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一、概述:

1、发热的定义:

发热(fever,pyrexia):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3~37.21℃,直肠温度(肛门测量)36.5~37.71℃,腋下温度(腋窝测量)36.0~37.01℃。

2、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1).发热持续2~3周以上;

(2).体温数次超过38.5℃;

(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3、国外对特殊人群FUO的定义:

(1)、HIV抗体阳性病人:体温大于38.3℃超过4周,其中住院病人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者。

(2)、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小于500×106 /L,体温大于38.3℃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

(3)、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FUO。

(4)、住院病人: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的病人发热大于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

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目前,国内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

二、发热的机制:

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

各种病源微生物及其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炎症或某些化学物质等外源性致热源,通过作用于体内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因子,间接或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导致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三、发热的病因(原因):

(一)、病因分类:

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2、非感染性疾病:

(1)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

(2)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少见的有: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Wegener 肉芽肿等。

(3)其他疾病:如药物热、脱水热、各种坏死组织吸收热、中暑、功能热、伪热等。

(二)、病因的分布和构成:

FUO 病因分布和构成:

1、感染性疾病:

(1)、成人FUO 前4位感染性病因依次为:结核、伤寒、局灶性脓肿、败血症,占64.7%。

(2)、老年人FUO 感染性病因依次为:局灶性脓肿、结核、败血症。

2、肿瘤性疾病:

(1)、成人FUO 前4位肿瘤性病因依次为: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肝癌,占77.3%.

(2) 老年人FUO 肿瘤性病因以实体瘤占首位,其次是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

3、血管-结缔组织疾病:

(1)、成人前4位病因依次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成人Still 病,占71.8%。

(2)、老年人以巨细胞动脉炎占首位。

4、其他疾病:较多见的是药物热、功能性发热。

四、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1、一定程度的感染性发热能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如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增强,抗体产生增多,肝脏解毒功能增高,有利于机体战胜致病因子。

2、发热过高或过久对机体不利,除防御反应减弱外,还会引起机体能量物质及维生素过多消耗,代谢失调和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3、非感染性发热大多对机体有害无益,可对机体其消耗作用。 40%30%

20%10%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原因不明

五、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和步骤:

1、判断有无发热

2、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发热

3、区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发热

4、病因诊断

(一)、判断有无发热:

1、当口温超过37.3℃、肛温超过37.7℃、腋温超过37℃以上,且除外生理因素和测量方法误差时即可诊断发热。

2、生理性体温升高的常见原因:

①进食:可升高体温0.2~0.7℃;②运动:剧烈运动可升高体温1.5℃;③妊娠:妊娠前三月,可有持续低热;④月经:经前低热;⑤高温环境;⑥生理性应激:心情紧张、焦虑等。

⑦原发性体温升高:原因不明,多见于女性。

(二)、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发热:

1、器质性发热:存在病理因素,主要是由于致热原间接或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导致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升高。

特点是:体温一般较高,≥38℃,常伴有相应的组织器官病变、损伤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异常。

2、功能性发热:主要是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特点是:多为低热,很少超过38℃,常伴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其他表现。

除排卵后低热、妊娠期低热以及在高温环境引起的生理性低热外,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1)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在0.5℃以内。

(2)感染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对温度调定点的功能尚未恢复有关。如伤寒治愈后的低热。(3)夏季低热: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发生于营养不良者或脑发育不全者。特点是:低热仅发生在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

(三)、区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发热

1、感染性发热特点:

①起病较急,伴有寒战或无寒战;

②常有感染中毒症状;

③常有感染的定位症状和体征;

④常伴有外周血像异常改变,白细胞计数增高或减低;

⑤四唑氮蓝试验(NBT):如中性粒细胞还原NBT超过20%,提示有细菌性感染,有助于与

病毒性感染及非感染性发热鉴别;

⑥C-反应蛋白(CRP)测定:阳性提示有细菌性感染及风湿类疾病;阴性多为病毒性感染

或非感染性发热;

⑦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酯酶积分:正常值0~37,增高越多越有利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

2、非感染性发热的特点:

①一般发热时间较长,常超过2月,时间越长可能性越大;

②长期发热但一般情况较好,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

③常伴有贫血、无痛性多部位的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

④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发热常伴有皮疹和多器官受损的表现。

⑤肿瘤性发热患者常伴有不明原因的体重明显下降等表现。

4、病因诊断:

(1)、诊断的基本原则:“一个、常见、多发、可治、器质性疾病”。

(2)、诊断的方法: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选择性的实验室检查和必要的诊断性治疗。

六、、发热待查的诊断方法:

(一)、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

全面、系统、准确无误的病史是作出正确诊断的关键。体检资料是比较客观的,常能证实病史中的诉述和发现病史中的遗漏,准确、全面、系统地进行体格检查,发现一些阳性病理体征,常能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1、病史询问的要点:

发热待查大多是以长期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因此,对发热的经过及特点要重点详细询问。

①发热有无诱因。②有无前驱症状;③发热的方式,是急骤还是缓慢;④发热的程度、有无规律性(热型);⑤发热时的伴随症状和自觉症状;⑥发热以来至就诊时的诊疗经过;⑦解

热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情况。

此外,不能忽视对个人既往史(疾病史、手术史、外伤史、药物过敏史、输血史、预防接种史等),家族史(家庭成员中有无类似疾病或特殊疾病)、个人生活史(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情况、饮食生活习惯和嗜好、宠物侍养和动物接触情况、传染病人或类似病人接触史等)、旅游史和冶游史等的详细询问。

