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具象美”到“抽象美”

从“具象美”到“抽象美”
从“具象美”到“抽象美”

从“具象美”到“抽象美”—论中国绘画的美学特点

(2010-07-08 18:10:11)

转载▼

标签:

杂谈

从“具象美”到“抽象美”

—论中国绘画的美学特点(珂彬)题纲

一.“抽象”、“抽象美”与中国绘画

二.从“具象美”到“抽象美”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1.唐代以前的原始“具象美”

2.宋元时期发达的“具象美”和萌芽状态的“抽象美”

3.明清时期高度发展的“抽象美”及其与“具象美”的结合

三.中国绘画美学特点之展望

从“具象美”到“抽象美”

——试论中国绘画的美学特点

中华民族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她丰富和悠久的文化传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必须继承和借鉴的。”

在美学领域中,中国绘画的传统体现了整个民族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保留下来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这种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突出地体现了它所固有的美学特征,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具有优良的传统和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这个艺术领域中,世界上有两大体系,一个是以中国水墨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另一个是以欧洲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

中国绘画的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国绘画的传统象黄河、长江一样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流迁演变中,它依托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理论、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正如中国的黄河、长江的面貌与性格不同于西方的多瑙河、密西西比河的面貌性格而呈现出中华民族的面貌性格及美学特点。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新石器时代半坡村遗址那数以万计的陶器及描绘于那些陶器上的人、动物、花鸟等形象它们,质朴、生动而有趣,是迄今发现的中国绘画之萌芽状态。解放初期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夔凤帛画》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在纺织品上画出的有主题性的绘画。历史发展到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为流传,石窟壁画、石窟雕塑便成为特定时代一定阶级的宗教宣传品,“从印度的阿旃陀到中国新疆的拜城、库车、甘肃的敦煌、山西大同的云岗及河南洛阳的龙门等地,联结成了一条辉煌而绵长的佛教石窟艺术绵带。……它成功地渲染出壁画的艺术主题和内容,勾勒出用以表现心灵的平静和崇高、美丽和善良的基本美学特征”(《电大文科月刊》八五年第一期二十三页)。到宋代出现了长达五百二十七点八厘米的绘画长卷《清明上河图》,该作品已经容纳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一代历史画卷。到了明清两代,“院体画”由胜到衰,“文人画”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写意的画风的逐渐形成正是中国绘画的典型表现,显露出中国画所特有的美学特点:即“抽象美”与“具象美”的完美结合。

中国绘画在浩瀚悠久、绚丽多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神兼备、意境深邃、笔墨丰富、变化多样的具有中国独特美学思想的中国毛笔水墨画。几千年的文明史,无数画家画工的长期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国绘画形成了卓越的民族风格,突出体现了一种东方艺术的含蓄、淳朴,

概括又富于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格调,伴随出现的各家“画论”也是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卓越贡献。

针对中国绘画艺术来说,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蕴涵在这种艺术中的审美意识。翻开我国的绘画史,我们可以看到“具象”和“抽象”始终并存着,而“抽象美”与“具象美”则始终在发展变化着的,中国绘画这种艺术形式既有“具象美”因素,又有“抽象美”因素,这体现了中国绘画的典型的美学特征,也是中国美学的一项重大课题。我们应当对这种渗透在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具象美”与“抽象美”以及它的发生、发展、变化给予充分的论证,尤其对于“抽象美”与“具象美”相结合的特殊美学性质的形式过程给予科学的说明。“从绘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的这种美学性质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实践过程才逐步成长起来。因此,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结合历史叙述,方能更深入地认识中国绘画的这种特殊性质”(《美学专题选讲汇编》中央电大版第二百六十一页)。

一.“抽象”、“抽象美”与中国绘画

“抽象”这个名词最先来源于哲学,其本意是:从具体事物中舍去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而抽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这就是最基本的概念,这个概念本与艺术无关,如仅从心理学或逻辑学范畴来看,它的含义是相对于“形象”而言的,是个“无形象”的东西。画家吴冠中同志在《关于抽象美》一文中说,“抽象是无形象的,虽有形、光色、线等形式组合,却不表现某一具体的客观实物的形象”。我们这里讲的“抽象”并不是无形象,而只是离开具体“实物”的艺术“形象”,即一种属于“抽象”性质的艺术“形象”。也可以说是“抽而有象”,即在不完全抛弃形象的基础上巧妙地表达画家对生活的审美意识。其实“抽象”原意也含有“提炼”“提取”之意。黑格尔曾说:“雕刻所塑造的形象事实上只是具体的人体的一个抽象的方面”(《美学》第三卷第一百一十二页)。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合理的抽象对于造型艺术,对塑造艺术形象是必要的,抽而有象的艺术探索是有利于造型艺术的发展的。“抽象”也就是经过集中概括显示其本质特征的一般艺术形象,而运用形、光、色、线等纯形式因素只是表现的手段,而不是抽象本身。

绘画始于抽象,这是被历史所证实了的,可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根据人类原始的绘画及儿童绘画心理史所积累的大量材料可以发现,绘画发生的历史起点正是对实物的形象之抽象概括,一切的原始绘画和儿童绘画无不具有高度的简缩性和抽象性。而绘画艺术表现在形象创造上所达到的具体性、丰富性及能够呈现出“抽象美”来,这只是在绘画技巧高度成熟的后期才能达到。并非最初起点所具有的特性,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抽象”与“抽象美”这两个概念,它们是不能够等同的。前文讲到“抽象”是一种表现手段,这里不包括对于“抽象美”的主观追求。而“抽象美”却是主观能动地拒绝描写任何具体实物的形象,“抽象美”只是指艺术领域中一部分艺术形象,又是和“形式美”不同的,“形式美”应是“艺术形式构成法则”(见王朝闻《美学概论》第五章),“抽象美”只是指一种不摹拟客观实物的艺术形象。而“抽象”是一种手段、一种表达方式,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远古人类的早期绘画,如画在陶器上的装饰图案及殷墟甲骨象形文字;原始人或儿童用一种稚拙的圆形线条表示太阳,这种表达其实就是对于形的简单概括,事实上放弃了对具体形态的许多难以表达的客观特征,而只是保留了最基本的形式特征,这就是“抽象”,或称抽象手段、抽象能力。这里;“抽象”的基础还是来源于“具象”。所谓“抽象”的艺术形象,最终说来,还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映”,这里还不具备“抽象美”,只是由于“摹拟”物象本领的原始和低下,主观追求“形似”而客观上尚达不到“形似”,但是却对形的基本特征给予了“抽象”的概括。这同后世发展到“抽象美”的“不求形似”有着质的不同。

艺术领域中“抽象美”的概念是同“具象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象”和“抽象”概念的美学内涵,实质上是指艺术形式的“摹拟”和“非摹拟”的区分,某些艺术形式是把客观世界“如实”地“摹拟”下来,此可谓“具象美”,如一些写实的美术作品(尤其一些自然主义的作品)、一些小说、戏剧、摄影等等。另一些艺术形式完全是由人工制造的艺术形象,是属于“非摹拟”

性的“抽象美”的,如:书法艺术、现代舞蹈、装饰图案、抽象绘画等等。

中国绘画的历史过程及其艺术造诣深刻地反映出中国绘画所具备的美学特点,其中最主要的也就是:“抽象美”与“具象美”的结合。这种结合并非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有它自身发展演变的特殊性,指的是“抽象美”在中国绘画史中产生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展的结果恰是一种历史的结晶。中国绘画基本上是一种“半抽象”的艺术,是“抽象美”与“具象美”相结合的产物。其中“抽象美”因素是通过中国水墨画的“笔墨”即“线点结构”来表现的,诸如画面上形成的小圆墨点儿、多变的线条、高度抽象的符号,它们可以代表树木,也可以表示树叶,又可

