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舒婷诗歌中体现的女性意识

论舒婷诗歌中体现的女性意识
论舒婷诗歌中体现的女性意识

论舒婷诗歌中体现的女性意识

【摘要】舒婷,当代著名女作家,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她的诗歌柔婉舒畅而饱含深情,是新时期女性诗歌创作的先声代表。她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理想主义色彩,并以鲜明的女性认识全面而深刻地构建出了作为“自然形象”的崭新而独立的女性意象。本文将通过探索舒婷诗歌女性的自我价值,解答诗歌中女性对爱的诉求,树立女性的独立意识。

【关键字】舒婷;诗歌;女性意识;男女平等

Theory of ShuTing poems reflect female consciousness

Grade2011,Chinese Department,Shaoyang University

Cui yu

Abstract: ShuTing,the famous contemporary woman writer,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obscure poetry,her poetry soften a refreshed and full of deep feeling, is the first sound represents the female poetry writing in the new period.Her poetry is full of romantic and idealism color,and with distinct women know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build out as a "natural" new and independent female image.This article explores ShuTing poetry women's self-worth,answer poetry women appeal for love, set up the ideas of women's independence.

Key words: ShuTing; Female consciousness; independent

前言

舒婷,作为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代表和“朦胧诗”的第一个女性诗人,她的诗从女性视角出发,对有关女性的问题做出了很多思考。其女性色彩与女性视角在当时的诗歌中反响较大。舒婷的诗歌用特有的女性角度展示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对女性的道德束缚,由此引发的女性命运的悲剧。女性得不到人生自由,受制于社会道德的框架,以及她对封建专制的不满,这些都用诗歌创作表现出来的。与诸多男性作家的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所不同的是,舒婷是自觉的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去捕捉女性自身的命运。传统的思想充满了典型的大男人主义,认为女子必须三从四德,其作品中的那些女性只是男性脑中幻化出的理想女性形象。只有作为女人的舒婷的作品,真正从女性视角去感受到女性的内心世界,抒发女性的真情实感。舒婷诗歌的价值在于努力探索男女之间的平等,呼唤和向往女性的自由、独立。舒婷用诗歌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女性形象,她们勇敢坚韧,追求自由独立,不再像以前那样屈从于男人。她们专注于自己的幸福,有追求爱情的勇气。这些女性形敢于冲破世俗,追求人生自由,这可以被看作是女性新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一种女性独立意识和自我定位的开始。

舒婷有着女性冲破世俗追求人生自由幸福的精神,她对新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对独立人格和美的追求有了新的认识,引导新时期女性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开始了新的审视和定位,这是一种充满人性带着同情以及对专制社会不满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舒婷的诗歌,带着激情,对于当代知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精神的重塑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探索女性的自我价值

舒婷的诗歌是一种女性先锋性的精神觉醒,特别是在文化断裂的“荒原”时期,更显得难能可贵。在她的是诗歌中,充满了对女性人生价值的探索,对爱情的执着,对坚贞爱情的美好追求,并追寻女性解放的幸福,对于女性和男性两者关系有着积极的探索。但在最初,舒婷的诗歌对女性的自我定位还带有传统意识,这种意识在其早期的许多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如果你给我雨水/我就能瞬息茁长、如果你能给我支援/我就能飞旋直上、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你是郁森森的原林/我是活泼泼的火苗、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1](P65)字里行间的那一份优美正是她对传统男女观念的理解和认识,也是她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对男性温暖的向往,这种憧憬和向往正是树的茁壮需要雨水和土壤的滋

润和呵护时期;正是如天马行空般的展翅需要一个起飞的支点;正是花儿的五颜六色需要枝的落叶缤纷;正是火的熊熊跳跃需要原林的郁郁葱葱;正是船的依依不舍需要地平线的目送……“你”的刚健和“我”的柔媚正是传统的美好爱情,而她早期的诗歌正是这种爱情的结晶,它们的华丽让我联想到《天仙配》中的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2](P99)这种田园风情的美好爱情正是女诗人舒婷所期待的那一份羞涩,而她用她的词语和句式把这一份羞涩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从她的思想中读懂了爱情之于女性而言,正是一种付出和奉献,用自己的燃烧来换取爱的火焰,用自己的养分来滋润情的参天,她这种早期对爱情的感觉深深烙印着一层矜持和被动的色彩。

(一)探索女性的新形象

舒婷的诗歌在文革期间迅速长大,勇敢地向前迈了一步,它让我们从诗中的“女人”看的“女性诗歌”。多数评论家说舒婷诗既是独立女性对于自身人格的一种追求,也是对于自身思想的一种宣告。对于女性而言,舒婷诗歌中的“她”常常被认为是站在男性的态度而写,容易让人忽视舒婷诗歌的女性确实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存在。其实在大多数她的诗歌中,我们除了看到一位温柔的弱势妇女的孤独悲哀之外,还看到了作为独立的女性的形象与尊严。她在《神女峰》中写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 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苦一晚……[3](P32)这让我们看到了爱情其实也有枷锁,更让我们学会了枷锁也可以被打破,皱着眉头的石像展现给世界的是:女性也想爱,也敢爱。当我们听说相恋的情侣在大声呼喊,我才明白千年的封建传统道德正是女性追求爱情的桎梏,我才看到人们正被这种桎梏扭曲的痛苦和反抗。诗表明,强调女性的新形象,传统女性观点下进行的始终是一个贤良淑德的妇女形象,在一场时代的巨变中,她觉醒了,用诗歌使国人崛起了。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 唤醒普遍的忧伤 /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4](P28)诗人用细腻的心思细密地写出了惠安女子的那颗初开蓓蕾的心还处于青春的懵懂之中,刻画了情窦初开的少女在心上人面前的羞涩和欢喜。“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5](P28)多情少女在最美的时候被忽略,有着说不出的委屈,等到女子终于被世人发现她的美时,一切“在封面和插图中成为了风景和传奇”。诗歌反应了专制社会对女性不仅有身体摧残还有精神

压迫,女性的愁苦和忧伤,皆因对美好恋情的追求不如意而生。舒婷诗歌中塑造了一个真切实感的女性,她看似柔弱、压抑、哀愁、脆弱,即使她是水做的但是她也坚强了,独立了。她没有用传统的男女观念来对待人生,取而代之的是,用女性追求自尊的思想来刻画女性追求独立的那种执着,正是这种执着让女性和男性的平等有了可能,这是女性意识即将觉醒的前兆。

