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生态需水

河流生态需水
河流生态需水

论河流生态环境需水

倪晋仁1,崔树彬2,李天宏1,金玲1

(1.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研究所)

摘要:回顾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的进展,讨论了实现河流各项基本功能目标的河流生态环境用水分类、各类生态环境用水量的计算方法及其间关系。提出了河流生态环境用水量及其阈值确定的各项原则,包括功能性需求原则、分时段考虑原则、分河段考虑原则、主功能优先原则、效率最大化原则、后效最小化原则、多功能协调原则和全河段优化原则。

关键词: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功能;阈值;原则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43603)

作者简介:倪晋仁(1962-),男,山西山阴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河流泥沙,环境科学与工程。

l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

什么是生态需水量,对此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生态需水量应该是特定区域内生态系统需水量的总称,包括生物体自身的需水量和生物体赖以生存的环境需水量,生态需水量实质上就是维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栖息环境动态稳定所需的用水量。因此,生态需水量

不但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结构有关,而且还应与气候、土壤、地质和其它环境条件有关。只有在设定的生态环境标准下,生态需水量才具有明确的意义。

什么是环境需水量,对此迄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在美国,环境需水量系指服务于鱼类和野生动物、娱乐及其它具有美学价值目标的水资源需求[1]。在中国,环境需水量被看作为满足水质改善、生态和谐与环境美化目标的水资源需求[2]。环境需水量实质上就是为满足生态系统的各种基本功能健康所需的用水。只有在明确目标功能的前提下,环境需水量才能够被赋予具体的含义[3]。

然而,就像离开环境讨论生态或撇开生态谈论环境一样,生态需水量与环境需水量很难隔裂开来探讨。事实上,不管怎样表述,己有关于生态需水量和环境需水量的研究多数都基于“水生态”和“水环境”两方面需水的考虑。在不具备分别探讨生态需水与环境需水的条件时,如果将生态需水量与环境需水量结合考虑,则会自然地提出“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广义地讲,生态环境需水可以被认为是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的用水,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用水等[4]。狭义地讲,生态环境需水可以被视作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有所改善所需的水资源总量,包括为保护和恢复内陆河流下游天然植被及生态环境的用水、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用水、维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湿地和水域等生态环境的基流、回补区域地下水的水量等方面[2,4]。广义的生态环境需水

概念对研究不同尺度的水资源系统和考虑各种系统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运动较为适用,而狭义的生态环境需水概念对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和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季节性干旱的半湿润区的系统分析相对适合。

面对不同的系统和不同的功能需求,生态环境需水量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譬如,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河口海湾和三角洲生态环境需水量等。在这些系统中,根据人们关注的具体功能又可细分为水土保持需水量,航运、娱乐、渔类、景观、输沙需水量,湿地生物体需水量、湿地环境需水量、调节气候需水量,满足咸度要求的入海流量等[5,6]。由于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水并不总是能够截然分开的,因此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确定既需要按照系统功能分别考虑,又需要依据各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统一计算。生态环境需水量起码应该能够保证系统基本功能运转所需的物能平衡关系,这就意味着对应于任一功能的需水量都存在一个最小(或最大)的临界值(阈值)。一旦某阈值被超越,系统的某些物质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系统的某些基本功能就会明显减弱,系统的健康就会受到损害并趋于恶化甚至衰亡。

2 河流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用水

河流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非常密切,世界各国都通过不同的法律和管理手段来保证对河流系统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7,8]。在美国,拥有河流水资源管理权的46个州中就有11个州制定了明确的法

规和条例,用以指导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法国,通过1992年颁布的水法来保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明确将河流最小生态需水放在了仅次于饮用水的优先地位[9]。在中国,利用工程措施调节和分配水资源是满足河流各种主要功能的重要途径[10,11]。在印度和孟加拉国,多年来一直就恒河水量的合理分配进行协调。在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关于合理利用多瑙河水资源的探索正在持续进行。在泰国和越南,围绕湄公河的分水问题也在不断地谈判。在非洲,由两个国家共有河流或湖泊的流域就有57个,因水资源利用协调不善而引发的矛盾屡见不鲜。在中东,水危机造成的冲突尤为典型。

河流系统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河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通常受到关注的主要有输水、输沙、泄洪、防污、景观、航运、生态等功能。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阶段,为了维持河流系统功能的健康和满足河流系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同目的,必然会提出水资源利用的具体模式。然而,为了使河流水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利用,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用水的需求,从而也就提出了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为满足特定服务目标的变量,它是能够在特定水平下满足河流系统诸项功能所需水量的总称。一方面,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可以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表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另一方面,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具有协调各项河流基

本功能的内涵,表现出在特定时空单元内最大限度地满足河流主要功能的优先选择性。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动态配置必须有利于单位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服务最大化。关于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1993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水资源政策文件虽然明确了地下水可再生性维持的标准,即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决不能超过地下水补给量,但缺乏有关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确定原则,也没有可再生水域的水生动、植物体系的生态环境标准[21]。1997年,联合国大会虽然通过了《国际水域非航海使用法条款》,但同样没有指出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考量方法。事实上,维持河流系统水资源可再生性的机理非常复杂。季节变化、区域位置、生物种类、水量分布、泥沙运移、水盐平衡、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价值观念等都影响着水资源配置的决策,以下仅就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估算进行讨论。

3河流生态环境用水的估算方法

河流生态环境用水大致可分为:河流水污染防治用水、河流生态用水、河流输沙用水、河口区生态环境用水以及河流景观与娱乐环境用水。

3.1 河流水污染防治用水[11,13~17]利用河流水体对污染物的稀释自净功能,可以保护河流水资源满足各种功能对水质的要求。这种为改善水质所需的水量与许多因素有关,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简化方法或结合水质模型计算确定。

估算河流水污染防治用水最简单的方法有美国的7Q10法和中国的10年最枯月平均流量法。前者采用90%保证率条件下的最枯连续7天平均流量水量作为河流水污染防治用水的最小设计值。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改进后重点用于计算污染物允许排放量。鉴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南北方水资源现状差别较大,所以在制订《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和方法》(GB3839-83)时,规定一般河流采用近十年最枯月平均流量或百分之九十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

