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含答案

江苏省海门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答案在最后)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在其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乐感文化”是一种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为此中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强调人际和谐。正如季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我们要“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草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瘫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闻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霉,咏而归”(《先进》)的“曾点气象”。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一一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材料二:

“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般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

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自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术临深渊而如临,未履薄冰而如履,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忱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

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所以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土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

(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无比眷恋与喜爱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

B.“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

C.“乐观”是基于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的观念和人生有限的事实,从而坚信“人能弘道”、对生活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

D.“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进而完成“人道”,最终成为理想型“君子”的人性追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对“乐感文化”的审视整体呈现由外在到内心、由当下而未来的思路,层次清晰。

B.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

C.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忧乐关系都有关涉。

D.两则材料都注重引述文献来阐释、佐证观点,但二者对文献的分析有粗疏与细致之别。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B.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汉乐府《薤露》)

C.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

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材料二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题目中“忧乐圆融”的内涵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5.互联网时代,部分青年人休闲娱乐除了酒吧、歌厅以外,就是抱着手机打游戏、看视频、聊八卦等等。有人认为这种娱乐至上、追求快感的泛娱乐化也是“乐感文化”的体现。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6~9题。

深处的那些地方

李娟

唯一没有去过的地方是北面的那条山谷。我妈倒是常常去,从那里进山拾木耳。

但是有一次,她一大早就出去了,快晚饭的时候还不见回来。我们都很着急,外婆催着我去找,可让我到哪儿找去?这深山老林的,搞不好把自己也给弄丢了……但在家里等也不是个办法,总忍不住胡思乱想。于是就一个人踏进了那条山谷。

山谷口碧绿的斜坡上扎着一顶雪白的毡房子。有一个女人在毡房门口支着一口巨大的锡锅熬牛奶,不停地搅动着,奶香味一阵一阵荡漾过来。细下一嗅,又无影无踪,只有森林的松脂香气。

我本想绕过这个毡房子,却远远地就被那个女人看见了,她对身边的一个小孩说了几句话,那个小孩子就像颗小子弹似的笔直射了过来。我只好站住,等他射到近旁。

他在离我十来米远的地方停住,气喘吁吁,兴奋又认真地大声喊道:“你!干什么呢?”我指一下远处。

他又说:“你要喝茶吗?”我说谢谢,拒绝了。

他说:“你妈妈都来喝了茶,你为什么不来?”

这一带的牧民都认识我们,因为这一带只有我们一家汉人。“她去过你们毡房子吗?”

“嗯。”

“现在还在吗?”

“走了。”

“往哪里走了?”

他也指一下远处。

我对这个小孩笑笑,又冲着毡房子那边正在朝这边张望的女人挥了挥手,转身走了。这个小孩子此后却一直跟在我后面走。但一直没有靠近,始终隔着十多米的光景,不紧不慢地跟着。我想这个小孩子一定是太寂寞了。放眼望去,整条沟里似乎只住着他们一家人,连个小伙伴都找不到。于是又站住,转过身大声地喊住他,问道:

“喂——小孩!你多大了?”

一连问了好几遍,他才很不好意思地回答:

“七岁……”

“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呀?”

他就一个劲儿地笑,再也不说话了。

“你过来,让我看一看,就知道你是男的还是女的。”

他一听,转身就跑。

我也笑着扭头走了。但过了好一会儿,都开始进森林了,回头一看,小家伙还在下面远远地、很努力地跟着。我摸了摸衣兜,刚好揣着几粒糖,便掏出来放在脚边一块石头上,冲下面喊了一声,往地上指了指,使他注意到糖,然后径直走了。

果然,这小孩再也不跟上来了。他走到放糖的地方就停下,坐在那块石头上慢慢地剥糖纸,慢慢地吃。从我站着的位置往下看,广浩的山林莽野,只有这么一个小人儿孤零零地坐在那里,小小的,单薄的,微弱的,安静的……以此为中心,四面八方全是如同时间一般荒茫的风景、气象……

这孤独会不会有一天伤害到他的成长?

那天,我在林子里转了一圈就回去了。那些更深处的地方实在令人害怕……我只站在山谷口上方的森林边踮足往里看了一会儿,山水重重——那边不仅仅是一个我不曾去过的地方,更是一处让人进一步逼近“永远”和转瞬即逝的地方……

深山里还会藏着什么呢?有时候我会反复地把玩着一块干净的茶色水晶,举起来对着阳光看。从那里面看到的情景实在没法令人大惊小怪,但实际上真的美丽极了。我看到光在水晶中变幻莫测地晃动,对面山上的森林和群山优雅地扭曲着,天空成了梦幻般的紫色。我又把它对着草原看,看到一个骑马的人从山谷尽头恍恍惚惚地过来了,整条山谷像是在甜美地燃烧。那人歪在马背上,在火焰丛中忽远忽近、忽左忽右地飘荡。我移开水晶,风景瞬时清醒过来似的,那个骑马的人也清晰无比,越走越近,后来像是对我挥了挥手,又像是没有。

我把水晶揣进口袋,坐在帐篷外的柴火垛上等了好一会儿。正午的阳光明亮炫目,四处安静不已,每一棵草都静止不动,似乎连生长都停止了。一只小瓢虫俯在一株青草的叶稍尖上,好长时间过去了都不曾移动一下。我伸出手指轻轻把它弹下来。这时风从指尖传来,手心空空的。我抬起头,那个骑马的人已经来到近前。他歪着肩膀,手边垂着鞭子,缓辔而行。这时我突然觉得天空的蓝,蓝得那样的惊人!不远处的森林力量深厚。

