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度分类分级编码表

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度分类分级编码表
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度分类分级编码表

ENVI下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

ENVI下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容易与植被覆盖度混淆的概念是植被盖度,植被盖度是指植被冠层或叶面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植被区总面积的比例。两个概念主要区别就是分母不一样。植被覆盖度常用于植被变化、生态环境研究、水土保持、气候等方面。 植被覆盖度的测量可分为地面测量和遥感估算两种方法。地面测量常用于田间尺度,遥感估算常用于区域尺度。目前已经发展了很多利用遥感测量植被覆盖度的方法,较为实用的方法是利用植被指数近似估算植被覆盖度,常用的植被指数为NDVI。 估算模型 目前已经发展了很多利用遥感测量植被覆盖度的方法,较为实用的方法是利用植被指数近似估算植被覆盖度,常用的植被指数为NDVI。下面是李苗苗等在 像元二分模型的基础上研究的模型: VFC = (NDVI - NDVIsoil)/ ( NDVIveg - NDVIsoil) (1) 其中, NDVIsoil 为完全是裸土或无植被覆盖区域的NDVI值,NDVIveg 则代表完全被植被所覆盖的像元的NDVI值,即纯植被像元的NDVI值。两个值的计算公式为: NDVIsoil=(VFCmax*NDVImin- VFCmin*NDVImax)/( VFCmax- VFCmin) (2) NDVIveg=((1-VFCmin)*NDVImax- (1-VFCmax)*NDVImin)/( VFCmax- VFCmin) (3) 利用这个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的关键是计算NDVIsoil和NDVIveg。这里有两种假设: 1)当区域内可以近似取VFCmax=100%,VFCmin=0%。 公式(1)可变为: VFC = (NDVI - NDVImin)/ ( NDVImax - NDVImin) (4) NDVImax 和NDVImin分别为区域内最大和最小的NDVI值。由于不可避免存在噪声,NDVImax 和NDVImin一般取一定置信度范围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置信度的取值主要根据图像实际情况来定。 2)当区域内不能近似取VFCmax=100%,VFCmin=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图式符号文件使用说明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图式符号文件使用说明 为方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单位制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针对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制作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选图件的图式符号库。该图式符号库适用于ArcGIS软件平台下的图件制作。 图式符号库由FHK.ttf文件和.style文件构成。其中,FHK.ttf文件包含耕地()、园地()、农田水利设施()三种地类符号。.style符号库文件为每一张必备图件的要素图 式符号。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符号大小。 市级图式符号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style、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style、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style、建设用地管制规划图.style、土地整治规划图.style、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style、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style、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分区).style、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用途).style以及基础地理要素.style。 县级图式符号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style、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style、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style、建设用地管制规划图.style、土地整治规划图.style、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style、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style、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分区).style、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用途).style以及基础地理要素.style。 乡级图式符号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style、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分区).style、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用途).style、建设用地管制与基本农田保护图.style、土地整治规划图.style 以及基础地理要素.style。 符号库文件使用步骤如下: 1、将FHK.ttf文件复制到Fonts文件目录(一般为C:\WINDOWS\Fonts 目录)。 2、解压缩*.rar文件至ArcGIS安装目录下style文件夹内: 如X:\Program Files\ArcGIS\Styles。 3、打开ArcMap,点击工具栏Tools->Styles->Style References,打开Style References对话框,添加将使用的符号库文件。

全国城市土地等级划分表

全国城市土地等级划分表,看看大家都在哪个级别<18554>字节 中新网1月8日电国土资源部今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关于调整部分地区土地等别”通知称,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部按照《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GB18507-2001)对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状况、基准地价水平等因素进行了综合评定,依据评定结果调整了部分地区的土地等别。调整后全国各县、市(区)的土地等别详见附件,此次调整中土地等别发生变化的以黑体标注。 通知还指出,2009年1月1日起,《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和《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统一按调整后的土地等别执行。 附件:土地等别 一等: 上海:长宁区虹口区黄浦区静安区卢湾区普陀区徐汇区杨浦区闸北区 二等: 北京:朝阳区崇文区东城区丰台区海淀区石景山区西城区宣武区 上海:浦东新区 三等: 广东:广州市(白云区海珠区荔湾区萝岗区天河区越秀区) 深圳市(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盐田区) 四等: 天津: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河北区红桥区南开区 河北:石家庄市(长安区桥东区桥西区新华区裕华区)

