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现象

语言现象
语言现象

现代汉语论文

————论“语言与数字”的关系

自古以来,数字和语言之间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时候,文人墨客会在诗词歌赋中引入数字来丰富句段篇章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就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与“万”的运用突出了雪花的繁密,表现出雪花如梨花开放,花团锦簇般从天而降,压弯枝头的壮观景色;而在现代社会,数字仍服务于语言,之所以这样说,基于当今网络上“数字语言”这一新兴语言载体已经蔚然成风,而“盘口数字语言”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数字融入语言这种现象的出现,丰富了语言的魅力,同时给数字带来一种独特的使用方法。所以说,数字和语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写在前面

现如今,如果你是“上网一族”,每每在聊天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或长或短,十分有趣的数字串,比如“526”“1314”“77543”……它们在网络上一直活跃着,并且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其实,上述几个网络流行数字语言在聊天中十分常见,它们的意思分别是“我饿了”“一生一世”和“猜猜我是谁”。透过这些数字,再回想诗词歌赋,不难联想到,从古至今,数字和语言就像“孪生姐妹”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向前发展着。

回归古代封建王朝,历朝历代文学研究者们时不时就会在文字中穿插一些数字信息。想唐朝,李白《观放白鹰》“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韩愈《寒食》“目暮汉宫传蜡烛,清烟散入五侯家”;览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梅饶臣《陶者》“十指不沾泥,鳞鳞居人厦”……在这两个诗文鼎盛发展的时代,数字被无数文人所应用,那么,数字在这些诗文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换言之,语言中多了几个关键的数字来点缀,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呢?

如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为表现瀑布倾泻直下的场景,而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色无与伦比,瀑布落差之大令观者惊叹,因此李白在描写时运用了“三千尺”这一数字。“三千尺”寥寥几字就将庐山瀑布从高山之上,沿悬崖峭壁飞流而下的气势与形态展示得淋漓尽致,更平添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与气势;而杜甫的《绝句》(其三)一诗则“句句有数”,两个黄鹂,一行白鹭,千秋雪,万里船,四个意象,简单的数字,构成精妙的对仗,数字的巧妙运用展现出诗人视角由近及远的变换,也表现出诗句独有的风格——时而细腻时而豪迈,时而微观时而宏观,富于变幻之美。除了上述两位诗人,在清乾隆时期,伶牙俐齿的纪晓岚也是一位善于将数字嫁接于诗文的“奇才”。相传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游览江景,乾隆皇帝见江中一叶渔舟正搏浪而行,便命纪晓岚据景赋七绝一首,且须含10个“一”字。纪晓岚望江面,略一沉思,随口吟出了诗的前两句:“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皇上听了颔首频频以赞许。可此时纪晓岚却苦于续不出后两句。皇上见其窘态,一拍桌子,道:“今天可难住你啦!”言毕哈哈大笑。然而这一举动意外地触发了纪晓岚的灵机,他忙道:“有了,有了。”随即便朗声诵出上诗的三四句:“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乾隆听后拍案叫绝。看了纪晓岚的“一数复用诗”后,很容易发现,全诗的三分之一都被数字“一”占据,但读起来时并没有令人

产生重复单调之感,相反,这十个“一”的巧妙运用,充分再现了江上的事物与风景,同时增强了全诗的节奏感与韵律,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数字的魅力不仅仅在诗词中完美体现,如果当我们了解了古代才女卓文君写给其丈夫司马相如的“情书”后,会发现数字也能准确且含蓄地表达自我内心的想法,尤其是男女之情。当年卓文君朝思暮想,盼望丈夫的家书,但只盼来丈夫的十三个数字,文君反复看信,终于发现数字中无“亿”,表明已对她“无意”,于是卓文君为表达她的悲痛与愤恨,当即回复司马相如:“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司马相如因其所回之信而倍感羞愧,深感对不起痴情一片的妻子,于是终于驷马高车,返乡接文君于长安。卓文君的一篇数字情书拉回了司马相如的心,而此时信中的数字则起到了准确巧妙的表达其心情的作用,就像信中所说:“重九等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而断,”句句运用数字,再现文君日思夜想之情状,同时数字的运用巧妙地表现出了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更迭,更体现出司马相如迟迟不归,只留文君空等好几个春夏秋冬的现实状况,这比用大段的抒情来得更为深入人心,比运用更多不必要的修饰来得更为简洁明了。

