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考试流程图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图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图

明清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考试,其正式考试分三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第一级院试 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考试、院试前还须经过两次预备性考试——县试和府试。这三次考试总称小考或童试。应考者称“童生”又称“儒童”、“文童”。第一场试一文一诗。第二场仍一文一诗。第三场覆试一赋一诗(或试一策一论)。第四场覆试以小讲三、四艺。除去各场陶汰者,发一榜称“长案”,主考官为本县之县官。考期在二月。 府试,主考官顺天府由府丞主持。外省为管辖本县之知府主持。将各县长案所列取之童生再试三场,考法与县试雷同,亦发一长案。府试考期在四月。 院试,院试分两场进行,第一场正试,试以两文一诗。第二场覆试,试以一文一诗。考完亦发一“长案”列第一名者为案首。院试取中者称“秀才”(俗称),正称为“生员”,别称“庠生”。秀才是求取功名的起点就有资格参加下一级乡试了就科举考试来说是很关键的资格。在帝制时代身穿兰衫头戴银雀顶(清制见县官不跪、免去差役、田赋、也就是不同于布衣平头百姓了。地位与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监生、五贡同属一类了。虽同在一个档次但有高低之别,秀才出类拔萃者方能入监出贡。 第二级乡试 乡试,是科举才试的第二级才试,习惯称乡试之年为“大比”之年。北京顺天府乡试在京城东南隅崇文门内。各省考试地点也在省城之贡院,所有贡院都建在城之东南方。乡试时间每三年一考,明代逢子、卯、午、酉年举行(《明会要》卷四十七)清沿明制恩科例外。因乡试在秋季举行,所以也称“秋闱”(闱、考场)又发榜在九月中旬,时值桂花盛之季,故俗称“桂榜”。又因发榜取寅、辰日支故也叫“龙虎榜”。均为吉祥典雅之意。乡试共考三场,每隔三天举行一场,每场考一天。考试时间在八月初九、十二、十五日。 乡试各省和顺天府录取名额都有定数,大致按各省文风之优劣,人口之多寡、丁赋轻重而定。一般大省百数十名、次省百余名,再次七、八十名;小省四、五十名。乡试发榜次日报“鹿鸣宴”宴请新科举人。 第三级会试和殿试 会试,就是集中会考之意,也是三年举行一次,顺天府及全国各省举人,于乡试后的第二年即丑、未、辰、戌年来京参加由朝廷命礼部主持举办的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后改在三月)故称“春闱”。又因会试由礼部主办故亦称“礼闱”。会试地点在北京贡院举行。各种规章制度略同于乡试。会试共考三场,每场三日,先一日领卷入场,后一日交卷出场。三场考试内容:明制(清也大致同)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试论一、制五、诏、诰、章、表内科各一;第三场试经、史、策五。清时三场所试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策略问,亦与乡试同。又唐、宋时也曾以诗词赋取士。会试发榜之日正值四月中旬,此时杏花盛开,所以称杏榜,会试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录取名额(中式)无定数,每科多或三、四百名,少也近百名。举人考中贡士的比率据文献记载粗略统计,每科录取名额一般占来京应试举人的二十分之一。 殿试,由皇帝主考,在宫中殿廷亲发策问,故又叫廷试。会试录取的贡士参试,一般殿试不黜落贡士,只是重新分定出等第名次,殿试考试时间在会试发榜后进行,以清朝来说,清初二月会试,三月发榜,四月初殿试,后又改为三月会试,四月发榜,五月初殿试。乾隆十年改为四月二十六日殿试,五月初一日传胪(即在殿试后,由皇帝主持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唱名典礼)。上传语告下叫胪,即胪唱传名的意思。故二甲第一名也叫传胪。清乾隆二十六年又改在四月二十一日殿试。殿试地点,清安在天安门外,顺治十五年改在太和殿前考试,雍正元年恩科,十月廿七日殿试,因天气寒冷改在殿内考试,以后遂为沿例。 殿试只考一场,只考策题一种,名殿试策。策问大多是考问当时政治,经济和治国安邦、巩固政权之策。考生要写文章回答策问故谓对策。殿试策题,以制策四条,由皇帝亲自命题。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科举制度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 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

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

史上科目二考试最全操作流程!附完整图解

史上科目二考试最全操作流程!附完整 图解 这里是科目二最全的操作流程,有图有真相,生动又形象!赶紧来了解和收藏吧! 车门开关: 开车门的正确方式:拉开门→_→坐进去→_→关车门。OK!