急促焦灼不安的情怀在诗歌《四月的黄昏》中被那种委婉和深沉所深深的映射出来,“也许有一个约会 / 至今尚未如期;/ 也许有一次热恋 / 永不能相许 / 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 / 流呵,流呵,默默地。”[6](P45)《四月的黄昏》写于1977年,当时正值十年文革终于结束,但是一场文化浩劫把文人最后的自尊都践踏了,文化领域满目疮痍又百废待兴,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似乎遇到了困惑。舒婷把处于青春期和历史转折期的知识分子刻画的很深刻,展现给我们的是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现实之间的失落,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历史的无奈等等那许许多多矛盾心态撞击所产生的火花。

而诗歌《神女峰》就是对他们思想的一种宣泄和倾诉,“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 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苦一晚。”[7](P32)畅快淋漓地宣泄自己的情感,爱也好恨也罢,不再犹豫不决,舒婷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崛起已经形成,正待发光发热。舒婷早期的诗歌在蕴含着时代的声音,使得她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并驱使我们用这种使命感来拯救和唤醒我们的国人,在后期,舒婷的诗歌中掺杂了人性的目光,对人道主义,用自己特有的女性角色开始从小我的世界里,转向大我世界,变成了关注全社会女性,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专制社会的不满。在那个特有的精神压抑年代,她用她独特的情感体验来写这压抑的女人,从人的本能,最真实的感受,让我们重新思考了现代人在社会的压抑和解放。

(二)凸显女性的自我价值

舒婷诗中含有浓厚的责任意识,正是因为这种意识,女人们追寻着自我价值。舒婷的观点中的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我”的世界里,展现“女性”。传统女性是男人的附属品,甚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普遍深入人心。大家闺秀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女性是不应该有自我的,地位低下。这是专制社会的悲哀,让女性浪费青春,用自己的眼泪和青春做了时代的无辜牺牲品。《神女峰》中的思想,就是阐述女性的爱情是在一个女人应该在背后全力支持和扶持男人。这首诗表明,女性如果不挣脱传统思维的约束,丢失了自我,往往最终会成为受害者。反传统文化的出现造就了新女性的觉醒。很多年来,大家宣扬的坚贞观念,一次次

传颂神女峰的传说,舒婷发出了更深层次的质疑,喊出“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苦一晚!”[8](P32)这展现出了新时期女性的爱情观和自我意识。中国女性冲破封建节烈观的束缚所透出的一缕又一缕的光芒,相信大家眼光稍微敏锐些就都能看清这些光芒意味着什么。舒婷诗歌中的独立的女性自我意识已经产生,并开始扩大。女性应该有自己的爱情观,在追求爱情时,女性也应该是自己爱情的主人。

舒婷的《致橡树》,首先阐述的是女性应该有自己的尊严,应该有女性独立的意识,这诠释了新的时期女性的主体意识。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在《致橡树》中,诗人以自身“我”的立场和感觉建立了自身存在的独立性,并在世界的主体地位基础上的展现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张扬而自信,是对男性为中心的话语和男性独立的权威强有力的挑战。“木棉”敢表白“橡木”,木棉象征的就是女性主体意识,只有懂得自重,拥有独立意识的女性,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

(三)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

舒婷的《致橡树》中的“告白话语”从女性的内心灵魂出发,展示了新时期女性的自信独立,张扬,敢于追求自身幸福。她的诗中用告白的方式获得女性应有的自尊,舒婷立足于对女性自身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表达了女性渴望打破社会传统,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尊严,昂然挺立,与男人能地位平等,不再成为男人的附属品,这是新时期女性的心声。并且在诗中流露只有女性自我的觉醒,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洞悉自我,看清社会生活的本质之后,用新的角度来看外部世界,

二、倾诉女性对爱的执着

舒婷的爱情诗被许多的评论家和学者看作是一剂唤醒女性意识的良药,这种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追求独立和平等的思想上,发人深省的同时不禁使人反问,舒婷诗中所描绘的女性独立了吗?是否真的能得到幸福?而我个人觉得,她的诗歌正是由于展现了时代所没有的思想而不被大众所接受罢了,而这种思想的宝贵之处在于一种转变,由传统女性的思维特点和没有自我意识转向追求独立人格和平等的地位。她的爱情理想,也仍然属于在爱情的要求下建设的传统一维两极的统一的模式,她理想中的女性没有真正从男性的影子里独立出来。

(一)含蓄而羞涩的对话

女性在传统的观念中是不能主动示爱的,只能通过含蓄的词语和羞涩的眼神来暗示,甚至最淡淡的爱的触碰,也只能是稍纵即逝。这使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那种对爱极度向往然而却只能用一生的眼泪来哭诉;也使我想起《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她想爱却不敢爱的心理;这样的反映,让我想起了杜十娘,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她敢于冲破封建的道德枷锁,勇于追求自我追求真爱,哪怕是付出最宝贵的生命,她将她自己扔进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只泛起一层细小的涟漪,也深深警醒着处于时代转变中的女性,这些都影响着舒婷对爱的追求。在十几年的动荡时期,人的天性被压抑,敢于追求真爱的已经寥寥无几,文学中甜美的爱情被历史无情的折磨而笼罩着一层阴暗的色彩。然而,舒婷却敢于撕破那层阴影,表达她细腻的情感和对爱的真实的体验。

诗歌《无题 (1) 》创作于1980年,该诗戏剧性的引入恋人间的对话,却蕴含浓浓的爱意和深深的情感,很好的体现了舒婷作为一个传统女性所特有的思想。全诗分为三节:第一节展现的画面无法割舍的送别和惜情,欲言又止的神情和含情脉脉的睨视,望着缩小的背影只能默默地转动他胸前的纽扣,这种内心的千言万语和嘴上的沉默寡言结合在一起的美好爱情画卷;第二节勾画出的是,夜色也在祝福他们甜蜜的爱情,“顺着宁静的河湾散步”,夜色正是对羞涩的掩护,在桂花丛中,她拽着他的胳膊浪漫地漫步,当被问到“你快乐吗”时,她说快乐却不会告诉他原因,正是因为爱中总是参杂着快乐和羞涩;第三节最为含蓄,满脸通红的像犯错误的孩子,只为自己暗恋的人发现了自己的心事,这时的她,手足无措,心底叹息,只为自己真的爱着却不能说,羞答答的眼神表达得真切而又自然,这首诗歌表达了传统女性对爱情的向往。舒婷的诗歌不仅表现了在现代社会里,女性勇于追求自由的爱、自主的爱,还表现出女性对爱的一份矜持和执着。

