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全套资料

初中语文全套资料

Stone分享

初中语文全套资料

使用说明:

先按住“ctrl”不松,然后鼠标点击上面文字即可下载,内容包括课件、教案、试卷、素材、图片、参考、论文、总结、文书,无需注册,方便快捷。

最新初中语文阅读讲义资料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汇总 第1课时 专题一、描绘类 (一)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二)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三)分析一句话中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生动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深入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伸义、双关义等深层次意义。

(完整版)初中语文材料概括题标准答案

专题讲义材料概括 (一)概括材料的大意或含义 例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要点,字数要求在40字以内。(4分)材料:在滇西北,怒江、金沙江、澜沧江蜿蜒而去,形成雄伟壮丽的三江并流的世界奇观。三江上游梅里雪山一带,覆盖着大片原始森林。层层叠叠、密不透风的植被,是调节长江水量、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屏障。 要点: 答案:梅里雪山一带的植被是调节长江水量,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保障。 提取法:提取文字中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进行组合 例2:试从下面材料中归纳出四种辨别人民币的方法(不超过6个字) 。将可疑币与真币对照,两币之间在纸张、图案、油墨、着色等方面有差异,有条件的可用放大镜观察底纹部分和彩色油墨的堆积。真币明显、自然、协调、统一,印刷精致。假币显得粗制滥造。 。真币一元以上,有凹印技术。可用手指反复触摸币面、主要图案及“中国人民银行”字样,与这部位相邻部分比较,真币有凹凸感,假币平胶印刷,无凹凸感。真币有盲文部分凹凸感更强。至于纸张,新的真币坚挺,用手指弹声音脆,假币则声音闷。 。真币水印是造币过程中的一环,假币系仿造后再将水印盖上去,只印在币面表层。平放桌面,真币水印不容易看见,图案清晰、规则,边缘整齐,有立体感,层次、深浅过渡自然,与票面毛像一致。假币水印对光透视反而显得失真,模糊不清,呈线条状。 。为打击假币嚣张气焰,90版50元和100元票面增加安全系数,在票中加了一根金属安全线。阳光透射时清晰可辨,与币面的其他线条明显不同。而假币即使有安全线,也是印上去的,平放时就能看见。 答案:对照法手感触摸法观察水印法检查安全线 例3:根据这段话,用简要的文字依次概括季风的四个特点。(每点最多不超过6个字) 季风遍于全球,分布广泛。季风的能源是永不枯竭的,只要有空气,有太阳,就有季风的能源。季风的能量大大超过水流的能量,也大于固体燃料和液体燃料能量的总和,一年中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200亿吨标准煤的能量。在各种能源中利用季风最为简便。它不同于煤、石油、天然气,要从地下开采出来,然后再经过提炼、加工等好些复杂的过程才能使用;也不同于水能,需要先建筑高坝把水蓄起来,才能让水推动轮机运转;更不像原子能、太阳能那样需要造价昂贵的设备装置。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答案:(1)季风分布广泛(2)能源永不枯竭(3)季风的能量大(4)季风利用简便 (二) 对语言材料进行重新组合。 例4、阅读下面的材料,试用一句话说明京剧是怎样形成的。(连标点在内不超过

初中语文现代文复习资料大全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 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 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 题(深化中心) 6、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 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 一、记叙文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探究“如何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1、整体感知的内容。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指导意义。即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如《藤野先生》。2、整体感知的方法 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 (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包 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侧面描写。如《最后一课》《芦花荡》(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如《社戏》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 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例如《社戏》一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学们会误以为本文主旨

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人教版)

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及阅读 一、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 议论文语言特征:严密 记叙文语言特征:生动、形象、准确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七)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风格:柔婉豪放灵秀庄严绮丽朴实繁复凝练生动 二、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初中语文资料(已)

