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8年1月

前言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防灾避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近年来,我国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为完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提升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科学指导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特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为10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设计原则、分类、级配、选址、分区设计、竖向设计、道路与铺装设计、种植设计和设施配置设计。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编,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承担具体编制工作。本导则编制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建城〔2008〕171号)、《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和《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794)。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指导实施与监督管理,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和需要,提出完善意见和建议。

目录

前言 (1)

1 总则 (1)

2 设计原则 (2)

2.1 规划引领、因地制宜。 (2)

2.2 平灾结合、以人为本。 (2)

2.3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2)

3 分类 (3)

3.1长期避险绿地 (3)

3.2 中短期避险绿地 (3)

3.3 紧急避险绿地 (3)

3.4 城市隔离缓冲绿带 (3)

4 级配 (5)

4.1 分级配置 (5)

4.2 服务半径 (5)

4.3 有效避险面积 (5)

4.4 防灾避险容量 (6)

5 选址 (7)

5.1 基本要求 (7)

5.2 其它要求 (7)

5.3 调研评估 (8)

6 分区设计 (9)

7 竖向设计 (10)

8 道路与铺装设计 (10)

8.1 避险、救援通道 (10)

8.2 铺装 (10)

9 种植设计 (11)

9.1防护绿带 (11)

9.2篷宿区 (11)

9.3直升机停机坪 (11)

10.设施配置设计 (12)

10.1总体要求 (12)

10.2 具体要求 (12)

1 总则

1.1 为规范和引导承担防灾避险功能的城市绿地(以下简称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设计,特编制本导则。

1.2 本导则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设计原则、分类、级配、选址、分区设计、竖向设计、道路与铺装设计、种植设计和设施配置设计。

1.3 本导则适用于现有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提升设计和新建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设计。

1.4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还应符合《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公园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设计原则

2.1 规划引领、因地制宜。

应遵照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及抗震防灾规划、消防规划以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基本要求,在对现有城市绿地全面摸底和调查评估基础上,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和灾害类型,因地制宜地完善现有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提升新建绿地防灾避险设计水平,并与其它防灾避险场所统筹部署、相互衔接、均衡布局,完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2.2 平灾结合、以人为本。

应充分考虑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的平灾转换,平时发挥好生态、游憩、观赏、科普等常态功能,灾时能实现功能的快速转换,发挥绿地防灾避险功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尽可能地减少灾害损失。

2.3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只承担有限的防灾避险功能,且防灾重点是地震及其次生灾害,适当兼顾其他灾害类型,不具备应对所有类型灾害的防灾避险功能。新建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或提升现有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应确保生态、游憩、观赏、科普等城市绿地常态功能,同时兼顾防灾避险功能。

3 分类

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按其功能定位分为四类,包括长期避险绿地、中短期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和城市隔离缓冲绿带。

3.1长期避险绿地

长期避险绿地是指在灾害发生后可为避难人员提供较长时间(30天以上)生活保障、集中救援的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长期避险绿地应依据相关规划和技术规范要求配置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应急辅助设施及应急保障设备和物资。

长期避险绿地以生态、游憩等城市绿地常态功能为主,并按平灾结合、灾时转换要求,兼具防灾避险功能,一般结合郊野公园等区域绿地设置。

3.2 中短期避险绿地

中短期避险绿地是指在灾害发生后可为避难人员提供较短时期(中期7~30天、短期1-6天)生活保障、集中救援的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中短期避险绿地一般靠近居住区或人口稠密的商业区、办公区设置,应依据相关规划和技术规范要求配置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应急辅助设施及应急保障设备和物资。

中短期避险绿地以生态、游憩等城市绿地常态功能为主,适度兼顾防灾避险功能,一般结合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及居住区公园等设置。

3.3 紧急避险绿地

紧急避险绿地是指在灾害发生后,避难人员可以在极短时间内(3~10分钟内)到达、并能满足短时间避险需求(1小时至3天)的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

紧急避险绿地以生态、游憩等城市绿地常态功能为主,兼顾灾时短时间防灾避险功能。一般结合街头绿地、小游园、广场绿地及部分条件适宜的附属绿地设置,并与周边广场、学校等其它灾时可用于防灾避险的场所统筹协调。

3.4 城市隔离缓冲绿带

城市隔离缓冲绿带是指位于城市外围,城市功能分区之间、城市组团之间,

城市生活区、城市商业区与加油站、变电站、工矿企业、危险化学品仓储区、油气仓储区等之间,以及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具有阻挡、隔离、缓冲灾害扩散,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的城市绿地。

城市隔离缓冲绿带以生态防护、安全隔离为主要功能,一般结合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附属绿地设置。

4 级配

4.1 分级配置

4.1.1 设置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宜以中短期避险绿地和紧急避险绿地为主,城市人口规模在300万人以上的I型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可根据用地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适量设置长期避险绿地。

4.1.2 I型大城市、特大城市和抗震设防烈度7度以上的城市,宜结合城市用地条件,根据实际情况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按“长期避险绿地-中期避险绿地-短期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4级配置。