辽宁:大连市(甘井子区沙河口区西岗区中山区) 沈阳市(大东区东陵区和平区皇姑区沈河区铁西区于洪区) 江苏:常州市(天宁区钟楼区) 南京市(白下区鼓楼区建邺区秦淮区下关区玄武区雨花台区) 苏州市(沧浪区虎丘区金阊区平江区) 无锡市(北塘区滨湖区崇安区南长区) 浙江:杭州市(滨江区拱墅区江干区上城区西湖区下城区) 宁波市(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 福建:福州市(仓山区鼓楼区晋安区台江区) 厦门市(海沧区湖里区思明区集美区) 山东:济南市(市中区历下区槐荫区天桥区) 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崂山区李沧区) 湖北:武汉市(汉阳区洪山区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青山区武昌区) 湖南:长沙市(芙蓉区开福区天心区雨花区岳麓区) 广东:汕头市(金平区龙湖区) 珠海市(金湾区香洲区) 深圳市宝安区 重庆:江北区九龙坡区南岸区沙坪坝区渝中区 四川:成都市(成华区锦江区金牛区青羊区武侯区) 五等: 北京:通州区 天津:塘沽区 河北:唐山市(路北区路南区) 山西:太原市(万柏林区杏花岭区迎泽区)

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方法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 终稿 题目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制作方法实践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班级0902班 姓名吴文 学号0910030215 指导教师崔晓临 日期2013年5月7日

摘要 土地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经济迅猛发展,二十世纪以来,有限的土地和不断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土地退化程度加剧,继而影响到全球的环境。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总数约占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然而,我国的耕地面积约为9572万公顷,占世界耕地总面积7.7%。再加上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度加大,城市拓展过程中侵占了大量耕地。所以,加强土地的科学化管理与使用、切实保护耕地已成为我国当今迫在眉睫的一项国策。 土地利用现状图是用地图符号表达一定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反映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的专题地图。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是目前我国要求各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用来进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耕地保护、规定基本农田、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以及实施土地利用年度变更等工作所用的基础图件。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绘有多种技术方法,目前主要的有基于ArcGIS平台、基于MapGIS平台、使用遥感影像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多种技术方法。 本论文主要研究基于ArcGIS软件,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数据制作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部分地区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本文详细介绍了使用ArcGIS制作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操作过程,重点讲述了具体的操作细节、常见问题,以及一些作图技巧和经验。此外,本文还讲述了其他几种现阶段流行的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技术和方法。最后,制作出目标区域的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 关键字:土地利用,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ArcGIS,地理信息系统

土壤质地分类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级标准 质地名称 1、壤质砂土 2、砂质壤土 3、壤土 4、粉砂质壤 土 5、砂质粘壤 土 6、粘壤土 7、粉砂质粘 壤土 8、砂质粘土 9、壤质粘土 10、粉砂质粘 土 11、粘土粘粒(<0.002mm,%)粉砂(0.02~0.002mm,%)砂粒(2~0.02mm,%)0~15 0~15 0~15 0~15 15~25 1/ 3

15~25 15~25 25~45 25~45 25~45 45~650~15 0~45 30~45 45~100 0~30 20~45 45~85 0~20 0~45 45~75 0~5585~100 55~8540~55 0~5555~8530~55 0~4055~7510~55 0~300~55土壤颗粒组成中,>2mm的石砾超过1%的土壤,根据石砾含量分别定为砾质土或砾石土。 2/ 3

砾质土在描述土壤质地时,在质地名称前冠以某确立质土字样,如砾质砂土、少砾质砂土等。少砾质土砾石含量1~5%;中砾质土砾石含量5~10%;多砾质土砾石含量10~30%。 砾石土。当土壤中砾石含量超过30%以上者,按规定,不再记载细粒部分的名称,只注明是某砾石土。其分级标准为:砾石含量30~50%者为轻砾石土;50~70%者为中砾石土;70%以上者为重砾石土。考试到砾石中所夹细粒部分物质情况各异,在生产上反应亦大不一样,因此,在室内测试时,仍将细粒部分的颗粒组成分别进行了测定,在总的质地命名时仍命名为某砾石土,但在括号内则注明细粒部分的质地名称。如某土壤>2mm的砾石含量为65%,细粒部分的质地为壤质粘土,最后命名时,则定为中砾石土(壤质粘土)等。 3/ 3

基于GIS的ndvi植被覆盖度的估算

1.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植被,包括森林、灌丛、草地和农作物,既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具有截流降雨、减缓径流、防沙治沙、保持水土等功能,联结着土壤、大气和水分等自然过程,在陆地表面的能量交换、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水文循环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指示器”[1]。植被根据生态系统中水、气等的状况,调控其内部与外部的物质、能量交换。植被覆盖与气候因子关系极为密切,研究植被覆盖变化 对气候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影响着土壤湿度、地表温度和地表能量与水的循环(李苗苗,2004)。