古代的“数字诗意”在今天看来依旧焕发着生命力,而现在的人们为了延续这一语言现象,则创造出许多纯数字语言。在网上聊天时,当你还在键盘上费力敲字时,可能对方用简简单单的几个数字予以回应,于是,这种快捷的聊天方式就快速传播开来,于是许多类似于886,586的数字语言便被人们创造出来。数字语言在网上聊天方面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运用,但不代表数字语言就是一种完美的说话方式,它固然简捷方便,但也存在着不足。它最大的不足就是过于简略,不够具体,可以快速传达信息,但不具备文字语言的美感。并且,运用纯数字语言可能会让不经常在语言中使用数字的人产生疑问,困惑,甚至是误解,所以说,我们应理性地对待网络数字语言。

与网络数字语言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盘口数字语言”也是一种新兴的“数字语言”。或许很多人对它还不熟知,不过对于每天泡在股市中的股民们而言,这是他们研究股票走势,甚至是看盘的一种重要手段。盘口数字语言是股票买卖时右上角上下的挂单或买卖成交的数量,关键时刻暗藏玄机。在其刚刚出现时,有人曾发出质疑,否认盘口数字语言在股市里发挥的作用,并认为电话等通信工具完全可以取代盘口数字语言,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认识到电话,短信等方式都可能留下利益分配不公或者被另一方所“黑”后的证据,而盘口数字语言则较为直接,隐蔽。

现今信息时代,一些数字代表的简单含义为人们所熟知,而这些数字在股票里看似随意的买卖中,它们之间互相结合,就可表达一种含义,告诉另外一些约定的“庄”自己操盘的用意,就像有人总结所说,4,6,8等三个以上数字重叠连用,就是盘口语言,在关键时刻444或4444多表示强壮的不满与示警,4466,4488等则多表示主力态度或通知关系仓或锁仓机构;而三个以上3或9表示拉升或出货倒计时,如3336可能表示6分钟(或小时)后拉升,9则可能是出货信号。

上述所提及的古代数字和语言的魅力,现代网络数字语言与盘口数字语言都在各自不同的时代与领域中发挥作用,可以这样说,语言里因融入了数字这一元素而变得趣味盎然,同时意义丰富,而当数字被拿来简单组合,被人们当成交流的工具来使用时,我们会发现,人

们的思维火花正在这种看似简单的数字之间进行激烈的碰撞,我们会感受到,社会因我们而一直在进步。

语言并非独立的有机体,相反,它与数字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 张素侠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现象的生成进行分析, 认为词的 多义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词的多义性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主要通过 隐喻和转喻生成的。关键词:一词多义转喻隐喻原型范畴 1 引言几乎在所有语言中,一词多义都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语言的 多义现象并进行专门的研究,它是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认知经济性原则的客观要求。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由一个 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1〕(赵艳芳2000:36)。一个多义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意义范畴,它们以 各种方式发生联系。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一词多义的语义延 伸机制。 2 词汇延伸意义的认知性词汇的延伸义指的是从原义派生和演 化出来的词义。语言在其产生之初都是单义的,一个词只对应一个意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展,交际能力不断增强,语言符号也要适应日益发展的交际的需要,于是一个语言符号就具有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多义现象的产生是人的认知能力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为了适应语言经济性原则的需要。客观世界的事物是纷繁复杂的,而人的大脑的认识和储存能力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语言要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量的信息。在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新事物与已知事物之间存在客观上的相关性或相似性,或是在理解新事物时加入了主观上的相似性。人们的这一认知思维过程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在作为 思维工具和外在表现形式的语言上,具体表现为运用已知的词汇去命名新事物、表达新观念或描述新经验。于是,词汇的意义就在本义的基础上得到了拓展和延伸,概念被不断扩充与抽象化,赋予旧词以新义,继而产生了一词多义。由于词汇意义的拓展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词汇的延伸义就不再具有任意性特征,而 是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具有了认知性。 3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解释 3.1 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而成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以全新的视角和观念对语言中的许多现象作出了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原型范畴理论认为,一个范畴由一些极其类似的成员构成; 原型是同一个概念范畴中能反映本范畴特征的最好、最典型的成员,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隶 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共同特征,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 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与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性 的成员为该范畴的典型和中心成员,即原型(prototype),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2]Taylor(1995)也指出大多数的语言范畴呈现出的不是单一中心的结构,而是多中心的结构。它们通常表现出多个类典型,这些类典型通过家族 相似性互相连接.下面我们用范畴理论来分析一词多义。再来看看名词“window”的意义是怎样拓展的: (1) The workman delivered the window . (2) Close the window . (3) She put her head through the window. (4) I painted the window while she was standing in it. 在这四个句子中,window都是以不同的意义出现的,在句(5)中,它指的是作为房

