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发射光谱

原子发射光谱概述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利用物质在热激发或电激发下,每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发射特征光谱来判断物质的组成,而进行元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光学分析法中产生与发展最早的一种。在近代各种材料的定性、定量分析中,原子发射光谱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新型光源的研制与电子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应用,使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获得了新的发展,成为仪器分析

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1)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优点:

①具有多元素同时检测能力。可同时测定一个样品中的多种元素。

②分析速度快。若利用光电直读光谱仪,可在几分钟内同时对几十种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分析试样不经化学处理,固体、液体样品都可直接测定(电弧火花法)。

③检出限低。

一般光源可达10~0.1mg/mL,

绝对值可达1~0.01mg。

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检出限可达ng/mL级。

④准确度较高。一般光源相对误差约为5%~10%,ICP-AES相对误差可达l%以下。

⑤试样消耗少。

⑥ ICP光源校准曲线线性范围宽可达4~6个数量级。

(2)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缺点:高含量分析的准确度较差;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如氧、硫、氮、卤素等谱线在远紫外区.一般的光谱仪尚无法检测;还有一些非金属元素,如P、Se、Te等,由于其激发电位高,灵敏度较低。

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通常情况下,原子处于基态,在激发光作用下,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的能级状态即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其寿命小于10-8s,外层电子就从高能级向较低能级或基态跃迁。多余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射出去,这样就得到了发射光谱。原子发射光谱是线状光谱。

谱线波长与能量的关系如下:

λ= h c/(E2 — E1)

式中E2、E1分别为高能级与低能级的能量,

λ为波长,h为Planck常数,c为光速。处于高能级的电子经过几个中间能级跃迁回到原能级,可产生几种不同波长的光,在光谱中形成几条谱线。一种元素可以产生不同波长的谱线,它们组成该元素的原子光谱。

不同元素的电子结构不同,其原子光谱也不同,具有明显的特征。

由于待测元素原子的能级结构不同,因此发射谱线的特征不同,据此可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

而根据待测元素原子的浓度不同,因此发射强度不同,可实现元素的定量测定。原子发射光谱法包括了三个主要的过程:

由光源提供能量使样品蒸发、形成气态原子、并进一步使气态原子激发而产生光辐射;

将光源发出的复合光经单色器分解成按波长顺序排列的谱线,形成光谱;

用检测器检测光谱中谱线的波长和强度。

原子发射光谱激发光源

激发光源的基本功能是提供使试样中被测元素原子化和原子激发发光所需要的能量。对激发光源的要求是:

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光谱背景小,结构简单,操作安全。常用的激发光源:电弧光源。(交流电弧、直流电弧)

电火花光源。

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光源(ICP光源)等。

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ICP)光源

Inductive Coupled Plasma (ICP)

等离子体是一种由自由电子、离子、中性原子与分子所组成的在总体上呈中性的气体,利用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ICP)作为原子发射光谱的激发光源始于上世纪60年代。

ICP形成原理

ICP装置由:

高频发生器和感应线圈。

炬管和供气系统。

进样系统。

三部分组成,高频发生器的作用是产生高频磁场以供给等离子体能量。应用最广泛的是利用石英晶体压电效应产生高频振荡的他激式高频发生器,其频率和功率输出稳定性高。频率多为27-50 MHz,最大输出功率通常是2-4kW。

ICP形成原理

感应线圈由高频电源耦合供电,产生垂直于线圈平面的磁场。如果通过高频装置使氩气电离,则氩离子和电子在电磁场作用下又会与其它氩原子碰撞产生更多的离子和电子,形成涡流。强大的电流产生高温,瞬间使氩气形成温度可达10000k 的等离子焰炬。

ICP火焰温度分布

ICP焰明显地分为三个区域:

焰心区呈白色,不透明,是高频电流形成的涡流区,等离子体主要通过这一区域与高频感应线圈耦合而获得能量。该区温度高达10000K。

内焰区位于焰心区上方,一般在感应圈以上10-20mm左右,略带淡蓝色,呈半透明状态。温度约为6000-8000K,是分析物原子化、激发、电离与辐射的主要区域。

尾焰区在内焰区上方,无色透明,温度较低,在6000K以下,只能激发低能级的谱线。

ICP-AES的进样系统

雾化装置:利用载气流将液体试样雾化成细微气溶胶状态并输入到等离子中。它有同芯玻璃雾化器和玻璃雾化室组成。

单道顺序扫描直读光谱仪

光栅公式:

kλ =(a+b)sinβ

k为一级光谱时等于1,a+b为光栅常数。通过改变光栅闪耀β,使光栅在不同闪耀β时衍射出对应的λ(波长)。

发射光谱仪(顺序扫描仪内部)

发射光谱定量分析方法光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是:I = AC

I:谱线强度。

C:待测元素的浓度。A:常数。

b: 分析线的自吸系数,在ICP-AES中为1。

ICP-AES标准溶液配制:

多元素的标准溶液,元素之间要注意光谱线的相互干扰,尤其是基体或高含量元素对低含量元素的谱线干扰。

所用基准物质要有99.9%以上的纯度。

标准溶液中酸的含量与试样溶液中酸的含量要相匹配,两种溶液的粘度、表面张力和密度大致相同。

原子发射光谱

原子发射光谱概述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利用物质在热激发或电激发下,每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发射特征光谱来判断物质的组成,而进行元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光学分析法中产生与发展最早的一种。在近代各种材料的定性、定量分析中,原子发射光谱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新型光源的研制与电子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应用,使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获得了新的发展,成为仪器分析 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1)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优点: ①具有多元素同时检测能力。可同时测定一个样品中的多种元素。 ②分析速度快。若利用光电直读光谱仪,可在几分钟内同时对几十种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分析试样不经化学处理,固体、液体样品都可直接测定(电弧火花法)。 ③检出限低。 一般光源可达10~0.1mg/mL, 绝对值可达1~0.01mg。 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检出限可达ng/mL级。 ④准确度较高。一般光源相对误差约为5%~10%,ICP-AES相对误差可达l%以下。 ⑤试样消耗少。 ⑥ ICP光源校准曲线线性范围宽可达4~6个数量级。 (2)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缺点:高含量分析的准确度较差;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如氧、硫、氮、卤素等谱线在远紫外区.一般的光谱仪尚无法检测;还有一些非金属元素,如P、Se、Te等,由于其激发电位高,灵敏度较低。 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通常情况下,原子处于基态,在激发光作用下,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的能级状态即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其寿命小于10-8s,外层电子就从高能级向较低能级或基态跃迁。多余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射出去,这样就得到了发射光谱。原子发射光谱是线状光谱。 谱线波长与能量的关系如下: λ= h c/(E2 — E1) 式中E2、E1分别为高能级与低能级的能量, λ为波长,h为Planck常数,c为光速。处于高能级的电子经过几个中间能级跃迁回到原能级,可产生几种不同波长的光,在光谱中形成几条谱线。一种元素可以产生不同波长的谱线,它们组成该元素的原子光谱。 不同元素的电子结构不同,其原子光谱也不同,具有明显的特征。 由于待测元素原子的能级结构不同,因此发射谱线的特征不同,据此可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 而根据待测元素原子的浓度不同,因此发射强度不同,可实现元素的定量测定。原子发射光谱法包括了三个主要的过程: 由光源提供能量使样品蒸发、形成气态原子、并进一步使气态原子激发而产生光辐射;

原子发射光谱法原理及利用

原子发射光谱法原理及利用 原子发射光谱法(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AES)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分析方法,其主要通过对样品中元素产生的光子特征进行检测和分析,进而实现对样品中元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将主要介绍原子发射光谱法在元素分析、化学态分析、表面分析、合金分析和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原理及应用。 1.元素分析 原子发射光谱法在元素分析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样品中元素的种类进行识别和定量测定。其基本原理是每种元素都具有独特的原子结构,因此会在特定的能量条件下发射出具有特征波长的光子。通过对这些光子的检测和分析,可以确定样品中含有的元素种类。 在具体实践中,原子发射光谱法通常与火花、电弧或激光等激发源配合使用,以产生足够的光子用于检测。该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元素,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例如,在地质学领域,原子发射光谱法常用于测定岩石、矿物等样品中的常量、微量和痕量元素。 2.化学态分析 原子发射光谱法在化学态分析方面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元素产生的化学键合状态进行分析,以了解元素的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等信息。不同化学态的同一种元素在原子发射光谱法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波长,这是因为不同的化学键合状态会导致元素的原子结构发生变化。 例如,在环境科学领域,原子发射光谱法可用于分析水样或土壤

