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争力分析

城市竞争力分析
城市竞争力分析

城市竞争力分析

——以南京、苏州、无锡为例

一般来说,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些)相同资源的能力。而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它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政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城市竞争力反映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城市地位。

城市在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无疑是人类各种活动的中心。事实上自人类农业文明以来,城市在此过程中发展形成,世界人口不断地向城市集中,时至今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已成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各个城市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其在区域的竞争力以谋求在区域中相对更高的地位,进而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对于城市来说,竞争力就是它创造财富的能力。无疑,这与太多的因素有关。欧洲最早的学者将城市经济的衰退或增长作为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标准。这其中又包含了收入、失业、移民以及商业和旅游需求等因素。现代国外主要有三种评价体系:一是借鉴了波特的国家竞争力评价的“钻石体系”和“价值链”理论;二是在城市综合实力评价的基础上,结合部分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其他要素,来进行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三是一些机构或者学者,结合部分城市发展的新背景,借鉴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等的评价方法,关注城市竞争环境(或者竞争过程)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我国的倪鹏飞提出了城市竞争力评价的“弓弦模型”,在国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一般认为,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城市经济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金融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竞争力、生活质量、政府效率等方面。

对于各因素因子权重的确定,本文选择层次分析法(AHP)。在影响城市竞争力的诸多因素中,各因素对竞争力的影响力度是不同的。所以在分析各因素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之前,必须先确定因素因子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江苏省位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而南京、苏州、无锡三市又是位于经济相对发达苏南地区。改革开放之后,苏南地区凭借如春笋般崛起的乡镇企业而领先于全国。浦东开发之后,其拉动力更是对苏南地区的广大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城市,在经济、政治,教育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南京是六朝古都,所以它也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苏州市是目前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它的水运、铁路、公路运输都十分发达。古来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现代的苏州无疑是一个多方面综合发展的全新城市。无锡被称为“太湖明珠”,坐拥京杭运河,毗邻太湖,东接苏州,其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得天独厚。无锡近年来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外包与创意设计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

在对南京、苏州、无锡三市的分析中,本文结合书本以及江苏省统计年鉴得出了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并从后者中获得主要数据。关于数据的处理,我们先对因素因子进行标准化处理,再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素因子的权重,算出其分值,最后得出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分值。

表1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

竞争

力(A)因素B 一级因子C 二级因子D

经济竞

争力

(B1)

经济总量及其

效益(C1) GDP总量,人均GDP(D1)

产业结构状况

(C2)

二,三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例(D2)

基本设

施竞争

力(B2)

城市基础设施

(C3)

客,货运总量、公路里

程、国际互联网用户数

(D3)

社会服务设施

(C4)

公共图书馆及藏书数

量、卫生机构及病床位

数量(D4)

金融竞

争力

(B3)

固定资产投资

总额(C5)

科技竞

争力

(B4)

各类专业技术

人员数、专项申

请受理及授权

量(C6)

对外开

放程度

(B5)

进出口额、实际

利用外资(c7)

人口竞

争力

(B6)

人口数量(C8) 人口总数(D5)

人口素质(C9) 在校总人数(D6)

就业状况(C10) 从业人员(D7)

生活质

量(B7)

居民收入及消

费状况(C1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城镇恩格尔系数

(D8)

居住状况(C12)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D9)

Tab1.因素权重

A 经济竞

争力

基础设施

竞争力

金融竞

争力

科技竞

争力

对外开

放程度

人口

竞争

生活

质量

经济竞争

力 1 5 1 2 1/2 3 5 0.1 81

基础设施

竞争力 1 1/4 1/2 1/5 1/3 1 0.0 914

金融竞争

力 1 2 1/3 4 5 0.1 759

科技竞争

力 1 1/3 1 2 0.1 284

对外开放

程度 1 5 4 0.2 149

人口竞争 1 2 0.1 146

生活质量 1 0.0 938

Tab2 经济竞争力因子权重

经济总量及其效益产业结构状况权重

经济总量及其效

益 1 2 0.5498 产业结构状况 1/2 1 0.4502

Tab3 基本设施竞争力因子权重

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权重

城市基础建设 1 3 0.5987 社会服务设施 1/3 1 0.4013 Tab4 金融竞争力因子权重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权重

固定资产 1 1/3 0.4013 投资总额 3 1 0.5987

Tab5 科技竞争力因子权重

各类专业人员数专项申请受理

专项申请授权

量权重

各类专业人员

数 1 3 1/2 0.352

8

专项申请受理

量 1/3 1 1/2 0.270

2

专项申请授权

量 2 2 1 0.377

1

Tab6 人口竞争力因子权重

人口素质人口数量就业状况权重

人口素质 1 4 1 0.2506

人口数量 1/4 1 1/2 0.3996

就业状况 1 2 1 0.3498

Tab7 生活质量因子权重

收入及消费状况居住状况权重

收入及消费状况 1 3 0.5987 居住状况 1/3 1 0.4013

Tab8 收入及消费状况因子权重

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权重

人均可支配收入 1 3 0.5987 恩格尔系数 1/3 1 0.4013

Tab9 城市基础设施因子权重

客货运总量公路里程国际互联网用户数权重

客货运总量 1 3 1 0.3371

公路里程 1/3 1 1/2 0.2702

国际互联网用户数 1 2 1 0.3528

Tab10 经济总量及其效益因子权重

gdp 人均gdp 权重

gdp 1 1/2 0.4502 人均gdp 2 1 0.5498

Tab11 产业结构状况因子权重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权重

第二产业 1 1/2 2 0.3314

第三产业 2 1 2 0.3786

第一产业 1/2 1/2 1 0.29

Tab12 社会服务设施因子权重

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卫生机构

图书馆

卫生结构床

位数权重

公共图书馆藏

书量 1 2 2 1 0.274

8

卫生机构数 1/2 1 2 1/2 0.236

5

图书馆数 1/2 1/2 1 1/2 0.274

8

卫生结构床位

数 1 2 2 1 0.214

Tab13 对外开放程度因子权重

出口额利用外资进口额权重

出口额 1 2 3 0.4018

利用外资 1/2 1 2 0.3289

进口额 1/3 1/2 1 0.2693

下表就是3个城市的各因素分值及最后的综合分值:

以上的数个表格是通过对江苏省2010年统计年鉴(09年数据)所得数据进行处理所得。通过这些表格可知,在南京、无锡、苏州三市中,苏州的综合竞争力最强,南京次之,无锡居末位。

南京市是长三角地区的一个二级中心城市,也是长三角地区的第二大城市。它作为“六朝古都”,有着千年历史,是一座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此外它还是全国的交通枢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南京是一座很适宜居住的城市,它给自己的定位是“国际人文绿都”,展示给人们的也是“博爱之都”的形象。08年,南京市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它还取得了2014年的世界青年奥运会举办权。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这几年也取得重要成就,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相继开通,三号线、十号线正在建设。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等院校的南京,在其科技教育方面也拥有着巨大优势。但是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城市并没有取得与之相称的成就。改革开放后,在苏南各城市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南京并没有很好的抓住发展机遇,它的发展模式并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南京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它的工业发展与苏州、无锡相比都有不小差距,而它的金融业发展则相对较好。在拥有巨大人才资源的条件下,南京市显然没能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在综合竞争力方面,南京远不如苏州,虽比无锡稍高,但在某些方面也有不如。

无锡紧挨南京和苏州,它的发展受到这两座特大城市挤压,但也受到它们的拉动,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二者,例如生活质量,经济竞争力。无锡濒临太湖,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更是我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改革开放之后,无锡人敏锐地抓住了机会,凭借乡镇企业创造了无数个神话,其中就有被称为“天下第一村”的江阴华西村。江阴市也在全国百强县市中高居榜首。近几年无锡市依然在迅速发展,其经济总量以超过南京,跃居江苏第二,而其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2.1%。无锡市当选2004年CCTV“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并连续多年入选福布斯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无锡虽然在经济发展、人才的利用、引进外资和人民生活方面要强过南京,但其基础设施,人口竞争力,金融业发展方面明显落后于南京。但是无疑的,无锡是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在全国相对富裕地区排行榜中,无锡市排行第五。

苏州市与上海接壤,处于长三角的核心地区,是长三角的二级中心城市,目前已成为该地区除上海外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在本文选取的指标中,苏州几乎每个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比之省会南京也要高出许多。苏州的地理位置也很优越,它位于太湖之滨,长江南岸入海口,交通便利,拥有亚洲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京沪高铁以及多条高速公路从中穿过。苏州和南京一样,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园林闻名世界,“丝绸之都”,“东方威尼斯”等美称显示出其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而其旅游业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09年旅游业收入比上年涨幅在13%以上。苏州的民营经济实力也相当强劲,比无锡犹有过之,各项指标在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在金融业方面,苏州市正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地区次级商务中心。苏州还拥有多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科技区,这对其经济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就其总体经济实力而言,苏州不仅在江苏高居榜首,在全国也位居第五。

苏南地区一直是全国发展的领先地区,南京、无锡、苏州三市在都是发达的大城市,其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都很高,且三者都处于相似的区位,但是三者之间还存在较明显的发展

差距。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南京市必须发挥好它作为省会的这一优势,加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努力引进外资,发展好旅游业。此外,还要利用好南京市丰富的教育科技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南京作为旅游文化城市,应大力发展服务业,所以在基础设施方面还应加大投资力度。无锡的民营经济是其发展的主要特色,科技竞争力和金融竞争力相对薄弱。所以无锡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应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无锡也还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旅游业也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苏州已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综合实力远强于南京与无锡。就现在的苏州来说,应加快产业转型,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发展,更大的提高金融业和高新科技的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巩固和扩大优势,打造长三角核心区域城市群。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平衡与速度,也决定着城市竞争力的大小。在中国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展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等。这样城市才能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苏省2010年统计年鉴(09年数据)

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崔功豪等

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10年4月26、27日分别在北京和香港发布。 在外部经济危机、内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2009年中国城市在国际地位提升的同时,国内城市竞争力格局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总体来看,五区域分享前十,沿海城市北进南退;全国城市整体起飞,潜力城市各具特色。东南优势略有下降,全国城市间差距缩小;浙江城市竞争力有所下滑,内蒙古吉林竞争力增长连续领先。 报告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 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连、青岛。 综合增长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鄂尔多斯、铁岭、通化(前三个城市并列第一)、辽源、松原、营口、清远、白山、包头、巴彦淖尔。 经济规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东莞。 经济效率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台北、高雄、新竹、台中、澳门、深圳、东营、台南、东莞。 发展成本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海口、亳州、三亚、香港、成都、咸阳、随州、常德、长春、基隆。 产业层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北京、台北、新竹、深圳、上海、高雄、台中、基隆、台南。 收入水平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澳门、上海、深圳、台北、北京、新竹、厦门、高雄、鄂尔多斯。 报告对样本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回溯计算。过去五年竞争力稳步提升的十个城市分别是防城港、清远、赣州、通化、鄂尔多斯、乐山、廊坊、咸阳、澳门、大连。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区域、规模和发展阶段,这反映出中国城市竞相争先的态势,不同类型的城市都有提升最快、潜力最大的城市。 报告对全国56个重点城市的八个分项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 人才本体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深圳、天津、上海、澳门、杭州、中山、东莞和武汉。 企业本体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上海、苏州、唐山、深圳、北京、广州、武汉、包头、绍兴和南京。

XXXX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

2010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国城市排名2010---内含2010年江苏省城市排名(搞笑版)及湖北各城市经济分析 2010年09月17日星期五22:01 中国网北京4月26日讯中国社会科学院今日发布2010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蓝皮书指出,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前十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连、青岛。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倪鹏飞表示,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报告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东南沿海相对下降,北部中部快速提升;五区域分享前十名,沿海城市北进南退;全国城市整体起飞,潜力城市各具特色;东南优势略有下降,全国城市建差距缩小;省区城市竞争力逆转,中西部省份增长迅速。 倪鹏飞表示,去年是四区域分享前十名,今年是五区域分享前十名。再细分一下,在前十名里,珠三角有三个城市,长三角只有一个城市,台湾地区有两个城市,环渤海有三个城市,东北地区过去没有,今年已经有一个城市大连,沿海城市竞争力北进南退。 2010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讨会26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中国网进行了现场直播。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10年4月26、27日分别在北京

