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控制技术现状与进展

振动控制技术现状与进展
振动控制技术现状与进展

第28卷第3期

振动与冲击

JOI7RN^f.OFVIBRATIONAND.qHOCK

振动控制技术现状与进展

陈章位,于慧君

(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7)

摘要:总结了白20世纪40年代开始振动试验研究以来振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论述了在振动控制算法以及振动试验激振设备等方面周内外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提fi{r振动控制技术今后值得父注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如实际振动环境复现试验控制、多轴多自由度振动控制等。

关键词:振动控制;振动试验;进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TB534+.2文献标识码:A

自从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斗机等多种军用设备因受振动而造成损坏的现象引起重视后,为了更好地模拟产品的真实振动环境、对产品可靠性进行检验,20世纪40年代开始人们引入了振动试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振动试验在产品的生产、设计以及可靠性、耐久性试验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振动试验系统主要由激振器、控制器、试件以及夹具所组成。在这几十年来的发展中,为了更真实地模拟实际的振动环境,激振器越来越复杂,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就是如何精确地控制激振器使得激振器产生的振动信号能够与试验要求产生的信号一致,也即需要进一步提高控制器的性能。由此本文从三方面对振动控制技术进行综述,一是当前振动试验激振设备的发展;二是当前振动控制算法的发展以及在当前的振动试验产品中普遍采用的控制算法:三是当前控制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振动控制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1国内外进展

1.1振动试验激振设备进展

用于振动试验的振动试验激振设备从其激振方式上主要可分为三类:机械式振动台、电液式振动台和电动式振动台¨“1。

1.1.1机械式振动台进展

机械式振动台主要有不平衡重块式和凸轮式两类。不平衡重块式是以不平衡重块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来激振振动台台面,激振力与不平衡力矩和转速的平方成正比。这种振动台可以产生正弦振动,其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只能在约5Hz一100Hz的频率范围工作,最大位移为6mm峰-峰值,最大加速度约10g,不能进行随机振动。

凸轮式振动台运动部分的位移取决于凸轮的偏心

收稿日期:2008-01-03

第一作者陈章位男,教授,1965年生量和曲轴的臂长,激振力随运动部分的质量而变化。这种振动台在低频域内,激振力大时,可以实现很大的位移,如100mm。但这种振动台工作频率仅限于低频,上限频率为20Hz左右。最大加速度为3g左右,加速度波形失真很大。

机械式振动台由于其性能的局限,主要应用于要求不高的领域。

1.1.2电动振动台进展

电动式振动台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的一种振动试验激振设备。它的工作原理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设计的,当通电导体处在恒定磁场中将受到力的作用,当导体中通以交变电流时将产生振动。振动台的激励线圈正是处在一个高磁感应强度的空隙中,需要的振动信号从信号发生器或振动控制器产生并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后通到激励线圈上,使得振动台产生需要的振动波形。

电动式振动台的频率范围宽,小型振动台频率范围为0Hz一10kHz,大型振动台频率范围为0Hz~2kHz;动态范围宽,易于实现自动或手动控制;加速度波形良好,适合产生随机波形。因此目前主要应用于高频率范围、推力较小、波形失真要求较高的试验领域。虽然目前电动振动台在推力方面已经做得越来越大,已经可以达到35t的推力,但是当它的推力超过10t以后,前述的电动振动台优势不是很明屁,各种因素的干扰也越来越大,而且成本增加很多。同时由电动式振动台的工作原理所决定,在振动试验的过程中,它的台面上不可避免会产生漏磁现象,这对于某些军用产品的试验是不可行的。因此,在这些情况下需要用电液振动台来进行试验。

1.1.3电液振动台进展

电液式振动台作为振动试验的常用设备之一。它的工作方式是采用电液伺服阀,通过液压控制传动装置产生振动激励。输入的电控信号经放大器放大进入伺服阀,伺服阀把与输入信号成比例的液压油输入液压缸,以驱动活塞并带动台面运动。

万方数据

74振动与冲击2009年第28卷

电液振动台能产生很大的激振力和速度,如对较小的试件激振力可高达36287kg,速度可达9m/s,而且在低频的时候以可以得到很大的激振力。大激振力的电液式振动台比相同推力的电动式振动台价格便宜,尤其在激振力大于4536kg后,电液振动台和电动式振动台的价格会相差很多。在位移方面,电液式振动台可以从25mm到6m,而普通的电液振动台的行程范围是51mm到152mm。电液式振动台的使用频率范围可达到0Hz~l000Hz,推力可达数百吨或T.吨以上。电液振动台的这些优势使得它在振动试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汽车行业、工程机械、装甲车以及船舶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由于近年来更多的振动试验要求对结构或建筑物进行足尺试验,这也离不开电液振动台。但电液振动台和电动振动台相比,高频性能较差、上限]二作频率低、波形失真较大,不过近年来,随着控制技术的发展。液压伺服阀等关键器件的发展,电液式振动台的频率范嗣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波形失真减小。如美国TEAM公司的电液式振动台的频率范围可达1000Hz,失真度几乎与电动式振动台一样。同电动式振动台一样,近年来电液振动台也大力发展多轴多自由度的振动台,在国外建立了很多的三向六自由度电液振动台,其中部分是经过对单向电液振动台进行改造而建成的。

而国内在电液振动台建造上目前还有一些关键技术没解决,如频率范围,国内做到100Hz就相当困难。而且在控制方式上,国内还基本采用模拟控制,国际上已采用全数字式控制方式。因此国内高性能电液振动台全部依靠进口。

1.1.4多轴振动试验激振设备进展

多轴振动激励装置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多点激励装置,一类是多轴振动台。到目前为止已研制成功的多轴振动激振设备均是由多个单轴振动台(或作动器)组装而成的,这样做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单轴振动台的成熟技术,从而降低系统造价"J。根据所用单轴振动台的类型不同,多轴振动激励装置可以划分为电液式和电动式两类,前者主要用于低频振动试验,频率范围大多在100Hz以下,后者则用于中高频振动环境试验,频率范同一般为5Hz~2000Hz。

电液式多轴振动台的实现相比电动式容易,造价相对较低,同时它也具有电液式单轴振动台的优点。其结构形式有两轴平移、i轴平移和i向六自由度等几种类型。电动式多轴振动台的种类较少,目前只有三向平移和三向六自由度两种类型。

1.2振动控制进展

为了实现较高精度的振动控制,在保证振动激振设备的性能的同时,控制器性能的好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2.1振动控制算法进展

目前振动试验主要有正弦振动试验、正弦加随机振动试验、随机振动试验、冲击响应谱振动试验、典型冲击试验、以及时问历程复现试验。其中正弦定频试验,用于检验某些零部件及设备等工作在某个或几个激励频率下时其抗振以及耐振的能力。针对正弦振动试验,通常采用如图1所示的控制方式16J。

图1台面幅频特性实验结果

随机振动试验实际上是一种宽带随机振动试验。它的目的是检验产品、设备和工程等的耐随机振动的能力,考核试验对象在振动环境应力下的性能及表现。发现它们的设计缺陷,从而改进设计,提高性能和质量。在试验过程中连续地输出随机的激励信号来控制振动台的T作,振动台在激励信号的激励作用下,其响应的功率谱密度必须符合目标谱的定义。目前广泛采用的是频谱均衡的控制方式。该方法是一种闭环振动控制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频域复现控制方式。它在试验台架上施加随机载倚,使所加载荷的功率谱与真实载荷的功率谱相同。试验台由计算机控制,计算机按给定的功率谱,并按随机相位产牛随机信号,通过数字均衡实现频域的模拟。其实现原理如图2所示¨J。

图2台面幅频特性实验结果

该方法计算简单,能保证实时性,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它对于所实现的随机信号有一定的限制,通常是服从高斯分布的平稳随机信号。

美国DP公司提出了一种基于连续卷积的新型随机振动试验控制算法‘引,该方法通过对每次闭环控制

万方数据

第3期陈章位等:振动控制技术现状与进展75

所获得的单帧激励信号与不断更新的系统逆传递函数进行连续卷积运算产生平滑连续的驱动信号。该方法与频谱均衡法的主要不同是不需要进行随机相位调制和时域随机化。应用于DP和MP公司的振动控制器中,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效果。

除了在目前振动试验控制器中广泛采用的上述两种算法外,国内外很多学者都为进一步改进随机振动控制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一。1¨。

随着对随机振动试验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随机振动试验在某些试验的情况下试验结果的有效性存在问题,因为它是建立在复现随机信号的功率谱密度的原则上。因此近年来,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了随机振动试验的局限性,同时随着振动试验的广泛应用对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出了时间历程复现振动试验∞’12J。它常被用于模拟汽车、船舶等交通工具在行驶过程中所受到的振动激励以及飞机在着陆时受到的振动激励,通常它的目标信号是通过数学模型产生或者是通过实际采集得到的振动信号,它的试验目的是复现目标信号的时域波形。早期的时间历程复现试验采用迭代控制方式013,14j,即用人工产生或实际激励记录到的信号通过电液振动台对被试验对象进行激励,以识别整个试验系统的响应与激励之间的频率响应关系,即系统的传递函数。然后根据期望的响应信号和系统的传递函数,计算初始驱动信号。用该驱动信号激振,同时回收期望响应点的响应信号,根据系统的传递函数和误差信号进行迭代,修正驱动信号。利用迭代获得的满足精度要求的激励信号直接驱动电液振动台,开始正式的振动试验。在试验过程中,仅仅将驱动信号重放出来即可。以迭代控制方法为基础,为提高控制性能,进一步提出了改进的迭代控制方法L15'16J。但是这些控制方式都是一种开环控制,在试验的过程中,对系统特性的变化不能进行实时修正,因此试验精度低,同时对于长时间历程的复现,在预试验阶段计算振动台的驱动信号时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提高了试验成本。近年来DACTRON、DP和MP公司都开发出了闭环控制的方式进行长时间历程复现,提高了试验精度‘肛191。