代表草丛、灌木丛、苔衣、远林等等。中国画特有的“笔墨”在历史画家长期的摸索和总结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抽象形式,即将具体的事物从具象演化为抽象这一过程中所不断探求的是一极为简化概括的艺术形象。这些对于具体事物抽象的表现手法,为国画表现特有的“传神”、“写意”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良好条件和去表现主观精神情趣的桥梁。一般说来,中国绘画在“抽象美”因素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色彩、线条、及造型结构相对于西方古典派的形式而言,是对具体事物的外貌的极大提炼和抽象,但它发展至今并没抽象到无形可依,总还是有着“具象美”的因素。其中的“点线结构”的“抽象美”成份已是相对独立的东西了,而“抽象美”争取“地位”的过程是经过长期历史挣扎才获得的,其过程是从远古到元代以前以具象为主的发展主流。“抽象美”从北宋开始崭露头角到宋元交会之际才逐步增强,一直到明清两代才臻于完成。总之,“抽象美”从萌芽状态渐渐发展起来,增强起来,以致最终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应相当强调的是“具象美”因素始终未曾摒弃。“抽象美”因素的发展始终伴随“具象美”以致两方达到很好的结合。这种结合的“半抽象”艺术正是中国民族绘画的主要美学特点。

二.从“具象美”到“抽象美”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1.唐代以前的原始“具象美”

从晋唐追溯到上古,这是绘画史的前期。“抽象美”因素并不存在,虽然有的艺术形式达到了抽象的概括,手法可理解成抽象的,但当时并非是人们有意识的主观能动的表现,而是历史发展到宋元时期逐渐自觉地表现、探索“抽象美”了。

上古时期(仰韶文化——汉魏)的中国绘画尚未脱离世界各民族绘画的一般发展路线。各个国家、民族、地域的绘画都是倾向于用“勾线填色”的技法“摹拟”物象,就其表现形式拿来比较,可以看出不同地域的远古绘画都具备一些相似之点,甚至多于相异之点。

早期中国绘画多以神话和典史为题材,是该时期绘画表现的中心内容,画法上以“勾描填色”为主要手段。当时的画家基本上不懂得视觉透视原理,因此不可能达到“形似”,从人类绘画的一般规律看,该时期的绘画可以称之为:“抽象表现型”。

魏晋以后,虽然画风在起变化,但毛笔的勾线填色一直是主流,开始形成中国独立的绘画表现体系,并出现了系统的绘画美学理论。

南北朝是一个重要的值得研究的历史时期,把绘画当成有别于诗文等艺术形式,在实践和理论上研究探索它的特殊规律,就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绘画才逐渐具有了浓郁的情感,浪漫主义的色彩,高于自然的思想境界。(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较人物画晚),由于人们审美认识的不断发展,到了这个时期便产生了山水诗和山水画。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著有《画云台山记》;南朝宋炳著有《画山水序》;王微著《叙画》;他们在实践基础上撰写的理论,涉及了绘画作品的社会功能、审美价值、自然山水与山水画的关系及作品之空间结构、艺术构思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提出了艺术“想象”的巨大作用,这是对于“摹拟”实物的“具象美”的一个发展,“想象”的产生首先是有感于物,对大自然的真情激发了画家的感情之浪花,从而形成了“想象”的涟漪。这种“想象”极大地丰富和扩大了绘画表现力,使画家主动去完成创作中的虚构,去塑造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比宋炳稍晚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神思”在艺术创造中就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想象,在南朝的文学理论中是指不受客观局限的一种思维活动。西晋陆机著《文赋》谈到艺术想象时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认为想象是能够突破感觉经验和身观局限的思维活动,即指想象不受时空和客观局限的性质。王微《叙画》称“神飞扬”、“思浩荡”可产生美感,在他看来,如绘制地图那样根本不是做画,不能再现山川自然之美,绘画要根据对自然形象的认识,把握住自然美的规律,即使闭上眼睛也能真实地描绘出自然容体的形象。中国的绘画不是简单的自然摹拟,山水画也不是自然山水的翻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要求画家有高度的认识能力和表达想象力的独特手段。南朝山水画论重视想象的发挥和感情的表达,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思想,从绘画的美学特点上来讲,该时期的进步就是使“摹拟”自然的“具象美”因素更趋向完美。“唐以前基本上是处于这样一种状况:绘画的基本技法是”勾线填色“——先用粗拙的墨线勾定物象的大略轮廓,然后在轮廓中间填以合适的彩色。但是,这样的艺术形象,应该说是一种纯粹的“具象美”,其中不存在“抽象美”因素(《美学专题选讲汇编》第二百六十二页电大出版社)。

绘画发展到隋唐时,在题材、技法等诸方面都有了新的开拓,出现了更多的画家,盛唐画家李思训的极富理想境界的青绿金碧山水画,就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加工创造出来的。画圣吴

道子已善长用线条塑造形象,故后人有“吴带当风”之说。唐代诗人王维后来被文人士大夫奉为“文人画”的先驱。还有众多的画家、作品,但能够流传至今的仅如凤毛麟角,但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二十来首题画诗中,也可以了解唐时的绘画状况和绘画理论的发展。李白有关绘画艺术的诗句,如:“图真象贤,传容写发”,“吾族贤老,名喧写真”,“粉为造化,笔写天真”这些概念是根据不同作品提出的,但有着共同的核心,即是“真”。这里“真”就是“真实”,即生活真实。客观世界的真实图景是绘画形象的基础,失去了真实性,就失去了艺术之生命力。这位大诗仙的观点是具有代表性的,可见在唐代对于审美的要求还主要是着重“摹拟”,即追求一种“具象美”。

“抽象美”到唐代才仅露出了一线曙光,不成气候。我们惊讶地看到一些唐代皇族显贵的墓葬中的壁画(如永泰公主墓等),所画的人物衣折的线条勾勒,竟能达到如此畅顺和流转裕如的程度。尽管如此,我们还只能认为这个时期的绘画基本上仍属一种“具象美”(摹拟性)的艺术,“抽象美”的因素至多仅是不自觉的萌芽状态。例如人物画的所谓“吴带当风”主要目的还只是追求物象的某种质量感的较忠实的摹拟的“具象美”。

2.宋元时期发达的“具象美”和萌芽状态的“抽象美”

中国绘画史到了宋元时期,这个时期的画坛,呈现出一幅十分错宗繁杂、风光旖旎的景象:具象美的因素仍在进一步成长、发展,但抽象美的因素已经出现,两者相互排拒又彼此吸引,卷起了绘画历史演化的层层波澜(《美学专题选讲汇编》中央电大教材第二百六十三页)。从北宋开始在形式表现上与艺术风格上都出现了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情况,一方面山水花鸟题材的审美艺术成为了主流,取代了历史上的宗教画,另一方面随着绘画理论和技巧的成熟形成了宋元时期中国绘画百花齐放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宋代院体画、界画的出现在绘画设色和透视原理上都有了某些近似西洋水彩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丰富了过去的单纯“勾线、填色”为主的形式,使其“摹拟”的手法又高一筹,使其表现出的“具象美”更趋于完备。但中国绘画却始终没有出现象西方注重光、影、空间那样的写实流派。原因恐怕在于中国书法美学的早熟,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绘画,至于“书画同源说”则是人人皆知的,从实质来讲,中国书法就是一种特殊的写意绘画,一切具体的形象特征在他这里都被抽弃了,它体现的“美”,就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美”,这种“抽象美”因素对绘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绘画尤其是宋时期的“文人画”产生了“抽象美”的萌芽。从北宋开始,“抽象美”的因素才逐渐露头,历宋、元之后“抽象美”的因素逐步增强,到明、清阶段才于完成。这个历史总趋向就是:具

象美(摹拟)因素日渐减弱而“抽象美”成分缓慢增强,以致最终处于主导地位(但“具象美”因素却始终未曾摒弃)(《美术》83.1期第十三页)。

宋元时期的发达的“具象美”,可以以宋时院体画为代表,宋朝画院得到了当权者的大力支持,尤其宋代皇帝中就是一位历史上有名的画家,由于他对宫廷美术的大力倡导,豪华奢靡、富丽堂皇成了院体画的特点,这些画采用了工笔重彩的技法,比较忠实地“摹拟”了物象固有特征,“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该时期的山水花鸟画追求细节的真实,可说是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不但花鸟的外形“摹拟”的极为准确,而且神态也是惟妙惟肖。“具象美”已发展到了非常圆满的程度,尽管它还无法抛弃传统的“勾线、填色”。而两宋时期的“文人画”确有了极大的发展。由于书法艺术与绘画的难解难分,书法的“抽象美”因素融进了绘画,形成绘画中的“笔墨”因素,它起了“抽象美”在绘画形成发展中的催化作用。中国绘画的发展变化除了“笔墨”外还有其它许多重要因素,如封建的儒道哲学以及传统的伦理观念,书法艺术的发展及毛笔、纸的不断改进对绘画的影响和制约。尽力发挥“笔墨”的抽象概括能力,使人得到美感享受,为此而探索的画家,北宋有文周、苏轼(东坡)、米芾等人,他们的所谓“文人画”