和香港发布。 2010年中国城市GDP排行前70名 1、上海市14900.93亿元增长8.2%(沪) 2、北京市11865.9亿元增长10.1%(京) 3、广州市9112.76亿元增长11.5%(广东1) 4、深圳市8201.24亿元增长10.5%(广东2) 5、天津市7500.8亿元增长16.5%(津) 6、苏州市7400亿元增长11%(江苏1) 7、重庆市6527亿元增长14.9%(渝) 8、杭州市5098.66亿元增长10%(浙江1) 9、无锡市5000亿元增长11.5%(江苏2) 10、青岛市4900亿元增长11%(山东1) 11、佛山市4814.50亿元增长13.5%(广东3) 12、武汉市4500亿元增长13%(湖北1) 13、大连市4410亿元增长15%(辽宁1)

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城市竞争力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课题。随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快,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世界各国正积极致力于提高城市竞争力。本文较详细阐述了当今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并对国内城市竞争力研究现状进行了评析,指出尚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城市面临着发展的机会和竞争的压力。如何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成为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世界银行把城市问题作为1999---2000年度发展报告的主题,2000年新加坡全球经济地理大会也把城市竞争力作为重要议题。国内学术界最近两三年开始重视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并引起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 一、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源于竞争力的研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微观角度来看,众多的现实生产者和潜在生产者都正在、或试图通过利用 国外关于城市竞争力研究起步较早。从研究城市竞争力的地域分布来看,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集中在北美、欧洲及亚太地区。 在北美,美国城市竞争力及其相关研究比较深入。美国的彼得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这个问题做了开拓性的探索。他提出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框架是显示性框架 和解释性框架的结合。彼得认为城市竞争力没有直接被测量分析的性质,人们只能通过它投下的影子来估计它的质和量。在解释城市竞争力时,彼得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选择了一套解释竞争力的变量:城市竞争力(UC)=F(经济因素,战略因素)。经济因素: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区位+经济结构+城市 环境;战略因素:政府效率+城市战略十公私部门合作+制度灵活性。他选取了零售额、制造业增加值和商业增加值三个指标,体现城市竞争力;同时又选取了一些构成指标,

2011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

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1月6日发布 本排名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度两岸社会科学合作课题成果之一,本排名系统分2011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100强,2011年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20强,2011年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20强,2011年中国城市社会竞争力20强,2011年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20强,所参考的数据截止2010年10月13日。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是以经济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社会竞争力为基础,并结合生态环境竞争力后计算得出。 城市经济竞争力涵盖GDP总量,GDP增速,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经济和产业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以及经济发展潜力等方面。 城市文化竞争力涵盖教育实力,科技创新水平,文化及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和文化影响力,文化氛围,公民总体素质和公民意识,城市历史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 城市社会竞争力涵盖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基尼系数,社会治安状况,居民幸福指数,民主法治建设进程,国际化程度和社会包容性以及慈善事业发展状况等方面。 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涵盖空气质量,污染物排放程度,森林覆盖率,生态多样性及野生动植物分布,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分布,旅游业总收入GDP占比以及环境承载力等方面。 2011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100强 1北京2上海3香港4深圳5广州 6台北7南京8大连9苏州10青岛 11无锡12佛山13重庆14宁波15杭州 16成都17武汉18澳门19天津20沈阳 21厦门22泉州23珠海24东莞25唐山 26福州27长沙28大庆29常州30西安 31烟台32潍坊33徐州34中山35济南 36鄂尔多斯37哈尔滨38长春39包头40呼和浩特 41绍兴42江门43惠州44新竹45温州 46高雄47湛江48淄博49秦皇岛50昆明 51南通52扬州53洛阳54郑州55乌鲁木齐 56威海57金华58芜湖59南宁60鞍山 61嘉兴62东营63漳州64株洲65营口 66台州67泰州68台南69镇江70马鞍山 71南昌72日照73湘潭74吉林75德阳 76太原77绵阳78兰州79宜昌80沧州 81襄阳82邯郸83延安84合肥85榆林 86桂林87淮安88柳州89岳阳90克拉玛依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 深圳连续3年位居内地榜首 与去年一样,广东今年依旧2个城市进入前十:深圳排名第二,广州位居第六。这是深圳连续3年排名全国第二,居内地城市榜首。广州则从2006年起,一直徘徊在第5名和第6名。 广东其他城市中,佛山排名15位,比去年下降1名。东莞排名19位,下降4位。中山排名28位,下降5位。珠海排名29位,江门和惠州分别为61位和62位。阳江垫底,排名203名。 在中国51个城市分项竞争力排名中,深圳的结构、文化、开放竞争力3项分项竞争力也分摘全国第二、内地榜首的好名次。但广州的情况则不容乐观:广州环境竞争力排名第38位,政府管理竞争力排名第41位,在广东所有入选城市中,这两项竞争力都排最后一名。 广州市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彭澎也对此有明显疑问,“广州怎么说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如果说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都这么失败,还能算前沿吗?” 河源清远增长竞争力排名第一 让人惊喜的是,城市竞争力分别排名131和134位的河源和清远,在综合增长竞争力方面并列排名全国第一,这也是广东首次有城市摘得该名次。 -焦点问答 1、深圳为何连续三年内地第一? 问:深圳GDP排名全国第四,次于上海北京广州,为何其竞争力排名能连续三年位居内地第一? 章武(蓝皮书主编助理):从经济总量看,深圳确实不如这些城市,但城市竞争力考察是全面的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经济规模、经济效率、发展成本、产业层次、生活质量等方面。从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深圳的经济增长均高于上海、北京,经济效率高于上海但发展成本反而比它低,综合评比下来,深圳的分数确实是内地第一的。 2、深圳竞争力能否赶超香港? 问:深圳竞争力已经连续3年处于全国第二,内地城市第一,有无可能赶超香港,成为第一? 倪鹏飞:短期内都不太可能。两个城市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在12项分项竞争力指标中,香港有10项高于深圳,深圳只在文化竞争力和科学技术竞争力两项指标上略高于香港,可以说,香港在人才、资本、结构、综合区位、制度、政府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无论在局部还是整体上都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3、广州为何常年落后于深圳? 问:作为深圳的“大哥”,广州的经济总量一直比深圳大,但竞争力排名一直落后于深圳,这是为何?