正弦加随机振动试验,用于在规定的频率范围内,在宽带随机振动的基础上叠加若干规定量值的频率可变的正弦振动,如对直升飞机的振动环境以及火炮发射时所产生的振动。目前国内外通用的正弦加随机振动试验控制算法是旧。加1:首先,把通过加速度传感器获得的正弦加随机振动试验信号分离出正弦信号的幅值以及随机信号;其次,分别根据正弦振动试验以及随机振动试验控制算法进行均衡控制;均衡后获得的激励信号根据线性叠加原理重叠输出,通过功率放大器驱动振动台工作:如此往复,进行闭环控制。在这个控制算法中,正弦信号和随机信号通常采用跟踪滤波的方法进行分离。之后考虑到低频分辨率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多分辨率分析的正弦加随机振动控制算法‘21|。

冲击响应谱试验,是由用户定义参考冲击响应谱,以及分析和综合参数。软件按一定的综合准则给出冲击时域波形,使其冲击响应谱与参考冲击响应谱尽可能一致。冲击响应谱表征单自南度系统在冲击作用下的最大响应同系统固有频率之间的关系,其间不包括相位信息。而冲击波形与冲击响应谱之间不存在唯一的对应关系。同一冲击响应谱可以对应无穷多个冲击脉冲。冲击响应谱试验就是要求其能够跟踪试验规定的冲击波形的响应谱,而典型冲击试验则是要求其能够跟踪试验规定的冲击波形,通常是正弦波、三角波、半正弦波等典型的冲击波形。冲击响应谱试验控制方式通常采用频谱均衡的控制方法,而采用自适应逆控制的控制方法,则可以实现对典型冲击波形的很好跟踪㈨。

当振动试验采用电液振动台激振时,由于电液振动台本身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因此控制部分比采用电动振动台激振复杂,早前采用模拟加数字混合控制方式来获得较好的性能,目前更多地采用全数字式控制。目前国际上几家著名的电液振动台牛产研究单位建立的电液振动台的控制主要采用i参量控制和前馈补偿控制联合控制以及PID控制和前馈补偿控制联合控制心3’川。这些控制方法都是建立在线性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而电液振动台其实是一个具有较强非线性特性的系统,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如应用最优化的非线性调节技术,这种控制方法在试验过程中不必对电液振动台本身的反馈环内的参数进行重新调节,同时也能实现较好的跟踪性能∞j。其中有代表陆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有:Yoshihi—roDozono。ToshihikoHoriuchi,HideoKatsumata和TakaoKonnoL拍J提出了非线性试件所导致的作用力的实n,-tSb偿技术来改进系统的跟踪性能。DavidVagas旧刊提出了基于Hinf的反馈控制策略,充分考虑了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并且在LMS的试验台上进行了试验,控制性能良好。

对于多轴振动试验,各控制自由度的运动之间存在交叉耦合,即单个控制点的运动是各轴激励产生的响应的叠加。即使对于三个单轴振动台组成的三轴振动系统,采用了各振动方向相互几乎独立的机械解耦装置,交叉耦合效应仍不能忽略,这主要是由于试件动力反馈效应作用的结果,当控制点选择在试件上时,交叉耦合更为明屁。冈此,对于多轴振动环境试验,交叉耦合效应使得单轴振动控制方法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必须采用更为复杂的多轴振动控制方法以补偿交

万方数据

76振动与冲击2009年第28卷

叉耦合,实现解耦控制汹.29]。另外,对于多轴振动环境试验,各控制自由度之间的相位关系是必须控制的,而单轴振动环境试验通常无须考虑相位关系。

多轴振动控制算法是在单轴振动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系统的频响函数矩阵进行交叉耦合补偿和驱动信号修正,其计算复杂性和运算量大大增加,需要功能更强、计算速度更快的计算机实现控制运算。

1.2.2振动控制器进展

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起,随着随机振动理论及其试验设备的发展,模拟式的随机振动试验设备出现,但是其均衡系统是一种简单的峰-谷均衡或多通道滤波器均衡系统,其均衡系统是一种简单的峰一谷均衡或多通道滤波器均衡系统,其控制精度差,功率谱密度容差为±3dB,均衡时间一般为1h一2h,维修量大,且使用调试困难¨…。

7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以小型机为核心的数字式随机振动试验控制系统,如英国的DVC500、美国HP公司的5427A等。其试验功率谱密度容差可达±1.0dB一±1.5dB。均衡时间亦减小为几秒至十几秒,但芯片集成度低、产品体积大、兼容性扩充性差、维修困难,价格也非常昂贵。同时,由于对振动试验的进一步认识和应用,更多规范的振动试验方法也开始引入。

80年代国外相继推出了功能更全,性能更高的振动试验控制系统。如美国GenRad公司的GR-251l、

2514,SpectralDynamics公司的SD-1700、SD-1500,英国Solatron公司的1210、1215等产品。数字控制系统的发展使振动试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80年代中期,美国UD公司开始研制第一台基于PC和DSP的振动控制系统UD400AT,采用了当时,I'I推出的第一个通用可编程DSP芯片TMS320C10,是数字式振动试验控制系统向前发展的一个里程碑。DSP芯片的应用,使得振动试验控制系统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可以完成以前所不能处理的复杂控制算法,系统的实时性得到了大幅提高。随后,LDS、SD、DP、Dac.tron,IMV等振动试验设备厂商分别开发研制了基于PC和DSP芯片的新型数字式振动试验控制系统。

目前,主要以DP公司的SignalStar,LDS公司的Comet和Laser,SD的Puma系列,IMV的砣和F3等振动控制器在振动试验领域具有优异的性能并得到广大振动试验应用以及研究人员的肯定,这些控制器在我国振动试验应用领域占有绝对的优势。

我国从60年代开始进行振动试验系统的研制,但是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振动试验控制系统的研制一直处于落后的水平。进入80年代以后,振动试验控制系统的研制进入快速发展期,应用的领域也从航空、航天等军事领域,拓展到汽车、电子等民用领域。80年代国内对该领域进行研究的单位主要有:航天部702研究所,航天部623研究所,西安飞机强度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试验仪器总厂等。

80年代末,我国开始进行数字式振动试验系统的研究。比如北航开发出了数字式振动控制系统BHl4A。以PC为控制主机,以Ⅱ的TMS320C20处理器为信号处理部分。可以完成基本的随机、冲击以及正弦振动试验。但是,由于基于PC进行控制和管理,其控制谱线数较少,最大只可以做到400谱线,并且安全和稳定性相对较差,容易受PC操作系统等因素干扰。到90年代末,北航再次推出以TMS320C31浮点处理器为信号处理模块的BHl4C振动控制系统,该系统依旧以PC为主控制模块,DSP为信号处理模块,信号的输入输出均通过Pc总线进行控制;增加了最多可叠加4个独立正弦扫频/定频信号的随机加正弦等试验功能。但是控制谱线、控制精度、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等提高不大。航天部702所在90年代推出了基于Win—dow.NT平台的振动试验控制系统,但是功能简单,只能进行随机以及冲击振动试验。90年代以后,我国的振动试验系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参与研究的单位主要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航天部702研究所,航天部623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等。浙江大学开发的基于双DSP的实时振动试验系统,可以完成冲击、正弦、随机试验算法。但是国内的振动试验控制系统基本上是针对电动式振动台进行研究的,针对电液式振动台的控制系统还不是很完善。国内目前的电液振动试验控制系统基本上引进国外生产的振动控制系统。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已出现了商品化多轴振动控制系统。目前,国际上功能较为完善的多轴振动控制系统已具有多轴随机振动、多轴正弦扫描振动、多轴瞬态振动、多轴时间历程复现以及多轴随机加正弦、多轴随机加随机等各种振动控制功能。其控制精度可以达到目前商品化的单轴振动控制系统的水平。我国在这方面还儿乎是空白。

2展望

振动试验受到产品试验要求的推动以及相关技术领域发展的推动,因此需要吸取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所取得的先进知识,发展振动试验水平来满足Et益增长的发展要求。作者认为,目前在振动试验控制领域方面除对已经取得研究成果的诸方面进一步充实提高之外,今后应关注以下的研究领域的发展。

2.1实际振动环境的复现试验

振动试验从正弦定频试验、正弦扫频试验、随机试验到目前提出的时间历程复现试验,是随着被试验产

万方数据

第3期陈章位等:振动控制技术现状与进展

品的复杂性越来越大而导致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所处的振动环境越来越复杂,从而对振动试验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能够复现实际的振动环境。但是目前所实现的时间历程复现试验,还仅仅是复现服从高斯分布的平稳振动信号、以及满足一定偏斜度和峭度的平稳随机信号一1。,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任意时间历程信号的复现。因此对于任意的平稳随机信号以及非平稳随机信号的时间历程复现仍将是今后长期的研究方向。

对于真实模拟实际振动环境的试验,往往在汽车、船舶试验领域、大型结构试验领域以及地震工程领域中应用较多,而这些领域的振动试验往往要求振动激振设备具备大的推力,高的频响范围,也就是使得电液振动台在这些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电液振动试验系统具有较强的非线性,而且试件对系统的影响较大,因此控制往往较为复杂,因此仍需进一步研究。

对我国的振动试验控制而言,在上述两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因此更加需要加大研究力度,提高国内的振动控制水平,以满足振动试验领域的各种要求。

