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进一步修行

菩提心的进一步修行
菩提心的进一步修行

菩提心的进一步修行

--------丁真俄色活佛(2012-08-23 08:38:02)

进一步,我们面对可恶的人,面对无法容忍的事去锻炼。我们看看事情的背后,为什么我觉得对面的人可恶呢?为什么我觉得这样的事情无法容忍呢?别在别人身上找,在别人身上找出任何问题都不算自己有智慧,在别人身上找到一百个错误和理由都不能证明自己是大丈夫。别人的问题只能他自己才能解决,谁也没有办法代劳,所以我们要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而不要去解决别人的问题。为什么觉得某人可恶呢?仅仅是我们自己名利没有放下,因为他影响了我的名,因为他影响了我的利。

从亲人慢慢到不如意的对镜,我们逐渐修行,锻炼我们的菩提心。不然弟子们总是说,“师父,我的愤怒可厉害了,遇到什么事都发火,这怎么办呢?”很多时候我只能抚慰他们,没有快捷的方法可以对治愤怒。其实菩提心可以对治愤怒,但要慢慢从父母、亲人、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让我愤怒的人、让我情绪激烈的人,一点点锻炼出来。要求人们一下子变得能够理解别人、马上具备慈悲心是不可能的。人们无法理解,因为他们满脑子都是道理,满脑子都是谁对谁错,满脑子都是定义。他会说,“我对他那么好,他不应该欺骗我,不应该隐瞒我”,“难道我说错了吗?难道我做错了吗?他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人们总是以理论去生活,而社会却不是依靠理论而存在的。有些人又走向了反面的极端,变得很阴暗、很狡诈,认为没什么道理可讲,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他们觉得利益就是应该的,权力就是应该的,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应该的。那样表述,菩提心和霸权主义的态度似乎没有差别了,大家都觉得“没有什么应该的、不应该的”,其实是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不奢求有什么应该的,不追逐那个应该的东西,因为我们看到的是短见的应该与不应该,我们想到的是自大的应该与不应该,我们追逐的是无常。千万别混淆,我们说的是无常,有为的一切法都是不长久的,具备非确定性的元素,所以我们要从自己顽固的观点里找问题,去破除它。我们不再认为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应该的,哪些是不可理解的,哪些是不可饶恕的,都没有。我们宽广、自在、淡然,自在的当下没有什么不可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去修炼这个呢?

从极激烈的状况中修习菩提心是逐渐达成的,一定要从简单开始,经历中性的状况,再面对激烈的对镜,这对每个修习者都是重要的。我们遇到问题已经气得胃胀了、肝疼了,还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没办法。最好我们一步一步去修炼,一步一步去做,才会在关键的问题上产生作用。平时的功夫练好了,敌人来了可以打;平时连身体都不锻炼,敌人来了怎么办,当然是逃跑呀!未雨绸缪是很重要的。

慈悲的定义是什么呢?愿众生离苦就是慈悲。《四节论》中讲:“愿一切众生离于痛苦的愿望就是慈悲”。在我们修炼过程中产生的慈悲是一般的慈悲,自然产生的慈悲是妙慈悲;有分别的慈悲是一般的慈悲,看到仇敌的无助就像看到儿女的微弱一样,这是无量的慈悲心。

菩提心的修行

(2012-08-22 07:54:49)