创作于1977年的《雨别》是对爱情含蓄而又渴望的赤裸裸地表达,“我真想聚集全部的柔情 /以一个无法申诉的眼神 /使你终于醒悟……”[9](P85)这些辞藻的组合是希望对方能够明白自己那种默默无言却深不见底的爱恋之情。

分析上面的诗歌可以看出舒婷是这样一位诗人:怀揣典型的传统爱情观念,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时的她没有挣脱传统爱情观念对女性对位的枷锁。爱情中女性是被动的接受,或者是主动的暗示,但是仅仅是暗示而已,即使爱情已经悄悄的萌芽了,也只能是用含蓄的眼神来表达。

(二)夹着束缚的爱情

舒婷的诗歌描绘了很多传统女性的形象,这些形象用传统女性的角度和观念来思考“女人”的爱情观。对于我们所理解的爱情,虽然古今中外有所差别,然而,却有共同的本质:那就是蔑视女性,女性在爱情中处于弱势地位。蔑视女性或忽视,主要是为了维护男性的特权地位。比如,圣经的起源说那个女人是个没用的男人的肋骨;孔子说,“唯女人和小人难养也”;张洁,“你会很不幸的,因为你是女人”。舒婷也没有转变自己的思想,她认为木棉花也没有春天,她没有逃逸出传统观念对爱的渴望的牢笼,在向往和渴望中却夹杂着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她们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之情不能正面的表达,只能用一种更加含蓄和朦胧的方式来张望那触不可及的美好。

舒婷的《双桅船》中,“船”和“岸”都是一种象征:船象征着传统的女性意识,而岸是针对于船来说的,是船四处漂泊的归宿。“船”对“岸”的感情是依恋与渴望,“岸”对“船”的感情是难分和不舍。这种感情深深表现在“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这夹杂着忧伤的语句中。这种象征一方面升华了爱情的深度和对彼此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女性的“船”只能在男性的“岸“的怀抱中才能停靠和安稳。这体现了传统的爱情观:男性是作为那些不能独立的女性的前提而存在的。同时,《双桅船》中“船”还表达了传统女性对生命和爱情的反思,这种反思是传统女性的反映。在舒婷的诗歌中,诸多的意象刻画如“船”之于“岸”、“木棉”之于“橡树”以及“火”之于“炭”等等,表达的都是一种女性精神,那种精神对爱情既向往又渴望,向往甜蜜的期待,渴望温暖的关怀。而这种渴望是一种终极理想状态,是女性意识的诗人一个完整的觉醒。

三、探索女性的独立意识

我们可以把舒婷的《致橡树》看作一首优美的歌曲,歌词体现了完美的爱情是从平等的地位出发,基于人格独立和相互尊重的爱情。首先这种爱情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地位上。用“我绝不”这样情感坚定的字眼,来阐述自己对于凌霄花、鸟儿、泉源、山峰,这种爱情的依附型都表示了不赞同,她表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10](67)然后是一种互相扶持、相互尊重的爱情,“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男女各自有自身的能力,共同面对那些风险“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也共享暮霭流岚、虹霓”,男女能够同甘共苦。最后才是爱情坚贞的相守,一种纯粹的爱恋。“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

下的土地。”[11](67)以女性温婉细腻的话语抒发着对人生的独特情感。李清照的那份“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幽怨到了近代,却以一种翻身的姿态展现女性独立的意识。冰心等诗人的诗歌里也诠释着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用满怀希望的目光眺望着未来,女人的烦恼、忧伤,泪水越来越少,笑容越来越多。如冰心的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12](51)或是林徽因笔下乐观的爱情、生活,诠释这充满着希望的新女性,“相信千里之外还有霞光,像希望记得那烟霞夜色,就不为编织美丽的明天,为此刻的歌唱,天空的缠绵,也该多一点勇敢,不怕连牵,斑驳金银般旧积的创伤!”[13](39)

(一)平等的爱情意识

经典的爱情诗通常诉说男女之间博大无私的爱,女性诗人用文字去表达情绪,和男性诗人不同的是其自主意识。女性诗人挣脱了时代的束缚,开始了强烈的愿望,必须以和男性平等的姿态获得爱情。诗中为独立自主意识强的女人,然而这种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在舒婷的《致橡树》中,诗中以另一种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诗人自信的说道,“我如果爱你 /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 为绿荫重复单曲。”[14](67)诗

这首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信念,也表达了诗人心中的理想情人的象征。诗人用亲切的形象表达了对爱情忠贞、真挚的情感。诗中的橡树意味着高大而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是特指。诗人不愿依附橡树的高枝,也不愿做随波逐流的凌霄花。这代表着诗人不愿做男人背后的女人,而是想同男人一同奋斗打拼。诗人也不愿做小鸟、泉源、高大的山峰,她只想做一株木棉,以平等、独立、情投意合为基础,与橡树并肩战斗。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两个灵魂伴侣相互扶持,互相仰慕,风雨同舟。诗中采用了新奇的手法,诗意并不是晦涩难懂,而是夹着微妙的情感,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二)自我意识的觉醒

这里把女性在现代生活中的独立和自主全面的诠释出来,这和以往的受

着压抑,屈身于男性背后,在男性社会中委曲求全的女子有着完全不同的性

格。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独立的自主意识让她们能更独立去面对和承担

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她们的自主自强不再受男性影响和控制,这就是女性自

我意识的觉醒。女性的这种追求独立人格的行为是建立在对男性的尊重与和

谐的条件下,而不是站在彼此的对立面的姿势去获得的。在《崛起的诗群》

里王小妮把社会上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能够

‘能动地创造社会、改造社会,而不是被社会改造的人’;另一种是感受不

到自己作为‘人’( 应该获得人所应有的一切权利 ) 而存在着的人”。[15](71)(三)独立的个性追求

这里是由女性形象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具有女性的独立意识,她不是在和男人的比地位,也没有与男人较量,但只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攀爬”而骄傲活着,敢于承担责任,这是由朦胧诗歌让人们感受到的自我价值,也确定了新时期的追求。舒婷是在文革时期成长的一位年轻诗歌创作者,她既继承了前一辈诗人的追求个性独立的那种特有的情感,也经历了一些转变,她让我们读到“女人写的诗”到可以读到“写女性的诗”,她的诗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女性的宣言,宣誓女性也是要追求独立和主体意识的,这种宣誓让我们用一种新的观念来解读“女性”这个名词,告诉我们这个词已经不仅仅是作为“男性”的对立面而存在的,而是已经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主体的词语而存在的。例如在许多她的诗歌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温柔脆弱的女人在追求爱情,更看到了她在追求爱情而独自悲伤时那种追求独立和尊严的勇气。

