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水口景观及现状

徽州古村落水口景观及现状
徽州古村落水口景观及现状

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与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

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与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2008-04-01 22:02:03 查看( 398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一)和谐美徽州多山地,高低向背异,阴晴众壑殊,风云变纪奇。其山,或峭壁千仞,耸入云霄;或迤逦起伏,绵亘不绝;其水,或飞瀑倾注,万壑争鸣;或清泉汩汩,江水悠悠。论树,或参天蔽日,绿阴成障;或点染有致,亦疏亦密;论竹,或郁郁葱葱,一望无际;或翠筱丛丛,触目成景。至于奇花异草,则随处吐芳;珍禽异兽,经常出没。它们承天地阴阳之气,循自然五行之道,共处于徽州山水之间。它们虽各有各的种属、类别、范畴(多样,不一致,不协调),但是,却又能和睦相处(统一,一致,协调)。这叫相反相成,多样统一,不一致的一致,不协调的协调,生动地体现了徽州自然景观的和谐美。明清徽州建筑布局,从总体上看,都是处于这种具有和谐美的自然环境之中的。如此徽州风水,当然形成了特有的和谐美。而这种和谐美,也是筑基于阴阳五行运转不息的轨道之上的,因为,在古代徽州人看来,阴阳调和,五行生克,为徽州建筑风水的和谐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动力。这就是徽州建筑风水的独特的自然秉赋。(二)形式美如果说徽州山水的形式美乃是属于自然美的话,那么,徽派建筑的形式美就属于艺术美了。自然的形式美与建筑艺术的形式美都讲究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但由于性质、范畴、形态上的不同而存在着种种区别。其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自然的形式美是无目的的,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是有目的的。换言之,自然的形态美含有规律而不含目的,建筑艺术的形式美则既含目的又含规律。黑格尔说:“建筑品的目的在于用艺术的方式去表现心灵所处的本身无机的外在环境。”又说:“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作为建筑外形方面的贯串一切的原则,就特别符合建筑的目的,……此外,建筑形式对于心灵性的内容还有象征的意义。”这就表明,建筑艺术形式美,不公要符合本身的需要,还要与外在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尤其是要服从人的目的(实用的,审美的)。人是建筑的主人,同时,“人是外在自然环境中的主体。”可见,建筑艺术形式美与自然美环境形式美的协调,主要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形式美的协调。徽州建筑风水的美,也表现在徽州人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形式美的协调中。 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凡到过徽州山区的人,看见那隐于黛绿青山古树之间,与小桥流水相联的古村落,无不发出由衷的赞美。山水互为映衬,白墙青瓦高低错落,古树果木点缀其间,野鸟家禽交相鸣啼。村落或枕山傍水,或夹溪而筑,村子四周青山相峙,既得山泉溪水之便利,又有青山绿树为屏障。从宅院里推窗远眺,天然图画尽收眼底。天井洒落进阳光雨露,小院植置着花木假山。在这里,人类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什么造就了徽州古村落与大自然的这种依存关系呢?是风水。 我们先来看看黟县宏村的形成经过,据《宏村汪氏宗谱》记载,南宋绍熙元年,宏村汪氏始祖经过此地,见这一带背有雷岗山耸峙,四周溪流环绕,形胜较佳。于是选择雷岗之阳,筑了数椽房屋住了下来。这便是宏村形成之始。当时这一带幽谷茂林,道路蔽塞,邕溪沿雷岗山脚由西至东,村西另有羊栈河从北往南。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名字:特伦斯 学号:2008326660067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以西递、宏村为例 【摘要】中国古村落建设自古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在徽州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的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古村落;风水理论;宏村、西递、建筑 1.引言 中国古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徽派民居群体的村落更是中国古村落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村落之一。徽州地区现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2. 徽州古村落天人合一的布局 2.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徽州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呈坎、棠樾、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古村落地处古徽州,自古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在古徽州所属黟县境内,黟县是古徽州地区有名的县份,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县内群山怀抱,峰峦奇绝。北接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南连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白岳”————齐云山。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崛起皖南群山之中,横亘于歙县、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三县两区之间。黄山古称黟山,因峰岩苍黛

而得名,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于747年敕改黟山为黄山。“巧石、奇松、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赞诗,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黄山,认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遂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徽州古村落地图 2.2 独特的风水布局——以宏村为例 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徽州古城旅游开发现状及提升策略

徽州古城旅游开发现状及提升策略 ------以宏村为例 学院:国旅学院 年级专业:2013级旅游管理 作者姓名:顾立生 学号:131102022

目录 摘要-----------------------------------------------------2 背景介绍---------------------------------------------3 开发现状---------------------------------------------3 旅游现状---------------------------------------------5 居民现状---------------------------------------------5 发展不足---------------------------------------------6 提升策略---------------------------------------------6 结束---------------------------------------------9