4.1.3抗震设防烈度7度及以下的小城市、中等城市、II型大城市,宜按“中期避险绿地-短期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3级配置。

4.2 服务半径

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服务半径依据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设定。没有编制规划的,结合城市特点、灾害类型,以及城市绿地周边的广场、学校、体育场等应急避险场所分布情况,专题评估确定。

4.3 有效避险面积

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的有效避险面积是指城市绿地总面积扣除水域、建(构)筑物及其坠物和倒塌影响范围(影响范围半径按建(构)筑物高度的50%计算)、树木稠密区域、坡度大于15%区域和救援通道等占地面积之后,实际可用于防灾避险的面积。人均有效避险面积的设计要求见表4-1。

表4-1 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有效避险面积设计要求分类表

4.4 防灾避险容量

防灾避险容量=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有效避险总面积/人均有效避险面积(紧急避险绿地:人均有效避险面积不低于1平方米/人;中短期避险绿地:人均有效避险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人;长期避险绿地:人均有效避险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人)

5 选址

5.1 基本要求

5.1.1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应依据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等,结合城市灾害特征、设防重点、避难人员应急避险救援需求及城市用地条件等实际情况,合理选址。

5.1.2 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应位于平坦、空旷、交通条件好的安全地域,远离地震断裂带、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以及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电走廊等对人身安全有威胁或不良影响的区域;避开建(构)筑物的坠物或倒塌影响范围。

5.1.3 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应满足就近、快捷疏散要求,保障灾后快速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应结合周边人口分布情况设置不同方向的出入口,出入口应为双向交通,并与2条以上应急疏散通道相连接。

5.1.4 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应充分与周边的医院、学校、体育场馆、广场等其他应急避难救援场所有效联接互通,共同发挥防灾救灾作用。

5.2 其它要求

5.2.1在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等人口稠密地区优先选择提升完善现有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并与服务半径内学校、体育场馆、广场等其他可用于防灾避险的场所统筹协调;

5.2.2现有城市绿地改建提升为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的,应当在确保安全和避险容量前提下,结合现状功能分区,妥善保护原有植被和设施,最大限度维持原有生态、游憩、观赏、科普等主体功能。灾害发生后,绿地、园路、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可及时完成防灾避险功能转化;

5.2.3 在城市外围、城市功能分区之间、城市组团之间,以及加油站、变电站、工矿企业、危险化学品仓储区、油气仓储区等周围,应设隔离缓冲绿带;

5.2.4 不具备安全性和防灾避险基本条件的城市绿地,以及需要特别保护的

动植物园、文物古迹密集区和历史名园等不应作为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

5.2.5低于城市防洪标准规定的洪水淹没线以下的城市绿地、坡度大于15%的区域面积超过绿地总面积60%的城市绿地,以及开敞空间小于600平方米的城市绿地不应作为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

5.2.6相关标准、规范与规划明确提出不宜承担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不应作为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

5.3 调研评估

5.3.1应对当地易发生灾害类型、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城市现有绿地和规划绿地周边的人员、商业和居住用地分布、建(构)筑物抗震等级、密度、高度及其分布特点等基本情况进行摸底。

5.3.2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对现有绿地和规划绿地进行承担防灾避险功能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存在的潜在风险等进行评估论证。

5.3.3现有城市绿地经评估论证能够发挥防灾避险功能的,应对其面积、容量以及防灾避险设施的配套建设情况进行详细调研,满足安全条件、有效避险面积、避险容量等相关要求的,可进行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设计。

6.1 长期避险绿地至少应具备以下灾时功能区:救灾指挥区、物资存储与装卸区、避险与灾后重建生活营地、临时医疗区、停车场与直升机临时停机坪和出入口。

6.2 中短期避险绿地至少应具备以下灾时功能区:救灾管理区、物资存储与装卸区、临时避险空间(含临时应急篷宿区、紧急医疗点和简易公共卫生设施)、救援用车停车场、出入口。

6.3紧急避险绿地应根据场地条件合理设置紧急避险空间和出入口。

6.4 各功能区和紧急避险空间应合理布局应急供水、供电、厕所、垃圾储运、通讯等必要设施。

6.5 出入口应设置无障碍通道和人员、物资集散场地,应便于灾时人员集散、临时停车和救援物资运输。

6.6 长期避险绿地和中短期避险绿地边缘应布置防护绿带。

7.1 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设计应结合现状地形地貌、城市用地竖向规划以及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要求进行竖向设计。

7.2 依据绿地的自然地形、坡度,可采用平坡、台地或混合式竖向设计。当自然地形坡度小于8%时,宜采用平坡式;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宜采用台地式,台地高度宜为1.5~3.0米,并设挡土墙或护坡。地形地貌多样的绿地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混合式设计。

