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悲剧婚姻

托尔斯泰的悲剧婚姻
托尔斯泰的悲剧婚姻

托尔斯泰的悲剧婚姻

(载美国《世界日报》周刊1999年4月11日)

注:本文是为《爱与恨》中文版所写的“序”。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不同。”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安娜.卡列尼娜》中著名的卷首语。但不幸的是,这位世界大文豪的家庭生活正是这“不幸”中的一种,而且是最不幸的那种——

托尔斯泰在82岁高龄的时候,弃家出走,离开了共同生活了48年的妻子,在俄罗斯寒冷的冬天,颠簸在烟雾弥漫、四处漏风的三等火车车厢里,最後罗患肺炎,客死在一个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小车站的木房里。

●临死也不见妻子

在托尔斯泰弥留之际,全球各地的记者云集这个小车站,报道这位世界著名作家的最後时刻;他的所有子女也都来到膝下,但他惟独不想见自己的妻子索妮娅。近半个世纪的婚姻,最後竟绝情到临死也不想见妻子一面,可见“心”已“伤”到何等地步。这场夫妻,可谓悲惨至极。

在世界知名作家中,像托尔斯泰这样争吵度日,活在被他称为“地狱般”的婚姻里,最後又如此这般悲惨地结束,实在是非常罕见的。托尔斯泰的婚姻到底发生了什么严重的问题?

《爱与恨:托尔斯泰夫妇的风暴婚姻》(Love and Hatred: The Stormy Marriage of Leo and Sonya Tolstoy)是第一本对这场悲剧婚姻给出详细答案的专著。写出了畅销全球的《柏林日记》和《第三帝国的兴亡》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传记作者威廉.夏伊勒(William Shire),研究了托尔斯泰和索妮娅的日记,托翁子女们写的“回忆录”等原始资料,以丰富的史料和大家手笔,揭示了这场婚姻失败的原因,读来像一部悲剧爱情小说。

本书也是写出了15本著作的夏伊勒的封笔之作。1993年夏天,89岁的夏伊勒写完《爱与恨》之後几个月就辞世。关於托尔斯泰婚姻生活的作品,虽有几个俄文版本,但《爱与恨》是第一部英文作品,并首次被译成中文。

●三种搏斗,有赢有输

《爱与恨》详细描述了世界大文豪托尔斯泰一生中的“三种搏斗”:

第一,作为一个作家,托尔斯泰一直在和自己的写作困境搏斗,在构思巨著的障碍中挣扎;第二,作为一个思想家,他的欲望和他的宗教信仰之间的灵与肉的搏斗;第三,作为一个丈夫,他和妻子自结婚之日就开始的“至死方休的搏斗”。在这“三种搏斗”中,第一种,托尔斯泰是赢家,他在文学史上将不朽;在第二种搏斗中,他至死都在灵与肉中挣扎,没有决出胜负;但第三种搏斗,他是完全失败了。

为什么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名著,在小说中对男女情感、婚姻家庭有深刻理解的大作家,却在自己的婚姻、情感生活中一败涂地?

通过《爱与恨》我们看困窘,同时他还集中体现了男人在对待妻子时的弱点;而他的妻子索妮娅,又是表现女人所有毛病的典型。这样的两个人,“移乾柴近烈火”,就“无怪其燃”,在一生的相互肝火煎熬下,最後婚姻和爱都被烤乾,同归於尽。

●思想差距是堵墙

夫妻感情不和,双方思想差距往往是个重要因素。托尔斯泰作为大作家,本来和妻子就有思想差距,而在他中年“畈依”新宗教,有了“新思想”後,夫妻之间的思想鸿沟就更深更大。

托尔斯泰畈依新宗教後,憎恨“私有财产”,同情农民,厌恶自己的贵族乡绅生活,要放弃自己的版税,把庄园分给农民。而他的妻子对这些“新思想”既不理解,更完全不能接受。认为丈夫的“整套哲学牵强附会、矫揉造作,完全建筑在虚荣心、名利欲和出风头的基础上。”

托尔斯泰的新思想,大部份是“社会主义式的”,连他本人都做不到。例如他主张像农民那样耕作、生活,但他却一直读书写作,至死过著贵族生活。他“畈依”後宣称要完全戒除淫欲,甚至连夫妻性生活也不例外,但是他却一再使妻子怀孕,生出了13个孩子。因此连托尔斯泰的哥哥谢尔盖也认为弟弟“虚伪,言行不一”。

但托尔斯泰却要求妻子必须接受他的思想,说“除非你靠近我所靠近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相处。”於是夫妻俩由於思想差距进行了一场无休止的内战,使这位写出了《战争与和平》的文豪家里,只有“战争”,没有“和平”。

●天才不需与人交流

托尔斯泰有这些不寻常的思想,为什么不能和妻子交流,让索妮娅理解他的“一片苦心”,最後达到夫唱妇随呢?然而,托尔斯泰恰恰有著一般男人常有的毛病,那就是忽视和妻子的思想感情交流。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中把男女之情描写得维妙维肖,对小说中的人物在婚姻中的复杂心理更是刻划得极为深刻。读者们不得不承认作者对男女情感的奥秘理解甚深。但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他对自己的妻子却完全不能理解,更毫无交流能力呢?

首先大概是由於他是“天才作家”,而天才作为“先知”,是不需要和人交流的,甚至包括妻子;其次是俄罗斯的大男人主义风格,使他不屑於和妻子交流。那种天才型人物的居高临下和大男人主义的自我中心,使他从没有在精神层面平等地对待妻子。

因此索妮娅抱怨说,“他是那种以自己的创造力作为生活中心的天才之一……周围的世界不过是附属品。我的整个精神生活他毫无兴趣——因为他甚至从不屑於去理解它。”

缺乏交流,是所有夫妻关系中的大忌。因为隔阂产生误解,误解导致离异,以至反目为仇。托尔斯泰有时也明白:“我不仅从没苦口婆心地恳求她相信真理,甚至不曾和颜悦色地给她表述过我的全部思想。她就在这里,躺在我身边,而我对她无话可说;应该对她说的话我说给了上帝听。”

●婚姻囚徒,彼此憎恨

虽然托尔斯泰有时感悟到了,但并没有努力去做。他更多的是对婚姻的抱怨:“我们像两个囚徒,被锁在一起彼此憎恨,破坏对方的生活却试图视而不见。我当时并不知道99%的夫妻都生活在和我一样的地狱里。”但是他忘记了,他在《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中都是赞赏婚姻并对它充满乐观的。

对托尔斯泰的婚姻,作者夏伊勒感叹道:“他们在各方面都得天独厚,惟独不具备相互理解的能力。”

夫妻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丈夫就很难对妻子有体贴和温情。而柔情恰恰是天下所有妻子都想从丈夫那里得到的。得不到,就为争吵孕育了岩浆,等待一次烧焦双方感情的喷发。

对妻子缺乏体贴和温情的托尔斯泰,无意识地为夫妻的一次次争吵酝酿了岩浆。例如托尔斯泰喜欢散步,但他不愿陪伴妻子一起散步,和索妮娅聊天的机会也是凤毛麟角。寂寞的索妮娅有一度喜欢上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院长,因为这位音乐家喜欢陪伴索妮娅,给她弹琴,跟她聊天。托尔斯泰自己不屑跟妻子谈话交流,但妻子和别的男人交谈他又愤怒、嫉妒。

●“他爱我,但只在夜里“

虽然每次托尔斯泰生病索妮娅都是精心照料,有一次连续九个月护理在床边。但妻子得病,做丈夫的托尔斯泰却不屑於过问。一次索妮娅得子宫瘤在家中做手术,托尔斯泰竟愤怒医生的到来,不仅不守护在妻子身边,竟离家去了森林散步。

得知手术成功後,他“脸上的表情不是欢喜而是巨大的痛苦。”当他回到家里看到脱险的妻子时,他竟“愤慨”得说不出话来,随後长吁道,“老天啊!多可怕的事!一个人竟不能平平安安地等死!”