徽州古城旅游开发现状及提升策略 -------以宏村为例摘要: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美学、建筑、科考价值。尽管于2000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其知名度低,旅游也不尽如人意。造成这中局面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阐述了宏村的开发现状、旅游发展现状、居民现状、发展旅游的影响、提供几点解决对策。 关键字:徽州古城现状旅游对策 一、背景介绍:皖南古村落是指安徽省境内长江以南地区明清时期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居、祠堂、书院、牌坊、水口等建筑群,其分布的中心地带为原徽州府一府六邑,即歙县、黟县、休宁、绩溪、祁门和婺源,也称徽州古村落,是我国古村落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区域之一。黟县的西递、宏村无论是在村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选择和布局建设上,都集中体现了皖南古村落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无论就历史、艺术还是科学价值而言,西递、宏村都是皖南古村落的光辉典范和杰出代表。她们于2000年11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开发现状 1.开发历程:1998年1月8日,即宏村村民自主经营旅游1年期满后,京黟旅游开发公司正式接管宏村的旅游经营事业,具体由其下属的宏村旅游开发公司负责,经营期限为30年。 中坤模式下的运营主体和合作方式

探究徽州古建筑门楼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与建筑考察实习报告实习题目徽州古牌坊、门楼的演变

学生姓名:黄琪钶学号:201403325 班级:建学142 专业:建筑学指导教师:郝赤彪许从宝解旭东程然耿雪川日期:2016.9.4

徽州古牌坊、门楼的演变 摘要 徽州古民居建筑博大精深,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位于显眼的入口出的造型多变、雕工繁复精妙的门楼部分。门楼作为徽派建筑装饰的重点部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装饰物,而是成为了包括徽州特有的艺术、文化、审美意味、哲学思想在内的综合体,所以门楼的形成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徽州的文化、艺术的发展。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宏村等徽州古建筑村落以及书籍收集并基于徽州地区的 地域文化、艺术特征和人文思想,结合了徽州地区的习俗、经济条件、艺术特征、文化脉络和徽商的影响,对门楼的装饰特色、由简到繁的艺术风格的演变以及功能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 关键词 徽州建筑;门楼;砖雕;渊源 一、序言——徽州建筑序幕 我在徽州大地实习的时候,见到一座座村落,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如果将徽州建筑比作一曲凝固的音乐,耳畔就好像听到了音乐的回声,历史的交响乐章,在思想荧光屏上浮现出来,觉得徽州建筑的宏观体系都十分契合音乐的旋律,感到徽州建筑的结构都激扬着音乐的和声。

当在黟县西递、宏村等村落探古寻幽时,见到的路亭、牌坊,好似音乐的前奏曲(序幕、开端);驻足观赏的廊桥,仿佛音乐的协奏曲(衬托);精心考察的居室,恍如音乐的主体歌(发展、过程);凝视的宗祠,像是音乐的主题歌(高潮);悠然闲步的庭院,可比作音乐的终场曲(尾声)。你的耳畔,仿佛奏响由无数砖瓦木石组合而成的交响乐。这便是建筑的音乐性,也是徽派建筑音乐性。 当然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泛指,是广义的,是针对建筑的音乐物质而言。作为徽派建筑而言,它那凝固的音乐性还别具一种特指的意义。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突出一个“徽”字。“徽”字,是它的个性特征。它那凝固的音乐性,不能离开徽派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古雅淳朴,凝重深厚,隐僻幽邃,清淡简洁。 在宏村等古民居实习的时候,常常会在进村之前首先会看到的是牌坊——作为门楼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它仿佛是乐章的序幕,开场时就以昂扬的声调,激越的情调,去扣动观众的心弦,给我造成强烈的印象,使得我怀着憧憬的心理,经过牌坊,跨进村口,并期待着下面的场景的到来。这是一切艺术的共同点:开头要吸引观众,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所以,牌坊以及门楼作为建筑群的入口和各个建筑门口的精彩装饰值得深入研究。 二、门楼的实用功能 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门楼?”这里的门楼不是指“古代供瞭望、射敌之用的城楼。”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为一户人家起到围护、分隔内外空间及交通疏散,并兼有采光、通风和装饰等作用之物;它还是住宅规模的标识、