门窗控制: 在调节非驾驶室车窗的时候,注意留意其他车窗位置的乘客是否有将身体部位 伸出车窗的情况,以防夹伤。按下去是降下窗户,往上提是升起窗户。 注意事项: 门一般有2-3段开启,会有内力自动弹到指定位置,需要用手把住防止门弹开。 关门的时候,要用力关上,否则关不紧。

在坐稳准备关门的时候,小心身边物品滑落到门框上,若此时门刚好关上,那。。。。 座椅调整: 调座位同样也需要注意诸多地方。好多驾驶员仅仅是将其调到自己觉得舒服就 结束了。其实一些点在调节座位的时候也需要留意,才能做到安全与舒适兼顾。

调节座椅的前后位置: 如果座椅与踏板的距离较大,司机伸腿就会比较舒服,但用脚踩踏板时的准确度与力度都会比较差。反之如果座椅与踏板的距离较小,腿脚就很容易疲劳。调整的方法是将座椅前后推,让左腿踩踏离合器踏板能够自然轻松,且能够踩到底。 前后位置的调节座一般在座椅下方,有一个把手,拉起之后就可以前后滑动座椅了。

调整靠背的位置: 靠背越往后倾斜,人的感觉越舒服,但过于倾斜会影响操纵汽车,所以要保持恰当的倾斜度。靠背的调节一般是调节到手握持方向盘的时候不会绷直,稍微弯曲,并且能够扣住方向盘12点方向。这个要配合座椅前后来调节。 调节靠背位置的机关一般位于座椅左边(副驾驶位于右边)的一个拨杆。

安全带: 安全带肩带和腰带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在事故时缓冲驾乘人员向前或者向后的惯性,尽量把其固定在座椅上。正确佩戴安全带时,肩带应该跨过胸腔,腰带应该紧贴髋骨。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使事故时的冲击力作用在我们的骨骼上而不是我们柔软的内脏器官上。 虽然扣上安全带后,卡扣会发出“啪”的一声,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拉扯一下安全带确保安全带锁扣已经扣好且没有损坏。这是很多车主在使用安全带时忽略的步骤。

古代科举考试的等级

古代科举考试的等级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隋唐五代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解试)、省试两级。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唐宋时期,称取得解送京师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为“解试”,这相当于后世的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隋唐五代时期,“解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后,“解试”改为“每三年一开科场”。考试一般在各州府举行。元、明、清时期改为“乡试”。乡试(解试)一般都在当年的秋季八月举行,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各地名额多少,并不一致。解试合格被称为“得解举人”,即后来乡试合格的“举人”,第一名都称为“解元”。唐宋时期,针对解试合格举人进行的复试,在中央政府的尚书省举行,因而称为“省试”。唐代省试合格后,即赐予进士及第。宋朝创立殿试制度之后,省试成为取得殿试资格的一种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会试”。省试或会试都是由礼部主持,在当年春季的一二月份举行,一般也有大致的录取名额。省试第一名称“省元”,即后来会试第一名所称的“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对省试或会试合格举人的复试,是科举考试三级考试中最高的一级考试,一般都在皇宫禁苑的大殿内举行。如宋朝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清代的殿试在保和殿举行。宋、元、明时期的殿试,一般在三月份举行。清朝乾隆年间,殿试改为在四月二十一日举行,以后遂成为清朝的定制。北宋中期以后,参加殿试者一般都被恩赐及第,不再黜落,只是根据殿试的成绩,重新排列名次而已。宋代殿试,一般分为五甲: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明、清时期的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名次排定后,要张挂黄榜公布,俗称为“金榜题名”。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作为中国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其产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演变、政治稳定以及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传播继承等,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自身的自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淘汰。 关键词:科举制内容形式积极历史影响 引言:在奔腾的历史长河中,影响其流向的往往只是为数不多的关键时段,而某些特殊日子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可能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转折点。100多年前发生的废止科举制,便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至深且巨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科举制度概述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科举,就是分科选举的意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通过逐级的考试来选拔人才。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完善于唐代,再经宋、元、明三代而定型,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历时一千三百多年。这项制度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社会、学术、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1864年,在狄更斯主编的英文周刊中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科举考试》[1]的文章,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1.科举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明朝建立后,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