这些情节,如果不是他的子女亲笔记录,简直无法让人相信,这是写出《复活》等宣扬人性作品的世界级作家的所作所为。

托尔斯泰不爱索妮娅吗?他的日记里也不乏充满激情的对妻子爱的宣言。但通读全书,人们无法不感觉他的爱是抽象的爱,苛刻的爱,头脑的爱,而不是具体的爱,宽宏的爱,心灵的爱……

因此索妮娅伤心地说,丈夫需要的只是她的肉体,“他爱我,但只在夜里,从来不在白天。”她还在日记这样抱怨:“不会有人知道他从来不曾想过要让他的妻子休息片刻,或给生病的孩子倒一杯水!32年里他从没在生病的孩子床边坐

上五分钟,好让我安稳地睡一觉。”

●“生活荒诞皆因女人做难“

托尔斯泰之所以对妻子这样缺乏体贴和柔情,还由於他有重男轻女的观念。托尔斯泰向来瞧不起女人。他认为女人弱智,不具有和男人一样的精神力量。他写道:“……女人的本来面目是,她们是精神软弱的人,这不是残酷;对她们一视同仁才是残酷。”

许是妻子索妮娅和他的一次次争吵,更加重了他对女性的成见。他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的生活之所以荒诞皆因为女人做难。”

即使女儿婚嫁,也增加托尔斯泰对女性的轻蔑。大女儿塔妮娅开始恋爱,使托尔斯泰非常不快。他给女儿的信说:“我无法理解一个纯洁的姑娘怎么会想搅进这样一桩事(指结婚)。如果我是个姑娘,我无论如何不会结婚的。恋爱是一种既不高尚也不健康的情愫。”托尔斯泰认为女儿的恋爱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像“鬼迷心窍的人完全丧失理智。不是让自己和另一个人结合,而是把自己锁起来再把钥匙扔出窗外。”

当二女儿玛莎要出嫁时,托尔斯泰非常愤怒,他认为结婚是女人最没有出息的表现。他在日记中写道:“玛莎结婚了,我为她感到惋惜,就像人们痛惜一匹纯种马被拉去驮水一样。”

曾和托尔斯泰相处过的高尔基回忆说,托尔斯泰“非常喜欢谈论女人,但总是带著俄国农民的粗野口气……他对女人的态度是一种顽固的敌意。他最喜欢做的事情莫过於惩罚她们。……这是一个男人对没有得到他应有的幸福而进行的报复。”

快80岁的时候,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70年来我对女人的看法每况愈下,以後还会更差。”

●语言尖刻,随意伤人

这种对女性的诅咒态度,使托尔斯泰不可能发自内心地尊重妻子,平等地对

待妻子。雪上加霜的是,托尔斯泰又是一个公认的难以相处的人,因为他说话太尖酸苛刻,从不在意是否伤别人的心。

屠格涅夫是最早发现托尔斯泰的才华,并鼎力向文学界推荐他的恩师。他真诚地想和托尔斯泰做朋友,但托尔斯泰毫不领情,在日记和给朋友的信中说“屠格涅夫令人厌烦。……他才华横溢,但他就像一个依靠管道送水的喷泉,你始终担心他会很快断水枯竭。”

契呵夫崇拜托翁,但托尔斯泰见到他,劈头就批评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够糟的了,但是你的更糟糕。”而当著高尔基的面,托尔斯泰则毫不客气地指教他“最好不要胡乱写,以後你会更糟糕。”後来高尔基感叹道,“我绝对不能和他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更不用说同一个房间里。”

托尔斯泰的小女儿萨莎相貌平平,一次托尔斯泰竟对她喊道:“我的主啊!你真难看!”萨莎是父亲的崇拜者,只好回答:“我不在乎。反正我不想嫁人。”由此可见托尔斯泰说话多么尖酸,多么不在乎伤别人的自尊和情感。

托尔斯泰这些“不可避免,也无法战胜”的男人常见的毛病,再加上他的天才作家的乖僻,是他的婚姻成为悲剧的致命因素。

●夫妻像两个陌生人

但即使托尔斯泰有这么多男人的毛病,如果他的妻子不是索妮娅,他们的婚姻也不至於悲惨到如此地步。恰恰索妮娅又是一个典型地表现了女性缺点的妻子:虚荣,嫉妒心强,性情刚烈,又神经质。和天才生活在一起的女人,往往会感觉到思想差距。但一般女人嫁给了天才,都有一种崇拜的心理,这种心理导致她会尽力去理解天才的想法,理解不了的地方,往往采取顺从的态度。像与托尔斯泰齐名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妻子,就是一个丈夫的崇拜者。即使陀斯妥耶夫斯基赌博输光逃到国外,她也不多加指责,反而认为贫穷更能激发他的写作激情,她则是丈夫作品的鼓掌者。但索妮娅却是另一种类型的女人,她对作家丈夫的思想没有了解的热望,只是一味地反对。除了担心放弃庄园和版税影响家里的生活外,她对托尔斯泰的理念,为什么要依新宗教等,既不理解,也缺乏兴趣去探讨。

当她感叹“我丈夫和我就像两个陌生人似的生活在一起,我伤心透了”时,她从没有深省这和她不关心他的精神生活,不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有著直接的关系。连他们的大女儿塔妮娅也指出这一点:“你无微不至地关心他的物质生活,但是你却忽略了他更珍视的东西。如果你同样关心他的精神生活,他会是多么感动,会百倍地报答你的付出。”

●醋意十足,从始到终

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天下几乎找不到不嫉妒的女人,如果她真的是在爱中。但索妮娅的嫉妒,让其他女人都黯然失色。嫉妒不仅使她自己发疯,也逼得丈夫疯狂。

不少男性作家被称为“风流才子”,大概因为他们情感丰富、多情善“性”。但托尔斯泰自和索妮娅结合後,在48年的婚姻生活中,从无一次婚外情,虽然他的大名吸引了无数的女性崇拜者。但即使这样,妻子还是“吃醋”,而且醋意十足,从始到终。

托尔斯泰婚前曾经荒唐过,赌博,找妓女,还和自己庄园的一个女工生了一个私生子。但他在和索妮娅结婚前,把记载这些“荒唐”的日记给了未婚妻看,既表示真诚,也意味著从此与“过去”一刀两断。但当索妮娅知道了他曾和庄园女工相爱并生有一子以後,从此妒意大发。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真想烧了他的日记和他的过去。”连做梦她都想杀了“那个孩子”:“我梦见了一个巨大的花园,……我抓起她的孩子,撕扯起来。我扯下了他的头颅和双腿——我像疯子一样。”

对丈夫婚前的一个性行为,而且是他向未婚妻真诚地“交待”过的,索妮娅还要如此嫉妒,以至还动心思杀了人家的孩子,这种妒忌真的成了“毒剂”。就像夏伊勒所说,“妒忌!它就像癌细胞布满她的全身,而且痼疾难治。”连她自己也承认,“总有一天我会嫉妒得自杀。”

●嫉妒使人发疯

时隔40多年,当她65岁时,仍然对那个庄园女工(已80岁了)耿耿於怀,这种醋意甚至引发了她对丈夫所写的小说中那些女人的妒忌。“我在读他早期写的一些作品,其中提及的对女人的爱情令我十分厌恶和情绪低落,以至我非常乐於烧了这些东西。”

索妮娅甚至嫉妒自己最喜爱的妹妹,因为她曾和托尔斯泰一起到林子中打猎。她在日记中写道:“他们两人单独去树林中打鸟,天知道出了什么事。”但她的妹妹爱的是托尔斯泰的哥哥谢尔盖。

使托尔斯泰和他们庄园管理人的妻子谈几句话,她也烦恼。那位管理人的妻子是个知识女性,她和托尔斯泰谈政治、哲学和文学,很有共同语言。索妮娅愤怒地在日记中说:“我诅咒她万劫不复。……看见她的美貌和兴高采烈的样子我就愤怒,眼下我妒忌若狂。”索妮娅曾一直给托尔斯泰抄写稿子,後来她对女儿做这件事也嫉妒,因为这些活儿以前“专属”於她。