我活在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上。这里大、静、近,真的真实,又那么直接。我身边的草真的是草,它的绿真的是绿。我抚摸它时,我是真的在抚摸它。我把它轻轻拔起,它被拔起不是因为我把它拔起,而是出于它自己的命运……我想说的,是一种比和谐更和谐、比公平更公平、比优美更优美的东西。我在这里生活,与迎面走来的人相识,并且同样出于自己的命运去向最后时光,并且心满意足。我所感觉到的那些悲伤,又更像是一种幸福。

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在这里,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遗憾。是的,我没有爱情。但是我真的没有吗?那么当我看到那人向我走来时,心里瞬间涌荡起来的又是什么呢?他牙齿雪白,眼睛明亮。他向我走来的样子仿佛从一开始他就是这样笔直向着我而来的。我前去迎接他,走着走着就跑了起来——怎么能说我没有爱情呢?

每当我在深绿浩荡的草场上走着走着就跑了起来,又突然地转身,总是会看到,世界几乎也在一刹那间同时转过身去……

(选自《阿勒泰的角落》,有删节)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牧民热情好客,女人和小孩都热情邀请“我”喝茶的细节,展现了当地的人情美。

B.小孩一直跟着“我”走,这反映了他孤独寂寞,渴望与人交流、了解外面世界的心理。

C.文中的水晶具有象征意义,它的变幻莫测、扭曲、梦幻,表现了一个真实的、奇妙无比的世界。

D.“我”在这里生活,与人相识,视悲伤为幸福,坦然接受一切,表达了作者达观通透的人生态度。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用自我经历及对深山的思索架构整篇文章,在写景、叙事中流露出对自我、人生的思考,蕴藉深沉。

B.本文细腻地描写阿勒泰地区广阔且苍凉的地域风貌,笔下景物呈现一种孤独、压抑、蛮荒的状态。

C.文章结尾用多个问句,或设问或反问,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中幸福与悲伤的体悟。

D.文章用质朴真诚的语言对阿勒泰地区的人情风物进行描摹状写,营造了和谐、优美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8.与小孩的相遇与交流,使“我”对孤独的认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9.李娟曾获“在场主义散文奖”,组委会评价其散文“以无可替代的个人视觉,抒写大地肌肤深处的秘密和生之爱恋”。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人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

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

...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

出玉声,许强万乘

..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装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遗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有改动)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土曰/敬献地五百里/ B.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C.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D.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11.下列各项课内加点的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屈原列传》)②幸.蒙其赏赐(有幸)(《苏武传》)

③日薄.西山(迫近)(《陈情表》)④抑本.其成败之迹(探究)(《伶官传序》)

⑤追亡逐北.(向北)(《过秦论》)⑥而.母立于兹(你的)(《项脊轩志》)

⑦逆.以煎我怀(预料)(《孔雀东南飞》)⑧士也罔极.(尽头)(《氓》)

A.①③④⑥⑦B.①②④⑤⑦C.①③⑤⑥⑧D.②③④⑥⑧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质,古代派往敌国或他国做人质,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外交策略之一。

B.薨,是古人对死的一种讳称,《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

C.上柱国,保卫国都之官,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后引申为一种荣誉称号。

D.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万乘”是军事实力的象征。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襄王欲返回楚国,齐王阻挠并且趁机索取楚国东部五百里土地。楚襄王向慎子问计,慎子建议楚亵王割地回国,这也是无奈之下做出的暂时让步。

B.齐国派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五百里东地。子良认为楚襄王作为国君,割让承诺的土地是诚信,再攻打齐国体现楚国的不示弱。

C.昭常不同意楚襄王割地与秦,他认为土地广大辽阔的国家才可以称得上万乘之国;景鲤认为楚国力量过于单薄,需要借助秦国军事力量威胁齐国。

D.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齐王心生畏惧,最终无功而返,楚国保全东地。

14.把下列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3分)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3分)

(3)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苏武传》)(3分)

15.慎子建议楚襄王采用三子建议,子良、昭常和景鲤三人职责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6~17题。

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

杨万里

湘江晓月照离裙,目送车尘至欲晡。

归路新诗合千首,几时乘兴更三吾①?

眼边俗物②只添睡,别后故人何似臞③?

尚策爬沙④追历块⑤,未甘直作水中凫!

【注】①三吾:永州有浯溪、吾亭和悟台,称为“三吾”,代指永州,杨万里时任永州零陵县

丞。②俗物:对世俗庸人的鄙称。《世说新语·排调》记载:嵇康、阮籍、山涛等在竹林酣饮,王戎

后至,阮籍便说:“俗物已复来败人意!”③臞(qú):消瘦。④爬沙:形容螃蟹行走很迟钝。⑤历块:形容良马行走神速。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点明写作缘由,“湘江晓月”既交代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又渲染出离别氛围。

B.接着写诗人久久目送友人的车马扬尘离去,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二人友情之深厚。

C.颔联写诗人在归途中作诗千首,用语夸张,更加突显对友人再次乘兴来访的期待。

D.第五句写友人离开后,诗人感觉身边尽是“俗物”,以此反衬出友人的高洁风雅。

17.南宋张锰曾这样评价杨万里:“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是说杨万里诗作师法自然,饶有活趣,融通情思,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请结合本诗尾联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8.(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两句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常常被细微之事困扰的道理。

