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艺术创作的比较

关于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艺术创作的比较


摘要:作为同时期的中西方戏剧家,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身上有许多共同点与不同之处,本文从艺术成就、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对这些异同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汤显祖 莎士比亚 艺术创作 异同

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是西方戏剧天才,而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则被人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们是同辈人,虽相隔天涯海角,但相似之处颇多,差异亦显著,两位都集中反应了当时的中、西方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审美心理以及戏剧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区别。二人同时光照东西方剧坛,都在本国本国和世界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堪称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这实在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一大奇迹。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基本相同,汤显祖生于公元1550年,死于1616年;莎士比亚生于1654年,死于1616年。汤显祖比莎士比亚早出生14年,但两人同年去世,可以说是同时代人。

汤显祖(1550~1616) 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他生活在朝廷腐败、社会动荡的明代中晚期。汤显祖出生在读书世家,承袭了四代袭文的家风,5岁就能属对联句,10岁学古文词,对《文选》颇为喜爱。14岁补为诸生,在县学里名列前茅。21岁时又以排名第八的成绩中了举人,但在进士科考中屡考屡败,受挫十载,直到万历十一年才以第三甲第211位的排名中了进士。但汤显祖为人正直,不受别人的拉拢,因此在官场上也一直屈沉下僚,于万历二十六年毅然辞官,归隐于临川玉茗堂中,与百感交集中创作了“临川四梦”,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莎士比亚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1585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关于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艺术创作上的异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戏剧成就方面。莎士比亚一生共写下剧本37部,其中最著名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

人》、《无事生非》,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泰门》等等,在世界各国都几乎家喻户晓,除此之外,他还写过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三或四首长诗。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并把他的作品誉为“世界艺术高峰之一”。 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
汤显祖流传下来的作品有《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五部。数量上虽和莎士比亚有差距,但影响却同样巨大。尤其是《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被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明清以来,一直风靡舞台。汤显祖被推为明代戏剧家中最杰出的代表。明清两代还因为有很多文人模仿汤显祖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而形成了“玉茗堂派”、“临川派”等流派。在今天,他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次,两人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也有不少相近的地方。他们所处的时代的一个共同点是由于城市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兴起和统治者的提倡,出现了戏剧繁荣的局面。汤显祖生活在明代中、晚期,身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封建剥削阶级的疯狂掠夺与兼并,导致了土地高度集中,与此相一致的是政治上的高度集权。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方面的封建统治,像浓密的阴云窒息着神州大地。而在朱明王朝业已腐溃的土壤中,却已朦胧地呈现出了资本主义萌发的星星之火,正是它的出现,“市民等级”的成熟和“市民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深刻变革。使两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市民文学”繁荣起来,汤显祖时代的戏曲艺术也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大明律》虽禁止“搬做杂剧”,却束缚不了戏曲在民间的蓬勃发展。他的作品表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时期的民主、自由思以及对封建礼教和黑暗政治的批判。尤其是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和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矛盾,猛烈的抨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家庭关系的冷酷和虚伪,同时又歌颂了青年男女在追求幸福自由的爱情生活上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这在明代这个极力提倡妇女贞洁的时代,具有强烈的、积极的社会意义。

莎士比亚时代是伊丽莎白、詹姆斯一世先后统治的时代,那是一个英国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文艺复兴时代。英国自十五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刺激了工厂手工业的畸形繁荣,它利用所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优

越区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掠夺,成为海上霸主,国力强盛。伦敦成为国际贸易和信贷中心,市民生活富裕,文化生活成为其必需品。和中国明朝相似,伦敦市民也很喜欢戏剧,最多时平均每周有十分之一的居民去看戏。此时英国戏剧也达到成熟阶段。十六世纪初,研究古典的风气盛行,大、中学校教师,往往摹仿古罗马的悲、喜剧,写成剧本,在学校中表演,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和促进了英国戏剧的全面发展。到莎士比亚时代,戏剧演出改变了在城乡利用临时舞台演出的形式,开始在固定剧场演出。他的作品进一步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没落腐朽,反神权、反封建,提倡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在当时促成封建制度的崩溃,推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具有强烈的积极的社会意义。

当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也有不同点,那就是时代的主导精神以及作家素质与社会处境的不同。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关系已在封建制度阵容中逐渐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为反对宗教神学兴起了一场思想文化活动——文艺复兴,旨在冲破封建神学思想体系,伸张资产阶级人性、人权。人文主义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思想原则,其根本标志是以人为本,人文主义者的这种根本性的观念革命激发了文艺复兴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全面享受生活的巨潮,因此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分的体现出了生动丰富的人文魅力,弥漫着一种自然人格和精神人格充分舒展的情调。但与同时代的英国相比,在明朝中、晚期,临近末路的封建势力仍相当强大,相形之下,资本主义萌芽显得稚弱多了。由于资产阶级及其人文主义思想尚未形成,因而当时的戏剧家包括汤显祖在内,不可能超脱儒家范畴,其思维语言仍是传统“中国式”的,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三,两人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有共同之处。汤显祖的作品多数以“梦”为题材,而且描写生生死死、死而复生,情节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而莎士比亚的某些作品也有类似的特点。如同样描写梦的《仲夏夜之梦》,有鬼魂出现的《哈姆雷特》,在《第十二夜》中,女扮男装,情节也非常离奇。神怪、传奇手法的运用,既给戏剧添加了扑朔迷离的色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特点也正是两人在艺术上最大的相似之处。但二人在艺术方法的运用上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对戏剧结局的处理就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审美习惯造成的。中国传统喜剧讲究结局的皆大欢喜,表现悲剧时尽量把悲伤因素放在过程中。而西方文学对悲剧和喜剧有明确的定义和划分,判断一部戏

剧的悲喜成分,除题材方面的特征外,结局是个重要标志。大多数的莎剧都是遵循此原则的,喜剧结局是皆大欢喜,悲剧则以死亡和流血而告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