徽州建筑文化

1:徽州建筑外观的显性特征: 徽州建筑多朝向东南,以利于纳阳采光,但无固定模式,主要根据具体环境灵活变通,以天井、马头墙、斗拱、三雕等部件构成有机统一的外部造型。徽州马头墙高低错落,起伏跌宕,有“五岳朝天”之称,墙顶线条流畅,手法简练,形式多样,韵律感很强,与周边环境、天际线等和谐相融。粉墙黛瓦,黑白素雅,是徽州建筑的主色调,大面积的白色粉墙可以充分反射阳光,底层无窗、楼上小窗以增强安全感,宽街窄巷、明暗对比,有良好的光影效果,“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程庭《春帆记程》)。坚实而装饰华美的对外门楼,又是身分和文化的象征. 2 :徽州传统民居天井的功能:徽州建筑平面结构布局,以天井为中心巧妙经营,与厅堂、房廊结合可拓展室内实用空间,构成合院,多个天井相连则可组成多进建筑群。天井功能众多,可提供通风、采光、纳阳、室内劳作、休闲等等功用,内天井还可以创造一个室内明亮的庭院,成为家庭生活的美化中心,充分体现空间处理的智慧。这种庭院式内天井使徽州传统民居表现了更为生动的光线效果,来自天井的天然光线有利于感受外部天象变化,自然光的清晰感有助于展示室内装修的细部和家具陈设,天井中布臵盆景、片石假山、太平池(缸)则为居室增加了景致、生机与美感 3 :徽州建筑的文化蕴涵 其四,文化审美特征 徽州建筑文化内涵丰富,有儒雅风度。徽州建筑品类繁多、型态各异,如民居、宗祠、牌坊、寺塔、碑亭、园林等,尽得风流,却体现了徽人共同的人文氛围、生活理念和心理渴求,温柔敦厚、古朴雅致。徽人聚族而居,尊崇孔孟之道,笃信程朱理学,彰显儒雅伦理之风。其祠堂体现辈份长幼,牌坊旌表忠孝节义,住宅讲究四水归堂,这些建筑物造型各异,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呼应,血脉相连,无不整合于有序的儒雅特色的系统中。其祠堂反映崇宗敬祖、和睦团结、光宗耀祖的观念,如歙县呈坎村明代万历年间所建罗东舒祠,后进宝纶阁中珍藏着历代皇帝赐予呈坎罗氏宗族的诰命、诏书,目的是使“诸宗人因谒庙而思祖功”(明罗应鹤《东舒公祠堂记》)。其住宅居室,有明堂、暗室之分,有内舍外舍之别;厅有上、中、下之分,房有正、偏、厢之别;坐席也有正(上)、旁、下之分。建筑空间依照各人的不同辈份、职位、地位,进行有序地安排,使其各得其所,蕴含着尊卑有序、长幼有差、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观念。而建筑的装饰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徽人共同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和教化观念。 可见,徽州建筑充分融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气息,颇具地域色彩和文化内涵,是典型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其独特的建筑成就和丰富的实物遗存,已驰名学界,被冠以“徽派建筑”。 4:徽州祠堂的功能与空间布局: 包括各类祠堂,为某一宗族拥有的供族内成员开展祭祀、集会、议事、仪典等活动的较大型建筑,一些祠堂中还建有戏台。徽州村落面积不大,往往以牌坊或水口为开端沿一条串联严整的轴线展开,远近高低错落有致。民居以街巷、河道为骨架和依托,采取不对称布局,大小、景观要素各不相同、富于变化。徽派祠堂则多位于村落的出入要地或者中心地带,傍山或建在有坡度的地方,建筑依地形逐渐高起。在村落中,祠堂和书院作为公共场所,与普通民居有适度的距离。这种设臵,既保持了祠堂的威严,又与村民的生活空间有充分的互动。在祠堂朝向上,男祠一般座北朝南或座西朝东,女祠则往往坐南朝北或座东朝西。同

徽州的历史发展现状

徽州文化 徽州是指长江以南地区,、城、、、、()六市,市有时也被认为是皖南,安庆境内的天柱山(古称)为界,认为天柱山以南为皖南。皖南是重要的经济和旅游中心。沿江工业区蓬勃发展,崛起腾飞,人文景观丰富。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地区为流域,徽州地区为流域。,简称“徽”,古称新安,自秦朝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 徽州,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等,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行政版属相对稳定。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和,总面积约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47万。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55年与1981年在发现的两处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山海经》载有“”旧名,亦即今徽地之属。传说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前,本区尚属海滨之地,东南即大海,境内为异族氏占据。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后,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所属之地。 春秋时,公元前473年以前属;公元前473年以后,吴亡属;公元前355年以后,越亡属。实际上当时吴、越、楚三国并存,战争频繁,本区被作为拉锯战争之地辖属时有变动。公元前222年一统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本区设黟、歙二县,属(治三阴,即今浙江)。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此时之歙县包括今歙、休宁、婺源、绩溪、、遂安等地;黟县包括今黟县、祁门、石台等地。楚汉战争之际,本区一度为所占,作为其功臣梅鋗之封邑,不久为汉将所占,属汉。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黟、歙属(治今淮南)。十二年(前195年),黟、歙属(治今江苏)。前元三年(前154年),黟、歙属国(治今江苏)。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阳郡(治,今安徽),设十七城,歙、黟为其二城。元狩六年(前117年),立武帝子为广陵王,歙、黟属广陵国(治广陵,今扬州),汉宣帝五风四年(前54年),刘胥获罪自杀,国除,复为丹阳郡之属。鸿嘉二年(前19年),立原靖王刘胜之裔客为王(治广德,今安徽广德),黟县属丹阳郡;歙县仍属丹阳郡。始元二年(前16年),刘云客死,无子,国除,黟县复属丹阳郡。汉平帝元始二年(),立广川王刘越之裔刘瘉为广德王,黟县复属广。,建国元年(公元9年),贬汉广德王为公,改黟县为愬虏。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复名为黟县,仍属丹阳郡。 徽州地区是历史上中国经济文化重地,安徽省名中的“徽”字就是由徽州而来。