7.3 应急篷宿区宜布置在地基及给排水等条件良好、外部噪声等干扰较少、便于疏散的区域。

7.4 应急篷宿区坡度宜控制在12%以下。

8 道路与铺装设计

8.1 避险、救援通道

8.1.1应保障所有防灾避险功能区域顺畅通达,走向明晰,并设置明显的标识标牌。

8.1.2应避免设置台阶和大于18%的急坡;主通道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5米,转弯半径不宜小于12米,并满足较重荷载车辆通行需要。

8.1.3长期避险绿地内救援通道宽度应大于5米;中短期避险绿地和紧急避险绿地应按照《公园设计规范》设置园路,兼顾应急救援、人员疏散等需要。

8.1.4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内的主要道路应满足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8.2 铺装

8.2.1宜选用采用耐火、耐碾压、透水且具有延展性的铺装材料。

8.2.2通道、广场铺装面应规整、平坦且排水通畅。

9.1防护绿带

9.1.1防护绿带应复层种植。长期避险绿地边缘防护绿带宽度应不少于10米,以满足三排乔灌木交互种植为宜;中短期避险绿地边缘防护绿带应以乔灌木交互种植为宜。

9.1.2防护绿带应选用含水量高、含油脂量低,并能形成较大冠幅、较好遮荫的植物。

9.1.3防护绿带宜采用开放式种植,应便于避难人员紧急疏散;设有围墙的城市绿地应沿墙壁种植乔木,以减少墙壁倒塌造成的伤害。

9.1.4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周边如有高层建(构)筑物,宜根据设防标准、建筑结构形式和高度设置宽度为建筑高度1/2~1/3的防护绿带,以防止建筑物倒塌和高层坠物造成的危害。

9.1.5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边缘防护绿带中的沟、渠、河等水体中不宜满植枯叶类水生、湿生植物。

9.2篷宿区

9.2.1篷宿区乔木种植应选择分枝点高于2.5米的高大乔木,乔木间距应满足帐篷架设需求,地面宜配置草坪和宿根花卉等地被植物,不宜种植灌木。

9.2.2篷宿区应选择花、果、叶、枝、干等均无毒、无害、无刺的植物种类。

9.3直升机停机坪

9.3.1长期避险绿地内应设置直升机起降草坪,可与绿地内广场等较大开敞空间结合设置,并符合直升机停机坪建设的相关标准。

9.3.2直升机停机坪地被植物应耐踩压、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9.3.3直升机停机坪内禁止种植高大乔木和灌木。

10.设施配置设计

10.1总体要求

10.1.1防灾避险设施的配备应便于避险人群的安全使用,且构造简洁、操作简便、易于维护、经久耐用。

10.1.2绿地内兼具防灾避险功能的建(构)筑物应达到《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并与绿地的功能相匹配、与绿地景观相协调。

10.1.3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中亭廊等休憩、游赏设施,应充分考虑灾时转换为防灾避险设施的需要,并符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的相关要求。

10.1.4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内的应急标志与标识应规范清晰,准确地标示出防灾避险绿地内的布局分区、交通线路和功能设施分布等。

10.2 具体要求

10.2.1长期避险绿地

10.2.2中短期避险绿地

10.2.3紧急避险绿地

备注:

1. 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应统筹兼顾生态、游憩、观赏、科普等城市绿地常态功能和防灾避险功能,考虑我国各地区的情况差异,此表为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设施配置的引导性指标要求。

2. 对于城市规模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绿地防灾避险建设情况较好,以及防灾需求较高的城市,应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并参照《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

(GB51143-2015)、《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等相关标准配置设施。其中,紧急避险绿地参照III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要求配置设施;中短期避险绿地参照II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要求配置设施;长期避险绿地参照I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要求配置设施。

防灾公园

防灾公园的定义及功能 城市防灾公园 日本对防灾公园的定义是:“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 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灾构造而建设的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 [1] 1.2防灾公园的功能 防灾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供避难者避难及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具体包括:防止火灾发生和延缓火势蔓延,减轻或防止因爆炸而产生的损害,成为临时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发生大火时的暂时集合场所、避难中转点等)及最终避难场所、避难通道、急救场所、灾民临时生活的场所、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倒塌建筑物的临时堆放场等,中心防灾公园还可作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场地,平时则作为学习有关防灾知识的场所。 第二章主要城市灾害种类与造成的危害 第一节地震 第二节海啸 第三节洪水 第四节火山 第五节火灾 第六节泥石流 第七节台风 第八节城市灾害特征与城市防灾

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导则 (试行) 1、总则 1.1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应急能力,规范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编制依据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2.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1.2.3《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 1.2.4《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1.2.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1.2.6《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2.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 1.2.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通知》 1.2.9《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1.2.10《城市防洪标准》 1.3本导则适用于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设计。 1.4原则 1.4.1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最大程度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充分考虑市民的避灾需求,为市民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生产环境。 1.4.2 统筹布局,分类细化 防灾避险绿地需要和其他避险场所一起统筹部署、均衡布局并就近安排,使市民及时就近疏散。对规划确定的分区、分级、建设标准等作出规定。