2.2多轴多自由度振动控制系统

在传统的振动试验中,往往采用单轴振动试验,即振动环境试验是以一次一个轴的方式依次进行,试验设备采用传统的单轴电动式或电液式振动台,但是实际的振动环境往往是多轴振动环境,如果仍然采用单轴振动试验,即使通过多点平均控制等方式进行处理,对于大尺寸结构的系统级试验,试验过程中仍会造成试验结构的可靠性难以确定的问题。因此近年来要求在试验中采用多轴多自由度振动试验,但是多轴多自由度振动试验目前尚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还需各位振动试验领域的研究人员更进一步研究。

同单轴振动试验系统一样,多轴多自由度振动试验系统也主要由激振器、控制器、试件所组成。但是相比较单轴振动台,多轴振动激振设备的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新材料的应用,随着新型材料成本的降低,可以广泛应用于建造大型振动设备,改善其性能。如,随着大型磁性材料成本的降低,大型的永磁振动台将成为可能,这种振动台结构简单,节约能源,且有高可靠性。功率放大器会采用更多的数字化和模块化的电路,体积越来越小,效率越来越高。二是新控制方法的应用,随着控制技术及相关技术的进步,可以实现更复杂的控制算法,从而提高多轴多自由度振动控制的精度,从而使多轴多自由度振动试验系统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理、土建等为一身的一门复杂的学科,同时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生产的要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回顾上世纪40年代以来的振功试验各方面的历史,振动试验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研究工作和生产实际需要的紧密结合,也在于相关各学科之间的有效结合创新。通过回顾。明确它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尚待解决的问题,和我国振动试验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研究讨论,为我国振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做出更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三灵.实用振动试验技术[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

[2]胡志强,法庆衍,洪宝林,等.随机振动试验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6.

[3]张巧寿.振动试验系统现状与发展[J].航天技术与民品。2000.

[4]BenzoniG.Challengesofnewgenerationseismictestingfaeil-ities[J].Experimentaltechniques,2001,March/April:20

—23.

[5]夏益霖.多轴振动环境试验技术[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1996,10.

[6]衰宏杰,李传日.正弦加随机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J].航空学报。2000,21(4):383—384.

[7]沈国重.多抽样率信号处理方法及具在实时系统中的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机械电子控制工程研究所,2001.[8]WelaratnaS.Anewalgorithmforrandomvibrationcontrol[J].Evahationengineering。1994,51—55.

[9]KarshenasAM,DunniganMW,WilliamsBW.Amodifiedstructureformulti—resolutionanalysisoffrequencydomain

self-tunningrandomvibration

control[C].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ntrol。1996,9:741—745.

[10]StefanelloM,EngM,CaratiEG.Environmentforrandomandsinusoidalvibrationtestcontrolofaninverter??fedelectrody??

namicshaker[J].IEEE,2003:1093—1098.

[11]I‰henasAM,DnnniganMW,WilliamsBW.Waveletpowerspectrumsmoothingforrandomvibrationcontrol[J].

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electroniCS,1999,46(2):466

—467.

[12]FrenchM.Anintroductiontoroadsimulationtesting[J].Ex-perimentaltechniques。2000。(May/June):41-42.

[13]FrenchM.Proceduralconsiderationsforroadsimulation[J].Experimental

techniques,2000,24(6):46—47.

[14]杜永昌.车辆道路模拟试验迭代算法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2,33(2):5—7.

[15]HayNC,RobertsDE.hemtivecontrolinautomotivetesting[J].Systemsandcontrolengineering,2007,221:223—233.[16]DaleyS,OwensDH,HatonenJ.ApUicationofoptimalitera-tivelearningcontroltothedynamictestingofmechanical

structures[J].Systemsandcentrolengineering,2007,221:

2ll一222.

3结论[17]http://www.1ds-group.corn.

振功控制是集振动、控制、计算机、机械、信号处[18]hnp://www?da即hysi。8?。。n

(下转第86页)

万方数据

振动与冲击2009年第28卷3结论

本文对基于蚁群算法支持向量机的内燃机气门间隙故障诊断技术进行了研究,利用蚁群算法优化SVM的参数设置,减少了训练次数,加快了算法的运行速度,提高了误差精度。对比实验表明:基于蚁群算法的支持向量机既有SVM的良好的泛化能力,也有蚁群算法全局收敛以及启发式学习等优点带来的高运算效率。冈此,二者的结合在故障诊断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廖明,石博强,张文明,等.分形在柴油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8,20(5):417

—420.

[2]张克辉,黄荣华,欧阳光耀,等.分形学在柴油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20(2):

64—66.

[3]DavidLogan,JosephMathew.Usingthecorrelationdimen-sionforvibrationfaultdiagnosisofrollingelementbearings—

I.BasicConcepts[J].MechanicalSystemsandSignalPro-

cessing,1996。10(3):241—250.

[4]夏勇,张振仁,商斌梁.内燃机振动信号的混沌分形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1,20(2):64—66.

[5]wuJian-da,ChiangPeng—hsin,ChangYo-wei,eta1.Anex-(上接第77页)

[19]http://www.mpihome.com.

[20]lschotsM,LeuridanR,J.Sine-on—randomtestinn.Animple-mentationbasedonaUNIXworkstationandtheHP3565S

[J].Processingofannualtechnicalmeeting—Instituteofenvi—

ronmentsciences,1992,2:166—170.

[21]王述成.振动试验实时控制系统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机械电子控制r.程研究所,2006.

[22]KarshenasAM,DunniganMW,WilliamsBW.Adaptivein-versecontrolalgorithmforshocktesing[J].1EEProc—control

theoryAppl,2000(147),3:267—276.

[23]OgawaN,OhtaniK,KatayamaT,eta1.Constructionofathree—dimensional,large—scaleshakingtableanddevelopmentofcoretechnology[J].Phil.Trans.R.See.Long.A,2001,

359:1725一1751.

[24]ConteJP,PrombettlTL.Lineardynamicmodelingofaunj-axialservo.hydraulicshakinglablesystem[J].Earthquakeengineeringandstructuraldynamics,2000,29:1175—1404.[25]Dai

Hongliang.Usingtensorsto

trackearthquakesonhydran—lieshakertables[C].ProceedingoftIleAmericancontrolcon一[6]

[7]

[8]

[9]

[10]

[12]

pertsystemforfaultdiagnosisininternalcombustionengines

usingprobabilityneuralnetwork[J].ExpertSystemswith

Applications。2008。34(4):2704—2713.

FrankKimmich.AnselmSchwarte,Rolflsermann.Faultde.tectionformodemdieselenginesusingsignalandprocess

model—basedmethods[J].ControlEngineeringPractice,

2005,13(2):189—203.

NikosG.Pantelelis,AndreasE.Kanaraehos。NikosGotzias.

Neuralnetworksandsimplemodelsforthefauhdiagnosisof

navalturbochargers『JI.MathematicsandComputersinSire.ulation。2000.5l(3—4):387—397.

ColorniA,DofigoM,ManiezzoV.Distributedoptimizationby

antcolonies[C].ProceedingsoftheFirstEuropeanCon?ferenceonArtificialLife.Paris.1991:134—142.

JohannDro,PatrickSiarry.Anewantcolonyalgorithmusing

theheterarchicalconceptaimedatoptimizationofmultimini—macontinuousfunotionsfC].Procofthe3rdIntWorkshopon

AntAlgorithmsANTS2002.Brussels.2002.2463:216—221.

ChangCS,TianL,WenFS.Anewapproachtofaultsection

estimationinpowersystemsusingantsystem[J].Electric

PowerSystemsResearch.1999.49:63—70.

王晶.蚁群算法优化前向神经网络的一种方法[J].计

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25:53—55.

王祝平.基于EMD、关联维数及神经网络的内燃机故障诊

断系统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ference,1997,June:1—5.

[26]DozonoY,HoriuehiT,KatsnmataH,eta1.Shaking-tableco—trolbyreal.timecompensationofthereactionforcecausedby

anonlinearspecimen[J].TransactionsoftheASME,2004

(126):122—127.

[27]CuyperJDe,SweversJ,VerhaegenM,ela1.H-iIffinityfeed—

backcontrolforsignaltracking

ona

4postertestrigintheautomotiveindustry[C].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noiseandvihration,2000,September.129一136.

[28]SmallwoodDO.Multipleshakerrandomvibrationcontr01.anupdate[J].SAND98—2044C,1999,3:l一10.

[29]VaesD,SouverijinsW,CuyperJDe,eta1.Optimaldecouplingforimprovedmultivariablecontrollerdesign,appliedonanau—tomotivevibrationtestrig[c].ProceedingsoftheAmericaneontrolconference,2003.June:785—790.

[30]周枝伦,叶亚水.国外环境振动试验标准分析.六二i所.[31]SteinwolfA.Shakersimulationofrandomvibrationwithahishkurtosisvalue[J].Journaloftheinstituteofenvironmentalsciences,1997,May/June:33—43.