徽州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

徽州古建筑概述 ——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 目录: 建筑结构类型 一、建筑结构 混合式体系特征 大木作 二、建筑构造小木作 瓦作 室内材料 三、建筑材料 室外材料 四、总结

一、建筑结构: (一)、抬梁式构架 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后在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通过枋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lǐn)。檩(lǐn)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可以形成美观的造型和宏伟的气势。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结构复杂。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大型、富丽的住宅,用抬梁式梁架。

(二)、穿斗式构架 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lǐn),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枋(fāng)承托挑檐。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牵子、斗枋(fāng)和檩(lǐn)作横向连接。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局促。小型住宅多使用穿斗式梁架,或者是局部使用双步梁架。 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三)混合式 徽州建筑多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即在中部厅堂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徽州古建筑概述考试提纲

?第一章 徽州建筑历史成因与沿革 ?徽州建筑的界定 ? 1 、地理学界定又称“新安”行政区域:歙县、黟县、 祁门、休宁、绩溪、婺源一府:徽州府 ? ?2、文化学概指明清徽州府辖区内萌芽和成形的一种以强化 儒家伦理道德秩序为主要精神特征,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建 筑。 第一节自然成因 一、地形、地貌、气候因素 ?1、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a)地域中的山: 北有黄山山脉 ?中有齐云山脉,古称“白岳” 属丹霞地貌 ?东部绩溪、歙县有:天目山余脉及延至歙县、休宁的 白际山脉。 ?西南祁门、婺源、休宁境内由西向东走向的五龙山脉 为浙庐两水发源地。 b)地域中的水: 徽州是新安江的发源地,主要河流多属新安的水系。 2、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日照时数相对较少,不利于农作物种植、生长,适合多种林木的生长。 3、地貌及气候对徽州建筑的孕育作用。 ? a 吸引士族迁徒的重要因素,造成了村落园林化。 ? b 审美观的形成,性格的铸就的影响又潜在地影响了建筑 风貌。 ? c 万山环顾所形成的屏蔽,有效减少了兵火的侵扰,有利 于保护早期建筑的特征与古韵 二、生态和资源因素 ?地形、地貌、气候造成了资源特征: 山多田少、林木繁茂、雨水充沛、景色宜人、色调素雅 资源影响 a 促使了徽商队伍的形成,而徽商是徽州建筑的“艺术赞助人”,也是使用者,因而其特征也影响了建筑风格及型制。 b 充裕价廉的材料资源,促使了木结构的形成。 c 耕地少、人口多、土地紧,刺激了楼居建筑的流行,也是徽州园林小型化的诱因。 第二节人文因素 徽州建筑萌生于宋元时期,成型于明清 时期,孕育于宋以前。 商周:从发掘的随葬物品来看,文化的发达程度已与中原相近,兵器

赞徽州古村落

赞徽州古村落 【黄山日报】家住徽州斗山街作者:江稳平2012.3.19 古徽州府所在地歙县,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徽文化和影响悠远的程朱理学的发祥地,也是曾经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神奇的徽商故里。而我一直居住的、被誉为“锦绣江南第一街”的斗山街,便是“出门包袱雨伞,归来腰缠万贯”的徽商荣归故里、聚族而居的地方。 从气势恢宏的徽州府衙前步入熙熙攘攘的中和街,再从举世无双的许国石坊(俗称“八脚牌楼”)穿过万世师表陶行知纪念馆,转入大北街徜徉20余米,便抵达斗山街西端入口处。 说起这条街的得名,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话说古时候有七块陨石坠落于此,连成一串珍珠似的七座小山丘,形似北斗七星,因此山名便叫斗山,这条街自然称之为斗山街了。 一色青石板铺就的斗山街呈“Y”形,分前街、后街和主街,全长约500米。斗山街高墙林立,豪宅连片,它是集古民居、古街道、故雕刻、古水井、古牌坊于一体的著名旅游景点,实为影视剧拍摄、艺术院校师生写生的佳地。 斗山街不是一条商业街,整条街上没有一间店铺,那幢幢相连的古建筑,全都是徽商大贾的住宅。从西端入口前行短短几步,汪家大院便呈现在眼前。这座大院始建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为典型的两进三开间上下对堂式徽派古民居。上房窗门上精雕细琢着葫芦、葵扇、鱼鼓、花篮、莲花、长剑、横笛、玉版等法器的“暗八仙图”,以及琴、棋、书、画“四友图”,体现了徽商对子孙后代寄予从小刻苦学习、长大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厚望。“五蝠捧月图”和“双鹤腾云图”,因“蝠”谐“福”音、“鹤”喻“长寿”,是寓有祝愿长辈高福高寿之意。下房窗门上雕刻的“九松图”,因“松”与“孙”谐音,取意为“九孙图”,表达了徽商对多世同堂、子孙满堂的向往。两厢走道槛子门上雕刻的十二月花,则暗喻了徽商对月月开花月月红利、一年四季财源滚滚的企盼。 汪家大院对面是“岳飞饮马槽”。相传爱国将领岳飞率部北征抗金,从杭州途经歙县,长途奔波至斗山街时,饥渴难耐的战马驻足不前,就在这时,地下突然冒出一股清泉,战马引颈畅饮,昂首长啸。从此,这股泉水永不枯竭。 歙县号称全国“牌坊大观园”,但在现存82座牌坊中,木质牌坊仅有2座,斗山街便有1座。从“岳飞饮马槽”沿着主街继续前行10余米就能看见它。关于这座牌坊的来历,还有一个与朱元璋有关的传说!相传元末朱元璋举事起兵,途经歙县,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随从在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匿的几块豆腐,但已经发酵长毛。因别无他物,随从只得将长毛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热给朱元璋吃。更糟糕的是由于元兵追杀,朱元璋又与部属失去了联系,一个人蜷伏在斗山街叶氏家的废园里。25岁便守寡的叶氏发现后,心生怜悯,趁夜深人