从技法到题材都与“院体画”相背离,他们追求用淡淡之水墨、书法的笔墨技巧来尽情抒写,内容也大异于浮荣华贵的“宫院体画”,他们拒绝迎奉皇亲显贵的审美趣味,而去描绘“文人”感兴趣的“枯木竹石”。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情素质,用“笔墨”进行想象性的创造,耐人寻味的笔墨也就有了独立的“抽象美”的审美价值。“文人画”的传统到了元代大画家赵孟兆手里,又开拓了新的局面,那就是画家的笔墨(抽象美)所含的“个性化”因素,已经大大增强了,变得日益鲜明和意识。这个时期还出现了所谓“元四家”山水画的新高潮;宋代“文人画”的传统在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这四位手里又丰富了,倪瓒曾说他的画是“聊写胸中逸气”,大文学家欧阳修评说:“古画画意不画形。”可见以宋到元已从理论上探索绘画的本质在“表现”而不在“摹仿”,绘画逐渐从仿绘自然真实中解放出来,将主观情绪个性气质直接表露在“笔墨”中,而“笔墨”所借助的是什么物象已是第二位的了,可见“笔墨”的“个性化”倾向进一步脱离了“摹拟”的“具象美”之羁绊,为明清绘画的“抽象美”之高度发展打下了基础。

3.明清时期高度发展的“抽象美”及其与“具象美”的结合。

明清时代,中国绘画从题材、构图、笔墨都达到了绘画史上的最高水平。“抽象美”的因素也随着历史的演进趋于成熟,这是中国绘画美学发展的历史结果。

明清两代,“文人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盛行着所谓“传神,写意不重形貌”的画风,被逐渐树为中国绘画的典型表现,因为它具备了当时的时代精神特征。绘画作品中笔墨线条再不是专一为描绘对象具体形势服务,而是成为“心之迹”,独立于对象之外的审美价值了。清代大画家石涛、朱耷的山水花鸟之笔墨,也均失去了描写物象客观形象的作用,从而成了画家们个人性情,审美观念的象征。中国画的特点还在于“以神写形”,西洋画却是形为“神”的基础,中国画则以“神”为主导,为了传“神”可以随意调动笔调,超越形的具体基础——各种具体细节,直接为“神”服务。在我国古典画论中,一般地说“形”是指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神”是指对象的精神、气质。从明清画家的艺术风格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抽象性和写“神”的写意性。原始中国画的抽象意识是人类早期一切绘画所共有的。而宋元以后,画家所追求的那种抽象审美意识,却完全是趋于自觉,受引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那种特殊哲学——美学观念。

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石涛,不但留下了传世的绘画作品,还留有丰富的画论。石涛在他的《画语录》中说:“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他强调了笔墨的作用,但同时指出,笔墨还不仅仅是为了描绘对象,更重要的是发挥画家的思想去改造物象,使之臻于理想,所以他说:“墨能栽培山川之形,笔能倾覆山川之势”。必使墨海抱负,笔山驾驭”,“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这里他认为笔墨担负着“状物”与“抒情”的双重任务。石涛面对复杂多变的真山真水,经过观察、分析、研究之后,都有所抉择,有所提炼,将客观山川之精华部分集中、概括,创造出最理想、最典型、最有神韵的山川形象来,而绝不把山水的全部表面现象描绘出来,仅把自然山水作为人们可居游的环境表现,只是用以寄托情怀的,同时极为反对离开人们的审美活动和生活理想去纯客观地再现自然,提倡用我法,重写意的创新精神。

在西方,描写性艺术已产生了纯粹的“抽象主义”,如:康定斯基、赵无极(法国)等人。而在中国,大都只达到了“半抽象”的地步。中国绘画就是一种“抽象美”与“具象美”相结合的一种“半抽象”艺术。如:明朝画家徐渭所作的水墨牡丹就完美的体现了这种“半抽象”美学特点。徐渭的画采用了水墨而放弃了宋元时期的“重彩”“双勾”,牡丹花的突出色泽艳丽的外表被无情的舍略掉了,而采用了极为粗放的笔墨来抒写牡丹,他无心追求表现牡丹的繁缛富丽、雍容华贵的形态,而只是把牡丹的大略样子作为一种“支架”,藉此表现“笔墨”的“抽象美”,用以抒发他的思想感情,于是乎“笔墨”取得了一种独立和主导的地位。尽管如此,对于物象的

大致轮廓的“摹拟”因素仍然保留着,这就是“抽象美”与“具象美”相合的一个通例,这也表露了中国民族绘画历史发展形成的最根本的美学本质。

明清时代流传下来的大部分绘画作品都把握了具象与抽象的契合,吴冠中先生在《关于抽象美》一文中认为清“八大山人是我国传统画家进入抽象美领域最深远的探索者。凭黑白墨趣,凭线的动荡,透露了作者内心的不宁与哀思。”加之,作者多半用淡墨与简笔来抒写,更构成扑朔迷离的梦的境界。”的确,八大画幅上的“抽象”的线条和墨点的形式结构同“摹拟”的对象的关系已非常的疏远,这些笔墨就是要“独立”地表达一种“抽象美”,其中包含了深邃的精神境界——“不宁与哀思”。“综观明清绘画的基本特点,“线点结构”的笔墨(抽象美)形势,又进一步加深了同“摹拟”因素(具象美)之间的鸿沟。几乎每一个画家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艺术形式——“抽象美”的“笔墨”的艺术“语言”,诉说着各自的心声,“笔墨”的“个性化”已彻底完成”。“总而言之,“抽象美”和“具象美”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可以相互独立,又可以相互结合到一起(甚至可达到十分融洽的境地),但两者终究是一对矛盾范畴。中国绘画的基本美学性质,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矛盾统一体”。(《美学专题选讲汇编》中央电大版第268页)

三.中国绘画美学特点之展望

“具象美”与“抽象美”相结合的美学特点既然是中国绘画历史发展的结果,那么它还必将随着历史的前进而日趋丰富,停止的论点,僵化的论点都是错误的,艺术的发展也绝不会按着一条单一的道路去发展。只把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或只把抽象表现手法当做艺术发展方向,都同样是狭隘偏见。我们的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人民大众的审美要求是多种多样的。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以自身存在为目的,它是为人民大众艺术生活的丰富多彩而存在。“抽象美”与“具象美”相结合的形式能够抒发人的感情并使欣赏者产生美感,这就是它的价值。

我们的讨论谈到了“抽象”,人们不可避免地要联系到西方的抽象派。其实“抽象”、“抽象美”与“抽象派”虽然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毕竟是几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等同和混淆。我们研究“抽象”并非盲目追随西方的抽象派,即使面对西方的抽象派我们也要做具体的分析,一概的否定或者肯定都是不妥的。西方的绘画是沿着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抽象派这线索发展的。我们能见到许多例证来说明它是由具象(逼真的摹拟)到抽象的演变发展。在西方美术史的前期(十九世纪之前),绘画基本上属

于一种“具象美”、“抽象美”(非形式美)几乎不存在。从印象派开始,在莫奈之后的梵高、塞尚、高更等人的独立探索、“抽象美”开始萌芽。当时塞尚等人的绘画就是一种“半抽象”

的艺术,这同中国明清时期的情况极为相似,但他们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许多现代画派将“摹拟”因素完全抛弃,只保留了纯粹的“抽象美”因素,在许多重要环节中,如:中国书法之纯形势美(抽象美)对西方艺术就产生了神秘的诱惑力,致使他们深受中国画为主的东方艺术的影响。

那种由具象到抽象的形势变化,不仅出于画家对形式美本身的追求,还出于画家用抽象的方式宣泄自我感情的需要,也就是中国画家所追求的“意”,所谓“抒写胸中逸气”。中国书法之狂草,和中国画中的泼墨大写意,就是艺术家借助外在的力的动律,最便捷、最畅快淋漓,也是最充分地表达宣泄艺术家内在情感的方式。一些人出于对西方那种完全失去具体造型的抽象主义绘画之反感,因此也不承认中国绘画有抽象因素。其实,抽象与抽象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抽象”这个概念,在艺术手法上所指的是从具体到抽象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把“抽象”绝对化,认为世上一切皆可用“抽象”形式来表现,这就是“抽象主义”了。中国写意绘画和西方抽象主义绘画在美学特点上有着质的不同,因此说,不研究人类绘画表现的一般演进规律,对于中国古典绘画的美学原理就难以做出科学性的解释。