《中国城市宜商竞争力第17次报告》-cssn

《中国城市宜商竞争力第17次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竞争力课题组 主编倪鹏飞 执笔:倪鹏飞徐海东① 世界银行发布的多次评估报告指出,摆脱贫困最有效的方式是提供更多报酬更高的工作机会,而这有赖于该经济体拥有良好的宜商环境,而良好的宜商环境不仅应当拥有良好的环境,而且还要有良好的需求,并且能把这一需求输送出去的能力。 一、中国城市宜商竞争力的四个特征事实 1.香港、北京、上海位列前三,引领总体宜商竞争力 从2018年宜商城市竞争力可以看出,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位列前5,第6名到第20名城市的宜商竞争力水平较为接近,竞争激烈。 表1 城市宜商竞争力前十分布 ①倪鹏飞男,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海东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金融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城市与房地产金融。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2.全国宜商竞争力集聚现象显著 全国288个城市的总体宜商竞争力指数总体偏低,分化较为严重,集聚现象明显。具体将宜商竞争力按照0.2等分区间来看,有63个城市的宜商竞争力低于0.2,有147个城市的宜商竞争力在0.2到0.4之间,占样本城市的51.04%,有60个城市的宜商竞争力在0.4到0.6之间,仅有18个城市宜商竞争力大于0.6。 表2 城市宜商竞争力区间分布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3.层级越高、宜商竞争力越高、分化越低 具体一线城市(包含香港和澳门)的宜商竞争力处于绝对领先状态;二线城市的宜商竞争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状态,且内部差异最小,总体比较接近;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的宜商竞争力水平最低,分化也相对较为严重。 表3 各层级城市宜商竞争力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5月21号,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蓝皮书)。根据蓝皮书统计排名,北京城市竞争力居内地城市首位。跟往年排名对比,北京综合竞争力首次超过上海。 数说报告 北京竞争力排名第3 蓝皮书指出,2011年城市综合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杭州、青岛、长沙。北京位居香港、台北之后。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城市竞争力PK中,北京首次超越上海,紧随台北之后,位居第3。上海退居第4位,青岛取代大连的位置跻身前10。 东部沿海城市占七成 2011年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前50位格局中,东部沿海占据七成,三成多为地级城市。佛山、苏州和无锡居地级市前3名。2011年相比2010年,前50名中部城市数量增加,地级城市提升较快。副省级城市中2011年相比2010年提升位次最多的是成都,上升了8位。省会城市中,南昌提升位次最多,为10位; 地级市中,南通提升位次最多,为7位。 城市人口10年增2亿多 2011年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中,东部城市整体强,西部城市个别强。东南地区城市整体竞争力排名较高,多集中在前100强,城市间差距进一步缩小。 本次报告是《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第10次,报告发现,过去10年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和增速异常迅猛。200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亿人,2010年增加到了6.6557亿人,10年城市人口总量增加2亿多。此外,城市用地规模和增速更为迅猛,城市体系和空间分布急剧变化。 报告特别指出,过去10年城市化的模式不可持续。城市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不完全城市化,按照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达50%,但城市户籍人口仅仅达到33%;二是土地过度的城市化,10年城市人口增长0.5倍,建成区面积相应增加了接近1倍;三是城市体系的偏颇,大量人口向行政级别高的中心城市聚集,中等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小城镇功能不完善、比较分散。 ■报告背景 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包含城市综合增长、经济规模、经济效率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指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高低及其变动,直接反映着城市各个方面的状况以及变化。 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以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 据介绍,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以及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的近百名专家,用大半年时间参与了报告的调研和撰写。 ■城市竞争力分项排名 ◇人才本体竞争力前三名:北京、香港和上海 ◇文化教育竞争力前三名:南京、上海和杭州 ◇医疗卫生竞争力前三名:北京、香港和上海