河流水污染防治用水也可按照以水质目标为约束的方法估算,其基本原理是在考虑河段上游来流量污染物浓度、河段内污染物产生量、河段内污染物治理程度、河段内污废水资源化程度、河段内城市污废水产生总量和污染物削减综合状况的条件下,得出满足河段水质控制目标的相应水量。

已有关于河流水污染防治用水研究的缺陷在于:(1)没有充分考虑沿河段污染物种类的复杂性和污染物排放的不确定性影响;(2)没有考虑河流中泥沙对污染物行为的影响:(3)没有探讨极小流量和断流条件下河流水污染防治用水的变化特点。这就意味着对于一些沿途污染物排放管理不善、含沙量较高或断流现象突出的中国河流,现有研究成果都不一定适用。此外,河流水污染防治用水除满足水污染防治的功能目标外,同时也可作为满足其它功能需水中的部分用水。

3.2 河流生态用水河流生态用水涉及各类生物体及其生境用水[17~21]。通常,这些分门别类的用水本身很难确定,对于多数河流也都缺

乏长期、系统和可靠的观测资料。与其它系统中的生物体不同的是,河流系统中的生物体本身就生活在水体中。注意到生物体用水研究不可能完全脱离生物栖息和生长环境的现实,在多数情况下针对河流生态用水量的确定都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保护水生生物和植物指示物种所需的水量与保护整个河流生境所需的水量大致相同。这一假设在生态学中容易得到证明,与同样生境中的生物群落特征及结构应该相似的传统认识完全一致。当各类生物体用水的信息不易获得时,上述假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回避河流生态用水计算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具有相对充分的生态学理论与实践基础。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资源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矛盾日渐突出。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先后开展了许多关于鱼类生长繁殖与河流流量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河流最小生态(或生物)流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湿周法、R2CROSS法以及80年代初提出的河道内流量增加法等。

河道湿周法的主要依据是水力学研究中得到的基本认识。通常,湿周随着河流流量的增大而增加。然而,当湿周超过某临界值后,河流流量的巨幅增加也只能导致湿周的微小变化。注意到这一河流湿周临界值的特殊意义,我们只要保护好作为水生物栖息地的临界湿周区域,也就基本上满足非临界区域水生物栖息保护的最低需求。将河流临界湿周作为水生物栖息地质量指标估算相应河流生态需水量时,所得的流量会受到河道形状的影响。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宽浅河道。

R2CROSS法的主要依据同样是水力学中的基础知识,只是按照曼宁公式来确定流量时似乎更加可靠。河流生态需水的确定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浅滩是最临界的河流栖息地类型,保护了浅滩栖息地也将基本保护了其它水生栖息地。对于一般的浅滩式河流栖息地,如果将河流平均深度、平均流速和湿周长度作为反映生物栖息地质量的水力学指标,且在浅滩类型栖息地能够使这些指标保持在相当满意的水平上,则也将足以维护生物体与水生生境健康。

河道内流量增加法主要指IFIM法[22,23]。该法将大量水文与水化学实测数据与特定水生生物种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学信息相结合,进行流量增加变化对栖息地影响的评价。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河流中水流流速、最小水深、河床底质、水温、溶解氧、总碱度、浊度、透光度等。河道内流量增加法并不直接给出特定的流量目标值,除非栖息地保护的标准能够被预先确定。利用河道内流量增加法可以有效地评估水资源开发对下游水生物栖息地的影响。

除上述方法外,还有一些超脱于特定用途的综合型计算方法,如Montana法等。这类方法属于非现场测定类型的标准设定方法,一般具有宏观的定性指导意义。通常,这类方法建议的河流生态用水会根据对生物物种和生境的有利程度给出类似于表1中的若干流量级别(或状态),流量大小也只具有相对意义,在年内的不同阶段可以按照河流年平均流量或其它特征流量的百分比来表示。对于最小河流生态用水,有些国家干脆做出硬性规定。例如,法国规定最小河流生态

用水流量不应小于多年平均流量的1/10,即使对多年平均流量大于80m3/s的河流,最低流量的下限也不得低于多年平均流量的1/20。

表1 河流生态用水等有关环境资源的河流流量状况标准

流量级别及其对生态的有利程度

河流生态用水流量河流生态用水流量占年平均流量的百分

比(10~3月)

占年平均流量的百分比

(4~9月)

最大200 200 最佳范围60~100 60~100 极好40 60

非常好30 50

好20 40

中或差10 30

差或最小10 10 极差0~10 0~10

上述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进行专门的生态需水现场测量。对于设

有水文站的河流,年平均流量可以从历史资料获得;对于没有水文站的河流,也可通过水文知识间接获得。这类方法可以在优先度不高的河段使用,或者作为其它方法的一种粗略检验。

值得指出的是,河流生态用水与河流水污染防治用水具有相当程度的重叠。总体看来,前者比后者对水量的要求较大,所以前者若能满足,则后者也会基本满足。考虑到有时将两种用水截然划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是十分明显,而且河流生态用水自然不能忽略水质要素,所以在一些条件下可以将问题简化,并将河流生态用水与河流水污染防治用水综合考虑。

3.3 河流输沙用水河流输沙用水是从中国河流特殊的生态系统考虑而提出的概念。鉴于中国北方的一些多沙河流普遍存在河道径流减少、断流现象增多和洪水威胁加剧的趋势,维持河道水沙平衡的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

河流输沙用水是河流输沙功能的基本要求。河流输沙功能的衰竭将导致河道淤积的加剧和河流系统功能的丧失[24]。关于河流输沙用水的讨论,只有在确定的来水来沙状态和确定的输沙目标条件下才有意义。河流输沙用水不仅随着年内水沙分配特点变化,而且还与河流中的含沙量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研究不同阶段(如洪水期、汛期和非汛期)河流中各河段对应的输沙用水变化特点对于提高输沙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汛期和洪水期的高含沙水流中,单位泥沙的输沙用水较小、河流输沙效率较高,从提高单位水资源服

务的角度出发应该优先满足河流输沙功能的基本要求。这时,河流输沙用水有可能同时兼顾河流生态用水和河流水污染防治用水的要求。相反,在非汛期单位重量泥沙的输沙用水相对较大、河流输沙效率较低,这时应该优先考虑河流生态用水的要求来部分地兼顾河流输沙功能的要求。

