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_高空气象观测设备(试行)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_高空气象观测设备(试行)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_高空气象观测设备(试行)

附件4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高空气象观测设备(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12月

编写说明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试行)》针对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而编制的,所涉及的装备是拟用于气象观测专用的仪器和设备(暂不包括气象卫星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可以是整机、系统、传感器和部件等。

本《方法》目前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总则(试行)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环境适应性(试行)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地面气象观测设备(试行)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高空气象观测设备(试行)

根据需要,可补充增加其他类型装备的测试方法。

本《方法》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提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组织编写,经多次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方法》的编写。

本《方法》的修改和解释权归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本部分为《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高空气象观测设备(试行)》,规定了高空气象观测设备的交接检查、环境适应性、测量性能(性能测试)、电气性能、稳定性、可靠性、维护性等的试验方法、数据处理以及结果与评定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郭启云、曹云昌、莫月琴、冯冬霞、刘银锋、杨荣康、任晓毓、王小兰、王天天、霍涛、曾杨、王箫鹏。

目次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基本要求 (1)

4交接检查 (1)

5环境适应性 (1)

6气象气球 (1)

6.1性能测试 (2)

6.2外场施放 (2)

6.3可靠性 (2)

7探空仪 (3)

7.1测量性能 (3)

7.2电气性能 (4)

7.3外场比对 (6)

7.4稳定性 (6)

7.5可靠性 (7)

8地面信号接收与处理设备 (8)

8.1测量性能 (8)

8.2电气性能 (8)

8.3外场比对 (9)

8.4稳定性 (9)

8.5可靠性 (9)

8.6维修性 (10)

9软件系统 (10)

10数据处理 (10)

10.1测量性能 (11)

10.2外场比对 (11)

11结果与评定 (12)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

高空气象观测设备(试行)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高空气象观测设备测试的交接检查、环境适应性、测量性能(性能测试)、电气性能、稳定性、可靠性、维护性等的试验方法、数据处理以及结果与评定等。

本部分适用于气象气球、探空仪、地面信号接收与处理设备以及软件系统等测试评估,其他高空气象观测设备(软件)如自动探空系统、自动放球系统、电子经纬仪等可参照此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部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部分。

JJF 100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QX/T 8 气象仪器术语

GJB 3153 精密测量雷达标定与校正

GJB 6556.3 军用气象装备定型试验方法第3部分:高空气象探测仪器和设备

3基本要求

被试产品样本应符合《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总则(试行)》中第6章的总体要求。

气象气球的性能测试应不少于10只。探空仪的测量性能应不少于30套,若还需探空仪进行稳定性、可靠性和辐射误差试验,根据需要适当增加。地面信号接收与处理设备应至少提供3台。

被试高空软件系统应提供源程序、编写说明以及具有软件测量资质单位的测评报告。

4交接检查

按照《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总则(试行)》第8章的要求进行,包括外观和结构检查、成套性检查以及工作状态等。

气象气球、探空仪及其地面信号接收与处理设备还应进行部件和整机的功能检查,以确保工作正常。对于测量传感器,还应检查传感器其检定证书或产品合格证书。

5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参照《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环境适应性(试行)》的要求和方法进行,若设备有特殊使用要求,可以依据有关技术标准文件拟定补充试验项目,并制定相应试验方法。

6气象气球

6.1性能测试

6.1.1氯化钙含量

用稀释溶解的方法测量气象气球中残余氯化钙含量。取剪碎后的试样置于烧杯中,加入水,加热煮沸,并随时搅拌,冷却后通过过滤置于锥形瓶中,用感量天平称量。每次测量用水洗涤试样若干次,洗涤液过滤后置于锥形瓶的原滤液中,在全部滤液中加入三乙醇胺及钙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呈酒红色后,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滤液的pH值符合技术要求值。

6.1.2拉伸性能

(1)老化前试验

在气象气球沿浸渍方向四等分,取中间两部分,用I型裁刀裁取三个哑铃状试片,每片试片间距不小于技术要求。

将试样置于拉力机上,在特定技术条件下拉伸至断裂,记录断裂时拉力机的示值。

(2)热空气老化试验

把气象气球沿浸渍方向四等分,取中间两部分,用I型裁刀裁取三个哑铃状试片,将试样放置于老化试验箱内,使箱内温度要求时间内达到设定温度,保持特定时间。

经过热空气老化后的式样在室温下恢复至有效时间,然后将试样置于拉力机上,在特定技术条件下拉伸至断裂,记录断裂时拉力机的示值。

6.1.3爆破性能

将气球球柄套在爆破装置的球柄套上并扎紧。将气球悬挂于空气(必要时考虑高湿环境)中,用探空气球爆破仪测定。按特定技术要求充气至球炸,记录测试结果。

6.1.4臭氧老化

从每个气球中部,用Ⅰ型裁刀裁取三个哑铃状试样,放置于要求的臭氧老化试验箱到达特定时间,定期观察试样的表面变化,并记录出现龟裂或断裂的时间。

6.1.5充气检查

用压缩空气充气至技术要求直径,充气后放气检查。

6.2外场施放

至少选取三个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气象台站分别进行外场(施放)试验,其中雨天的有效施放样本数应占1/3或以上,要求净举力和升速控制在业务要求范围内,统计平均球炸高度和升空高度(业务要求)及以上的有效率。

6.3可靠性

可靠性结合外场试验进行,采用直接统计方法给出气象气球在实际施放条件下故障率。施放的总次数应不少于约定故障率技术要求的倒数。

在记录故障时,必须确认为气象气球的责任故障,不应把探空仪、软件和地面信号接收与处理设备造成的故障记录在气象气球的责任故障数内。

故障判定遵循以下原则:因气象气球自身缺陷,按照《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要求必须重放球的记录故障1次。其它情况,根据故障定义进行判定;以总责任故障次数除以总施放次数计算故障率。按照技术要求对气象气球的施放可靠性进行定性评定。

7探空仪

7.1测量性能

7.1.1温度测试

(1)标准器和测试设备

恒温槽、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和数据采集、计算、显示仪表。

(2)测试点

40℃、30℃、20℃、0℃、-10℃、-20℃、-40℃、-60℃、-70℃、技术指标要求的最高、低温度值以及这些点之间的任意间隔点。

(3)测试方法和要求

将探空仪的温度测量元件置于恒温槽中,其测量电路板放在恒温槽外,用探空仪数据采集器采集测量电路的输出信号。

各测试点都在温度稳定后,用计算机同时录取标准温度值和测量电路输出温度值。

采用定点测试法,在每个温度测试点稳定后,依次将温度元件置于恒温槽中,分别录取数据。各次录取数据前的温度稳定时间应能使测量元件与环境温度充分平衡。

每个温度测试点,每个探空仪只采集一次数据。

7.1.2气压测试

(1)标准器和测试设备

标准气压计、气压-温度校准设备。

(2)测试点

1050hPa、1013hPa、900hPa、700hPa、500hPa、300hPa、100hPa、50hPa、10hPa、5hPa、技术指标要求的最高、低气压值以及这些点之间的任意间隔点。

测试温度条件:30℃、0℃、-30℃。

(3)测试方法和要求

将气压传感器置于压力-温度试验箱中,在三个特定技术要求的温度条件下分别进行所有气压测试点的测试。探空仪的气压输出数据通过设备上的密封插头送给数据采集器。

每种温度条件都应在温度稳定后,按照测试点的顺序从高压到低压进行测试。在每个气压测试点的压力稳定后,同时录取标准压力值和探空仪测量电路的输出压力值。

各压力测试点录取数据前的压力稳定时间应应能使测量元件与环境温度充分平衡。

每个压力测试点,每个探空仪只采集一次数据。

7.1.3湿度测试

(1)标准器和测试设备

双压法标准湿度发生设备、冷镜式露点仪。

(2)测试点

95%RH、80%RH、70%RH、50%RH、30%RH、20%RH、10%RH、技术指标要求的最高、低湿度值以及这些点之间的任意间隔点。

测试温度条件:30℃、-10℃、-30℃。

(3)测试方法和要求

若探空仪的湿度测量元件为湿敏电容,且与温度测量元件连接在一个支杆上,应另外抽取探空仪进行湿度测试,不应采用进行了温度和气压测试的探空仪。

将探空仪的湿度测量元件置于测试设备的测试室中,其测量电路放在测试室外,用探空仪数字采集器采集测量电路的输出湿度信号。

每个温度测试点都应在温度稳定后进行不同湿度点的测试,测试从高湿点开始顺序至最低湿度点。每个湿度测试点都应在湿度稳定后同时采集被检探空仪应与标准器的数据。

各湿度测试点录取数据前的湿度稳定时间应能使测量元件与环境温度充分平衡。

各个湿度测试点,每个探空仪只采集一次数据。

7.1.4测风模块

若探空仪为导航测风体制,应对测风模块(导航芯片)进行测试,测试项目和方法:

(1)冷启动定位时间

将24小时以内未加电的探空仪安放在空旷处,给探空仪加电并开始计时设为T0,待出现稳定的定位数据时间设为T i,计算△T=T i-T0。

(2)热启动定位时间

将24小时以内曾加过电的探空仪安放在空旷处,给探空仪加电并开始计时设为T0,待出现稳定的定位数据时间设为T i,计算△T=T i-T0。

(3)重新捕获时间

将探空仪安放在空旷处并给探空仪加电,待导航卫星(如北斗、GPS)出现稳定的定位数据后,将探空仪导航接收天线屏蔽,待确定没有定位数据后,去除屏蔽同时记录时间设为T0,待定位信息再次出现稳定的数据时记录时间为T i,计算△T=T i-T0。

(4)测风模块定位和测风定位性能

选取探空仪导航卫星测风模块接收卫星导航模拟器发出的信号,对模拟的已知标准定位信息进行检验,采用批量统计的方法检验导航卫星测风模块定位经度、纬度和高度测量误差。

7.2电气性能

7.2.1载波中心频率

将探空仪发射机置于微波暗室或宽敞的室内,用数字频率计或频谱仪获取感应信号直接进行测量。

7.2.2载波频率稳定性

(1)结合环境适应性进行

将被试探空仪置于低温试验箱,接通电源,用数字频率计或频谱仪接受探空仪信号并测量频率,然后降低温度至特定技术要求规定值,再次测量频率,以两次测量的频率差作为频率偏移量。

(2)在施放试验中进行

记录每次施放过程中被试探空仪频率的最大值、最小值,频率稳定性用各次施放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表示,给出其中绝对值最大的差值作为频率偏移量。

7.2.3发射功率

采用替代法,可在微波暗室也可在宽敞室内,周围应无金属等反射物体。

先将探空仪置于测试支架上,接收天线距探空仪发射天线有效距离并与其平行放置。

接通探空仪发射机电源,用接收天线和检波器接收,在示波器上观察探空仪发射的波形,调整示波器使信号波形稳定,记录信号幅度。

将探空仪发射机从测试支架上取下,在信号源输出口接与被试探空仪同样的发射天线,置于被试探空仪发射电路板和天线原来的位置。

调整信号源的输出,使示波器上的信号输出至原来发射机信号波形相同的高度。

测量信号源的输出功率即为探空仪的发射功率。

7.2.4调制信号频率

将探空仪置于工作状态,在发射机电路板上用数字频率计直接测量。

7.2.5接收(回答)灵敏度

在发射功率测试的基础上进行。

将探空仪发射机置于专用测试架上,使信号源的专用发射天线与探空仪发射天线相距有效距离并与其平行放置。

减小信号源输出信号,使探空仪回答信号处于临界状态,用功率计替代信号源专用天线测量信号源的输出功率,即为探空仪发射机的接收(回答)灵敏度。

7.2.6欠饱和振幅比

信号源输出功率置于固定值,用示波器测量缺口幅度H1及欠饱和振荡的特定技术要求幅度的H2,判断H1/H2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7.2.7调制信号频率

将探空仪置于工作状态,在发射板上用数字示波器直接测量调制信号频率。

7.2.8数据内容

在实际施放试验中进行,观察计算机屏幕显示和储存的原始数据文件。

7.2.9采样周期

在实际施放试验中,观察计算机储存的数据文件。

7.2.10传输速率

在实际施放试验中测试,若各次施放信号传输正常,即判定为传输速率符合要求。

7.3外场比对

(1)比对参考仪器

选用测量性能和可靠性较好的探空仪作为比对参考仪器。

若要确定被试探空仪与业务使用探空仪是否具有可比较性,还应同时选用业务探空仪作为参考与被试探空仪进行比对试验。

(2)试验方法和要求

采用同球多施放(至少三施放)的方法,一个气象气球加挂4个探空仪,其中1个参考标准探空仪,1个业务用探空仪和被评估的探空仪2个,至少应进行30次的有效施放。

每次施放都应校对各接收设备的时间,采用时间同步的方法同时录取同球施放的所有探空仪的数据。

施放前应进行被试探空仪和参考标准探空仪的基值测定,并记录各自气象要素的基测修正值。

试验分别在02时和14时进行,每个时间的有效施放次数应相等,每次都以时间同步的方法分别录取被试探空仪和参考探空仪的数据。

7.4稳定性

7.4.1储存稳定性

以3个月为1周期,共进行4次测试。每次校准前,用通用检测箱和标准气压仪判定探空仪是否合格,初始校准出现不合格探空仪时重新抽取,以后的校准若出现不合格不再淘汰和补充,仍进行正常的校准。同时,记录基值测定各气象要素的误差。每次校准后在室内正常条件下稳定24小时,重新用通用检测箱校准1次,记录各气象要素的误差。若为导航探空仪,还应进行导航模块测试。

(1)温度元件

将温湿传感器支杆与温度、湿度元件通过保护套管置于恒温槽中,测量电路置于测试槽外与传感器通过支杆连接,用解调器和计算机录取数据。测试点的稳定时间应能使测量元件与环境温度充分平衡,稳定后以每秒间隔连续录取15次数据,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校准从0℃开始,然后进行高温或低温点的校准,最后重新对0℃点进行校准。

校准点:-80℃、-60℃、-40℃、-20℃、0℃、+10℃、+30℃、+40℃、+50℃、技术指标要求的最高、低温度值以及这些点之间的任意间隔点。

(2)气压元件

将探空仪的压力传感器与测量电路一起置于探空仪压力观测箱中、温度控制在特定技术要求的值,稳定后进行不同压力校准。先测量1013hPa点,然后逐渐降压依次进行其它校准点的校准。每个校准点都在应能使测量元件与环境温度充分平衡后,以每秒间隔连续录取15次数据,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校准点:1013hPa、925hPa、850hPa、700hPa、500hPa、250hPa、100hPa、50hPa、30hPa、10hPa、技术指标要求的最高、低气压值以及这些点之间的任意间隔点(初始校准在+25℃和-20℃两个条件下进行,存储稳定仅在25℃条件下进行)。

(3)湿度元件

先测量相对湿度95%RH点,然后逐渐降压依次进行其它校准点的校准。每个校准点都在湿度稳定应能使测量元件与环境温度充分平衡后,以每秒间隔连续录取15次数据,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校准点:95%RH、90%RH、80%RH、60%RH、40%RH、20%RH、10%RH、技术指标要求的最高、低湿度值以及这些点之间的任意间隔点(初始校准在-30℃、-10℃、+20℃、+35℃四个条件下进行,存储稳定仅在20℃条件下进行)。

(4)测风模块

选取10个探空仪导航模块接收卫星导航模拟器发出的信号,对模拟的已知标准定位信息进行检验,采用批量统计的方法检验导航模块定位经度、纬度和高度测量误差。

7.4.2运行稳定性

(1)试验方法和要求

探空仪的试验应首先确定被试探空仪与在用业务探空仪是否相互干扰。若相互干扰采用独立施放的方法,业务施放后,探空仪信号不对被试探空仪造成干扰时再进行试验施放;若在用业务探空仪与被试探空仪不相互干扰,可采用同球双施放的方法。

被试探空仪或探空仪信号接收处理设备的运行施放试验通常每天进行1次,施放持续时间为3个月以上,08时和20时的施放次数应相同。

(2)统计内容和项目

运行稳定性通常给出以下项目的统计结果:基测合格率、探空仪频率稳定性合格率、探测高度达标率、重放球率、探空曲线异常率等,可视实际情况增加。

7.5可靠性

7.5.1储存可靠性

(1)储存可靠性包括电气性能和测量性能,采用储存稳定性的探空仪进行直接统计,给出储存条件下电气性能参数故障率的观测值。

(2)探空仪出现下述情况作为故障处理:

(3)各种故障及其权要求为:

各气象要素基值测定分别统计,每项不合格记录故障1次,权为0.2;

电气性能不合格每项记故障1次,权为0.2;

气象要素传感器复测,各气象要素分别统计,每项不合格记录故障1次,权为0.5;

电池的检验结果不合格每个记故障1次,权为0.5。

(4)总故障数为各次故障乘以权的和,故障率为被试探空仪总数除以加权后的故障总数。7.5.2施放可靠性

运行可靠性可结合外场比对和运行稳定性进行,采用加权统计的方法给出被试探空仪在实际施放条件下故障率。

在记录故障时,必须确认为被试探空仪的责任故障,不应把接收、处理设备和软件造成的故障记录在探空仪的责任故障数内,其加权遵循以下原则:

(1)因探空仪故障,按照《常规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规范》要求必须重放球的,记录故障1次,权为1。

(2)基值测定不合格的被试探空仪,每台记录故障1次,温度、气压和湿度有任一项或多项不合格即判定为基值测点不合格,权为0.2。

(3)施放过程中,发射频率超过规定值,但不影响正常接收的1次施放记故障1次,权为0.1。

(4)由于被试探空仪信号弱或频率漂移过大,接收设备不能自动跟踪,而进行手动跟踪超过3分钟的记录故障1次,权为0.2。

(5)施放过程中,接收信号连续缺测或探空曲线出现异常情况,根据《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要求可判定为数据可信度差但不需重放球的,温度、气压和湿度应分别记录,每要素记录故障1次,权为0.2。

(6)其它情况,根据故障定义可判定为故障的,参照上述(1)~(5)的原则记录和加权。

以各次责任故障加权后的和作为总故障次数,以总责任故障次数除以总施放次数计算故障率。按照技术要求对被试探空仪的施放可靠性进行定性评定。

8地面信号接收与处理设备

8.1测量性能

若被试产品为雷达,测量性能试验前应对被试产品和标准设备进行标定和校准,包括设备水平、仰角、方位和三轴一致性等,按照GJB 3153的要求和方法进行。

(1)测角和测距误差

对于被试雷达,采用实际跟踪气球或反射靶的方法进行,通过比对试验确认雷达的误差。导航接收机结合导航模块的定位经度、纬度和高度测量误差一起确认。

(2)最大探测距离

最大探测距离试验用比对施放的结果统计每次施放被试探空仪的最大观测高度和最大观测距离。用配套的地面信号接受设备接收探空仪信号,在至少有3次达到或超过技术指标要求距离的情况下,其探空和测风数据应完整。若被试探空仪的信号在没有达到最大距离前消失,可采用异地施放探空仪的方法,测试其远程通信能力。

(3)最低工作仰角

最低工作仰角结合最大探测距离一起进行,可利用空中风较大的天气条件,也可以采用平漂气球或者远距离放球的方法,验证最低工作仰角时的探测能力。

(4)补充测试

若遇实际需要补测的情况,可参照GJB 6556等有关技术标准补充进行。

8.2电气性能

(1)频率范围和接收灵敏度

采用直接连接法对接收机接收频率范围和接收灵敏度进行测试。将信号发生器与接收机的天线输入端直接连接,输出端连接示波器。首先设置信号发生器输出规定值、输出幅度为固定值的信号,调节接收机,使其接收到的信号达到最强且稳定,误码率小于技术要求值。然后改变信号源输出信号的频率,分别设置为技术要求值范围内,输出幅度不变。调节接收机接收频率,使频率中心点分别为技术要求值上下限,记录接收设备的显示数据。

(2)连续工作时间

在室内室外设备架设完毕并调试合格后进行,测试时间为24小时;测试开始及以后每隔2小时对各部分操作及实时接收探空仪信号的情况进行1次检查,观察并记录设备是否出现异常情况;异

常情况和故障记录应包括出现时间,发生的部位及异常或故障现象等,同时评定其对整体接收处理影响程度,并确定是否需停机检修;停机检修记录检修时间。

(3)电源适应性

采用被试设备要求的电源电压和频率供电,控制电压和频率变化在技术要求值范围内,被试设备每项要求连续工作时间,测试被试设备能否正常工作。

(4)电气安全性

检查被试设备是否有防雷装置和电路设置。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用万用表测量机壳的对地电压。在不接交流电源的情况下,用兆欧表测量机壳与电源输入线(电源插头)之间的绝缘电阻。

(5)电磁兼容性

在外场试验中进行实际测试,在被试设备周围采用电磁发生模拟器对其进行干扰,测试被试设备的工作状态,检查是否有效措施抑制系统自身产生和来自周围环境的电磁干扰及能否正常工作。

8.3外场比对

地面信号接收与处理设备的外场比对可以配合探空仪的外场比对(7.3 外场比对)一同开展,也可以也可以单独开展。

每次观测过程中记录地面信号接收与处理设备运行情况、维修情况,地面瞬间观测,放球时间、观测终止时间、探空终止原因、最大探测高度和最远探测距离等。

8.4稳定性

地面信号接收与处理设备的稳定性可以配合探空仪的稳定性(7.4 稳定性)一同开展,也可以也可以单独开展。

(1)试验方法和要求

地面信号接收与处理设备应首先确定其与业务在用的是否相互干扰。若相互干扰,采用独立施放,业务施放后,探空信号不对被试地面信号接收与处理设备造成干扰时,再进行试验施放;若在用的与被试的不相互干扰,采用同球双施放。

被试地面信号接收与处理设备的运行施放通常每天进行1次,施放持续时间为3个月以上,08时和20时的施放次数应相同。

(2)统计内容和项目

稳定性通常给出以下项目的统计结果:自动跟踪合格率、信号接收处理设备的故障率等,可视实际情况增加。

8.5可靠性

地面信号接收与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可以配合探空仪的可靠性稳定性(7.5 可靠性)一同开展,也可以也可以单独开展。

可靠性结合动态比对和稳定性进行,采用直接统计方法给出在实际施放条件下故障率。

地面信号接收与处理设备出现异常:对观测资料产生影响,但不导致观测中止的,同类型事件出现2次以上的;未对观测资料产生直接影响,同类型事件出现5次以上的;导致系统无法工作,不能获取资料的。以上3种情况均评定地面信号接收与处理设备存在故障。

故障在观测期间无法排除的,认定为致命性故障,观测终止。

8.6维修性

用外场比对和稳定性被试设备发生的故障维修情况进行统计,应详细记录每次故障的维修持续时间,维修方法,所用工具、仪表和人数,并评定故障维修的难易程度。

用维修的总时间除以维修的故障数给出平均修复时间。

9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由被试单位确认可以与硬件协同工作后,在交接检查、外场比对和稳定性中同步开展。具体测试内容和方法如下:

(1)安装测试

确保软件系统在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下,进行首次安装、升级、完整的或自定义的安装都能进行。异常情况包括磁盘空间不足、缺少目录创建、制定的安装磁盘不存在等。核实软件系统在安装后可以立即正常运行。安装手册或安装说明文件完整,提供如何进行安装,说明文字清晰易懂。

(2)卸载测试

确保软件系统在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下,对软件系统的全部、部分或升级进行卸载,测试软件系统能否卸载,卸载是否干净,对软件系统有无更改,在软件系统中的残留与后来在安装生成的文件如何处理等。

(3)用户界面测试

运行软件系统,检查菜单、对话框、窗口以及其它控件的文字是否正确,页面是否美观,文字图片组合是否完美,操作是否有好。检查出错提示、帮助信息是否完备。

(4)功能测试

包括正面测试和负面测试两个部分。正面测试功能需求书所要求的软件功能是否都具有且功能完善。负面测试软件系统是否不执行它不应该完成的操作,也就是功能需求书要求之外的功能是否存在于软件中

(5)安全恢复测试

测试软件系统在系统重启、或突然断电等问题时,软件的恢复时间、恢复程度,以及对已接收到的数据存贮完整性,配置数据文件的完整性等。

(6)可靠性和可维修性

记录软件系统异常出现的时间以及造成的影响,当遇有故障时,应首先确认后协调进行排查处理,应详细地记录软件故障出现时间、故障现象、故障原因、故障维修内容、维修结果和维修起止时间。

(7)软件故障认定

软件出现异常,对观测资料产生影响,但不导致观测失败的,同类型事件反复出现2次以上的认定为故障;软件出现异常,未对观测资料产生直接影响,同类型事件反复出现5次以上的认定为故障;软件出现异常,导致观测无法进行的认定为故障。

故障在观测期间无法排除的,认定为致命性故障,观测终止。

10数据处理

10.1测量性能

(1)计算各气象要素各测试点每次测量被试探空仪对于标准器的差值,以各次差值计算各测试点的系统误差和标准偏差。

(2)用系统误差和标准偏差计算各测试点的误差区间(k系数根据试验约定),误差区间的任一边的数值超出了被试技术指标要求的范围,判定为不合格,否则为合格。任一个气象要素的任一测试点不合格则判定为被测气象要素的测试结果不合格。

