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计算能力竞赛(含答案 )上课讲义

七年级计算能力竞赛(含答案 )上课讲义
七年级计算能力竞赛(含答案 )上课讲义

七年级计算能力竞赛(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竞赛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一、有理数的计算(每题4分,共40分)

(1);(2);

(3);(4).

(5);(6).(7).(8).

(9).(10).

二、先化简,再求值(每题6分,共36分)

(1). ,其中,.

(2)..其中,.

(3).,其中.

(4).,其中,.(5). ,其中,.(6). ,其中;三、解方程(每题4分,共32分)

(1).(2).(3).(4).(5):(6);

(7);(8).

四、简便计算(每题6分,共12分)

(1)211×555+445×789+555×789+211×445

(2)—3.14 ×13.7+6.28×5.3—1.57×(—6.2)

(1)(2)

(3)(4)

(5)(6)

(7)(8) 4.

(10).

当,时,

2. ,,.

3. 当时,

4. 当,时,

5. 当,时,

6.

当,时,

(1)(2)(3)(4)

(5)(6)(7)(8)

(1)1000000 (2) 0

初一年级计算能力比赛

初一年级计算解题能力竞赛试题 班级: 姓名: 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一、有理数计算(每小题5分,共20分) (1))37()75.0()27()43()34()5.3(-++++-+-+- (2)5.77434)5.9(37175 +??????+--- (3)??????-?-÷--?--? -241)4(240)53()5(31)3(22 (4)3)3(]2)4[()3(2322÷--+-?-+- 二、整式运算(前2小题每题4分,后2小题每题6分,共20分) (1))33(3)543(22332x x x x +---+ (2))2(4)23(32222y xy x y xy x -+---- (3))32(3 5)32(61)32(21)32(31y x y x y x y x -----+ - 其中:2-=x ,1=y

(4)某位同学做一道题:已知两个多项式A 、B ,求2A B -的值。他误将2A B -看成2A B -,求得结果为2335x x -+,已知21B x x =--,求正确答案。 三、解一元一次方程(每小题5分,共20分) (1)2631x x =+- (2)23 421=-++x x (3)0262921=---x x (4)2(1)0.4(1)3430.2 4 x x -+-=- 四、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每小题5分,共20分) (1)?? ?=+=-42 651043y x y x (2)243213x y x y +=??-=?

(3)???????=+=+823 734y x y x (4)???????-+=-+=--120944 151)2(3.01x y x y 五、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每小题5分,共20分) (1))21(335x x x --≤+ (2)91)21(2+-≤-+x x (3)12732)1(2->-+ +y y y (4)5 .01302.02.01.0+≤--x x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分类汇总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分类 汇总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数学简便运算归类练习 明确四点: A、一般情况下,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是:有括号时,先算(), 没有括号时,先算()再算(),只有同一级运算时, 从左往右()。 B、由于有的计算题具有它自身的特征,这时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过程简单,同时又 不容易出错。 C、注意,对于同一个计算题,用简便方法计算,与不用简便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应该相同。 我们可以用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对比,检验我们的计算是否正确。 D、分数乘除法计算题中,如果出现了带分数,一定要将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计算。 一、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 我们可以“带符号搬家”。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12.06+5.07+2.94 30.34+9.76-10.34 83×3÷8 3 ×3 25×7×4 34÷4÷1.7 1.25÷3 2 ×0.8 102×7.3÷5.1 1773+174-773 195 - 137-9 5 , 二A、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加号后面直接添 括 号,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在减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现在就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 a+b+c=a+ (b + c ), a+b-c=a +(b-c), a-b+c=a–(b-c) a-b-c= a-( b +c); 933-15.7-4.3 41.06-19.72-20.28

小学数学简便运算方法归类新

小学数学简便运算方法归类 一、带符号搬家法(根据: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率)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带符号搬家”。 (a+b+c=a+c+b,a+b-c=a-c+b,a-b+c=a+c-b,a-b-c=a-c-b;a×b×c=a×c×b, a÷b÷c=a÷c÷b,a×b÷c=a÷c×b,a÷b×c=a×c÷b) 二、结合律法 (一)加括号法 1.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加号后面直接添括号, 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在减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现在就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即在加减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加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减号,括号里要变号。)a+b+c=a+(b+c), a+b-c=a +(b-c), a-b+c=a-(b-c), a-b-c= a-( b +c); 2.当一个计算题只有乘除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乘号后面直接添括 号,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还是乘,是除还是除。但是在除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即在乘除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乘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除号,括号里要