中华民族是个吸收能力和同化能力极强的国家。人民的社会生活,人民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作为绘画艺术,当然不能仅仅满足于给人以消闲品赏的美感,而更应负有宣传教育人民、提高人民思想水准和审美修养的任务。艺术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也是离不开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的,同样是按照“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规律”发展变化的。我们多方面探索艺术的表现形式,对于反映复杂的现实世界是大有益处的,中国绘画抽而有象的探索,有利于艺术的发展,是应发扬光大的。“也许有的同志要提问:中国绘画是否应该进一步发展成纯粹的抽象派——完全扔掉那些“具象”因素?……今天历史条件还不成熟。而我们硬要去生造一种纯粹抽象绘画,这是主观主义;……对于抽象派和具象派的艺术,都应一分为二,其中都有好与坏,不能一概而论,这恐怕才是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态度。”(《美术》八三年第一期第14页)

“美术”,本来就是起源于模仿客观对象,当“抽象美”的因素产生后,艺术形式就产生了飞跃,“抽象美”成了形势美的核心,在我国古典建筑群中,“抽象美”被普遍运用。另外在我国的传统艺术、雕刻、工艺及各种造型领域中起着普遍的作用,我们应该继承发扬研究“抽象美”

在造型艺术中的科学,更要研究中国绘画中“抽象美”与“具象美”相结合的美学特点。以此丰富我们的绘画理论并指导实践,无论具象和抽象,都要运用得恰到好处,求得内容和形式,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象美”与“抽象美”的统一。对于西方绘画的美学特点,借鉴是必须的,要逐步打开东西方的隔阂,那么对于西方一定历史时期出现的抽象派也是可以“洋为中用”的。有借鉴、还有继承与创新,我们不是旧王朝的“遗民”,不可溺志于孤芳自赏的小天地。“笔墨当随时代”,时代在发展,艺术上就要“创新”;因此,首先要从美学思想上来个大解放,不但要了解掌握我国绘画的美学特点,而且要懂得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审美标准,发展着的丰富着的美学思想不断给艺术提出新的问题、新的任务。探本求源,把握现在;脚踏实地、展望未来,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谁能自觉地站在时代的前列,发现和创造新的美,谁就是伟大的革新家,艺术家。

2006.4.10 (老虎)于北京

从“具象”到“抽象”:数学知识的自然生长

从“具象”到“抽象”:数学知识的自然生长 作者:邢红梅 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7年第01期 摘要:儿童对数学知识的表征方式是多元的,数学教学要引导儿童在“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流转互演。教学中,教师要累积儿童的数学知识表象,让儿童对数学知识进行动态想象,引领儿童返回知识的诞生处、源头处。由此,让儿童思维在直观中“显影”、在运动中“定格”、在物化中“成像”。 关键词:数学知识;具象思维;抽象思维;教学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儿童的思维表征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动作表征阶段、映像表征阶段和符号表征阶段。认知发生论倡导者皮亚杰也认为,儿童的思维有着从直观动作到具体形象再到抽象思维的发展特性。在儿童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儿童的思维特质,引导儿童从“直观动作”“具体形象”等“具象思维”过渡到概念化、符号化、形式化的“抽象思维”。所谓“具象思维”,

即指儿童借助具体的材料、因素等展开的思维。《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6版)对于“具象”的概念是这样诠释的:具体的、不抽象的、具体的形象。“具象思维”具有“具象性”“创造性”“完整性”的特质。从“具象”到“抽象”,让儿童的思维自然地生发、生长、生成,是儿童数学教学的必由之路。 一、累积表象,让儿童思维在直观中“显影” 儿童的数学学习需要表象的支撑,没有表象,儿童的数学学习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依靠表象,儿童可以在头脑中进行认知加工,展开探索性、创造性的数学思维。累积表象,能够让儿童的思维在直观中“显影”。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尽管面对的是高年级的学生,但笔者依然重视孩子们表象的积累。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各种圆形的物体,并让学生用圆形物体和圆规在硬纸板上画了大小不同的圆,且将它们剪了下来。由于有了表象的支撑,学生很快地认识了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等概念。在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探究圆的特征”之后,笔者用一根细线,一头悬挂着重物旋转,形成了一个“轨迹圆”,学生对圆

从“具象”到“抽象”:数学知识的自然生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816642866.html, 从“具象”到“抽象”:数学知识的自然生长 作者:邢红梅 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7年第01期 摘要:儿童对数学知识的表征方式是多元的,数学教学要引导儿童在“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流转互演。教学中,教师要累积儿童的数学知识表象,让儿童对数学知识进行动态想象,引领儿童返回知识的诞生处、源头处。由此,让儿童思维在直观中“显影”、在运动中“定格”、在物化中“成像”。 关键词:数学知识;具象思维;抽象思维;教学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儿童的思维表征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动作表征阶段、映像表征阶段和符号表征阶段。认知发生论倡导者皮亚杰也认为,儿童的思维有着从直观动作到具体形象再到抽象思维的发展特性。在儿童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儿童的思维特质,引导儿童从“直观动作”“具体形象”等“具象思维”过渡到概念化、符号化、形式化的“抽象思维”。所谓“具象思维”,即指儿童借助具体的材料、因素等展开的思维。《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6版)对于“具象”的概念是这样诠释的:具体的、不抽象的、具体的形象。“具象思维”具有“具象性”“创造性”“完整性”的特质。从“具象”到“抽象”,让儿童的思维自然地生发、生长、生成,是儿童数学教学的必由之路。 一、累积表象,让儿童思维在直观中“显影” 儿童的数学学习需要表象的支撑,没有表象,儿童的数学学习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依靠表象,儿童可以在头脑中进行认知加工,展开探索性、创造性的数学思维。累积表象,能够让儿童的思维在直观中“显影”。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尽管面对的是高年级的学生,但笔者依然重视孩子们表象的积累。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各种圆形的物体,并让学生用圆形物体和圆规在硬纸板上画了大小不同的圆,且将它们剪了下来。由于有了表象的支撑,学生很快地认识了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等概念。在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 称”“探究圆的特征”之后,笔者用一根细线,一头悬挂着重物旋转,形成了一个“轨迹圆”,学 生对圆的认识开始由肤浅走向深刻:原来“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的集合”。这样,从具体的“圆形物体”到形象的“圆形”再到抽象的“点的轨迹集合”,虚实相生,直击“圆”的数学本质、概念内核,实现了学生的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巧妙过渡。“圆”的数学抽象的概念、定义等在这个过程中悄悄地生长起来了。儿童的思维在直观中得到“显影”。 二、动态想象,让儿童思维在运动中“定格” 儿童的思维常常是静止的,因此,数学教学要培养儿童“动态想象”的能力。数学知识是有阈限的,动态想象能够让儿童感受、体验到数学知识的阈限,能够让儿童理解数学知识间的相互关联。当然,动态想象是以儿童头脑中的表象积累为前提的。概言之,动态想象的过程是儿

对具象图形到抽象图形转换的思考

对具象图形到抽象图形转换的思考 摘要:具象和抽象都是艺术绘画的重要手法,二者关系密切,相互映衬、相互依存,对于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的转换,可以勾勒出不同的艺术绘画内容和解读出丰富的绘画艺术思想。具象之物象具体形式的表达,抽象对于物象的创新和扭曲夸张的表达。只有对于二者真实的把握和运用,才可以真正的让绘画作品焕发出艺术的魅力,才有助于更新艺术观念和培养绘画的创新精神。本文基于对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转换的思考,分析二者的关系,以及二者对于绘画主题表达和意境创造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比较,增强对于绘画艺术手法的了解,推动该绘画主题表达中对于具象和抽象的认识,进而增强自身对于这两种重要艺术手法的运用和驾驭。 关键词:具象;抽象;图形转换;艺术 Reflections on the figurative to the abstract graphic graphics conversion Abstract: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art paintings are an important way, the two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against the background, interdependence, for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pictures of conversion, you can outline the different paintings and interpret the contents of a rich artistic painting ideas. Figurative images of specific forms of expression, abstract for innovation and distorted images of exaggerated expression. Only true for both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it can really make paintings full of artistic charm, it helps to update the concept of art and creative spirit of painting. Based on Reflections on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pictures conver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importance of both expression and mood for painting theme created analysis.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he art of painting techniques for enhanc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theme for the painting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understanding, thus enhancing their artistic important for both the use and manage. Keywords: concrete; abstract; Graphic Converter; Art

