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及其化合物导学案(学生版)

硫及其化合物导学案(学生版)
硫及其化合物导学案(学生版)

性又表现 性 硫及其化合物

考点1

一、硫

1.自然界中硫元素的存在

硫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游离态的硫存在于____________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化合物的硫主要

以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形式存在,如黄铁矿 、黄铜矿 、

生石膏(CaSO 4·2H 2O )、熟石膏(2CaSO 4·H 2O)、芒硝 等。

2.硫的物理性质

硫俗称________,是一种____色晶体,质脆,易研成粉末,不溶于____,微溶于________,易溶于CS 2(用于洗涤沾有硫的容器)。

3

4.用途:大量用于制造硫酸、硫化天然橡胶,也用于制药和黑火药

二、二氧化硫

(1)物理性质:SO 2是 色而有 味的 毒气体,密度比空气 ,容易 液化 ,易溶于水

(1体积水可溶解 体积的SO 2)。

(2)实验室制法

(3)化学性质:

①酸性氧化物:

SO 2与水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CaO 反应 (可用于燃煤脱硫)

与少量NaOH 溶液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足量NaOH 溶液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石灰水反应 (石灰水变浑浊)

(过量又变澄清)

②还原性:

与氧气

与酸性高锰酸钾 ,

与溴水 。

③氧化性:与H 2S 反应

④漂白性:能跟有色有机化合物(如品红) 生成无色物质(可逆)

SO 2的检验方法:

(4)SO 2是造成 (PH 值<5.6)的主要原因,主要来源是 。

【特别提醒】中学常见的四大还原性离子的还原性顺序:S 2->SO 2-3>I ->Fe 2+

(1)易被空气中的O 2氧化而变质。

(2)易被KMnO 4(H +)、HNO 3、溴水、氯水、Fe 3+(不氧化Fe 2+)、漂白粉溶液等氧化。

(3)SO 2、H 2SO 3、Na 2SO 3均有强还原性,且还原性:SO 2-3>H 2SO 3>SO 2。

(4)同理:H 2S 、S 2-、HS -均有强还原性。

【讨论】SO 2与CO 2的性质比较

(1)根据SO2和CO2的性质,试回答鉴别两者的方法。

(2)若CO2中混有SO2,怎样除去SO2?原理是什么?

固学下列溶液能够区别SO2和CO2气体的是( )

①澄清的石灰水②H2S溶液③酸性KMnO4溶液④氯水⑤品红溶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除①以外 D.全部

三、三氧化硫

(1)物理性质:熔点16.8 ℃,沸点44.8 ℃,常温下为态,标准状况下为态。

(2)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跟碱性氧化物或碱都能反应生成硫酸盐。

与水反应

与氢氧化钠反应

四.硫的氧化物(SO2和SO3)和大气污染

1)主要来源:煤炭燃烧、火山喷发等。

2)主要危害:形成。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3)减少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a.改善燃煤质量。降低煤的含硫量和含灰量。

b.改进燃烧装置和燃烧技术。如向煤中加入石灰石或生石灰,减少产物中SO2的含量,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c.发展洁净煤技术。如煤的气化和液化,将焦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H2;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d.开发洁净能源

变式1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用于制取SO2和验证SO2的性质。已知:1.0mol·L-1Fe(NO3)3溶液的pH=1。

试回答以下问题:

(1) 装置A中用于添加浓硫酸的仪器名称为,导管①的作用是。

(2) B、C、D三个装置分别先后验证了SO2的哪些性质(填字母)。

A. 吸附性、酸性、还原性

B. 还原性、酸性、还原性

C. 漂白性、酸性、还原性

D. 漂白性、酸性、氧化性

(3) SO2和品红反应的原理是。

(4) 实验前鼓入N2的目的是,简述此操作是否有必要:。

(5) 装置E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其成分是(填化学式),分析E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可能原因及观察到的现象(写两种)。

可能①:;现象:。

可能②:;现象:。

1. 酸性氧化物通入钡盐(或钙盐)溶液中

(1) SO 2通入BaCl 2溶液中,无现象,不能发生反应。

(2) CO 2通入CaCl 2溶液中,无现象,不能发生反应。

(3) SO 3加入BaCl 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SO 3+H 2O+BaCl 2BaSO 4↓+2HCl

(4) SO 2通入Ba(NO 3)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3SO 2+2H 2O+3Ba 2++2N -3O 3BaSO 4↓+2NO↑+4H +