福师考试《语言学概论》题目及参考答案

1自言自语是个人可以控制的行为,这说明语言是一种个人现象。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高”与“矮”有无明确的界限?应如何辩证地看待词义中的这类现象? 二论述(40分) 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在使用中的规范与不规范,试举例具体阐述。 第一题答:1)表面上看,语言表现为具体的人说的话和写的文章,但语言不是个人现象。2)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的发展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在一个人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语言就存在了,代代相传,不可能是个人现象。语言的产生与存在都是依赖于社会的,离不开社会的。个人虽然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权利,但依然使用的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材料。所以语言不是个人现象而是社会现象。3)语言的社会性并不否认个人的语言特点和个人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这种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不同的人对共同使用的语言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是不一样的,这是构成个人语言特点的主要方面;二是每个社会成员在运用语言时会不同程度地超出已有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这往往可以成为语言发展变化的开端。4)总之,我们不否认个人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但归根到底语言是社会现象,不是个人现象。 第二题答:.“高”与“矮”没有明确的界限。词义具有概括性,它把一类现象与一个名称联系起来,从而使这类现象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词义的概括性有3个特征: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所指的现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但是没有明确的界限。辩证地看待这类现象,就是要既看到词义对一类有相同特征的现象的界定,又要看到词义没有明确的界限这样的事实。

第三题答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承认,而社会的组织和成员都要求语言有稳定的成分,有一定的社会规范,否则就会影响交际。因此,语言规则在语言稳定中起了“语言纠察”的作用,人们使用语言得遵守语言规则,一定的语言规则得维持相当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会发生重大变化,这就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但稳定并不等于排斥语言的发展变化,约定与变动可以说是一对辩证的统一。由此也就产生了语言规范与变异的对立统一。由此也就产生了语言规范与变异的对立统一。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认为:“没有变异就没有规范,没有规范也就看不出变异。”变异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发展,新词大量产生。如“下岗”,“下海”,“代沟”等。再如随着网络的普及,出现了一些有关的专业述语,如“登陆”,“下载”,“连接”,“点击”,“聊天室”,“宽带”,“浏览器”,“服务器”,“搜索引擎”等,有的甚至进入全民语言的词汇库。在语言符号使用过程中,有些符号的意义或用法有了改变,这一改变又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于是又成为规范的用法。 义乌张佳丽

论中国学生在西方国家语言震荡现象

论中国学生在西方国家的语言震荡现象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加深,跨文化交际成为越来越频繁的现象。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所以他们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要做好克服语言震荡的准备。如果留学生们能够处理好这种震荡现象,那么在另外一个国家的生活将会为他们提供一个全新旅程,也将是一个喜剧的开始;如果消极的处理此震荡问题,将会是他们悲剧或灾难的开端。本文向学生们提供一系列的解决办法,使他们更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中国学生;西方国家;语言震荡现象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going westerns means being suddenly confronted with a completely new environment, chinese students should be fully prepared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in order to overcome language shock, the result of which can be a comedy if handled positively; the result of which can also be a tragedy if handled negatively. some methodologies are being offered to the students so that they can make thei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re efficiently. keywords: chinese student, western country, language shock on language shock of chinese students in western coun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从网络语言产生的时代背景、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等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通过对各种网络语言现象的梳理和语言学分析,提出笔者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关键词网络语言构成及形成原因态度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时代背景 计算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发明,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当中。同时,网络还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而正是由于网络特殊的载体和它的现实虚拟性,使得网络语言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般语言所少有的特殊性和多元性。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除了使用那些规范的词语以外,还创造了许多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能理解的词语。许多人第一次进聊天室时,对网上流行的一些词语和对话,似懂非懂,搞不清楚什么意思。网络语言正在“异化”中国语言文字,对现行语文教学和研究都提出了挑战。 二、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其形成的原因 网络语言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它与一般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从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看似