具象与抽象——从具象到抽象

具象与抽象——从具象到抽象 设计者:上海市兴陇中学凌峰教学设计 一、学生状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抽象绘画概念,但不很成熟。他们能接受抽象绘画,但往往认为抽象绘画很简单,甚至无聊。在学生中很多同学知道毕加索是伟大的画家,但为什么伟大说不清楚。因此,了解抽象艺术的审美价值,了解抽象方法和抽象过程,在实践中体验抽象的艰辛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能区分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作品,认识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创造了不同的形式感,表现了人类不同的精神世界,能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它们分别拥有互相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了解抽象中的简化方法,并能运用简化方法展开创作。 过程方法:欣赏具象、抽象的绘画作品和毕加索的“公牛”短片,尝试由具象到抽象的变形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形式美,陶冶审美情操,通过创作抽象美术作品体验画家绘画的艰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创造了不同的形式感,表现了人类不同的精神世界,了解抽象中的简化方法,验画家绘画的艰辛。 ●教学难点:并能运用简化方法展开创作。 四、教学准备 ●教师用演示软件,学生准备马克笔、毛笔和水笔以及彩色铅笔和铅画纸。 五、教学过程 1、欣赏1幅具象艺术作品,思考具象作品美在哪里?

《父亲》 2、欣赏1幅抽象艺术作品,思考抽象作品美在哪里? 《梦》 3、再次引导学生从具象绘画6要素来比较分析作品:

师:是否所有抽象作品都不注重空间感?是否所有抽象作品都有思想感情? 注意:并不是所有抽象作品都如此,如达利的很多作品强化空间感。 蒙特利安的作品更强化形式美。 (介绍两位画家的作品) 4、问题引入: 抽象作品与具象作品主要区别在哪里? (夸张和简化) 简化是否等于简单? 5、欣赏毕加索《公牛》影片 6、观看影片后有什么感受?简化要注意什么? (抓住、突出最主要特征) 7、练习 以兔子或马为主题进行简化练习

建筑设计中的抽象与具象

浅谈建筑设计中的抽象与具象 摘要:“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所有的实践活动过程的描述,比如科学实验。但这一说法在建筑设计中,也许尤为典型。在这里,我首先想把“具体”定义为一种“建造”,把“抽象”定义为“建造之前”,如此,表示我们想要关注过程——一个设计诞生的过程。 关键词:具体;抽象;筱原一男 abstract: “from concrete to abstract, from the abstract to the concrete”, which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marxist philosophy for all practical activities, such as scientific experiments. however, this has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perhaps particularly typical. here, i first want to “concrete”definition of a “construction”, “abstract”is defined as “construction before”, so, we want to focus on process - a design process of the birth. keywords: concrete; abstract; shinohara male 中图分类号: tu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所有的实践活动过程的描述,比如科学实验。但这一说法在建筑设计中,也许尤为典型。在这里,我首先想把“具体”定义为一种“建造”,把“抽象”定义为“建造之前”,如此,表示我们想要关注过程——一个设计诞生的过程。

从具象到抽象

【从具象到抽象---谈绘画的发展】 绘画从古到今在不断发展变化,然而我们把这些绘画纵横比较起来却发现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从绘画表现的手法和它体现的思想上这一角度来看,绘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1、用具象的手法表现抽象的思想 2、用具象的手法表现具象的思想 3、用抽象的手法表现具象的思想 4、用抽象的手法表现抽象的思想 我们现在比较来看这四个时期前三个都经理漫长(因第四个时期才刚刚到来结果还不得而知),而在每个时期里又都有很多小的发展时期,我们现在结合作品来看一下绘画的发展过程吧。第一时期用具象的手法表现抽象的思想,在绘画发展的初期由于历史的局限,人们往往要绘画具体的形态,但因为工具的粗糙对客观再现能力的薄弱,所以当时人们不能表现得逼真,只能画出简单的形体.但他们在简单的形体的绘画中找到一些带动他们绘画的神秘规律,满足了他们审美的需要又表达了他们不太理解的抽象概念。这一时期作品淳朴,简单的造型体现出形式美的法则。 新时器时代彩陶壶贺兰山岩画--卧豹图 第二时期用具象的手法表现具象的思想 ,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中,绘画技能也随之提高,人们可以用绘画这一形式逼真地再现他们用视觉观察到的一切,同时也能表现出他们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一时期作品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主题鲜明,富有内涵。

达·芬奇油画作品明朝戴进作品 第三时期用抽象的手法表现具象的思想,由于社会进一步发展,刻板的透视规律、造型、色彩的运用,已束缚了人们更充分表达自己情感,于是人们追寻更多层次更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抽象的表现手法。这一时期作品个性突出,视觉冲击强烈,意境更深远。 毕加索作品吴冠中作品 第四时期用抽象的手法表现抽象的思想,如过把这四个时期比做数学的发展来看第一时期象加减法运算简单虽简单但是个伟大的开始,第二时期象乘除法运算速度大大提高而且非常实用,第三时期象微积分尽管人们知道它已经很久了,但还是有很多人不懂也不会算但不久以后随着人类的进步还是会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的,第四时期就象模糊数学,虽然“模糊”但视野更开阔了,第四时期作品的潜在规律,变化的不定性都值得研究。 《解析思维代码-10》这篇文章,会给大家欣赏第四时期作品有所启示。 LZ绘画作品LZ绘画作品

具象性与抽象性的融合

具象性与抽象性的融合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走出了文化革命的荆途,向西方重开门户,恢复了与世界的接触。在艺术领域,也不例外地通过各种书刊、展览以及官方或非官方的艺术交流渠道,使中国艺术作品再现于国际艺坛。 在众多备受瞩目的中国画家之中,吴冠中以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和作品风貌成为他们当中的佼佼者。无论水墨还是油彩,吴冠中的作品都成为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的典范。 他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之一,同时也被国际艺坛认定为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吴冠中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使中国艺术产生了结构性震动,纵观他的画集与文集,可以看出他既不囿于传统而固步自封,也不追求那些脱离生活实际的虚幻荒诞的“后现代艺术”,而是强调绘画的形式美与抽象美,让形式服从内心表达的自由,意在具象与抽象之间,趣在写形与抒情之际。 吴冠中的绘画,基本经历了从具象到半抽象再到抽象的艺术风格,但又不仅仅是停留在抽象这一阶段,而是在具象与抽象间来回轮转,这两种表现性质在吴冠中的画作中体现出了一种高层次的融合。比如说写实,他不只是简单的对景写生,如实地展示客观,往往为意境所役,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去突破客观物象中各种形、色的局限,进行一番去芜存菁,重新组合的工作;比如说选材,他常以不同物料重绘旧有的画面,当他改变其风格时,新的风格亦不完全取代旧有的面貌,而是抽取旧有画面的元素,或迁景虚构、或夸张变形,强调心中有感的一部分,从而抓住观众心灵,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 就这样两者风格的互相转换融合,为吴冠中的作品增添了不一样的风采,特

别是作品的创新点足够引起观众的兴趣,因此,研究吴冠中绘画作品中这种具象性与抽象性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是有意义的。吴冠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历史节点,将新中国成立前的现代派美术与80年代倡导艺术纯粹性、90年代以后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巧妙地通过绘画作品的具象性与抽象性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线索。 在这个意义上,吴冠中对于中国20世纪艺术发展历程无疑具有重大作用。