舒婷的诗歌是对女性的最好的诠释:流泪的女性、敢爱的女性、悲哀的女性。传统妇女的压抑生活和底下的地位,她的诗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女性的真实的形象,舒婷诗中所塑造的现代真实的女性,不是以男女对立的立场为出发点感悟人生,而是以女人的脆弱,用“她”的自尊让我们看到“她”又是独立自主的,勇敢面对困难,就算身处困境,也敢于与磨难作斗争,这样的女性才是真实的,能够真正的以和男性平等身份的一个主体展现在人们面前。

结语

舒婷用婉转的旋律构建了女性独立的精神和品格,她的诗柔美多情,也用文字表达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人格独立是回归女性意识的表现,在男权统治的背景下,她以女性的思维角度写出了爱情观、人生观,细腻的笔触表达了新时代女性脱离束缚的呼唤,字里行间的温暖是她对男性的憧憬和向往。诗歌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女性形象,她们追求自身的价值,保证人的尊严,用自己的力量追求想要的爱情和人生,并希望自身价值得到男人和社会的认可。舒婷的诗充满了对女性人生价值的探索,对爱情的执着,对坚贞爱情的美好追求,并追寻女性解放的幸福,对于女性和男性两者关系有着积极的探索。女性在传统的观念中是不能主动示爱的,只能通过含蓄的词语和羞涩的眼神来暗示,舒婷诗引入了爱情的对话,

不断诉说女性对爱的诉求。《致橡树》是舒婷诗的代表作,她是新时期女性的宣言,它用顽强的力量抒发对平等人格的召唤。传统文化中的女人只是相夫教子,而舒婷诗以崭新的爱情观念强调女人独立的人格价值。在男女关系中,女人不再是陪衬,也不仅仅为男性牺牲自己,更多的是站在和男性同等的位置上和男人一起攀登。

参考文献:

[1] 杜昆.论舒婷的接受误区与创作转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6).

[2] 杜昆.论舒婷的创作转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 张斌.舒婷诗歌中的现代女性意识[J].青年文学家,2012,(7).

[4] 郭庆杰.关于舒婷现象的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3).

[5] 黎洋洋.试析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J].新余高专学报,2006,(5).

[6] 王娟.舒婷诗歌研究综述[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3).

[7] 卢志杰.二十年沧桑再看“朦胧诗”[J].四川大学学报,1999,(1).

[8] 王丽华.飘零女子的哀歌[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7,(1).

[9] 波伏娃,陶铁柱译.第二性 [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10] 陈思和.当代文学史教程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论舒婷诗中的自我形象

论舒婷诗中的自我形象 路亚宁 【内容摘要】:舒婷是我国“朦胧诗”发展过程中的一位突出人物,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80年代的诗坛,呈现出了一个崭新的自我,使“现代派”诗达到一个巅盛时期。舒婷的成就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因而她的诗作必然具有张扬着自己独特个性的方面,即一个特殊时代的一位女作家对世事的洞察和对待文学的感悟。她对艺术进行多方面的探索,采用多种手法,大胆革新,直插个体灵魂的深处,令整个诗坛耳目一新。本文力图从舒婷创作“朦胧诗”的时代背景探寻她对诗文学创作转折的原因,经过对其作品的分析从中演绎出她的自我形象、艺术形式和抒情形式的变化,进而探寻她及其朦胧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关键词】:自我形象艺术形式抒情形式 舒婷,作为80年代初诗坛上升起的一颗新星,与其他“朦胧诗”的成员一起,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一种“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由大时代的歌颂转向了自我的吟唱。“他们不屑于做时代精神的号筒”,“有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回避……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景;”“不是直接去赞美生活,而是追求生活理解在心灵中的秘密。”“诗中出现的‘自卫’”。【1】对人的关注继“五四”之后有一次被提出来。在我们看来,舒婷的诗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体验实在是一种生命情感的原型。人不再是群体,而成为个体。对自我的认同和对个性价值的尊重,是舒婷的核心。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反抗。一代青年的形象出现在诗中,有理想,有追求,怀疑过去,展望未来,对爱情的礼赞,是舒婷早期诗中最突出的内容。1982年以后舒婷转向了理性的思考,更加显得成熟。 一、诗中的自我形象 不同时期,以“自我”为核心构成了鲜明的抒情形象。在舒婷等一代新人的诗作中,开始从外在描述转向内在体验的倾诉。“中国的诗人们不仅开始对诗进行政治上的思考,也开始对自身规律进行认真的回想”。【2】徐敬亚这样断定,诗歌转向了自身,更多的转换为对个体的关注。他的诗作中,强调人的独立,肯定自我的创造精神。 1、早期诗中“反叛者”的形象。面对复杂变化莫测的生活,“一代人”的理

中国古典诗歌中女性的优秀品质

中国古典诗歌中女性的优秀品质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灿若星空。它以华美隽永的语言、光彩照人的形象引人注目,让人痴迷,启人深思。而其中的女性形象就是这浩淼波光中的一粒粒珍珠,耿耿星河中的一颗颗明星。她们政治地位低下而不失尊严,她们生活负担沉重而报以勤劳,她们孝敬长辈、忠于爱情,她们自尊自强、富于责任感。古往今来,女性的优秀品质铸就了中华妇女的美德,她们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一、中国古代社会完全是一个男权社会,女子的生活天地绝大部分是在自己的家中。她们生儿育女、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繁重辛苦、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使得她们忘我地操劳。但是,她们没有怨言、不求索取,有的是始终如一的勤劳善良、孝顺扶持。《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木兰诗》中的木兰一出场就是一位勤劳的女性形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面对父母公婆,她们尽自己的所能扶养、分忧。刘兰芝虽遭婆婆驱遣,仍惦念着婆婆,临走时嘱咐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木兰叹息的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