万方数据

振动控制技术现状与进展

作者:陈章位, 于慧君, CHEN Zhang-wei, YU Hui-jun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7

刊名:

振动与冲击

英文刊名: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

年,卷(期):2009,28(3)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31条)

1.吴三灵实用振动试验技术 1993

2.胡志强.法庆衍.洪宝林随机振动试验应用技术 1996

3.张巧寿振动试验系统现状与发展 2000

4.Benzoni G Challenges of new generation seismic testing facilities 2001

5.夏益霖多轴振动环境试验技术 1996(10)

6.袁宏杰.李传日正弦加随机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期刊论文]-航空学报 2000(04)

7.沈国重多抽样率信号处理方法及具在实时系统中的应用 2001

8.Welaratna S A new algorithm for random vibration control 1994

9.Karshenas A M.Dunnigan M W.Williams B W A modified structure for multi-resolution analysis of frequency domain self-tunning random vibration control 1996

10.Stefanello M.Eng M.Carati E G Environment for random and sinusoidal vibration test control of an inverter-fed electrodynamic shaker 2003

11.Karshenas A M.Dnnnigan M W.Williams B W Wavelet power spectrum smoothing for random vibration control 1999(02)

12.French M An introduction to road simulation testing 2000

13.French M Procedural considerations for road simulation 2000(06)

14.杜永昌车辆道路模拟试验迭代算法研究[期刊论文]-农业机械学报 2002(02)

15.Hay N C.Roberts D E Iterative control in automotive testing 2007

16.Daley S.Owens D H.Hatonen J Apllication of optimal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 to the dynamic testing of mechanical structures 2007

17.查看详情

18.查看详情

19.查看详情

20.lschots M.Leuridan R.J.Sine-on-random testinn An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a UNIX workstation and the HP3565S 1992

21.王述成振动试验实时控制系统的研究 2006

22.Karshenas A M.Dunnigan M W.Williams B W Adaptive inverse control algorithm for shock tesing 2000(147)

23.Ogawa N.Ohtani K.Katayama T Construc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large-scale shaking table and development of core technology 2001

24.Conte J P.Prombettl T L Linear dynamic modeling of a unj-axial servo-hydraulle shaking lable

system 2000

25.Dai Hongliang Using tensors to track earthquakes on hydraulic shaker tables 1997

26.Dozono Y.Horiuchi T.Katsnmata H Shaking-table cotroI by real-time compensation of the reaction force caused by a nonlinear specimen 2004(126)

27.Cuyper J De.Swevers J.Verhaegen M H-infinity feedback control for signal tracking on a 4 poster test rig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2000

28.Smallwood D O Multiple shaker random vibration control-an update 1999

29.Vaes D.Souverijins W.Cuyper J De Optimal decoupling for improved multivariable controller design,applied on an automotive vibratlon test rig 2003

30.周枝伦.叶亚水国外环境振动试验标准分析

31.Steinwolf A Shaker simulation of random vibration with a high kurtosis value 1997

相似文献(10条)

1.会议论文朱学旺振动试验中加速度响应控制容差的动力学标注2007

振动试验的控制精度是影响试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即使控制效果满足了试验的容差要求,但是在评价一项具体试验的动力学模拟效应时,实际控制结果在要求的参考谱附近的上下波动也需要谨慎地分析,因为试验规范规定的控制容差相对较宽(如随机振动控制容差多为±3dB ).本文研究响应控制方式下振动加速度控制的波动对结构振动疲劳损伤的影响.首先通过振动试验响应控制的动力学模型,应用振动分析的模态叠加方法,建立了加速度响应波动与应力响应波动之间的关系;然后,采用疲劳损伤线性模型,分析加速度控制的波动对结构振动疲劳损伤的影响.数值模拟中,针对常见试验规范给出的随机振动控制谱±3dB 容差,讨论了结构动力学效应的变化趋势.

2.学位论文殷雪岩随机加正弦振动控制算法研究及其硬件实现1999

振动试验是产品环境试验和可靠性试验的主要内容之一,随机加正弦振动试验是振动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实现过程复杂,长期以来一直是振动控制领域的一个技术研究重点.该论文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为实现随机加正弦控制而进行的硬件DSP板研制,另一部分是随机加正弦解耦算法的研究和验证.在硬件DSP板的研制中,作者大量地使用了世界上先进的硬件技术手段,创造性地将六层板技术、表面封装技术、高速信号处理(DSP)技术、EPLD技术、双端口技术等技术手段结合在一起,研制了与国际流行方法接轨的,处于中国行进水平的插卡式振动控制设备DSP板.在随机加正弦解耦算法的研究和验证过程中,作者经过推导,巧妙的构造了特征矩阵,成功的使用最小二乘法和奇异值分解法实现了对正弦信号解耦估计,通过MATLAB进行验证表明,该方法速度很快,对单个或多个正弦信号的解耦精度随信噪比的增加而呈线性增高,完全可以满足随机加正弦振动控制的需要.

3.会议论文陈章位.于慧君振动控制技术现状与进展2007

总结了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振动试验研究以来振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论述了在振动控制算法以及振动试验激振设备等方面国内外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振动控制技术今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如实际振动环境复现试验控制、多轴多自由度振动控制等.

4.学位论文朱银龙多输入多输出正弦振动试验控制系统的研究2007

为使试验振动环境更能准确的模拟产品的工作环境,采用多振动台激励的振动试验方式已成为当前综合环境试验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人们开始研制相应的振动试验控制系统。本文以多输入多输出线性系统控制理论为基础,对正弦振动试验控制系统及相关问题做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

首先,论文综述了国内外在该领域内的研究发展状况,提出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解耦补偿矩阵设计思想,设计了多输入多输出正弦振动试验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应用乘法输出不确定性描述了系统模型误差,由此导出每一步迭代的跟踪误差,并对控制算法的收敛性进行了理论分析。

其次,利用Matlab对控制算法进行了数值仿真,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再次,设计了多输入多输出正弦振动试验控制系统的软件与硬件框架结构,利用LabVIEW编写了控制软件,通过VXI总线仪器,实现了驱动信号发生、响应信号的采集与处理、各通道之间的激振力幅值、相位协调控制及信号数据的动态显示、储存。

最后,在悬臂梁上进行了两点正弦振动试验控制,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可以使控制点的响应信号快速、稳定地收敛于参考信号,验证了本文设计的多输入多输出正弦振动试验控制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5.期刊论文贺旭东.陈怀海利用FIR滤波器生成随机振动试验驱动信号的新方法-航空学报2003,24(3)

阐述了一种利用有限冲击响应(FIR)滤波器生成随机振动试验驱动信号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设计一个FIR滤波器对白噪声序列进行滤波,使滤波器输出序列的功率谱密度满足试验驱动信号的要求.在随机振动试验控制中,将FIR滤波器和试验的受控对象组成增广系统,这将有助于简化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6.会议论文邓阳.李传日单轴多点可靠性随机振动试验的解耦控制原理及方法2003

采用多点激励方式解决大型试件振动试验技术是发展趋势,而振动试验中的计算机控制是关键技术.主要探讨多点激励随机振动试验的计算机控制的目标、原理和方法,提出了采用互耦补偿矩阵进行控制的方法,并在工程处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闭环反馈修正方法,在一个实际的两输入和两输出的振动试验系统中,对提出的控制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可以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7.学位论文邓阳单轴多点随机振动试验的控制方法及实现的研究2003

为了适应不断提高的产品可靠性要求,对大体积复杂结构的大型试件的振动试验采用多点随机振动试验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该论文针对多点随机振动试验控制技术的理论和实现技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该论文还将理论的研究拓展到应用中.利用NI公司的数据采集硬件平台,计算机以及相关外围设备组成了一套完整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在LabWindows/CVI的软件平台上实现了具备基本功能的单轴两点随机振动试验的控制功能.利用这套控制系统,对小型试件做了单轴两点的连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试验条件下,该论文所研究的多点随机振动试验的控制算法是切实可行的,且具有较好的控制结果.该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多点随机振动控制动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仍有许多理论问题等待探索.

8.期刊论文叶建华.李传日.YE Jian-hua.LI Chuan-ri多点随机振动试验控制技术-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8,30(1)

对多点随机振动试验控制技术进行讨论和研究,给出整体控制方案、控制算法以及一些相关实现技术.在LabWindows/CVI环境中开发了一个双振动台

随机振动试验控制系统样机,简单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和闭环控制方法,并进行了连台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耦合性问题、共振点和反共振点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试验条件下,所采用的控制算法是可行的,且能够达到试验要求.

9.期刊论文范宣华.胡绍全.周桐.Fan Xuan-hua.Hu Shao-quan.Zhou Tong控制点选择对试件振动试验响应结果的

影响-振动与冲击2007,26(3)

以某仪表板模拟件为例,通过选取不同控制点对其进行随机振动试验,研究了控制点对该模拟件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仪表板等薄板状螺栓连接结构,由于自身弯曲刚度较低,在工作频率范围内极易发生共振,同时受到螺栓连接刚度的影响,使得不同控制点作用下结构的识别共振频率、响应峰值以及加速度均方根值等响应特性存在较大差异,而且个别控制点会出现控制超差现象,结合有限元计算可知,超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模拟件在超差频段存在较强的共振模态以及本身结构品质因子太大所致.合理选择控制点对于正确认识结构动态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10.学位论文叶建华多点激励随机振动试验控制技术及实现的研究2004

多点激励振动试验控制技术是对大型复杂试件开展可靠性和环境试验的关键技术,对产品可靠性的考核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将对多点激励随机振动试验的控制理论和技术进行探讨和研究.该论文分析和讨论了该领域国内外现有的先进控制理论和技术.针对被控系统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着重讨论了系统的互耦问题和解耦控制器的设计,提出了整体控制方案和反馈修正算法.在MATLAB环境下建立了仿真模型,利用该模型对被控系统频响特性矩阵的估计、解耦矩阵的求解、闭环控制算法以及时域随机化技术等进行了仿真研究,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和讨论验证了控制算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并确定了控制软件开发所采用的控制算法和一些实现技术.在NI公司(国家仪器公司)的虚拟仪器开发软件LabWindows/CVI上结合该公司的数据采集卡开发了一个双振动台随机振动控制系统,并进行了连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试验条件下,该论文所研究的多点激励随机振动试验控制算法是可行的,且具有较好的控制结果.该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多点激励随机振动试验控制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引证文献(1条)

1.关广丰.熊伟.王海涛.韩俊伟6自由度电液振动台控制策略研究[期刊论文]-振动与冲击 2010(4)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583609429.html,/Periodical_zdycj200903017.aspx

授权使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4研究所(wfch704),授权号:6873fe74-346d-4729-aa1c-9e2a00b8a62a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10日

振动控制措施(2021新版)