修行方式是什么呢?首先,我们面对容易产生慈悲心的对镜,比如父母、其他家人、朋友去感受他们的痛苦,希望他们能离开这些痛苦。当有了一些经验感受的时候,我们再针对一些没有利弊关系的众生,看看愤怒带给他们的痛苦,贪心带给他们的痛苦,愚痴带给他们的痛苦。愤怒燃烧着他们,贪心让他们永远在干渴当中,愚痴让他们永远在捉摸社会关系、别人的思维方法、社会规则的方式。然而这一切不断地变化,变化当中不断的产生失望,又不断的建立希望,然后又再一次破灭,以这样的方式消磨生命,这就是愚痴。我以此为镜子观察自己,当提到众生的时候,不如说“我等一切众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相互成为对镜。当你觉得别人可恨,难道自己不可恨吗?当你觉得别人讨厌,难道自己不讨厌吗?我们才慢慢感受到自他一切众生的无知,自他一切众生的无奈,才会生起出离心,要离于这一切痛苦和愚痴。从容易感受的对镜着手,从母亲、父亲、兄弟姐妹、夫妻开始,每一次的亲身体会都让我们更能理解别人。不然,平时说的理解可能是肤浅的、琐碎的、自我方式的理解,只有亲身感受到的时候才会真正的理解。比如我们的父母,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没有过精神的需求,因为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他们要为家人忙碌奔波,没有任何自己的时间;现在年纪已大,身体羸弱,孩子们不在身边,老伴也永远的离开了。他们忍受着无法忍受的孤独与无奈,连唠叨的机会都没有了,连受累的机会都没有了。有些年轻人觉得父母总是互相唠叨,烦死了,还不如分开的好,其实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的表达方式。我们看到的完全是外在,根本就没有去理解就做出了很鲁莽的事。虽然唠叨和争吵的方式有点可笑,可是当唠叨和争吵的对象都没有的时候,才明白什么叫度日如年。他们完全在孤独的思念和回顾当中生活,父母的这种状况很多时候是束手无策。我们能帮他们解决一点点,哪怕只是明白、理解,对他们而言都是极大的抚慰。有些年轻人也说自己度日如年,那都是胡说,只是知道这个词而已,根本没真正经历过它的内容。我急切的想告诉那些年轻人,不要把父母之间的争吵当做冲突,不要认为他们彼此很苛刻,不要认为是他们彼此之间的折磨。平静,生活变得鸦雀无声对他们而言是陌生而可怕的,对他们而言平静的独处并不是精神的奢侈品。窗外美丽的景色都变得沧桑,屋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那么的熟悉却又死气沉沉,好像生命的存在都已经被时间和空间淡忘了一般。那就是我们的母亲,就是喧嚣城市中的父亲。我们真的去感受,才真的开始理解,才会听到心脏的每一次跳动。如此的每一个众生都在面对着这样的现象,我们怎能把他们看成是讨厌的人,说他们是“糟老头儿”呢!其实他们“讨厌”的行为举止在掩盖自己,想给自己留一点点尊严而已。他们已经没有了奢华的要求,他们在窗口等待着生命与死亡的约会,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新奇的事发生。

菩提心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伴侣,使我们可以融合在任何地方,使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众生都是贴切的,都成为温暖的融合。菩提心能消除我们苛刻的棱角,使我们可以理解和融入任何众生,使我们强大而柔软。如果没有菩提心,就算是来到圣地虔诚朝拜的人彼此之间还是那么苛刻,彼此隔阂、对抗、冲突。因为我们没有菩提心,所以满身棱角,在任何场所,与任何人相处都不舒服。为什么叫“个色”呢?没有一点点菩提心,没有一点点弹性,棱角锋利,他的方方面面都是不

舒服的。生命就是这样,很奇妙。总是对人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其实人们只是腐烂在了自己的经验里,棱角还是那么的锋利,没有一点真正的改善。菩提心使我们成为水,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被容纳和接受。

之后,再去面对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对镜,我们才真的能理解别人,自己的心胸会宽广一些。我们都在说心胸宽广特别好,可我们从没给自己一点机会让心胸宽广,还不断的往里面堆垃圾。都说很好,可不知道如何获得,因为我们在排斥它的源头,不能容纳,总想刨根问底的搞清楚,可是搞清楚的过程又收集了一堆垃圾。弄明白的时候明白的是烦恼,查清楚的是障碍,并没有明白事物本身。所以依旧用强硬的标准去看待一切,“那人太无礼了,那人太无赖了,那人太自私了,就不能让他们这样下去”,因此永远不可能宽广。必须要付出才可以拿到宽广,如果不愿意放下追究,不愿意放下眼前难以容忍的事情,不愿意放下身边自私的状况,不放下就会拿起,就会和他们相应,就会和他们一样,那怎么可能宽广呢?就这样,我们面对无利害关系的对镜去思考。