托尔斯泰晚年几乎不和任何女性来往,深居简出。但他和男人交往,索妮娅也嫉妒,甚至指责丈夫是同性恋。托尔斯泰和弟子切特科夫十分投机,成为无话不谈的密友。这一点又让索妮娅嫉妒得发狂。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十分妒忌列夫和切特科夫的亲密关系,这个刁钻、蛮横和冷酷的人使自己成了托尔斯泰最亲近的人。”当然,她最担心的是托尔斯泰会和弟子一起立下“秘密遗嘱”,把版税和财产交给大衆,而不是留给家人。因此,每当丈夫出去骑马或步行做点运动,索妮娅不是跟踪监督,就是寻死觅活,怀疑他在和切特科夫秘密会面。

●一哭二闹三上吊

对於妻子这些神经质的嫉妒,托尔斯泰像很多面对这种女性的男人一样,采取了不予理睬的态度,这更刺激了索妮娅的敏感神经,她采取了传统的女人制服丈夫的方式:一哭二闹三上吊,歇斯底里地发作。彻夜痛哭,不让丈夫睡觉;半夜出走,躺在寒冷的草地上不回家;学安娜.卡列尼娜那样去“卧轨”,模仿托尔斯泰另篇小说的女主人公去深山中冻死;有一次还躺在托尔斯泰要去切特科夫家的路桥底下,等待丈夫的马车把她轧死;托尔斯泰去莫斯科拜访切特科夫,晚

回来一天,索妮娅就服毒,闹得全家鸡犬不宁。有时她还在卧室用玩具手枪射击,吓唬丈夫,她要开枪自杀……

无数家庭案例证明,妻子想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方式制服丈夫,往往适得其反。即使丈夫在“威胁”下忍耐了,但在心里,只能对女人的神经质更反感,对这种妻子更烦,情感距离更拉大。索妮娅的“痛哭、发疯、寻死”方式显然没有多大奏效,它使托尔斯泰更厌恶这场婚姻,他在日记中写道:索妮娅“全是刻毒的语言,威胁、自杀、诅咒,诅咒每一个人。”她已“成了我痛苦的根源。”“我不知道如何解决这种疯狂,我看不见任何出路。”而索妮娅则为自己辩护:“上帝赋予我烦躁、激烈的性情难道是我的错?”

●歇斯底里和偏执狂

这真是两个相互折磨的人,他俩的日记,读都令人心痛,可以想像写时又何其痛。索妮娅的日记上常有:“卧床一天,茶饭不思,几乎流了一天眼泪。”托尔斯泰的日记则是:“睡眠糟糕,非常少。又跟往常一样激动和生气,十分压抑,我一直想哭。”

莫斯科的精神病学医生曾诊断索妮娅患了“歇斯底里和偏执狂”两种精神疾病,但向来排斥医生的托尔斯泰则认为“精神错乱常常是生活无理性无道德的结果。”从没有真正把妻子的“疯劲”当疾病治疗。

●夫妻合影,伤心的句号

虚荣,是腐蚀女人的最大通病。索妮娅在晚年不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去爱自己的丈夫,而是极力想向公衆证明她仍是大作家的妻子、托尔斯泰仍然爱著她。

托尔斯泰说,“别说爱我——根本没有这种迹象——她甚至不需要我爱她。她只需要一样——让人们认为我爱她。这就是糟糕的地方。”

在他俩结婚48周年那天,索妮娅执意要和丈夫合影,认为“夫妻亲密照”一旦登报,传遍俄国各地的关於他们婚姻的闲言碎语将不攻自破。托尔斯泰很不情愿地同意合影,但当面对摄影机、索妮娅请求他扭头和她对视时,他倔强地拒绝

了。这是托尔斯泰夫妻最後一次合影,也是给48年的婚姻划上的最後一个伤心的句号。画面上,托尔斯泰直盯盯地瞪著镜头,表情恼怒。当晚托尔斯泰在日记写道:“再次要求装做恩爱的夫妻合影。我同意了,但我从头到尾感到羞耻。”

当托尔斯泰已经神智不清,奄奄一息地在小车站的木房中渡过最後时光的时候,子女们可怜母亲,正准备允许她走进木房看一眼丈夫时,竟发现她叫来摄影记者跟著她。在这样的时刻,她还念念不忘让公衆看到“托尔斯泰的妻子”仍守候在丈夫身旁。对她来说,似乎做“托尔斯泰的妻子”比做“丈夫的妻子”更重要。虚荣,扭曲了人性。她的这个举动使她失去了在丈夫活著时看他最後一眼的机会,因为子女们不仅拒绝任何记者拍照他们垂危的父亲,更对母亲的行为愤怒。

●到底是谁的错呢?

这位和托尔斯泰结婚48年,为他生了13个孩子,把3,000页浩瀚的《战争与和平》手稿整洁地抄写了七遍的索妮娅,最後却遭丈夫离弃,他临死都没想再看她一眼。一个多么令人伤感的故事,让人掩卷叹息!《战争与和平》中的五个家庭,《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两个家庭,没有哪一个比托尔斯泰的家庭更是“小说”。

这是两个相爱又相互憎恨,不能分开又无法共处的一对伴侣的爱情故事;这是一场耗尽了他们的热情,也耗尽了他们身心的婚姻经历。但是,就像他们的大女儿塔妮娅所说,“这就是两个人共同生活的故事,有谁能说他们中哪一个是错的呢?”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2卷 第5期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 Vol.22 No.5 2000年9月(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 2000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1740-1840) 周文英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列部,北京 100038) [摘 要] 卫斯理宗(又称循道宗)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它是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创立的, 卫斯理宗既是一场宗教革命———福音主义运动,又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广泛地影响了英 国工业革命前后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 [关键词] 卫斯理宗;英国;社会整合功能 [中图分类号]B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72(2000)05-0078-06 近世英国,尤其是18世纪,经历了新旧社会的转变。在这期间,国教衰落,卫斯理宗应运而生,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它广泛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引出了许多连其创始人———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1703-1791)本人也未曾料到的后果。因此,有的史学家把卫斯理宗和法国大革命并列为震撼18世纪的两件大事。 一、卫斯理宗的产生 卫斯理宗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社会,它是当时的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创立的,是当时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18世纪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此时,那些统治现代社会的因素,如经济、政治、宗教、社会等等,各呈纷异,各显异彩。即使人们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着的因素,却也无法否认,这个时期是新旧英国社会转型的典型时期,新兴产业兴起,国教受到起来越激烈的挑战,“旧体制”痛苦而艰难地走向衰落,而在精神领域,整个18世纪的国教及其神职人员除少数几个牧师有惊人的献身精神外,一般不以基督信念关心社会,因而没能成为“教化社区的道德楷模”。这是一个精神疲软、希望破灭的时代,它充满惰性又缺乏远见,又由于理性主义的盛行,人们宗教情感淡漠。 卫斯理生活的时代,在英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和大变迁的时代。当时的英格兰,一方面交通落后,政治腐败,人亿贫病交加,在贵族队级的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出现萌芽,乡村人口逐渐移向城市,工人以低价出卖劳动力,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恶劣,他们的子弟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立法及行政权力完全操纵在贵族手中,平民无权过问,法律成为压迫平民的工具。如13岁的小偷若偷3先令就会被处死,因此,许多史学家称18世纪为英国最不同情平民的世纪。 英国穷人悲惨命运的造成,在于他们被当成了牺牲品,这也正是社会不安、精神空虚的原因。不管是农业革命,还是随后的工业革命,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平民生活未见变好。为逃避痛苦的现实,他们把希望转寄于宗教———一种关心他们,并令他们共鸣的新宗教,而“一生,无论言行,非常关心穷人,并时时为他们考虑的卫理斯创立的宗教,正适应了平民的希求。 18世纪前半期,由于首相沃尔波尔及佩勒姆兄弟发展了一套不依赖国教的行政管理机构,国教在贵族阶 [收稿日期] 2000-07-10 [作者简介] 周文英(1965—),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主要研究欧洲史。