振动控制措施(2021新版) 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723

振动控制措施(2021新版) 振动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以中心位置为基准呈往复振荡的现象。 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 振动的控制措施: (1)从工艺和技术上消除或减少振动源,是预防振动危害最根本的措施。如用油压机或水压机代替气(汽)锤,用水爆清沙或电液清沙代替风铲清沙、以电焊代替铆接等。 (2)选用动平衡性能好、振动小、噪声低的设备。在设备上设置动平衡装置,安装减振支架、减振手柄、减振垫层、阻尼层;减轻手持振动工具的质量等。 (3)基础隔振。将振动设备的基础与基础支撑之间用减振材料(橡胶、软木、泡沫乳胶、矿渣相等)、减振器(金属弹簧、橡胶减

振器和减振垫等)隔振,减少振源的振动输出。 在振源设备周围地层中设置隔振沟、板桩墙等隔振层,切断振波向外传播的途径。 (4)个体防护。穿戴防振手套、防振鞋等个人防护用品,降低振动危害程度。其中最重要的是防止手指受冷。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振动时效仪使用方法

振动时效仪使用方法 2013/8/6 23:23:34 标签:振动时效设备振动时效装置振动时效机振动时效仪 为了运用户能更快,非常好的把握振动时效仪的运用办法、操作窍门、简略技术的施行办法及在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运用手册的基础上摘抄、剪 接、优化而成,本运用指南。旨在短时刻内使操作者能疾速把握振动时效的运用办法和技术施行的根本过程。 一、振动时效仪的原理 振动时效是将一个具有偏疼重块的电机体系(激振器)刚性地固定在被振构件上,对构件施加一交变的周期外力,当这一周期外力与剩余应力叠加到达或 超越资料的屈从极限时,就会使构件有些发生塑性变性或晶格滑移,然后下降和均化剩余应力,到达安稳尺度不变形之意图。 二、振动时效仪的组成 一套完好的振动时效仪是由主操控箱、激振器、拾振器、打印体系、弹性胶垫、隶属装卡东西及有关衔接线组成。设备的每有些均属专用描绘特别各衔接 线插头都有所区别,衔接时依照插头的指示连接通常不会插错,凡需拧紧的部位需拧紧防止振荡过程中松动,影响运用作用。 三、振动时效仪的运用及操作 (一)振前预备期间 操作者可依据需求振荡构件的几许形状尺度、巨细,吨位、长宽高的份额等,用专用胶垫对构件进行支撑。激振器用专用卡具刚性的固定在恰当部位,卡 具需求拧紧,防止振荡时松动,形成电机损坏。拾振器吸在构件的振幅较大处。激振器的档位应依据构件的振幅从小到大进行调整,偏疼的紧固螺丝用内 六角扳手宁紧,防止滑当。 注:对可直接振荡的构件能够直接振荡,可依据剖析,判别的振型,在节点处放置弹性支撑。支撑点可为二点、三点或四点。特别构件的支撑应以平稳为 准。关于非直接振荡的构件,应采纳降频办法。首要的降频办法包含:悬臂,串联和组合等办法。 (二)设备的操作过程 振动时效仪具有手动、主动、预置等功用。关于生疏的构件为了寻觅其固有频率和共振峰,应先用手动作业形式,以断定其根本技术参数。如:共振峰值 ,激振器档位,拾振器方位等。 (1)手动作业形式及操作办法 过程为: 1、翻开总电源开关:此刻液晶屏显现。 2、按“复位”键:此刻操作面板上液晶屏显现一切数据。

结构振动控制中文

《结构振动控制》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22009 英文名称:Control of Structural Vibration 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36 学分:2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预修课程:结构动力学、控制理论、随机振动 课程内容: 内容:主要介绍结构振动控制机理,各种减振控制装置,控制律设计中的重要问题以及智能控制。 预期目标:使学生掌握结构控制的原理,能针对不同的要求对结构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被动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及实用设计方法;TMD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各种主动控制算法的计算步骤、优缺点和使用条件;结构振动的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结构振动控制设计中的模型降阶,溢出,传感器与作动器的定位,鲁棒性,时滞效应;结构半主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半主动控制算法;结构振动控制的Benchmark问题。 教材: 欧进萍.结构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和智能控制.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1. 瞿伟廉 .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的风振控制设计.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2. 顾仲权.振动主动控制.国防工业出版社 3. 吴波.李惠.建筑结构被动控制的理论与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4. T.T.Soong.Active Structural Control: Theory and Practice. 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 5. G.W.Housner.Structural Control: past, present and future.et al. ASC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123(9): 897-971, 1997 考核方式与要求: 课程论文。

噪音与振动控制方案

施工现场噪音与振动控制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和《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的有关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实现文明施工现场达到相关标准,特编制本施工噪声与振动控制专项方案。 一、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2、《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 12523-90 3、《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 4、《江苏省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 5、《江苏省重大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考核办法(试行)》 二、工程概况 丹徒新城恒顺大道改造工程位于宜城大道以东,G312以西区域,整体呈东西向。路线起于与宜城大道交叉,向东南方向延伸,下穿S86镇江支线后,往东止于园区二路(盛园路)交叉,路线全长3328.911m。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规划红线宽度50m,设计速度为50km/h。 1.责任人: (1)项目经理负责噪声控制管理工作的领导,全面管理项目的噪声预防和控制。(2)项目工程师、施工员和班组长负责实施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控制。 (3)项目技术员负责噪声控制情况的检查和噪声的监控与监测工作。 三、组织保证措施 一般噪声源:土方阶段: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运输车辆、破碎钻等。结构阶段:汽车泵、振捣器、混凝土罐车、支拆模板与修理、支拆脚手架、钢筋加工、电刨、电锯、人为喊叫、哨工吹哨、搅拌机、水电加工等。装修阶段:拆除脚手架、石材切割机、砂浆搅拌机、空压机、电锯、电刨、电钻、磨光机等。 1.施工时间应安排在 6:00—22:00 进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必须连续施工或特殊需要夜间施工的,必须在施工前到工程所在地的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并在环保部门备案后方可施工。项目部要协助建设单位做好周边居民工作。 2.施工场地的强噪声设备宜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一侧。尽量选用环保型低噪声振捣器,振捣器使用完毕后及时清理与保养。振捣混凝土时禁止接触模板与钢筋,并做到

振动时效操作规程

振动时效操作规范 方法一:定时全自动运行模式(推荐使用此操作方法) 开机 将控制器上的(总电源开关)按向“I”的位置,则整套设备的电源被接通,此时前面板上的液晶屏会点亮并循环显示公司介绍及简单的使用说明同时打印机上的绿色电源指示灯会点亮。 定时全自动运行 设备开机后,首先按下(手动降速键)键,则(液晶屏)显示时间设置画面,此时每按下一次(手动升速键)键,则时间显示增加5分钟,直到40后再返回0,重新开始。当设定完要时效的时间后,按(运行/停止)键,设备进入定时自动运行过程,当时效(振前扫描后寻找亚共振点并进入时效状态)时间到设定时间后自动进入振后扫描,然后停止,整个扫描、时效过程,设备将按照最佳工艺自动完成。 等设备自动运行完毕停止后,按(打印键)可将a—n、a—t曲线及数据打印出来,以备长久保存。 操作注意:1、在扫描过程中有峰值点出现; 2、峰值点的加速度应超过50 m/s2; 3、当峰值点的加速度值超过120 m/s2 时,设备会自动保护。 方法二:全自动运行模式: 1、开机 将控制器上的(总电源开关)按向“I”的位置,则整套设备的电源被接通,此时前面板上的液晶屏会点亮并循环显示公司介绍及简单的使用说明同时打印机上的绿色电源指示灯会点亮。 2、全自动运行 直接按4(运行/停止)键,振动时效设备自动进入全自动运行过程。 等设备自动运行完毕停止后,按(打印键)可将a—n、a—t曲线及数据打印出来,以备长久保存。 操作注意:1、在扫描过程中有峰值点出现; 2、峰值点的加速度应超过50 m/s2; 3、当峰值点的加速度值超过120 m/s2 时,设备会自动保护; 4、时间不受控制。 方法三:手动运行模式: 1、开机 见图二,将控制器上的1(总电源开关)按向“I”的位置,则整套设备的电源被接通,此时前面板上的液晶屏会点亮并循环显示公司介绍及简单的使用说明同时打印机上的绿色电源指示灯会点亮。 2、手动操作 按(手动升速键)键。按一次是慢升速,按两次是升速。一般按两次即可。按(手动升速键)键后,开始有电流显示。过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有转速显示。当有转速显示后电机不断升速。此时按(手动降速键)则电机停在该转速处待速运转。再按(手动升速键)键电机再次运转继续升速。直到工件开始振动,可按(手动降速键)键停在该转速进行时效处理。一定时间后按4(运行/停止)键完成时效过程。 操作注意:手动运行模式除了对工件的手动时效外,一般还用于对新工件或特殊形状工件的处理,以检查对工件的支撑、激振器位置、传感器位置及激振力大小合适与否;利用手动模式能够随意的控制激振器的升降速的功能,可以迅速的找到工件的共振频率及共振点的大小。