现代艺术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

现代艺术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已经看到过许多次变革,如哥特式艺术向文艺复兴样式的变革,库尔贝的现实主义对新古典的变革等等,我们也已经体会到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而现代艺术也发生着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 抽象艺术并不是一个有宣言、有纲领的艺术团体,但它却是二十世纪最流行的、最有特色的艺术倾向。 抽象有具象转变而来,具象的作品可以将事物描绘的细致逼真,或者至少可以分辨出描绘的对象,而抽象的作品却非常简化,甚至脱离实际形体,仅呈现出象征性或精神性的意味,仅能以标题的线索等得知画中的主题,所以很多人理解不了抽象性的作品,甚至产生了很多错误的观点,比如认为抽想画是乱画的;是画不好写实画才去画抽象画;抽象画太简单,小孩子都会;抽象画是没有标准的,不知好坏…这些误解都导致人们无法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抽象画。 谈及抽像,不得不提到的是康定斯基。康定斯基是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他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同样被公认为抽象主义的创始人。康定斯基有着很高的绘画、诗歌和音乐天赋,对色彩异常敏感。后来在三十多岁时到慕尼黑美术学院学画。当时慕尼黑新艺术运动相当活跃,因此他有机会与现代艺术流派的画家有了交流,大量接触了后印象主义、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的作品,开始了自己的艺术探索之路,并逐渐成为新艺术的领导人,成为变现主义的重要成员。在1910年他创作了第一幅抽象画,并画了

一批完全脱离自然主义的绘画,并撰写了《论艺术的精神》,进行了有关艺术的抽象理论研究,标志着抽象主义绘画的诞生。 康定斯基走向抽象艺术之路,有他的必然性,也有他的偶然性,有几个因素对他影响较大: 一、康定斯基对音乐的热爱。音乐在他的脑海中常常呈 现出的是绚丽的、和谐的色彩,他希望把音乐和绘画结合起来,他认为人与世界的交流需要一种深层的、内在的声音,他要在 画布上捕捉一种“色彩大合唱”。 二、康定斯基曾在画展中看过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干草 堆》的油画,画中物体外形的不确定让他感到困惑,但画面却 深深吸引了他,每一个细节都在他的脑海中,使他开始怀疑客 观物象描绘的必然性。 三、康定斯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自己一幅倒置的写 生画,画面形象不确定但却呈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他意识 到抽象的独特意义,逐渐转向抽象因素的探索。 康定斯基强调艺术的抽象和表现的抽象形式,认为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抽象则是艺术离开自然物象的本质。 康定斯基的转变折射了现代艺术家从具象到抽像的演变。当现代艺术画家看到抽象艺术作品时,就如同康定斯基看到《干草堆》时的感受,都被深深的吸引了,现代画家逐渐认识到抽象性的表达把他们之前无法表达出的感情、感受表达了出来。正如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说道:“灵魂和肉体密切相连,它通过各种感觉的媒介产

具象抽象与象征

具象抽象与象征 ——泛论绘画形式因素及结合 李福岩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摘要]:具象与抽象,是绘画领域的两个表现形式。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本文就二者不同的特质运用到绘画中进行多方位探讨,包括概念与应用,而象征又是结合二者因素的好办法,并提出了相应的结合方式,以试打破当今绘画领域只运用单一手法进行绘画艺术创作的弊端,从而使绘画艺术呈现多元化的格局。 [关键词]具象、抽象、象征、形式因素、改变、转换、多元化。 正文 绘画艺术,在表现手法上通常分为具象与抽象两大类。或由此分支出其它的绘画手法与形式。 架上绘画走到今天,具象的内涵及其意义,基本上还是以“写实”来体现客观世界为首要的表现形式,但已远不是历史上被狭义地理解为简单的再现“写实”概念所包含的内容与定式。简言之,那种将“写实”奉为绘画艺术唯一正宗的老式教条主义也早已被多元的形式格局所打破,这已被一百年来无数中外艺术家创作的绘画作品所证明。而抽象的意义,顾名思义是具有独立性质和意义的抽象形式符号(如色彩、形、点、线、笔触)所组成的具有巨大精神价值及审美取向的绘画作品。其价值在当今艺术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其方式是与写实相对应的,是在自然物象及写实中抽离出来的一种表现手法。 绘画是一门表现性很强的艺术门类。从中外艺术史上看,一件绘画作品,一个画种,不论它是以何种方式体现,它总是要表现某种内容,表现艺术家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精神寄托,或一个生活场景,或一种创作理念。那么在作品中,一般是将具象与抽象相结合,二者没有截然分开。因为除了创作中心构成是研究创作的因素之外,表现手法也是决定艺术作品优劣

的主要体现,因为表现手法及手段是艺术作品运用艺术语言的总体风格,如果表现手法不同,那么绘画作品的风格就会有很大差异,所以才产生了绘画上“具象”与“抽象”等表现手法及形式因素。 具象从广义上讲一般是指写实性较强的绘画形式,在世界艺术史上,其占主统地位的历史相当漫长,也是架上绘画的主要风貌。具象的绘画形式,其特点主要是保留了客观世界各个具体物象的直观状态,画面形式与人的直观所见近乎一致,人们根据自己已经习惯的视觉经验可以很容易地识别出具象风格作品所展示的画面物象是什么,然后就可根据具象图象的描绘,审析出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审美等。所以,具象表现的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更具有直达性,真实性,更容易为人所接受,正如韦启美先生所讲的那样:“体现了画家的真诚感情和表现了生活真实的现实主义作品总是有打动人的力量和审美价值”。① 具象艺术历史悠久,而且范围也极其宽广,从传统意义上讲它并不说明什么,只是表达一种形式,而且是在抽象艺术尚未兴起的时代是作为绘画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经久不衰。 抽象是与具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构成作品抽象形式的符号也很多,但主要是以具有独立性质与意义的结构线、形、色彩及笔触等最为重要,因为抽象是对事物本质,类型及内在真实的认识与表现,是对一切可视形象感知,确定和发现具有一般性和象征意义时所使用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人们在欣赏抽象绘画作品时,不能用看具象作品时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作品中图象与真实生活是否相近,它只能通过那些诸如线条,色彩等符号体系去品味其作品要传达的精神指向和内涵,因为抽象艺术是从具象中抽离出来的精神载体,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现实客观物象的直观形象,甚至完全改变了它们的本来面目,所有能够按正常视觉所能接受的物象体质,而且是包含了艺术家个性和主体情思的文化含量和精神理念。成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图形和色彩,在人们的直观视觉经验里已找不到那种可以习惯的视觉语言。它要求欣赏者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和方式去解读具有抽象意味的艺术作品。 抽象绘画作品所表现的是不可见的事物形象。绘画形式上的抽象,抽象

国画中的抽象与具象

抽象与具象——中国国画观感 一直都很欣赏国画的作画风格,看似寥寥几笔就可以勾勒出一种意象,随性而充满哲趣。它不同于我们大学期间水彩或水粉写生的精心雕琢,也不必苛求那些“冷暖有别”、“颜色变化”、“色彩呼应”的条条框框。犹记得今年7月我们在西双版纳写生时,王诚浩老师刷刷几笔就描绘出了山水印象,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国画的魅力所在,并且想深入地了解它。 正值十一长假,和父母来到北京798艺术中心,近距离观瞻了吴冠中先生用点线泼墨而成的《点线迎春》,也欣赏了笔墨奔放洒脱,抒发着对美丽中国真情实感的《雪域飞泉》。联系课上所学,不禁有感而发。 国画创作是写意的,自由而感性的,它同大部分艺术作品一样,提神、养心而塑造品格。它可以天马行空地抒发、宣泄作者对某一事物的情感,也可以使某一事物通过艺术的加工跃然纸上。一直以来偏爱那些写实主义的唯美或精致,喜爱曹勇先生细腻而又动人肝肠的极致画风,却对抽象表现绘画颇感不解——为什么一幅用蓝色铺满,上面有两点白色的画作可以卖上几十万元?为什么那些由点、线、面组成的像是随意涂鸦的画可以成为传世珍宝? 看得多了就会在想,国画中的具象性与抽象性是对立的两方面吗?它们缘何而起又是怎样和谐共存的呢? 想起齐白石老先生的一句话,“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这似乎可以解释国画中具象与抽象的区别——就是像与不像。具象的作品往往看上去明确的像什么,而抽象的作品往往没有明确的形象,因此比较难理解或者可以有很多理解。 吴冠中先生的作品是抽象的,它们不受传统笔墨成规的局限,因而有一些杂乱、不受约束的味道。老先生最为人所熟知的观点有三:一是“形式美”,二是“风筝不断线”,三是“笔墨等于零”。他的作品中有“吴氏山水”招牌式的繁密曲线,也有用侧锋横笔的块面构成来表现山势的奇崛。康定斯基说过,“线是一个点在一种或多种力量下的通道,力量不同作用使之呈现为各种的形态”,“就外在的概念而言,每一根独立的线或绘画的形就是一种元素,就内在的概念而言,元素不是形本身,而是活跃在其中的内在张力。”如此再去细细品味他的画作,会发现老先生的笔墨是自然而成的,是充满张力、富有感情的。他是用感情产生笔墨,而不是用技法支配感情——我想这也是国画作画的至高境界吧。