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于是,木兰便不顾自己的女子身份,毅然作出决定:“愿为 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而《窦娥冤》中的窦娥“情愿认药 死公公,与了招罪”,因为自己不死,便救不了婆婆的命。 二、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古典诗歌中爱情诗占了很大的比重,无论是在恋爱生活还是婚姻生活中,女子的形象美好而动人心弦。为了爱情,她们甚至可以献出生命。《古诗十 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写的是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那深情的守望感动了多少有情人;刘兰芝虽被逼迫也不屈服,即使与太守之子行完婚礼,也要忠于自己的爱情,“举身赴 清池”,用生命履行了自己被逼迫则“黄泉下相见”的誓言;而《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礼法。 三、尽管中国古代女子地位低下,但她们不慕富贵。《陌上桑》是一首民间叙事诗。它通过平民女子秦罗敷驳斥无耻太守的调戏,歌颂了劳动妇女不贪慕富贵、不畏权势、忠贞不阿的高尚品格;刘兰芝被遣回家,面对否泰如天地的选择,决不因县令和太守家的富贵而改变自己的爱情;战场上建有功勋的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西厢记》中的那位相国夫人不顾女儿的感受,执意要让张生取个功名回来,否则就不再让张生进家门。但莺莺并不要那富贵的虚名,“但得一个并头莲,强似状元及第”,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记’,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第四本第三折)。

浅谈舒婷诗歌的语言特色

浅谈舒婷诗歌的语言特色 任何诗歌的外在形式,无不是由诗人的内在情感律动而决定的,直接服从于对一种复杂情感状态的传达。舒婷诗歌中的语言结构的明显特色就是运用转折、假设、选择和虚拟等句式。这都是为了表现她独特的内心情感的纠结、缠绕、冲突,以及为矛盾冲突的情感寻找解脱、出路的努力。她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原因即在此。 在她的诗中,经常出现连接性虚词:如果……纵然……却……、虽然……但是……、与其……不如……、不是……而是……、也许……等等。如“如果有一个晴和的夜晚,/也是这样的风,吹得脸发烫”(《寄杭城)));“无限的大海/纵有辽远的疆城/咫尺之内/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船》);“呵,母亲,/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虽然晨曦把梦剪成烟缕/我还久久不敢睁开眼睛,”纵然呼喊能够穿透黄土/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呵,母亲》)。 以及《致橡树》的前半部分也出现了“绝不”、“也不止”、“甚至”、“不”、“必须”等几个虚词,它们不仅把诗中的多个意象连贯起来,而且是诗作塑造意象表情达意的重要法宝。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其中,攀援的凌霄花所象征的是“攀高枝型”女子的情爱模式。诗人把那些凭借紫色嫁与豪门而依附对方过奢华生活的女性喻为“攀援的凌霄花”,她们之所以要在人前炫耀自己春藤缠绕的幸福,也许是要掩盖出售美貌与青春而付出的沉重代价,或是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或是失去人格与尊严的悲哀。诗人对这类“攀高枝”女子的情爱观嗤之以鼻,因为它根本谈不上爱,与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根本不沾边,所以诗中用了语气副词“绝不”,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爱情”断然否定的态度。 在《寄杭城》中,用一个假设出来的美丽清新的意境,来表达诗人心灵深处的序幕,真挚的友谊被赋予了诗情画意般的色彩,如此迷人而令人神往,纯洁的友情,犹如湛蓝的江水,清澈如流;《呵,母亲》中抒情主人公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挚、神圣的爱,用了一系列的转折假设句式,“企图”寻找表达这种爱的最恰当的方式,但终究为没有找到充分传达这份深挚的爱而感不安。而在那个连血缘伦理也受到侵犯的年代里,也只能将爱抑制在悲凉的心境中。在《神女峰》中用“与其……不如……”构成的选择句式,传达和表现了带有忧伤成份的柔和细腻,委婉的情感中透露着觉醒后的坚强。 舒婷是位抒情诗人,她的情感的美丽多半也是由于她自然地托出一颗矛盾冲突的内心真实:一半是“多么寂寞我的影”,一半是“多么骄傲我的心”(《致大海》)。也正是如此矛盾的心情,舒婷采用了富

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

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 刘里燊中文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四班 201113000211 【内容摘要】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女性意识: 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 是时代与经历孕育诗人诗歌女性意识的主旋律。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是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传承, 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文学回归这种女性意识的表现。她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爱情诗, 同时也是人道主义大潮中泛起的一朵别致的浪花。它标志着中国新女性的的意识的觉醒。 【关键字】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 一、从意象浅谈文本内容。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在这里,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挺拔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烘托的写作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

浅析舒婷的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舒婷的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女性三部曲(《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 英林中学语文组洪金杯 【摘要】朦胧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独具女性特质,开创了新时期女性诗歌的新纪元。舒婷的诗歌,饱含着丰富的情感,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构建出崭新而独立的女性意象,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带着女性话语的芳香气质,独具女性魅力。 【关键词】女性意识舒婷朦胧独立的宣言爱情 舒婷是我国当代最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具有明显的个性,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寻求人的自我价值,对祖国、对人民的炽热的爱,是舒婷诗歌创作的源泉,她在诗歌除中,以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关切。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于清隽蕴藉之诗意境界,传达她独自深入的灵魂的歌吟,将传统面影与现代气质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在女性诗歌的创作还比较凋零的季节,作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用她温婉细腻而饱含着淡淡忧伤的笔调,深沉而冷静地吟唱着一曲曲动人的女性之歌。她谱写的女性诗歌以其对人的尊严的倾诉与提升,对爱的世界的理想与渴求,对意象的自然景物化及疏密有致的组合,对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及平朴、纯净、接近口语的诗歌语言的追求,显示了她独特的艺术个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舒婷女性诗歌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她诗中所蕴含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爱情理想。这两者是相辅相依的,正是舒婷用她的女儿心时刻关切生命,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类关系的平等,基于如此伟大的人格力量才使她具有了一种平等的建立在人格独立之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崇高理想,而其人格力量又因理想而更加光辉。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的扭曲,形成了对男性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人的生活内容,夫唱妻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荣妻贵成为女人的生活理想。几乎所有的女人都默默忍受甚至盲目屈从,只有舒婷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唤: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致橡树》这首诗可视作新时期女性人格的骄傲宣言,它集中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爱情理想。诗中的“凌霄花”象征依附式的爱情观,“鸟儿”象征奉献性的爱情观,诗人通过对这两种爱情观的批判来确立自己的爱情理想。在诗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也就是说,爱情并不是一个人的进身之阶,更不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建立在双方保持独立人格的基础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扶持。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属,而是首先以一个独立的人的身份出现,他们首先意识到自己是人然后才是女人。正如诗人所言:花和蝶的关系是相悦、木和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因此,相爱的双方不仅是心灵的相通,更是人格的相映,又是命运的“分担”和“共享”。也因为“两个人

