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化、生武器知识及防护资料

核、化、生武器知识及防护

一、核武器与核事故

(一)核武器

核武器又称原子武器,是利用原子核反应的各种效应起杀伤破坏作用的一种武器。包括:原子弹、氢弹、中子弹。

(二)核武器的杀伤破坏途径

光辐射:通过灼伤皮肤眼睛,烧伤呼吸道,引起大面积火灾等造成伤害。

冲击波:通过对内脏的挤压,对物体的抛掷、撞击造成杀伤作用。

早期核辐射:可以穿透人体杀死细胞,严重时引起放射性病。

④核电磁脉冲:可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与破坏,对人员无杀伤作用。

⑤放射性沾染:可通过放射性射线伤害人体细胞。

前四种杀伤破坏因素,一般均出现在爆炸后十秒时间内,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放射性沾染则持续时间较长,可以持续几天、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三)对核武器的防护

由于核武器袭击范围广、杀伤破坏因素多、防护设施复杂,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护。

平时准备:制定家庭紧急撤离方案;准备简易防护器材和生活用品,如口罩、毛巾、雨衣等,掌握防护器材的使用方法。熟悉就近人防工事的位置、入口标志和疏散路线。

核武器袭击时的防护:一旦发现爆炸闪光、烟雾骤起,遭遇核武器袭击时,室内室外人员必须在杀伤破坏因素到达之前,迅速准确有效地做完防护动作,以求生存机会。

室内人员的防护:听到核武器袭击警报,家庭人员应迅速拉断电闸、关闭煤气或熄灭炉火、关闭门窗,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和生活用品,按预定方案,迅速有序地进入指定的人防掩

蔽工事,并按指定位置坐好。来不及进入人防工事的,应就近利用拐角或墙角的桌下、床下卧倒。尽量避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

室外人员的防护:室外人员应从防护较严重的瞬时杀伤因素着眼,防护的原则是减少暴露表面,争取厚重屏障重点保护头部、减少碎片杀伤。

发现爆炸闪光,应忌看火球,迅速进入各种人防工程防护,并不要随意进出或走动。来不及进入民防工事的人员要利用地形地物就;就近隐蔽防护。地形地物较小时,面向爆心卧倒;无地形地物可利用时,背向爆心卧倒。如果身边有江河、湖泊或池塘,应立即潜入水中防护。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浅色衣物遮盖身体,尤其是皮肤暴露部位。

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防护时应注意:必须利用地形地物背向爆心的一侧,尽量利用坚固、稳定的地形地物,避开易倒塌、易燃烧、易爆炸的物体,以免受到间接伤害。

核武器袭击后的行动:服用预防药物,及时撤离沾染区,集中处理受染服装,对人员和物品进行洗消。冲击波过后,应立即站起,迅速抖落身上的灰尘,尽快进入人防工事或撤离沾染区域。

进入人防工事后,应对人员或物品进行洗消。

撤离沾染区时,应穿戴好防毒衣、防毒面具。

没有防毒器具也可用就便器材进行防护:用雨衣、塑料布、床单等遮盖暴露的皮肤,用耳塞或棉球塞住耳朵,戴口罩或用毛巾捂住口鼻。扎好“三口”即领口、袖口、裤脚口。

洗消用过的水应排入指定的污水坑内。用过的棉球等垃圾应倒在指定的地点,不能随便乱倒乱丢。

④放射性沾染区的人员防护方法:

人员在沾染区活动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或面具、扎“三口”、穿雨衣或斗篷、戴手套、穿雨靴;不要随便接触沾染物品,不要坐卧和脱下防护器材;严禁在沾染区吃东西、吸烟和饮水。行进时,应按照专业人员设置的标志,避开沾染程度较高的地域。应选择路面结实、街道较宽的背风墙一侧行动。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脚步要轻,尽量减少灰尘扬起,快速行进,尽量缩短在沾染区的时间。

乘车时,除应做好个人防护外,要关闭门窗,盖严棚布,车上人员不要随便下车,上下

车要尽量不接触车轮和挡泥板。

⑤安全区转移人员的防护方法:转移至安全区的人员,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多种措施,消除身上的沾染。经专业人员检测合格后方可解除防护。人员应侧风站立,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将服装一件一件的脱下消除,消除后,有顺序地放在上风方向。

对服装消除的方法通常有:拍打法、扫除法、抖拂法、洗涤法。皮肤受沾染用毛巾擦拭时应从上到下,顺着一个方向进行。擦一次,将毛巾翻叠一次,防止已消除部位重新沾染。

误食了沾染食物和水时,可采取催吐、洗胃、多喝水、利尿法排出,有条件时,可按照医生要求服吸附剂、缓泻剂加快放射性物体排出。放射性物质对人体伤害规律是:距离放射源越远,受照射时间越短,“屏障”越多,伤害越少。

(四)核事故的防护

世界上有不少的核电站在运行,工业、医学方面有不少放射性物质(如X光拍片设备使用的钴、铯等)在使用,而世界上核事故也时有发生。所以,掌握核事故防护的相关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在核设施(例如核电厂)内发生了意外情况,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致使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超过或相当于规定限值的照射,则称为核事故。

在核电厂发生放射性物质外泄事故时,可能有一些放射性物质出现在空气中,弥漫于核电厂附近。这些放射性微尘和气体被吸入体内或落在人们身上可能造成一定的危害。隐蔽的作用就是减少放射性微尘和气体与人接触的机会,使人尽量少受到伤害。

根据这个道理,核电厂周围的居民在听到事故警报后就应该:

人员紧急隐蔽,通过多种“屏障”保护自己。尽快进入室内,因为在室外停留的时间越长,吸入和落到身上的放射性物质越多。听到警报,用湿口罩、毛巾、衣服等掩住口鼻。这样可以挡住大部分可能进入体内的放射性微尘。关闭门窗、关闭通风系统,用湿纸或衣服被褥等堵塞门窗的缝隙,熄灭火源。打开收音机、电视机,注意事故动态。

严格按照政府的指示行事。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远离放射源。撤离时,保持镇静,按照有关部门要求,在指定时间开始撤离到指定地点,避免盲目行动,增加受伤害的可能。对从沾染区撤出的人员,在接到专业人员发放放射性碘阻断药品预防时,应按时按量服用。

选择好隐蔽地点。要选择密闭性比较好的房屋,最好是进入地下室。进入室内首先要关闭门窗,并且人不要停留在门窗附近。

(五)国外重大的核事故

1957年10月7日,一场大火烧毁了英国温斯克尔核综合设施的一座生产钚的反应堆的堆芯,向大气中放出放射性云雾。这次辐射泄露可能已导致数十人患癌症而死亡。

1979年3月28日,在宾夕法尼亚洲哈利斯堡附近的三里岛发生了美国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由于机械故障和人为操作失误,造成核反应堆芯缺乏冷却剂,使放射性气体泄入大气中,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事故中没有人受伤,也没有过量辐射导致的严重后果发生。事故发生后,全美震惊,核电站附近的居民惊恐不安,约20万人撤出这一地区。