乎与“物竞天择”相对应,网络语言也有“语竞网择,适者生存”之道,存在便是合理。“网络语言”的产生,自有它的合理背景。它的构成方式更是多样化。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划分,现在流行的“网语”(Net-Speak)广义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宽带、登陆、在线、聊天室、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触网、黑客、基准网民、电子商务、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早年的如恐龙、菜鸟、公鸡、东东、酱紫、瘟都死等,近年的如:潜水、踩地盘、躲猫猫、打酱油、叉腰肌、雷、人肉搜索、FB、HC、GJM等。 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尽管这类词语和符号在整个网络语言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争议较大,其中有的是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由英文字母组成,例如:IC(我明白了。全文是Igsee);IDK(我不知道。全文是I?don’t?know.);TKS(谢谢。Thanks),再例如BT意“变态”、GG意“哥哥”、KL意“恐龙”、NB意“牛逼”即奉承你在网上很酷、RMB意“人民币”、PFPF意“佩服佩服”、PMP意“拍马屁”、诸如GG/MM/DD/JJ这样利用汉语拼音头字母的简写来表示哥哥、妹妹、弟弟、姐姐这些亲昵的称谓;有的是谐音词语,如“美眉”,只是将原有词语“妹妹”的读音稍加改变而已;有的是数字的组合,例如:886是拜拜了、7456是气死我了、9494即就是就是、246是饿死了、520是我爱你等;有的是外来词语,如“调制解调器”俗称“猫”,而“猫”又是英文Modem 的音译。简约、随意、现代,缩略的语言,这也是网络的“专利”;还有的是出于对视觉感官的刺激而制作出来的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所形成的符号词语,如用键盘上的不同键可以组合出许多表情符号;心情不好时,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学现象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学现象,更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它的形成是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和语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委婉语是社会文化的体现,从中可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委婉语的使用也反映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禁忌是产生委婉语最根本的原因,除了对神灵等的避讳、对死亡及死亡有关的事物避讳之外,还有人们为趋吉而讨个口彩和为避凶而形成的避讳,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更是中国历史森严的等级制度在语言中的体现。至于对“性”和“身体器官”的忌讳,这是人们利用语言的模糊性、言语表达的间接性,达到“求雅”的心理,应属委婉语的“掩饰”功能,委婉语的“掩饰”功能不仅仅是政治生活中为了“伪装”,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为了达到“求雅”的心理的需要。委婉语“礼貌”功能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遵循礼貌原则,其目的是促成交际的成功。除此之外,委婉语还有“自我保护功能”,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更多地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和身份,竭力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虽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自我保护原则会让位于礼貌或其他的目的,但自我保护是人的天性。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学角度对委婉语的“避讳功能”、“礼貌功能”、“掩饰功能”、和“自我保护功能”进行研究。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有其独特的来源及构成方法,并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中西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们谈论那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时所使用的较为礼貌的说法。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委婉语始终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言语交际过程,表现出极强的言语交际功能。由于委婉语在英语中应用比较广泛,所以了解委婉语的交际功能对于我们学好英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帮助。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委婉语,它们看似相似,实有差异,究其根本,却是建立在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上。为揭示英汉委婉语的普遍特征,更好地理解英汉委婉语的特殊性。本文以心理距离、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为理论框架,分析委婉语的产生根源。然后,在分析委婉语语用特征的基础上,对英汉委婉语进行了比较分析,说明该语言现象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并从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方面探讨英汉委婉语相异的原因。

(1)语言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1)语言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哪些方面的作用?结合个人实际具体谈谈你的认识。 答:两个功能:一是交际工具,二是思维工具。意义: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法沟通,彼此无法交流思想,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无法进行生产活动,社会就会因此而崩溃。可见,语言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为什么说语言是社会现象?为什么说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有没有阶级性?谈谈你的看法。 答: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人类社会的社会无所谓语言。所谓社会,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语言,同时社会的变化也给语言以极大的影响。总之,语言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在类,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虱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所以,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特点。 语言没有阶级性。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在类,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所以,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特点。 (3)为什么说语言是符号?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有什么不同? 答: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构成的结合体,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而不是他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从本质上语言也是一种符号,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具有符号的一切特点。在所有符号中,语言符号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语言符号是由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构成的音义结合体,有其自己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语言现象