变号。) a×b×c=a×(b×c), a×b÷c=a×(b÷c), a÷b÷c=a÷(b×c), a÷b×c=a÷(b÷c) (二)去括号法 1.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将加号后面的括号直接去掉,原来是加现在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将减号后面的括号去掉时,原来括号里的加,现在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现在没有括号了,可以带符号搬家了哈) (注:去掉括号是添加括号的逆运算) a+(b+c)= a+b+c a +(b-c)= a+b-c a- (b-c)= a-b+c a-( b +c)= a-b-c 2.当一个计算题只有乘除运算又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将乘号后面的括号直接去掉,原来是乘还是乘,是除还是除。但是将除号后面的括号去掉时,原来括号里的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现在没有括号了,可以带符号搬家了哈) (注:去掉括号是添加括号的逆运算) a×(b×c) = a×b×c, a×(b÷c) = a×b÷c, a÷(b×c) = a÷b÷c , a÷(b÷ c) = a÷b×c 三、乘法分配律法 1.分配法

七年级上线段的综合计算(教师版)

1、如图,点C 、D 为线段AB 上两点,AC +BD =a ,且AD +BC =5 7 AB ,则CD 等于 。(用含a 的式子表示)。(a 3 2) 2、已知,如图,B 、C 两点把线段AD 分成2∶5∶3三部分,M 为AD 的中点,BM =6 cm ,求CM 和AD 的长。

知识点一 基础线段问题 【知识梳理】 1、常考题型:线段基本概念、线段计数、线段中点问题、方程思想求线段长度、分类讨论线段上点的位置关系、线段与数轴、绝对值结合的动点压轴问题等; 2、常用方法:设元法、方程思想、分类讨论等; 3、线段的中点、等分点对应的线段关系 (1)概念:把线段分为两条相等的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2)画图并思考 ①若点C 为线段AB 上任意一点(点C 不与A 、B 重合),点M 为线段AC 的中点,点N 为线段BC 的中点,则线段MN 与AB 有什么数量关系? ②若点C 为线段AB 上任意一点(点C 不与A 、B 重合),且2AC=5BC ,问AC 与AB 、BC 与AB 的数量关系? 【例题精讲一】线段的基础计算 1、已知线段AB ,在AB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C ,使AC =2BC ,在AB 的反向延长线上取一点D ,使DA =2AB ,则线段AC 是线段DB 的 倍。( 3 2)

2、已知线段AB=10cm,点C是直线AB上一点,BC=4cm,若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度。 3、(1)如图,已知点C在线段AB上,且AC=6cm,BC=4cm,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的长度; (2)对于(1)题,如果将“点C在线段AB上”改写成“点C在线段AB延长线上”,其他条件不变,画出图形并求线段MN的长度。 【课堂练习】 1、已知点A、B、C在直线l上,若BC=5 3 AC,则 BC AB =。( 2 5 8 5 或)