(2)在《蜀道难》中,李白用“,”两句概括了五丁开山而殒命、终于打通艰险蜀道的故事。

(3)贾谊《过秦论》中,“,”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4)杜甫《蜀相》中,“,”两句,借对祠堂庭字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今年1月,美国北密歇根大学哲学教授安东尼·奥曼向《纽约时报》提到,他收到一份班级中最好的论文,段落简洁,举例恰当,论据严谨,令人疑窦丛生。随后对这位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承认,文章是ChatGPT写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ChatGPT的重要性不亚于互联网的发明。而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曾称赞,“ChatGPT好得吓人,我们离强大到危险的人工智能不远了。”

和其他聊天机器人相比,ChatGPI显示出了要高的“情商”。它可以回答用户的追问,能承认错误,并且(),不断调整答案。问它“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这句话是哪部著作的开篇,正确答案是①,而它的回答是《山海经》;被提醒错误后,它很快道歉并调整答案:《封神

榜》。再次追问,它说,女娲炼石补天是一个()的传说,出现在多个文献中,因此,没有一个确定的出处。

有人认为,ChatGPT目前在三个地方有价值,它能帮用户生成一段内容作为初稿,例如邮件、短新闻等。第二个价值是可以给用户提供启发和灵感。第三个价值就是娱乐。如果有人希望它提供知识并对此(),最好不要这样做,因为②。

19.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按要求在文段横线处填写内容。(4分)

①处请填写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书名;

②处请填写一个否定句。

21.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B.支撑外贸稳中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集聚,我国全球贸易运行“稳定器”的作用更加凸显。

C.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让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D.春节期间,一款名为“加特林”的烟花占据了全网注意力,它因射速快、火力猛而得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小题。

面对风云变幻、世事喧嚣,作家学者们像一棵棵树,紧紧抓住脚下的土地,沉静下心,坚持读书写作,坚持参加各类文学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文学是阳光雨露,是人间烟火,是坚定我们内心的精神支柱,因而是一切一切的底蕴和基石。

22.文中面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既形象生动,又准确严谨。请联系句子内容进行赏析。(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当代青年需具备“批判意识”,质疑、否定,冲破藩篱,打破陈规是青年人的将号。“批判意识”有助于个人理性提升,促进社会进步。

有人认为,当代青年应培养“建设心态”,青年作为新锐力量,能够不回避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方案,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改善。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海门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1.C。解析:A是尊重人的个体生命价值,不仅是“他人”,也包括自己。B并不轻视个人奋斗,原文是“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D“音乐和艺术的熏陶”是“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的条件,与“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完成人道”没有必然联系。

2.B。解析:着重论述的是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忧乐圆融一体的关系。

3.A。解析:体现的是幽居独处的清寂恬淡,与材料一无关。B体现慎终的生命关怀。C体现乐观精神。D既体现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

4.①忧患在安乐者之中,开始于安乐;②得道之乐就是修德之忧。

5.不认同。①乐感文化是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智慧与精神,导向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而泛娱乐化是及时行乐,肤浅席俗甚至消极。②乐感文化追求的是理性之乐,与忧患意识圆融一体;而泛娱乐化追求的是感官快乐,娱乐至上,缺乏忧患意识。

6.C。解析:C.“表现了一个真实的、奇妙无比的世界”错,“我”透过水晶,看见有一个骑马的人向“我”走来,笔直地向着我而来,是虚写。故选C.

7.B。解析:B.“笔下景物呈现一种孤独、压抑、蛮荒的状态”错,由“细下一嗅,又无影无踪,只有森林的松脂香气”“我身边的草真的是草,它的绿真的是绿”可知,阿勒泰地区虽广阔且苍凉,但仍富有生机。故选B。

8.①相遇前,“我”在孤独中仔细倾听,享受孤独带给“我”的丰富的体验;相遇与交流后,我认识到孤独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成长。②我与孩子的相遇与交流,使我对孤独的认识超越了个人主观的体验,有了哲学的意味,孤独即渺小,孤独又是在时间一般荒茫的风景与气象中呈现的永恒。9.①本文以“我”的亲身经历写“我”最原始的独特感受:②“大地肌肤深处的秘密”,指作者发现阿勒泰的广袤山川的美丽、深厚和奇妙无比:③“生之爱恋”指在广袤山川下更真实、直接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孤独以及幸福。

1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献给他土地,这是为了安身啊。因为吝啬土地而不为死去的父亲送葬,这是不义的行为。所以我说献给他土地对你更有利。太子到齐国宫中,告诉齐王说:“敬献土地五百里。”“死父”为“送”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C;

“便”是“有利”“适宜”的意思,是“献之”的谓语,“太子入”是主谓结构,应与“便”

后断开,排除B。故选D。

11.A.②幸蒙其赏赐(希望)(《苏武传》)⑤追亡逐北(败逃的军队)(《过秦论》)⑧士也罔极(准则)(《氓》)

1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错误,《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故选B。

1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错,昭常是奉楚襄王之命驻守东地,子良说昭常假托王命只是托辞。故选D。

14.(1)昭常回应齐国使者说:“我掌管守卫东地,将会与东地共存亡。”(一句一分。)(2)臣想接受诏命赶路(就职),但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向上申诉不被许可。(日笃,苟顺,告诉,各一分。)

(3)单于让卫律审理这个案件,张胜听说后,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谈话泄露,把情况告诉了苏武。

(治其事,发,以状语武,各一分。)

15.子良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昭常率兵驻守东地;景鲤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

