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重点知识

预防医学重点知识
预防医学重点知识

预防医学整理重点知识

1.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病因并制定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的对策和措施的综合性学科。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中得出得对医学本质的概括和对医学的总的看法。

3.健康health: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

4.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为了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依据预防医学原理采取的一系列防治疾病社会活动。

5.初级卫生保健PHC primary health care: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能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服务。

6.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全过程,是一种协调人类和环境的战略,他规定了个体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应担负的责任。

7.环境environment:围绕人类的空间及其包含的各种因素,为人类生存提供空气、水和食物等必须条件,这些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8.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围绕人类的周围,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一切自然形成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9.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天然形成的未收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或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

10.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的影响,使天然形成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

11.生态系统ecosystem: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12.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种群和数量以及个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13.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当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的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作用,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14.公害public nuisance: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而引起对居民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生态破坏。

15.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如痛痛病、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等。

16.生物富集作用bioaccumul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7.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s: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理化和生物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状与第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18.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长期接触某些环境污染物时,如果机体吸收污染物的数量超过排泄污染物的数量,污染物在体内的数量逐渐积累增多。19.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有些环境有害因素进入机体后,能较快的被分解并迅速排出体外,不在机体内蓄积,但该物质再在组织或靶器官上产生的功能改变课逐渐积累,从而导致机体对该物质的反应性增强,功能或生化代谢改变加重,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的损害。

20.环境自净environmental self-purification: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

21.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及量的增加,机体内所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而随之变化的关系,即表示化学物质的摄入剂量与某种生物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22.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群体中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频率随之变化的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摄入剂量与某种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23.逆温temperature inversion:大气温度随距地面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24.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会环境污染的现象。

25.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由于汽车尾气中的NOx和碳氢化合物在不良气象条件和不良地理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淡蓝色烟雾的二次污染物,主要成分为臭氧和过氧酰基硝酸酯和甲醛等。

26.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数量超过了水的自净能力,使水和水体地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睡得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化生态环境的现象。

27.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s:即水性传染病,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改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28.水体富营养化:当湖泊、水库、海湾等环流水体接纳过多磷、氮的污水时,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29.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一类疾病。

30.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在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并且达到一定的程度,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

3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logical disease:由于地球表面化学因素分布不均匀,使某些地区得水和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

32.营养nutrition:食物被摄取后,经过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所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33.营养素nutrients:食物中可为人提供能量、参与机体构成成分合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物质。

34.基础代谢率BRM: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态下,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或每公斤

体重的能量消耗,日常工作中,常用静息代谢率RMR代替。

35.食物链效应TEF thermic effect of food: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DA,是食物在消化、吸收、转运、代谢、储存过程中所需要额外的能量消耗,同时引起体温升高和散发热量。这种因摄食而引起的能量的额外消耗为食物链效应。

36.食物的营养价值nutritional value:某些事物所富含营养素和能量能满足人体营养的需求程度,主要取决于事物所富含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和比例,以及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利用的过程。

37.估计平均需要量EAR: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个体对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

38.推荐摄入量RNI: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的需要,长期摄入RNI水平,可以维持适当的储备。

39.适宜摄入量AI: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40.可耐受最高量UL:平均每日可以摄入某营养素的最高量,主要用途时间差过人体摄入量过高的可能,避免发生中毒。

41.必需氨基酸EAA essential amino acid: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较慢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

42.必需脂肪酸EFA: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亚油酸转化为花生四烯酸,亚麻酸转化为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稀酸)。

43.限制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食物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导致其他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他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须氨基酸即限制氨基酸。

44.维生素vitamin: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细胞内特异代谢反应所必需的一类微量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45.合理营养reasonable nutrition: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应包括人体需要的足够的热量及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种营养素间的平衡,避免缺乏或过多,以满足机体代谢和维持健康的需要。

46.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47.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食用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物食用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48.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即生产性有害因素,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产生和存在的,对劳动者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

49.职业性损伤:由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所产生的各种损害。

50.毒物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暂时性或永久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51.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即职业性毒物,生产过程中的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毒物。

52.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器

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力的疾病。

53.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 diseases:即职业性多发病,职业因素并非是所患疾病唯一直接原因,而只是降低了机体的抵抗力,表现为特定职业人群该病的患病率升高、潜在的疾病显露和易患疾病的病情加重的疾病。

54.工伤occupational trauma:即职业性外伤,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的直接作用而引起集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

55.职业性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组织器官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

56.刺激性气体irritative gas:对眼、呼吸道粘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多具有腐蚀性,常见的有:CL2、NH3、HF、SO2。

57.窒息性气体suffocating gas:阻碍机体氧的供给、吸入、运输和利用,从而导致机体处于缺氧状态的一类有害气体,按机制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和化学窒息性气体。

58.生产性粉尘productive dust: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能够长时间漂浮与生产活动中的固体颗粒。

59.矽肺silicosis:由于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较高的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60.尘肺pneumoconiosis:由于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61.高温作业work in hot environment:工作环境中存在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考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62.中毒heat stroke:高温条件下由于热平衡与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

64.永久性听阈移位PTS 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由噪音或其他因素引起内耳器质性病变,人体出现不能恢复到正常听阈水平的听阈升高。

1.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

①研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探索改善和消除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利用有利因素的措施和原则等②研究各种疾病、健康状况或生理特征在不同时间人群地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变动规律,探讨病因,了解疾病及健康状况的消张情况,以便提出当前及以后医疗卫生工作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③研究制定防治疾病、增长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冰帝措施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一是预防医学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三次预防医学革命

①第一次,从个体与方向群体预防的转变②第二次,个体预防与群体预防相结合

③第三次,全球预防。

3.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①医学调查研究,包括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卫生统计学研究方法等②医学实验研究,包括动物实验和临床或社区实验。

4.医学模式的转变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①生产性污染,工业三废②生活性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白色垃圾③交通性污染,噪声、汽车尾气。

6.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表现形式

1特异性危害:①急性危害,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②慢性危害,慢性中毒、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③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环境毒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化学物作为致敏原引起机体变态反应、因其自身免疫反应。

2非特异性危害:①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增高②人体抵抗力和劳动能力下降③儿童生长发育收到影响。

7.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治理工业三废②预防生活性污染③合理使用农药化肥④预防交通污染及其他污染⑤加强卫生执法监督

8.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对立统一的关系①人与环境的统一性②人与环境的适应性③人类改造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9.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影响因素

①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化学结构,氯取代氢越多毒性越大,不饱和化合物毒性>饱和化合物。物理特性,分散度、溶解度、挥发性②剂量-效应关系:剂量-效应曲线和剂量-反应曲线③作用时间与蓄积效应:蓄积量主要与污染物的摄入量、作用时间及污染物本身生物半减期有关④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加强作用⑤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的健康效应谱金字塔从从底层到顶层的顺序为,生理负荷增加-生理代偿性变化-生理反应异常-患病-死亡。