(完整版)如何提高七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如何提高七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在计算中普遍存在速度慢、准确性差的现象,特别是现在推行新的课程标准以后,教材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生应该运用的思维方式,这些与他们在小学的学习特点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学习中一是由于对概念、法则、公式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不是十分明确;二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计算时经常把数字、运算符号、性质符号等抄错或漏落;三是缺乏运算的条理性、合理性、灵活性而造成了人为的差错。因此,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计算技能技巧的训练。结合自己本期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 刚踏入初中的学生,心理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他们一方面好奇心强,爱说爱动,争强好胜。学习动力多来自于兴趣、激情,收获来自“无意注意”;另一方面,他们的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情绪起伏较大,动手和动脑没持续性。浓厚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主要应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去探讨应用,使学生尝到“出劳动,获得成功”的乐趣,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这是纠正学生粗枝大叶,培养认真细致的良好品质的基本途径。 二、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抓好起点教学 由于学生思维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在设计教案时,把教材上的例题、习题和公式、定理等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把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如符号问题、漏项问题等,作为课堂教学中需要从老师的讲解中发现问题的问题,这样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加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时,针对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情况,把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种种错误摘录下来,让学生去讨论、订正、体会,这样,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很容易找出上述解题中的错误,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在热烈的讨论的气氛中受到感染,从而加深印象,避免类似的错误发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掌握运算依据,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说”数学 学生回答问题,订正作业时,让学生注意做到“步步有依据”,要求在进行数、式、方程、不等式的运算时,每个步骤后面都注明所依据的定律、法则等,从而使学生不仅“会说”、“会做”,而且“真懂”,减少运算中的盲目性,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在平时的例题、习题的讲解中,鼓励学生说,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自己的计算思路,说一说自己解题后的收获。 四、做好单层次思维向多层次思维的转化,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1、学生感知字母的主要障碍是容易受小学算术的定势影响,如:5a和4a的大小,学生容易受5>4的影响,而忽略了a可正、可负、可为零的本质属性。为此,教学中要着力突出a 是什么有理数,使之由表及里,由具体向抽象发展。例如:已知?a? =3,?b1=2,求a+ b的值。解因为?a?=3,?b1=2. 所以 a = 3或a = - 3,b = 2或b = - 2 因此,对a、b的取值,应分为四种情况讨论:当a=3,b=2时,a+ b=5;当a=3,b= - 2时,a+ b=1;当a= - 3,b=2时,a+ b= - 1,当a= - 3,b= - 2时,a+ b= - 5 。 这类题要让学生学会全面考虑,正确分类,谨防漏解错解。这类题也是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以后尚不明确的题目类型,我们要加强引导。 2、学生常常出错的另一个原因是粗心大意,这大多是因为平时的不良习惯所致。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养成审题、规范书写、及时检验、有错必订正的习惯。我们可以具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归纳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归纳 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我们都要求学生在计算中要算得又正确又简捷,这就涉及到简便计算问题。要想算得又正确又简捷,除了加强基本功训练之外,掌握一些速算技巧,并能作一些系统归类总结,就是很有必要的。 根据算式的不同特点,利用数的组成与分解、各种运算定律、性质或它们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过程简单化,或直接得出结果,这种简便、迅速的运算叫做简算。 这就需要在进行简便计算之前,要求对所学的性质、定律、规律等有透彻的理解与正确的使用。也就就是说,这些知识能使计算过程简化,同时使用凑整、拆项、转化、拆数等技巧以达到速算的目的。根据归纳,常见以下几类题型: (一)“凑整巧算”——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计算。要求学生善于观察题目,同时要有凑整意识。 【评注】凑整,特别就是“凑十”、“凑百”、“凑千”等,就是加减法速算的重要方法。 1、加法交换律 定义:两个数交换位置与不变,公式:A+B =B+A,例如:6+18+4=6+4+18 2、加法结合律 定义: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与不变。 公式:(A+B)+C=A+(B+C),例如:(6+18)+2=6+(18+2) 【例1】:5、7+3、1+0、9+1、3=(5、7+1、3)+(3、1+0、9)=7+4=11 练一练:(1) 0、75+58 +14 +0、375 (2)389 +3、125+119 +178 【例2】:(1)99、9+11、1=(90+10)+(9+1)+(0、9+0、1)=111 (2)9+97+998+6=(9+1)+(97+3)+(998+2)=10+100+1000=1110 练一练: 【例3】“先借后还” 计算:1、999+19、99+199、9+1999 【分析】因为小数计算起来容易出错。刚好1999接近整千数2000,其余各加数 瞧做与它接近的容易计算的整数。再把多加的那部分减去。 解:1、999+19、99+199、9+1999 =2+20+200+2000-0、001-0、01-0、1-1 =2222-1、111 =2220、889 【评注】所谓的凑整,就就是两个或三个数结合相加,刚好凑成整十整百,譬如此题,“1、999”刚好与“2”相差0、001,因此我们就可以先把它读成“2”来进行计算。但就是,一定要记住刚才“多加的”要“减掉”。“多减的”要“加上”! 练一练:(1)298+76 (2)298-188 (3)125+125+125+125+120+125+125+125 (二)运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算。 1、乘法交换律 定义: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公式:A ×B=B ×A 例如:125×12×8=125×8×12 2、乘法结合律 定义:先乘前两个因数,或者先乘后两个因数,积不变。 公式:A ×B ×C=A ×(B ×C),例如:30×25×4=30×(25×4) 【例】2、5×3、5×0、4=(2、5×0、4)×3、5=1×3、5=3、5 练一练:25×32×125 (三)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算,同时注意逆进行。 1、减法 定义: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相减。 公式:A -B -C=A -(B+C),【注意:A -(B+C)= A -B -C 的运用】

小学数学简便运算练习题技巧归纳

小学数学简便运算练习题 雨田山水 一、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13×8)×125 20×(17×5)14×20×5 276×38+276×62 102×26 25×(40×32)(5×7)×80 8×14×125×6 16×25×5×4 25×13×4 3×12×5 23×4×5 40×7×3×5 25×6×4×5 3475-1999 2843-598 。 (8×6)×125 4×8×25×125 259+468+741+532 36×25 (15+25)×2 3700-2185-815 12×25 28×25 125×(8+4) 25×(8+40)125×24 25×24 16×25×19 32×125 44×250 125×56 20×12×5×3 724-298 25×16 75×25×2×4 345+497 ) 16×(37+12)48×19+52×19 64×125 25×48 (25+7)×4 32+144+68+56 847-2974×7×25×3 60×(15+500)248+198 435+1999

8×(125+9)46×18+54×18 (400+16)×5 170×4+80×4 103×56 13×68+13×32 (2+4)×15 5×(20+6) 8×23+8×27 9×6+4×9 ` 6×29+6×71 5×116+5×84 (125+12)×8 29×317+317×71 99×14 75×99+75 102×36 49×80+80 230-216-184 48×125 (25×30)×4 18×8×125×2 125×(8×6) 25×44 4×20×75×5 67×9+33×9 4×(25×30)4×(25+150+75)12×15+12×35 32×25 ~ 13×5+41×5+26×5 5×(18+20)52×98 9×99+99 36×5+36×5 38×99+38 5×(18×20)31×128-28×31 (25+250)×4 (125×125)×8 46×101 二、用简便方法求差: ①(添括号)② 4250-294+94 ③4995-(995-480) (去括号)④458-(147+158) ] ⑤1272-995 (多减的要加上)⑥ 572-308 (少减的要减去)