16.C。解析:C.“额联写诗人在归途中作诗千首”错误。颔联承接首联,诗人想象友人在归途中应该能够作诗千首,用夸张的手法赞美友人敏捷的才思与高雅的情趣。

17.①尾联写诗人愿驱策行走迟钝的爬沙螃蟹追赶行走神速的良马,不愿做水中的野鸭,描写生活中的事物,形象生动;②诗人采用比喻,用“爬沙追历块”比喻鞭策自己向友人学习,又说自己不甘做“水中凫”,活泼有趣;③诗人借物抒怀,抒发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以及自己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高远志向。

18.(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9.①知错必改(知错能改);②历史悠久(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耳熟能详);③深信不疑20.①曹雪片的《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②你不能确定它的准确性。21.B。解析:划波浪线处和选项中的引号的作用均是特殊含义。A项强调;C项反语;D项特定称谓。

22.①形象生动:以博喻修辞(或比喻和排比)来诠释对文学的理解,以“阳光雨露、人间烟火、支柱、基石”作为喻体,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语言表达显得形象生动;②准确严谨:前三个分句分别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层面进行诠释,第四个分句阐释了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以“因而”一词表明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关系表述准确严谨。

参考译文:

楚襄王为太子的时候,在齐国做人质。楚怀王去世,太子向齐王辞行,请求回国即位。齐王阻止说:“给我楚国东部土地五百里,我就放你回去。你不给我,你就不能回去。”太子说:“我有一位老师,我回去问问他。”太子师傅慎子说:“献给他土地,这是为了安身啊。因为吝啬土地而不为死去的父亲送葬,这是不义的行为。所以我说献给他土地对你更有利。”太子到齐国宫中,告诉齐王说:“敬献土地五百里。”齐王这才放楚太子回国。楚太子归国后,即位为楚王。齐国派出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东地。楚王问慎子:“齐国使者来索取东地,怎么办?”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上柱国子良进宫拜见楚王。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他。大王说话一言九鼎,许诺了万乘大国齐国而又不给,这是言而无信,以后也没法跟诸侯订立盟约。我认为先割让东地,然后再攻打下来。割让土地,这是讲诚信;攻打齐国,这是不示弱。所以我说把东地给齐国。”子良出来,昭常进宫拜见楚王。昭常说:“不能给(东地)啊!所谓万乘之国,是因为土地广阔才被称为万乘之国。现在失去了五百里东部土地,是丢失了东部一半的土地。这样楚国就只有万乘之名,却没有千乘兵车的实力,这样不行。所以我说不能给它。我请求去守卫那里。”昭常出来,景鲤进宫去见楚王。景鲤说:“不能给(东地)啊。即使这样,楚国不能独自守住东地,我请求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景鲤出来,慎子进宫拜见楚王。楚王把三个大臣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我用他们三人谁的计策呢?”慎子回答说:“大王都用。”慎子说:“请您听我解释,而大王将会看到确实应该这样做。大王派上柱国子良率领兵车五十乘,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在派出子良的第二天,派昭常为大司马,命令他去守卫东地。在派出昭常的第二天,派景鲤率领五十乘兵车,向西到秦国求救。”楚王说:“这方法很好。”子良到齐国去,齐国派使者率领军队去接收东地。昭常回应齐国使者说:“我掌管守卫东地,将会与东地共存亡。”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亲自从我们大王那里接受命令,来向您进献东地。昭常守卫东地,这一定是昭常伪造我们大王的命令,请您攻打他。”齐王大举兴兵攻打东地,讨伐昭常。还没有到达东地的疆域,秦国已经派了五十万大军到了齐国西部边境,说:“你们阻止楚国太子不让他归国,这是不仁;现在又想夺取楚国五百里东地,这是不义。”齐王对秦国的举动十分害怕。于是就请子良向南返回楚国讲和,向西派使者到秦国和解,以此来解除齐国的祸患。楚国不费一兵一卒,却保全了东地。

江苏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含答案

江苏省海门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答案在最后)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在其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乐感文化”是一种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为此中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强调人际和谐。正如季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我们要“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草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瘫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闻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霉,咏而归”(《先进》)的“曾点气象”。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一一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材料二: “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般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大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和廉价的。直到今天,水运的优势还是难以替代。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神庙的材料,是产于阿斯旺一带的花岗岩,要是没有顺流而下的尼罗河水运,这一切就都不可能发生。中国的长江及其支流更加优越的水运条件,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条河流水系间的便捷水运,也为区域内的人员来往提供了条件。中国自秦汉以降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政令的上通下达,公务人员的南来北往,军队和重要物资的调度,重要信息的传递,都是维持国家统一、政府正常运作和社会秩序的根本措施,所以要以很大的人力物力来设置和维护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其中依托水运,特别是依托同一条河流或水系的水运部分,都是最廉价和高效的。以尼罗河谷地为基础的上埃及与以尼罗河三角洲为基础的下埃及并不连接,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统一,也完全依靠尼罗河这根纽带。 河流对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显示于精神方面。所谓“同饮一江水”,就是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的生产方式与和谐的生存方式,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语言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在人口迁移或再分布的过程中,受地理障碍的影响,原来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小区域,失去了交流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原来语言上的微小差别演变为不同的方言。但在同一个流域,甚至在一条大河或其支流的不同流域,由于人际交流相对密切,即使相隔距离较远,也能保持同一种方言。早在公元前2世纪,人们就注意到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