2. SO 2与CO 2的鉴别

SO 2和CO 2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通入的气体过量,则沉淀都可以消失,所以不能用澄清石灰水

鉴别SO 2和CO 2,可以用如下方法鉴别。

(1) 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是SO 2。

(2) 利用SO 2的漂白性:用品红溶液,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SO 2(有时还需要再加热看能否复原),不能

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CO 2。

(3) 利用SO 2的氧化性:用氢硫酸,出现浑浊的是SO 2,无明显现象的是CO 2。

(4) 利用SO 2的还原性

①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SO 2,无明显现象的是CO 2。

②用溴水,橙色褪去的是SO 2,无明显变化的是CO 2。

③用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SO 2,无明显变化的是CO 2。

④用FeCl 3溶液,使棕黄色变浅的为SO 2,无明显变化的是CO 2。

考点2 硫酸及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1. 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纯硫酸是 色 液体,能以 与水混溶,溶于水时 (填“放”或“吸”)

热,沸点 ,难挥发。浓硫酸稀释时,应将 加入 中,并不断 。

2. 浓硫酸的特性

(1) 吸水性:吸收混在气体中的水蒸气、混在固体中的湿存水、结晶水合物中的部分结晶水。

用途:常用作干燥剂。能干燥的气体: 等;不能干燥的气体: 等。

(2) 脱水性:把物质中的 脱去,属于 变化。

(3) 强氧化性

①金属Fe 、Al 常温下接触浓硫酸或浓硝酸时会 。它们的表面被氧化为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这

层薄膜阻止了进一步反应。所以在常温下,铝制或铁制容器是可以用来 的。

②与金属反应:加热时,浓硫酸可以与除金、铂之外的所有金属反应,生成高价金属硫酸盐,本身

一般被还原成 。

Cu+2H 2SO 4(浓)

③与非金属反应:热的浓硫酸可将碳、硫、磷等非金属单质氧化到其高价态的氧化物或含氧酸,本

身被还原为 ,在这类反应中浓硫酸只表现 。

C+2H 2SO 4(浓) (蔗糖与浓硫酸的脱水实验中,闻到刺激性气味的原因)

S+2H 2SO 4(浓)

④与其他还原性物质反应

H 2S+H 2SO 4(浓)

2HI+H 2SO 4(浓)

例题2 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铜和硫酸为原料,采用多种方法制取硫酸铜。制备方法如下:

方法一

(1) 甲同学取6.4g 铜片和10mL18 mol·L -1浓硫酸,放在试管中共热时发现,铜与热的浓硫酸反应后

并没有得到预期的蓝色溶液,而是在试管底部看到灰白色沉淀。甲同学为了验证其中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设计下列实验:

实验步骤:倾倒掉上层液体后,向所得灰白色的固体中加入适量蒸馏水,边加边搅拌。实验现

象: 。

实验结论:所得灰白色固体的化学式为 。

(2) 乙同学还观察到加热过程中,试管内壁上部析出少量淡黄色固体物质,持续加热,淡黄色固体物质又慢慢地溶于浓硫酸而消失。淡黄色固体消失的原因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回答) 。

直到最后反应完毕,发现试管中还有铜片剩余。乙同学根据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试管中还有硫酸剩余。他这样认为的理由是。

方法二:

(3)丙同学认为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好,他自己设计的思路如下:2Cu+O22CuO、CuO+H2SO4CuSO4+H2O

对比甲同学的方案,你认为丙同学的优点是

2,②。

方法三

(4) 丁同学取一块铜片和稀硫酸放在试管中,再向其中滴入双氧水,发现溶液逐渐呈蓝色。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变式2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1) 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实验结束后,欲验证反应生成气体的还原性,小组同学取装置B中溶液少量于一洁净的试管中,应向试管中加入的试剂是(填字母)。

a. 品红溶液

b. 稀盐酸

c. BaCl2溶液

d. 稀硝酸

(3) 实验结束,小组同学立即熄灭酒精灯,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4) 实验结束,发现在铜片表面附着黑色固体。查阅资料得知:此黑色固体可能含有CuO、CuS、Cu2S。常温下CuS和Cu2S都不溶于稀盐酸,在空气中煅烧都转化为Cu2O和SO2。该小组同学收集一定量黑色固体,按如下实验方案探究其成分:

1步骤Ⅱ中检验滤渣洗涤干净的实验方法是。

②黑色固体的成分是。

【随堂检测】

1. (2015·上海十二校联考)下图是一种综合处理SO2废气的工艺流程。若每步反应都完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设反应过程中溶液的体积不变)( )

A. 溶液B中发生的反应为2SO2+O22SO3

B. 由反应过程可推知氧化性:O2>Fe3+>S

2-

4 O

C. 溶液的pH:A>B>C

D. A与C溶液成分相同,但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不同

2. 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

A. 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

B. 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 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

D. 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3. (2015·上海六校联考)某硫酸厂废气中SO2的回收利用方案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X可能含有2种盐

B. Y可能含有(NH4)2SO4

C. a是SO3

D. (NH4)2S2O8中S的化合价不可能为+7价

4.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二氧化硫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紫红色褪去,体现了SO2的漂白性。( )

(2) 品红溶液中分别通入SO2和Cl2,品红均褪色。( )

(3) 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氨气和二氧化硫。( )

(4) 常温下,铝遇浓硫酸会钝化,可用铝槽车运输浓硫酸。( )

(5) 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可用二氧化硫水溶液吸收溴蒸气。( )

(6) 二氧化硫有漂白、杀菌性能,可在食品生产中大量使用。( )

(7) 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干燥SO2和Cl2。( )

(8) SO2具有漂白性,可用于纸浆漂白。( )

(9) BaCO3、BaSO4都难溶于水,均可用作钡餐。()

(10) 减少SO2的排放,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雾霾。( )

【课后检测】

1. 浓硫酸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在与含有水分的蔗糖作用过程中不能显示的性质是( )

A. 酸性

B. 脱水性

C. 强氧化性

D. 吸水性

2. 下列物质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且褪色原理基本相同的组合是( )

①活性炭②氯水③二氧化硫④臭氧⑤次氯酸钠⑥双氧水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②④⑤⑥

D. ③④⑥

3. (2015·上海黄浦二模)SO2通入足量的Fe(NO3)3稀溶液中,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但立即又变成棕黄色,这时若滴入BaCl2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针对上述一系列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上述过程中,最终被还原的是N

-

3

O

B. 从上述反应可以得出结论,氧化性: HNO3>Fe3+>稀硫酸

C. 上述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

D. 假设SO2完全反应,同温同压下,SO2和逸出气体的体积比为1∶1

4. 下列过程中,最终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BaSO4的是( )

A. 无色溶液白色沉淀

B. Ba(NO3)2溶液白色沉淀

C. Fe(NO3)2溶液白色沉淀

D. 无色溶液白色沉淀白色沉淀

5. (2015·上海闸北二模)将少量SO2气体通入BaCl2和FeCl3的混合溶液中,溶液颜色由棕黄色变成浅绿色,同时有白色沉淀产生。针对上述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表明SO2有漂白性

B. 白色沉淀为BaSO3

C. 该实验表明FeCl3有还原性

D. 反应后溶液酸性增强

6.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或“?”回答)。

(1)SO2使溴水褪色与乙烯使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 )

(2)浓硫酸可刻蚀石英制艺术品。( )

(3)BaSO4难溶于酸,用盐酸和BaCl2溶液检验S

2-

4

O

。( )

(4)用SO2漂白纸浆和草帽辫。 ( )

(5)二氧化硫可广泛用于食品的增白。 ( )

(6)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固体变黑膨胀,说明浓硫酸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

(7)56 g铁片投入足量浓硫酸中生成N A个SO2分子。( )

(8)用KOH溶液鉴别SO3(g)和SO2。( )

(9)室温下,不能将浓硫酸盛放在铁桶中。( )

(10)H2O2氧化SO2的化学方程式为H2O2+SO2H2SO4。( )

7.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甲同学取a g铜片和12 mL 18 mol·L-1浓硫酸放入圆底烧瓶中加热,直到反应完毕,最后发现烧瓶中还有一定量的H2SO4和Cu剩余。

(1)Cu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装置E中试管D内盛有品红溶液,当C中气体集满后,D中有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为避免实验装置D有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可用浸有NaOH溶液的棉团塞在试管口,其反应原理是

(2)装置B的作用是贮存多余的气体。B中应放置的液体是(填字母)。

a. 饱和Na2SO3溶液

b. 酸性 KMnO4溶液

c. 浓溴水

d. 饱和NaHSO3溶液

当D处有明显现象后,关闭旋塞K,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A处仍有气体产生,此时B中现象是。