升起菩提心的重要和助缘

(2012-08-19 08:31:43)

首先,我们要超越声闻独觉小乘,因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在修炼自己,这是大乘菩提心的根本。如果我们也以自我为中心,仅仅是修炼自己,那我们无论名义上在修炼哪种教法,根本上还是小乘。我们曾经讲过“大而不圆满,圆满而不大”,因为我们的心仅仅围绕着自己,忘记了家人,忘记了朋友,忘记了母亲众生,忘记了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每一个生命。菩提心非常重要,具备菩提心的乘一般会讲唯识和中观,这两个乘是利他的大乘教法之门,它的障碍就是利己为主的思维。犹如佛子多布本桑放弃了利己的思维,他说,“见行合一自我解脱,不如利益三界轮回的母亲众生,他们还没有了悟圣义,要决心利益他们”。

第二,菩提心的助缘,或称相应是什么呢?使菩提心生起的助缘有多种修习方法,比如有《臧崩》经文记载的方法,还有经部记载的方法,还有《圣义法》的方法,还有《西居仙人》的方法。

《臧崩》经文记载的方法有很多,十六本、八戒部、根崩、敦崩、览崩、本第、略要、匝吗匝、匝吗根本经部,按这些《臧崩》的方式来讲,就会以九种方式讲授,菩提心的缘、菩提心的依靠对镜、菩提心的方法、菩提心的地、菩提心的状况、菩提心的意义、菩提心的力量、菩提心的结果,称为雍仲九支方式。菩提心的因是心,一切的源头是心,心怎样才成为菩提心的源头呢?心住于心才成为菩提心的主要元素。如果心住于心,生起菩提心是没有障碍的,不费力气的,犹如千年的黑暗由于明灯刹那改变。生起菩提心的依靠是什么呢?是天人或者人的身。菩提心的目标是觉悟。菩提心的方法是发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在哪里修行呢?在轮回的苦海中修行。以什么方式修行呢?利他的方式修行。修行的意义是什么呢?从普通的境界成为无上的境界。力量是什么呢?行菩萨学,就是学习菩萨。结果是什么呢?轮回不空,利益众生。这就是雍仲九支的修习方法。

《经部》的方法是什么呢?《泽美》(佛中传记)中的讲授方式为四节。一切法的基础为慈悲,慈悲作为大乘道的基础始终是不变的,犹如水和庄稼丰收的关系。我们具备慈悲的时候才会产生“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而成就如来”的菩提心。具备菩提心以后不断地增长,圆满二资料,达到解脱如来的境界。达到如来境界以后,自身不住于寂静而乐于普度众生。这就是菩提心的重要,为了一切众生我们会产生解脱的愿望,唯有解脱才会对自他一切众生产生帮助。不然我们会欺骗别人,同时在欺骗自己,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太有限了,我们和众生、和自己玩不起。菩提心可以助我们圆满二资粮,达到完全的如来境界。菩提心可以让我们达到解脱,乃至不住于寂静涅槃。这是菩提心的重要和伟大,在净化我们每一个思维的过程中,它成为不可缺少的。杰尊当巴上师讲到:“凡是有思维的都会有感受,凡是有慈悲心的就是菩萨,谁具备菩提心他就是如来”。经常有弟子问,“师父你看我是不是菩萨?”,其实是不是菩萨自己最清楚,看看自己有没有慈悲心,始终不放弃的慈悲心。经常有弟子说,“听说有个菩萨,特别厉害”,过几天又跑来对我说,“您说那人是菩萨吗?我有点怀疑。”其实是不是菩萨就看有没有慈悲心,这最简单了。轮回的众生还糊里糊涂的,不明白可以看佛经啊;不认识路也不能糊里糊涂地猜测呀,找向导、找指南针呀。是不是菩萨就看有没有大慈悲心,有没有不造作的利益众生的思维。