江苏省南京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语文答案

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1.(3 分)A 2.(3 分)D 3.(3 分)A 4.(4 分)①语言生动形象。如材料一中将我们宇宙有生命形容为“中彩票”,表明生命是个奇迹;材料二中将膨胀的宇宙比喻为发酵的葡萄干面包,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星系之间 的距离越来越远。②语言科学严谨。如材料一中使用多种关联词,使逻辑严密;材料二 中“其中一个预言便是可能……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也不意味着……甚至不意味着” 表明“多元宇宙论”的无限可能。 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5.(4 分)存在依据:①我们有压倒性的证据证明宇宙大爆炸的存在,而宇宙大爆炸带来暴胀时空。②研究者发现星系之间的距离正越来越远,这与暴胀理论相符,暴胀理论支持 “多元宇宙”的存在。 局限性:“多元宇宙轮”只能依靠间接证据,缺少更确切的证据。 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6.(3 分)C 7.(3 分)D 8.(6 分)①陌生的女子常从皇宫站坐车,剧院大街和皇宫喷泉是那里的代表性景观;②陌生女子面容秀丽,气质娴静,在那段时期曾带给我美好的感受;③我见证了陌生女子的 变化,对其下一步的人生具有好奇。 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9.(6 分)①“她”“陌生女子”,与小说的限知视角形成对照,“我”受时空影响,对女子的了解受限;②“金发女郎,小嫩苗,蓝眼睛的无名氏”,“我”给女子起名字,表 明对女子美好形象欣赏和喜爱;③“姑娘”“年轻妇人”,强调女子身份的转变,在对 比中展现其不同阶段的人生。 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3 分)C 11.(3 分)B 12.(3 分)B 13.(1)(4 分)君子所想的,应当是修炼自己的品性而不损害他人,隐藏自己的才能而不在众人面前炫耀。 评分建议:每句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4 分)您不能听从我的意见,如今为什么悲伤呢?难道是想着官爵俸禄、念着破败的故乡旧土吗? 评分建议:每句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绘画与现实是两个世界,需要沟通。绘画需要在平面上找到与“现实”相应的构图秩序,使之入画。单单再现眼睛所见的“现实”,难以造就绘画。 观察16世纪画家文伯仁《秋山游览图》中的林荫道和霍贝玛的《林荫道》,或许能够感 受中西绘画的大分歧。这两幅画都目光正对纵深的林荫道,不同的是,霍贝玛置身路上,平 视前方,而文伯仁避开平视相接,从空中俯瞰。在中国古代画家看来,17世纪荷兰画家霍贝 玛《林荫道》的角度不入画,因为中国古代绘画没有消失点透视这一布局秩序,《林荫道》 这样的构图只能产生于西方焦点透视绘画的体系当中。 众所周知,中国画久已落得个不讲科学的名声,科学的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焦点透视画。焦点透视法改变了绘画,绘画却不一定非要焦点透视不可,中国山水画放弃焦点透视, 同样能够表现空间感。舍弃消失点的同时,中国绘画也发展出自己的透视法,有利于调和空 间透视与时间移动,也有利于调和历时性与共时性。欧洲的焦点透视与中国的非焦点透视各 有长短,要言之,焦点透视长于表现纵深的景深,拙于延续横向的时间流动。相反,中国式 非焦点透视长于延续时间,不利于营造景深。或许可以这么说,焦点透视是一种倾向空间性 的透视,中国式的非焦点透视是一种倾向时间性的透视,更精确地说,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统 一的透视法。 (摘编自韦羲《照夜白》) 材料二: 现代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在他的《西方之衰落》里面曾经阐明每一种独立的文化都有他 的基本象征物,具体地表象它的基本精神。在埃及是“路”,在希腊是“立体”,在近代欧 洲文化是“无尽的空间”。埃及金字塔里的甬道,希腊的雕像,近代欧洲的最大油画家伦勃 朗的风景,是我们领悟这三种文化的最深的灵魂之媒介。 我们若用这个观点来考察中国艺术,尤其是画与诗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再拿来同别种 文化作比较,是一极有趣味的事。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将自己的全副心灵投向了广袤的乡村大地。 知识者的理性让鲁迅自觉肩负起改造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任,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在《阿Q正传》、《故乡》、《祝福》、《风波》、《孔乙己》、《药》等小说中,鲁迅选择了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他把对民族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焦虑,落实在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描写中,一方面忠实记录了生活在贫困凋敝的乡村中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对于乡村世界,他既有清醒的认识又有冷静的批判,他更关心的是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表现出他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 而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的出现,则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显得别具一格。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边城》中渡船老人的勤劳、善良、敦厚,凡一切传统美德都不缺少;有头有脸有身份的船总顺顺,大气豪迈,正直公平,扶贫救困,很受茶峒人的敬重;顺顺的两个儿子,皆结实如虎、豪勇爽直,与人搏斗敢挺身而出,吃苦出力也不畏缩;翠翠更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隽秀的山水和古朴的民风,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她那循乎自然的生活方式与在爱情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中国式思恋与坚贞,都是作家讴歌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生与人性。这种自然的人生与善良的人性,在沈从文特异的“湘西世界”里比比皆是。他们热情、勇敢、诚实、勤劳、朴素的人性超乎自然,这是“乡下人”的道德状态与人格气质。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国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 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 《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

江苏省扬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高二语文(答案在最后)2023.4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而“心理距离”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例如竹子,中国古代诗人有名句“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朗待我归”(钱起)。这些诗人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在他们眼中,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对于这个矛盾,美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高最大限度的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它既不使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使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之际,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这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 (摘编自童庆炳《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材料二: 王渔洋的《秋柳诗》中有两句说:“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在不知这诗的历史的人看来,这两句诗是漫无意义的,这就是说,它的距离太远,读者不能了解它,所以无法欣赏它。《秋柳诗》原来是悼明亡的,“南雁”是指国亡无所依附的故旧大臣,“西乌”是指有意屈节降清的人物。假使读这两句诗的人自己也是一个“遗老”,他对于这两句诗的情感一定比旁人较能了解。但是他不一定能取欣赏的态度,因为他容易看这两