1986年4月26日,发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乌克兰基辅市以北13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性大火造成的放射性物质泄露,污染了欧洲大部分地区。1992年乌克兰官方公布,已有7000多人死于本事故的核污染,损失逾20亿美元。专家们称,事故的后顾将延续一百年。

④1999年9月,日本东京城外核反应堆发生了一次重大核泄漏事故,造成2人死亡,50多人受到大量的危险辐射。

⑤2004年日本福井县美滨核电站涡流室内发生蒸汽泄露,造成5人死亡,7人受伤,灼伤者皮肤全黑。但没有造成核泄漏,目前核电站已关闭。

二、化学武器与化学事故

(一)化学武器

凡是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化学物质都叫毒剂。装有并能施放毒剂的武器和器材都叫化学武器,包括装有毒剂的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地雷和飞机布洒器等。化学武器伤害途径多、杀伤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二)军用毒剂种类、名称及中毒症状和急救方法

(三)敌使用化学武器判断

当发现飞机低飞,机翼下喷出烟雾物,飞机飞越地面、植物上有液滴或粉末。

当爆炸声音小而低沉,并产生烟雾云团,爆炸时弹片大、弹坑浅小,弹坑附近有液滴或粉末沾染。

动植物和昆虫产生异常现象。禽畜有中毒症状,蜂蝶类飞行困难,植物叶子卷缩,花朵颜色变化。

人员有异常感觉。人体出现视力模糊、流泪、呼吸困难、胸闷、皮肤有灼烧感觉时。

(四)城市遭到化学武器袭击的防护

城市一旦遭到化学武器的袭击,应迅速进入人防工事内。不能进入人防工事的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离开染毒区后应及时清洗毒液。

1、及时穿戴防护服。

2、迅速进入人防工事,不要随意进出或走动。来不及进入人防工事的人员,采取个人防护并撤离染毒区。

3、对中毒人员及时进行抢救。

4、用防护器材对人的呼吸道、眼睛、皮肤进行防护,免受毒剂伤害。

个人防护器材主要有制式防护器材和简便器材,制式防护器材有防毒面具、防毒衣等;简便防护器材有口罩、毛巾、围巾、风镜、雨衣、雨靴、大衣、毛毯等呼吸道、皮肤防护物品。

5、对呼吸道的防护:一旦判明遭到化学武器袭击后,除用防毒面具进行防护外,还可利用浸水、浸碘和包有泥土颗粒的口罩、纱布、毛巾、手帕等自制的简便器材防护呼吸道。

6、对皮肤的防护:除可利用制式防毒衣外,还可利用就便器材进行防护,如通过染毒地域时,可穿雨靴对腿部进行防护,也可捆扎塑料布、帆布或毯子等日用品进行防护;如通过染毒的丛林地时,可利用雨衣、油布等用品对全身进行防护。

7、对眼睛的防护:除用防毒面具进行防护外,还可以利用自制的简易防毒眼镜、防风眼镜等对眼睛进行防护。用塑料薄膜贴在眼部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8、对物资的防护:物资、器材和食物应尽量放入地下仓库或人防工程;露天堆放的物品采用玻璃纤维塑料布和棉帆布掩盖,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9、对水源的防护:尽可能在人防工事挖水井、修水池,并利用一切容器储备清水,以备地面水源遭染毒时使用;地面水井应加密封,防止染毒。

10、对皮肤的消毒:对皮肤消毒可按吸、消、洗的顺序。吸:取出防护盒的纱布,叠成尖角轻轻地吸掉皮肤上的毒剂滴液,不要来回擦,用过的纱布要密封或掩埋。消:摇匀消毒液,用纱布浸上消毒液对染毒部位由外向里擦拭,重复消毒2—3次。洗:用纱布或毛巾浸上净水,把消毒部位擦净;没有水时,也可用纱布或纸擦拭。

11、对服装的消毒:主要有割除法、擦拭法、洗涤法、煮沸法和自然消毒法。

12、中毒人员的自救互救:误食中毒、催吐导泻、洗胃,加快毒剂排泄,防止继续中毒。染毒人员用清水或皂水冲洗染毒部位,或用酒精棉球擦拭染毒部位,针对不同毒剂使用相对应的抗毒药物,再送到医院处理。

(五)化学事故的防护

化学事故是指有毒有害化学物品,在生产、贮存、经营、运输和使用的过程中,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引起泄露、污染、爆炸,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危害和损失的事故。

化工企业、储气站等都是存放有大量的化学物质的场所,所以,掌握化学事故的防护对我们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如何预防化学事故的发生

了解你所使用的化学危险物品的特性,不盲目操作,不违章使用。

危险化学品引起的伤害:刺激眼睛,流泪致盲;灼伤皮肤,溃疡糜烂;损伤呼吸道,胸闷窒息;麻痹神经,头晕昏迷;燃烧爆炸,物毁人亡。

妥善保管你身边的化学危险物品,做到:标签完整,密封保存;避热、避光、远离火种;乘船、乘车不携带;居室内不存放,特别是不要存放塑料桶装汽油、农药。

常见的危险化学品有:苯、液化气、香蕉水、汽油、甲醛、氨水、二氧化碳、农药、油漆、煤油、液氯等。

灭鼠药品要标明,谨防误食。

④严防室内积聚高浓度易燃易爆气体。

二、化学事故的防护方法

呼吸道防护:可使用过滤式防毒面具或自制的简单防毒口罩,情况紧急时可用口罩、毛巾浸肥皂水、苏打水等捂住口鼻,在呼吸阻力不大时迅速离开毒区。

眼睛的防护:可用防毒面具、防毒眼罩或简易防毒眼镜等来进行防护。

皮肤的防护:可通过穿防毒衣、防毒靴、戴防毒手套等来阻挡,也可利用雨衣、雨披、套鞋等进行简易防护。

④消化道的防护:不得不在工作场所喝水、吃东西、吸烟,工作后要换区工作服,洗手洗脸。

⑤撤离:向上风或侧上风方向迅速撤离现场。

⑥洗消:对有毒的衣物及时进行洗涤消毒处理。

⑦医治:中毒人员及时到医院救治。

三、常见化学危害的急救

硫化氢的急救措施:将患者转移到空气新鲜处,对心跳及呼吸停止者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挤压术,眼睛用生理盐水或1—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医疗措施:重度中毒者给予高压氧舱治疗,糖皮质激素及能量药物应用,地塞米松10—30毫克或氢化考的松200—600毫克配10%葡萄糖液500毫升内静脉滴注,辅酶Q10及谷胱甘肽0.2肌肉注射。

煤气中毒的现场急救:

当发现人员中毒,应立即将患者移到空气新鲜处,解开衣领和裤带,松开衣服。

当中毒者意识不清时,应注意保持气道通畅,呼吸困难者应做人工呼吸。

当中毒者处于昏迷状态时,适量灌服浓茶、咖啡等,不能让其入睡。如果中毒者身体发冷,则用热水袋或摩擦方式使其温暖。

④立即呼叫救护车,拨打“120”电话,送中毒者去医院,途中给病人吸氧,继续人工呼吸,重度患者应做高压氧治疗。

三、生物武器与传染病

(一)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是以生物战剂杀伤有生力量和毁坏动、植物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生物战剂是指杀伤人、畜和破坏农作物的致病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性物质。其主要特点:致病性强。多为烈性传染性致病微生物,少量使用即可使人患病。