现代汉语论文 ————论“语言与数字”的关系 自古以来,数字和语言之间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时候,文人墨客会在诗词歌赋中引入数字来丰富句段篇章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就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与“万”的运用突出了雪花的繁密,表现出雪花如梨花开放,花团锦簇般从天而降,压弯枝头的壮观景色;而在现代社会,数字仍服务于语言,之所以这样说,基于当今网络上“数字语言”这一新兴语言载体已经蔚然成风,而“盘口数字语言”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数字融入语言这种现象的出现,丰富了语言的魅力,同时给数字带来一种独特的使用方法。所以说,数字和语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写在前面 现如今,如果你是“上网一族”,每每在聊天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或长或短,十分有趣的数字串,比如“526”“1314”“77543”……它们在网络上一直活跃着,并且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其实,上述几个网络流行数字语言在聊天中十分常见,它们的意思分别是“我饿了”“一生一世”和“猜猜我是谁”。透过这些数字,再回想诗词歌赋,不难联想到,从古至今,数字和语言就像“孪生姐妹”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向前发展着。 回归古代封建王朝,历朝历代文学研究者们时不时就会在文字中穿插一些数字信息。想唐朝,李白《观放白鹰》“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韩愈《寒食》“目暮汉宫传蜡烛,清烟散入五侯家”;览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梅饶臣《陶者》“十指不沾泥,鳞鳞居人厦”……在这两个诗文鼎盛发展的时代,数字被无数文人所应用,那么,数字在这些诗文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换言之,语言中多了几个关键的数字来点缀,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呢? 如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为表现瀑布倾泻直下的场景,而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色无与伦比,瀑布落差之大令观者惊叹,因此李白在描写时运用了“三千尺”这一数字。“三千尺”寥寥几字就将庐山瀑布从高山之上,沿悬崖峭壁飞流而下的气势与形态展示得淋漓尽致,更平添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与气势;而杜甫的《绝句》(其三)一诗则“句句有数”,两个黄鹂,一行白鹭,千秋雪,万里船,四个意象,简单的数字,构成精妙的对仗,数字的巧妙运用展现出诗人视角由近及远的变换,也表现出诗句独有的风格——时而细腻时而豪迈,时而微观时而宏观,富于变幻之美。除了上述两位诗人,在清乾隆时期,伶牙俐齿的纪晓岚也是一位善于将数字嫁接于诗文的“奇才”。相传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游览江景,乾隆皇帝见江中一叶渔舟正搏浪而行,便命纪晓岚据景赋七绝一首,且须含10个“一”字。纪晓岚望江面,略一沉思,随口吟出了诗的前两句:“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皇上听了颔首频频以赞许。可此时纪晓岚却苦于续不出后两句。皇上见其窘态,一拍桌子,道:“今天可难住你啦!”言毕哈哈大笑。然而这一举动意外地触发了纪晓岚的灵机,他忙道:“有了,有了。”随即便朗声诵出上诗的三四句:“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乾隆听后拍案叫绝。看了纪晓岚的“一数复用诗”后,很容易发现,全诗的三分之一都被数字“一”占据,但读起来时并没有令人

网络语言的现象与分析

网络语言的现象与分析 网络语言不能简单地定义为网络上使用的语言。网络本身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承载、传递各式各样的信息是它的基本功能,这一点它与传统的传媒,如报刊、电视等,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作为大众传媒,网络所面对的是社会大众,它在承载和传递信息时必须使用社会上通告的语言形式。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网络上使用的语言。既然如此,那么网络语言的内涵指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网络语言应该同科学语言、职业语言一样,指的是某一特殊社会文化群体内部所使用的不同于社会通用语言形式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群体,他们常常花很长的时间逗留在网络上与别人交流,自称为“网虫”。因此,网络语言的内涵是指“网虫”之间在网络上的交际用语。网络语言本质上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是社会文化变动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结果,即伴随“网虫”这一社会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 “网虫们”在网络上交际的主要方式有BBS(Buiietin Broad System)、聊 天室和各种聊天工具,他们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实时的交流。网络交际的参与者们互不相见,通过打在屏幕上的文字符号进行交流。这种网上的交流方式是建立在匿名基础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以自己在网上的绰号而存在并与别人交流,真实的身份在这里被隐去了。因此,符号性和匿名性是网络语境的两个基本特征。 这种网络交流方式使得网络语境具备了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是平等性。每一个进入网络世界的交流者除了自己的绰号以外一无所有,他原先在真实世界中拥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在网络上毫无用处,因而每一个网络交流者都是平等的。其次是行为与责任相分离。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是行为的主体,也是责任的主体,个人必须承担由自己行为所引发的责任。但在网络世界里,情况却发生了变化,行为的主体依然是个人,但责任却被转嫁到个人在网络上的代号上去了。行为者是真实的人,而被惩戒的对象却是那个人所使用的用户名。也就是说,行为与责任在这里发生了分离。网络语境还有一个特点是角色扮演的随意性。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由社会决定的。而在网上,由于交际是以匿名方式进行的,人们摆脱了社会对自己的约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 从实际观察中我们发现,“网络语言”具备以下这样几个显著的特征。 (1)特殊词汇的使用网络语言最鲜明的特征是其特殊词汇的使用。 对于一个刚刚步入网络世界的人来说,最让他们感到迷惑和好奇的首先是那些稀奇古怪的词汇。现举几例,并略作解释如下: “网虫”:人们把那些沉迷于网络的人称为“网虫”。把长时间在网上漫游的人称为虫子在电脑上爬,不含贬义,充满善意的调侃。“伊妹儿”:电子邮件,英文E—MAIL 的音译。因为电子邮件非常方便快捷,网友就给它起了这么一个昵称。“泥巴”:一种网络游戏,英文叫做MUD,是Muitipie User Du ngeon 的缩写,按照其英文缩写的意义翻译为“泥巴”。这种游戏一旦参加,越玩越想玩,不能自拔,有陷入泥潭之感,故称“泥巴”十分贴切。“猫”:即调制解调器(MODEM),是上网必不可少的硬件,犹如“网虫”们的宠物,故称为“猫”。“斑竹”:即“版主”,是对网站版面主持人的昵称。“TMD”:“他妈的”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的组合。“MM”:“妹妹”的拼音缩写。网络上用来

