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血管瘤与肝癌的区别

首先肝血管瘤患者应该明白,肝血管是一种肝脏常见的良性病变,和肝癌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肝血管瘤的发生可以是任何年龄段,男性和女性变现出来的症状没有明显的差异;而肝癌多见于中老年人,且男性的发病率较女性多。
二:肝血管瘤的病程较长,肝血管瘤大多生长缓慢、不会发生癌变也不会危害生命它是一种良性的肿瘤;而肝癌瘤体生长速度相对较快,且较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危及到生命。
三:肝血管瘤的病因是坯胎发育中血管发育异常所致,发病发病多于内分泌因素有关,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而肝癌的发病多与慢性肝病(尤其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环境污染、寄生虫感染、遗传因素、食物污染等因素有关,是肝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
四:肝血管瘤和肝癌在B超上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肝血管瘤瘤体较大者B超可见到其中的网状结构,瘤体较小者则多为强光团;而肝癌时B超结果多显示为边界较为清楚的强光团或暗区,且在其周围尚可见一圈典型的声晕。

五:肝血管瘤症状与肝癌在症状上有很大的区别。肝血管瘤多数无明显症状(瘤体直径直径<5cm)和体征,体积较大者可摸到上腹部或肋下有质软的肿块,但大多没有肝硬化的体征表现;而肝癌常常伴有肝痛、消瘦、乏力、不思饮食等临床症状,瘤体较大时除可在肝区摸到质地坚硬的肿块外,还会兼有肝硬化的一些体征表现。
原发性小肝癌与肝脏小血管瘤的CT鉴别诊断
发表时间:2011-2-14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5期供稿 作者:韩连丽
[导读] 根据原发性小肝癌和肝血管瘤在螺旋CT多期扫描的强化表现,大多数病例可明确两者诊断。
韩连丽(江苏姜堰市中医院CT室 225500)
【中图分类号】R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5-0044-01
【摘要】 探讨螺旋CT三期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与肝脏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09-01-01—2010-10-1)32例小肝癌与45例肝脏小血管瘤的影像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原发性小肝癌的强化方式呈典型的“快进快出”; 海绵状血管瘤典型的强化特征为“早进晚出”。
【关键词】 原发性小肝癌 肝脏小血管瘤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 鉴别诊断
小肝癌和小血管瘤是指直径小于3cm肝脏肿瘤; 肝癌是亚洲人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肝脏小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其病理结构通常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两种;螺旋CT薄层扫描对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独特的价值,这就是对肝癌的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提供了有利帮助;现就77例小肝癌和

肝脏小血管瘤的CT表现
作如下回归性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本组77例,男32例,女45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54岁,5例有肝区疼痛,3例有发热的症状,其余无明显临床症状,于B超体检发现肝内单个或多个小结节病灶(直径或直径之和均不超过3cm),行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
1.2 方法 所有病例扫描时间为2s,扫描条件120kV,120mA,层厚、间隔‘10mm~5mm’. 检查前患者禁食8h,扫描前15min口服3.0g·L-1碘海醇500mL充盈胃肠道,使用造影剂碘海醇100ml,总量按1.5ml·kg-1计算,一般总量为60ml~100ml患者取仰卧位,先行平扫描检查,上至膈顶下至双肾中极水平,常规层厚7mm。 发现病灶后,在病灶局部作5mm的薄层扫描.采用苏州医学院产“远距离控制快速注射泵”. (型号:JL-1000注射速率为2.5~3ml·s-1)用高压注射器通过静脉匀速注入全部碘海醇时开始作动脉期扫描,70s后行门静脉期扫描,240s行平衡期扫描,必要时可进行15分钟及30分钟延迟扫描。对部分病灶较小的患者要进行感兴趣区域3mm薄层扫描。着重观察、分析不同CT扫描时相小肝细胞癌和肝脏小血管瘤CT表现特征的动态变化过程。
2 结果 
原发性小肝癌组32例共发现病灶39个,大小为0.7~2.9cm(平均1.9cm);平扫示30个表现为低密度,9个表现为等密度;注入造影剂后28个病灶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期为低密度,9个病灶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为等密度,2个病灶动脉期、门静脉期均为低密度,平衡期39个病灶的原发性小肝癌为低密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肝脏小血管瘤45例共发现病灶70个,大小0.8~3(平均2.1)cm,68个表现为低密度;2个因脂肪肝显示为高密度,55个病灶在动脉期边缘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扫描逐渐向中心填充,12个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高密度,2个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低密度,在平衡期42个病灶肝血管瘤为等密度,28个为高密度;结论:根据原发性小肝癌和肝血管瘤在螺旋CT多期扫描的强化表现,大多数病例可明确两者诊断。
3 讨论
肝脏肿瘤病灶的检查和其血供密切相关,而增强的时期选择更为重要. 肝脏具有双重血供,肝的血液供应25%~30%来自肝动脉, 70%~75%来自门静脉[1]故在动脉期内,肝实质强化不明显,但随增强时间延长而升高。小肝癌是指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多个癌结节数目不超过2个,其最大直径总和应≤3cm[2-3]。原发性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且90%的病例都为血供丰富的肿瘤,因此,动脉期扫描肝癌病灶明显强化,而此时的肝实质轻度强化,两者间