植被覆盖度(vegetation fractional cover,简称FC)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2]。它是植被对地面的垂直投影比例, 对于山坡进行植被覆盖度测量时,应该采用垂直于坡面的角度。植被覆盖度具有强烈的尺度效应,同一片植被,因被纳入统计的范围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植被覆盖度。如一个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很高,但平均到全国水平就大大降低了[3]。植被覆盖度在提示地表植被分布规律, 探讨植被分布影响因子, 分析评价区域生态环境, 及时准确地掌握其动态变化, 分析其发展趋势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4]而城市植被则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还原组织和最重要的元素,对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5] ,如有效缓解城市

“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区域小气候[5~7] 等。 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带来了多样化的生态足迹,植被覆盖度,土壤污染率,地表侵蚀率,逐渐成为生态研究的热点,也成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借助于高速发展的RS与GIS技术来进行植被覆盖度的估算,将是当前环境监测的必要步骤。 徐州是由矿区发展起来的城市,由于长期开采矿产,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塌陷地广布,植被破坏率严重,土地侵蚀率增大,等。在此背景下,研究徐州市整体的土地覆盖情况,即是现实需要,也是未来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步骤。研究的最终结果也会给徐州市的城市规划提供信息支持与技术保障。 1.2 国内外植被覆盖度研究现状 由于植被覆盖度是许多学科的重要参数,为

地图,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区别

地图 定义:按照一定制图规则,用线条、符号、图形、文字及色彩等在平面上表示地表自然状况、社会政治、经济等现象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工具书。 它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符号系统、文字注记,并能用地图概括原则,科学地反映出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地形图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地形图是在一定的数学基础下绘制的、用符号表示地物和地貌(高低起伏等),表示的内容是经过一定的取舍后的地物和地貌。 (1)以大地测量成果作为平面和高程的控制基础,并印有经纬网和直角坐标网,能准确表示地形要素的地理位置,便于目标定位和图上量算;(2)以航空摄影测量为主要手段进行实地测绘或根据实测地图编绘而成,内容详细准确;(3)地貌一般用等高线表示,能反映地面的实际高度、起伏状态,具有一定的立体感,能满足图上分析研究地形的需要;(4)有规定的比例尺系列,如我国规定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系列为:1:1万、1:2.5万、1:5万、1:10万、1:20万(现已为1:25万) 、1:50万、1:100万,可以基本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军队作战指挥的不同需要;(5)有统一的图式符号,便于识别使用。 土地利用规划图 指对一个社区或类似范围内日后的发展所做的规划图,其中标明用于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活动区或其他用途的土地的大小和位置。土地利用规划图常是确定具体区划的基础。 宗地图与地籍图 土地使用权人的权属界址范围内的地块称为一宗地。它是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地块。一般情况下,一宗地为一个权属单位;同一个土地使用者使用不相连接的若干地块时,则每一地块分别为一宗。宗地是土地登记的基本单元,也是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历史上曾称宗地为“丘”。 宗地图是土地使用合同书附图及房地产登记卡附图。它反映一宗地的基本情况。宗地图属于地籍图的一种,是在地籍图的基础上编制的,以一宗土地为单位绘制的宗地图。基本地籍图的侧重点是土地及其地上附着物的位置权属。宗地图侧重是的权属。 这里又出现一个地籍图的概念。 地籍图是基本地籍图和宗地图的统称,是表示土地权属界线、面积和利用状况等地籍要素的地籍管理专业用图,是地籍调查的主要成果。地籍图是对在土地表层自然空间中地籍所关心的各类要素的地理位置的描述,并用编排有序的标识符对其进行标识,标识是具有严密数学关系的一种图形,是地籍管理的基础资料之一。通过宗地标识符使地籍图与地籍数据和表册建立有序的对应关系。地籍图是土地管理的专题图,它首先要反映包括行政界线、地籍街坊界线、界址点、界址线、地类、地籍号、面积、坐落、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及土地等级等地籍要素;其次要反映与地籍有密切关系的地物及文字注记,一般不反映地形要素。地籍图是制作宗地图的基础图件。 土地利用现状图

土地利用类型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表

土地利用类型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表 土地利用类型影像色彩影像特征遥感标志置信度地理位置 地理相关 分析标志 耕地1深紫色、或 浅紫色。 规则或不规 则块状、连 续成片分 布,内部单 元格多为矩 形 01 确定 34 06 N 109 03 E 庞留村以南位于地势 平坦区 域,周围 多有河流 02 确定 34 04 N 109 10 E 03 确定 34 04 N 108 51 E 园地2林 地3翠绿色、或 绿色 均质、成片、 大面积分 布,形状不 规则,无明 显边界 04 确定 34 01 N 108 50 E与山脉重 叠或沿河 流分布 05 疑似 草地|林 地 34 18 N 109 11 E 06 确定 34 00 N 109 09 E 07 疑似 34 10 N 109 07 E 孙家沟东侧,塘村南侧 草 地4较深绿色, 或绿色 不规则形状 呈面状分 布。无较明 显界限。 08 疑似 34 11 N 109 01 E 三兆村东南侧 09 疑似 34 09 N 108 58 E 蕉村南侧