9. 某课外小组制备SO2并探究SO2的相关性质,他们设计了下图装置(夹持仪器省略)。

(1)实验需要大约100 mL的1∶1硫酸(浓硫酸与溶剂水的体积比),配制该硫酸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配制过程:。

(2)图中装置A的作用是。

(3)若需要对比干燥SO2和湿润SO2的漂白性,则各仪器中需要加入的试剂分别是:

C:D:E:品红溶液 F:NaOH溶液

若需要先后验证SO2的氧化性与还原性,则各仪器中需要加入的试剂分别是:

C:空瓶D:E:F:NaOH溶液

写出验证SO2的还原性装置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包身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着。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

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2、农村经济破产: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促使我国农村更加破败,又加连年水旱灾荒,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谋生,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每年有大批饥饿的农村少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3、工人运动高涨:随着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反抗情绪也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大量雇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结构图解】 【预习思考】

《包身工》导学案+课后作业

第11课包身工 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但她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个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也不能拥有自己——这就是包身工。从20世纪的30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夏衍(1900~1995),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县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成就: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报告文学《包身工》等。新中国成立后夏衍把茅盾的文学名著《林家铺子》和鲁迅的《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本文写于1935年。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战争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的国统区的黑暗。那时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民生活极为困苦。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度日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而资本家为了摆脱罢工的威胁,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文章是作者在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下,深入工厂实地观察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积极的作用。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的特点。因为它是“报告”,要求反映事实,所以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1.识记字音 2.近义词辨析 (1)抱怨·报怨

氮及其化合物导学案(教师版)

氮及其化合物 考点1 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1. 氮元素的存在 在自然界中,氮元素既有态,也有态,大部分氮元素以态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2.氮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溶于水。 3. 氮气的化学性质 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通常情况下不易发生化学反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工业上合成NH3:。 (2) N2和O2在放电条件下生成NO:。 (3) Mg在N2中燃烧:。 4. 氮的固定 (1) 含义:将的氮转变为的氮。 (2) 方式:、生物固氮、工业固氮。 5. 氮的氧化物: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N2O、NO、N2O3、NO2、N2O4、N2O5等。完成NO和NO2的比较: NO NO2 物理性质颜色毒性溶解性 化学性质与O2反应2NO+O22NO2 与H2O反应3NO2+H2O2HNO3+NO 实验室制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u+ HNO3(稀) Cu+ HNO3(浓) 注意: (1) 氮的氧化物都是大气污染物。空气中NO2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2) N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以氧化性为主。NO2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例题1 一定条件下,将 CO、 CO2、 NO、 NO2和 NH3混合,然后通过分别盛有足量蒸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三个洗气瓶(洗气瓶排列顺序不确定)。假设气体通过每个洗气瓶都能充分反应,则尾气(已干燥)( ) A. 可能是单一气体 B. 不可能含有一氧化碳 C. 可能存在原气体中的两种气体 D. 成分和洗气瓶的排列顺序无关【答案】AC

变式1:NO x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1) NO x能形成酸雨,写出NO2转化为HNO3的化学方程式:。 (2) 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NO x的排放。当尾气中空气不足时,NO x在催化转 化器中被还原成N2排出。写出NO被CO还原的化学方程式:。 (3) 通过NO x传感器可监测NO x的含量,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2Pt电极上发生的是(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1写出NiO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答案】(1) 3NO2+H2O2HNO3+NO (2) 2CO+2NO N2+2CO2(3) ①还原②NO+O2--2e-NO2 微课1 书写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的化学方程式 图1 图2 图3 (1) 汽车排出的尾气中也含有氮氧化物,为避免污染,常给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净化装置里装 有催化剂,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用的机理如图1所示。写出净化过程中的总化学方程 式:。 (2) TiO2在紫外线照射下会使空气中的某些分子产生活性基团OH,OH能将NO、NO2氧化,如图2所示, OH与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O2+OH HNO3。写出OH与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用乙烯作为还原剂将氮的氧化物还原为N2是燃煤烟气的一种脱硝(除NO x)技术。其脱硝机理如图 3,写出该脱硝过程中乙烯和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 2NO+O2+4CO4CO2+N2(2) 3OH+NO HNO3+H2O (3) 2C2H4+6NO24CO2+3N2+4H2O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参考 0119 1104 《包身工》导学案 (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学习重点】 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预习指导】 1、结合学案内容,阅读相关资料,对的相关文学常识及报告文学有所了解。 2、阅读《包身工》,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结构。 【知识链接】 文体速览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报告文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大特征。 了解 夏衍(1900-1995)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余杭人。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新浙江潮》。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