河流输沙用水不仅直接影响泥沙输移过程,而且还会影响河床变化过程和河流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因此,在致力于满足输沙相对平衡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水资源利用效率、河床形态优化、泄洪通畅以及其它河流功能的要求。由于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历史较短且过去主要针对西方的少沙河流展开,所以关于河流输沙用水方面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很少,应该是今后重点的研究问题之一。

3.4 河口区生态环境用水量将河口区生态环境用水量单独列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河流在河口段具有许多特殊性。河口区往往是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栖息环境和饵料来源,因而其种群数量及生物多样性特征也非常典型。河口区生态环境需水量与径流和潮流双向作用的对比有很大关系。河口区生态环境用水需要同时满足水盐平衡、水热平衡、海岸线进退相对平衡和动植物生境动态平衡。相应地,河口区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确定受制于径流量、潮流量、河口地形、河相来沙、海相来沙、温度、含盐量、生物量和生物多度等众多因素。河口区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相当复杂,有时甚至连究竟采用什么指标进行计算都难以确定。最为理想的做法是采用营养位较低的饵料(或物种)作为

指标,但是要系统地获得这类资料通常都非常困难,因此退而考虑采用影响生物体环境质量的指标(如温度、含盐量或其它环境指标)进行间接替代的方法十分流行。由于缺乏公认的河口区生态环境需水量确定方法或标准,所以要鉴别河口区生物种群质量、数量变化的原因非常困难。过度的海洋渔业捕捞、海洋水质污染、赤潮、河流水量减少、河水污染、泥沙含量变化都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尽管这样,人们仍然结合不同河流的具体情况对维持河口生态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所需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估算。以黄河为例,国家水产总局在80年代中期对其河口渔业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评估结果认为[25],黄河河口海域鱼虾生长需要黄河每年在4~6月份下泄入海水量60亿m3,枯水年需要在4月份下泄20亿m3。

3.5 河流景观与娱乐环境用水对于以观赏和娱乐为主要功能的河流水体来说,只要河水能够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河流景观与娱乐环境用水就己经优先满足。对于观赏和娱乐作为部分功能的河流水体而言,由于河流景观与娱乐环境用水的水质要求并不太高,所以水量大小将成为主要指标,可以按照功能目标的要求进行计算。在一定条件下,这部分用水也可能在满足其它功能目标的同时自动满足。

随着河流系统生态环境功能重要性的增加,一些国家正在设法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淡水生态和河流系统的自然和文化娱乐功能,河流景观与娱乐环境用水已成为水资源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17,26]。在水资源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如何从有限的水资源中合理地规划出一定比例

的河流景观与娱乐环境用水,将是今后应该注意的研究领域。

4河流生态环境用水及其阈值的确定原则

河流系统功能需要满足的程度应该由相应的标准来衡量,同时保护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水量和水质来体现。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为满足河流系统各项基本功能必需的用水量。河流生态环境用水量应该有一个范围,也应该存在满足各种功能的阈值,当河流系统中水量低于最小需水量或超过最大可能的容纳水量后,河流的某种生态环境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上述河流生态环境用水量的各个组成部分,可能在一定的水量范围内相互涵盖(即在一定水量范围内其它功能被同时部分地或全部地满足)。因此,河流生态环境用水量及其阈值需要在综合考虑河流各种功能的基础上确定。

满足单项功能的河流生态环境用水并不能表明其可以满足多种功能的要求。事实上,关于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确定标准问题从来都是有争议的。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企图给出一个普遍适用的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或者阈值,而是从一般意义上归纳出河流生态环境用水及其阈值的确定原则。首先,河流生态环境用水应该按照功能性需求原则确定满足河流各项功能目标的具体用水(或需水)。其次,无论河川径流还是近海潮流都是一年四季不断变化的,因而河流生态环境用水及其阈值的计算必须按照分时段考虑原则对年内不同时段(如洪水期、汛期、非汛期、全年时段等)分别加以讨论。第三,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在不同河段也会有很大差别,因此需要按照分河段考虑

原则进行考察。第四,在不同的时段或河段,河流各项功能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应该按照主功能优先原则确保河流系统功能主要目标的实现。第五,在满足河流各项基本功能的同时,需要按照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原则谋求增加单位水资源产生的生态环境服务。第六,在满足现状要求的同时,还应按照河道冲淤后效最小化原则限制因当前生态环境用水方式不当对后来的河流系统功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七,河流系统所需满足的各种生命或生境用水具有不同的目标和水平,需要在单项功能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多功能协调原则考虑各种组合的对应结果。第八,河流生态环境用水的确定不乏各方利益、价值观念和决策者水平的影响,实质上属于一个多目标分析与决策的问题,需要按照全河段优化原则进行多目标综合研究。

河流生态环境用水应该是由最小需水量和最大用水量两个阈值(即上限与下限)限定的一系列区间值,在阈值范围内河流生态环境用水量的大小基本上决定了河流系统功能所处的状态。河流生态环境的最小需水量可以由多种方法获得,但是通常比前述十年最枯月平均流量更小的机会不大。河流生态环境的最大用水量同样可以针对不同功能的要求确定,但是一般很少比研究河段所能抵御的洪水流量更大。正确理解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和用水量对于河流功能的影响是实现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也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科学依据。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考博水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整理4_水资源学与生态水文学

一、流域水文模型 简述流域水文模型的类型及其应用问题 水文模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各有哪些作用? 论述流域水文模型的类型及其特征? 二、流域产流 流域产流过程及其方式有哪些? 我国南北方流域产流过程及其方式有哪些不同? 三、径流形成 影响径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流域径流形成? 试述河川径流中的基流分割主要方法及研究基流的意义。 径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及其影响条件。 四、下渗 影响下渗的因素由哪些? 五、蒸发能力 何为流域的蒸发能力?干旱与湿润地区的实际蒸发与蒸发能力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实际蒸发与蒸发能力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如何计算? 六、水文循环 如何理解水资源可再生(可更新)性?其意义就是什么? 试述水量转化及其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试述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及其科学问题。 论述流域水文循环与水量转化过程及其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七、水文学科理论 您认为生态水文学的科学问题有哪些 水文学的基础理论问题 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的关系 八、人类活动对水文影响 试述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及其研究方法?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流域径流形成? 九、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 论述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及其对策。 论述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开发利用对策? 十、区域水文 分析流域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地下水径流、地下水排泄,以及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 如何理解湖泊、沼泽的水量平衡与调节作用? 十一、新技术方法