10.二氧化硫对健康的危害

①急性:对上呼吸道粘膜和眼部刺激作用。慢性:COPD②致敏作用:吸附SO2颗粒物变成变应原引发哮喘③致突变和促癌作用④影响机体代谢:与维生素B1结合,使维生素C的平衡失调⑤其他:酸性腐蚀。

11.颗粒物质的危害

①作为载体增加有害物质的毒性②对呼吸道粘膜的刺激和腐蚀作用③免疫毒性④影响微小气候和抬眼辐射强度⑤致突变和致癌性。

12.氮氧化物的危害

①呼吸系统的损伤:对深呼吸道、细支气管、肺泡刺激②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亚硝酸根与Hb结合生成高铁血红蛋白造成组织缺氧。以N02为主肺组织损害比较严重。以NO为主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明显③其他毒作用:神经衰弱症,NO2促癌作用。

13.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1直接危害①急性中毒,烟雾事件,事故性排放②慢性危害⑴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咽喉炎、气管炎、COPD⑵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导致心血管疾病,慢性化学中毒性损伤⑶导致变态反应疾病⑷致癌作用⑸非特异性疾病多发2间接危害①影响太阳辐射和微小气候,佝偻病增多和传染病流行②导致温室效应,气温上升,冰川融化③破坏臭氧层,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高,致使眼、呼吸道粘膜刺激炎症病

例增多④形成酸雨,腐蚀树木、石雕、酸化土壤。

14.甲醛对健康的影响

①刺激作用,对眼结膜和呼吸道粘膜的刺激作用②致变态反应性③影响免疫功能

④肝脏损伤⑤影响神经系统功能⑥对生殖功能的影响⑦致突变性⑧致癌性。

15.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对健康的影响

①急性中毒:轻者,头晕、头痛、恶心、咽干、咳嗽。重者,呼吸困难、窒息、肝损伤、神经抑制②慢性中毒:大多表现为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16.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

①流行病学上安全②化学组成对人体无害③感官性状良好④水量充足、取用方便。

17.饮用水的细菌学指标

①细菌总数:要求不超过100个/ml,评价水质清洁度和考核净化效果指标②总大肠菌群:是评价应用水水质的重要指标③粪大肠菌群:是判断水质是否受粪便污染的重要指标④游离性余氯:用氯消毒时游离性余氯不低于L是评价氯化消毒的重要指标。

18.影响氯化消毒的因素

①加氯量和接触时间(冬季不低于60分钟,夏季不低于半小时)②水的PH值(氯化消毒时不宜过高)③水温(水温高杀菌效果好)④水的浑浊度⑤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19.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①氟斑牙②氟骨症。

20.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①地区分布广②人群分布有年龄差异,主要发生在正在发育中的恒牙,多发生于成年人,随年龄增长二增高③无明显性别差异④随着在高氟地区居住年限的增长,患病率也增高,且病情加重。

21.地方性氟中毒的三级预防原则

①一级预防,减少氟的摄入量:1对于饮水型氟中毒:改用低氟水源,饮水除氟2对于煤烟型氟中毒:改良炉灶,更换燃料3对于饮茶型氟中毒:研制低氟茶②二级预防,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③三级预防,早期治疗,防止病情继续发展。

22.碘缺乏症的临床表现①地方性甲状腺肿②地方性克汀病(呆小病)

23.碘缺乏症的流行病学特征

①病区分布广泛,尤其以西北、东北、西南区发病严重②地区分布特点,山区>平原、内陆>沿海、农村>城市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④青春期发病率最高⑤一般女性大于男性。

24.碘缺乏症的三级预防

①一级预防,碘盐法、碘油法、膳食含碘丰富的食物②二级预防,定期对病区居民进行碘代谢和垂体甲状腺功能检测,做到三早③三级预防,对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的恶化和并发症的出现。

25.三大污染的防治措施

1污染的防治措施空气①全面规划合理布局②加强绿化和对居住区内环境卫生的管理③执行国家标准加强卫生监督、监测工作④改革工艺消除烟尘,改变燃料结构,控制燃烧污染,工艺改革,综合利用⑤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管理2水体

污染的防治措施①全面规划,合理布局②制定各种污水排放标准,做好污水排放卫生监督和监测工作,使其达标排放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④做好工业废水、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和消毒工作,使其达标后才可以排放⑤做好水体的卫生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3突然污染的防治措施①工业废渣处理②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③污水处理④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26.室内污染物的来源

①来自室外的污染源,来自土壤和宅基地,来自生活用水,人为活动带入室内邻居干扰②来自室内的污染源,采暖、烹调、吸烟和其他家庭劳作,建筑装饰材料释放的有害物质③来自人体和其他生物的代谢④家用电器和其他特殊办公用品。

27.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①估计平均需要量(EAR):是指某一特定年龄,性别及生理状况群体对某一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数。目的:用于制定推荐摄入量。含义:营养素摄入量达到EAR 水平时可满足50%的人群的营养需要,而不能满足另外50%的个体的营养素需要②推荐摄入量(RNI):是健康个体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目标。目的:衡量健康个体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目标。含义:个体的平均摄入量>RNI,没有摄入不足的危险,但个体摄入量

28.三种氮平衡

氮平衡=摄入量-排出氮①正氮平衡(摄入氮大于排除氮)见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和青少年,孕妇及疾病的康复阶段的成年人②负氮平衡(摄入氮小于排除氮)见于蛋白质长期不足,消耗性疾病患者③零氮平衡见于健康成年人。

29.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指标

①蛋白质含量:是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凯式定氮法:含氮量=实物粗蛋白含量②蛋白质消化率:真消化率=(摄入氮-(粪氮-粪代谢氮))÷食物氮x100%一般动物性食物蛋白的消化率多在90%以上,植物性食物蛋白在90%以下③蛋白质利用率:衡量蛋白质利用率的指标有⑴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反应食物蛋白质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公式:蛋白质生物价=储留氮÷吸收氮×100%用于谷豆互补的④蛋白质的净利用率:反应食物蛋白质被机体利用的程度指标。公式:蛋白质净利用率=消化率×生物价=储留氮÷食物氮×100%⑤氨基酸评分:为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和参考蛋白质中相应的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一般膳食蛋白的氨基酸评分越高,其营养价值也就越高。

30.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M)

①消瘦型;多见于婴幼儿,患者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肌肉萎缩但无浮肿②水肿型:多见于儿童,表现为浮肿,体重降低,肝肿大,毛发改变③混合型:

见有消瘦和水肿型,表现为表情淡漠,常有腹壁变薄,伴有维生素及其他营养素缺乏。

31.脂类营养价值评价指标

①必须脂肪酸的含量:必须脂肪酸的含量越多其营养价值越高,一般植物油中必需脂肪酸含量高,动物油中含量少②脂肪消化率:与熔点有关,植物油的熔点低于脂肪,所以有吸收率高于脂肪③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肝脏,蛋白和鱼肝油中富含维生素A,D,植物油中富含维生素E,动物油中几乎不含维生素。