传统考试一般的流程

传统考试一般的流程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传统考试一般的流程:老师刻试卷、印试卷、安排考试、监考、收集试卷、评改试卷、讲评试卷和分析试卷,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世格考试系统将传统流程与网络应用相结合,使用户完全根据自身应用特点快速构建考试平台,实现对考试、培训、学习的高效管理。考试系统同时适用于局域网和 Internet,实现网上考试、作业、练习、成绩排行等功能,并能够实现答卷保存、自动判分、成绩查询和分析等功能。 外贸单证是国际贸易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单证往往体现了外贸业务各个环节的具体资讯,而单证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关系到业务的成败盈亏。我们的各级院校在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教学中对此也非常重视,很多学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外贸单证课程或者在相关课程中把单证作为重点来讲解。但是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老师在教学和练习过程中需要自己收集各种单证作为教学素材,并且自制空白的纸制单据让学生填写练习,为此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外贸单证实习教学系统 外贸单证教学系统参照了外贸相关专业的教学练习环节,系统中归纳和整理了大量的单证练习,为我国大中专院校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单证教学和练习平台。老师们通过简单的点选,就可以方便地利用这个平台安排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巩固教学成果。 学生们通过网络系统了解练习题目,使用现实当中外贸公司制作单据的方式:标准的办公软件、规范的单证格式来进行实际的制单工作。以强化他们对于外贸单

证作用、格式和内容的理解,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工作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尤其是国际间货物的买卖,其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而现代国际商务活动,对外经贸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基本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外贸实务教学系统是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专业教授指导下,南京世格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和多家外贸公司的进出口业务专家合作研发的成果。软件定位于“最新最全面的外贸知识库”,在开发和更新过程中参考了标准的外贸实务教程,结合大中院校的教学需求和外贸企业的培训需求,以当今最贴近实际的贸易规则为教学内容、大量真实案例为编写依据,为外贸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全面的参考整个外贸实务教学系统分为教学课程、单证全库、经典案例、外贸常识四个部分,除提供丰富的外贸专业知识外,更注重实务操作。它针对外贸业务的实践性和适时性,通过各种范例和案例加深对国际贸易各种惯例及规则的理解和记忆,通过此环节来联结教学和实际工作,丰富学校的教学手段。 外贸实务教学系统还可作为外贸知识的资源库放在校园网上,让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更多的国际贸易惯例,更多的外贸实务操作,为他们将来的工作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外贸实习平台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doc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篇一: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作为中国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其产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演变、政治稳定以及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传播继承等,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自身的自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淘汰。 关键词:科举制内容形式积极历史影响 引言:在奔腾的历史长河中,影响其流向的往往只是为数不多的关键时段,而某些特殊日子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可能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转折点。100多年前发生的废止科举制,便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至深且巨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科举制度概述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科举,就是分科选举的意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通过逐级的考试来选拔人才。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完善于唐代,再经宋、元、明三代而定型,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历时一千三百多年。这项制

度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社会、学术、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1864年,在狄更斯主编的英文周刊中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科举考试》[1]的文章,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1.科举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明朝建立后,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 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直至1905年9月2日,清廷颁布上谕:“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提倡科学为急务,屡降明谕,饬令各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

考研流程图

大家在决定考研后,首先第一步要做的是了解考研常识。其中包括:报考条件、入学考试程序、我国研究生的分类、什么是同等学力、考研政策调整等。全面了解考研常识可以帮助您顺利地进行 您的考研之路。 特别推荐: · 考研教育网“考研辞典”专题·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须知 · 推荐免试照顾学科在职读研自筹经费的概念· 考研全程指导之考研流程 · 同等学力考生报考指南·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介绍 报考志愿的决策可以分为三个基本步骤:专业选择、报考单位选择、两者结合,综合考虑。 专业和招生单位的不同搭配就形成了报考的4种基本模式:本专业本校报考;本专业跨校报考; 跨专业本校报考;跨专业跨校报考……[详情] 特别推荐: · 考研专业及院校检索· 考研十大热门专业排行榜 · 考研应如何选择专业· 如何选择招生单位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采取网上报名的方式。 网上报名是指考生通过互联网登录报名网站进行报名。 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必须通过网上报名。 特别推荐: · 全国硕士研究生网上报名考生注意事项·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网上报名流程图 · 全国硕士研究生网上报名常见问题· 考研网上报名应避开高峰期