舒婷诗歌赏析

双梔船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我的理解:通读全诗,作者以一艘双梔船的角度,描写了它离开岸边的不舍与缠绵。 表达了一位漂泊无依的游子浪迹天涯对故乡的痴恋,然而,心中的故乡却无时无刻不在我心 中,在我的梦中,也许明天,就会与你相遇,我痴念这着故乡,故乡也牵挂着我。另一方面,我还认为这首诗中透露着诗人对未来美好阳光的憧憬,暂时离开岸漂泊,却会在明天,又与 彼岸相遇。尽管途中会有风暴,美好的未来总会在风暴后与我们偶然邂逅。人生,也像这一艘双梔船,在不如意后,总会有光明、美好不期而遇。既然如此,不如扬上希望的帆,向着花开的明天远航!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一一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一一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一一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我的理解:在这首诗中,诗人化作一棵木槿,用紧紧相依诠释自己眼中的爱情一一不是利用功名、不是无病呻吟、不是风花雪月。只是与相爱之人拥有同一形象,不卑不亢,含情脉脉,紧握双手,同甘共苦。爱,是两个人的契约。因爱一个人的某些特点而爱某个人,那便不是真爱,真爱是爱一个人的一切,爱一个人本身。就像木槿和橡树,永远相依,永不分离。 向北方 一朵初夏的蔷薇 划过波浪的琴弦 向不可及的水平远航 乌云像癣一样 布满天空的颜面 鸥群 却为她铺开洁白的翅膀 去吧 我愿望的小太阳 如果你沉没了 就睡在大海的胸膛 在水母银色的帐顶 永远有绿色的波涛喧响 让我也漂去吧 让阳光熨贴的风

论舒婷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论舒婷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摘要 舒婷是一个天才式的抒情诗人。她的诗,是用真情谱写的一曲美丽而忧伤的歌!她的诗歌,将感情和艺术融合得天衣无缝,和谐的音韵性、优美的形式感、飞驰的想像、丰富的意象、深邃的意境都是那样信手拈来、自然天成,将浪漫主义的审美特征发挥到了极致,给单调的中国现代诗歌带来清新的空气。本文从舒婷诗歌的情感和意向入手,探讨其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全文分为引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部分围绕舒婷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分两章加以阐述。浪漫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和丰富的想象。第一章主要论述舒婷诗歌忧伤的情感。舒婷的诗诞生在中国的苦难岁月,忧伤是她情感和创作的一大特色。她的诗,既是对时代忧伤的抒写,也是对爱情忧伤的诠释,同时亦流露着温婉柔情的母性情怀;她把个人忧伤与大众的忧伤结合在一起,在忧伤中又蕴含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第二章主要分析其诗歌的意象艺术。她的诗歌意象十分丰富,其意象的变化与组合随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自然天成,具有“因情置象”的特点。 关键词:舒婷,忧伤,音韵节奏,意象,抒情艺术 Abstract Shu Ting is a genius of the Lyric poet. Her poetry, is a beautiful and sad song which composes with the true feelings! Her poetry, the feelings and art have a seamless heavenly robe, sound rhyme, graceful form harmoniousfeeling, flying imagination, rich imagery, profound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at kind of have one's words at hand, naturalTiancheng,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Romanticism to play to the extreme, to the Chinese modern poetry monotonous bring fresh air. This paper from the emotion and intention of Shu Ting's poetry of the romantic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s its poetry.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text,epilogue. The romantic features around Shu Ting's poetry is divided into two chapters to elaborate. Romantic is the biggest lyricism and rich imagination.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Shu Ting's poetry feeling of sadness. Suffering the poetry of Shu Ting was

论翟永明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论翟永明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专业:汉语言文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在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诗歌谱系中,翟永明被普遍认为是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其作品曾被翻译成为英、德、日、荷兰等国文字,出版有诗集《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称之为一切》、《黑夜中的素歌》、《翟永明诗集》、《终于使我周转不灵》;散文随笔集《纸上建筑》、《坚韧的破碎之花》、《纽约,纽约以西》等。她成名于早期作品组诗《女人》,并在二十余年来的写作中坚定地保持充沛的写作和思考的活力,且每个时期都有重要作品问世,在中国诗坛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性,诗人欧阳江河称其为“东方最美丽的女人”,诗人伊沙则曾戏谑地称赞“第三代诗人都有翟永明情结”,也正是这种来自外部的女性身份设定以及她作品中所主动涉及到的女性意识元素,让她的作品和相关的言论成为本文的研究起点。 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及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波伏瓦曾将女性称为“第二性”,即相比于男性而言,女性是一个非主导性阶级。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与男性不平等,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但女性的这种历史性的失败不单决定于其生理因素,更多地是由社会和人类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1也正因为如此,不管有多少女性作家或诗人不喜欢甚至拒绝被人贴上性别标签,而且在这种拒绝背后隐藏着的也是对这种潜在歧视的不满,但她们却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性别烙印。不过也恰恰是这种烙印鲜明的作品,反过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以资讨论的样本,并透露了她们更深反叛和独立的可能。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本文首先试图从时间上理清翟永明诗歌中女性意识及其变化的整体脉络,主要以诗人成名之初的组诗《女人》、九十年代比较重要的作品《更衣室》《女子澡堂》、新世纪以来的《她的视点》以及新作《关于雏妓的一次报道》等作品为探讨对象;然后试图在空间上将翟永明的诗及其女性意识与不同时期的女性诗人作家作纵向、横向和同时期的比较,在这副作品及思想的坐标系中最终确定翟永明诗歌所处的坐标点;最后,本文将在比较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最终以抛砖引玉的形式试图给当代诗歌研究和诗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契机。 女性诗歌是“女性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那么,何为“女性文学”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女性文学”被泛指为女性写作的文学,即使在国外,“women’s literature”也是一个被长期使用的“熟语”。大约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的涵盖范畴被自觉地约小,特指由女作家、女诗人创作的,表现女性生存和生命经验的作品。 评论家陈超对翟永明的研究最为系统,他曾有一种对翟写作的分期归纳: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导读:【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诗歌原文】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歌赏析】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

舒婷诗作赏析

作者介绍: 舒婷是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被誉为我过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北岛、顾城齐名。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并被编入选入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和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真水无香》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奖”。另《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事》节选之沪教版六年级下的语文教材,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提时代的人的心声。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1977年3月27日

我国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和人物形象

我国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和人物形象 (一)常见意象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 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 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

