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儿童心理学理论与原因课件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异常儿童心理学

异常儿童心理学 发展障碍是在儿童成熟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障碍。心理或行为障碍通常是指个体在行为、认知、情感或身体上出现的系列症状。这些症状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之一种或几种:个体承受着痛苦的体验,机能(身体、情感、认知或行为)失调,面临由痛苦体验或机能失调而带来的更大的危险或劣势。 儿童发展障碍的特殊性: 由于儿童依赖性的特点,所以,发展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反映的是儿童与他人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儿童自身的问题。 由于儿童发展性的特点,发展障碍的标签往往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应避免使用歧视性标签。发展障碍的标签只应用于描述儿童的行为,而不能用来标识儿童。 严重的发展障碍的发生率通常在5%以内,一般性发展障碍的发生率在10-15%之间。粗略估计,约有20%的儿童存在机能性心理健康问题,而约有10%的儿童符合某种发展障碍的诊断。 儿童发展障碍的原因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次,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以及神经生物学特征,心理因素包括认知风格、自我概念、情绪调控机制以及人际关系特征,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模式、文化标准等。 通过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研究者确定了不同脑区对应的不同心理机能;通过无创性脑研究技术,研究者进一步发现,比较复杂的心理机能往往是多个脑区协同活动的产物。 下丘脑:与情绪、睡眠、体温调节、饥渴有关;也与言语功能有关 边缘系统:情绪体验与表达、学习、冲动控制基底神经节:控制运动行为,与ADHD 和强迫性冲动障碍有关。 前额叶:计划、执行、调节、控制心理和行为活动,与ADHD、孤独症等有关。 神经系统的一个突出特性是其可塑性,即经验会影响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从而使机能发生变化。即便是在敏感期之后,经验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产前危险因素:养不良、滥用药物、病毒感染、辐射、孕母患病。 围产期危险因素:缺氧、早产或滞产、产伤和药物。 儿童发展障碍的影响因素的分类: 易感因素:亦称“危险因素”,使儿童具有发生障碍的危险性或倾向的因素。 促发因素:引发障碍或是问题恶化的因素。 维持因素:使心理障碍得以持续存在的因素。 保护因素:阻止心理障碍进一步恶化的因素。 咨询和治疗的主要任务是鉴别这四类因素,矫治个人和环境中的维持因素,加强个人和环境中的保护因素。 大部分主要的障碍类型的测评者信度在0.5-0.6之间,为“一般水平”,只有少数类型的障碍(如品行障碍、抑郁症)的测评者信度达到0.7以上(满意水平)达到了显著水平(0.70以上)。各种亚型的信度总的来说偏低,只有少数亚型的信度达到显著水平,大部分亚型的信度都是很差的。通常是在一个大类型中有一个亚型的信度较好,其它亚型的信度都比较差。 大部分DSM的大的障碍类型的效度都是不够好,被诊断为同一种障碍类型的儿童在家庭背景、发病因素、病程、对治疗的反应以及预后上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注意缺陷多动症,ADHD,即过去人们所说的轻微脑损伤、轻微脑功能障碍或多动症。 另一种假说认为,ADHD儿童的“维持注意”(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保持在一项任务上)有缺陷。这种假说得到比较广泛的接受。正确率和反应时是衡量儿童注意水平的两个指标。儿童会犯两种类型错误,一种是“漏报”错误,这反映儿童的注意警觉水平不够,另一种是“误报”错误,反映儿童的冲动性。ADHD儿童在这两类错误上比正常儿童和其它类型的障碍儿

幼儿心理学复习提纲

幼儿心理学复习提纲(提纲中粗体字部分属重点掌握内容)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期(0--6、7 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各个阶段间既是相互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 3、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4、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和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5、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横向研究比较。 6、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 7、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8、观察力: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经常的、稳定的能力。 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稳定的立的心理过程,而注意是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可使心理过程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10、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克服困难的注意。 1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13、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者另一种活动中去。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6、视觉敏度:是指用视觉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也称作视力。(儿童的视觉敏度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6 岁时达到正常成人的视力范围。) 17、适应:分析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8、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有两种,感觉对比一是先后对比,二是同时对比。) 19、幼儿期健忘:缺乏回忆幼年期事物的能力描述为“幼儿期健忘” 20、记忆恢复:指识记某种材料后经过若干时间(一般为数天)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