污染面积大,危害时间长。直接喷洒的生物气溶胶,可随风飘到较远的地区,

杀伤范围可达数百至数千平方公里。

使用方法简单,难以防治。生物战剂可通过气溶胶、牲畜、植物、信件等多种不同形式释放传播。投放带菌的昆虫、动物还易与当地原有种类相混,不易发现。

④有一定的局限性。生物战剂易受气象、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烈日、雨雪、大风均能影响生物战剂作用的发挥。

(二)生物武器的使用方法

利用飞机投放带菌昆虫、动物、生物战剂气溶胶;或将生物战剂装入炮弹、炸弹、导弹内施放。如炭疽等。

(三)敌使用生物武器的判断

一是当发现飞机低飞,投放物品时;二是动植物和昆虫产生异常现象时,如不应该出现在当地的生物却出现了。

(四)生物武器的伤害途径

误食——食用被生物战剂污染的水、食物等而得病。

吸入——生物战剂污染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而感染致病。

接触——生物战剂直接侵入人体皮肤、粘膜、伤口等生病。

叮咬——被带有生物战剂的昆虫叮咬而致病。

(五)对生物武器袭击的防护

免疫接种

对遭到生物战剂袭击地区的人员应主动及时报告污染特征,采集样品松卫生防疫部门鉴定以便有针对性的作免疫接种。

加强个人防护

主要是防止生物战剂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侵入体内,防护的方法类似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戴:戴防毒面具、口罩或用毛巾捂住嘴和鼻子,戴手套,穿塑料衣,防疫服、帽、胶

鞋、防蚊罩、塑料鞋套等。

扎:扎好领口、袖口、裤口。

涂:在身体的暴露部位涂抹防虫油或驱虫剂,皮肤防护特别要保护好伤口。

服:直接接触生物战剂的人员按人防公告或卫生防疫人员指示,服高效、长效预防药。

用:要尽量利用有完善“三防”设施的人防工程。

隔离染病人员,做好灭菌消毒、杀虫、灭鼠并掩埋等消灭传染媒介的工作。

④转移疏散:根据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及时向上风方向或高处转移,为防止人体表面遭到污染区的昆虫叮咬,应使用各种防护器材。

⑤药物预防:对生物武器最有效的防护是免疫接种,要根据统一安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

(六)传染病及其防护

传染病(传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病原体侵入其他健康人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呼吸道传播、肠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等。

怎样预防传染病

要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形成的传播链,切实做到: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病能力。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3、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

4、搞好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鼠、蟑螂等害虫。

5、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6、传染病人接触过的用品及居室均严格消毒。

7、不吃不洁食物和生水。

(七)食物中毒及防治

食物中毒是指人们食用了含有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的食品而产生的。 食物中毒的特征

一是来势凶猛,发病集中,症状相似。常常是发病突然,发病人数多,少则几人、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大多数病人集中在一天或一餐次,一般在进食后2—24小时内发病。中毒者大都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无力等症状。

二是与可疑食物有关。中毒者往往是吃了同一种可疑食物而发病的。一般发生在同一个餐厅、同一个伙食单位或在同一个家庭。一般能从中毒食品和中毒病人的生物样品中检出引起与中毒临床症状一致的病原。未吃“可疑食物”的人不发病也不会传染。

几 种 影 响 比 较 大 的 传 染 病

病名 非典型肺炎 禽流感 炭疽

症状 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39℃左右,多有畏寒、头痛、关节肌肉酸痛、乏

力、腹泻;咳嗽、呼吸困难等 出现较严重的全身性、

出血性、败血性症状,死亡率高 皮肤、肺、脑膜和肠道等处急性感染,有时伴有败血症,病死率较高

传染源 主要是人 与病禽接触的一切物品 患病死亡的草食动物 传播途径与

易感性 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及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和密切接触患者造成 接触病禽粪便、病毒污染物品会感染 皮肤粘膜感染、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

防治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搞好环境卫生,保持

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避免接触活禽及鸟类等 抗生素有效

食物中毒的预防

1、关键在于把牢饮食关,搞好饮食卫生。注意挑选和鉴别食物,不要购买和食用有毒的食物,如:海豚鱼、毒蘑菇、发芽土豆等。

2、烹调食物要彻底加热,做好的熟食要立即食用,储存熟食的温度要低于7℃,经储存的熟食品,食前要彻底加热。

3、到饭店就餐时要选择有《食品卫生许可证》的餐饮单位,不在无证摊档就餐。饭前、便后要洗手。

4、不随意采、捕、食用不熟悉、不认识的动、植物(野蘑菇、野果、野菜等),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5、瓜果、蔬菜生吃时要洗净、消毒。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不能用切生食品的刀具、砧板再切熟食品。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避免昆虫、鼠类和其他动物接触食品。

6、不要购买毛蚶、泥蚶、魁蚶、炝蚶等违禁生食水产品;不要到无证摊贩处买食品、不买无商标、无出厂日期、无生产单位、无保质期限等标签的罐头和其他包装食品。

食物中毒的治疗

1、发现有人食物中毒要及时送到医院就诊,不要自行乱服药。

2、前往医院就诊的同时,应了解发病前有共同饮食史的其他同伴是否也出现类似症状,如有则立即向当地卫生监督机构报告,使卫生监督机构能尽早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态扩大,有利于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

3、停止使用可疑食品,就地收集封存,以备检验。

4、要保护好现场,及时收集患者的呕吐物、粪便等,以备检验;食品储存场所及饮具、餐具、容器等暂不要清洗,在食品卫生监督人员采样结束后,再对中毒现场进行全面清洗、消毒,以防中毒事故的再次发生。

5、消费者在餐饮单位就餐后发生疑似食物中毒的,千万不要与餐饮单位私下协商解决,应于第一时间报告卫生监督机构,以免延误调查时机,给确定事件性质和原因带来困难,从而影响消费者依法向肇事单位索赔的证据力度。

(八)战时和灾害中储存食品、水的方法

战时或灾害发生后,经常会面临停水、停电及水和食品受污染的问题。保证饮用水和食品的安全就成为仅次于人员自身防护的重要内容。

在防灾准备阶段,要尽量采用密封包装(罐装、密封袋装、瓶装、桶装、多层包装等)储备一定量的食品和饮用水,并选择适宜的储存环境。

储存食品要选择易于存放、不易变质且富含营养的食物(谷物、罐装食品、干冻食品、脱水食品及干果等)。

被污染的水一定要经过净化处理才能饮用。对被微生物感染的无色无味不浑浊的水,可按每升水加0.5汤匙的漂白粉或每升水加浓度为2%的碘酒3滴比例消毒。对于浑浊水可利用细砂、木炭、活性炭等进行过滤或加明矾、净水剂净化,然后煮沸15分钟以上再饮用。

在夏天,由于气温高,适合细菌生长繁殖,一旦食物储存、加工不当,极易引起食物中毒。为此,夏天一定要注意食品储藏。

(九)如何对家庭进行清洗消毒

事故灾害后,人防通知居民可以回家,即说明小区室外环境已没有污染。但返回时,成人应先回家,戴口罩或防毒面具对家庭进行全面消毒。具体工作有:

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注意对室内柜橱死角进行吹扫、擦拭、排风;

将室内器皿、家具表面用肥皂水、0.2%的过氧乙酸水溶液或弱碱水擦拭一遍;

清除地板下、阴沟角落可能存在的死老鼠、昆虫及家禽尸体;

④对易吸附毒剂的地毯、被子、棉装等进行通风晾晒;

⑤对不密封存放的粮食也要通风、晾晒;

⑥对可能染毒的食品要送交人防指定地域掩埋。洗消完毕,有条件时应请人防部门派人检测,最后再接老人、儿童回家。

三防三打知识教育

三防三打知识教育 第一节核、化、生武器及防护(蓝色) 核、化、生武器及防护对人类来说一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了解核、化、生武器知识及防护一直是三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核、化、生武器,从它诞生之日起,就给人类和平与发展蒙上巨大阴影,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与人民忧心忡忡。特别是让中国人民记忆犹新的视侵华日军不顾国际社会的禁止和谴责,在侵华战争期间对我国无辜民众进行生物化学武器的活体实验和残杀,释放毒气和细菌武器,造成人员重大伤亡,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虽然中国人民以博大宽广的胸怀原谅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那场罪恶,但作为每一个有良知、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段屈辱悲壮的历史。 1.核武器性能与防护措施(绿色) .核武器是利用核反应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的武器。按核武器的结构原理,核武器可分为原子弹、氢弹和特殊性能核武器。核武器包括核弹头、弹头武器运载工具和其他部分。 对核武器最好的防护措施就是迅速进入人防工程;对来不及进入人防工程的人员应立即就近利用地形地物进行有效防护,减少伤害。(插图1.4) 我国政府一再声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我国有了核武器,取得了核反击能力,对世界和平事业是一种奉献。(插图2、3) 2.生物武器与防护措施(绿色) .生物武器是以生物制剂杀伤有生力量和损害植物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生物制剂室用以杀伤人、畜和破坏农作物的致病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性物质的总称。 生物武器防护方法很多,除了器材防护,免疫预防,检疫隔离,杀菌杀毒等方法以外还应做好杀、灭鼠等消灭传染媒介的工作。(插图1、2) 3. 化学武器与防护措施(绿色) 化学武器又称化学战剂,可概分为杀伤性、纵火性和烟幕性三类,杀伤化学战剂是其中最可怕的武器,国际间化武色变,指的就是这种武器。这种武器是利用毒性杀害人类生理机构,由于作用是散步在空气中呈汽化状态,因此又称为毒气,事实上它们平时多为液体或固体。(插图1) 当听到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秒)或判断敌人实施化学武器袭击时,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护。首先利用人防工程进行防护,即有组织地迅速进入防护工程,减少活动,不得随意出入。以减少工程内氧气消耗,防止带进毒剂。其次是利用防护器材进行个人防护。首先迅速穿戴防毒面具,保护呼吸道和眼睛,尔后视情穿着防毒衣、防毒手套、或利用浸碱口罩、雨衣、皮(棉)套、塑料布、雨鞋等简易器材进行防护。 安阳知识手册44页的第6部分的插图 第二节新三防三打知识教育(蓝色) 随着科学技术在军事斗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我们在注重以前防生化武器的同时,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研究和学习信息化高科技下的军事成果,研究掌握新“三防三打知识”,为新时期军事斗争服务,为新形势下的人民防空服务。 “新三防三打”是人民解放军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的以“打隐身飞机、打巡航导弹和打武装直升机;放精确打击、防电子干扰和防侦察监视”为内容的军事训练科目。新三防三打训练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根据新时期军事斗争战略方针,为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向全军指战员提出的军事训练新要求,是对老“三防三打”的继承和发展。

核、化、生武器知识及防护资料

核、化、生武器知识及防护 一、核武器与核事故 (一)核武器 核武器又称原子武器,是利用原子核反应的各种效应起杀伤破坏作用的一种武器。包括:原子弹、氢弹、中子弹。 (二)核武器的杀伤破坏途径 光辐射:通过灼伤皮肤眼睛,烧伤呼吸道,引起大面积火灾等造成伤害。 冲击波:通过对内脏的挤压,对物体的抛掷、撞击造成杀伤作用。 早期核辐射:可以穿透人体杀死细胞,严重时引起放射性病。 ④核电磁脉冲:可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与破坏,对人员无杀伤作用。 ⑤放射性沾染:可通过放射性射线伤害人体细胞。 前四种杀伤破坏因素,一般均出现在爆炸后十秒时间内,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放射性沾染则持续时间较长,可以持续几天、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三)对核武器的防护 由于核武器袭击范围广、杀伤破坏因素多、防护设施复杂,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护。 平时准备:制定家庭紧急撤离方案;准备简易防护器材和生活用品,如口罩、毛巾、雨衣等,掌握防护器材的使用方法。熟悉就近人防工事的位置、入口标志和疏散路线。 核武器袭击时的防护:一旦发现爆炸闪光、烟雾骤起,遭遇核武器袭击时,室内室外人员必须在杀伤破坏因素到达之前,迅速准确有效地做完防护动作,以求生存机会。 室内人员的防护:听到核武器袭击警报,家庭人员应迅速拉断电闸、关闭煤气或熄灭炉火、关闭门窗,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和生活用品,按预定方案,迅速有序地进入指定的人防掩

蔽工事,并按指定位置坐好。来不及进入人防工事的,应就近利用拐角或墙角的桌下、床下卧倒。尽量避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 室外人员的防护:室外人员应从防护较严重的瞬时杀伤因素着眼,防护的原则是减少暴露表面,争取厚重屏障重点保护头部、减少碎片杀伤。 发现爆炸闪光,应忌看火球,迅速进入各种人防工程防护,并不要随意进出或走动。来不及进入民防工事的人员要利用地形地物就;就近隐蔽防护。地形地物较小时,面向爆心卧倒;无地形地物可利用时,背向爆心卧倒。如果身边有江河、湖泊或池塘,应立即潜入水中防护。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浅色衣物遮盖身体,尤其是皮肤暴露部位。 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防护时应注意:必须利用地形地物背向爆心的一侧,尽量利用坚固、稳定的地形地物,避开易倒塌、易燃烧、易爆炸的物体,以免受到间接伤害。 核武器袭击后的行动:服用预防药物,及时撤离沾染区,集中处理受染服装,对人员和物品进行洗消。冲击波过后,应立即站起,迅速抖落身上的灰尘,尽快进入人防工事或撤离沾染区域。 进入人防工事后,应对人员或物品进行洗消。 撤离沾染区时,应穿戴好防毒衣、防毒面具。 没有防毒器具也可用就便器材进行防护:用雨衣、塑料布、床单等遮盖暴露的皮肤,用耳塞或棉球塞住耳朵,戴口罩或用毛巾捂住口鼻。扎好“三口”即领口、袖口、裤脚口。 洗消用过的水应排入指定的污水坑内。用过的棉球等垃圾应倒在指定的地点,不能随便乱倒乱丢。 ④放射性沾染区的人员防护方法: 人员在沾染区活动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或面具、扎“三口”、穿雨衣或斗篷、戴手套、穿雨靴;不要随便接触沾染物品,不要坐卧和脱下防护器材;严禁在沾染区吃东西、吸烟和饮水。行进时,应按照专业人员设置的标志,避开沾染程度较高的地域。应选择路面结实、街道较宽的背风墙一侧行动。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脚步要轻,尽量减少灰尘扬起,快速行进,尽量缩短在沾染区的时间。 乘车时,除应做好个人防护外,要关闭门窗,盖严棚布,车上人员不要随便下车,上下