一、积累与运用(31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lín()选静mì()马厩()摒()弃 2、找出下列成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并加以订正。(4分) 变换莫测丰功伟绩金璧辉煌心旷神怡林荫大道怒形于色 著作等身慷慨成词相得益章气势磅礴轩然大波相辅相成错别 字订正 3、下列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初入峡,颇有逛东岳庙时候的森懔之感。。著名的“三排石”是浅灰带黄,像煞三堵断垣。仙女峰作杏黄色,峰形尖如手指,真是瑰丽动人。 ①两岸斑驳的岩石如巨兽伺伏,又似正在沉眠。②岩身有的作绛紫色,有的灰白杏黄间杂。③四面八方都是些奇而丑的山神,朝自己扑奔而来。④山峰有的作蝙蝠展翅状,有的如尖刀倒插,也有的似引颈欲鸣的雄鸡,就好像一位魄力大、手艺高的巨人曾挥动千钧巨斧,东斫西削,硬替大江斩出这道去路。 A、②③④① B、②④①③ C、①④③② D、③①④② 4、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⑴为进一步做好城市环境整治工作,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作出了_____。⑵在这个真实的故事中,_____着一种美丽的东西。 ⑶东南亚海啸灾害后,中国政府郑重____,中国愿根据受灾国需要,进行多项援助。⑷仓库里堆满了棉花包,万一失火,后果将______。 A、规划蕴含承诺不堪设想 B、计划蕴含承诺不可思议 C、规划蕴藏许诺不堪设想 D、计划蕴藏许诺不可思议 5、下列对名著《西游记》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共一百回,主要写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战胜了各路妖魔鬼怪,终于取到了真经的故事。 B、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一号人物,他乐观、聪明、勇敢、顽皮,充满了斗争精神,他始终是战胜妖魔鬼怪的战斗主力,最后得到一个“金身罗汉”的光荣称号。斗战胜 C、《西游记》是根据唐代大和尚玄奘到天竺(古印度)去寻访佛经的故事改编的。 D、《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江苏淮安人,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世家。当过两任小官,但很不得意。晚年回到故乡隐居,他的《长篇小说》大约就是这时候写成的。 5、(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国家)作家,小说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他受等人物影响很大,经过艰苦的锻炼,成为共产主义战士。(2分) (2)保尔是在什么情况下思考生命的价值的?他为什么想得那样深刻?(3分) 6、默写填空:(8分) ⑴蚍蜉撼大树,。⑵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 “!” ⑶,不豫则废。 词目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释义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⑷上倚河汉,⑴油蛉在这里低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路曼曼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了百鸟的性情,使它们在山林间尽情歌唱。这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诗句) ⑸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之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初中语文复习资料

初中语文复习资料 1、古诗鉴赏题(1)写景诗 1、常用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分析重点:景物的特征 3、常见主题: ①归隐田园、寄情山水。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山河。 ③厌恶官场黑暗,抒发诗人的闲适情调。 (二)送别诗 1、标志:题目中含有“送”、“别”、“赠”等字眼。 2、常用手法: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3、常见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等。 4、常见主题: ①表达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和伤感的愁绪。 ②表达对友人的劝慰、激励和关心。 ③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志向。 (三)羁旅诗诗人或因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长期客居他乡,滞留他处,处境艰难,心情郁闷,遂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写下成诗篇,就叫做羁旅诗。

1、常用手法: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感凄凉。) 2、常见主题:①客居他乡、漂泊不定的艰难,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②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 (四)咏史怀古诗 1、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有“怀古”、“咏怀”等字眼。 2、常用手法:用典、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等。 3、常见主题: ①借古讽今、感慨个人和国家的命运②对昔盛今衰、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 2、说明文阅读题 1、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总、总分 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由主要到次要、由整体到局部、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 4、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画图表、作诠释)答题思路:划线句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_________。(找齐全,不要遗漏) 5、说明文开头的作用:①引出说明对象。②增加文章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精华复习资料综合性学习小专题 我的语文生活(2017)

综合性学习小专题我的语文生活 1.(资阳中考)猜谜语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根据下列谜面猜成语,任选两幅图案将序号和成语写在横线上。 序号:________成语:________ 序号:________成语:________ 2.阅读下则材料答题。 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广告的新纪元。我国毕昇最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最早的工商业印刷是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济南刘家针铺的广告铜版,现存于上海博物馆。这是至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印刷广告物。印刷术从中国传到西方后,使西方广告进入了新的阶段。 1473年英国第一个出版人威廉·坎克斯印刷了许多宣传宗教内容的印刷广告,张贴在伦敦街头,这是西方最早的印刷广告,比我国北宋刘家针铺印刷广告晚三四百年。 1622年英国尼古拉斯·布朗和托马斯·珂切尔创办的第一份英文报纸《每周新闻》在伦敦出版。在这一年中,有一则书籍广告。1650年在有关“国会的几则诉讼程序”一栏里,登出某家12匹马被盗的寻马悬赏启事。以后,在1710年阿迪逊和斯提尔又在《观察家》杂志中刊登了有关推销茶叶、咖啡、巧克力、书刊、房产、成药拍卖物品以及转让物品的广告。到1830年,美国已有1200种报纸,其中65种是日报。许多报纸第一版大部或整版都是广告。从1830年~1850年间是便士报时代,因为每份售价一便士,价格低廉,销路增加,对广告的效力,也相应提高。在报纸广告盛行的同时,杂志广告也不断增加,并出现了广告代理商和广告公司。 【话广告】 (1)阅读这则材料后,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2)在广告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商家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夸大产品效应,甚至做虚假广告,坑害消费者。请你以消费者的名义,写几句话规劝那些做虚假广告的商家。