徽州文化的发展

徽州文化的发展与“瓶颈”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作为古老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流,徽州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且依然让无数人为之吸引,的确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现代的徽州人已经充分意识到,徽文化中有着许多引以为豪的优秀品质。人们在徽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已获得了甜头,并从文化旅游开发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从中积聚了继承发展这种文化体系的信心。比如,其最直接最现实的意义可以在黄山市的发展中窥见一斑。黄山市以旅游立市,以“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作为其发展战略。区区一个地级市,有两处世界遗产,世所罕见,这不能不说是徽州文化的功绩。 世世代代的徽州人在这片不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挥洒汗水,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通转楼、马头墙、天井、美人靠和谦让墙,创造了徽菜、徽戏、徽雕、徽墨、歙砚等文化符号,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州刻书、徽州漆器、徽州造纸等文化技艺,孕育出新安理学、徽州朴学、宗族意识、庙会文化,其丰富性、多样性,和其独特的书香韵味、山野情调,是其它文化流派无法比拟的。 如今,在古徽州的土地上,仍有随处可见的民风淳厚的古村落,可以看到徽派风格的马头墙,到处仍是清一色的方言土语,充满了与现代都市迥然不同的人文韵味,在婺源、绩溪的乡间山村,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小桥流水的静谧,依然是这片天地的主色调。 但是,在徽文化的开发和发展中,我们正面临着不可回避的“瓶颈”问题。一方面,现在的徽州人一味守旧,只懂得把老徽州的传统文化拿出来反复折腾。这种“啃老本”的发展模式,也许现在还能赚到荷包满满,但是这样的徽州文化,失去发展的活泉,只会日渐枯竭、腐朽,成为一滩死水。另一方面,现代徽州人往往只看见眼前的利益,本着盈利最大化模式进行徽文化旅游开发。过度的旅游开发对徽州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有些地方把古宅、古祠、古牌坊等拆迁集中为旅游景点,损害了其最宝贵的历史价值;有的村落拆墙开门、大量开店设铺、兴办旅馆饭馆,破坏了古宅的建筑风貌和古村落的宁静氛围;低水平模仿性开发,普泛化的徽州文化旅游开发严重地伤害了徽州文化的真正内涵。 徽州文化要开发、要发展,但这种开发、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就如一位徽学研究学者所说,徽州文化的发展必须基于这样三个前提:一是保持文化的传统性。如果徽文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

黄山市不仅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名播中外,更以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著称于世。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徽州文化亦然。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有的虽然没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则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 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进入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徽州建筑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本县现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许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 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

描写徽州古城导游词3篇

描写徽州古城导游词3篇 下面是带来的徽州古城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徽州古城导游词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 我是小导游郑晗,我会给大家带来旅途的快乐,让您无怨无悔!准备好了吗?请随我来吧!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歙县是古徽州的州治所在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在历史上有“东南邹鲁的美誉,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和艺术之乡。 现在,我们走在古城的西门,你们看到的是保存完整的瓮城。 古城有内外城门和护城墙,两旁原有徽式的小肆,现在我们还能看出它的古色古香。 走完瓮城,出现在大家眼前的便是一座古樵楼,俗称二十四根柱。 传说古时候,有位知府,为了镇制不吉利的山势,就在徽州府堂正前方建造了这幢皇式楼阁。 为了区别于皇城城楼,特地少造了两根柱子,只竖立二十六根。 谁知被人告状说是与皇帝分庭抗礼,结果以欺君之罪受酷刑而死。 如今,这幢构造独特的古谯楼是歙县博物馆的馆址。 再往前走就是徽州府府堂,你们现在看到的也许是一些废墟。 这是歙县为保护徽州文化生态而开发的一个重要工程,就是在原来府衙地址上进行修复,恢复徽州文化古貌。