有关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

有关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的探讨摘要:避灾绿地规划是提高城市综合抗灾避灾能力、完善城市绿地功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所作的一些探讨与分析,希望对我国避灾绿地的规划和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绿地系统;防灾避险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disaster shelter green space planning is to raise city integrated disaster ability; perfect city function of green spac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is paper makes some discussion and analyses, the hope of china’s disaster shelter 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ave certain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green space system; disaster prevention 一、防灾避险绿地概念 防灾避险绿地是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城市绿地的简称(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hedge green),是指当地震、火灾、洪水等灾害发生时,城市中能用于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市民短期生活的绿地空间,它一般由城市的防护绿地和公园绿地的某些地块组合构成,是城市防灾减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主要功能是为避难者提供避难场所及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包括减轻或防止因自然灾害而产生的损害,成为临时避难场所或固定避难

山西省住建厅关于防灾避险绿地方面的编制说明

山西省住建厅关于防灾避险绿地方面的编制说明(摘录): 一、人均避险绿地面积 除了避险绿地外,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人防工程、空地等都是避难场所。一般地,防灾避险绿地用地面积应占到城市总避难用地面积的40%以上。 人均避险绿地面积指标要求与计算详见四(一)。 二、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原则 包括适应城市发展、与人口分布相适应、各类避险场所的统筹、均衡与通达性、安全性、功能综合性、原有绿地改造等。 三、防灾避险绿地系统 阐述防灾避险绿地由避险绿地、隔离缓冲绿带、绿色疏散通道等组成,避险绿地又包括紧急避险绿地、临时避险绿地、防灾公园。解释其基本概念及存在的绿地类别,说明规划要求与规划结构形式等。 四、防灾避险绿地规划 (一)避险绿地规划 1.避险绿地 (1)基本要求 (2)规划要点 a.公园绿地与附属绿地是防灾避险的主要绿地类型,当城市建设用地紧张时,防灾公园或临时避难绿地可以布置在其它绿地内。 b.公园绿地作为避险绿地时,规划应注重“平灾结合”。在选址(总体布局)、规模、服务半径等方面都应考虑防灾避险功能要求,即可新规划也可改造现有公园绿地。 从规模方面看,针对全省目前绿地实际状况,紧急避险绿地一般不小于0.1公顷(以1公顷左右为宜);临时避险绿地一般不小于0.2公顷(以10---50公顷为宜);防灾公园应大于50公顷。 考虑到公园绿地的综合功能,以及园内水面、坡地、灌木林等不能避险,一般可将水面减去后,新建

或原有公园绿地改造后,均可按总面积的60%统计为避险绿地。 c.公共设施、居住等其它七类附属绿地应当有20%左右可以作为紧急避险绿地,前提是周围建构筑物为抗震防震、防火耐火的材料和结构;不在建筑倒塌范围之内,面积不小于0.1公顷。 d.列表统计防灾避险绿地总面积,按城市人口计算人均防灾避险绿地面积。 按各级防灾避险绿地总面积分别算出对应的人口容量。 2.隔离缓冲绿带规划 明确需要设置隔离缓冲绿带的位置、宽度、种植要求等,主要目的是减少次生灾害发生或蔓延——属防护绿地类别。 3.绿色疏散通道规划 包括避难通道与救灾通道二个概念。前者是指灾害发生时居民到避灾场所的道路,应规划一定的绿带,并要求建筑后退道路红线,使居民能够方便到达避难场所;后者是指灾害发生后的救援道路,应规划10—30米的绿化带,保证救灾道路畅通。 四、避险公园绿地设计导则 1.选址要求地形相对平坦 2.设市城市中心城区至少应有一个不小于50公顷的防灾公园,并应有直升机停机坪。一般县城应同样设置 3.功能分区应当考虑平灾结合或功能转换 4.测算容量即算出有效避险绿地面积,按防灾避险等级计算容纳人数 5.道路与铺装方面,主路应较宽,且无障碍化等 6.建筑物应抗震防火、能设应急指挥中心、储存应急物资等 7.种植应以落叶乔木为主,选择抗火性强植物,减少含油脂多的常绿树 8.防灾避险设施配备是重要的内容——主要有 ⑴情报设施(灾时通信、广播、标示) ⑵水设施(灾时用水井、封闭式储水池) ⑶能源与照明设施(备用电源与太阳能) ⑷应急医疗救护 ⑸灾后用厕所、垃圾收集站 ⑹救灾物质储备库等。 图则要求: 1、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图; 2、避险绿地分类规划图 包括避险绿地、隔离缓冲绿带、绿色疏散通道图等。可将每块绿地具有防灾避险的面积、设施等用框图形式标注 (参见灵石县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图)