核安全知识科普自我防护

核安全知识科普-自我防护措施 如果遇到核事故,可以采取以下自我防护措施: (一)隐蔽以减少外照射和污染空气的吸入 当核事件中出现较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时,应实施隐蔽防护,可以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当今的的各种建筑物均具有隐蔽功能,地下室或高层建筑的隐蔽性能更好)。应关闭门窗,关闭通风设备(包括空调风扇),同时要注意,当污染的空气过去后,应迅速打开门窗和通风装置通气。 (二)据地方政府的安排实施撤离 撤离一定要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否则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作用(交通事故或撤离不当,会受到更高辐射照射)。 (三)正确躲避 当确定有放射性污染事件发生时,切记不能迎着风,也不顺着风跑,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不要站在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 (四)采取呼吸防护包括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过滤放射性物质,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穿戴各种日常服

装,加帽子、头巾、防护眼镜、口罩、雨衣、手套、靴子等,减少体表的放射性污染。 (五)洗消 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性污染,也可到救援单位搭设的放射性沾染洗消站进行洗消除沾染。待放射性污染物飘过事后,房屋外表可用清水冲洗干净。 (六)防止食入污染的食品或水 是否需要控制当地的食品和饮水,应听从当地卫生、环保部门的安排。在本地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如有条件尽量食用非污染地生产的密封包装食品和瓶装饮用水。 (七)必要时采取预防性药物防护措施 核电站事故放射性污染中含有上百种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碘、铯、锶等。其中在核事故早期,放射性碘占的比例比较大。如果在接触放射性污染物之4小时或同时服用稳定性碘,则可阻断90%以上的放射性碘在体内沉积。所以通过服用碘化钾来预防放射性碘对人体的伤害。碘化钾的服用应听从政府或救援人员的安排,成年人推荐的服用量为1片(100毫克),对孕妇和3~12岁的儿童,服用量改为50毫

第二课核武器

第二课核武器、核事故及其防护 第一节认识核武器 一、核武器简述 核武器(又称原子武器)是利用爆炸性核反应突然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等统称核武器。核武器可用导弹、火箭、火炮、飞机、舰艇等运载工具发射、投掷,还可制成地雷、鱼雷使用。 图2-1核武器的运载工具(用原书上的图或者另找) 核武器的威力用“TNT当量”(简称“当量”)来表示。TNT当量是指核武器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TNT炸药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例如,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 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那么,该原子弹的威力就为2万吨当量。 核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破坏性最大、最残酷的战争。 1945年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的两颗原子弹就是万吨级的核炸弹。日本是人类历史上唯一遭受核武器袭击的国家,大约造成30万人直接死亡。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五种: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前四种是在核爆炸几十秒内起作用的,统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这五种杀伤破坏因素在核武器爆炸总能量中所占的比例一般是:光辐射约占35%,冲击波约占50%,早期核辐射约占5%,放射性沾染约占10%,核电磁脉冲所占比例很小。现代技术的核武器可对能量分配进行“裁剪”,突出某一种杀伤因素的作用。从很远的地方看核爆炸时,先看到闪光、火球,再听到巨响,看到有

不断升起的蘑菇状烟云,最后烟云随风飘散。城市遭核袭击的方式一般是空爆,可以看到完整的火球。若远处看不到圆火球,火球与地面接触,即核弹接地面爆炸,就叫地爆。地爆的瞬时破坏范围小,但很严重,放射性沾染范围大,危害时间长。当今世界,核武器仍有重大的战略威慑作用。 图2-2核武器爆炸的外观景象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七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是: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美俄现有的核军火库总数在6万枚以上,核武库的爆炸力相当于大约160亿吨高爆炸药,等于125万颗广岛炸弹。对于地球上60亿人口来说,相当于每个人各自承受3.2吨TNT(炸药)。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人迹罕见的罗布泊,巨大的蘑菇状烟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二、核武器的分类 (一) 原子弹 重核裂变链式反应:重核裂变时产生2~3个中子,可以是其它的重核发生裂变,产生更多的中子,再使更多的核发生裂变,在产生大量的中子……,使核裂变反应自动连续的进行下去

关于核武器的危害及其防护

国防教育第二课:核武器极其杀伤破坏因素 教学目的: 1、了解核武器的基本概念。 2、对核爆炸的方式和外观景象有明确了解。 3、掌握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教学重点: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教学难点: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教学方法与手段: 直观、形象教学,利用电脑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言: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上空扔下了一种当时非常神秘的武器,造成24.5万人死伤,20万人失踪。广岛人为此修了纪念碑,并在每年的8月6日举行悼念活动。这种武器是什么呢?噢!是原子弹。原子弹是核武器的一种,这节课我们就讲《核武器及其杀伤破坏做用》。 一、核武器 1、什么是核武器 核武器是利用核反应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统称核武器。 原子弹主要由引爆控制系统、高能炸药、反射层、由核装料组成的核部件、中子源和弹壳等部件组成。引爆控制系统用来起爆高能炸药;高能炸药是推动、压缩反射层和核部件的能源;反射层由铍或铀-238构成。铀-238不仅能反射中子,而且密度较大,可以减缓核装料在释放能量过程中的膨胀,使链式反应维持较长的时间,从而能提高原子弹的爆炸威力。核装料主要是铀-235或钚-239。 氢弹的引爆装置起爆后,发生裂变链式反应,产生高温、高压,氘化锂在高温、高压和中子作用下,锂即产生氚,随之氘氚迅速聚合,放出高能中子和巨大能量,引起比原子弹更为猛烈的爆炸。由于聚变反应须在极高温度下才能进行,氢弹也叫做热核武器。 不管是裂变反应还是聚变反应,在核反应的瞬间都能放出巨大的能量。 核武器可用导弹、火箭、火炮、飞机等运载工具发射、投掷,也可制成地雷使用。 核武器的威力是指核爆炸时释放的总能量,通常用TNT(炸药)当量来表示。 1当量 = 1吨TNT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 核武器按当量大小可分为百吨级、千吨级、万吨级、十万吨级、百万吨级、千万吨级等。 2、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和外观景象 核武器的爆炸方式有三种:空中爆炸;地面(水面)爆炸;地下(水下)爆炸。 空中爆炸:闪光→→火球→→颜色逐渐变暗,从地面吸起一股尘柱,尘柱越升越高,和烟云结合在一起,形成蘑菇状烟云。 地面爆炸:闪光→→半球形火球→→颜色逐渐变暗,烟云和尘柱一起由地面升到空中,形成蘑菇状烟云。