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及其化学形态,以了解这些元素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和生物毒性的影响。 3.表面分析 原子发射光谱法在表面分析方面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样品表面的元素组成和化学状态进行分析,以了解样品的表面形貌、表面化学成分和结构等信息。原子发射光谱法可以应用于各种材料的表面分析,如金属、合金、陶瓷、高分子材料等。 在具体实践中,原子发射光谱法通常与离子束铣削、等离子体刻蚀等手段结合使用,以制备干净的表面样品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在材料科学领域,原子发射光谱法可用于研究材料的表面氧化、腐蚀等行为,以及表面涂层的质量检测和评估。 4.合金分析 原子发射光谱法在合金分析方面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合金中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以了解合金的成分和相组成等信息。合金中的不同元素在原子发射光谱法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波长,通过对这些特征波长的检测和分析,可以确定合金中含有的元素种类和含量。 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原子发射光谱法可用于分析航空发动机叶片、涡轮盘等高温合金部件的成分和相组成,以确保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此外,原子发射光谱法还可以用于对合金中的相变温度、相变产物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5.质量检测 原子发射光谱法在质量检测方面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生产过程

原子发射光谱

原子发射光谱法 1、原子发射光谱法简介 原子发射光谱法(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 AES,是利用物质在热激发或电激发下,每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发射特征光谱来判断物质的组成,而进行元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研究对象是被分析物质所发出的线光谱,利用待测物质的原子或离子所发射的特征光谱线的波长和强度来确定物质的元素种类及其含量。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过程分为三步,即激发、发光和检测。第一步是利用激发光源使试样蒸发,解离成原子,或进一步解离成离子,最后使原子或离子得到激发,发射辐射;第二步是利用光谱仪把光源发射的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谱;第三步是利用检测系统记录光谱,测量谱线波长、强度,根据谱线波长进行定性分析,根据谱线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2、原子发射光谱的原理 物质是由各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原子有结构紧密的原子核,核外围绕着不断运动的电子,电子处在一定的能级上,具有一定的能量。从整个原子来看,在一定的运动状态下,它也是处在一定的能级上,具有一定的能量。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原子处在最低的能级状态,即基态。基态原子在激发光源(即外界能量)的作用下,获得足够的能量,外层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状态的激发态,这个过程叫激发。处在激发态的原子是很不稳定的,在极短的时间内(10-8s)外层电子便跃迁回基态或其它较低的能态而释放出多余的能量。释放能量的方式可以是通 过与其它粒子的碰撞,进行能量的传递,这是无辐射跃迁,也可以以一定波长的电磁波形式辐射出去,其释放的能量及辐射线的波长(频率)要符合波尔的能量定律: △ E = E? - E^i = E p = hv 二匹=h~c 九 式中,E2及E1分别是高能态与低能态的能量,Ep为辐射光子的能量,v、■、~ 分别为辅射的频率、波长、波数,c为光速,h为普朗克常数。 3、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应用 3.1原子发射光谱法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在水环境分析中主要用于天然水体、饮用水、工业废水和城市废水中金属及非金属元素的测定。陈金忠等人采用ICP-AES 法测定自来水中痕量铜、汞和铅。通过加入调节液,加入有机添加剂等措施提高被测元素的谱线强度及增大光谱的信背比。优化试验条件下,铜、汞和 铅的方法检出限(3s)依次为2.32,8.34,5.16卩g • L-1。为研究自来水中重金属污染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实验依据。 徐红波等人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同时测定废水中的Zn,Cr,Pb,Cd,Cu和As6种元素。对波长、入射功率、雾化压力、提升量等分析条