浅谈氓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浅谈《氓》中女主人的婚姻悲剧 梅凡 新课改标准教材必修2中,有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氓》,它可说是《诗经》中的代表,通过学与教我深深为女主人公的婚姻感到不平与同情。为此,我就《氓》中的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略谈一二。 (一)其婚姻不幸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 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期间,造成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普遍性,这是由当时社会制度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地位也很低下。其生活的天地狭小。在家相夫教子,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的身上。 尽管《氓》中的女主人公十分勤劳、善良。正象文中所写:“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整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干尽家里的劳苦活儿。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但经济的主要来源毕竟来自丈夫氓身上。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甚至氓所处的奴隶社会末期,女人在经济上没有独立。经济上的依附关系,就必然形成人格上的尊严。大家知道,日本和韩国妇女地位较低,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女子结婚后往往在家做专职主妇。 在政治方面,女主人工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正像政治经济学所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氓中的女主人公同样也一样,男主内,女主外。女性往往被称为“内人”,“屋内人”,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比如刘氏、李氏等。就好比文中的女主人公连姓氏也没有一样。这些都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是由所处

的社会制定的。 (二)婚姻的不幸也与当时婚姻制度、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系 婚前,女主人与氓是自由恋爱,这与当时所推行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点不符。因为当两人婚姻不稳定时,父母及媒人可从中调和,维持婚姻的稳定。然而,婚后,女主人与氓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家人对女主人不了解,不同情。正像文中所写“兄弟不知,唏其笑矣”。自己婚后起早贪黑,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女主人嫁给氓本想平平淡淡度完一生,哪知氓“二三其德”,喜新厌旧。丈夫的背信离弃,家人的不了解,所有的痛只有自己默默承受着。就像《孔雀东南飞》中兰芝被休,其刘兄的逼婚,兰芝只好口是心非的答应了太守的求婚。社会伦理道德无疑是对女主人公的婚姻雪上加霜。在婚姻悲剧中,受伤的总是女子。加之当时社会所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期,其婚姻制度、社会伦理道德都不健全。男子一人可娶几个老婆,女子终身则只能嫁一个丈夫。女子与丈夫氓由于对婚姻有着不同的认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一旦女子认定一个丈夫后,便从一而终,把感情看成生命的全部;而男子则不同,他只不过把感情看成生命的一部分,男子在外面寻花问柳都有可能。婚姻制度、社会伦理道德的不健全,不能有效的保护女子婚姻的合法权益。一旦遇人不淑,她的婚姻必然是悲剧的。 (三)朝三暮四的男子也是导致女主人婚姻悲剧的原因之一《氓》中的男主人氓是一个负心汉的形象。婚前,他们是有着真挚的感情基础。“总

婚姻和爱情的关系

编者按:作者关于爱情的论述自有他自己的观点。恋爱阶段有没有爱情,婚后的爱情是否转换成了亲情,这些都可继续认知。 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可以数学地描述:婚姻是函数,爱情是该函数的极限值。有的函数是间断函数,在定义域内没有极限,但在特定的区间是存在极值的。函数值只能无限趋近极值或极限值,永远不可能相等。婚姻与爱情的关系与函数和极限值的关系类似。没有婚姻的爱情不是爱情,是种错觉。这种错觉迷惑了不少人,包括一些智者。你永远不要希望在婚姻外能找到爱情,那是铁定的徒劳!爱情的基础是婚姻,没有婚姻,爱情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婚姻和爱情不是同时到达的,爱情总是在婚姻历经磨难后姗姗来迟。婚姻使我们有了共同的子女,共同的财富,共同的生活苦难,在这“三共同”基础上才能生发爱情。没有这三共同,任何爱情都是“豆腐渣工程”。爱情是持久的深沉的。没有经过婚姻的滚打摸爬,没有历经婚姻的纠结和缠斗,不劳而获地得到爱情,是种幼稚的爱情观。任何爱情都不是绝对意义上是爱情,而是一种近似的爱情,就象函数值永远无法等于极限值一样。绝对的爱情是理想主义的爱情。正如并非每个函数都存在极限值一样,有了婚姻不一定就能获取爱情。婚姻是爱情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没有爱情,我们丝毫不感到悲怜,因为我们还有夫妻感情,还有亲情.我们没有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 没有正确的爱情观势必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势必影响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对于文学爱好者,明白这些道理是非常重要的。琼瑶是作家,她大概就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她的作品恶劣地影响了一代人。(此文是即兴给耒阳原创文学版块网友的回帖,未加修润.)

浅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

浅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 2002中文李书山学号3990202052 摘要:悲剧作品总是呼唤着人们共同正视生活的残酷、斗争的艰巨和精神上的痛苦。《骆驼祥子》这部作品典型化地塑造了主人公祥子的悲剧形象。对祥子悲剧性的揭示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从“人”到“牲口”的蜕变,社会的黑暗,婚姻的不幸。祥子这一形象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和迫切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下层人民的命运和道路问题。祥子的悲剧显示了这部悲剧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黑暗社会酿成悲剧 “小说的成败,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世事万千,都转眼即逝,一时新颖,不久即归陈腐,只有人物永垂不朽。”[1]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个悲剧作品,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动和启发着读者。小说主人公祥子被公认为现代文学史上人力车夫以至于其它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被普遍的当作这类苦力的代名词,同义词。作者对祥子形象的刻画使人们从中感到艺术的巨大力量和深远影响,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吸引或者思想触动,而是穿透心灵的震撼,通向现实的思考。读者能够从中记忆起曾经一再发生过的悲剧,由此激起的“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自然也就格外沉重,使人久久难以忘怀! 一、从“人”到“牲口”的蜕变。 《骆驼祥子》写的是旧中国北平一个外号叫“骆驼”,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的悲剧。 1、祥子原先具有许多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A、他有骆驼一般坚韧不拔的毅力。自从他选中了拉车这一行之后,最大的希望就是买上一辆自己的车。买一辆车得一百块钱。他想到“一天要是能剩一角的话,一百元就是一千天!把一千天堆到一块,他几乎算不过来这该有多么远。”但是他下定了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也得买车。他买的第一辆车被大兵抢去了,他又得从零开始“挣扎和困苦”。看到别人喝酒抽烟跑土窑子,他也动过心,但他咬了牙还是不动一动自己攒的那点钱,坚持要买车,“即使今天买了,明天就丢了,他也得买。” B、他勤劳本分,不愿吃剥削饭。在曹宅拉包月时,高妈虽劝他把钱放出去,放给那些“时常为一块钱急得红着眼转磨的人”“钱就会下钱”。祥子可不愿意。祥子和虎妞结婚后,虎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们对《红楼梦》的高度赞赏,以及对它的推崇。从《红楼梦》现世到今,已有一两百年的时间。我们也说了一两百年,不但没有说完,还成了现今社会的一大热点;《红楼梦》增删了五次,披阅了十载的,不仅没有写完,作者还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自《红楼梦》出世以来,人们一直在读红楼,说红楼。因它的美而惊叹连连,因它的悲而悄然落泪,甚至因对它的品评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红楼梦》的出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让当时的整个社会都为之一振,甚至影响至今。从而引起了人们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极大兴趣。下面我就以宝、黛、钗尤其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来浅谈一下《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悲剧。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宝、钗、黛爱情的评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说,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以不幸作结的。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同样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免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整个梦终成一场空。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悲剧的主线。其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我们首先看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宝玉深爱着青梅竹马的黛玉,但他却不能与之生死相守。宝玉视黛玉为红尘知己,但黛玉的飘然而逝,令宝玉心如死灰。可以说,黛玉的死对宝玉来说不仅是爱的破灭,而且也是人生价值的彻底毁灭。再来看宝玉和宝钗,虽然宝玉在丢失了通灵宝玉、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被迫与宝钗成亲,但他却不爱宝钗,不愿与之厮守一生。宝钗虽然与贾宝玉成婚了,但也只是得到贾宝玉毫无灵气的空壳躯体。相比较之下,也许薛宝钗的命运比林黛玉更富有悲剧性。 我们先看宝黛的悲剧,《红楼梦》所提供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框架,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故事本身。薛宝钗的“金”是草“木”之人林黛玉的克星,而贾宝玉的“石”有两重性,既可化为土而生木,又可采炼而成金,所以有“木石前盟”和“金玉因缘”两种可能。薛林二人是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理想和精神的化身而出现的,贾宝玉存在的意义,是尝试某种取舍的可能性。他负担者巨大的精神矛盾,贾宝玉和林黛玉悲剧,实际上是无从选择的。