这里将会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又一个旅游亮点。 你们看!徽州府府堂的右方矗立着一座谯楼,叫阳和门,红石城墙,古朴典雅。 走过阳和门,矗立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气势磅礴的许国石坊,许国石坊建于明朝,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 如此规模宏大、呈八脚结构的牌坊举世无双。 坊主许国是三朝重臣。 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受到了“加恩眷酬,回到老家歙县,建造了这座千古留名的大石坊。 据说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脚牌楼,否则就是犯上。 当时徽州四脚牌楼林立,许国如果只是造一座四脚牌坊,无法体现他的官重威显。 怎样才能与众不同呢?许国想了个“先斩后奏的点子,许国建这座牌坊前后共拖了七、八个月才回朝复命。 由于超假,许国久默无声,皇上迷惑,责备说:“建坊这么久,不要说是四脚,就是八脚也早就造好了。 许国听了,顿时口呼万岁,奏称“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脚牌楼。 皇帝听了哭笑不得。 许国石坊左边是徽园,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是在歙县新建的仿古旅游城。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无梦到徽州,一生痴绝处 ——汤显祖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敦煌学、藏学、徽学)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三个文化圈组成)。 徽州位于皖南山区,黄山雄奇甲天下,白岳旖旎称神州。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思想伟人,学术巨子,灿若群星;新安文化,徽州艺术,万紫千红。勤劳的徽州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引领风骚千余年。提到徽州文化,人们总以博大精深相称。所谓博大,指其取得的辉煌成就,几乎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思想哲学、道德伦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文化典籍、科技工艺等各个领域都有上乘表现,且自成体系;所谓精深,乃言徽州文化的水平并不是一般性的,其所展现的高深的思想造诣、精湛的艺术水准与丰厚的文化内涵,既显示了地域特色,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高水平的一个代表。它集中地体现了当时文化发展主流的诸多方面,异彩纷呈,贡献巨大。那么,如此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历史发展轨迹又是怎样的呢? ?徽州历史沿革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下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统称“一府六县”。由今黄山市及婺源县(现属江西上饶)、绩溪县(现属安徽宣城)组成。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历宋元明清四代。1934年由于蒋介石的军事需要,婺源被划入江西,

后因婺源民众发起返徽运动及同乡胡适等人奔走努力,迫于民意,抗战胜利后划回徽州地区。但由于军管问题,1949年婺源又被划入江西省,延续至今,此为徽州历史上的两次婺源隶赣事件。 1987年,为响应中央打好黄山牌以发展旅游业,绩溪县与太平县交换被划入宣城,徽州地区改名黄山市。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镇。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江南省过大,为维持中央统治,顺治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1667年,“江南右”取江宁府、苏州府首字,改称为江苏省,“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首字,改称为安徽省。 ?徽州商人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句俗谚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徽州人经商传统的由来。 徽州地区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山地贫瘠,耕地甚少,按照农耕文明的逻辑,生在徽州当然是“前世不修”。被逼无奈的徽州人为了生计只能外出闯荡,顾炎武说:徽州“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但也由此造就了一个纵横数百年的商帮。

古徽州歙县一日游全攻略

古徽州歙县一日游全攻略 古徽州歙县一日游全攻略当你翻开关于徽州的文书时,是否被其深深的吸引?有一种冲动,去古徽州游览一番?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不妨看看我写的攻略,是否对你有帮助! 去之前,是不是要对徽州有所了解呢? 一、地理条件: 古徽州,在中国的江南地带,有着一年分明的四季,在清山绿水中发展。属安徽省所管辖。东接浙江,西邻江西。但是在古时交通闭塞,是个明显的山区。唯有水运最为方便。 二、徽州的发展历史: 从安徽二字,便可看出以前徽州的重要性,安徽是在康熙六年时做的省名,安徽的“安”字指的就是安庆,而“徽”字指的就是徽州,安庆与徽州是当时两处非常繁华的地区。 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时,便在此至县,名字随着朝代不停的更换,曾叫过歙州,也曾叫过新安郡,一直到宋代,宋徽宗时期才改为徽州,徽乃美好的意思,徽州顾名思意,美好的地方.后来便一直沿用到了清代,几乎没有变过。徽州所管辖的地区有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徽州府设于歙县城内,俗称一府六县。 三、徽州府——歙县 歙县成了徽州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诸多的徽州文化便在这里产生了,素有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说。 但是今天的歙县并不是很多人知道它,这无不可以说是一个遗憾,记得我带了很多游玩徽州的游客,都熟知徽州,可是就有很多朋友不认识歙县的歙字,还有的游客更加风趣的说:“为啥在毛泽东简化字时,不把歙县的歙字也给简一下呢?”嘿嘿,我想如果真简了,是不是就失去了意义呢?就不能体现我们徽州浓厚的徽州文化了呢!(这是本人认为的哦!) 今天的歙县仍保留着众多的名胜古迹,最具代表的一些景点有: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棠樾牌坊群,它是由鲍氏家族所建的7座牌坊,是否还记得琼瑶女士的那部《烟锁重楼》,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国石坊,,它可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八角牌楼,更是深受皇帝的喜爱所建成的一座难得的牌坊; 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渔梁坝,这里曾是徽商远离家乡外出经商的地方,称之为徽商之源,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如乌镇一般的古街,还能见到称为“东南小都江堰”的伟大水利工程——渔梁坝,它的时间是在隋朝诞生,经明代重修保存下来的; 4、徽园景区,它是在2000年所建成的以典型的徽派建筑为特色,集徽州的“三决”——古民居、祠堂和牌坊为一体的现代城隍庙。既有古色古香的感觉又是很多游客购买纪念品最佳手选。很多的上海游客就说过:“徽园并不比上海的城隍庙呀!” 5、斗山街,当时是非常有名的徽商所聚集的居住地,所以每个房子都显得出众与气派。特别是徽州的三雕显得格外精细。 6、太白楼、新安碑园,太白楼曾是唐代大诗仙李白来徽州游览是所停留饮酒作诗的一个小酒肆。新安碑园是一个曾于书法家董其昌交友甚深的大徽商吴廷在山上建的一个私家园林,因为本人非常爱好书法,所以收藏了从晋代一直到清代各大书法家的字帖,有王羲之、虞世南、董其昌等,优以两套《余清斋》和《清鉴堂》最为著名。 7、名人陶行知的纪念馆。这里曾经是陶行知老师小时读书的地方。 四、徽州的小吃与特产 游玩就是要吃要喝,所以徽州地方的特色是一定不能错过的。 先来说说吃的吧,价格实惠有美味,哪找呀?