核化生武器防护方案

核化生武器防护方案 1. 引言 核化生武器是指同时具备核武器和生物武器两种威力的武器。其具备破坏力大、传播范围广、杀伤性强等特点,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巨大威胁。为了应对可能的核化生武器的袭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防护方案至关重要。本文将针对核化生武器防护展开讨论。 2. 核化生武器的特点 核化生武器是综合运用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一种恶性组合,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破坏力大:核武器的爆炸能够产生巨大的爆炸冲击波,摧毁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生物武器则可以通过释放有害病原体或毒素来造成大规模生物污染。 •传播范围广:核化生武器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污染等多种途径传播,对广大地区和人口造成影响。 •杀伤性强:核化生武器可以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死亡,并给幸存者带来长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3. 核化生武器防护方案 为了有效应对核化生武器威胁,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防护方案。以下 是一些常见的核化生武器防护措施: 3.1 屏蔽和防护措施 •屏蔽建筑物:设计并建造高度抗冲击和抗辐射的建筑物,用于避免核爆炸和辐射对人员的直接伤害。建筑物的墙壁、屋顶和门窗应采用特殊材料进行加固和防护。 •防护服和面具:为核化生武器事件的幸存者提供特制的防护服和面具,以避免接触有害的病原体和毒素。 •个人防护设备:指导公众佩戴防护面具、手套和服装等个人防护设备,降低生物武器对个体的传播和感染风险。 3.2 预警和监测体系 •建立预警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核化生武器攻击的预警系统,通过监测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和病原体等来实时掌握危险程度。 •加强监测和研发:加强对核化生武器威胁的监测和研发,提高对各种核化生武器威胁的识别和反应能力。

核武器的知识点

核武器的知识点 核武器是指以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为基础,利用核能释放大量能量的武器。核武器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和杀伤力,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武器之一。本文将从核武器的定义、历史背景、原理、种类、非扩散问题以及全球核武器威胁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核武器的定义 核武器是指利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释放核能的武器。核裂变是指重核(如铀、钚等)吸收中子后,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轻的核片和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核聚变是指轻核(如氢、氦等)融合成较重的核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核武器的威力主要来自于核裂变或核聚变过程中释放的巨大能量。 二、核武器的历史背景 核武器的发展源于二战期间的曼哈顿计划。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从而使得核武器首次被使用在战争中。这两次核爆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城市破坏,震惊了全世界。此后,苏联、英国、法国、中国等国家相继发展出自己的核武器。三、核武器的原理 核武器的原理主要有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核裂变武器利用重核吸收中子后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轻的核片释放能量,而核聚变武器则利用轻核融合成较重的核释放能量。核武器的引爆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高温、高压、高密度等。

四、核武器的种类 核武器按照其引爆方式可以分为原子弹和氢弹两种。原子弹是利用核裂变原理工作的武器,其原理和广岛、长崎所使用的原子弹相似。氢弹则是利用核聚变原理工作的武器,其威力比原子弹更大。此外,还有中子弹、中子弹驱动的威慑装置等各种类型的核武器。 五、核武器的非扩散问题 核武器的非扩散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核武器的扩散会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和地区不稳定,因此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控制核武器的扩散。目前,核不扩散体系主要包括《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国际法律文件,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和核查机制。 六、全球核武器威胁 全球核武器威胁是国际安全的重大挑战。目前,世界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这些国家之间的核威慑关系复杂,一旦核武器被滥用或误用,将对全球和平与安全产生巨大威胁。 核武器是以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为基础,利用核能释放大量能量的武器。核武器的发展源于二战期间的曼哈顿计划,其威力巨大且具有严重的非扩散问题。全球核武器威胁是当前国际安全的重要挑战,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控制核武器的扩散,推动全球核裁军进程,

核武器的防护知识

居民应该掌握对核武器的防护知识 一、什么是核武器? 利用能自持进行的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大规模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的总称。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5种: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 二、辐射对人员有哪些危害作用? 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做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它有α、β和γ三种辐射形式。α辐射只要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辐射是高速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γ射线和χ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 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照射。γ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三、居民在核爆炸时的防护方法有哪些? 听到空袭警报来不及进入工事或发现明亮巨大闪光时,居民可采取的防护方法有: a、立即利用地铁或山洞、地下室、菜窖等空间掩蔽。 b、或在室外,利用矮墙、土堆、壕沟等地型,闭眼、埋头、爬卧、屈身进行掩蔽。 c、或在室内、离开窗户、衣架和衣柜,钻入桌下、小开间房间或贴近床、大沙发等进行防护。 d、在汽车上,要立即靠边停车、刹住,人员低头把住车上椅背。 待热浪和爆炸声过后,幸存人员应进行皮肤和呼吸道防护,沿城市侧上风方向撤离沾染区。居民进入人防工程应注意哪些事项?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发布日期:2012-3-12 来源:本站浏览:30次字号:大中小(1)服从工事负责人的疏导,不停留、不拥挤、不吵闹。 (2)背背包,不夹包、不提包。 (3)抱小孩,不牵小孩走。 (4)无灯时,要腾出右手,靠右侧探摸、快速进至工事安全区。 (5)在指定的位置上坐卧休息,管好小孩、不四处乱走、乱跑。 (6)个人防护器具和随身携带物品贴身放置,不影响他人行动。 (7)果皮,壳核、有味污物均要封存在塑料袋内。 (8)不吸烟、不乱用明火、不随地吐痰,不随便倒水、残茶。 (9)大小便要到指定的位置,并要随时密封好。 (10)不随便启闭工事防护设备或出入工事。 (11)听从工事人防负责人的指挥。 遭遇空袭和生化武器袭击时的个人防护器材及其使用• 一、呼吸道防护器材 ( 一) 构造、性能 呼吸道防护器材主要使用过滤式防毒面具。它用于保护人的呼吸器官、眼睛及面部免受毒剂、生物战剂和放射性物质的伤害。主要由面罩、滤毒罐和面具袋组成。面罩与人员面部密合固定,以保护人员面部。滤毒罐有滤烟层和装填层两部分。滤烟层能滤除毒烟、毒雾、生物战剂及放射性气溶胶;装填层能有效地吸附空气中的毒剂蒸气。人员在佩戴防毒面具呼

核武器常识及其防护

核武器常识及其防护 一、核武器常识 核武器是一种能够释放核能量并产生巨大爆炸威力的武器。它的核心部分是核裂变或核聚变材料,能够引发核链反应,并产生巨大的爆炸能量。核武器的威力远超常规武器,可以摧毁大片土地,造成大规模伤亡和灾难。 核武器的分类主要有两种:核裂变武器和核聚变武器。核裂变武器是利用重核素(如铀、钚)的裂变过程释放能量,产生爆炸。核聚变武器则是利用氢同位素(如氘、氚)的聚变过程释放能量,产生更大的爆炸。 核武器的威力主要来自核链反应,即一个核粒子的裂变或聚变释放出的能量引发周围核粒子的进一步裂变或聚变,形成一个连锁反应。这种连锁反应的释放能量是常规武器无法比拟的,是核武器威力巨大的原因之一。 核武器的防护主要包括核防护措施和核不扩散机制。核防护措施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了保护自身不受核武器威胁,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核不扩散机制是指国际社会为了防止核武器扩散,维护全球核安全而建立的一套机制。 二、核武器防护措施