从“具象美”到“抽象美”

从“具象美”到“抽象美”—论中国绘画的美学特点 (2010-07-08 18:10:11) 转载▼ 标签: 杂谈 从“具象美”到“抽象美” —论中国绘画的美学特点(珂彬)题纲 一.“抽象”、“抽象美”与中国绘画 二.从“具象美”到“抽象美”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1.唐代以前的原始“具象美” 2.宋元时期发达的“具象美”和萌芽状态的“抽象美” 3.明清时期高度发展的“抽象美”及其与“具象美”的结合 三.中国绘画美学特点之展望 从“具象美”到“抽象美” ——试论中国绘画的美学特点

中华民族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她丰富和悠久的文化传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必须继承和借鉴的。” 在美学领域中,中国绘画的传统体现了整个民族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保留下来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这种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突出地体现了它所固有的美学特征,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具有优良的传统和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这个艺术领域中,世界上有两大体系,一个是以中国水墨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另一个是以欧洲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 中国绘画的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国绘画的传统象黄河、长江一样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流迁演变中,它依托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理论、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正如中国的黄河、长江的面貌与性格不同于西方的多瑙河、密西西比河的面貌性格而呈现出中华民族的面貌性格及美学特点。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新石器时代半坡村遗址那数以万计的陶器及描绘于那些陶器上的人、动物、花鸟等形象它们,质朴、生动而有趣,是迄今发现的中国绘画之萌芽状态。解放初期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夔凤帛画》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在纺织品上画出的有主题性的绘画。历史发展到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为流传,石窟壁画、石窟雕塑便成为特定时代一定阶级的宗教宣传品,“从印度的阿旃陀到中国新疆的拜城、库车、甘肃的敦煌、山西大同的云岗及河南洛阳的龙门等地,联结成了一条辉煌而绵长的佛教石窟艺术绵带。……它成功地渲染出壁画的艺术主题和内容,勾勒出用以表现心灵的平静和崇高、美丽和善良的基本美学特征”(《电大文科月刊》八五年第一期二十三页)。到宋代出现了长达五百二十七点八厘米的绘画长卷《清明上河图》,该作品已经容纳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一代历史画卷。到了明清两代,“院体画”由胜到衰,“文人画”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写意的画风的逐渐形成正是中国绘画的典型表现,显露出中国画所特有的美学特点:即“抽象美”与“具象美”的完美结合。 中国绘画在浩瀚悠久、绚丽多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神兼备、意境深邃、笔墨丰富、变化多样的具有中国独特美学思想的中国毛笔水墨画。几千年的文明史,无数画家画工的长期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国绘画形成了卓越的民族风格,突出体现了一种东方艺术的含蓄、淳朴,

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区别

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区别 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区别 马克思认为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外壳。我不知道德语的外壳怎么说,也不知道是否 原文就是这样理解的。不过这中介一种比喻,是一种帮助理解的近似说法。 语言的发明和演化的确是人类进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原因有二:一是简化 思考过程,强化了人脑的作用;二是便于沟通,强化了社会的作用。这第二点的沟通不 光是生者之间的,在书面语言发明后,还包括生者通过书面语言与死者之间的沟通。 但我认为其实人的思维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图象思维(直观思维或具象思考),第二是抽象思维(符号思维,特别是语言思维)。我们首先来考察一下两者的关系。先要谈的是抽象思维里最重要的部分,即语言思维里的语言。 语言学是一个很大的门类,甚至分出了不同的流派。这里只讨论概念和分类上层 面上的语言。在这个层面上,语言其实是一个概念和分类的系统。 分类和概念是相互联系,把分类后的每个类别进行命名,就够成一个概念。动词:对动作进行分类和命名;名词:对不同类别的事物进行命名;形容词:对不同的情状进行命名;这些是实义词。关系词,把上述实词的关系进行分类。 有了语言,你只需要用声音、符号、手势就可以表达意思了。比如:太阳出来了。这是名词+动词的形式。太阳是个专有名词,所以不是一个类别,而是一个特定的事物,当然可以看成类的极限,即一个事物作为一类,或者一个事物构成的集合。出来是一 个动作的描述,可以指很多东西从无到有呈现在你面前的动作过程。另比如:星星亮了。这是同样的结构,但星星是一个类别词,是很多类似性质的事物构成的集合。 听说最初教美国盲哑作家海伦语言时,要不停的在她的手上划一个事物的单词, 最后海伦终于知道,那个语言符号就指一个或一类具体的事物。这样在思考时我们就 可以考虑抽象(类别词)符号之间的关系,而不同考虑特别具体的事物或事物类别本身 之间的关系;在沟通时,我们不能画出具体的事物的图景来传达。其实大部分类别词不 易传达的,我们讲马时是指各类马的,但我们画马时只能是一个特定的马列,况且很 多关系类的词和情况类的词不易传达的。 以上的准备其实是一些常常读得到的知识。但是我想讲的一个问题是人类太重视 语言思维常常忽视了图形思维,而对于原创性思维,其实图形思维常常也是很重要的。图形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用自己掌握的视觉形象来清理和重构我们已有的抽

美术鉴赏3-5课具象意象抽象艺术的异同点

高中《美术欣赏》3-5课: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高中《美术鉴赏》3-5课教学目标是具体了解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及其相关的问题。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识具象艺术的能力。 具象 从字面上说,所谓“具象”就是有具体的形象,但这样解释并不确切。在英语中,“具象艺术”被表述为figurative art,意思是“比喻的艺术”或“用图形表现的艺术”,这表明“具象艺术”就是用和我们所见到的事物相类似的图形来代替或比喻这些客观事物。显然,这种图形不是空想出来的,它必须是来自于客观事物本身,它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看出它所代替或比喻的那个事物。为了做到这一点,具象艺术采取了模仿的办法,并且为了使模仿成功又创造出一系列诸如透视、解剖、明暗、比例等方法,这样,具象艺术就成为一种艺术家尽量放弃自身去接近客观事物的艺术了,这是“具象艺术”的最初或者说最本源的意思。至于以后,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具象艺术。 意象 从字面上说,所谓“意象”即“意欲之象”、“意念之象”,或者说“主观之象”,就是艺术家所感觉到的或想要表达的事物的样子,这两个方面基本上可以让我们去观看或鉴别所有的“意象艺术”了。从这方面说,意象艺术家就不是尽量放弃自己去接近或模仿客观事物,恰恰相反,他要与客观对象保持相当的距离,因为只有在一定的距离上他才能独立于他所表现的对象,并产生他自己的“意象”。但从此可以看出,意象艺术的前提还是依赖于客观对象的,这一点和抽象艺术就不同。 抽象 所谓“抽象”是与“具象”相对而言的,一般人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以为抽象就是把具体可感的客观形象抽去,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因为抽象艺术中有的是对客观形象的简化和抽离,而有的则与客观形象完全无关。所以有人认为“抽象艺术”这个概念并不准确,他们就从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相对的角度出发称抽象艺术为“非具象艺术”(non-figurative art)或“非客观艺术”(non-objective art)。不过出于习惯,人们仍将不表现任何客观形象的艺术统称为抽象艺术。第3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2.具象艺术是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 3.具象艺术有哪些功能? (二)重点与难点 由于本课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对具象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因此重点就在于对其三个主要特点及其功能的讲解,以及对美术鉴赏方法的具体运用,并进而认识具象艺术的意义。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艺术的能动性,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正因为这样,具象艺术不是被动地模拟(尽管它要“如实”地再现)现实,而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这就要把具象艺术与艺术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处理结合起来讲解和鉴赏,因为这些形象都服务于艺术家的不同目的。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写生珍禽图》(绢本设色,415厘米×7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黄筌(五代) 《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24.8厘米×528.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择端(宋) 《王时敏像》(中国画) 曾鲸(明) 《教皇英诺森十世》(油画,1650年,罗马多利亚美术馆藏完成原作)委拉斯凯兹(西班牙) 《货郎图》(绢本设色,25.5厘米×70.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嵩(宋) 《石工》(油画,160厘米×259厘米,1849年,原藏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已毁)库尔贝(法国) 《血衣》(素描,100厘米×150厘米,1959年,中国革命博物馆藏)王式廓 《蒙娜丽莎》(油画,77厘米×53厘米,1503—1505年,巴黎卢浮宫藏)达·芬奇(意大利) 《田横五百士》(油画,198厘米×335厘米,1928—1930年)徐悲鸿 《拿破仑一世加冕》(油画,931厘米×610厘米,1805—1807年,巴黎卢浮宫藏)达维特(法国) 《占领总统府》(油画,165厘米×320厘米,1977年,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藏)陈逸飞魏景山 《夯歌》(油画,1957—1962年,165厘米×320厘米,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藏)王文彬 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由于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美术鉴赏中的重要方面,所以本课的目的就是以简明的讲解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究竟如何理解意象艺术。因为任何艺术都存在艺术家的主观表达,而且有的意象艺术也可以是具象的,这就容易使学生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强调意象艺术在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以及艺术家对主观意念——感觉和意图的表达。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圣维克多山》(油画,65厘米×81厘米,1904—1906年,美国,纽约,私人收藏)塞尚(法国) 《马蒂斯夫人像》(油画,41厘米×32厘米,1905年,哥本哈根国立美术馆藏)马蒂斯(法国) 《呐喊》(油画,91厘米×74厘米,1893年,奥斯陆国立美术馆藏)蒙克(挪威) 《内战的预感》(油画,100厘米×99厘米,1936年,私人收藏)达利(西班牙) 《星月夜》(油画,72厘米×90.5厘米,1889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凡高(荷兰) 《鹌鹑图》(纸本彩墨)朱耷(清) 《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油画,129.2厘米×121.9厘米,1954年,芝加哥艺术学院藏)培根(英国) 《说唱俑》(雕塑,汉代)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油画,1897年) 高更(法国) 《湖滨山居》(中国画,1947年)黄宾虹