2、发热待查的病史线索:

表1 发热待查的病史线索

3、发热相关因素与疾病病因的关系:

(1)、起病情况:一般感染性疾病起病较急,尤其是细菌、病毒感染;典型伤寒、结核等除外。非感染性疾病发病相对较慢。恶组、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等,可以表现为急骤起病,且病情凶险

(2)、热型:

①稽留热: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

②弛张热:伤寒缓解期、出血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结核、风湿热

③间歇热:疟疾、肾盂肾炎、布鲁菌病

④波状热:布鲁菌病

⑤消耗热:败血症

⑥马鞍热:登革热

⑦回归热:回归热、何杰金病

⑧不规则热: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流感、风湿热、恶性肿瘤

(3)、热程与疾病病因的关系:

一般的规律是:随着热程时间的延长,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逐渐减少,而肿瘤性疾病及血管-结缔组织性疾病的比例相对增加,持续时间愈长,这种趋势也愈明显。

(4)、发热病因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① 6岁以下患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特别是原发性上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或全身感染;6~14岁,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和小肠炎症性疾病开始常见;14岁以上成人,感染性疾病仍占首位,但肿瘤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②女性患者,泌尿性感染、血管-结缔组织疾病、胆道感染及肺外结核常见,明显高于男性;而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肺结核、阿米巴肝脓肿等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4、伴随症状与体征:

(1)寒战:寒战、高热可见于多种急性疾病,如反复寒战、高热则多发生于细菌感染播散(病原体一时侵入血流),某种并发症的发展阶段(如局限性脓肿侵入血流),寄生虫的自然生物学周期(如疟疾)或肿瘤坏死液化吸收等。临床上以某些细菌感染和疟疾最为常见;罕见:结核病、伤寒、立克次体病、病毒感染,风湿热。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寒战与输液反应相鉴别

(2)面容:伤寒面容、酒醉貌、蝶形红斑、口周苍白等。

(3)皮疹、粘膜疹:玫瑰疹、巴氏线、柯氏斑、搔抓状出血点等。

几种特征性皮疹:

莱姆病—慢性移行性红斑

皮肌炎—淡紫色眼睑

结节性脂膜炎—皮下结节

(4)淋巴结肿大:

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兔热病、弓形虫病、HIV感染,白血

病、恶性淋巴瘤、结缔组织病等

局部淋巴结肿大:局灶性感染、恶性淋巴瘤、恶性肿瘤转移等

5、体格检查的几个要点和要求:

①养成全面、系统、反复地“从头到脚”细致地检查的习惯。

②不放过任何可疑体征;不放过任何部位;

③疑是感染性疾病时应注意检查具有和外界相通的部位。如外耳道、鼻道、鼻咽部、气道、

胆道、尿道和外阴等;

④要注意检查容易被忽视或遗漏的淋巴结肿大、皮疹和口、咽、甲状腺、外阴等部位;

⑤需要引起重视一些重要的体征: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

(二)、选择性的实验室检查:

有针对性地应用检测手段和准确的检测结果有助于疾病的确诊。

常规检查项目:血、尿、便常规,血生化、胸片、腹部B超。

1、疑为感染性疾病:

(1)、炎症标志物检查: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血沉、C-反应蛋白、唾液酸、血清转铁蛋白、血清铜蓝蛋白;

(2)、病原学检查: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培养、涂片镜检和分子生物学PCR技术检测等。(3)、血清学检查:各种病原微生物抗原、抗体的检测。

(4)、皮内试验:PPD、组织胞浆菌皮内试验、布氏杆菌病皮内试验、肺吸虫病皮内试验、血吸虫病皮内试验和华枝睾吸虫病皮内试验。

(5)、影像学检查:B超、CT、MRI、X-线等。

2、疑为肿瘤性疾病:

(1)、影像学检查:B超、CT、MRI、X-线、PET、胃肠钡餐、血管造影、泌尿道造影、ERCP、PTC等。。

(2)、内窥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胃镜、肠镜、胸腔镜、腹腔镜等。

(3)、肿瘤标志物:

①甲胎蛋白(AFP):原发性肝癌、生殖细胞癌。

②癌胚抗原(CEA):消化道癌、肺癌、乳腺癌。

③糖链抗原19-9(CA19-9):胰腺癌、胆管癌、腺化道癌。

④糖链抗原50(CA50):胰腺癌、胆管癌、腺化道癌。

⑤糖链抗原242(CA242):胰腺癌、胆管癌、结肠癌。

⑥糖链抗原125(CA125):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胸腹膜癌。

⑦糖链抗原15-3(CA15-3):乳腺癌、卵巢癌。

⑧糖链抗原72-4(CA72-4):卵巢癌、胃癌。

⑨鳞癌相关抗原(SCC):子宫颈癌、非鳞状上皮癌、食管癌、喉癌。

⑩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癌。

(4)、病理组织、细胞学检查:

①淋巴、皮肤、骨髓及其他脏器活检。

②免疫组化检查。

3、疑为血管-结缔组织性疾病:

(1)、抗核抗体检查:ANA总抗体检查

① ds-DNA抗体:SLE

②抗组蛋白抗体:药物性SLE、SLE、RA。

③抗SM抗体:SLE

④抗U1-RNP抗体:MCTD、SLE

⑤抗SS-A抗体:SS、SLE

⑥抗SS-B抗体:SS、SLE

⑦抗SCI-70抗体:PSS

⑧抗PM-1抗体:PM、DM

⑨抗JO-1抗体:PM、DM

(2)、免疫学检查:

①类风湿因子:

②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③免疫球蛋白:

④蛋白电泳:

⑤免疫复合物:

⑥补体:

4、外周血“反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绝大多数细菌性感染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感染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大多减少;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感染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

细胞大多正常。但在某些传染病中外周血象却“反常”改变。(1)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的细菌性感染:①伤寒;②结核;③布氏杆菌病;④某些G- 杆菌败血症;(2)外周血白细胞增多的病毒性感染: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②流行性出血热;③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④流行性乙型脑炎;⑤森林脑炎;⑥狂犬病。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是某些传染病的特征性改变。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主要见于:①流行性出血热;②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③病毒性肝炎;④输血后综合症;也可见于①疟疾;②结核;③布氏杆菌病;④对氨基水杨酸钠、苯妥英钠等药物的变态反应。

(三)、诊断性治疗:

某些发热待查患者虽然经过反复考虑、细致检查及临床观察,但仍不能确诊,可根据最近的拟诊。进行试验性治疗,以期达到既能验证诊断又能完成治疗的目的。这是一种仅被列为特定条件下的一项诊断手段,不能滥用。

1、诊断性治疗的风险:

(1)降低诊断性培养的检出率;

(2)改变感染形式而非治愈;

(3)治疗副反应:激素可降低免疫学试验阳性率,激素可诱发感染而无炎症征象

2、诊断性治疗的适应症:严格来说诊断性治疗一般只限于下列情况:

(1)氯喹:用于疑为疟疾者。

(2)甲硝唑或依米丁:用于疑为阿米巴肝脓肿者。

(3)抗结核药:用于疑为结核病者。

(4)水杨酸制剂:用于疑为风湿热者。

(5)糖皮质激素:用于疑为变应性亚败血症等变态反应性和胶原性疾病者。

(6)万古霉素:用于疑为耐药G+球菌感染者。

(7)大环内酯类:用于疑为支原体、衣原体感染者。

(8)阿米卡星、头孢他定、亚胺培南(泰能):用于疑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者。

(9)链霉素、庆大霉素:用于疑为土拉伦斯菌(兔热病)感染者。

3、诊断性治疗的原则:

(1)疾病的可能性是单一的。

(2)药物治疗的机理和作用环节是明确的。

(3)所选药物是特异的。

(4)判断疾病治愈的标准是已知的和客观的。

4、介绍两个发热待查的诊断试验:

(1)萘普生试验:

萘普生每日2次口服,每次350mg,连用3天,对肿瘤性发热有退热作用,并可降至正常以下;对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可略退热,但不能降至正常;对感染性疾病发热无效。萘普生试验性治疗对鉴别三种发热类别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功能性低热试验:

先让病人在发热期间(如为午后发热则可自14:00~22:00)每半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连续3天,以判断其发热由何时开始,持续时间多长。自第四天开始,与发热开始前半小时口服阿司匹林0.5~1.0g或消炎痛25mg,继续每半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连续3天,以判定退热剂有无退热作用(使体温降至37℃以下)。如肯定有退热作用,则常提示为感染性发热(以结核最为多见)或风湿热,需进一步检查和(或)试验性治疗,如肯定无退热作用,则常提示为功能性发热。

七、特别提示

1、血象检查时应注意嗜酸性细胞计数、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异型淋巴计数等变化。

2、血沉检查特异性不强。

3、有时骨髓穿刺应多部位、多次复查,或活检。

4、重视病原微生的涂片检查和培养。

5、影像学检查有时需要动态观察和复查。

6、结核病(尤其是肺外结核)和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千变万化,是FUO病因诊断永远要考虑的两种疾病;

7、要重视久病和用药后的真菌二重感染以及“药物热”的问题;因为,目前不合理用药、滥用抗生素等情况,十分普遍和严重。

8、拟诊分析和临床诊断仍应遵循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一个、常见、多发、可治、器质性疾病”,因为,FUO最后确诊仍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

八、临床经验启示录

1、感染性疾病误诊举例

2、肿瘤性疾病误诊举例:

3、胶原性疾病误诊举例

4、其他:

药物热

伪热

功能性低热等

2018年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一、概述: 1、发热的定义: 发热(fever,pyrexia):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正常人体温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3~37.21℃,直肠温度(肛门测量)36.5~37.71℃,腋下温度(腋窝测量)36.0~37.01℃。 2、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1).发热持续2~3周以上; (2).体温数次超过38.5℃; (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 3、国外对特殊人群FUO的定义: (1)、HIV抗体阳性病人:体温大于38.3℃超过4周,其中住院病人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者。 (2)、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小于500×106/L,体温大于38.3℃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 (3)、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FUO。 (4)、住院病人: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的病人发热大于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 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目前,国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 二、发热的机制: 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 各种病源微生物及其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炎症或某些化学物质等外源性致热源,通过作用于体细胞产生源性致热因子,间接或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导致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围。