子君涓生婚恋悲剧浅谈并现代婚姻启示

子君涓生婚恋悲剧浅析并现代婚姻启示 宋欣泽 2012年3月 摘要: 子君涓生是鲁迅先生《伤逝》里的主人公,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他们顶着各方压力组成家庭但最终以悲剧结局。他们的爱情悲剧是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的悲剧引人深思,不仅启发当时盲目追求个性解放、不顾后果的年轻人理智思考“解放”后的现实生活问题,也对当代的爱情婚姻生活有一定的教育指导意义。 关键字:环境;子君;涓生;现实;婚姻生活; 导言: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伤逝》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为践行新的婚姻观念的先驱,子君涓生的爱情婚姻悲剧有一定的启发性,不论对当时还是在当世都有着发人深省的现实教育意义。下面我将从环境因素、个人因素方面分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并论说这出悲剧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1、社会环境因素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封建道德礼教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政治手段备受历代统治阶级推崇的,它披着礼教的外衣控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使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在一定的规则范围之内。本是统治阶级用以愚民驭民的方法,但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与完善,它已经成为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社会标准,一种自

然习惯,是比写在纸上的律法更深入人心的溶入骨血的存在。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启发和鼓舞了很多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努力争取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但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绝大多数人仍按着封建道德礼教自觉约束自己的生活,并自发监督别人的生活。就封建婚姻观而言是听从“父母之命”,儿女的婚事由家长作主,由于封建礼教是男本位的礼教,女性更被约束以“三从四德”,一生中根本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子君追求自由婚姻的举动是相当离经叛道的。社会环境的严峻使子君与涓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被监视、窥测,涓生的好友纷纷替他胆怯而规劝,他们两人租住房子被房东多次委婉拒绝,终于涓生被他的单位领导除名。种种遭遇都表明了当时封建道德礼教对市井人心仍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力。因为涓生子君结合的非礼教性使的他们成为众矢之的备受冷落,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并直接导致了涓生的失业从而面临现实的生存压力。 2、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遵循执行封建制度的基础单位,家国一体封建秩序的根基正是通过家庭这个单位来维系和稳固的。子君作为组成家庭的个体也不能例外,就家庭环境而言,封建家长对子女的婚姻必然按照礼教认可的方式进行且只承认礼教允许的方式。只因为子君自主选择了婚姻就让她的族叔不再认她做侄女,这充分显示了封建道德对人性人情的扭曲、异化,只有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礼教才能大于亲情,骨肉亲情才会被完全泯灭。就子君个人而言家庭不是包容她自由选择婚姻的所在,要想自由结合只有自绝于家庭一途。就子君的家庭而言,不再承认个体是家庭的一员,是封建家长撇清与不守礼法的家人的关系的最佳途径,是丢卒保车的家庭整体利益策略,通过舍弃“异类”而让整个家庭仍处于社会规范内不受牵连才是最重要的。子君的出走首先在婚姻关系中是孤注一掷,没有退路的:她的婚姻只许成功不能失败,否则将无以自处,这种背水一战在精神上是存在压力的。其次,她在以后的婚姻生活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城市个体劳动者——人力车夫祥子的典型形象。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可以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一、黑暗的旧社会的逼迫、他人的影响也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客观原因。 祥子最初的形象是很完美的。不仅外貌“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有生气”,就连拉车的姿势也很漂亮。同时又有着淳朴善良,忠厚要强的农村农民的美德。按理说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能够安稳与独立地生活,但客观上却失败了。祥子想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只是一个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正当愿望在那个社会里却成了奢望。他历尽艰辛,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党的特务孙侦探敲诈去。因为横在他面前的是军阀的乱兵、政府的侦探、车行的豪夺这样一个强大、罪恶、病态的社会,他不可能凭一个人的力量与这个社会抗衡,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牺牲品。 虎妞在祥子悲剧人生中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虎妞对祥子的诱骗造成了他们两畸形的夫妻关系。“他第一得先伺候老婆,那个红袄虎牙的东西,吸人精血的东西,他已不是人,而是一块肉。他没了自己,只在她的手中挣扎着,像猫叼住的一只小老鼠。”祥子老老实实地把自己交给了刘氏父女,任听他们摆布。经济地位的悬殊导致了他们对婚姻的不同看法,同时也导致了婚后的不平等。虎妞与祥子虽然结了婚,但从本质上讲仍然是雇与被雇的关系、主人与奴隶的关系。 另一个对祥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女人是小福子。祥子心里是喜欢小福子的,在他的观念中他们俩都是穷人,都是无产者,都是被人欺侮,他同情她,也同情自己,是上苍将他俩连在一起。当他知道小福子死后,他的希望就破灭了。于是,他就那么迷迷迷糊糊地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泥潭。“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摘去了。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去。” 除了虎妞和小福子,放高利贷的高妈,刻薄的杨太太,卑鄙的夏先生,潦倒不堪、充满兽性的二强子,等等,都在祥子悲剧人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二、祥子思想上的局限、性格和心理上的弱点则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 他乐观但盲目。祥子从乡间来到城市,对生活满怀热情和乐观态度,即便车丢了、钱被劫,依然不懈努力,有着积极向上的个人奋斗精神。但是他无法认清灾难的社会根源,不知道个人的努力比起社会沉重的压迫是多么微不足。 他勤快且保守。祥子为了再买新车,又不断埋头苦干,当钱攒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被特务敲诈了,假如祥子听高妈的话,把钱存进银行或者放高利贷,就不会遭此灾祸。天天把钱放在手心才觉得舒坦,正是小农保守的典型心理和性格特征。 他外刚却内软。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诉说委屈。 他有较强的生活欲望却又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尽管丢车失财,加之和虎妞的不如意的结合,祥子仍然保持较为强烈的生活欲望,仍然没有放弃生活的愿望,但是祥子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也无法意识个人奋斗难以抗衡黑暗势力和摆脱生活穷困的真理。他将自己的生命和车连在一起。一旦拉车的理想破灭,他便陷入颓废的迷惘和痛苦的堕落,而福子的死更是将他仅存的一丝希望摧毁,要强的祥子终于变成一个苟活于世的行尸走肉。

对“骆驼祥子”悲剧命运原因分析

对“骆驼祥子”悲剧命运原因分析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它塑造了“骆驼祥子”这个无产阶级形象。主人公祥子原本强壮有力、勤劳淳朴,以其最高生活理想“买一辆洋车”为集中体现。但这一简单而朴实的愿望在经过了三起三落之后,终于全然落空。原本对生活充满期望的祥子也渐渐堕落下去,在唯一的依靠小福子去世后最终凄惨的迎来了自己的末日。小说表现了这样一个拉车夫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使读者对祥子这个人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思考。表面看起来,祥子身体健壮,实朴敦厚,有刘四爷的车厂可以依靠,也有虎妞这样能干泼辣的妻子,实际上祥子的命运是一个注定悲剧的结局。 虎妞通过引诱、骗婚等等手段,终于逼迫祥子与她成婚。而他们的婚姻从根本上存在尖锐矛盾。虎妞其实是导致祥子最终命运最直接的原因。虎妞是一个受资本主义影响的强悍女子,不甘心做一个车夫的妻子,因此希望祥子走上自己期望的生活轨道,做买卖、开工厂,像刘四爷一样做一个剥削别人的资本家。而祥子的愿望始终简单如一,买辆洋车,拉一辈子车。事实上虎妞对于祥子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关心和疼爱,而祥子心理的软弱让他不得不接受不敢反抗,渐渐使得祥子对虎妞的思念和眷恋转化为了恐惧和憎恨,也感觉到了虎妞对他的爱已经全然变为了捆绑和束缚。他觉得自己“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块肉,他没有了自己,只在她的牙中