第三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名词解释

第三章原子发射光谱法名词解释 1、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依据每种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热激发或电激发下,发射特征的电磁辐射,进行元素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2、原子发射光谱法过程 主要包括:由光源提供能量使试样蒸发,形成气态原子,并进一步使气态原子激发而产生光辐射;将光源发出的复合光经单色器分解成按波长顺序排列的谱线,形成光谱;用检测器检测光谱中谱线的波长和强度。 3、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特点 多元素同时检测;分析速度快;选择性好;检出限低;精密度好;可同时测量高、中、低含量的元素;试样消耗少;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 4、原子发射光谱如何形成 原子的外层电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射出去,就得到发射光谱。 5、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 统计权重;跃迁概率;激发能;激发温度;基态原子数。 6、激发态 基态原子通过电、热和光致激发等激发光源作用获得能量,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变为激发态。 7、电离能 基态的气态原子或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称为元素的电离能。 8、共振线 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所发射的谱线称为共振线。 9、第一共振线 由第一激发态向基态跃迁发射的谱线称为第一共振线,第一共振线具有最小的激发能,因此最容易被激发,为该元素最强的谱线。

10、能级图 见课本P62-65 11、谱线强度 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统计权重;跃迁概率;激发能;激发温度;基态原子数。 12自吸和自蚀 原子在高温时被激发,发射某一波长的谱线,而处于低温状态的同类原子又能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这种现象称为自吸现象。 当自吸现象非常严重时,谱线中心的辐射完全被吸收,这种现象称为自蚀。 13、共振变宽 自吸现象严重的谱线,往往具有一定的宽度,这是由于同类原子相互碰撞而引起的,称为共振变宽。 14、气体放电 干燥气体通常是良好的绝缘体,但当气体中存在自由带电粒子时,它就变为电的导体。这时如在气体中安置两个电极并加上电压,就有电流通过气体,这个现象称为气体放电。 15、被激放电 暂无相关定义 16、自持放电 在电极间的气体被击穿后,即使没有外界电离作用,仍然继续保持电离,使放电持续,这种放电称为自持放电。 17、乳剂特征曲线 乳剂特征曲线是表示曝光量H的对数与黑度S之间关系的曲线。详见P76 18、黑度 黑度S定义为透射比倒数的对数,故 S= = 19、背景辐射

原子离子发射光谱

原子离子发射光谱 原子离子发射光谱法是一种基于原子离子光谱现象的分析方法。它利用原子离子在受到激发后发出的光来获取信息,以进行物质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将详细介绍原子离子发射光谱的各个方面。 1.原子光谱 原子光谱是原子能级之间的跃迁产生的光谱。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具有一系列离散的能级,当原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会发出或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原子光谱线具有高度的线形和稳定性,可用于元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2.离子光谱 离子光谱是离子能级之间的跃迁产生的光谱。离子能级之间的跃迁与原子能级跃迁类似,但离子光谱的复杂性高于原子光谱,因为离子的能级结构受到电荷、质量、转动和振动等影响。离子光谱也具有高度的线形和稳定性,可用于元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光谱线强度 光谱线强度是指发射或吸收光的强度。光谱线强度与原子的激发态和基态的能级分布以及跃迁概率有关。高强度光谱线可用于提高检测灵敏度,而低强度光谱线则可用于研究复杂的能级结构和化学键信息。 4.光谱线波长 光谱线波长是发射或吸收光的波长。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特征波长,因此可通过测量光谱线的波长进行元素的定性分析。同时,通过

测量不同波长下的光强,可以进行元素的定量分析。 5.光谱线宽度 光谱线宽度是指光谱线的宽度。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自然宽度、温度、压力、磁场、电场等。通过对光谱线宽度的测量和分析,可以获得关于原子能级结构、激发条件和环境因素的信息。 6.光谱线分裂 光谱线分裂是指光谱线在磁场或电场作用下的分离现象。它反映了原子能级的精细结构以及与外部场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光谱线分裂的测量和分析,可以获得关于元素的磁学和电学性质的信息。 7.光谱线位移 光谱线位移是指光谱线的波长在温度、压力、磁场、电场等外部因素影响下的变化现象。它反映了原子能级随外部条件的变化情况,可用于研究元素的热力学性质和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8.光谱线猝灭 光谱线猝灭是指在高激发条件下,原子从一个激发态跃迁回基态时伴随的光谱线强度的变化现象。它反映了激发态原子的失活过程和辐射衰变动力学行为,可用于研究激发态原子的弛豫过程和动力学性质。 9.光谱线与温度关系 光谱线与温度关系是指光谱线的强度、波长、宽度等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元素的光谱线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通过对光谱线与温度关系的测量和分析,可以获得关于元素的热力学性质和激发态能级