1. 国家核政策:各国通过制定和实施核政策,明确核武器的使用条件和范围,以及核威慑和核承诺等内容,维护自身核安全。 2. 核不扩散条约:核不扩散条约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核不扩散机制之一,旨在防止核武器扩散,并鼓励核裁军。 3. 核裁军谈判:各国通过国际谈判和协议,推动核裁军进程,减少核武器库存,达到全面禁止核武器的目标。 4. 核安全合作:国际社会通过加强核安全合作,共同提高核设施的安全性,防止核材料的失窃和恐怖主义利用核材料的行为。 5. 核安全法规:各国通过立法和法规,建立完善的核安全制度和监管机制,确保核设施的安全运行和核材料的安全储存。 三、核不扩散机制 1.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负责推动核能的和平利用以及核不扩散事务。它负责监督各国的核活动,确保核材料不被用于非和平目的。 2. 核供应国集团(NSG):核供应国集团是一个由核技术出口国组成的组织,旨在限制对核技术和材料的非法转移,并对核供应进行严格管控。

化学武器的种类及防护措施

化学武器的种类及防护措施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也在不断创造更加先进的战 争武器,其中化学武器就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武器。化学武器是指 以化学反应为基础产生的、具有杀伤、毒害、破坏等作用的大规 模杀伤武器。目前,化学武器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之一,各大 国家也在持续研发防护措施,下面我们从化学武器的种类以及防 护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化学武器的种类 目前,化学武器种类众多,这里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主要的几类: 1. 毒气类化学武器:毒气类化学武器是指作为毒气剂的化合物,例如:氯气、氰化氢、氟化氢等。毒气类化学武器可以直接侵入 人体,对呼吸、眼睛、皮肤等器官造成极大的损害。 2. 爆炸性化学武器:爆炸性化学武器是指作为主要杀伤机制的 化学武器,例如:炸药、燃烧物等。爆炸性化学武器可以通过燃烧、爆炸、冲击波等形式造成巨大的杀伤力。 3. 生物类化学武器:生物类化学武器是指以生物学方法制备的 化学武器,例如:炭疽杆菌、鼠疫菌、天花病毒等。生物类化学 武器可以通过人体的生物机制进行感染,并迅速传播。

4. 破坏性化学武器:破坏性化学武器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对目标 进行破坏的化学武器,例如:燃烧剂、腐蚀剂等。破坏性化学武 器可以对建筑物、设施等进行破坏,影响战争结果。 二、化学武器的防护措施 由于化学武器的种类繁多,针对不同种类的化学武器需要采取 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下是针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措施: 1. 呼吸防护:毒气类化学武器主要通过呼吸侵入人体,因此呼 吸防护是最重要的防护手段。防护口罩和呼吸器可以有效地阻挡 毒气的进入。 2. 皮肤防护:一些化学武器可以通过皮肤直接进入人体,因此 皮肤防护也非常重要。穿戴防护服、手套等可以有效地防止化学 武器对皮肤造成损害。 3. 健康监测:战场上可能存在各种化学武器威胁,对作战人员 的健康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例如,在埋 藏式化学武器攻击地带作战的人员,可以携带监测仪器进行监测。 4. 污染物清除:一旦化学武器袭击,现场可能会产生大量污染物,需要进行清除。清理污染物的工作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一些 化学武器可能会对环境产生长期污染,需要进行有效的处理。 总的来说,化学武器具有比较强的杀伤力和传播性,对人类健 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现代军事发展要求我们越来越需要

化学武器的种类及防护措施

化学武器的种类及防护措施 近年来,化学武器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战 争方式。化学武器可以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致死。因此, 研究化学武器的种类和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人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化学武器的种类 1、神经毒剂 神经毒剂的最大危险在于它们能够影响神经传导,破坏人体信 号传递的正常过程,导致人体瘫痪、呼吸困难等现象,甚至死亡。 神经毒剂有三个主要的类别:磷酸酯类、有机磷酸酯类和氨基 甲酸酯类。 2、肺泡毒剂 肺泡毒剂会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使肺泡产生充血、水肿、甚 至液体积聚,并导致不能正常呼吸。典型的肺泡毒剂有氯气和氮 氧化物。 3、皮肤毒剂 皮肤毒剂可以通过人体皮肤侵入机体,引起严重的皮肤刺激、 皮疹、瘙痒等。常见的皮肤毒剂有硫酸、氯气等。 4、泪气

泪气是一种化学物质,对眼睛和呼吸道造成伤害,一旦吸入其 气体会引起眼睛和喉咙发痒、流泪、皮肤瘙痒、头痛等。泪气主 要包括低挥发性和高挥发性两类。 二、化学武器的防护措施 不同种类的化学武器对人体产生的损害有所不同,因此,防护 措施也不同。 1、防护服 在防护服中,斗篷和裤子是完全密封的,不会让气体渗入。同时,防护服还需要带侦测器,以便提醒士兵是否接触了危险气体。防护服还会用来防护皮肤和眼睛。 2、面罩 面罩也是一种常见的化学武器防护措施。不论是沙土和氧气的 面罩还是氧气的面罩,都能迅速排除有害气体。一些面罩装有滤芯,能够过滤化学武器的毒剂。 3、防毒头盔 防毒头盔也是防护人员的常见设备。防毒头盔大多数都有一个 滤芯,能够过滤出有害气体以外的气体。在战场上,士兵戴上防 毒头盔不必担心化学武器的危险。 4、自卫武器

国防知识三防知识

国防知识:三防知识 所谓三防,是指对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防护。它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有效形式。 一、人员对核、化、生武器的防护 核、化、生武器对人员具有巨大的杀伤破坏作用。但只要防护得当,是可以有效地防止其对人员的杀伤的。因此,了解三防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员对核武器的防护 核武器,又叫原子武器。它是利用原子核瓜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一般泛指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 核武器对人员的杀伤破坏作用,是由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和放射性沾染四种杀伤因素造成的。人员受到一种杀伤因素的伤害叫单一伤,受到两种以上杀伤因素的伤害叫复合伤。当敌人使用核武器时,人员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波、光辐射和早期核辐射的防护 由于冲击波、光辐射和早期核国徽持续时间非常短,所以,它们也被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对瞬时杀伤破坏因素的防护主要是: 当人员处于具有密闭、滤毒通风设备的工事内时,发现核爆炸后,先行隔绝,再根据情况进行滤毒通风或清洁通风。在隔绝时,应保持安静,不要吸烟,少用或不用明火照明,以减少工事内氧气的消耗。当人员处于不密闭的工事内时,发现核爆炸后,人员应用棉球等堵住耳孔,以防彭膜损伤。当人员隐蔽在露天工事内时,发现核爆炸后,人员应卧倒在工事底部,闭眼、闭嘴、腹部微收,两手交叉垫于胸下。两肘前伸,使两大臂遮皋怖部,避免或减少光国徽对暴露皮肤的伤害。在单人掩体内的人员可蹲下,姿势尽量低下,可用两手堵塞耳孔。 当人员来不及进入工事时,发现闪光后,应迅速利用就近地形地物卧倒(与露天工事内的卧倒动作相同)。卧倒的方向依核武器爆炸的方向和地形的特点而定。在开阔地面的人员应背向爆心卧倒。当地形地物较小时,应对向爆心卧倒,以重点防护头部。在室内来不及外出隐蔽的人员,应该避开门、窗,在屋角或靠墙下的床下、桌子下卧倒,以避免间接伤害。正在行驶的车辆,发现闪光后,应立即停车,车上人员最在车上卧倒,不能卧倒的人员姿势要尽量低,并把紧车厢或把手。 2.对放射性沾染的防护