挣扎着,像被猫叼住的一个小老鼠”。最后对虎妞的感觉竟是“恨不能双手掐住她的脖子,掐、掐、掐,一直到她翻白眼,把一切都掐死,而后自己抹脖子。”通过死这一强烈的想法表达出祥子精神上深深的绝望。 除虎妞对祥子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迫外,注定的悲剧命运最根本的原因仍是社会环境因素。正值军阀混乱,时局混乱,社会阴暗剥削压迫严重。作者从祥子的命运事实上映射出黑暗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的剥削,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的把人变成了鬼的罪恶,辛酸的笔触狠狠地抨击了罪恶的旧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同情。 虽然客观原因几乎对祥子的命运展开起到了根本的作用,但个人的命运仍由主观原因决定。祥子从农村来,带来了农村环境下善良淳朴、木讷老实的性格,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他对未来抱有盲目的信心,认为只要肯卖力气,一定可以过上好日子,而没有看清眼前这个社会的实质。他对于未来的希冀,只是一个虚幻缥缈、简单善良的梦想。

悲剧性恋爱婚姻题材小说

悲剧性恋爱婚姻题材小说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现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用世俗人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除年龄、外貌、金钱、地位外,他还有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被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鲁迅宁可赔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无辜的朱安。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他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终于逃出来了。鲁迅就以自己婚恋为题材,写了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里面的两位主人公涓生、子君折射了鲁迅、许广平的影子。 《伤逝》创作的年代与我们这个时代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谈及《伤逝》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这自然不错,或者更深一步,会将它当作中国近代新文学作品中为反封建而宣扬爱情、主张个性解放的之一。这固然也不错。但究其两种印象而言,皆未抓住鲁迅先生写这篇《伤逝》的真正要旨--即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 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 《伤逝》男性启蒙者的自白虽然痛惜女性在当时社会的悲剧命运,但就涓生手记中使用的男性话语和男主人公拥有的启蒙抉择意识来看,这是一种男权社会和陈旧世俗的社会状态的表征,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为“出走的娜拉”找到出路是绝无可能的,而这正是隐藏在涓生 3 自白下的鲁迅所指向的…绝望的反抗?。当鲁迅对当时男性社会中女性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了然于心时,就以男主人公的男性绝对话语的忏悔来颠覆男性中心的社会现实。这种在文本内视野后隐藏作者视野的复调手法,显示了鲁迅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约翰卫斯理的悲剧婚姻

约翰·卫斯理的悲剧婚姻是如何酿成的? 俗话说:江山多娇人多情,自古美女配英雄。古往今来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古典名著,那些一身正气、豪情万丈的英雄人物身边总有美女相伴。如:项羽与虞姬、周瑜与小乔、范蠡与西施、郭靖与黄蓉、乔峰与阿紫等等。这些风流倜傥、器宇轩昂的英雄人物总是能赢得那些超凡脱俗、绝代佳人的芬心,最后功成名就、事业有成、婚姻美满,给世人留下非凡不俗的才情佳话。圣经中也有不少才子佳人,如:亚伯拉罕与撒拉。亚伯拉罕是信心伟人,而撒拉却是一位风华绝代的女子,八十几岁都还有人在打她的主意。才子配佳人本是合宜之事,是绝配。但并非只局限于他们的外貌与才华,也包括他们的自身修养、品格、内涵也应该在同一层面。这样的才子佳人,才能成为让人羡慕、敬仰的美丽爱情。 18世纪也有一位才子,他领导了英国的大复兴,并创立了卫理公会。他打破当时圣公会的传统在外面露天布道,吸引了许许多多人归主,他就是英国家喻户晓的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这位拥有雄辩的口才,与思维敏捷的才子,成为英国成千上万爱主的姊妹暗中倾慕的对象,她们渴望有福分能够成为他的贤内助,能在属灵事工上辅助他。但是约翰·卫斯理的婚姻却成为了18世纪鲜为人知的悲剧。在他的一生中,这是最为沉重的一项打击。 约翰·卫斯理曾经遇到过二个心仪的女孩,第一位是美丽动人、温柔文静的苏菲·赫琪(Sohy Hopkey);而第二位是丧偶的葛丽丝·莫瑞(Grace Murray),她不仅是一位美丽动人,温柔可爱的女人,更是一位善于管理,工作能力强的贤内助。这两段感情失败的原因是因为约翰·卫斯理太过拖延,对待感情优柔寡断,迟迟拿不定主意。最后对方都由爱成恨,下嫁他人。由于这些失恋的经历,使得约翰·卫斯理一度软弱过。 5年后,经人介绍约翰·卫斯理认识一位商人的遗孀玛丽·花雪莉(Molly Vaveille)。这次,约翰·卫斯理一反常态,匆促地向玛丽·花雪莉求婚。或许,害怕自己的优柔寡断再次失败。于是,在没有征询家人的看法下,突然在伦敦铸造厂的布道会宣布他的婚讯。1751年2月8日,约翰·卫斯理仓促间娶了玛丽·卫斯理为妻。婚后,玛丽·卫斯理终于原形毕露。她的性格是狠毒的、势力的、俗气的、狂傲的。她喋喋不休,气势汹汹,是一个难以容忍的泼妇。约翰·卫斯理在结婚之后,尽管千方百计地迁就玛丽·卫斯理,但是她却变本加厉,越来越邪恶和泼辣。有一次他在爱尔兰的北部领一个聚会。讲完道,当约翰·卫斯理拖着疲乏的身体退回寝室时,竟然在寝室内受到玛丽·卫斯理的扭打。结果约翰·卫斯理躺在地上,因玛丽·卫斯理揪着他的头发在地上拖行,在她手里还握着一把连根拔起的头发。 到了1776年,玛丽·卫斯理竟然遗弃了约翰·卫斯理。多年来,她到处散布谣言,用尽一切办法,要中伤约翰·卫斯理。可是老年的约翰·卫斯理,像一座大山,屹立不动。他已成为当代一位声誉日隆的人物,他比任何一位同时代的英国人,更广泛地为人所认识。他的不愉快和不美满的婚姻,并没有影响到他对主的忠诚。

关于婚姻不幸的句子

关于婚姻不幸的句子 1、幸福的婚姻结局都是一样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幸的婚姻结局也只有两种,要么忍要么滚! 2、大多数的婚姻都是不幸的,散发着一股地牢般的霉气。作者:张方宇出处:张方宇的腾讯微博 3、男人和女人需要在一起,但它将不是出自需要,而是出自洋溢的喜悦,不是出自贫乏,而是出自丰富,因为你拥有那么多,所以你必须给予。它就好像一朵花开,它的芬芳就会释放到风中,因为它是那么地充满芬芳,所以它必须将它释放出来。或者就像一朵云来到空中,它必须将雨滴洒落下来,它必须下雨,它是那么地充满着雨水,所以它必须分享…… 的确,我们从来没有去想有什么事发生在婚姻。现在的婚姻如何?或者它以前如何?只是一个痛苦的受苦-----一种长时间的受苦,带着虚假的笑脸。它只是被证明是一种不幸,最多它只不过是一种方便。作者:海灵格出处:婚姻是最高级的瑜伽 4、婚姻是自己的,就如同自己的生命和呼吸一样,别人无从参与,别人的意见只是参考,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幸福的婚姻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婚姻却有各自的不幸。作者:唐欣恬出处:裸婚 5、我是胸无大志我只想平平安安地待在龙城教一辈子书然后照