32.膳食纤维的作用

①增强肠道功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可以治便秘②控制体重和减肥,降低血糖和胆固醇③预防结肠癌

33.蛋白质、脂肪、糖类产生的热量及热能比

①蛋白质、脂肪、糖类的热能系数:蛋白质:g(g)脂肪:g(g)糖类:g(g)②三大产热营养素占总能量的比例:蛋白质:10%―15%脂肪:20%-30%糖类:55%―65%

34.影响钙吸收利用的因素

1.机体方面①年龄:随着年龄增加对钙的吸收减少②性别:一般男性大于女性③生理状况:孕妇、乳母、婴幼儿及儿童对钙的吸收要高于其它阶段

2.膳食放面

①膳食钙摄入量高,机体吸收量相对增加,但不成正比②提高钙吸收利用的因素:活性维生素D乳糖和赖氨酸、精氨酸、色氨酸等③降低钙吸收利用的因素:食物中植酸、草酸和脂肪酸,膳食纤维及乙醇等。

35.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1.食物中铁的存在形式①动物性食物中铁是以口卜啉铁形式存在的血红素铁,可直接被吸收利用②植物性食物中铁是以Fe(OH)3络合物形式存在的非铁血红素,不能被直接吸收

2.促进吸收的因素:蛋白质与肉因子(含疏基氨基酸),维生素A 与B-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抑制吸收的因素:胃酸缺乏,膳食纤维,膳食中得植酸、草酸、磷酸和碳酸,植物性食物中的多酚类物质,蛋黄中的卵黄高磷蛋白,大量的钙及丰富的无机锌

3.受机体状况、体内铁贮存量需要量的影响。

36.矿物质缺乏病

①钙缺乏病:儿童-易患佝偻病、成年人-骨质疏松症、骨质软化症②铁缺乏病:缺铁性贫血③碘缺乏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④锌缺乏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生长停滞、性成熟延迟、伤口不易愈合和免疫功能障碍等。疾病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

37.维生素分类及维生素缺乏病

(一)分类:①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溶于脂肪。肝脏蓄积②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和VitC。溶于水。体内无蓄积(二)缺乏症:①维生素A(又名视黄醇)缺乏症:1眼睛症状:暗适应能力下降、夜盲症、干眼病、角膜软化症、失明2黏膜、上皮改变:皮肤粗糙、干燥、角化3生长发育迟缓②维生素D缺乏症:1儿童—佝偻病2成年人—骨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症。③维生素E(又名生育酚)缺乏症:1易患溶血性贫血2生育系统损害(固有生育酚之称)3心血管疾病发生如:致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④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缺乏症。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即脚气病)分为干性脚气病、湿性脚气病、混合脚气病和爆发型脚气

病(因多发于婴儿又称婴儿脚气病)⑤维生素B2(又名核黄酸)缺乏症:1口腔—生殖综合征:口角炎、唇炎、舌炎、脂溢性皮炎、阴囊炎和眼部症状2其他症状:胎儿骨畸形、生长发育迟缓和贫血等⑥维生素B3缺乏症:主要见于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三“D”。症状:皮炎、腹泻和神经性痴呆⑦叶酸(又名碟酰谷氨酸)缺乏症1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对于孕妇早期缺乏叶酸可引起胎儿神经管畸形,先兆子痫、胎盘早剥等⑧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缺乏症—坏血病。前驱症状(疲劳、怠倦)—出血—牙龈炎—骨质疏松—严重者因体内出血死亡⑨缺乏维生素K:新生儿是维生素K的易感人群,缺乏患新生儿出血⑩缺乏维生素B6:溢脂样皮肤损害,伴舌炎和口腔炎

38.合理营养的要求

①食物本身应对人体无害保证食物安全②食物应供给给用膳者所需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③通过合理的加工烹饪,减少营养素的损失并提高消化吸收率,科学加工与烹饪食物④食物种类多样,感官性状良好,并能满足饱腹感⑤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建立合理的膳食制度。

39.膳食结构三种类型

①第一种西方三高型膳食:欧美为主高热量,高蛋白,导致肥胖病多发②第二种东方型膳食:亚非植物性食物为主③第三种平衡型膳食,日韩为代表④第四种地中海膳食模式心脑学疾病较低

40.糖尿病饮食治疗原则

①合理控制总能量②选用合适的糖类③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④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⑤保证优质蛋白质供给⑥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

41.食物中毒的特征

①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呈爆发性:短时间内可能有很多人发病,病程急剧,并很快形成高峰②病人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胃肠道症状③发病与某种食物有关: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都食用过相同的中毒食物,未食用过不中毒,停止食用该食物后发病很快停止④常集体发病: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污染,发病呈剧升剧降趋势,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发病很快停止,无污染病流行时的余波。

42.铅中毒的临床表现

主要为慢性中毒①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中枢性周围神经病、铅中毒脑病和腕下垂②消化系统:铅线、消化不良、腹绞痛③血液系统:低色素正细胞型性贫血、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铁剂治疗无效。外周血中点彩、网织、碱粒红细胞增多④其他方面:肾脏损害,主要损伤肾小管功能,中毒晚期出现难以恢复的肾性高压;生殖生育毒性。

43.铅中毒抢救治疗措施

①驱铅治疗:依地酸二钠钙、二巯基丁二酸钠、二巯基丁二酸②对症治疗铅绞痛是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或皮下注射阿托品来缓解疼痛③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合理营养,补充维生素B和C等。

44.汞中毒临床表现

慢性多见:①脑衰弱综合征早期:类神经症,如头晕、乏力、失眠、多梦、健忘、食欲减退等,可伴有多汗、心悸、皮肤划痕试验阳性、性欲减退等自主神经功能

障碍表现。发展: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功能紊乱引起的情绪障碍和性格改变,如兴奋、激动、、烦躁、焦虑、害羞、胆怯、孤僻、记忆力减退和情绪波动②汞毒性震颤细微震颤→粗大的意向性震颤,可伴有头部震颤和运动失调。后期可出现幻觉和痴呆③口腔—牙龈炎黏膜糜烂、牙龈肿胀、牙齿松动,有时可见贡线④肾脏及其他损害肾脏近曲小管功能障碍,可出现蛋白尿、红细胞尿、少数患者可出现肾小球免疫性损伤。女性可出现月经紊乱。

45.汞中毒的临床表现

①急性中毒:全身症状;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皮肤斑丘疹、皮炎;口服铅盐中毒,以急性腐蚀性胃肠炎、急性贡毒性肾炎和急性口腔炎为主要表现

②慢性中毒:脑衰弱综合症;汞中毒性震颤;口腔-牙龈炎;肾脏及其他损害。

46.有机溶剂理化特性和作用特点

①挥发性、可溶性、易燃性②化学结构:分为脂肪族、环脂族、芳香族③吸收与分布:多数吸入后在肺内滞留,占吸入量的40%-80%,多分布在富含脂类、类脂的脂肪组织、神经组织、肝等④代谢与排除:主要以原型物经呼吸排出,少量经尿排出。