10.2外场比对

10.2.1 探空

分别计算被试探空仪对于参考标准的误差和自比较的一致性系统误差,用系统误差和标准偏差表示。

(1)对于温度、气压和湿度,每次施放都采用被试探空仪录取数据的最小间隔并保持时间同步,计算被试探空仪对于参考标准探空仪的差值和两个被试探空仪间的差值。

(2)按照要求等压面区间分别将温度、气压和湿度差值进行分组处理,计算各组的系统误差和标准偏差。在计算之前,应首先剔除异常值(按照《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总则(试行)》中第10.1数据质量控制执行)。

(3)分别在同一直角坐标内制作温度、气压和湿度全部施放,被试探空仪对于参考标准探空仪的测量误差变化的连续图形,以表示被试探空仪的测量误差随施放时间的变化和散布情况。

(4)分别在同一直角坐标内制作温度、气压和湿度全部施放,两个被试探空仪间的测量误差变化的连续图形,以表示被试探空仪间相互误差随施放时间的变化和散布情况。

(5)区分日间和夜间400hPa等压面高度以上的温度差值,分别分层计算各层被试探空仪对于参考标准探空仪的系统误差和标准偏差;制作不同施放时间被试探空仪温度系统误差随施放时间变化的图形,以描述被试探空仪不同施放时间温度系统误差的变化,同时说明被试探空仪不同施放时间温度辐射误差的差异。

(6)分别制作各次比对被试探空仪和参考标准探空仪湿度随气球上升时间变化的曲线,同时将参考标准探空仪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显示在同一坐标内,通过观察给出两种探空仪定性的比对结果。特别说明高湿、低湿和不同温度条件两种湿度测量特性的差异。

(7)用被试探空仪的自比对结果,分层给出被试探空仪的一致性;用被试探空仪与参考标准探空仪的比对结果,分层给出被试探空仪的可比较性。

(8)分别用被试探空仪自比对和与参考标准探空仪的比对误差曲线和各分层的系统误差和标准偏差,说明被试探空仪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较性,对被试探空仪进行综合评定。

10.2.2 测风

(1)在进行风向风速测量误差的试验前,应采用与标准设备同时跟踪同一气球进行比较的方法,首先对气球定位设备的定位误差进行测试,以证明符合其技术指标要求。

(2)标准设备对气球仰角、方位角和距离的定位误差应不超过被试定位设备相应误差的1/3,否则应以误差分离的方法,去除试验结果中标准设备的误差。

(3)计算风向风速的气球角坐标数据,包括方位角、仰角和距离(高度),在计算风向和风速之前,应允许进行平滑和剔除异常数据处理(按照《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总则(试行)》中第10.1数据质量控制执行)。

(4)可以采用扩大风速计算时间间隔的方法减少风向和风速的误差,但比较双方计算风向风速的时间间隔应相同。

(5)若被试设备的风向风速测量性能的试验是与探空仪温度、气压和湿度一起进行的,可采用探空仪动态施放试验的数据;若为单独的测风性能试验,施放气球的次数必应少于20次。

(6)应首先用被试探空仪录取数据的最小时间间隔并采用时间同步的数据计算每相邻两次对气球的定位数据,计算得到在南北和东西方向上的风速分量,然后进行平滑或平均,可采用矢量滑动平均法也可采用矢量分层平均法。

(7)若采用滑动平均法,被试设备与标准设备所采用的滑动平均时间应相同;若采用分层平均法,被试设备与标准设备所采用的分层厚度和高度应相同,并以被试设备要求的分层厚度为基础,使标准设备与被试设备的厚度和高度间隔一致。

(8)用每个滑动平均或分层平均时段的两个风速分量分别求取平均值,然后再合成滑动平均时段或分层平均时段内的风向风速值。风向和风速的计算方法应符合《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的相关要求。

(9)若采用矢量滑动平均方法,被试设备风向和风速测量误差的计算间隔通常为30秒,然后按照要求等压面进行统计,计算所有施放各层的系统误差和标准偏差。

(10)若采用矢量分层平均法,被试设备风向风速测量误差的计算以所有施放各层的系统误差和标准偏差,并说明误差范围。

(11)两种平均方法的数据,都应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制作每次被试设备的风向风速测量误差与对应施放时间或对应分层高度的误差曲线,用于定性说明各次施放被试设备风向风速的误差分布情况。

(12)用误差曲线和各分层的系统误差和标准偏差,说明被试设备与参考标准风向和风速测量结果的关系和误差大小并进行综合评定。

11结果与评定

气象气球、探空仪、地面信号接收与处理设备、软件系统等符合《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总则(试行)》的要求。当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时,评定合格,当任一条件不满足,则评定不合格。同时对能否投入业务使用提出明确的意见,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1)交接检查合格;

(2)环境适应性合格;

(3)测量性能合格;

(4)电气性能合格;

(5)外场比对合格;

(6)稳定性合格;

(7)可靠性合格;

(8)维护性合格。

综合气象观测与技术保障试卷汇总

湘潭市气象系统2015年综合业务竞赛 综合气象观测与技术保障试卷 总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40空,计20分) 1. 本站投入业务应用的自动站有( )和( )型号。 2. 全国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自( )起转入正式运行。全国所有( )站和()站资料纳入资料一体化业务管理。 3. 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台站工作任务有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1)();(2)();(3)();(4)()。 4.台站对疑误信息的反馈包括( )反馈、( )反馈和( )反馈。 5. 新型自动气象站基于()技术和()技术构建,采用了国际标准并遵循标准、开放的技术路线进行设计。 6.新型自动气象站按照“()+外部总线+()+()+外围设备”的结构设计。 7.前向散射能见度仪通过测量( ),可以得出散射系数,从而估算出气象光学视程。 8.EL15-2C型风向传感器输出的信号为( )信号。

9.新型自动气象站的供电电源为( )V蓄电池。 10.守班期间,因硬件故障导致整套自动站无法正常工作,经排查在( )小时内无法恢复时,及时启用备份自动站或便携式自动站。 11.新型自动站硬件包括()、()、()、()四部分。 12.《中国气象局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意见》指出:发展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就是要实现县级气象机构()、()、()和()等各项业务综合化、集约化。 13.为便于疑误数据处理,将疑误数据分为显性错误数据、()和缺测数据3类。 14.《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技术规定》中取消13种天气现象观测,出现雪暴、霰、米雪、冰粒时,记为(),这4种天气现象与雨同时出现时,记为()。 15.已实现自动观测的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气压、地温、草温记录异常时,正点时次的记录按照()、()、()、内插记录(瞬时风向、瞬时风速缺测处理,风向、风速不做内插)的顺序代替。 16.因设备故障、雨量空翻等造成降水类和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自动观测记录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时,仅对()时次记录进行处理。 17.自动站中的雨量传感器通过计数翻斗所带的磁铁扫()来测量雨量,计数翻斗每翻转一次,发出一个计数(),表示下了()毫米的雨。 18.传感器是指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元件和()元件组成。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计30分) 1.当用万用表测量雨量传感器上干簧管是否故障,应该使用万用表的

气象仪器讲解稿

气象仪器讲解稿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设备名称:玻离钢百叶箱。 设备组成 百叶箱通常由木质或玻璃钢两种材料制成,确定箱壁两排叶片与水平面的夹角约为45°,呈“人”字形,箱底为三块平板中间一块稍高,箱顶为两层平板,上层稍向后倾斜。它是安装温、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内外部分均为白色。 设备功能 百叶箱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仪器名称:前向散射能见度仪。 仪器组成 前向散射能见度仪由稳定的红外发射光源,高灵敏度、大动态范围的红外散射光接收器,信号采集与处理,控制器,加热器,电源,调制解调器,防辐射罩等单元组成。 仪器功能 能见度仪器主要用于测量大气能见度,能见度受许多主观的和物理的因素的影响,基本的气象量,即大气透明度,可以客观地测量,并用气象光学视程(MOR)表示。 测量原理 前向散射能见度仪的发射器与接收器在成一定角度和一定距离的两处。接收器不能接收到发射器直接发射和后向散射的光,而只能接收大

气的前向散射光。通过测量散射光强度,计算出气象光学视程(MOR)。 仪器名称: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仪器组成 金属电阻温度表是利用金属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原理制成的温度传感器,由于铂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能稳定,材料易于提纯,测温精确度高,复现性好,因此自动气象站主要采用铂电阻作为测温传感器的材料。 仪器功能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离地面1.5m高度处的空气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它反映了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或平均动能的大小。 测量原理 温度测量通常采取接触式,即将传感器与被测物体(如空气)相接触,当两者经过热量交换并达到热平衡时,具有相同的温度,然后根据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来确定被测物体的温度。 仪器名称: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 仪器组成 本站使用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它由上电极、高分子膜、下电极、基板等组成。 仪器功能 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空气中的湿度。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和潮湿程度的物理量。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