顾三叔三婶小叔当然还有你爸你妈等你和郑南音都远走他乡并且婚姻不幸的时候帮你们支撑好这个大本营好让你们随时回来养精蓄锐再战江湖西决凛冽的话,这句话可以让你爱上西决。(注;西决不仅是小说的名字,这本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 6、命运不允许女性太过逸乐满足,总设法叫她们哀痛,不是婚姻不幸,就是环境欠佳,数来数去,总有不顺心的事,从一双漂亮但轧脚的鞋子起,到同他有缘无份,一生都很少真正开怀。作者:亦舒出处:吻所有女孩 7、有那么厉害的婆婆,什么样的丈夫都补偿不了。嫁人的时候,眼睛睁得要大,不幸碰到一把声音可以退贼的伯母,都还是抱独身主义算了,谁说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作者:亦舒出处:她比烟花还寂寞 8、只要是走进了婚姻,你们就是天底下最最平等的人。别只看到自己家庭条件好,别自以为自己工作好,别只看到自己收入比妻子或丈夫高,别自以为自己长得漂亮嫁了你是你赚到了……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关心,视自己为妻子或丈夫的付出是理所应当,因妻子或丈夫对你的付出而内心感激,这才是夫妻相处之道。 这是我想对我的孩子说的话。 但愿婚姻的不幸,不要再落到你的身上。 9、婚姻成功的秘诀之一,或许就是不将爱情当成全部。爱情担负不起女人所有的重托,得之,生活多一分绚烂;失之,人生不至塌

爱情与婚姻的经典散文

爱情与婚姻的经典散文 爱情与婚姻的经典散文篇一:爱情与婚姻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大龄剩女,我不是恨嫁,是非常恨嫁。 其实,我爸妈比我更着急,我妈隔三差五就会给我物色一个,在我一年内相了10次亲的男人中,我总结了一下,我一共遇到了四种类型的男人。 有才华横溢清高型,才大气粗富贵型,内相踏实可靠型和经济适用平凡型。 可最后,我选择了第五种男人,这男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不爱他,他叫小王。 我们很快就到了结婚论嫁的地步了,我只留给他和我妈一句话:“你们看着伴吧,我都配合你们。 可在内心深处,我却在挣扎,到底要不要结婚。 那时,正是我对爱情最迷茫的时候。 19岁那年我遇到了我时至今日来说我最爱的那个男人,我想和他过一辈子,他也承诺会给我一辈子,可后来,他移情别恋了。 他耗光了我一生中所有的天真。 从那以后,我看清了一个事实,男人在爱你的时候,他也可以同时爱很多人,这就是人性。 天长地久不可得,珍惜瞬间即永恒。 但在我内心最深处,我渴望杨绛和钱钟书那样的爱情。

钱钟书曾经对杨绛说过:“在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到过结婚,和你结婚后,我没有后悔过,也没有想过和其它人结婚。 可我生命中的这个人还没来到,我可能也等不下去了。 临近拿结婚证的那几天,我的内心在反复挣扎。 终于在拿证的头一天晚上,我对他和我妈说我要好好考虑一下,不想这么急,他们也同意了我的想法。 这时恰巧遇到公司派我出差,我也借这个机会出去散散心。 我是到上海出差。 来接我的是一位谈吐风趣,穿着考究,风度翩翩的30岁的中年男人。 他是我出差这家公司的上司。 他对我体贴照顾,关爱有加。 在他身上,我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 通过和他一个月的相处,我发现,我们都喜欢文学,喜欢诗歌,喜欢音乐。 我们聊萨特,聊存在主义,我发觉我们的步伐一致,和拍完美。 在我回来的那天晚上,在灯火摇曳的餐厅里,他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你还没结婚吗?是因为我在找一个人,我想,这个人可能出现了。 我也告诉他,“我也在等一个人,这个人,可能也出现了。 回来后,我就把这事告诉了小王和我妈,他们也没太为难我们,

探寻祥子悲剧的原因

探寻祥子悲剧的原因 沁园中学七(14)班李思彤 寒假里我拜读了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这部作品鲜明的刻画了一个努力追求幸福的人是如何一步步坠入深渊的。祥子本是农村人,后来到城市谋生。来到北京后,他选了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最常见的职业——拉洋车。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他老实,健壮,坚韧。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自己能养活自己,不受车厂老板的盘剥。但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了,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祥子从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自暴自弃、行尸走肉的一个社会青年。这一系列的变化,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读完全书之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探寻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原因: 一、黑暗的社会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主要原因。 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主要原因是把“人”变成“鬼”的社会。祥子想买一辆人力车的正当愿望在那样的社会里却成了奢望。他历尽艰辛,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因为横在他面前的是军阀乱兵的抢夺、政府侦探的敲诈、车行老板的蛮横,这些人的存在就注定了下层劳动者被剥削的命运。处在这样一个病态的社会里,以他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与这个世界抗衡,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牺牲品。

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党的特务孙侦探敲诈去。这些事情事发突然,但是通过这些表现出来的,却是事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他人的影响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另一个原因。 虎妞在祥子的悲剧人生中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祥子被迫与虎妞结婚后,虎妞控制和占有了祥子。祥子并不爱她,却又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她的“爱情”。他们的结合成了祥子个人奋斗过程中的一个新打击。 另一个对祥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女人是小福子。祥子心里是喜欢小福子的,在他的观念中他们俩都是穷人,都是无产者,都是被人欺侮,他同情她,也同情自己,是上苍将他俩连在一起。所以他的理想就是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和属于他自己的女人,然后用自己强壮的身体去拉车挣钱来养活他的女人。然而,这种个人主义的理想在他兴高采烈地走进白房子,听说了小福子的死后就完全破灭了。他甚至恨二强子当初为什么不把小福子嫁给他,他更恨这可恶的、肮脏的白房子吞噬了他心爱的、原本很纯洁的小福子。于是,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迷糊糊地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泥潭。 三、祥子自身的性格局限 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没地方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托尔斯泰与妻子索菲娅“我们像两个囚徒,被锁在一起彼此憎恨,破坏对方的生活却试图视而不见。我当时并不知道99%的夫妻都生活在和我一样的地狱里。”——列夫·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1910年11月的一天,一位66岁的俄国老妇人,在寒风中扒着某个乡村火车站的窗户,专注地往里看。屋里躺着她临终的丈夫,在48年的婚姻生活中,她为他生育了13个孩子,而他却拒绝见她最后一面。她的丈夫,就是举世闻名的列夫·托尔斯泰,从18岁开始,她就以“索菲娅·托尔斯塔娅”的醒目标签,将全部生命与这位天才的人生编织交错,爱恨都至死方休。在这篇文章里,我无意唱赞歌,只想还原两个真实的人——托尔斯泰不是作为文学巨匠与思想导师,而是作为失职的丈夫和缺席的父亲;索菲娅也不是作为伟人的后缀,而是作为歇斯底里的妻子和丧偶式育儿的母亲。这样的真实,包含任何一对普通夫妻都可能涉及的隐秘,包括爱与性、嫉妒与出轨等等。并非有意哗众取宠、亵渎大师,而是我作为一名托尔斯泰的书迷,深知这一切背景,对于理解他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一、幸福的阴影“我在恋爱,而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够这样去爱。我疯狂了,如果继续这样,我会开枪自杀的。”——托尔斯泰日记34岁的托尔斯泰与十多岁的索菲娅1862年9月16