的密度差异
较大而使病灶易于检出,因此原发性小肝癌组中有25例在动脉期明显强化而呈高密度;门静脉由于肝实质密度增加,肿瘤内造影剂的逐渐消退,门脉期病灶密度迅速下降,而使病灶呈低密度. 因此,原发性小肝癌的强化方式呈典型的“快进快出”,目前认为,肝血管瘤主要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为肝血管发育异常致血管海绵状扩张而形成[4]肝血管瘤的壁由胶质纤维细胞构成,瘤内含丰富血管腔隙,在较大瘤体中心部可见机化的纤维瘢痕组织,或血栓形成,这是病灶中心部不强化的病理基础[5]。肝血管瘤在组织学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四型[6],以海绵状血管瘤为最多见。 海绵状血管瘤增强三期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呈点状、结节状强化, 密度与腹主动脉一致;静脉期进行性向中心扩展;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充盈。 因此,海绵状血管瘤典型的强化特征为“早进晚出”。
原发性小肝癌和肝脏小血管瘤的鉴别要点在于门脉期及平衡期,而以前者更为重要. 门脉期绝大多数原发性小肝癌的密度开始下降,病灶呈低密度,而肝脏小血管瘤病灶呈高密度,延迟期这一征象更为明显。但在肝脏小血管瘤组中有2例患者,由于脂肪肝的存在,平扫及动脉期呈高密度,静脉期因肝脏密度上升后病灶呈低密度,起先误认为肝原发性小肝癌,后经10min的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应引起重视。
综上所述,肝内小结节病灶,单纯平扫是不能够鉴别的,应该行三期增强扫描,并注意各期的对比,必要时延迟扫描,这样可以提高诊断率,是患者能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参 考 文 献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死亡率和发病率都很高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东南沿海一带发病率尤高。肝脏的肿瘤分恶性和良性两种。前者除肝癌外,还有肝母细胞瘤、肝肉瘤等。后者如肝腺瘤、肝血管瘤等。肝癌以外的肝肿瘤比较罕见,惟独肝血管瘤发病频率高。那么肝血管瘤和肝癌有什么区别呢?北京最好的肿瘤医院

的专家介绍,由于B型超声波、C T影像等方法广泛应用,被查出的肝血管瘤不在少数。肝血管瘤中,以海绵状血管瘤为最多见。

★肝海绵状血管瘤大多为先天性血管畸形,生长缓慢,也不会发生癌变,与肝癌的后果大不一样。而肝癌则应该尽早手术切除。所以弄清究竟是肝癌还是肝血管瘤极为重要。肝海绵状血管瘤,可以在任何性别、年龄的人中检出,而肝癌则多见于老年男性。换言之,病人若是

年轻妇女,应该多考虑血管瘤的可能性,
因为女性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 5倍。以 30~ 50岁的妇女多见。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良性肿瘤,除瘤体过大病人会感到上腹部闷胀外,一般直径小于 5厘米者多无症状。而肝癌病人常有肝痛、消瘦、乏力、不思饮食等症状。较小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在肝左叶或右叶下方的,可能摸到上腹部或肋下有质软的肿块,而且大多没有肝硬化的体征表现。而较大的肝癌,在肝区可以摸到质地坚硬的肿块,并有肝硬化的一些体征表现。但是较小的肝癌,也常无症状。而且常摸不到肿块。这样与不太大的海绵状血管瘤之间的鉴别,就需要依靠一系列检查了。

★我国肝癌患者,95%以上有乙肝感染的血清学证据,即“二对半”有阳性,80%以上合并肝硬化,并多有肝硬化的化验表现。而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人,则很少有这些肝病的背景,乙肝感染的血清学证据大约只占10%左右,极少伴有肝硬化。

肝癌病人中甲胎蛋白(AFP)检查阳性率在70%左右,AFP大于20微克/升者占90%,而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皆呈阴性,且小于20微克/升;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在肝癌病人中,多数增高,而在血管瘤患者中则正常。B型超声检查,在肝癌病人中,可发现边界较为清楚的强光团或暗区,典型的在其周围尚可见一圈声晕。在海绵状血管瘤中,较大的可以看到其中网状结构,较小的则多为强光团。有经验的检查医生,能作出鉴别。

CT扫描在肝癌与海绵状血管瘤都呈低密度区,但注射造影剂做增强扫描后,肝区仍呈低密度区,且与肝实质相比更为显著。若是肝海绵状血管瘤,则造影剂进入其中,数分钟后将其填满,局部密度甚至超过肝组织,足与肝癌相鉴别。放射性同位素扫描,亦有助于肝癌与血管瘤的鉴别,但对于较小的病灶则无能为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