10疑似 34 08 N 108 56 E 朱坡村 商服用地5工矿仓储 用地6 住宅用地7城 镇 酒红 色、 或浅 酒红 色 规则或不规 则块状连续 大面积分布 11 确定 34 15 N 108 56 E 分布于交 通发达地 区,有较 发达交通 网,多有 河流 12 确定 34 13 N 108 56 E 13 确定 34 15 N 108 51 E 14 确定 34 13 N 108 52 E 村 庄 粉紫 色, 或紫 色与 粉紫 色夹 杂,或 夹杂 绿色 连续成片分 布,面积较 大,形状不 规则 15 疑似 34 14 N 108 47 E 西寨子分布于城 市周围, 多沿河流 或公路分 布 16 疑似 34 04 N 108 46 E 北张堡村西侧 17 疑似 34 09 N 109 00 E 枣园村南侧 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用地8特殊用地9 交通铁 路 深紫 色、深 线形 18 疑似 (铁路) 34 17 N 108 59 E

ENVI下植被覆盖度的估算

ENVI下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 2013-05-30 | 阅:1 转:17 | 分享 修改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容易与植被覆盖度混淆的概念是植被盖度,植被盖度是指植被冠层或叶面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植被区总面积的比例。两个概念主要区别就是分母不一样。植被覆盖度常用于植被变化、生态环境研究、水土保持、气候等方面。 植被覆盖度的测量可分为地面测量和遥感估算两种方法。地面测量常用于田间尺度,遥感估算常用于区域尺度。 估算模型 目前已经发展了很多利用遥感测量植被覆盖度的方法,较为实用的方法是利用植被指数近似估算植被覆盖度,常用的植被指数为NDVI。下面是李苗苗等在像元二分模型的基础上研究 的模型: VFC = (NDVI - NDVIsoil)/ ( NDVIveg - NDVIsoil) (1) 其中, NDVIsoil 为完全是裸土或无植被覆盖区域的NDVI值,NDVIveg 则代表完全被植被所覆盖的像元的NDVI值,即纯植被像元的NDVI值。两个值的计算公式为: NDVIsoil=(VFCmax*NDVImin- VFCmin*NDVImax)/( VFCmax- VFCmin) (2) NDVIveg=((1-VFCmin)*NDVImax- (1-VFCmax)*NDVImin)/( VFCmax- VFCmin) (3) 利用这个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的关键是计算NDVIsoil和NDVIveg。这里有两种假设: 1)当区域内可以近似取VFCmax=100%,VFCmin=0%。 公式(1)可变为: VFC = (NDVI - NDVImin)/ ( NDVImax - NDVImin) (4) NDVImax 和NDVImin分别为区域内最大和最小的NDVI值。由于不可避免存在噪声,NDVImax 和NDVImin一般取一定置信度范围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置信度的取值主要根据图 像实际情况来定。 2)当区域内不能近似取VFCmax=100%,VFCmin=0% 当有实测数据的情况下,取实测数据中的植被覆盖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作为VFCmax和VFCmin,这两个实测数据对应图像的NDVI作为NDVImax 和NDVImin。 当没有实测数据的情况下,取一定置信度范围内的NDVImax 和NDVImin。VFCmax和

植被覆盖度计算经验教程

ENVI5.1(5.0版本以上)计算植被覆盖度 1.加载用矢量边界裁剪过的ROI(经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处理) 2.计算NDVI,利用ENVI5.1 Toolbox 提供的搜索功能查找NDVI模块,然 后进行NDVI计算。本例中影像数据为landsat8 影像,因此Input File Type 选项为Landsat OLI,红色波段为4,近红外为5(TM和ETM+影像的NDVI Band:Red 3 Near IR 4)

3.对计算的NDVI进行DN二值化处理,选择Toolbox 中的Band Ratio/Band Math模块,在band math 对话框中进行参数设置。首先,在Enter an expression 对话框下输入NDVI二值化公式: ((b1 lt -1)*0+((b1 ge -1) and (b1 le 1))*b1+(b1 gt 1)*1) (切记,括号为英文半角),然后单击Add to List,将波段运算表达式添加至Previous Band Math Expressions 对话框,然后OK。在新弹出的Variables to Bands Parings 对话框Avilable Bands List 对话框中选择上一步计算的NDVI,然后输出至特定位置(切记,如果电脑内存不足2G,请输出结果为File)。