网上报名结束后,所有考生(含推荐免试生、农村教育硕士生)均须到报考点进行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并缴费和照相。报考点现场确认时间为每年11月中旬。 特别推荐: · 考研现场确认概念及程序· 未经现场确认考生不得参加考试 · 考研现场确认完全指南· 自考生报考研究生现场确认要带毕业证 初试即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为每年一月中下旬,为期两天。考试时间以北 京时间为准,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 特别推荐: · 考研网校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网上辅导课程· 历年考研公共课及部分专业课真题下载 · 考研初试日期、科目及考场规则· 考研答卷时用笔注意事项 条件:1、达到复试分数线(历年考研复试全国分数线历年34所自主划线 高校复试分数线) 2、达到报考单位分数线条件:1、达到复试分数线(历年考研复试全国分数线历年34所自主划线高校复试分数线) 2、不能被安排复试或复试后并不能被录取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近年,修志、编谱成为乡镇村族中的一盛事。在编写的过程中,有些人碰到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不甚明嘹,而出现了一些小纰漏,如把“明经进士”视为“进士”等。这里借助《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查阅抄录出来做为答案。现将有关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的资料归纳成篇,提供给同行和读者,以兹参考。 状元 状元,科举制度,指文科、武科殿试第一名,始见于唐。初因应礼部试得中放榜,故称第一名为状头(元)。宋朝定制。太祖开宝八年(975)殿试,重定礼部合格举人名次,正式用以称得第一名者。后历朝沿用,亦称殿。明清文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修撰。武状元之制以崇祯四年(1631)取录王来聘始,授副总兵;清授一等侍卫。 进士 进士,科举制度。周始定为取士之去,取士可以进而士之意。《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日进士。”郑玄注:“进士,可以授爵禄也。”隋炀帝时始定为科目之名,亦用以称由此科目而取录者。唐朝试诗、赋及时务第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众科之中,此科尤贵。唐宋,凡应此科考试举人皆称进士,已登第则自称“前进士”。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金朝则专设女直进士科。元朝以蒙古、色目人为右傍,其试题较汉人、南人的左榜为易。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明清沿前制,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进士多入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 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州、县等官。 举人 举人,选举制度。其称始见于汉,因由各地官吏荐举,故名。后俗称举人。专指科举制度中应贡举考试的各科士人。隋唐时为进士科由官府特别是州、县、馆、监送往尚书省参加礼部或吏部考试者。宋朝举人登科即授官,应试不合格允许继续应举。未获士生,亦可免除丁役、身丁钱米:曾赴礼部试者,犯徒以下公罪和杖以下私罪,许赎。明清专指乡试取录者,有新中式、下第、坐监、署教和正榜、副榜之分。可于次年进京会试,亦可直接为官。 贡生 贡生,明清入府、州、县学就读者称生员,经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者称贡生。明清贡生名目不同;明朝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朝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均为正途出身。另有以捐纳获贡生者称例贡。 岁贡,明清科举中贡士之称谓,属贡生之一种。即每年由各府、州、县学贡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明洪武十六年(1383)奏准,天下府、州、县学自明年始,岁贡生员一人。二十五年,定府学岁贡二入,州学二岁三人,县学岁一人。又名常贡。清沿明制。然看至学致考准授官,而愿入监肆业者鲜。因甜食壤年深者挨次升贡,又称挨贡。 恩贡,明清贡监之一。指科举制度中,凡遇国家庆典或登极诏书,依例将府、州、县学生员之当贡者,贡入国子监之制。其为常例外之加贡,亦视为正途出身。 拔贡,选举名目。明朝泛指增拔贡生之制。清初定为五贡之一,每六年一次,乾隆七年(1742)改十二年一举。每次选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人,由各学政经考选保送入京,经朝考合格者,分别派充京官、知县或教职。 副贡,清朝五贡之一。乡试中列入副榜之生员准做贡监。康熙元年(1662)曾停贡,十一年仍开贡例。