47.苯中毒机制

①本的代谢产物酚类可直接抑制造血细胞核分裂,对于骨髓中分裂最活跃的原始细胞有明显的毒作用②代谢产物作用于骨髓机制,抑制细胞调节因子对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调节作用,使得各类血细胞减少,导致造血功能障碍③苯及代谢产物于细胞内巯基作用,导致谷胱甘肽耗竭影响氧化还原系统功能,破坏血细胞④苯及代谢产物使得体内脂质过氧化作用,引起DNA损伤,导致外周血细胞和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⑤苯可以是癌基因被激活,其中白血病可能与癌基因被激活有关。

48.苯中毒的临床表现

①急性中毒: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症状②慢性中毒:1)神经系统:类神经症、植物神经紊乱症状、个别患者后期有四肢末端麻木和痛觉减退现象。2)血液系统:血象异常、出血倾向、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骨髓

增生异常综合征、继发性白血病。

49.职业中毒的防御

①消除或控制职业性毒物②用化学的方法清除污染源③合理使用个体防护用品④做好生产环境监测⑤加强健康教育和做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

50.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一.临床表现:①急性中毒:1)度汛碱样症状:平滑肌痉挛表现,腺体分泌亢进表现,瞳孔缩小、视物模糊,心血管抑制表现2)盐碱样症状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②慢性中毒:多见于长期接触低水平有机磷农药的生产工人,中毒性类神经症为主,少数患者可出现视觉、神经-肌电图等改变: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二.处理原则:①清除毒物:脱去污染的衣物;清洗皮肤表面,包括指甲、头发等:洗胃,第一次洗胃可加5mg去甲肾上腺素②解毒治疗:1)乙酰胆碱拮抗剂:阿托品,早给、反复给、足量2)胆碱酯酶复能剂:氯解磷定、碘解磷定3)对症治疗:与内科治疗相似,尤其注意呼吸麻痹,机械通气

51.刺激性气体和窒息性气体的种类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呼吸道粘膜和皮肤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多具有腐蚀性。常见的有氯气、氨、氮氧化物、氟化氢、SO2、SO3、光气等。窒息性气体是指吸入后直接引起血液的氧分压降低、运氧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氧的一类有害气体。如氮气、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

52.发生矽肺的主要作业

矽尘作业:接触含有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粉尘作业。矿山开采、煤矿、金属矿、严实采掘;石英粉厂、玻璃厂、耐火材料厂的原料破碎、碾磨、拌料等作业;机械厂铸件清砂、砂轮研磨等作业;开山筑路、水利工程、隧道工程。

53.尘肺的分类

按接触粉尘的性质剪尘肺分为①矽肺:游离型二氧化硅粉尘②硅酸盐肺:结合型二氧化硅粉尘③碳尘肺:煤、炭黑、石墨④混合型尘肺: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的混合性粉尘、煤矽肺⑤金属尘肺:铝尘肺。我国现行职业病名单中,共列入13种尘肺。

54.尘肺的预防

八字方针:革、水、密、风、护、管、教、查①组织法律措施②技术措施③卫生保健措施。

55.矽肺的主要接尘作业及影响矽肺发病因素

①一般将接触含有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作业,称为矽尘作业。包括矿山、开挖隧道、建筑材料行业、钢铁材冶金、机械制造业、耐酸耐火材料厂、陶瓷行业和石粉加工业等②影响因素:粉尘中SiO2的含量;致纤维化能力易粉尘中SiO2的类型;粉尘浓度、粉尘分散度、接触时间、防护措施。

56.矽肺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一.肉眼观察:早期肺体积增大,晚期减小,呈花岗岩样;含气量减少,呈灰白色或灰色;表面有散在、孤立的砂粒样结节,肺弹性消失,融合团块处质硬像橡皮;有胸膜增厚、粘连;肺门和支气管分叉处淋巴结肿大,灰黑色,背景夹杂玉白色条纹或斑点二.基本病理改变:矽结节形成和弥漫性间质纤维化。矽肺的病理形态:①结节型纤维化②弥漫性间质纤维化③矽性蛋白沉积④团块型纤维化三.临床表现:①症状与体征:气短、咳嗽、胸痛、进行性加重②X线胸片表现:圆形小阴影、不规则小阴影、大阴影③肺功能改变④并发症:肺结核、肺心病、肺及支气管感染、自发性气胸。

57.职业病范围

《职业病目录》10大类115种,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病、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

58.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分类

①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化学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如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有机溶剂、刺激性气体)和生产性粉尘(如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硅酸盐类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2)物理因素:包括异常气候条件、异常气压、噪声、振动、非电力辐射和电力辐射3)生物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寄生虫和某些动植物产生的刺激性、毒性和变态反应性生活性物质②劳动过程中

的有害因素③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59.职业性损害①职业病②工作有关疾病③职业性外伤。

60.有机磷农药的诊断

①诊断原则:《职业性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度诊断标准》②诊断分级:接触反应;急性轻度中毒;急性中毒中度;急性重度中毒;中间期肌无力综合症;迟发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61.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的主要特点

①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恢复较快②一般不反复、全血胆碱酯酶活性只呈轻度下降③通常不发生迟发型周围神经病。

62.拟除虫菊脂类农药中毒①刺激症状②全身症状③变态反应。

63.农药中毒的预防

①组织和技术措施②遵循农药使用安全操作规程③健康监护措施。

64.石棉肺病改变、临床表现

①石棉肺病变特点:1)肺间质弥漫性纤维化2)胸膜增厚3)胸膜斑形成②临床表现:1)症状与特征:咳嗽、呼吸困难、胸痛、杵状指2)肺功能改变:肺活量、肺总量、弥散量均降低3)X线胸片表现“蓬发状心”4)并发症:肺感染、肺气肿、肺心病、癌症。

预防医学笔记整理

绪论 一、预防医学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作为工作模式,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因素,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年益寿目标的学科。 2、预防医学的特点:研究对象是人群,包括个体和群体,以群体为主,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突出预防为主观念,实施三级预防策略和措施;研究重点是健康影响因素以人群健康的关系;重视与临床医学结合,将预防整合于临床实践中,强调疾病的积极预防作用,具有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重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3、医学模式: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体思维和方法及行为方式。(医学模式的转化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预防的影响:从治疗服务扩大到临床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4、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健康决定因素: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最主要>、环境及卫生服务) 5、三级预防策略与措施的主要内容(重点)答案见书第七页表格 6、我国卫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比较严重; 妇幼保健工作比较薄弱; 农村卫生发展依然滞后; 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1、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和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且基本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的荒漠等。原生环境存在着许多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例如清洁的水、空气等都对健康起促进作用,但原生环境对人群健康也会带来不良影响,例如有的地区的水或土壤出现某些因素含量过多或过少,从而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次生环境:指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下,原生环境中的物质交换、迁徙和转化、能量与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如耕地、种植园等。 2、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由于地理地质原因,使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不均衡,致使有的地区土壤、植物、煤和水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或过少,导致该地区人群中发生某特异性疾病。 3、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性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之间的比例,始终保