江苏省连云港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连云港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l(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纯粹的文学理论术语,误读由布鲁姆提出。他认为文本的意义依阅读行为而产生,阅读行为使文本内在的差异关系活动起来,使意义在这种关系中得以产生。这样,文本的阅读一方面是实现文本意义的前提;另一方面,它还对文本有合理的、必然的倒转。基于此,他认为:"阅读,如我在标题里所暗示的,是一种延迟的、几乎不可能的行为,如果更强调一下的话,那么,阅读总是一种误读。"许多相对主义者认为这是一种绝对的、偏激的理论,它排除正读的可能性。事实上,我们所谓的正读,是在一种理想条件下才会产生的解读,而此时的读者也是“理想的读者”。 误读是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性的解读方式,是在理解或部分理解了文本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阅读。阐释学理论家狄尔泰曾说:"阐释活动的最后目的,是比作者理解自己还更好地理解它。"按阐释学家的方法解读后的文本带有自我的烙印,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误读是对读者自我的充分肯定,创造性的合理的误读是自我的实现与满足。误读是对已有结论或权威观点的挑战,它能带来文学的新的意义、观点和研究方法,它最大的贡献在于能使文本意义增值。对于一些文本或艺术品来说,其意义是一个被无限发现的过程。不仅新的误解源泉不断被清除,以至意义从遮蔽它的所有事件中透露出来,而且新的理解源泉也在那里源源涌现,揭示了意想不到的意义因素。(摘编自张璐《论文学增值的途径——文学误读》) 材料二: 在个性化阅读中往往产生“误读”现象,而“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究。 其一:诗歌意象的跳跃性引发不同的理解。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含六个物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凸显鸡声和脚印,再由鸡声及茅店再及空中月;由脚印联系到桥板再到霜。通过物象的逆序安排,早行人的形象呼之欲出。这是从视像的角度来欣赏。若从内容来看,此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绘银霜,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还是"诗眼"——"早"字。诗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这两种解读都属于对此诗的“正解”。 其二:语言结构的开放性促使误读的形成。文学作品作为艺术信息的符号形式,具有二重性,即语义信息与审美信息。语义信息是一种有着确定性意义的信息,属表层意义,它解释、说明事物,是理解审美信息的基础,也是步入艺术世界的阶梯;审美信息是一种意象性信息,属深层意义,它熔铸了作家主体的情绪、体会,负载情感意味,且模棱两可。对于一首诗来说,语言结构的特殊性、开放性,使得所营构的境象存在多面性,本身即具有“潜在的意义系统"或"信息容量",它们往往超越一般语言之能指、所指阈限。这种开放性结构,从纵向上讲,随着历史的推移,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审美趣味的变化也会造成艺术评价的差异,所谓“诗文之传,有幸有不幸焉”。从横向上讲,诗歌一经面世,就要面对所有的读者,当它们面对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审美角度和审美趣向的读者时,它们就表现出了最大限度的非限制性和灵活性。如北宋科学家沈括读了杜甫《古柏行》中的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后就指责杜甫诗中的古柏“无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高二下学期期 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宁分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习近平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很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历史文化,才能很好地认识和选择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蕴含着今天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它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习近平深刻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人们通过学习把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他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提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其实质就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习近平同志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让13 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摘编自董根洪《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调研语文试卷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 期中调研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本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中国文论话语的“修辞立其诚”,“修辞”当取何意?根据《周易》“卦辞”、“爻辞”,《文心雕龙》“祝史陈信,资乎文辞”、“修辞立诚”,“辞”取“文辞”意。“修”字貌似浅显却张力弥满。《说文解字》释“修”曰“饰”,有“拂拭”“去其尘垢”和“文饰”“加以缛采”两重含义。如果将“修”的对象锁定为“内”和“外”,或“心”与“文”,则第一重含义是对“内”、对“心”而言的。亦如儒家思孟一系的心学表述,重视内在之“质”,“修省”“反身而诚”。“修”的第二重含义对“外”、对“文”而言,在“质”的基础上强调“文”,强调打磨、装饰和匠心,追求尽善尽美的艺术作为。由此可见,“修”字概括了中国文学两种表达范式,即偏向自然与倚重藻绘两个维度,偏重于反求内心之真与倾向于追逐外饰之美两条路径。“修辞立其诚”中的“修辞”亦因“修”的两重含义、两个维度、两条路径对中国的文学真实观念产生影响:“修省”与“修饰”之间的张力就是文学表达中“真”与“美”之间的张力,就是既要穿过语言的文饰而抵达“真”与根本无法穿过语言,甚至只能宿命地在语言之中朦胧其“真”、文饰其“真”这两者之间的张力。中国文学真实观念实在“饰”与“拭”、“诚”与“辞”的沉浮起落、矛盾紧张之中展开。 “立诚”在语义上也有迷人的内在紧张。《尔雅》训“诚”为“信”,真实诚笃。“诚”还指虔诚。《礼记》:“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诚”的信、真实诚笃、虔诚诸义,皆经验性的“诚”。与之相对应的是,真理性的“诚”,既是天地之本质,又是人间常道,具有不容置疑的真理性,与“道”相近。《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就中国文论而言,经验性之“诚”与真理性之“诚”,一者归趋文学之审美属性,叙述自我、体认自身,偏于抒情言志的经验真实;一者引领文学仰望、融入天地人间之道,偏于以担当责任、传承道统、捍卫人间秩序为现实标的之真理真实。 厘清“修辞”与“诚”各自的含义,还须剖析“修辞”与“立诚”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这个关系的实质是“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单句还是两个单句。仅在《周易•乾卦》中逡巡,答案难觅,应当在更大的空间里探究“修辞立其诚”确切的内部关系。从传统之总体倾向和先秦其他文献组成的大视野中看,“修辞”与“立其诚”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合一”关系,即“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单句而非两个单句,是一事而非并列之二事。在“诚”与“辞”之关系中,“辞”从