中国城市综合区位竞争力报告

(一)城市综合区位竞争力:香港雄居首位,东南沿海领先,环渤海次之 城市综合区位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都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和特区。其中名列前3位的是香港、上海、北京。这三个城市由于人口和产业的超载,以致在资源的丰度方面显示出不足,但其自然区位优势度、经济区位优势度和政治文化区位优势度方面都位居前列,因此在城市综合区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51个城市中,东南沿海的城市有25个,环渤海地区的城市有9个,这两个地区的城市数量占到了51个城市中的67%。可见,东南沿海和环渤海良好的区位优势在城市综合区位竞争力中得到了显著的体现。其中,综合区位竞争力排在前20名的城市基本上是东部沿海的省会城市、经济发达的地级市,如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以及内地具有区域中心性的省会城市,如武汉、成都、重庆等。东部沿海的其他地级市和内地的省会城市在综合区位竞争力上相对落后。 重庆、长春和沈阳这三个内地城市之所以能够以第6、8、10名跻身前10位,是因为尽管其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优势度都不强,但资源优势度和政治文化优势度都很高,所以在综合区位竞争力中能处于前列。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资源的优势地位已越来越不重要,因此,这些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进行城市发展的重新定位,不断改善并提升自己的经济区位优势。区位优势虽然对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关联性并不强。东部沿海大部分的地级市如潍坊、绍兴、嘉兴等,中西部的省会城市如呼和浩特、石家庄等,有的临近海洋,有的是区域政治文化中心,城市的综合区位竞争力都很强,但由于其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中心性不强,因此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还是较为落后的。优越的区位固然可以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但并不是必要的条件,区位条件处于劣势的城市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发展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二)自然区位便利度:香港荣膺城市之冠,东部沿海优势明显,中心城市毫不逊色 香港、上海、天津的自然区位便利度荣膺中国内地诸城之冠。香港不仅背靠中国内地,面朝南海,拥有天然良港,扼珠江内河与南海交通的咽喉,是南中国的门户;又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南海与台湾海峡之交,是亚洲及世界的航道要冲;上海位于太平洋东部海岸的中心,长江入海口;天津毗邻渤海,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另外,苏州、厦门、青岛、广州、深圳等城市虽然没有优良的港口条件,但也临近海洋,有交通便利的优势区位。 51个城市中,东部沿海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凭借优良的港口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充分发挥着与周边地区的贸易交往的绝对优势。内地的省会城市如武汉、郑州、沈阳、西安等城市虽然没有临近海洋的优势,但由于其基本地处全国乃至区域的中心地理位置,在区域的发展中起着承南启北、连东接西的作用,也显现出较为优越的自然地理区位。自然区位优势度明显较弱的城市主要是内地的地级市,如柳州。呼和浩特、石家庄、长沙、昆明、太原虽然也是内地的省会城市,但由于这些城市不仅没有临近海洋的便利区位,而且在全国乃至区域中也并不处于中心的位置,因此,自然区位优势度很弱。 自然区位优势作为一种静止不变的固有优势,是区域与生俱来的,因此在区域的竞争力中具有绝对的优势。但随着城市开放度的提高,自然区位的绝对优势在城市的竞争力中并不具有主要的作用,例如大连、武汉、郑州等城市的自然区位优势很强,但是其综合区位竞争力却相对较为落后,因此,自然区位的优势与综合区位竞争力的关联性并不强。 (三)经济区位优势度:上海优势突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足鼎立 上海的经济区位优势度位居第一,香港和北京次之。上海和北京作为历史上开放较早的通商口岸,积淀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而且其临近东部太平洋的优势使其在与国外之间的贸易往来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并有富庶的经济腹地长江三角洲;香港邻近内地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可以为其发展提供各种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北京是全国铁路、航空、通讯中心和枢纽,交通区

关于城市竞争力及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思考

关于城市竞争力及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思考 一、引言 城市竞争力是自从城市产生以来就有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城市间的竞争存亡基本取决于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战争局势的变化;在计划经济年代,城市及其规模的大小、产业结构布局、人口的多寡都是由政府的“有形之手”予以计划和调控,城市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城市首脑“跑部钱进”的意志与能力,以及中央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式所制定的计划;随着市场机制日益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城市竞争力不再由政府计划或工矿企业发展所左右,而是被看不见、更加难以捉摸的多种因素和无形的资源所代替。所以,研究城市竞争力以及决定因素在以城市为代表区域集团化的今天有着极为重要意义,也为我们城市发展及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提供思路。 (1)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城市竞争力研究起步比国内早,学者们从各个不同层面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Begg,Boddy,Cheshire,Jensen-Butler 等人对城市之间的竞争过程进行了研究:D·Arcy,Keogh,Rogerson,Gordon等人对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及其竞争后果进行了研究,包括地方生活质量、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接近电信网络、在协作

网内获得外部经济性、市场需求和有效的组织结构等;而另外一些学者通过对全球竞争、美国和欧洲的考察,研究了城市竞争的尺度问题。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又加强了城市竞争力研究。著名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从历史上看,城市是社区权力和文化的最集中点。生活散射的各种光芒在这里全面聚集,并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意义。城市是社会整体关系的形式和标志城市的生命过程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高级生物体。城市可以局部成长、部分消亡、自我更新。” 从研究城市竞争力的地域分布来看,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集中在以下三大地区:北美、欧洲以及亚太地区,以前两者尤为突出。在北美,美国城市竞争力及其相关研究比较深入。巴克内尔大学的彼德教授从80年代开始对城市竞争力的一些问题作了开拓性的探索;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90年代初已是国际上研究竞争力问题的著名专家,他声称他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同样适合次级经济存在体(区域和城市);而北卡罗来纳大学丹尼斯教授90年代开始研究大都市地区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在欧洲,伴随着欧盟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此外法国的经济空间管理机构也都针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专门研究。而亚太地区由于全球化过程相对不如北美和欧洲地区,城市竞争力研究范围往往局限于城市竞争力评价,对其竞争机制等的探讨不如前两个地区深入。 总体上来讲,目前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主要围绕新背景下城市竞争机制、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以及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竞争力提升

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2010)

《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201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博士与美国学者彼得·卡尔·克拉索教授牵头,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组历时两年时间完成的《2009-2010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10年6月22日、25日在韩国首尔和中国南京发布。 本次报告的主题为“创新:城市竞争力不竭之源”。本报告从产出的角度,使用绿色GDP规模、人均绿色GDP、地均绿色GDP、经济增长、专利申请数、跨国公司指数等6项指标数据,编制全球50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指数(GUCI),从多侧面比较和分析500个城市的竞争力指数及其具体构成指标数据,全面了解全球城市的发展和竞争的格局,通过研究发现: 世界城市竞争力的格局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首先,美欧等顶尖城市依然占据着城市竞争体系的高峰,显示无可匹敌的强劲竞争力,同时,其要素环境也表现优越,表明其未来依然有着持续引领的潜力。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其次,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中心区及大都市区表现突出,增长迅速,同时,其要素环境排名普遍靠前,彰显其巨大的发展潜力,预示其将快速赶超顶尖城市,进入较高水平梯队。如,上海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球前50,排名37,提升最多达9位。且北京,上海要素排名分列全球第8和全球第15名。再次,新兴工业化国家整体城市体现大幅度提升态势,在要素环境排名中表现尤为突出,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总之,一方面,顶尖城市实力依然抢眼,另一方面,新兴城市追赶态势凶猛激烈,这种态势将刺激迅速变化的世界城市竞争力格局继续进行,而且愈演愈烈。 综合竞争力:纽约与伦敦雄踞,圣何塞与上海提升最快。排前10位城市是:纽约、伦敦、东京、巴黎、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新加坡、首尔和香港。 前50强中美国占20个;欧盟占16个;中国占3个。前100名美国占38席,欧盟占33席,中国占3席。前200名美国占64席,欧盟占66席,中国占13席。中间100名亚洲有52个城市,后200名是亚洲和其他各洲的聚集地。 经济规模:中国城市演绎提升奇迹,欧美城市平庸稳中稍降。排前10位城市是:东京、巴黎、纽约、伦敦、洛杉矶、首尔、香港、大阪、墨西哥城和悉尼。 发展水平:圣何塞、旧金山、奥克兰蝉联三甲,亚洲城市潜力巨大。排前10位城市是:圣何塞、旧金山、奥克兰、华盛顿、利兹、休斯敦、洛杉矶、日内瓦、波士顿、纽约。 经济聚集:欧洲城市独占鳌头,收入呈高度集聚化。排前10位城市是:日内瓦、纽约、芝加哥、巴塞罗那、都柏林、旧金山、澳门、首尔、圣安娜、名古屋。 经济增长:中国城市持续领先,亚洲经济迅猛增长。排前10位城市是:鄂尔多斯、包头、烟台、呼和浩特、巴库、东莞、中山、日照、惠州和威海,中国独占9席。 专利申请: 人均财富助力科技创新,中国科技创新弱势明显。排前10位城市是:辛辛那提、威尔明顿、波特兰、温莎、西雅图、帕罗奥多、魁北克、明尼阿波利斯、斯图加特和普利茅斯。美国占6个,加拿大占2个。 国际影响力: 亚洲城市迅速提升,中低收入城市国际化趋势增强。排前10位城市是:纽约、东京、新加坡、伦敦、香港、北京、巴黎、上海、莫斯科和首尔。