徽派古建筑的形成及风格特点

徽派古建筑的形成及风格特点 徽州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被世人关注,当是基于它的风格特色以及形成这些特色的原因。徽州古建筑本身就是生活在黄山市的大部分地域和江西婺源及宣城地区的绩溪在内的多少代人民所写下的另外一种文字形式与文化符号的大块文章。歌德赞誉“建筑为凝固的音乐”。它可以像音乐那样唤起人们的美好情感,其本身即具有形体组合的和谐与韵律美,又同时具有可因体现技艺的创新性而产生的新奇美。这就足以说明作为“凝固的音乐”的建筑,能使设汁思想、技术于段和艺术形象结合为—个整体,并为其实用的设施功能服务。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恒,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徽派古建筑的形成及风格特点 到中叶以后,随着徽州商帮和官绅的势力日益增强,徽派建筑也逐渐形成自己特殊风格的建筑体系,数百年来—直为当地人们所安居乐住,并且也为外来人所交口称赞,还跨川本土,在大让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徽派建筑在今天仍然充满生机,作为一个传统建筑体系,融古雅、简洁和富丽于一体,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格,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和开发使用价值,而且具有科技工艺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乃至旅游观赏价值。

徽派建筑的风格特色上要体现在村落的民居建筑上,从设汁、选址、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十地反映了徽州的土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所谓民居是指古时遗存的、相对于“官式做法”的民间居住房屋,它与宫殿、府邮、坛庙、陵园建筑不同,一般都采用较经济的手段,囚地制宜,因材致用,以满足生活及生产上的需要,其功能、形式、构造和用材相互适应,巧妙结合,各地民居又带有不同的人文特征,风格迥异,丰富多样而又淳朴自然。徽州建筑之所以为世人关注,当是基于它的特色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地理因素。 首先,徽州村落民居建筑的选址和设计,体现出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格局,即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以使房屋群落都达到与环境巧妙结合的意境。由于徽州丘陵山地结构特殊,群山环绕,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岩谷数倍于土田.正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因此,徽州村落视野都富有这种特殊的山水意境,宛如一幅凝固的中国山水画和一曲中华民间音乐,正如有识之士所认定的那样,兼有山之静态与水之动态的交汇、山之封闭与水之开放的互补。这就使得徽州民居村落,大都以天然山水为依托,重视地理环境的选择,充分认识自然,服从:厂自然以至利用自然,而后源于自然,融入自然及改造自然。徽州丘陵地带,万山丛立,山就必然成了村落选址的主要构成要素;民俗认为“山厚人肥,山清人秀,山驻人宁”,所以,山之厚、清、驻等也就成了民居选址

安徽黄山 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导游词(概况版)