三、发热的病因(原因): (一)、病因分类: 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2、非感染性疾病: (1)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 (2)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少见的有: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Wegener 肉芽肿等。 (3)其他疾病:如药物热、脱水热、各种坏死组织吸收热、中暑、功能热、伪热等。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发热待查,笼统指代「开始症状或物证不典型以致诊断不明确」的发热,一直是临床疾病诊疗的重点和难点。《中华传染病杂志》编委会于 2017 年底发布了《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期帮助临床医师在发热待查的诊断和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 发热待查的定义 建议规范用语,统一将「fever of unknown origin」命名为发热待查。 结合国内外文献和临床实践,可将发热待查分为 4 类:经典型发热待查、住院患者的发热待查、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待查和 HIV 感染者的发热待查,后三者统称为特殊人群的发热待查。 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 引起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可归纳为 4 类: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和其他疾病。不同时期、地区、年龄的患者以及不同医疗资源造成发热待查的病因谱构成比例不同。 表 1 经典型发热待查与特殊人群发热待查的比较

经典型发热待查如何查? 遇到发热待查,不要头疼,做到「一掌握四步骤」,见招拆招,才不会束手无策。1. 掌握病因 引起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超过 200 种,但是可以归纳为以下 4 类: (1)感染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引起发热待查的最主要的病因,以细菌感染占多数,病毒次之。 (2)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所占的比例近年来有所上升。成人 still 病、SLE 是年轻患者常见病因,老年患者中风湿性多肌炎/颞动脉炎等发病率上升。 (3)肿瘤性疾病:随影像学技术普及,易被早期发现,在发热待查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4)其他疾病:约占 10%,包括药物热、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溶血发作、隐匿性血肿、周期热、伪装热等。 2. 诊断流程四步骤 (1)判断是否属于经典型发热待查 ?发热病程:持续超过 3 周; ?体温:口腔测体温至少 3 次>38.3℃ 或至少 3 次体温 1d 内波动>1.2℃;

-发热待查鉴别诊断

. 一、感染性疾病 1、败血症:病人常有高热、畏寒寒战,明显中毒症状,查体可见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血象白细胞显著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抗感染治疗有效。本患者虽有高热,但无明显中毒症状,血常规白细胞不高,经头孢哌酮舒巴坦及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无效,考虑败血症可能性不大。可做血培养、中段尿培养、肺部薄层CT、腹部B超以排除菌血症、尿路感染、肺部感染、隔下脓肿等疾病。 2、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常有间歇性发热,可见肢端末梢时有疼痛或瘀点瘀斑,听诊心脏原有心脏杂音性质改变或无杂音患者新出现杂音,做心脏彩超以辅助诊断。 3、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常见发热、咽痛、皮疹、肝功能异常,可累及肾脏,致造血系统异常,外周血涂片可见异性淋巴细胞增多。查外周血涂片,可进一步做EBV-DNA检测,以辅助诊断。 二、非感染性疾病 1、皮肌炎:患者可有发热、对称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和触痛,可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伴特征性皮肤损害如以眶周为中心的浮肿性紫红斑,查体受累肢体肌力下降,查肌浆酶生升高,本病可能性极大,已预约肌电图,必要时做肌肉活检以辅助诊断。 2、红斑狼疮:大多数病人患有皮疹,以颧颊部水肿性蝶形红斑最常见,指(趾)节伸面暗红斑和甲周以及末节指(趾)关节屈面红斑为特征性;可累及前额、耳垂、肩胛、上臂、四肢大关节伸面、手背等处。多有发热,90%以上有关节肿痛,可呈游走性疼痛。可出现脱发,肾脏、心脏时常受累,常累及呼吸、消化、神经等多系统。造血系统常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患者目前不能排除红斑狼疮的可能,查自身抗体以辅助诊断。 3、淋巴瘤:由于病变部位及范围不同,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可有淋巴结肿大,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常为首发症状,尤以颈部淋巴结为多见。发热、消瘦、盗汗为主要全身症状,发热热型多不规则,可呈持续性高热,也可间歇性低热。特异性皮肤损害多见于T细胞成人白血病/淋巴瘤综合征,本病可侵及肝、脾、肾、胃肠道等多个器官。预约全身浅表淋巴结B超,必要时行淋巴结活检。并做骨髓活检以辅助诊断。 4、药物热:常有发热、皮疹、可累及血液系统,本患者有发热、血常规示两系显著下降,要考虑药物热可能。 5、血管炎:可表现为高热,通常累及小动脉、小静脉,好发于老年人。多伴有皮疹,常累及多脏器,常见肾脏损害,查自身抗体如ANCA常阳性,予查自身抗体以辅助诊断。 6、实体肿瘤:多发生于老年人,常有消耗症状,及相应脏器占位病变,可查肿瘤标记物或做相关影像学检查以排除之。 7、成人still病:表现为发热、咽痛、大关节肿痛、肝脾肿大、皮疹、WBC升高,中性粒细胞为主。 .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 上海华山医院翁心华 中心躯体温度高于体温正常的日波动范围,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时即称为发热。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热程在2周以内的发热称为急性发热, 急性发热病人热程短,多伴有明显的伴随症状,病因诊断一般不困难。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过至少1周深入细致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称为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是一组重要疾病,由于其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临床上也具有其特殊性。 一、发热的病理生理 (一)体温的调节正常健康人的体温比较恒定,一般保持在37℃上下的窄范围内(36.2~37.2℃)。安静时产热的主要场所是肝脏和骨骼肌,在运动或疾病伴有发热时,骨骼肌更是产热的重要场所。机体的散热主要以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等方式进行,据估计约90%的热量通过上述方式散失,人体主要的散热部位为皮肤。 机体具有两种控制体温的系统,一是所谓行为调节,一是自身调节(即反馈调节系统)。前者是有意识的活动;后者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实现,其调节机构包括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感受器(兴奋时散热增加)和冷觉感受器(兴奋时产热增加);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目前生理学上多采用调定点(set point)的学说来解释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调节的功能活动。该学说认为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存在着与恒温箱温度调节器相类似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体温的水平。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低于调定点时,调定点的冲动发放,调温指令抵达产热和散热器官,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张力增加或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最终导致发热。 (二)致热原与发热的机制据现有的资料表明,除由甲状腺功能亢进(包括甲状腺危象)、剧烈运动、惊厥或癫痫持续状态等情况导致的产热过多,或因广泛皮肤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所致的散热障碍造成的发热以及功能性低热外,其余原因所致的发热皆可能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致热原(pyrogens)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微量物质即可引起发热。目前已知的致热原可概括为两类: 1、外源性致热原如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原胆脘醇酮,又名尿睾酮),炎症的某些内源性因子、尿酸结晶、博来霉素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空军总医院感染内科周平 一、概述: 1、发热的定义: 发热(fever,pyrexia):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7.21℃,直肠温度(肛门测量)~37.71℃,腋下温度(腋窝测量)~37.01℃。 2、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1).发热持续2~3周以上; (2).体温数次超过38.5℃; (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3、国外对特殊人群FUO的定义: (1)、HIV抗体阳性病人:体温大于38.3℃超过4周,其中住院病人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者。(2)、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小于500×106 /L,体温大于38.3℃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 (3)、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FUO。 (4)、住院病人: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的病人发热大于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 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目前,国内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 二、发热的机制: 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 各种病源微生物及其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炎症或某些化学物质等外源性致热源,通过作用于体内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因子,间接或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导致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三、发热的病因(原因): (一)、病因分类: 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2、非感染性疾病:

发热待查诊断思路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大脑皮层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 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 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 驰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 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 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 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 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 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

复发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 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 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 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 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 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可见于回归 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 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 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 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恶性疟、大肠埃希 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 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 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 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 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发热查因的病因分析及诊断思路

发热待查病因分析及诊断思路 作者:黄珍(广西医科大学本硕07级实习生)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热待查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杂症,由于病因错综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往往在短期内难以明确诊断,甚至部分病例始终诊断不明,以致延误治疗。鉴于此, 1961年, Petersdorf和Beeson首次提出了原因不明发热(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这一临床概念,并做了相关研究,提出发热待查的诊断标准是: 发热热程> 3周, 体温高于38.3 C。, 在住院1周后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与常规实验室检查而病因不明者【1】。鉴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性,国内有学者提出当体温超过37.5C。,发热时间超过2-3周,经过一定检查后病因仍未明确者,称为发热原因待查(FUO)【2】。为提高对发热待查的病因分析及诊断水平,本文对近期发热待查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FUO总体概况 自1961年起,人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FUO有一定的认识,FUO发病多呈非典型表现,首先考虑感染、肿瘤、风湿性疾病三大类。有资料表明三大类疾病共约占F O U 病因中72 %一96 % 左右,其中由于感染引起在国内占48 % 一69% 左右, 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 传染病逐渐减少, 肿瘤性发热的比例有增高趋势, 约占10-18 % 左右,同时人们逐渐对风湿性疾病的认识的提高也使该类疾病所占的比例也增至15-28 % 左右【3】-[10]。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FUO的确诊率也逐渐提高,但是依然存在小部分FUO无法明确诊断。在明确病因方面依然棘手,这还需要我们临床医师们更多的努力。 2、体温变化机制和FUO原因分析 2.1 发热机制发热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引起POAH发热反应。发热激活物包括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病原微生物)和某些体内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尿酸结晶等),EP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及肿瘤细胞等,当其为发热激活物激活时启动EP的合成,如IL-1、TNF、IFN、IL-6、MIP-1、IL-8等,研究表明,EP可经血脑屏障、终板血管器、迷走神经等途径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中枢介质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正调节介质使体温升高,相反,负调节介质是体温降低【11】-【12】。 2.2 FUO原因分析【2】FUO 的病因超过200种, 以感染、肿瘤、风湿性疾病为主,本文仅对部分疾病进行讨论。 一、败血症:寻找原发灶、可有寒战、高热、感染中毒症状,确诊靠病原学检查。真菌败血症发生于爱之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者。故凡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者,病情一度改善,但不久加重,血培养细菌反复阴性,未能找出解释原因。特别存在身体真菌感染灶等应高度怀疑真菌败血症,血培养真菌阳性可确诊。 二、结核病:临床不典型病例较多,包括肺内结核与肺外结核,病人可有结核中毒症状,午后潮热、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复查胸片、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血沉增快,若培养抗酸分枝杆菌阳性可以诊断。必要时可以取组织活检,如淋巴结等。 三、伤寒、副伤寒:典型熱型为病程第一周温度阶梯上升,第2-3周为稽留热,第4周为驰张热,之后阶梯下降。可有玫瑰疹,肥达试验阳性具有辅助诊断意义。血液和骨髓培养阳性可确诊。 四、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有原因未明发热1周以上者,应考虑此病。临床出发热外,尚可有乏力、皮肤粘膜瘀点、肝脾大、贫血、杵状指、心脏杂音变化、外周WBC升高等,超声心动图可发现赘生物,血液与骨髓培养阳性有助于诊断。 五、SLE:长期不规则发热,伴有多器官损害的临床表体阳现,育龄期女性多见,有面部蝶形红斑、关节疼痛、心肌炎、肾功损害、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抗Sm抗性、抗核抗体滴度升高。 六、白血病:有贫血、感染及出血倾向。血象可见为成熟的白细胞比例增高,骨髓涂片可确诊。