七年级线段运算专题复习资料汇总

2013-2014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压轴题 1.(10分)如图,C为线段AB延长线上一点,D为线段BC上一点,CD=2BD,E为线段AC上一点,CE=2AE (1)若AB=18,BC=21,求DE的长; (2)若AB=a,求DE的长;(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3)若图中所有线段的长度之和是线段AD长度的7倍,则的值为.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 (1)利用CD=2BD,CE=2AE,得出AE=AC=(AB+BC),进一步利用BE=AB﹣AE,DE=BE+BD得出结论即可; (2)利用(1)的计算过程即可推出; (3)图中所有线段有AE、AB、AD、AC、EB、ED、EC、BD、BC、DC共10条,求出所有线段的和用AC表示即可. 解答:解:(1)∵CD=2BD,BC=21, ∴BD=BC=7, ∵CE=2AE,AB=18, ∴AE=AC=(AB+BC)=×(18+21)=13, ∴BE=AB﹣AE=18﹣13, ∴DE=BE+BD=5+7=12; (2)∵CD=2BD, ∴BD=BC, ∵CE=2AE,AB=a, ∴AE=AC, ∴BE=AB﹣AE=AB﹣AC, ∴DE=BE+BD=AB﹣AC+BC=AB﹣(AC﹣BC)=AB﹣AB=AB, ∵AB=a, ∴DE=a; (3)设CD=2BD=2x,CE=2AE=2y, 则BD=x,AE=y, 所有线段和AE+AB+AD+AC+EB+ED+EC+BD+BC+DC=4y+3(2y﹣3x)+2x+2x+3(2y ﹣3x)+2x+2x+2x+2x+2x=7(y+2y﹣3x+x),

y=2x, 则AD=y+2y﹣3x+x=3y﹣2x=4x,AC=3y=6x, ∴=,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点间距离的理解和掌握,此题是一道比较好的题目,但是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 2.(10分)如果两个角的差的绝对值等于90°,就称这两个角互为垂角,例如:∠1=120°,∠2=30°,|∠1﹣∠2|=90°,则∠1和∠2互为垂角(本题中所有角都是指大于0°且小于180°的角) (1)如图1,O为直线AB上一点,OC⊥AB于点O,OE⊥OD于点O,直接指出图中所有互为垂角的角; (2)如果一个角的垂角等于这个角的补角的,求这个角的度数; (3)如图2,O为直线AB上一点,∠AOC=75°,将整个图形绕点O逆时针旋转n(0<n <90°),直线AB旋转到A′B′,OC旋转到OC′,作射线OP,使∠BOP=∠BOB′,求:当n 为何值时,∠POA′与∠AOC′互为垂角. 考点:余角和补角;角的计算. 专题:新定义. 分析:(1)根据互为垂角的定义即可求解; (2)利用题中的“一个角的垂角等于这个角的补角的”作为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 (3)分0<n<75,75<n<90两种情况讨论可得n的值. 解答:解:(1)互为垂角的角有4对:∠EOB与∠DOB,∠EOB与∠EOC,∠AOD与∠COD,∠AOD与∠AOE; (2)设这个角的度数为x度,则 ①当0<x<90时,它的垂角是90+x度,依题意有 90+x=(180﹣x), 解得x=18; ②当90<x<180时,它的垂角是x﹣90度,依题意有 x﹣90=(180﹣x), 解得x=126;

小学四年级数学简便运算方法归类

学生第一次接触简便方法,很多同学还不习惯使用简便方法,主要是没有掌握怎样使用这些简便方法。这部分内容是这本书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的归类,希望对初学简便方法的同学有所帮助。 一、交换律(带符号搬家法)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带符号搬家”。适用于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例:256+78-56=256-56+78=200+78=278 450×9÷50=450÷50×9=9×9=81 二、结合律 (一)加括号法 1.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加号后面直接添括号,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在减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现在就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即在加减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加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减号,括号里要变号。) 例:345-67-33=345-(67+33)=345-100=245 789-133+33=789-(133-33)=789-100=689 2.当一个计算题只有乘除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乘号后面直接添括号,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还是乘,是除还是除。但是在除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即在乘除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乘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除号,括号里要变号。) 例:510÷17 ÷3=51÷(17×3)=510÷51=10 1200÷48×4=1200÷(48÷4)=1200÷12=100 (二)去括号法 1.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将加号后面的括号直接去掉,原来是加现在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将减号后面的括号去掉时,原来括号里的加,现在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现在没有括号了,可以带符号搬家了哈) (注:去括号是添加括号的逆运算) 2.当一个计算题只有乘除运算又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将乘号后面的括号直接去掉,原来是乘还是乘,是除还是除。但是将除号后面的括号去掉时,原来括号里的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现在没有括号了,可以带符号搬家了哈) (注:去掉括号是添加括号的逆运算) 三、乘法分配律 1.分配法 括号里是加或减运算,与另一个数相乘,注意分配。 例:45×(10+2)=45×10+45×2=450+90=540 2.提取公因式 注意相同因数的提取。 例:35×78+22×35=35×(78+22)=35×100=3500 这里35是相同因数。 3.注意构造,让算式满足乘法分配律的条件。 例:45×99+45=45×99+45×1=45×(99+1)=45×100=4500 四、借来还去法 看到名字,就知道这个方法的含义。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观察,发现规律。还要注意还哦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 例:9999+999+99+9=10000+1000+100+10-4=11110-4=11106