4.对二值化的NDVI进行概率统计。选择Toolbox 中Statistics/Compute Statistics模块,选择二值化处理的结果(本例中,NDVI_20131119为计算得到的NDVI结果,NDVI为二值化后的结果),同时在Mask Options 下拉菜单中选择Build Mask..选项,在弹出的Mask Definition对话框中选择Import EVFs选项,创建一个mask。然后查看统计结果。详细理论请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5916776169.html,/s/blog_764b1e9d0100u29i.html

土壤、岩石级别分类

土壤及岩石(普氏)分类表 摘自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网协会副理事长周家汉的(《全国统一爆破工程消耗量定额》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岩体类别 在编写原则中,关于岩土爆破工程的土壤及岩石分类仍按建设部《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中的土壤及岩石(普氏)分类表执行。 在露天、地下、硐室、水下等石方爆破工程中,都有岩体分类问题。在过去的爆破定额中,均采用前苏联的土壤及岩石分类表(普氏岩石强度系数)把土壤和岩石共划分为五级:Ⅰ-Ⅳ为土壤类;Ⅴ为松石(软石);Ⅵ-Ⅷ为次坚石;Ⅸ- X为普坚石;Ⅺ-ⅩⅥ为特坚石,每一级都有土壤岩石名称和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在爆破工程的预算定额中过去均采用后四段,即松石、次坚石、普坚石和特坚石,而且已往已有较多的定额参考资料。2003年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规定采用的就是上述《土壤及岩石分类表》,1988年《全国统一城镇控制爆破工程、硐宝大爆破工程预算定额》也是采用此分类表。因此,编制全国统一爆破工程消耗量定额也决定采用该分类表。该表已为国内建筑工程与爆破界所公认,不仅可以确定工程所在岩石的开挖方法、判断岩石爆破的难易程度,而且可以作为计算承包工程单价、编制招投标的依据。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对岩石在分类分级进行过大量工作。如东北工学院,科学院工程地质研究所等。东北大学进行了岩石可爆性与稳定性的研究,提出了分级方法。其中岩石的可爆性分级是以能量平衡为准则,根据标准条件下爆破漏中体积、大块率、小块率、平均合格率试验数据以及岩石波阻抗,计算出岩石可爆性指数,提出分级表。共分为:易爆、中等可爆、难爆、很难爆、极端难爆五个等级。虽经过冶金部组织通过技术鉴定,但未成为全国公认的分级表,未能推广纳入爆破定额。但可供研究参考。 我国工程地质科学工作者(科学院地质所等)为了建立统一评价工程岩爆稳定性的分级标准,为岩土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编制定额提供必要的基本依据,经过多年研究并制定颁布了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不仅可以确定爆破岩体的

土地分级与分类-答案

第七章土地分级与分类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结果。 2、土地类型:即土地资源单位,由地貌、土壤、植被与土地利用类型组成,是土地制图的基本单位和评价对象。 3、相: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在同一个地貌面内,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同一种小气候、土壤变种和植物群从,是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4、限区:是一系列相有规律地组合而成,是中级土地单位,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是外貌最清楚的自然综合体。 5、土地分级:是指地表一定区域内,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或合并,即根据综合自然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地域的完整统一性,逐级划分出一些不同级别的土地地段,或合并为更高一级的土地单位,建立不同等级规模的土地分级系统。 二、简答题: 1、相的基本特征有(1)是最小的自然综合体、土地分级的下限单位;(2)相内部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自身具有最一致的性质;(3)是自然条件均一的土地地段;(4)与其他土地分级单位相比,想存在的历史最短、抵御外部影响能力最弱。 2、限区的基本特征有(1)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相有规律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2)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相互联系,所表现得整体综合自然特征是相对一致的;(3)在其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等具有共同的方向;(4)每一个限区都有清晰的外部形态。

3、土地是指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结果。 土地的含义:土地是自然综合体;土地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土地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地场所,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资产。 土地的基本属性是:自然属性(资源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资产特性)。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土地的一个成员,土地的范围广。 三、论述题: 1、土地科学有哪些分支?简述各分支学科研究内容? 土地类型:研究自然综合体发生、发展以及组合的地域差异,并据差异进行类型划分。 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土地合理利用的建议,为制定土地政策、用地整理、指导农业生产,科学管理服务。 土地规划:在土地评价基础上,参照土地利用现状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编制土地合理开发的规划。 土地管理:是根据土地规划,拟定土地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 2、什么是土地的分级和分类,分级与分类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 土地分级是指地表一定区域内,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或合并,即根据综合自然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地域的完整统一性,逐级划分出一些不同级别的土地地段,或合并为更高一级的土地单位,建立不同等级规模的土地分级系统。 土地分类是对每一个土地单元的类型划分,是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同一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划分归并。 联系:分级是基础,不同的分级单位有不同的分类系统,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纵向划分,分类是对土地的横向类型归并。