核武器的知识点

核武器的知识点 核武器是一种具有极大杀伤力的武器,它的研发和使用对于国际安全和人类生存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介绍核武器的知识点,包括核武器的定义、原理、分类、国际条约以及对全球安全的影响等内容。 一、核武器的定义 核武器是利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来进行杀伤和破坏的武器。它的威力远超常规武器,能够造成大规模的毁灭性伤害,对人类和环境都具有极大的威胁。 二、核武器的原理 核武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来引发爆炸。核裂变是指重核裂变成轻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而核聚变是指轻核聚变成重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核武器通过控制和加强这些反应来产生巨大的爆炸能量。 三、核武器的分类 核武器可以按照其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的类型进行分类。核裂变武器是最早发展的核武器,它利用重核裂变成轻核释放出的能量来产生爆炸;核聚变武器则是利用轻核聚变成重核释放出的能量来产生爆炸。常见的核武器包括原子弹(核裂变武器)和氢弹(核聚变武器)。

四、核武器的国际条约 为了限制核武器的扩散和使用,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核不扩散和裁军的国际条约。其中最重要的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该条约旨在防止核武器扩散,并鼓励核武器国家逐步裁减核武器。此外,还有《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等条约,旨在禁止核试验活动。 五、核武器对全球安全的影响 核武器的存在和使用对全球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一方面,核武器的大规模杀伤力使其具有极高的威慑力,能够阻止战争发生;另一方面,核武器的扩散和使用可能引发核军备竞赛,加剧地区紧张局势,甚至导致核战争的爆发。因此,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限制核武器的扩散和推动核裁军进程,以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 六、核武器相关的挑战与前景 当前,核武器问题依然是全球安全的重要挑战之一。一方面,核武器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和核军备竞赛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核武器的非国家主体获取和使用的风险也在增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面禁止核武器的实现,并寻求包括核裁军在内的全面解决方案。 总结起来,核武器是一种具有极大杀伤力的武器,它的研发和使用对于国际安全和人类生存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了解核武器的定义、

三防知识生化核

三防知识——防核 | 时间: 2008-09-03 | 防核:核武器是利用原子弹核反应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起杀伤作用的武器。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统称核武器。核武器可制成弹头,装在火箭上射向目标,可以从陆上发射或从水面舰艇发射,也可以由潜艇在水下发射。核武器还可以制成炸弹由飞机空投,制成炮弹由火炮发射,或者制成地雷、鱼雷等。 核武器的爆炸方式有空中爆炸、地面爆炸等几种。不同的爆炸方式,其杀伤破坏效果是不同的。其共同特点是依次出现闪光、火球、尘柱、蘑菇状烟云。 空爆的杀伤破坏特点是:杀伤地面人员,破坏地面目标及工矿、交通枢纽和城市建筑等,并形成一定的放射性沾染。 地爆的杀伤破坏特点:破坏地面或地下的坚固目标,杀伤工事内人员,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沾染。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核放射性沾染等5种。前4种是在核爆炸最初的几十秒产生的瞬时杀伤破坏因素。放射性沾染可以持续几个月、几年或更长的时间。 1、光辐射 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爆炸时的闪光及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和热。具有大量热能,直接照射无隐蔽人员会造成烧伤。如果用眼睛看核爆炸的火球,会造成眼底烧伤。在爆炸中心附近人员吸入被光辐射加热的空气,会造成呼吸道烧伤。光辐射能引起大面积火灾,烧坏物体,同时造成人员的间接烧伤。 2、冲击波 冲击波是核爆炸时产生的高速高压气浪。它对人员、物体能够造成挤压、抛掷作用。挤压作用造成严重内伤,如肺、胃、肝、脾出血破裂核骨折。冲击波可造成建筑物倒塌,人员间接伤害及堵塞交通。 3、早期核辐射 早期核辐射(又贯穿辐射),是核武器所特有的一种杀伤破坏因素。形成早期核辐射是爆炸最初十几秒钟内放射出来的人眼看不见的射线。作用于人体时无特殊感觉,能破坏人的组织细胞,使人得急性放射病。早期核辐射能使光学玻璃变暗、胶卷暴光、化学药品失效,并能影响电子仪器性能。 早期核辐射一方面能穿透各种物质,另一方面又会被各种物质消弱吸收。例如1米厚的土层或0.7米厚的钢筋

核化生防护

核化生防护 根据计划安排,今天由我和同志们共同学习核化生防护,授课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大家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核化生防护的知识和技能。 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核化生防护的形势与任务 三、个人对核化生的防护 一、基本概念 首先,在学习核化生防护之前,我们应该对核化生武器的巨大危害有个直观的印象,我将从核化生武器的严重危害和三防的基本内涵来具体进行阐述。 百闻不如一见,我将以3 个鲜明的事例来为大家呈现核化生的危害性。 (一)核化生武器的严重危害第一个例子是二战末期的日本被美国投了两枚原子弹,损失极其惨重。1945 年8 月6 日清晨8 点15 分,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 ,造成了数十万日本人失去生命。据最新统计,死于原子弹爆炸的人数达到275230 人。接着,1945 年8 月9 日

凌晨3 时50 分,两架B—29 重型轰炸机从提尼安岛起飞,其中一架的炸弹仓里携带着另一颗原子弹——“胖子。”这是美国计划中对日本的第二次核打击。据日方统计长崎遭遇的原子弹爆炸中死亡近7 万人,伤6 万余人。最终统计死亡人数约为8 万。爆炸之后,许多爆炸幸存者饱受辐射后遗症的折磨,包括癌症、白血病和皮肤灼伤。 第二个事例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于1986 年4月26 日发生在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境内,该电站第4 发电机组爆炸,核反应堆全部炸毁,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成为核电时代以来最大的事故。辐射危害严重,导致事故后前3 个月内有31 人死亡,之后15 年内有6-8 万人死亡,13.4 万人遭受各种程度的辐射疾病折磨,方圆30 公里地区的11.5 万多民众被迫疏散。为消除事故后果,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为消除辐射危害,保证事故地区生态安全,乌克兰和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其对当地的危害仍然在继续。 第三件便是最近发生在我们广西的柳江镉污染事故。今年1 月15 日广西河池市宜州市环保部门发现龙江河拉浪水电站内 出现死鱼现象。调查发现,龙江河宜州拉浪码头前200 米水质 重金属镉含量超标。镉是重金属中的一种,镉超标聚集会对人 的肾脏带来影响,它比砷、铬等其他重金属的毒性小许多,但镉是重金属,如果被人体吸收,将长时间不能够消除而积聚在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