发热待查鉴别诊断

一、感染性疾病 1、败血症:病人常有高热、畏寒寒战,明显中毒症状,查体可见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血象白细胞显著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抗感染治疗有效。本患者虽有高热,但无明显中毒症状,血常规白细胞不高,经头孢哌酮舒巴坦及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无效,考虑败血症可能性不大。可做血培养、中段尿培养、肺部薄层CT、腹部B超以排除菌血症、尿路感染、肺部感染、隔下脓肿等疾病。 2、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常有间歇性发热,可见肢端末梢时有疼痛或瘀点瘀斑,听诊心脏原有心脏杂音性质改变或无杂音患者新出现杂音,做心脏彩超以辅助诊断。 3、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常见发热、咽痛、皮疹、肝功能异常,可累及肾脏,致造血系统异常,外周血涂片可见异性淋巴细胞增多。查外周血涂片,可进一步做EBV-DNA 检测,以辅助诊断。 二、非感染性疾病 1、皮肌炎:患者可有发热、对称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和触痛,可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伴特征性皮肤损害如以眶周为中心的浮肿性紫红斑,查体受累肢体肌力下降,查肌浆酶生升高,本病可能性极大,已预约肌电图,必要时做肌肉活检以辅助诊断。 2、红斑狼疮:大多数病人患有皮疹,以颧颊部水肿性蝶形红斑最常见,指(趾)节伸面暗红斑和甲周以及末节指(趾)关节屈面红斑为特征性;可累及前额、耳垂、肩胛、上臂、四肢大关节伸面、手背等处。多有发热,90%以上有关节肿痛,可呈游走性疼痛。可出现脱发,肾脏、心脏时常受累,常累及呼吸、消化、神经等多系统。造血系统常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患者目前不能排除红斑狼疮的可能,查自身抗体以辅助诊断。 3、淋巴瘤:由于病变部位及范围不同,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可有淋巴结肿大,无

发热待查诊疗常规

发热待查的诊疗常规 一、概述: 1、发热的定义: 发热(fever,pyrexia):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3~37.21℃,直肠温度(肛门测量)36.5~37.71℃,腋下温度(腋窝测量)36.0~37.01℃。 2、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1).发热持续2~3周以上;(2).体温数次超过38.3;(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3、国外对特殊人群FUO的定义: (1)、HIV抗体阳性病人:体温大于38.3℃超过4周,其中住院病人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者。 (2)、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小于500×106 /L,体温大于38.3℃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 (3)、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FUO。 (4)、住院病人: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的病人发热大于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 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目前,国内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 二、发热的机制

三、发热的病因(原因): 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2、非感染性疾病: (1)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 (2)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少见的有: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Wegener 肉芽肿等。 (3)其他疾病:如药物热、脱水热、各种坏死组织吸收热、中暑、功能热、伪热等。 四、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和步骤: (一)、判断有无发热: 1、当口温超过37.3℃、肛温超过37.7℃、腋温超过37℃以上,且除外生理因素和测量方法误差时即可诊断发热。 2、生理性体温升高的常见原因: ①进食:可升高体温0.2~0.7℃;②运动:剧烈运动可升高体温1.5℃;③妊娠:妊娠前三月,可有持续低热;④月经:经前低热;⑤高温环境;⑥生理性应激:心情紧张、焦虑等。 ⑦原发性体温升高:原因不明,多见于女性。 (二)、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发热: 1、器质性发热:存在病理因素,主要是由于致热原间接或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导致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升高。 特点是:体温一般较高,≥38℃,常伴有相应的组织器官病变、损伤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异常。 2、功能性发热:主要是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特点是:多为低热,很少超过38℃,常伴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其他表现。除排卵后低热、妊娠期低热以及在高温环境引起的生理性低热外,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1)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