2014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

一、2014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 城市的综合实力是一个城市整合自身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环境资源与文化资源参与区域资源分配竞争及国际资源分配竞争的能力。 《GN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四大系统,由包括综合经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财政金融竞争力、商业贸易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社会体制竞争力、环境/资源/区位竞争力、人力资本教育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和文化形象竞争力等在内的10项一级指标、50项二级指标、217 项三级指标构成。

二、2014中国城市成长竞争力排行榜 城市成长竞争力就是城市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潜能,不断完善城市的社会组织体制,展示其创新活力并依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逐步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的能力。 《GN中国城市成长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实力指数、潜力指数、活力指数、能力指数四大指标综合而成,包括4项一级指标,29项二级指标,67项三级指标。

三、2014中国城市资产质量排行榜 城市资产质量的特点是:城市发展动力强、经济运行良好、财政风险可控、负债率较低、投资环境较好、城市发展具备可持续性。 《GN中国城市资产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由包括城市实力指数、城市资源指数、城市财政管理与无形资产指数、城市发展动力指数4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80项三级指标构成。

四、2014中国城市十大风云首脑排行榜 风云首脑主要特征是:具国际国内影响力,领导、决策、学习、创新能力强,组织能力突出,性格魅力独特,对突发事件有很强的反应和处置能力。 《GN中国城市首脑经营管理素质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由包括个人能力、城市经济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环境影响力等4项一级指标、36项二级指标构成。

中国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33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1.长三角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以上海市为中心,包含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六个城市,江苏的南京、扬州、常州、泰州、镇江、无锡、南通、苏州等八个城市。其辐射区涵盖了浙江金华和衢州两市。该城市群目前形成以上海为核心,以杭州、宁波、南京、苏州等为中心的“一核心、多中 全球化巨型城市网络雏形已经显现。常住人口增长与移民人口增长优势不明显,GDP增长率逐渐放缓,但在科技水平、医疗质量、文化设施、环境治理、港口交通等方面排名位列第一,该城市群正逐渐转向内部发展环境的优化。可以预期,这将是下一轮发展的必要准备。 长三角城市群应结合城市建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行集约化发展,统筹区域布局,实施功能分区,提高资本、土地和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同时鼓励地方化,保持城镇集群特色,优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与区域性交通网络的衔接,提高区域经济效率。

2.珠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由香港、广州、佛山、江门、深圳、惠州、肇庆、珠海、东莞、中山、澳门等11个城市组成,外加清远市作为其辐射城市。它是我国沿海开放区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使不将香港和澳门计算在内,该城市群仍旧吸纳了全国近1/6的外资。2007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列第二,其中先天竞争力排名为第二、现实竞争力第一、成长竞争力第三。 (1)先天竞争力。位于华南地区的该城市群,其发展是伴随珠江三角洲的 其 、 20位。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得分也不够理想,排名仅为第12位。今后该城市群的发展应仍旧以香港为城市群核心,以澳门、广州为中心城市的核心圈层,并以此城市结构来带动城市群经济的新发展。“城市群由原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生产性带动,逐步走向服务性的产业带动,这种发展方向的转换将使珠三角城市群成为南方强有力的经济重心。” 3.京津唐城市群 京津唐城市群位于环渤海湾地区、华北平原北部,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市一省,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

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淮海经济区的现状及经济发展,然后建立评价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指标进行筛选,根据指标对淮海经济区的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引入经济联系度的概念,着重对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竞争力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分析出的问题和不足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对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模糊层次分析法;经济联系度 一、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也来到了辉煌发展的时代,个人与企业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国家也逐渐重视区域一体的发展前景,相比较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淮海经济区稍显薄弱,为了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要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本文首先阐述了淮海经济区的现状及经济发展,其次建立评价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再根据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筛选,建立数学模型对淮海经济区的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着重研究了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影响与作用,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与结论,给出

建议。 二、研究模型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评价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可以粗略地从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科教文卫竞争力、开放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和政府信任竞争力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与比较。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指标进行筛选: 利用上述的权重结果,去除掉权重较小的指标,得到最终的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 三、淮海经济区域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 根据2016年《国家统计年鉴》和《徐州统计年鉴》的数据,结合上章介绍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淮海经济区各城市未来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相应的排名。如表2所示。 对2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对比,作出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偏低。首先,临沂、徐州、连云港处于淮海经济区综合竞争力的前三位的城市,排在第一的临沂市是0.88,排在末位的是宿州市得分为0.59,两个城市的差距还是很大;其次,相对来看,淮海经济区前三位城市之间得分差距很小,可见目前为止淮海经济区还没有中心城市,而较发达城市对区域的影响能力有限,排名靠后的城市之间得分相差并不是很大,可见落后城市并不是很少,这也就造成了淮海经济区一种既没有