菩提道次第前导六加行法

菩提道次第六加行法 释迦教比丘能海译 菩提道次第前导六加行法 仪轨如理修行增长意乐末尼鬘 皈依极尊上师正士与贤慧能仁大金刚持无有分别周徧摄受无比大恩扎那莎母杂喜巴扎足莲恭敬顶礼 陈请大悲一切时中巧随摄持。 此中引导具善士夫分别易趣佛地甚深方便受持菩提道次第前导,六加行法仪轨修法分二: (一)正修如何行;(二)未修中间如何作。 初中分三: 一,加行;二,正行;三,结行。 初前导六加行法,洒扫住房陈设身语意所依像;二,寻求供品令无谄曲端严陈设;三,身具八法座安乐坐(座)或随威仪适宜而住,既安住已观自相续从于殊胜善心之中修皈依发心、四无量心,决定令与相续和合;四,明想福田;五,摄尽一切积净扼要供献七支曼达纳等;六,如教启白应与相续和合。 初,洒扫住房敷设身语意像者,谓想自他一切有情相续身中贪等烦恼如诸灰尘,洒以世俗菩提心水令其润泽,遂洒诸药及香所泡香水。又想自他一切有情相续身中二障习气一切随眠,以胜义菩提心帚扫除去之,念云:扫尘除垢。又念一切有情一切罪障阿巴那耶萨哈;一切病阿巴那耶萨哈;一切祟阿巴那耶萨哈;一切灾阿巴那耶萨哈;忿恨、污秽、差鬼、疫鬼,一切恶相阿巴那耶萨哈;恶兆、不吉祥、一切侵损、一切非时横死、一切恶星、恶曜忌阿巴那耶萨哈;一切王贼怖畏,一切魔伴绳阿巴那耶萨哈;一切阎罗使者阿巴那耶萨哈;一切障碍神倒引、一切违缘中断阿巴那耶萨哈。如是念诵扫除令净加持地基等。又诵唯愿诸佛大悲加持力自性清净法界谛实力,以我净信增上意乐力,显现和聚庄严最希有,观此住房一切地基具足大宝自性转成清净圆满刹土,即此住房中间,高台陈设庄严身语意像次第严整而不紊乱。 第二,寻求无谄供品 端严陈设嗡南无巴嘎瓦得忙则莎日阿杂马达麦打塔嘎达耶阿日阿哈得三藐萨布达耶得雅塔嗡班则班则马哈班则马哈得杂班则马哈必雅班则马哈钵底杂阿底班则马哈钵底扪挅巴当杂嘛班则萨瓦嘎马阿瓦日阿那必学达那班则莎哈。 诵供养云陀罗尼三遍 唯愿上师三宝真实谛理之力,诸佛菩萨加持之力,二种资粮圆满大势之力,清净法界心不思议力,如是一切愿皆成就三次加持 第三,身具八法于安乐座或随威仪而住,既安住已观自相续从殊胜善心之中修皈依发心及四无量,决定令与相续和合;身具毗卢七法于安乐座,既安座已,观自相续诸恶分别风形如黑光,从右鼻孔与习俱出。观诸佛菩萨之加持形如白光,从自左鼻孔与习俱入加持自心,三次调息等。次念我今偶得一次暇满人身,于生死处不应贪着此,诸父母及一切有情在生死中受三苦逼,我为速急解脱此等生死狱故,决定当圆满大觉宝位。念三次明想增上善心,次明想皈境者: 面前普贤供云大海中八大狮子一齐善擎举 大宝奇珍成就广座上略后炽燃光明摩尼坐