气象观测仪器装备运行监控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气象观测仪器装备运行监控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报告说明: 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气象观测仪器装备运行监控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对气象观测仪器装备运行监控系统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从技术、经济、工程等角度对气象观测仪器装备运行监控系统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气象观测仪器装备运行监控系统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影响进行科学预测,为气象观测仪器装备运行监控系统项目决策提供公正、可靠、科学的投资咨询意见。具体而言,本报告体现如下几方面价值: ——作为向气象观测仪器装备运行监控系统项目建设所在地政府和规划部门备案的依据; ——作为筹集资金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依据; ——作为建设气象观测仪器装备运行监控系统项目投资决策的依据;

——作为气象观测仪器装备运行监控系统项目进行工程设计、设备订货、施工准备等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依据; ——作为气象观测仪器装备运行监控系统项目拟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制和进行地形、地质及工业性试验的依据; ——作为环保部门审查气象观测仪器装备运行监控系统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依据。 泓域企划机构(简称“泓域企划”)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注于产业规划咨询、项目管理咨询、、商业品牌推广,并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的项目战略咨询及营销策划机构,在全行业中首创了“互联网+咨询策划”的服务模式,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可为客户定制提供“行业+项目+产品+品牌”的全案策划方案。 泓域企划是领先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主要针对企业单位、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在产业研究、投资分析、市场调研等方面提供专业、权威的研究报告、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作为一家专业的投资信息咨询机构,泓域咨询及其合作机构拥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程咨询资格,其编写的可行性报告以质量高、速度快、分析详细、财务预测准确、服务好而在国内享有盛誉,已经累计完成上千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的编写,可为企业快速推动投资项目提供专业服务。 泓域企划机构有国家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其气象观测仪器装备运行监控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服务的专家团队均来自政府部门、设计研究院、科研高校、行业协会等权威机构,团队成员具有广泛社会资源及丰富的实际气象观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附件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2016版)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6年2月

编写说明 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自2004年以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在观测时次、观测方法和观测仪器等方面先后进行了较大调整,并印发了一系列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为加强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规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发挥其对地面观测业务的技术指导作用,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和有关省局对2004年以来的业务技术规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纳整编完成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本技术规定是对近年来的印发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的系统性归纳整编,对现行业务技术规定中有争议的内容进行了明确,内容涵盖地面观测业务调整规定、《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与现行业务不一致之处的完善补充、自动观测相关业务规定及异常记录的处理、重要天气报告和应急加密观测规定等。 本技术规定参加编写的人员包括:王柏林、宋树礼、施丽娟、张振鲁、伍永学、祁生秀、周林、李莉、曹铁、刘立群、杨晓丽、杨金花、王力、陈冬冬、周媛、张帆、刘为一、汪武锋、陈虎胜、胡天洁、王磊。 编写组 2016年2月

目录 一. 观测业务要求 (1) (一) 观测时次 (1) (二) 观测项目 (1) (三) 观测任务与流程 (2) (四) 校时 (4) 二. 观测与记录 (4) (一) 云 (4) (二) 能见度 (5) (三) 天气现象 (5) (四) 湿度 (8) (五) 降水 (8) (六) 蒸发 (9) (七) 雪深雪压 (10) (八) 电线积冰 (10) (九) 辐射 (11) (十) 数据文件格式变更 (11) (十一) 异常记录处理 (12) 三. 气象报告 (18) (一) 天气现象电码 (18) (二) 重要天气报 (19) 四. 应急加密观测 (24)

《高空气象探测》电子教案

《高空气象探测》课程电子教案 目录 绪论 第一章测风经纬仪 第一节测风经纬仪的种类及用途 第二节测风经纬仪的构造 第三节测风经纬仪的安装和使用 第四节测风经纬仪的器差检查和调整 第二章701测风雷达 第一节701测风雷达的用途和工作原理 第二节701测风雷达的组成及其作用 第三节701测风雷达的性能 第四节701测风雷达的使用 第五节701测风雷达的标定 第六节701测风雷达的维护 第七节701测风雷达的定期维护 第三章制氢原理 第一节化学药物制氢 第二节 QDQ2-1型电解水制氢 第四章灌球与观测 第一节球皮的分类与用途 第二节气球升速的确定 第四节气球的充灌 第五节测风工作的进行 第五章单站高空风记录整理 第一节单站高空风的计算原理 第二节计算量得风层的风向风速 第三节计算规定高度的风 第四节选择最大风层

第五节净举力发生错误时的处理方法第六节高空风报告电码 第七节特殊情况的处理 第六章 GFE(L)1型测风雷达 第一节雷达简介 第二节基本工作原理 第三节性能指标 第四节雷达的标定 第五节雷达的使用 第六节雷达的维护 第七章 GTS1型数字探空仪 第一节探空仪结构 第二节探空仪的技术指标 第三节探空仪的工作原理 第四节使用方法和维护 第八章 GEZ10型探空仪检测箱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主要技术指标 第三节整机结构及功能 第四节使用方法 第九章探空记录整理 第一节计算规定等压面 第二节选择特性层 第三节选择对流层顶 第四节选择零度层 第五节特殊情况处理 第六节高空压温湿报告电 第十章高空记录月报表 第一节高空压温湿记录月报表 第二节高空风记录月报表

第三节高空矢量风统计表 第十一章 L波段(1型)高空气象探测系统 第一节系统简介 第二节主要特点 第三节主要处理方法 第四节台站参数设置 第五节放球软件的使用 第六节数据处理软件 第七节系统操作注意事项 第十二章 TD2—A 型数字式电子探空仪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主要测量指标 第三节探空仪工作原理 第四节检定证 第五节保管与使用注意事项 第六节探空仪的施放 第十三章 400M数字式电子探空仪接收硬件 第一节基本工作原理 第二节 GTC1-4型高空数据处理器 第三节雷达数据解调板结构与原理 第四节数据处理器 第五节硬件系统的调整 第六节雷达开关机注意事项 第七节数据处理器与雷达及主机的连接 第十四章 701-400兆电子探空仪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第一节系统简介 第二节台站地面参数 第三节放球软件 第四节数据处理软件 第五节系统操作注意事项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管理办法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管理,规范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规划、技术要求、研制、定型、许可、使用、运行保障、质量监督和报废等工作,提高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是指专门用于气象观测业务的设备、仪器、仪表和消耗器材。 第三条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管理应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统筹规划布局,统一技术规范、产品标准要求,严格装备管理程序,把好各环节质量关,实现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质量可靠、运行稳定、技术性能满足业务要求。 第四条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归口管理,授权中国气象局相关业务单位负责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定型受理、技术审查和监督检查以及实施装备许可的质量检测测试等技术支撑工作。各省(区、市)气象局负责本行政区域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管理。 第二章装备规划 第五条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根据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提出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需求,适时组织制定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发展专项规划,保证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六条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发展专项规划应当按照“列装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的原则,提出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总体功能、技术体制和业务布局规模。第七条中国气象局应当向社会公布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需求或专项规划、综合气象观测研究计划及年度研发指南。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发展专项规划应广泛征求意见,并定期滚动修订。 第三章装备技术要求 第八条对于列入规划的气象观测技术装备,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相应的功能规格需求书,明确具体功能、技术规格、数据格式和传输方式等要求。 第九条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产品标准根据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功能规格需求书制订,纳入气象标准制修订计划统一管理。 第十条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设计、研制、定型、生产与验收,应严格按照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产品标准或功能规格需求书的要求进行。 第四章装备研制 第十一条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产品研制应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研制单位根据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需求、专项规划和研发指南,自主立项研制或向中国气象局申报立项研发。对于重大或急需并且具备市场竞争条件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根据需要,采取招标方式确定研制单位。 第十二条对于中国气象局立项研发或招标研制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研制单位应当保证研发进度和质量,按期提交研制产品。 中国气象局鼓励企业、相关气象业务及科研单位开展合作,研制系统集成度高、成套性好、系列化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

气象观测站仪器简介新

气象观测站仪器简介 2012.03

1.气压计 气压计是自动、连续记录气压变化的仪器。它由感应部分(金属弹性膜盒组)、传递放大部分(两组杠杆)和自记部分(自记钟、笔、纸)组成(见图7-3)。由于准确度所限,其记录必须与水银气压表测得的本站气压值比较,进行差值订正,方可使用。 A. 安装 气压计应稳固地安放在水银气压表附近的台架上,仪器底座要求水平,距地高度以便于观测为宜。 B. 观测和记录 02、08、14、20时四次(一般站08、14、20时三次)定时观测时,在水银气压表观测完后,便读气压计,将读数记入观测簿相应栏中,并作时间记号。 2.百叶箱 百叶箱是安装温、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它的内外部分应为白色。百叶箱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A.结构 百叶箱通常由木质和玻璃钢两种材料制成,箱壁两排叶片与水平面的夹角约为45o,呈“人”字形,箱底为中间一块稍高的三块平板,箱顶为两层平板,上层稍向后倾斜。 木制百叶箱分为大小两种:小百叶箱内部高537mm、宽460mm、深290mm,用于安装干球和湿球、最高、最低温度表、毛发湿度表;大百叶箱内部高612mm、宽460mm、深460mm。用于安装温度计、湿度计或铂电阻温度传感器和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 玻璃钢百叶箱内部高615mm、宽470mm、深465mm。用于安装各种温、湿度测量仪器。 3.干湿球温度表