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导游词 【欢迎词】 尊敬的游客朋友: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欢迎各位前来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参观游览。我们徽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她以山水之秀、商贾之富、文风之盛、民风之淳、人杰地灵而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东南邹鲁”、“文献之邦”和“文物之海”,是中国三大地方显学---徽文化的发祥地、驰骋中国商界三四百年的徽商的故里,明代著名的戏剧家汤显祖曾叹息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我是大家此行的导游员×××,今天就由我陪同大家从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开始,亲手推开古徽州一道道古老厚重的大门,一起去追寻古徽州大门背后那岁月的痕迹、历史的荣光、文明的光晕。但愿此次古徽州文化游,不仅仅是一次理想的风光之旅、文化之旅,还将是一次圆梦之旅。 【讲解词】 古徽州文化旅游区面积约9.5平方公里,是由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唐模、潜口民宅、呈坎等5处国家4A级景区组合而成。核心区旅游线路:东起歙县徽州古城,西讫徽州区呈坎村,途经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唐模村、潜口民宅博物馆,东西长约20公里,各景区之间的间隔一般在五、六公里左右,由一条美丽的乡村公路将这5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而成。如果夸张一点说,那就是古有丝绸之路,今有徽文化之旅。 也许有的朋友们可能会问,黄山市古村落众多,其中不乏世界遗产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为什么这5个景区会如此组合?我可以自豪地告诉大家,就是因为这5个景区特色鲜明,与众不同,充分体现了古徽州.新黄山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精髓,今天我们选择游览的线路是由东向西游览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由于这5个景区内都配有专职的景区讲解员,届时他们将为大家做详细的景点讲解,所以在行车途中,我就把这5个景区的主要特色、重点景观和文化内涵作一个简单的介绍。首先介绍的是徽州古城景区。 (一)徽州古城景区 徽州古城也称歙县古城,自秦代始置古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说到歙县啊,它是我们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也是徽州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自隋617年始,新安郡治迁歙,直至清末,徽州古城均为郡、州、路、府的治所地,是古徽州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史称“徽州府”。徽州古城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

中国徽州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徽州历史文化名村—雄村 徽州歙县雄村,是座千年历史文化古村,山青水秀,风景优美,人杰地灵。雄村依山傍水,自晋即有多姓居住,每姓各自散占一处,后渐集居。有宋时期,洪氏兴旺,曰“宏村”,至明末渐衰,没落于清。明中叶曹氏兴旺,清则更盛,曾曰“雄川”、“雄溪”,古云“枝分叶布,所在为雄”,故名雄村。曹氏人才辈出,科甲联缨,官宦不断,谓之歙地第一文化古村,宰相故里也。 一、地理概要 雄村之北有座大山,名城南山,拱卫徽州府歙县城南。雄村之南有条大河,名渐江,环抱雄村大半个村庄,从村左侧向东汇入新安江。从易理上讲,城南山又称天马龙,山脉向南缓缓延伸至渐江边止,龙脉雄厚有力。城南山右翼有座芙蓉山,紧随龙脉延绵渐江,名“护山”,环抱雄村,又曰“案山”。芙蓉与城南山脉之间有一小溪,即祖山的沙水,俗称腰带水,环抱雄村,流入渐江。雄村就座落在这块风水宝地上。 雄村离歙县15里,从县城由北向南有条曲径小路直达雄村,一色青石板砌成,由清户部尚书曹文埴之母朱太夫人捐资建造,雨后即干。小路两侧高山峻峭,沿路摩岩石壁雕刻九处菩萨庙,是路人赏鉴的佳景。三里一亭、五里一舍,可供行人避雨休息,风景十分优美。走出山谷,豁然开朗,一望无际的雄村田园和村庄呈现在眼前。距村一里建有“下马亭”,重修后俗称“新亭”。亭内三面有青石砌成的美人靠,供行人息足。亭傍立有一碑,雕刻“满汉不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十二个大字,路人到此步行进村。乾隆以后,徽州的新任官吏,须到雄村拜访后方可上任。由此可见,旧时

雄村是何等的尊贵和显赫。 雄村村口有“主事坊”和“一品坊”二座高大雄伟的古牌楼,上面刻有雄村曹氏家族显贵官宦的人名和职务。村内庐舍栉比,巷道纵横,形成八卦阵状,划分东南西北中五隅,只有西隅一口进出,通往歙城。由于村内道路四通八达,横直相接,似蜘蛛网络,陌生人进村往往会莫辨东西,甚至返回原地,久久走不出来。村中最高处为中隅,指挥四隅互相接应,能抵御外敌和盗贼。隅与隅之间有园拱门分界。每隅都有青红黄白黑五色旗帜一面,平时插入本隅旗杆墩中,每年举行一次赛旗活动,十分动人。 村中有一较大的蓄水池塘,四周用石条和石块砌成,南有石栏供赏观者休息游玩,也可供闻人达士垂钓。池塘外观形似“火”字,象征火被水淹之意,故名“火字塘”,俗称夏公塘,是为雄村防火之用。因其容量较大,可供大半村民饮用。除此之外,具有蓄水防火之用的池塘另有14处,防旱蓄水灌溉的池塘20余处,其中3处小型水库,还在西溪建有5处碣,能自动流入稻田,村外两大片庄园和山地,足够村民衣食内需。 雄村地形险峻,田野腹地辽阔,扼其要冲,易守难攻,退有新安江水路直达杭州,守有崇山峻岭可以周旋,兹为兵家藏龙卧虎之地。故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情报机关军统局局长戴笠将军选中雄村,创办了七期中美合作训练班(旧址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备战,上海三线厂也搬迁雄村(现房屋仍在),后又迁走。 二、古建筑 雄村古建筑很多,简要概述如下: 1、雄村各姓祭祖的宗祠、宗厅、宗堂共十二处:曹氏“一本堂”和“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