当阳市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文本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当阳市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范围: 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城市建设集中地区及因城市建设需要进行 控制的周边农田及生态控制用地。结合当阳市实际情况和未 来发展需要,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北起坝陵办事处行政 界线,南至玉阳办事处行政界线,部分至王店镇的木店村村 界,西以当阳市界为界,东到坝陵和玉阳办事处的行政边界 的东边界。 第二条规划期限 近期:2011-2015年 远期:2015-2030年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3、《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 4、《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6、《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 灾避险能力的意见》 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编制>的通知》 9、《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10、《城市防洪标准》 11、《当阳市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第四条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最大程度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 安全,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充分考虑市民的避灾需求,为市 民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生产环境。 2、统筹布局,分类细化 防灾避险绿地需要和其他避险场所一起统筹部署、均衡布局 并就近安排,使市民及时就近疏散。对规划确定的分区、分 级、建设标准等作出规定。 3、平灾结合,综合利用 按照平灾兼顾、综合利用的原则,将防灾避险绿地建成具备 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依照土地的使用性质,满足人们游 憩、娱乐和健身等功能,灾时发挥避灾场所的作用。

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研究

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研究 摘要:本文就淮南市为例,研究了淮南市城市灾害的主要类型,分析了城市灾害的特性,以及在不同的灾害中,绿地所承担的防灾减灾功能。并且根据淮南市城市绿地系统的分类体系,针对不同的绿地,明确出其避灾功能,归纳总结出淮南避灾绿地概念体系,让城市绿地不仅具有避灾功能,而且能突出其疏散、救灾、医疗救护、物资集散以及重建等综合性功能。 关键词: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城市灾害 Research on the Disaster-Shelter Fun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with the planning of disaster-shelter urban green space of Huainan as an example Abstract: After analyzing the city safety problems faced by Huainan,we have do some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as the city Huainan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of open space of Huainan, we defined the functions of green space, to infer from the disaster-shelter system of urban green space. A brief summary of some of the relevant concepts on the system of disaster-shelter of urban green space is presented, and highlight the functions of material evacuation, disaster relief, and restored . 正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渐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海啸、地震等各种灾害持续发生,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在现代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城市灾难中,城市公共绿地充分的发挥了防灾避险的重要作用。汶川大地震时,逃难市民大都集中在公园及广场等城市公共绿地上,上海延中绿地、陆家嘴绿地等大型公共绿地都成为了市民避难的场所。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功能研究从而也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目前关于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的研究与规划设计已经有了不少案例的积累,人们对城市绿地的认识和重视正在逐步提高。 城市公共绿地为城市防灾避险提供了场所,有序的规划可以使其充分发挥其防灾、避灾功能,平时又不影响其他的功能使用。本文就淮南市为例,就不同类型城市绿地防灾避险的功能以及布局要点进行如下探讨。 1城市主要灾害分析 1.1城市灾害的分类及特点 1.1.1城市灾害的概念 城市灾害是指发生在城市内部的,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或两者共同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改造设计初探 ——以佛山市南海区怡翠公园改造项目为例 沐潇潇叶华盛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广东佛山528200) 摘要:防灾避险是城市公园绿地的一项重要功能,如何对现有的公园绿地进行适当改造,使其进一步满足防灾避险的需要,本文以佛山市南海区桂城怡翠公园的应急避难场所改造设计为例,对该类型的设计改造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公园;防灾避险;绿地空间;改造设计 1概况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功能的绿化用地。其防灾避险的功能,包括减轻或防止火灾的发生与蔓延,有效减轻爆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以及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后作为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等。 相对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在防灾避险绿地的研究和规划建设上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1993年北京最早提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时至2003年北京建成中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城遗址公园。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在这次地震灾害中,防灾避险场所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不足。震后各级政府对城市应急防灾场所建设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加紧了城市防灾规划的步伐。苏州、厦门、武汉、烟台、佛山等众多城市纷纷开展了防灾规划的修编。防灾绿地作为城市防灾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新的一轮建设高潮。 2项目介绍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建立健全城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措施,2009年8月,依据桂城中南片区总体规划,结合桂城东板块现状,按照“以人为本,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分布建设,逐步完善”的规划理念,桂城有关部门着手开展了桂城怡翠片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工作,计划通过改造将怡翠片区建成桂城应急避难疏散、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等多功能场所。怡翠片区应急避难场所整体规划以东校区为依托,怡翠公园为核心,覆盖周边科教板块,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露天操场面积约6万平方米,按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具备一般设施配置,服务半径约为1公里,当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其他突发重大灾害时,可紧急疏散群众4万多人。 3改造措施 作为应急避难场所核心组成部分的怡翠公园位于片区的中心位置,周围人群密集,可达性好。公园占地4.2公顷,设有滨湖区、林荫休闲区和趣味活动区和公园服务区等区域,园内地势平坦,植被茂密,设施齐全,基本具备了应急避难场所改造的条件。依据《佛山市南海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及《怡翠片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要求,2009年底桂城对怡翠公园实施了改造: 3.1设置应急避难指挥中心 怡翠公园西南面的公园管理处平时用于公园的日常管理用房,发生灾害时即成为应急避难指挥中心,作为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办公室和会议室。 3.2增设应急指挥管理设施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8年1月

前言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防灾避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近年来,我国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为完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提升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科学指导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特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为10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设计原则、分类、级配、选址、分区设计、竖向设计、道路与铺装设计、种植设计和设施配置设计。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编,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承担具体编制工作。本导则编制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建城〔2008〕171号)、《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和《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794)。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指导实施与监督管理,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和需要,提出完善意见和建议。