小学数学简便运算归类

小学数学简便运算归类复习 小学数学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贯穿着一个内容,那就是简便运算。在整数范围、小数范围、分数范围内都做为一个内容重复出现。而这个内容也正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难点,现在把其整理出来,供参考。同时欢迎留言补充。 一、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a+b)+c=a+(b+c) 例1、5.76+13.67+4.24+6.33 =(5.76+4.24)+(13.67+6.33) =10+10 =20 例2、37.24+23.79-17.24 =37.24-17.24+23.79 =20+23.79 =43.79 二、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这种题型往往含特殊数字之间相乘 (a×b)×c=a×(b×c) 特殊数字之间相乘: 25×4=100125×8=100025×8=200125×4=500 例3、4×3.78×0.25 =4×0.25×3.78 =1×3.78 =3.78 例4、125×246×0.8 =125×0.8×246

=100×246 =24600 三、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a+b)×c=a×c+b×c (a-b)×c=a×c-b×c 做这种题,一定不要急着去算,先要分析各数字之间的特殊关系。也就是先要仔细观察,找到做题的窍门。例5、(2.5+12.5)×40 =2.5×40+12.5×40 =100+500 =600 例6、3.68×4.79+6.32×4.79 =(3.68+6.32)×4.79 =10×4.79 =47.9 例7. 26.86×25.66-16.86×25.66 =(26.86-16.86) ×25.66 =10×25.66 =256.6 例8、5.7×99+5.7 = 5.7×(99+1) =5.7×100 =570

七年级上数学第四章 线段的计算(基础B)

1、如图,线段AB=8cm ,点C 是AB 的中点,点D 在CB 上且DC=1.5cm ,求线段BD 的长度. 2、已知线段AB ,延长AB 到C ,使BC=4 1AB ,D 为AC 的中点,若BD=6cm ,求AB 的长. 3、已知,如图,B ,C 两点把线段AD 分成2∶5∶3三部分,M 为AD 的中点,BM=6cm ,求CM 和AD 的长. 4、如图,已知AB =7,BC =3,点D 为线段AC 的中点,求线段DB 的长度. 5、.如图,M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C 在线段AB 上,N 是AC 的中点,且AN=2cm ,CM=1cm ,求线段AB 的长. 6、如图,D 是AB 的中点,E 是BC 的中点,BE=5 1AC=2cm,求线段DE 的长.

7、如图,AB=16cm,C 是AB 上的一点,且AC=10cm,D 是AC 的中点,E 是BC 的中点,求线段DE 的长. 8、如图,点C 、D 是线段AB 上两点,D 是AC 的中点,若BC=6厘米,BD=10厘米,求线段AB 的长度。 9、如图所示,点C 、D 为线段AB 的三等分点,点E 为线段AC 的中点,若ED =9,求线段AB 的长度. 10、如图1,线段AC =6cm ,线段BC =15cm ,点M 是AC 的中点,在CB 上取一点N ,使得CN :NB =1:2,求MN 的长. 11、如图,已知线段AB 和CD 的公共部分BD= 31AB=4 1CD ,线段AB 、CD 的中点E 、F 之间距离是10cm ,求AB ,CD 的长.

12、已知:如图,A,B,C在同一条线段上,M是线段AC的中点,N是线段BC的中点,且AM=5cm,CN=3cm.求线段AB的长. 13、如图,已知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AC=16cm,AB=6cm,点D是线段AB的中点,点E是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DE的长度. 14、如图,已知A、B、C三点在同一条线段上,M是线段AC的中点,N是线段BC的中点,且AM=5cm,CN=3cm.求线段AB的长. 15、如图,AB=16cm,延长AB到C,使BC=3AB,D是BC的中点,求AD的长度. 16、如图,已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AC的中点,点E是线段BC的中点. (1)若线段DE=9cm,求线段AB的长. (2)若线段CE=5cm,求线段DB的长.