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冲刺一异常心理学精

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冲刺一:异常心理学 《异常心理学》参考题一 一.判断题 1.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认为某人的行为异常,该人则可能是精神病患者。(× 2.广场恐怖、社交恐怖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惊恐障碍。(√ 3.新型抗忧郁药物主要是抑制神经元回收5—HT从而改变情绪。(√ 4.孤独症最主要的临床表现特征是人际的接触交往障碍与言语障碍。(√ 5.在所有的心理疾患、包括抑郁症之中,厌食症的死亡率最高。(√ 6.头部经常遭受打击的拳击运动员有患老年痴呆的更高的风险。(√ 7.评价心理不健康的主要指标来自统计学方面。(√ 8.广泛行焦虑的患者无明确的焦虑对象和内容。(√ 9.霍妮认为神经症者僵化地用某一种应对方式与人交往。(√ 10.处于极度焦虑的人是没有自知力的。(× 11.一个人每天洗手的次数超过了我们一般人就可以认定为异常。(× 12.父母有精神疾患,子女也同样会患精神疾病。(× 13.强迫症的仪式行为主要用于减轻强迫思维带来的烦恼和痛苦。(√ 14.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克雷佩林首先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 15.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要点就在于活动过度与注意力易分散。(× 16.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往往在少年期就表现出品行障碍。(√ 17.老年痴呆患者的家属和照料者往往更需要心理支持。(√

18.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前提是曾经遭遇过创伤性事件。(√ 19.喜欢穿异性服装做异性装扮者即性别认同障碍者。(× 20.“穷思竭虑”是妄想的一种表现形式。(× 21.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是应激。(√ 22.焦虑障碍广泛存在于其他多种心理障碍或疾患之中。(√ 23.一个老是说要自杀的抑郁患者根本不会去自杀。(√ 24.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是幻觉和妄想。(× 25.随着年龄增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自然痊愈。(× 26.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年龄一般比阿尔采末氏痴呆早,但症状更严重。(× 27.精神活性物质成瘾障碍是道德缺陷和意志薄弱。(× 28.焦虑下降也会形成强化。(√ 29.“穷思竭虑”是妄想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单选题 1.最普通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是(D。 A重度抑郁B创伤后应激障碍C精神分裂症D社交恐怖 2.躁狂发作的典型特征之一是(C。 A自大自负 B夸大其辞 C思维奔逸 D活泼多动 3.以妄想和幻觉为主要特征的精神分裂症主要是。(C。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特殊教育学校陈佑贵 摘要: 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弱智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智障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关键词: 倔强敏感多疑真心真爱表扬鼓励和谐环境表现机会康复训练 智障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特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沟通,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智力障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导致了智力障碍学生的人格、性格、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弱智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智障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一、智障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倔强 自卑孤僻、敏感多疑的心理问题,导致智障学生大多生活在自己的猜测和观察里,一般按自己的推测来判断他人或者周围环境,不能很好地听取他人意见或建议,从而形成倔强的性格特点。比如周铮珍,女,12岁,汪营白果人,常斜着眼睛看人,弱智,就读于利川市特殊教育学校培智四班。她的不良心理问题表现:有自闭症倾向:上课经常紧抱书包,或独自发呆,下课经常一个人在另一处玩。自控能力太差,经常撕自己的衣服,课本和作业本等。总是去“拿”别人的东西,还要归罪于别的同学,喜欢惹事生非,打人。 2、敏感多疑 由于自身的缺陷而导致的自卑孤僻,智障学生总是处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通常通过自身的观察、猜测判断身边的变化以及他人的言谈举止,敏感多疑的心理问题也相应产生。即使是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同伴的善意提醒,他们也不能正确对待。比如周铮珍就敏感多疑,且心理脆弱,喜自言自语,喜欢一个人玩,常在校园中独自游逛或独坐在楼梯及校门口。 二、智障学生的教育方法 1、倾注真心真爱 教师应重视特殊儿童,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特殊儿童常常由于不同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比较脆弱。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不成熟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适时表扬鼓励 对待周铮珍这类特殊儿童,只要表现某一良好现象时及时予以表扬,且对她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给予强化:或给予一个亲切的抚摸动作,或给一颗糖果等物质鼓励,或点点头示意表示赞赏,或肯定与信任的微笑。一次,我在操场上看见周铮珍主动为蒲婷凤系鞋带,我没有去惊动他们,而是用自己的手机拍下了那一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重点知识(第九章_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