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同鲁迅等人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建国后担任上海市委常委、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1994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著作甚丰。 【教学过程】 一、基础落实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D ) A.nòng弄璋弄堂里弄弄潮儿 B.shuō说服说教游说说客 C.qì契据带挈默契锲而不舍 D.pì开辟譬如睥睨僻壤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 ) A.迟钝谄媚咳漱做噩梦 B.褴褛惺松荤腥轧票处 C.蠕动曹杂执拗揩地板 D.骷髅嗑睡难堪木栅子 3.下面是3月12日北京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16个字) 本次大会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昨天,朱委员在政协会议讨论时指出: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每人年均读书64本;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每人年均读书55本;我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上海市规定,在9年义务教育期间学生读书的文字总量应达到4 000万字,也就是要求每人每年读近50本书。因此,我国应该设立国家读书节,来营造全国读书学习的大环境。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抓关键信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通过对实例比较分析的说理方法。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自主学习】 一、作者作品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史》等。 二、自练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 亭皋.()寒砧.()涔.阳()万应锭.() 言筌.()窸窣 ..()()迢.远() 2、词语释义。 (1)万应锭: (2)不落于言筌: (3)相去无几: (4)一言难尽: 3、积累名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2)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 (3)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4)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5)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 4、质疑问难 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

【课堂导学】 一、解题 文题为“说木叶”,速读课文,弄清楚什么是“木叶”?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和段落中的关键句,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并划分层次。 三、重、难点突破。 1、潜心默读课文,摘录出课文中所引用的诗句,并揣摩老师分列排列的用意:(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 2、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诗句,体会总结“木”与“树”的区别,初步领会作者引用诗句阐明问题的写法: (1)比较一下,看上面两列诗句按什么规律排列? (2)、上述左边一列运用了“木叶”或“落木”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3)、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艺术构思; C.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 3、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4、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5、合作学习,把握报告文学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6、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内容概述: 这是一篇老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但今天重读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探究式结合的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在教授学生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之后,重点训练学生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可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本文在描写包身工的生活时注意点面结合,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法,在分析这些特点时可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本文有许多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时可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要点整理: 第一课时: 一、作者作品介绍: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学业考试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主要是以学业考试为教学目标的复习,复习内容的深广度,必需严格依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的要求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培养学生化学分析与思维能力,因为硫及其重要合物内容学生已经在高一经过系统的学习,对硫、二氧化硫、硫酸等知识有了一定的集累,因此对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进行条理化,并对各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与能力进行串联,让学生对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有个整体的认识,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目标是: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

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活动与探究目标:讨论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的措施。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化学(必修科目)说明上的要求是:(1)了解硫的可燃性(2)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3)了解二氧化硫与氧气、与水的反应,认识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认识二氧化硫漂白作用与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区别。(4)了解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了解浓硫酸与Cu、C的反应,了解常温下铝、铁在浓硫酸中的钝化现象(5)了解二氧化硫的污染来源及危害,认识工业上生产硫酸的反应原理。 三、学生情况分析 硫及其重要的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化学时,由于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内容中化学实验较多,实验现象也丰富多彩,与生活实际联系也相对密切,所以学生学习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兴趣较浓,学习比较认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高二分科后长时间的遗忘,加上知识零碎,

《包身工》学案

《包身工》学案 教学园地 10-08 2236 【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说木叶》导学案

高二语文编号: 19 编制:小组:姓名:评价: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征,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重点)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难点)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法指导】本文的学习用二课时。第一课时: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本导学案。第二课时,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预习案为序,完成知识积累;然后,按121课堂模式,进行讨论探究,进行展示交流与点评,完成学习目标。 预习案 一、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起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包身工》导学案 【预习提纲】 【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新闻链接】 2007年5月,山西洪洞警方破获一起黑砖场虐工案,当时共解救出31名民工,其中有多名智障人员。事情经过媒体报道之后震惊全国,也引起中央高度重视,胡锦涛、温家宝等亲自作出批示严查。 6月,河南、山西的公安机关展开“打击拐骗强制他人劳动专项行动”,共从各地的黑砖窑中解救被强制劳动的群众超过500人。 6月16日,洪洞“黑砖窑”一案中的主犯、工头衡庭汉被抓获,在随后的审判中被判处无期徒刑,砖窑场主王兵兵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而打死一名工人的打手赵延兵则被判处死刑。 【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