2018科目三考试流程表

科目三考试流程表三号线 上车准备:调座,检查确认近光灯,听到语音“上车准备”时,开车门下车关门,向后先去按后保险械上1号电动开关(黑色按钮),在 绕车经过副驾驶去前面按2号电动开关,然后依次按3号和4号电动开 关(少按一个不合格,可多按几下,必须按照先后顺序)、然后开门上 车关门,直接开启灯光开关,听好语音提示做好相应操作。 1.同方向近距离跟车行驶…………………近光灯 2.前言进入有路灯照明良好路段…………………近光灯 3.前言有车辆驶来,请会车…………………近光灯 4.前言进入无照明,照明不良路段…………………近光灯 5.夜间通过急弯、坡路、拱桥、人行横道…………………远近光灯交替三次 6.夜间通过路口…………………远近光交替三次 7.夜间超车,请超越前方车辆…………………远近光交替三次 8.夜间在路边临时停车…………………关闭灯光开关,开启应急灯 (注意:所有灯光考题不按顺序,随机出题) 语音报“模拟夜间考试完成,请关闭所有灯光”后关闭灯光开关 二、起步:听到语音提示“开始起步”,系安全带打左转向灯 长按三声喇叭挂1挡松手刹看左倒车镜确认后无车安全后慢松离合器 起步车辆顺直后松完离合器加油换2挡。 三、通过路口:语音提示“前言请直行”,轻踩两下刹车(注:右 转弯及路口不能停车)

四、直线行驶:语音提示“请直线行驶”,扶好方向盘,可以轻踩刹车,允许微动方向盘(注:不可大动方向盘,如果前方有车,可以换1挡或空挡停车等待) 五、左转弯:语音提示“前言请左转”,打左转向灯,轻踩两下刹车,向左转弯后走中间车道,车顺后轻点油门加速至20码保持前行(注:左转弯不能停车) 六、超车:语音提示“开始超车”,打左转向灯,数五个数,看左倒车镜,安全后向左变道,车顺直后开启向右转向灯,数10个数,看右倒车镜,安全后向右变道,车顺直后加速20码保持前行(注:一公里牌子前必须返回右车道) 七、变更车道:语音提示“开妈变更车道”、打左转向灯,数五个烽,看左倒车镜,安全后向左变道(变道时不要送油门,车速保持20码) 八、掉头:语音提示“开始看着”,打左转灯,松油门,过掉关提示牌后再调,调头后走最右边车道。 (注:如不具备调头条件,踩离合及刹车换1挡停车等待,调头顺直后加速换2档) 九、学校:通过学校没有语音提示,到蓝墩子后轻踩2下刹车,低速通过。 十、加减档位操作:通过学校路段后,二档加速至25码以上,踩离合器换至三档,三档加速至35码踩离合器换四档,换至四档后,轻踩刹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课程代码 校考试题答案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程代码00051)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 1、关于信息和数据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 A.信息和数据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 ? B.数据是认识了的信息和它的含义 ? C.数据能更本质地反映事物 ? D.数据是对事物运动状态和特征的描述 2、管理过程的实质是A ? A.信息处理过程 ? B.信息反馈过程 ? C.信息通讯过程 ? D.信息加载过程 3、以下关于反馈的说明中正确的是 A ? A.有反馈才有管理 ? B.信息流不可反馈 ? C.反馈是干扰信息 ? D.物流是可反馈的 4、在微型计算机中存取速度最快的存储器是 D ? A.RAM ? B.SAM ? C.ROM ? D.Cache 5、在共享介质式局域网中数据的传播方式是 A ? A.广播方式 ? B.点对点方式 ? C.单播方式 ? D.多结点方式 6、目前可以看作多媒体系统的设备是 D

? A.复印机 ? B.传真机 ? C.打印机 ? D.手机 7、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C ? A.流动信息的组织 ? B.统计信息的更新 ? C.固定信息的组织 ? D.计划信息的建立 8、DSS的基本组成包括模型库、数据库及 A ? A.人机交互系统 ? B.系统支持程序 ? C.数据通信系统 ? D.电子数据处理 9、数据的逻辑模型由三部分构成,它们是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 D ? A.集合运算 ? B.实体联系 ? C.关系模式 ? D.数据完整性约束 10、在企业的信息管理进程中,信息中心最早开始出现的阶段是 B ? A.电子数据处理阶段 ? B.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 C.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阶段 ? D.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阶段 11、互联网中为了在不同网络节点的进程之间交换数据,应当提供 D ? A.各种互联服务 ? B.网络记账 ? C.网络间链路 ? D.适当的路由 12、现代企业对信息处理的要求可以归结为及时、准确B