第九章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转载) 一、填空题: 1、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儿童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了儿童品德的发展。当然,外部教育影响是品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自我教育是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 2、品德发展是四个因素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 感是动力,道德意志起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前三者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体品德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3、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 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他们在游戏中没有合作, 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而儿童在6——10 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其道德判断都基于对规则的无条件服从。 4、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 察学习。 5、道德认识是一种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其中, 道德观念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人脑里留下的表象;道德概念是指社会道德本质特征的反映;道德信念是个体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6、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 己”;从片面到全面。 7、道德意志就是人在道德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 程,道德意志体现在道德行为中。 8、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在:认识具有模糊性;情绪具有对立性;意 志具有脆弱性;行为具有逆反性。 二、选择题: 1.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体验是(B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2.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会将“我妈妈说的”“我们老师说的”挂在嘴边,表明其道德发展阶段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B )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 3、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A )。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 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 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 4、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C )。 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B.认知建构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 D.认知识结构理论 5、根据动机影响范围的大小可以把动机分为( D )。 A.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B.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 2.儿童:0~18岁 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现象的分类: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 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大事件 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2.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综合 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4)心理的主要观能动性,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基础) 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本质)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 2.儿童:0~18岁 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现象的分类: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 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大事件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综合 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心理学知识儿童多动症修订版

心理学知识儿童多动症 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心理学知识-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是儿童注意力缺乏、唤起过度、活动过多和延迟满足等一系列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总和。它是儿童期最复杂最普遍的心理与行为障碍之一。大量最新研究表明,多动症对儿童的学习、人格、心理健康、同伴交往、亲自交往等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近期影响,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长期效应。国内外有关调查队对儿童多动症的出现频率的报道虽然高低不一,但一般大约在3-10%之间。如果按此百分率计算,在我国两亿多的儿童总数中,患有轻重程度不同的多动症儿童的人数将以千万计。目前多动症已成为儿童心理咨询与儿童儿童精神门诊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与行为障碍。由于此,近20余年来,多动症已成为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儿童精神病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怎样才能对多动症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矫正也成为千百万家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儿童多动症的界定 要正确界定儿童多动症,首先要明确儿童多动症的变现。 多动症儿童活动过多:这类孩子无论在何种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状态中,上课时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舔铅笔,切橡皮,撕纸头,拉同学的头发或衣服,常说一些使人恼怒的话,好插嘴和干扰别人的活动等。 冲动任性:这类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冲动任性,不服管教,常惹事生非。高兴时忘乎所以,又笑又叫,又唱又跳,情不自禁,得意忘形;不顺心时,容易激怒.好发脾气,同学和伙伴都怕他,讨厌他,对他敬而远之,致使他们不易合群,久而久之可产生反叛心理,常常发生自伤或伤人的行为。

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推荐(简化版)

有关儿童心理学的书籍(修改版) (一)通俗易懂的 《读孩子如读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爱和自由》、 《捕捉儿童敏感期》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和孩子划清界限》 (二)理论性较强的(标绿的比较贴近中国实情) 《人生发展心理学》(极好)詹姆斯?O?卢格著陈德民等译学林出版社《发展心理学与你》朱莉娅?贝里曼等著陈萍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我的发展》简?卢文格著韦子木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发展的自我》罗伯特?凯根著韦子木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沙利文著韦子木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婴儿心理学》孟昭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好)林文正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皮亚杰等著商务印书馆 《儿童的道德判断》皮亚杰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意识的把握》皮亚杰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马春华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李丹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心理治疗技术》高桦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小学生心理健康》杨忠健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父母柔道:少年行为纠错》约翰?罗斯蒙特著邓磊等译北方文艺出版社《学习的烦恼》林薇编著北京出版社 《EQ之门》劳伦斯?沙皮罗著施美华译经济曰报出版社 《人生的阶段》勃纳德?利维古德新华出版社 《自我论》科恩著文化生活译丛 成长的阶梯――人生发展心理学丛书从婴儿到青年共五本 (三)治疗 《儿童故事治疗——教育辅导系列》 作者:(美)布兰岱尔著,林瑞堂译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ISBN:7561432747 《儿童异常心理学》 作者:[美]马施,[美]沃尔夫著,孟宪璋等译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v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特殊儿童心理学精编