江苏省盐城市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帮大学生写论文,替程序员写代码,会写诗,能讲笑话,甚至能帮记者写稿 (022) 年底面世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一夜蹿红,持续爆火,其背后的人工智能(AI)技术让全球互联网科技巨头开启“狂飙”模式。微软首席执行官纳德拉说,AI正在重塑互联网。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引发行业变革,ChatGPT 究竟做对了什么 一方面,是人机互动带来的人性化体验。ChatGPT让人工智能成了一项大众都能使用的服务,而且用户体验十分“惊艳”。这是此前人工智能从未达到的境界。从技术上而言,ChatGPT使用的模型和算法从参数.上看未必是最高的,但其创新在于让AI的算法和训练过程更加“人性化”,生成“有组织”“有筛选”的文本模型,让人工智能会“思考”。这也是提升人机互动体验的关键。另一方面,是商业化落地。一项技术,如果没有规模化的应用场景和推广产品,那么终将是昙花一现。ChatGPT作为一款能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和价值的应用,重新定义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商业模式,打破了A1“嵌入式”的常规形态,打造了新的内容生成和交互形态。在发布后短短5天内,用户数量破百万,两个多月后用户破亿,显示出其在规模化应用上的巨大潜力。而ChatGPT背后的模型和算法,应用空间远不止这些。 基于ChatGPT庞大的潜在用户基数,付费服务是其最直观的商业模式。即便仅部分付费或者收取少量费用,都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通过流量、广告等渠道也能实现快速变现。除了ChatGPT自身带来的直观经济利益,其融入各行各业发展后产生的经济价值更是难以估量。 此外,互联网能够在全球普及,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ChatGPT能够“出圈”,关键原因之一也涉及人一提升了人性化互动体验和应用。对于互联网科技巨头而言,竞争的核心并不只是技术,还有技术应用带来的服务,后者可能更为重要。无论人工智能变得多聪明,其目的始终是服务人类。眼下,一场新的人工智能大战已经打响。ChatGPT的出现,为人工智能应用带来了更多新的可能。 当然,面对ChatGPT带来的热潮和热议,我们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新技术到底能给人、产业、社会带来何种深刻的变化,并不取决于它掀起的浪花有多大,而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重塑现有的思维模式、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并且形成持久的、自洽的运行闭环。从这个意义上说,ChatGPT还面临不少的挑战,也有不少

江苏连云港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连云港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因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遂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 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 (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 材料二: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

江苏省无锡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部分解析)

无锡市2022-2023学年度春学期四校期中联考试卷 高二语文 考生注意: 客观题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黑色的水笔书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心雕龙·隐秀》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唐朝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诗品》中又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都是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并没有明说下雪,只说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人的足迹也不见了。这样,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垂钓江雪之中,不为外界变化所动。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涵在字里行间,很耐人寻味。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材料二: 含蓄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也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 艺术审美的第一步,便是读者对作品审美意蕴的理解与发现。浅露平直的作品,读者无须去发现,因为它原本就一览无余。唯有含蓄性的作品,一方面,它总是留下许多空白、许多空间,不让读者一览无余地把握它,总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期待着读者去领悟。另一方面,它又总是提供一些暗示和媒介,引导读者去思索、领悟。读者循着作者提供的暗示和媒介,即诗中直接描写的事物,乃能一步步地由已知到未知,由少许到多许,由表层到深层,领悟作品的意蕴。 艺术审美不仅仅是单纯的接受、理解,而是主体(读者)与客体(作品)的交流契合。读者读诗,不仅是领悟作品的意蕴,也主动地参与艺术的再创造。读者进入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诗人创造的艺术世界,而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另一艺术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艺术的再创造融入了读者自身的感受和灵智,所以便会感到特别亲切,以至神游其中,留连忘返。 钟嵘认为,好诗应是“闻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此所云“味之无极”也是众多诗人追求的审美理想。阅读含蓄深厚的作品,读者的理解往往不可能同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达到完全的契合,我们总会感到它太丰富,太深邃。越是这样,我们越是想去领悟、探求,把握它的全部,于是便会一次又一次去吟诵、涵泳,产生永不满足的“味之无极”的追求感、向往感。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连云港市赣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想要你的科幻故事听起来更加科学可信,不如试试加上多元宇宙这个词。比如,著名的漫威就格外喜欢多元宇宙的概念,无论是蜘蛛侠,还是奇异博士,都逃脱不了多元宇宙的套路。 那么,在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中,哪些是从科学中借鉴而来的,哪些又是纯粹的虚构