一、试题 您认为生态水文学的科学问题有哪些 水文学的基础理论问题 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的关系 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的关系 水文学主要就是研究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规律,水资源学主要研究水资源的形成、演化、运动规律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水文学与水资源学即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水文学就是水资源学的重要科学基础,水资源学就是水文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重要应用。 水文学就是水资源学的基础。从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的发展过程瞧,水文学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水资源学就是在水文学的基础上,为了研究与解决日益窋的水资源问题而逐步形成的一个知识体系。因此,可近似的认为,水资源学就是在水文学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从研究内容上瞧,水文学就是一门研究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形成、运动规律以及相关问题的学科体系;水资源学主要研究水资源评价、配置、综合开发、利用、保护以及对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按照水资源的定义,水资源就是指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世界上大量的水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划归为水资源的范畴,水资源学对水资源的研究就是建立在水文学对地球上各种水体的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水资源学就是水文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重要应用。人们研究水文现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水资源,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与管理等工作就是水文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重要应用内容。水文学中的水循环理论支撑水资源可再生性研究,就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依据。在对水资源进行量化进程中,根据水文规律与水文学基本理论,利用数学工具建立模拟模型,就是水资源承载能力量化研究、优化配置量化研究的基础。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水循环过程成为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的集合,在水资源配置、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等模型中,要充分体现这种集合,需要把水文模拟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嵌入到水资源模型中。 对水文学若干基础研究领域的展望 1、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时空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将影响到大气、 海洋与陆地的相互作用过程。近20年来波及许多国家与地区的水危 机与洪涝灾害与此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这就是因为由此引起的地球 上太阳辐射分布的改变将影响到自然的蒸发、大气中的水汽输送与 降水时空分布。水文学应对这种被称为大尺度水文学的科学研究作 出贡献。 2、水文时间序列演变机理及影响因子:水文时间序列的长期演变既有确 定性的一面,又有不确定性的一面,目前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都至多 只能识别水文时间序列的局部特性,而不能识别其全部特性,因此水 文时间序列的长期演变规律至今无法在衫精度范围内予以提示。这

河道内生态需水估算方法及其评述

河道内生态需水估算方法及其评述 钟华平!,",刘 恒",耿雷华",徐春晓"(!#河海大学,江苏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 "!$$"%)摘要:针对目前常用的水文指标法、水力学法、整体分析法和栖息地法,(大类河道内生态需水估算方法就其适用 条件和范围作了相关评述。认为不同的估算方法有其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已有资料条件 和研究的目的,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生态需水;估算方法;河道内;栖息地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0)$*/$(*$/$-收稿日期:"$$(/!"/!&;修订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计划)资助项目("$$*12(!-!$() 作者简介:钟华平(!%0(3),男,江西赣县人,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政策法规研究。4/5678:9:;9<=>?=9@7#A=河道内生态需水通常是指河流为了维持某一特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态功能,河道应保持的流量。河道内生 态流量一般指维持水生和岸栖生物生存的最小需水量[!]。 国外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生态需水估算方法。基本可以分为:水文指标法、水力学法、整体分析法和栖息地法等(大类。不同的计算方法各有其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选定生态需水评估方法应考虑下列因素:河流类型;人们的生态环境价值观;计算结果的精度要求;收集资料的费用和困难程度等。 一些国家的生态需水评价,还依据计算的精度进行评价结果分级[!]。 ! 河道内生态需水评估方法!"!水文指标法(BCD@<8<>7A68E=DFG HFI9

关于生态环境需水量若干问题的探讨

关于生态环境需水量若干问题的探讨 崔树彬 摘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的需水量。对其计算,国内外已有一些方法。但水土保持需水量不必作为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单独的计算,河道水沙平衡需水量也不宜纳入生态环境需水量。 关键词生态环境需水量定义计算 概念和定义 在美国,环境用水系指服务于鱼类和野生动物、娱乐及其他美学价值类的水资源需求。主要包括:①联邦和州确定的自然和景观河流的基本流量。联邦制定了《自然和景观河流法》,将部分河流划定为自然风景类河流,以保护其不被开发或阻止开发与该法案目的不一致的水利工程。一些州也划定出本州的自然和景观河流加以保护。②河道内用水。指用于航运、娱乐、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以及景观的用水。③湿地需水。主要指湿地保护区的需水包括咸水湿地、微盐沼泽和淡水湿地的需水。④海湾和三角洲的流量。为保持和控制海湾和三角洲的环境(咸度、入海流量)而规定的需水量。我国1990年的《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将环境用水量定义为:“改善水质、协调生态和美化环境等的用水”。并进一步解释为:改善水质,即“对于河流,应保证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使其得到一定的污径比,以改善水质”;协调生态用水,即“水生物受外界非生物环境的影响……一般可根据不同鱼类区系,鱼类组成及生理习性来考虑维持鱼类生态环境用水。为了防止入海河口泥沙淤积,维护河口地区生态环境,需要保持一定的河道径流水量”;美化环境用水,即“对于旅游区的水库、湖泊和河流,应考虑旅游景观和通航要求,保持一定的湖面和水深……在城市,主要应根据各地气候条件和水源条件,考虑城市的净化、绿化即公园湖泊等用水要求”;此外,还有为控制地面沉降的回灌用水,为减轻咸潮倒灌而加大枯水季河道水量用水等。 上述定义和概念基本上都是基于水体及与水体有直接联系的“水生态”和“水环境”的用水量。目前,我国水利界及社会各界所讨论的“生态环境用水量”,已经大大超过了上述内容和范围。例如,由中国工程院组织43位院士和近300位院外专家参加完成的《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认为:广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用的水,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都是生态环境用水”。“狭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总量”。狭义的“生态环境用水计算的区域应当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以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和问题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和季节性干旱的半湿润区”。狭义的生态环境用水主要包括“保护和恢复内陆河流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维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湿地、水域等生态环境的基流;回补黄淮海平原及其他地方的超采地下水”等方面。由此可见,不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