关于舒婷的经典诗歌5篇

关于舒婷的经典诗歌5篇 舒婷(1952年-),原名龚佩瑜,出生于福建龙海石码镇,中国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舒婷,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舒婷: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舒婷:礁石与灯 站在我的肩上,亲爱的—— 你要勇敢些 黑色的墙耸动着逼近,

发出渴血的,阴沉沉的威胁,浪花举起尖利的小爪子, 千百次把我的伤口撕裂。 痛苦浸透我的沉默, 沉默铸成了铁 假如我的胸口,不能 为你抵挡所有打击, 亲爱的,你要勇敢些。 舒婷:这也是一切 ——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风暴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掉翅膀。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 都只燃烧自己

而不把别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 都仅指示黑暗 而不报告曙光; 不是一切歌声 都只掠过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 不是一切失却都无法补偿; 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 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 不是一切心灵 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 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 而不展现欢容。 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舒婷:也许

以《赠》为例浅谈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以《赠》为例浅谈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在北岛、顾城、海子、江河等等活跃在现代诗坛上的诗人中,舒婷也可以说是很有代表性、也很独特的一位了。有别于与她同时代的男性诗人们,舒婷的诗歌更偏重于感性而非理性,她曾坦言“我写诗的时候,宁愿听从感情的引领而不大信任思想的加减乘除法”,说自己“总也深刻不起来”。的确,与北岛、江河等诗人相比,舒婷的诗歌很少涉及玄想和逻辑,也很少出现隐晦的暗示和譬喻,因而显得浅白易懂,但也正因为如此,她的诗歌总是感情充沛,无论风格是直白热烈,还是细腻委婉,都因为切近读者的情感体验而分外容易扣人心弦。 如果说感性的是女性的,理性的是男性的,这样的判断显然失之武断。包括舒婷在内的许多女诗人都对社会和人生进行过冷静的、批判性的思考,她们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思想的睿智和活跃丝毫不逊于男子;而雪莱、叶芝、徐志摩等诗人的作品中也往往充满了柔性元素,他们的敏锐易感是许多女孩子都不具备的。理性和感性是人性的两个方面,因而也同时存在于每一位诗人的诗作之中,但一个感性的女诗人和一个感性的男诗人,或是一个理性的女诗人和一个理性的男诗人,却的的确确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赠》这首诗中,舒婷的感情和表达感情的方式,就体现出了很明显的女性特色。 我们可以把舒婷的《赠》和北岛的《雨夜》做一个比较。这两首诗的主题相似,都在抒写文革之后一代青年人的迷茫与觉醒、脆弱与坚持,两首诗都出现了“我”和“你”,这个“你”身份不明,估计是“我”的异性友人或是恋人。然而两个“我”对“你”的诉求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明显的不同。 在《雨夜》中,“我”用深情的笔触记述了和“你”的美好记忆,强调“即使明天早上/枪口和血淋淋的朝霞/让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笔/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我决不会交出你”,宣称“你的微笑将印在红色的月亮上/每夜升起在我的小窗前/唤醒记忆”。这些词句至少向我们透露了两个信息:首先,在“我”看来,“你”是“我”要保护的对象,“我”宁愿自己承担危险和迫害而希望“你”能幸福安宁;其次,对“我”来说,“你”是“我”的理想、信仰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的寄托,是“我”的勇气和力量的来源。这样的态度就是很典型的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事实上,诗中的“你”并不一定明白“我”在追求什么,期望什么,但这没关系,“我”把“我”的理想投射在“你”身上,塑造了一个美好的形象,或者说幻象,对“我”来说,这个幻象就是“我”的理想和追求的化身;而与此同时,现实中的“你”又给了“我”安慰和温暖,让“我”在紧张而孤独的追求信仰的路途上得到了舒缓和鼓励。 而在《赠》中,“我”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是火/我愿是炭/想这样安慰你/然而我不敢”,“如果你是树/我就是土壤/像这样提醒你/然而我不敢”,这表明“我”不仅仅希望做“你”在生活中的陪伴者和在“你”保护下的小女人,而希望“你”向我倾诉“你”的思想和信念,与“我”并肩战斗。“我为你扼腕可惜”,可惜什么呢?也许是可惜“你”拱肩袖手,不够坚定,但更有可能,是在可惜“你”不肯信任“我”,不相信“我”能理解“你”,从而错失了一个真正了解“我”的机会;“我为你举手加额”,什么样的情绪让人举手加额?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我”为“你”的冥顽不化而无奈叹气的样子。“你没有问问/走过你的窗下时/每夜我怎么想”,这些话说出来几乎是有点幽怨的,作为一个新女性,“我”并不甘于无知而幸福地被人保护,“我”希望觉醒,希望战斗,希望和“你”并肩站在一起,但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她想走上这条路要面对并克服比男性更多的困难。 作为新时代的女性,舒婷的许多诗歌都体现出了鲜明的女权意识。《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等都表达了新女性对独立自主、平等而互相尊重的爱情、承担社会责任等的要求。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对舒婷来说,女权意识既给了她力量,又是她矛盾痛苦的来源。舒婷处在一个女性的社会定位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女性在承担传统的家庭责任和家庭义务

舒婷诗歌赏析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注释】 [1]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蔓生,茎攀援他物而高升,高可数丈。夏秋开花,橙红色。 [2]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丈。 [3]虹霓: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有七种颜色。这种圆弧常同时出现两个。红色在外,紫色在内,颜色鲜艳的叫“虹”;红色在内,紫色在外,颜色较淡的叫“霓”。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 吕安宁 (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070114095 指导教师:尹雪华副教授) 摘要:《诗经〃国风》里160篇作品中大约有68篇爱情诗,这些爱情诗诗真实的表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人们的爱情、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生活态度和感情历程,塑造了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她们美丽、热情、坦率、孤苦、决绝。从这些女性形象中,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女性对于爱情、婚姻、生活的态度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流露。 关键词:诗经;国风;女性形象;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中国风吟唱男女恋情,即一种用地方声调来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1]。因此表现女性生活的诗篇很多。“十五国风”中有大量情诗,着重描写女性情感生活。“一百六十篇中关涉到两性世界的诗作,基本肯定的有六十八篇,所占比例为42.5﹪,数量可谓蔚为大观。[2]”也可以说《国风》是《诗经》中有关女性形象最精彩全面深入的部分。“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3]”。诗歌中记载她们的感受,抒发内心的体验,恋爱与婚姻中的喜怒哀乐。有对爱的憧憬,对爱的执着,对爱的誓言,对爱的决绝。这些都呈现出鲜活的女性形象。以下从几个方面加以评析。 一、美德美貌美好纯真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离不开一个“美”字。不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都令人赏心悦目,美好女子的形象跃然于眼前,正是《国风》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开始就塑造了一个美好的女子形象---“窈窕淑女”。“窈窕”即娴静美好的样子,包含有身段苗条之意,而“淑”指善、好。因此“窈窕淑女”是君子心中的好配偶,令其“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出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与倾心。在《卫风?硕人》中,女子的美丽更是令人惊叹。