菩提心的进一步修行

菩提心的进一步修行 --------丁真俄色活佛(2012-08-23 08:38:02) 进一步,我们面对可恶的人,面对无法容忍的事去锻炼。我们看看事情的背后,为什么我觉得对面的人可恶呢?为什么我觉得这样的事情无法容忍呢?别在别人身上找,在别人身上找出任何问题都不算自己有智慧,在别人身上找到一百个错误和理由都不能证明自己是大丈夫。别人的问题只能他自己才能解决,谁也没有办法代劳,所以我们要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而不要去解决别人的问题。为什么觉得某人可恶呢?仅仅是我们自己名利没有放下,因为他影响了我的名,因为他影响了我的利。 从亲人慢慢到不如意的对镜,我们逐渐修行,锻炼我们的菩提心。不然弟子们总是说,“师父,我的愤怒可厉害了,遇到什么事都发火,这怎么办呢?”很多时候我只能抚慰他们,没有快捷的方法可以对治愤怒。其实菩提心可以对治愤怒,但要慢慢从父母、亲人、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让我愤怒的人、让我情绪激烈的人,一点点锻炼出来。要求人们一下子变得能够理解别人、马上具备慈悲心是不可能的。人们无法理解,因为他们满脑子都是道理,满脑子都是谁对谁错,满脑子都是定义。他会说,“我对他那么好,他不应该欺骗我,不应该隐瞒我”,“难道我说错了吗?难道我做错了吗?他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人们总是以理论去生活,而社会却不是依靠理论而存在的。有些人又走向了反面的极端,变得很阴暗、很狡诈,认为没什么道理可讲,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他们觉得利益就是应该的,权力就是应该的,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应该的。那样表述,菩提心和霸权主义的态度似乎没有差别了,大家都觉得“没有什么应该的、不应该的”,其实是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不奢求有什么应该的,不追逐那个应该的东西,因为我们看到的是短见的应该与不应该,我们想到的是自大的应该与不应该,我们追逐的是无常。千万别混淆,我们说的是无常,有为的一切法都是不长久的,具备非确定性的元素,所以我们要从自己顽固的观点里找问题,去破除它。我们不再认为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应该的,哪些是不可理解的,哪些是不可饶恕的,都没有。我们宽广、自在、淡然,自在的当下没有什么不可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去修炼这个呢? 从极激烈的状况中修习菩提心是逐渐达成的,一定要从简单开始,经历中性的状况,再面对激烈的对镜,这对每个修习者都是重要的。我们遇到问题已经气得胃胀了、肝疼了,还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没办法。最好我们一步一步去修炼,一步一步去做,才会在关键的问题上产生作用。平时的功夫练好了,敌人来了可以打;平时连身体都不锻炼,敌人来了怎么办,当然是逃跑呀!未雨绸缪是很重要的。 慈悲的定义是什么呢?愿众生离苦就是慈悲。《四节论》中讲:“愿一切众生离于痛苦的愿望就是慈悲”。在我们修炼过程中产生的慈悲是一般的慈悲,自然产生的慈悲是妙慈悲;有分别的慈悲是一般的慈悲,看到仇敌的无助就像看到儿女的微弱一样,这是无量的慈悲心。

愿您永具菩提心讲座

愿您永具菩提心! 昌缘居士 《初心修悟法要》 憨山德清 【一、如何修悟】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万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随顺机宜,破执之具,元无实法与人。 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于此用力,故谓之修。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以心体如镜,妄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故曰想相为尘,识情为垢。若妄念消融,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法尔如此。 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熏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自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荷,单刀百人者,诚难之难。古

人道:「如一人与万人敌」,非虚语也。 【二、修悟下手处】 大约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费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抟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当作实法,把作自己知见。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着。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如今做工夫,先要铲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干干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即此一念,本自无生。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如此勘破,就于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如此着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永嘉谓:「要断相续心」者此也。盖虚妄浮心,本无根绪,切不可当作实事,横在胸中。起时便咄,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则随他使作,如水上葫芦。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是魔,一齐斩绝,如斩乱丝。赤力力挨拶将去,所谓「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无念也。能观无念,可谓向佛智矣。 修行最初发心,要谛信唯心法门。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多少佛法,只是解说得此八个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