河道内生态需水研究中的栖息地模拟方法

河道内生态需水研究中的栖息地模拟方法 陈庆伟1,齐珺2 (1. 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北京 100053; 2.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7)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需水计算中的栖息地模拟法,栖息地模拟法是根据指示物种所需的水力条件确定河流流量,目的是为水生生物提供一个适宜的物理生境。代表方法包括IFIM 法(Instream Flow Incremental Methodology),CASIMIR法(Computer Aided Simulation Model for Instream Flow Regulations)等,其中IFIM应用最为广泛。IFIM法利用水力模型预测水深流速等水力参数,然后与生境适宜性标准相比较,计算适于指定水生物种的生境面积。 关键词:生态需水;IFIM;栖息地模拟 Habitat simulation of the research of Instream environmental flow Chen Qingwei1, Qi Jun2 (1. Bureau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WR, Beijing 100053; 2. Beijing Municipal Research Institud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ijing 100037) Abstract: Habitat simulation is a way to determine the stream flow which based on required hydraulic conditions of indicated species.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suitable physical habitat for the aquatic. Representative methods include IFIM (Instream Flow Incremental Methodology), CASIMIR (Computer Aided Simulation Model for Instream Flow Regulations). IFIM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one. IFIM employs hydraulic models to predict the hydraulic parameters, then compare it to the criteria of suitable habitat, and calculate suitable habitat area for indicated species. Keywords:Environmental flow;IFIM;Habitat simulation 1 引言 河流除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航运、泄洪等功利性功能外,还有一类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生态环境功能,如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补充土壤水分、纳污等。 水是维持河流系统和谐结构和使之发挥正常功能的介质和动力[1]。河流系统功能通常包括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资源功能等。维持和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平衡,就是要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把河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兼顾河流的经济、环境和生态功能,使三者协调发展[2]。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集中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的需要,对维护河流生态环境平衡所需要的水量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过量的开发河流水和占用水资源的生态空间,使河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加速了水资源危机,致使生态环境恶化。针对这一事态,国内外一些学者便展开了对河流生态需水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生态需水的概念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包括:河道内流量(Instream flow)、环境流量(Environmental flow)、生态流量(Ecological flow)、最小流量(Minimum flow)、生态需水(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s)、环境需水(Environmental water requirements)、河道流量目标(River Flow Objectives)。各种表示方法的内涵相似,研究思路和方法也大体相 作者简介:陈庆伟(1977-),男,河南周口人,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水资源管理. E-mail: cqw@https://www.360docs.net/doc/565199306.html,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其改进探讨

第17卷第4期2006年 8月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Jo urnal o f Water Reso urces&Water Eng ineering V o l.17No.4 A ug.,2006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的 研究现状及其改进探讨 张代青,高军省 (郑州大学环境与水利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从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基本概念出发,提出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问题,认为尺度转换问题是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计算的基础;总结了目前国内外较为常用的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同时对其进行了综合比较,指出了其优缺点;认为将国外和国内计算方法有机结合并进行合理改进,使之适合国内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是今后国内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研究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研究尺度;河道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43X(2006)04-0068-06 Discuss on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estimating methods of eco-environmental water requirements in river course and its modification ZHANG Dai-qing,GAO Jun-sheng (School of Env ir onment and W ater conser vancy,Zhengz hou University,Zhengz hou,H e'nan450002,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basic co ncept of eco-environmental water r equirements in river cour se, the question on estimation metho ds has been pr esented.T he issue of scale transfo rmation w as co nsidered the base to estimate eco-environmental w ater requir em ents in river co urse.Then more general estimatio n methods of eco-environmental w ater requirements in r iv er cour se at ho me and abr oad w er e summ arized,the sy nthesis compar ison to them w as carried on,and the advantag es and disadvantag es of applying them to practice w ere pointed out.Finally,in o rder to estim ate eco-environmental water r equirements in river course in do mestic,it w as tho ug ht that co mbining do mestic estimation metho ds with foreign estimatio n methods and reasonable improvem ent w as one of research directions. Key words:eco-environmental w ater requirements;estimation methods;research scale;river co urse 河流水体是流域地表水资源的主体,对农业、工业、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用水起主导作用。因此,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特别是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是水资源领域研究的重点。如冯宝平和张展羽等[1]、王西琴和刘昌明等[2]对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问题都进行了重点阐述。但至今国内外能通用的计算方法却很少,尤其是用国外方法计算国内河流生态环境需水时,结果往往与实际不符,致使许多计算方法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为吸收国外计算方法的优点、准确计算国内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河流水资源,笔者试图对国内外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进行总结、比较、分析、改进和补充,以寻求符合国内实际的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为较准确计算国内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提供一种新思路。 1 基本概念与研究尺度 1.1 基本概念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最早提出的[3]。目前,虽然国内外已通用这 收稿日期:2006-02-10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张代青(1974-),男(汉族),湖南隆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与计算 (1)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与计算 □胥洪军□朱东彪(河南省许昌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摘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持生态与环境功能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所必需的最小需水量,对人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许昌市东区水系治理及补源工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阐述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简介,从保持水生态环境的目标出发,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更合理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进行分析计算。 关健词:建设项目生态需水水资源论证计算方法 2002年5月1日,由国家水利部和计委颁布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主要是从取水、用水、退水及其影响等方面,对建设项目取用水全过程进行分析计算,对建设项目用水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及对周围环境的作用、对其他用水户的影响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建设项目用水的水量、水质、工艺流程、排污等一系列方案,作为取水(预)许可申请的技术依据。在需水预测分析计算中,除考虑传统的农业需水、工业需水、城市生活需水外,从重视生态环境,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等方面考虑,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还必需考虑生态环境需水问题。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对生态环境需水需要赋予更高的优先级。因此,在2005年5月水利部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SL/Z 322—2005)中明确提出在需水预测中应包括河道内生态需水量。本文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理论方法,结合水资源论证实践,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和计算进行初步探讨。 1.生态环境需水的基本概念 1.1生态环境需水的定义 对于生态环境需水的研究有不同的途径与观点,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者对于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还不能达成一致。从总体上来看,多数人认为生态需水是水资源短缺地区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保持生态