小学数学8种简便计算方法归类(精编版)

小学数学8种简便计算方法归类(精编版) 小学阶段(中、高年级)的简便运算,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算式原来的运算顺序,根据运算定律、性质重组运算顺序。如果学生没真正理解运算定律、性质,他只能照葫芦画瓢。在实际解题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思路不清晰,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1.提取公因式 这个方法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将相同因数提取出来,考试中往往剩下的项相加减,会出现一个整数。 注意相同因数的提取。 例如: 0.92×1.41+0.92×8.59 =0.92×(1.41+8.59) 2.借来借去法 看到名字,就知道这个方法的含义。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观察,发现规律。还要注意还哦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考试中,看到有类似998、999或者1.98等接近一个非常好计算的整数的时候,往往使用借来借去法。 例如: 9999+999+99+9 =9999+1+999+1+99+1+9+1-4

3.拆分法 顾名思义,拆分法就是为了方便计算把一个数拆成几个数。这需要掌握一些“好朋友”,如:2和5,4和5,2和2.5,4和2.5,8和1.25等。分拆还要注意不要改变数的大小哦。 例如: 3.2×12.5×25 =8×0.4×12.5×25 =8×12.5×0.4×25 4.加法结合律 注意对加法结合律 (a+b)+c=a+(b+c) 的运用,通过改变加数的位置来获得更简便的运算。 例如: 5.76+13.67+4.24+ 6.33 =(5.76+4.24)+(13.67+6.33) 5.拆分法和乘法分配律结合 这种方法要灵活掌握拆分法和乘法分配律,在考卷上看到99、101、9.8等接近一个整数的时候,要首先考虑拆分。 例如: 34×9.9 = 34×(10-0.1) 案例再现:57×101=? 6.利用基准数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分类汇总

小学数学简便运算归类练习 明确四点: A、一般情况下,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是:有括号时,先算(), 没有括号时,先算()再算(),只有同一级运算时, 从左往右()。 B、由于有的计算题具有它自身的特征,这时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过程简单,同时又 不容易出错。 C、注意,对于同一个计算题,用简便方法计算,与不用简便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应该相同。 我们可以用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对比,检验我们的计算是否正确。 D、分数乘除法计算题中,如果出现了带分数,一定要将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计算。 一、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 我们可以“带符号搬家”。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12.06+5.07+2.94 30.34+9.76-10.34 83×3÷8 3 ×3 25×7×4 34÷4÷1.7 1.25÷3 2 ×0.8

102×7.3÷5.1 1773+174-773 195 -137-9 5 , 二A、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加号后面直接添括号,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在减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现在就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 a+b+c=a+ (b + c ), a+b-c=a +(b-c), a-b+c=a–(b-c) a-b-c= a-( b +c); 933-15.7-4.3 41.06-19.72-20.28 B、当×添括号,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还是乘,是除还是除。但是在 除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 a×b×c=a×(b×c), a×b÷c=a×(b÷c), a÷b÷c=a÷(b×c) , a÷b×c=a÷(b÷c), 700÷14÷5 18.6÷2.5÷0.4 1.96÷0.5÷4 1.06×2.5×4

七年级数学线段有关的计算题

七年级数学线段有关的计算题 【典型例题】 [例1] 填空 如图,把线段AB延长到点C,使BC=2AB,再延长BA到点D,使AD=3AB,则 ①DC=_____AB=_____BC ②DB=_____CD=_____BC [例2] 填空 如图,点M为线段AC的中点,点N为线段BC的中点 ①若AC=2cm,BC=3cm,则MN=_____cm ②若AB=6cm,则MN=_____cm ③若AM=1cm,BC=3cm,则AB=_____cm ④若AB=5cm,MC=1cm,则NB=_____cm M N C A B [例3] 根据下列语句画图并计算 (1)作线段AB,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取点C,使BC=2AB,M是线段BC的中点,若AB=30cm,求线段BM的长 (2)作线段AB,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取点C,使BC=2AB,M是线段AC的中点,若AB=30cm,求线段BM的长 [例4] 如图,已知AB= 40,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为线段CB上的一点,点E为线段DB的中点,EB=6,求线段CD的长。 C D E A B

[例5] 如图,AE= 21EB ,点F 是线段BC 的中点,BF=5 1 AC=1.5,求线段EF 的长。 A B C E F [例6] 点O 是线段AB=28cm 的中点,而点P 将线段AB 分为两部分AP:PB=32:15 4,求线段OP 的长。 [例7] (1)如图,分别在线段AB 和BA 的延长线上取BD=AE=1.5cm ,又EF=5cm ,DG=4cm ,GF=1cm ,若GF 的中点为点M ,求线段AM 和BM 的长度。 (2)若线段a 、b 、c ,满足:a:b:c=3:4:5,且a+b+c=60,求线段2c -3a - 5 1 b 的长。 B F M G 练习: 一. 选择题: 1. 已知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现有三个表达式: ① AC=BC ② AB=2AC=2BC ③ AC=CB= 2 1 AB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0 B. 1 C.2 D. 3 2. 如图,C 、B 在线段AD 上,且AB=CD ,则AC 与BD 的大小关系是( ) A C B D