植被覆盖度分布图制作

作业1: 用TM/ETM图像制作一个地区植被覆盖度分布图(要求如图所示),描述该地区的 区域概况,并分析植被分布空间差异。所用公式如下: NDVI=(B4-B3)/(B4+B3) Vr=(NDVI-NDVIb)/(NDVIv-NDVIb) 式中:NDVI是归一化植被指数。B3和B4是TM第3和4波段的图像亮度值。 NDVIb和NDVIv是裸土和植被的NDVI值,可分别取0.15和0.75。Vr是植被覆盖度(0-1)。 要求:用WORD把制作过程和分析结果记录下来。>2000字 目的:学会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图像信息提取,用各种软件共同制作有实际意 义的图像 原理与方法: 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IR-R)/(NIR+R),或两个波段反射率的计算。 1.NDVI的应用:检测植被生长状态、植被覆盖度和消除部分辐射误差等; 2.-1<=NDVI<=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云、水、雪等,对可见光高反射;0表示 有岩石或裸土等,NIR和R近似相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 而增大 3.NDVI的局限性表现在,用非线性拉伸的方式增强了NIR和R的反射率的对比 度。对于同一幅图像,分别求RVI和NDVI时会发现,RVI值增加的速度高于NDVI 增加速度,即NDVI对高植被区具有较低的灵敏度; 4.NDVI能反映出植物冠层的背景影响,如土壤、潮湿地面、雪、枯 叶、粗糙度等,且与植被覆盖有关。 操作步骤如下: 一.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下载山西省吕梁地区文水县的ETM影像,对应地区的数据如下: 表:Landsat8数据波段参数 波段波长范围(μm)空间分辨率(m) 名称 1-海岸波段0.433–0.453 30 LC81260342015159LGN00_B1 2-蓝波段0.450–0.515 30 LC81260342015159LGN00_B2 3-绿波段0.525–0.600 30 LC81260342015159LGN00_B3

植被覆盖度计算

植被覆盖度计算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ENVI下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容易与植被覆盖度混淆的概念是植被盖度,植被盖度是指植被冠层或叶面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植被区总面积的比例。两个概念主要区别就是分母不一样。植被覆盖度常用于植被变化、生态环境研究、水土保持、气候等方面。 植被覆盖度的测量可分为地面测量和遥感估算两种方法。地面测量常用于田间尺度,遥感估算常用于区域尺度。 估算模型 目前已经发展了很多利用遥感测量植被覆盖度的方法,较为实用的方法是利用植被指数近似估算植被覆盖度,常用的植被指数为NDVI。下面是李苗苗等在像元二分模型的基础上研究的模型: VFC=(NDVI-NDVIsoil)/(NDVIveg-NDVIsoil)(1) 其中,NDVIsoil为完全是裸土或无植被覆盖区域的NDVI值,NDVIveg则代表完全被植被所覆盖的像元的NDVI值,即纯植被像元的NDVI值。两个值的计算公式为: NDVIsoil=(VFCmax*NDVImin-VFCmin*NDVImax)/(VFCmax-VFCmin)(2) NDVIveg=((1-VFCmin)*NDVImax-(1-VFCmax)*NDVImin)/(VFCmax-VFCmin)(3) 利用这个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的关键是计算NDVIsoil和NDVIveg。这里有两种假设: 1)当区域内可以近似取VFCmax=100%,VFCmin=0%。 公式(1)可变为: VFC=(NDVI-NDVImin)/(NDVImax-NDVImin)(4) NDVImax和NDVImin分别为区域内最大和最小的NDVI值。由于不可避免存在噪声,NDVImax和NDVImin一般取一定置信度范围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置信度的取值主要根据图像实际情况来定。 2)当区域内不能近似取VFCmax=100%,VFCmin=0%