噪声与振动复习题及答案

噪声与振动复习题及参考答案(40题) 参考资料 1、杜功焕等,声学基础,第一版(1981),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噪声部分),1986年,国家环境保护局。 3、马大猷等,声学手册,第一版(1984),科学技术出版社。 4、噪声监测与控制原理(1990),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一、填空题 1.在常温空气中,频率为500Hz的声音其波长为。 答:0.68米(波长=声速/频率) 2.测量噪声时,要求风力。 答:小于5.5米/秒(或小于4级) 3.从物理学观点噪声是由;从环境保护的观点,噪声是 指。 答:频率上和统计上完全无规的振动人们所不需要的声音 4.噪声污染属于污染,污染特点是其具有、、。 答:能量可感受性瞬时性局部性 5.环境噪声是指,城市环境噪声按来源可分 为、、、、。 答:户外各种噪声的总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 其它噪声 6.声压级常用公式Lp= 表示,单位。 答: Lp=20 LgP/P° dB(分贝) 7.声级计按其精度可分为四种类型:O型声级计,是;Ⅰ型声级计为;Ⅱ型声级计为;Ⅲ型声级计为,一般 用于环境噪声监测。 答:作为实验室用的标准声级计精密声级计普通声级计调查声级计不得 8.用A声级与C声级一起对照,可以粗略判别噪声信号的频谱特性:若A声级比C声级小得多时,噪声呈性;若A声级与C声级接近,噪声呈性;如果A声级比C声级还高出1-2分贝,则说明该噪声信号在 Hz 范围内必定有峰值。 答:低频性高频性 2000-5000 9.倍频程的每个频带的上限频率与下限频率之比为。1/3倍频程的每个频带的上限频率与下限频率之比 为;工程频谱测量常用的八个倍频程段是 Hz。 答:2 2-1/3 63,125,250,500,1K,2K,4K,8K 10.由于噪声的存在,通常会降低人耳对其它声音的,并使听阈,这种现象称为掩蔽。 答:听觉灵敏度推移 11.声级计校准方式分为校准和校准两种;当两种校准方式校准结果不吻合时,以校准结果为准。 答:电声声 12.我国规定的环境噪声常规监测项目为、和;选测项目有、和。 答:昼间区域环境噪声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功能区噪声夜间区域环境噪声 夜间道路交通噪声高空噪声 13.扰民噪声监测点应设在。 答:受影响的居民户外1米处

振动时效设备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振动时效设备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振动时效设备是在上个世纪初期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消除应力新方法。即工件在激振器所施加的周期性外力作用下产生共振,松弛残余应力,获得尺寸精度稳定性。也就是在机械的作用下,使构件产生局部的塑性变形,从而使残余应力得到释放,以达到降低和调整残余应力的目的。但机械作用使应力消除的程度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振动时效设备往往是把应力降低(主要是降低残余应力峰值)和重新分布作为主要目的。 振动消除应力是对构件施加一交变应力,如果交变应力幅与构件上某些点所存在的残余应力之和达到材料的屈服极限时,这些点将产生塑性变形。如果这种循环应力使某些点产生晶格滑移,尽管宏观上没有达到屈服极限,也同样会产生微观的塑性变形,况且这些塑性变形往往是首先发生在残余应力最大点上,因此使这些点受约束的变形得以释放从而降低了残余应力。这就是用振动时效设备可以消除残余应力的机理。 用振动的方法消除金属构件的残余应力技术,1900年在美国就取得了专利。但由于人们长期使用热时效,加上当时对振动消除应力的机理还不十分明确,且高速电机尚未出现造成当时的振动时效设备设备沉重、调节不便,因此该项技术一直未得到大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直到上世纪50—60年代由于能源危机的出现,美、英等国才又开始研究振动时效设备的机理和应用工艺。特别是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可调高速电机的出现大大推动了振动消除应力装置的发展:1973年英国制成手提式振动时效设备系统VCM80,后来美国马丁工程公司也研制出比较先进的LT-100R型振动时效设备系统。这些比较先进的激振装置,促进了振动消除应力工艺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由于这种工艺日趋成熟,振动和控制设备日臻完善,目前振动时效设备已在英、美、俄、德等国被普遍采用,他们几乎所有机械厂都配备了振动时效设备装置,尤其是起重机械厂的大件和基础零件全部采用了振动时效设备。我国也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和使用振动时效设备技术。 现在的振动时效设备如图所示:它是将一个具有偏心重块的电机系统(激振器)用卡具安放在工件上并将工件用胶垫等弹性物体支承,如图所示。通过主机控起动电机并调节其转速,使工件处于共振状态。一般工件经30分钟的振动处理即可达到调整残余应力的目的。 可见,采用振动时效设备来调整残余应力的技术是十分简单和可行的。 摘要本文介绍了振动时效设备这种消除工件残余应力的新技术,和振动时效设备与传统热时效相比较所具有的明显优越特征及其广阔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振动时效设备消除残余应力优越特征应用领域 振动时效设备又称振动消除应力,指在通过控制激振器的激振频率,使工件发生共振,让工件产生适当的交变运动并吸收部分能量,以致内部发生微观粘弹塑性力学变化,从而降低工件局部峰值应力和均化工件的残余应力场尤其是表面的应力集中区域,最终防止工件变形与开裂,保证以后的尺寸稳定精度。它是上个世纪初期开始出现并在五十年代以来获得广泛应用的一项消除应力的新技术。 构件经过焊接、铸造、锻造、机械加工等工艺过程,在其内部产生了残余应力,它极大地影响了构件的尺寸稳定性、刚度、强度、疲劳寿命和机械加工性能,甚至会导致裂纹和应力腐蚀。时效是降低残余应力,使构件尺寸精度稳定的方法。目前时效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自然时效、热时效和振动时效设备。 自然时效是最古老的方法,它是把构件置于室外,让其经过气候、温度的反复变化,在反复温度应力作用下,使残余应力松弛、尺寸精度获得稳定。一般认为,经过一年自然时效的工件,残余应力仅下降2~10%,但是却较大地提高了工件的松弛刚度,因而工件的尺寸稳定性很好。但因其时间太长,一般不在实际生产中采用。 热时效是传统的时效方法,它是利用热处理当中的退火技术,通常是将工件加热到500~650℃进行较长时间的保温后再缓慢冷却至室温。在热的作用下通过原子扩散及塑性变形使内应力消除。从理论上讲采用热时效时,只要退火温度和时间适宜,应力可以完全消除。但在实际生产中通常认为最好可以消除残余应力的70~80%,与此同时它能造成工件材料表面氧化、硬度及机械性能下降等缺陷。因此,人们一直在研究更好的方法来消除残余应力。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

附件2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政策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防治环境污染,保证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声与振动环境质量,保护既有文物古迹,保障影响区域内的精密仪器的正常使用,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技术进步,制定本技术政策。 (二)本技术政策为指导性文件,供各有关单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参照采用;本技术政策提出了防治城市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污染可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包括合理规划、优化设计、源头控制、传播过程消减、敏感目标防护等方面的内容。 (三)本技术政策中的城市轨道交通设施是指以钢轮钢轨为导向的轨道交通设施,不包括其他形式的城市轨道交通设施。 (四)城市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合理规划、预防为主的原则。科学预估拟建轨道交通设施的潜在环境噪声与振动污染影响及可控程度,通过合理规划和采用有效的防控措施,避免或降低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对敏感目标的影响。 2.坚持源头控制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对已开通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应采取源头控制为主,传播途径消减和建筑物防护

为辅的控制措施,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符合周围环境要求。 3.坚持安全可靠,技术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重视措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优先考虑与控制需求相匹配的技术,同时兼顾经济成本、使用寿命、维护成本、次生影响等因素。 二、合理规划 (五)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协调,鼓励将城市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污染作为线网规划决策的依据。 (六)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应与声与振动功能区划相适应,优先规划在4类区,鼓励沿既有交通干线或规划交通干线布置。 (七)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应与既有建筑物留有充足的防护距离或控制条件;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用地控制范围内不宜新建建筑物,无法避免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消除城市轨道交通引起的不利影响。 (八)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性质,优先以商业、工业用地为主,减少居住、文教用地。 三、优化设计 (九)对于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污染较严重的线路或路段,应增设比选方案,结合潜在的环境噪声与振动污染影响和可控程度,对线路走向、敷设方式、车辆类型等进行比选优化。 (十)规范采用环境噪声与振动影响预测模型或预测模拟方法,结合项目阶段、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区域特点,针对性开展预测,提高预测精度。 (十一)在选用减振降噪措施时应科学预估其因安装、施工、

岔管时效处理方案-振动时效

风机塔筒法兰时效处理方案 综述:风机塔筒法兰为风电工程的常见部件,属于典型的圆环形焊接结构件,焊后必须进行时效处理,降低风机塔筒法兰的焊接应力,避免因为残余应力的缓慢释放造成的开焊、变形或者应力腐蚀而造成裂纹,以保证风电设备长期稳定可靠的工作。 1、时效方案分析: 传统的时效方法有:热时效、振动时效、自然时效等。自然时效(NSR)由于周期太长,较难满足工期要求所以不做推荐;热时效对于此类大型工件,很难保证炉温均匀,炉温很难控制所以也难以保证效果;振动时效(VSR)又称振动消除应力法,是将工件(包括铸件、锻件、焊接构件等)在其固有频率下进行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的振动处理,以振动的形式给工件施加附加应力,当附加应力与残余应力叠加后,达到或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时,工件发生微观或宏观塑性变形,从而降低和均化工件内的残余应力,使尺寸精度获得稳定的一种方法。这种工艺具有耗能少、时间短、效果显著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内外都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振动时效工艺具有耗能少、时间短、效果显著等特点。与热时效相比,它无需宠大的时效炉,可节省占地面积与昂贵的设备投资。因此,目前对长达几米至几十米和桥梁、船舶、风电、化工器械的大型焊接件和重达几吨至几十吨的超重型铸件或加工精度要求较高的工件,较多地采用了振动时效。生产周期短;自然时效需经几个月的长期放置,热时效亦需经数十小时的周期方能完成,而振动时效一般只需振动数十分钟即可完成。使用方便;振动设备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由于振动处理不受场地限制,振动装置又可携带至现场,所以这种工艺与热时效相比,使用简便,适应性较强。振动时效操作简便,可避免金属零件在热时效过程中产生的翘曲变形、氧化、脱碳及硬度降低等缺陷;并且在风机生产过程中是目前唯一能进行二次时效的方法。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推荐使用振动时效工艺,并曾成功应用于类似风机的时效处理。 下附: 质检中心钢岔管振动时效项目取得成功 作者:水利部水工金属结构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水利部水工金属结构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受新疆伊犁科流域开发建设管理局委托,对新疆恰甫其海水利枢纽工程1#、2#钢岔管进行了振动时效和无损检测工作。恰甫其海工程1#、2#钢岔管采用日本IFE钢铁公司生产的HT690M钢,“卜”型结构,管壁厚度34mm,设计水头120m,主管直径9.5m,岔管公切球直径11m。月牙肋采用HT690M—Z35抗撕裂钢,厚度60mm。 经过振动时效,钢岔管消应效果满足JB/T5926-1998《振动时效工艺参数选择及技术要求》和JB/T10375-2002《焊接件振动时效工艺参数选择及技术要求》的规定,并经过磁弹法应力测试,表明钢岔管的残余峰值应力消除率超过30%以上。振动时效前后进行了超声、磁粉、射线无损检测和应力测试,振动时效后钢岔管没有任何缺陷扩展。