目录 前言 (1) 1 总则 (1) 2 设计原则 (2) 2.1 规划引领、因地制宜。 (2) 2.2 平灾结合、以人为本。 (2) 2.3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2) 3 分类 (3) 3.1长期避险绿地 (3) 3.2 中短期避险绿地 (3) 3.3 紧急避险绿地 (3) 3.4 城市隔离缓冲绿带 (3) 4 级配 (5) 4.1 分级配置 (5) 4.2 服务半径 (5) 4.3 有效避险面积 (5) 4.4 防灾避险容量 (6) 5 选址 (7) 5.1 基本要求 (7) 5.2 其它要求 (7) 5.3 调研评估 (8) 6 分区设计 (9) 7 竖向设计 (10) 8 道路与铺装设计 (10) 8.1 避险、救援通道 (10) 8.2 铺装 (10) 9 种植设计 (11) 9.1防护绿带 (11) 9.2篷宿区 (11) 9.3直升机停机坪 (11) 10.设施配置设计 (12) 10.1总体要求 (12) 10.2 具体要求 (12)

四川城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导则

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导则 (试行) 1、总则 1.1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应急能力,规范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编制依据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2.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1.2.3《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 1.2.4《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1.2.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1.2.6《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2.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 1.2.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通知》 1.2.9《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1.2.10《城市防洪标准》 1.3本导则适用于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设计。 1.4原则

1.4.1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最大程度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充分考虑市民的避灾需求,为市民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生产环境。 1.4.2 统筹布局,分类细化 防灾避险绿地需要和其他避险场所一起统筹部署、均衡布局并就近安排,使市民及时就近疏散。对规划确定的分区、分级、建设标准等作出规定。 1.4.3 平灾结合,综合利用 按照平灾兼顾、综合利用的原则,将防灾避险绿地建成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依照土地的使用性质,满足人们游憩、娱乐和健身等功能,灾时发挥避灾场所的作用。 2.规划引导 2.1规划思路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专项规划。应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根据城市的规模、类型、结构,满足城市的防灾、减灾、避灾和抢险救灾功能需要,规划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体系。 2.2防灾避险绿地分类及要求 2.2.1防灾公园 防灾公园是指在灾害发生后为居民提供较长时间(数周至

北林绿地系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1. 城市的产生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劳动力加深和生产关系改变的结果。 2. 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即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3. 城市的功能 居住、工作、交通、游憩 4.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即农业人口及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 程,又可称为城镇化。 5. 绿地的概念 绿地包括三层含义:有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人工栽植或自然植被条件优越的地段,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农业、林业生产用地。 指标:绿化覆盖面积、绿地面积 6. 城市绿地指标: 市绿地用地指标有: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绿地率;3)绿化覆盖率;4)人均公园面积。 7. 城市绿地指标作用(108) ①可以反映城市绿地质量与绿化效果,是评价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 福利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②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各阶段调整用地的依据,是评价规划方案经济性、合理性的依据 ③可指导城市各类绿地规模的制定工作,为推算城市公园苗圃的合理规 模等,以及估算城建投资计划 ④可统一全国的计算口径,为城规学科的定量分析、数理统计、电子计算技术应用等更先进、更严密的方法提供可靠的数据,并为国家有关技术标准或规范的制定与修改提供基础数据 8. 城市绿地的概念 城市绿地是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广义: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与广场用地共同构成城市建设用地的一个大类,绿地包括公园、防护绿地2个中类。 9. 城乡用地 指市(县、镇)域范围内所有土地,包括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 10. 非建设用地水域、农林用地、其他非建设用地 11. 第一个城市公园 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引起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导致城市的卫生与健康环境严重恶化。1833年,英国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开始准许动用税收建设城市公园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动用税收建造了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125英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公园的正式诞生。 12. 美国第一个城市公园 1858年在曼哈顿岛建立美国最早的城市公园一一纽约中央公园。(由奥姆斯特德主持,是公园运动的开端) 13. 英国“绿带政策” 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绕伦敦形成宽5英里的绿带。目的在于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 与城镇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 14. 奥姆斯特德规划设计波斯顿公园体系(翡翠项链) 树立起城市绿化系统的观念与理念,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布局的局限。该公园体系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200?1500英尺宽的带状绿化讲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公园体系基本想法:城市区域中,公园间进行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系统,其发挥的效果远远大于单独散在的公园。 15. 生态防护功能 维持碳氧平衡、净化环境、改善城市小气候、降低城市噪音、防灾减灾、保护生物多样性 16. 城市绿地功能 生态防护功能、游憩娱乐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环境美化功能、避灾救灾功能 17. 城市园林绿地可分为: ①公园绿地,②生产绿地,③防护绿地,④附属绿地,⑤其他绿地 18. G1公园绿地: 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19. 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 (1)综合公园下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 a)全市性公园:为全市居民服务,活动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绿地。 *为全市居民服务,面积较大,活动内容和设施最完善。 内容:休憩游乐,文化教育及科学普及 布局:均衡,居民使用时可以方便的到达 b)区域性公园:为市区内一定区域的居民服务,具有较丰富的活动内容和 设施完善的绿地。 *为一个行政区内的居民服务,园内有较丰富的内容和设施。 内容:休憩游乐、文化教育及科学普及。