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全)

(一)拼音类 考点说明: 1.考查能否正确拼写。 (1)“Y”“W”的使用方法; (2)声调符号的标写,音调和音位都要正确,泰州地区的音调主要存在阴平和去声的混淆问题;(3)单纯iou、uei、uen的省写; (4)正确使用隔音符号。 2.考查能否正确读音。常见的误读主要有4种: (1)多音字误读。多音多义字在汉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类字不止一个读音,不止一个意义,要读出正确的读音必须联系语言环境。 (2)方言误读。泰州地区的方言误读主要有:“n”和“l”分不清;“z”“c”“s”和“zh”“ch”“sh”分不清;鼻音韵尾“n”“ng”分不清。 (3)声旁误读。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合在一起构成的,所以,一般说,可以根据声旁来判断这个字的音,如洋、球、绣,但是,因为古今字的演变,有些古代的形声字,现在的声旁的读音和这个字的读音不同,如:涸读h?,不读gù;愎读bì,不读fù;掇读duō,不读zhuì. (4)形近字误读。汉字中有些字的字形非常接近,因而常常造成误读,如“粟”与“栗”,“帙”与“轶”,“戳”与“戮”等。 强化训练: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嫣红(yün)虬枝(qi?u)缄默(jiün)脑髓(suǐ) B、渲染(xuàn)诘责(ji?)竣工(jùn)琐屑(xia) C、狭隘(yì)玷污(diàn)揩油(küi)歼灭(jiün) D、天堑(qiàn)惩罚(ch?ng)贿赂(lu?)执拗(niù) 2.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A、收敛(liǎn)蝉蜕(tuì)酝酿(niàng)豁达(hùo) B、校对(jiào)差事(chüi)参差(cyn)充塞(sa) C、迸发(bang)眷恋(j?àn)自诩(xǔ)黄晕(yùn) D、濒危(pín)广袤(mào)摇曳(ya)分娩(miǎn) 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轶事(yì)烙印(lu?)干戈(gy)翔实(xiáng) B、剔透(t?)拱手(gǒng)风靡(mǐ)乖巧(guüi) C、蛰伏(zh?)孪生(luán)踹开(chuài)点缀(zhui) D、楠木(nán)谛听(dì)冰雹(báo)沽酒(gū) 4.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裨益(bai)幼稚(zhì)骤然(zh?u)摩挲(suō) B、占卜(bǔ)天籁(nài)呆滞(zhì)蠕动(rú) C、嗜好(shì)泥淖(nào)汲水(jí)疲惫(bai) D、迷惘(wǎng)紫薇(w?i)和面(hu?)矢志(shǐ) 5.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憧憬(chōng)觅食(mì)恍惚(huǎng)陛下(bì) B、铠甲(kǎi)窥见(ku?)酣睡(hün)睥睨(pì) C、和谐(xi?)矫健(jiǎo)丛莽(mǎng)寒伧(chen)

初中语文材料阅读(含答案)

初中语文现代文材料阅读(含答案) 西汉都城气势磅礴 阿昙 ①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称帝,定都长安,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长安地处今西安市西北郊,原为秦朝一乡,经过西汉初期的不断营建、兴修,长安逐渐成为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长安的地位,司马迁曾有过精辟论断:“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②西汉长安城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周长二十五公里,四周城墙高大坚实。长安城中三分之二的建筑为皇宫。其中规模最大、气势最为恢宏的长乐宫、未央宫和建章宫被合称为“汉三宫”。 ③西汉的宫殿主要集中在长安城西南,后逐渐扩展至城外。西汉王室最早的宫殿长乐宫建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乃以前秦兴乐宫为基础兴修而成。长乐宫遗址东西宽二千九百米,南北长二千四百米,约占长安城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据载,此宫四面各开宫门一座,仅东门和西门有阙。长乐宫由长信、长秋、永宁、永寿四殿组成。未央宫建成之前,刘邦即在此处理政务。孝惠帝之后长乐宫改为太后住所。 ④未央宫始建于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位于长乐宫以西,与长乐宫之间有阁道相通。自高祖九年迁朝廷于此,以后一直为西汉王朝的政治中心。未央宫平面略呈方形,东西宽二千二百五十米,南北长二千一百五十米,面积为长安城的七分之一。未央宫面积虽.不如长乐宫,但.建筑本身的壮丽辉煌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据载,未央宫由永明、清凉等四十多个宫殿台阁组成。未央宫在唐末被毁,现遗留地面的有前殿、麒麟阁、石渠阁、无缘阁等高台遗址。据测,前殿台基长二百米,宽约一百米。遗址曾有汉空心砖、水道等文物出土。四面建宫门各一,东门和北门有阙。宫内有殿堂四十余屋,还有六座小山和多处水池,大小门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材料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材料 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巨大的。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一直致力于寻找一条能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较好地结合的道路,在帮助学生提初其考试分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奠定其文学素养的根基。 一、夯实基础。 (一)早下手,抓反复。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况且从初一到初三,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初就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初一刚入学时就抓紧其语文的学习。初一刚开学,我们就分发了一套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每学期开学摸底测验的必考内容,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 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们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在初一一开始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楚文言语法规则,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再不必进行文言语法方面的教学,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用足教材,以“本”为本。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非常重视利用教材,按照H版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初学生的能力。 六册书的课内文言文我们几乎全部上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们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三)分步前进,学写作文。 在作文教学上,我们没有一蹴而就,而是从夹叙夹议的记叙文开始,逐步训练论点型议论文、论题型议论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让学生先列并列式、层进式结构提纲,再连缀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认真批改,详细讲评,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步步提初起来。