振动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振动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1402032026孙小飞环境工程(2)班 摘要: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物理性污染愈发严重。其中振动污染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着重介绍了振动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的内容。 关键词:振动污染;控制技术。 一、概述 振动定义:(1)任何一个可以用时间的周期函数来描述的物理量,都称之为振动(2)当一个物体处于周期性往复运动的状态,即可说物体在振动。 1.振动现象 物理现象:声、光、热等物理现象都包含振动;生命和生活:心脏搏动、耳膜和声带的振动是人体的基本功能。 工程技术领域: 桥梁和建筑物在阵风或地震激励下的振动 飞机和船舶在航行中的振动, 机床和刀具在加工时的振动, 各种动力机械的振动, 控制系统中的自激振动等。 2.振动污染: 振动超过一定的界限,从而对人体的健康和设施产生损害,对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形成干扰,或使机器、设备和仪表不能正常工作。 振动污染源有自然源和人工源 自然源: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 自然振动带来的灾害难以避免,只能加强预报减少损失。 人工源:工业振动源:旋转机械、往复机械、传动轴系、管道振动等,如锻压、铸造、切削、风动、破碎、球磨以及动力等机械和各种输气、液、粉的管道。特征参数:常见工厂振源附近面上加速度级:80~140dB;振级:60~100dB;峰值频率:10~125Hz。 工程振动源:工程施工现场的振动源主要是打桩机、打夯机、水泥搅拌机、辗压

设备、爆破作业以及各种大型运输机车等。特征参数:常见工程振源附近 振级:60~100dB。 铁路振源: 频率:一般在20~80Hz范围内; 离铁轨30m处的振动加速度级范围85~100dB,振动级范围75~90dB内 公路振源: 频率:一般在2~160Hz范围内,其中以5~63Hz的频率成分较为集中; 振级:多在65~90dB范围内。 二、振动的影响 振动的生理影响主要是损伤人的机体,引起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代谢系统、感官的各种病症,损伤脑、肺、心、消化器官、肝、肾、脊髓、关节等人们在感受到振动时,心理上会产生不愉快、烦躁、不可忍受等各种反应。除振动感受器官感受到振动外,有时也会看到电灯摇动或水面晃动,听到门、窗发出的声响,从而判断房屋在振动。人对振动的感受很复杂,往往是包括若干其他感受在内的综合性感受。振动引起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导致工作效率降低。振动可使视力减退,用眼工作时所花费的时间加长。振动使人反应滞后,妨碍肌肉运动,影响语言交谈,复杂工作的错误率上升等。振动通过地基传递到构筑物,导致构筑物破坏。如,基础和墙壁龟裂、墙皮剥落,地基变形、下沉,门窗翘曲变形,构筑物坍塌,影响程度取决于振动的频率和强度。由于共振的放大作用,其放大倍数可由数倍至数十倍,因此带来了更严重的振动破坏和危害。 三、振动控制技术 振动控制的任务:通过一定手段使受控对象振动水平满足预定要求。 受控对象:各类产品、结构或系统的统称。 实现控制振动的目的需经历的五个环节(1)确定振源特性与振动特征 (2)确定振动控制水平 (3)确定振动控制方法 (4)进行分析与设计 (5)实现振动控制

振动时效工艺参数选择及技术要求

振动时效工艺参数选择及技术要求 JB/T5926-91行业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振动时效工艺参数的选择及技术要求和振动时效效果评定办法。本标准适用于材质为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铸铁,有色金属(铜,铝,锌及其合金)等铸件,锻件,焊接件的振动时效处理。 2. 术语 2.1 扫频曲线-将激振器的频率缓慢的由小调大的过程称扫频,随着频率的变化,工件振动响应发生变化,反映振动响应与频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称扫频曲线,如a-f 称振幅频率曲线; a-f 称加速度频率曲线。注:a表示振幅, a表示加速度, f表示频率 2.2 激振点-振动时效时,激振器在工件上的卡持点称激振点。 3. 工艺参数选择及技术要求 3.1 首先应分析判断出工件在激振频率范围内的振型。 3.2 振动时效装置(设备)的选择。 3.2.1 设备的最大激振频率应大于工件的最低固有频率。 3.2.2 设备的最大激振频率小于工件的最低固有频率时,应采取倍频(或称分频),降频等措施。 3.2.3 设备的激振力应能使工件内产生的最大动应力为工作应力的1/3~2/3。3.2.4 设备应具备自动扫频,自动记录扫频曲线,指示振动加速度值和电机电流值的功能,稳速精度应达到±1r/min。 3.3 工件支撑,激振器的装卡和加速度计安装 3.3.1 为了使工件处于自由状态,应采取三点或四点弹性支撑工件,支撑位置应在主振频率的节线处或附近。为使工件成为两端简支或悬臂,则应采取刚性装卡。 3.3.2 激振器应刚性地固定在工件的刚度较强或振幅较大处,但不准固定在工件的强度和刚度很低部位(如大的薄板平面等)。 3.3.3 悬臂装卡的工件,一般应掉头进行第二次振动时效处理,特大工件,在其振动响应薄弱的部位应进行补振。 3.3.4 加速度计应安装在远离激振器并且振幅较大处。 3.4 工件的试振 3.4.1 选择试振的工件不允许存在缩孔,夹渣,裂纹,虚焊等严重缺陷。 3.4.2 选择激振器偏心档位,应满足使工件产生较大振幅和设备不过载的要求,

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及分类

耗能方案 性能来抵御地震作用的,即由结构本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以满足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小震不坏,可能无法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结构构件的尺寸可能需做得很大木工程领域新兴一种新型的抗震方式——结构振动控制,即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和结构 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 是由控制装置随结构一起振动变形而被动产生的。被动控制可分为基础隔震技术、耗能减震技术和吸是由控制装置按某种控制规律,利用外加能源主动施加的。主动控制系统由传感器、运算器和施力作术。主动控制有主动拉索系统(ATS)、主动支撑系统(ABS)、主动可变刚度系统(AVSS)、主动质期开始研究主动控制。目前,主动控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已达30多项,如日本的Takenaka实验控制力虽也由控制装置自身的运动而被动的产生,但在控制过程中控制装置可以利用外加能源主动调置、半主动TMD、半主动力触动器、半主动变刚度装置和半主动变阻尼装置等。 主动控制,或者是同时应用不止一种的被动控制装置,从而充分发挥每一种控制形式和每一种控制装:同时采用AMD和TMD的混合控制系统、主动控制和基础隔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以及主动控制和

京的清水公司技术研究所。 ,但由于建筑结构体形巨大导致所需的外加能源较大,加之控制装置的控制的算法比较复杂,而且存好,容易实现,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尤其是其中的基础隔震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得到了一定程主动控制低廉,而且不需要较大的动力源,因此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混合控制综合了某几 和耗能减震技术。 置控制机构来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使结构振动减轻,防止地震破坏。目前研究开发的基础和混合隔震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了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因此,隔震技术也得到了飞速:日本94栋,美国21栋,中国46栋,意大利19栋,新西兰16栋,已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最近有 使结构的振动能量分散,即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和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从而达到减小主结构振尼器(TLD);(3)质量泵;(4)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5)空气阻尼器。其中,应用最多两个重300吨的TMD,质量块在9米长的钢板上滑动,它很好地减小了大楼的风振反应,防止了玻璃幕nade桥的桥塔均安装了TMD,其减震效果均令人十分满意。日本的Yokohama海岸塔是一个高101米析表明,安装了TLD后塔的阻尼比由0.6%增加到4.5%,在强风作用下塔的加速度减小到原来的1/3 TLD以控制其风振反应。

