动向和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等。 17、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大会。 在会上,耶鲁大学的教授雷纳·韦勒克(英美“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注重文本审美),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对法国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18、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提出了一个比较文学的定义,主张比较文学应该“跨国界研究”;还主张应该把文学与人类的知识与活动的其他领域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研究”。 19、哈瑞·列文,在1972年出版的《比较的基点》中阐述了他的观点。他首先提出“主题学”这一术语,开创了“主题学研究”——研究“为什么某一主题为某一时期某一地或某一作家所采纳”,研究主题如何借助形象、意象将观念表达出来,便触及人类创作思维的规律。 20、法国学者艾田伯(又译金伯勒),1963年发表《比较不是理由》,反思法国学派的某些狭隘认识,提出“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的观点;主张“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 21、1982年出版的由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合著的《何谓比较文学?》一书,更明确地接纳和融合了各家的观点,形成了一种相当宽泛的比较文学观 22、1969年,布洛克发表《比较文学新动向》,指出“任何适当的比较文学研究都要求同时应用分析方法和关系方法”; 23、20世纪中期,日尔蒙斯基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类型学”研究的观点与方法。他认为:文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一致性。随着政治上的解冻,比较文学开始复苏。 24、20世纪70年代以后,比较文学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与此同时,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着新的

曾国藩文学研究综述

曾国藩文学研究综述 周圣煌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曾国藩散文师承桐城,却又不乏创新。曾氏以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为湘乡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曾国藩;文论;古文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5-0103-02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湘乡派的领军人物—— —曾国藩的研究是比较全面深入的,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1整体研究状况 在全国第一次曾国藩学术研讨会[1]上,有10余篇论文对曾氏文学的文论、诗论、美学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对曾氏古文理论与桐城派的关系和在桐城派中的地位,论者多有分歧;本次学术研讨会存在重文论轻诗论,重文学理论轻文学实践的问题,对《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的评估以及对湘乡派和宋诗运动的探讨涉及甚少。[2] 2006年,张静在《曾国藩文学研究》的第四章专门论述了曾氏散文创作的背景、成就、影响,第六章专门论述了湘乡派与桐城派的关系,资料翔实,论述完备。 2006年,苏州大学胡影怡撰写了题为《曾国藩文学思想研究》的硕士论文。论文分三章,其中湖湘文化与曾国藩之关系部分比较有新意,开拓了新的研究空间。作者认为湖湘文化对曾国藩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经世致用”为治学著文之重心;第二,文风硬朗,气象峥嵘;第三,兼收并蓄,吐故纳新。 2007年,安微师大汪磊从批评史角度撰写了《曾国藩文学思想研究》的硕士论文,论文分上下篇,论文以咸丰二年为界,将其文学思想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论文从社会文艺思潮、义理心性之学为核心的哲学观、古文理论等方面对曾氏文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篇第四节,作者用了大量篇幅从创作军歌、戏曲小说等方面研究了“曾国藩的俗文学观”。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复旦大学翔云发表《曾国藩文学研究意义之探析》一文。文章回顾了曾国藩研究从重政治、军事、经济思想到重文学研究的历程,给出了比较明朗的线索,可资参考。 2与桐城派关系研究 探讨曾国藩与桐城派关系的论文共13篇,博士论文1部。 2008年,上海大学邰红红以《曾国藩与桐城中兴》为题撰写博士论文。论文从五个方面对曾国藩与桐城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第三章“中兴时期曾国藩的文学思想”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有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 曾光光的《曾国藩兴桐城与倡洋务之间的联系》,该文从洋务运动的视角对曾氏的文论思想进行了阐述。 潘志和的《从“古文辞类纂”到“经史百家杂钞”—— —论曾国藩与桐城派的承传关系》,该文从创作实践角度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 3与湘乡派关系之论文 此类论文只有2篇,分别为万陆的《曾国藩与湘乡派》和翔云的《曾国藩与湘乡派之论析》。前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曾氏进行了论述,有很明显的时代特色;后者从社会发展、文学发展的规律的角度对此进行解读,更加客观。 4曾国藩文论思想研究 此类论文共有19篇,以下论文比较有价值: 娄底师专胡志泽的《曾国藩文论的纲、目、质》一文把曾氏文论本身作为一个有机的学科体系来考察,探寻得其文论的总纲—— —文道一统、明体达用,分目—— —兼收并蓄、博大圆通,和本质—— —实事求是、识时达变,从而为之归纳总结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南通大学黄伟的论文《曾国藩古文理论平议》从“文化品格与治学胸襟”、“古文理论的承祧与追求”等方面对曾氏文论进行了解读,力图挖掘其隐藏的文化涵义,进而达到认识曾氏古文理念的目的。 湖南社科院周颂喜的《曾国藩古文理论评述》一文从“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者缺一不可”、“汉宋调和,骈散相兼,道文俱至”等四个方面总结曾氏古文理论。目前文论研究大概也是在这个范围之内,只是研究的更深入更具体。 湘潭大学冯霞的《曾国藩文论与书论的互通》一文,从书法角度研究文论,很有新意。 5曾国藩文论之创作论研究 此类论文共9篇,较有代表性的论文为: 首都师大刘可的《瑰玮奇丽,气象峥嵘—— —曾国藩论文章风格》,该文从作者个性、文气、形式、内容等方面探讨了曾氏古文风格形成的原因。 湖南师大燕良轼的《曾国藩的文艺创作心理思想》从文艺心理学角度对创作论进行了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复旦大学翔云的《曾国藩的振世诗文》从内忧、外患、求索三个方面揭示曾氏古文创作的原因及其影响。(下转第105页) 作者简介:周圣煌(1984-)男,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元明清文艺思潮与文学