小学升初中语文必备复习资料

小学升初中语文必备复习资料 (一至三年级基础知识) (一) 一、汉语拼音 1、字母分三类 声母(23个)t、n、l、g、k、h、j、q、x zh z、c、s、 y、w 平舌音 韵母(24个)单韵母(6个)a、o、e、i、u、ü、 复韵母(8个) ai、ei、ui、 ao、ou、iu、ie、üe、 特殊韵母(1个)er 前鼻韵母(5个)an、en、in、un、ün 后鼻韵母(4个)ang、eng、ing、ong 整体认读音节(16个) zhi、chi、shi、ri、zi、ci、si yi、wu、yu ye、yue、yuan yin、yun、ying 2、能直接成音节的(零声母音节)有:a、ai、ao、an、ang e、en、o、ou、er 3、三拼音节: j ao j ①q i a ② q ü an(ü见j、q、x、y两点要去掉) x an x ang ③g k a h u an 注:拼音书字要规范。 zh ang J ü ( ) ( )-( )-quan ch sh 4、拼音的标调规则:有a不放过,无a找o、e、 i、u并列标在后。 5、考拼音的一般形式:①按字母顺序连一连,成一幅画。 ②给汉字注音,或拼音填汉字。 ③补充完整的音节,给拼音标调。 ④音节的分解与组成。 二、字 1、基本笔画:(20个) 点(丶)横(一)竖(丨)撇(丿) 捺()横折(┐)横钩(乛)横撇()

横折弯钩()横斜钩()竖钩(亅) 弯钩(亅)卧钩()竖弯钩(乚)竖折折钩() 竖折(∟)撇折(ㄥ)竖提()竖弯() 2、加一笔成新字 一→二二→三、干、工十→土、士了→子 口→日、中日→目、白、田大→天、太、犬 木→禾、本人→大、个目→自月→用 3、形近字组词: 上(上下)人(人口)无(无人)开(开心)田(水田) 下(上下)入(入口)天(一天)升(上升)电(电力) 四(四个)马(大马)车(火车)毛(毛巾)半(半天) 西(西方)鸟(小鸟)东(东西)手(小手)羊(山羊) 小(大小)里(里头)几(几个)牛(水牛)米(大米) 少(多少)果(水果)儿(儿子)生(生日)来(来回) 左(左右)雨(下雨)木(木头)山(大山)足(手足) 右(右手)两(两人)禾(禾苗)出(出口)走(走开) 4、同音字组词 木(木头)八(八天)巾(毛巾)又(又来)几(几个) 目(耳目)巴(下巴)今(今天)右(左右)己(自己) 5、多音字组词: 长 zhǎnɡ(长大)乐 yuè(音乐)行 xínɡ(飞行)chánɡ(长江) lè(快乐) hánɡ(行业)少 shǎo(多少) 着 zhe (看着)都 dōu(都是)shào(少年) zháo(着急) dū(首都)只 zhī(一只) zhǐ(只有) 6、同音字练习 ①公 ,工 ()园()人()正()开 ②升,生, ()日()旗上()花() ③木,目 耳()()光()头()耳树() (1 )妈妈让我吃( )耳。 (2)老师的 ( )光很慈祥(cí xiánɡ)。 ④今,巾, 毛()()天()日 7、易错字的笔顺 4 2 2 4 4 4 5 5 5

初中语文阅读资料

1、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2、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 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品味题目的方法: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 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4、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5、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6、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7、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