Arc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符号库中的应用

Arc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符号库中的应用1引言 利用ArcGIS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修编工作是近年来在国土资源管理行业普遍开展的一项业务。作为GIS领域代表产品的ArcGIS系统具有较强的数据库管理及制图功能,通过软件系统预设的大量符号可以轻松实现复杂专题地图的准确表达。这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领域,是国土部门矢量化制图发展过程中新的里程碑。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通过AreGIS中制图模块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各种符合制图规范要求的预定义图式符号表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1_2009)》(以下简称《制图规范》)中的规定,土地规划用途共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三个一级分类,11个二级分类,27个三级分类;土地用途区要素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独立工矿区、风景旅游用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等9个分类;必备图件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土地整治规划图、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等6种专题地图。按照《制图规范》要求需要制作190种包括点状符号、线状符号、面状符号才能完成制图工作。下面将从符号库的设计思路及基本应用两方面展开叙述。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符号库的应用 按照《制图规范》中的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共分为6种主要必备图件,除现状图和总体规划图外,为突出显示专题要素表达,在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管制分区、整治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等专题图中,除专题要素以外的图层都采用了弱化和虚化的显示方法,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中的建设用地用浅灰色表达,即每一种专题图都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制图表达图式,因此,针对每一种专题图件都必须建立一个相应的符号库,以便于在制图工作中节约缓冲空间及提高制图效率。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符号库的建立 按照上面分析的符号库的设计思路,我们需要建立土地利用现状图符号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符号库、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符号库、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符号库、土地整治规划图符号库、重点建设项目分布图符号库、基础地理要素符号库等,专题要素符号库和基础地理要素符号库。下面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符号库为例,简单介绍专题符号库的建立步骤。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符号库的保存

ENVI下 地表植被覆盖度计算 ——以烟台芝罘区为例

芝罘区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 研究目的: 根据landsat5号行数据,计算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来估算烟台芝罘区植被覆盖度,研究芝罘区地表植被覆盖状况。 原理与方法: 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NIR-R)/(NIR+R),或两个波段反射率的计算。 1.NDVI的应用:检测植被生长状态、植被覆盖度和消除部分辐射误差等; 2.-1<=NDVI<=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云、水、雪等,对可见光高反射;0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NIR和R近似相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 3.NDVI的局限性表现在,用非线性拉伸的方式增强了NIR和R的反射率的对比度。对于同一幅图象,分别求RVI和NDVI时会发现,RVI 值增加的速度高于NDVI增加速度,即NDVI对高植被区具有较低的灵敏度; 4.NDVI能反映出植物冠层的背景影响,如土壤、潮湿地面、雪、枯叶、粗糙度等,且与植被覆盖有关 目前已经发展了很多利用遥感测量植被覆盖度的方法,较为实用

的方法是利用植被指数近似估算植被覆盖度,常用的植被指数为NDVI。下面是李苗苗等在像元二分模型的基础上研究的模型:VFC = (NDVI - NDVIsoil)/ ( NDVIveg - NDVIsoil) (1) 其中, NDVIsoil 为完全是裸土或无植被覆盖区域的NDVI值,NDVIveg 则代表完全被植被所覆盖的像元的NDVI值,即纯植被像元的NDVI值。两个值的计算公式为: NDVIsoil=(VFCmax*NDVImin- VFCmin*NDVImax)/( VFCmax- VFCmin) (2) NDVIveg=((1-VFCmin)*NDVImax- (1-VFCmax)*NDVImin)/( VFCmax- VFCmin) (3) 利用这个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的关键是计算NDVIsoil和NDVIveg。 这里有两种假设: 1)当区域内可以近似取VFCmax=100%,VFCmin=0%。 公式(1)可变为: VFC = (NDVI - NDVImin)/ ( NDVImax - NDVImin) (4)NDVImax 和NDVImin分别为区域内最大和最小的NDVI值。由于不可 避免存在噪声,NDVImax 和NDVImin一般取一定置信度范围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置信度的取值主要根据图像实际情况来定。 2)当区域内不能近似取VFCmax=100%,VFCmin=0% 当有实测数据的情况下,取实测数据中的植被覆盖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作为VFCmax和 VFCmin,这两个实测数据对应图像的NDVI作为NDVImax 和NDVImin。