特殊儿童心理学 第一章重点内容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特殊儿童心理现象,揭示特殊儿童心理 发展过程和内在规律。 3、特殊教育的对象(1)广义的特殊儿童指包括残疾儿童、超常儿童和问题儿童在内的 一切有特殊需要的儿童。(2)狭义的特殊儿童是指残疾儿童。 4、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感官障碍儿童(视觉障碍儿童和听觉障碍儿童)、 智力异常儿童(智力落后儿童和超常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和自闭症儿童这几类更为 典型的特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特点。 5、普通心理学与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过程和发展 规律的一门心理学的基础学科。研究内容是一般人的认知、情感和个性形成发展的 原理。主要探讨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里的生理基础、心理学的主要派别和实验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特殊儿童心理学是研究特殊儿童心理过程,揭示特殊儿童发展 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涉及认知、情感、个性等,但更侧重于特殊儿童的差异心理 特征以及独特心里发展过程的研究。两者的共同点:都是研究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特征。不同点:前者重视研究普遍的规律,后者重视研究特殊的规律。 6、国内特殊儿童心理研究历史:(1)最早撰文阐述特殊儿童心里发展问题的是陈鹤琴 先生,他对耳聋儿童、口吃儿童和低能儿童的心理进行了一些开创新的研究。(2)新中国成立以后停顿状态。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重视。朴永馨1983年出版 《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学》移动了国内的相关研究。(3)进30年来我国特殊儿童心理 学的学科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陆续出版有关特殊儿童教育和心理研 究的教材。二是在心理学系设置了特殊教育专业。三是由相关学科人员组成的特殊 儿童心理学研究队伍逐渐壮大,他们都开始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 技术手段聚焦于特殊儿童心理研究,获得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 7、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单一被试研究 法。 第二章特殊儿童的感知觉 第1节感知觉理论与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个别属性作用于感官, 引起感受器活动而产生的最原始的主观映像。 感觉常受如注意、知觉、情绪、心境等主体高层次心理活动的制约。 感觉分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内部感觉接受肌体内部的刺激,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2、什么是感觉阈限?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便是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3、什么是感觉的适应?是指在感受器刺激持续作用的情况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可以引 起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代偿是指当机体某器官发生病变、功能失常时,自身通过调整病变器官和发展其他健全器官 的功能,使机体与环境重新趋于平衡和协调的过程。 代偿分为结构性代偿、代谢性代偿、机能性代偿。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3)1、(2)乳儿期,1)新生儿期,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7)青年早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

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3、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4、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4)(3)创造性游戏,(2)教学游戏,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建筑性游戏,活动性游戏等几类。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6、 的。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7、 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9、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使儿童了解社会,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10、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有了良心和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 四、概念解释: 1、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2、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3、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4、移情: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映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映,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小度写范文异常儿童心理学pdf【异常儿童心理学】模板

异常儿童心理学pdf【异常儿童心理学】 异常儿童心理学 发展障碍是在儿童成熟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障碍。心理或行为障碍通常是指个体在行为、认知、情感或身体上出现的系列症状。这些症状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之一种或几种:个体承受着痛苦的体验,机能(身体、情感、认知或行为)失调,面临由痛苦体验或机能失调而带来的更大的危险或劣势。 儿童发展障碍的特殊性: 由于儿童依赖性的特点,所以,发展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反映的是儿童与他人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儿童自身的问题。 由于儿童发展性的特点,发展障碍的标签往往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应避免使用歧视性标签。发展障碍的标签只应用于描述儿童的行为,而不能用来标识儿童。 严重的发展障碍的发生率通常在5%以内,一般性发展障碍的发生率在10-15%之间。粗略估计,约有20%的儿童存在机能性心理健康问题,而约有10%的儿童符合某种发展障碍的诊断。 儿童发展障碍的原因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次,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以及神经生物学特征,心理因素包括认知风格、自我概念、情绪调控机制以及人际关系特征,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模式、文化标准等。通过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研究者确定了不同脑区对应的不同心理机能;通过无创性脑研究技术,研究者进一步发现,比较复杂的心理机能往往是多个脑区协同活动的产物。下丘脑:与情绪、睡眠、体温调节、饥渴有关;也与言语功能有关