生态需水计算的理论基础

2005年9月南京晓庄学院学报VO L.21,NO.5第21卷第5期JOURNA L OF NAN J I NG XI AOZH UANG C O LLEGE Sep.,2005 生态需水计算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探析 丰华丽1,郑红星2,曹阳3 (1.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29;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3.河海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摘 要] 生态需水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探讨了生态需水计算的一般理论基础,对现有的计算方法进行整理和分类,并评价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构建了一个较为明晰的生态需水计算框架。研究认为,生态需水的计算应该在水与生态系统关系的基础上,遵循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自然地带性原理以及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理,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整个流域生态需水的估算,可分为河道外生态需水和河流廊道生态需水两部分。目前,河道外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基于蒸散发或基于生物量两种方法。河流廊道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分项合成法和整体耦合法。 [关键词] 生态需水;河道外;河流廊道;理论方法 [中图分类号] P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7902(2005)05-0050-06 水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因子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范围和强度的不断地扩大和加深已经影响到了生态系统的安全。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需水量的挤占已成为生态环境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这样的认识,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生态需水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国外,生态需水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生态系统。在我国,生态需水的研究处在发展阶段,但发展很快,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从国内外生态需水的研究看,研究人员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对生态需水的认识不尽相同,提出的概念也有所差别,同时尚缺乏生态需水计算理论和方法的系统研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研究认为,生态需水是指在特定的生态目标下,维持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总水量[1]。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本文将探讨生态需水计算的一般理论基础,构建一个较为明晰的生态需水计算框架,同时对现有的计算方法进行整理和分类,并评价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局限,以期为生态需水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生态需水计算的理论基础 生态需水的概念是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而提出的[1],其实质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4BA610A-01),南京水利科学院基金项目(Y50402) [收稿日期] 2005-03-15 [作者简介] 丰华丽(1974-),女,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

水文学在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

水文学在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环境永远是人类的主题,而水资源作为环境中的重点,人类生活生产必须,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在此背景下阐述了水文学的概念、环境工程专业的概念和两者之间的联系,指出来水文学在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并以具体事例来说明河流与湖泊纳污能力(水环境容量 和区域水资源环境调度工程。 关键词:水文学环境工程应用与发展水环境容量水资源调度水环境保护 正文: 一、引言: 钱塘江决堤! 本月初以来,受今年梅雨季节强降水的影响,四轮强降雨持续侵袭浙江。目前因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8亿元,据浙江省水利网公布数据,本次洪涝的严峻仍然导致了一批水利设施受损,水利工程损失达25亿元。洪涝之下水利基础设施的脆弱再度敲响警钟,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就在一个月前,长江中下游地区面临严峻的旱灾。那段时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旱,鄱阳湖、洞庭湖等水系都遭遇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旱灾,湖区变为“草原”,鱼虾蟹被活活晒成“肉干”。在人们还在为旱情忧心忡忡、尚未从抗旱中缓过神来之时,暴雨又席卷南方多个城市,洪涝灾害又使得许多地方成为“泽国从旱灾到洪灾,怨天还是怨人? 二、环境工程专业开展水文学的原因 就这次的水灾,专家可能会说,暴雨在短时间内带来的大量降水,远远超过了城市排水管道能够承载的极限,以“常量”的管道应对“非常量”的降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今年来中国乃至国际上的一次次灾害,人类真的无能为力么? 环境工程作为环境旗帜下的一门学科,就在为人类服务,为环境服务这条道路上努力地行走者。这就需要环境工程的专业化,技术化,成熟化,水文学作为环境工程选择的一门课程,自有其原因。 1、当前局势下的水文学 20世纪50 年代以来,社会生产规模空前扩大,科学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并正在出现新的技术革命,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人与水的关系已经由古代的趋利避害,和近代较低水平的兴利除害,发展到了现代较高水平的兴利除害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赋予水文科学以新的动力和新的特色。 首先,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突出需求,水文科学的研究领域正在向着为水资源最优开发利用的方向发展,以期为客观评价、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对自然水体,进而对自然环境正在产生多方面的影

河流生态需水

论河流生态环境需水 倪晋仁1,崔树彬2,李天宏1,金玲1 (1.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研究所) 摘要:回顾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的进展,讨论了实现河流各项基本功能目标的河流生态环境用水分类、各类生态环境用水量的计算方法及其间关系。提出了河流生态环境用水量及其阈值确定的各项原则,包括功能性需求原则、分时段考虑原则、分河段考虑原则、主功能优先原则、效率最大化原则、后效最小化原则、多功能协调原则和全河段优化原则。 关键词: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功能;阈值;原则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43603) 作者简介:倪晋仁(1962-),男,山西山阴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河流泥沙,环境科学与工程。 l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 什么是生态需水量,对此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生态需水量应该是特定区域内生态系统需水量的总称,包括生物体自身的需水量和生物体赖以生存的环境需水量,生态需水量实质上就是维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栖息环境动态稳定所需的用水量。因此,生态需水量

不但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结构有关,而且还应与气候、土壤、地质和其它环境条件有关。只有在设定的生态环境标准下,生态需水量才具有明确的意义。 什么是环境需水量,对此迄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在美国,环境需水量系指服务于鱼类和野生动物、娱乐及其它具有美学价值目标的水资源需求[1]。在中国,环境需水量被看作为满足水质改善、生态和谐与环境美化目标的水资源需求[2]。环境需水量实质上就是为满足生态系统的各种基本功能健康所需的用水。只有在明确目标功能的前提下,环境需水量才能够被赋予具体的含义[3]。 然而,就像离开环境讨论生态或撇开生态谈论环境一样,生态需水量与环境需水量很难隔裂开来探讨。事实上,不管怎样表述,己有关于生态需水量和环境需水量的研究多数都基于“水生态”和“水环境”两方面需水的考虑。在不具备分别探讨生态需水与环境需水的条件时,如果将生态需水量与环境需水量结合考虑,则会自然地提出“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广义地讲,生态环境需水可以被认为是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的用水,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用水等[4]。狭义地讲,生态环境需水可以被视作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有所改善所需的水资源总量,包括为保护和恢复内陆河流下游天然植被及生态环境的用水、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用水、维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湿地和水域等生态环境的基流、回补区域地下水的水量等方面[2,4]。广义的生态环境需水