2015版《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蓝皮书

皮书发布责任声明 (一)本新闻稿经本皮书主编授权发布。 (二)本新闻稿仅代表皮书报告作者(或课题组)的观点,不代表作者(或课题组)所在单位立场,也不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立场。 (三)任何媒体、个人未经同意不得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名义发布皮书新闻稿。 (四)任何媒体(包括网络)、个人对于皮书新闻稿的片面解读、歪曲报道,皮书作者(或课题组)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保留一切诉诸法律的权 利。 注:本声明面向媒体,在皮书新闻稿发布时使用。 201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会 新闻稿 News Release 2015年5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 现如今,中国经济在大国城市化、大国工业化、城市转型以及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历史机遇之下,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然而,在传统的四大区域发展格局下,中国出现了东部过度聚集、西部过度分散、东北持续下滑的困境。在长期的研究基础上,蓝皮书提出要重新调整中国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和城市体系。报告以“巨手:托起城市中国新版图”为主题,分别从市场、产业、要素、交通一体化角度论证了东中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蓝皮书建议:中国经济分区应该由“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分区调整为自主发展区(东中)-政策扶持区(西部和东北)二分区。同时,蓝皮书还构想了“一团五带”的中国城市体

系新格局。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指出—— 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深圳首超香港获第一 2015年5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 蓝皮书数据显示,2014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苏州、北京、澳门、无锡,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无一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之列。其中,与2013年相比,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深圳取代香港跃居综合经济竞争力榜首,无锡取代佛山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中,天津的综合增量竞争力最高,而澳门的综合效率竞争力优势明显。 从个体城市来看,北海市成为近三年来综合经济竞争力提升幅度最大的城市。在综合经济竞争力20强城市中,天津、厦门、郑州、长沙分别在过去三年中提升了3个位次,深圳从过去两年的第2位上升至榜首位置,上海、台北、广州在近三年来一直稳居3~5位。 在综合经济竞争力方面,香港高居第二位,首次被深圳超越。综合竞争力分项表现稍有差异:从综合增量竞争力分项指数来看,香港整体很好,但“守成有余,创新不足”的城市发展局面始终没有改变,香港过于看重贸易、金融、航运、旅游、专业服务这五大产业,而对不少规模较小、新兴但极有潜力的产业关注不足,从长远看缺乏新型产业业态的支撑和引领。 (参见《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p23、29、34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5月)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指出—— 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可持续竞争力强,将继续担当中国转型发展的火车头 2015年5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 2014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澳门、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厦门。虽然香港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被深圳赶超,但是相对于内地城市而言,香港的可持续竞争力优势仍然十分明显,在知识城市、和谐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全域城市和信息城市等六大分项竞争

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作者:未知来源: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城市竞争力课题组添加日期:07年08月28日 本章对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及其子系统和关键要素作了具体描述,是运用城市 竞争力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和论证的基础。本章描述了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 “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的构成和要素关系,提出了城市竞争力的“五要素论”,指 出该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由5个一级指标系统、23个二级指标系统和140个要素指标构成,是基于关联性、可度量性、可比性、导向性和层次性的基本原则建立的,包括统计指标和调查指标两大类。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包括的五个层面(即一级指标系统为城市实力系统、城市能力系统、城市活力系统、城市潜力系统和城市魅力系统。这就是城市竞争力的“五要素论”。 城市实力系统主要是对城市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实力的全面评价,反映城市规模、结构、基础功能和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等,揭示出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竞争基础。 城市能力系统反映了城市集聚、辐射、流通、增长等方面的核心能力,揭示出城市发展的速度与程度、竞争产生对抗效果的水平、作用强度和获得竞胜的概率。IUD 指出,从市场角度看,城市竞争力就是城市生产力,竞争力的本质体现为市场化占有、 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的权利的大小。 城市活力系统反映了城市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包括企业活跃度、资本市场成熟度、市场开放度、创新环境、城市治理结构等方面,揭示了城市各要素和资源的活跃性、开放性以及相关约束的合理性,并综合体现为城市运行和发展的效率。

城市潜力系统反映了城市在未来或潜在竞争中能够夺取、控制制高点所需的要 素支持的完备程度,揭示了城市实现生存平台的跨越和生存模式的革新,获得城市再 生和更高层次新生的后发优势。 城市魅力系统是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加速器,是现代城市的灵魂。IUD指出,城市魅力的功能在于对外界施加强烈的影响力,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充满迷人的亲和力,激 发丰富的想象力,对城市发展具有乘数效应。 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由城市实力系统、城市能力系统、城市活力系统、城市潜力系统、城市魅力系统五个层面构成,共设置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140个,包括统计指标和调查指标两大类。这三级两类五个方面的指标构成了城市竞 争力指标体系。 本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基于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关联性。本指标体系所选择的每个指标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近似地反映城市竞争力的某一方面的某些基本特征,或者说,每个指标只能从某一 特定角度反映城市竞争力的程度。 第二,可度量性。所选择的指标必须是可度量的,而且能够实际取得数据。有些指标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缺乏数据来源,或虽能取得数据,但可信程度较低,这样的指标 宁可暂缺,以尽量避免主观判断代替客观度量。数据主要来自各类不同的统计指标, 在缺乏统计数据的情况下使用调查数据,个别情况辅之以专家评估。 第三,可比性。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自行选择指标尽可能突出城市转型 时期的特点,使指标设置既符合城市间的可代表性和通用性,又要体现城市竞争力是 一个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使指标具有相对可比性,从而提高指标体系的 使用范围。 第四,导向性。所选择指标既要从城市的现实出发,考虑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又 要从城市的发展趋势出发,考虑指标的先进性,力求使每个设置指标都能够反映城市 竞争力的本质特征、时代特点和未来取向。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21-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21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21|中国城市竞争力报 告2021 第一篇: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21 2021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5月30日下午在京发布。报告指出,在全国知识城市竞争力十强的排名中,北京位居第一,这是北京第三年蝉联榜首。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这份报告,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排名。报告显示,2021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十强为深圳、香港、上海、广州、台北、天津、北京、苏州、澳门和无锡。与往年相比,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名单没有显著变化,只有广州超越台北跻身第4位,北京超越苏州跻身第7位。而在宜商城市的排名中,香港、北京、上海仍牢牢占据中国宜商城市竞争力三甲位置。不过,受经济新常态的影响,无论是宜商城市竞争力的得分均值还是中位数都持续走低,降幅分别进一步扩大至22.34%和24.08%。 知识城市竞争力十强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南京、广州、天津、杭州、苏州、武汉、大连。其中,北京已经连续三年蝉联第一,深圳超越上海成为最大看点。报告指出,知识城市间“马太效应”凸显,排名前十的城市科研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