苏教版必修1《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word学案

课时3 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自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了解+4价硫的化合物间的转化以及它们的氧化性、还原性。 2、了解不同价态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 ?重点难点 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不同价态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 【学习过程】 ?知识要点 一、硫及其化合物 1、Hg、Ag在常温下虽跟O2不反应,但却易跟S反应 Hg+S=HgS (此反应用于消除室内洒落的Hg) 2、不同价态硫的相互转化 -2 0 +4 +6 S S S S 转化关系图: 写出上述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当堂演练 1.氯气和二氧化硫皆可做漂白剂,若用两者(体积比1:1) 一起漂白一种物质时,漂白效果会( ) A. 增强 B. 不变 C. 减弱 D. 难确定 2.盛有氯化钡稀溶液的甲乙两试管分别通入SO2至饱和,若向甲试管中加入足量硝酸,乙试管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试管都有白色沉淀生成 B. 甲、乙两试管都没有白色沉淀生成 C. 甲试管没有白色沉淀生成而乙试管有 D. 甲试管有白色沉淀生成而乙试管没有 3.硫酸亚铁强热时反应方程式如下:2FeSO4 ==Fe2O3+SO2↑+SO3↑,将气体混合物通入足量氯水后加入氯化钡溶液,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 A.生成白色BaSO4 B.生成白色BaSO3沉淀 C.生成BaSO4及BaSO3沉淀 D.生成白色BaSO4沉淀及放出SO2气体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硫元素只显示还原性的是() A.H2S B.SO2 C.S D.H2SO4 2.下列物质中不能由单质直接化合生成的是() ①CuS ②FeS ③SO3④Fe2O3⑤FeCl2 ⑥Hg2S A.①②③⑤ B.①③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全部 3.在空气中不易变质的是() A.Na2SO3 B.NaHSO4 C.亚硫酸 D.氢硫酸 4.已知下列氧化剂均能氧化+4价的硫元素,为除去稀硫酸中混有的亚硫酸,以得到纯净的稀硫酸,应选用的最合理的氧化剂是() A.KMnO4 B.Ca(ClO)2 C.H2O2 D.Cl2 5.用1L1.0mol/L的NaOH溶液吸收0.8mol的SO2,所得溶液中的SO32-和HSO3-的物质的 量浓度之比最接近于() A.2:1 B.1:3 C.3:2 D.2:3 6.在由Na2S、Na2SO3、Na2SO4组成的固体混合物中,已知S的质量分数为25.6% ,则氧的质量分数为() A.36.8% B.37.6% C.51.2% D.无法计算 7.将SO2通入BaCl2溶液,未见沉淀,通入另一气体X仍无沉淀,则X可能是() A.H2S B.NH3 C.Cl2 D.CO2 8.对于反应3S+6KOH △ K2SO3+2K2S+3H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S是氧化剂,KOH是还原剂B.若3mol硫完全反应,则反应中共转移了4mol电子C.还原剂与氧化剂的质量之比为2:1 D.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 二、填空题 1.①含硫煤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SO2,对大气产生污染。在含硫煤中加入生石灰能有效地减少SO2的排放,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室制取SO2时多余气体的处理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样检验在SO2中混有C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SO2中混有HCl,怎样除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诗歌鉴赏知识,鉴赏诗歌的意象 概念: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方法:

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感官(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色彩 (色彩鲜明、色彩斑斓)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结合诗歌分析意象特征。 (找意象并概括意象特点) 景 第二步、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组合的特点。 (概括景象(意境)的氛围特点) 境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 情 二、快速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袅袅陆厥王褒橘徕服兮 淮南皎皎灼灼 陇首秋去飞柳恽寒砧征戍 沈佺期庾信涔阳 万应锭不落于言筌桅杆窸窣 歧路冉冉卢纶 照浦亭皋迢远 2、看拼音写汉字: 征shù()jú()颂得鱼忘quán()cén ()阳无fánɡ() lǒnɡ()首寒zhēn()wéi ()杆shū()朗xī()窣 秋风niǎo niǎo()tiáo()远zhuózhuó()其华piānpiān()起舞 洗lian( ) 万应ding( ) 干zao( ) 词zao()典故甜mi() 三、认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整篇文章作者从传统的意象“”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具有的特点。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包身工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认识了解“报告文学”这一文体。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自主学习】 1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作品很多,著名的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并把小说《祝福》和《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2.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3、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横七竖八蠕动儒子牛蜂涌而至 B.生死由天嘈杂执拗不假思索 C.血肉之驱见机反射生杀予夺 D.步履蹒跚声吟欧打草煎人命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看着这种________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②当听到要写时传祥时,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________:“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③火箭渐渐变成一个小亮点,穿出大气层,在人们的________中消失。 ④一本只有几十页的小书,居然附有占满两页纸的________表,这可真令人深思。 A.喂养黯然视觉勘误 B.饲养黯然视野勘误 C.饲养暗然视野刊误 D.喂养暗然视觉刊误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读完这篇文章,包身工遭受的各种非人的待遇,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 B.周星驰独立执导电影后,天马行空 ....地开始了自己的独角戏,从《少林足球》到《功夫》再到《长江七号》,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摆布电影中所有的元素。 C.魔兽霍华德对大鲨鱼奥尼尔视若兄长,他也上行下效 ....地接过了奥尼尔联盟搞笑大师的重担。抵达新奥尔良后,他还自愿担任新奥尔良当地一家爵士乐电台全明星主题歌的领唱。 D.一段时间里,只有群众出版社不绝如缕 ....地继续做着类似的工作,也难以给读者带来惊喜。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些出版社重新开始投身此领域,于是2008年推理小说出版的新高潮如期而至。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019-2020学年新人教版必修二 硫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学案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第一节硫及其化合物 【学习目标】 1、通过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及其原子结构,了解硫单质的性质 2、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其制备与用途 3、掌握浓硫酸的三大特性 4、学习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探究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学习重点】 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浓硫酸的三大特性 3、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基础知识】 一、硫 1、硫的原子结构 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周期第族,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常见化合价为,易形成化合物。 2、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 3、硫的用途: 4、硫的物理性质

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溶于水,_____溶于酒精,易溶于________ 都不高 5、硫的化学性质 (1)氧化性 S + Fe FeS S + 2Cu Cu2S S + H2 ________ (2)还原性 S + O2S + 2H2SO4(浓) (3)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3S + 6NaOH 二、二氧化硫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毒性 _____ 气体_________ 比空气_____ _____溶于水_____毒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SO2 + H2O H2SO3像这种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2)与氧化物反应:SO?+Ca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NaOH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还原性:S + 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氧化性:SO2 + 2H2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漂白性:向品红溶液中通入SO2气体,品红溶液___________,加热后____________。 3、二氧化硫的制备 工业制法:4FeS2+11O2==== 实验室制法:Na2SO3+H2SO4(浓)====

包身工学案

包身工学案 【学习过程】 知识突破 .新课导入 课文篇幅较长,容量较大,且所反映的生活,与青少年学生有较大的距离,一是时间跨度大,一是生活领域相距较远,如何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身临其境,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篇课文可以采用下列方式: a .通过印发夏衍的《从“包身工”弓I起的回忆》或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让学生了解写此文的目的,指导学生自学。 b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一下“包身工”这三个字有什么特殊的意思,这样做能够让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 .课文研讨突破 收集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给学生质疑的同时也可以设疑,按课文前后顺序整理出来。 理清本文的线索。内容较长,看似杂乱无章,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本文有两条线索,即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的主线索,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抓住这两条线索,就可以使一目了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

握课文主题。 抓住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1935年,作者经 过两个多月起早贪黑深人工厂调查了解,才写出这样真实的,所搜集的素材肯定很多,但不可能都一一写进去,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人、事,去反映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可以让学生找出作者为了表现这一主题,都选取了哪些比较典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并思考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材料? 品味语言。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能表现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也能更好的表现课文的主题。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多变的句式,更使耐人寻味,引入深思。 这一部分,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主要抓住作者描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这一点,从课文中直接去找有关的语言,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用的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这样用等。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可以直接从课文找到有关的好的句子,再引导学生加以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 .思路突破案例 《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较特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题目即 “包身工”三个字入手去总体分析课文。教师可以将熟悉课 文的程序放给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成,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包身工作题目?这三个字有什么含义,跟的主题有什么联系?在学生反