基于灾害风险分析的小城镇防灾避险绿地规划研究——以讷河市为例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第1章绪论 (1) 1.1 课题来源 (1) 1.2 研究背景 (1) 1.2.1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城镇防灾趋势 (1) 1.2.2 结合灾害风险分析的防灾规划研究趋势 (2)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1.3.1 研究目的 (3) 1.3.2 研究意义 (3)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4) 1.4.1 国内相关研究及实践综述 (4) 1.4.2 国外相关研究及实践综述 (10)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与启示 (14)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1.5.1 研究内容 (15) 1.5.2 技术路线 (16) 1.5.3 研究方法 (16) 1.6 研究框架 (18) 第2章防灾避险绿地规划相关基础研究 (19) 2.1 概念解析 (19) 2.1.1 防灾避险绿地 (19) 2.1.2 灾害风险分析 (19) 2.1.3 易损性评价 (20) 2.1.4 有效避难面积 (21) 2.2 防灾减灾相关理论 (21) 2.2.1 韧性城市理论 (21) 2.2.2 安全城市理论 (22) 2.2.3 综合防灾减灾理论 (23)

嘉兴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v1.3

说明对应的图纸需要体现,包括正式图纸和文字插图 1、现状概况 、城市概况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形属浙北平原区,北部为太湖湖积平原,南部为钱塘江冲积平原。地形平坦,略呈南高北低状,平均海拔米。境内基本无山峰丘陵。水网密布,河道纵横,田连阡陌,村落相望,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全市年平均水位米。气候温暖,市区平均气温度,全年平均降水量毫米。盛行风向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冬季以西北风居多。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当钱塘江与东海之会,揽江、海、湖之形胜。市区位于市域中部,东、西距上海、杭州两市90公里左右,北至苏州70公里,南抵"东方大港"乍浦40公里,区位条件得天独厚。沪杭铁路、沪杭高速铁路、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320国道等主要交通干线通过市区,交通十分方便。 嘉兴市本级行政区域,总面积968平方公里,包含秀洲、南湖两个区,其中秀洲区下辖4街道5镇,南湖区下辖8街道5镇。2010年嘉兴市区总人口万人(六普数据),其中户籍人口万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87平方公里。嘉兴市中心城区:主要指北郊河、南郊河、东外环河以内的区域,西侧秀洲新区以乍嘉苏高速公路为界。包括主城区以及沪杭高铁区域(现代服务聚集区)组团、经济开发区西南组团以及湘家荡组团等四个部分。包括的街道、镇有建设街道、南湖街道、新兴街道、新嘉街道、解放街道、东栅街道、城南街道、长水街道、嘉北街道、塘汇街道、新城街道、七星镇、大桥镇、余新镇、王江泾镇等11个街道、4个镇。截至2010年底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万人。 “十一五”期间嘉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由2005年的平方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净增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2005年的万人增加到万人,城市化水平由2005年的%提高到%。先后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近年来,公园建设与绿地提升工程为两大重点内容:一是重点建设了凌公塘公园、七一广场、石臼漾湿地公园等大型公园绿地项目;二是园林绿化工作有序进行,2006年建成43块街心绿地广场,2007年建成200个园林小品,2008年建成132个点的城市绿荫生态工程,2009年进行公益性群众休闲设施建设,包括范蠡湖公园、人民公园改造提升,2010提出八个十绿化工程(包括十个公园、十个城市出入口、十条道路、十条河道、十个河路节点、十个高速公路互通枢纽节点、十个新市镇绿色新社区、十个城乡一体化绿色新社区)。

(整理)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规划导则.

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导则 1、总则 1.1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应急能力,规范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编制依据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2.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1.2.3《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 1.2.4《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1.2.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1.2.6《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2.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 1.2.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通知》 1.2.9《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1.2.10《城市防洪标准》 1.3本导则适用于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设计。 1.4原则 1.4.1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最大程度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充分考虑市民的避灾需求,为市民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生产环境。 1.4.2 统筹布局,分类细化 防灾避险绿地需要和其他避险场所一起统筹部署、均衡布局并就近安排,使市民及时就近疏散。对规划确定的分区、分级、建设标准等作出规定。