日,34岁的列夫·托尔斯泰向18岁的索菲娅·别尔斯求婚,而索菲娅也爱上了这个经常到她家里来的青年伯爵。7天以后,他们就闪电完婚。在此之前,大家都以为托尔斯泰是看上了索菲娅的姐姐,因为按照惯例,姐妹应该按照长幼顺序依次出嫁。为了澄清这个误会,托尔斯泰想了一个极为浪漫的办法——他用粉笔在索菲娅面前写下一长串首字母:“V.v.s.s.l.v.n.n.i.v.s.L.Z.m.v.s.v.s.T.”,这样天书一样哑谜,索菲娅竟然猜出了含义:“在你家里,对我和你的姐姐丽莎存在着一种不正确的看法。你和你妹妹塔尼娅应该为我辩白一下。”这个爱情故事的精彩桥段,后来被托尔斯泰写到《安娜·卡列尼娜》里,列文向吉娣求婚时所用。而列文作为最具托尔斯泰自传色彩的文学人物,他在订婚后就把全部日记给未婚妻看,这一情节,也正是出自托尔斯泰本人。事实上,婚前的托尔斯泰生活极为放荡,从十来岁开始热衷于玩女人、赌博和酗酒,包括在喀山读大学时治疗性病,婚前与一名女奴保持过三年夫妻一般的关系、并生育了一个私生子等等,托尔斯泰都忠实地写在日记中。可以想象,这对年仅18岁的索菲娅造成了多大的冲击。托尔斯泰的想法很简单,他认为有责任让她充分了解自己要嫁的人是什么样,如果实在接受不了,甚至可以拒绝跟他结婚。尽管索菲娅痛苦地接受了这一切,但他的这个行为,让索菲娅在婚姻一开始,就处于极大的不安全感中,并且终生受其折磨。托尔斯泰夫妇交

造成祥子悲剧命运原因的深层思考

造成祥子悲剧命运原因的深层思考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它“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孙玉石,《老舍的艺术地位与现代文学史观念的更新》,第4页)小说成功地刻画了祥子的形象,祥子的悲剧命运不是个人的、家庭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那么,造成了祥子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客观原因(一)使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 祥子最初的愿望仅仅是拥有一辆车,而最纯朴、最低的要求却一再受到了那个社会的愚弄,变成了祥子此生难以实现的奢求。祥子历尽艰辛,饱尝折磨,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那个病态而又强大的社会使祥子最终由美好的“人”变成了“末路鬼”。因军阀混战引起社会不安定,大兵们趁机抢劫,祥子因此丢了车。孙侦探也欺负他,敲诈了他准备买车的全部积蓄,致使他不得不去找他并不愿娶的虎妞,为他后面的不幸埋下了伏笔。而另外一些代表着剥削阶级的刘四、杨太太、夏太太、陈二奶奶也都在压榨和愚弄他。小说在描述祥子被毁灭的苦难历程时,始终把笔锋指向罪恶的社会,“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着一些公理”。“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祥子似乎注定被腐败的环境锁住而不得不堕落,他想向命运搏斗而终于向命运屈服,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为泡影,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一个人的全部人性。”(温儒敏《论老舍创 作的文学史地位》,第20页)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正是地主、军阀当权的旧中国,它是不给劳动人民任何自由和出路的。不管你多么坚强、吃苦、耐劳,也不管你怎样忍辱、受苦、挣扎,都只能像罩在网里的小鸟一样,逃不脱它的羁绊和绞杀。 (二)车厂主女儿虎妞对祥子的诱骗和畸形的夫妻关系 祥子孤身一人在人生地不熟的北平讨生活,潜意识里他已把人和厂当成自己的家,而虎妞就像是一道阳光,照亮和温暖了他。虽然祥子不喜欢虎妞,甚至讨厌她,但虎妞对他的温情和关怀正是他想要的,所以祥子对于虎妞的勾引没有任何反抗,就顺从了她,但马上他就想躲避她。正好到曹先生那儿包月,“从此一刀两断”。可是毫无心机的祥子想不到虎妞会假装怀孕,逼他成亲。两个人不能很和谐地在一起生活。虎妞看不起祥子以劳动换取幸福的行为,祥子也看不起她那种好逸恶劳的品行和泼妇性格。他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强扭的瓜”。祥子在这场婚姻中始终被动地承受着,虎妞对他的纠缠,让他无法摆脱。“他觉得像掉进个陷阱里,手脚全全被夹子夹住,决没法儿跑。”“他只感到她撒的是绝户网,连个寸儿大的小鱼也逃不出去!”这一切又怎么与社会脱得了干系?如果不是社会黑暗,让追求上进的祥子一次又一次地倒在奋斗的途中,他怎么会一次次回到虎妞的身边,又怎么会在最后关头丧失了斗志而娶了虎妞这种人?两人之间是不平等的,甚至是对立的,这注定了两个人婚姻的失败。 二、主观原因(一)祥子思想上的局限 祥子既是农民又是个体劳动者,他只关注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付出以及自己应得的回报。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他的命运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也要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祥子认为像他那样年轻力壮,比起其他车夫更有绝对优势的人,只要肯吃苦,加上省吃俭用,一定会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但是即便是有了车,还不是像老马那样饥寒交迫,贫困潦倒吗?祥子却无法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更没有认识到依靠个人的奋斗根本不可能改变自身的命运这一现实。他认为“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面前,他虽然无比愤慨,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挣扎与反抗,但并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除了泄个人一时之愤之外,不会给他带来任何积极的结果。到后来他也觉得自己像“用线拴上的蚂蚱,有翅膀又怎样呢”?但是他还是没有想到和其他受压迫的人团结起来去革命!像老马说的赶到蚂蚱“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净,谁也没法儿治它们!”悲惨的生活经历并没有让他觉悟,对革命的认识仅仅是可以因为告发人而获得金钱。而他在出卖阮明的同时也打破了自己做人的底线,旧社会已彻底将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好青年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二)祥子个人性格和心理上的弱点 祥子在接二连三的打击面前,逐渐丧失了方向,慢慢开始自暴自弃起来。面对大兵和孙侦探的直截了当的抢夺,他试图反抗,但是对方的力量太大,无奈之下只好屈从。而对虎妞的诱骗,他不愿屈服,但老马和小马的命运让他想到了自己的未来,他就放弃了反抗,甘愿受虎妞的钳制。这一切让他倾家荡产,人格受到侮辱的打击,使他认为穷人的命是“枣核儿两头尖”,于是想“乐一天是一天吧,干吗成天际咬着牙跟自己过不去呢?”最后为葬虎妞卖车,小福子又自尽了,他彻底失去了生活目标而方寸大乱,同时也彻底放弃了挣扎,放弃了任何向上的努力,随波逐流于往日他所不齿的社会恶习里,带着对生活的绝望堕落了。

骆驼祥子“婚姻上的悲剧性

“骆驼祥子”婚姻上的悲剧性: 虽然祥子在拉车和爱情方面失败了,但是在我的想法还有一个方面我们必须的讨论那也是祥子的婚姻方面,祥子十八岁的时候从农村来到城市为了发展而他的目标出了买自己的车意外是找个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姑娘而跟他结婚但是他来到城市以后发现婚姻这个事儿没有农村那么简单因为城市和农村的婚姻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而完全不一样的,祥子从开始在人和厂工作的时候刘四爷的老姑娘对祥子已经有了结婚的想法但是等到个好机会才做一个进步但是,他一点也没想一想在婚姻这个方面必须的两个对方都同意才能有幸福的生活而快乐的过日子,但是很可惜虎妞的性格就是自私所以他不管祥子喜不喜欢她他就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让祥子来到她的屋而给祥子喝了很多就他喝大了了以后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然后就从那时候祥子的婚姻的悲剧命运开始了,虽然他们结婚的时间是过了一段时间但是从事实上看如果那天不发生那个事情他们以后也不一定会结婚,因为虎妞没有理由为难祥子,所以我觉得祥子很可怜不但在他的第一个愿望没成功而且在婚姻方面的愿望也没有让他满意的事情,他刚结婚的时候心里有点有满意的感觉因为他觉得虎妞有钱但是刘四爷把人和厂卖而走的时候祥子才发现他犯了这么大的找错误而以后把虎妞的生活费也他得给她,祥子原来像娶个年轻而农村的姑娘但是跟虎妞做的事情他的这个愿望落空了。祥子结婚以后他的人身自由完全控制在虎妞的手中,而因为虎妞祥子失去了他的一切而祥子没有机会尝试有爱情的婚姻。后来虎妞给他卖了一辆车所以这算是对祥子的一点好处但是祥子没想到因为虎妞在大年龄怀孕而得到了病但是祥子请不起大夫来看他的病所以他把车卖了但是结果虎妞还是死了所以车没了妻子也没了这件事对祥子来说是一件坏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