比较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美】亨利·雷马克 【译者按】1962年,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观点;而在新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这位比较文学大师却对美国比较文学界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反思。雷马克还是坚持自己当年的观点,并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比较文学跨语言的重要性。这对一味地追风赶时髦、进而在不断进行文字虚构和制造理论泡沫的不少中国比较学者来说,不无警示作用。 考虑到这门学科对一般研究者的兴趣,这篇论文将寻找文化上的一些共同特点,以供讨论。今天的美国学者另辟蹊径,从特定文本的外部而非内部的角度,趋向当下流行的非美学学科(与政治、民族、性别和性欲等等相关)来图解他们宽泛意义上“文化”文学研究。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比较整个文学作品,恰是比较文学的关键所在,现在则成了奇事了。语境不再是用来阐释文本的整个意思,而是相反,文本被用来解释语境、证实理论;采用的方法是演绎的而非归纳的。以往纵向的“文学-文化”模式发生了大转向,成了横向的“文学-非文学”间的研究。在美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学中心论,如果没有被踢出局的话,也已经退居其次。正面来讲,真正的跨学科研究,尤其是在史学、哲学、人类学、自然科学学科和工艺领域,还有同宗同源的文科群体方面,已经丰富了比较文学这门学问。从反面来看,这种跨学科的驱动力,伴随着专业训练方面的缺陷,已经迫使比较文学的跨国界、跨语言的中心后退,而比较文学的跨国界、跨语言的中心是要求对至少一种非英语文化的语言、文学和历史知识的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全面掌握的。不幸的是,当今美国大多数的跨学科研究都是在单一语言和单一文化体系里进行的。40-50年前,在跨学科研究者所构想的两个主要目标中,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以契合性与交互性为导向这一目标如果说已被证实成功了的话,但在对差异进行提取、并对之予以重新定义的另一个同样重要的目标,已经淹没在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大潮里面了。 与跨国界相比,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在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宣称在日益发展。开始时采用的是与“新批评”的“文学-艺术”优先论相宜的跨艺术研究方法,进而发展到人文学科别的领域,如哲学、宗教研究、文化人类学和史学,后来,特别是在60年代后期,又离题到社会科学领域1[1]。跨学科、跨国界和近来跨文化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一致的:那就是寻找、分析和概括彼此的差异、姻亲关系和相互交混。我这里所说的“学科”是指人类活动、经验以及所反应出来的好奇的不同类型和模式在理论上的划分。在我们的文学研究中,首先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