用户画像方法与案例——从具象到抽象

象的个性描述,再到抽象应用,如下图所示:

一、群体定量统计分析 做用户画像的基础,是通过数据对海量用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般采用用户数据提取分析与问卷调研两种方式进行,根据产品目标确定统计分析的维度指标。 分析的维度,可以按照人口属性和产品行为属性进行综合分析, 人口属性:地域、年龄、性别、文化、职业、收入、生活习惯、消费习惯等; 产品行为:产品类别、活跃频率、产品喜好、产品驱动、使用习惯、产品消费等; 以下是腾讯开放平台的一些产品用户属性,年龄与性别的交叉分析,付费用户与年龄的交叉分析。无论是后台数据分析还是用户问卷调研,都需要进行研究的效度与信度论证,保证数据尽量准确可用。 做问卷调研,需要做多少份问卷呢?一般是4000份以上,这个时候的抽样置信区间可以达到99%,错误率幅度在2%左右。如果保持错误率2%的水平,置信水平95%,那么问卷数量可以下降 到2500份。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我们回收问卷,还会通过答题完整性、一致性等多项标准剔除无效问卷,所以回收问卷尽量高于标准数量的10%。 案例:页游用户年龄与性别分布 数据来源:2013年腾讯开放平台白皮书 案例:付费用户年龄分布

数据来源:2013年腾讯开放平台白皮书 这本白皮书还是有不少用户数据可以供大家参考,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腾讯开放平台下载 :https://www.360docs.net/doc/5816642866.html,/ 二、具象的定性个体描述 也就是创造人物角色,这里先说一个概念:Persona。Alan Cooper提出了Persona这一概念。《赢在用户》这本书将其翻译为“人物角色”,是在上面的海量数据分析基础上,进行具象化得到一个的虚拟用户。 有兴趣了解AlanCooper的可以去他的Google+主页看看。 链接: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816642866.html,/101097598357299353681/about

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教案设计

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教案设计 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图 象)(美术语言等),以及根据图象的特点而划分的三大类别: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掌握这三种图象类型的特征。理解三种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美术语言;突破只能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局限,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种类;理解三类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难点:如何运用逻辑语言讲授艺术语言。根据美术作品的图象特征来划分三种美术形态(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从形象人手来理解三种美术形态的特点。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图象的三种分类: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 四、设计思路: 1、以图象与眼睛的关系(视觉艺术)的理解导入,然后直接分析、讨论图象通过那三种类型反映物象。 2、在架上都岌岌可危的今天,是否强调语言特色。其实不懂“美术语言”,就难看懂图象的三种分类(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的内涵。所以先以弄懂美术语言为先导,再了解图象的三种分类;教师可以自己现场表演某一分类,增加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 五、课时:一课时

六、新课教学: 1、导入:对比:委拉斯开支(1650)《宫女》毕加索(1957)《宫女》 因两幅画所用美术语言等不同,所以我们对毕加索的画难以看懂。揭题第二课图象与眼睛 a、美术语言——特殊语言 “人有人言鸟有鸟语”海军通信兵(旗语)哑巴(哑语) 比较:文学、音乐、舞蹈、戏剧 艺术语言的分类: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 ①形体:点线面体,表现轮廓结构。例:《花果册页》、《曼陀林和吉他》 ②明暗:受光部等。表现体积。例:《侧椅的人体》、 ③色彩:固有色、条件色、表现性色彩、装饰性色彩;体现色彩表现力(最具感染力);色彩具有象征性。例:《果熟来篱图》 《草垛》④空间: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创造或再现空间关系。焦 点透视、散点透视。 例:《圣亚布拉恩教堂》《寒江独钓图》 ⑤材质、肌理:材质、质地、表面纹理;体现材质美感、加强表现效果。例:大理石

对绘画的具象与抽象不同表现的思考

对绘画的具象与抽象不同表现的思考 浅析绘画的具象与抽象的关系 具象表现绘画一词是法国艺术评论家让·克莱尔在1975 年法国策展中使用的,他用这个词来形容欧洲一批“画家中的画家”,来概括那些认真观察细微真实的事物,注重表现视觉真实和精神的画家的作品特征 抽象是具象的相对概念,是就多种事物抽出其共通之点,加以综合而成一个新的概念,此一概念就叫做抽象。抽象绘画是泛指二十世纪想脱离模仿自然的绘画风格而言的,它的形成是经过长期持续演进而来的。其共同的特质都在于尝试打破绘画必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 抽象绘画是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创作的出发点,排斥任何具有象征性、文学性、说明性的表现手法,仅将造形和色彩加以综合、组织在画面上。因此抽象绘画呈现出来的纯粹形色,有类似于音乐之处。 人类早期绘画并不注重抽象这一概念。在古代中国,画家们崇尚写实,认为艺术应该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并提出“实对”“览之若面”和“以形写神”,“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等观点。在早期西方也是一样,人们研究了透视、解剖、光影等科学规律,将它们与艺术结合起来,达到了很高的写实成就。而后来东西方都接受了抽象画法,并以西方更为突出,并对东方绘画产生重大

影响。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艺术,总的趋势是从具象到抽象和多元化,也是从对抽象的无意识走向对抽象的认知和运用的过程。这是随着对社会和艺术的认知而必然产生的变化。 具象画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具备可识别性。抽象画中的形象与自然对象较少或完全没有相之处。在情感表达方面具象化便于理解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但是表达会收到一些局限,而抽象画虽然不易理解,欣赏水平低还有可能看不懂但抽象画可以更自由的表现作者情感没有过多的客观因素制约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应当注意的是抽象并不是信笔涂鸦,而是经过长久写生创作提炼出来的具有很强概括性且具有哲理的艺术精华,没有很多年的绘画经验和艺术修养是不可能创作出抽象作品的。 抽象画虽然已被世人所接受但是这不意味着单纯的抽象画 可以满足我们的审美需要,我们需要的是多元化的绘画艺术,两类不同的艺术,能够表现人类不同的精神内容,创造出不同的形式感,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它们各自拥有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 实际上抽象和具象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的,人们总是喜欢将具象和抽象对立起来,很少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其实在具象的事物中本来就存在很多抽象的因素,具象绘画中离不开抽象性的存在,具象性和抽象性始终并存。无论在哪种具象绘画风格的作品中,都有抽象性存在的独特方式以及其所表达的特殊审美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