语言学的名词解释(20200524012610)

序论部分 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从方法上分为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描写语言学;从研究对象上可分为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19C 初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的诞生。 历史语言学:用历史的方法来考察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它的变化规律的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的 语言学。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 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依存性(强制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但一经社会约 定俗成后,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语言层级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可分为二层——底层是一套音位和由音位组成的 音节,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部分;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词素,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 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 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语音、语法的 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词汇、语义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 组合关系: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前后相继的关系。语言单位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继,好像一根链条,一环扣着一环,处于这个组合链中的两个符号或符号序列之间的关系就 叫组合关系。如:主谓、动宾等都是具体的组合关系类型。 聚合关系:在线性序列的某一结构位置上语言成分之间相互替换的关系。在同一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的语言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在这个线性序列中,每一个语言单位都占有一个 特定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其他语言单位替换下来,犹如一根链条,某一环可以被另一环替换下来,从而形成一根新的链条。 语言习得性:是指虽然人类先天就具有潜在的语言能力,但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不能掌握任何一种语言。 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发音能力的结合,即,掌握语言需要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 器官。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代表着事物,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来推知事物。如:炊烟 代表人家。语音部分语音:即语言的声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一定的意义,是语 言的物质外壳,语言依靠语音来实现其社会交际功能。 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分为元音和辅音。 国际音标:由国际语音学会于1888年制定的一套记音符号,它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 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主要使用拉丁字母和各种变形符号,是国际上通 用的记音符号。语音的生理属性:指语音的动力、发音体和发音方法。 语音的物理属性: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振动,从而使周围的空气也发生振动,形成音波,音波传入人耳,使鼓膜发生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于是人们产生了声音的感觉。语音 的物理属性包括音高、音长、音重、音质。 语音的社会属性:指同一个音素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执行不同的交际功能,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汉语的声调。 音重:指声音的强弱,取决于振幅,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语音的强弱与气流量的大小和发