城市河流、湖泊生态需水计算方法

附录A 城市河流生态需水计算方法 A.1 水文学法 A.1.1Q p法。又称不同频率最枯月平均值法,以节点长系列(≥30年)天然月平均流量、月平均水位或径流量(Q)为基础,用每年的最枯月排频,选择不同频率下的最枯月平均流量、月平均水位或径流量作为节点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最小值。频率P根据河湖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规模、来水等实际情况确定,宜取90%或95%。 A.1.2Ternnant法。依据观测资料建立的流量和河流生态环境状况之间的经验关系,用历史流量资料就可以确定年内不同时段的生态环境需水量,使用简单、方便。不同河道内生态环境状况对应的流量百分比见表A.1.1。 表A.1.2 不同河道内生态环境状况对应的流置百分比(%) 不同流量百分比对应河道内生态环境状况占同时段多年年均天然流量 百分比(年内较枯时段) 占同时段多年年均天然流量百分比 (年内较丰时段) 最大200 200 最佳60~100 60~100 极好40 50 非常好30 50 好20 40 中10 30 差10 10 极差0~10 0~10 A.1.3频率曲线法。用长系列水文资料的月平均流量、月平均水位或径流量的历史资料构建各月水文频率曲线,将95%频率相应的月平均流量、月平均水位或径流量作为对应月份的节点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组成年内不同时段值,用汛期、非汛期各月的平均值复核汛期、非汛期的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 A.1.4流量历时曲线法、7Q10法、近10年最枯月平均流量(水位)法等其他水文学法计算方法可参考SL/Z 712。

A.2.1 湿周法。水力学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利用湿周作为水生生物栖息地指标,通过收集水生生物栖息地的河道尺寸及对应的流量数据,分析湿周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湿周—流量的关系曲线。将曲线中拐点对应流量作为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即维持生物栖息地功能不丧失的水量。 A.2.2R2CROSS法。以曼宁方程为基础的计算方法。首先根据研究河段控制断面的河顶宽度,查表A.2.1得到环境流量所需的水力学参数:平均水深、湿周率和平均流速。然后再根据该断面建立的水深、湿周率和平均流速与流量的关系分别得到3个流量Q1、Q2和Q3,最后在3个流量中选出所需要的环境流量:如果是在夏季和秋季,那么平均水深、平均流速及湿周率必须全部满足,即生态流量为Q1、Q2和Q3中的最大值;(2)如果是在冬季和春季,3个水力参数满足两个即可,即为Q1、Q2和Q33个流量中的第二大值。 表A.2.2 R2CROSS法确定生态流量的标准 河顶宽度(m)平均水深(m)湿周率(%)流速(m/s) 0.3~6 0.003~0.06 50 0.3 6~12 0.06~0.12 50 0.3 12~18 0.12~0.18 50~60 0.3 18~31 0.18~0.30 ≥70 0.3 A.3 栖息地法 A.3.1生物需求法。对于有水生生物物种不同时期对水量需求资料的,水生生物需水量可采用式(A.3.1)计算: W i=Max(W ij)(A.3.1)式中W i——水生生物第i月需水量,m3; W ij——第i月第j种生物需水量,m3;根据物种保护的要求,可是一种或多种物种。实际计算中,可根据实测资料和相关参考资料确定生物物种生存、繁殖需要的流速范围,再依据“流速—流量关系曲线”,确定对应的流量范围,进而计算得到W ij。 当水生生物保护物种为多个时,应分别计算各保护物种的需水量,并取外包值。

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2

生态需水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粟晓玲,康绍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部旱区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 712100) 摘要:论述了生态需水的概念,从生态需水量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了各类生态需水量计算的框架。以渭河为例, 估算其多年平均河道内生态需水为39180亿m 3。并对未来生态需水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 键 词:生态需水;概念;计算理论 中图分类号:S271;S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6791(2003)062740205 收稿日期:2002207229;修订日期:20022112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02022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联合研究基金 项目(50279042) 作者简介:粟晓玲(1968-),女,四川开江人,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方面的研究。 E 2mail :suxiaoling 68@1631net 生态需水是目前水科学领域非常热门和较新的研究课题,仅仅在最近10年才开始活跃。该领域尽管是科学文献报告的主题内容,但研究多局限在全球政策与法律方面,而且基本上没有真正执行生态需水的配水。有关生态需水的论文还基本停留在介绍一些基本的概念或定义,其计算方法主要从物理的水量平衡、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方面考虑,而且主要是针对现有生态系统或生态水文条件,没有考虑生态系统和水文过程的相互反馈作用以及不同遗传特性物种的水分生产关系,还缺乏系统的建立在严谨的生理学、生态学和物理学理论及定量的数学方法基础之上的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 什么是最优的植被群体结构组合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什么是最适于西北旱区的节水型生态系统及如何构建西北旱区生态极度脆弱条件下的节水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最少需要多少水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生态需水的阈值)?如何处理器官、个体、群体及景观生态的关系,由典型植株或局部区域的实验观测资料考虑尺度效应确定某一区域的生态需水量?生态需水和生态耗水有什么区别?如何评价生态耗水的价值并最优协调生态需水与经济需水的矛盾?如何定量评价人类活动及水文循环过程演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些问题是当前所有水科学和水文生态学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 1 生态需水量的概念 生态需水量更确切地说应是生态系统的需水量,理解生态需水量首先得从生态系统谈起。 111 生态系统及生态服务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包括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即人类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根据地理条件的不同分为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两大类[1]。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并生产氧;细菌处理有机废物并维持良好水质;流域植被建设能减洪并提供稳定的基流及泉水;坡面和河川径流为生活、生产提供水源,并为陆地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所利用;健康的生态系统能确保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水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生态系统需要水维持其功能并提供生态服务。 第14卷第6期 2003年11月 水科学进展ADVANCES IN WA TER SCIENCE Vol 114,No 16 Nov.,2003