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卫生(绪论、第一—二章、第六章)考点 1、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 2、三级预防措施是什么(懂得区分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认真看课本举的例子)第一次公共卫生革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公共卫生措施 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以干预个人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来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促进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以生态学模型为指导的综合干预措施,来延长人群健康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第一级预防:防止疾病发生,降低发病率,促进健康第二级预防:防止疾病发展,降低病死率,保护健康第三级预防:防止病残及康复,提高生存率,恢复健康3、环境因素的种类 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和社会因素。 4、环境污染源的种类? 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运输性污染、其他污染 5、环境污染物的种类? 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 6、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种类? 急性危害作用、慢性危害作用:非特异性危害作用、慢性疾患、持续性积蓄危害 7、环境污染的特殊危害? 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发作用、免疫毒性作用 8、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特征? 广泛性、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 9、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影响因素(污染物因素、污染物的作用剂量、机体因素)?污染物的理化性质: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进入机体的机会以及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过程均具影响,它决定其对健康危害的程度、性质与部位。污染物的化学结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污染物的作用剂量: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进入人体体内的量或人体暴露的浓度或强度。作用剂量与健康危害程度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评价方法:1)剂量—效应法;)2)剂量—反应关系;3)污染物的作用时间 机体因素:常见影响污染物健康危害的机体因素有:健康状况、生理状况、遗传因素、营养条件。 10、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直接危害: 1)急性中毒 2)慢性炎症 3)变态反应 4)非特异性疾病多发间接危害: 1)温室效应 2)形成酸雨 3)破环平流层的臭氧层 11、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特点:A、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暴发流行,绝大多数病例的发病日期集中在该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b、病例的分布于供水范围一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水的历史;c、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12、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引起中毒性疾病、诱发癌症、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感染疾病、导致变态建筑综合征(注意八大症状)、导致空调综合征。 13、居住环境噪声对健康的影响?

口腔预防重点总结教学文案

口腔预防重点总结

口腔预防医学 08口腔 jojo 第一章 预防口腔医学绪论 口腔预防医学(preventive dentistry )的概念可整合为“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口腔疾病,维护口腔健康及提高生命质量的科学与艺术”。 1、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又称病因预防。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及社会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是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也是预防医学的最终奋斗目标。 2、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发生的前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3、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预防,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尽量恢复或保留口腔功能。 第二章 口腔流行病学 ①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常规资料分析) ②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群组研究) ③实验性研究(临床实验、现场实验、社区干预实验、“类实验”) ①恒牙龋失补指数(DMF 、DMFT 、DMFS ) “龋”即已龋坏尚未填充的牙;“失”指因 龋丧失的牙;“补”为因龋做填充的牙。 ②乳牙龋失补指数(dmf 、dmft 、dmfs ) WHO 的标准 - 9岁以下儿童丧失了不该脱落的 乳牙,即为龋失牙。 ③龋均和龋面均 : 反映了受检人群龋病的严重程度 a.龋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受检人数 龋、失、补牙之和 b.龋面均=受检人数 龋、失、补牙面之和 ④患龋率:在调查期间某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常以百分数表示。 =受检人数患龋病人数×100% ⑤龋齿发病率:至少在一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与患龋率不同的是仅 指在这个特定时期内新龋发生的频率。=受检人数 发生新龋的人数×100% ⑥龋面充填构成比:一组人群中的龋、失、补牙面之和中已充填的龋面(继发龋面不 算)所占的比重,常以百分数表示。 ⑦无龋率:全口牙列均无龋的人数占全部受检人数的百分率。

预防医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预防医学的对象(E)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 C.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生态健康模式是(D) D.环境—人群—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B)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A)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C)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7.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B) B.慢性病 8.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A) A.传染病 9.个体的免疫接种(D) 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E.以上均不是 10.公共卫生体系的支柱是(B) B.各级政府的公共卫生机构 11.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C)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12.以下哪一项重点在第一级预防,还应兼顾第二和第三级预防(B) B.心脑血管疾病 13.罹患率适用于(C) C.较小范围或短期流行 14.使用一种新疗法可减少某病的死亡人数,但不能治愈该病,则(D) D.该病的患病率增加 15.使用一种新疗法可使某病的康复人数增加,则会发生(C) C.该病的患病率减少

16.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C) C.发病率的分母中不包括不会发病的人 17.表示流行强度的术语,包括(A) A.暴发、散发、流行 18.疾病的流行是指(C) C.疾病的发生,明显地超过当地人群的一般发病水平 19.关于患病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D.患病率的单位是人年 20.下列哪项不是疾病时间分布的形式(A) A.流行 21.某地区在1周内进行了高血压病的普查,可计算当地高血压病的(A) A.患病率 22.某病的发病率是指(A) A.某病在某年内发生的新病例数与同年暴露人口数之比 23.罹患率是指(D) D.观察期间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E.观察期间新旧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24.一种疾病的病死率为(E) E.该病患者因该病死亡的百分比 25.周期性的正确解释是(A) A.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 26.美国白人,美国的日本移民与日本人的一些死因的标化死亡比如下表: 疾病日本人日本移民美国白人 非美国生美国生 冠心病(男)100226163481 宫颈癌100523348 以上资料说明(D) D.两者都是环境因素起作用 27.某地区1980年疫情资料统计,狂犬病患者100人全部死亡,该资料可计算D D.病死率 28.某单位会餐的100人中,有30人因食某被污染的食物,于会餐后的两天内发生腹泻、腹痛,这30%是(C) c.罹患率 29.某地进行糖尿病普查,可得出(C) C.糖尿病患病率 30.1983年某市乙脑发病率为1/万,该市历年来乙脑发病率一般波动在0.8/万~1.1/万。判断

健康管理师预防医学基础知识试题及参考答案

健康管理师预防医学基础 知识试题及参考答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健康管理师第3章《预防医学基础知识》 第1节《预防医学概述》理论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目后人括号内,错选或未选均无分) 1.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是:(C) A个人 B健康人 C个人和群体 D病人 2.预防保健目的消极方面表现不包括:() A减少疾病罹患、伤害及残障 B降低整体罹患率及病死率 C减少早发性死亡 D针对致病因子采取的措施 3预防医学是(A) A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B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 C综合独立的学科 D预防为主的学科 4.预防医学的学科体非常丰富,下面哪项不是其体系(B) A流行病学 B康复医学 C环境卫生学 D社会科学和卫生管理学 5.下列不属于健康危险因素的是(C) A喜欢吃腌制食品 B经常食用油炸食品 C适量运动 D大量饮酒 二、多项选择(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预防医学体系包括:(ABCD ) A行为与社会科学 B卫生管理学 C环境卫生学 D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 2.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决定因素有(ABCD) A社会经济因素 B物质环境 C个人因素 D卫生服务 3健康的个人因素包括(ABCD) A健康的婴幼儿发育状态 B个人的卫生习惯 C个人的能力和技能 D人类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因素