干湿球温度表是用于测定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仪器。它由两支型号完全一样的温度表组成,气温由干球温度表测定,湿度是根据热力学原理由干球温度表与湿球温度表的温度差值计算得出。 温度表(见图8-1)是根据水银(酒精)热胀冷缩的特性制成的,分感应球部、毛细管、刻度磁板、外套管四个部分。 A.安装 在小百叶箱的底板中心,安装一个温度表支架,干、湿球温度表垂直悬挂在支架两侧的环内,球部向下,干球在东,湿球在西,球部中心距地面1.5m高。湿球温度表球部包扎一条纱布,纱布的下部浸到一个带盖的水杯内。杯口距湿球球部约3cm,杯中盛蒸馏水(只允许用医用蒸馏水),供湿润湿球纱布用。 湿球包扎纱布时,要把湿球温度表从百叶箱内拿出,先把手洗干净,再用清洁的水将温度表的感应部分洗净,然后将长约10cm的新纱布在蒸馏水中浸湿,使上端服贴无绉折地包卷在感应部分上(包卷纱布的重叠部分不要超过球部圆周的 1/4);包好后,用纱线把高出感应部分上面的纱布扎紧,再把感应部分下面的纱布紧靠着球部扎好,但不要扎得过紧,并剪掉多余的纱线(见图8-3)。 B.观测和记录 ⑴ 定时观测程序 干球、湿球温度表,最低温度表酒精柱,毛发湿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游标,调整最高、最低温度表,温度计和湿度计读数并作时间记号。 ⑵ 正常观测 各种温度表读数要准确到0.1℃。温度在0℃以下时,应加负号(“-”)。读数记入观测簿相应栏内,并按所附检定证进行器差订正。如示度超过检定证范围,则以该检定证所列的最高(或最低)温度值的订正值进行订正。 温度表读数时应注意: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第1号)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 (第1号) 1、国家基本站和一般站,在人工和自动站平行观测期间,定时观测记录缺测时的处理方法是否可参照基准站的规定处理? 答:可以。即人工观测记录和自动气象站的同类观测记录可相互代替。 2、自动气象站2分钟与10分钟平均风有缺测时,是否可以相互代替? 答:不能。自动站记录用人工站记录代替时,也遵循此原则。 3、人工观测站,湿度记录缺测,水汽压、露点温度如何用自动站记录代替? 答:当有人工观测的相对湿度和气温时,则用人工观测值反查求得水汽压和露点温度;若相对湿度缺测,则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露点全部用自动站记录代替,若气温缺测,相对湿度不缺测,则水汽压和露点用自动站记录代替,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此时允许气温与相对湿度反查不一致的现象。 4、自动气象站中,因时极值不正常,影响日极值挑取,如何进行处理? 答:若某时时极值出现异常,而影响日极值挑取时,则将该时时值作缺测处理,如果能够判断该日极值不会出现在该时内,则该日日极值从其它正常时次记录中挑取;不能判断是否出现在该时内时,则改从已有的自动站时极值和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日极值挑取,若此时日极值为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值,则出现时间作缺测处理,若无人工观测记录,则从实有的自动站时极值中挑取日极

值,这些情况需在备注栏中注明。时极值可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OSSMO 2004)中,通过“逐日地面数据维护”和“逐日辐射数据维护”处理。 5、总辐射、净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的值相互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何处理? 答:目前自动气象站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 若在日出第2个小时至日落前2个小时之间(当为阴天或地面有积雪反射辐射很强时除外)净辐射值出现负值,或日落后至日出前净辐射出现正值,当时曝辐量的绝对值>0.10时,可将该时的值作缺测处理,再用内插法求得该时值;若在日落之后和日出之前有总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则将其作0处理;日极值不正常时,按照第4条解答处理。 若记录之间有矛盾,但不是很突出或不能判断是何要素有明显错误,则维持原记录;若能判断某要素有明显错误时,则先将该要素的记录值按缺测处理,再按记录缺测时的处理规定对该记录进行处理,此时在备注栏中注明。当出现水平面直接辐射等于或大于垂直于太阳面的直接辐射时,维护原记录。若水平面直接辐射较大,应检查直接辐射表跟踪是否正常。 6、内插是否可以跨日界? 答:可以。 7、辐射记录的时曝辐量缺测时,若无正点辐照度值,如何处理? 答:可用内插法求得,此时对于跨日出、日落的时次(包括前后两时次),应按梯形法进行内插。 8、对于风、湿度记录,如何进行内插? 答:《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23.2.1⑵②括号中的内容修改为“风、

高空气象探测——灌球与观测

单元标题:第四章灌球与观测 第一节球皮的分类与用途 第二节气球升速的确定 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理论(2)学时,实验(0)学时,上机(0)学时,其他(0)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了解探测球皮的分类与用途、讨论分析作用在气球表面的力、气球的上升速度、升速公式,确定气球升速的原理。 要求:掌握探测球皮的分类与用途,了解气球升速的确定原理与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 球皮的分类与用途、球皮的性能和选用方法、球皮使用与保管注意事项、作用在气球表面的力、气球的上升速度公式的讨论以及确定升速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球皮的分类与用途、气球的上升速度、升速公式的讨论,确定升速的方法。课后作业: 1、什么是总举力?什么是净举力?如何确定测风气球净举力? 3、高空风观测方法以及球皮的分类如何? 4、高空气象探测的分类,各类气球升速的要求 课后体会: 通过教学,同学们基本掌握了探测气球的种类和高空测风方法的分类,了解气球上升中所受到各种力的作用,掌握总举力、净举力的定义和确定气球升速的方法。但必须通过今后的实习进一步加深了解。

第四章灌球与观测 第一节球皮的分类与用途 一、气象球皮的分类 我们把尚未充气的气球称为球皮。 气象球皮分为两大类: 1、探空气球:该气球携带探空仪和回答器,可升至30Km的高度,与测风雷达配合进行探测。 探测时,除了把气球作为气流运动的示踪物,测定高空风随高度的分布情况外,还要将气球作为携带高空气象探测仪器升空的运载工具,探测高空温、压、湿随高度的分布情况。飞升时,具有一定的上升速度(400米/分左右),以保证探测仪器各感应元件的通风量,使探测到的温、压、湿结果具有一定的精确度。 2、测风气球:按探测手段又分为大球和小球。 大球:携带回答器的气球,可升至30Km的高度,升速为400米/分左右,与测风雷达配合进行探测,只能作为气流运动的示踪物测定高空风随高度的分布情况。 小球:充灌氢气后与测风经纬仪配合,不携带附加物升空(夜间观测携带灯笼和蜡烛),升速为200米/分钟,只作为气流运动的示踪物,测定高空风随高度的分布,探测高度受天气条件的限制。 二、球皮的性能和选用 性能:均由天然乳胶或合成橡胶制成,具有良好的弹性。 球皮质量判断方法: (1)形状:气球近似有圆形和椭圆形,相比之下椭圆形气球施放高度较高一些。 (2)弹性:可用手轻轻拭拉球皮,感觉柔软而松弛,说明气球质量较好,感觉弹性较差,则说明气球质量不太好。 (3)大小:从球咀到球顶的距离越大,说明气球较大,施放高度较高。 (4)均匀度:展开球皮,无大的绉折和明显的薄厚差别则较好。 三、球皮使用与保管注意事项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一.观测业务要求 1.1观测时次 1、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摘自气发〔2008〕475号) 2、基准站、基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5次(08、11、14、17、20时),一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3次(08、14、20时)。(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1.2观测项目 1、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地温(含草温)、雪深。 2、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云、浅层与深层地温、蒸发、冻土、电线积冰、辐射、地面状态。 3、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雪压、根据服务需要增加的观测项目。(1-3条摘自《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测函〔2013〕321号) 4、有两套自动站(包括便携式自动站)的观测站,撤除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蒸发专用雨量筒、地温等人工观测设备;仅有一套自动站的观测站,仍保留现有人工观测设备。(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5、云高、能见度、雪深、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降水类天气现象等自动观测设备已正式投入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相应的人工观