边缘系统:情绪体验与表达、学习、冲动控制基底神经节:控制运动行为,与ADHD 和强迫性冲动障碍有关。 前额叶:计划、执行、调节、控制心理和行为活动,与ADHD、孤独症等有关。 神经系统的一个突出特性是其可塑性,即经验会影响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从而使机能发生变化。即便是在敏感期之后,经验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产前危险因素:养不良、滥用药物、病毒感染、辐射、孕母患病。 围产期危险因素:缺氧、早产或滞产、产伤和药物。 儿童发展障碍的影响因素的分类: 易感因素:亦称“危险因素”,使儿童具有发生障碍的危险性或倾向的因素。 促发因素:引发障碍或是问题恶化的因素。 维持因素:使心理障碍得以持续存在的因素。 保护因素:阻止心理障碍进一步恶化的因素。 咨询和治疗的主要任务是鉴别这四类因素,矫治个人和环境中的维持因素,加强个人和环境中的保护因素。 大部分主要的障碍类型的测评者信度在0.5-0.6之间,为“一般水平”,只有少数类型的障碍(如品行障碍、抑郁症)的测评者信度达到0.7以上(满意水平)达到了显著水平(0.70以上)。各种亚型的信度总的来说偏低,只有少数亚型的信度达到显著水平,大部分亚型的信度都是很差的。通常是在一个大类型中有一个亚型的信度较好,其它亚型的信度都比较差。大部分DSM的大的障碍类型的效度都是不够好,被诊断为同一种障碍类型的儿童在家庭背景、发病因素、病程、对治疗的反应以及预后上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注意缺陷多动症,ADHD,即过去人们所说的轻微脑损伤、轻微脑功能障碍或多动症。

儿童心理学知识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分歧 一、儿童言语的发展 通过观察学前儿童的日常活动,你就会发现他们在游戏或探索周围事物的时候,经常会大声地自言自语。如:一天,一个五岁的小孩在玩拼图,他说:”那红色的块呢?我需要一块红的,现在我有一块蓝的,不,它不合适,让它在这里试试。” 皮亚杰称这种言语为自我中心言语(egocentrism speech),它反映了前运算阶段儿童不能想象到别人的观点。所以,皮亚杰说:儿童经常自言自语,不介意别人是否理解。无论发生什么事,他们都运用这种方式进行自己的思维。 他认为认知成熟和某种社会经验最终会导致自我中心言语的消失。 维果茨基强烈反对皮亚杰“儿童言语是自我中心的、非社会的”论断。他认为儿童自言自语是为了自我指导和自我指向,因为语言帮助儿童考虑自己的行为并选择行动过程,他认为这是高级心理机能(包括持久注意,长时记忆,分类,计划,问题解决和自我思考)的基础。 随着儿童的成长,活动任务变得越来越容易,他们的自我指向语言逐渐消失,而内化成一种内部言语,也就是我们每天在思考和行动时使用的一种和自己的对话。 在过去20年中,人们做了大量研究,试图从两大理论中决定取舍。几乎所有的发现都支持维果茨基。 现在人们一致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是一种个人言语,而不是自我中心言语。研究发现,当面临困难任务,在出了错或不知怎样继续做时,儿童会更多地使用自言自语。维果茨基预测:随着年龄的变化,自言自语会逐渐消失,出声的言语转化为一种无声言语或轻微的嘴唇运动。在困难任务下运用自言自语较多的儿童,比沉默寡言的儿童注意力更集中,更投入,成绩进步更快。 二、认知的起源 如果说自言自语是认知发展的主要动力,那么,它是从哪来的呢?维果茨基认为,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起源于社会相互作用。维果茨基强调认知的社会起源,这是他和皮亚杰最主要的意见分歧。 通过和社会中更加成熟的人一起活动,儿童开始支配自己的行为,开始运用一种在本民族文化中有意义的方式进行思考。当儿童和成熟的搭档交谈时,他们会把这些对话语言内化成自己的个人言语的一部分,并用类似的方式组织自己的语言。 三、知识的建构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认识的最重要源泉是儿童本身,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他们是自发的探索者,他们形成自己的思想并加以检验。但是,皮亚杰强调知识的个体建构,知识是个体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环境的探索建构起来的。 维果茨基也认为儿童是积极的求知者,但他不把儿童看成单一的自然人,他认为儿童和社会环境共同导致了认知发展。他认为,一旦婴儿学会了感情表达,特别是能借助言语进行表达之后,他们参与社会交流的能力就得到迅速发展。其基本的感情能力就会转化成一种人类的独特的高级认知过程。所以,维果茨基是社会建构论者,强调知识的社会建构。 四、教学与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必须先于教学,儿童只有处于特定的阶段,才能掌握某些概念。 维果斯基认为,发展与教学相互影响,甚至教学要先于发展。因而,维果斯基强调教学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教育上,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主张为受教育者提供机会,都承认个体差异。但是,维果茨基式的教学不强调自我启蒙发现,而重视合作。同伴的合作也可以促进协同学习,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第三题 虽然埃里克森受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训练,但他并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性”的方面。 基于对文化和个体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他提出了自己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氏认为,儿童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成功解决冲突,就得到健康发展,反之,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⑶注意的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