最新 浅谈日语中有趣的语言现象-精品

浅谈日语中有趣的语言现象 ▲▲ 一、概述日语,全称日本语,是日本国的官方语言。语言系属有争议,有人认为可划入阿尔泰语系,也有日本学者认为是孤立语言或日本语系。它是一种胶着语,而书写体系中存在很多借用的汉字。日语有两套表音符号:平假名和片假名,同时也可以使用罗马字书写成拉丁字母。日常生活多使用假名和汉字,罗马字多用于招牌或广告,日语汉字的注音不用罗马字而用平假名。日语极富变化、不单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还有简体和敬体、普通和郑重、男与女、老与少的区别。不同行业和职务的人说话也不同。这个方面体现出日本社会森严的等级和团队思维。日语中的敬语发达。敬语的使用使得公众场合下的日语十分典雅。但过于繁复的语法使得学习敬语异常困难。即使土生土长的日本人也不能完全熟练掌握。日语的发音很简单、只有五个母音音素和为数很少的辅音。加上不常用的各种发音总共只有不超过100个。日语的辞汇十分丰富、数量庞大、大量吸收了外来语。一般辞汇有3万多个。关于日本语的起源有多种理论。许多学者认为,从句法上说,日语接近诸如土耳其语和蒙古语之类的阿尔泰语言。日语在句法上与朝鲜语相似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一般认为,当代日本的文字体系包括起源于中国的日本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部分。其中,相对于表音文字的假名,表意文字的汉字曾被称作“真名”。虽然中国人对汉字并不陌生,但遇到诸如:“?g”、“?x”、“?y”等汉字时,还是会感到困惑。这些字是日本人创造的汉字。也许很多人不知道现在中文中所使用的“腺”字,也是由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创造的。当然日语汉字的发音同中文不同,但是可以用假名来表示,而且一个汉字通常都有多个读音。如“木”有“き、もく、ぼく”等多个读音。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汉字传到日本后,这个汉字本身的汉语读音也随之传入,这种读音称为“音读”,如上例中的“もく、ぼく”;而日语中固有词语假借汉字表示该意义时的读音,成为“训读”。如上例中的“き”。尽管日本人和中国人所讲的语言完全不同,但日语的书写系统却是来自于汉语。汉语书写在五、六世纪某个时候被介绍到日本去时,日本用从汉字改变而来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两个语音书写体对汉语书写体进行了补充。▲▲ 二、日语中假名的来历 在古代,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后来,汉传入日本,具有文化修养的日本人开始能用汉文记事。到了公元五世纪中叶之后,日本人民创造了用汉字作为表间符号来书写日语的方法。至八世纪后,这种将汉字作为表间符号的方法已经被普遍采用,日本古代著名的诗歌集《万叶集》就是采用这种书写方法。如日语的“山”,读作“やま”,在《万叶集》中就用“也麻”两个汉字来书写。“?@”读作“さくら”,就用“散久良”三个汉字来书写。日语中的助词“て、に、を、は”等则用“天、尔、乎、波”等汉字来表示。这种书写方法后来被称为“万叶假名”。但是,用万叶假名式的汉字记事作文十分繁杂,在此后来漫漫简化,只写汉字楷书的偏旁,如“阿”变成“ア”,“伊”变成“イ”等。另外,柔和的汉字草书适合于书写日本和歌,尤其在盛行用草书书写信件、日记、小说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简练流畅、自由洒脱的字体。至此,日本民族终于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由于这些文字都是从汉字字形假借而来的,因此称为“假名”。根据假名的书写方法不同,取自汉字楷书偏旁的称为“片假名”,从汉字草书演变而来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 一、文献综述 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在1893 年首先提出来的。1897 年,Breal 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1900 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 :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语义学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 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 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从蒙塔古最初建立规范语义学到后来克里普克等人的继续发展,出现了诸如类型理论,模态理论范畴语法,博弈语义学等新的学说,特别是后来帕蒂等人对蒙塔古语义学的不断完善,充分表明了规范语义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而国内近十年的语义学研究也遍布了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对认知语义学的研究,例如张辉的《认知语义学述评》;对框架语义学的研究,例如陶明忠、马玉蕾合著的《框架语义学———格语法的第三阶段》;语义学在对隐喻的研究中的应用,例如于莹的《认知语义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对语义学与语用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例如康灿辉的《试论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对语义学的实际应用的研究,例如王向君的《浅谈语义学与语法教学》。而对于歧义现象的语义学研究主要是对英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研究,例如高桂莲、陈颖、王海岩合著的《对英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却鲜有对汉语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所以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二、歧义的成因 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 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 因此, 不论哪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歧义现象。引起歧义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笔者将对歧义的主要成因进行分类和剖析。 (一)、语音歧义 汉语中的语音歧义多是由于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语素引起的,一般存在于口语中。语音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同音字引起的歧义 例句:甲:“请问您贵姓?” 乙:“免贵姓zhang。” 在这个例句中,zhang既可以是“张”,也可以是“章”。在汉语中,有很多读音相同但拼写和意义不同的汉字,因此容易产生语音歧义。 2、一词多音引起的歧义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自考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1、口语:口语是语言的有声客观存在形式,是书面语产生的基础,相对于书面语是第一性的。 2、书面语:书面语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之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相对于口语是第二性的,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3、语言: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为社会所公认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 4、言语:是个人说的行为(说话)和结果(所说的话)。 5、符号: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6、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 7、所指:是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 8、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 9、语言符号的强制性:指语言符号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不能任意改变的。 10、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11、组合关系:在语言结构的同一层级上组合起来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12、普通语言学:指从理论上研究人类各种语言所共有的规律以及各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 13、理论语言学:指从理论上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以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个别语言学和一般语言学。 14、应用语言学:指运用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其他学科领域的各种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可分为狭义应用语言学和广义应用语言学。 15、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16、结构主义语言学:指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它旨在语言系统本身的规律。 17、语音的生理属性:指发音器官发音动作、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18、语音的物理属性:指物体受外力的作用,发生振动,从而使周围的空气也发生震荡,形成一种音波。音波传到人的耳朵里,使鼓膜发生相应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于是人们就产生了声音的感觉。语音的物理属性可从音高、音长、音强、音质四个方面分析。 19、音位:就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20、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 21、非音质音位:通过音高、音强、音长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 22、音位的条件变体: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23、音位的自由变体: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24、区别特征:具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语音特征。 25、调位:利用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 26、重位:利用音强等方面的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 27、时位:利用发音长短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 28、音渡:语音单元在前后过渡、相互联接时,会因为自身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过渡和联接方式,这些方式叫做音渡,又叫音联。 29、元辅音分析法: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如把以元音作为核心的音节他为V、C —V、V—C、C—V—C四种基本类型,所采用的就是这种分析方法。 30、声韵调分析法:以“声母”,“韵母”、“声调”为基本分析单位,按照这种分析法,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31、同化:语流里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32、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的现象。 33、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的现象。 34、韵律特征:又叫做“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的是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之外的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变化。 35、连续变调:声调语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在一起时,音节的调值有时会发生变化而与单念时不同的现象。 36、语汇的任意性:指任何语言的词语,特别是意义单一的词,发什么音表什么义在初始阶段大多是任意的。如汉语管某一种东西叫“书”(shu),英语管书叫“book”这都是任意的。词语和命名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37、语汇的理据性:指语言中有相当多词语,其音义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同源词”和“复合词”。同源词如“帐”“涨”“胀”等与“张”不但语音近似,且意义有某种联系。复合词如汉语的“雨衣”是“下雨时穿的衣服”,英语的“raincoat”就是“rain”“coat”组合的意义。它们都是可以论证的。