土地利用分类比较

论文摘要对2007年8月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1010-2007)和2002年1月起实行的《土地分类(试行)》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新标准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以便于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评价、规划、管理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2007年8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了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和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起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1010-2007)[1],标志着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开始进入了“国标”时代。在此之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分类是2002年1月起开始试行的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城乡土地统一分类,即《土地分类(试行)》[2]。《土地分类(试行)》的制定与实施对我国土地管理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基本满足了土地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完成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和统计等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土地统一管理已提到议事日程,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求城乡土地统一分类,以利于全国城乡土地统一管理和调查成果的应用。2007年7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为保证调查质量、获得准确的基础数据,亟需出台分类体系更为完善、更具有权威性的国家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应运而生[3]。 1 新旧分类体系的对比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与原《土地分类(试行)》部颁标准的分类体系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2个层次,其中的一级相当于《土地分类(试行)》标准的二级,二级相当于《土地分类(试行)》标准的三级,即取消了《土地分类(试行)》标准中的3个一级分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三大类型),使得12个一级类不受三大地类框架的限制而自成体系。 1.1农用地部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对农用地各类型作了进一步归纳,但是,与《土地分类(试行)》相比,现行的土地分类仍有些不妥之处。 (1)在“耕地”部分中,首先,把原来的“灌溉水田”和“望天田”合并为“水田”,从水田的含义来看,这实际上是取消了“望天田”这一分类。事实上,尽管随着各地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实行,望天田的面积有所减少,但目前我国的“望天田”面积依然还是比较大的,2007年仍达3 000多万公顷。也就是说,望天田在我国坚守1.2亿公顷耕地红线战略目标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不应被取缔。其次,取消了菜地,即把菜地归并到水浇地之下。从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区位论中可知,距城市最近的一圈,离市场最近,多是种植蔬菜、园艺作物等农作物,而水浇地则主要分布在更外圈的农村地区,显然二者分布明显有别,尤其在城市周围,笼统地把菜地和水浇地混为一谈,就混淆了不同土地的集约经营程度,不利于城市规划,也不利于“菜篮子”工程建设,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2)在“园地”中,把“桑园、橡胶园”归并到了“其他园地”之中。在我国的南方一些省份,存在着大面积的桑园、橡胶园,有的还属于支柱产业,如海南和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橡胶产业。因此,这样归并分类,既不利于分门别类地对各类园地进行研究、规划和管理,也不利于对各类园地的生产进行分类指导。 (3)“林地”部分,从原来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

土地类型分级,土地类型,土地类型图

土地类型-正文 土地按其自然属性(综合自然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划归的类别。有的地理文献把土地利用类型也叫作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概念来源于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土地的综合认识。世界各国都有地方性的土地类型名称。中国两千多年以前的《周礼》把全国土地划为5类: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地员》篇对全国土地作了系统的分类,分为5大类和25个低级类型。这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土地类型划分系统。在中国各地划分出不同的地方性土地类型。例如:北京山区的活山、死山、软山、梁地、台地、川地、滩地;河北井陉盆地的坪、梁、涧、川;黄土高原区除划分塬、梁、峁、川等高级类型外,还分有 、畔、壕、墕、坬、 、埫、儕、塌、 、涧、湫等低级类型,是一种较系统的地方性土地分类系统。 对土地进行分类,研究不同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利用是土地类型学的主要任务。划分土地类型有两种分类系统,即多系列分类系统和单系列分类系统,这两种分类系统的根本差别有于是否严格区分土地的个体单位的类型单位的差别和联系。主张多系列分类系统的学者认为,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土地是一些大小不等、级别有高低、内部结构复杂程度有差别、彼此交错重叠的自然综合体。按类型是个体的抽象这一逻辑关系,每一级土地个体单位都可以进行分类。土地单位的多级性(见土地分级)必然导致土地分类应是多系列的。在土地类型划分时要明确是对哪一级别的土地个体单位进行分类,不同的土地分级单位应属不同的分类系统,即有相(土地元素)分类、限区(土地单元)的分类、地方(土地系统)的分类。主张单系列分类系统的学者主要是借用土壤和植被的分类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土地分类,通常选用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成分的某级类型作为土地分类的标志或直接将各种类型分布图采用叠置法得出土地类型的分布区界线和确定其分类等级。按这种系统,可以由第三级土地类型(相或土地元素)合并成第二级土地类型(限区或土地单元),由第二级土地类型合并成第一级土地类型(地方或土地系统)。这两种分类系统在制图上也有明显的差别。 土地分类除遵循逻辑原则、发生原则、相似性或差异性原则外,关键是确定分类标志和指标。例如,在对低级单位(相或土地元素)进行分类时,可把它们某些个体的共同特征作为分类标志和指标。通常是选用较稳定和较普遍的或处于平均状态的土地特征。相的基本分类单位,可根据地貌面、岩性或土质、土壤变种、植被群丛等自然属性的共同特征进行划分,然后把同一种地貌面上的土地类型,归并为较高一级的类型。还可把这些类型再按一定的成因或相互联系,特别是水热状况和外动力条件的共同性特征,归并为更高一级的类型。 研究土地类型可以揭示地理环境中各土地地段的形成、演化、分布规律以及相似性和差异性,土地类型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空间组合方式所决定的土地结构是自下而上进行自然区划的重要依据。按土地的自然属性进行科学分类,可以认清各种土地的特点,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发挥其最大生产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分级-正文 按土地的综合自然特性的相对一致性和内部结构的复杂程度,划分出级别高低不同、范围大小不等的个体土地单位,并按彼此的从属关系得出的分级系统。土地分级是土地个体单位的划分或合并,从地域划分的角度来看,可视为综合自然区划的延续,故也称为小区划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