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 2013-05-30 作者:编辑:化成天下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也是政府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开始于隋朝(公元518年——公元618年),一直到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共延续了1000多年。 读书人要先参加“童试”,参加的人不论年龄多大都叫“儒童”或“童生”,考试合格被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二等的叫“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考上的叫“举人”。考试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首都的“礼部”(政府的一个管理机构)举行,考上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土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古代考试内容 在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考试史中,古人几乎尝试过各种可能想到的考试内容。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察举时代,以推荐为主,考试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那时的考试内容有两项:读书人考试经学,在朝官吏考试章奏。此后荐选时代的考试内容变化不多。 到了以考选为主的科举时代,旧的考试内容被逐渐丰富。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到了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明、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墨义,经疑、经义)与文学(诗赋)。在察举时代,经学、文学分途;科举时代,两者渐渐合一。

课程考核工作总流程图

课程考核工作总流程图 教研室主任 课程主考,经系主任签B卷;不设补考课程只命A 《试卷审批表》 教研室主任指定期 课程主考 卷审批表》印制试卷 教务处、教学单位 定《期末考试安排表》 时间、监考教师考场规则、 班主任 考场卫生清扫等,教务处 课程主考提前15 监考教师提前10 学生按《期末考试安排 监考教师监考(佩戴监巡视考场考牌),巡考将考场情况记 监考教师收齐试卷后交 《考场异常情况记录表》交 教师 教研室主任 系、教务处各一份), 试卷交教务秘书,汇总后交 教务处、教学单位、

课程考核教研室工作流程图教研室主任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 下载《班级课程考核信息表》,并根据教学计划确认班级课程考核信息,如考核课程、考核方式、是否允许补考等 按课程归口在系统中下载打印《班 ,填写考核方式、课 教研室主任组织课程主考教师命题,经系主任签阅后,报教务处审核(设补考课程命A、B卷;不设补考课 程只命A卷),填写《试卷审批表》 审批试卷,并指定期末考试用卷学生参加考试 安排教师阅卷教研室主任、系主任 组织、督促教师及时报送成绩教研室主任收齐资料并存档 存档资料: 1、课程考核样卷(设补考的课程存A、B空白卷,不设补考的课程只存A卷) 2、附有评分标准的答案卷 3、试卷审批表 4、学生考卷清单(学生考卷另用试卷袋存放) 5、学生考卷、试卷袋 6、《期末考核计划表》 7、《期末考试安排表》、《补考安排表》 8、《考场异常情况记录表》

课程考核课程主考工作流程图 教研室主任 课程、考核方式、课程主考教师 按照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要 A、B卷;不设补 A卷),填写《试卷审批表》 课程主考将试卷样卷交 系主任审批,并指定期末考试用卷 根据考试班级学生人数(取消考试课程主考 袋中,并将试卷袋上项目填写完整)课程主考提前15分钟将 监考教师到考务办公室领 课程主考按《期 学生参加考试 佩戴相应的标牌巡视考场,处理如课程主考回收监考教师 负责解释试卷评分标准,指导阅卷 课程主考统计课程补考人数,按 补考人数(另加3 将试卷装袋,试卷袋上项目填写完整 后交教学秘书 收齐补考试卷后,统一交教务处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等级