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

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 摘要: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黄河健康生命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护河道内水生生物正常生存繁殖的水量;维持河流水体功能水质的水量;满足河道湿地基本功能的水量;维持河口一定规模湿地的水量;有利于河口水生生物生存及河口生态修复的水量。对黄河干流重点河段环境需水量的分析认为:1现状纳污水平下,黄河干流所需流量很大,在目前水资源条件下很难实现;o阶段目标控制水平下,龙门以上河段所需流量基本可以得到保证,但龙门以下河段难以得到保证;?要实现黄河/污染不超标0的目标,入黄支流必须满足入黄水质目标要求,入黄排污口必须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全新的治河理念,其核心是解决黄河”水少”、”沙多”和”水沙不平衡”,以及如何保持以黄河为中心的河流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问题[1]。黄河干流生态环境水量是黄河生命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关键,也是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1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水污染形势 1.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由于黄河天然径流量的变化和沿黄各省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得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沿黄地区近10年(1988~1997年)平均总用水量498亿m3,其中地表水量381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70%以上,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警戒线。其结果是黄河下游频繁断流,入海水量锐减。黄河水资源量的减少不仅加剧了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且挤占了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 1.2 水污染形势分析 据近年来非汛期水质监测资料初步评价结果,在黄河干流5 464 km河长中,?、ò类水质河长为2 105 km,占总评价河长的38.5%,主要分布在兰州钟家河桥以上河段;ó类水质河长为325 km,占总评价河长的5.9%,主要分布在兰州)下河沿河段;?类水质河长为714 km,占总评价河长的13.1%,主要分布在下河沿)青铜峡、府谷)龙门等河段;?~劣?类水质河长为2 320 km,占总评价河长的42.5%,主要在宁、蒙间的叶盛公路桥)头道拐、喇嘛湾)府谷以及潼关以下河段。水污染因子主要是化学需氧量(CODCr)和氨氮。上述结果表明,黄河干流除源头至下河沿河段水质较好,能基本满足水体功能要求外,下河沿以下河段现状水质都超过功能区水质目标,其中石嘴山)头道拐、潼关)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河段更为突出,以上河段应是研究生态环境水量重点关注的河段。 2 黄河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黄河水生生物调查可知,黄河水生生物种群结构相对较为简单,生物种类、生物种群数量相对较少,这是黄河的自然属性和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所决定的。黄河干流已修建了12个大型水利枢纽,这些工程在修建时都没有考虑生物通道问题,不但人为改变了河流形态,阻断了水流的连续性和水体自然状态的交换,而且阻隔了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的洄游。20世纪80年代黄河干流及其支流上的一些鱼类产卵场大多已经消失或发生了相应变化,如伊洛河口的鱼类产卵场由于水污染问题已遭到很大程度的损害。从生态学意义上讲,水利工程的开发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河流的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时,重视利用非工程措施协调人水关系,最大限度减轻水利工程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但是,也不能片面地强调生态保护而简单地否定修建任何水利工程,这同样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应该看到,以鱼类为顶级物种的黄河水生态系统有着较强的自身修复功能和适应调节能力。1999年3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由黄委对黄河干流实施全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至今没有发生水文意义上的断流,

2017年同位素水文与生态环境应用研讨会

2017年同位素水文与生态环境应用研讨会 同位素是水循环与水系统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同位素测试技术与模拟方法的不断发展,环境同位素的应用范围正在日益扩大,逐渐成为环境科学、水文学、水文地质学、生态学、地理学、海洋学等多个研究领域的现代研究方法之一。稳定同位素可在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环境溶质运移、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等方面起到示踪的作用;放射性同位素(3H、85Kr、39Ar、14C、81Kr、36Cl等)在冰芯、地下水、海洋洋流等水体的定年上可发挥重要作用。 为此,我们拟于4月9日-11日在北京举办“2017年同位素水文与生态环境应用研讨会”,目的是交流与研讨环境同位素分析测试的新技术和数据解释的新方法,以及在水文和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新进展。本次活动分为研讨会和培训班两部分日程。欢迎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生产应用的学者和研究生们参加研讨和培训。 一、主办单位 IAHS-CNC同位素水文学分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 二、承办单位 原生态有限公司 三、协办单位 钡科瑞(北京)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普瑞亿科科技有限公司 四、时间、地点 时间:2017年4月9日-11日 会议地点: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注册地点:9日14:00-18:00,宾馆(待定) 10日8:00-9:00,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参会须知 1、本次会议收取1000元会议费/人次。住宿及交通费用由参会人员自行承担,会议协助预订酒店。 2、请每位参会者填写回执(见附件1),并于3月24日之前发到

附件一: 2017同位素水文与生态环境应用研讨会参会回执

河道内生态需水评估导则(试行)

《河道内生态需水评估导则(试行)》(送审稿) 送审资料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8年11月

资料清单 1.《河道内生态需水评估导则(试行)》编制工作说 明; 2.《河道内生态需水评估导则(试行)》(征求意见稿) 意见处理汇总; 3.《河道内生态需水评估导则(试行)》(送审稿)

《河道内生态需水评估导则(试行)》编制工作说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8年11月

《河道内生态需水评估导则(试行)》编制工作说明 徐志侠、唐克旺 一、工作简况 1. 任务来源 根据水利技术标准编制合同字[2003]第2号和《生态环境需水评价技术导则》的制定合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为主编单位,承担《生态环境需水评价技术导则》的编制工作。 2. 编制目的 生态需水是协调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保护生态和管理的技术依据,是改善我国面临的生态系统状况恶化的技术基础之一。我国生态需水评估工作已经在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论证、建设项目环境评价等工作中开展,但是,尚缺乏专门的生态需水评估技术标准,给生态需水评价工作造成很大困难。为满足我国正在开展的生态需水评估工作的需要,统一技术要求,特制定本导则。 3. 工作过程 为作好导则编制工作,成立了导则编制工作组,联合人民大学等单位进行起草工作。于2005年9月编制完成导则编制大纲征求意见稿,并以通讯方式,通过了由10位生态需水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的审查。根据专家审查意见对大纲进行了修改,在2005年11月完成了导则大纲编制。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工作组收集了国内生态需水研究和生产实践的资料,包括水资源规划、生态需水科研、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领域中生态需水评价情况;广泛收集国外生态需水研究和生产实践情况,包括南非、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某些州、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生态需水评估等相关标准及资料。分析总结我国生态需水生产和研究情况,借鉴了国外生态需水导则编制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本导则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