测。 6、为了保持观测方法与观测手段的延续性,张北、长春、寿县、电白、贵阳、格尔木、银川与阿勒泰8个长期保留人工观测任务的基准站,保留08、14、20时人工观测任务(含自记仪器记录整理)。(摘自气测函〔2012〕36号、气测函〔2013〕321号)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1.3观测任务与流程 1、每日观测任务 (1)每日日出后与日落前巡视观测场与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工作状态良好、采集器与计算机运行正常、网络传输畅通。具体时间各站自定,站内统一。 (2)每日定时观测后,登录MDOS、ASOM平台查瞧本站数据完整性,根据系统提示疑误信息,及时处理与反馈疑误数据;按要求填报元数据信息、维护信息、系统日志等。

浅谈气象观测装备档案电子标准化管理

浅谈气象观测装备档案电子标准化管理 发表时间:2018-09-04T14:24:49.28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9期作者:胡滨 [导读] 材质特殊、不易保存管理等特点,如何做好气象观测档案资料的长期完好保存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得不认真对待且要妥善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气象观测装备档案电子标准化管理系统。 胡滨 深圳市博普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气象观测档案作为气象行业的专业档案,是气象档案馆的主要馆藏内容,具有数量巨大、材质特殊、不易保存管理等特点,如何做好气象观测档案资料的长期完好保存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得不认真对待且要妥善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气象观测装备档案电子标准化管理系统。 关键词:气象观测;装备;电子;标准化管理 导言:随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不断完善,已初步建成了包括多普勒雷达、国家级自动站、区域自动站、土壤站、交通站、水汽站等多种综合气象观测装备。并且随着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防治保障工程的建设,各类综合气象观测装备还在不断增加。该系统已初步实现了气象观测装备档案的检索、借阅等的电子化管理,大大节省人力和时间。 1观测档案环境管控依据 具体依据如下:国家《档案法》、《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10)、《档案安全保护技术管理暂行规定》及国家气象专业档案管理相关技术规范。就气象观测档案而言,由于大量的自记纸材质和迹线材质与普通档案纸张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档案库房温湿度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以确保档案库房内保持科学合理的温湿度范围,以有利于观测资料的长期完好保存。按照一般档案管理经验,多数蛀虫和霉菌的生存温度在10℃以上,低于这个温度,害虫即丧失活动能力和停止繁殖,而湿度在65%以下,多数霉菌就不能正常发育。 2气象观测装备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气象观测装备档案管理处于传统手工模式管理阶段,气象观测装备档案频繁的借阅、检索、查询等易造成部分纸质档案的毁损及丢失。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气象观测装备档案管理仍处于传统手工模式管理阶段,仍停留在只重视纸质文件的保存与管理,使得气象观测装备档案的查询仍依托于纸质原件的检索且原件易损毁丢失。 (2)气象观测装备档案的保存与管理未能标准化。气象观测装备档案的有效利用可为后期气象观测装备建设规划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气象观测装备有效、合理、可持续发展。而目前气象观测装备档案的保存与管理比较混乱,其原因中之一是因为未能明确气象观测装备档案管理的统一标准,造成盲目收集资料,归类较杂乱,缺乏系统性。 (3)气象观测装备档案的保存未能实现统一。譬如,气象观测装备可研报告、批复文件、采购合同原件、气象观测装备入库单、调拨单、固定资产调拨单、培训文件等不同科室保管,其设备安装等相关资料由具体承建单位保管。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均都为非专职且不固定,这样使得同一个项目的档案分散于各个单位,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高效开展。同时随着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岗位的调整与调动,容易出现原始档案查找困难的现象。 3气象观测装备档案电子标准化管理 3.1电子文件损坏时的修复 由于纯文本文件中只包含数据元,没有结构信息和控制信息,所以损坏区域只能发生在文件的数据区内或存贮介质的文件系统控制信息区内这两种情况。下面对该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分析: (1)损坏发生在某一文件的数据区内时。这种情况如果是物理性损坏,则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不能直接修复被损坏的数据,除非使用备份数据进行修复,但未损坏部分的数据可全部修复。如果是逻辑性损坏,并且损坏了数据元,该种情况同物理性损坏一样;如果是逻辑性损坏,但没有损坏数据元,只增加了无效信息(病毒攻击往往是这种情况),则可全部修复。 (2)损坏发生在存贮介质的文件系统控制信息区内时。这种情况发生时文件中的数据并没有被损坏,只是文件定位信息被破坏,如果在一个存贮体内的所有文件都是以复制追加的方式进行保存,中间不进行删除、覆盖、编辑的操作,则所有文件的物理存贮区域都是按顺序进行的,如果文件的首行和尾行都带有标识内容(中国气象局制定的地面气象模式资料格式文件就属于该类型的文件),则所有文件都可修复,并且也很容易;否则修复难度较大,并且不能保证所有文件的修复。 3.2气象观测装备档案电子标准化管理系统主要功能 气象观测装备档案标准化管理是各个单位将纸质文件形成电子文件后,对电子文件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归档,该系统通过后台即可实现同一项目资料的汇总,实现了气象观测装备档案电子标准化统一管理。通过气象观测装备档案电子标准化管理系统,从前期气象装备建设立项依据,到中期政府采购合同的签订与实施,到各类气象装备的出入库调拨信息,到后期各类综合气象观测装备的安装、使用等各类相关纸质文件均能够与电子文件实现无缝挂接。 3.3环境监控设计 (1)温湿度调控。温湿自动调控系统主要由温湿度主控微机、综合智能控制器、温湿度传感器和空调、除湿机、加湿机等外围设备组成。综合控制器负责实时采集各库房内的温度、湿度数据,将数据上传到控制微机,并接收控制微机下达的各种控制指令,自动打开或关闭空调、除湿机、加湿机等外围设备,实现对各库房内的温度、湿度自动调控。在铺设传感器采集环境信息时需要注意,尽管监测点越多,越能真实反映此区域的温湿度状况,但这是以增加投入为代价的,所以作为档案管理部门应从多方面综合考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客观、科学、合理地确定监测点数与监测面积。 (2)库房火灾管理。受档案库房环境制约,完善的气体自动灭火设施是火灾防控的重中之重,常用的灭火方式有超细干粉、七氟丙烷、二氧化碳等几种,综合考虑灭火效率、毒性、储存安装方式及场所要求、造价成本、使用周期成本等指标,运用适合的灭火装置,可以有效对库房火险进行风险防控管理。 (3)库房水浸检测。自来水等水管爆裂、雨季窗体漏水、空调漏水等情况也是在档案库房管理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北

《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 说明

第六版说明 《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由三编组成,即第一编——气象变量的测量;第二编——观测系统和第三编——观测系统的质量保证和管理。第一编首先发行,其时第二编和第三编仍在准备并在争取尽早发行。 全部三编中包含了本指南第五版中所论述的有关各章的论题①,编写了新的各章补充本《指南》原版本中未出现过的有关论题。第一编中除第16章和第17章分别论述臭氧测量和大气成分测量外,均为已包含在第五版中相应各章的修订版本。在第五版中的其它各章仍将保持原样直至它们由第六版的第二编和第三编相应各修订章次更替为止。还必须注意第六版的第一编和第二编将包含附加的5章重要内容②。 气象测量方法总在不断地发展,为此一旦出现重要的改变时,将通过发行散页的方式以确保对个别章节进行及时修订。仪器和观测方法委员会将始终关注本指南并将及时筹备起草相应的修订内容。希望委员会成员工作组和委员会指定起草报告人推荐修正案,也欢迎本指南所有使用者、其他WMO委员会、WMO成员国和其他对业务性气象测量感兴趣的组织提出各种建议。所有各种建议可以致函至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The Secretary-General 邮政信箱2300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CH-1211日内瓦2 P.O.Box 2300 瑞士CH-1211 Geneva. 2 传真:(+4122)7342326 Switzerland Fax:(+4122)7342326 ①<指南>第五版于1983年由世界气象组织出版,我国原国家气象局气候监测应用管理司主持组织翻译,于1991年由气象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25章。——译注 ②<指南>第六版于1996年由世界气象组织正式出版,全书共32章,第一编和第二编中有2章(8,11)由第五版的相当于第二编调整至目前的第一编,第一编新增2章(16,17),第二编新增2章(8,9,若统一编章次相应为25、26),第3编新增3章(2,4,5,若统一编章次相应为29、31、32)。——译注