发热待查诊疗常规

发热待查的诊疗常规 —、概述: 1、发热的定义: 发热(fever,pyrexia):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U以上时称为发热。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3~37.21C0,直肠温度(肛门测景)36.5-37.71 C°,腋下温度 (腋窝测量)36.0~37.01C。。 2、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0)o (1) .发热持续2~3周以上;(2).体温数次超过38.3 ; (3) .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3、国外对特殊人群FUO的定义: ⑴、HIV抗体阳性病人:体温大于38.3C。超过4周,其中住院病人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者。 (2) 、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小于500xl06 /L,体温大于38.3U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 (3) 、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FUO., (4) 、住院病人: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的病人发热大于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 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目前,国内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 二、发热的机制 三、发热的病因(原因): 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2、非感染性疾病: (1) 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 (2) 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少见的有: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发热待查鉴别诊断

发热待查鉴别诊断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一、感染性疾病 1、败血症:病人常有高热、畏寒寒战,明显中毒症状,查体可见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血象白细胞显着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抗感染治疗有效。本患者虽有高热,但无明显中毒症状,血常规白细胞不高,经头孢哌酮舒巴坦及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无效,考虑败血症可能性不大。可做血培养、中段尿培养、肺部薄层CT、腹部B超以排除菌血症、尿路感染、肺部感染、隔下脓肿等疾病。 2、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常有间歇性发热,可见肢端末梢时有疼痛或瘀点瘀斑,听诊心脏原有心脏杂音性质改变或无杂音患者新出现杂音,做心脏彩超以辅助诊断。 3、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常见发热、咽痛、皮疹、肝功能异常,可累及肾脏,致造血系统异常,外周血涂片可见异性淋巴细胞增多。查外周血涂片,可进一步做EBV-DNA检测,以辅助诊断。 二、非感染性疾病 1、皮肌炎:患者可有发热、对称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和触痛,可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伴特征性皮肤损害如以眶周为中心的浮肿性紫红斑,查体受累肢体肌力下降,查肌浆酶生升高,本病可能性极大,已预约肌电图,必要时做肌肉活检以辅助诊断。 2、红斑狼疮:大多数病人患有皮疹,以颧颊部水肿性蝶形红斑最常见,指(趾)节伸面暗红斑和甲周以及末节指(趾)关节屈面红斑为特征性;可累及前额、耳垂、肩胛、上臂、四肢大关节伸面、手背等处。多有发热,90%以上有关节肿痛,可呈游走性疼痛。可出现脱发,肾脏、心

脏时常受累,常累及呼吸、消化、神经等多系统。造血系统常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患者目前不能排除红斑狼疮的可能,查自身抗体以辅助诊断。 3、淋巴瘤:由于病变部位及范围不同,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可有淋巴结肿大,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常为首发症状,尤以颈部淋巴结为多见。发热、消瘦、盗汗为主要全身症状,发热热型多不规则,可呈持续性高热,也可间歇性低热。特异性皮肤损害多见于T细胞成人白血病/淋巴瘤综合征,本病可侵及肝、脾、肾、胃肠道等多个器官。预约全身浅表淋巴结B超,必要时行淋巴结活检。并做骨髓活检以辅助诊断。 4、药物热:常有发热、皮疹、可累及血液系统,本患者有发热、血常规示两系显着下降,要考虑药物热可能。 5、血管炎:可表现为高热,通常累及小动脉、小静脉,好发于老年人。多伴有皮疹,常累及多脏器,常见肾脏损害,查自身抗体如ANCA常阳性,予查自身抗体以辅助诊断。 6、实体肿瘤:多发生于老年人,常有消耗症状,及相应脏器占位病变,可查肿瘤标记物或做相关影像学检查以排除之。 7、成人still病:表现为发热、咽痛、大关节肿痛、肝脾肿大、皮疹、WBC升高,中性粒细胞为主。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全文版)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全文版) 一、前言 "发热待查"是感染科疑难疾病诊治中的难点。合理临床诊治流程可以提高发热待查的诊断水平。为规范发热待查临床诊治流程,《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发热待查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于2016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发热待查的诊治流程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本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发热待查的诊断与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本共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发热待查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师在面对具体患者时,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未来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继续对本共识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发热待查定义 "发热待查"这一概念在我国最早于1962年见诸于文献[1],笼统指代"开始症状或物征不典型以致诊断不明确"的发热。而在国际上,最早于1907年即出现了相关概念,在之后数十年间曾有"fever of unknown origin"、"fever of undetermined origin"、"unexplained fever"等不同表述。1961年,Petersdorf和Beeson通过对一系列发热原因不明患者的观察后正式提出发热待查的定义和分类,并沿用至今,成为经典的发热待查概念[2,3]。1991年,Durack和Street[4]提出长期发热的住院患者及免疫缺陷患者等特殊人群的病因分布有所不同,宜单独列出,丰富了发热待查的定义。此后,国际上开始逐渐使用"fever of unknown origin"进行统一