初中语文复习资料大全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初中语文资料包

一、基础知识点 修辞手法 种类: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比拟(又名比体),衬托(分正衬、反衬),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反复,反问,反语,仿词;呼告,互体,互文,回环,借代,设问,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夸张,双关,用典,谐音,象征,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 举例和作用: 1.比喻:分为 (1)本体(2)喻体(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类别)甲像乙(特点)出现(主体)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比喻词)出现(喻体)晓明跑的如离弦的箭。(例句) 暗喻(类别)甲是乙(特点)出现(主体)是、成为(比喻词)出现(喻体)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例句) 借喻(类别) 甲代乙(特点)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 出现(喻体)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例句)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复习资料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专项训练 一、《爱的教育》亲情?友情?师恩 1、《爱的教育》原名《心》,是(意大利)(国)作家(德?亚米契斯)为九至十三岁的孩子创作的一部小说。它采用(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叫作(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 2、《爱的教育》全书100篇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主人公恩利科的日记),(恩利科父母的教子篇)以及(老师讲的九则故事)。这三部分都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为中心。 3、《爱的教育》中,老师讲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爱国故事和美德故事两类。爱国故事包括《少年爱国者》、《少年侦探》、《少年鼓手》三篇。 二、《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1、冰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 2、《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3、总的说来,《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伊索寓言》小的故事?大的哲理 1、《伊索寓言》产生于(希腊)的古典时期。作者是(伊索)。 2、根据要求,写出《伊索寓言》中的相关故事。 (1)影射当时社会现实 ①揭露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例如:《狼和小羊》、《猫和鸡》 ②表现穷人对为富不仁者的不满,例如:《赫剌克勒斯和财神》。 (2)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和智慧 ①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的,例如:《农夫和蛇》。 ②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例如:《狐狸和山羊》。 ③说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例如:《乌龟和老鹰》。 ④嘲笑吹牛皮说大话的,例如:《蚯蚓和狐狸》、《鼹鼠》。 ⑤讽刺好逸恶劳的,例如:《蚂蚁和蝉》。 ⑥批评贪得无厌的,例如:《骆驼和宙斯》。 四、《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1、《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2、《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作品中,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主人公以力量和支持。 五、《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1、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一读(笛福)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这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 2、《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是(鲁滨孙),他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

初中语文复习资料大全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总纲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及阅读 一、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 议论文语言特征:严密 记叙文语言特征:生动、形象、准确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七)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

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终极珍藏版「基础知识篇」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及阅读 一、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 议论文语言特征:严密 记叙文语言特征:生动、形象、准确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料

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料 (一)探索月球奥秘(七上) 1、人类第一次登月:1969、7、21,美国“阿波罗号”,阿姆斯特朗。 2、中国探月卫星:2007、10、24,嫦娥一号。 3、日期: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4、与月亮有关的神话: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5、传说月饼的来历:朱元璋抗元起义 6、月亮别名、雅号:玉兔、嫦娥…… 7、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句,含作者、出处。 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8、与月有关的成语:山高月小日月如梭 9、对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10、歌曲:贝多芬《月光曲》阿炳《二泉映月》 (二)黄河,母亲河(七下) 1、黄河的相关知识: ①源头:巴颜喀拉山②入海口:渤海③长度:5464公里 ④流经:9省(青、川、甘、宁、内蒙、陕、晋、豫、鲁) 2、神话传说:河伯献图 3、历史人物故事:大禹治水龙门石窟 4、成语:泾渭分明(比喻界限分明)河清海晏(形容太平盛世)中流砥柱 5、俗语、谚语:跳进黄河洗不清不到黄河心不死 6、诗句(作者、出处):①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7、歌曲:《黄河大合唱》8、广告:保护母亲河,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 (三)马的世界(七下) 1、成语: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老马识途 2、俗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风马牛不相及牛头不对马嘴 3、历史人物故事:赵高指鹿为马田忌赛马九方皋相马 4、古诗句(含作者、出处): ①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②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月风雨大作》 ③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5、古代的车马: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 一车四马为“一乘”shèng 天子——万乘之国诸侯——千乘之国 6、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马:的卢马(刘备)白龙马(唐僧)汗血马昭陵六骏(唐太宗) 7、艺术作品中的马:徐悲鸿的《八骏图》《十面埋伏》 (四)戏曲大舞台(七下) 1、京剧:由安徽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及昆曲、秦腔糅合发展而来。 2、戏曲角色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3、戏曲表现人物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4、戏曲表现人物的五种技术方法:手眼身法步 5、中国戏曲之母——昆剧 6、东方歌剧——京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