4.物质环境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按照有害物质的性质分为(C) A空气,土壤,水,食物 B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心理环境因素 C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建筑因素 D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 5.三级预防策略包括:(ABC)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全面预防 三、判断(对的打V,错的打X) 1.卫生服务是维持和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损伤,健全的卫生机构,完备和质量保证的服务网络,一定的经济投入,公平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以及保证服务的可及性,对人群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V) 2.第一级预防是指:又称病因预防,在第一级预防中,如果在疾病的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则称为根本性预防.(V) 3.高血压预防是二级预防,脑卒和冠心病是三级预防。(X) 第2节《预防医学概述》理论习题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目后人括号内,错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临床服务的概念是指:(C) A临床环境下的第三级预防服务 B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治疗服务 C临床环境下的第一级预防与第二级预防的结合 D由公共卫生人员负责执行。 2.临床预防服务和健康管理的对象是(C) A患者 B健康者 C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 D健康者和亚健康者 3.化学预防是指对无症状的人使用药物、营养素、生物制剂或其它天然物质作为(A)措施,提高群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预防某些疾病。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综合预防 4.健康咨询是通过收集求医者的健康危险因素,与求医者共同制定改变不良(_A)的计划,随访求医者执行计划的情况等一系列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A健康行为 B临床预防 C心理行为 D药物治疗 二、多项选择(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临床预防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ABC) A健康咨询 B健康筛查 C化学预防

预防医学知识点总结

一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 2 3 4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呼吸道(主要)(2)皮肤不经肝脏转化和解毒;中毒的危险大 (3)消化道经肝脏转化和解毒;中毒的危险小 5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1)化学结构(2)物理特性 (3)毒物剂量:绝对致死剂量LC100(LD100)半数致死剂量LC50(LD50) (毒性参数)最低致死剂量MLC(MLD) 最大耐受剂量LC0(LD0) (4)毒物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拮抗作用(5)个体差异 二1慢性铅中毒: 1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外周神经炎,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2消化系统:(1)消化系统功能紊乱(2)腹绞痛(3)铅线口中金属味,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部隐痛,腹泻或便秘,严重者腹绞痛 3血液和造血系统:(1)贫血(2)异常红细胞增多 4肾脏损害 2急性铅中毒:多为消化道吸收引起,比慢性中毒病情进展快,而且严重 (1)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绞痛 (2)少数出现中毒性脑病 3诊断原则(职业性)职业史:诊断前提 生产环境的劳动调查 因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血、尿、头发) 驱铅诊断:对象,有密切铅接触史,有临床表现,但尿铅不高的人。 诊断原则(非职业性)接触史:至关重要 症状和体征:儿童重要的一个表现:神经行为的亚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铅,是最有效的检查指标 4治疗原则:(1)趋铅治疗金属络合剂:依地酸二钠钙(首选)、*基解毒剂 (2)对症治疗(3)一般治疗 三汞中毒的临床表现 急性汞中毒:(1)类似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2)口腔炎;(3)胃肠道症状;(4)化学性肺炎;(5)肾损伤;(6)汞毒性皮炎 慢性汞中毒:(较常见) (1)以兴奋为主的神经精神系统症状①神经衰弱综合症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③神经症状----易兴奋症 (2)汞毒性震颤开始时是全身肌无力、肌肉疼痛、痉挛,随之出现细小、无规律、不对称的三颤-------手指、舌尖及眼睑。进一步发展至腕部、上下肢,最后可出现全身震颤,表现为粗大、有意向性。震颤、步态失调、动作迟缓等症候群,类似帕金森病 (3)汞毒性口腔炎①汞线:位于齿龈周围,由蓝黑色小点构成。仅出现在一些空腔卫生不良的工人中;汞线 只能说明是共吸收,并非是汞中毒。 ②口腔炎:流涎、口腔腥味臭、牙齿红肿,松动 ③其他,少数患者可有肾脏损害 四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1)神经系统:神经衰弱综合症 (2)造血系统①最早,最常见为持续性白细胞计数下降。(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但中性粒细胞内中毒颗粒增多) ②随后血小板计数下降。皮下及粘膜不平行的出血倾向。 ③中度中毒者红细胞计数下降。 ④晚期全面细胞减少(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网织红细胞等),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贫血、白血病。 苯所致白血病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为多见 五窒息性气体

【精品】2020年《预防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全册)

2020年《预防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全册)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20分) 1.整体健康具有、、的特征。2.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 3.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4.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 有、、、、。 5.预防工作可分为、、、、五 个层次。 二、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医学模式 2.预防医学 3.secondary prevention 4.整体健康 5.健康促进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3分) ()1.新时期的卫生方针特别提出“动员全社会参与”。 ()2.健康教育包含健康促进。 ()3.疾病是一种生物学尺度,病患是一种行动尺度。 ()4.健康效应谱第二个谱级属于生理效应。 ()5.医学模式是医学观的一种高度的哲学概括。 ()6.一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 ()7.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8.生物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学属性。 ()9.无病就是健康。 ()10.社区预防及第四层次预防。