噪声和振动控制中阻尼技术的理解

噪声和振动控制中阻尼技术的理解 侯永振 (天津市橡胶工业研究所,天津 300384) 摘要:简要介绍了阻尼材料以自由阻尼、约束阻尼两种阻尼处理方式构成结构阻尼,以及阻尼技术用于振动隔离,通过降低共振可传递性,从而使振动和噪声得到控制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结构阻尼;振动隔离;阻尼处理;噪声降低 1 导论 机械运转产生的振动现象随处可见,飞机、舰船、机床、汽车、轨道交通(如城市轻轨火车)、水暖管道、纺织机械、空调器、电锯、升降机等机械发出较强的振动和噪声,不仅污染环境,还会影响设备的加工精度,加速结构的疲劳损坏和失效,缩短机器寿命,影响交通车辆的舒适性。 不论怎样的应用,通常都需要几种技术对噪声和振动进行有效控制,而每一种技术都有助于环境的更加安静。对于大多数应用来说,可以采用四种控制噪声和振动的方法:(1)吸收;(2)使用障板和罩子;(3)结构阻尼;(4)隔振。在这些分类中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交叉,但通过对问题的恰当分析和减振降噪技术的合理应用,每种方法都能够产生显著的减振降噪效果。仅次于吸收材料和大块障板层的应用,通常还要弄明白减振降噪的原理。因此,本文将集中介绍涉及降低结构振动的第(3)和第(4)种方法。 2 结构阻尼 结构阻尼降低振源处由冲击产生的稳态的噪 作者简介:侯永振(1957-),男,天津市橡胶工业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橡胶阻尼材料、橡胶减振材料及制品、橡胶防腐衬里、橡胶吸声材料及制品、乳胶手套、胶粘剂、橡胶杂品等研究和开发工作。 声,它所消耗的是在结构阻尼构成之前并以声的形式在结构中辐射的振动能。然而阻尼仅抑制共振。尽管有时由于敷设阻尼材料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刚度和质量而对于强迫振动的非共振振动的衰减有点效果,但靠阻尼则衰减很少。 阻尼处理由为了提高阻尼结构消耗机械能能力而被应用于阻尼元件的任何材料(或材料组合)组成。当用于强迫振动结构时,在其固有(共振)频率或其附近,它常是最有用的。该固有(共振)频率受由许多频率成份构成的激振力的振动频率的影响,而这许多频率成份受冲击或其它瞬态力或传递到噪声辐射的结构表面的振动的影响。 尽管所有材料都呈现一定量的阻尼,然而许多材料(如钢、铝、镁和玻璃)有如此小的内部阻尼,是传递振动和噪声的良好介质,几乎不具备降低振动和噪声的能力,以致于它们的共振性能使其成为了有效的声辐射器。但钢材等金属材料强度高,常作为结构材料使用;而橡胶等高分子材料,由于本身的化学结构特性,使得它们具有较高的阻尼性能,具备很强的降低振动和噪声的能力,是最主要的减振降噪材料之一,代表着减振降噪材料的发展方向,尤其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高阻尼橡胶或其它高分子阻尼材料,具备非常突出的减振降噪性能,几乎是目前从科学意义上讲最理想的减振降噪材料。但这类阻尼材料

《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手册》已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第5期高晓进:金属夹心CFRP复合材料超声检测方法531 参考文献 [1]张锐, 陈以方, 付德永. 复合材料手动扫描超声特征成像检测[J]. 材料工程, 2003(4): 34-35. ZHANG Rui, CHENG Yifang, FU Deyong. Manual scan ultrasonic feature imaging testing of composite material[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2003(4): 34-35. [2]葛邦, 杨涛, 高殿斌, 等. 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玻 璃钢/复合材料, 2009(6): 67-71. GE Bang, YANG Tao, GAO Dianbin, et al. Advances of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composite materials[J].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Composites, 2009(6): 67-71. [3]王耀先.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M]. 北京: 化工工业出版社, 2011. W ANG Yaoxian. Structure design of composites[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11. [4]彭金涛, 任天斌.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最新应用现状[J]. 中国胶粘剂, 2014, 23(8): 48-52. PENG Jintao, REN Tianbin. The latest application status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resin matrix composites[J]. China Adhesives, 2014, 23(8): 48-52. [5]李威, 郭权锋.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天领域的应用[J]. 中国光学, 2011, 4(3): 201-212. LI Wei, GUO Quanfeng. Application of carbon fiber composites to cosmonautic fields[J]. Chinese Journal of Optics, 2011,4(3): 201-212. [6]魏建义. 航空复合材料无损检测应用研究[J].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 备, 2016, (230): 82-83. WEI Jianyi. Research on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aviation composite materials[J]. Moder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2016, (230): 82-83. [7]沈建中, 林俊明. 现代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技术[M]. 北京: 国防 工业出版社, 2016: 109-112. SHEN Jianzhong, LIN Junming.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 of modern composite materials[M]. Beijing: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 2016: 109-112. [8]史亦韦. 超声检测[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85-88. SHI Yiwei. Ultrasonic testing[M]. 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 2009: 85-88. [9]徐浪, 潘勤学, 王超, 等. 碳纤维-铝多层结构胶接质量的超声检 测[J]. 计测技术, 2015, 35(3): 34-35. XU Lang, PAN Qinxue, W ANG Chao, et al. Bonding test of carbon fibers by ultrasonic[J]. Metrology & Measurement Technology, 2015, 35(3): 34-35. [10]张祥林, 谢凯文, 姜迎春. 复合材料板-板粘接结构超声检测[J]. 无损探伤, 2011, 35(4): 18-21. ZHANG Xianglin, XIE Kaiwen, JIANG Yingchun. Ultrasonic testing of composite plate bonding structure[J]. Nondestructive Testing, 2011, 35(4): 18-21. [11]郑晖, 林树青. 超声检测[M].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 32-35. ZHENG Hui, LIN Shuqing. Ultrasonic testing[M]. Beijing: China Labor Social Security Press, 2008: 32-35. [12]杜功焕, 朱哲民, 龚秀芬. 声学基础[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31-140. DU Gonghuan, ZHU Zhemin, GONG Xiufen. Acoustic Foundation[M].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1: 131-140. 《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手册》已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由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组织编写的《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手册》(主编吕玉恒,副主编燕翔、魏志勇、邵斌、孙家麒、冯苗锋)已由化学工业出版社于2019年9月出版发行。全书约260万字、1700页,由18个单元及5个附录等组成,荟萃了本世纪以来噪声与振动控 制行业的部分最新成果。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噪声源数据库;噪声的生理效应、 危害以及噪声标准;听力保护;噪声与振动测量方法和仪器;噪声源的识别、预测及控制方 法;声源降噪与低噪声产品;经典而常用的隔声、吸声、消声、隔振、阻尼减振、室内声学 等;有源噪声控制以及国内外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新进展等。本手册还提供了300多种常用 的声学设备和材料的性能、参数等,列举了40多个噪声与振动控制污染治理成功案例,附 录中给出了本行业已出版的书籍、标准、生产厂家、科研设计教学单位的部分名录等,是一 本大型、综合、实用的工具书,也是参与编著的10个单位、27名作者多年来工作实践成果 汇编。本手册可为读者提供科学、严谨、新颖、可信赖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可供工程设 计、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卫生、基本建设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生产制造、监测评价、工程 管理等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有关专业师生使用、参考。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冯苗锋

HK2000系列全自动振动时效装置操作说明

LM-10Y液晶系列全自动 振动时效使用说明书

济南利美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一、概述-----------------------------------------------(1) 二、主要技术性能---------------------------------------(1) 三、使用条件-------------------------------------------(2) 四、操作配置说明---------------------------------------(2) 五、运行准备-------------------------------------------(4) 六、操作步骤及方法-------------------------------------(8) 1、定时全自动运行模式------------------------------(8) 2、全自动运行模式----------------------------------(8) 3、半自动运行模式----------------------------------(9) 4、手动运行模式------------------------------------(9) 七、时效时间的控制-------------------------------------(10) 八、注意事项-------------------------------------------(11) 1、怎样判断对零件的时效效果是否达到时效要求?------(11) 2、加速度过大,曲线打印不完整怎么办?--------------(11) 3、扫描过程中发现了共振峰但不停机怎么办?----------(11) 4、工件已振动,但无加速度值显示怎么办--------------(11) 5、电流太大怎么办?--------------------------------(12) 6、什么是飞车,飞车的危害是什么?-------------------(12)

浅谈建筑结构振动控制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83609429.html, 浅谈建筑结构振动控制技术 作者:翟永兵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3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同时也带动了 我国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而在建筑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技术中,传统的抗震结构体系是通过加强结构本身的性能从而达到“抗御”地震的目的。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有利于降低结构在地震、流水、海浪、风、车辆等动力作用下结构所造成的损伤,能够有效地将结构抗震防灾能力相对增强。结构控制引起了世界各国地震工程界的广泛重视,是一种新型的结构抗震技术。但这种方法的作用与安全性相对是较低的,所以在这种不确定性的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安全性能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最后产生倒塌或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人员伤亡与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建筑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技术进行分析,并对其的发展进行讨论。 【关键词】建筑工程;震动控制;发展 一、结构控制的特点、发展与现状 (一)按控制对能量需求来划分 从控制对外部能量需求的角度,结构控制可分为:被动结构控制、主动结构控制、混合结构控制、半主动结构控制。除被动控制外,其他三种控制方式中的控制力全部或部分地根据反馈信号按照某种事先设计的控制律实时产生。主动结构控制效果较好,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力,但完全依赖外部能源,闭环稳定性比其他方式差。在被动控制中,控制力不是由反馈产生的。其主要优点是;成本低、不消耗外部能量、不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缺点是: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与控制效果不如其他方案。混合控制是指用主动控制来补充和改善被动控制性能的方案。由于混合了被动控制,因此减小了全主动控制方案中对能量的要求。半主动控制中通常包含某种对能量需求很低的可控设备,如可变节流孔阻尼器等作用时所需的外部能量通常比主动控制小得多。因此初步研究表明混合控制与半主动控制的性能大大优于被动控制,甚至可达到或超过主动控制的性能,并在稳定性与适用性方面要优于后者,因此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二)按结构特性划分 从被控结构的特性划分,结构控制可分为柔性结构控制与刚性结构控制。其中柔性结构包括大型柔性空间结构、大跨度桥梁等;刚性结构则包括武器系统中稳定平台、车辆悬挂系统、多刚体机器人等。对于两类结构控制所用的主动控制设备也不相同,如在柔性结构控制中传感器与执行器常用的智能材料是分布智能材料,如压电材料;而刚性结构控制中传感器与执行器常用的智能材料是电智能材料,如磁致伸缩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