隋唐五代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解试)、省试两级。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唐宋时期,称取得解送京师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为“解试”,这相当于后世的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隋唐五代时期,“解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后,“解试”改为“每三年一开科场”。考试一般在各州府举行。元、明、清时期改为“乡试”。乡试(解试)一般都在当年的秋季八月举行,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各地名额多少,并不一致。解试合格被称为“得解举人”,即后来乡试合格的“举人”,第一名都称为“解元”。唐宋时期,针对解试合格举人进行的复试,在中央政府的尚书省举行,因而称为“省试”。唐代省试合格后,即赐予进士及第。宋朝创立殿试制度之后,省试成为取得殿试资格的一种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会试”。省试或会试都是由礼部主持,在当年春季的一二月份举行,一般也有大致的录取名额。省试第一名称“省元”,即后来会试第一名所称的“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对省试或会试合格举人的复试,是科举考试三级考试中最高的一级考试,一般都在皇宫禁苑的大殿内举行。如宋朝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清代的殿试在保和殿举行。宋、元、明时期的殿试,一般在三月份举行。清朝乾隆年间,殿试改为在四月二十一日举行,以后遂成为清朝的定制。北宋中期以后,参加殿试者一般都被恩赐及第,不再黜落,只是根据殿试的成绩,重新排列名次而已。宋代殿试,一般分为五甲: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明、清时期的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名次排定后,要张挂黄榜公布,俗称为“金榜题名”。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三部曲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三部曲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清代科举钦定榜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4]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你认为中国古代的哪一项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最大 我认为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最大。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其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创造。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伟大技术成果,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早在西汉时,我国劳动人民就已造纸。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使纸很快被应用推广。从6世纪开始,?造纸术逐渐传往朝鲜、日本,以后又经阿拉伯、埃及、西班牙传到欧洲的希腊、意大利等地。1150年,西班牙开始造纸,建立 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厂。此后,法国(1189)、意大利(1276)、德国(1391)、英国(1494)、荷兰(1586)、美国(1690)都先后建厂造纸。到16世纪,纸张已流行欧洲。中世

软件工程课程考试重点知识汇总

概论 1.软件的定义 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一个部分,它是包括程序、数据及其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其中,程序是按事先设计的功能和性能要求执行的指令序列;数据是使程序能正常操纵信息的数据结构;文档是与程序开发、维护和使用有关的图文材料。 2.软件工程的定义和三要素 IEEE:软件工程是开发、运行、维护和修复软件的系统方法。 Fritz Bauer:建立并使用完善的工程化原则,以较经济的手段获得能在实际机器上有效运行的可靠软件的一系列方法。 三个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 方法为软件开发提供了“如何做”的技术。它包括了多方面的任务,如项目计划与估算、软件系统需求分析、数据结构、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算法过程的设计、编码、测试以及维护等。 工具为软件工程方法提供了自动的或半自动的软件支撑环境。目前,已经推出了许多软件工具,这些软件工具集成起来,建立起称之为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的软件开发支撑系统。CASE将各种软件工具、开发机器和一个存放开发过程信息的工程数据库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软件工程环境。 过程则是将软件工程的方法和工具综合起来以达到合理、及时地进行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目的。过程定义了方法使用的顺序、要求交付的文档资料、为保证质量和协调变化所需要的管理、及软件开发各个阶段完成的里程碑。3.软件工程和软件危机的关系 现有软件危机后有软件工程 为了解决软件危机,既要有技术支持措施(方法和工具),又要有必要的组织管理措施。软件工程正是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研究如何更好的开发和维护计算机软件的一门新兴学科。 4.软件生命周期的概念,划分的三个时期和八个阶段 概念:软件生命周期是软件的产生直到报废的生命周期 三个时期:软件定义,软件开发,运行维护 8个阶段: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总体描述、系统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验收与运行、维护升级到废弃5.理解结构化软件开发方法和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 结构化开发方法: 早期的程序开发,如C语言,都是用结构化开发方法。 结构化开发又叫做面向过程开发,具体原理是将一个软件分为多个过程(函数)进行开发,用结构体管理数据。这种开发方式使得代码的可读性变得很低,并且代码难以移植。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这是一种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相结合的方法,而且它以对象建模为基础,从而不仅考虑了输入、输出数据结构,实际上也包含了所有对象的数据结构。 6.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又称做过程模型)各自阶段、特点和适用项目 瀑布模型 阶段: 特点:1),阶段间具有顺序性和依赖性 2),推迟实现的观点 3),质量保证的观点 瀑布模型适用于结构化方法,也就是面向过程的软件开发 方法。规模小、需求明确、无须维护