()11.健康教育的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2.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要加强一级预防。 ()13.整体健康观强调人的多维属性。 四、选择题(1-10每题1分,11-16每题2分,共22分) 1.预防医学的对象() A.个体 B.病人 C.健康人 D.确定的群体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 B.医学的基础学科 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 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 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 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B.第二级预防 C.第三级预防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预防医学》试题库和答案解析[包括全部章节]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包括全书六个章节)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一、填空题 1.整体健康具有多维性、连续性、健康描述的功能性的特征。2.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环境因素、生物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3.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病因、宿主、环境。 4.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有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受传播者、传播效果。 5.预防工作可分为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国际五个层次。三、判断题 (√)1.新时期的卫生方针特别提出“动员全社会参与”。 (×)2.健康教育包含健康促进。 (×)3.疾病是一种生物学尺度,病患是一种行动尺度。 (√)4.健康效应谱第二个谱级属于生理效应。 (√)5.医学模式是医学观的一种高度的哲学概括。 (×)6.一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 (√)7.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8.生物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学属性。(×)9.无病就是健康。 (×)10.社区预防及第四层次预防。 (×)11.健康教育的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2.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要加强一级预防。 (×)13.整体健康观强调人的多维属性。 四、选择题 1.预防医学的对象:D.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E)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C )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A )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A ) A.传染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 C )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 ) C.强化社区行动 11.以下哪些属于公共卫生措施(ABCD ) A.预防性卫生服务 B.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C.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D.社区建设 12.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ABCE) A.承认人的生物属性 B.承认其社会属性 C.重视机体的生理活动 E.致力于寻找疾病的生理病理变化 13.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是(ACE) A.强调了人类疾病与生物因素的关系 C.提示医生诊疗模式的需调整 E.预防为主方针能得到更好的贯彻 14.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BCDE) B.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 C.各种有害健康的行为 D.卫生服务 E.生物遗传 15.我国新时期工作方针是(ABCDE) A.预防为主 B.中西医并重 C.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 D.大力发展城市医院 E.加强农村工作 16.公共卫生的使命包括(ABCE ) A.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B.正确处理疑难病症 C.促进和鼓励健康行为 D.保证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和可及性 E.对灾难做出应急反应,并帮助社会从灾难中恢复 二、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使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2.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3.secondary prevention: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4.整体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5.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各种社会保健措施,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 五、简答题 1.试述三级预防的应用原则。 答:一般对疾病采用一级预防有效果的就用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效果不明显的,可采用二级预防或三级预防。如对预防某些传染病,预防接种是一级预防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对确定其他疾病在三级预防中应以哪一级为重点,一般可依据两点: 病因:病因明确且是人为所致的,只要主动地采取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就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某些病因不清楚的恶性肿瘤防治,则采用二级和三级预防,特别是以二级预防为重点;也有一些疾病无发病预兆,则只有采用三级预防方法。 疾病的可逆性:对病程可逆的疾病,如大多数常见疾病,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主;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如矽肺,更要加强一级预防。 2.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 答:传播者:传播者的声誉在传播过程中构成特殊的心理定势。传播者要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制作,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以提高传播效果。 信息:健康教育在传播疾病预防信息时,从传播心理分析,受传播者一般对危害性信息比对保健知识更感兴趣。但是,一般在宣传中对正反论证要合理安排。 传播途径:传播的途径可分为个体传播、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大类。 受传播者:择或接受某一信息是受心理因素支配的,针对受传播者中共同的心理因素,选择传播内容更易为受传播者接受。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健康信息知晓;健康信念认同;健康态度转变;健康行为采纳。 3.我国新时期的卫生方针。 答:以农村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并重;依靠科技与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4.试述预防医学的特点及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答:(1)工作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但侧重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2)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病人和健康人,但侧重于健康人群。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注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卫生部门起骨干作用,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多个部门协调工作。 第二部分环境与健康 一、填空题 1.大气的自净作用有扩散作用、沉降作用、氧化作用、中和作用、植物的吸收作用。 2.天然水资源可以分为降水、地面水、地下水三大类。 3.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加氯量和接触时间、水的ph值、水温、水的混浊度、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4.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有生活污染、工业和交通污染、农业污染。 5.目前人们十分关心注的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6.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有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21分) 1.除(C)外,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A.空气 B.水 C.森林 D.土壤 E.食物 2.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蓄积是产生那种类型毒作用的前提(A)A.慢性中毒 3.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最常见的是(A )A.相加作用 4.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D)D.臭氧和氧酰基硝酸酯5.飘尘的直径在(C )C. 5微米以下

健康管理师 第三章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多选题)重点

第三章预防医学基础知识(多选题) 1. 下列关于预防医学正确的是: A.以临床观察为主 B.以治疗为主 C.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 D.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E.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 2. 预防医学学科的基础方法学有: A.流行病学 B.医学统计学 C.环境卫生科学 D.社会与行为科学 E.卫生管理学 3. 健康决定因素包括: A.社会制度与政策 B.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网络 C.物质环境 D.个人因素 E.卫生服务 4. 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有: A.健康管理方案制定 B.健康筛检 C.化学预防 D.健康咨询 E.健康管理效果计划制订 5. 有关健康筛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临床预防服务中最重要的内容 B.属于二级预防 C.能促使求医者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D.通过筛检可有效发现部分早期疾病 E.每年检查一次血压也属于其中一种 6. 第二级预防的措施有: A.提高医务人员诊断水平 B.建立社会性高灵敏而可靠的疾病监测系统 C.个人的健康教育 D.普查 E.做好环境卫生 7. 下列属于二级预防的内容是: A.产前咨询 B.筛检 C.定期体检 D.遗传咨询 E.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及设立专科门诊 8. 以下属于第三级预防的措施有: A.家庭功能康复 B.健康教育 C.临床治疗 D.心理康复

E.物理治疗 9. 职业病具体的特点是: A.病因不明确 B.病因与疾病之间一般存在水平-效应关系 C.群体发病 D.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处理、预后康复效果较好 E.重在预防 10. 卫生服务的特点: A.以基层卫生保健为主要内容 B.提供综合性服务 C.提供连续性服务 D.提供协调性服务 11. 健康管理可提供的社区卫生服务帮助是: A.识别、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 B.指导医疗需求、协调医疗服务、辅助临床决策 C.实施专业化的健康诊疗风险控制 D.实现全程健康信息管理 E.企业员工健康风险评估项目 12. 社区公共卫生实施的原则是: A.以健康为中心 B.以人群为对象 C.以需求为导向 D.多部门合作 E.人人参与 13. 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包括: A.食品安全信息报告 B.职业卫生咨询指导 C.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 D.疫点疫区处理 E.学校卫生服务 14. 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然发生 B.重大食物中毒 C.重大传染病疫情 D.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E.严重影响个体健康的事件 15.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1年版)包括内容有: A.健康教育 B.预防接种 C.孕产妇健康管理 D.6~10岁儿童健康管理 E.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DE。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健康管理师(理论)-第三章-预防医学基础知识-预防医学的知识点。(2)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医学的一个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完整最新版

预 防 医 学 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3选1 变异:由众多的、偶然的、次要的因素造成的个体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总体:总体(population)指特定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的测量值。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 体。总体中的所有单位都能够标识者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sample)。样本应具有代 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 样本特性代表性随机性可靠性可比性 3选1 小概率事件:我们把概率很接近于0(即在大量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低)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P值:结果的统计学意义是结果真实程度(能够代表总体)的一种估计方法。p值是将观察结果认为有效即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犯错概率。一般结果≤0.05被认为是有统计学意义。 小概率原理:一个事件如果发生的概率很小的话,那么可认为它在一次实验中是不会发生的,数学上称之小概率原理。统计学中,一般认为等于或小于0.05或0.01的概率为小概率。