描述。20世纪80年代,这一概念进入我国。1981年,翁心华和徐肇玥教授[5]首次在国内发表文章阐述我国"fever of unknown origin"的病因分类,并译为"原因不明的发热"。在国内,这一概念也曾在多篇文章中分别被译为"不明原因发热"及"发热待查"[6,7,8]。 随着国际上相关表述的统一,本共识也建议统一这一概念的中文表述。鉴于我国最早使用"发热待查"这一名词进行描述,因此建议统一采用"发热待查"这一命名。 结合国内外文献和临床实践,可将发热待查分为4类:经典型发热待查和特殊人群的发热待查,特殊人群的发热待查又包括住院患者的发热待查、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待查和HIV感染者的发热待查[8,9,10,11],见表1。 表1 经典型发热待查与特殊人群发热待查的比较 1.经典型发热待查: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一、前言 "发热待查"是感染科疑难疾病诊治中的难点。合理临床诊治流程可以提高发热待查的诊断水平。为规范发热待查临床诊治流程,《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发热待查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国内有关专家对发热待查的诊治流程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本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发热待查的诊断与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本共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发热待查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师在面对具体患者时,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未来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继续对本共识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发热待查定义 "发热待查"这一概念在我国最早于1962年见诸于文献,笼统指代"开始症状或物征不典型以致诊断不明确"的发热。而在国际上,最早于1907年即出现了相关概念,在之后数十年间曾有"fever of unknown origin"、"feverof undetermined origin"、"unexplainedfever"等不同表述。1961年,Petersdorf和Beeson通过对一系列发热原因不明患者的观察后正式提出发热待查的定义和分类,并沿用至今,成为经典的发热待查概念。1991年,Durack和Street提出长期发热的住院患者及免疫缺陷患者等特殊人群的病因分布有所不同,宜单独列出,丰富了发热待查的定义。此后,国际上开始逐渐使用"fever of unknown origin"进行统一描述。20世纪80年代,这一概念进入我国。1981年,翁心华和徐肇玥教授首次在国内发表文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一、概述: 1、发热的定义: 发热(fever,pyrexia):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直肠温度(肛门测量)~℃,腋下温度(腋窝测量)~℃。 2、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1).发热持续2~3周以上; (2).体温数次超过℃; (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3、国外对特殊人群FUO的定义: (1)、HIV抗体阳性病人:体温大于℃超过4周,其中住院病人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者。 (2)、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小于500×106 /L,体温大于℃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 (3)、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FUO。 (4)、住院病人: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的病人发热大于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 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目前,国内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 二、发热的机制: 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

各种病源微生物及其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炎症或某些化学物质等外源性致热源,通过作用于体内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因子,间接或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导致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三、发热的病因(原因): (一)、病因分类: 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2、非感染性疾病: (1)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2)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少见的有: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Wegener 肉芽肿等。 (3)其他疾病:如药物热、脱水热、各种坏死组织吸收热、中暑、功能热、伪热等。(二)、病因的分布和构成: FUO病因分布和构成: 1、感染性疾病: (1)、成人FUO前4位感染性病因依次为:结核、伤寒、局灶性脓肿、败血症,占%。 (2)、老年人FUO感染性病因依次为:局灶性脓肿、结核、败血症。

发热待查诊疗指南

发热待查诊疗指南 【概述】 发热的定义: 发热(fever,pyrexia):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3~37.21℃,直肠温度(肛门测量)36.5~37.71℃,腋下温度(腋窝测量)36.0~37.01℃。 按发热时间长短,发热可分为4类:①短期发热指发热<2周,多伴有局部症状及体征;②长期发热指发热时间≥2周,有的可无明显症状、体征,需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③原因不明发热( FUO) 指发热持续或间歇超过3周,经体检、常规辅助检查不能确诊者;④慢性低热指低热持续1个月以上。 发热待查的定义: 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1)发热持续2~3周以上; (2)体温数次超过38.5℃; (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发热的病因:】 1病因分类: 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2感染性疾病: 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3非感染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 1)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

人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少见的有: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Wegener 肉芽肿等。 2)其他疾病:如药物热、脱水热、各种坏死组织吸收热、中暑、功能热、伪热等。 病因的分布和构成: 北京儿童医院分析1993年~1998年发热( 持续2 周以上)待查儿童744例,结果感染性疾病占63.2%,结缔组织病占13.7 % ,恶性肿瘤4.7 %,其它5.4 %,原因不明13.0 % 。【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和步骤:】 1.判断有无发热: 当口温超过37.3℃、肛温超过37.7℃、腋温超过37℃以上,且除外生理因素和测量方法误差时即可诊断发热。 生理性体温升高的常见原因:①进食:可升高体温 0.2~0.7℃;②运动:剧烈运动可升高体温1.5℃;③妊娠:妊娠前三月,可有持续低热;④月经:经前低热;⑤高温环境;⑥生理性应激:心情紧张、焦虑等。⑦原发性体温升高:

发热待查诊断思路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厂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 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大脑皮层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 1 °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厂斑疹伤寒、羌虫病 (驰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 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 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 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是 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丿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 \ 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 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 地互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 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 J 于黑热病。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 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 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 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 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 ?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 ?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3 ?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 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 现发热。有学者提出分析后发热与第二次发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①其他感 染性疾病经治疗好转,但不彻底,停药复发。②细菌感染疾病抗菌显效,但病原菌并 未完全消灭而转为L型细菌再次发热。③在原发病用药控制退热后,一直未停药,随 后再发热应想到药物热。④反复发热疾病的第二次发热。⑤在原发病已经好转、控制 的情况下,并发有关或无关的新并发症。 V1个月为短热程:这部分患者发热的原因多因感染性疾病所致,病原体可为病 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等。临床上 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