高空气象探测第一章习题

第一章测风经纬仪 1、测风经纬仪的用途: 2、测风经纬仪的组成: 3、测风经纬仪望远镜部分的组成与作用。 4、读数装置的组成与分划板读数游尺结构。 5、转动装置的组成和作用。 6、、水平调整装置的组成和作用。 7、经纬仪的安装和三步调整定义、步骤、方法。 8、经纬仪观测点应具备的条件。 9、仰角、方位角的定义。 10、经纬仪观测固定目标物方位角的测定。 11、经纬仪的器差定期检查项目、产生原因、时间规定、检查调整要求与方 法。 12、高空气象探测范围:地面—拔海30Km 13、目前我国现有高空气象探测台站数。(不含台湾和香港)。 答案 1、测风经纬仪的用途与组成: 用途:高空风观测;对各种测风雷达进行定位准确性的标定。 组成:望远镜部分、读数装置、水平调整装置、照明装置和附件。 2、经纬仪观测点应具备的条件。 (1)四周开阔,不得有高大建筑物或其他障碍物,从经纬仪观测点向四周看去,障碍物顶端的仰角不得超过5°,特别是当地最多风向的下风方更要保持开阔。 (2)经纬仪观测点及周围的地面应平坦坚实,固定台站最好修建一个专供架设经纬仪用的水泥平台。 3、仰角、方位角的定义。 仰角:水平距离与视线的夹角。 方位角:水平距离与正北线的顺时针夹角。 4、水平调整的定义及步骤: 定义:观测前调整经纬仪的水平轴在各个方向上都真正水平的操作过程,叫做水平调整。

步骤:①转动经纬仪上部,使水准器平行于任意两个水平调节螺旋,调整这两个水平调节 螺旋,按“顺来逆去”的方法,使水准器的汽泡位于中央。 ②将经纬仪上部转动90°,使水准器的一端指向第三个水平调节螺旋,转 动第三个水平调节螺旋,使水准器的汽泡位于中央。 ③将经纬仪上部缓慢转动一周,同时观察水准器的汽泡是否有移动现象, 如果停在中央不动,则证明经纬仪的水平已调好;如果汽泡有移动,而且超过最小刻度的0.5个小格,则必须按照上述步骤重新调整,直到调好为止。 5、方位调整的定义,有哪几种调整方法?台站常用哪种方法?其调整步骤 如何? 定义:观测前,调整经纬仪方位度盘,使方位读数与物镜指向的地理方位相一致的操作过程。有北极星法、固定目标物法、磁针法三种。台站常用固定目标物法。调整步骤: ①固定目标物法进行方位调整的步骤: ①将已知固定目标物瞄入望远镜的视野,调整望远镜位置,使固定目标物和 十字线交点重合。 ②调整方位归零手轮,使方位刻度盘的读数与固定目标物的已知方位相一 致。 ③检查固定目标物和十字线交点是否还重合,如重合即可,否则须重新进行调整。 6、经纬仪固定目标物的选择条件和仰角、方位角的测定方法。 固定目标物的选择条件: 必须是显著、固定,距雷达或经纬仪250米以外的高大建筑物的尖端,如避雷针,塔尖等。为了便于在夜间观测时进行方位调整,台站还选择一个孤立的灯光作为夜间观测时的固定目标物,为了减小误差,体积应尽量小一些。 固定目标物方位角的测定: 在睛朗的夜间,架设调整好经纬仪,利用瞄准器将物镜瞄准北极星,使北极星正好处在十字线交点上,然后利用方位归零手轮调整方位度盘,使方位0刻度与读数游尺上的“0”指标线对齐,然后将望远镜瞄准固定目标物,使目标物和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_地面气象观测设备(试行)

附件3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地面气象观测设备(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12月

编写说明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试行)》针对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而编制的,所涉及的装备是拟用于气象观测专用的仪器和设备(暂不包括气象卫星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可以是整机、系统、传感器和部件等。 本《方法》目前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总则(试行)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环境适应性(试行)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地面气象观测设备(试行)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高空气象观测设备(试行) 根据需要,可补充增加其他类型装备的测试方法。 本《方法》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提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组织编写,经多次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方法》的编写。 本《方法》的修改和解释权归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本部分为《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地面气象观测设备(试行)》,规定了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装备测试的项目、要求、方法、数据处理及测试结果的评定原则等,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的观测设备可参照执行。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云、王小兰、林冰、张雪芬、冯冬霞、王建凯、李建英、赵旭、丁蕾、边泽强、王天天、刘聪、陶法、张帆、胡树贞、茆佳佳、刘银锋。

目次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测试评估项目 (1) 4 交接检查 (1) 5 功能检查 (1) 5.1 项目 (1) 5.2 要求和方法 (2) 5.3 结果与评定 (3) 6 电气性能测试 (3) 6.1 基本性能测试 (3) 6.2 安全性测试 (5) 7 测量性能测试 (6) 7.1 项目 (6) 7.2 要求和方法 (6) 7.3 数据处理 (7) 7.4 复测 (7) 7.5 结果与评定 (8) 8 环境适应性 (8) 9 外场试验 (8) 9.1 要求 (8) 9.2 试验方法与数据录取 (8) 9.3 数据处理 (9) 9.4 试验分析 (9) 10 综合评定 (12)

气象站监测设备有哪些

气象站监测设备有哪些? 随着人们对气象观测的重视,气象站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今在农业、林业、工业、旅游业、海洋渔业、气象、水利、交通、电力等众多行业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在不同的领域使用,气象站搭配的传感器不同,如在农业中使用时,需搭配各类土壤传感器进行土壤墒情监测;在旅游业中,在常规的气象要素监测上增加负氧离子传感器监测负氧离子浓度,因此,我们按其功能又可称之为农业气象站、景点自动气象站等。此外,我们将用于校园气象教育的气象站,称之为校园自动气象站;用于水文水位监测的气象站,称之为自动水位监测站,还有气象雨量站、雨水情监测站、多要素气象站等等。 气象站设备复杂多样,而且不同领域气象监测设备略有不同,均根据监测的要点进行需求配置,达到最终监测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无误性,今天小编为大家总结一下常见的的气象站设备。 一、气象监测设备 在气象站中常用到的监测设备主要有温湿度传感器、雨量计、风速传感器、风向传感器、气象百叶盒、太阳辐射传感器、紫外线传感器、雨雪传感器。 这些气象监测设备主要监测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向风速、降水、大气压力、地面温度、太阳辐射、气体、负氧离子、蒸发、紫外线等一些要素,数据的业务处理完全符合中国气象局气象业务观测的要求,是中国气象局基本气象站和一般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的标准设备。 二、降雨量监测设备 降雨量监测一般采用雨量计、翻斗式雨量计。可以及时监测降雨变化可以为防洪防灾提供准确、真实、及时的数据参考。它具有时间准确、自动记录数据和便于数据采集

整编处理等优势。能够有效提高降水现象观测自动化程度,减轻观测人员工作量,为气象监测和服务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气象信息。 三、土壤监测设备 土壤监测设备包括土壤温度水分传感器、土壤电导率传感器、土壤PH传感器、土壤氮磷钾传感器,主要用于农作物土壤环境进行监测,为农业监测和服务提供高质量的土壤环境监测资料。适于我国各气候区主要土壤类型,安装方便,性能稳定,可靠性高,维护及检定极为方便。获取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较性的连续观测资料,可减轻人工观测劳动量。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

附件3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 (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9月

前言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等文件,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动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本规范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王国君、徐青强、张世昌、张向荣、张晓妮、于进江、毛峰、李晓冬、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 1 总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适用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 规范引用文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备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完好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资料错误!未定义书签。 运行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设备维护错误!未定义书签。 维护时间错误!未定义书签。 维护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测试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维护记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注意事项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A: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记录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B:维护工具错误!未定义书签。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附件1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中国气象局 2010年5月

前言 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观测系统已工作了近五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进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进展,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使用,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的技术要求,及时总结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执行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在《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编制了本规范。本规范与《高空气象观测规范》(1977年)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年)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在历时近三年的编制过程中,多次多层面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规范编写。 本规范对高空气象观测的差不多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记录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规定。各类观测系统的具体安装、操作和维护及软件使用方法由相应的使用手册进行规定,并作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本规范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写,李伟、许正旭、陈永清、马舒庆、刘凤琴、张宇、陈益玲、吴桂根、夏峰、郭启云、赵培涛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高空气象观测站 (1) 第三章观测装备 (3) 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 (4) 第五章高空气象观测技术人员 (5) 第六章高空压、温、湿、风观测 (5) 第七章观测前预备工作 (6) 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 (6) 第九章观测数据实时处理 (7) 第十章报告电码编制及传输 (14) 第十一章月报表编制 (15) 第十二章测站质量保证 (15) 第十三章高空气象观测网质量保证 (16) 第十四章资料治理 (16) 附件A 高空观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 (18) 附件B 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