舒婷抒情诗歌

舒婷抒情诗歌四首 舒婷,当代女诗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生长在厦门。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1969年开始写作,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回城后当过多种临时工: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对她的作品展开近一年讨论,讨论涉及到新诗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1981年福建省文联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两次获全国性奖。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抒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复活】 作者:舒婷 透过面具 以无焦距的凝视 使人生变成几场化妆舞会的是谁呢 你喋喋大笑,你号啕痛哭 连小小塔螺都吸附着风暴吮咂有声 在一切喧嚣中默不作声的是谁呢 不要回头 你身后只是沉沉的宇宙 或许存在只是不停地流动 把你整个儿铺成一川河流 那么,站在岸边 和你貌似神非的是谁呢 像一棵树 从胚芽到老朽 那把你从地下往空中不断循环的 仅仅是水吗

不必倾听 你不能把雨声的流程 捧在掌上端详 于是蚕蠕动着 穿过 一环又一环自身的陷阱 为了片刻羽化 飞行状地 死去 上十字架的亚瑟 走下来已成为耶稣,但是 两千年只有一次 【读给妈妈听的诗】作者:舒婷 你黯然神伤的琴声 已从我梦中的泪弦 远逝 你临熄灭的微笑 犹如最后一张叶子 在我雾蒙蒙的枝头 颤抖不已 呵,再没有一条小路 能悄悄走进你吗?妈妈

所有波涛和星光 都在你头上永远消失 那个雷雨的下午 你的眼中印着挣扎 印着一株 羽毛蓬散的棕榈 时隔多年,我才读懂了 你留在窗玻璃上的字迹 你在被摧毁之前的满腔抗议 呵,无论风往哪边吹 都不能带去我的歌声吗?妈妈 愿所有被你宽恕过的 再次因你的宽恕审判自己 【国光】 作者:舒婷 你的名字是一只 熟苹果 无枝可栖 妻的`贝齿轻轻咬啮 娇儿的发火枪瞄准,倒下 小数点后面的政府官吏 揭去一层层包装物 被蝉歌、云袖、泉足打印过的灵魂

论舒婷诗歌中的爱情观—对传统爱情的超越和理想爱情的追求-毕业论文

【标题】论舒婷诗歌中的爱情观—对传统爱情的超越和理想爱情的追求 【作者】张欢 【关键词】舒婷诗歌传统女性地位现代意识爱情观独立形象【指导老师】梁平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文学创作中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情对女人之重要,犹如事业之于男人。大多数女人在爱情里寻找自我,最后又在爱情里迷失自我,爱成为女人的终生困惑。爱情不仅是女人出于天性本能的追求,更是作为女人肯定自我、完成自我的一种生命实现方式。 爱情,是一个闪光迷人的字眼,古往今来,每个人都渴望生命的光芒、生命的燃烧,每个人都渴望激动人心的爱情。有无数的诗人为之深情地歌唱,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因此,每一个挖掘爱情题材的诗人,都要注意另辟蹊径。寻找新的感受角度,对爱情做出自己独到的阐释。这样才能写出富有个性、启人深思的诗篇。 做为“朦胧诗群”最有代表性的女诗人舒婷,以其新的诗美追求和优秀诗作影响和震撼了诗坛。舒婷对新时期诗歌创作最重要的贡献还在于她的爱情诗,她的爱情诗主要收入《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等诗集,其中名篇有《致橡树》、《神女峰》、《双桅船》《心愿》、《赠》、《往事二三》等。 一、中国传统爱情观 (一)女性的传统地位 泱泱大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足以让人骄傲自豪,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传统在规范女性的同时,施加于女性的负荷也愈加沉重。在中国几千年的男性中心社会中,在男性本位创造的神话中,女性形象一贯是或虚幻、或美化、或扭曲的,是被动的次等客体。她们周身处处散发着男性的主观意识,反映着男性的偏见。事实上,烈女、节妇、望夫崖、神女峰等形象,不过是男性中心社会塑造出来的女性偶像,“一旦剥去由美、诗意和爱情纺织而成的面纱,女性被贬抑的性质就暴露出来了。”[1](P4) 在世人习以为常的目光中,女性成为了一种依附,女人成为一种天生应被怜悯的动物,莎翁也不禁说道:“女人啊,你的名字叫弱者。”社会分工的不同,男女先天性的差异,父权社会的同化,男性从精神意识上的侵蚀,造成女性的异化,造成原处平等的男女地位失衡,造成女性自我意识的消解甚至丧失。 一提起中国古代妇女,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从一而终”,“三从四德”这两个词。以孔子的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社会伦理道德的逐渐完善,妇女们的地位进一步下滑。西汉的刘向写了著名的《烈女传》开创了女子教育的先河,妇女贞洁开始成为当时的主旋律,这一下就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 唐代这个伟大的朝代是我们屹今为止最令我们自豪的朝代,经济的发达,政治的开

论舒婷诗歌中体现的女性意识

论舒婷诗歌中体现的女性意识 【摘要】舒婷,当代著名女作家,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她的诗歌柔婉舒畅而饱含深情,是新时期女性诗歌创作的先声代表。她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理想主义色彩,并以鲜明的女性认识全面而深刻地构建出了作为“自然形象”的崭新而独立的女性意象。本文将通过探索舒婷诗歌女性的自我价值,解答诗歌中女性对爱的诉求,树立女性的独立意识。 【关键字】舒婷;诗歌;女性意识;男女平等 Theory of ShuTing poems reflect female consciousness Grade2011,Chinese Department,Shaoyang University Cui yu Abstract: ShuTing,the famous contemporary woman writer,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obscure poetry,her poetry soften a refreshed and full of deep feeling, is the first sound represents the female poetry writing in the new period.Her poetry is full of romantic and idealism color,and with distinct women know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build out as a "natural" new and independent female image.This article explores ShuTing poetry women's self-worth,answer poetry women appeal for love, set up the ideas of women's independence. Key words: ShuTing; Female consciousness; independent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