七年级计算能力竞赛(含答案 )

七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竞赛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一、有理数的计算(每题4分,共40分) (1)?63÷9??25×?6;(2) ?3 8÷1 16 ??16÷0.25× ?1 5 ; (3)0.75+1 5÷ ?4 5 ?2 5 × ?5 4 ;(4)5 12 ?7 18 ÷ ?5 36 . (5)?2 5+ ?5 8 ?1 6 +7 12 ×24;(6)?12010?1?1 2 ÷3×∣3??32∣. (7)?32+?23?1÷∣∣∣1? ?1 22 ∣∣ ∣.(8) ?1 8 +11 3 ?2.75×24+?12011. (9)?32?11 23 ×2 9 ?6÷∣∣?2 3 ∣∣.(10)?33÷2 1 4 × ?2 3 2 +4?22× ?1 3 +?12012.

二、先化简,再求值(每题6分,共36分) (1). 3x2?2y?2x2?2y,其中x=?1,y=2. (2). 2xy?31 3xy+x2+3x2.其中x=?2,y=1 2 . (3).?2x2?7x?4x+2?2x2,其中x=2. (4).4xy?x2+5xy?y2?x2+3xy?2y2,其中x=?1 4,y=?1 2 . (5). ?5x2y?2x2y?3xy?2x2y+2xy,其中x=?1,y=?2. (6). 53a2b?ab2?4?ab2+3a2b,其中∣a+1∣+ b?1 22 =0;

(1)x+1 4?1=2x?1 6 .(2)5y+4 3 +y?1 4 =1?5y?5 12 . (3)2x+1 4?1=x?10x+1 12 .(4)x 5 ?x?1 2 =1?x+2 5 . (5)7x?1 3?5x+1 2 =2?3x+2 4 :(6)y?y?1 2 =2?y+2 5 ; (7)2x+3 5=3 2 x?2x?7 3 ;(8)x 0.2 ?0.17?0.2x 0.03 =1.

初一数学线段计算题

线段问题 1.如图,已知线段AB=10cm ,AC=4cm ,点D 是BC 中点,求CD 的长。 2.已知线段AD 上两点B,C ,其中AD=16cm,BC=7cm, E,F 分别是线段AB,CD 的中点,求线段EF 的长度。 3.如图,D 为AB 的中点,E 为BC 的中点,AC=10,EC=3,求AD 的长 4.如图,AF=10cm,AC=DF=4cm,B,E 分别是AC,DF 的中点,求BE. 5.如图,AB=4cm,BC=3cm,如果O 是线段AC 中点,求线段OB 的长度。 B B C O

6.在一条直线上顺次取A,B,C三点,AB=5cm,点O是线段AC中点,且OB=1.5cm,求线段BC的长。 7、已知:如图,C是线段AB上一点,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AB=11,求MN。 8、已知:C是线段AB的中点,D是CB上一点,E是DB的中点,若CE=4,,求线段AB的长。 9、如图,线段AB 上有C、D两点,点C将AB分成两部分,点D将线段AB分成 两部分,若,求AB。

10、已知:如图线段MN,P为MN中点,Q为PN中点,R是MQ中点,则。 11、已知:B是线段AC上一点,且,又D是线段AC延长线上一点,且 ,若,求AB、BC的长。 12、如图:,F是BC的中点,,求EF。 13、如图:E、F是线段AC、AB的中点,且,求线段EF的长。

14、已知A、B、C、D为直线上四点且满足,M、N分别为AB 和CD的中点,,求AB、AC、AD。 15、如图,已知,CD的长为10cm,求AB的长。 16、如图,B、C两点,把AD分成三部分,E是线段AD中点,,求:(1)EC的长;(2)的值。 17、如图,M是AC中点,N是BC中点,O为AB中点,求证:MC=ON。 18、一条直线上顺次有A、B、C、D四点,且C为AD中点,,求 的值。