说木叶 公开课一等奖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2、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诗词句子,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 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 高考导航: 1、积累文中“相去无几”“一字千里”等常考成语,纠正文中“一字千金”的错误。 2、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以及高考常见意象的含义。 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走进文本,认真细致地把握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 2、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3、总结并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鉴赏方法,并且尝试用这种方法去鉴赏诗歌。 教学媒介:多媒体、导学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我姓卓,卓文君的”卓“,我来自广西;我的丈夫姓张,来自云南富源。” 【提问】请问,我刚刚这段话给大家传递了一个什么暗示性的信息?——我已经算得是云南人。 是的,文字具有联想意义,可以传递一些暗示性的信息,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递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二、文本探究 (一)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 【提问】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 【PPT展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提问】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二)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 (1)“树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木”的区别。)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 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 【朗读】第四段最后两句话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2)“落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那我们改用“落叶”是不

《包身工》导学案(学生版)

课题: 11. 包身工 主备:刘开胜审核: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的】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2.理清文章的线索,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学习课文点面结合和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了解文章的价值和影响。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简介报告文学及写作背景 1.报告文学属于边缘文体,它脱胎于新闻,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高度融合。 2.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3.作者简介:《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原名沈乃熙,他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曾创作了《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著名剧作,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祝福》《林家铺子》等。 三.预习课文 1.读课文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蠕动( ) 拎着( ) 弄堂( ) 游说( ) 抹( ) 辊( ) 执拗( ) 簿子( ) 籼米( ) 莴苣( ) 揩地板( ) 搽粉( ) 蹒跚( ) 骷髅( ) 谄媚( ) 怔住( ) 锭子( ) 3.解释词语: 怜悯:气烘烘: 虐待:虎虎: 会心:生杀予夺: 四、合作探究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钠及其化合物导学案教师版

钠及其化合物 【基础梳理】 1. 钠 (1) 物理性质:色固体、硬度小、熔点(钠的熔点于水的沸点),实验室中常保存在中,使之隔绝空气和水。特别提醒:不能保存在四氯化碳和汽油中。 (2) 化学性质 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2Na+Cl2(现象:剧烈燃烧、白烟) 4Na+O2(现象:银白色固体变暗) 2Na+O2(现象:钠先熔化、后燃烧,产物是固体) ②与酸、水、醇反应 2Na+2HCl 2Na+2H2O(装置如下图,浮、熔、游、响、红) 2Na+2CH3CH2OH(沉、慢) (3) 钠的工业制备:2NaCl(熔融) 2. 氢氧化钠 (1) 物理性质:NaOH的俗名为、火碱或苛性钠;它是一种白色固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的热,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 (2) 化学性质 ①具有碱的通性 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使酚酞试液变红。 与强酸反应:H++OH-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SiO2+2OH- 与盐反应:Cu2++2OH- ②其他性质 与两性氧化物反应:Al2O3+2OH-

与金属单质反应:2Al+2OH-+2H2O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Cl2+2OH- (3) NaOH的制取 ①土法制碱:Na CO3+Ca(OH)2 2 ②现代工业制碱:2NaCl+2H O 2 (4) NaOH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 提供碱性环境,如卤代烃的水解和消去反应、酯类的水解和油脂的皂化。 微课1 金属钠与可溶性盐溶液的反应产物判断 例题1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应用正确的是( ) A. 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氨气和二氧化硫 B. 明矾溶于水能形成胶体,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C. 常温下铁能被浓硝酸钝化,可用铁质容器贮运浓硝酸 D. 金属钠具有强还原性,可与TiCl4溶液反应制取金属Ti 【答案】 C 变式1 一定条件下,将Na与O2反应的生成物1.5 g溶于水,所得溶液恰好能被80 mL 0.5 mol·L-1稀盐酸中和, 则该生成物的成分是( ) A. Na2O B. Na2O2 C. Na2O和Na2O2 D. Na2O2和NaO2 【答案】 C 【题组训练1】 1. 金属钠着火,不能用H2O、干冰灭火的原因是,通常用掩埋。 2. 将金属钠放入盛有下列溶液的小烧杯中,既有气体又有沉淀产生的是(填序号)。 ①MgSO 溶液②NaCl溶液③Na2SO4溶液④饱和澄清石灰水⑤Ca(HCO3)2溶液【案】①④⑤4 3. 有人设计出一种在隔绝空气条件下让钠与FeSO4溶液反应的方法以验证反应实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