根据宇宙学的原理,我们可以看见的距离实际上是有限的,可观测宇宙包含着跨越数百亿光年的空间,但我们并不知道在光线所及的范围之外还有多少空间。假如在那之外,还有更多空间,其中同样充满了星系、恒星和行星,那么存在另一个地球的可能就还会大得多。有了足够的空间、足够多的行星,极小的可能性都会变得可能。 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说法,我们无法以超越光速的速度穿越空间。虽然在科学上有可能以更奇特的方式在宇宙中旅行,比如虫洞,但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制造它们,它们似乎也不会在宇宙中自然地出现。而且没有理由认为,它们会恰好把我们与另一个地球连起来,而不是随机出现在空旷的空间中的某个地方。 科幻世界的多元宇宙看上去可能很疯狂,但站在科学的角度来看,它简直太温和、太正常、太熟悉了。这是因为,我们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质子和中子中的夸克、电子、光等等,能够涌现出惊人的创造,比如人类的生命。你的身体就是一台惊人的机器,它会收集能量、处理信息,甚至可以建造微型机器,进行自我修复。 然而,物理学家已经发现,我们宇宙的基本构件所拥有的这种制造生命形式的能力是极其罕见的。如果电子太重,或者将原子核绑在一起的力太弱,宇宙里的东西甚至不能被“粘”在一起,更不用说出现像活细胞甚至生命这般奇妙的东西。 无论如何,我们的宇宙其实只是选项之一,一种格外幸运的选项,而其他众多的多元宇宙很有可能是“没中彩票”的那些。 这就是科学的多元宇宙,它们并不是单纯地更多个“我们这个宇宙”,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美学的中心线索与核心观点是“中和之美”。《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论述揭示了“中和之美”的最主要的内涵。“中和”的基本意义为含蓄而适当,其地位是“天下之大本”与“天下之达道”,即为天地万物的普遍性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根本规律。“致中和”的最终目的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文化讲求天地阴阳各在其位,从而阴阳交感、风调雨顺,万物繁茂。这是中国文化观念中“天人之和”“阴阳相生”等的理论关怀。 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是以经商与航海为生存方式,与这种生存方式相应的几何哲学与数理哲学等成为其最基本的哲学原则,追求“形式和谐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成为其根本的美学原则。朱光潜指出,“在早期希腊,思想家们首先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实基础。毕达哥拉斯派把美看成在数量比例上所见出的和谐,而和谐则起于对立的统一。从数量比例观点出发,他们找出了一些美的形式因素,如完整、比例对称、节奏等。” 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体现。中国文化追求人的德行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中国古代“中和之美”的这种沟通天人的功能,与西方美学沟通感性与理性的功能是迥然不同的。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观念,客观上包含着“太极”思维和阴阳相生的观念。它不同于西方古代、现代哲学与美学的一切主客二分甚至是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而是体现出一种相依相融的古典形态的现象学“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特别适合于促进审美与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以和谐为美早已成为时尚,文艺也追求和谐美,不仅内容和谐、形式和谐、而且还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文艺的和谐就是为了调节人类的和谐。中和就是调节和谐的根本措施和原则,也是和谐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文艺不仅追求外在的韵律、语言、结构、体载、表现手法上的和谐美,更

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娱乐时代是一个偶像替代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旁观者的时代。网红是娱乐时代快餐文化的引领者。而新时代我们需要的网红应该是具有专业知识的权威网红,应该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充满正能量、会讲科技故事、走在时代前列的行动者和引领者。 新时代我们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网红。尽管知识网红不一定是颜值担当,也不一定擅长八卦,但他们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精神,他们的出现颠覆了娱乐时代偶像的符号特征,他们的出现建构起富有时代精神的知识网红的新符号,重新赋予了网络时代知识权威的强大力量。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行动者和实践者。 新时代我们需要能够普及世界科技前沿知识的网红。每个人都有无数渠道接触信息,但科技发展也比过去深入得多,普通人即使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但是对于这些成果的内容和数据不一定能看得懂,这时候就需要专家的科普了。科普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唤起青少年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也能够给企业家指出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没有科普,我们将会与前沿科技越走越远。对科技前沿知识进行科普的学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网红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袁岚峰老师,他一直活跃在科技发展最前沿问题的科普领域。媒体报道说“九章”量子计算机在“玻色子取样”计算能力方面超越现有超级计算机百万亿倍,

为了让普通民众能够了解其意义和作用,了解其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技术突破,袁岚峰老师专门制作了一期科普视频,讲解量子科技领域的专业知识,受到了广泛关注。 新时代我们需要能够讲出科学趣味性的网红。比如嫦娥五号为什么要采集月壤资源?天气对航空作战和战局的影响有多大?火箭残骸会砸到人吗?字航员在太空中怎么上厕所?如何将骨灰变成一场流星雨等。西安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讲师梁毅辰(Mr·苟胜)的一个个高质量科普视频备受关注,他的头条账号已“吸粉”几十万。“听苟胜老师讲课如饮甘醇,有趣又有营养!”“通俗易懂,讲得好,就连我这个没多少科学基础的人都能听懂。”点开“Mr·苟胜”的今日头条主页,几乎每一条视频下方的评论区里,都能看到类似的称赞。能够讲出科学趣味性的另一个有代表性的网红是“博物君”张辰亮,他用现代的科学方法鉴定、考证、分析和创作出了幽默诙谐的反映海洋生物的《海错图笔记》。有网友评价“我还记得有天晚上用流量看这个视频看到三点,博物君的博学多才彻底治愈了我的颜控癌”。 科普网红的出现让人们重新意识到,在厚重丰沛的科学知识输出面前,娱乐网红的肤浅浮躁。科普网红输出的内容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其一,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资本和品味,在当今社会仅仅靠奢侈品消费来进行身份认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包含科技知识在内的文化资本已成为身份认同和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志;其二,如何缓解知识焦虑,知识焦虑产生于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无所适从感。科普型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