如何提高初一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何提高初一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学能力传统提法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而根据教育目标来可分为:数学知识、公民意识、社会需要、语言交流四个方面,着重从个人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提出来的。 众所周知,“运算能力”即“计算能力”是数学上的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可以说一个学生计算能力欠缺,数学必然彻底没戏。再奇妙的解题思路要靠计算去实现。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乃至将来的大学,计算能力高低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发展。因此,学生的计算能力事关重大。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必须抓好初一计算。万丈高楼平地起,高楼基础不牢后果可想而知。初一年级是奠基阶段,正因为是基础,所以它就显得更加重要。 七年级学生数学基础普遍不扎实,一是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差,多数学生养成了时间加汗水盲目做题的习惯,虽然做了许多题,但是没有真正去思考;二是对有理数的概念、法则的要点把握的不准确,运用中往往顾此失彼,不能有的放矢的指导运算。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重视奠基把握关键 “有理数”作为代数的奠基,安排在初一的开始。这一单元单元知识掌握的情况决定学生初中数学的发展。在这里,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知识生成,立足长远发展:在数轴、绝对值、相反数等相关知识储备后,进入了有理数加法运算开始,就应该特别关注每一种运算法则的探讨,切不可像有的老师开玩笑说:一上课直接宣布计算法则,然后开始做题目巩固。必须要充分领会新课标的理念、吃透新课程精神,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成与发展。探究法则时应当在设置合适的学生身边的情境后,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思考、分类、讨论表述,用心去理解法则,唯其如此,才能使学生准确运用法则正确、灵活地计算。 2、定性放在首位,强调操作规范:与小学数学相比,只因为引入“负数”,小学计算的平衡被彻底打破。多少学生因为在符号上的失误做错计算,大家有目共睹。例如:计算下列各题: (1)-1+3 (2)-12-2 (3)(-3)x(-5) 解:原式=-4 解:原式=-10 解:原式=-15 以上都是“定性”惹的祸,因此,笔者觉得无论是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中的哪一种运算,都应该把“定性”放在首要位置!符号一错大错特错。其次,计算的操作规范必须从严要求,从运算起始阶段就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为了打破这种定性,我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没有严格按照规范的数学语言出事计算法则,而是根据实际情景编排了符合学生心理富有情趣的通俗语言,例如同号两数相加,都姓负是一家,相亲相爱加一起。异号两数相加,一个往东一个往西,谁厉害听谁的,打一架,力量就减弱。这样学生掌握的很好,而且很乐于学习。但一定要让学生要明白:我们都是同学,要相亲相爱友好互助。 3、重视混合运算,强化运算顺序:混合运算是有理数运算的高级阶段,在教学时要特别强调运算顺序,规范操作程序。为避免少走弯路,教师要求学生先整体读题,观察混合运算里,有哪些运算,有无括号,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应按照什么样的法则进行计算,教师的板书要工整、并且有示范计算过程的正确数学格式,教育学生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要对学生经常犯错的地方,及时来个“友情提醒”,当然也可以先让其跌倒再点石成金,这样记忆更深刻。 4、提醒学生要耐心,细心、抱着一定能算对的态度参与计算。书写步骤齐全,关键步骤不省略,反映出计算的顺序和思路。 二、整式加减承上启下: 有理数单元结束后,就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代数阶段“字母表示数”,而字母表示数单

七年级上线段计算问题

七年级上线段计算问题 A. 1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2:已知M是AB七年级上线段计算问题据“ M是AB的中点”推出来的()1 A.AM』七年级上线段计算问题 2 C.AB=2BM D.AM=BM 3. 如图,A、B、C、D是直线l上顺次四点,且线段AC=5,BD=4,则线段AB-CD= ___________ . A BCD 4.如图,AC=8cm,CB=6cm,如果O是线段AB的中点,则线段OC= ______ c m。 ■ ■ ■ A O C B 5 (自己画图,练习写步骤)直线上顺次取 A、B、C三点,使AB=5cm,BC=2cm,并且取线段AC的中点O,求线段OB的长。 6.点A、B、C、D 是直线上顺次四个点,且AB:BC:CD=2:3:4,如果AC=10cm,那么BC= ________ 7. 知线段AB=12cm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6cm,M!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AM 的长.

A.8cm B.4cm C.8cm 或4cm D. 不确定 8. 已知线段AB=6cm在直线(线段)AB上画线段AC=2cmj? BC的长是()

9. 知线段AB=10cm,BC=2cm 则线段AC 等于( A.12cm B.8cm C.12cm 或 8cm 9.点C 是AB 延长线上的一点,点D 是AB 中点,如果点B 恰好是DC 的中点,设AB=2cm, 则 AC= ____________ c m. 10.知AB=16cm,C 是直线 AB 上一点,且AC=10cm,D 为AC 的中点,E 是BC 的中点,则线段 DE= ________ cm. 11.线I 上有A B 、C 三点,且AB=8cm,BC=5cn 求线段AC 的长。 能力提升 1.如图,B 、C 是线段AD 上两点,且AB BC CD=4:5:6,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 点,且EF=20,求线段BC 的长。 ? -- ? - a --------- ----- ------ ? A E B C F D 2.C 、D 为线段 AB 上的两点,且 AC CB=1:3,AD: DB=7:5,若 CD=14求 AB 的长 i i 3如图所示,A 、D 、B 、C 依次在同一直线上,DB= AB=?CD,E 为线段AB 的中点,F 是线段 ) D. 不能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