37.88%,前20强城市占比高达49.94%。专利指数的61.25%集中在前10强城市,高科技进出口总额的80%都集中在前10强城市。 此外,报告还指出,城市竞争力强的城市,城市病也日趋严重。人口单中心过度聚集是导致城市病的重要原因,深圳、北京、广州、上海四个一线城市均排在“城市病”指数的前十位。其中,在交通拥堵指数中,北京市位居首位。高峰平均车速仅为22.61公里/小时,上班族高峰时段用时为畅通时段的近2倍。在空气污染指数上,石家庄位居首位。报告认为,近年来,京津冀、华南、成渝地区多个城市出现严重雾霾天气,严重危害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在前十名里,北京排名第6。而在房价收入比指数方面,前三位分别是温州、北京和深圳。 报告认为,未来中国将出现一个组织上集群化、规模上哑铃型、结构上多中心、联系上网络化的城市体系。在城市组织上,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城市群体系;在规模分布上,中国已初步显现出大城市和小城镇“两头大”、中与小城市“中间小”的“哑铃型”规模体系,而且竞争力普遍较强的城市和小城镇多分布于城市群之内,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规模红利的源泉;在空间结构上,中国全域空间上已经出现了以上海、北京和广州为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部分城市群内部还具有多中心的空间特征;尽管顶级城市间功能分工和网络化已经浮现,但低级别城市间的等级化联系特征明显,城市网络化联系远未形成。 第二篇: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21

重庆城市竞争力

重庆城市竞争力之:五大商圈价值竞争力分析 摘要:经过西部大开发十年的打磨,重庆已经在交通建设、经济转型、服务业升级上有了飞速发展,昔日的农田也被城市发展的脚步屡屡踏过,高速的城市化脚步让重庆这个年轻的直辖市充满了生机。 经过西部大开发十年的打磨,重庆已经在交通建设、经济转型、服务业升级上有了飞速发展,昔日的农田也被城市发展的脚步屡屡踏过,高速的城市化脚步让重庆这个年轻的直辖市充满了生机。 重庆作为一个新兴的组团城市,正在逐步建立一个多中心、多支柱的特色重庆商业模式,主城九区拥有5个核心商圈,金融、贸易、商业都在此汇聚壮大,形成了独特的“五朵金花”竞相绽放的局势。 两江新区的成立无疑为观音桥商圈的发展带来了最好的机遇;传统的解放碑商圈霸主地位有所削弱,但依然位居是重庆五大商圈之首;曾经没落的沙坪坝商圈也因为地铁和高铁的进驻而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未来的第六大商圈,大渡口商圈虽然还在建设中,但商业中心区已具雏形,将来还会继续扩大,也势必加入主城商圈的激烈竞争当中,正是这种良性竞争的环境为重庆提供了安全、平稳的投资环境,也为投资重庆提供了多个触发点。 商贸商务双重功能解放碑商圈屹立不倒 1997年重庆直辖后,解放碑顺应时代的呼唤,闯出一条以商业街业态形式为核心,区域商圈为支撑,历史文脉为基石,改造、引进、升级、联动发展的一条新路,并由此拉开了整个中国西部商业飞速发展的新篇章。十年来,商业步行街由24000平方米扩展到36000平方米,并将继续扩展到60000平方米左右,商圈区域面积扩展到1平方公里,涵盖了中国西区商业、商务最发达的极核地区。 五大商圈价值竞争力分析 解放碑商圈几乎成了重庆的代名词,总是有无数的外地人在日渐不起眼的解放碑下摄影留念,解放碑在重庆历史上一直享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承担起商务、商贸双重功能,是整个重庆CBD的极核区。 五大商圈价值竞争力分析 高铁重庆首站沙坪坝商圈重现生机 沙坪坝商圈是除解放碑之外,最老的商圈之一,也是以前仅次于解放碑商圈的最大商圈,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商业街”只一。在四大区域性商圈中是零售额最高的,而且诶具有明显的教育经济圈特征,因为这里坐落了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大学两所名校,每年培养的人才数以万计,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成为重庆教育的核心资源。 五大商圈价值竞争力分析 沙坪坝区一直是重庆重要的商贸区,有重庆百货、新世纪、立洋百货王府井、国美电器等知名商家组成的20万平方米成熟商业圈。以三峡广场至绿色文化艺术广场为主,辅以南开步行街。 五大商圈价值竞争力分析 未来,三峡广场将扩容4倍,通过对沙坪坝火车站的改造加盖,地面上实现三峡广场核心商业区的南扩工程,而地下则引入了成渝高铁进入重庆的首站,将高铁带来的经济效益第一时间截留,并通过三层式的地下结构,形成高铁、地铁、汽车的立体交通,形成重庆主城区的交通枢纽,一甩“堵城”的旧貌,不断扩大的核心商圈面积、不断更新的商业架构、不断完善的投资细节,沙坪坝将以至高的战略地位重新站在历史舞台上。 依托两江新区观音桥商圈占领制高点 观音桥是江北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庆北部商贸中心,尤其是两江新区成立之后,观音桥更是成了连接两江新区和其他主城区的桥梁,更是成了两江新区和主城各区的交通枢纽, 5分钟以内可到达江北机场、龙头寺火车站、重庆火车站、朝天门港口、重庆中央商务区江北城和寸滩国际集装箱码头,具有极强的集聚功能和交通优势。 五大商圈价值竞争力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