原子产生光谱

原子产生光谱 原子产生光谱是指原子在受到外部能量激发时,会发射出特定波长的光,这种光在光谱分析中被称为原子光谱。原子光谱学是研究原子光谱线的科学,它提供了原子内部能级结构和跃迁机制的重要信息。 一、原子光谱的产生 原子光谱的产生是由于原子中的电子在受到外部能量激发时,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这个过程中会发射出特定波长的光。这些光的波长取决于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而不同的原子有着不同的能级结构,因此它们发射的光具有特定的波长,形成了不同的光谱线。 二、原子光谱的种类 原子光谱可以根据激发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 1. 发射光谱:当原子受到热能或电能激发时,会发射出特定波长的光,形成发射光谱。例如,焰色反应就是一种常见的发射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在受到热激发时,会发射出不同波长的光,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2. 吸收光谱:当原子受到光线照射时,它们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形成吸收光谱。吸收光谱是由光线通过物质时被吸收的部分所形成的。 三、原子光谱的应用 原子光谱学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主要的例子:

1. 化学分析:原子光谱可以用来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不同的元素有着独特的原子光谱,因此可以通过对物质的光谱进行分析,确定其包含的元素种类。 2. 结构生物学:原子光谱可以用来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例如,在蛋白质结构解析中,可以使用X射线晶体衍射和核磁共振等技术来确定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3. 环境科学:原子光谱可以用来监测环境污染。例如,可以使用原子光谱技术检测空气、水和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以便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 4. 能源科学:原子光谱可以用来研究能源转换和利用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现象。例如,在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原子光谱技术来研究光电效应和材料的光学性质。 5. 医学诊断:原子光谱可以用来诊断某些疾病和监测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例如,可以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的某些化学成分来诊断某些疾病,或者使用核磁共振技术来监测体内的化学变化。 四、原子光谱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原子光谱学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个可能的趋势: 1. 高分辨率光谱技术:随着仪器的改进和技术的创新,未来的原子光谱将会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精确的测量精度。这将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和跃迁机制。 2. 光子晶体和纳米光学:未来的原子光谱可能会使用光子晶体

三种原子光谱(发射,吸收与荧光)产生机理

一、概述 原子光谱是研究原子内部结构和原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物质分析学、化学分析学、化学物理学和光谱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原子光谱包括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它们是由原子在外界作用下产生的具有特殊波长和频率的光谱。发射光谱是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产生的谱线,吸收光谱是原子吸收外界光子导致能级跃迁的谱线,荧光光谱则是原子在受激激发后再跃迁回基态时放出的光谱。本文将重点介绍三种原子光谱的产生机理。 二、发射光谱产生机理 1. 激发 当原子受到能量激发时,电子从基态跃迁到高能级,此时原子处于激发态,处于不稳定状态。 2. 跃迁 在激发态下,原子的电子会趋向于迅速由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这个跃迁的过程伴随着光子的发射。 3. 能级结构 原子内部的能级结构决定了发射光谱的特性,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能级结构,因而发射光谱对于元素的鉴定和定量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三、吸收光谱产生机理

1. 能级跃迁 吸收光谱是由原子吸收外界光子导致能级跃迁而产生的,能级跃迁的规律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可以用于确定原子的能级结构和特性。 2. 共振吸收 当外界光子与原子的能级跃迁能量匹配时,发生共振吸收现象,这种吸收现象对于不同元素的吸收光谱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 吸收光谱谱线 吸收光谱谱线的位置和强度反映了原子吸收外界光子的能力,可以用于分析样品中的元素及其含量。 四、荧光光谱产生机理 1. 受激激发 荧光光谱是原子在受到外界激发能量后处于激发态的荧光物质产生的光谱,激发的能量可以是光子或者其他激发源。 2. 荧光发射 激发后的原子处于不稳定状态,随后电子会从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并伴随着荧光发射。 3. 荧光光谱应用 荧光光谱在物质分析、生物学、医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