语言有哪些社会功能

2.语言和社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请结合所学语言学知识和个人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答:语言是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组成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解体。语言是组成民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语言是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归结起来就是。语言是全民性的,是全民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没有阶级性。 3.语言有没有阶级性?为什么? 答:社会现象可以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基础,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语言不属于哪一个特定的阶级或阶层,而是属于社会全体成员。所以,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特点。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社会,语言的语音形式和语法结构也是没有阶级性的。当然,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是有阶级性的。 4.什么是符号?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有什么区别? 答:语言符号的可以用“约定俗成”四个字来说明。任意性是构成语言符号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

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至于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后,它对于人们就有强制性。每一个人都只能乖乖地接受它,绝不能随意更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 5.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特点? 答:语言符号看起来零零散散,好象是一堆乱糟糟的材料,但实际上它们互相间存在着规律性联系,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这种系统: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 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即结构的二层性。 语言结构的二层性就语言系统的整体结构来说的,而每一层,每一级的结构单位如何运转?组合和聚合,这两条规则是架权语言系统运转的“纲”,抓住了这条“纲”,我们也就能把握住语言系统的结构脉络 6.什么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举例说明其作用。 答:组合关系就是语言符号的单位互相组合为一个更大单位的规则。聚合关系就是在同一结构位置上不同结构单位的替换规则。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相互有内在联系的两条规则。组合规则着眼于结构单位的横向联系,聚合规则着眼于

浅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浅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文传院02本2班覃小玲 020******* 差不多刚好是在两百年以前,德国诗人席勒用他那个时代常见的夸张语气豪迈地疾呼:“啊,人类!只有你有艺术!”席勒这句话在此后的两百年里,被无数人引用过。如果我们借用席勒的这句名言,将它改为:“啊,人类!只有你有语言!”用这句话来概括语言这种人类特有的现象最恰当不过了。 语言是人类极为独特和珍贵的工具,对人类的发展和文化的延续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我们人类起源、进化的看家宝。因为有了语言,人类就能把他们进化过程的知识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因为有了语言,人类的智慧就能通过信息的广泛交流不断发展;因为有了语言,文字的发明便成为人类智慧发展的突破。总之,没有语言,人类跟地球上其它动物就没有什么很大区别。虽然所有的动物都有各自的传达信息的方法,可是这些方法跟人类语言比起来,实在是相差太远。 语言能力分为理解力和表达力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一些科学家曾成功地训练黑猩猩使用复杂的手势或辅助工具交流信息,但无论怎样训练,黑猩猩始终只能发出少数单词的音,“口语能力”无法提高。也就是说动物的表达能力欠缺,即使能够掌握少量的一些词汇也是机械化的行为,无法思考与创新。民间传统的说法都认为鹦鹉能模仿人说话,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鹦鹉虽然能说话,但是能发出准确语音的词汇是少数的,而且它们本身并不能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不知道自己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曾经有科学家认为动物的叫喊之类也可归类为语言,但是这些声音都不过是一些不具备语言机能的固定的感情表达式,更多表现出来的不过是本能。比如说,许多鸟类都能够发出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声音。在这些鸟类群体中,一种声音在这个集体中所代表的意思,对于其种群的所有成员都是固定的和相同的。至于更高级的动物,则能够发出更多具有感情含义的声音;在一些特定事态发生时,比如在需要表达涉及饥饿、饮食、痛苦和友谊的关怀这样一些意思时,黑猩猩或多或少能够被诱导出一些特殊的声音。但是同样明显的是,这样一些特殊的声音从来就没有被模式化的可能,它们只是一时的纯粹的感情呼唤,并不具备任何能发展成为抽象语言的意义和可能。在那些与人类生活在一道的猿和类人猿身上,丝毫看不到有主动的模仿人类声音的努力,让类人猿发出人类的声音,并且促使它们将这样的声音与某些具体对象联想起来的所有努力,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人类是大自然的恩造,人类独特的语言能力获得是进化中基因变异的偶然结果。人类应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当然这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实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社会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