1.4.3 平灾结合,综合利用 按照平灾兼顾、综合利用的原则,将防灾避险绿地建成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依照土地的使用性质,满足人们游憩、娱乐和健身等功能,灾时发挥避灾场所的作用。 . .12.规划引导 2.1规划思路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专项规划。应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根据城市的规模、类型、结构,满足城市的防灾、减灾、避灾和抢险救灾功能需要,规划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体系。 2.2防灾避险绿地分类及要求 2.2.1防灾公园 防灾公园是指在灾害发生后为居民提供较长时间(数周至数月)的避灾生活场所、救灾指挥中心和救援、恢复建设等的活动基地。防灾公园应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合理布局,须具备完善的避灾、救援设施和物资储备。 2.2.2临时避险绿地 临时避险绿地是指在灾害发生后,为居民提供较短时期(数天至数周)的避灾生活和救援等活动的绿地。临时避险绿地应靠近居住区或人口稠密的商业区、办公区,具备应急避灾设施、提供临时救灾物资。 2.2.3紧急避险绿地 紧急避险绿地是指在灾害发生后,居民可以在极短时间内(3~5分钟内)到达的避险绿地。满足短暂时间的避灾需求。 2.2.4隔离缓冲绿带 隔离缓冲绿带是指位于生活区、商业区与油库、加油站、变电站、工矿、有害物资仓储等区域及不良地质地貌区域之间,具有阻挡、隔离、缓冲灾害扩散,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功能的绿化空间。 2.2.5绿色疏散通道 绿色疏散通道,是指灾害发生时具有疏散和救援功能的通道。通道利用城市道路将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和紧急避险绿地有机连接,构建网络,连接城市主要对外交通,形成疏散体系。通道两侧应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的规划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的规划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建设量的急速发展,城市存在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大,但是相对应的城市防灾体系和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建设却呈现滞后状态,2008年汶川地震使得这方面的问题得以暴露。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和2008年9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建城[2008]71号),对加强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提供了规划依据。 通过参考了国内外大量关于城市灾害、城市防灾规划及城市绿地防灾规划的文献,深入分析已进行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的案例。在对灾后人们的避险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后,构建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其中防灾避险绿地及疏散通道都需要分类进行研究,并形成相应的指标体系。从而进一步确定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的主体内容。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 一、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防灾避险的作用 城市绿地不仅仅具备了园林植物所具有的防灾避险功能,还具有开敞空间方面的防灾避险功能,因此,城市绿地在防灾避险方面功能性更强。 1、避难疏散并确保避难人员基本生活条件的功能。防灾避险绿地应成为灾害发生时的疏散通道及避险场所,确保避险场所的安全与救灾通道的畅通。城市绿地的第一功能是为附近市民提供避难的生活空间。因此,城市绿地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可以供市民避难的自由空间,用于避难区域。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所有建筑几乎前部倒塌,余震频发,所以,在大地震发生后,迅速将居民从倒塌的建筑物中疏散到空旷地区,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的死亡。汶川大地震时,很多城市都有强烈的震感,地震发生时,人群几乎全部疏散在广场、公园里。通过这些地震的教训和调查的发现证明了城市公园的绿地具有一定的防灾避险功能。一个城市,在整体规划的过程中,应该要留出适当的空地,以应对各种灾难的发生。因此,这些城市空地最好是以公园的形式而存在。在平时,公园可以发挥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一旦灾难发生,可作为临时避难场所、隔火带和救灾根据地,更好地发挥出其防灾救灾的功能。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研究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研究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世界城市防灾绿地的研究建设概况,并对城市防灾减灾绿地的类型、规划原则等进行了分析总结,讨论了国内外城市防灾减灾绿地建设经验对邯郸市城市防灾减灾绿地优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绿地防灾减灾规划建设 1、城市防灾减灾绿地规划研究概况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敞空间,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够作为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国外防灾避灾绿地规划研究 1.1.1欧美国家防灾避险绿地实践 城市防灾减灾绿地的建设和发展多与城市灾害的发生和灾后城市复建有关。欧洲城市防灾绿地的建设最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如1693年的意大利卡塔尼亚和1755年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在灾后的重建规划中,将城市林荫大道与城市广场相结合,相对完善的防灾、避灾、救灾体系[1]。1852-1870年的巴黎旧城改造,开辟了多条笔直的林荫大道,建设环城道路,兴建众多城市广场和公园等。使巴黎的公共卫生条件改善、传染病绝迹。 美国的城市规划借鉴了欧洲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避免了许多城市化过程引起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促使美国开始考虑建造公园系统,以绿地开敞空间提高城市的抗火灾能力。这一规划方法和思想,成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2]。1883年,昆·布朗提出公园系统的建设应该起到保护自然环境、净化空气、防止火灾和传染病蔓延等作用。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3],将社区公园、开放空间与防灾减灾、灾时避难、灾后重建相结合。 1.1.2日本防灾绿地的发展 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四面临海的岛国,地震、台风、暴雨、火山等引起的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其防灾绿地的建设最早可追溯到江户幕府时期设置具有防火带作用的火除地。早在1919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第一部全国通用的城市规划法规《都市计画法》,规定各城市必须将城市公园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列入城市规划。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使公园绿地的防灾功能受到城市管理专家们的瞩目,并被列为研究对象,“防灾公园”建设被正式推动[2]。1978年,具有防止地震火灾功能的城市公园建设被纳入日本国家预算中,有效促进了防灾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