资料的类型(3选1) (1)计量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 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计量资料亦称定量资料、测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 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某一患者的身高(cm)、体重(kg)、红细胞计数(1012/L)、 脉搏(次/分)、血压(KPa)等。 (2)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 (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 类别或属性。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 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族居民的A、B、AB、O 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3)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 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 愈、好转、有效、无效或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别,但这种差别 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等。 等级资料与计数资料不同:属性分组有程度差别,各组按大小顺序排列。 等级资料与计量资料不同:每个观察单位未确切定量,故亦称为半计量资料。 3选1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是指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别。在总体确定的情 况下,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系统误差:由于测量仪器结构本身的问题、刻度不准确或测量环境改变等原因,在多次测量时所产生的,总是偏大或总是偏小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它带有规律性,经过校正和处理,通常可以减少或消除。 随机测量误差:在收集原始资料时,仪器由于各种偶然因素造成同一对象多次测定的结果不一致。 统计的步骤(考填空题,四个空) 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 1.实验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全过程总的设想和安排。设计是整个研 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今后工作应遵循的依据。 2.收集资料:应采取措施使能取得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 3.整理资料:简化数据,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进一步分析计算。 4.分析资料:计算有关指标,反映事物的综合特征,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分 析资料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考填空题,三个空) 随机化原则、对照的原则(对照的类型,对照的设置)、重复的原则。 对照的类型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 自身对照相互对照历史对照安慰剂对照 2选1 参数:参数(paramater)是指总体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总体参数 是固定的常数。多数情况下,总体参数是不易知道的,但可通过随机抽样抽取有代表性的样 本,用算得的样本统计量估计未知的总体参数。 统计量:统计量(statistic)是指样本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样本率等。样本 统计量可用来估计总体参数。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 变量。 完全随机设计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配对设计和完全随机设计(名解2选1) 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设计仅涉及一个处理因素(但可为多水平),故又称单因素(one-way)设计。它是将受试对象按随机化的方法分配到各个处理组中,观察实验效应,临床试验中的随机对照试验也属于此类设计。 配对设计:是将受试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对子,再随机分配每对中的两个受试对象到不同处理组。配对的因素是影响实验效应的主要非处理凶素。 第二章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 频数表的制作步骤以及频数分布表的用途(问答题) 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例:某市1982年50名7岁男童的身高(cm)资料如下,试编制频数表。 114.4117.2122.7124.0114.0110.8118.2116.7118.9118.1

疾病预防相关知识题库

一、填空 1、《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时间是。 2、精神卫生工作实行的方针,坚持、 和相结合的原则。 3、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 4、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 5、医疗机构应当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诿或者拒绝对其其他疾病进行治疗。 6、对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将其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告知本人;本人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应当告知其监护人。 7、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方案的规定,对孕产妇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和检测,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产前指导、阻断、治疗、产后访视、婴儿随访和检测等服务。 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的艾滋病自愿咨询和检测办法,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提供免费 咨询和初筛检测。 9、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防止发生艾滋病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10、医疗机构应当对因应急用血而临时采集的血液进行艾滋病检测,对临床用血艾滋病检测结果进行核查;对未经艾滋病检测、核查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液,不得采集或者使用。 11、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12、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饮用水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13、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者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14、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应当在使用后予以销毁。 15、单位和个人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预防医学期末重点小结

健康(health)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well-being),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学科。它阐明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理论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卫生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和健康概念;生活环境与健康;生产环境与健康。 三级预防策略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健康决定因素的特点,把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称为三级预防策略。 第一级预防:是针对病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它既包括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也包括针对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在第一级预防中,如果在疾病的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则成为根本性预防。 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对于传染病,除了“三早”,尚需做到疫情早报告及患者早隔离,即“五早”。 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使患者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含义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能够引起职业病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又称为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性损害:职业病的含义、特点和诊断依据: 广义上的职业病泛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特定疾病。 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是指政府行政部门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 特点: 1病因明确,即为相应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控制这些致病因素或条件后,即可减少或消除职业病。 2病因多可定量检测,接触有害因素的水平与发病率及病损程度有明确的接触(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3在接触同样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4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 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发现愈晚,疗效愈差。 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 诊断依据 1)病人的职业史及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3)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 处理 1)对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 2)落实职业病患者应享有的各种待遇 职业病和职业性相关疾病的区别 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病理改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职业病 广义上的职业病泛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特定疾病。

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要点

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 (选择题要想做好还要看上课的课件,大题基本上在上课放水的内容里面,简答题只要答大点。) 一、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三级预防(第3页)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学预防,主要在无病期针对致病因素采取措施,目的是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因素,增进人群健康,防止健康人群发病;二级预防,又称临床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主要是对已患病者进行及时治疗。 2.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第11页) 多样性;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 3.健康效应普:一般情况下,无健康损伤者居多,有代偿功能改变者次之,发病者 仅少数,死亡者则很少,这样形成金字塔的分布模式,构成人群的健康效应普。P10 4.环境污染所致人群健康的效应(剂量效应/反应)(第11页) 暴露剂量的大小与其所产生的健康效应的严重程度之间的线性关系称剂量-效应关系。 随着暴露剂量的曾加或减少,人群中出现某种特定的健康效应的频率随之发生变化,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特定健康效应的频率之间的现行关系,称之为剂量-反应关系。 5.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危害(第12页) 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量负荷和亚临床变化;远期危害(致癌作用;对遗传的影响)。 6.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逆温、空气离子化 紫外线:A段(长波,波长320~400nm);B段(中波,波长275~320nm),有抗佝偻病作用,还会引起红斑作用;C段(短波,200~275nm);波长260nm 左右的C段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即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的电子与中性分子结合很成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或空气电离。 逆温: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7.如何对水体进行处理?(第47页) 1.混凝沉淀 2.过滤 3.氯化消毒 8.次氯酸消毒后,水质标准要求加氯接触30min后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3 mg/L,管网末梢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5 mg/L。P49 9.水体富营养化(由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引起的,可致赤潮),水俣病(由甲基 汞所致的,产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10.职业病有害因素: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 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第73页) 11.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第75页) 职业性病损包括职业性外伤、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 12.职业病(定义、特点、诊断依据)(第76页)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知识整理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 绪论 1.营养学(nutrition science)是指研究机体营养规律以及改善措施的科学,即研究食物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及人体摄取和利用这些成分以维持、促进健康的规律和机制,在此基础上采取具体的、宏观的、社会性措施改善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2.新营养学(new nutrition science)是一门研究食品体系、食品和饮品及其营养成分与其他组分和它们在生物体系、社会和环境体系之间及之内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3.营养革命:第一次营养革命:肠外营养;第二次营养革命:肠内营养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1.营养(nutrition):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营养素的整个过程。 2.营养素(nutrient):为维持机体繁殖、生长发育和生存等一切生命活动和过程,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物质。 3.营养素分类: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 4.合理膳食(rational diet):又称为平衡膳食(balanced diet),是指能满足合理营养要求的膳食,从食物中摄入的能量和营养素在一个动态过程中,能提供机体一个合适的量,避免出现某些营养素缺乏或过多而引起机体对营养素需要和利用的不平衡。 5.合理膳食要求:①提供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营养素②保证食物安全③科学的烹调加工④合理的进餐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6.合理营养(rational nutrition):是指人体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能量和

各种营养素的量及其相互间的比例能满足在不同生理阶段、不同劳动环境及不同劳动强度下的需要,并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 7.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8.推荐摄入量( 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RNI):是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97%~98%)需要量的某种营养素的摄入水平。 9.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是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包括9种: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 10.条件必需氨基酸(conditionally essential amino acid):半胱氨酸,酪氨酸 11.优质蛋白质: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接近,营养价值较高,不仅可以维持成人的健康,也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蛋白质。包括:蛋、奶、肉、鱼、大豆 12.蛋白质的功能:①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②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③供给能量④肽类的特殊生理功能: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促进矿物质吸收、降血压、清除自由基 13.1g蛋白质在体内产生约16.7kJ的能量。 14.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蛋白质的含量;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利用率 15.蛋白质利用率:①生物价(BV):值越高,表明利用程度高②蛋白质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