明清的科举考试

明清的科举考试 明清时代是科举制发展的鼎盛时代,科举考试的形式越来越完善,同时也越来越繁琐。于唐宋相比有许多新发展。 一、科举制度与学校制度紧密结合 明代以前,学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获得生徒资格,是参加科举的条件之一,但生徒并非唯一资格。非有学校出身者,也可以由乡贡参加考试。 明清时期,学校仍分国家和地方两类。国家学校称为国子监;地方学校有府、州、县学。国子监是全国最高的学府,其学生统称监生,但监生根据其出生不同有举监、贡监、荫监、例监之分。举监——会试未中进士的举人;贡监——各地推荐的秀才;荫监——高级官员的子弟以荫任入监者;例监——富家子弟捐资入监者。国子监的学生待遇和地位都很高,可以直接出来做官,不用参加科举考试,但要做高一些的官,可以参加进士考试。进士及第比监生入仕声望更高。 府、州、县入学者也要进过入学考试。共分两种:童生试——学生入学前的选拔性考试,由县和府举行。及格者称为“童生”,意为小学生。这是科举道路上的第一关。如果有人投考一生,直到头白始考中,也仍称童生。院试——在府或直隶州进行的选拔性考试,或称“进学”考试。由省学政主持,学政称提督学院,故称院试,考生资格须是童生。由于府、州学有固定的录取名额,童生不能全部入学。只有考试优秀者方能进入府、州学。府、州学的学生,成绩优异者由国家发给伙食补助费,称禀膳费,这些学生被称之为“禀生”。有些地方学校,可以视地方条件在规定名额之外,在增加一些非禀膳生名额,称为“增生”。初进学者称附学生员,简称“附生”。“禀生”、“增生”、“附生”,此三种人皆是民间俗称的秀才。明清时期尊重读书人,秀才见知县可以不必下跪,遇有刑事诉讼,亦不能随便对秀才用刑。 二、实行三级考试 有了秀才的身份就有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明清正规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 首先是乡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常规定在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因考期在八月,故称“秋闱”。乡试有各省主持,在各省的贡院举行。乡试取中的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

明清科举在考试方法上,比前代更加严密、完备,但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却不能随着时代进步,仍是以”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取士。八股文从出题范围、答题标准到试卷文体都有定式,致使科举日趋陈腐与僵化。清朝末年,朝廷也试图对科举作一些改革,但终因清政府的腐朽没落,改革以失败收场。僵化不堪的科举制度终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清廷宣布废除。据统计,明代共取进士24,624人,清代共取进士26,888人。 乡试 明清时期,士人要参加科举考试,必先进学,并要通过学校的考试合格,才能参加科举考试。明清科举亦采三级考试制:乡试、会试、殿试。乡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在京师和省城的贡院举行。正、副主考官由皇帝钦命。乡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一般在九月发榜。每场考试前一日寅时(凌晨3时至5时之间),开始点名让考生入场,经搜身检查后,按座位号进入号舍等候考试。次日子时(半夜11时至1时之间),发题考试;第三日,傍晚以前交卷,离开考场。考试后,试卷经封弥、誊录、评阅后,由主考官最后决定取录名单,各省均有一定的录取名额。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明清乡试还规定名额之外,再录取若干人,称为“副榜”。副榜举人不得参加会试,但可送国子监读书。 会试 明清会试由礼部主持,主考官略同乡试,而官阶更高,人数更多。举人经过礼部复试合格,方可以赴京师参加会试。会试亦考三场,考试方法与内容也略同乡试。明清会试录取人数无定额,一般为二三百人左右。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 贡士也需经过复试合格,方可以参加殿试。明清殿试由皇帝主持,另设读卷官若干人。只考一场,试时务策一道,当天交卷。对策试卷只封弥但不誊录,一般也不黜落,只是重新排列名次高低而已。清末的殿试甚至只重考卷书法而轻策文的内容。这试会钦定前十名名次,然后于太和殿唱名发榜。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分三甲,第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依名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宋元时期,殿试合格的及第进士,不论名次高低,一般都能按规定直接授官,但明清时期则实行进士观政与庶吉士制度,除进士第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能直接授予翰林院官职外,其余第二甲、第三甲进士,均须先选观政进士或庶吉士,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之后,或授予给事、御史、六部主事、内阁中书,或授予推官、知州、知县等职。 进士观政制度 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即实行进士观政制度。进士及第,第一甲状元直接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第二甲、第三甲进士,除当中文学优等及善书者可入翰林院见习外,其余会分派到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等衙门观政,以学习律令、政务,虽不签署文案,但朝廷会给予俸禄。待观政三个月期满,经过考核,再授予实际的官职。这是明代创立的一种官员职前培训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几乎流于形式,实际作用有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